暑期社会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2024-10-05

暑期社会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研报告(通用9篇)

暑期社会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篇1

暑期社会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国家社会所关注和重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父母常年甚至多年在外打工,与祖父母或是亲戚生活在一起,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同时,由于身处的地域相对不发达,社区学校也很难给予有效的关爱。因此,这一群体从很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在教育、心理和安全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次调研中,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上。此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走访了蚌埠周边十多个村庄、学校,以问卷调形式针对8至16岁留守的学龄儿童做调查。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具参考性,我们采用了逐户家访与问卷发放同时进行的方式。经过二十多天的走访调查,共收回763份有效问卷。通过这些问卷,对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做出相应的分析。

1留守儿童安全现状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安全感问题。在调查中的763名留守儿童中,有451名儿童经常有受伤害或恐惧经历,占总数的59.1%,剩下的3l2名儿童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过恐惧感。有323名留守儿童因此不愿意。的监护过程中,普遍忽视了安全监护问题。调查显示仅有116名监护人重视安全监督仅占总数的15.2%,而大多数监护人将监护职责重点集中在“日常生活”和“监督学习”上.有588人。占总数的77.1%,还有思想教育和健康方面7.7%。于此同时,外出父母对家中孩子的关注点也集中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各占总数的45.4%和29.3%.共有570人,仅有115名家中重视留守儿童强调安全问题.占总数的15.1%,剩下10.2%关注其他方面问题。可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提供的保护显然是严重不足的。2.2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调查中,仅有49名留守儿童经常与老师交流,仅占总人数的6.4%,223名留守儿童偶尔与老师交流,占总数的29.2%,还有491名留守儿童几乎没有与老师单独交流过,占总数的64.3%。同时,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的交流也呈现欠缺状态。仅有167名留守儿童经常与临时监护人说心里话,占总数21.9%,263人偶尔与监护人说心里话,占34.5%,剩下的333人则从来不与监护人交流聊天。调查中,有477名留守儿童表示有心里话最想诉说的对象是父母,占总数的62.5%.还有145名留守儿童将心里话诉说给同学朋友,占总数的19.o%,只有不到18.5%的留守儿童将心理话说给老师或临时监护人。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与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关系最直接的两方.而这两方与留守儿童的实际交流都很少。与此同时,孩子心里最需要的倾诉对象父母又不在身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孩子遭受伤害,心理、思想发生偏差都将很难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2-3学校关注不够。家校合作联系不足调查可知,仅有298名留守儿童反映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1—2次,占总数的39.0%.而反映从来不开家长会的学校孩子有378,比例则占到了49.6%。

于此同时,超过70%的留守儿童表示从未有过有过家访,一学期至少有一次或表示有过家访的各有13.56%和13.08%,仅有3.35%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有老师家访。家访和家长会不能正常开展,家校联系不足,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的管理真空也成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一大隐患。

3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对策建议

(1)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安全保障问题。临时监护人尽责与否关系着留守儿童安全健康生活的每一天。监护人应该在方方面面担负起这一份的责任,不仅仅是照顾起居,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思想动态。多与留守儿童交流。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保护留守儿童避免受到各类伤害,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的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之间建立起一个联系机制,给留守儿童全方位的监护。(2)父母加强对孩子安全的关注力度.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尽可能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父母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留守儿童具有重大影响,夫妻双方尽可能有一方留在家中照看留守儿童。而夫妻双方都不能在家时,则必须经常与留守儿童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留守儿童交流感情,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发现、疏导、解决留守儿童可能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以积极向上的引导。

时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问题,远离各种安全隐患。于此同时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进行必要的交流,经常回家看望留守儿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3)着重培养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只有留守儿童自己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才能主动的规避危险以及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自护自救。因此,学校定期的安全知识课必不可少。让留守儿童们知道什么是危险不能做的事。如何远离危险以及安全自救知识。尤其对溺水、火灾等易发伤害事件更要重点强调。

暑期社会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篇2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 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 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3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 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 个教学班, 学生总人数为1678 人, 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 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 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 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 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 有60% 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 经常逃学、厌学, 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 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生活习惯不良, 顶撞老人, 不服管理, 说谎骗人, 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心理失衡。据调查, 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 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 有的几年回来一次, 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 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 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 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 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 甚至增加, 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结对子, 一帮一,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 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 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 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 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 建立帮扶机制, 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 (3) 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 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 定期进行家访, 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 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 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 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 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 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 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 全社会共同关心,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摘要:对广西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存在的基本问题, 提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97

调查对象、内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兒童有203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为 1678人,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有6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经常逃学、厌学,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顶撞老人,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失衡。据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有的几年回来一次,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甚至增加,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结对子,一帮一,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1)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2)建立帮扶机制,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3)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全社会共同关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篇4

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所以,在暑假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走访了县城周边的农村一些家庭详细询问了这些孩子的情况,得出了如下报告。

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环境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是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的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里问题:由于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其他监护人代替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这些孩子在遭遇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情形是,没有自己可以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都只是自己处理。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愿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例如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鱼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或者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还有就是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前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都普遍认为不变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换,且难以及时得到修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助,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要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偏下。当然一部分孩子学习很努力,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真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正所谓有果必有因,通过调查,我认为造成这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很多老师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而且学校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所以有些学生冒着极大的危险,跳窗跳楼去上网,反而导致了安全隐患。

2、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学校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至于学生放学以后在社会上犯的错事,学校难以管理到位;农村基层村镇则认为,学生就应该归学校管。这种教育责任互相推诿,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行为的越轨。

3、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

4、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

很多老师把留守儿童看作是一块包袱。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如果把留守儿童视为包袱,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

5、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带,因为年纪大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在学校怎么样他们很少去了解也很难了解,家长会爷爷奶奶基本上是不去,这样就更不了解孩子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和老师的沟通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5

班级:BE1110

小组成员:22刘栋良23刘勇志24秦冬凡25韩尚臣26张坤27顾雨峰44沈佳青

摘要:缺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工作的长效机制。对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从2003年起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已颁布了三个文件,制定了有关政策,可以说大政方针已定。而留守儿童的工作还没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还没有规范化和制度化,工作参差不齐,发展很不平衡。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重心仍是以城市为优先考虑,进城的流动儿童对城市的影响日益增强,基于稳定城市的价值取向,进城的流动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政策的关照,同时流动儿童的聚居性及城市的教育资源优势也有助于政策的落实。然而,由于整个农村教育资源的薄弱及留守儿童的分散性,从根本性上来关爱留守儿童的具有法律效应和可操作性的大政方针亟待制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农村城市

前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留守儿童状况”课题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近2000万。在广大农村,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于切身处地,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心理、学习、行为、安全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就本人所在的村庄而言,全村共有三百六十多户,共1519人,耕地345亩,平均九人才拥有两亩地。虽然粮食的收购价格不断上涨,但每亩地的投入成本也逐年增加。95%以上的青年选择外出务工(中年人也有为自己子女结婚所需的房子聘金而外出的),而他们的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把孩子扔给家里的长辈,这是外出打工农民仅有的选择。或者跟着祖父祖母,或者是外公外婆,老人和孩子的组合屡见不鲜。80%的儿童是或曾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存在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的侄女现在6岁,我大哥大嫂远去南方打工,把她留给我大伯照管,因为我大伯是一名小学教师,所以孩子的学习暂时没什么问题。但仅是她父母两年才回一次家,就让她 那几天每每把爸妈挂在嘴上。因为她奶奶的过分关爱,她所认准的东西,总是想要得到,不论喜欢。甚至是小孩子的所谓离家

出走,找她爸妈。我大伯还要继续为此操心下去。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性格心理方面问题

缺乏家庭教育,孩子会存在身心健康问题。跟随着老人生活的孩子,老人表现的过度关心,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者关在家中。这往往会让孩子

缺乏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而显得性格孤僻,内心对父母的渴望愈加。儿童

时期正是玩耍的最好时期,自己一人玩耍使得很难向同龄的孩子学习、看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发挥很重要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

然断裂,许多留守儿童出现内向、自卑、不合群、很难与他人交流、任

性、冲动等问题。

2、学习方面问题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心不在焉。老人又很难

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所以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以至于最后的放

任自流。据调查,70%的留守儿童在班级处于靠后位置。对于家长会这一类

活动,他们的监护人也大多缺席。老师不能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使

得孩子学习成绩愈差。

3、行为方面问题

在每个学校,都有所谓的“坏学生”,他们学习成绩差,经常打架,流连网

吧,留守儿童却占了大多。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他们普遍的认为学习不如

打工。社会的发展,娱乐设施不断增多,网吧在农村日益普及,没有父母严加管

理的留守儿童往往群聚于网吧。沉溺于网络游戏,往往对虚拟的东西表现超乎想

象的热情,把游戏中的打打杀杀挂在口上。感情上比较冷漠,又无人约束,因此

又常常与人打架斗殴,甚至酿成惨剧。对一些留守儿童的了解,还经常出现小偷

小摸的行为

4、安全方面问题

监护人转移给了老人,往往在孩子的安全方面缺少必要保护,致使孩子受到

伤害。孩子瞒着爷爷奶奶,去小河洗澡,淹着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老人自身需要

被儿女照顾,现在反而照顾孙辈,怎么可能不出现安全问题。没有父母的直接监

管,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

利用。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今天就是农村的明天,若干年以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对这一缺少关爱、问题多

多的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1、家庭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过低,认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孩子大了打工也能挣钱过日”的思想;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时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再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没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做下孩子的倾听者,并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2、学校的作用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学校。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也可以减轻抚养人的负担,避免由于抚养人管理缺位带给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三要加强学校的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畅通的交流渠道。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3、政府的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字 篇6

调查内容:xx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当地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及生活情况的调查,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及其物质需求同心理需求,进一步针对当地留守儿童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推广

调查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鲁山县背孜乡、熊背乡;洛阳市嵩县德亭镇、九店乡;郑州市新密市尖山乡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访谈

调查时间: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农村、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其中0-14岁孩子占据多数,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关爱和管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是劳务工输出大省,也是留守儿童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这些劳务工对中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各界对中原地区的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到的悲剧接连发生。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挑选了河南山区的新密尖山、平顶山的鲁山、郏县,洛阳的嵩县,深入学校对留守儿童做调研活动。

二、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此次调研我们走访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密市尖山乡发放问卷77份,平顶山鲁山、郏县发放问卷347份,洛阳嵩县德亭镇、九店乡发放问卷164 份,共计的588名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数量550份。其中特别针对儿童关于留守原因,监护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及需求,情感关系及需求等问题做了重点调研与访谈。

(1)留守儿童情况

对当地不同地区的调研发现尖山乡留守儿童占72.7%,平顶山鲁山、郏县留守儿童占76.4% ,洛阳嵩县71.4%占 。平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

新密市尖山乡留守儿童比例

平顶山留守儿童比例

嵩县留守儿童比例

72.7%

76.4%

71.4%

表2-1 受访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

而在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调研中发现,接近60%的留守儿童属于父母均不在家的双留守现象。平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一个月回来一次占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来一次的占67.2%。一年以上占11.2%。嵩县的因不少务工人员在洛阳周边打工,多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不过均不在家也占了31.1%,一个月回来一次占45.1%,一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8.5%。

(2)留守儿童监护家庭教育问题

在对各地区留守儿童现阶段被监护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由祖(外)父母照顾的占48.7%,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 30.5%,由哥哥姐姐或亲戚照顾的占19.6%,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1.8%,自己照顾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4.3%。在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上不经常联系的占据33%,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23.2%。

根据这两项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情感缺失的情况,这部分孩子大多表现得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卑,学习成绩差等。

暑期社会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化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 城市化建设的需求, 又推动着这些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从事着各项建设工作, 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同时, 又带来了一个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05年5月22日, 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上, 公布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2000万人, 其中14周岁及以下者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 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实施情况显示, 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人, 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人, 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万人, 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18%[1]。

儿童早期的社会化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 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 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 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近几年, “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 其问题也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而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目前“留守儿童”身上的常态表现, 深入探讨了产生这些常态表现的原因, 归结为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解决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㈠道德品质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是单向的接受爱, 不去施爱, 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 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 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 不服管教, 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案件逐渐增多, 这类“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2]。

㈡学习成绩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二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 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

㈢心理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三类:一是学习差或学习动力不足;二是纪律性差;三是个性问题, 突出表现为攻击型性格和畏缩型性格两类。攻击型的性格特征, 动则就吵闹打架, 情绪自控力差, 好冲动,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

㈠抚养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家庭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因此, 抚养儿童就成了家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人类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个体在“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内必须得到家庭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以使每个儿童在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在“留守儿童”家庭中, 父母双方或一方在缺位的情况下, 通常将子女交给 (外) 祖父母、亲戚朋友、同辈群体或由父母一方来照顾, 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区分的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代监护及单亲监护, 这是一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 它会导致家庭的抚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并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造成一系列影响。第一, 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着“饭不饱、衣不暖”的困境, 卫生意识较差, 且家务负担比较重。这里主要针对那些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来说, 由于 (外) 祖父母的年龄高、文化程度较低、身体素质差、责任意识也相对淡漠, 再加上家里农活繁多且缺少劳动力, 造成他们在有些情况下没有精力照顾好孩子。据笔者调查, 在农忙季节, “留守儿童”回家后遇到“冰锅冷灶”的情况时有发生, 祖辈通常只给孩子一顿“便饭”, 如只提供给他们一包廉价的方便面或些许干馍馍等, 这些食物很有限的营养价值对于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有部分“留守儿童”还会面临冬缺暖衣、夏少薄衫的困境, 基本的卫生状况也很不尽如人意。另外, 在各种类型的监护家庭中, 劳动力缺乏的事实使监护人不得不将一部分家务活交给儿童来完成, 多数“留守儿童”都担负着较为繁重的家务活。比起那些有父母做“后勤保障”的“非留守儿童”来说, 繁重的家务活无疑成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又一道障碍。第二,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 加之他们自身年幼、思想单纯, 辨别是非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低下, 这些原因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从实地调研中得知, 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生病时没有给予及时有力的治疗, 以致延误了病情甚至留下了许多后遗症等。还有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人身安全的威胁。一位房东告诉笔者, 住宿学生由于条件有限, 通常多人居住在一间屋内, 在屋里用蜂窝煤炉子做饭, 再加上空气不通畅, 有时可能会出现煤烟中毒的情况, 不过每天晚上房东都需要提醒他们在睡觉前一定要将炉子提到屋外, 以前曾就出现过多起住宿生因煤烟中毒而导致身亡的事件。

总之, 当面对衣食有忧、生病无人照顾、家务活繁多、处处缺乏安全感的困境的现实时, “留守儿童”原本应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已被蒙上了几许暗淡的色彩, 家庭保护和供养孩子的基本作用也有所丧失, 这给“留守儿童”顺利地完成初级社会化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麻烦。

㈡家庭情感培育与交流功能的弱化及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联系是一种自然的爱, 孩子最初的个性就是通过与父母亲的思想感情交流和互动而形成的。在各种社会环境中, 家庭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 儿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体验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的发展, 他能否理解爱, 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 也能给予别人爱, 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缺位使得他们不仅不可能感受到来自正常家庭的那种父爱或母爱, 而且他们连向父母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也很少, 这很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培养。监护人由于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种种原因的限制, 一般只重视儿童的温饱与身体健康状况, 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同时来自外界环境的冲击与自身生理的变化通常会使他们感到迷茫与错乱, 父母的缺位让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交流或倾诉对象, 更得不到必要和充分的情感滋润与呵护。“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情感互动, 部分已经呈现出了内向、自卑、情感冷漠、缺乏爱心及同情心的心理特征, 这会对其今后的人格塑成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㈢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 儿童是在家庭中逐渐习得基本社会生活技能与社会行为规范的, 而父母的家庭教育在此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 父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与教育使儿童形成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 即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另一方面, 父母需要教导儿童认识与遵从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些技能与规范的掌握是儿童顺利扮演某种为社会所认可的预期角色的必要条件。在“留守儿童”家庭当中,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是,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这是儿童个体形成独立行事能力以及能够良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儿童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得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而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 使儿童习得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遭到了破坏, 这不仅阻碍了儿童对于基本生活技能的获得, 也不利于儿童预期社会化的顺利发展。根据调查,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留守儿童” (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 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生活自理意识较强但自理的能力相对较差[3]。二是, “留守儿童”在内化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过程中出现偏差。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曾将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即“他律阶段” (5岁~8岁) 与“自律阶段” (8岁以后) 。他认为, 儿童在他律阶段主要通过服从权威来获得基本的道德意识, 而在自律阶段则有了相对自我的判断能力, 不再是盲目的服从。那些处于“他律阶段”的“留守儿童”在习得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关键阶段, 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使得他们失去了可靠的权威, 这对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意识与法律意识等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另外, 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还指出, 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 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样,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一方面会表现出对外界新奇事物的强烈感受力, 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通常会产生盲目的模仿行为, 但这种模仿行为在缺少父母正确及时的监督与引导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形成和产生一系列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 以至于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三是, 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会很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 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孩子将来的学习与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是, 父母长时间的“缺失”还是给子女们当下的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首先, “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他人辅导。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或其他原因, 儿童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都是学校解决, 由于对老师的畏惧心理, 更多的儿童是选择通过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任务, 长期下来, 致使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其次, 儿童由于认知能力差, 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与自律性, 再加上在学校以外由于缺乏家长的有力监督, 他们很容易受同龄群体与外界的诱惑而去玩耍、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 多数“留守儿童”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的责备与惩罚。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㈠家长应改变观念, 注重家庭教育的效应有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通知》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所有家长都应对社会负责, 对后代负责, 身体力行, 教育子女, 要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指导家庭教育。”由此可见, 家长要改变陈旧观念,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4]。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家长多关注孩子, 一方面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把外出挣钱是为了让他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的道理讲清楚, 但现在必须要先渡过难关, 不能让父母失望。另外, 多给予亲情的关爱, 而这种关爱不能是溺爱, 也不能是一个电话, 几句话就了事。此外, 父母偶尔回家和孩子相处时也要注意言传身教, 在孩子面前应树立良好形象, 切不可行动鲁莽或语言粗俗。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 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 更不能只看考试成绩, 而应多关心孩子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5]。

㈡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 学校应主动站出来, 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 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 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 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 不再感到孤独无援。其次, 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 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 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 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6]。再次, 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教授相应的知识, 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设立心理咨询室, 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最后, 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需要其发挥主动精神, 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 家庭和父母的监管力度弱, 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7]。

㈢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 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首先,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 缓解进城农民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 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展大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 同时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这样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城市化, 从而减少农民向大城市的流动问题[8]。另外, 改革户籍制度,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等壁垒, 为农民工带子女进城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 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健全的社会化环境。其次, 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 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 盗窃、抢劫、贩毒、赌博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 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9]。因此, 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 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成立青少年维权中心和青少年法制学校, 在各乡镇开办青少年法制班, 落实专门民警担任法制老师, 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强化对“空壳”式家庭的管理, 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漏管失控。再次, 加强农村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必须对家长进行再教育。既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 也要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10]。后者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方面起工具性作用, 一般文化素质的提高、读写能力增强, 有助于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下, “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事, 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 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 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 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谢海燕, 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 2006, ⑷.

[3]冯霞, 白雪萍.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J].海南医学, 2005, ⑽.

[4]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⑴.

[5]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⑴.

[6]黎韵.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J].社会科学战线, 2007, ⑹.

[7]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⑺.

[8]李斌强, 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06, ⑴.

[9]秦秋红.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财经论丛, 2006, ⑹.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E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4-0272-02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被家长托付给一些近亲属,电话是他们和父母联系的唯一方式,父母只是在春节时回来看望她们,节后又匆匆离开。这就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据中国妇联08年留守儿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进城务工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算,全国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岁)小学学龄(6-11岁)初中学龄(12-14岁)大龄(15-17岁)四个年龄组总体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约为3000多万,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为4000万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8.75%的留守儿童平时根本不和父母取得联系。24.2%的留守儿童不经常和他们的看护者沟通。由于这些孩子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一些专家担心这些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疾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说:“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关心,这对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他们每天日常生活中,他们需要好的照顾和教导,这包括情感支持,学习帮助,和父母在一起玩耍。”留守儿童的巨大风险就是他们缺少家庭关怀,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普遍年老体弱,文盲较多,因此留守儿童面临诸多问题:

1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又缺少来自于父母的教导和指引,而监护人又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危险意识的教育和看管,在心理上他们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没有自救能力,溺水,被拐卖,被电击。做饭时被火烧伤等事故在农村时常发生。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即使父母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由于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或条件相当艰苦,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2心理问题

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负面影响。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据调查,留守儿童对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担忧,对学习成绩的担忧,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担忧是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早期的心理问题。而留守临时监护人,学校老师又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关怀,不能对他们的担忧进行心理疏导,逐渐这些农村孩子情绪消极,不愿与别人交往;或者攻击性强。有的儿童被留给老人照顾,如果老人仍然有封建迷信思想,这种思想被动的传给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儿童,会使儿童对事物产生恐慌,悲观,内心焦躁的心理,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自杀。

3学习情况普遍不理想

厌学,逃学,犯罪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形容词。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另外,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使孩子更不可能端正对学习的认识。据学校老师反映,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学习成绩普遍成绩较差。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

4犯罪问题

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形成,没有父母与监护人良好的监督与管治,偏远地区文明秩序的脏乱差,社会的保护机制的缺位。这些因素使处在心里不成熟,性格不稳定的留守儿童只要走出家门,社会的不良环境就会像细菌一样不断的对留守儿童进行侵蚀。电子游戏厅和黑网吧,成了情绪消极,抑郁自卑,甚至厌世嫉俗留守儿童精神生活的栖息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城市,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个充满好奇的地方,因此离家出走解决好奇心的最好方式。但也正是这些留守儿童,容易被城市里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学会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和趋势。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整个农村教育事业,同时也关系着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整个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出现的新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要加快社会教育与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

5当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创办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寄宿学校

与繁华的大都市相比,农村幼儿园少得可怜。临时监管人的看管工作的不到位,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在幼儿身上。面对众多到了入学年龄的农民工子弟,尽管许多城市建了不少民工子弟学校,专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读问题,但与大量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农村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我国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已经对农民工子女开放,但是高昂的借读费还是把许多农民工子女挡在门外,并且受班容量的限制,城市学校并不可能接受每一个农村学生来学校就读。考虑到这两方面的问题,建议按照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方式尽快解决、农村幼儿园的数量不足问题和寄宿制学校初始投人问题,特别要增强偏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完成学校危房改造任务,创造良好的寄宿条件,确保学生安全。进一步改善农村寄宿学校硬件设施,为寄宿学生建立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图书馆,文娱中心,让留守儿童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6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制度,统筹城乡教育资源

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农民家庭,而且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因此应根据地域特点和群众要求,合理的建校,并校,切实解决当地农村儿童就地入学的困难。提高在特别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的收入和各项福利待遇,吸引当地大学生回原籍工作,解决好因经济水平和地区差异带来的教师缺编与超编的矛盾。有计划,有组织的抽调城市高级教师去乡村工作,加快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定期组织乡村教师去重点学校接受培训,强大师资力量,提高管理、教育水平。为当代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7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照

学校应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外出务工父母基本情况记录在案,定期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不断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定期组织安排专业心理医生下乡,解决留守儿童的内心烦恼与困惑,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有计划的对每个乡村教师进行儿童心理培训,更好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老师由课上的单纯的教导者转变为孩子心目中的临时父亲或母亲,用正确的方法关心教导学生思想和学习共同进步。

8动员社会的力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应把关心留守儿童学习成长作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村组要做好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并要求他们外出期间尽可能多与孩子联系。经常关心留守儿童家庭的生产生活,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严厉打击各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良社会现象,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鼓励企业家为农村留守儿童出资建校。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参加夏令营。促进城市重点学校与农村寄宿学校开展一对一互帮活动。号召志愿者加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与他们结为朋友。

暑期社会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篇9

——

实践意义与目标

我们不能仅仅把大学当作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而应将它作为通往社会的桥梁。但校园与社会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暑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我们社会实践队的主题是“关注留守儿童,守卫祖国明天”。众所周知,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并且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据权威调查,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已近一个亿的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贡献青春力量,服务美丽乡村”为课题。旨在通过在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了解山东省海阳市泉水头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重点深入关注两户情况有代表性的人家,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成因和解决方案。与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建立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通过各类途径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或改善同父母的沟通渠道,最终大幅改善专访家庭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的实践队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我。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且投身社会;增长见识,更新观念,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通过与社会底层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接触,加深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进一步明确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五四”精神的当代内涵,我们必能得到学校里没有的教育。

实践过程

7月30日,我乘火车到达山东省烟台市,受到了于新芹同学的接待。安顿下来后,我便加入了物资的采购行动。当晚我们清点了相关物资,并进行了团队会议,安排了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

8月1日,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上午,我们全体成员辗转到达海阳市小纪镇,到小纪镇镇政府、小纪镇共青团委报到。我们大致讲述实践活动的方案行程,征求了政府部门的意见并适当对计划进行微调。后直接到了泉水头村,即我们实践的目的地,同村委会接洽。在交谈中我们仔细讲述了实践活动的日程,了解了泉水头村发展状况和官方对当地留守儿童情况的介绍,细心听取了村委会对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下午,我们通过亲自走访,确认泉水头村的基本状况,分为两组,对不同区域进行了考察。晚上进行团队会议,总结同小纪县县政府、泉水头村村委会的交流成果和我们实地调查的结果,对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正,清点财务状况,合作记录团队日志。

8月2日上午,我们依旧分为两组,每组都有一名记录人员、一名宣传人员和一名后勤人员,分头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随访。中午,团队进行讨论,从上午的调查成果中选择若干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家庭作为备选。下午通过和备选家庭的监护人交流,表明实践小组的来由,强调活动对儿童的积极意义,询问其是否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交流,我们最终选定了两户人家,即东土堆头村的姜宝坤小朋友(男)家和于欣昱小朋友(女)家,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研究对象。姜宝坤小朋友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留下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他在学校中成绩处于中下游,且不善于与人交谈。而于欣昱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之后跟随爷爷奶奶留守村子。爸爸外出打工常年不归,她学习成绩处于中游偏上,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很差,不能够跟村子里其他孩子愉快玩耍,甚至时常与他人吵架。

傍晚,我们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打消两位孩子的疑虑,拉近了他们和我们的心理距离。我们还赠送给孩子们若干精致的读本绘本作为礼物,请孩子给我们讲述生活中的趣事;我们向孩子介绍大学生活和我校情况;向孩子询问小学里的表现等等。我们小组准备了简单的小魔术、象棋和玩具弹珠,供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迅速拉近了和孩子们间的距离。晚上例行了团队会议。

8月3日到5日,这三天我们与孩子们的感情不断加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慢慢地,两位小朋友仿佛都走出了心里障碍,并且可以和小伙伴们友好的学习、玩耍了。通过多次的交流,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对同父母的想念之情。并且我们跟他们到他们的学校,通过观察和采访老师,了解了他们的学校表现;同时,我们和孩子们的监护人进行了频繁的交流,话题涉及了孩子们的日常表现和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并做了问卷调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每天晚上进行例行会议并清点物资。

8月6日到7日是我们实践的最后阶段,也是关键环节。我们帮助姜宝坤孩子联系了他们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鼓励他们和父母诉说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跟他们的爸爸妈妈描述了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况,他的家长也明白了关心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决定定时回家探望孩子,大大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我们通过和于欣昱的沟通,和她的同学的沟通,使他们认识到平等待人、不卑不亢的重要性,并带领他们一起做游戏做手工饰品,拉近了他们的距离,最后将各种玩具送给他们供他们一同玩耍。最后我们联系了村子的主任,向他说明了我们的实践过程和调查结果以及我们提出的改善方案,村主任表示会长期关注孩子们的情况,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呵护。

8月8日,我们小组多数成员一起回到了学校。

调查结果

我们小组总结出泉水头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大方面: 1.比例高

泉水头村高中及以下的儿童共有78人,其中有35人属于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9%。

2.监护不力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不能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怀和教育。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3.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在饮食方面,仅是能吃饭就行,这对处于长身体时期的儿童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加入到家庭劳动中去。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使他们有了不符合他们年龄的成熟心理。

4.情感问题

几乎所有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一半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不足每月1次。因此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情感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5.心理问题

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般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据我们观察,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甚至孤僻,但又容易发怒,自卑,有怨恨父母的心理。

解决方案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针对我们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这里列出两条:

1.加强管理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调查、纪录追踪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2.增加关爱

为留守儿童创造更方便的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对外地务工父母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应主动与子女及其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感悟总结

1.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我们学会了实践获得认识,学到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我们团队在出发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积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类。大学不应是一座象牙塔,科学研究也不应该与社会分离,一切科学研究虽然方向不同,方法各异,但最终目的都是造福于人类,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我们实践团队深入相对贫困的农村,亲密接触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状况,我们深切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以科研投身于为他人奉献的事业之中,大大加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强烈激烈着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锤炼自身能力。

3.实践活动使我们更有感恩之心。相比我们见到的那些留守儿童,我们的童年就显得幸福多了。虽然我也在农村长大,但父母却不曾离开身边,我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家庭教育,也很少有孤独寂寞之感。每个人的生长生活环境都不相同,很多情况下我们包括父母都是没有能力选择生活环境的。古人养心,以戒“忮求”为本,我们不应去追求人力所不能及的事物,也不应去嫉妒别人的优越条件。

4.我们的社会也在成长。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各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农村的领导班子本身也十分重视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除了积极劝说其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外,还经常探望留守在家的孩子们,给他们必要的生活帮助,孩子们普遍非常喜欢村干部们。学校里也十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经常单独给他们辅导作业,社会各界的捐款和捐物也不时发放给他们,像我们一样活动在农村的大学生们在附近的一个村子就有一拨。身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使我们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了很大希望。

这次的社会实践把我从理想拉回来现实,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种种不足,包括知识储备和涉世经验,以及我对社会的认识方面。我也明白了,我作为一个农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新农村的责任也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我们的身上。我必将身体力行!

上一篇: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下一篇:设计批复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