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2024-07-02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精选12篇)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1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是一种元文化, 即人类进化过程中首次创造的文化, 是人类自觉行为的产物, 是人类创造自身的同时创造的文化, 是人类追求安全和获得安全的结果。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生产、安全生活所创造的观念、行为、物质的总和。主要包含了一定社会的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内容。

安全文化是用“人文”去“化育”人群, 即用精神、理论、制度、法令、习俗等去感化、教育社会与人群。安全文化的内涵既包容安全思维、安全心理、安全意识、安全法制、安全行为等精神领域, 也包含安全技术、安全工程等物质领域。具体来说, 安全文化可分为四个层面, 即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法制文化和安全理念文化。

安全物质文化是指以物质或物化的形态表现的, 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和保障生产正常进行的安全器物。安全物质文化:一是体现在人类技术、生活方式、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 (本质安全指人们寻求理想安全的整个过程) 。二是体现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的安全装置、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可靠性。

安全物质文化既是安全文化的体现, 又是安全文化发展的基础。安全行为文化的特点为动态, 主要体现为行为表现。人们一定的行为模式, 既是时代安全文化的水平的反映, 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 同时又作用和改变社会的安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不是独立的, 它渗透在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之中, 并受其影响, 也是安全理念文化的表现形式。安全行为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法制, 利用法制, 形成人们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 使行为在自觉基础上加以固定。

安全法制文化包含了为保障人员和财物安全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责任制等。其功能是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它是把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理念文化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桥梁。

安全理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 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的, 无形的、深层次的安全思想与意识, 包括安全意识形态, 思维方法, 安全哲学, 安全价值观、安全人生观、安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安全物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文化, 是安全文化的外观表现和载体, 是安全行为文化、安全法制文化和安全理念文化的物质基础;安全法制文化是安全理念文化的载体, 安全法制文化在安全理念文化的“指导”下形成, 安全法制文化又规范、指导着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理念文化是形成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法制文化的思想基础, 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二、安全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近年来,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和事故防范工作, 但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观, 重特大事故仍然高发。我国在安全生产和事故防范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参表1、表2)

和谐社会, 安全为先。各类事故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已经成为当今最不和谐的音符。

我国事故高发除了同我们当前所处的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等客观条件有关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我们社会成员的安全素质低, 安全意识差。根据一些地方的统计, 9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是由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人为因素引起, 重大事故百分之百是责任事故。人的因素, 既有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因素, 也有观念、态度、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次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我国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 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 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是人们的安全素质较低。建设安全文化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 只有提高了全民的安全素质, 作为政府和单位的决策者, 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 改变以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最主要, 甚至是惟一的指标;以经济效益、税收与利润作为衡量企业成败的惟一指标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效益观。从而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才能在决策和生产经营中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 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 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作为员工才能遵章守纪, 规范操作。最终才能改变在安全生产问题上政府与企业,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长期存在的种种不协调, 有效地预防事故。

安全文化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规范作用。安全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各项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 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认识到安全的全部内涵, 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直至“我会安全”的跨越。二是导向作用。通过倡导和建设安全文化, 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克服麻痹思想, 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意识、态度和信念,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安全元素。三是组织协调安全管理作用。安全管理区别于其它任何专业性管理是对所辖区域所有单位、所有方面所有人的管理。其中核心因素是协调, 既需要对安全决策执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协调, 又需要对各单位、各部门在安全职能关系上进行协调。而这种协调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作基础, 否则, 协调就难以成功。这种组织协调功能正是安全文化所特有的。实践证明, 单靠改善安全生产设备设施, 并不能保障安全无事故, 还必须要有高素质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不论是提高管理水平还是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 安全文化是基础。

因此,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是遏制伤亡事故高发, 促进安全文明生产, 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保护公众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有效途径, 也是构建本质安全型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1. 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

针对我们一些政府官员和经营者、管理者, 安全价值观念错位, 存在重财产、轻生命, 重生产、轻安全的思维倾向和行为习惯, 对物质利益的重视程度明显地超过对生命与健康权的尊重的实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安全发展的实质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 都要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 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安全发展的提出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状况, 大幅度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创伤和震荡, 国家才能富强安宁, 百姓才能平安幸福, 社会才能和谐安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

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 具体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 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经济观, 安全第一的哲学观, 珍惜生命的情感观, “三不伤害”的自保互保观, 细节决定成败、安全无小事的行为观, 预防为主的科学观。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抓手, 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源动力, 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 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

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 领导是关键。党政有关部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 是组织各社会单位、社会成员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机关。党政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文化, 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 充分发挥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推动作用。研究制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内容, 并根据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基础设施、基础项目、人力资源等物质基础作支撑, 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传播, 因而需要足够资金的投入的实际, 加大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人、财、物的投入, 落实相应的措施, 并把安全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安全文化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强化安全法制文化建设

当前在安全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立法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对违法行为处罚较轻;对事故前的违法行为法律限定较少, 缺乏相应的重大未遂事故追究和科学合理的的责任考核体系的法律规定, 造成只要没有人员死亡, 再大的事故, 企业也可以不报告, 监管部门就无法对事故进行查处的局面;安全技术标准也是几十年一贯制, 有的至今没有安全技术标准。因此, 必须及时制定或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推动安全法制文化建设。

4. 开展全民安全文化宣传教育

安全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最深刻、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哲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安全思维、认识和态度;安全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和方法;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行为科学和安全法制观点等。通过全民安全文化教育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广泛提高人的安全素质。通过安全文化宣传教育, 增强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 建立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 建立安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安全行为规范, 掌握应急自救的本领。二是树立尊重人权的意识。改变一些人 (包括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 经常表现出的对事故的容忍和让步, 漠视工人生命与健康, 忽视甚至侵犯人权的问题。三是培养人的安全情感。使人们能够用情感去对有关安全的事物作出对人有利的评价, 并自觉地实践安全。四是塑造安全人格。通过安全文化宣传教育, 可以促进安全情感的发展, 培养塑造出既对安全问题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又能充满感情地为劳动者的安全健康服务, 还能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安全而奋斗的具有健全安全人格的人。根据文化能够通过载体进行传播的特点, 当前, 应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整体服务框架中, 建立安全文化专题资源库。并把它纳入到创建“平安村镇”、“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校园”等活动之中, 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 宣传“安全发展”的理念, 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最终达到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他人, 不被他人伤害, 使安全文化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毅中: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EB/OL].http//www.chinasafety.g ov.cn

[2]省人大执法检查查出安全事故新动向[N].都市快报, 2006-07-25 (11)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2

您的基本信息:

(1、您的年龄阶段处于:

16——2

5(2、您的性别:

(3、您的居住地:

城镇

农 女26——3

536——45

46以上

调查题目:

(1、现在一般每顿吃几个菜?(单选)

一个

两个

三个

不太注意,想吃几个就几个

(2、现在的饮食相对于以前有什么变化?(单选)

温饱问题解决了

现在吃东西的时候得考虑安全问题了

(3、您的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多少?(单选)

10%~30%

31%~

50%51%~

70%71%~90% 食品的营养和品种更丰富

也没什么变化

(4、你遭遇过那种类型的食品安全问题?(单选)

过了保质期

滥用添加剂

产品本身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

(5、食品安全是道德问题还是法规问题?

是道德问题

二者兼而有之是法规问题

(6、你认为食品安全与我们社会和谐有关联吗?

关系重大

一般

关系不是很大 不知道

(7、你认为食品不安全的危害性有哪些?(单选)

也没什么影响

有点影响,偶尔会拉肚子

影响很大,身体很受影响

不仅健康受到影响,而且社会矛盾加深

(8、您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是:

问题太多,令人失望

有些问题,但可以解决

问题不大,无所谓

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9、着物价的上涨,你担心食品造假问题吗?(单选)

非常担心,食品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造假了就危害大了

比较担心,食品安全我们得时刻关注,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不怎么担心,我反而担心的是过分炒作

完全不用担心,相关部门会通过检查的(10、你一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来了解所购买食品的安全性(单选)

社会媒体

公众舆论

看厂家信誉度

看商家的外包装

(11、你这样看待“瘦肉精”事件,你认为主要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商家唯利是图,职业道德低下

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

政府有关部门职责不明、执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不够

(12、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您认为最关键的做法是什么(单选)?

(1)从政府方面考虑 :

加快食品安全相关立法,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加大处罚力度,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结合鼓励社会舆论监督

(2)从企业方面:

倡导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企业应该广招食品方面的人才

加强企业内部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3)从消费者方面:

提高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发挥个人监督作用

提高假冒伪劣鉴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3、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个领域也不断强大完善,而我们对健康问题也更加重视,你认为我国的在饮食方面进入到了下面哪些层次?

温饱型

感官满足型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3

单位负责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保证

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是整个国家治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于2004年12月1日颁布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从不同的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规定了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责任。其中第五条规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负责。这一规定从法律制度上明确了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是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法定代表人的职责。在单位的层面上明确了责任人和组织机构,从而将责任最终落实在基层的组织和人员上,将对安全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每个企业的治安保卫工作,要在公安机关的行政监督和业务指导下,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具体领导下,由单位保卫机构或者保卫人员具体组织实施。作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履行好治安保卫工作的职责,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必须要充分认识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与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关系,一手抓经营、一手抓安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切实把治安保卫工作纳入单位全面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好落实。金融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的开展重在落实责任,安全责任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安全工作的质量。因此,要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始终坚持常抓不懈和警钟常鸣,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懈怠和麻痹大意的思想。要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工作一票否决的观念。同时要抓好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的建设,确保单位长治久安。

依法管理、严格制度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公安部《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是金融系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法律依据。银行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是做好银行保卫工作的重要保证。银行所发生的一切案件,虽然案件情况千差万别,但共同的教训是:或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相反,银行保卫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就是依法管理,严格遵章办事。可见,要做好银行安全保卫工作,就必须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制定银行保卫工作制度的原则应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立足银行单位的实际工作,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凡是重点护卫,重点保护的目标,易于遭到破坏、侵害的目标,以及可能发生危害事故的部门、场所,都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规章制度一经建立,每一位领导,每一名员工都要自觉地严格遵守执行,要做为大家的行为规范和自觉的行为准则,同时也要进行大力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全体人员的防范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银行的安全系数。

金融企业保卫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前提

金融企业无论规模大小,人员多少,客观上都有内部安全工作的需要,广大职工的人身安全,国家财产的安全,也都需要依法得到保护。由于金融企业的性质不同,有的属于国有金融企业,有的是地方股份制企业及外资企业,这些单位在内部机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上有相应自主权,但是,加强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搞好安全防范工作,维护工作秩序,生产秩序,保护职工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是企业单位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和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因此,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本条规定和安全保卫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规模大小,设置相应的保卫机构,并根据金融企业内部安全保卫任务和具体的工作量配备相应的专职保卫人员或兼职保卫人员,做到组织机构健全、人员落实、任务落实。各级领导要充分发挥安全保卫工作职能部门的作用,专兼职保卫人员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用心、用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同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以便接受公安机关对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

完善防护设施,严格防范措施是做好银行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基础

银行完善防护设施和严格的防范措施,它构成一道抵御犯罪分子的屏障,祢补了人力防范的缺陷。在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科学防范设施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向安全防范的电子化、技术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现代化银行保卫工作的需要。同时重要守卫目标及营业场所要派出保安人员担任警卫工作。保安人员要做到专业化程度高、业务素质好、作风纪律严格和完成任务突出。保安人员担任营业场所警卫工作,使员工和客户都有安全感,对犯罪分子也有强大的震慑作用。然而安全防范设施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银行的安全防范与违法犯罪行为的较量上,历来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违法犯罪分子也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那么相应的技术防范设施就必须更先进,才能達到预防的目的。各级领导在加大对安全防范设施的投入上要舍得花钱,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节约的观念,在技防、物防和人防上加大投入。形成多层次防范,全方位控制的防范体系,只有坚固牢靠的防范设施和防范措施才能为银行的平安提供保证。

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堵塞漏洞隐患,是做好安全防范的重要环节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安全生产 篇4

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安全生产的必要性

1.1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

安全生产覆盖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等范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都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和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全过程, 靠“严”拉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靠“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1.2 从人民群众企盼平安, 确保生命财产安全的愿望看

安全生产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抓好安全生产要强化红线意识, 牢牢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进一步深化对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认识, 深化对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认识, 深化对安全生产贵在抓实、贵在抓紧的认识, 以居安思危、临事而惧的紧迫感抓好安全生产。近年来, 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实现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但事故易发多发态势仍比较明显、安全隐患漏洞仍然存在、安全监管还有盲区, 安全生产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 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加大落实力度, 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1.3 从打造“一方平安”的战略高度看

打造“一方平安”, 是地方各级政府坚持树立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对此, 地方各级政府要始终以“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为基本方针, 将安全发展观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 把安全生产作为打造“一方平安”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列入目标考核内容。

2 安全生产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构建和谐社会, 强化安全管理先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需要通过法制体系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正义需要通过加强安全诚信建设来实现。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关爱职工, 关爱个体, 是企业的必然使命。从另一角度来分析, 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个人潜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和利益的保障。职工智慧和才能的发挥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大环境。企业惟有把握人才应用规律, 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强化职工安全培训, 尽力防范安全事故, 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才有可能激发职工的创造热情, 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继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安全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得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加丰富, 使得科学发展体系更加立体, 同时也意味着国人发展意识的深化。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必须具备持续、恒久的动力, 应该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尽全力去改善安全状况, 为职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切忌以损害职工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去换取昧心的经济效益。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共同构成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系统地反映了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 必须齐举并重, 共同推进。

3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安全发展, 科学发展, 安全生产, 安全生活”要求, 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推进平安单位创建, 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生产讲安全、生活讲安全, 积极营造干事创业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3.1 强化法治意识

强化法治意识, 用更严格的法制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坚持严格执法, 对违法行为保持严打重治的高压态势。各级安监部门应该结合当地实际, 出台一系列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具体办法。政府领导要统盘考虑, 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纳入经济工作一盘棋, 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要加大贯彻国务院、省、市及县各级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定的力度,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不断强化问题意识, 切实抓好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 坚持工作用力跟着问题走,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逐一明确整改措施, 以问题的解决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提升。

3.2 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一是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载体。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 采取宣传、教育、学习、检查等多种形式, 使“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在各基层单位的工作、生活场所悬挂横幅和张贴宣传标语, 对活动开展目的、安全生产知识进行广泛宣传。二是以教育培训为载体。按照《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和《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 加大职工安全培训力度。邀请权威专家开展各类安全知识专题讲座, 对新录用职工进行岗前培训, 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增强工作责任心。这些活动, 提高了水文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普及安全生产知识, 提升安全操作技能和自主保安能力。

3.3 加大安全生产的监督监察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 安监部门要做的工作就是开会、协调、处理发生的安全事故, 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监察执法相对薄弱, 致使企业违章违规生产作业现象屡禁不止。在安全监管方面, 安监部门应该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应急工作小组等安全监管机构。各小组均由主要领导任组长, 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全局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工作。另外, 在安全监管上, 应该突出重点, 狠抓隐患排查治理。为治理各类隐患,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应该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将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4 加快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框架下, 加大对预警机制和救援机构建设的步伐, 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应急救援体系, 健全应急机制, 提高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应急预案, 在组织领导、人员分工、后勤保障、处置流程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大大提升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多次开展应急培训, 检查队员按照演练方案, 提高职工应急监测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 尽全力将一切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 确保一旦发生事故, 联得上、拉得出、打得赢、有成效。

5 提高工伤保险面和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

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所有职工参加工伤保险, 保障职工应有的权利, 这也是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的一项义务,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职工伤害事故中赔偿资金的压力。高危行业诸如矿山、危化、建筑、船舶等行业应当积极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安全生产风险押金, 以备不时之需, 一旦发生重大事故, 立即可以启用该笔资金, 从而减少“企业出事故, 政府背包袱”的机率。

构建和谐社会, 任重道远, 实现安全生产刻不容缓。只要我们为其付出不懈努力并为之奋斗, 实现安全生产,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陶伟.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探讨[J].企业导报, 2012 (16) .

[2]汪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安全生产工作[J].法制与社会, 2009 (33) .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各级党组织及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这一重大突破,把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来分析。

一、安全生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属于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搞好和确保安全生产,就是实现了人身的和谐,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和谐,实现了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

二、和谐社会建设,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正处在初级阶段,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近几年来,就加强安全生产和防范事故发生,保持社会稳定,从国家、省、市、县一级政府全面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下发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严肃查处了近期发生的多起重特大事故,出台了加强安全生产的重大政策,加大了安全生产的财政投入,修改了一批安全生产的管理标准,全社会形成了从未有过的人人讲安全、事事落实安全责任的浓厚氛围。但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要求职业安全卫生一体化。这一大趋势给我国迅速改变安全卫生状况提出了挑战。世界贸易组织认为:各国劳动安全卫生水平的差异使发达国家在成本价格和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把人权、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纳入国际贸易范畴,将劳动者权益和安全卫生状况与经济问题挂钩。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要求。

二是我国整个经济运行及调节机制的转变,客观上会动摇建国以来的职业安全卫生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有些会逐步失效。有些会发生“变异”。政府将面临两个“让位”:以政府调控为主,让位给市场调节为主;以政府投资为主,让位给社会、民间投资为主。因此,政府机构将会作较大的改革,政府职能将重新调整,这将对整个职业安全卫生事业的管理带来很大冲击。

三是中国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状况将在一段时间内导致劳动力素质(安全素质)的降低。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及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持续涌向城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劳动力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求大于供的状况难以改变。劳动力素质在一定时期内有下降的趋势。用人单位在选择劳动力时,会出现只讲成本、忽视安全素质的倾向,从业职工整体的安全素质将会降低,“三违”现象将会增多,事故数量将会上升。

四是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冲击与挑战,使得企业安全管理将进入较为困难的时期。目前不少地方国有企业困难重重,影响安全的老旧设备改造缺乏资金,历史和社会包袱十分沉重,企业步履艰难。大量涌现的民营中小企业安全监督保证体系尚未健全,忽视职工安全操作技能及安全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安全投入普遍不足,民营中小企业和从事“三来一补”外资企业成为安全事故的多发“产地”,劳务工、农民工成为伤亡的主体。

五是中国经济将出现重要转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对外贸易增长强劲,国内市场活跃,金融运行平稳,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整个经济正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等等,这是令人振奋的,但随之而来的企业安全、公共安全的任务将十分繁重。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化发展初期,事故与经济发展往往会成正比例增长。

三、搞好安全生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目前,我们面临的安全生产矛盾十分复杂。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一旦达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国家就有可能进入黄金发展期,但也是安全生产矛盾的凸显期。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些矛盾,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地处理好这些矛盾,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必须把对安全问题的认识由宿命论、经验论上升到系统论、本质论阶段,对安全的管理也由盲目到理智、由被动到主动、由经验到科学。必须运用安全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管理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认真把握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在安全管理的内容、特点、手段、方法上实施“创新性”的举措:改变安全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脱节;改变侧重追究人的操作责任,深入研究人机事故致因中的辩证关系;改变被动的事故管理,把事故后追查处理转变到事前安全评估与控制;改变静态安全管理为动态安全生产决策的管理方式,增强系统管理和综合管理,强调充分应用安全科学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本质安全程度。

在此指导思想下,我们应确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思路: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政府对安全生产预防性的综合管理职能;强调人、机器、环境的有机统一;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制建设;推行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社会的重大事故隐患评估、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协调和处理系统;强化培训、宣传教育体系。否则,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只会停留在经验式、被动式、救火式和亡羊补牢的境地。

——尽快完善体制。目前安全管理多头分散、综合监管缺乏法规依据,管理体制是眼前首要解决的问题,这种体制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使安全管理由混沌到有序,由分散到集中,由盲目到规范,形成主体明确,职能清晰,监察有力的新体制。

——尽快完善制度。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安全法律、法规和框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市场准入、监管和淘汰机制,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坚决依法规范、依法监管,把安全生产和监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尽快完善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三位一体是今后企业存在和发展,并走向世界的基本条件。我国应尽快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新体系,尽快修改已经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各行业安全管理标准,大力宣传,培养人员,尽快试点,严格认证。使得具备条件的企业与国际接轨,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尽快创造条件,缩小差距。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尽快完善机制。要尽快实行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安全生产新机制。要将目标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机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安全管理要根据企业、行业、地区、季节、人员等的特点,确定新思路、研究新办法、推行新机制。

——创建安全文化。以人为本是创建安全文化的全部内涵。安全生产管理首先要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使“我要安全”的意识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充分体现“我要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逐步使每个人时时、处处、事事都把安全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做到人人都能“自主管理”,“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在社会和企业内创造一个充分体现“安全第一”的思想氛围,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指导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6

【关键词】文化安全;校园和谐;构建

学生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美好的希望,是未来的新期待。学校承担着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在为学生提供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我们要从重视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材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

1 文化安全的内涵及其意义

文化作为内涵极其宽泛和复杂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阐释。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中的“文化”是指与不同民族、国家和制度相对应的“个性文化”,总体上可分为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层次。所谓文化安全,也是一个与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使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干涉,文化精神生活层面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保护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独立自主性,从而使本国的文化利益不受威胁与侵犯的能力与状态,其核心是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的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作为知识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学校,已经成为理论研究、思想传播、科技发展和人才培育的文化高地,自然也是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侵袭的重要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和挑战,校园文化安全就成为日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我国校园文化安全呈现的问题及成因

2.1 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推崇,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未来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基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西方取得文化主导权的消费主义文化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扩张和渗透日益显现。他们抓住学生追求时髦和具有较强猎奇心理,使得在商品消费中极易产生文化的认同,对商品中附着的消费文化表现出最大的接受度。例如,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影片等文化产品成为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渗透最隐蔽、最有效的载体,早已超出其表面价值,这些文化甚至已经向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层面蔓延,也就是要消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文化意识,导致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最终必将从根本上动摇我国未来事业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基础。

2.2 西方对大众传媒的垄断冲击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传统道德标准

在互联网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发达国家,借助网络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资产阶级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及道德观念。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经验不丰富、认识问题不全面的特点,非常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冲击,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困难。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地就会造成削弱和淡化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混淆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界限。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将随之遭破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将受到严重冲击,由此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并产生信仰危机。

2.3 激烈的人才竞争与掠夺造成我国高等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是第一资源。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国争夺高端人才的竞争才日益激烈。同时由于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和“零距离”,高层次人才外流情况增多,涉及国家机密岗位、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出现流失将发生国家人才安全问题。国家人才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在21世纪必将成为各国提高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2.4 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民族文化传承脆弱

长期以来,国人的思维定式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只是搭台子跑龙套,现实中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足以说明了文化的地位。在这种意识主导下,我们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和警惕性不足,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文化安全战略和预警机制。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依托其经济、科技优势,掌握文化交流中的主控权,这必然对我国文化发展构成各种显性和潜在的风险。给国人尤其是处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这突出体现在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及信念淡化,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弱化及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等方面。改革开放取得丰硕经济成果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不断遗失。中国的饮食、服饰、节日、礼仪等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以夷变夏”:国人开始爱吃麦当劳、肯德基等垃圾食品;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愿意按西式礼仪操办婚丧嫁娶聘;连母语都没学好的儿童在幼儿园却在用大量时间学习英语。2012年11月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汉语呀汉语,我为你担忧》一文中,作者指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的第六版,收录了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国人中有不少人呼吁:要及时制止英语侵入汉语,保证汉语的安全,保证中华文化的安全!

2.5 腐朽文化泛起,文化分裂势力犹存

封建迷信邪教等腐朽文化死灰复燃,黄色文化也乘虚而入,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威胁着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民众的安全。同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进入政治生活,滋生腐败,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现象,这些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相去甚远。近年来我国存在分裂势力的威胁(“台独势力”、“疆独势力”和“藏独势力”) ,西方社会依托文化交流这一载体,还吸收我国在校学生参与宗教活动,进行宗教渗透等;借以外籍教师、留学生的名义等在学校布教,培育信徒进行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搞邪教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无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甚至被引入迷信、邪教而无法自拔,不利于校园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3 校园文化安全模式的构建和举措

由于文化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隐蔽性的特点,以及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学校的文化渗透和我国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普遍薄弱的现实,校园文化安全已成为影响学校稳定、国家未来安全的重要方面。如何防患于未然,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及对学生进行文化安全意识教育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3.1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是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的根本

作为意识形态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它是新时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样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办学观念集中表征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个观念来进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是根本之所在。

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相互交织,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存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学校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教育师生,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首先要确立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旋律与主阵地意识,强化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向心力。校园新闻媒介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针对学校阶段性任务和现实需要广泛宣传党的各项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师生情意,引导社会热点,搞好舆论监督,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次,遵循 “三贴近”原则,对学生加强价值观教育。学校应以先进性为前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原则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不同层次的师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差异,创新宣传方式,努力回答好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深入师生,校园文化安全才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是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的关键

一切文化安全建设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预警的基础上,没有预警机制,文化安全建设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构筑校园文化安全的预警与防范机制,关键是学校应依托校宣传部、校团委等平台,实施行政、法律和道德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采取定期普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危及校园文化安全的可能性因素和力量,特别是对西方文化产品进入校园的管理、鉴别,应当及时准确地做出预警反馈,形成一个多层面的校园文化安全保障体系。从而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抗干扰能力与鉴别能力,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观,确保校园的文化安全与稳定。

3.3 充实“六结合”文化安全教育内容是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的重要实践途径

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工作既体现教育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我们要依据师生实际,科学分析,积极做好“六结合”,即实现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德育、师生的自我觉悟、校外实践、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要结合起来。第一,学校应建造具有特定文化意蕴的校园标志物,比如通过专项基金在图书馆或其他公共场所展示具有一定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的典籍或书刊来强化师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借此警示师生维护校园和国家文化安全,弘扬大家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爱校、爱国意识。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将文化安全渗透到相应教学内容中,教育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模式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创新等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文化安全观,真正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学生实施文化安全教育的主阵地。第三,“自我觉悟”是指师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安全重要性的前提下,自觉遵从、强化和传递的这种知行统一的过程。唯有师生真正觉悟且身体力行,师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才能得以牢固确立。第四,校外实践是校内文化安全教育的拓展,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既是对所接受的校内教育再深化,又是扩大校内教育影响的重要途径。比如,组织学生深入文化宣传管理部门参观考察和实习,其目的是要加深学生对国家文化安全重要性的再认识,到广大农村、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宣传国家文化安全相关知识,其初衷是使文化安全意识得到广泛普及的同时,也使学生本人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受到教育。第五,相关部门要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安全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借助影视、报刊和网络等各种媒介报道相关文化安全的讯息,引起由高知阶层到普通民众都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广泛的关注和认识,从而整个社会的文化安全意识的形成势必对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工作会起到促进作用。第六,学校是网络人群最密集的场所,消极的网络文化内容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学校要建设一支网络文化视域下高素质、复合型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在网络世界中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增强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筑校园网络防卫系统,加强对局域网和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核,真正建立起校园网络文化的安全阀。

4 结语

国运昌,则文化盛;文化兴,则国力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重要前提,维护学校的文化安全,就是要维护青年学生的生存权利。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观念之本,构建文化安全预警机制这一关键环节,充实“六结合”文化安全的教育内容,建构安全屏障,抵御腐朽文化、反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蚀和渗透,为校园和谐安全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www.zclw.net

〔2〕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3-12-19(1).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2).

〔4〕严兴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从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26.

〔5〕刘文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 强化学生文化安全意识〔J〕.理论界,2008(6):260-261.

〔6〕蔺玄晋,陶劲松.当代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浅析〔J〕.当代经济,2007(1下):57.

〔7〕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

〔9〕于东江等.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15.

〔10〕姚冰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2007-04-10.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体会.http://lunwen.cnkjz.com.html2011-11-22.

〔12〕隋成竹.高校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5.

〔13〕邵文婷等.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15.

〔14〕程彦武.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魂〔J〕.新长征.2012-01-01.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7

近年来, 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事故总量大幅度下降, 但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矿山安全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如安全基础薄弱, 内部管理松弛, 工艺技术落后, 安全条件较差,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特别是随着矿产品价格上涨, 重效益、轻安全的现象仍然严重, 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加之一些地方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监管不力, 重特大矿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这与社会对矿山安全工作的期待是不和谐的, 也和谐社会建设宗旨是相违背的, 需要我们在矿山安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克服和解决。结合当前现有的条件,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加以解决: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 切实把安全生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 对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全矿上下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要求我们站在政治的高度来处理好安全与责任、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作为领导首先要从思想上, 摆正安全在各项生产工作中的位置, 树立“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全员参与, 持续改进”的安全理念, 落实责任, 明确自己的职责, 在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中, 应怎样去抓, 怎样去管, 才能把安全工作搞好。要求我们各级领导管好自己的人, 管好自己的事, 切实履行安全职责。

二、加强矿山技术工作的管理

目前, 有些矿山没有技术人员或技术人员很少, 开采设计的实施, 各生产工序的技术工作大部分都凭经验。技术资料不全、图纸不全, 地质、测量、采矿、机电等专业的毕业生更为稀少。对实现重大危险源监控、预防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很大困难。因此要去改变这种局面, 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 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在大、中专院校中强化这方面的专业, 使专业人才不断增多, 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第二应该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短训班, 对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短期强化培训, 使之达到矿山技术管理的初期水平, 来解决过渡期的燃眉之急。但从根本上解决还是应该抓好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做好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对矿山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

矿山安全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使安全工作有的放矢, 有据可依, 除了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及相应的有关法规、规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地方的乡镇小型企业也逐步地建立起来。这部分企业不仅为当地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而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部分经济力量在经济社会虽然不是支柱大产业, 但是在某些地区确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对这些小型地方矿山企业应该进行规范化管理, 使其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

四、狠抓矿山安全重点、薄弱环节

矿山的薄弱环节就是检修生产作业, 也是矿山安全工作的重点。由于矿山安全工作协及工种多、交叉作业多、非标设备多, 再加上一些设备的老化、检修时间紧、任务重, 人员少等等因素, 都给检修的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面对这些实际困难, 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国家行业标准、技术法规的学习, 规范职工的行为, 提高职工的素质, 另一方面, 坚持“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并加以严格管理, 执行“谁主管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制度, 对已审批的危险作业, 由检修项目负责人组织召集作业人员进行学习讨论, 明确各项安全措施后方可开工作业。作业中要进行互保联保, 安全员、技术管理人员现场进行监督管理, 作业后进行总结讨论, 吸取经验与不足。

五、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要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对瓦斯、煤尘、水及尾矿库等危害的治理。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全国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特别加强对瓦斯事故的预防。各类煤矿要按照矿山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瓦斯治理的有关规定, 搞好“一通三防”工作, 严禁“三违”现象。各有关部门和矿山企业对各类事故隐患要及时检查, 认真整改, 切实把安全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事故预防上来。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8

一、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粮食安全涉及生产和消费, 联系着农民和市民, 从而必须统筹粮食生产, 平衡区域之间的发展, 既要让农民持续稳定地从种粮中获得收益, 避免出现“谷贱伤农”, 从而保护种粮者的积极性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又要兼顾城市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避免出现“谷贵伤民”, 进而使整个粮食经济处于一种协调健康的良性循环互补状态。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如何, 直接体现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和谐社会, 政府既要善于应对和处置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 确保粮食市场安全和社会稳定, 也要善于对影响粮食安全的重大因素和长期趋势做出全面规划, 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 使国家粮食安全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到最低。

二、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始终不渝走和谐发展的道路,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是我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的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解决好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也是世界和谐的决定性条件。中国以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步伐, 不但证明完全可以养活自己, 而且是实实在在丰富了粮食资源。近25年来, 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有20℅以上来自中国, 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至5亿吨巨大的成绩让所谓“中国粮食威胁论”不攻自破。自2008年起, 中国不再接受联合国的粮食援助。实事证明, 只有解决好国内粮食安全问题, 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粮食安全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耕地面积递减速度也随之加快。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是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而且区域分布很不平衡, 我国还是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 而且未来全球气候变暖, 也有可能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 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口, 承受粮食风险的能力也比较脆弱, 是规划粮食安全问题应当特别关注的对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 不能寄希望于进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立足国内自给自足, 才能有效调控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 确保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处于可控、可调的范围内, 持续稳定地实现粮食生产目标, 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粮食持续增长的需求。

四、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制定应急措施, 保证粮食安全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后, 产业链分离式的粮食供销体制严重制约了粮食产业发展, 各地应加强粮食产业化经营路, 实施“订单粮食”,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落实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 完善价外补贴政策, 努力做到“订单粮食落实好、收购订金发放好、收购政策执行好、优质服务开展好、收购任务完成好”。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粮食预警体系, 粮食安全预警体系是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等各个环节, 其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 确保粮食市场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加强储备体系建设, 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具有季节性生产, 常年消费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必须有一定的粮食储备, 以维持消费的连续性。粮食是否安全, 归根到底必须有足够的可供消费的实物作为基础。9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国家专项粮食储备, 2003年, 国务院颁布了《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 对中央储备粮的计划、储存、动用和法律责任作出全面规定。当前, 我们要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注重实效, 建立起完善的规模适量、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的地方储备体系, 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决策运行机制, 确保地方储备粮安全, 真正让储备粮在关键时刻“储得进, 管得好, 调得动, 用得上”。

六、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安全和谐的粮食从业队伍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整个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构建安全和谐的粮食从业群体,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从多方面努力, 一是建设一支善于领导和谐系统建设的高素质骨干队伍, 团结合作, 廉洁公正;二是继承和发扬粮食系统“宁流千滴汗, 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 结合粮食工作的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培养团队精神, 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促进粮食行业持续、安全、和谐、稳定发展。

摘要:“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粮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同时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 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及人民生活质量。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9

关键词:安全文化,安全道德,科学技术,和谐社会

一、安全文化概述

安全, 是从人类的身心需要这个角度提出的。和谐社会中无处没有安全的存在。然而, 安全又非常抽象, 它无法被人直接感知到, 能被人直接感知到的往往只是危险、事故、灾害、损失等。

文化, 是人类的所有精神财富与物资财富的总称。

安全文化, 就是在整个人类发展、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领域内, 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类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 从而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了建立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与其匹配的安全体系;为了使世界变得更加友爱、和平、繁荣, 使人类可以更安全、康乐、长寿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中的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如同所有的文化一样, 也是相对人而言的。和谐的社会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虽然在现实社会中, 由于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不可能所有人都在一个层次上, 但每个人都需要人文关怀。因此, 和谐社会也是人们最原始和最高尚的追求, 在和谐社会中, 安全文化更显现出其重要性。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这个过程中, 我们首先应该以正确的观念进行引导——安全是相对的, 危险是永存的, 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我们也一定要纠正类似于“为了取得经济的发展, 事故是难以避免的”这种错误的观念。的确, 由于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社会上避免不了地增加了很多带有危险性的设备、设施或者场所, 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面对这样的形势,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只要始终坚定安全道德的观念, 树立科学的安全观, 追求并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 采取恰当的安全预防措施, 就一定能够预防一些安全隐患, 从而避免一些事故。

三、创新科学技术, 保证安全文化的顺利推进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规律:文化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的成果是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文化有所发展的坚实的基础。当创新的科学技术能够与安全文化产生共鸣, 彼此协调发展, 从而使科学技术更好地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 它就会对人的思想觉悟的提高、精神道德的升华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总结过往的经验, 我们会很容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技术的因素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往往都发生在生产型的企业中。对此进行细致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由技术原因而引起的安全事故都是具有可控性的——也就是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广泛合理的应用, 我们所使用的种种设备、工具、装置、系统, 其自身的安全系数会不断提升。只要我们加大技术投入与社会协同监控的力度, 这类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是可以控制的。因此, 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的水平, 往往会对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 它也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安全道德意识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道德, 是人类基于各种本能 (生存、发展) 的需要, 在群体生活, 以及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并逐渐被认可和接受的系列性的、非强制性的准则和规范。美好的道德通常体现为将个人所满足的方式转换到促进他人获得满足以及促进社会实现发展的层面。道德, 首先是一种社会意识, 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社会中生活的人群, 通过对道德的价值评判进行选择, 从而自愿选择某种道德行为, 这就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独特意识行为。

思想意识是人类进行工作的基础要素, 而安全观念则是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发展安全文化的前提条件。

所谓安全道德, 是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同时也与安全生产紧密联系着。长久以来, 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 我们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于心。因为在和谐社会, 群体的利益往往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互为增长, 维护群体的利益, 也就意味着维护个人的利益。

五、提高意识, 使安全文化得到落实

从站在人类整个的社会生产活动层面来看, 安全活动, 就是人类对危险进行不断辨识、评价和控制的活动。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生活发展层面都在逐步提高, 由此, 对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保障个人安全, 乃至全社会的安全, 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并要适时采用恰当的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 从而保障安全文化的实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安全文化, 与“社会更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目标是一致的,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认识。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10

5月19-20日, 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在昆明召开社保基金社会监督和安全评估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任务是交流总结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的情况、做法和经验, 介绍社会监督试点情况调查评估工作安排, 研究下一步全面推开社会监督的意见和措施;交流社保基金安全评估试点工作情况, 研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探讨下一步开展评估工作的方式方法、推进措施;研究社保基金安全巡查、约谈和挂牌督办等三项制度的框架思路。

据了解, 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于2012年底启动, 人社部对此作出全面部署, 6个省份的17个市县作为部级试点地区, 2014年5月又确定7个省份的19个市县作为第二批部级试点地区。探索出依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社会监督员队伍、专家人才库和相关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四支队伍”等许多好经验, 今年人社部将在对试点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社会监督的意见。社保基金安全评估试点于2014年9月启动, 目的是加强对基金安全状况的监测, 增强政策制定、经办管理和基金监督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防范风险, 提高监管效能。部分地区人社部门基金监督工作人员参加座谈会。

和谐社会的理解和构建 篇11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1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并不是消除了矛盾的社会。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不管是什么形态的社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然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样存在。和谐社会是使各种矛盾协调、平衡,让矛盾各方在不致引起冲突的限度内各得其所,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对立程度,使之良性运行的社会。矛盾与和谐好象是一个悖论,但其实是事物的辩证法。和谐是事物矛盾的统一性,当矛盾各方处于统一、平衡的时候,社会便显出和谐的状态。不和谐是矛盾的对立性,当矛盾各方的统一、平衡状态被打破,处于尖锐对立的时候,社会便显出不和谐的状态。永远的统一、平衡是不可能的,到一定时候,统一、平衡必然会被打破,而出现不统一,不平衡,这时候,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这时候,就需要人们去努力,消除矛盾双方的;中突,使之重新统一、平衡,推动社会趋向更高层次的和谐。既然和谐是矛盾的统一,是以社会存在矛盾和对立为前提的,那么和谐的被打破,不和谐的出现,也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我国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等等。由于上述矛盾的存在发展,不和谐因素,必然大大增加,以至导致原有和谐的破坏。那么就需耍我们努力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重新寻求和谐。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新的和谐,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辨证过程和必经之路,每一次和谐的打破和新的和谐的构建,都使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也都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2建设和谐社会。要特别处理好两种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化解矛盾的过程。因而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我国社会的大量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他们义无返顾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去,发挥无限的创造性,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就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愉快,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在当前,要特别处理好公共用地需要和被拆迁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的用地拆迁中,应该说大部分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且大部分的补偿是合理的。但毋庸讳言,有一些拆迁不是真正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是出于少数人利益的需要。比如说,有的房地产开发。为了共同利益,房地产商和政府官员勾结在一起,强行征用群众住房和土地,而且补偿极不合理,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致使群众不断上访,到处喊冤,造成社会动荡,产生了极为有害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对拆迁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下大力气加以整治,严格用地审批,凡不是出于真正公共利益需要的,一律不予批准。就是真正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也要制定出合理的补偿标准,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只有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一个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也要处理好敌我矛盾。当前,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力量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仍很猖獗。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敌我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要尽量化解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的对立程度,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敌我矛盾。但是,对于敌我矛盾,最主要的还是要用专政的方法。因为这些社会主义的敌对力量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他们仇视、破坏社会主义,危害整个社会利益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只有对他们实行专政,进行严厉的打击,才能起到威慑的作用,刹住他们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所收敛,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如果对他们心慈手软,期望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能使他们更加猖狂,恣意危害社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失,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当然,对于可以化解的矛盾,我们应当尽量进行化解,使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或者降低矛盾的对立程度,给整个社会添加一些和谐的因素。

3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诸多利益主体的矛盾,国家公务员和普通劳动者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私营企业主和员工之间,高收入的行业和一般行业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冲突。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村都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所有这一切,都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逐步解决这些利益矛盾,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使人人安居乐业,生活舒适,构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如果不发展经济,上述矛盾必然愈加尖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然得不到提高,那么社会就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和谐就无从实现。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是按科学发展观去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管是上一个项目,还是制定一个政策,都要考虑到这二条。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经济发展起来,使国家富裕起来,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如果从个人利益出发,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客观实际,不顾资源环境,那样搞起来的东西只能是花架子。因为违背了经济规律,它必然无法实现其经济目的,同时也会给资源环境带来严重损害和破坏,最终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

食品安全和谐社会 篇12

近些年来,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 增强作物抗病、抗逆性, 以满足商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人们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出了转基因食品。然而, 自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 社会各界对它却忧心忡忡。在各类期刊、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中, 随处可见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 这些讨论往往都着眼于科学研究, 或者是风险性本身。然而, 对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影响公众认识和态度的因素等问题, 目前尚缺乏相关的调查研究。毕竟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 研制转基因食品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 本文基于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运用一些统计学分析法和统计软件, 以保证本文分析的可靠性。

二、调查目的

了解百姓对转基因食品认识、态度意见;了解影响公众认识、态度的因素;为今后转基因产业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三、调查方法

(一) 抽样问卷调查部分

1、调查对象。

南京市各地区普通公众, 但较偏重于青年人。因为他们特点是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技术成果, 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也更容易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迅速成长的青年人是未来转基因食品的最大潜在消费人群或反对者, 所以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态度将深刻影响未来转基因产业的发展。考虑到完整性, 我们同时也调查了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2、抽样方法。

针对调查设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实际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问卷481份, 回收率96.2%。

3、数据分析。

采用SPSS v11.5统计软件整理资料, 绘制图表。部分问题的选项还转化为李克氏量表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 得到问卷信度信息。

(二) 网上问卷调查部分

依托中国第一家自助调查网站:http//www.data100.com.cn/进行网络调查, 共回收问卷45份 (截至2007年8月1日) 。网上调查问卷强制了主观问题的回答, 可得到更多的主观意见。同时, 我们补充了这些问题, 有利于进一步研究。

四、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 问卷调查情况概述

经过统计共回收有效问卷526份 (含网上调查) 。其中, 18岁以下的占15.6%, 19-25岁的占60.3%, 26-40岁的占18.3%, 40-60岁的占4%, 60岁以上的占1.9%。

(二) 问卷分析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结果, 方便进行问卷结果的可信性分析, 可把12个问题分为三组: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见。按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程度和乐观程度可分别对各组定序问题选项赋予一定分值, 按李克氏量表转化为数值变量 (一般规律:选项越乐观得分越高, 视选项数而定, 如有四个选项, 则最乐观的得四分, 次乐观的得三分, 依次递减) 。这样做一是可以求出变异值进行可信性分析, 二是把得分转化为百分制结果更加直观。

第一, 调查结果的信度分析。本文采用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进行检验。公式为 表示两表中题目总数, σi2是第i题得分方差, σT2是总得分方差。α是克朗巴哈信度系数, 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 ;公众认知部分第1、2、4 (1-6) 、5九道题的信度分析 证明问卷中关于对转基因认识的题目选项间有一致性, 累加来表示认识程度有一定依据, 由此得到的结果可信性比较高。公众态度部分第8、9、10、11、12五道题的信度分析 证明问卷中对转基因态度的题目见一致性比较弱, 但仍可累加, 作为判断公众态度的参考。得到的结果有一定信度。

第二,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公众的认知度:据1、2题的统计结果可知, 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占75.7%, 没有听说的占24.3%;有点了解其含义的占61.6%, 非常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分别占13.7%和24.7%。据3题的统计结果,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途径主要是通过新闻 (网络媒体) 、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报道。两者相加占的比例达到67.1%, 通过专业书籍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只占14% (恰等于表示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 。由此可知, 新闻 (网络媒体) 、报刊杂志的舆论导向作用将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度。

经过统计分析, 人们对转基因大豆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转基因食品 (平均认知得分高) , 而对其他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都比较低, 不存在显著差异 (见图1) 。

这恰证明了第3题的结论, 在百度进行新闻搜索, 可以发现关于转基因大豆的新闻条数明显高于其他转基因食品相关新闻数目。这进一步说明公众对转基因大豆的高认知率与众多媒体的报道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新闻、报刊等媒体对普通公众的认知有重要影响。

公众的态度:转基因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持消极态度。据10题计数据显示, 倾向于选择非转基因食品的人数占49%, 而倾向于选择转基因食品的只占13%, 有38%的人在选择时认为无所谓。据11题, 认为转基因食品总的社会效益是利大于弊的只占22%, 认为弊大于利的占11%, 有33%的人认为弊利相当, 其余说不准的占34%。据12题, 在问及是否支持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时, 33%的人积极支持, 16%的人坚决反对, 51%表示无所谓。如果将关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这些题目选项按积极或消极给予分值, 然后累计相加转化为百分制以表示对转基因食品乐观程度, 如图1, 可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略带消极。对样本中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度得分与乐观程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后, 可以得出两者相关性极其显著。对转基因食品乐观程度与对其认知度正相关, 如图2及表1。

注:Pearson Correlation N=526

在公众的态度分析部分我们得出新闻 (网络媒体) 、报刊杂志的舆论导向将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度。在此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得出认知度又影响公众的态度 (乐观程度) , 根据简单的数学推导, 不难得出以上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应该多是负面的。因此, 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希望证明我们的这一结论。在Google中以转基因食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发现约有106, 000项符合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结果, 约有70, 300项符合转基因食品的优点的查询结果。在百度中用同样的方法, 发现与转基因食品危害有关的新闻有3897篇, 而有关转基因食品优点、益处的新闻加起来也只有1315篇, 这就证明了我们结论的正确与可靠性。

公众的意见:主要来自主观题回答和网上调查。据第7题统计显示有8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获得转基因食品知情权并了解其中的成分。据12题统计显示, 表示支持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占1/3, 明确表示抵制或反对的受访者无论是当面问卷还是网上问卷的调查中都占少数, 大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持保守中性态度。公众对转进因食品态度还是比较理性, 没有“一边倒”现象, 也没有“谈转基因色变”的恐惧。在影响选择转基因食品或传统食品的因素中, 安全性占第一位, 其次是营养, 价格、味道的影响比重不大。在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影响问题上, 公众对基因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多于全球粮食问题、食品多样化的期望。很多受访者认为国家的监管力度一般, 有待加强。希望科研单位和企业做好安全性的研究, 国家加大监管力度, 完善检验方法, 对安全性进行全面论证。

五、结语

本次社会调查在分析了相关问题后, 还为转基因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当被告知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时,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持明显上升, 因此转转基因食品的科普之路任重而道远。各方面应大力宣传转基因食品的知识。媒体应负起责任, 做到报道客观公正。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应通过媒体向公众对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种种误读答疑解惑, 让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更加清晰深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并具有前瞻性, 这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担负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监管责任, 在科研、流通、经营等各方面加强监管, 做好安全评价和转基因食品标示管理的工作, 保证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柯惠新, 黄京华, 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6.

[2]、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下一篇:企业高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