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精选8篇)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篇1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打击食品造假狠招:刑事诉讼外加巨额赔偿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在世界许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时常发生。相比而言,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让我们看看有什么招数是值得借鉴。
第一招:严把源头关——监管触角伸向产地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一直比较分散,按照联邦、州和地区分为3个层面监管。三级监管机构大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采取进驻饲养场、食品生产企业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从而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
不过,这种监管体系由于管理权分散,近年来暴露出效率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等诸多弊端,这也是奥巴马政府推动食品安全体系改革的原因所在。这次的新法案扩大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监管权力和职责,强调食品安全应以预防为主。根据新法案,FDA除了可以直接下令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外,还有权检查食品加工厂,以及对进口食品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尽量将食品安全的隐患消灭在端上餐桌之前。
消灭食品安全的隐患同样是英国食品标准署的基本职能之一。英国食品标准署不仅监测着市场上的各种食品,还将触角延伸到了食品产地,并且这种工作还往往是长期持续的。比如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得大量放射性物质飘散到欧洲上空,有不少放射性物质在英国养殖绵羊的一些高地地区沉降,20多年过去了,食品标准署还一直监控着当地绵羊的情况,2009年发布的公告说还有369家农场的绵羊产品受到限制。(来源:新华网)
法国全程管控确保食品安全
法国是世界闻名的美食大国,食品安全一直是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疯牛病、二恶英污染、禽流感、口蹄疫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不断涌现,促使法国更加注重对食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
从食品供应的源头开始,法国当局实行严格的监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猪都会挂有识别标签,并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屠宰场还要保留这些牲畜的详细资料,并标定被宰杀牲畜的来源。肉制品上市要携带“身份证”,标明其来源和去向。
具体分工上,法国农业部下属的食品总局主要负责保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监督质量体系管理等。竞争、消费和打击舞弊总局负责检查包括食品标签、添加剂在内的各项指标。
进入流通环节后,法国有两种模式的认证和标识制度,分别是政府统一管理形式和各大超市自我管理形式。
政府统一管理的食品认证标识主要是农业部负责,统一管理的认证标识包括原产地冠名保护标签(AOC)、生态食品标签(AB)、红色标签(LR)、特殊工艺证书产品认证(CCP)4种,其他统一管理的认证标识还有企业认证、特点证明、地理保护标志、营养食品等。
原产地保护认证和标识由法国原产地研究院签发,农业部监管。原产地保护标识使用最多的是葡萄酒,法国出产的葡萄酒80%以上都有原产地标识。奶酪也有相关的原产地标识。贴有生态食品标签的食品,说明它至少有95%以上的原料经过授权认证机构的检验,是精耕细作或精细饲养而成,没有使用杀虫剂、化肥等。如果一项产品贴有红色标签认证,说明它与同类产品相比,经过更严格的生产控制流程并拥有更高的质量,法国现有450种产品获得这一认证。特殊工艺证书产品认证则从2000年才开始实行,要获得这一认证,农产品或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设有全面和完善的监控。
法国各大超市也建立了自我管理的认证和标识,比如家乐福的食品质量认证标识(FQC)已成功实施超过15年。在家乐福超市的销售柜里,有FQC标识的食品占30%以上。(新华网记者舒适)
第二招:重视流通环节——为每份食品“建档案”
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
日本的食品监管还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报纸上经常有主动召回食品的广告。日本采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农业和食品政策。食品只有通过“重重关卡”才能登上百姓的餐桌。
在食品加工环节,原则上除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食品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来源:中国日报网)
面对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欧盟于2002年首次对食品生产提出了“可溯性”概念,以法规形式对食品、饲料等关系公众健康的产品强制实行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等各阶段的溯源制度。2006年,欧盟推行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管理,对各个生产环节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
在德国,食品的食物链原则和可追溯性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以消费者在超市里见到鸡蛋为例,每一枚鸡蛋上,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比如说:2-DE-0356352,第一位数字用来表示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2”表示是圈养母鸡生产;DE表示出产国是德国;第三部分的数字则代表着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含或鸡笼的编号。消费者可以根据红色数字传递的信息视情况选购。
如果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也可以根据编码迅速找到原因。2010年12月底,德国安全食品管理机构在一些鸡蛋中发现超标的致癌物质二恶英,引起德国上下的极大关注。通过对有毒鸡蛋的追查,有关机构顺藤摸瓜将焦点快速锁定在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施泰因州的一家饲料原料提供企业身上。这家公司将受到工业原料污染的脂肪酸提供给生产饲料的企业,才导致了其下游产业产品二恶英超标。随后,德国政府迅速隔离了4700个受波及的养猪场和家禽饲养场,强制宰杀了超过8000只鸡。
英国食品标准署对食品的追溯能力也在去年的克隆牛**中得到展示。去年有媒体披露,一些英国农场主表示饲养了克隆牛及其后代,并将其牛奶和牛肉制品拿到市场上销售。由于公众对克隆动物食品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特别是不少人在食用安全问题上存有疑虑。食品标准署很快查明报道中的牛是一头从美国进口的克隆牛的后代,并据此确认了其后代8头牛所在的农场,以及是否有相关奶制品或肉制品进入市场。这些结果公布后,公众掌握了相关事实,一场**逐渐消散。(来源:新华网)
第三招:食品造假要出狠招重罚
在食品安全制度相对先进的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各国为此都加大了惩罚力度,其中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刑事诉讼外加巨额赔偿
2010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今年1月6日,德国警方即调查位于石荷州的饲料制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7日,德国农业部宣布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禁止受污染农场生产的肉类和蛋类产品出售。
对于这次二恶英事件中的肇事者,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同时受损农场则拟提出民事赔偿,数额可能高达每周4000万至6000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
韩国:造毒食品10年内禁营业
2004年6月,韩国曝出了“垃圾饺子”**。
事件曝光后,韩国《食品卫生法》随之修改,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劣质食品的人员将被处以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国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将被处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一旦因制造或销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10年内将被禁止在《食品卫生法》所管辖的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另外,还附以高额罚款。
法国: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
销售部门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巴黎超市的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关门前都会把第二天将要过期的食品扔掉。判断食品是否过期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标签上的保质期,而一旦店内有过期食品被检查部门发现,商店就得关门。(来源:央视)
2007年,巴西东南部两家牛奶生产厂在牛奶中掺入一种溶液,以延长保质期。消费者饮用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现象。在接到投诉后,巴西有关方面拆除了工厂的生产设备,查封了库存牛奶,并在市场上收缴这两家工厂生产的牛奶。
在巴西,生产未达标产品的企业将受到处罚。如果是重犯,企业都将被处以与首次发现时数额相同的罚款,同时还要接受停产30天检查、没收不合格产品、收回已投放市场产品等一系列处罚。
如再被查出,案件将直接进入司法程序,企业法人将以食品造假罪被起诉。(来源:中国日报网)
第四招:食品召回构筑最后屏障
问题食品召回制度是发现食品质量存在缺陷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是防止问题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道屏障。
奥巴马食品监管改革要点之一就是授予美国药管局强制召回权,可以直接下令召回而无需要求生产厂家自愿。日前,美国FDA推出了食品召回官方信息发布的搜索引擎,以提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完整性。通过搜索,消费者可以获得自2009年以来所有官方召回食品的详细动态信息。
在英国食品标准署网站上,可以查询到问题食品的召回信息,包括食品生产厂家、包装规格和召回原因。比如:在3月22日的一条公告中,写明召回Natco公司生产的400克装咖喱鹰嘴豆,原因是未在标签中注明其含有芥末,可能会引起对芥末过敏人群的不适。像这种并不算很严重的原因都得到清晰监管,对那些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也就更放心。
对于不合格食品召回,德国食品安全局和联邦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一个“食品召回委员会”,专门负责问题食品召回事宜。2004年,在“食品召回委员会”监督下,亨特格尔公司调查发现,该公司生产的孕产妇奶粉和婴儿豆粉中有“坂歧氏肠杆菌”,威胁消费者尤其是婴儿健康。事件发生后,亨特格尔公司以最快速度召回了产品,另外还向消费者支付了1000万欧元的赔偿金。(来源:新华网)
第五招:完善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来保障
以美国为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如2008年的“沙门氏菌事件”、2009年的“花生酱事件”和2010年的“沙门氏菌污染鸡蛋疫情”。
2009年1月,美国花生公司布莱克利工厂生产的花生酱被沙门氏菌污染,导致9人死亡,震惊全美。事件发生后,公众对美国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出严重质疑。总统奥巴马事后评论说,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不但过时,而且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必须彻底进行改革。
在上述背景之下,美国于2009年加快了食品安全立法进程,继《2009年消费品安全改进法》后,又通过了几经修改的《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没有什么制度是万能的,美国相对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仍需不断完善。
巴西负责食品监督的部门和机构国家卫生监督局、农业部、社会发展和消除饥饿部等机构。此外,民间还有消费者维权基金会和消费者保护研究院等。这些机构都有比较完善的体制,在市镇、州、联邦三个层级开展工作。
巴西有关食品安全的法案很多,也很具体。从2005年开始,巴西又强制执行食品营养成分标签规定,要求食品标签必须包括热量值、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含量、钠含量等信息,以保障公众健康。(来源:中国日报网)
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迎来一次大变革。奥巴马政府的这次改革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进行的一次调整。100多年来,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在不断改进中日渐成熟。
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食品药品法》和《肉类制品监督法》,美国食品安全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运转。上世纪50至6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国在食品加工和农业方面出现了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的情况。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的使用标准,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色素添加剂修正案》、《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等多部法律。近年来,美国多次发生食品污染事件,奥巴马政府又及时调整食品监管体系,赋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更大的权力。
英国和德国的食品监管体系同样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和发展。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标准署成立于2000年。此前,英国在1990年颁布《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质量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而《食品安全法》又是在1984年的《食品法》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再往前追溯,还可以找到一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而德国食品法的历史则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迄今,德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多达200多个,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所有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源远流长,而且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在与时俱进地不断修订完善。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篇2
2010—2012年, 我国重点制定和修订了关于食品安全的基础标准, 其中包括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以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尽管如此, 但一些不良商家置国家法规和消费者身体健康于不顾, 违法生产、加工非食用物, 甚至在其中添加有害物质, 导致各种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产生的原因
1.政府监管不到位。
《食品安全法》第4条中明确了卫生、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中的权责。该条文并未改变以往“一个监督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督”的原则, 采取“分段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 它确立的仍是分段和统一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此外, 监管的对象仅限于已确知有毒的食品以及食品原料, 食品召回也针对已经或者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而对不断涌现的新食品、食品原料的安全性, 以及新涌现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 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 并没有开展科学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于一体的过程。但是,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却并没有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侧重。目前, 我国在食品安全事前监管的制度尚未建立, 一直以来更倾向于事后管理, 即“救火式”监管, 缺乏预警机制, 而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则主要是利用事故调查、产品抽查等手段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管理。近年来, 这种简单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 弊端逐渐显现。
2.利益驱使导致行业诚信缺失。
目前, 食品行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一些商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完全不顾他人的利益, 甚至采取欺诈、造假手段, 不顾消费者的安危, 如滥用添加剂, 甚至用工业原料生产假冒伪劣食品。无论是像三鹿那样的大企业, 还是如地沟油加工点那样的小作坊, 或是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跨国企业, 都为了追逐利益而迷失了方向。麦当劳号称对食品的制作流程有严格的操作规范, 但北京三里屯麦当劳店却将已经过期的食品再次重复计时保存, 保存时间本为30分钟的盐焗鸡翅竟超时近3倍。麦当劳在自己的“袖珍品质参考手册”中对各类食品的制作流程有极其严格的操作规范, 包括每一种食品的保存期和储存位置, 都有详细的规定, 员工在接受培训和指导时都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因为要进行成本核算, 处理掉的食品都计入成本, 而这涉及到“经理的奖金”和“员工的分红”, 于是, 在利益面前, 消费者成为牺牲品。
3.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距过大。
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4级构成, 现已制定和发布了包括各类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卫生操作规范在内的食品卫生及其检验方法、食品质量及其检验方法、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食品贮运、食品标签等方面的国家标准1000余项, 行业标准1000余项。但我国的食品标准, 无论与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 都有较大差距。而且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 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标准之间的矛盾问题尤其突出, 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空白现象, 有的同一产品有几个标准并且检验方法不同、含量限度不同, 使得现行标准难以执行。我国食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例低于50%, 而英、法、德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国际标准就已达80%, 日本已达90%, 发达国家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更高且更为严格, 某些标准已高于现行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 (CAC) 。
4.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食品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 处罚方式也很单一, 大多以经济处罚为主。造假者的违法成本较低, 其高额的利润让众多商家铤而走险。如《食品卫生法》规定对食品造假者“除没收或销毁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外, 罚款额为20 元以上、3 万元以下”。由于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太轻, 不仅不能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那些唯利是图者的投机心理。另一方面, 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很少将有毒食品生产者向司法机关移送, 判重刑的就更少。那些见诸媒体的有毒食品事件的处理结果不外乎是捣毁、查封或停业整顿。例如浙江省金华的“毒火腿”案件的审判结果是判处被告有期徒刑二年, 罚款2万元。而韩国的“毒水饺事件”中生产水饺的食品商自杀身亡, 因为他承受不住法律及道义的双重重罚, 此举极大地震慑了其他的不法食品商。
5.检验检测技术落后。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食品的多残留检测法可以检测到360多种农药, 德国可以检测出325种农药, 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到251种农药, 而我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中, 由于市县一级均无检验苏丹红的能力, 无法自行对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测, 所以只好按照所曝光的企业及其产品情况对生产厂家的产品进行查处。从2004年以来食品质量问题曝光的情况看, 有地市级或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 也有其他部门通报的, 还有媒体调查、跟踪报道发现的。这种交叉监管方式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但由于对同一产品的检测结果, 有部门报告说合格, 也有部门报告说不合格, 结果相互矛盾, 往往会令企业和公众无所适从, 并不利于有效监管。
6.消费者鉴别食品安全的知识缺乏。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不够以及难以鉴别食品安全质量, 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又一重要原因。普通消费者一般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数据信息或者媒体广告而知晓某一食品, 而市场中的食品标识信息却不对称。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生产者不会轻易将所有相关的食品信息传达给消费者。由于农村消费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有限, 缺乏对食品基本安全知识的了解, 农村地区往往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多发地。像“阜阳奶粉”、“龙口粉丝”等劣质食品曾一度在农村倾销。很多农村消费者一味地追求“便宜”、“实惠”的食品, 在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后由于缺乏维权意识, 又投诉无门, 只能自认倒霉。令人遗憾的是, 现在全国各地的农村、集市, 随处可见拿着所谓“嘎巴脆”、“老虎肉”、“聪明豆”并吃得满嘴红红绿绿冒油的孩子, 这些一沾嘴便掉色的“三无”食品的泛滥销售令人堪忧。
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措施
1.美国。
美国民众对食品放心度普遍较高。在美国, 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非常繁多, 涵盖了所有食品, 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及监管程序。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 也有非常具体的《联邦肉类检查法》等。美国的食品监管机构会聘请专家进驻饲养场、食品生产企业, 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 从而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根据新法案, FDA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可以直接下令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 并有权检查食品加工厂以及对进口食品制订更为严格的标准。
2.法国。
法国食品共有4种官方认可的质量标签:红色标签、特殊工艺证书、生态农业产品标签和产地冠名标签。在食品标签上, 除了产地、成分、口味、制作工艺、生产日期、有效期、荣获奖项、价格等基本内容, 还能提供很多其他信息。红色标签是普通意义上的优质产品, 为了确保“红色标签”的高品质, 法国农业部颁布了各种“技术说明细则”, 对鸡、鸭、鹅、牛、羊等家禽、家畜产品和鹅肝、熟肉等加工品的标签规定内容进行周期性调整, 以使其工艺标准不断更新。青睐“绿色食品”的消费者可以专挑贴“生态农业产品标签”的食品。贴上这个标签, 那就表明其至少95%以上的配料经过授权认证机构的检验, 并符合欧盟法令规定, 是精耕细作或精细饲养而成, 没用过杀虫剂、化肥、转基因物质, 含副作用的添加剂的使用也受到严格限制。此外, 法国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一条龙安全管理, 从初级生产和动物饲料生产, 到向最终消费者销售食品, 在食物供给链的每个组成环节下足功夫。在法国农场, 每头牛都有编号, 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能迅速追溯源头并加以纠正。
3.德国。
在德国食品的食物链原则和可追溯性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对食品安全的严格管理被誉为是“建立在检查之上的检查”。以超市销售的鸡蛋为例, 每一枚鸡蛋上, 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比如:2-DE-0356352, 第一位数字用来表示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 “2”表示是圈养母鸡生产;DE表示出产国是德国;第三部分的数字则代表着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舍或鸡笼的编号。消费者可以根据红色数字传递的信息视情况选购。对于肉制品, 在屠宰场生产线的最后环节, 工作人员会操作电脑, 将每一批肉制品打印追溯码。消费者可以在商店通过电脑查询追溯码上的信息, 清楚地知道手中的肉肠是哪个地方哪个企业生产的, 甚至动物由哪个农场饲养和提供的。一旦出了问题, 就可以迅速地追溯责任。
4.英国。
英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严格执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通过建立识别系统、代码系统, 详细记载生产链中被监控对象移动的轨迹, 监测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状况。食品追溯制度实现了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 监管机关如发现食品存在问题, 可以通过电脑记录很快查到食品的来源。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地方主管部门可立即调查并确定可能受事故影响的范围、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 通知公众并紧急收回已流通的食品。为追查食物中毒事件, 英国政府还建立了食品危害报警系统、食物中毒通知系统、化验所汇报系统和流行病学通信及咨询网络系统。
三、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食品源头质量监管,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首先保证食品安全, 必须从源头抓起, 切实抓好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消费四个环节, 做到环环相扣, 全方位监管。目前,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方式分散, 绝大多数都是以个体生产为主, 所以一定要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上, 逐步引入集约化、规范化管理模式, 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保证食品安全。同时, 搞好源头治理, 必须结合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推进监管关口前移。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商品台帐登记和食品卫生质量购销档案管理, 建立商品标签标识、质量追溯、封存报告、依法销毁等一系列制度, 严把市场准入关。在这方面, 浙江省早在2010年颁布了一系列条文进一步规范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并加强查处和监督工作。对于市场准入制度, 行政许可审批部门要严格审批, 加强许可事项监督。工商部门要依法核发营业执照, 把好市场准入关。
(二) 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 保证上市食品卫生质量
食品质量是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管是确保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一是充分利用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对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监测制度, 并作为强化对食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三是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推广食品产销“场厂挂钩”和“场地挂钩”等管理方法和模式。实现从“以打为主, 打防结合”, 到“以防为主, 防打结合”的转变, 建立全方位的流通领域监管体系, 不断提高上市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2009年, 卫生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监察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9部门成立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要求, 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食品安全查办和移送工作的通知》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的文件, 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为建立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共公布了6批64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和22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 即“黑名单”。
(三) 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自律对保证食品安全尤为重要。所以, 必须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食品流通企业行业信用标准,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 强化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市场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 实施上市销售食品安全责任制, 推动食品市场建立经营者和商品“黑名单”、“黄牌警告”制度。制定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加强对经营者的法制和诚信教育, 督促企业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 从而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 更好地对消费者负责。要让企业家们知道, 在追逐利润的同时, 必须坚守道德底线, 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 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全面建立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和卫生标准, 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并在全社会公示。执法部门之间标准要一致, 信息要共享, 执法要有章可循, 同时要增强公民的食品安全监督意识。同时, 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督、 农业、质检、卫生、商务等部门检测机构的作用, 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严格资质审核, 逐步面向社会, 实现资源共享,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从而保证市场销售食品的卫生质量符合健康标准的要求。厦门市从2012年以来借助信息化手段, 已建立起“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 初步建成了“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的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并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同时, 厦门市正加快推进质量信用平台建设。通过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 建立健全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企业信用档案。厦门市如今已逐步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等资源, 推进各区、各部门食品安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并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实现食品安全信息“一站式”服务。
(五) 建立专门、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运转高效的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当前食品安全执法主体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执法监督体系尚未完全理顺, 职责分工不明;二是各部门在食品安全体制建设, 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中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针对这一现象, 应从管理源头做起, 尽早成立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机构专门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各部门的工作, 逐步完善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通过实施科学、协调一致的监测、监控、执法、科研、教育规划, 以实现对食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和进出口等多个环节的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林银凤, 汪跃华.生物源性食品安全因素浅析与建议[J].食品工程.
[2]中国食品安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刘兆国, 张秀霞.浅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与解决措施[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 (12) .
[4]罗双双, 张晓敏, 曾献东.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 2009 (21) .
[5]杨云, 朱云松.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食品与营养, 2008 (7) .
[6]杨洁彬.食品安全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7]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8]张远.我国食品安全分析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 (9) .
[9]姜萍, 殷正坤.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几个问题[J].科学研究, 2002, 20 (1) .
[10]梅芳权.食品安全的问题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 2006 (2) :4-5.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篇3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世界各国对金融监管现状和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这场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然后介绍了危机后各国的改革对策,最后根据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能为我国今后金融业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改革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以风险为本的审慎有效地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与促进金融创新共同发展的必要保障。所以我国必须抓紧完善金融制度建设,构造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次贷危机使美国金融监管方面的缺陷浮出水面,不仅在金融衍生品监管中有很大的缺点,而且对有关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存有欠缺。
第一,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太过疏忽。其高估了市场的自动调节能力,认为交易双方可以自控风险,因而对金融衍生产品很少干预。由于监管放松,贷款人将还款保障依赖于房屋价格持续上涨的基础上,又随着衍生产品设计的复杂性越来越高,使市场参与者无法明确的估测出其中的风险,导致风险太过扩大,超出了其可接受的限度。
第二,金融监管部门对房贷机构的监管存在缺位。当时次级贷款市场持续高胀发展,房贷机构都减小了贷款资格审核的力度,很多收入不稳定的人都可以贷款购房。这些行为超出了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界限,而监管当局也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管理为这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第三,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不够透明。信用评级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美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都没有权利对其进行本质上的审查,市场参与者也就更不可能明确知道评级是否真实。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用评级没有实质性外界监管其评级的可靠性没有保障,这使得评级的不透明也成为了危机爆发的推动力。
二、危机后各典型国家金融监管的改革
(一)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改革
第一,增加了美联储的监管权。今后美联储监管的金融机构不仅包含商业银行,还有投资银行和其它有可能带来金融风险的商业机构。
第二,建立新的消费者保护机制。在美联储内组建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金融机构、贷款企业等进行实时监管。同时“商业行为监管局”也要确保各金融机构对规章制度的实施程度,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犯。
第三,新建联邦委员会“抵押贷款创设委员会”,给抵押贷款经纪人制定统一的执照颁发标准,使他们都包含在监管范围内,并使其行为规范化。
危机前美国实行的是少干预政策,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此次危机后美国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尤其是设立专门的机构防范系统性风险。改革的主线是增强保护消费者权益,扩大监管部门的范围及权力,修补金融机制漏洞促使市场稳定有序运行,以免美国重蹈次贷危机覆辙。
(二)英国金融监管机制改革
第一,明确英格兰银行的核心地位,保护和增强英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市场的投资机构必须明确公布与产品有关的信息,使消费者在可有效估测投资风险大小的情况下,进行投资消费。另外,当有金融机构亏损严重面临破产时,监管部门要努力做到使消费者损失最小化。
第三,企业需建立自有的风险监管机制。金融企业必须制定内部管理和防御风险的机制,各企业需明确其本身模式的实施原理,以便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
英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监管体制,仍然采用统一监管模式,但对原有的体系进行了补充。通过奖励的形式,鼓励企业研究开发自有的管理运营风险机制,使企业规范海内外投资,这有助于发展并改善投资标准提高投资机构运作的透明度,且有利于降低市场参与者的投资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三)欧盟国家的金融监管机制改革
第一,欧盟成立了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其职责是管理全部在其范围内的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宏观监管的有效性。
第二,欧盟监管当局改为由原金融业的监管委员会组成,主要负责调解各成员国产生的分歧,提高各国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其监管的同一性,加强微观金融监管。
第三,为了使金融监管有序进行,欧盟专门成立了指导委员会,促进三大监管机构与各成员国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紧密配合。
欧盟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做到了宏微观齐头并进,既要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一体化监管,又要促进各成员国的共同一致监管。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的设立,不仅能够使各机构的职能更加明从而提高监管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促使整个金融系统稳健运行。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三方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目前我国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主体,共享监管信息维护金融稳定。银监会负责监督管理银行行业,证监会主要监管证券和期货行业,保监会主要管理全国的保险行业。随着金融业不断向客户多层次、产品多样化及服务全面化的方向发展,而监管三方又缺乏相互的协调机制,从而出现了金融业务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管的现象,使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有效性都受到影响。
(二)监管手段单一。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主要实行行政金融监管措施,通过实施强制性的命令和指示来监管金融市场,其调节能力较弱而且随意性较大。各监管部门极大的缺乏事前监管,再加上仅仅靠行政监管这个单一的监管手段,使得整个金融业的金融风险上升。
(三)金融创新监管不足。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但由于创新业务越来越复杂,大部分消费者都不具备足够的金融知识,因而对新产品的认识也不够成熟,导致消费者利益在金融创新中很容易受损。而现阶段我国仍然对传统金融业务的监管比较重视,对金融创新还缺乏有效监管。
四、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建议
(一)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有效结合。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国家金融监管的改革经验,在已有机制上逐步建立一个统一监管和分级负责的金融监管体系,将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比如,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证券、保险业务进行全面监管,同时明确划分各监管机构的权责范围,使利益冲突最小化。
(二)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加强监管力度。处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在金融行业发挥计算机的巨大优势。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建立计算机信息监管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数据进行非现场监管,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监管人员的效率,也能大大减少现场监管的误差,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信息,做出更为准确的风险预防决策。
(三)推动金融创新强化金融创新监管。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不严密任由其发展,危机后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都提高了金融产品创新监管的力度。然而在我国金融衍生产品较缺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本国国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市场主体性和创造性,既要拓宽业务领域推动金融创新深化发展,同时又要使金融创新控制在一定的监管范围内。
(四)确立维权机制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维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在世界各国的金融行业政策中占的比例日益增大,在欧美等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都强调了维护顾客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应确立明确的金融消费者维权机制,明确交易规则,增强金融产品的透明度,加大金融专业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客户理性消费,使消费者权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曹春.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浅思[J].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01期
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篇4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 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郊区化发展阶段。至21世纪初,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近半数。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或教训,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属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以大都市区为特色的美国城市化。美国是一个在不断移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脉络清晰完整,带有一定“原型”特征,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19世纪初才开始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期起工业化进程加速,其工业发达地区也成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1920年,美国近半数人口在城市居住,已进入城市时代。第二阶段,20世纪20-70年代。其中50-70年代是美国城市化进程最为迅猛的阶段。该时期城市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郊区化现象出现。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罗斯福新政大规模推动公共工程建设的结果。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人口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促使城市向郊区蔓延,由此出现了城市向大都市区的转化。二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早先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南部。大批新的城市中心在新兴高科技行业以及国防工业的支撑下崛起。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郊区化进程更加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伴随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1990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数量达40个,人口占总人口的51.5%,美国成为一个以大型都市区为主的国家。美国的郊区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伴随人口郊区化,先后出现了制造业、零售业、个人服务业和办公业的郊区化。大量的就业岗位迁到郊区,形成现代化的中心区。中心城市由于受到了周边郊区城市的有力挑战,人口不断减少,而产业的转移又造成自身功能的衰落。到20世纪70年代,由郊区化导致的中心城市财政危机、失业、种族~、贫困等问题持续恶化,衰落的中心城市成为美国社会问题的中心,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从80年代起,一些老工业城市针对旧城衰落采取许多振兴对策,部分城市如纽约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或旧城的再开发,吸引中产阶级从郊区回迁中心城区,使中心城区经济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城市化”或“中产阶级化”。不过,人们对“中产阶级化”也有争议,反对者认为旧城改造往往以少数民族或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为对象,这些弱势群体成为中心城区“中产阶级化”的牺牲品。由政府引导的日本城市化。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1956—1973年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年均达到42.9万城市化也进入加速期,并于1975年达到75.9%,实现了人口城市化。在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样出现了大都市区(日本称之为大都市圈)超前发展的现象。按日本政府的定义,日本共有7个中心城市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京圈”、“名古屋圈”、“京(京都)阪(大阪)神(神户)圈”三个大都市圈。此外,日本还有4个中心城市人口达50万以上的都市圈。在日本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为工业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投资基金,在工业建设用地、工业区的准备、工业用水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帮助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另外,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出口行业,外向化的经济战略使产业向沿海城市高度集中。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和社会各项职能开始向东京集中,形成了“东京圈”控制其他区域的局面。日本最大的10个城市也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工业带,而且有7个位居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形成了包括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过度城市化”的拉丁美洲。拉美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期。1900年,整个拉美地区城市化水平为25%。到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先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194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9%。20世纪5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伴随着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但自60年代后,由于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加上政府不重视农业,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该地区城市人口由5400万迅速增加到1990年的3.1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71.4%,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80%。虽然从人口城市化水平来看,拉美地区同西方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拉美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低于后者。总体而言,拉美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农村经济持续恶化、普通农民大量破产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农村大庄园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农民在破产并丧失发展空间后,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机会。但由于拉美主要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缓慢,甚至不时爆发经济危机,城市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而农民缺乏工业技能,加上工业化水
制定区域规划,如日本国土厅先后数次制定了比大都市圈范围更大的首都圈、中京圈、近畿圈的发展规划,以协调都市圈内部的发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涉及的问题更为宏观。为使地方与全球生态可持续性联系起来,还需要各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个人、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缔造城市的美好未来。
[1]
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篇5
关键词:国外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一、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积极影响
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直接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便是教师教育的改革。教师教育改革不仅呼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
(一)国外教师教育的主要措施
构建面向教师专业化的全程教师教育体系是国外教师教育的主要措施,表现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个主要方面。
1、职前培养
各国充分认识到优质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性作用,因此非常重视采取措施,从教师教育的源头抓起。第一:提高入学标准,选拔优秀生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发达国家往往采用“教师专业潜质鉴定”,即根据优质教师的公认标准对教师候选人的身心特点进行鉴别和认定,以决定其是否适合于当教师。第二:确定培养目标,注重全面发展。
各国在实施教师教育之前,总会对其培养对象——未来教师有一个理想形象。这个形象形成于社会文化大背景,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二战后至70年代之前,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社会期望教师成为技术员“,技术型教师”是当时的教师形象。20世纪70、80年代,认知科学取代行为科学。社会期待的教师形象也随之转变“:教师成为专家”已成为教师教育的新目标。第三:加强课程设置,促进专业发展。在国外教师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课程设置总是居于核心位置。从课程结构来看,各国的师资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广博的综合性文理知识、所执教的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类课程等,尽可能实现多学科交叉,文理兼通,科学与人文融合。此外,加强教育类学科的学习,注重教育实习,突显师范性,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的新趋势。第四:实行全程监控,把好出口质量。各国教师教育机构十分重视毕业生的质量,因为这关系到各培养机构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整个大局。这些国家意识到:仅仅依靠毕业时的质量把关是不够的,只有对未来教师实行全程监控,推行淘汰制,才能最终把好出口关。
2、职后培训
在国外,教师教育毕业生不一定能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不一定能从事教职。新教师的录用要经过一套严格的程序。
美国的基本程序是:各学区根据发展需要将教师缺额上报学区;学区刊登招聘广告;应聘者准备好应聘材料;学区根据书面材料选择面试候选人;面试后提出录用建议,由学区决定录用并签发合同。而日本的教职竞争更为激烈。在日本要
想当教师必须得过三关:首先,必须获得学士学位,修完教职课程;第二,毕业以后,获教职许可证;第三,持许可证参加选考,合格者被派往中小学接受为期一年的试用与研修,合格则成为正式教师。
(二)国外教师教育的积极影响
1、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使教师学术素养不断加强
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将所有的教师教育均合并到大学中进行,有的甚至还要求小学与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具有相同的年限,只是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有所不同。不仅如此,各国还纷纷延长了受业年限,提高了中学教师的学历要求。许多国家都把教师教育办成学士后教育,主张在4年制学士教育的基础上进行“4+2”模式的硕士教育。据美国国家教育中心资料统计,1993年至1994年,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教师中获硕士及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就高达47%。
2、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教育研究能力
各国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实践取向。美国为了培养未来的“反思型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就推行了“反思型教师准备计划”———把反思教学的能力贯彻到职前培养中去。另外,美国在教师教育中十分推崇“案例研究”。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更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教师职业声望
综观国外教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与得失,可知:凡是教育发达的国家,教师专业水平较高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如日本和德国。而在美国和英国,中小学教师往往频频告急,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虽然一再提出要加强教师专业化,但其专业化水平并不高,原因就在于教师行业背景差、职业声望低。为了吸引优秀青年选择教师职业,建议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同或略高于同等学历的其他专业的从业人员。
(二)严格师范院校的录取标准
美国师范院校的录取标准历来低于综合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严把师范生入口关,其标准已与综合大学其他专业标准大体一致。建议我国提高师范生录取标准,在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前提下,有必要对申请者进行资质鉴定,挑选出真正有专业潜质的优秀青年接受师资养成训练。
(三)明确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
各国在确定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总是面向自己的“顾客”“、消费者”———中小学的需要。世纪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使国外纷纷把培养“专家型”的教师作为教师教育的目标。
(四)完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国外大学生就业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篇6
继续教育研究20112年第期 国外大学生就业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刘丽梅宋景华(,050018)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摘要通过对国外大学生就业工作发展的分析比较探讨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国家的先进经验如具有高度发达,、,的职业生涯服务体系的美国政府积极立法组织企业培训为就业服务的德国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加坡等国家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促进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其中有继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等为今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借鉴:;;关键词国外经验大学生就业:G40-059.3:A:1009-4156(2011)02-155-0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更新教育理专业和职业定向提供参考在大学生就业阶段通过多种方,,念切实改善大学生培养质量和规格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式与大学生交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大学生结合自。。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借鉴国外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对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选择有发展可能的职业同时通过训、,、。总结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练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就业技能等美国高校可以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美国大学在行政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专业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学院的专业完全理、:一美国高度发达的职业生涯服务体系、、,根据当地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实际需要确定设置哪些专,,美国高校经过多年就业指导实践不断整合资源积累经业和开设哪些课程事先要多次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然后进行评价如发现劳动力市场某类技术人员验建立完善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有。过剩即采取隔年或停止招生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效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减少人为失业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1]。,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障在美国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有明确。的岗位分工配备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以职业生涯规划、:、二德国政府积极立法组织企业培训为就业服。与发展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和服务就业服务。务的对象不仅包括全校学生也有已经毕业的校友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完备就业指导机构规模也比较大就业指导中德国通过立法等有效手段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心建有就业图书馆全部开架阅览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高环境德国政府以信息统计网络服务职业培训等运作方式。校就业服务的体系也不断完善包括大学生在校全过程以及服务就业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劳动市场上劳动数量与质量的,“”“”,大学生就业前和就业后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一体化全过程的各级高校就业体系平衡政府在和之间积极协调起到沟。,,模式对于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需要时仍可以回到其曾经所通和桥梁作用专门成立针对各级高校的就业服务机构以。,在的大学继续接受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获得学校延续不断及各级大学的就业协调中心这些服务机构各尽其责从职。,的服务和帮助另外美国高校还特别重视对毕业生的职业业咨询到职业培训和学徒培训的安排以及职业培训的安排,、,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以此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就等都详尽明确应有尽有其中包括明确的就业促进政策和。、、。业的参考依据美国高校的就业服务是集服务管理教学和失业保险机制等在这些服务机构中信息中心的设置受到高。,研究为一体的多元化活动重视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和相关度重视和完善信息中心有一个全国通行的网络平台用人。,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潜能开发与培养就业服务方式多单位和大学生免费共享资源从而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能力,种多样入学初期就业中心通过专业测评手段帮助学生对自和劳动市场的需求不相吻合以及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对劳动市、、、。,“”身状况特质兴趣潜能等作出评价从而为大学生个体选择场了解不够等问题另外德国拥有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发达的职业高等教育体制企业有责任同通与交流通过实现就业信息网络化实现全社会的就业信、。。高校政府共同开发学生培训机构共同制订学生培训计划息资源共享是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从大,德国企业承担大学毕业生的实习和培训并保证发放一定的贯穿于其学生入学就开始提供职业生涯和规划的教育服务。。,薪金接受实习的企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大学的全过程另外要重视加强收集动态的毕业生就业跟[2]。,、方能上岗德国企业还负责定期和政府主管部门或有关踪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回馈信息为高校今后的专业设置培养。,信息机构沟通申报现实岗位缺员情况和新增岗位情况委目标的改进提供依据高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发展各地,托相关政府部门或高校就业协调中心为其挑选适合的毕的校友联合组织方便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进。业生行就业指导帮助3.,培养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引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三新加坡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就,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当今高校就业工作新的切入念业市场。,点目前就业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等教育也从以往。,新加坡大学的招生人数随着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减新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然而部分大学生受对自己。,加坡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职业技能这对社会需求状况缺乏了解找工作时缺角色的转变缺少认识。,样不但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用人成本又降低了民众接受高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就出现了被动就业难的现象另外在。,等教育的成本有效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在新当今学业投入和高等教育成本提高的状况影响下大学生普,,加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教育学院在调整学科或确遍期望毕业后拥有一份体面的高收入的工作因此宁愿待业。定各学科招生人数时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场的调查结果和也不愿降低标准就业从而出现大学生主动失业的现象要。,对经济发展的预测在新加坡四年制本科生到大二年级时解决这两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在高校中开展创业型就业教。,会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爱好和社会需求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开展全新的教育和理念更新从大学。,、。方向同时新加坡政府提出让大学生掌握现代最前沿的科新生进校起就开始进行全程性的系统化的自主创业教育,,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需求尽量拓宽大学生的技知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与时俱进的择业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知识面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新加坡高校非常生建立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理念最终实。。重视创业教育新加坡国立大学很重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现自我创业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高校和全社会给予积极的投,积极鼓励广大师生依据创新成果设立公司举办多种创业活入和重视各级高校可以统一组织聘请指导教师或企业高管、。。具有创新创业研究创业教动各级高校还建有创业中心组成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育创业发展和风险支持等功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活,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通方式动、四国外大学生就业经验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过开展立足专业特点的科技活动创新知识普及教育激发大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大。教育工作并扩大其内涵和外延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为学生顺利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树立职业志向帮助他们合理选择大学生提供帮助,、、:参考文献职业教育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发展社会需要和兴趣事业等[1].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关系职业适应性越高择业焦虑水平越低另外人J].,2010,(1).[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指导工作的启示。际适应性对就业竞争压力的预测作用较大人际适应性差的[2],.段丽华储克森德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保障体、,大学生往往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不强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激烈J].,2007,(33):2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系,,他们常常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感到很大的压力产生焦竞争[3]..[J]北京劳朱莉莉新加坡促进就业的经验及启示。虑情绪等2009,(4).,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加强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程化的就业服务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就业服务【:2010基金项目河北省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季节性特点缺乏系统的过程过程通常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困境与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途径。,和全面内容安排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就业服务已经不仅(:10457206D-23)】”编号研究,、、。仅是针对毕业生的工作更是一个全面持续系统的工程【:,刘丽梅河北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教育心理,、根据我国当前实际各级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及,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和了解行业。:,教授硕士生和咨询宋景华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发展状况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全社会信息共,】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享的资料库帮助大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实现就业信息的沟156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篇7
1 国外煤矿安全管理特点
1.1 具有健全完善的安全法制
(1) 20世纪50—80年代初, 南非煤矿事故频发, 每年死亡人数都上千人, 一次死亡上百人的重特大矿难有上百起。针对此严重局面, 1987年南非组织专家对事故的性质、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 首先加大煤矿安全立法, 依法管理煤矿安全。南非没有非法采矿现象, 若发现违法开采, 则由警署将违法者依法拘押, 否则, 追究警察局的渎职行为。目前, 南非煤矿事故多发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百万吨死亡率进入先进国家的水平。
(2) 美国煤炭行业之所以有现在较高的安全生产水平也是从立法开始的。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都比较落后, 美国煤矿处于安全事故多发期。1910年, 美国设立了矿业局, 进行矿山安全生产方面的研究。1913年成立劳工部, 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矿山安全生产管理。20世纪40年代初, 美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联邦煤矿安全法规, 规定由内务部矿业局对煤矿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建议。1969年, 联邦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严格、最全面的煤矿安全法规《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从此, 美国煤矿业生产步入事故低发率的阶段。1993—2000年, 整个煤炭行业没有发生过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1]。
1.2 具有独立严格的监察机制
(1) 美国有着独立的安全监察机构, 煤矿安全监察员与煤矿无任何隶属关系, 他们必须具备煤矿现场工程师的资格, 每年到安全培训学院进行为期1周的学习进修。各地的联邦安全检查员每2年均会对调轮换。只要煤矿发生一起3人以上的死亡事故, 必须由联邦从外地调监察专员对事故进行调查, 而当地的联邦及州政府安全监察员不得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保证了执法的严肃与公正[2]。
(2) 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法规切实执行, 德国建立了严格的4个层次的执法监督机构, 即州政府设立企业经济能源与交通部, 州下设专职矿山与能源管理处, 各区设安全监察部, 另设煤矿行业协会。这些机构从不同角度对煤矿安全生产实施监督和监察, 共同协调处理生产中的问题。这样, 就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煤矿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事故隐患。
1.3 进行严格的上岗培训教育
在德国, 政府规定所有矿工都必须经过至少3年的矿业院校及矿山实际工作的培训。工作中, 还要定期接受安全再培训。长期没有安全事故记录的员工还会获得增加工资的奖励。同样, 美国法律均对采矿从业人员的培训作出了详细规定, 包括经营者在内的所有矿山人员都必须接受岗前培训, 而且在工作期间每年也要接受再培训。
1.4 拥有先进适用的技术支撑[3]
任何一个安全生产事故低发的国家的经验情况都充分说明了专业化的技术支撑保障在控制重大灾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均设有国家级的技术支撑机构, 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 为矿山企业提供安全方面的工程技术性帮助, 负责矿山安全与健康领域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为采矿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提供新技术、新成果。
2 我国煤矿事故多发原因剖析
(1) 体制不严, 监管监察存在漏洞。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煤矿行业的监管监察力度在不断加大, 监察体制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但不能否认仍然存在漏洞, 给投机者留下可乘之机。主要表现在:①国家、省以及地方的煤监局或行业管理部门的综合或专项监察仅是例行公事, 监管监察流于形式;②地方监管单位与大型煤炭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利害关系, 执法活动的严肃性受到挑战;③为了保证工作业绩, 监管单位存在掩盖监管地域安全生产事故的现象;④监察队伍职业道德欠佳, 执法过程中存在腐败行为, 降低了企业重大隐患整改的严肃性、强制性。
(2) 煤矿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煤矿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薄弱, 直接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①安全投入不足。近几年, 通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等手段, 安全投入虽然有大幅度增加, 矿井生产条件也有很大的改观, 但仍有部分企业尤其是小煤矿不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 安全欠账较多, 严重影响安全生产。②管理混乱, 责任落实不到位。大多数煤矿管理机构不健全, 各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安全给生产让路, 导致责任落实不下去, 安全监管难度加大。③煤矿技术及管理人才匮乏。由于对“人才强企”的重视不够, 许多矿井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或非常少, 加之相当一部分煤矿业主、煤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少、能力差, 煤矿安全缺乏管理技术保障。④从业人员培训走过场。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安全意识差、违章事故发生频繁, 其根源就是全员培训力度不够, 多数培训都是走形式, 疲于拿证, 应付检查, 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4]。
(3) 自然条件恶劣, 技术更新滞后。
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及深度的不断加大, 水、火、煤尘、瓦斯、顶板、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对安全的威胁愈加严重, 生产过程中诸如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放、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等很多技术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事故出现征兆的预知性、可控性无法准确把握。
3 提高国内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启示
(1)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制、机制体系。
不断加大煤炭行业安全立法, 逐步建立以《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为核心的矿山安全法律子体系[5]。在执法监察机制上要有创新, 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例如在组织执法监察时, 从不同的地域抽调专业监察人员及纪检人员, 对执法队伍及被监察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约束等。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及提高工伤死亡的赔偿标准。
(2) 总结煤矿企业先进成熟管理经验与模式, 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在党中央与国务院的重视下, 近几年煤炭行业的发展变化很大, 主要表现在煤炭企业生产积极性较高, 安全生产状况稳步改善, 企业管理逐步精细, 职工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不能忽视仍有很多煤炭企业, 尤其是中小煤矿生产组织管理粗放, 重生产、轻安全, 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来驾驭企业的运行, 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亟待在煤炭行业全面推广适应性、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 强制企业重视并实践先进的精细管理, 逐步实现从落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安全型管理的转变, 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4 结语
国外煤矿的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告诉我们, 要想彻底改变事故多发现状, 必须从国家的立法、监管监察机制, 企业的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培育等主体责任落实上获得突破与创新, 方能不断提高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实现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丹, 龙熙华, 宇亚卫.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23) :213-214.
[2]崔沪.国外煤矿安全管理对国内矿难的启示[J].煤矿现代化, 2005 (2) :32-33.
[3]何刚, 张国枢.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煤炭, 2006, 32 (7) :67-69.
[4]张有狮.浅析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11) :92.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国际合作;自律组织;征信体系
一、各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
国外互联网技术起步较早,发展也更为成熟,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已较为普遍,但监管方面各国也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样,处于起步阶段,也在探索当中不断完善,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监管体系。但鉴于互联网金融快迅猛发展的趋势及风险特征,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正秉承审慎宽松的态度逐步加强和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一)对网络银行的监管
1995年10月18日,全球第一家计算机网络银行将在美国正式开业,通过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交互网络”向个人客户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银行业务服务。美国在网络银行监管方面起步更早,目前美国监管机构在对网络银行的牌照申请、业务规定、监管要求、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与传统银行要求相比差别不大,但在监管方面采取谨慎宽松的监管政策,高度重视网络建设和在线交易的安全性,强调银行稳健经营,重视对客户和投资者的保护。欧洲央行规定各成员国国内监管部门对网络银行采取一致性的监管原则,并负责监督和统一监管标准实施,欧洲央行监管的目标旨在坚持审慎宽松的原则监管原则和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透明、清晰的法律环境,保障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二)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由于金融业发展较早,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支付系统,近年来,国外对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政策正在从行业自律监管向强制的立法监督管理转变。美国秉承审慎的监管原则,注重投资者资金保护,针对客户资金沉淀的管理,美国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持有一定金额的流动资产或者持有金额相当的担保抵押债券;欧盟监管机构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自有资金比例、初始资本金数额、持续资金规定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及其所筹集资金的投资使用范围均给予了严格管制。
(二)对网络信贷的监管
目前,各国对网络信贷的监管处于起步阶段,都在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网络信贷监管。现阶段网络信贷资本证券化程度不高,各国主要根据一般信贷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信贷进行监管。
英国是P2P借贷的发源地,英国将从2014年4月将P2P、众筹等业务纳入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监管范畴,将监管的重点转向网络贷款平台的交易行为。而在此之前将P2P、众筹等业务纳入消费信贷市场监管范畴,由公平交易管理局根据《消费者信贷法》对其进行监管。英国在市场准入方面没有最低资本金的限制但需要申请相关机构牌照。英国FCA在正式接受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同时,配套推出涵盖众筹、P2P等产品的一揽子监管细则,并着手推动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推动行业自律监管,英国三大P2P平台就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小额贷款行业协会并积极推动成立众筹协会,制定自律规范。很多企业本身,也通过制定企业内部监管规定、规范交易手续、监控交易过程,实施自我监管。
(四)对众筹融资的监管
在美国,众筹业务由SEC直接监管。美国于2012年通过了《JOBS法案》,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使得众筹融资替代部分传统证券业务成为可能。同时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方面做出规定。JOBS法案规定众筹平台需要向SEC申请注册成为证券经纪交易商或融资平台,并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
总的来看,国际上普遍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框架,注重行为监管,根据业务的实际性质,归口相应部门进行监管,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鼓励行业自律标准与企业内控流程相互补充,充分结合征信体系,促进信息双向沟通。
二、统筹建设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互联网金融由于体系的特殊性必须纳入监管,不能留下监管空白,互联网金融对促进中国金融改革、提升金融体系效率有积极作用,应减少管制,放松准入,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要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与竞争,鼓励金融行业创新发展。另外,监管机构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1.加快监管法规体系建设,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
目前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完善,在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体系的同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创新监管理念,针对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可能出现的监管漏洞,通过立法、补充细则等手段,延伸和扩充现有监管法规体系。以开放的思维鼓励传统业务的网络化、信息化,结合不同类型的互联网机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完善监管制度,在沿用传统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网络银行特点的风险监管制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第三方支付法律体系,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是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对称,营造市场运行氛围。
互联网金融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推动行业自律监管可能比政府监管更灵活,效果更明显,自觉性会更强。应积极发展各类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监管组织,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同业监督、规范引导行业发展。鼓励企业本身通过制定企业内部监管规定、规范交易手续、监控交易过程,实施自我监管。北京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上海网络现代服务业企业联盟等行业自律组织陆续成立,并发布自律公约,起到了示范作用对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维护行业健康发展有积极地意义。
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形成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实现信用信息有据可循。
应着力由政府主导建设社会征信体系,保证征信体系的权威性和完备性。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风险预警分析,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阶段动态地了解个人的信用状况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催收手段或增加信贷产品和服务。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实现信用监管,通过提高透明度和效率,从而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通过加强风险分析,促进互联网金融体系的稳定,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4.积极参与制定互联网金融的国际监管规则,加强国际合作,发挥中国在全球互联网金融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扩散十分迅速,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全球各国紧密合作。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技术较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足,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我们要加强与国外国家和机构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培养优秀人才。同时,积极借鉴欧美监管机构在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进展。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规则制定,是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作者单位:上海大學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汉,2014.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中州学刊,(2):57-61.
[2]李博、董亮,2013.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10):19-21.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推荐阅读:
5国外经验对北京山区发展的启示07-02
国外碳审计经验及启示06-26
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11-25
国外食品10-18
国外绿色食品07-13
国外的成功经验05-30
国外森林保险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08-17
国外反腐败实践给我们的启示12-09
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5-20
国外城镇化建设启示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