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食品

2024-10-18

国外食品(精选10篇)

国外食品 篇1

加拿大超市每天清理过期食品

晚上9点, 在一家营业到深夜12点的大型连锁超市, 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正逐一检查货架上的各类糕点, 只见他不时地把各种面包放进了身边小车上的大塑料袋里。

记者很好奇, 走近了一步, 发现自己常买的那种面包也被扔进了袋子里。“为什么不卖了, 有什么问题吗?”“哦, 对不起, 这些面包明天就要过期了, 所以要处理掉”。“这么好的东西扔掉多么可惜啊”。“不会的, 我们今晚就会把这些糕点送到食品周济库, 明天一早他们就会分发给需要食物援助的人了”。

据了解, 把即将过期的食物减价出售或捐给慈善机构, 把已过期的食品销毁是商家的惯常做法。在加拿大, 几乎所有的超市都会在晚上结业前的2~3 h内, 把当天或是第2天必须卖完的食物以非常低的价格卖掉。那些即使打折后仍未卖完的食品就被当成垃圾处理了。如果因极个别疏漏, 没有及时把过期食品下架, 一旦被发现或收到顾客的投诉, 他们会马上将这些漏网之鱼处理掉, 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和自己的声誉。

在法律上, 加拿大严格禁止销售过期食品。卫生部《加拿大食品和药物法案》中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可销售劣质食品。在卫生专家看来, 食品存放时间过期, 会增大被细菌感染的可能, 对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伤害, 因此理所当然归属于“劣质食品”类。加拿大疾病控制中心的食品安全专家林恩·威尔科特明确表示:任何商家都不应以任何形式来销售任何过期食品, 这是违反政府法规的。

英国过了最佳食用期就得打折

每晚赶在超市下班前, 购买既便宜又绝对安全的快过期食品, 是很多英国人的做法。人们的信赖主要源于英国在食品安全上的严格规定和监管, 若销售方不遵守法规, 一旦查出将会面临被民众起诉和巨额罚款的危险。

超市里这些打折商品并不是食品过了保质期, 而只是过了最佳食用期。英国食品标准局发言人告诉记者:“最佳食用日期标志着食物的口感, 而非食物的质量。”因此吃过了最佳食用期的食品, 绝对不会导致食物中毒。英国环保组织“废品与资源行动计划”发起过食品节约活动, 挨家挨户教人们怎么理解“最佳食用日期”, 如何区分“此日期前最佳”、“此日期前食用”和“出售期限”。

英国《食品安全法》条例严厉, 一般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就会被处以5 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内的监禁。情节和后果十分严重的, 最高会处以无上限罚款或2年监禁。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由联邦政府、地方主管部门及多个组织共同承担。例如, 食品安全质量由卫生部等机构负责;肉类的安全、屠宰场的卫生及巡查由肉类卫生服务局管理;而超市、餐馆及食品零售店的检查则由地方管理当局管辖。

日本过期食物做成有机肥料

日本人离不开便利店, 24 h营业的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食品架上, 通常摆着便当、面包、饭团、三明治等保质期只有1~2 d的食品, 为保证新鲜, 店主会在距保质时间几个小时前就丢弃。据悉, 日本每天有几十吨食品垃圾产生。那么日本便利店是如何处理这些下架食品的呢?总体上来说, 日本便利店将下架食品都做成了肥料和饲料, 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再生系统。

拿日本24 h便利店“罗森”来说, 商店将下架食品先交给“废弃物处理商” (日本专门帮企业等处理垃圾的公司) , 然后处理商会将简单处理过的、没有异味的食品送到日本“堆肥处理工厂”, 在那里经过简单加工后, 堆肥最后卖给日本肥料公司。肥料公司再加入鸡粪等有机肥料以后, 将堆肥变成有机肥料, 然后分发给和“罗森”有契约关系的农户。这些农户用这些有机肥料种植的蔬菜, 将来被送到“罗森”的便当工厂, 作为蔬菜沙拉或者便当内的菜肴。

“7-11”便利店早在1998年就在北海道札幌市内实施家畜饲料化实验, 将下架食品加工成猪饲料, 卖给养猪农户。农户将来再将饲养的猪卖给“7-11”便当工厂当原料, 猪的粪尿则加工成有机肥料。

德美快过期食品用作慈善

即将过期和过期的食品, 不少人都会丢弃。殊不知, 在德国和美国, 这些食物都会变废为宝。

在德国, 近年来随着生物发电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发展, 就连被倒掉的食品垃圾也被用来发电。德国联邦食品回收协会就有80家回收食品中型公司, 他们利用这些食物垃圾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发热。上门回收处理餐饮业泔水的瑞食品公司, 每年处理25万t食品垃圾, 发电5400万度, 可供2.5万个家庭用电。发电后剩下的生物燃油, 既环保又可赢利。联邦食品回收协会对记者说, 利用过期食品, 德国每年节省至少200亿欧元。

在德国和美国, 即将过期的食品常被用于慈善事业。“救济餐桌”是德国一家拥有800家分支机构的公益组织, 仅柏林市内就有13家。据悉, 德国有70万人定期到救济餐桌用餐和领取食品, 通常都是免费, 也有的要求用餐者支付一欧元或者五十欧分的象征性费用。储存食品的场所由厂房翻修改造, 配有运货车和冷库。司机每天早上8点开车出门, 沿固定路线从超市、面包房、旅馆收集食品。

在美国, 几乎每家超市每天都会拿出即将过期的食物捐献给穷人。美国农业部开展了多项食品和营养免费资助项目, 提供的食品大多来自企业捐助。项目分类非常细致:如“紧急食品帮助计划”给生活困难的人提供最基本的食物, 诸如面包、饮料、奶酪, 此外还有专门针对老人和儿童的计划。

新西兰查出过期食物关店整改

新西兰对涉及千家万户健康的食品卫生问题高度重视, 对食品安全控制得非常严格。

记者留学期间曾在当地连锁餐馆打工, 总公司会派出检查人员定期上门检查食物情况及整个店的卫生情况。如果几次检查发现店里有过期食物, 就会被要求关店整改。如果顾客在餐馆里发现不卫生的食品, 可以投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局的会立即派人到店面检查, 并责令尽快整改。

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还表现在对过期食品的严格处理上。奥克兰市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部门经理艾琳告诉记者, 过期的食物, 超市会分类处理。过期的肉类食品直接扔进垃圾桶;乳制品由养猪场派人来收集做肥料;杂货食品和罐头食品送到慈善组织, 由他们安排发给有需要的人。

艾琳经理还特别提到, 超市食品外包装上通常有“食用日期”和“最佳食用日期”的标识。“食用日期”是指在这个日期之后继续食用该食品可能影响健康, 超市必须停止销售。超市贩卖已经过了“食用日期”的食物属于违法的行为。如果被发现是故意贩卖过期食品, 将受到罚款处理。“最佳食用日期”是指食品的质量在该日期之后就会减低, 但继续食用不会有健康安全问题。在合理存放的前提下, 零售商还是可以继续出售过的, 但通常都也会降价处理。

国外食品 篇2

法国

在法国,保障食品安全的重点工作是打击舞弊行为和畜牧业监督,食品总局负责保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监督质量体系管理等,竞争、消费和打击舞弊总局则负责检查包括食品标签、添加剂在内的各项指标。在销售环节,采取信息透明化,除了每种商品都要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等必需内容外,法国法律还规定,凡是涉及转基因的食品,不论是种植时使用了转基因种子,还是加工时使用了转基因添加剂等,都须在标签上标明。此外,法国规定,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

美国

美国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透明度,让公众参与监督;二是对食品加工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管。与之相配套的是涵盖食品产业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法律及产业标准,既有类似《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这样的综合性法律,也有《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这样的具体法规。一旦被查出食品有问题,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

德国

德国政府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企业自查和报告制度,是德国保护消费者健康的决定性机制。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在当地食品监督部门登记注册,并被归入风险列表中。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的高低确定各企业抽样样品的数量,检验内容包括样本成分、病菌类型及数量等。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有义务自行记录所用原料的质量,而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也都必须有记录为证。另外欧盟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有效的食品安全防范机制,即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警报系统。德国新的《食品和饲料法典》和《添加剂许可法规》的一大特点就是与欧盟法律法规接轨。

日本

日本采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农业和食品政策。如今,食品只有通过“重重关卡”才能登上百姓的餐桌。在农产品生产环节,日本实施关于食品中残留农药的“肯定列表制度”,设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对象增加到799种,且必须定期对所有农药和兽药残留量进行抽检。在食品加工环节,原则上除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食品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在食品流通和销售环节,实行严格的食品标注制度,明确制定了生鲜食品和加工食品的产品标注标准。此外,转基因农产品及以其为原料的加工食品有标明为转基因食品的义务。

国外的食品不一定更好 篇3

很多人追捧有机产品等食材,人们愿意付出更多的钱,很大程度上是相信它“更营养”、“更安全”。殊不知,这其中也存在很多误区。

有机食品不一定更安全和健康

有机农业指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食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方式生产和加工的、产品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菌类、蔬菜、水果、瓜果、干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其实从营养质量角度(即各种营养素含量)来看,有机食品和一般食品间没有差异。我国和英法等国都曾对不同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及一些植物化学物质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有机食品的营养价值并不一定比普通食品更高。在食品安全方面,虽然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化学农药、化学生长调节剂和添加剂以及转基因技术,是依靠纯天然物质生产的食品。但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有机农业允许使用植物源农药。已有研究发现植物农药对环境和动物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如果有机农业的植物源农药没有控制好使用量,依然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因此,不管是使用合成农药还是植物源性农药,是否安全关键还在于合理使用和监控农药的残留量。有机食品中的杀虫剂残留通常会更低,但对重金属、二噁英、真菌毒素、微生物等危害物残留分析也发现无法判定哪一种体系的食品更安全。

况且,现在国内真正的有机食品不多,许多超市销售的“有机食品”并未得到专业认定。

不要迷信港台和国外的食品

据中广网北京2013年1月28日消息,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就新西兰乳粉中双氰胺残留问题作出回应。质检总局办公厅领导人表示,已多次与新西兰有关部门联系,并约见了新西兰驻华大使,要求新方尽快详实说明有关情况,提供风险评估报告。新西兰官方近日证实,恒天然集团乳制品检测出双氰胺(DCD)残留。尽管据称这些残留物不会影响食品安全或导致健康问题,但由于市面上多个“洋奶粉”品牌对奶源标注含糊不清,还是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质检总局将对此事继续给予关注和调查。2010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共检出14批次的乳制品不合格,其中包括25.25吨新西兰公司出品的全脂奶粉,约150吨新加坡全脂奶粉检出阪崎

肠杆菌,1吨来自美国的牛初乳检出亚硝酸盐超标。有2批次来自澳大利亚的有机婴幼儿奶粉共53吨检出磷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另有约172吨来自澳大利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也检出锌超标。2011年,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事件致使德国50人丧命。2010年,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迫使美国畜牧业召回了5亿枚鸡蛋。还有2011年的台湾塑化剂事件,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从这些案例来看,港台及国外的食物也存在安全隐患。

李开复先生推崇东南亚和台湾的水果,可能是认为亚热带的水果受阳光照射的时间更长,所以营养素就更多吧。其实研究表明亚热带水果和北方水果进行比较,总体而言,整体营养素的含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其实,不同地域的水果都有自己独特的营养所在,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某地的水果就一定更好。

柴鸡和柴鸡蛋与饲养鸡和鸡蛋的营养价值相差无几

土鸡蛋一斤要十多元,比普通鸡蛋贵很多,但不少消费者宁愿买土鸡蛋,他们认为土鸡蛋的营养价值更高也更安全。其实,这还是源于对“纯天然”的迷信。

从营养价值来说,土鸡蛋的蛋白质含量比鸡场蛋高约10%,脂肪比饲养场鸡蛋低20%左右,但鸡蛋中的脂肪属于人体必需的优质脂肪,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如卵磷脂)的含量高。而且,饲养鸡所生鸡蛋含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含量大部分高于土鸡蛋,这可能是由于饲养鸡的饲料中所提供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更为完善和充足。同样,我于2012年通过对市场上销售量较大的十种土鸡和饲养鸡进行研究发现,这两类鸡肉的营养价值没有明显差异,尤其是蛋白质和脂肪酸成分相差无几。从安全性来说,土鸡和土鸡蛋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原因是农户饲养土鸡基本都是放养的,散养的土鸡食物较杂,更容易感染病毒而患病,或者吃到被农药污染的食物,有害物积聚在鸡的体内,反而更不安全。

猪牛羊肉要适量,鸡鸭鱼虾较优良

疯牛病事件提醒我们,现在很多国外的牛羊不一定都是吃草长大的。自1986年以来,蔓延不绝的疯牛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饲料供应商把患有疯牛病的动物内脏、骨头等粉碎之后,又加入到动物饲料中去,最终导致疯牛病的传播。即便牛羊是吃草长大的,这些草料也可能受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污染,牛羊体内也可能会残留有害物质。所以,如果仅凭牛羊是吃草长大就认为一定安全就过于盲目了。

根据食物成分表,去皮的鸡鸭鹅肉,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而饱和脂肪酸(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含量明显低于牛羊猪肉,而蛋白质含量差别并不大。只是要谨记任何肉类都不宜吃太多,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每日畜肉类50~75克即可。

鱼肉蛋白质丰富,而且含有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也有研究表明DHA和EPA对于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和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等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推荐每天要适量吃点水产品。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平均每天吃鱼虾类约50~100克。因为我国近海的污染,很多国人开始向往欧洲的鱼了。欧洲的三文鱼和鳕鱼的确有较好的营养价值,但是国内的一些鱼也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比如国产带鱼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丝毫不输洋带鱼。鱼类种类繁多,但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大致相同,只不过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多少略有差异。因此,对于消费水平一般的人,没必要花太大成本去购买欧洲的鱼。另外,欧洲的鱼也存在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小结】

总而言之,有机食品并不一定更安全、柴鸡和柴鸡蛋不会更营养更安全、国外的食品也不一定更好……其实,这个方案除了并不完全正确外,关键还在于成本过高,只适合少数人。而且,即便有条件的人可以花钱买外国货,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促进我国的食品安全,反而会让我们更依赖外国。因此这样的“食品安全方案”可行性不高。

如何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1)日常饮食保证食物多样性,均衡饮食。谷类为主搭配粗粮,多吃蔬菜和水果,肉类、奶类、豆类适量,油和盐要限量。不要迷信任何单一的食物会有神奇功效的说法。

(2)尽量吃熟食(包括喝煮开的水),烹调加热是很好的杀菌消毒方式,既可分解一部分残留农药,还可杀灭致病原体。

(3)如果可能尽量在家里做饭,减少外出就餐的频次。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篇4

(一) 第三方审核制度。

在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法律的文件来管辖食品安全, 欧盟有一些非常详细的食品安全要求, 其中还包括一些特定食品的微生物标准。在美国有食品安全现代法案 (FSMA) , 在加拿大有加拿大食品安全法等。这些法案试图保持与制造业同步发展的一个领域是在检查和审核方面。食品安全是每个人在食品供应链中都应负的责任, 而第三方审核方法可能是最有效的验证食品供应链安全的方式。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引入第三方审核机制,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至少存在以下作用:保护品牌和市场份额、减少交易成本、有助于避免成本高昂的食品召回、避免承担赔偿责任等;而对于监管机构来说, 第三方审核机制的引入意义则在于, 它整合了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监管模式以及私人部门中早已存在的自愿监管机制, 政府监管机构可以在不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和人力投入的情况下实现监管职能。

为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监管, 美国的食品安全现代法引入了第三方审核机制, 这些机制适用于三个方面的监管活动, 包括对外国食品加工企业的检查、对外国供应商的验证和对自愿合格进口商的认证。第三方审核的独立保障是审核机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国监管研究学者Tirole对交易过程中第三方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研究发现, 如果第三方缺乏独立性, 市场交易各方就可能出现结盟的现象, 而一旦结盟实现, 披露信息的过程就会受到阻碍, 因此是否能够保证第三方审核机构的独立性, 直接关系到其对不同的食品品质进行区分的可能性和意愿。为了确保审核报告的独立性, 美国立法规定经认可的第三方审核机构不得是接受审核的企业所有人或者经营者所拥有、管理或者控制。在实施对企业的监管性审核时, 审核机构必须有相应程序保障其雇员与接受审核企业之间不存在金钱利益的冲突。

(二) HACCP。

当今世界, 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的空前关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是一种简便、合理且专业性很强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 其优点是将安全保证的重点由传统的对最终产品的检验转移到对工艺过程及原料质量进行管理, 避免因批量生产不合格产品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HACCP是提供一种以科学逻辑为基础的控制危害食品的微生物、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方法, 是为保证食品安全而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科学、合理和完善的鉴别、判断及控制危害的方法, 是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其特点在于事先防范, 分析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点, 确定关键点, 建立关键限值, 采取有效的监控以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预防和控制食品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美国研究学者在对过程管理中的HACCP体系进行的分析显示, 合理的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导入HACCP体系, 相较于政府直接命令和干预企业生产对实现食品安全更有效率;但是HACCP体系的有效运转依赖于企业各级人员对该体系的理解。经研究发现至少有一半的人员对该体系并不了解, 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相关设施成为HACCP体系无法有效运行的主要因素, 通过引入HACCP体系来监管和提高食品安全, 必须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三)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民间的消费者保护团体也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力量。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反对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反式脂肪酸可以优化食品的口感、延长保持期, 但其能够导致心血管疾病等问题。因此, 在消费者的力促下, 2003年丹麦的消费者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反对反式脂肪酸, 并迫使相关部门发出限令:禁止出售反式脂肪酸超过2%的产品。与此同时, 2005年美国消费者也加入到反对反式脂肪酸的行列中, 旧金山的消费者甚至在当地律师的带领下起诉麦当劳未及时改用含反式脂肪酸量较低的食用油。

很多发达国家也都设立了食品安全的相关课程对消费者进行教育。例如, 1960年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消费者教育的国民生活中心, 并且食品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也深入到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同时, 1994年起美国政府还将每年的9月定为“国家食品安全教育月”, 以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美国政府以及相应的民间团体还会不断地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 进一步宣传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 从而充分地保证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获知。此外, 在发达国家一旦被查出食品安全有问题, 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百密一疏, 万一食品安全出现问题, 召回制度就会发挥作用。

二、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问题也一再成为热点。传统以政府主导的分段监管为主、分类监管和分段监管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法应对数量庞大的食品生产企业, 监管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现实要求社会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 食品安全监管既要加强政府的监管能力, 又要集中社会力量,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审核机构、消费者等多元主体的积极互动, 改变由政府主导的单一治理模式, 采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多元合作共治。

首先, 我国食品行业主要特征:食品企业规模较小、食品生产环节众多。两大产业特征导致市场主体供需双方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并且随着食品贸易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严重。而且就我国来说, 出口食品的质量要普遍高于国内, 监管部门在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上投入了巨大的成本, 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用于出口食品上, 无形之中也挤占了或许更为紧迫的国内食品安全问题。考虑到这些问题, 美国食品安全法在引入第三方审核机制方面所做的探索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其次, 由于食品安全的信用品特性, 食品安全的政府管制政策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政府的管理手段应以市场激励为主、行政管制为辅, 即政府除了负责政策与相关法律制定以完善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外, 主要是创造支持性环境, 使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收益内部化, 引导大中型企业实施HACCP体系。

最后, 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并不强。很多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 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的认识都比较肤浅。很多消费者对目前食品安全的形势持相对悲观的态度, 而当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 绝大多数并不向消费者协会或者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投诉。我国政府也并未充分地发挥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作用, 有关的卫生监督部门也未对《食品安全法》进行有力的宣传, 这使得我国的消费者群体总体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对于这种情形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 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 使消费者在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摘要:食品安全关乎民生, 是保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基础。通过食品安全规制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同时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课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监管体系分析, 选出三种较为重要的监管形式进行研究, 并提出为我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治理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国外

参考文献

[1]杨鹭花.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9.

[2]吴才毓.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 2009.9.

国外食品 篇5

大豆饮料原本就含有异黄酮成分,现在再外加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强化了这一成分,但是强化时异黄酮的溶解性是个问题。为此,在溶解大豆异黄酮浓缩物时需配加乳化剂,或者通过均质机进行均质处理。

豆奶及以大豆为基料的饮料也有外加各种形式大豆蛋白的,饮料中大多使用分离大豆蛋白和浓缩大豆蛋白。供应大豆蛋白和异黄酮公司的应用研究人员第兰克塔·埃戈巴特博士指出:“为了形成各种不同黏性状态,市场上的许多大豆分离蛋白可以使最终制品饮料保持良好的性质。”为制作有稳妥黏度的大豆“夏克”,需要使用高黏度蛋白质,而制作类似牛奶黏度的高蛋白质“夏克”,则需使用低黏度蛋白质。为制作果汁基础的饮料,还需经过特殊的稳定化处理,以使用果胶为稳定剂最理想,工艺中还同时需要均质机处理。

埃戈巴特博士指出,制作透明型液体饮料的大豆蛋白迄今为止市场上还没有,“只要少量使用大豆蛋白,就会形成较为混浊的饮料。现在,为制作透明饮料需要使用相当水解度的蛋白制品,但市面上尚无相应的产品,而且目前尚未得到证明,高度水解的大豆蛋白制品也有益于心脏健康。”

大豆蛋白加入饮料时会出现豆腥味,因此加工时需试验改良风味,现在此类试验和研究很多。在香精香料业界,目前已经开发出可供大豆饮料用的多种屏蔽性香精。在饮料用大豆蛋白市场上,用于粉末型大豆蛋白的屏蔽性香精也已有同样的开发,因此今后饮料公司可以很容易地加工制成高级大豆基料产品。

●大豆蛋白制作植物“牛肉”

美国的华盛顿食品公司、鲍卡汉堡(包)公司、拉伊特拉伊夫公司和耶布公司等许多企业现在都在市场上供应以大豆为基础材料的肉类替代制品,它们在味道、组织结构和外观上近似于肉、家禽或鱼肉制品。最早的肉替代品分别用大豆粉制成,现在已改由组织状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或者由它们按比例组合处理加工而成。

有关专家指出,用于制作肉代替品的大豆蛋白有多种类型:制作植物性馅饼“派”和香肠的主要使用组织状大豆粉、组织状大豆蛋白浓缩物和大豆分离蛋白;加工法兰克福香肠大多采用可赋予成品某种组织结构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制品。

通常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为提高肉代替品中的蛋白质量而使用,同时也有赋予功能性的目的。大豆浓缩物与水结合后提高了肉制品中的持水力,大豆蛋白浓缩物在粗绞碎肉糜中,在冻结、解冻和再加热过程中有保持水分的作用。

国外拿什么来保证食品安全 篇6

从全球范围来说,食品安全是一个老问题,不仅中国存在,世界各国都存在。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还会存在。所以出现问题并不奇怪, 关键是汲取教训,对症下药,从制度建设上切实解决问题。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建设、制度安排上,大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直接或间接进入食品并成为食品一部分的任何物质。所谓直接食品添加剂,是指直接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而间接食品添加剂,是指包装材料或其他与食品接触的物质,在合理的预期下,转移到食品中的物质。根据这个定义,食品配料也是食品添加剂的一部分,这是美国与大多数国家对食品添加剂定义的不同之处。

根据法律规定,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直接参与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制定和管理。因肉类由农业部管理,用于肉和家禽制品的添加剂需要得到FDA和农业部双重认证。

在FDA的法规框架下,食品添加剂有单独的申报、审批要求和程序;有规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量;新食品成分等同于食品添加剂,其申报和审批程序与食品添加剂完全相同。食品添加剂只有在获得FDA认证后才能合法使用并上市销售。美国规定,未经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就是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添加了未经批准的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就是掺假劣质食品,任何违规行为都可能受到严厉处罚。

食品召回制度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依法向政府部门报告,及時通知消费者,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问题产品,予以更换、赔偿,以消除缺陷产品危害。

美国食品召回制度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负责监管食品召回的是美国农业部所属的食品安全检验署(FSIS)和FDA。FSIS主要负责监督肉、禽和蛋类产品质量和问题产品的召回,而FDA主要负责除此之外的产品的召回。

FSIS和FDA对问题食品可能引起的损害进行分级,并以此作为依据确定食品召回的级别。美国的食品召回有三级:第一级是最严重的,即消费者食用了这类产品将肯定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第二级是危害性较轻的,即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不利于身体健康;第三级是一般不会有危害的,消费者食用后不会引起任何不利于健康的后果,比如贴错了产品标签、产品标识有错误或未能充分反映产品内容等。食品召回级别不同,召回的规模、范围也不一样。召回可以在批发层、用户层(学校、医院、宾馆或饭店)、零售层,也可能在消费者层次。

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在两种情况下启动:一是企业得知产品存在缺陷,主动从市场上撤下食品;另一种是FSIS或FDA要求企业召回食品。无论是哪种情况,召回都是在FSIS和FDA的监督下进行的,它们在食品召回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德国的肉馅法规、蜂蜜法规

德国十分重视与食品相关的立法和监管。相关法律法规除对食品安全制定普遍标准之外,还针对一系列大众食品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制定了相应法规,如肉馅法规、蜂蜜法规、啤酒法规、酒精饮料法规、奶制品法规等,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奶制品法规为例,法规明确界定了奶制品的种类,并根据不同种类的奶制品就其生产、包装、运输、标识、添加剂、化验法、同类进口产品管理及违规处罚作出了详尽规定。

同样,法规对允许使用哪些添加剂、添加剂的用量以及可以在哪些产品中使用等都有具体规定。食品生产商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注明所使用的添加剂。

德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由各联邦州自行承担。德国监管食品安全的最高机构是联邦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隶属于该部的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负责处理具体工作,指导和协调各联邦州开展食品安全监督。

2002年,德国建立了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该研究所的具体工作是评估食品、饲料、布料和其他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并就有关问题为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等政府部门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此外,该研究所还兼具审批职能,负责审核申请人的申请事项是否会危害消费者健康。

在各联邦州,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在当地食品监管部门登记注册,并被纳入风险列表中。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的高低确定各企业抽检样品的数量。每年各州实验室要检验近40万例样本,检验内容包括样本成分、病菌类型及数量等。

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有义务自行记录所有原料的质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根据这些记录,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查明问题根源。

如果某个联邦州的食品监管部门确定某种食品或饲料对人体健康有害,会将情况上报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该机构分析报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然后将结果上报欧盟委员会。报告涉及产品种类、原产地、销售渠道、危险性等内容。

通过信息交流,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可以及时发现风险。一旦确认某种食品有害健康,将由生产商、进口商或者联邦州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公报等形式向公众发出警告,并尽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

除政府机构外,在德国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的还有德国商品检验基金会等消费者保护组织。它们主要通过发布第三方检验结果、向消费者提供咨询以及向商家发布质量认证等方式监督食品质量。

法国食品企业“自曝家丑”

法国是世界农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早在1905年,法国就颁布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上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法国以欧盟食品质量安全规章条例为基础,不断修订本国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立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而细致。1998年修订的《消费法》涵盖了食品生产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产品的标签、生产和分销渠道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农村法》不仅规范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环境,而且规定了卫生检查的内容和产品质量标准,  同时还提出了“从农田到餐桌”可追溯的概念;1998年颁布的《公共健康监督与产品安全控制法》则重新构建了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正式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职能分离。

法国食品企业已经意识到,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乃至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标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了增强产品竞争力,法国食品企业纷纷将关注点投向食品安全领域,涉及各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标准一应俱全,细致入微的检验检测也是贯穿生产全过程。除了自检外,企业还积极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监督。通常情况下,法国乳制品企业一个批次的产品会保留三份样品,一份用于政府检测,一份用于公共实验室检测,还有一份留于企业内部直到保质期结束。

法国食品企业对于品牌形象历来非常重视,因此在其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大多数企业会在第一时间“自曝家丑”,同时以诚恳的态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求得到公众的谅解。例如不久前,法国婴幼儿乳品企业宝恰乐的一批次婴幼儿防吐助消化奶粉被怀疑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尽管最终检测分析报告还未公布,但是出于谨慎,该企业还是在第一时间宣布召回这一批次产品,并向公众坦陈事件始末以及提出相关处理措施。

在法国,社会参与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共检测机构的参与和销售环节的参与。

法国几乎每个省市都设有公共实验室,可以接受各个部门或机构的委托,随时检测各种食品的质量,监控当地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作为公共机构,不与任何企业存在联系,这就可以保证其检测结果的公正性,而公共实验室享受国家和省市的相关优惠政策,在人才、设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就可以保证其检测结果的科学性。

销售部门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巴黎市郊一家卡西诺超市的负责人就表示,其实可以把销售商看做是一级消费者,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就变得可以理解。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关门前都会把第二天将要过期的食品扔掉。这位负责人说,法国法律规定,每种商品的标签上都须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凡是使用了添加剂的商品,还要列出其所使用添加剂的详细情况。判断食品是否过期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标签上的保质期,而一旦店内有过期食品被检查部门发现,结果只能是商店关门。因此,在法国,销售商既是食品安全的监督员,又是食品安全的执行员。

国外的食品召回制度是怎样的? 篇7

加拿大针对生产商、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 分别建立了《食品召回指南》。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对于召回食品的确定, 各环节承担责任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 使召回制度有法可依, 保证召回高效运行。加拿大根据被召回产品对人体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 分为一级召回、二级召回和三级召回。加拿大将食品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强制召回两种。政府鼓励企业主动召回缺陷产品。如果企业不愿或拖延启动召回程序, 食品检验署依据法律, 要求企业强制召回全部产品。任何企业若不执行食品召回命令, 则被视为犯罪, 对企业负责人可处以5万美元以下罚款或6个月以内的监禁。

在美国,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 若企业不及时主动召回, 会被处以巨额的惩罚性赔偿。一旦某产品被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列入“召回名单”, 联邦政府以及各州监管机构会深入超市等销售终端, 对架上商品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召回产品”仍然在架销售, 厂商会被追加罚款。

食品安全保障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 篇8

(一) 多方位的监管模式

多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要求。目前, 各国依据各自的国情, 建立了不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其共同点是:一是监管部门职能集中。1997年3月, 加拿大将原来分属多个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集中, 在农业部中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即加拿大食品监督署, 统一负责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检查、动植物和食品及其包装检疫、药残监控、加工设施检查和标签检查等。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个层次。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 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 形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德国政府企业消费者共把食品安全监管关。德国政府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企业自查和报告制度。德国的食品监督归各州负责, 州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方案, 由各市县食品监督官员和兽医官员负责执行。二是监管环节趋于全面。发达国家的食品实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式监管。美国对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监督和检查。若在肉制品检验中发现原料有问题, 就会追查到屠宰场。英国的食品标准署不仅监测着市场上的各种食品, 还将触角延伸到食品产地。日本的食品只有通过“重重关卡”, 才能登上百姓的餐桌。三是监管队伍趋于专业。因新材料在食品生产加工中广泛使用, 相继产生了一些新型食品和新环境污染物, 随着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增多, 各国开始注重吸收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专家, 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其中德国《食品与日用品法》规定,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由专业的科技专家和专业的助理实验员、政府管理人员等组成。

(二) 多方面的预防系统

多方面的预防系统是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防线, 多数国家都强调对食品安全的全面防范和管理, 即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食品的安全风险。一是风险评估机制。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及欧盟先后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 成立了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 这些机构也不受任何利益方制约。二是产品信息备份。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建立农产品“身份证”。日本农协下属的各地农户, 必须记录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 一旦出现问题, 通过查询“身份证”号码就能追溯到该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信息。在食品加工环节上, 除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 食品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德国也建立了食品追踪机制, 以鸡蛋来为例, 每个鸡蛋上都印有一串编码, 通过编码可查出鸡蛋具体的饲养场。一旦鸡蛋出现问题, 有关部门就会顺藤摸瓜进行追查。法国为了保证食品质量, 有专门人员24小时不断抽查各种产品。三是标准的制定。美国、日本等国十分重视食品检验标准的制定, 这些标准既包括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容许量的具体限制, 也包括对加工操作流程标准的规定,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检验性, 并定期调整标准。四是检测方法多样化。及时更新的检测方法是加强食品安全检查的必要保证。许多国家重视开发关键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 机构组织严密, 手段先进, 仪器精密。例如农药残留检测, 美国FDA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五是快速预警和召回。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都建立了自己的预警系统, 一旦发现了本国或来自他国的食品与饲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时, 就会启动快速预警系统, 由生产商、进口商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公报等形式向公众发出警告, 及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并尽快召回问题食品。

(三) 多角度的法律法规

世界各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是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力支撑。英国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十分严格, 1902年就出台了第一部英国食品法。1990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各种食品、饮料所包含的具体成分和卫生标准作出了详细规定。德国的《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是德国食品安全的核心法律, 它综合地保护消费者利益, 免受食品和日用品危害;《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则详细严格规范了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各个方面;《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方案》是一种对食品生产者的自行检查和义务作了预防性规定;《指导性政策》是一部指导性法规。这四大基础性法以不同的重点从不同角度包含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环节。美国只允许安全健康的食品上市, 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很多, 美国于1906年颁布了《食品药品法》和《肉品监督法》;《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和《食品质量保护法》等综合地对食品安全加以规范和规定;《联邦肉类检查法》、《禽产品检查法》等属于对专门某类食物做出规定的专门性法律, 覆盖了食品生产消费所有环节。另一方面执法严格, 措施严厉, 确保有关法规、标准得到严格遵守。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 食品安全的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而且还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以及巨额赔偿。企业必须遵守法规, 否则一旦被查出食品安全有问题, 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 甚至被罚个倾家荡产。因此, 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 都不愿意因小失大。

(四) 多层次的共同参与

企业自检和消费者参与是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在许多发达国家, 政府将监管程序透明化, 便于公众了解, 并号召食品安全监管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 共同监督。在许多国家, 信誉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因此许多企业都主动自检以免出现问题, 对信誉造成影响。例如, 日本企业就主动进行自检自查, 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主动召回不合格产品。企业因信息公开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也是一种良性的自我保护行为。法国企业对于品牌形象也非常重视, 大多数企业会在第一时间自爆家丑, 同时诚恳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求得公众的谅解。同时, 消费者注重自我保护, 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 如2010年6月, 美国的一个名为“公众利益科学中心”的团体就起诉过快餐店使用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烹调油。美国联邦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政府食品安全信息门户网站”, 人们可以连接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站点, 查到准确并及时更新的消息。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部也开设了一个叫做“我们吃什么”网站, 提供多种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 帮助消费者加强自我保护能力。一旦消费者发现食品企业存在卫生标准不合格或食品标签有误, 及时通知当地监管部门。

二、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 食品标准“内外有别”

有数据显示, 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 而内销食品合格率只有90%左右。暴露出我国的食品需要“摸高”才能进入国外市场。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导致“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而一些在国外被认定为“不合格”的洋食品, 却能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市场。行业相关标准缺失或者滞后, 导致我国监管依法难、执法轻、企业无标生产等问题。

(二) 生产企业众多分散

我国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5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 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数量巨大。例如生猪养殖, 美国养猪户数仅有7万, 中国则有6700多万;美国四家大型肉类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超过90%, 中国排名在前10位的企业所占份额不到10%。在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 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 29%的企业无标生产, 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工艺乱”, 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

(三) 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我国虽有数十部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却多滞后, 不能涵盖整条食品链, 有的条款还存在着条款笼统、操作性差等问题。譬如现行检测标准的修改周期有多项已经超过10年, 而国外一般是3到5年。一些法律法规对生产和经营不安全食品的企业及个人的罚责较轻, 震慑力不够, 造成“违法成本低”等问题。

(四) 多头监管职责交叉

我国有8、9个主要部门分管食品安全, 甚至国务院领导亲自担任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 监督管理部门虽多, 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管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有专管, 无统管。都管又不全管, 部门之间不配合, 甚至出现“监管推诿”。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 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如何依法保障食品安全, 人们对餐桌安全的高度关注的同时, 并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希望借鉴国外食品安全保障的成功经验, 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一) 完善立法, 严厉执法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直接影响到监管措施的实施。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 进一步明确各政府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另外, 提高惩罚标准, 增加违法者的风险者成本。借鉴日本、德国、法国等经验, 加大对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一旦被查出问题食品, 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收到严厉的法律处罚和巨额罚款, 甚至导致商店关门。

(二) 统一标准, 严格检测

目前, 我国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多种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比较混乱且由多个部门负责。一是统一标准体系, 改变现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等多标准体系, 制定统一标准, 并由专门机构负责, 其它部门可以协助制定。并进行及时清理和修订, 将标准落实在每一个食品产业链的环节。二是提高标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内外有别, 要向国际标准看齐。对于欧盟某些国家, 食品安全的标准犹如“技术壁垒”, 是保护自己国家产业的“利器”。这既是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负责, 也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需要。三是加强监测技术。可以借鉴日本引入“风险分析”的经验, 对食品中影响健康的物质不断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及时发现影响消费者健康的风险因素并做分析检测。

(三) 政府监管, 明确职责

建立统一、高效、责任明确的监管模式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内容。目前, 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较多, 各部门间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难以实现统一、高效的监管。一是借鉴欧美成功经验, 成立独立部门统一负责全国食品安全工作, 理顺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改革和完善体制, 形成监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销地有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三是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 增强监管合力。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对渎职失职行为要严肃责任追究。四是完善扶持政策, 加强品牌培育的产品认证, 提高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四) 企业守法, 严格自律,

企业道德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道防线, 要强化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 必须严格自律, 重信誉, 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出现。健全食品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和诚信体系, 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都要建立安全信用档案。强化对企业的社会监督, 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 对严重违法者不允许在涉足食品行业。

(五) 媒体监督, 公众参与

保障食品安全离不开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绝大多数都是媒体所为, 无论是“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还是染色馒头都是媒体所曝光, 媒体报道成为我国有关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虽然不可避免的有“失实报道”的出现, 但现段是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媒体曝光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消费者方面,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虽然是“被动提高”, 但也有助于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方面来。“人人都要维护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可以学习美国和德国, 为消费者搭建一个信息平台, 及时向公众公布食品安全有关信息, 增加透明度, 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从而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和公布机制, 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减轻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公众心理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 我国“问题食品”频现, 暴露出食品安全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其中厂商一味逐利、行业无序、标准失范、监管不力是问题的主因, 使食品安全遭受到空前的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关系到每一位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各国依据各自的国情, 建立了全方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对食品安全的防范起到积极作用, 学习借鉴国外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 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食品安全,国外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贾敏.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几点启示[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06, 5.

[2]浦民, 林伟, 王立舟.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特点分析[J].中国标准化, 2006, 8.

[3]杨明亮, 钱辉, 彭莹, 朱妮.全球食品安全管理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法制, 2004, 3.

国外食品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崇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

1 国际和国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1.1 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概况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2共同建立的政府间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国际食品标准。截至2015年11月,CAC已发布341项规范文件,其中包括标准212项、指南73项、操作规范51项、食典最高残留限量(MRLs)1项、其他文件4项,覆盖食品安全各个领域。

CAC食品标准体系(亦称CAC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采用横向的通用原则标准(也就是由综合主题委员会负责拟订有关适用于所有食品的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保护通用原则的标准)和纵向特定商品标准(由商品委员会负责拟定有关特定商品的标准)相结合的网格状结构(如图1所示)。

1.2 美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概况

美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由技术法规和标准两部分组成。美国食品安全技术法规由联邦法律和条例上下两个层次构成,联邦法律是对食品安全的一般要求,而条例则是实现一般要求的具体规定,其内容与我国的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内容相类似。

美国食品安全标准主要由与食品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负责制定,覆盖食品安全各个领域。其中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农业部农业市场服务局(AMS),负责制定的农产品分级标准;行业协会主要包括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美国谷物化学师协会(AACCH)、美国饲料官方管理协会(AAFCO)、美国奶制品学会(ADPI)、美国饲料工业协会(AFIA)、美国油料化学师协会(AOCS)等,负责具体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例如美国饲料官方管理协会(AAFCO)主要负责各种动物饲料术语、官方管理及饲料生产法规及标准的制定。

1.3 日本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概况

为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推进,日本已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该体系以法律法规为主,辅之以严格的食品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日本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两大基本法律为主,并包含伴随而生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而日本的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个层级,其中国家标准即JAS标准,以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和油脂为主要对象;行业标准基本由行业团体、专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制定,主要是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或技术储备;地方标准是日本地方团体制定的区域性食品安全,以确保标准间的协调统一;企业标准是各株式会社制定的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

特别地,农、兽药残留一直为日本所重视,其《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是食品成分的一部分,并对每一单个食品的农药和兽药规定了限量标准。目前,日本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达到了50,000余项,是目前世界上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数量仅次于欧盟的国家。

2 国际和国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借鉴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借鉴国际和国外的科学经验,尝试从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入手,建立涵盖食品安全各领域、横跨“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生产过程的科学标准体系。

(1)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借鉴美国和日本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可发现,法律法规处于整个体系的最上层,是各级标准研制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推动整个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在我国,由于历史和机制原因,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多达50多部,相互间存在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因此,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应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消除有关配套法律法规滞后、相互间不协调等问题,推动整个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

(2)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可借鉴CAC和美国的模式,从顶层设计入手,考虑采用横向通用原则标准和纵向特定商品标准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顶层标准体系,使整个体系涵盖食品生产各环节,确保“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均有标可依。

(3)加强农、兽药残留限值标准的制定。无论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还是美国和日本,均十分注重限值标准的制定。应借鉴国际和国外成熟的经验,加快对农、兽药残留限值标准的制修订,完善整个农、兽药残留限值标准体系,以确保对源头的有效监管。此外,还应推进我国农、兽药残留检测的方法和指标与国际接轨,降低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 国际和国外经验借鉴之崇明实证研究

目前,生态农业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是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强有力保障,并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崇明作为上海很重要的一方净土,一直受到国家、上海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和高起点。因此,把崇明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岛是国家的战略,也是上海的使命,更是崇明的发展愿景,而“培育生态农业”是崇明县生态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一直是承载战略实现的重要工具,其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是标准体系的建立。

崇明急需借鉴国际和国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的成功经验,考虑从顶层设计入手,结合崇明生态农业产业实际,建立符合崇明实际需求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确保整个崇明农产品产业链的安全。并以点带面,辐射上海乃至全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向国际领先水平靠拢。

3.1 崇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借鉴国际和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考虑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纵向体现覆盖范围,横向反映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主线,系统呈现生态农业相关要素内在联系的标准体系,并通过实施体系中有关农药安全、有机农产品生产等各类具体标准,推动崇明农业产业升级,进而为实现崇明农业生态化、体系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目标奠定基础,最终为生态海岛建设做出贡献。

(1)系统性原则

利用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崇明农业实际,系统梳理出与崇明生态农业紧密相关的各级标准。使崇明生态标准体系尽可能涵盖农产品投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和检测方法等领域,覆盖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形成一个科学开放的系统有机整体。

(2)层次性原则

考虑借鉴CAC和美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采用横向通用原则标准和纵向特定商品标准相结合的模式,再结合国内标准化工作实际进行一定调整。决定将适用范围大的基础标准处于标准体系表的顶端,也就是标准体系的第一层;第二层则放置针对某一块农业标准化“类别”对象制定的覆盖面较大的通用原则标准(横向);第三层则放置针对某具体农业标准化“子类别”对象制定的具有专项性的专用标准(纵向)。

(3)平衡性原则

为使标准体系便于使用者进行标准查找,在研制崇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在不违背其他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每个“类别”和“子类别”下的标准数量相对平衡,使整个标准体系更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

(4)规划性原则

标准体系的研制不必局限于当下,也可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崇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同时兼顾当下和长远两方面的利益,体系框架不仅要体现出崇明农业地方特色,还要突显出崇明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此外,在收录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同时,也要将崇明目前没有而又亟需出台的标准收录进标准体系中。

3.2 崇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崇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研制应着重从4个方面入手。

(1)应突出“生态”两字。为此,在第二层中增设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类别,并根据崇明农业实际和未来发展重点,进一步在该大类下继续细分出“农业生态旅游”、“农林培育与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污染防治与资源保护”等4个子类别。同时,为了突出上海崇明农业的高水平,还结合崇明农业特色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需重点研制的60项拟编标准名录,例如《崇明白山羊》等。

(2)应确保标准体系整体的平衡性。为使标准数量尽可能分布均衡,提高体系使用效率,决定将标准数量较大的子类别从原来第三层提到体系第二层,并作进一步归类分析,划分成数个子类别。

(3)须妥善解决标准交叉适用的问题。为此,应以兼顾体系平衡性和实用性原则为主,在广泛征求崇明农业专家专业意见的基础上,妥善对交叉适用的标准进行归类。

(4)应推进农、兽药残留限值标准的有效管理。借鉴国际和国外成熟的经验,系统梳理所有适用于崇明生态农业的限值标准,确保食品安全源头的监管有标可依。鉴于限值标准多、重要性高,特在第二层设立“农业用药控制与管理”类别,并进一步按种植业和畜牧业做划分。

国外食品 篇10

美国

美国是食品添加剂的主要生产国和使用国,其食品添加剂的产值和种类在世界上都位居榜首。美国规定,食品添加剂是“由于生产、加工、贮存或包装而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不是基本的食品成分。”,因此美国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美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

隶属于美国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是管理食品添加剂的负责机构,1938年实施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简称FD&C)赋予了FDA管理食品、食品成分的权利。

除此之外,美国联邦法规(CFR)第21卷下收纳的是美国FDA的食品和药物行政法规。美国每年都要对CFR中的每卷进行修订,一般在每年的4月1日发布。最新版(2005年4月)CFR中的70~74,80~82部分是关于色素的管理法规,170~186部分是关于其他食品添加剂的法规规定,包括通则、包装、标识和安全性评估等条款。

在美国,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规格必须符合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FCC)。该法典在美国具有“准法律”的地位,是FDA评价食品添加剂质量是否达标的一项重要依据。FCC(Ⅰ)于1966年问世,历经补充和修正,发展至今有五版,其最新版(Ⅴ)已于2004年正式推出。FCC作为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权威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食品用化学品的制造商、销售商以及用户将FCC中的标准作为他们销售或购买合约的基础。

欧盟

欧盟有专门机构和专项法规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管理。欧委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理事会负责欧盟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主要负责受理食品添加剂申请列入准许使用名单的申请、审批。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SCF)主要负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如果某类食品添加剂通过评估,则该委员会就会启动法规修正程序将其加入到适当的指令中,允许其上市销售。欧盟对食品添加剂的立法采取“混合体系”,即通过科学评价和协商,制定出能为全体成员国接受的食品添加剂法规,最终以肯定的形式公布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使用的特定条件及使用限量等。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欧盟不断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标准或管理法规进行修订和更新。2002年1月28日,欧盟新食品法即欧洲议会与理事会178/2002法规正式生效,并于2003年进行了修订。新食品法是欧盟迄今出台的最重要的食品法,食品添加剂是其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这一新法为欧盟保障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日本

在日本,按照目前的使用习惯和管理要求,食品添加剂被划分为四种,即指定添加剂、即存添加剂、天然香精和一般添加剂。指定添加剂是指对人体健康无害的合成添加剂,必须按一定程序审批后,才能使用。2003年年底,日本指定食品添加剂将近350种,分为已有使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和尚未制定使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两类。

为确保食品安全,防止对消费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2004年,日本厚生省按法定程序将38种非合成食品添加剂从现有食品添加剂目录中删除,并禁止含有这些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进入消费市场。这项禁令已于2005年8月生效。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上一篇:计算机网站建设设计下一篇:北京网店企业调研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