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艺术

2024-07-16

国外艺术(共3篇)

国外艺术 篇1

国外“艺术仓库”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仓库”(Loft)[1]的称谓,最早来自于欧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某些城市中,遗留了大批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淘汰和废弃的破旧工厂和仓库。这种仓库有宽阔的空间,十分有利于艺术家们的创作,而相对低廉的房租,则适合那些未成名艺术家的经济承受能力。于是,大批艺术家进驻被废弃的“艺术仓库”,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仓库”的内涵和外延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形成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陈丹青在他的《纽约琐记中》这样评价“艺术仓库”:“带天窗的画室早已不时兴了,同架上绘画一样,成了古董。纽约艺术家的梦是租用老式工厂仓库整层打通的大画室(英文叫作“loft”),面积两百平方米上下,大得可以骑自行车转。如果在苏荷[2]一带,月租三五千。再花个几万装修,隔成画室、书房、卧室,然后买来中东地毯、南美盆栽、非洲的木雕、欧洲的古玩——“loft”其实不仅是画室,它代表后现代的生活方式,纽约上流文艺人的地位,加上每月一叠高额帐单。”[3]这段记叙形象地描述了“艺术仓库”的大致面貌。“艺术仓库”是利用仓库作为媒介为艺术所用,这种仓库文化的发展前提是拥有失去其原有使用价值的废置空间。由各类工业建筑或民用建筑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远可追溯到由火车站改造而成巴黎奥塞美术馆、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和纽约P.S.I艺术中心。日本横滨三年展也运用海边的旧红砖仓库,开辟为主要展出场所。各个国家对空置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将其改造为美术馆之类公共空间的行为,显示了对工业建筑中蕴涵的集体记忆刻意加以保存的意向。旧建筑的原有功能转移了,艺术赋予了其新生命。[4]在纽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兴起另一个画廊集中地叫切尔西(Chelsea)区,到了2003年,切尔西已经拥有230多家画廊,从纽约的西13大街一路延伸至西29大街,包揽了第10大道与曼哈顿西侧高速路间的所有地段。人们总是把切尔西与苏荷相比,这里的画廊数量是苏荷区繁荣时期的两倍。但切尔西不会成为另一个苏荷,最本质的区别是它的产生属于“画商操作”,而苏荷是纯粹的“艺术家自发组成”,而且切尔西没有苏荷坚固特有的铸铁建筑群和仓库。除了纽约的苏荷区,艺术仓库在很多国家都普遍存在。柏林,有西莫大街;伦敦,有东区的哈克尼(Hackney)和萨斯华克区(Southwark)仓库区等。

国外“艺术仓库”典型代表分析

纽约苏荷(SoHo)"艺术仓库"区

苏荷(SoHo)[5],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这个地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即“休斯顿街以南”(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英文缩写。它是纽约第6街以东、百老汇街以西、休斯顿街以南、运河街以北所围成的一块区域,占地0.17平方英里,居住人口为6541人。这里保存有50栋一百多年前建造的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Iron Cast Architecture)。

1700年,苏荷区是白安德家族的一片农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几乎使白安德家族濒于破产。战争结束后,为了抵债,该家族迫不得已让出100公顷土地供市政建设使用。市政府在这100公顷土地上修建了白老汇大街。[6]从此,这里变成了中产阶级的居住区。苏荷区作为居住区的历史到了19世纪60年代暂告结束。1870年,制造业成为纽约市经济的支柱产业。苏荷区由于交通便利、廉价劳动力充足而很快成为工业区。1840年,詹姆斯·伯斯图斯在下城坚尼路上建立了一座生产铸铁门窗、廊柱材料的工厂。铸铁制品由于成本低又可以大规模生产,迅速替代了大理石建材。他们按照法国第二王朝的建筑风格,将铸铁弯曲、油漆、模仿成大理石圆柱和拱型窗户。到了19世纪末,几乎整个苏荷区都是这种铸铁工艺的建筑。1910年,位于第7大道第34街的宾州车站建成,在苏荷区一带经营零售业及皮毛批发业的店铺纷纷转移到靠近火车站的地点营业。1928年,纽约市规划人员作了一项调查,发现苏荷工业区的工厂及商店开始撤出,留下来的也只是雇员不足10人的小企业;苏荷,这个大工业时代兴旺繁荣的地区已经不如从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是给苏荷区的经济带来了暂时的繁荣。二战后,制造业已不再是纽约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工厂纷纷倒闭或迁移,因此留下大片闲置的旧厂房和仓库。20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的动荡与战争迫使得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移居美国,由于苏荷地区闲置的仓库厂房租金低廉、空间宽敞,吸引了艺术家们纷纷入住。由于美国在全球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纽约也成为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战后全美艺术家有2/3居住在纽约。除此之外,每年仍有大量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来到纽约寻找发展机会。但艺术家们很快发现,在曼哈顿很难找到他们可以从事艺术工作的空间。而在苏荷区闲置大量厂房。每个厂房有260平方米,比纽约一般中产阶级的一整套高级公寓还大。而且,这里租金低廉。在上世纪60年代,这样一套车间似的住房,一个月的租金只需90美元。因此,许多这样的空闲厂房被房东转为民用,出租给艺术家们。这样经简单改造的仓库房内,只有简易的厕所及冷水龙头,暖气与煤气定时供应。艺术家进驻后,自己动手修理下水道,粉刷墙壁,将仓库房改建成工作居住两用。”[7]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活方式被赋予了仓库生活(loft-living)的称谓,从此风行,仓库生活也成为现代艺术的另一个符号。

1973年,苏荷区被纽约市文物保护部门确定为纽约市第一个属于商业区的古建筑保护区。20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的研究调查表明,苏荷区居住的家庭平均年收入为65169美元,远远高于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约为3.01万美元)[8],居民中有76%从事艺术或者受雇于与艺术有关的行业。现代艺术品的交易构成了苏荷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使其发展成为画廊林立、名店密布的高级商业区和住宅区,并且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艺术品经营和展示为主,辅以餐饮业、旅游业、时装业、剧场、书籍报刊业等行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如今,苏荷区仍然保留简洁略显粗糙的铁框玻璃门、明亮光滑满是裂缝的水泥地面、裸露的墙壁,以及墙壁上安装厚实的木隔板、玻璃,与各种灯光萦绕出舞台的感觉,这些乍看起来廉价的装饰与这里出售的昂贵的商品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极大强化了苏荷的视觉效果。

苏荷区曾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艺术家,他们为推动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艺术家包括:汉斯·霍夫曼(HansHofmann,1883—1966),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这位从德国来到美国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美国前卫艺术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被誉为波普艺术(Pop Art)[9]的领袖,在1960-1980年间一直活跃在纽约艺坛,身兼艺术家、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等多个身份。罗伊·李奇登斯坦[10](Roy Linchtenstein),美国画家,波普艺术运动的先驱。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美国普普艺术先驱,创作风格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其多数作品都是用各种实物、废品装置而成,也采用丝网版印刷的方法进行创作。珍尼·霍尔泽(Jenny Holzer),1950年生于美国加利波利,其作品利用大众传媒的结构和新潮美学将各种信息不经意间带入大众的舞台。在招贴画上、T恤衫上和广告灯箱上出现的线性排列的文字几乎成为她作品的标志。贾斯伯·约翰斯(Jasper Johns),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侧重荒谬题材,认为绘画的意义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找到。

伦敦"艺术仓库"

在伦敦,寇尔克街(Cork Street)是各种画廊最密集之地,不过,由于寇尔克街很短,画廊的数量毕竟并不太多,也有些画廊不在市中心,但是仍经营得相当成功。21世纪初,如同纽约苏荷区的画廊往切尔西区移动一般,伦敦由于市区租金过高,许多经营当代作品的画廊力求较理想的空间,也有迁移至市区边缘的趋势。特别是伦敦东区的哈克尼区(Hackney)和萨斯华克区(Southwark)的许多旧仓库,经过改装之后,俨然成为最热门的展览场所,也是许多艺术家选择工作室的地点。英国每月出版刊物《画廊》(Galleries,相当于纽约的Gallery Guide),涵盖整个英国主要商业画廊的最新展览讯息。

“在伦敦东区的‘艺术仓库’中,最有特色的是伦敦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由一座废弃电厂改建而成。位于伦敦东区萨斯华克区(Southwark)。从泰德博物馆的历史中能够看到北京798艺术仓库区的影子。而这间现代美术馆是由‘中生代’瑞士建筑师贺左格/德莫宏事务所(Herzog&demeuron)设计的,他们的设计基于对原建筑的尊重,以及对于现代艺术的高度兴趣。据合伙建筑师表示,他们是在众事物所中,唯一一家将艺术品包括在设计图中者。贺佐格/德莫宏事务所最大程度上保留原建筑的完整性,是作为对于建筑本身——一座1930年建造的火力发电厂的一种回忆。在过去,火力发电厂一向是挂有‘闲人勿进’等警语的封闭性场所,而新时代的美术馆又必须是张开双臂,尽一切可能吸引大众前来之处,要如何将前者转变为后者,是设计上的一大挑战。建筑师以斜面式、庞大的主入口,解决了原建筑体的封闭性质。155米长、30米高的挑空大厅内,整个水平式的灯箱设计,则柔化了硅造建筑体的笨重。设计上另一特色是在原电厂屋顶加上两层楼高的玻璃帷幕,以及发电厂烟囱顶端的环形玻璃灯柱,此两部分点亮时,建筑像是个寂静的发光体,很有特色。挑空大厅中,仅中间架一座陆桥贯穿南北。陆桥背面是美术馆的另一入口,承接千禧桥和泰晤士河岸;南面是原电厂南面的变电所。如此极简主义的风格,不但适合20世纪90年代后期工党执政以来大力推行的酷英国(Cool Britain)流行风,也符合英国人不喜欢美术馆太过喧嚣的态度。”[11]

纽约苏荷区改造方案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初在苏荷区发生了一场火灾,尽管艺术家们不是这次火灾的肇事者,但消防部分贴出通告,禁止艺术家入住。火灾事件是改造苏荷区的导火索。纽约曼哈顿岛原由两条南北方向的快速路(expressway),即“东快行线”和“西快行线”。“东快行线”南起金融区的炮台公园,经中城联合国总部,北抵哈莱姆区,并与布郎克斯区连接;“西快行”南起炮台公园,沿哈德逊河北上,直至曼哈顿岛北端,沿途有桥连接新泽西州和纽约上州。这两条路一直是曼哈顿的交通枢纽。二战后,金融业、广告业、大众传播业成为纽约市的支柱产业,许多大公司纷纷在曼哈顿岛上建立办公大楼,导致岛上交通拥挤,尤其是在纽约市下城金融区和中城商业区,交通堵塞十分严重。为此,纽约市政府拟修建岛上第一条东西向的快速路,它计划有10个车道,将东、西快行线连接起来,东起东河桥,穿过“中国城”和“小意大利”,与“荷兰隧道”接通,直抵新泽西州。这样,可以缓解交通拥挤。更重要的是,这条快速路作为州际公路的延伸,几乎90%的经费由联邦政府提供贷款投资。这对一向缺乏市政建设经费的市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一定要建的项目。另外,来自洛克菲勒财团的压力也是促使苏荷区改造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50年代初,位于纽约市下城金融区的许多大公司、大财团发现:他们的办公设施大大落后于中城商业区的办公大楼。金融区聚集着美国乃至世界一百多家金融机构及大银行总部,这些银行的总部大多建于19世纪,有的甚至更早。而现金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更宽敞舒适的环境,如照明、空调等等。但是,这些大银行总部都位于华尔街附近的狭小街区,没有任何发展余地。洛克菲勒财团控制的大通银行是下城的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要求扩建办公楼。华尔街地区寸土寸金,扩建只能在周边地区开展,而紧邻的苏荷区便是大通银行建办公楼的理想地块。

主张拆除苏荷区有四个方面的势力。一、城市管理部门,他们要缓解市内交通,解决火灾隐患,改善市容卫生。二、有财力及政治影响力的大财团,他们要求改善办公条件。三、开发商,他们希望利用改建工程、修建高级公寓谋取暴利。四、私人民间团体,他们认为拆除苏荷区是改善居民生活状况的最好途径。

同样,反对拆除苏荷区也有五个方面的力量:一、社区居民。工程[12]一旦动工大约有2000个家庭和许多商家面临搬迁。老年居民在市政府门前请愿,声称快速路计划将破坏社区生活。二、自由政治改革派人士。他们在格林威治村举行了一个约三百人的集会,推荐作家兼城市保护理论家简·雅各布斯为主席,推广保护古老街区的理念与市政府对话。三、艺术家团体。艺术家们为了保护自己工作和生存空间,联合社区里的艺术家、画商、评论家以及有影响力的人士组成“艺术家反对修建快速路联盟”(简称AAE)。AAE对居住在苏荷区统楼房的艺术家们的调查发现:本区域有12幢“仓库房”已经被艺术家个人购买,租用为107幢。AAE呼吁立法部门修改在苏荷区仓库房的居住规定,允许艺术家合法居住。此外,AAE还转向纽约乃至全国、全世界的艺术机构寻求支持。他们向所有纽约市博物馆馆长呼吁,并向全美国所有的大学艺术系及建筑系主任写信,也向欧洲和日本的博物馆馆长写信,呼吁他们阻止快速路的修建。一位德国的出版商给《纽约时报》这样写道:“我是一位艺术品爱好者和收藏家,因为业务关系经常来纽约。我认为,将苏荷这个现代艺术的中心变为十个车道的快速路,将会给纽约市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我相信,纽约市的城市问题专家和建筑师有足够的想象力,来找到既解决交通问题又满足艺术家的办法,而后者的需要乃是这座伟大城市最需优先考虑的。”[13]四、建筑师、工程师。他们组成的民间团体“铸铁建筑之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给全世界各大城市市长写信呼吁保护纽约市苏荷区的铸铁建筑群。五、环保团体。他们从环保的角度说明曼哈顿岛的空气质量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建造一条东西向的快速路,纽约市的环境问题势必将更趋恶化,并向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简称EPA)提交了一份报告陈述修建快速路对纽约的危害。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强大压力,1969年7月19日,林塞市长终于宣布撤消在下城区建造快速路的计划。[14]全部保留苏荷区旧建筑景观,通过立法,以联邦政府的立场确认苏荷为文化艺术区。这一立法,为提升整个纽约市的世界性文化地位,提供了历史契机。这样,这场旷日持久的十年争执以苏荷区及周边地区居民、自由派人上、艺术家、铸铁建筑保护人士、环保人士的胜利而告终。

苏荷仓库区改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苏荷区的保护与成功改造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纽约市政府与规划、立法部门鉴于苏荷区原有的文化氛围对该区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出台了以下一些政策与法规:

(1)修改了现行法律,允许艺术家们在苏荷区“艺术仓库”里合法居住。[15]1971年,政府颁布了一项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艺术家们合法使用“艺术仓库”,但是苏荷区中大的工业性建筑将不能用于居住;这些楼群由政府邀请开发商统一招标改建(而不是拆除)。艺术家们可以自筹一部分资金与开发商一起合作建公寓。在小的艺术仓库中,底层只能用于商业用途。为了加强苏荷的文化氛围,非艺术家不能迁入苏荷区居住。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艺术家资格审查委员会”来审查申请入住的居民的资格。[16]市政府鉴于艺术家是复兴苏荷区的宝贵财富,这一政策鼓励了更多的艺术家来此创业。在艺术家涌入的同时,画廊开始在这里出现。1968年,第一家画廊开业。1971年,上城又有四个著名画商将其画廊搬到了苏荷区。到了1978年,共有77家画廊在这里开业。1972—1977年,苏荷区画廊数量骤增,市场对现代艺术有了更大的需求。1982年,苏荷画廊逾千,艺术家逾万,“新美术馆”及世界顶级现代艺术馆“古根海姆下城分馆”先后落成,书店、餐馆、咖啡座、时装店生意兴隆,一派文化繁荣气象,不少街道保留着19世纪鹅卵石地面,二者相映成趣,此时的苏荷区同华尔街、时代广场、大都会美术馆、林肯中心音乐堂、百老汇演剧街等纽约最骄傲的历史景点一样,俨然是曼哈顿的荣耀之地。

(2)市政府取消了对苏荷区改造地点、区域、楼层的一些具体限制,从而吸引房地产开发商来这里投资。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荷区经济出现复兴迹象,“艺术仓库”的房租开始与曼哈顿一般公寓的房租比肩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诸如律师、医生等高薪白领阶层,因为喜欢苏荷区的艺术氛围,也搬到这里来居住,使得“艺术仓库”的地产价格持续攀升。1975年,纽约市房地产行会在给市政府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这个地区的建筑已不再适合工业用途;苏荷区“艺术仓库”的改造规划中已经明确了“非工业化”政策导向,当市政府取消了一些对于楼层、规模、区域划分的限制后,开发商开始将巨资投入苏荷区的改建工程,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1977年改建的一套公寓,改建前租金为每平方英尺2.28美元,改建后租金上升到7.68美元。久之,苏荷区租金飙升,过度繁华,逐渐蜕变为高级旅游点,附近的东格威治村、翠贝卡区、百老汇街下城段,曾是艺术家与画廊业扩张地段(以上街区多有仓库旧楼,也因之获得新生,其中翠贝卡区今已是独立制片公司、现代乐团、实验剧社的集中地)。近十年,大批画廊迁移中城20街一带切尔西区。

(3)在规划改造苏荷区时,市政府采用“以旧做旧”的办法。苏荷区的建筑是19世纪的铸铁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市政府规定,任何人,包括开发商,绝对不能破坏这些铸铁建筑的外貌,可以改造的只是其内部的设施。

(4)确定以艺术品经营市场为龙头,辅以餐饮业、酒吧业、旅游业、时装业、形成苏荷区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里的经济复兴不是规划的产物,而是市场发展的产物。1973年,苏荷区被纽约市文物局宣布为历史文化遗产,这是纽约市的第一个属于商业区的古建筑保护区。此项决定促进了该区的商业繁荣。在这里,艺术家是最宝贵的资源,每一条街都有数家大大小小的画廊。与此同时,艺术仓库的租金逐渐高涨,以2000年为例,租一间街面房每平方英尺一年的租金高达100美元,2005年,租金更是成倍增长。物极必反,很多艺术家已支付不起昂贵的房租,只好搬到布鲁克林区或者纽约上州。如何保持社区的艺术氛围又避免过度商业化成为苏荷区面临的最大挑战。[17]□

国外艺术 篇2

近日,俄罗斯美术团一行六人抵达我院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流访问,受到我院热情接待。

10月24日上午,我院在202会议室举办欢迎会,我院董事长等主要院领导及外事办人员、教师代表共XX人参加了欢迎会。院领导向美术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我院的教学现状、发展规划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情况进行了介绍,之后就我院与俄罗斯美术界的友好交流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对双方如何开展持续合作表达了看法。随后,美术团代表致辞,对我院建院X年来在艺术教育和对外交流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对我院与俄罗斯美术界的友好交往给予充分肯定,并表达了期待进一步加深双方友好交流合作的殷切希望。随后,双方就如何进一步深化中俄双方美术院校的实质性合作交流进行了探讨。最后,双方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互赠礼物并合影留念。

从国外画廊看艺术北京2014 篇3

以推广为目的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艺术北京国外画廊的数量与往年相当,大约占参展画廊总数的30%。除了金发碧眼的画廊老板,我们几乎可以从展出的作品一下就能分辨出国外画廊。即使一再强调当代艺术的西方属性,当作品汇聚到一起时,我们也可以轻易地从作品样式上做出明确的东西方判断。

来自西班牙瓦伦西亚的Kir Royal Gallery对参展作品做了精心的挑选。一幅名为“Shui”的作品以抽象的形式,营造出一种东方的情境。但展出的其他作品严谨工整,生发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视觉经验还是略显生硬和直白 。Kir Royal画廊工作人员Eleonora长期住在北京,有感于北京繁荣的文化盛况,推荐画廊从瓦伦西亚来艺术北京参展。画廊负责人Sabine在接受采访时说:“不同于前几年当代艺术火爆的情形,中国收藏家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也转向中国艺术。但是,他们还是对我们的艺术家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来自英国的Elms L esters P a i nti ngRooms 1996年最先将Banksy等街头艺术家的作品引入市场,画廊有着前卫的眼光和对艺术史独特的思考,本次展会带来的是Adam Neate(亚当·尼特)的个展。拥有30年运营历史的这家画廊,将亚当·尼特的作品推广至巴黎、伦敦、新加坡、香港、台湾、北京等地,将其推广成为全球化的艺术家。负责人Paul Jones介绍,画廊2013、2014两年连续在艺术北京展出,因其推广效果良好,今年继续选择了艺术北京的展会。Paul还提到,今天的北京更像是60年代的伦敦,它充满活力,包容性强,几乎每个人和各种艺术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西方艺术家在这里同样能形成好的推广。

The Spectacle Group是由三个来自香港的年轻人组建的年轻画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画廊,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空间展示作品。画廊叫做“景观小组”,在观念上更倾向于将作品放置于不同的空间,环境与作品的互动,赋予其比白盒子展示更多的意义。刘颖欣、刘颖怡、李家贤,只为趁年轻做一些想做的事。本次展会是他们第一次将作品带到北京,带来的是法国艺术家Isabelle的作品。Isabelle的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息,刘颖欣更想将这种作品中的正能量带到北京。据悉,画廊有所销售,但并不十分理想,参加艺术北京,是他们为年轻画廊推广做出的尝试。

俄罗斯油画大受欢迎

不同于当代艺术展厅对作品观念的看重和相对高的价格,经典艺术展区所展示的俄罗斯油画成了此次博览会的亮点。

来自俄罗斯的Gallery SLAVART和台湾的名典画廊都是以俄罗斯油画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展位,展出的作品多为19世纪至今的俄罗斯油画。这些作品大多以写实为主,描绘俄罗斯自然风光或人文风情,掺以表现主义风格作品。优美恬静的画面、略带表现的颜色和粗放飘逸的笔触,正迎合了中国观众对“油画”的期待。据名典画廊负责人介绍,画廊销售作品超过10幅,价格根据画幅大小,3万至10万元不等。

定位为装饰品的艺术消费呈现出强劲的势头。来自俄罗斯的Gallery SLAVART画廊由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运营,画廊小姐与展出作品营造出完整的异国风情。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笔下的红军和纪念碑是观众询价最多的作品。画廊小姐忙着招呼客人和包装作品,顾不上接受媒体的采访。相对于当代艺术展区多询价、少销售的状况,这里显得特别繁荣。

观察

随着全球艺术市场的繁荣,艺术北京作为亚洲最大规模的艺术博览会,其身份和地位受到挑战。部分画廊为了准备5月14日参加艺术巴塞尔香港博览会而没有选择此次艺术北京,也有画廊同时参加两场展会,工作人员在南北奔波中,难免舟车劳顿。

从本次艺术北京的销售热点和公共论坛的安排看,中国收藏家群体已经基本支撑起我国艺术市场。新水墨作为长期以来被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本次艺术北京大放光彩。论坛活动中就安排有两场新水墨专题,艺术家、收藏家、推手纷纷投入到对新水墨发展的探讨,可见度。

上一篇:小学国学教学策略下一篇:软件缺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