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养老保险

2024-05-18

国外养老保险(共12篇)

国外养老保险 篇1

根据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 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便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截至2009年底, 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67亿, 占总人口的12.5%, 表明我国开始进入“老年型”国家, 并且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养老人群的扩大, 给我国养老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概要

目前, 有代表性的养老保险模式有四种, 即美、德、法等国的传统型养老模式, 英国、日本、瑞典、加拿大等国的普惠制福利型模式, 俄罗斯、东欧诸国的国家型保险模式, 智利、新加坡和瑞典等国的储蓄积累模式。

1. 传统型养老保险。

传统型养老保险以美、德、法等国为代表, 选择性覆盖部分社会成员参加保险, 强调待遇与工资收入及缴税相关联。德国作为现代社保制度发源地, 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其养老保障体制发展时间较长, 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德国养老保险目标在于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生计, 维持其购买力。目前, 其法定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从业人员的85%左右, 包括年老养老金、职业康复待遇、职业能力或就业能力丧失养老金及遗嘱养老金。法定养老保险机构共27个, 具有独特法律地位并享有资金管理权, 与国家公共预算相脱离。

2. 福利型养老保险。

福利型养老保险以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代表, 贯彻“普惠制”原则,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国民, 所需资金完全源于政府税收。但是, 其保险水平偏低, 退休者必须同时加入其他养老保险计划, 才能维持基本生活支出。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老龄化形势极为严峻, 低迷的经济形势、过高的保障水平以及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 使得日本必须对现收现付为主、基金为辅的“跨代抚养”制度进行改革。

3. 国家型养老保险。

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曾在多数计划经济国家实行, 前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实施“国家统包”原则, 由用人单位缴费, 国家统一组织实施, 工人参与管理, 待遇标准统一, 保障水平较高。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采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统包”的社保体系已逐渐退出国际社保领域。

4. 储金型养老保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储金型养老保险制度在一批发展中国家实行, 以新加坡、智利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为代表, 强调“自我保障”原则, 实行积累基金模式, 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或“公积金”账户。该模式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分担, 在参保人退休或有特殊需要时, 将个人账户基金定期或一次性支付给个人。但是, 这一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互济互助功能, 同时存在基金保值增值压力, 在出现持续通胀和金融危机时将面临困难。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1. 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制度的缺陷, 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已不足以支付老年人的工资费用, 以致将大量个人账户资金挪用, 个人账户“空账”现象严重, 据统计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达1.3万亿元;由于统筹资金不计入个人账户, 有些人会认为自己在职时缴纳的养老金没有记录、没有凭证, 将来也不会得到保障, 从而引发缴费者的“不信任感”, 以至拒绝缴费。同时, 企业作假账、拒不缴费和欠费现象频发,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2. 资金管理与运作。

目前, 我国养老保险的资金管理缺乏相应法规, 资金的收缴、管理和支付环节不规范, 无章可循, 再加上社会保障资金由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机构负责增值和营运, 难免会在运营过程中掺杂政府部门行政干预因素。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会同审计署、财政部对1986~1998年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清查结果显示, 12年间仅仅基本养老保险资金被挤占挪用部分高达100多亿元, 其中已核准损失的达2 000多万元。近年, 各地养老保险资金被挪用、挤占、透支现象时有发生, 管理不善导致社保资金损失惨重。

同时, 由于养老金管理统筹层次低所引发的系列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实力较弱、财政相对困难、收支有缺口的地区无法足额发放养老金, 而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养老金数额较大;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差距明显;各自为政的养老金管理体系严重影响劳动力流动和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无法彰显养老保险的“社会公平”作用。

3. 养老方式和养老设施建设。

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 然而面临人口众多、老龄化加剧的严峻趋势, 社会养老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应确保养老设施投入跟上现实步伐。同时, 很多民营养老机构收费水平很高, 普通老人根本无法入住, 经常出现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空置”现象。所以, 发展全新的家庭养老模式, 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成为必需。

4. 财政投入。

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比例不高, 近两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仅3%~4%, 而加拿大是39%, 日本是37%, 澳大利亚是35%。截至2008年底, 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19亿人 (含0.5亿退休金领取者) 、农民工参保人数0.18亿、农村参保人数0.52亿 (含0.04亿养老金领取者) , 减去养老金领取者, 全国参保人口合计2.35亿, 按全国劳动人口7.7亿计算, 其覆盖率仅为31%。

中国的社会保障投入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偏低, 与很多发达国家政府“高投入”、养老保险“全覆盖”相比, 我们确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另外, 养老保险体制不健全、管理运作比较混乱、养老产业和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等问题也很突出。

三、国际经验借鉴

1. 理清思路, 明确养老保障发展模式。

各国构建养老保障体系的出发点不同, 如日本强调受益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而瑞典强调以公民权平等为基础, 美国则更注重效率。社会公平与互助是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 我国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劳动者设立养老保险, 理清养老保险发展思路, 建议发展以家居养老为主、设施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借鉴日本介护制度,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居养老模式。政府可发行养老国债, 建设围绕家居养老、社区养老所需的组织和设施, 建设专门的老年人护理学校, 培训专业护理人员, 使“家护事业”走向职业化。政府可采取价格补贴方式, 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养老产业, 逐步将其转让给民营企业承办;集中社会慈善资金和闲散资金, 投入养老事业;出台维护老年人权利的相关法律措施, 建设老年维权、心理诊室等机构, 兴建老年大学、老年活动场所, 提供适合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就业岗位等, 为老年人的生活增加保障、增添乐趣。

2. 规范管理,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统账结合仍然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 借鉴智利账户管理方式, 科学设计制度层次, 在每个层次上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整合记账模式, 对各个层次重新定位功能, 相互配合, 构建多元化的功能丰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 逐渐增大个人账户资金比例, 最终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都纳入个人账户, 统一记录, 统一管理, 避免基金管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中央政府层面形成一个“资金池”, 为集中投资管理创造条件, 或由中央委托基金管理公司代为管理, 促使资金有效保值增值。

建立多层次制度体系, 包括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强制性完全积累个人账户和自愿商业养老保险。基本社会养老保险需政府通过强制性收取税费来提供, 制定各阶层税费率和发放标准来实现公平的分级给付制度;强制性完全积累个人账户由个人和企业共同承担, 国家制定税费率, 储蓄资金完全进入个人账户, 为老年人退休后提供生活保障;自愿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 随个人意愿选择, 强调激励, 体现差别。

3. 提升层次, 科学引导资金流向。

学习德国提升养老金统筹层次, 避免各地养老保险资金被挪用、挤占、透支现象, 有效集中运作资金, 大额资金可投资资本市场, 也可投资前景较好、资金安全性较高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推行投资对象、投资工具的多元化和投资管理的分散化。我国金融市场及市场配套机制发展较晚, 但发展势头好、速度快, 随着完备的金融投资工具体系的逐步建立, 只要在合理运用传统投资工具的基础上, 巧妙地利用各种新的投资工具, 就会有效规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 基金增值就能得到可靠保障。同时, 把全国的养老基金分散到多家管理公司去组织投资, 这样就不会出现集中投资给资本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4. 加大投入, 扩大保险覆盖面。

2009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投入仅占财政收入的3%~4%, 投入养老保障的资金更微乎其微。目前, 瑞典的养老保障支出占GDP的38%左右, 而我国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险中甚至未承担社会统筹基金不足支付时的兜底责任。国家财政不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养老保障改革永远是一句空话。在“十二五”计划中, 国家应加大养老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 为建立“多层次、宽覆盖”的养老保障体系奠定基础。

5.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效。

隐形债务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各国主要通过调整退休年龄、改变养老金给付比例、变现国有资产、发放认可债券、提高财政拨款、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等措施弥补隐形债务。建议我国采取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特种国债、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通过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人均收入增长) , 从根本上解决隐形债务问题。

制定实施相关监督保障法, 也是养老保险制度监管的重要依据。各国多采取综合立法和专门立法模式, 通过国家建立统一的社保制度立法, 规范各类社保事务, 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 提出新的法律制度调整。我国特别缺乏综合或专门性立法, 使得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不够规范, 建议尽快建立养老保险法, 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做出明确划分, 并明确主体权利和义务, 规定政府监管手段、方式和目标。同时, 配合出台相关基金运营法, 详细规定机构职责、入行资格、监管措施、投资限制、信息披露以及政府兜底责任等方面, 为降低养老投资运行风险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岳远斌.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上海经济, 1997;2

[2].赵凯, 姜晓葵.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们的启示.辽宁经济, 2005;9

[3].张亚军.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未来与发展, 2003;8

[4].俞玲玲.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策略——国外养老保险模式给我国的启示.甘肃农业, 2006;7

国外养老保险 篇2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尽相同。纵观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

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概览

借鉴国外养老保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针对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交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合理设置个人账户 国外养老金个人账户制的成功经验表明,采用资本积累的个人账户制,能使公民建立对自己未来负责的观念,并促使长期储蓄制度的形成。智利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个人账户制不仅适用于像新加坡那样的城市国家,同样可以在一个幅员较大的国家实现。同时,可以鼓励建立各种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以此来弥补储蓄机制的再分配功能不足。我国虽然在养老保险中设立的个人账户,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并不是十分成功,个人账户资金亏空严重,完全失去了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作用。面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有必要对个人账户制进行适当改造,并根据我国国情来合理设置个人账户。

三)探索多种筹资方式

探索多种筹资方式总结各国的实际做法,我们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筹集资金的方式大致包括社会保险税、单位交费、个人交费、政府补贴等几种。我们应当借鉴别国的做法,确立适合我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如何确立适合本国养老保险需要的筹资模式,以及所选筹资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标准,是各国政府在构建本国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四)完善基金投资运营机制

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大,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应是缓解供给不足的最具潜力的途径。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允许养老保险基金有条件、有步骤的进入资本市场,可以使养老保险基金更好地分享我国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成果,实现保值增值。

(五)合理确定养老保险水平由于养老保险需求是无限的,而资金筹集的水平是有限的,所以应当有效地控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确保养老保险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其最低应高于职工退休后生存的需要,最高应低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养老保险水平高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将对劳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

(六)创新养老保险管理方式 养老保险管理方式,是指各级政府在介入养老保险是如何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管理,实行分层次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非常明确。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国也应当选择与运用恰当的管理方式,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的手段。

(七)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依靠立法来保障制度的实施,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立法,或者加快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养老保险各方的权利、义务明确下来,对于不依法执行者可以追究相应的责任,对于企业可以追究其欠缴费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也可以追究其管理不善的责任。@在实现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构的监管。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法律法规

一、典型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由养老及遗嘱保险和残障保险两部分组成,国会立法对其强制执行,主要目的是给予那些由于退休、残病、死亡等原因导致收入减少的工人及其家属部分经济补偿。该制度是全国性的,覆盖了美国约96%的劳动人口。一般而言,工人的年龄在62岁以上、通过就业缴纳社会保障税至少在10年以上的,都有资格领取法定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雇主养老金计划,它是由企业设立并定期向该计划缴纳资金,企业职工退休后可每月领取养老金,领取的额度由企业事先规定的支付额或其账户的积累额决定。政府不直接对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这些养老金没有强制性,但是政府会通过法律保障、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养老金计划的建立和实行。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它是个人自愿参加的养老金计划,其做法是建立个人的退休账户, 该账户是一种个人退休储蓄计划,它面向社会上所有纳税收入者。美国法律规定:所有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均可开设个人退休金账户,联邦政府通过免征所得税予以扶持和鼓励。

(二)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自愿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特定群体的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组成。德国的养老保险比较完善,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适用范围、缴费标准等都有较全面地规定。法定养老保险涵盖了最广泛的人群,是德国养老保险最重要的支柱。几乎所有雇佣劳动者和一些特殊的独立经营者都有义务参加法定养老保险。律师、医生、等高收入者不在义务参保人范围内,但他们年满16周岁以后均可自愿参加保险。国家终身雇佣人员,如公务员和法官,有其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参加法定养老保险。自谋职业的农业人员有独立的“农民养老保险”。

(三)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

国民养老金、与收入关联的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企业年金是当前日本养老保险金的三种主要形式。国民养老金和厚生养老金实行强制性征收,国民养老金的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国家财政预算,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的资金由个人与企业各负担一半。国民养老金和厚生养老金又称为公共养老金,由国家统一管理,采用“后代人扶养前代人”的社会保险方式。 总体而言,公共养老金在日本养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政府强制的养老计划。企业年金的种类不同,一种是厚生年金基金制度,由一些企业联合组建基金,企业和员工向基金缴费,为了扩大基金规模,法律允许厚生年金基金用于投资;此外还有固定收益企业年金,其保费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分担。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一)养老险覆盖面不够广泛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比较受重视,虽然近年来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依然很窄,大量的城镇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参加, 不同企业、地区员工的养老保险衔接不畅,人事制度改革、人员跨地区流动等受到阻碍。目前,真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只有企业、部分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某些事业单位并未纳入到养老保险的统筹范围,这就降低了养老保险的社会总体参与度。

(二)养老保险多元化发展不足

我国强制性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在三大支柱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2013年,补充性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2%左右,这样的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160多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企业年金制度覆盖接近1/3劳动人口的国家占1/3以上,一些北欧国家的企业年金覆盖率更高。在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自愿性个人养老金方面,2013年,我国保险公司积累的寿险责任准备金是4.4万亿元,有效保单量为1635万件,平均约每10人拥有1张保单。同年,美国个人退休账户总资产为5.7万亿美元,覆盖全美40%的家庭。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机制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省级统筹尚未完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积累资金和结余资金管理分散,投资于银行存款与国债的方式使其收益率较低。个人账户养老金方面,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过程中对职工的存活年限等因素的考虑欠缺,缺少专业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服务,缺少通过保险业提供年金领取方案。企业年金方面,单一的信托模式限制了企业对养老金产品的选择范围,企业与职工差异化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管理主体角色较多,运营成本较高。

三、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保险涉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调整,明确的法律法规是相关制度得以贯彻与实施的保障,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收缴与支付的法制化、强制性管理,防止养老保险基金流失,减少征收过程中的拖欠、拒缴等现象。利用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等特征和人们的依法纳税意识,依法征收社会保险税,税款主要用于各种社会福利开支。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视为薪资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事业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税,列入收支预算,根据国家财政预算的规定进行支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计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的扣除项目,防止重复收税。应按时征收社会保险税,不能擅自减免。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税征收制度,能够提高社会保险征收的安全性、可靠性,也有利于税负公平,有利于促进资源、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合理流动。

(二)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是指,首先,国家要通过立法等措施建立起能维持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养老保障制度。其次,以更加具体、详细、深入的保障制度予以补充。最后,鼓励民间资本在养老保险业中发挥力量,为有经济实力的需求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障,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由政府通过强制性收取税费来提供,实行不同层级的税费率和发放标准,实现公平的给付制度;个人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强制性完全积累个人账户,由国家制定税费率,储蓄资金完全进入到个人账户,使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有所保障;自愿性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依据个人意愿进行选择,突出激励性,体现差别性。

(三)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险的监督制度

建立制衡式的监督制度,使不同部门承担不同的监督任务,并实现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加强对社保人才队伍建设的监督,培养更多社保专业人才,养成其在合理监督下工作的习惯。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信息管理系统,统筹各级社保部门的养老保险数据和信息,为监督提供保障。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确保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代山.国外养老保险法律制度[J].人民论坛, 2013.

[2]吕学静 .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 M] .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3]丁开杰 .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 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郑功成 . 社会保障学 [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国外养老保险 篇4

一、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北欧诸国十分重视公民平等权利, 所以它的社会福利制度十分完善。他们认为, 公民有享受福利的权力, 谋福利是社会不可推卸之责任。在现实福利分配中, 政府担当着积极而重要的角色, 甚至超越了市场的作用, 政府建立各种法律法规制度, 旨在使社会福利普遍化、法律化。这种福利方式在给公民带来巨大福利、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 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负担。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 市场机制也更加完善和成熟, 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 十分重视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因此, 美国的福利制度不同于一些欧洲国家, 在福利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由于奉行市场机制, 所以养老保险主要以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存在, 这对一些生产能力落后的群体产生较大影响。

日本养老保险则是通过国家立法实行的强制性社会保险, 主要由雇主、雇员、国家三方负担。

德国养老保险目标是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正常生活, 并具有一定购买力。德国养老保险分为私人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法定养老保险, 其中法定养老保险由雇主、雇员承担, 并享受国家的特殊补贴。

以上国家的养老保险虽然采取了不同类型的保险方式, 但都是由政府、企业及个人分别承担责任, 雇主和雇员承担主要的社保资金, 政府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 作为投保开支, 在支出大于收入时由国家税收弥补空缺。因此, 积极投保是公民的义务, 享受养老保险是公民的基本权力。

二、国外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 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课题, 各国的改革方式各具特色, 但总的来说都是逐步向多层次、私有化发展。

美国根据国情特色推出了混合制多层结构养老保险模式, 在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辅以有限的制度改革。因为美国的个人观念及历史传统, 政府的作用范围逐渐变小, 其改革方向朝私营个人账户模式发展。此外, 美国还盛行“反向贷款”的养老保险形式, 如一些家庭在失去生产能力以后, 将房产以抵押贷款形式抵押给银行, 银行通过价值评估后, 每月发放一笔固定资金给房主, 一直延续到房主去世。房主去世后房产由银行拍卖出售, 所得用以偿还贷款本息。

拉美国家则采取根本性制度改革, 就是彻底取消现收现付制, 建立商业化管理的基金制。相对来讲, 拉美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 如果采取现收现付制将会带来极大的财务危机, 国家难以承担, 也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则强调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所以采用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一直致力于社会结构老龄化问题, 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 重点帮助老年人就业, 让退休的老年人不再打发漫长、无聊的时间, 提高55岁至64岁之间的老年人就业率, 以确保他们既能获得一定经济来源, 又不会觉得生活无聊和无助。其次, 新加坡政府还强调无障碍设施建设, 让老年人不再拘束于环境, 能够在熟悉的环境里养老。

西班牙采取延迟退休的政策, 但并不是强制性的, 而是通过鼓励和奖励来完成。目前, 西班牙65岁及以上人口多达700万, 占总人口的17%, 这一比例仅次于日本和意大利。西班牙在养老保险方面采取与物价指数相协调的方式, 每年根据物价来调整养老金数额, 确保养老金有所提高。在法定年龄65岁以上, 每推迟一年退休, 将获得3%的养老加成, 最高可延迟到70岁。

三、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及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 确定合适的养老保险理念

在养老保险理念上,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依据或出发点。北欧国家强调公民权, 英国强调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德国和日本则以贡献度大小为依据。这些国家的国情不同, 出发点亦不相同, 所以产生的养老保险理念也不尽相同, 构成了一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宗旨。就我国而言, 应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做法, 受益人应与个人贡献关联在一起。

(二) 构建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

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依据不同职业或阶层的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等项目。虽然这些项目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但在构建过程中, 先产生了适应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 进而一步一步完成。鉴于我国的生产力比较低下, 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体系, 在此基础上应多参照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做法, 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 拓展保障渠道, 提供多层次的保障。

(三) 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统账结合”的基本原则

在改革的过程中, 中国应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合理调整, 即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合理化、协调化。通过降低基本医疗养老保险水平来减轻国家负担, 同时为新的养老保险业务发展提高预留空间。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范围, 使更多劳动者享受到养老保险福利;采取多层次养老保障方式,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各主体的积极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

(四) 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我国养老保险模式的发展目标是部分积累制, 客观上要求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 以使呆滞资金活跃起来, 化解通货膨胀等不良因素带来的贬值危机, 实现基金的保值。同时资本运作可以实现资本的增值, 为了弥补保险基金的不足, 提高保养老保险给付水平, 应将基金用于投资建设, 以实现资金的升值。然而,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 存在着投资风险问题, 因此在资金投入上要遵循安全、收益原则, 保证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五) 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企业年金制度是养老保险制度多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可以有效减轻养老保险负担, 提高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 一方面在筹资、投资、给付等环节给予大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制度, 制定企业年金法、企业年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此外, 政府还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监管体制, 对企业年金的运营效益和安全性进行有效监管, 确保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从而保证年金管理的科学运营。

六、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老龄化严重的国家, 建立适应自己国情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代山.国外养老保险法律制度[J].人民论坛, 2013, (11) :43.

[2]项禹晓旭.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 2011, (2) :79-80.

先进的国外养老模式 篇5

标签: 分类: 养老产业 老年人

居家养老

养老公寓

住宅地产

倒按揭

美国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早在1965年,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之后是瑞典。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

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一)国外养老社区

世界上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英国,对老年人采取的社区照顾的模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这一模式,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现在,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75岁以上的老年人亦有370万。英国人的平均寿命,男性已增至71岁,女性更是增至77岁。如今英国已出现了一些“老年人城市”,如贝克斯希尔、海斯汀、伊斯特邦等,这些度假城市风景如画,退休的老年人纷纷迁入安度晚年,城市中老龄人口已占20~50%。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英国是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的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就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4种形式。

第二,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如,地方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

第三,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另外,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第五,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如,由英国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则由中心定期派专车接送。同时,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老年人工作室。

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各国养老产业经营模式、服务特点借鉴之处:

美国 建筑规模大,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超过80种以上。代表楼盘:太阳城中心、凤凰城。完善的配套设施与功能区划分

日本 日本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的。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具有看护性质的老龄人住宅产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产品。代表楼盘:港北新城。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自助自理。

欧洲 国家政策倾向于让老年人居住在独立的公寓中。建筑将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城市意味、社区功能和生态目标。代表楼盘:荷兰弗莱德利克斯堡老年人公寓。建筑元素的集合处理,让老年公寓不显孤独。

新加坡 一般兴建在成熟的社区中。公寓户型一般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为一位或两位老年人提供生活空间。住宅的户型设计及内部结构设计标准的特殊化考虑。

从国外的以上产品来看,它们建造养老社区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借鉴。在建造中国特色的养老社区上应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区必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硬件配套,社区乃至老人居住的空间必须是特别为老年人设计、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另一方面,提出适合老人养老的健康环境以及为老年人配套的软性服务。(二)其他养老模式

在丹麦,目前最流行是自助养老社区(DIY)。在那里,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约上老友,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一块儿钓钓鱼、养养花,共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独享的公寓,共享的餐饮、花园,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老人们只要想到的,在这儿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这种社区在哥本哈根郊区每月要1000欧元。

旧的养老方式的打破,意味着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国际大公司已经嗅到了世界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一家大型投资(Sanyres Mediterrane)公司计划沿西班牙海岸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将配套建设商场、剧院、医院、24小时安保等,每月费用在2000欧元左右,将于2008年正式开业,建成后不仅能吸引西班牙老年人,而且能吸引北欧国家众多喜欢阳光的老人。

异地养老、跨国发展养老产业在欧洲渐成潮流。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贝鲁姆等市已经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了大型养老公寓,那里低廉的地产价格,充足的阳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老年人。北欧其它国家的老人到西班牙养老,看中的不仅是那里自然环境,还有功能齐全的养老设施、良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与此同时,西班牙的实业家们也盯紧了那些希望来西班牙养老的北欧人的“钱口袋”,异地养老实在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好事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人所认可。

欧洲养老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不仅仅吸引了欧洲的企业,许多欧美一流的大公司也开始抢滩登陆。全美最大的老年人生活服务提供商加国安老院,已在德国开办9家联合企业,在英国开办了15家,正在开发西欧市场。该公司在伦敦附近开设的一家老年公寓,每月的费用虽高达4000英镑(7917美元),但仍客源不断,经营业绩一路飘升,截止现在该公司的股票已经上升了32%。

独居老人增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强盛,多数为私人控股公司所掌握。据欧盟和美国退休者协会2006年的一份报告,在挪威、荷兰和丹麦,96%的老人独居,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巨大。在英国,居家养老服务是老龄产业最活跃的一个因素,价值110亿英镑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多数被大公司控制。这个市场在德国也很强盛,目前有10000多家养老院为体弱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近8年内上升了23%。在美国,社会非常发达,还是家庭养老为主。真正进入机构养老院的只有20%,其余都是家庭养老。很多美国老人都有拿着退休金到风景优美、适宜养老的国度、地区养老的人群,如美国的退休老人到佛罗里达、夏威夷、墨西哥海滨购房长住,安度晚年。

目前在美国一些地方,“以房养老”已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养老方式,美国,是“以房养老”模式的鼻祖。许多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为了自己养老而购买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给年轻人使用,利用年轻人支付的房租来维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由于美国的房屋出租业比较发达,美国人支出的房租大约占个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房屋出租的收益也是比较可观的。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向老年人推出了“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至今已有20多年的经验。“倒按揭”发放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三种形式,前两种与政府行为相关,后一种则由金融机构等办理,不需政府的认可手续。除美国之外,加拿大也是倒按揭贷款业务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6月公布的人口统计,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达2227万,占总人口的17.5%。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方式也逐渐由家庭走向社会,其中,把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是目前日本流行的养老方式。

国外养老模式简介 篇6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

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

(一)国外养老社区

世界上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英国,对老年人采取的社区照顾的模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这模式,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现在,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75岁以上的老年人亦有370万。英国人的平均寿命,男性已增至71岁,女性更是增至77岁。如今英国已出现了一些“老年人城市”,如贝克斯希尔、海斯汀、伊斯特邦等,这些度假城市风景如画,退休的老年人纷纷迁入安度晚年,城市中老龄人口已占20%-50%。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英国是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的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就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4种形式。

第二,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如,地方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

第三,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另外,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第五,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如,由英国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则由中心定期派专车接送。同时,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老年人工作室。

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工业化国家的养老社区,多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与功能区划分。以下简述各国养老产业经营模式、服务特点借鉴之处:

美国 建筑规模大,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超过80种以上。代表楼盘:太阳城中心、凤凰城。

日本 日本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的。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具有看护性质的老龄人住宅产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产品。代表楼盘:港北新城。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自助自理。

欧洲 国家政策倾向于让老年人居住在独立的公寓中。建筑将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城市意味、社区功能和生态目标。代表楼盘:荷兰弗莱德利克斯堡老年人公寓。建筑元素的集合处理,让老年公寓不显孤独。

新加坡 一般兴建在成熟的社区中。公寓户型一般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为一位或两位老年人提供生活空间。住宅的户型设计及内部结构设计标准的特殊化考虑。

从国外的以上产品来看,它们建造养老社区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借鉴。在建造中国特色的养老社区上应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区必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硬件配套,社区乃至老人居住的空间必须是特别为老年人设计、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另一方面,提出适合老人养老的健康环境以及为老年人配套的软性服务。

(二)其他养老模式

在丹麦,目前最流行是自助养老社区(DIY)。在那里,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约上老友,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一块儿钓钓鱼、养养花,共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独享的公寓,共享的餐饮、花园,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老人们只要想到的,在这儿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这种社区在哥本哈根郊区每月要1000欧元。

旧的养老方式的打破,意味着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国际大公司已经嗅到了世界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一家大型投资(sanyres Mediterrane)公司计划沿西班牙海岸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将配套建设商场、剧院、医院、24小时安保等,每月费用在2000欧元左右,将于2008年正式开业,建成后不仅能吸引西班牙老年人,而且能吸引北欧国家众多喜欢阳光的老人。

异地养老、跨国发展养老产业在欧洲浙成潮流。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贝鲁姆等市已经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了大型养老公寓,那里低廉的地产价格,充足的阳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老年人。北欧其它国家的老人到西班牙养老,看中的不仅是那里自然环境,还有功能齐全的养老设施、良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与此同时,西班牙的实业家们也盯紧了那些希望来西班牙养老的北欧人的“钱口袋”,异地养老实在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好事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人所认可。

欧洲养老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不仅仅吸引了欧洲的企业,许多欧美一流的大公司也开始抢滩登陆。全美最大的老年人生活服务提供商加国安老院,已在德国开办9家联合企业,在英国开办了15家,正在开发西欧市场。该公司在伦敦附近开设的一家老年公寓,每月的费用虽高达4000英镑(7917美元),但仍客源不断,经营业绩一路飘升,截止现在该公司的股票已经上升了32%。

独居老人增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强盛,多数为私人控股公司所掌握。据欧盟和美国退休者协会2006年的一份报告,在挪威、荷兰和丹麦,96%的老人独居,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巨大。在英国,居家养老服务是老龄产业最活跃的一个因素,价值110亿英镑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多数被大公司控制。这个市场在德国也很强盛,目前有10000多家养老院为体弱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近8年内上升了23%。

在美国,社会非常发达,还是家庭养老为主。真正进入机构养老院的只有20%,其余都是家庭养老。很多美国老人都有拿着退休金到风景优美、适宜养老的国度、地区养老的人群,如美国的退休老人到佛罗里达、夏威夷、墨西哥海滨购房长住,安度晚年。

目前在美国一些地方,“以房养老”已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养老方式,美国,是“以房养老”模式的鼻祖。许多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为了自己养老而购买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给年轻人使用,利用年轻人支付的房租来维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由于美国的房屋出租业比较发达,美国人支出的房租大约占个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房屋出租的收益也是比较可观的。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向老年人推出了“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至今已有20多年的经验。“倒按揭”发放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三种形式,前两种与政府行为相关,后种则由金融机构等办理,不需政府的认可手续。除美国之外,加拿大也是倒按揭贷款业务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6月公布的人口统计,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达2227万,占总人口的17.5%。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方式也逐渐由家庭走向社会,其中,把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是目前日本流行的养老方式。

国外养老保险 篇7

关键词: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机制

1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状况

随着国外一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针对这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与研究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根据对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相关资料的总结与分析,可将国外公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分为3个类型:其一,设立单独养老保险制度,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公职人员相对其他类型的社会人员而言,公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具备相应程度上的优越性,这些国家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金完全来自政府的财政资金,个人无须缴纳任何养老保险费用,当这部分人员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65岁时即可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领取其养老金,而养老金的替代率最高可到达75%;其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兼顾到公职人员较其他类型单位人员的优越性,使用此种制度模式的国家并没有针对公职人员实行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是在全国统一的前提下,依据一定的方式方法表现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相对的优越性,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普遍平等性,基本的养老保险辐射全体的国家居民,同时包括公职人员,而公职人员在享受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外,还有一些优越性,例如,退休年龄相对宽泛、可以享受其他一些津贴等;其三,该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统一化,即建立全国完全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此种制度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全国实行完全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公职人员不具备其他的任何优越性。

2 借鉴与启迪

2.1 坚持立足我国的实际国情

现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是通过全面地认真研究我国现有的养老方面的保险模式来看,或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来看,甚至是从国家宏观的发展大战略和改革大背景来看,一切改革都不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改革不是海市蜃楼也不可能在空中建楼阁,一切出发点都不能离开我国的实际国情。其中,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过低就是最大的国情,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目前在世界名列第二,甚至有专家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人均消费水平还不高,一些人民群众甚至还挣扎在贫困线上,从绝对贫困人口的总数看来,他们这数千万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还非常低,比如说贵州省的一些贫困山区县。在国内很多省市民众的贫富差距已经拉得非常之大,这就必然导致各个地区之间、各个职业之间、各个城乡之间的各种差异性,全都非常之大而且极为不平衡,几乎不可能用统一模式的一种固化的制度,有针对性地去区别对待不一样的群体的养老需求和实际需要,当然,也不可能让养老保险的制度显得过度的分散,绝对地独立,各地方、各区域、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区别和差距也不宜太大,最为忌讳的是不能因此而给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发展负担和巨大的负面压力。

2.2 坚持建立多层次的体系结构

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属于“铁饭碗”,其工作人员的养老问题全都由国家财政解决,个人和用人单位不用去缴费。依据目前的现状和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推进养老制度的改革应该建立多层次的体系结构,比如说采用三个层次的制度设计,第一层制定基础养老保险制度,充分考虑其覆盖率和基础性特征;第二层制定职业养老保险制度,发挥其补充性的基本特点;第三层制定个人自愿储蓄制度,发挥其自愿性的灵活优势。

2.3 坚持把公平和效率相统一

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一把尺子,经常都会顾此失彼,有了公平会损害效率,有了效率也会影响公平。如何把公平和效率兼顾好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国外的一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较成功的国家他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有效的举措。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公职人员的养老金都比较高,其待遇一般都超过了普通民众,为了消除这种制度弊端造成的差距,维护好不同收入、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之间群体的公平和正义,一般都采用降低替代率的通行做法,把它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本举措。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应该吸收这些做法的有益经验,既要维护公平正义,不因制度设计造成不公平的差距,也要维护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2.4 坚持责任共担的筹资机制

改革主要涉及政府、用人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三个方面,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必须让这三方能够共担起他们各自的责任,通过共同筹资来实现养老保险金的可持续运转。根据国外经验和可资借鉴的有益做法,通过共担责任、共同筹资,能够大大而有效地减轻财政负担,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实现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统一,这不但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有益举措,也是纵深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

2.5 坚持融合型改革发展道路

经过仔细分析国外的很多不同国家的养老制度,我们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一般的养老制度除了独立型,剩下的基本上都属于融合型。这两大类型有时候也同时存在一个国家内。再深入地看,一些选择融合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他们在具体的实施执行上又可以划分为部分融合和完全融合这样两种互为联系又互为补充的类型。

3 结 语

国外医疗保险的合作治理 篇8

1 英国医疗保险合作治理

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一直以全民公费医疗获得称赞。1946年政府颁布《国民健康服务法》,开始实施向全体国民提供免费的全方位医疗服务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只有在极少数需要自付费的项目上,政府针对特定的人群以医疗救助的形式对自付费项目费用予以减免,部分追求更优质快捷医疗服务的人群则可以购买私营健康保险并到私立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2]。

英国医疗保险体系中,政府全面管理整个卫生系统,包括卫生立法以及制定政策和国家标准,负责NHS80%以上的筹资和医院人员工资,将预算分配到地区卫生部门,再由地方卫生局分配预算到医院和全科医生。为改善医疗服务提供的效率,英国政府在NHS内部实行“内部市场化”,提供方与购买方分离,根据《2012年健康与社会护理法案》(Health and Social Care Act 2012),购买方包括“英国NHS”(NHS England)及其下属的由全科医生组成的诊所委员会(Clinical commissioning groups,CCGs),负责NHS日常运行、向医疗机构购买初级医疗服务,同时“英国NHS”还外包一些小规模专科服务项目,如小儿心脏手术,国家免疫和筛选项目及一部分初级保健服务,CCGs下的全科医生也逐渐替代管理医疗卫生拨款的初级医疗机构为患者安排就诊,降低NHS的管理成本,确保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居民健康的目标的实现。

提供方则是由全科医生和NHS运营的公立医院组成的三级保健制,其中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oner,GP)作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健康守门人,大部分诊所属于私营医疗机构,通常有自己的独立诊所或者医疗中心,他们与NHS健保署签定合作协议,负责为居民诊断和治疗普通常见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同时代表患者向高层次医院购买专科医疗服务。

NHS医院提供专科门诊和住院服务,三级机构是中央医疗服务机构,负责疑难病症的诊治和医疗科技研究,通常为一些附属于大学教学医院的专业医疗中心;二级机构为地区医院,提供综合和专科医疗服务,包括急诊外伤中心、专科门诊、和住院部。各类大小不等医院的经营与运作则委托给NHS医院信托基金,其督促医院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另外,一些相对独立的机构通过制定临床治疗指南、评估新医疗技术有效性和成本效益、规范服务提供方准入和监控服务水平、保障病人利益等确保医疗服务体系的安全有效运作。

2 美国医疗保险合作治理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实现全民医保的国家,其医疗保险体系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非保险性质的医疗救助项目为辅的多元混合型保险体系。社会医疗保险主要为老年人、贫困人口以及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等提供医疗服务,其中医疗照顾计划的日常运作由商业保险公司和蓝十字/蓝盾公司来操作。

商业医疗保险由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组织构成,非营利性的商业医疗保险包括蓝十字、蓝盾计划等,营利性商业医疗保险包括雇主提供的团体医疗保险(ESI)和个人购买的健康保险[3],另外还有医疗与保险机构合一的管理式医疗保险,其拥有自己所属的或契约所属的医院、医生、医疗设备、护理机构,如健康维持组织(HMO)、优先选择提供者组织(PPO)和服务点计划(POS)等,作为商业性医院保险系统,发展较为迅速,在美国健康保险市场上的份额超过60%[4]。

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市场化为主导,医疗服务主要由私立医疗机构提供,公立医疗机构数量较少,且大部分由民营医疗管理集团运营,主要作用在于弥补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带来的资源配置不公平,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政府不干预医院的日常经营,主要从医院的规划设置、登记注册医务人员的执照、诊断和治疗规范、医院质量与安全监查防护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各州独立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职权,各州政府具体负责医疗服务的筹资,而联邦政府只提供政策指导和部分项目的资金支持,根据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在医疗服务管理方面各州有权建立独立的服务体系和政策法规。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在卫生领域也相当活跃,医药研究所(IOM)是充当决策者的健康顾问,致力于改善该国健康水平的私营部门;利益相关者协会如美国医学会(AMA)利用评论和游说政府部门,影响卫生系统的政策;联合委员会有超过20000的成员派驻全国各地的卫生保健组织,主要是医院、长期护理机构和实验室,对病人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服务质量等进行评判;全国质量保障委员会是私人医疗计划的委托机构,主要负责评审新创建的健康保险市场的计划;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和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向符合指定的质量标准的医生颁发资格证书。美国的医院协会则是代表医院与政府协调,维护医院权益,同时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制定标准,提供医院管理咨询。

3 新加坡医疗保险合作治理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系统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亚洲最佳医疗卫生体系,在世界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也位列第6位。新加坡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在1983年《国家医疗计划》对医疗保障制度变革之后,逐渐形成了适合国情的“政府补贴、保健储蓄、健保双全、保健基金、乐龄健保”五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5],对全体居民实现了覆盖。

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民族国家,几乎没有小区域或地方一级的融资或规管,政府对卫生系统的全部责任,包括计划、构建、发展和维护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系统,由卫生部负责管理、计划和维护整个系统的人员配置,也负责融资政策、设置政策方向,通过立法和强制执行管理整个公共卫生保健体系。但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上,新加坡公私混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主体包括公立医疗机构、民间或私人创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爱心人士及社会团体等,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于一体[6]。住院医疗服务中80%由公立医院和专科中心提供,只有20%由私人机构提供,而初级卫生保健的情况则截然相反,80%是由私人诊所提供,20%由综合诊疗所提供。支援护理服务(step-down care)主要由志愿福利组织提供,大部分服务由政府资助[7,8]。

4 德国、法国与荷兰的医疗保险合作治理

德国、法国与荷兰同为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过去几十年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放缓以及医疗费用上涨的困境,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其中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完善,其医疗保障体系在优质的服务提供、总体效能以及社会公平性等方面的成就是世界上所公认的。法国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于1956年(颁布《社会保险法》),经过60余年的持续改良,将德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和英国国民卫生体制的内在机制与本国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适合法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系,法国医疗卫生体系因较高的公平性和效率于200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卫生系统。[9]而荷兰医疗体系在欧洲健康消费指数(EHCI)评比中连续五年蝉联欧洲第一,自2005年以来,荷兰排名一直位列欧洲前三[10]。下面重点分析政府与各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

4.1 医疗保险制度概况

德国、法国与荷兰的医疗保险由法定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医疗保险由政府强制实施,保障对象基本包括就业者、失业者、学生和退休人员等,荷兰则强制要求所有荷兰居民购买法定健康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都在88%以上。私人补充医疗保险由共同保险组织或私人保险公司采取商业运作,提供个性化、高层次的医疗保障服务,根据个人自愿参保项目给予不同的补偿,其中荷兰全部医疗保险服务都委托给私人保险公司经办。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承保的项目由政府指定,资金通过收取基本医疗保险费和收入税来筹集,其中医疗保险费用由保险公司自己设定,进行周期性调整,保险公司相互间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保单,但不得以参保人的年龄、性别、收入、健康状况区别对待和拒保。同时保险基金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谈判,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成本。参保人自愿选择保险公司、全科医生和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医疗服务提供方,并可通过谈判与医疗机构协商医疗服务收费,督促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11]。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德国、法国与荷兰都实行“有管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了强制投保、自由选择、有序竞争、全科医生守门、三方相互制衡的管理型市场竞争模式。

4.2 医疗保险合作治理

4.2.1 政府的角色

三个国家政府的作用集中于制定市场法规政策并进行监督,对全国卫生和医疗保险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宏观调控,确保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同时对低收入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行救助,保障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具体政府管理医疗保险的主要职责在于:一是确保有效的医疗资源配置,全面负责制定卫生服务的优先次序,通过监测医疗服务可及性、质量和卫生系统成本,保障人们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二是规定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对社会医疗保险基本福利包进行财政投入,特定的医疗服务、大多数全科医生服务的最高价格与医生工资等由政府定价,其他的与保险公司、医疗服务提供者协商谈判制定。

由卫生部宏观上确定战略性优先事项,确保医疗保险市场、保险购买市场和医疗服务提供市场各自功能发挥,其他的分支机构则负责操作上的事务,地方政府负责贯彻中央(联邦)政府相关法律实施、制定辖区的公共卫生法规和医疗法规、管理州内医院,以及监督疾病基金、医院和医师协会、质量及绩效评价机构等组织。

4.2.2 行业管理体系

在医疗保险体制中,社会医疗保险的具体操作委派给疾病基金会、医院及医师协会、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各方利益代表的协会组织通过自我管理、有序的竞争与协商谈判机制,实现医疗保险的资金筹集与医疗服务的有效提供。他们一方面接受国家的委托完成国家调节的任务,包括对医疗服务行业进行规范和监管,另一方面协调相关行业间利益关系,代表各自成员利益进行自我管理,最为典型的是德国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图1提供德国医疗保险管理框架和主要参与者的完整概述。

来源于:Busse R.and Blümel M.,“Germany:Health System Review,”Health Systems in Transition,vol.16,no.2,2014,p.20.

(1)联邦联合委员会(Federal Joint Committee,G-BA)联邦联合委员会是各方利益主体自我管理结构中层级最高的自治机制,具有广泛的疾病基金覆盖范围、保障医疗服务提供质量的管理权力。由13名成员组成,2名中立的主席代表,5名来自联邦疾病基金协会、联邦医院协会(DKG)2名、联邦医师协会(KBV)2名、联邦牙医协会(KZBV)1名,三名为独立的专家以及人数不超过5名的患者代表。联邦联合委员会下设的2个政策研究及咨询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Quality and Efficiency)与医疗质量监督协会(Institute for Applied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Research)为其在法律范围内制定疾病基金所需保障的医疗服务范围、评测药物的成本效益以及服务质量标准[12]。

(2)疾病基金及其协会组织作为保险方的疾病基金(sickness funds)在SHI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疾病基金设有自己的理事会,由专家、投保单位雇主和工会方面代表组成,在政府监督下实行自我管理。基金的管理机构通常包括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推选董事长管理基金会的事务,并监督业务运作;负责审核通过基金会的内部规章、准则及费用标准等重要事项;负责对基金会各机构的运作进行内部监督和审查等[13];基金执行委员会负责基金的日常运行。近三十年来,为解决普遍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德国政府规定了疾病基金的最小规模、参保人自由选择法定疾病基金以及限制费率等促进竞争的措施,疾病基金呈现不断合并的趋势。2009年,政府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央健康基金(health fund)为医疗保险融资,并确定面向全体参保人员和雇主的统一保险费率,疾病基金所有保费先被汇集到新的中央健康基金后,按照风险调整后的人头税公式将保费分配给养老、医疗以及失业等各个基金,疾病基金失去以往单独收缴、管理医疗保险费的权利,且需在服务质量、价格等方面竞争。

(3)医疗服务提供方及其协会组织德国医疗服务体系主要由门诊和住院服务两大系统构成,此外还包括从事康复和护理服务的专业机构承担患者出院康复以及老年人群和残疾人的护理服务。德国的门诊与住院服务严格分开,开业医生主要负责门诊检查和咨询,承担患者的初级治疗,扮演了“守门人”的角色,其中全科医师占31%,专科医师占69%(2013年)。德国的医院主要负责住院治疗和手术,包括政府办的公立医院、非营利医院(教会医院)和私营医院三种类型,其中26%为公立医院,32%为非营利性医院,42%为营利性私立医院,其床位数分别占40%、30%和30%。

联邦医师协会(KBV)与联邦医院协会(DKG)下设地方的医师协会与医院协会,分别代表医师与医院与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签约、并确定费用支付标准等各项事务,地方的医师协会管理和执行预算分配以及对法定医疗保险医师的补偿,控制执业医师的数量,并监管医疗服务的质量,而医院协会还需要与医院的医护人员工会进行谈判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在各方达成共识之后,医师和医院有义务按照事先确定的费用标准为参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患者可以在保险基金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医院和医师让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5 国外医疗保险体制的共同特征与经验

5.1 政府内部管理分工细化,负担起弱势群体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公立医院投入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的全部责任

一是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分工。除了少数如新加坡由中央政府担负对卫生系统的全部责任、美国由地方政府负责医疗服务筹资、独立的服务体系和政策法规制定以外,其他几个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是由中央负责制定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的宏观管理与协调规划,包括医疗服务费用标准、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等,地方则根据自身情况负责具体的执行。二是政府分支机构或者附属机构各司其责,有较明确的职责任务和技术服务指导,从这几个国家可以看出,政府在这几个领域都具备专业性机构和人员:(1)政府决策咨询机构;(2)由医院、保险基金等组成的利益相关者协会(联合委员会);(3)药品和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流通等)监督以及技术支持机构;(4)病人权利保护与医疗信息扩散。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只有30%(2013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则高达34.4%,总体上政府对于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不足,弱势群体以及重大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水平较低,同时地方政府因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采取的投入政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地区间的公平性以及衔接不畅。因此政府仍需进一步理清和的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在不同属性的公共产品中合理定位并施加有效的监督,明确市场与国家的责任与权利,实现有效治理。

5.2 医疗保险竞争经办,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基本医疗保险运营

这几个国家中既有国家管理的保险公司经办所有医疗保险业务(如英国的NHS England和CCGs),也有将医疗保险业务全部交给商业保险公司承保或者经办(如美国和荷兰),还有对不同人群分类选择保险公司(如新加坡的Medisave和Medishield由中央公积金局管理,Medifund由医院医疗基金委员会(非营利机构)承办,乐龄健保计划则交给三家私人保险公司经办,见表1)。非营利性保险基金独立运营并成立地区级基金协会,由中央(联邦)一级负责统筹管理,负责制定行业规范,与政府部门、医疗服务提供方协会协商谈判,确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费用支付标准。不管承保的保险基金之间是否存在竞争,投保人自由选择、保险基金不能拒保以及规范的风险平衡机制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保双方的权利。

我国现行基本医疗保险中除了将大病保险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以外,其余的仍是政府机构经办,不同层级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各自垄断、权责模糊,投保人不能自由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公司,也面临异地就医结算的问题。此外,全民医保的推进和医疗保险人数、需求增加对医疗保险经办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疗保险经办方人员和经济承受能力、自身管理能力与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服务、保障流动人员权益转移的顺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与医疗、医药和参保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主导谈判的能力、提升基金绩效的付费制度改革能力和对医疗保险的监控能力,如何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和监控作用,充分发挥基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服务的性价比,实现有效费用控制,由“单纯买单者”向“谈判团购者”转变也是我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面临的重要考验。因此,医疗保险经办亟需摆脱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引入竞争的理念,逐步开放医保经办市场,鼓励和引导各类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的商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医疗保险体系中来,走有竞争的医保经办管理之路,才能有效应对全民医保带来的挑战以及提升经办机构能力。

5.3 成熟而谨慎的“守门人制度”与行业协会组织是医疗卫生服务有效提供的保障

可以看到这几个国家初级卫生服务全部交由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提供,社区病人有权选择一个全科医生或者诊所提供常见病的诊疗和咨询服务,全科医生大多与医院有些联系并相互协调,病人进行专科就诊或者转诊时必须经初级保健医生同意并出具转诊单才能进大医院深入治疗。“守门人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实现病人的有序流动,更能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实现慢性病病人的有效管理。

而医疗服务提供方自发成立行业协会,管理并代表提供方的权益,典型的是德国联邦与地方的医师协会与医院协会,他们各自组成自己的理事会管理日常事务,代表医师和医院与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签约、确定医生的费用支付标准,并负责绩效考核和监管,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不同医院之间竞争、医生自由流动,在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服务的质量与患者的需求。同时众多的非营利组织与专业机构在药品与医疗设备安全(药品临床试验安全性、疗效标准与技术评估、医疗器械流通安全)、传播医疗服务相关信息与保障病人权益等领域发挥作用。

国外罕见病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篇9

1 国外罕用药管理制度现状及成果

1983年美国罕见疾病组织 (NORD) 成立, 同年通过《孤儿药法案》 (Orphan Drug Act) ;欧盟委员会于1996年开始制定孤儿药品条例EC141/2000;澳大利亚于1997年建立了专门的罕见病药物计划 (Australian Orphan Drugs Program) ;加拿大虽无单独的罕见病药物制度, 但是建立了紧急用药机制。各国罕用药管理制度对罕用药认定标准以及罕用药的研发扶持、审批、专利保护、市场独占等相关规定见表1。

各国的罕用药管理制度的实施激发了罕用药的研发, 提高了罕见病患者的用药保障。1983年美国上市的孤儿药产品仅10种, 至2014年底达到478种。欧盟在罕见病药物法规实施前仅8种孤儿药审核通过, 至今已有139种孤儿药产品获得欧洲市场孤儿药产品地位。目前澳大利亚医疗产品局公布已注册的罕用药达到287种。

2 罕见病医疗保险模式及相关政策

目前多个国家将罕见病涵盖进医疗保险体系, 并制定罕见病医疗保险相关政策, 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2.1 美国罕见病医疗保险制度

在美国99%的罕见病患者获得治疗所需费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赞助的医疗保健计划, 健保组织以及商业保险, 其中以商业保险为主。美国制定了处方药计划, 即医方照顾计划处方药计划 (Prescription Drug Plans, PDP) , 是为符合医方照顾计划保险资格的患者提供处方药保险的计划。患者可以通过商业保险公司或者药品保险经营者自愿参加, 同时有两种选择, 一是加入独立的处方药计划 (stand-alone PDP) , 二是加入医方照顾计划中的Part C (MA-PD) 来取得处方药的覆盖。

该处方药计划的药品目录包括若干个不同的层次, 不同层级的药品共付数额及报销情况不同。对于每个不同的计划, 都可以灵活选择保险报销标准而不按照该标准设置, 可提供和该标准相当的保险福利, 或者提供对患者更有利的保险报销标准。

2.2 欧盟罕见病医疗保险制度

2009年欧洲理事大力促进成员国罕见病计划的制定。根据建议, 每个成员国都应该尽快地在适当的水平内建立和实施罕见病计划或战略, 目标是保证欧洲所有的罕见病患者都能平等地享有优质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目前欧洲各国孤儿药的可获得性和居民可及性不尽相同。孤儿药指定、方案援助和上市批准这些程序集中由欧盟负责, 但这些产品的定价和报销工作仍然由各成员国自己负责, 罕见病治疗可及性方面主要取决于成员国医疗保险体系和相关疾病基金中的药品定价与报销系统。对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荷兰4个典型国家的研究发现, 孤儿药定价主要以价格管制为主;报销体系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 主要基于预算决定是否报销, 部分国家同时考虑成本效益指标, 大多数药品全额报销;均存在孤儿药同情用药程序, 部分国家拥有孤儿药标签外使用程序;孤儿药处方权主要由专科医生掌握, 通过医院药房发放。

2.3 澳大利亚罕见病医疗保险制度

澳大利亚境内采取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全体居民均享受全民健康保险, 部分居民同时购买私人健康保险。其全民健康保险包括医疗服务保险项目, 药品收益计划, 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提供全民健康保险项目上的责任合同和专项补助基金, 并且在其国家医疗保险基础上配套建立了罕见病特殊药物计划, 部分药物补偿比例高达95%-100%。澳大利亚的药品受益计划 (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cheme, PBS) 旨在为澳大利亚居民提供可负担的、有质量保证的处方药物。通过实施该计划, 患者可以及时地获得其所需要的处方药物, 并能够负担药品费用, 政府对处方药物进行高达80%的费用补偿。对于药品受益计划未涵盖的药品, 经澳大利亚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标准, 可以将其纳入到救命药品项目 (Life Saving Drugs Program, LSDP) 中, 基本实现对处方药的全面覆盖。

PBS采取的是共同支付机制, 受益者在支付费用达到一年的共同支付限额后, 每一份处方药政府补偿的比例为80%。对于老年人群、低收入人群等符合评审标准的患者补偿比例更高。救命药计划不设置共同支付机制, 该计划主要针对高度专业化的药物进行保障, 只有专门认定过的医院才能使用, 以保障治疗药物的高品质。而患者必须符合一系列的医疗、非医疗的条件, 才能获得该计划里面的药物支持。

2.4 加拿大罕见病医疗保险制度

加拿大的卫生保健计划 (Public Service Health Care Plan, PSHCP) 是联邦政府的综合项目, 保障对象主要是联邦政府雇员, 包括国会议员、联邦法官、部队成员、指定机构和企业的雇员以及服务过这些部门的退休人员等。该计划较大幅度的保障了该部分人群的用药需求。

对于没有覆盖在PSHCP中的人群, 加拿大有扩展健康服务 (Extended Health Provision) 提供支持, 该计划涵盖了一些特定的服务及产品 (未覆盖在省或地区的医疗保险计划内) , 同时也为加拿大境外的居民提供。扩展健康服务中设有灾难性药物保险计划 (Catastrophic drug coverage) , 为承担高额医药费用的患者提供帮助, 一年内药品费用低于现款支付限额3000美元的部分, 符合报销条件的药品可报销80%的费用, 超过现款支付限额3000美元部分, 符合条件的药品不用自己支付, 政府全部覆盖该部分药品费用。

3 我国罕见病医疗保障现状及建议

目前我国罕见病临床病情误诊, 预防效率差, 患者无药可医或者无法承担药物费用等情况十分突出, 在现有非针对性的医保政策下, 罕见病患者的医疗保障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国家罕用药相关政策来看, 我国缺乏对罕用药生产、税收、市场专有、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倾斜政策, 罕用药的研发严重滞后。目前中国上市的罕用药中只有57种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12年1月, 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鼓励罕见病用药和儿童适宜剂型研发”, 代表着罕用药的研发与生产已经正式纳入了国家药品规划范畴。

从卫生筹资角度来看, 我国具备将罕见病纳入或部分纳入医疗保险的能力, 但是由于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定义罕见病及其种类, 直接造成了无法对罕见病开展一系列扶持措施, 在相关法律领域、医疗保险体系中要维护罕见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也十分艰难。因此, 为了提高罕用药的可获得性, 切实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障,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统一罕见病合理定义, 可以依据我国国情适当放宽或调整罕见病界定标准, 纳入合理的界定指标;其次应该推动罕用药研发, 加强专利保护, 驱动合理的价格竞争, 降低罕用药价格;第三, 应制定专门的罕用药目录或者将罕用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提高其可获得性;第四, 应紧密结合我国目前医疗保障现状及保障水平, 合理制定罕见病的筹资及保障标准, 建立长久可持续性发展的罕见病保障体系。

摘要:总结国外罕见病医疗保险制度以及罕用药管理制度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 为我国罕见病医疗保障提供参考和建议。

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篇10

一、国外主要的农业保险模式

1.政府主导下的私营公司经营为主的模式

1939年美国开始试营农业保险,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约束和指导下,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烟叶等农作物的保险。1980年开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私营公司混营,这一时期主要开展农作物全面保险,也增加了农畜中毒、疾病等牲畜保险。1996年之后政府退出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鼓励私营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农业保险。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制定、履行监督等职能,并提供再保险,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利用优惠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1]从制度上说,美国农业保险首先是政府主导强制安排,成熟后再由市场私营保险公司跟进成为业务主体,采取自愿保险与相对强制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参保率。

2.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支持下的农业共济组合模式

1947年12月日本政府重新颁布了《农业灾害补偿法》,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区域性农业共济体制, 建立了三级层次的严密组织机构系统。这三级组织是市、町、村级农业共济组合的基层保险组织;都、道、府、县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一级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帐户。[2]日本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以强制保险为主,政府对包括稻谷、小麦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的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的保费,大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还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政策。

3.政府政策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模式

此类模式也可以称作西欧模式,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采用这一模式。1900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农业互助保险法》,确立了农业互助型保险社的法律地位和相应权益。这种方式主要是设立私营的小型自助合作保险机构,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互助保险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但对互助合作保险以发放补贴、提供再保险以及提供特大灾害补偿、优惠税收和免税政策等方式予以扶持。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有限,一般只办理雹灾、火灾和其他特定灾害保险。农民自愿投保,保费全由自己支付。[3]

4.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该种模式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选择几种本国最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进行承保,一般进行强制保险并提供财政资助。这种保险与农业生产的贷款挂钩,只是各国建立的挂钩联系方式有区别。

二、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强化农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建设

各国农业保险模式各具特色,但都有自己的制度规范,有成熟的农业保险法为本国农业保险运作保驾护航。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这几年,各个农业保险公司都是主要服务本地区、自行摸索开展业务的。因此,我国急需一部农业保险法,这是农业保险在我国良性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依靠农业保险法才能使农业保险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使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主体恪尽职责。

2.加强国家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力度

(1)加强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有限。农业对于国家财政来讲,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是财政应该大力扶持的外部正效应产业。尽管国家近年来对农业补贴增加,但是多数属于种粮直补、农机具补贴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补贴,涉及农业保险的补贴还较少。我国的农业保险可以采取由政府补贴农业保险费的模式,推动专业保险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也可由政府成立再保险公司来分散巨灾风险。

(2)允许农业保险公司“以险养险”。

农业保险公司在办理农业政策性保险以外,可以在农村市场对农民开办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也可以针对农民办理人身保险。国家可以允许农业保险公司将保费收入投资国债等稳定收益工具上,这样就可以达到“以险养险”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要将这些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业务分开进行,以便国家实行区别性的减免税优惠待遇。

(3)给予农业保险公司减免税等税收政策支持。

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司提供减免税优惠政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目前许多国家对农业保险免征一切税收。我国现行税制规定,对种植业、养殖业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种、养两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农业保险的外延不断扩大。可以考虑免征种、养两业保险的所得税,对种、养两业以外的其他涉农保险可以降低营业税、印花税,免征经营农业险保险公司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从而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偿付能力。[4]

3.采取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相结合

农业保险是准公共产品,是政策性保险,政策性保险要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这一点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前述很多国家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都实行强制性原则,强制性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个基本特征。因为如果实行自愿保险,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就会很严重,不仅不能提高参保率,甚至会出现低参保率与高保费之间的恶性循环,导致农业保险的萎缩。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农民保险意识淡薄、农民收入低的情况下,很难提高参保率,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吸纳会员、分散风险。[5]实际操作中应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牲畜等实行强制保险。

4.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主要是以个别农业发达省份地方政府自办保险公司为主,这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农业保险的需要。应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实际经济情况选择适合的保险机构,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第一,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适合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第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适合于经济比较发达、财政实力较强的农业大省;第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可作为很多地区的参考模式;第四,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社,作为基层组织,适用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5.建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由于自身风险巨大,而其承保机构赔付能力有限,所以农业保险需要再保险。国外农业保险普遍有再保险支持,这样可以在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避免一些保险公司因缺乏偿付能力而使农民蒙受损失,达到分散原保险人风险、增强农业保险原保险人的承保能力、扩大业务量等目的。此外,也需要建立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基金,管理基金可以采取国家财政和农业保险公司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

6.采用渐进式形式推广农业保险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从事农业保险的经验又比较缺乏,因此中国的农业保险不可能一步到位。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也是循序渐进开展的,大体上经历了先立法、后实验;先试点、后推广;先起步、后完善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先在农业大省全面试点、先推广种植面积大的农作物保险、先从产量保险开始、先进行保费的低标准补贴等,尔后再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吕春生,王道龙,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2]尹成远,周稳海.国际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3).

[3]梁敏.农业保险:国外模式与我国发展之路[J].中国农垦,2006(4).

[4]孟辉.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9(2).

国外存款保险制度概览 篇11

何为存款保险制度

为了减少银行危机引发经济体系崩溃的可能性,限制危机的破坏性和财政开支,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金融安全网,包括隐性或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调查解决银行破产问题的特别程序、对银行的审慎监管以及来自国际组织(如国际基金组织等)的紧急援助等一系列缓解危机破坏性的金融政策。在这些金融安全政策中,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得到了快速发展。最近30年以来提供存款保险保障的国家数目几乎翻了3番。1994年,存款保险被纳入新成立的欧盟单一银行市场体系。今天,绝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这种存款人保护措施。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存款性金融机构向其交纳保费,一旦存款性金融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就由这家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额度的存款损失赔偿,通过保险机制的运作来保障存款人(特别是中小储户)的权益,以避免发生因少数银行破产倒闭而导致大规模的恐慌挤兑现象,从而达到维系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的目的。虽然所有国家都设有金融安全网,但存款保险制度有关保险金额的规定可以使政府将来对破产存款性金融机构存款人承担的义务有一个上限,同时,提供存款保险使得政府有权力及时干预破产存款性金融机构相关事宜的处理,保护无辜中小存款人的利益。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比较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先后出现了金融动荡不安的形势,也纷纷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例如,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为了应对1997年的金融危机而对银行存款实行了一揽子保险。20世纪90年代后,存款保险制度也开始在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和非洲国家迅速建立起来。

存款保险制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环境等诸多因素相联系,因此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例如,对于存款保险赔付金额,就有无限额赔付和严格的赔付额限定之分。墨西哥、土耳其承诺100%存款的全额赔付,而智利、瑞土和英国只承保部分存款损失额。虽然,许多国家存款保险承保的存款也包括外币,但大多数不包括银行间存款。除了限定最高赔付额,有些国家还要求存款人对账户里的部分存款额进行“共保”,如澳大利亚、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实行共保条款的国家相对较少,但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所采用。

存款保险的保费一般采用事先征收制,保险基金通常来自政府和银行。为了使存款保险机构对损失风险建立并维持适当的准备金储备,银行一般要根据其所吸收存款的全部或大部分按比例缴纳保费。近年来,有些国家也开始采用与风险挂钩的差别费率制度,根据各投保银行的风险程度和资本充足率等因素,收取不同的保费,从而提高年保费对银行风险等级的敏感性。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通常是由官方机构或者官方与私人合作机构进行管理。但有些国家,比如瑞士、德国和阿根廷等国,却是由私人机构提供存款保险。至于参加存款保险的原则,除了瑞士等极少数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强制银行参加的。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是西方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为了应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数千家银行的倒闭危机,根据1933年美国紧急银行法,联邦政府出面创建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专门为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存款提供保险保障。FDIC是隶属于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金融管理机构,总部设于华盛顿,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宗旨是维持并促进美国公众对金融系统的信心。公司主要业务是对投保银行和储蓄机构中的存款提供保险,识别、监控并解决存款保险基金的风险,减少银行或储蓄机构倒闭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

FDIC的管理是由董事会负责的。董事会共有5人,均由总统任命,并要经过议会的认可。同时,董事会的5位成员中,不得有3人以上来自同一政党。FDIC没有来自国会的任何拨款,其基金全部来源于银行和储蓄机构缴纳的保险费及保费投资于美国国库券的收益。目前,FDIC承保了美国国内几乎所有银行和储蓄机构中高达3万多亿美元的存款,保险基金总额超过440亿美元。

FDIC一般对每家银行或储蓄机构中每一存款人的储蓄、支票及其它存款账户下的存款提供最高不超过10万美元的保险金额。所有权不同的存款,比如个人账户和共同账户,可以分开投保。同时,FDIC一般还对退休账户(如个人养老账户、基奥计划等)提供专门保险。但是,FDIC只承保存款,对银行或储蓄机构提供的证券、共同基金或其它类似投资工具则不提供保险保障。

为了保护被保险存款人的利益,FDIC必须对银行或储蓄机构倒闭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银行或储蓄机构的关闭一般由其审批机构决定,如州监管部门、货币监理署或储蓄监管办公室等。FDIC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处理储蓄机构倒闭,最常见的是向其它金融机构出售倒闭机构的存款和贷款,破产机构的客户自动成为接收机构的客户,这种处理办法对原客户的利益损害被认为是最小的。

国外小额人身保险经验借鉴及启示 篇12

一、国外小额人身保险运行概况

2006年2月,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 (IAIS) 与国际贫困扶助协商组织 (CGAP) 成立了联合工作组, 共同推进小额保险的相关工作。截至2007年7月, 国际小额保险中心完成了在50个国家推广小额保险的工作。该中心2007年的一份对全球100个最贫穷国家小额保险发展现状的研究表明, 这100个国家中有77个国家已经运行了正式的小额保险, 覆盖了超过7800万人口。小额保险的存在主要集中在南亚和东非的一些国家, 如印度、孟加拉国、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目前世界上已开发有350多种小额保险产品, 其中最主要的产品是小额寿险, 其次是意外和残疾保险。

二、国外小额人身保险的经验

(一) 国外小额人身保险的运行模式

1、合作-代理模式

合作-代理模式是指代理人与合作人通过签订合约进行小额保险合作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保险公司负责产品开发、定价和满足监管要求, 承担风险;代理人负责小额保险的销售、承保、保费收取、理赔和损失清算等工作。

印度农村保险是“合作-代理”模式小额保险的典型例子。除了传统的代理销售渠道, 它还与农村发展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互助组织、长老会和社区诊所等各类机构开展合作关系, 利用这些组织已有的客户资源拓展小额保险业务。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代理方原有的影响力简单、快捷地进入农村低收入市场, 降低销售成本, 并且更容易取得客户信任;缺点是由于代理方可能是各种机构组织, 其保险专业水平较低, 保险公司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和精力对代理方的营销人员进行保险专业培训, 并且保险公司需要支付代理方可观的佣金。

2、互助机构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由互助机构成员共同所有, 按照“一人一票”原则提供小额保险服务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 互助机构成员既是所有者, 也是保险等金融服务的使用者。目前的小额保险互助机构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1) 隶属于金融合作社网络的保险公司。 (2) 独立的互助保险公司, 不隶属于任何互助机构网络。 (3) 互助保险协会网络, 也被称为以社区为基础的模式。其中第一种形式在互助机构保险模式中占主导地位, 所谓金融合作社网络主要是储蓄和信用合作社。这种模式的小额保险机构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波兰和秘鲁、危地马拉等南美国家及贝宁、多哥等非洲国家。

合作社网络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合作社网络可以利用其原有的客户资源优势, 使保险机构的运营实现规模经济;二是保险公司可将日常运营产生的资金用于为合作社所在的社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保险机构可以获得再保险。

合作社网络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互助保险机构的经营受合作社网络效益的牵制、金融产品风险混杂给保险机构带来风险隐患、股权分散降低了公司治理水平从而增加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倾向等等。

3、微型金融机构模式

微型金融机构在印度、孟加拉国等一些南亚国家的小额保险发展中是主要的模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孟加拉乡村银行 (Grameen Bank) 和印度的自雇妇女协会银行 (S e l f-e m p l o y e d Women's Association Bank, 简称SEWA银行) 。

这种保险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微型金融机构针对客户需求自行设计小额保险产品, 可以更好地保障客户利益;经营金融产品丰富使得收入来源多样, 从而提高抗风险能力, 同时降低交易成本;无须与代理人利润分成。

而该模式的不足在于:一是缺乏保险产品设计及定价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与经验;二是由于无法进入再保险市场而难以应对集中索赔压力;三是保险产品单一无法有效满足低收入者的多样需求;四是面临较大的监管压力。

(二) 政府的作用

从各国经验来看, 国外政府在其小额人身保险的实施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法律支持

国外政府会针对小额保险机构制定专门的法律, 规范经营主体。如日本政府于1916年颁布的《简易人寿保险法》, 对简易保险业务进行单独监督。

2、政策支持

国外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为农村小额保险保驾护航, 最典型的就是提供税收减免和补贴。一些政府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 例如日本实行的“国库缴纳金制度”、“市町村缴纳金制度”, 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降低了邮政部门经营简易保险业务的成本。另外有些国家参与到小额保险主体的经营管理当中, 并提供资金补贴, 如印度政府向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投入10亿卢比, 以补贴寿险公司因农村业务量的扩大而形成的超额赔付。

三、国外小额人身保险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 小额人身保险虽已初具雏形, 但其运作方式、政府引导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实践, 对我国发展小额人身保险有以下启示:

(一) 加强立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参于保险的法律法规。现行的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 但小额人身保险中有一部分是非商业性的保险。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进城务工农民保险等采取政策支持下的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这样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会使很多地方存在着法律真空, 政府主导地位不明确, 即使政府积极参与也缺乏法律依据。而且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也缺乏法律保护, 这样会影响小额人身保险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加强小额人身保险立法方面可以参考日本的《简易人寿保险法》, 对小额人身保险进行单独监督。

(二) 加强政府引导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小额人身保险资金投入不足, 而从国外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对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发须加大对小额人身保险的财政投入, 这是我国作为全民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 创新经营模式

各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 它们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我国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 选择适合的模式。基于目前的情况, 比较适合采用合作-代理模式,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这种模式并根据各地的特点进行创新, 与农村基层组织或机构合作, 包括村委会、妇联、残联、工会、合作社、供销社、村卫生所、计划生育协会等。由于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农村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 因此可以更容易地集聚客户群, 通过它们宣传小额保险也更具说服力, 能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

摘要: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组织都越来越重视小额人身保险, 如日本、印度等国家都以各种形式推进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 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概况, 通过借鉴国外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特点, 提出适合我国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小额人身保险,运行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庹国柱, 王德宝.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保险, 2009 (11) .

[2]朱俊生, 李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三农”保险创新[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年5月.

上一篇:教学有效度下一篇:快速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