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资源

2024-06-06

国外信息资源(精选10篇)

国外信息资源 篇1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信息资源产业将成为今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新的制高点。因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大力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

一、制定明确的信息产业导向政策

欧盟早在1996年5月就公布了《关于促进欧洲多媒体内容产业发展和鼓励在信息社会中使用多媒体内容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欧盟又于2000年12月颁布了《关于在全球网络发展欧盟电子内容与信息社会发展多样化语言的决定》,目标是通过全球网络来发展欧盟的电子信息内容,提高欧盟数字内容的使用率和内容产品出口能力。

英国于2000年2月公布的《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应从建立数字内容产业门户网站、建立数字内容论坛、提高从业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出口水平、鼓励开发政府信息资源等方面入手,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日本的《e-Japan战略》指出,要通过各项扶持政策促使数字内容产业的合理发展。2003年7月推出的《e-Japan战略II》把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并指出,未来的信息化社会在知识、文化方面应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综合推进内容产业的发展,利用日本的知识文化资产创造新价值,从而提升日本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深世界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1. 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数字内容研发需要大量的先期投资,而市场风险较高,投资回报率难以确定。

为此,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扶持数字内容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英国政府在与投资机构保持对话的基础上,积极为创业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提供投资来源指导;设立贷款衔接资金,以便数字内容企业在投资未到位之前开始先期运作。此外,贸工部与“数字内容论坛”协商,向财政部提交有关降低数字内容企业增值税税率的建议。

日本政府为创业企业和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特别折旧制度,即这些企业除了选择普通的两年折旧制度外,还可以选择特别的10个月折旧制度。此外,日本内容制作企业还可以使用银行投资基金等低风险资金。

2. 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较为完善

为了保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国外重点国家或组织很早就认识到信息资源产业的重要性,组织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通过对一些国家信息资源相关立法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商业化开发、电子记录管理、数字内容产业、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等方面。更为特别的是,有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法律法规和标准尚未正式出台以前,还先行发布了一些政策性指导文件,以及时地适应发展的需要。

3. 协调管理机制

为了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和协调,发达国家都指定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一般有一个主管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构。该机构对各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跨部门协调,其他有关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其开展相关工作。对数字内容产业的管理,国外许多国家或组织都积极倡导行业自律,政府只提供政策性指导,行业协会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为了确保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健康有序地开展,发达国家还建立了监督机制和报告制度,指定某一机构或者独立行使职权的官员,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进行监督并及时公布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二、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现状

1. 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信息产业规模小,产值低,手段落后,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信息产业内部各个分支行业间联系松散,缺乏“互动互补”的协调机制。一方的发展不能带动另一方的发展,一方的落后却制约着另一方的进步。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重硬轻软”的倾向严重,信息加工有些还处于手工处理阶段,信息产品或服务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品比较匮乏,信息技术还较落后。

2. 信息法规尚不健全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缺乏严密的信息法规,因而影响了信息系统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全局上制约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涉及信息的法律法规,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法律过于抽象、粗糙,而且间接性强,很难在这些法律中找到明确、清晰、直接、针对性强的条文。如:对剽窃商业信息、传播计算机病毒、破坏信息等信息违法犯罪行为难以援引现行法律条款,给予有效制裁。

3. 信息市场发育水平低

我国信息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从自发无序状态向自觉有序状态迈进的道路。但是,仍存在信息市场混乱的状况:信息商品有的是假冒伪劣,信息服务有的是漫天要价,有的信息机构名不副实,信息市场竞争不平等。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市场的正常发育,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阻碍人们信息商品意识的增强。由于市场不发育,特别是信息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萌生的信息商品意识在现实中受到扭曲,极易转回传统经济运行的管理轨道。二是贻误或延缓信息商品价值的实现。信息产品创造的成果具有商品属性,只有纳入到市场中去,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价值的增值。三是束缚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我国信息市场的发育不良,新技术在转化中受阻,从而束缚了新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及时应用。这样就难以支撑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新技术的要求,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国外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发达国家己将信息技术作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武器,成为经济增长的制高点。而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数字经济的差距正在扩大,经济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为了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使我国信息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在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抓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借鉴国外信息产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1. 围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共享

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除了加快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更要着力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这就要求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建立全社会的支撑体系,实现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为此,要大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搞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抓紧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政府、公共服务、企业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而且要加快推进政务、金融、外贸、广播电视、教育、科技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并进行社区信息化试点,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各部门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

2. 鼓励竞争、放松管制,注重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自由竞争”是美国硅谷精神的核心,走硅谷之路,就是要放松政府管制,取消行政命令,政府要逐步地放开电信、金融等市场,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自由创新的空间。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维护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制定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吸引人才和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加大国家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基础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和支持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

3. 完善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信息产业发展的法律,包括电信、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在取得原始创新和重大突破的领域,加快建立自主的标准体系,并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运用政府采购,鼓励使用国产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国内信息企业的发展。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产业部的协调职能,及时研究解决信息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摘要:信息资源产业己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各国纷纷采取措施, 大力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学习、研究国外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经验, 对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来说不无启迪。

关键词:国外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战略,启示

参考文献

[1]毛传阳孙昌宇:美日韩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

[2]谢阳群:信息资源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

[3]孟津:试述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 (6)

[4]周智佑等:中国信息产业问题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5)

国外资源发现系统评价策略研究 篇2

关键词:资源发现系统 评价策略 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006-05

目前国外市场上主流的资源发现系统有OCLEWorldCat Local(以下简称WCL)、Serials Solutions Summon(以下简称Summon)、EBSCO Discovery Service(以下简称EDS)、Exlibris Primo Central(以下简称Primo)和Innova—tive Interfaces Encore svnergy(以下简称Encore)等。国外图书馆在引进和实施这些资源发现系统过程中采取了多种评价策略和多样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这些评价策略概括起来主要有系统功能评价、系统可用性评价和系统使用绩效评价,每种评价策略又都有其相应的评价内容、指标与特点。笔者将结合国外资源发现系统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详细论述这三种策略的内涵与应用。

1 基于系统功能的评价策略

1.1 系统功能评价内涵

系统功能评价指图书馆针对资源发现系统应当具有或者已经具有的功能进行评价。应当具有的功能实际上是图书馆期望发现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这些功能通常要解决图书馆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图书馆现有的OPAC整合功能不足,检索功能较弱,不能充分满足用户信息检索需求;二是图书馆订购的期刊数据库、图书数据库、事实数据库、机构知识库和各类网络开放资源处于分散状态,不能向用户提供类似Google Scholar的统一检索入口。因此图书馆期望发现系统具有的功能包括: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友好易用的检索功能和良好的检索结果显示功能等。这些功能也就成为图书馆评价资源发现系统的重要内容与指标。

1.2 系统功能评价实践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图书馆(Ecole PolytechniqueF6d6rale de Lausanne Librar)在评价资源发现系统时,期望资源发现系统能够将图书馆联盟联合目录、本馆的两套OPAC系统、订购的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书目和事实数据库整合到同一个系统。图书馆认为理想的资源发现系统应当具备6个功能,按重要性由高到低,分别是:

(1)内容与相关性:发现系统能够使用户检索到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并且能够利用图书馆外的其他相关资源;

(2)检索功能:发现系统应当具有易用和强大的检索能力;

(3)检索结果显示、管理和使用:检索结果显示具有

国外信息资源 篇3

1 医药企业的信息需求

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情报。它作为一个企业,有公共的信息需求;作为一种特定的企业,有专业的信息需求。

1.1 医药企业的公共信息需求

医药企业的公共信息需求指的是一般企业和社会全体用户都具有的信息需求。它包括社会、经济、科技和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信息需求。

1.2 医药企业的专业信息需求

医药企业的专业信息需求主要是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关联的各种医药产业信息,包括医药专业搜索引擎、医药网站、医药图书馆、医药期刊与论文、医药工具书、医药成果与专利、医药数据库、行业研究报告、统计资料、药物生产规范、标准、药典、药物安全性、毒副作用、药物产品生产、试验、销售、贸易、市场、医药企业、药事政策法规、药物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医药院校、医药学会、协会、临床医院、药事新闻、医药竞争情报等。

2 医药产业信息源

医药产业信息源是指医药企业借以获得其产业信息的来源。医药产业信息源的分类包括文献与非文献,传统与网络等形式。从内容层面上看,最高级的医药产业信息源是其竞争情报信息源。

2.1 文献信息源与非文献信息源

文献信息源是指通过文献获得的信息来源,非文献信息源是指非记录性信息的来源。

2.2 传统信息源与网络信息源

传统信息源是指非网上的、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来源。网络信息源是指通过网络特别是互联网获取的信息来源。

3 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

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信息数量大,更新和传播速度快,共享性强。其缺点是信息资源重复,存在大量冗余信息。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获取可根据其分类和在网上的分布进行搜寻。

3.1 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

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如按传统信息资源以资源类型分类,可分为图书、期刊、专利、标准、会议录、学位论文、政府出版物、科技报告、产品样本、声像资料等,在网上易于获取。

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如按图书情报学界现在研究提出的10多种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标准分类,则难以检索操作和实际应用。

有人基于医药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需求、使用和信息导航出发,研究提出了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分类模式,即将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分成两类:标准化网络信息资源和非标准化网络信息资源。标准化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形如期刊、专利、标准、政策法规等被图书情报学界和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大多数科技人员经常使用的、正式出版的、具有统一的相对固定存储结构的信息资源。非标准化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形如各类实验数据库、新闻等没有经过统一出版、来源和质量不定的、不具有统一的相对固定的表现和存储形式,结构相对多变的、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源。采用这种标准化分类方法构建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平台,在实践中保证了用户能快速、准确地查寻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

3.2 国外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

根据医药企业的信息需求和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本文对国外医药产业信息资源在网上的分布作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现将主要的国外医药产业信息资源门类罗列如下,对其中的若干重要网站进行导航。

3.2.1 医药专业搜索引擎

a.Medical Matrix医学矩阵http://www medmatrix.org/

b.Medscape医学景观http://www medscape.com/

c.MedExplorer医学探索者http://www medexplorer.com/

d.Health A to Z健康A~Z http://www healthatoz.com/

e.Medical World Search医药世界搜索http://www.mwsearch.com/

f.Achoo http://www.achoo.com/

g.CliniWeb International国际临床网http://www.ohsu.edu/cliniweb/

h.MedSite医学站点http://www.medsite com/

i.PharmWeb http://www.pharmweb.net/

3.2.2 医药综合网站

a.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http://www.fda gov/

b.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世界卫生组织http://www.who.int/en/

c.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欧洲医药局http://www.emea.eu.int/home.htm

d.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日本厚生劳动省

http://www.mhlw.go.jp/

e.Drug InfoNet药物信息网http://www druginfonet.com/

f.Drug Information Resources:A Guide for Pharmacist

药物信息资源:药师指南http://pharmacy.dal.ca/druginfo/

g.MedBioWorld医学生物科学世界http://www.medbioworld.com/

h.Drugs.com药物公司http://www.drugs com/

i.Internet Drug News.com因特网药物新闻公司http://coreynahman.com/

j.virtual library-Index-PINET虚拟图书馆-索引-药物信息网络

http://med.honnet.co.jp/PINET/v1/v1indexmain.htm

k.United State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http://www.nlm.nih.gov/

l.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http://www.nih.gov/

m.The World-Wide Web Virtual Library:Pharmacy

万维网虚图书馆:药学http://wwwpharmacy.org/

n.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ciences)http://www.nihs.go.jp/index-j html

o.P-D-R(Pharma Documentation Ring)药物文献环http://www.p-d-r.com/

3.2.3 医药综合数据库

a.RxList美国处方药集http://www rxlist.com/

b.USP DI药物使用指南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druginformation.html

c.WHOLIS世界卫生组织图书馆数据库http://dosei.who.int/uhtbin/cgisirsi/Wed+Nov+30+03:01:35+MET+2011/0/49

d.MICROMEDEX临床暨循证医药数据库

http://www.micromedex.com/

e.TOXNET化合物毒性相关数据库http://toxnet.nlm.nih.gov/

f.FDA Drugs http://www.fda.gov/Drugs/default.htm

g.World Standard Drug Database世界标准药物数据库

http://216.122.144.54/cgi-bin/drugcgic/START

h.Virtual Library Pharmacy http://www pharmacy.org/

i.National Drug Code Directory美国国家处方药和部分非处方药

目录数据库http://www.fda.gov/cder/ndc/database/

j.Pharmaprojects在研新药动态

h t t p://w w w.p j b p u b s.c o m/pharmaprojects/index.htm

k.美国FDA批准药物查询库

http://www.fda.gov/cder/approval/index.htm

l.WDI世界药物索引http://www daylight.com/daycgi/wdi

m.Drug Search药物搜索

http://www.rxcentric.com/search/advsearch.asp/

n.ClinicalTrials.gov临床药物试验研究http://clinicaltrials.gov/

o.Drugs.com药物信息在线数据库http://www.drugs.com/

p.Herbal Index草药信息数据库

http://www.holisticonline.com/HerbalMed/hol_herb.htm

3.2.4 医药期刊论文资源

a.Medical Matrix医学矩阵提供的医药期刊导航

http://www.medmatrix.org/_SPages/Journals_-_Major.asp

b.Medscape医学景观网站提供的医学期刊导航

http://www.medscape.com/public/publications

c.PubMed的期刊数据库

http://www.ncbi.nlm.nih.gov/nlmcatalog/journals

d.FreeMedical Journals.com免费医药期刊公司

http://www.freemedicaljournals.com/

e.EMBASE.com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http://www.embase.com/

f.OCLC联机检索系统http://www.oclc org/

g.High Wire Press http://highwire stanford.edu

h.汤姆森路透集团http://thomsonreuters com/products_services/healthcare/

i.Wiley-Blackwell http://as.wiley.com/Wiley CDA/Brand/id-35.html

j.PubMed Central http://www pubmedcentral.nih.gov/

k.EBSCO http://www.ebscohost.com/

l.Elsevier Science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homepage.cws_home

m.UnCover http://www.ingenta.com/

n.DIALOG联机检索系统http://www dialogweb.com/

o.STN联机检索系统http://www.cas org/stn.html

3.2.5 医药专利资源

专利资源,主要包括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欧洲专利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和日本专利局全文数据库;其他还有印度信息技术部国家信息中心网站http://patinfo.nic.in/。

4 国外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如上所述,互联网上有丰富的国外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利用,有赖于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搜集,采用有效方法检索获取,并对所获信息加以选择评价和分析研究。

4.1 信息资源的搜集途径和检索方法

4.1.1 信息资源的搜集途径

(1)利用搜索引擎

在互联网上搜集医药产业信息资源,利用搜索引擎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搜索引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通用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等;另一类是专业搜索引擎,如Medical Matrix、Medscape等。

(2)利用图书馆资源

访问网上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也是搜集信息资源的一条捷径。图书馆是搜集文献信息资源的专业机构,并提供良好的检索服务。许多综合性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不仅建有相关的数据库,而且也对网上医药产业信息资源提供链接服务。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便是例子。

(3)利用专业数据资源系统

互联网上有许多大型的专业数据资源系统,建有各种数据库,同样可以用来搜集所需信息资源。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

(4)利用相关网站

互联网上有数以万计的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网站,包括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学术机构和个人的网站,只要我们经过分析研究筛选出核心网站,就可以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如国外的Pharm Web、Virtual Library Pharmacy。

(5)利用医药企业及其共同组建的网站

医药企业对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源最了解,它们建的网站最实际,且切合需要。如美国辉瑞公司、前面已述的日本几大制药公司共同组建的virtual library-Index-PINET和欧美几大制药公司联合组建的P-D-R(药物文献环)网站,可以获取大量综合医药信息和特定医药信息。

4.1.2 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

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可采取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地址栏键入网站地址、使用搜索引擎输入网站名称或网站地址或通过有关网站链接,进入所需网络站点。进入所需网络站点后,应根据各网络站点所设置的特定检索方法(简单检索、高级检索、智能检索、IPC检索等)、检索字段及输入格式进行检索查寻操作。

4.2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站点,采用有效检索方法获取关联信息,目的是为医药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生产、销售贸易、经营管理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因此,将已获取的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和开发利用是一件重要的后续工作。

4.2.1 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

对已获取的各种医药产业网络信息,需要进行信息阅读、鉴别、选择、整理,使之成为有序化的有用信息素材,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和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信息阅读的过程是将客观的信息转化成为使用者的主观认识,增进知识,拓宽视野,促进思考的过程,是鉴别和利用信息,进而创造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要掌握信息阅读的技巧,为信息鉴别选择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信息鉴别和选择是对搜集来的大量信息进行质量鉴别,以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可用信息,实现有效利用。鉴别信息的质量主要从信息的可靠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作出判断。

信息整理,有形式整理,内容整理,情况整理,观点整理等。整理的方法可根据课题工作的要求,从时间、空间或事件三个角度展开。

信息加工就是信息的分析研究,可根据课题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情报研究和软课题研究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拟定量分析方法和图表分析方法等)进行。

4.2.2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

已获取的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应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或服务工作的需要,实现有效的利用。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中,应掌握联系实际,切合需要,精选资源,避免重复,选择合适的形式,节约人财物,讲究效用的原则。

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应把握好以下关键事项:

(1)积极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探索研究,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了解掌握课题信息需求的真实内容,增强检索查寻的针对性。

(3)在实际操作中,应进行网络信息查寻的战略战术探索,设计开发利用方案。

(4)运用多种搜索引擎、多种途径、多种检索词语进行检索,扩大检索查寻的范围。

(5)对获取的信息要进行联想,努力扩展检索思路。

(6)善于利用链接,不断开拓检索新途径。

(7)实行传统检索与网络检索的有机结合,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最佳效果。

(8)做到中外文检索相结合,以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9)不断提高信息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加工利用能力、传递能力),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本领。

(10)在网络信息检索后,要开展信息的加工整理与分析研究,提交研究报告。

(11)要着眼于免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做到少花钱或不花钱办好事。

5 结语

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为了在网络上快速、准确地获取它,并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从而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知识和情报,我们必须了解掌握其内容分类、网上分布、搜集途径、检索方法和开发利用技术。

参考文献

[1]林晔,等.医药创新信息导航[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2]刘传和,杜永莉.医药学信息检索与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刘阿多.科技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杭州科技信息研究院.杭州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导航平台—杭州医药产业信息数据库[EB/OL].[2011-12-8]http://kjzy.hznet.com.cn/.

[5]黄苏萍.国内外实用医药网络资源推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4,17(2):64-67.

国外信息资源 篇4

关键词:电子资源 资源服务 绩效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资源在图书馆预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相关统计显示,一些地区的图书馆其电子资源的购买经费已达到总经费30%左右。随着图书馆购买电子资源的数量增多,以及电子资源的使用在图书馆服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子资源使用绩效的问题也受到了人们重视。

1、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内涵

评估始于20世纪初,原本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包括个人评估与组织评估。1916年,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先驱、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发表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这部划时代的巨作,把评估从企业推广到各种人类组织。

电子资源的服务绩效是客观存在的,集中体现在其被使用的结果,如在某一时间段内被使用了多少次,有多少人使用过它,被下载过多少篇文献(或记录)等。如果再深入地谈可以是电子资源使用给机构带来的成绩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电子资源使用后带来的效益包括当前效益和潜在效益,例如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服务给机构带来的效益,可以表现在科研成果创新中,也可能表现在教师通过使用电子资源的课堂教学中,不容易量化,具有间接性。无法量化的绩效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评估。评估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特定指标,对照统一的标准,采用规定的方法,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活动,也是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步骤和方法。

2、国外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数字馆藏的使用统计及服务绩效评价的问题引起了国际图书馆界及专家的高度关注,开展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图书馆电子服务的绩效评价和质量管理的绩效指标体系(E—QUINOX Project)由欧洲委员会资助。该项目为期两年,完成于2000年11月,主要致力于为欧洲学术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和服务制订绩效指标。EQUINOX得出的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包含14个指标,分别反映了电子资源的使用、费用、配套设施、用户培训、用户满意度等。尽管当前EQUINOX已经完成,但与其相关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并在EQUINOX网站(http://equinox.dcu.ie/)提供新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新闻。

美国的研究图书馆协会(ARE)的E—metrics项目。项目的研究任务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信息使用管理及政策研究所(Informa—tionUseManagement and Policy Institute)来承担,E—Metrics项目开始于2000年5月,终止于2001年12月,有24个ARL的成员馆参加了此项目,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目的在于建立电子资源评估框架结构,了解各种资源对图书馆的效益影响,使学术图书馆更好地管理网络信息资源,高效地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作用。

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的图书馆统计标准ANSI/NISOZ39.7。标准于1968年制定,2002年7月,NISO颁布了图书馆统计标准草案Z39.7并增加了电子资源评估的内容。2004年颁布的Z39.7更全面地反映了电子资源及其服务的统计和绩效指标,这个版本的Z39.7还有一个附录B为“测量数字图书馆的使用”(Ap—pendix B.Measuring the Use of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它阐述了一些与电子资源使用统计相关的问题。

国际图书馆统计数据标准IS02789(2003)。由于电子资源及电子服务在图书馆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ISO的年的修订版中增加了一个附录A:电子图书馆服务使用评价。标准指出了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和电子服务需要收集的数据元素,并对每个统计指标进行了定义,说明了它们是如何收集的。

COUNTER国际项目成立于2002年3月。它的目标是研制一系列普遍接受的、国际化的实施规范,用于管理不同种类的电子资源的使用数据。至2006年3月,COUNTER已发布了四大类电子资源(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参考工具书)的使用统计规范,主要包括在线使用数据的定义、数据收集报告的原则以及数据传递的格式等内容。COUNTER规范是目前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研究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国际图书馆联盟(ICOLC)的研究,国际图书馆联盟于1998年制定的《基于Web的索引、文摘及全文资源的使用统计评价指标指南》提供了一套网络化信息资源使用的绩效测度指南。并于2001年12月和2006年9月进行了两次修订。该指南规定了对每种电子资源必须统计的数据:登錄数、检索数、浏览的次数、使用全文的数量。

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协会(CLIR)的相关研究,CLIR于1999年至2000年展开了一项关于网络数据使用的统计的研究项目,成果是关于电子期刊使用统计的白皮书(White Paperon Electronic Journal Usage Statistics)。它综述了当前收集的电子统计指标和它们如何被收集,以及图书馆员在接受和熟悉其统计收集过程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结束语

虽然20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电子资源绩效评估的研究项目,召开了一些国际会议、学术讨论、制定了相关标准和指南,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由于相关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造成了当前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估面临诸多困难,还需国际和各国的许多相关组织和机构通过不懈努力战胜目前的困难并且为图书馆界提供一套核心的测度来展示其绩效。

参考文献:

[1]索传军.论数字资源评价,评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79-82.

[2]李枫林,李娜.电子服务质量评价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8(9):44—46,81.

国外化工园区资源优化的启示 篇5

资源优化

资源优化是为达到最大效益化所做的努力, 是所有化工园区的主动行为。这种基于利益的主动行为在客观上缓解了资源短缺问题, 减少浪费, 还可能带来更大的环境效益。经调查, 国外典型化工园区接受入园企业的首要条件就是, 入驻企业的产品必须能与园区内现有的产业形成配套, 这样不仅在基础设施上可以共用, 还可以达到产业集群的效果, 降低整体成本。

荷兰切梅洛特工业园区已入驻众多的世界级公司, 如帝斯曼公司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以及Medtronic、Granental、Eurogentec等20多家公司。帝斯曼公司在此生产许多特种产品, 包括高质量生物技术化学品和用于生命科学工业的化学品, 以及许多高质量材料,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兼并原帝斯曼石化产品业务后也驻足于此。

荷兰鹿特丹港化工园区内目前拥5座炼油厂, 43家化工和石化公司, 3家工业燃气生产商, 4家食用油和油脂生产厂。壳牌、埃克森美孚、BP、科威特石油、道达尔5家公司的大型炼油厂年原油加工能力8500万吨以上;化学品领域主要有朗盛、阿科玛、瀚森特殊化学品、阿克苏诺贝尔、帝斯曼、亨斯迈、莱昂德尔巴塞尔、赢创等多家跨国化工公司, 港区产品覆盖无机化学品、有机中间体、聚合物、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等几乎所有化工领域。

法国上诺曼底化工园区的炼油能力占法国的三分之一, 拥有世界规模的石化联合企业和较好的基础设施。法国的润滑油、聚合物和弹性体均在此生产。不仅如此, 园区还是法国第三大医药生产中心, 聚集了众多医药生产商, 如:阿克苏、Aventis、Fresenius、Kabi、GSK、Janssen、Pfizer等知名企业。

化工园区一体化不仅能大幅度减少运输成本、节约资源, 而且极大提高效率, 是化工园区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上的最优选择。通过对国外典型化工园区的分析, 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一体化。

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园区创建于1964年, 是巴斯夫按照“一体化”理念在德国本土以外兴建的最大生产基地, 其规模仅次于路德维希港。与路德维希港基地侧重于特种化学品的生产有所不同, 安特卫普基地主要致力于基础化学品、日用品及塑料的规模化生产。目前, 安特卫普基地共有54个生产单元, 分属24个工厂, 被整合为7条产品链——聚亚安脂原料MDI/多经基化合物、苯乙烯、环氧乙烷相关产品、乙内酚胺/聚酞胺、化肥/无机物、丙烯酸/酸性脂以及裂解衍生品。

按照“一体化”理念, 每条产品链中所涉及的生产单元均“比邻而居”。由于整条产业链中的所有产品都是巴斯夫自己的产品, 因此所有的利润也都留在了这里。“一体化”理念继续向下延伸, 形成了巴斯夫全新的客户关系战略——“帮助客户取得更大的成功”。在这一战略下, 巴斯夫将其客户整合到一个更为广义的一体化结构中, 与客户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直接到顾客那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为客户带去更多利益, 实现更大的双赢局面。

美国休斯顿化工园区企业共享水、铁路、高速公路和公用设施等;园内生产企业在生产中大量所需的乙烯、丙烯等原料均可通过园区管线互相传输, 形成园区企业间的产品流。同区内的建设一体化, 达到项目设计一体化, 利用化工产品上下游关联的特点, 形成化工项目链;公用工程一体化, 对园区能源供应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 形成一体化的“公用工程岛”;物流传输一体化, 通过输送管网、仓库、码头、铁路和道路等, 形成园区内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

对国外化工园区的分析看出, 几乎所有的化工园区都具有管道、仓库、码头、铁路和公路等一体化的运输网络。一体化运输网络, 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成本, 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时间, 保证产品和原材料的补充, 为园区内的公司带去最大的经济效益。

以荷兰鹿特丹港化工园区为例。鹿特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几十年前就已发展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石油和化学生产中心之一。许多世界顶级石油和化学公司都在鹿特丹开展业务。鹿特丹一流的物流和运输服务是各个公司非常看重的一点。

存储、仓库和配送是鹿特丹石油和化学品工业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许多生产在工厂里建设了自己的储罐, 成为非固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 可以为分散在个鹿特丹港的化工企业提供第三方仓储服务。

鹿特丹地处欧洲市场的心脏地带, 能够提供6种富有竞争力的内陆运输模式。欧洲各大经济中心都处于这些运输模式的抵达范围之内, 其中以德国中部和南部为重。海洋运输通常都是由鹿特丹进入欧洲, 同时又是从这里离开欧洲。经过鹿特丹港, 货物总能以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被送往目的地。

在鹿特丹, 船舶是散货 (煤、矿及粮食) 和集装箱的首选运输方式。莱茵河将鹿特丹与德国和瑞士连接在一起, 成为最便捷、廉价和环保的运输方式。鹿特丹港活跃着至少50家船务公司。鹿特丹每日列车发送量达到几十列, 目前欧洲正在建设贝突威货运专线, 从2007年起实现鹿特丹与德国之间的直达贯通。

鹿特丹有很多运输公司, 可以提供连接欧洲各地150个港口的各类近洋/支线班轮, 成为替代公路运输的一种有吸引力的形式。公路适合短途运输, 鹿特丹港与欧洲高速公路网直接连通。鹿特丹港60%的土地建设了石油和化学品装置, 精心设计的庞大地下管网, 承担了20%的总运输量, 其中以石油和石油产品为主, 主要被送往西欧各地的工业用户。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普霍尔国际机场是欧洲最重要的机场之一, 从鹿特丹到该机场只有45分钟车程, 鹿特丹也有自己的国际机场。

园区内完善的后勤服务在各个工厂提供服务的同时, 也能形成工厂之间联系的纽带, 节约资源, 提高效率。

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 (JTC) 建立了一体化的后勤系统 (ILS) , 目的也是提高裕廊岛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投资商不需在此建电厂、油槽、码头、仓库或办公室, 一切设施向新加坡政府租用即可, 减少了其初期投资成本并降低了其投资风险。2003年8月成立的裕廊岛“邦岩物流园区”是新加坡第一个综合性化工物流园区, 由JTC公司负责建设, 占地80公顷, 耗资4500万美元。Banyan为裕廊岛的、化学工业提供整套物流服务, 包括仓储、固体废弃物、处理、废水处理、装运、清洗等。

荷兰瓦罗帕克-特尔纳曾化工园区有配套的热电联产等公用工程设施和辅助设施, Delta公司从事公用工程作业, 美国Filter公司负责供水服务, 液化空气公司 (LcAirLiquide) 和空气产品公司 (Air Products) 供应工业用氮和用氧。Katoen Natie公司和Vos Logistics公司服务于陶氏化学公司的塑料产品包装和分销。

拜耳在德国的工业园内的所有工厂都必须与服务机构签署服务合同。合同规定, 工厂必须从服务机构处购置公用设施;工厂必须通过服务机构的许可部门提出许可申请, 服务机构负责管理与当局的沟通;工厂必须遵守服务机构发布的工业园现场规则;工厂必须分担工业园的总费用和工业园总体规划、急救站、消防队、应急响应、治安保卫等费用。服务机构主持每月与工厂经理一起召开的规划会议, 讨论实际费用、重大维修和服务机构服务的绩效。费用分配的主旨是各方同意的, 政府不会加以干涉。

环境友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人们意识到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并不是与环境无关的过程。正像人们所观察到的那样, 有时资源再生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 而且也要消耗其他的资源。因此, 国外典型化工园区将循环经济的重点开始转向环境友好,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达到节约资源和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

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是化工园区保护环境的基础, 虽然各个化工园区在制度细节上有所不同, 但是环保制度不断趋于完善和易操作, 是国外典型化工园区的共性。

巴斯夫是世界上较早在企业内部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公司。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10名运营部门、职能部门及区域负责人组成, 包括气候保护官。巴斯夫全球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设可持续发展中心, 由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负责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区域指导委员会, 以及公司内外各利益相关方的工作。

过去几十年里, 人与环境因素已经融入到陶氏化学的整体商业战略里, 陶氏的“血管”里如今流动着“绿色的血液”。早在1994年, 陶氏在全球第一家提出了1995~2005年“环境、健康和安全 (EH&S) 十年目标”规划。这一“十年规划”的具体目标包括:工伤和疾病事故率减少90%、初级泄漏事故减少90%、工艺安全事故减少90%、货物运输事故减少90%、车辆安全事故率减少50%、废物排放减少50%、污水排放减少50%。

经过不断的改进、创新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这些目标在2005年已基本实现,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这10年间, 陶氏在产量增加31%的基础上使工业排放量减少56%, 减少了73万吨固体废弃物排放, 这足够在270个足球场上堆积高达1米;减少了8300万吨废水排放, 这相当于80万中国家庭一年的用水量;节约的能量足够800万美国家庭使用一年。在此基础上, 2005年, 陶氏又制定了“2015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一陶氏第二个“10年规划”涵盖三大方面:通过创新和产品安全监管实现“可持续的化工”;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201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 陶氏宣布, 2006~2015年把能源利用率提高25%, 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减少2.5%。

国外废水资源循环治理策略探讨 篇6

一、美国废水资源治理策略

美国废水排放标准体系的发展, 最早要追溯到1948年, 美国制定了第一个关于制药废水排放的管理法律———《联邦水污染物控制法》, 该法律明确授权联邦公共卫生局调查美国国内各个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排放情况, 并为各污水处理厂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等, 其实际意义在于, 该法律是美国第一次从立法的角度确立水污染防治, 引起了国民对控制废水排放的高度重视。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出台了《水质法》, 并相继发表《绿皮书》、《蓝皮书》、《红皮书》、《金皮书》。首次以水质标准作为监测制药废水排放的依据, 并要求各州要承担起防治水污染的责任, 制定并实施保护各州水体的水质标准, 这一举措为后来美国各州制定完善的水质标准提供了依据。

1972年12月美国颁布了《联邦水污染物控制法修正案》, 即《清洁水法》, 并建立了“国家消除污染物排放制度” (简称“排放制度”) , “排放制度”提出, 由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或者获得许可证计划批准的美国各个州, 为每一个排污者发放“允许排放污水许可证”, 规定排污者必须严格遵守排污许可证上制定的各种限定标准, 否则即算作违法。所有污染物排放到特定水体内的点源都必须拥有许可证, 实现了通过控制污染源向规定水体排放污染物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排放制度”规定, 美国环境管理的重点是, 以工业行业点源为主要控制目标、以污染控制技术为依据的排放标准限值和以水质为基础的排放总量限制为基础, 考虑不同的行业生产环节工艺、污染物类别及废水排放等特点, 通过不同处理技术水平制定排放限值。这样, 从技术和水质两个层面, 大致规定了几乎所有污染物类别的排放标准, 为控制污染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1976年美国环保署 (EPA) 公布了制药工业4种点源污染物 (p H、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悬浮物) 的排放标准, 1982年增发了标准修订稿, 除上述四项指标外, 增加了总氰化物指标, 并要求所有污染物的排放均需通过以下标准:

1.最佳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 (BCT, Best Conventional Pollutant Control Technology) 。该技术指通过经济可行性分析, 是在对具有广泛应用推广价值的废水处理技术水平上建立的, 同时在以BPT为根据的基础上再提高。该标准主要控制现有污染源的常规污染物。

2.最佳可得技术 (BAT,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Economically Achievable) 。该标准是在经济上可行的, 并代表工业企业或其子企业等现有废水处理技术的最优秀的结果。主要控制污染源包括现有源优先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

3.现有源预处理标准 (PSES, Pretreatment Standards For Existing Sources) 和新源预处理标准 (PSNS, Pretreatment Standards For New Sources) 。该标准主要控制优先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

4.最佳可行控制技术 (BPT, Best Practicable Control Technology Currently Available) 。该标准是清洁水法最早制定废水排放标准的技术依据, 是现在各个工业企业及子行业等最佳废水排放处理技术的平均值。该标准主要控制现有源的常规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 也可以控制优先污染物, 如氰化物等。

5.新源排放标准 (NSPS, New Source Performance Standards) 。企业增加新的制药设施, 设计并安装最好的和最有效的制药工业设备以及制药废水处理系统, 充分体现在, 设计及建设初期就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与最佳的污染处理技术, 达到使污染物减至最少的目标, 相对于BAT水平, 该标准是更高的废水处理技术。

1983年, 美国再次发布修订稿, 提出了对有毒挥发性的有机物排放限值指南, 并于1985年发布了对有毒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限值指南实施通知;1986、1995年, 分别公布了标准的修订稿, 主要修订的内容是对废水排放标准值的再次调整;1998年9月, 发布了美国制药工业企业点源污染物排放标准;在1999年至2004年, EPA尽管对排放标准又作了一些调整, 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没有根本性改变。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美国“排放制度”逐渐形成以技术为基础的标准水排放限制和以水质为基础的总量水排放限制制度, 保障了许可证的实施与水质的维护。另外, 根据排放污染物的特性对污染物进行了分类, 以《清洁水法》等标准为基础, 针对每一类污染物制定了详细的排污限值, 使标准更具有操作性与规范性。并且随着对污水排放标准的逐步完善, 许可证限值的制定也逐步精确, 使许可证上每一个限制标准都有据可查。直到现在, 该“排放制度”一直被美国制药工业沿用, 成效明显, 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二、日本废水资源治理策略

日本在借鉴美国现在“排放制度”的基础上, 于1971年以总理府令第35号公文颁布了“制定水污染标准的厅令”, 并于2008年最新修订并保障实施, 包括对有害物质标准的限值规定与生活环境污水项目, 强化了水污染防治的实施力度;世界银行也于1988年出台了《污染预防与消减手册》明确提出了制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标准;欧盟在《某些工业和工业装置的有机溶剂排放限制》中, 对制药废水的有机溶剂排放标准做出了规定, 要求制药企业每年上交废水排放责任书及废水排放相关数据, 以证明废水排放达到标准。

三、结语

当前, 水质的排放标准是全世界制药工业废水排放环境监测的根本依据, 但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已制定的水质排放标准中, 所涉及的化学污染物质不足全球已知总污染物的0.1%。这就说明, 通过严格制定水质排放标准来达到对环境进行有效监测的目的虽然可行, 但是为了彻底消除或减轻废水污染, 除了利用所熟知的理化检测方法之外, 利用指示生物对环境变化所发生的反应进行有效的生物监测, 也是判断水污染的方法之一。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 使生物的许多特性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研究表明, 鱼类的行为特征在受到含有亚致死剂量的有毒污染物的刺激时, 能主动回避污染的区域游向清洁水域;在不受污染的水体中, 生物种群数量多, 个体数量适中, 一旦水体受到污染, 会发现敏感的指示生物数量迅速减少甚至消失, 而污染种类的个体数量会迅速增加, 形成优势种;人们往往通过观察各类水污染指示生物群在群落中所占的比重, 来判断水污染的程度, 例如:若水中以绿藻与蓝藻居多, 黄藻、金藻数量减少, 往往是水体污染的象征, 反之亦然。水体的污染可能会伤害指示生物体内细胞的结构与遗传物质, 导致机体变形, 形态发生改变。这些特性均可以用来指示制药水环境污染的情况, 为制药水污染排放的监测与预警提供依据。

国外油页岩资源的利用分析 篇7

1 美国的油页岩资源

美国在油页岩资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它的资源总储量超过了3 000亿t, 占到了世界总储量的69%, 这其中它最被人熟知的就是绿河组油页岩和密西西比黑色页岩矿。近来在美国的东部很多州, 又发现了很多的页岩矿, 可见美国油页岩资源是多么丰富。但是, 目前人们的研究和开发重点仍然是在绿河组油页岩和密西西比黑色页岩矿可见表1。

美国湖相沉积的绿河组油页岩是世界上最大的油页岩矿, 它主要分布在科罗拉多州, 犹他州和怀俄明州的绿河盆地, 瓦沙基盆地, 犹因它盆地和皮申思盆地, 其中前两个都位于怀俄明州。这个地方的油页岩分布面积大, 油页岩厚, 含油率高等也是它的特点。

2 澳大利亚的油页岩资源

澳大利亚的油页岩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 位于澳大利亚东部的昆士兰州油页岩是澳大利亚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油页岩, 同时澳大利亚东部也是澳大利亚油页岩较早的发育地区, 澳大利亚油页岩的沉积时代从寒武纪到第三纪都有分布。澳大利亚油页岩的总储量为580亿t, 相当于页岩油45亿t, 这对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昆士兰周油页岩包括海相油页岩和湖相油页岩, 其中湖相油页岩相对来说更加具有经济价值, 海相油页岩虽然分布范围大, 埋藏较前, 但是它的含油率确实比较低的, 甚至海不到4%。

3 巴西的油页岩资源

巴西的油页岩资源形成时代单一, 页岩油的总储量大约在120亿t左右, 南里奥格朗州的边界线到巴西著名城市圣保罗之间近1 700km的地方, 油页岩的出露条件好, 巴西经济最好的油页岩矿是二叠纪伊拉蒂组油页岩, 经济效益高主要是这种油页岩的耗油率很高, 甚至可以达到巴西其他油页岩的两倍。帕拉伊巴河流域有近86km2的两个油页岩产区, 该地区最有特点的就是有三套油页岩自上而下发育, 但是含油率来说确实自下而上递减的。此外, 加拿大、俄罗斯、保加利亚, 以色列, 还有欧洲的德国, 法国, 意大利等页岩油资源都是十分丰富的, 并且中东国家也发现了油页岩资源。由于页岩油开发和发现较晚, 所以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未进行探测, 现在发现的油页岩资源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

4 油页岩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对于发电、农业、医药、建筑等方面油页岩资源都可以起到重要的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未来一种极为重要的一种替代能源。因此油页岩具有巨大的综合开发潜力。在技术方面, 美国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最前面。我们一定要在继续对资源进行探测和调查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研发, 努力追赶, 走减少污染,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力开展油页岩与之相关的技术。

摘要:油页岩作为重要的一种替代能源, 分布十分广泛, 蕴藏量十分巨大。文章阐述了油页岩的储量及其分布现状, 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油页岩资源大国。海相、陆相、湖相是它的三种沉积环境, 这对我国提高油页岩开发技术水平, 应对将来的能源危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油页岩,替代能源,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利珍, 吕子虎, 谭秀民, 等.我国煤系共伴生矿物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J].中国矿业, 2012, 21 (11) :59-61.

国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篇8

纵观整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法研究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研究。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早期战略管理理论相对侧重于强调对企业外在环境的分析, 根据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结合自身情况, 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与此同时, 早期的战略人力资源理论以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 以及不同企业战略下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为主要研究内容。相应地,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从控制论和行为主义视角入手。而随着20世纪50年代Penrose的著作《企业增长理论》中提出的资源基础理论, 在80年代以后经过Wernerfelt和Barney等人的努力不断完善, 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企业要具备持续的竞争优势, 其资源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Barney (1991) 认为, 如果“一个企业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战略, 而市场上其它企业或即将进入的公司无法同时做到, 并且也无法复制”时, 这个企业就具备了持续竞争优势。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的变革, 而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越来越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随后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可能性。Wright试图通过证明人力资源符合上述四个特征, 从而推导出人力资源管理对建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由于人力资源实践能够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模仿, 所以无法成为战略资产, 而人力资源库这种高技能、高智能的劳动力储备最有可能构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Katz和Kahn提出了角色行为理论。认为, 所有角色参加者的角色期待能够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有效的HRM帮助雇员满足组织中、组织边界及组织外的角色参加者的期待。借鉴此理论,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学者认为, 通过与战略一致的HRM活动而激发出的相应角色行为正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由西奥多·W·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 也被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学者所借鉴, 正如Coff等人所发现的, 企业的人力资本经常被视为战略资产。之所以如此, 原因是人力资本相对于其他资本具有显著的特征。Boxall提出了人力资源优势理论认为, 如果组织竞争优势的获取来自于对组织人力智能的优越管理, 那么组织就拥有了人力资源优势。也即组织通过获取人力资源优势而获取竞争优势。该理论兼顾了动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相对静态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两种优势的获取, 并强调两者间的互动, 是分析和说明SHRM理论的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法研究。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只是提出了一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并对企业通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 一部分学者对在具体企业实践中如何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探索。Golden总结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联结的四种形式: (1) 监督:很少联结, 人力资源只负责传统的行政工作。 (2) 单通路式:战略规划领导人力资源规划 (或相反) 。 (3) 互惠与相依式:双方同时进行。 (4) 整合式:二者以互动关系同时进行。

基于纵向整合观点, Lengnick-hall&Lengnickhall提出了业务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模型。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能够为公司的业务战略做出贡献, 从而影响企业绩效。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公司成长――组织准备矩阵。矩阵中公司成长期望是指组织的目标, 高成长期望一般意味着不断增加的市场机会、多种战略和竞争选择、高现金流量等。组织准备是组织战略实施所必需的、可以获得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数量、技能、素质及经验。在模型中, Lengnick-hall&Lengnick-hall将战略人力资源可分为四种类型: (1) 发展型。这时企业具有高成长期望和低组织准备公司可以选择的战略:或者大力投资人力资源以提高执行战略规划的能力;或者改变公司战略目标, 适应组织人力资源准备不足的状况, 如从成长战略改为维持战略;或者改变公司战略的实现形式, 以利用现阶段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 (2) 扩张型。这时企业具有高成长期望, 同时人力资源准备充分。处于这种状态的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实行扩张型战略。这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分配资源, 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的分配。 (3) 高效率型。这时企业具有低成长期望, 但具备高组织准备。这样的企业往往已经在成熟行业中建立了竞争优势, 具有高于竞争对手的生产率和利润额。这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4) 重新定位。这时企业处于双低状态, 往往是所在行业处于萎缩阶段或产品、生产线已经面临淘汰不再具有竞争力。企业的选择或者是重新定位人力资源, 通过招聘、培训激励等手段发展员工的新能力和技能;或者转变业务领域以期望获得新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说明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关系Lengnick-hall&Lengnick-hall提出了两者更广泛交互作用的模型。这个模型认为竞争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应该互为投入/产出关系:竞争战略提出了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数量、技能、能力等, 从而要求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支持战略形式;而组织实际拥有的或可获得人力资源性质, 决定了企业能够采用的战略类型。这就从一个新的视角, 解释了战略人力资源的含义, 并给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操作模型。

美国学者Randalls.Schuler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5P模型。在该模型中, 他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的理念 (Philosophy) 、政策 (Policies) 、项目 (Programs) 、实践 (Practices) 和过程 (Processes) , 应该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同时具有战略性, 相互之间保持一致性, 从而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舒勒认为, 战略人力资源应该做到:“ (1) 与组织战略和公司战略需求系统整合; (2) 人力资源政策应该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和不同的管理层次相一致; (3) 人力资源实践应该被一线业务经理和雇员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所接受、调整和使用。”不仅揭示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的纵向整合 (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管理层次与组织战略整合) , 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力资源各项活动之间及不同业务领域的人力资源实践之间复杂的横向整合关系。

兰卡斯特大学的学者们于1992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该模型强调把培训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 突出了培训的重要作用。包括: (1) 培训经理与培训人员对公司战略及战略性管理有广泛的理论性理解; (2) 培训经理与培训人员清楚组织中的战略构成、战略部署、战略执行方式, 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含义; (3) 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超前性方式方法进行战略性选择, 确定与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而非反应方式。在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基础上, Lepak&Snell从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和独特性两个纬度, 认为人力资源可以分成高价值和高专用性、高价值和低专用性、低价值和低专用性、低价值和低专用性四种不同的类型。相对应的, 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 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由Amit&Belcourt等人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观点认为, 人力资源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获取竞争优势的。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根植于企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 并且具有战略导向性, 具体是指一个企业用来吸引、培训、激励、评价和酬劳其人力资源的、深深嵌入的、企业专有的动态机制。它包括一系列有秩序的相互协作或补充的活动, 以及为变革这些活动而进行的信息交换及决策制定过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根据Wright、Dunford、Snell的观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通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获取企业竞争优势, 可从这三方面入手: (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 包括组建员工队伍与工作设计、培训与参与、酬劳与认可、评价与沟通。 (2) 人力资本存量, 包括组织运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3) 雇员关系和行为, 包括心理契约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组织身份 (Organizational citizen ship) 。它不同于人力资本存量所强调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而是强调人的自由意愿及认知和感情。

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随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学者们的兴趣转移到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Huselid的研究证明, 作为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一部分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的财务利润及市场价值有关。Mac Duffie初步阐述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他认为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时, 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做出贡献:第一, 雇员拥有管理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第二, 雇员有积极性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第三, 当雇员在努力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时, 雇员所在的组织战略目标才能实现。Guest也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分为以下几种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外部环境的战略性匹配使组织获取更高的绩效;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实践因为适应外部环境的突发性变化, 而是组织获取更高的绩效;不断的实践使组织拥有了最适合内外部环境的实践, 而是组织的绩效更高;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效组合, 获得协同效果, 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贡献于组织绩效;作为“捆绑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匹配, 使组织拥有自身需要的“捆绑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而使组织获取更高的绩效。菲里斯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社会背景理论”, 这一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一个更加广泛的背景中, 通过引入多因素调查 (政治、文化、技术和组织结构等) 、中介联结和约束条件, 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米切尔·谢帕克等人提出了一个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他们认为, 组织绩效的提高是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因素等四个基本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行为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单独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作用, 必须与其他三个变量相互配合并形成一定的关系模式。诺伊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者确保雇员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产出能够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这样一个过程。他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绩效管理模型, 该模型仍以雇员绩效管理为核心, 但其目的是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根本目标是获取组织的竞争优势。

必须指出的是, 以上学者研究只是从理论上论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为了充分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 还需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的定量分析研究。Dyer&Reeves、在回顾大量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只见关系研究基础上, 指出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测量,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第一, 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结果相关的雇员产出;第二, 与运营绩效相关的组织产出;第三, 财务/会计产出, 即对实际财务绩效的测量;第四, 市场产出, 特别是股票价格及其变动。虽然提出了相关的测量模型, 但是其实践活动进展缓慢。Rogers&Wright、对前人关于人力资源与绩效关系的经验性研究进行了调查和总结, 他们研究了在这方面29项研究报告及80份效果评估研究, 发现没有几项测到了人力资源产出。只有极少数实验研究测量到了人力资源与绩效间的多重签在联系。因此, 下一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该完善相关测量模型, 并证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何实现组织绩效变化的。

参考文献

[1] (美) 詹姆斯.W.沃克著, 吴雯芳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阚胤梅, 吕晓薇, 王垒.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08) :8-15.

[3]张小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当代经济, 2004, (02) :41.

[4]王俞.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浅析[J].中国人才, 2003, (09) :20-23.

[5]Beer, M.Spector, B.Lawrence, P.Quinn, M.D.and Walton, R.Managing Human asset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6]雷蒙德.A.诺伊等著, 刘昕等译.人力资源管理:获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7]Cyntnia A.Lengnick-Hall&Mark L.Lengnick-Hall.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proposed typolog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 13 (3) :454-470.

[8]Wright, P.M., &Mcmahan, G.C., The 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ournal of Manage-ment.1992, 18 (2) :295-320.

国外信息资源 篇9

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文本分析;规划过程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型大学理念出现,新管理主义把市场原理引入到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中来,将资本主义的市场规则与知识世界的学术规则融合起来,促使高校面临着更为激烈的人力资源的竞争。进入21世纪,从战略的高度审视高校的人力资源规划成为共识,人力资源规划也从职能规划、系统规划向战略性规划转变,并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如英国的玛格丽特皇后大学(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编制了《从2007到2012年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 2007—2012),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编制了《华盛顿大学劳动力与职业发展和规划》(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orkfor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 Australia)制定了《西澳大利亚大学2009—2014年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计划》(The University of West Australia Human Resource Strategic Plan for 2009—2014 and Operational Priorities Plan)。这三所高校的人力资源规划有许多独到之处,在实践中被成功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规划文本方面分析这三所高校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和结构的差异,从规划过程方面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的共同点,对于正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高校人力资源规划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的价值。

一、三所高校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与模式:基于文本内容的分析

玛格丽特皇后大学、华盛顿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是英语国家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大学。进入21世纪,三所大学制定适合本国环境及本校发展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从它们的人力资源规划文本看,它们在规划理念和规划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玛格丽特皇后大学以教师能力发展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理念,形成了与学校发展战略一致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华盛顿大学以学校发展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是以学校整体战略性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西澳大利亚大学是以组织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理念,建立了一种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三所高校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和模式各不相同,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校的发展。

1. 玛格丽特皇后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与结构

玛格丽特皇后大学(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是一种以教师能力发展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理念,把教师个人发展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忠诚度和能力较高的教师使学校获得竞争优势。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与留人而展开。这种模型看到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个人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重视教师个人需求在组织发展当中的作用,教师在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就会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进而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教师发展服务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中心,学校所有决策的制定都应以如何促进教师发展为主旨。“明白我们教师的能力和潜力”、“薪酬体系应与教师的工作相匹配,除此之外,非物质奖励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认可度、升迁机会、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要使教师明白组织当中的成员合作对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组织中的成员可以分享知识和技术对个人发展也是有利的”等[1],这些理念都促进了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提升,在教师招募与保留率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玛格丽特皇后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认为,人力资源规划系统主要包括四项条件(高校发展战略、经济条件、执行规划、高校业绩)和六项主题(吸引招募教师、奖励认可教师、教师个人学习和发展、教师个人领导管理能力发展、教师现实表现、教师参与),其主要的核心内容在于最大化教师的潜能。这六项主题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2]

玛格丽特皇后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将高校人力资源规划与高校自身战略发展相联系,关注教师个人自身及专业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作为规划的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它并未体现高校外部环境的因素与教师自身及专业发展的连接,缺乏对高校内外环境、本校人力资源的分析及评估反馈等环节,还未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2. 华盛顿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理念与结构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Washington)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是一种以学校整体战略性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把学校整体发展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中心,整体目标大于部分目标,当然其人力资源规划也强调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相协调、相一致。这种模型比较强调从对外部环境与学校自身现状的分析中找出差距,以教师人力规划为切入点,通过制定不同期限、不同层次的人力规划方案逐步达到理想的师资配置状态。“规划者要根据外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以整个学校的视角去提出一个清晰的关于未来劳动力需求的分析性的评价”,“学校人力资源规划的形成要根据学校日常性的规划和工作过程的改善来确定”,“新教师的招募和管理与已有教师的发展都必须以达到学校既有目标为导向”。[3]通过对学校整体资源的优化分配,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有机的组合,追求资源的整体结构最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与其自身的发展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将人力资源规划看作是对高校自身的一种自我诊断,包括分析学校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详细了解自己拥有和缺失的各种能力。一所成功的高校必须有效利用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力资源规划作为学校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要同其他资源协调发展,共同保证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4]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重视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并找出学校内部现有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形成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但是忽视教师员工自身的个人发展需求,没有看到教师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核心地位,且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未实施定期的评估与修正。

3. 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理念与结构

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 Australia)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是一种以组织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理念,这种模型主要是以组织文化的力量来带动组织内部人员的自觉发展,形成较高的向心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文化在这里起着凝集、激发、引领、提升作用,积极的组织文化要与学校的发展趋向相符合。“学校要提供合适的适合个人发展的环境,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支持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营造学习型组织文化”,“提供一种安全、健康和包容的工作环境,平衡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5]这种模型并没有直接采取措施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建立学校共同的愿望和前景。

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更强调的是构建一种学习型组织,让每位教师都能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学校组织文化的改变可以加强学校的平等性和多样性,教师有较高的忠诚度和向心力,而且愿意去接受改变和产生较高的生产力。学校提倡共同的发展理念来鼓舞、激励教师,形成学校事业发展共同体。[6]

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较好地考虑了内外环境的要求,相比其他模型特别注重组织内部的文化氛围对教师发展及教师忠诚度等的影响作用。但同时缺少对学校现有人力状况与外部需求的对比,不能很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差距,没有制定人力资源的发展目标,同时也缺乏定期的评估与反馈工作。

系统的结构是要素的结合、组织方式,要素是保证模式成功运作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元素。人力资源规划的要素是保证这种模式能够顺利运行并得到实施的基础性条件,是建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中必不可少的要件,且彼此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综观以上三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规划模型,虽然三者各有优劣,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优质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三所高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基于规划过程的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涉及许多不同的内外环境及不同层次的活动与技术,并有许多重叠性的目的,为了能将这些复杂的变项统合在一个简化的结构里,以提供一个从整体性观察的角度来研究人力规划的目的,于是提出一些从事分析的有用的工具,这些工具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模式,应用这些模式,可帮助我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所启发,从而构建出理想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理想的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模式应由内外环境、战略目标、供需分析、行动方案、评价反馈、管理者支持六个要素组成,以学校内外环境及战略目标发展来决定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并了解与评估学校人力资源供需状况,以此来拟定可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定期的评估与反馈,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效益,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1. 高校内外环境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评估的过程。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是学校自身难以把握和不可控制的变化因素。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主体的立体结构系统,学校管理层必须利用从外部获得的信息进行战略思考与决策,以便根据自身状况,对外部环境做出及时的反应。内部因素主要是指高校的发展目标、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其中组织文化是大学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本质属性。

2. 高校战略目标和策略的制定

战略性是与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标项目型规划相对应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航标,学校一切的工作都应围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展开,是学校全体成员的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其次,大学战略目标也是获得外部支持的一个手段。如密西根大学在自己的使命陈述中说到,“大学的使命是为州、国家和世界服务”,这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高校的战略目标必须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也包括人力资源的规划之中。一方面高校战略决定人力资源规划,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高校战略具有反作用。符合高校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促进高校战略的实现;脱离高校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对高校战略起阻碍作用。[7]

3. 人力资源供需体系的对比

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依据。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人口统计趋势、经济预测、技术创新、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分析,再结合高校内部岗位设置和现有人力资源信息,以决定人力资源的供需,便可制定长期或短期人力资源规划。这些需求可由内部或外部人力供给来填补,包括内部人事变动,例如退休、调职、升迁、死亡、离职、开除等以及外部招募计划。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时,不仅要考虑满足任用数量的需要,更要考虑为组织目标的达成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4. 人力资源行动方案的构建

高校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及具体的人力资源存量预测、需求分析以及供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变动和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从而制订本校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当高校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与实现高校战略目标所需的理想状态存在差距时,高校就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制订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确保未来人力资源符合高校的战略需要。[8]本要素的重点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以提高教师对高校的忠诚度和向心力,确保现有高水平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5. 评估反馈体系的建立

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定期的评估反馈体系的建立,以便随时检查人力资源规划过程的实施状况与缺点,为下一步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修订提供基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价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是是否忠实执行了本规划;二是规划本身是否合理;三是将实施的结果与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比较,通过发现规划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来指导以后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

6. 管理者层面的支持

一所大学的成功,校长和制度都非常重要。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指出,大学战略是学校领导者明晰大学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思考过程,通俗地说就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9]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在《英国高校战略规划指南》中指出,校长在规划过程中有四项主要任务:提出目标任务和发展思路,听取咨询意见,进行激励和加强沟通交流。[10]在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拟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是作为校长职权而不是职责规定的,也就是说,校长可以选择行使或放弃自己的权力。校长职责的缺失是导致我国高校发展目标不明确的主要原因。

因此笔者在分析国外三所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模型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合理的要素,建构了人力资源规划流程图(见图4)。

三、国外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适应型的。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着知识社会、全球化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领导者现今所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高校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与学校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同时高校领导者在形成学校的教育理念、共同愿景的时候,做到以教师为本,保证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华盛顿大学以学校战略引导人力资源战略,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以组织发展为目标,其主要特点就在于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社会的环境变化,积极主动接受当今社会的挑战。可见,雇员被重新认识,被视为组织的一种资源,人成为生产力中的竞争性因素。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战略的一部分,人力资源部门以前是组织战略的被动接受者,现在他们已成为组织战略的制定者和推行者。[11]

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在于通过战略和规划促进高校组织和教师个人的发展。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就是为学校和教师形成未来的共同愿景。虽然未来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但是通过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基础、环境的理性分析,还是可以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控制、评价和反馈,及时解决高校人力资源建设中的问题,或者修订人力资源规划,使之能服务于实现高校整体战略、学术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目标。玛格丽特皇后大学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以及西澳大利亚大学以组织文化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把学校组织和个人结合起来,服务于学校的战略。

一种理想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必须把适应型理念和发展理念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技术建构高校人力资源规划,重视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执行、控制、评价和反馈等系统性过程。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只是给高校提供了人力资源规划的框架和思路,在规划思路的指导下还要制定某一时期某一方面较为具体的执行方案,没有细化的执行方案的支持,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一纸空文。此外,高校人力资源规划也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动态过程,要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弹性运用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模式。

国外三所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对我国高校制定和执行人力资源规划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力资源规划知识,还可以使我国高校改变千人一面的战略规划理念,同时使我们认识到成熟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把人力资源规划的知识、规划和执行有效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2]Human Resource Planning 2007-2012[EB/OL].

http://www.qmu.ac.uk/hr/human%20resources%20strategy%202007 %20-%202012.pdf.2010-7-20.

[3][4]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orkfor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 Guide[EB/OL]. http://www.washington.edu/admin/hr/pod/staff/careerdev/docs/uplanfull.pdf. 2010-7-20.

[5][6]The University of West Australia.Human Resource Strategic Plan for 2009-2014 and Operational Priorities Plan 2009-2011[EB/OL].http://www.hr.uwa.edu.au/data/page/152626/HRStrategicPlanOPP 2009-2014.pdf. 2010-7-22.

[7][8]邢周凌,周文斌.基于高校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4):109-111,146.

[9]夏鲁惠.外国大学校长的管理之道[J].海内外教育科研发展动向,2002(18):2.

[10]刘念才.英国高校战略规划指南[A].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公室.谋划发展 规划未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展规划工作探索与实践[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224-225.

国外信息资源 篇10

一、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认识、目标和定位

在调查的高校中意识到教学、科研正越来越多地依赖电子资源, 如何保存电子资源使其能够长期可获取、可理解、可呈现, 已成为图书馆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 哈佛大学图书馆于2008年专门成立了“数字保存项目”, 这个项目基于哈佛大学图书馆之前的数字保存工程和先导计划。“数字保存项目”的核心工作是构建哈佛大学的数字保存仓储。而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认为, 确保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可获取是图书馆的中心角色与功能之一。为此, 图书馆开发了一系列的服务和工具来支持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创建有关长期保存知识、实践和服务的方式是通过合作、基于社区的方式。因此, 图书馆员工积极参与长期保存相关的社区活动, 通过研讨会、论坛、发表论文等形式为社区贡献力量。耶鲁大学则把对数字资源的保存看作与对馆藏其他资源的保存同等重要, 认为长期保存是实现图书馆使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则在2002-2007年工作目标中, 将“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够系统管理、长期保存电子资源的中心仓储系统”作为一项工作重点, 从资金、人力上给予优先权。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也在2006-2009年战略计划中, 明确“设计并实施连贯、综合的长期保存计划, 确保图书馆数字内容的长期生存、可获取”。

由以上不难看出, 六所大学图书馆都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并从图书馆未来战略发展的高度, 在人力、资金上给予重点保证;长期保存目标与定位明确, 通过提供工具、构建系统等方式, 确保图书馆、高校的数字内容长期保存、可获取。

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内容

长期保存数字资源耗资不菲, 特别随着资源规模的增加, 系统维护、存储开销等成本会迅速增长, 因此各个高校都对保存资源范围作了详细规定, 并制订了选择与鉴定规范。

哈佛大学规定只有“类似图书馆馆藏”的资源才能够收藏, 也就是要能够支持教学科研, 具备长期保存价值, 需要无限期保存的资源。数字资源不限格式, 但必须提供相应的元数据内容。康奈尔大学不仅严格限定了保存范围, 还规定了保存的优先顺序, 原生数字资源具有最高优先级, 其次是数字化后没有模拟实体的, 然后是数字化有模拟实体的等。耶鲁大学图书馆认为长期保存的内容是根据资源自身的价值和长期保存的可行性来确定, 而不是资源的类型或者来源。但是资源的类型、文件格式以及来源等却能决定最终的保存策略。六所大学在保存内容的选择上基本都以资源的学术价值和长期保存价值为标准, 组织筛选人员、管理人员和编目人员, 对内容作出协同判断;保存的范围可以依据自身IT基础设施等条件作出调整, 比如是只保存图书馆的馆藏, 还是包括学校的学术资源, 或是包括第三方的一些资源等。

三、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实施方法

1. 保存模式选择。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体系存在多种模式, 包括机构独立保存、第三方委托保存和合作保存。三种保存模式在保存内容、保存风险和保存成本上, 都有较大区别。六所高校图书馆都至少选择了两种保存模式, 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则是三种方式全有。对于第三方委托保存模式, 除了斯坦福大学由于自身是LOCKSS系统的倡导者没有参与外, 其他高校都选择了第三方保存。在LOCKSS的参与者名单中, 没有单独发现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但是存在Havard-MIT数据中心, 该机构是两所大学的社会科学共享信息的机构。由此得出结论, 在长期保存模式的选择上, 六所大学基本上三种模式全部采用。

2. 长期保存政策。

长期保存涉及服务、管理、法律、技术和经济, 实施起来较为复杂。通过长期保存政策, 图书馆可以对长期保存工作进行界定, 明确工作定位, 树立工作目标, 确定工作方法, 建立工作原则, 划分工作权责等。在笔者调研的六所高校中, 全部制订了保存政策, 并定期进行修订。政策的内容, 除了因机构具体情况略有不同外, 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长期保存的原因;长期保存工作的定位;长期保存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保存范围;生命周期管理规范;对长期保存实践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界定;明确员工责任;知识产权说明;兼容标准。

3. 机构自主保存。

(1) 开源软件广泛使用。美国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于1999年提出的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已日益被接受为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系统基本架构。笔者调研的六所高校长期保存系统均遵循OAIS基本架构。为了保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 降低被具体厂商束缚的风险, 长期保存系统的内核基本都采用开源系统, 或是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并存。 (2) 长期保存系统架构。长期保存系统在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体系中, 不再是一个独立、集中的系统, 更倾向于成为数字图书馆整体系统的一项核心服务, 成为数字图书馆基础架构的一部分。例如, 长期保存系统在斯坦福大学的数字图书馆体系中是后台服务、底层系统为前台系统提供复制、审计、迁移和获取服务。 (3) 生命周期管理。长期保存虽主要关注数字资源生命周期中的存储阶段, 但是大多高校都选择对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干涉。在创建阶段, 参考国会图书馆的最佳实践或者创建标准规范, 对文件格式、创建方式、技术参数等进行规范;数字资源描述阶段, 元数据标准一般采用PREMIS作为长期保存活动的支撑, 同时使用MARCXML、MODS作为描述元数据, NISO MIX作为技术元数据以及METS来在应用系统和存储服务间打包传递;摄入阶段, 使用JHOVE来对文件格式进行识别、校验, 自动抽取技术元数据;保存阶段最基础的是对技术变化、用户期望进行监控, 并及时进行介质迁移、格式转换, 保证数字比特流的准确、完整, 并进一步确保数字资源的可使用性。

4. 保存成本及资金获取。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耗资不菲, 充足、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是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保存受硬件架构、保存期限、系统规模和保存策略等因素影响, 准确核算其成本是困难的。耶鲁大学数字保存委员会分析了核心成本构成, 为我们提供了参考:长期保存相关的资源创建、资源获取、评估和选择;谈判;决定和实施保存战略;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摄入资源格式校验、资源准备;内容管理;资源发现和获取;权限管理。为了保持资金的可持续性, 长期保存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样化。首先, 六所高校都把长期保存定位在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之一, 均投入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其次, 积极争取基金支持, 比如康奈尔大学的CDS由IMLS资助, 斯坦福大学的SDR由NDIIPP资助, 哈佛大学DRS由梅隆基金会资助等;另外, 可根据使用情况向用户收取费用, 比如哈佛大学会向用户收取存储空间购买、租用和维护的成本;而麻省理工学院则是首先依据院系规模, 为他们分配额定空间, 超出部分须由使用者按$5/GB/年收取。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国外一流大学图书馆在长期保存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特别是在合作保存和第三方保存方面,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 多模式共同实施成为数字保存的共识。然而, 在机构自主保存方面还没有成熟的系统, 采用开源软件定制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却也抬高了技术门槛, 此外, 因技术水平的不同引起的定制系统性能及稳定性的差异, 增加了长期保存的风险。

总之,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 需要高校图书馆高度重视其战略地位, 把它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科学规划、认真部署、积极实施。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 长期保存工作的开展定能为新时期图书馆服务转型带来新契机。

摘要:本文调查研究了国外若干知名高校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方面的实践, 并从长期保存工作定位、保存内容、保存实施、资金预算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 旨在为国内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数字仓储,保存政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系统测试方法下一篇:气候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