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展

2024-10-24

国外发展(通用12篇)

国外发展 篇1

一、引言

芳香旅游是以芳香产业为资源基础的一种旅游形式。具体而言,芳香旅游是以芳香产业涉及的所有内容为旅游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观光、度假和享受,以实现旅游者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等旅游需要的旅游活动。进一步说,芳香旅游是把芳香种植农业旅游、芳香工艺工业旅游和以芳香产品为基础的服务业结合起来,把观光与度假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按照芳香产业资源,可以将芳香旅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以芳香植物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包括以芳香植物种植园、芳香植物园等为资源基础的旅游;第二种,以芳香工艺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包括以香水工厂、精油工厂、香皂工厂等为资源基础的旅游;第三种,以芳香产品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包括芳香SPA、芳香疗法会所、香道会所、香水博物馆等。芳香旅游以第一、二种方式为资源基础,但是却以第三种方式所代表的度假养生旅游为高端产品和核心附加价值存在。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说,芳香旅游是芳香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首先起源于市场的融合,也就是消费者产生了对芳香产业相关内容的旅游需求,这就使得两个产业必须同时操作一个业务,比如在芳香产业种植地提供旅游服务,这样就产生了业务的重合,之后,随着需求的不断较大,受到市场利益的驱使,隶属两个产业的企业开始合作生产产品,或者某一个产业的企业涉足另一个产业进行产品的生产,开始推出各种芳香主体的旅游产品、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这就产生了产品的融合,当产品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模仿者就会出现,新的产业就会产生,形成了芳香旅游产业。

二、国外芳香旅游发展历程

国外的芳香产业兴起于13世纪,随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探索,使得香料开始流入欧洲世界。14世纪,阿拉伯人开始采用蒸馏法提取精油,这是西方近代芳香产业之始。随着1370年第一支香水———匈牙利香水问世,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芳香植物大规模种植,法国格拉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天然香料生产基地。20世纪后,世界芳香产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世界香精香料销售额不足4亿美元;到1984年已达到46.5亿美元;1995年则上升至96亿美元;20世纪末则达到了120亿美元,50年间增长了30倍。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芳香产业伴随着销售的不断增加,从消费的高度聚集到消费的逐步分散。2003年以前,芳香产品基本上被发达国家垄断,发达国家总需求占生产总量的90%左右,10%产品外销,说明其他国家用量很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10%消费量的这些国家,逐渐成为了新的增长点和动力。另外,世界香水消费市场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96年其销售总额为176亿美元,到了2010年全球香水销售总额达到380亿美元。可以说,国际芳香产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伴随着芳香产业的成熟,芳香旅游开始出现。

首先进入公众视野的芳香旅游便是香花香草园,自1545年威尼斯共和国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园帕多瓦大学教学花园开始,世界上植物园的发展向着专类植物园的趋势前进,芳香类植物园成为了这一趋势中的主力军。这种形式的芳香旅游兴起于法国普罗旺斯,1987年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的著作《我在普罗旺斯的一年》引发了芳香植物园的热潮,随后许多地区都创建了有特色的芳香植物园,如日本神户香草公园是由近200种香草植物构成的芳香植物主题公园;一直以芳香植物著称的美国布鲁克恩植物园内建成了儿童芳香植物园,种植了许多珍贵的古老的芳香植物。之后,随着香水和化妆品产业的发展,香水、化妆品工业成为了另一个芳香旅游的热点,1994年,法国化妆品谷在让保罗·娇兰先生的支持下创立,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美容产品集中产业带之一,化妆品谷内的芳香旅游始于会展旅游。法国化妆品谷协会经常举办一些展览会和集会,比如协会在2010年举办了意大利美容展、巴黎美容展、亚太美容展、中东美容展等等。

伴随着1950年奥地利化学家morley奠定了芳香精油的按摩、美容功效之后,芳香疗法逐渐从最初的医疗手段向休闲养生靠拢,到了20世纪末芳香疗法开始大量地运用于酒店和度假村之中。随着世界酒店巨头喜来登的Shine水疗中心,希尔顿的Eforea中大量芳香疗法的运用,芳香疗法成为了芳香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芳香旅游发展至今,已经向着精细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今天的芳香产业涉及到旅游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法国卢瓦尔香氛将嗅觉营销方案、香氛服务引入到了酒店行业之中;各种香草香料成为了餐桌上的新宠,各种主题的芳香饮食层出不穷“;芳香主题旅游”更具诱人市场潜力,如法国、日本采用“花镜”形式经营芳香植物农场,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同时还将芳香植物深加工成为干花、花香囊、花香枕等旅游纪念品。国外芳香旅游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国外芳香旅游发展基本是按照先“芳香”后“旅游”的顺序进行的。进而言之,芳香旅游是在芳香产业发展到一定基础之后出现的,芳香旅游所依赖的旅游资源并不是为旅游而生的,它的首要功能是为芳香产业服务,是芳香产业链上的一环,之后因为产生了旅游需求才为旅游业所利用。以芳香植物的种植和香草园为例,国外芳香植物的种植是香料香精产业的最底端,它属于为香料香精产业提供原材料的种植业,但是由于芳香植物具有香化和美化的景观功能而吸引了游客的到来,又因为游客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促使了旅游业的介入,从而形成了香草园这一旅游产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说,芳香产业是一个发展完善的工作平台,旅游业可以此平台为基础,延伸出自己的产品和产业。

三、国外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分析

本文按照芳香旅游的资源基础,将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以芳香植物为基础的芳香旅游、以芳香工艺为基础的芳香旅游、以芳香产品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其中,以芳香植物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包括以芳香植物的大规模种植为景观基础的香草香花园、种植基地旅游等;以芳香工艺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包括以香水、精油、化妆品制作工艺为依托的工业旅游等;以芳香产品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包括立足于芳香精油SPA按摩、芳香疗法、旅游商品等。国外这三种类型的发展方式都拥有典型实例,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上述发展实例的比较分析,本文依据其代表意义和借鉴价值,按照芳香旅游发展方式的三种不同类型,分别选取以芳香植物为基础的法国普罗旺斯熏衣草园、法国罗纳河谷和美国布鲁克林植物园,以芳香工艺为基础的沙特尔化妆品谷、花宫娜香水厂和娇兰之家,以芳香产品为基础中的格拉斯国际香水博物馆、凡尔赛嗅觉艺术馆和卢瓦尔香氛,并从发展方式、发展类型、核心吸引物、发展特点、住宿、购物、旅游服务机构、相关旅游活动、经营主体和利润来源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外芳香旅游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国外芳香产业发展时间较长,使得芳香旅游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国外的芳香产业发展时间较长,特别是芳香植物的种植与园艺,比如法国普罗旺斯的熏衣草种植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许多香草植物园的建立都超过了一个世纪之久。以芳香工艺和芳香产品为基础的旅游虽然兴起于近代,但是大多数香水工厂和香水品牌几乎也都超过了50年,比如花宫娜香水工厂成立于1926年,莫利纳尔香水工厂成立于19世纪初,加里玛香水厂成立于1747年,甚至比较年轻的香水博物馆也有10年以上的运作历史。芳香产业悠久的历史为国外芳香旅游带来了厚重的文化氛围,这是芳香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界新宠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文化氛围不但体现在香水工厂的古老工艺和器具上,而且体现在博物馆最古老的香水上,更加体现在普罗旺斯村落的田间地头,体现在布鲁克林植物园的每一块砖瓦上,这种文化氛围甚至难以用语言描述,它是融合在每一个景观之中而永远无法复制的时间的沉淀。

2、国外芳香旅游类型多样,几乎涵盖了芳香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国外芳香旅游发展的类型非常丰富,涉及到了芳香植物的种植、香精香料的加工、香水的生产和销售的各个方面。其不但从产业链的纵向上发展,也在各个环节进行横向的发展,比如在芳香植物方面,不仅有大面积的实地种植农业景观,也拥有种植多种香草植物的以参观教育为目的的香草园,以某种香花(最常见的如玫瑰、樱花等)为主题的香花景观专类植物园,甚至在法国罗纳河谷的一些城镇将芳香植物与城市绿化相结合,作为城镇景观的一部分。

3、芳香旅游作为区域旅游的名片和组成部分,促使区域旅游综合发展

国外芳香旅游的发展是与其他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的。首先,芳香旅游可以作为区域旅游的名片,例如1987年之后,普罗旺斯逐渐成为法国接待游客最多的地区,这些游客中80%是冲着熏衣草来的。但是,当他们来到普罗旺斯不仅可以欣赏到是熏衣草田,还可以游览法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地,参观历史文化名城马赛,去戛纳享受阳关和海滩,造访阿尔勒看看梵高纪念馆。可以说,游客因为熏衣草来到普罗旺斯,而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旅程绝不仅仅只有熏衣草。其次,芳香旅游也是区域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法国小城沙特尔,沙特尔最有名的景点莫过于沙特尔教堂,但是只有教堂未免使这个城市的旅游业略显单调,而位于此处的法国化妆品谷正好做了完美的补充,游客在参观教堂之余,还可以看看世界顶级的化妆品企业。另外,许多城市都将芳香植物园作为城市景观和绿化的一部份,用以提升城市美观度和吸引力,比如法国罗纳河谷、纽约、日本神户等等。

4、国外芳香旅游周边旅游业较为发达

芳香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都拥有发达的旅游业,其周边一定有数量众多的酒店、购物中心,各种与芳香旅游相关的旅游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芳香产业是一种高端产业,其生产的产品也多为奢侈品,使得芳香旅游从产生之初就与休闲度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芳香旅游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较高。而国外芳香旅游发达的地区都拥有高质量的食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服务,以法国普罗旺斯的小城sault为例,这个面积只有11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366人的小城拥有6家酒店,3家旅行社,并且每年都举行一次熏衣草节。

5、芳香旅游盈利主要来自于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带动效应

国外大多数芳香旅游核心吸引物并不直接产生利润,而是依靠带动效应产生收益,而其收益已经远远大于芳香产业。比如普罗旺斯的熏衣草花田,花农对来熏衣草花田游玩的游客并不收取任何费用,因为熏衣草首先是作为香料香精的原材料,其次才是旅游资源,而种植熏衣草所产生的旅游收入,主要是由游客在周边村庄的各种消费组成。熏衣草的产量大概可以达到20—40公斤/公顷,2010年普罗旺斯混种熏衣草达到1.7万公顷,总产量达到51万公斤,以2010年市场价每公斤600元人民币计算,当地花农销售熏衣草的收入可达3.06亿,这是花农种植熏衣草的直接收入。但是,每年因为熏衣草而来到普罗旺斯的游客所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以马赛为例,马赛每年接待游客达三百万人次以上,这些游客每年只需要消费100元,就已经超过了买卖熏衣草的收入。在国外,像香草园、香水工厂、香水博物馆大多是免费开放的,它们的运作费用主要来自政府投入和捐赠,但是这些景点可以增强城市和区域的吸引力,带来的增值效应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芳香旅游核心吸引物直接产生的旅游收益很少,但是依靠其带动效应产生的收益却是巨大的。

国外发展 篇2

Transwork采取的模式仅是信息撮合的模式,选取大型的生产企业,比如建材、造纸、钢铁等,进行公开招标,寻找合适的承运人,并通过信用机制对承运人进行评价约束。每成交一担货物收取5美元的中介费,每年物流收入1000万美元左右。

2.Getloaded模式

Getloaded采用的是货运配载平台模式,采取会员制管理,通过信息撮合的模式来创造利润,每年收入近1000万美元,其中利润超过400万美元。

3.TransCore模式

TransCore公司自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物流货运信息的运营和管理,TransCore的平台有两个部分,是信息撮合和系统租赁相结合的模式,就是当前比较先进的基于SAAS的公共服务模式。信息撮合是指物流公共信息系统部分,根据托运人的发货需求对相应的承运人进行公开招标,并对招标的承运人的执行情况进行等级评价,通过信用机制约束承运人。系统租赁是指向中小物流企业提供通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帮助没有开发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以整合社会资源。信息撮合和系统租赁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既能保证物流交易的正常进行,又能使企业持续盈利。TransCore每年物流收入7000万美元左右。

4.Landstar模式

引进国外智力,服务科学发展 篇3

25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小平同志说:“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对这个问题,我们认识不足,决心不大,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外国智力的概念、利用外国智力和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并将引进国外智力提升到国家战略方针的高度,全面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问题和观念问题,围绕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利用外国智力这个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引进国外智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当中的战略地位。

25年来,我们在邓小平引进国外智力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卓越领导下,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5年来,引进国外智力事业蓬勃发展,引进国外智力的规模不断扩大,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的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每年不足万人次到2007年的48万人次,出国培训人员由每年不到900人到2007年近7万人次,引进国外智力渠道不断拓宽。目前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外国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著名大学、民间团体由10多个扩展到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机构,引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教育和新闻出版部门,发展到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引智地域日益拓宽,由最初的沿海地区和少数城市,发展到今天的全国各地;引智主体日益多元化,由初期的政府主导发展为今天的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协同联动、竞相引资的局面,引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由计划管理为主向市场导向为主转变,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5年来,引进国外智力的实践通过证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勇气和求实精神,丰富的经验和远见卓识确立的“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从对外扩大开放大局出发,对引进国外智力的战略部署是十分英明的。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引进国外智力的生动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思想,开辟了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崭新天地,丰富了改革开放的深刻内涵,使我们有了为之开拓、实践、奋斗、奉献的广阔舞台,使我们的人生变得生动多彩,更有意义。我们要倍加努力、倍加热情,为我们倾心所系、真情所动的引进国外智力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外游轮旅游发展研究 篇4

一、基本概念

(一) 游轮

Cruise ship:译作邮轮或游轮。过去洲际间或水上长距离间传送邮件, 通常是委托航行在固定航线上的大型客船来承运的, 这类大型客船被称为邮轮。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 洲际航线和远距离水上航行被飞机取代, 邮轮逐渐退出, 取而代之的是大型豪华游轮[3]。这些游轮主要服务对象是游客, 而不是旅客, 承运邮件也已不是它的重要任务, 因此现代词汇中译为“游轮”更为合适。

(二) 游轮旅游

游轮旅游是指以愉悦为目的, 通过航班在海上进行旅行, 通常会停靠若干港口[4]。它是最具争议性的旅游产品之一, 属于海上旅游和休闲市场的一部分。海上旅游和休闲包含了三方面的要素。第一是运输, 代表物为游船;第二是旅游和休闲, 这是对海上巡航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第三是旅行, 主要指游览线路。游轮旅游同处在三要素的重叠位置, 跨船运、旅游和休闲、旅行三者的市场, 它的供给需求通常依靠船舶得以满足。图1说明了游轮旅游的发生机制。海上旅游和休闲与航运服务市场都有旅客服务, 最明显区别在于, 就需求而言, 前者的一级市场是旅游和休闲, 而后者则提供传统的搭乘航线和特定的渡船服务, 在两者供给关系的驱动下产生了游轮旅游[5]。

(三) 游轮旅游者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 (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 对旅游者的定义[6], 可以将游轮旅游者定义为:离开惯常环境连续时间不超过12个月, 搭乘游轮在海上巡游而非工作目的, 途中停靠某地作短暂逗留, 即使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

二、研究内容

(一) 游轮旅游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游轮旅游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2002年美国游轮产业创造了高达2 040亿美金的经济效益, 其中, 游客花在购买商品、服务的消费达120亿美元, 提供直接就业机会达11万个。平均一艘搭载2 000名游客和950名船员的游轮, 可为停靠港口带来18万美元的消费额[7]。游客和运营商在各大支出项目中的消费对地方政府, 乃至国家的财政收支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8]。首先是游客方面, 当地航空公司将获得一些游轮旅游者支付的飞机票价;而地区在游客附加支出花费中也获益良多, 因为游客离开游轮到访目的地时不可避免要联系当地交通 (公路、铁路、航空) , 到访期间住宿、餐饮的消费占了地区经济很大一部分。其次在运营商方面, 政府收费项目, 包括各项税费, 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港口费、拖船费及搬运费主要是提供服务的地区受益。另外燃料提供的受益范围可以是地区或国家, 服务购买则只是地区性受益。

(二) 游轮游客行为研究

1. 游客价格敏感度细分

通过问卷调查,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游轮游客根据价格敏感度进行细分, 研究不同价格敏感度的游客市场对游轮旅游降价促销的反应[9]。结果显示, 对价格敏感度低的游客有较高的家庭收入, 在航程中每天花费更多, 比价格敏感度高的游客更愿意购买贵宾包厢;而价格敏感度高的游客更有可能积极评价自身的体验。因此, 从价值上说, 游轮折扣可能吸引到对价格高敏感、花费较低的次需要人群, 对游轮旅游的总收入不会带来很大的增值。另外, 游客对游览产品的依恋越多, 价格感知越好;总体满意度越高, 服务和活动级别越高, 回购意愿也越高。

2. 游客价值感知的影响因素

新奇、享乐和控制这三个情感因素与游客行为意向具有强相关性, 在游客游轮体验的价值感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图2) [10]。在度假期间, 旅游者带着愉悦身心、体验新事物的强烈愿望参与旅游, 这种强烈愿望促使他们常常为自己设定一些娱乐项目, 并尽力克服任何影响其娱乐的障碍, 总体满意水平只在情感因素与价值感知二者之间起调整作用。因此, 旅游者达到满意的过程是他们自身作用的结果。尽管某些因素 (旅游地设施的价格和质量) 会影响到旅游者的满意程度, 但更具影响力的却是那些与旅游者个体相关的情感因素。

3. 游客对游轮吸引因子的选择

游轮的吸引要素分外观特征和内在服务两类, 从各要素平均得分可知游客对游轮的外观满意度高出对内在服务的满意度。对游轮外观特征的评价中, 船舶总体状况得分最高;而内在服务方面, 游客对船舶上的美食最为满意, 得分最低的是海岸旅行[9]。服务是游轮旅游中的核心, 直接影响着游客的体验质量。因此, 游轮营运商应在停泊港的选择、海岸旅行活动的组织、船上娱乐、美食等内在服务方面持续改进, 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增加游轮吸引力。

(三) 游轮旅游目的地研究

凭借宜人的气候、迷人的海滩、美丽的海岛、优良的海港等有利条件, 加勒比海、地中海和阿拉斯加地区是世界传统的三大首选游轮旅游目的地。从图3、图4[11]和图5[12]中可以看出:

(1) 加勒比海地区是最繁忙的航行地区, 尤其是在北半球的冬季。

(2) 仅次于加勒比海地区, 4—9月, 地中海地区是重要的航游目的地。

(3) 排在第三位的是阿拉斯加和大西洋。

(4) 亚太平洋地区游轮游客所占的份额显示了该地区强有力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基础。

(5) 随着游轮游客数量的增加, 全球巨型游轮的数目也在逐年上升, 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地中海和北美地区, 亚洲地区所占的比重近年有上升趋势。

(四) 游轮旅游航线研究

1. 三大运营商

全球三大游轮运营商分别是嘉年华游轮总公司、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公司和丽星游轮总公司。三大集团拥有一系列品牌, 游轮数量达127艘, 占了接近世界游轮总量的50%[12]。航线遍及各大洲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母港大多设在欧洲和北美洲。

2. 游轮航线

游轮航线是由游轮、港口、有体验价值的海域和服务设施等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系统, 其中有体验价值的海域是游轮航线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3]。游轮航线一般可分为单向、环形两种。单向游轮航线, 是指游客乘坐游轮从始发港起航, 到达目的地港后, 就离开游轮的航线。比如:游客乘坐游轮从美国纽约港起航, 穿越大西洋, 到达英国的伦敦港后, 游客就离开游轮, 并且不再返回到游轮。环形游轮航线, 是指游客乘坐游轮从始发港起航, 到达目的地港后, 再乘游轮返回始发港的航线。返回可以是沿原路或新线路返回[14]。

不论是对航行本身或游客而言, 最具影响的航线就是环球航行。世界上第一个非正式的环球航行是1922—1923年间, 由冠达游轮公司 (Cunard Line) 的拉科尼亚号 (Laconia) 创下的, 这艘高三层, 装载能力达19 680 t的游轮从纽约港出发, 驶出了一条时至今日仍受到环球航行者喜爱的路线[15]。

根据游客市场调查, 向西的航线是最受欢迎的, 因为当游轮每穿过一个时区, 船上的时钟就会往后拨一个小时, 使得整个航行的时间得以无偿的延长;而向东航行的路线每穿越一个时区时就失去了一个小时, 因此不太受欢迎[16]。

三、未来趋势

(一) 游客数量持续上升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 游轮旅游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据CLIA报道, 仅美国游轮游客市场每年以空前的16.8%增长速度发展。运用SPSS统计软件, 将1988—2006年间全球游轮游客人数[11]做回归分析, 选择方差解释量最大值 (0.975) 的三次曲线方程, 对未来游客人数作预测, 得到图6。游轮旅游在经历了19世纪20年代起步阶段, 20世纪的成长阶段后, 21世纪正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预计2015年, 全球游轮游客将突破1 550万人次。

(二) 游客日趋年轻化

游轮旅游已成为全球旅游产业组成中的一个虽小, 却在不断增长的部分。最近一项游轮市场分析显示, 34%的游客年龄为35~54岁, 75%的游客是已结婚的, 40%的游客是大学毕业者, 只有25%的游客是退休者。家庭成为游轮市场的重要细分市场, 16%的游客至少携带一名18岁以下的孩子。游轮不断推出的新产品, 如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及方便快捷的服务措施, 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使世界游轮游客市场表现出年轻化趋势[17]。

(三) 游轮承载能力新突破

目前, 游轮提供的游客床位数占了全世界旅馆床位数总量的0.6%[18]。预计2012年, 全球巨型游轮数量将达到48艘, 床位累计容量超过15万[12]。随着巨型游轮数量的增加, 船体的新颖设计及科技创新, 游轮的累计容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现承载能力的新突破。

(四) 航行目的地多元化

加勒比海、地中海等传统航行目的地由于知名度高, 开发历史久远, 大量游客的到来令当地出现拥塞, 降低了旅游体验的质量水平[19]。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满意程度影响着旅游者未来的度假决策、未来可能参加的旅游活动以及向其他人群传递的目的地信息。如果旅游者在某一目的地的旅游体验质量太差, 他们对这个地区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忠诚度。一些对过度拥挤状况忍受限度较低的游客, 就会发生移动, 放弃该目的地, 转而选择令人满意的度假地, 以实现其时间与资金的最优化组合。因此, 传统游轮旅游目的地出现游客大量拥塞情况后, 营运商必将开辟新的航行游览地区, 制定新的旅游航线以吸引游客[20]。

(五) 游轮旅游安全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

游客人身安全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最大保障。游轮旅游过程中, 游客从上船, 到出港、航行、进港、下船, 涉及游客、游轮和海洋三方面要素[21]。游轮旅游者的安全不仅要面临海洋自然环境不可抗因素, 如:台风、海啸、冰山等的威胁, 还可能发生游轮碰撞、触礁、火灾、搁浅、电力损害、海上犯罪等事故。如何能尽量减少游轮事故, 保障游客人身安全, 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 有很多地区或国际的法律、法规、协议等管理海上行为, 但由于游轮在港口的实际停泊时间很少, 运营商通常是在国外注册的, 事故原因一旦涉及到管辖权冲突问题, 就无法得到进一步有效的调查和解决[22]。因此, 要有效地解决游轮旅游安全威胁问题, 除了要求运营商提高游轮的安全系数外, 还需要加强国际间合作, 通过联合预报、技术交流和制度建设防范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

(六) 游轮旅游可持续发展

被喻为“水上旅馆”、“海上移动城堡”的游轮鉴于自身动力及其功能的需要, 在航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排放物, 包括废渣、废气和废水, 一艘搭载3 000位乘客的游轮一天可产生30 000加仑污水和11.5 t废料[23], 造成对海洋、港口、目的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中, 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溢油。游轮经常携带大量的燃料, 这些燃料经常是最毒、最具污染的重油, 一旦释放, 对环境将造成很大的损害。另外, 干扰动植物自然生境、改变海岸泥沙沉积模式、破坏珊瑚礁等都是游轮旅游所带来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21世纪游轮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需要对国际代理商、游轮公司、旅游目的地作长远总体规划, 还需要航线运营商继续投资和宣传国际“最好的可能环境选择” (The Best Possible Environmental Option, 简称BPEO) 活动、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制定有利目的地安全保障的相关政策等[24]。

国外隐身材料发展新动向 篇5

国外隐身技术及材料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源于德国,发展于美国并扩展到英国、法国、俄罗斯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美国目前拥有隐身飞行器装备部队,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俄罗斯、德、法、英、瑞典、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都在竞相发展隐身技术,并在新一代作战飞机中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隐身技术,70年代中期美国制定的综合应用多种隐身技术研制隐身飞机的“黑计划”和研制过程一直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直到80年代美国军方才相继公布了F-117A隐身战斗机和B-2隐身轰炸机的外观。迄今为止,美国已研制出10余种准隐身飞机、8种隐身飞机、12种无人驾驶隐身飞机、7种准隐身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和直升机、多种准隐身巡航导弹和其它类型导弹以及数种中、小型舰艇。其杰出代表是F-117A隐身战斗机、B-2隐身轰炸机、F-22先进战术隐身战斗机和A-12先进战术战斗机,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隐身材料。

F-117A是第一种按低可探测技术设计的实用型单座亚音速隐身攻击战斗机,具有很好的雷达、红外和目视隐身能力。F-117A以铝合金结构为主,机体表面几乎全部涂覆了黑色的雷达吸波材料。部分结构件,如翼梁、翼肋、大梁、机翼前缘、发动机舱、前机身、蒙皮及某些机内部件被涂覆了铁氧体涂料。一份报告指出,有6种不同种类的雷达吸波涂层用在F-117A上。

目前,美国空军正着手对F-117A进行改型,将在全天候对地攻击能力和应用F-22飞机隐身涂层技术两方面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型号为F-117MLU。

B-2于1989年开始试飞,1993年交付美国空军使用,其900平方米外表面的95%涂覆一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韧性隐身涂层。B-2每次飞行后,都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掉屑、划伤和腐蚀等方面的检查,且在两次飞行之间必须对损坏的蒙皮进行修理。另外,这种韧性隐身涂层每五年要更换一次,在B-2的整个寿命期内,大约要更换4次,以保证它的隐身特性。

A-12又称舰载隐身攻击机,将有可能成为美国海军今后10年唯一的一种全新飞机。它具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战争环境要求的低可探测性和纵深遮断能力,将取代A-6E舰载攻击机、S-3B反潜机和E-2C早期预警机。

YF-22A和YF-23A先进战术战斗机于1990年分别试飞成功。其中,YF-22A被美国空军认定为21世纪初主力重型战斗机,代号为F-22,用于替代现役的F-15战斗机。F-22综合平衡了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敏捷性、可靠性和维护性的不同要求,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为0.01~0.1平方米,且可像普通战斗机一样在任何天气下使用和维护。

F-22采用了更先进、更成熟的隐身材料: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占整个结构重量的26%;在重点部位(如进气道和机翼前后缘)采用了将吸波涂层涂覆于吸波结构材料表面的方法,高频雷达信号被表面吸波涂层吸收,低频雷达信号则被吸波结构材料吸收;发动机舱外蒙皮以复合材料取代钛合金,既减轻结构质量,又提高隐身性能;发动机的推力换向和反推力喷管以及发动机周围的构件可能采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以提高对红外和雷达波的吸收能力。另外,座舱盖采用新开发的铟锡氧化物陶瓷镀膜,透光率达到85%。F-22将于2005年投入使用。

美国研制的最新一代联合攻击战斗机JSF的隐身特性与F-117A、B-

2、F-22大致相同。据称,要保持JSF的隐身特征将比前一代飞机所需工作量和费用均减少90%。JSF的RCS为0.001平方米,相当于高尔夫球大小。

欧洲战斗机(EFA)于1988年开始研制,1991年在德国首飞。EFA在进气道中涂覆雷达吸波涂料以及使用了能散射雷达波的金沉积镀层的座舱盖,RCS为2平方米。

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于1999年1月12日公布了最新一代(俄罗斯第五代)多用途军用歼击机1.44,据称其隐身性能与美国F-22相当,RCS为2~3平方米。

日本三菱公司的SX-3战斗机(F-16改进型)的翼面为全复合材料,翼展加大的机翼前缘涂覆了雷达吸波涂料。

瑞典将隐身技术应用于战舰,新一代隐身战舰YS2000是世界上RCS最小的战舰。

国外终身教育发展综述 篇6

纵观近年来国外终身教育的研究,不难发现,以发达国家为首,世界各国的终身教育大致是从理论研究、实践发展和制度保证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终身教育发展综述

一、理论的研究

20年代,英国诺丁汉大学设立了成人教育系,担负对成人学习特性的理论研究以及培训成人教育师资的任务,奠定了大学成人教育的专业学术地位,而且英国的大学普遍设有成人教育的学术单位,包括硕士、博士学科点,进行成人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及师资的专业培训工作。同时,英国的成人继续教育协会也在为英国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地做着贡献①。

6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了成人学习动机倾向的定向理论,对成人参与学习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70年代,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充分认识和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与优势并要按其特点施以相应教学的观点,对成人教育研究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美国为数众多的民间组织等都积极参与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当中,为本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设施②。

日本建立了一系列政府有关部局、省厅所属的终身教育内部研修、研究设施。同时,日本的许多企业设有内部研究设施、终身教育研修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日本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几十年来出版了几千种有关终身教育的文献与专著,并积极加入政府教育审议会,参与政府制定终身教育政策。日本学术界还扮演着终身教育理论的咨询者、质问者、甚至批评者的角色③。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郎格朗在其《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由此,终身教育理论正式提出。

二、实践的发展

英国的终身教育载体包括:产业大学、开放大学、住宿制学院、社区学院、各类教育培训中心及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等。英国的产业大学与一般的全日制大学不同,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远程学习与教育组织,在学习者与学习产品之间扮演着中介服务的角色,主要面向成人和职业群体,提供各种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管理等广泛内容的学习。住宿制学院分为长期住宿制学院和短期住宿制学院两种,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治和经济等领域④。

美国有着多种多样的终身教育机构。社区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成为美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如大学预备教育、职业教育、补偿教育、成人及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此外还有许多独立的成人教育机构,如各种非营利性的社区成人学校提供的非职业性休闲教育、具有营利性的私立学校提供的函授教育、商业和技能教育、还有各类自由大学。许多社会机构也参与到终身教育的推广运动中,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企业内教育机构、政府机构、学校劳工组织等豑。

公民馆是日本社区教育的主要团体,主要是为居民结合其实际生活进行教育学术及文化方面的活动,以提高居民的教养,增进健康、振兴文化、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公民馆除了将学习室、集会室等提供给居民学习、集会外,还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和文化娱乐、信息交流活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终身学习中心等,历来是日本全国各城市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的场所。近年来出现的文化会馆、音乐馆、体育训练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及由民间经营的文化中心,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豒。

德国的民众高等学校历史悠久,它主要以社会成人为主要对象,提供的课程丰富多样,根据学生的需要弹性地设置课程的时间。寄宿制国民高等学校相对民众高等学校来说规模较小但非常活跃,它主要为民众提供社会政治继续教育。还有农村成人教育组织、教会、家庭教育设施、福利机构、研究机构、函授大学、通讯教育机构等众多机构和组织为民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豓。

谈到瑞典的终身教育的特色载体,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学习圈”。所谓学习圈是指由朋友或熟人组成的团体,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进行预定科目或问题的有计划的学习⑧。市立成人教育机构与民间中学在瑞典的成人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瑞典还通过教育协会、劳动力市场的教育与培训方式为成人提供教育机会。

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的典型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以国家职业教育领导部门所提供的培训大纲及工业部门、行业协会等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实用性人才。同时,澳大利亚的大学都办有继续教育学院,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种需求,同时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短期培训项目。此外,澳大利亚还有985所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中心,300多所把工作实践与有组织的培训结合起来的学徒制培训中心,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⑨。

三、制度的保证

英国的《1994年教育法》确定了从初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公立教育体系。二战后又颁布了近20个教育法和涉及教育的其他议会修正法。2000年,英政府颁布了《学习与技能法》,旨在积极推进终身学习。与之相关的还有两个报告:一个是“1919年报告书”,对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着重提出;1973年又提出《拉塞尔报告书——成人教育振兴计划》。两份文件:1998年《学习的时代》绿皮书,强调了面向所有人的终身学习体系的迫切性;1999年《学会成功》白皮书,提出建立一个全国和地方的计划、组织和投资体制,设立全国学习技能委员会豗。

美国的终身教育的政策和法案从不同领域和侧面对公民终身教育的权利、义务、保障做出规范。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该法案对成人教育的机会、概念、经费、教育实施等进行具体规定。1976年《终身学习法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极为宽泛的定义。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重要宗旨在于“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力的最终目的”。1997年美国教育的《四大目标》与“十大目标”是对《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进一步规定。

日本宣扬终身学习理念入手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的政策与法律框架。1971年,中央审议会发表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备的基本政策》,指出从终身教育观点出发,全面调整教育体制。同年,社会教育审议会也发表《关于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为实施终身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豘。198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标志日本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政策框架的建立。1988年文教白皮书《我国的文教政策——终身学习的新发展》明确指出日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1990年6月,日本内阁通过了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案》,终身学习成为日本政府一项基本国策豙。

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终身教育政策。1971年制定了《联邦教育训练促进法》,规定了个人实施继续教育方法。并实行“带薪教育休假制度”,每年给予劳动者10天左右教育假。为鼓励民众个人参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1990年,德联邦议会研究委员会发表了以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主题的《未来教育政策:教育2000》总结报告。199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联邦议会中作题为《终身学习:职业继续教育的情况与展望》报告,该报告指出终身学习无论个人、组织或社会而言都十分必要。1966年通过了《晋升进修教育促进法》,激励在职人员终身学习豛。

瑞典创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建立了一整套旨在推动成人教育和回归教育立法保障机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通过了《民众教育法》《学习小组法》《市立成人教育法》等豜。1975年建立了成人教育假制度。1984年通过的立法建立了成人学习特别津贴制度。

注释

豍周西安.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99-102.

豎豑李玉芳.美国终身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5,(6):20-22.

豏王华轲.发达国家终身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52-56.

豐胡海云.英国终身教育发展概论.外国教育研究,2003,(111):51-55.

豒王传永,鞠波.发达国家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讲演及启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84-91.

豓豛豜张建平.德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3,(2):21-24.

豔瑞典的终身学习发展策略.安徽教育,2002,(21):22-23.

豖郝克明,王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会.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105-112.

豗黄日强,张霞.英国职业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外国教育研究,2005,(4):77-80.

豘崔世广,张洪霞.日本开展终身教育的历史过程.日本问题研究,2005,(1):39-46.

国外城市住房发展机制管窥 篇7

决策与协调机构

住房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制定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综合的问题,涉及计划、财政、金融、税务、社会、土地、规划设计、建设和法律等许多部门。为了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保证住房发展计划和相关政策法令的有效实施,一些国家先后设立高层次的决策协调机构,负责制定住房政策和长期发展计划,运筹和协调物资、资金、劳动力分配等。属于发达国家的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有这样的机构。

瑞典的住房委员会下设国家住房管理局和23个省级住房管理局,284个区设有国家贷款和补贴的委托办事机构。住房委员会的职责包括:负责协调各政党在住房问题上的意见;审定政府的住房财政报告;审批有关住房的立法;处理各种住房提案;负责编制住房建设计划、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确定补贴标准等。

意大利政府在其公共工程和住房部内设民用建筑委员会,委员会由公共工程和住房部长或副国务秘书主持,委员会中设有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制定民用建筑四年计划;向各大区分配财政资金;监督计划的实施:向议会报告年度计划;批准国家技术措施;管理与建房有关的科研和试验活动的经费。

日本于1949年成立的建设省住宅局是其住房建设的中央统管机构,其职责是:起草住房政策;健全实施体制;编制住宅预算;分配国家住房建设投资;编制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对地方政府机构、公共团体、住宅和都市整备公团、住宅金融公库等进行指导和监督以及推动和指导民间住宅建设活动等。日本这种由建设省住宅局对住房建设实行资金、计划、政策、法令、设计、生产、技术一体化管理的体制,大大强化了对住房发展的综合有效管理,从制度上保证了住房计划和政策的实施。

再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情况来看,香港地区、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和菲律宾等国家或地区也都成立了类似的机构。

港英政府于1972年设立香港住房委员会,由住房、财务、地政等有关部门的官员和20名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所有成员均由港督任命,委员会是统筹公共房屋事务的法定机构,直接向港督负责,代表政府策划、兴建及受理公共住宅及居者有其屋计划。

韩国按照1972年制定的“国家住房建设促进法”设立国家住房政策审议委员会,委员会由20名成员组成,包括政府相关部长、国家住房公司、土地开发公司的董事长及私人部门代表,主席由国家经济企划院院长担任,副主席由建设部部长担任。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住房发展规划,审批全国住房建设计划(包括年度建房规模、建房种类及相应的资金分配等)。

泰国于1973年设立国家住房政策工作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的部长、私人开发商代表和住房专家共同组成,该委员会从整个住房制度着手,研究住房投入的政策,改善政府管理,鼓励银行、开发商为低收入者建房。

印度尼西亚于1974年设立国家住房政策委员会,由住房、公共工程、土地、计划、社会、移民、内政、财政、银行等政府有关部门的部长参加,人民住房事务国务部长担任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直接向总统负责,制定全国住房重大政策。人民住房事务国务部长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国住房建设政策性问题。

巴西1988年进行住房改革,建立全国住房委员会。委员会属于部际间机构,其基本职责是拟定统一政策和建设计划,审议住房金融制度,颁布法规条例。此外还重建住房基金监督委员会,由政府、企业家和劳工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议住房资金的使用问题。

菲律宾成立房屋和城市发展协调委员会,作为政府统一协调住房建设、资金、土地等问题的权力机构。

实施和管理机构

除少数国家外,政府决策协调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住房建设。据世界银行的调查测算,政府机构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的生产效率是最低的。同时,由于政府决策机构既然已经负责制定政策和计划,分配资金等,如再直接参与住房建设,势必造成政府机构的功能紊乱。多数国家都在决策机构之下设立住房执行机构来实施公共住房计划,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多数国家的政府不予干预。

尽管各国公共住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机制存在差异,但基本而普遍的模式是中央政府制定基本政策和长远或年度计划(主要包括供应量、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在一定的自主权下负责公共住房的建设、分配和管理等的实施。各国公共住房计划具体实施机构主要包括国有住房公司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两大类,其中,国有公司主要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所有的公司,一般以地方政府的企业为主;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居民自发组织、私有企业和宗教及慈善机构的住房组织等。

新加坡在1960年成立国家住房发展局,根据国家法令实施建房计划,专门负责建造向中低收入阶层出售和出租的公共组屋。住房发展局按商品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资金来源是国家贷款和政府给予的住房差价补贴。成立于1974年的新加坡住房和城市发展公司(HUDC),专门负责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建设和供应,是政府所有的公司。

瑞典于1948年创建了皇家住房局,设有24个地方分支机构。1947年还立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实施国家住房计划(尤其在住房贷款和补贴申请)方面需与中央政府共同决定。地方政府对在其辖区内何时、何地、建何种住房上有所谓的“行政区土地使用规划垄断权”。瑞典的住房供应以国有企业和合作社为实施主体,1947年的立法允许城市政府成立非营利建筑公司,到1950年,已有50家这样的享受政府特殊补贴的公司,其中,瑞典国家住房公司联合会(SABO)是其代表。

英国的公共住房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前,主要由城市政府所有的企业建设和管理,以后则主要由接收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的住房协会、建房社团等私有或非营利民间企业为主。1974年的住房法授权住房公司对住房协会建立登记制度,各种贷款仅限于在住房公司登记的住房协会。

日本政府在1955年成立住房公团,具体实施公共住房建设计划。1981年,住房公团和宅地开发公团合并组成住房、都市整备公团,负责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共同出资,专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从1966~1990年,政府共实施了5个五年住房建设计划,兴建住房3710万套,其中国家投资1570万套,占总数的42%。

韩国住房政策审议委员会制定建设计划,住房行政管理事务由建设部实施,下设国家住房公司和国家土地开发公司,负责建造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出租公房。

印度尼西亚则设立住房部和公共工程部,住房部负责住房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公共工程部负责实施计划,建造公房。公共工程部下辖的18个国营住房建设公司,主要营建低造价住房。

中介与金融机构

住房是价格高昂的生活必需品,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工业化国家中,住房价格一般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3~8倍;我国北京为14.8倍。中低收入阶层很难在短时期内完全用自有资金来购房或建房,因此,开展住房信贷的住房金融机构就成了居民解决购、建房资金的纽带。一方面,多数国家来取税收、利率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储蓄和借抵押贷款购、建房,由金融机构把量小分散、期限短暂的资金转换融通为数量较大、期限较长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建房的预算拨款和购房的津贴补贴等资助资金,也需要金融机构营运管理。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承担这类住房融资业务,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住房金融机构或资金管理机构来承担此项业务。中介金融机构可分为政府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和私人住房金融机构,其中,政府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主要针对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而设立。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美国的联邦抵押贷款协会、英国的建房社团、加拿大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公司、日本的住宅金融公库、瑞典的城市抵押银行、挪威的国家储蓄银行、意大利的国家房地产信贷银行等都属于这类金融中介机构。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局、巴西的国家储蓄银行、新西兰的新西兰住房银行、韩国的朝鲜住房银行、泰国的政府住房银行、印度的国家住房银行和城市与住房发展公司、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储蓄银行、菲律宾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公司和土耳其的房地产信贷银行等都是这类专门的金融中介机构。

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中央银行贷款、专项住房基金、法定强制储蓄和社会居民存款等。其中,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创办这些机构和一定的营运资金;至于储蓄,一般是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储蓄银行)吸收储蓄,然后再转借给政策性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吸收一般储蓄。这类机构的资金运用主要是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购房和建房贷款,以及为贷款提供担保。

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和住房资金营运机构都是国家的法定机构,其领导体制归属于政府有关部门,如韩国、土耳其和巴西归属国家住房建设部,泰国和印度归属财政部,加拿大和新加坡归属劳工部。这些机构都由政府批准的董事会直接领导,董事会成员由政府、专家和有关的利益集团代表等组成。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依法自由经营,自负盈亏,任何政府部门都不能直接干预其营运业务。

国外工程机械发展趋势 篇8

新技术与新结构

近几年, 国外工程机械产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在发动机燃料燃烧与电控、液压控制系统、自动操纵、可视化驾驶、精确定位与作业、故障诊断与监控、节能与环保等方面,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开发出许多新结构 (或系统) 和新产品, 提高了工程机械的高科技含量, 促进了工程机械的发展。

1. 计算机辅助铲土运输技术与GPS定位 (全球定位系统)

卡特彼勒将其雄伟计划命名为“采矿铲土运输技术系统 (M E T S) ”。M E T S包括多种多样的技术产品, 如无线电数据通信、机器监测、诊断、工作与业务管理软件和机器控制等装置。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 计算机辅助铲土运输系统 (CAES) 包括机载计算、厘米级G P S微波定位和高速无线电通信三项技术。在运行中, 机载系统通过无线电接收整个无线网络中的铲土运输数据、工程数据或现场规划数据。这些数据都显示在驾驶室内的一个屏幕上, 司机在驾驶室内能直观地了解机器的作业位置, 并准确地判断需要挖掘、回填或装载的土方量。

(2) 关键信息管理系统 (VIMS) VIM S监测机器中极其关键的性能与作业参数, 并且通过无线电将数据从该机器传送到业主办公室。可立即分析数据以便估量机器的当前状态, 或加以收集和整理, 以便显示机器的作业趋势。

(3) CAESo ffice软件这种软件与来自装有C A E S的机器的数据相结合, 产生一个集成的现时作业模型, 使业主能在接近实时条件下对现场或远处监控各种作业。

2. 推土机定位系统与虚拟推土

DOZSIM1.5, 是一种极易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可计算推土机的作业生产率。该软件包与Windows兼容, 采用3D模拟技术分析推土机距离、坡度、工场设计参数, 并可输出总土方量 (压实或松散) 、每趟移走的土方量、每小时移走的土方量、每趟总耗时、每趟总成本、总系统生产率等大量信息。计算机精度高于C AD系统。

Leica采用GPS技术的Dozer2000导航系统, 在无需勘察标桩的情况下, 允许司机精确地控制推土机的铲刀板和机器的位置, 实现虚拟推土作业。

模块采矿系统公司的推土机定位系统有助于司机完成诸如坡度与推土任务。驾驶室内安装有图像控制台, 向司机显示机器在作业区内的位置, 并实时显示关键作业参数, 如铲刀角度或被移动的土方体积。

Trimble的产品是Site Vision G P S, 可实现坡度的精确控制, 驾驶室内可视化显示系统指导司机精确作业, 精度可达厘米级。

3.装载机新技术与新结构

为了提高装载机的作业生产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生产厂商在广泛采用新技术、新结构的同时, 经过不懈地努力, 相继研制出许多超强功能的系统。现列举如下:

(1) 行驶平稳性控制系统在动臂举升液压缸液压回路中增加一个蓄能器, 以衰减工作装置在机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减少装载机的颠簸。

(2) 附着力控制系统在每个车轮上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 自动将所需的制动力施加到车轮上, 并将转矩传给与之紧密相连的车轮, 便于装载机直线行驶及转向。

(3) 动力电子控制/管理系统根据传动装置及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 自动调节发动机输出功率, 以满足不同作业工况的需要, 提高燃料的经济性。

(4) 发动机自动控制系统当装载机处于非作业工况时, 自动降低发动机转速, 减少燃料消耗及发动机噪声。

(5) 关键信息显示/管理系统采用网络通讯技术, 在办公室的控制中心实时监控装载机的作业状态, 据此向司机提供基于文字提示的精确故障诊断信息。

(6) 转向变速集成控制系统取消传统的方向盘和变速杆, 将转向与变速操纵装置集成为一个操纵手柄, 并采用简单的触发式方向控制开发和选挡用的分装式加速按钮。利用肘节的自然动作左右扳动操纵杆, 实现转向;利用大拇指选择按钮, 实现前进与后退、加速与减速行驶。

(7) 销轴润滑系统能为工作装置上的所有销轴提供为期200h的润滑服务, 并使销轴的润滑作业易于完成。

(8) 舒适驱动控制系统其目的是提高司机的舒适性, 帮助长时间进行作业的司机减轻劳累, 保持作业效率。

(9) 负载感应变速系统根据负载状态, 自动调节车速及发动机飞轮转矩, 实现高速、小转矩或低速、大转矩的动力输出。

(1 0) 计算机故障诊断系统通过控制面板上的指示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报警信号, 提醒司机可能潜在的故障隐患。这样, 司机只管全神贯注地工作而无需不断查看仪表读数。

(11) 负载自动稳定器采用一对钢膜氮气蓄能器, 安装在前车架中, 与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联通。当作业或低速行驶时, 系统自动断开;当车速超过4.8k m/h时, 由电子速度开关控制的电磁阀自动开启, 蓄能器吸收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振动与冲击载荷, 提高了操作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12) 自动运输控制系统降低机器在凹凸不平路面上的振动, 提高驾驶舒适性和作业效率。J C B公司456BZX (18t) 安装此系统, 最高车速达38km/h。

(13) 燃油、空气比例控制系统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确保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符合环境控制法规要求。

(14) 计算机监控、管理系统连续监控、管理装载机数十项性能指标参数, 在遇到突发或紧急情况时, 很容易通过液晶仪表显示、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报警信号, 提醒驾驶人员注意。

(15) 装载量称量系统自动称量并显示铲斗的净装载量, 测量误差小于3%。

(16) 面板控制系统采用声、光、电及数字显示的控制面板, 实现装载机仪器与仪表的报警与监控。

(17) 油泵电子管理系统自动监控油泵的运行状态。

(18) 柴油发动机先进管理系统燃油喷射控制及维护发动机最佳性能的电子控制模块, 亦可与监测系统进行通信, 当发生故障时提醒司机注意。Cat3516B型发动机装备有此模块。

(19) 先进的转向系统替代传统的方向盘和控制手柄, 安装在WA1200型上。

发展趋势

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 完善计算机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采用单一吸声材料、噪声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机器噪声;通过不断改进电喷装置, 进一步降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研制无污染、经济型、环保型的动力装置;提高液压元件、传感元件和控制元件的可靠性与灵敏性, 提高整机的机—电—信一体化水平;在控制系统方面, 将广泛采用电子监控和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换挡变速装置;用于物料精确挖 (铲) 、装、载、运作业的工程机械将安装G P S定位与重量自动称量装置;开发特种用途的“机器人式”工程机械等。

1.系列化、特大型化

系列化是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外著名大公司逐步实现其产品系列化进程, 形成了从微型到特大型不同规格的产品。与此同时, 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所谓特大型工程机械, 是指其装备的发动机额定功率超过1000H P (1H P=746W) , 主要用于大型露天矿山或大型水电工程工地。产品特点是科技含量高, 研制与生产周期较长, 投资大市场容量有限, 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少数几家公司。

2. 多用途、微型化

为了全方位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国外工程机械在朝着系列化、特大型化方向发展的同时, 已进入多用途、微型化发展阶段。推动这一发展的因素首先源于液压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液压系统的合理设计, 使得工作装置能够完成多种作业功能;其次, 快速可更换联接装置的诞生——安装在工作装置上的液压快速可更换联接器, 能在作业现场完成各种附属作业装置的快速装卸及液压软管的自动联接, 使得更换附属作业装置的工作在司机室通过操纵手柄即可快速完成。一方面, 工作机械通用性的提高, 可使用户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备本身的效能, 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 为了尽可能地用机器作业替代人力劳动, 提高生产效率, 适应城市狭窄施工场所以及在货栈、码头、仓库、舱位、农舍、建筑物层内和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的使用要求, 小型及微型工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 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占领这一市场, 各生产厂商都相继推出了多用途、小型和微型工程机械。

3. 电子化与信息化互动

以微电子、Internet为重要标志的信息时代, 不断研制出集液压、微电子及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系统, 并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的产品设计之中, 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及高科技含量。Le Tourneau集成网络控制系统便是一例。通过显示在机载计算机屏幕的出错信息, 提示司机出错原因, 并采用三级报警灯光信号 (蓝、淡黄、红) 表示发动机、液压系统、电气和电子系统的各种状态。目前, 该系统已安装在L1350型矿用装载机上。

4. 不断创新的结构设计

以装载机为例, 工作装置已不再采用单一的“Z形”连杆机构, 继出现了八杆平行结构和TP连杆机构之后, 卡特彼勒公司于1996年首次在矿用大型装载机上采用了单动臂铸钢结构的特殊工作装置, 即所谓的“Versa Link机构”。这种机构替代综合多用机上的八杆平行举升机构和传统的“Z形”连杆机构, 可承受极大的转矩载荷和具有卓越的可靠性 (耐用性) , 驾驶室前端视野开阔。O&K公司研制的创新L E A R连杆机构, 专为小型装载机而设计。Schaeff公司于2000年3月在Intermat展览会上展出的高卸位式S K L873型轮式装载机的可折叠式创新连杆机构工作装置, 进一步增加了轮式装载机的工作装置的种类。

5. 安全、舒适、可靠

驾驶室将逐步实施R O P S和F O P S设计方法, 配装冷暖空调。全密封及降噪处理的“安全环保型”驾驶室, 采用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司机座椅可全方位调节, 以及功能集成的操纵手柄、全自动换挡装置及电子监控与故障自诊断系统, 以改善司机的工作环境, 提高作业效率。大型工程机械安装有闭路监视系统以及超声波后障碍探测系统, 为司机安全作业提供音频和视频信号。微机监控和自动报警的集中润滑系统, 大大简化了机器的维修程序, 缩短了维修时间。如卡特彼勒公司的F系列装载机日常维修时间只需3.45m i n。目前, 大型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达2.05万h, 最高可达2.5万h。

6. 节能与环保

国外护理市场发展的启示 篇9

1 美国的护理市场

美国没有专门的国家护理保障制度, 其护理保障体系运作主要通过商业公司进行。

1.1 护理保险

美国护理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型和商业保险型。社会保险型主要包含在医疗救助 (Medicaid) 和医疗照顾 (Medicare) 制度中;商业保险型主要为各家保险公司单独提供的各类护理保险服务。从护理费用的支付结构上看, 社会保险即医疗救助和医疗照顾制度分别承担了40%和23%的护理费用, 22%为自付费, 9%为商业保险公司支付, 6%为私人及公共支出。

目前医疗救助制度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 政府已经不堪重负, 因此采取种种措施, 比如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 积极支持商业护理保险的发展。例如2007年底, 有效的个人长期护理保险保单达460万份, 其中税收优惠的产品占99%。

商业护理保险的产品设计没有预定利率限制, 产品缴费期多为终身, 客户中途退保能得到保单的现金价值, 因此具有长期储蓄性质。由于长期护理保险时间跨度较长, 为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大多数产品都有通货膨胀保护条款。

由于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设计并没有与客户享受的长期护理服务直接关联, 因此, 保险产品设计多以定额给付为主, 与德、日等市场有本质区别。

1.2 护理服务

尽管很多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与服务没有直接关联, 但美国联邦医疗救助制度和联邦健康保险制度给予疗养院和家庭健康护理服务等专门的护理机构很大的支持, 对这类机构的发展影响很大。

目前, 美国的护理服务市场, 主要包括高端养老社区、疗养院、寄宿护理机构、成人日托护理计划以及家庭护理服务等多种类别。其中高端养老社区主要是由一些商业机构投资建立的, 该类社区地理位置好, 设施服务水平高, 收费高。

疗养院是一种正式的护理机构, 大部分疗养院提供的护理服务需要由经过资格认证的护理助理人员提供, 主要针对受到严重损害而需要长期治疗的人群, 以及因急性疾病和手术后康复期的人群。有关数据显示, 超过3/4的居住疗养院人群需要协助完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日常生活活动。

寄宿护理机构主要针对因功能或认知损害而需要帮助, 但不需要持续看护的人群提供相关的个人护理及其他支持性服务。这些机构也向其他残疾人士以及精神病人提供服务。寄宿护理机构包括成人护理院、生活辅助设施、集体宿舍、提供膳食和护理的机构、个人护理院和社区寄宿机构等。寄宿护理机构的收费差别很大, 主要受机构规模、类型和位置, 居住人员的类型和需求, 提供服务的类别等因素影响。

成人日托护理计划是家庭和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为虚弱的老年人和其他受到身体、心理和认知伤害而需要协助和护理的人, 提供兼职的健康和社会服务。提供的服务包括客户评估、看护服务、社会服务、治疗活动、个人护理、身体的职业的和语言的治疗、营养咨询、往返中心的交通和娱乐活动等。

家庭护理服务为在家中居住的残疾人和虚弱老年人等, 提供健康服务和支持性服务, 并由有资格参加联邦医疗补助制度和联邦健康保险制度计划的服务机构提供, 包括提供护理设施、上门服务和看护服务等。

护理管理服务主要帮助需求长期护理服务的个人和家庭, 提供护理服务建议, 并帮助他们获得和协调服务。

美国的商业护理社区, 作为一种高端护理养老机构, 发展迅速。如全美最大的老年人生活服务提供商“加国安老院”, 在德国开办9家联合企业, 在英国开办15家, 目前正在积极开发西欧市场。该公司在伦敦附近开设的一家老年公寓, 每月的费用高达4000英镑, 仍客源不断, 经营业绩一路攀升。

2 德国的护理市场

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也是第一个以社会立法形式实施社会保险的国家。1994年, 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 成为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四大险种之后的“第五大支柱”险种, 对后来日本等国护理保险制度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与护理服务紧密结合, 又给国民保留有可选择的灵活性, 民众的费用负担较轻。

2.1 护理保险

德国的护理保险制度采用了强制性社会保险的体制, 以全民为保障对象, 以现收现付为财务处理方式, 在多元自治管理的保险人架构下, 以被保险人护理给付组合的自主选择权为核心, 在专业独立的护理需求确认机制的协助下, 被保险人可以享用多元的护理服务和费用补偿。

依据规定, 除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有专门人员负责并承担有关费用外, 其余人群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 约75%的中低收入人群必须参加社会机构 (护理保险基金会) 举办的社会护理保险, 其余25%的富裕人群可以选择商业护理保险, 但是需要在为其提供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中进行选择。投保社会护理保险的人群占总人群的90%, 另有10%的民众选择个人商业保险。

德国护理保险按需要护理状况分级给付, 给付方式采取提供护理服务和现金补偿两种形式。一般现金给付的额度要低于护理服务的标准, 以引导国民选择护理服务。

护理需求的确认、护理的等级、护理计划制定以及服务质量的管控, 是健康保险机构中医事鉴定服务部门的职责, 而护理给付选择权则是护理需要者, 即被保险人的权利。

2.2 护理服务

德国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可以划分为:医疗服务, 由普通开业医生和专家提供;护理服务, 由家庭护理机构、护理院和日间诊所提供;治疗方法确定的服务, 由私人雇用的治疗专家提供。全德有医院2000余家, 术后康复医院1000多家, 护理医院9000多家, 门诊护理站10000多个;每万人拥有床位约70张, 医生近50人, 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

护理服务共分家庭护理服务和住院护理两部分, 包括一般护理和重病、长期患者的护理。对高龄人群还实行附加金制度 (供给冬天暖气和部分生活费) 、房租补贴制度 (补贴房租80%) 。护理服务不局限于日常生活护理, 还包括医疗护理和精神护理, 近年来又增加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内容, 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提出了“三化”标准, 即服务标准化、地区联网化和窗口一元化。

为了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德国颁布的《护理保险法》, 对护理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相当严密, 医院设立护理院长或护理部主任, 只有接受过护理高等教育和管理专业训练的人才有资格担任。

养老护理机构包含老年病医院、老年精神病院、护理院、老人院等, 护理院的服务主要是向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住宿、活动场所和卧床护理服务等。

老年人入住养老护理机构, 须经保险机构鉴定。一是核定申请人的护理级别, 护理级别分0至3级, 0级是收费最低的级别, 所收费用中包括护理费、食宿费和维修费;二是核定申请人的收入状况, 老人护理院收费标准与申请人应享受保险标准的差价由个人缴纳, 如果实际收入在贫困平均线以下的, 则由政府按一定比例补给养老院。不同的老人服务机构, 护理的价格差别较大。相对而言, 私营老人护理院要更舒适、更有服务质量, 因此对有支付能力、追求生活质量的老年人更有吸引力, 而国有的老人护理院则侧重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提供的数字, 2006年, 享受护理者达181余万人, 其中2/3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德国, 74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3%生活不能自理, 需要社会提供护理服务, 这些老年人中有72%住在家里, 只有28%生活在养老院。

3 日本的护理市场

作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日本护理服务市场非常发达, 护理保障制度与护理服务之间的关联异常紧密。基于解决老年人高医疗费用、高护理费用产生的经济问题, 缓和代际矛盾, 改善老年生活为目的, 其护理保障制度设计科学完备, 护理服务周到多样。

3.1 长期护理保险

日本1997年颁布《护理保险法》, 2000年4月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计划。作为政府的福利政策内容之一,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共同构成社会保障体系, 属于社会保险范围。

护理保险政府为管理主体, 将40岁以上的人员都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内, 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 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 地方和中央政府负担50%。以65岁为界分为两类被保险人, 40—64岁人员负担33%, 65岁以上的老人负担17%, 在养老金中扣除。

日本的医疗体系由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 (即日本称之为的介护) 四部分组成。长期护理服务是集医疗、护理、家政服务为一体, 为65岁以上老龄者、40岁以上身体功能障碍者提供社会化服务。

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包括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补充, 护理保险主要采取按需护理状况分级给付护理服务的方式。护理保险金可作为购买生活辅助用具如大小便、人浴时使用物品的费用补助, 以及家中装扶手、整平地面等小规模改修的费用补助。还可用于支付部分家居护理看护人员的工资、护理设施的改建费用、护理病房服务的费用、护理用品的租金等。

3.2 护理服务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中护理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三种类别: (1) 机构通所、设施护理服务。包括特别护理安养院、老人保健设施和老人医院等机构的护理。 (2) 居家护理服务。包括家庭服务、日间服务、痴呆老人集体疗养院服务等, 譬如医生、看护人员上门进行访问, 接送老人去日间护理设施或保健设施进行康复训练。 (3) 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服务。

机构通所、设施护理包括护理病房、特别养护老人院和老年保健设施三种类型, 三者的医疗性护理程度依次增强。“护理报酬单价”对各项服务每小时的使用费用设定了固定价格, 其中10%由使用者个人负担, 余下的90%由承保机构支付。服务分四种形式: (1) 全日护理, 入住的一般都是护理级的老人, 综合状况比较差, 护理量大, 这些老人将在此度过余生。目前有近万家特别护理院。 (2) 短期居住护理, 为减轻家属长期护理老人的疲劳和负担, 或家属短期外出, 由特别养护老人院等福利机构接受需要护理级别较低的老人短期居住, 时间一周, 老人在这里接受日常生活护理和功能训练等服务。 (3) 日间护理, 在老年保健设施或医院日间服务中心等处, 提供人浴、饮食、接受功能训练等项目的护理服务, 为独居者且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中心每天派专人上门接送, 当天返回, 不留宿。 (4) 老年痴呆的共同生活护理, 将因患痴呆症而需要护理的老人, 集体安排在设置的小型福利设施内, 由专人护理。

在护理方案的选择上, 由护理机构配备的护理经理帮助病人和家属选择最合适的服务方案。通常每50个病人配备1个护理经理, 病人及其家属有权自由选择和申请更换护理经理。

目前, 家庭护理或居家护理的人数超过200万, 占护理总人数的75%, 费用占比46%;机构护理使用者超过70万, 人数占比为25%, 费用占比为54%。

4 国外护理市场发展的启示

据资料显示, 在挪威、荷兰、丹麦, 96%的老人独居,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巨大。在英国, 居家养老服务是老龄产业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价值110亿英镑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 多数被大公司控制。这个市场在德国也很强盛, 目前有一万多家养老机构为体弱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近8年内上升了23%。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养老护理服务链已经成为国际上社会保障服务的重要支撑, 也给商业投资带来巨大利益和商机。

从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国家护理服务市场发展的经验看, 有以下一些特点和启示:

4.1 护理保障体制, 社会保障为主、商业保障为辅。

发达国家中不少都将护理保险直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以从制度层面保证这一重要机制的建立和作用发挥。德国以全民强制性保险为基本体制, 绝大部分人群必须投保社会保险, 少部分人群可以选择投保商业保险代替社会保险;日本则以立法对40岁以上人群采取强制性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可以对社会保险予以补充;美国将长期护理保障融入整个国民医疗保障计划之中, 并以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提供补充保障。

4.2 护理保险标准统一, 服务多样。

发达国家一般采用行业统一的标准, 确定能够获得护理保障和护理服务的等级, 按照保险分级给付保险保障, 其中德国保障按照四个级别设计, 日本细分为八个级别。而在保障方式上主要有三种, 即护理服务提供、护理费用报销和定额保险金支付。

4.3 护理服务提供, 由非营利性向营利性机构拓展。

不同国家护理服务供给主体有所不同, 其中日本的护理机构以政府举办为主, 对护理设施行业进行限制, 但取消了进入居家护理行业的准入限制, 鼓励社会力量介入护理服务。德国将原福利机构进行企业转制, 要求养老护理机构都实行公司化登记, 鼓励社会资本包括保险资本投资养老护理机构。美国积极鼓励社会投资, 目前营利性的私立服务机构占到66%。

4.4 护理服务体系, 推行服务人员资质认证和规范管理。

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加强护理服务人员的资质认证, 规范养老护理管理和监管。德国建立了护理质量发展网络体系 (DNQF) , 日本对机构投资者采取一定限制, 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建立完善的评价和认定机制等。

4.5 护理服务方式, 家庭、社区、机构护理并存。

不论从养老护理政策的导向看, 还是从市场的实际份额看, 社区与家庭护理服务都是养老护理服务的主要市场。同时, 机构护理成为护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发达国家建立护理保障体系的共同之处, 就是将护理保险与护理服务结合成一体, 日本和德国采取了制度设计方法, 即保险保障直接给付护理服务, 而美国采取的是通过费用报销方式, 将护理保险与护理服务关联起来。

摘要:美、德、日等国家护理市场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和启示:护理保障体制以社会保障为主, 商业保障为辅;护理保险标准统一, 服务多样;护理服务的提供由非营利性向营利性机构拓展;护理服务体系推行服务人员资质认证和规范管理;护理服务方式为家庭、社区、机构护理并存。发达国家建立护理保障体系的共同之处是将护理保险与护理服务结合成一体。

关键词:国外,护理市场,护理保险,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The Health Insuranc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WashingtonDC, Financing Long-Term Care Needs, 2002, 41.

[2]Mary Jo Gibson and Donald L.Redfoot, Comparing Long-Term Care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What Can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Washington, DC:AARP Public Institute, 2007, 85.

[3]OECD, “Long-term Care for Older People”, OECD Health Project, 2005, 22-23.

[4]王琪.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带来的启示[J].现代商业, 2009 (14) :42.

[5]王爽, 贾若, 王冬萌.美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体系[N].中国财经报, 2007-4-13.

[6]仝利民.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谢红, 孟开.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对健全中国老年照顾体系的启示[J].国外医学 (社会医学分册) , 2005 (1) .

国外电子教材发展研究综述 篇10

英国电子教材的概念

根据英国斯特林大学在2003年8月发布的一项研究《英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的电子教材策略与未来远景》, 其中对传统的教科书与电子教材之间的概念理解有过这样的描述:在实践中, 传统教科书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1) 用于小学、初中、高等教育、专业与继续教育的教学材料; (2) 教学材料通过出版社纸质的形式出版发行。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的“电子教材”定义:公开发行的电子材料, 独立的形式, 通过教师推荐, 适用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并附送有超越纸质印刷的资料和功能, 如互动练习, 笔记、图标和多媒体等。

美国电子教材的概念

2006年5月下旬, 美国50多位教育家和出版商作为电子教材专业研究的代表参加了题为“对教科书的重新思考”的研讨会。通过专家分组和交叉讨论, 与会者“审议了教科书及其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日趋常用的电子工具的现状”, 并对未来教科书发展的演进趋势做了5个阶段的展望。研讨会最终达成共识:未来教科书的数量和种类将全面超越静态印刷的形态。作为发展趋势的引领, 电子教材在与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 包括动画、模拟、互动练习等, 学生采用灵活的电子界面可实现检索和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

电子教科书 (数字化教科书) 定义:学生的核心教科书, 其内容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提供有多种互动功能, 给学习者提供混合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词典, 多媒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和虚拟现实等资源。

未来的教科书无论是静态印刷或电子教材, 整合之后的学习环境将要求教科书变得可改编、可定制、能自适应。未来电子教材在专家头脑中被描述为:设计成模块的“网页链接旅行指南”。因此, 它能让教师根据特定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 配置适合特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学习内容。据此观点分析, 学生在网络电子教材的应用中将会强力推进自身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发展。专家们也一直认同未来教科书将与课程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未来电子教材的开发同时也少不了技术专家、教师和出版商的共同合作。

国外电子教材发展的主要阶段

新世纪初,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电子教材的出现, 教师和学生必须要接受一种新的学习范式, 求证各种可供选择的教科书之优点, 使用技术是关键的。未来教科书的转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未来电子教材促使学习行为的发生“与非正式的科学教育形式一样, 通过远程邀请更多的域外学生参与、越来越突出学习过程的独立性”。电子教材的进一步优化完善, 将有赖于学习资源在移动设备、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加速发展。

电子教材在21世纪初经历了5个主要的阶段:实验阶段、早期市场阶段、扩容整合阶段、盈利与社会化学习阶段、标准和分解的分布阶段。

实验阶段 (2000-2003)

在起步探索期间, 教科书的出版商与书商合作启动了非便携式文档格式 (non-PDF) 、无标准的 (nonstandard) 教科书产品。这种教科书每次发行50~100种, 但是此类的电子教材并无市场, 因为这一时期的电子教材没有得到技术的足够支持。

早期市场阶段 (2004-2006)

当出版界在持续探索电子教材发展的出路时, 许多出版商回归到使用低成本的便携式文档格式, 看准了高等教育机构中特定的相关学科内容需求 (在数学、科学和世界各国语言课程领域) , 从而进行开发和进一步扩充应用在线技术, 从而培育出一个更稳定的电子教材市场。在此期间, 电子教材中占主导影响的技术是Flash动画素材。在此阶段的后期, 主要的电子教材出版商都在积极发行电子书。

扩容、整合阶段 (2007-2008)

电子教材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冲击, 电子教材的生产成本急剧下降, 出版商开始将电子书整合到各自的作业管理产品 (homework management products) 之中。此阶段, 绝大多数的电子教材出版商支持多元电子教科书的格式和各种读者。当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在备受关注的时候, Flash动画也在持续获得读者的青睐。

盈利与社会化学习阶段 (2009-2011)

截至2009年, 电子教材市场的规模实质上在持续扩大, 体现在盈利性的虚拟大学在扩容, 如美国的凤凰城大学 (University of Phoenix) 。实体大学提供的远程学习项目在激增, 同时, 移动学习设备被广泛使用、电子书读者持续增加, 随后平板电脑也在促进电子教材出版商提供更多的数字文本。在此阶段, 电子教材不但提升了各种媒体技术的整合, 同时也提升了社会化学习环境的整合。开放型教科书所倡议的免费或低成本理念的出现和拓展, 也许将变得同等重要。

标准和分解的分布阶段 (2012-2014)

此阶段将标志几大发展趋势的出现, 尤其是 (XML格式的) 电子教材的出现和数字化教科书的重新配置。从单一、紧密联系的产品转向具有可延伸性的内容资源, 能容易分解或采用混合技术与其他的数字产品进行搭建。

这一波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将聚焦和见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 进一步推动开放型教科书和社会化学习环境要素的广泛整合。

世界各国电子教材发展现状

以色列的一个教育技术专业网站 (http://www.mindcet.org/en/) 将世界各国对中小学提供的公共数字化电子教材的开发应用实践水平进行了分类。第一类国家对电子教材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整体基础设施 (软件、硬件、数字应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培训、社区支持和金融支持) 提供强劲的持续投资;第二类国家能意识到数字化电子教材全面发展的需求,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无力承受快速发展的费用;第三类国家已经表达了他们进入数字时代的意愿, 但仅在部分领域获得了发展。

第一类国家和地区

美国:迈向数字化教育的重要国家, 数字化教育过渡规划, 政府和公司的合作文件给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详细的建议。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规定所有公立学校将从2015年开始强制实施无纸化的电子教材。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将成为第二个州, 在中学阶段实施数字化的电子教材和普及平板电脑。美国缅因州从2002年开始就倡导公立学校的初中生机比为1:1, 全面配齐笔记本电脑, 在高中阶段为学校提供无线网络。印第安纳州、犹他州、华盛顿州、西弗吉尼亚州、德克萨斯州和加州已经向有需求的学校提供了按计划实施的数字平台的应用 (包括设备和电子教材等) 。

韩国:智能教育是韩国的全国教育项目, 到2015年它将向韩国所有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仅提供数字化教科书。韩国学生从2006年就开始普及数字化电子教材, 部分学校当时获得了规划证书, 其中有50所学校在电子教材应用中, 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了评价。由于近年来对全部学生使用数字化电子教材的影响有所担心, 韩国政府目前已经公布将采取部分回归步骤, 将部分恢复低年级学童使用纸质教材的政策。

第二类国家和地区

欧盟国家:金融危机一度撼动了欧洲国家学校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如英国截至2008年在数字化电子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曾有过强劲的投资, 但是之后不得不放慢发展步伐。

新加坡:未来学校项目已经在5所学校中启动了数字化电子教材应用, 2015年将达到15所学校, 曾倡议“允许地方学校为了提升教育的多样性、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供可行的无缝对接模式。信息技术整合包括互动的数字媒体、学习环境从学校设计到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澳大利亚:2011年澳大利亚已经向全国的学校和家庭投入巨资改造高速的宽带网接入服务。截至2012年2月, 政府宣布为实施他们支持的可持续“数字化教育革命项目”, 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安装了91.1万台电脑。根据需求, 学校购买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 安装更多的台式电脑或配置更多的移动和固定设备。

日本:自2010年以来一直在小学试验电子教材, 提升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角色。在未来学校项目中, 有10所小学为12岁以下的学生配备平板电脑, 为他们的课堂配备了活动的电子白板。

第三类国家和地区

中国:中国成为了所有数字化出版集团的主要市场目标。政府对数字化教育的投入集中在“优质学校”, 这是通过与大公司的合作实现的。培生教育集团与北京市政府合作, 为北京市的一些学校提供学习管理系统服务。该项目目标在于提供学习管理系统, 当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 他们可以进入网上学习社区获得同伴的帮助。学生可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在校或在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与此同时, 学生家长也能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参与子女的学习。”该项目可以让家长观察学生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 家长可及时适当提供帮助。该项目在北京市的一些学校正在运行测试, 如果项目获得成功, 北京市所有公立学校学生将能因此项目受益。

以色列:以色列其实可以被划分到第二类国家范围。 (以色列不仅财政上支持, 而且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学校数量和专业化也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以下是国家和地方集中在信息化终端设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例子。

(1) 国会议员在2011年推动通过了一项法案:在以色列境内, 所有教材发行商都有义务提供他们所发行的教材的数字化电子版。该法案给初级阅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2) 以色列教育部支持实施的全国计算机项目, 其目标是:每间教室提供一台电脑、投影机和接入互联网。该项目从边缘区域开始推进, 比如在以色列的北部和南部开始推进。第一批已经完成了200所学校, 目前第二阶段在努力推进800所学校, 第三阶段倡议在国家的中心区域推进。

(3) 地方部门推动。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推动, 特别是以色列的中部地区。总之信息化普及遵循的原则是:普通家庭父母购买设备, 市政投入信息化相关设施服务以及帮助那些无力购买设备的学生家庭购买设备。

(4) 每间教室师生电脑项目。父母给孩子购买笔记本电脑可从市政福利部门领取补助, 该项目也帮助孩子们的笔记本电脑连接到互联网。

(5) 地方政府和相关基金会为每位教师提供电脑和培训, 该项目已经从中小学拓展至幼儿园了。

其他国家和地区:“世界读者” (World reader) 组织的慈善倡议征招亚马逊公司在非洲乌干达小学发起“鼓励每位学生”的学习项目。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使他们能获取大量的可阅读的书籍。许多国家的政府投入巨资, 主要为学生购买阅读设备, 如乌拉圭、西班牙、印度、泰国等。

电子教材发展需遵循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教育并非从外界施加影响, 而是通过孩子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孩子们与技术之间关系的理解, 决定着教育系统的实践, 这将帮助大家理解一种新型的教育范式。

学习的自主性:数字世界中的学习需要自主性作为一种基本的能力。

学习过程的所有权:孩子们更关心的是他们能用技术来做什么, 而不是技术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当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时, 他们的学习动机将让他们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他们将在数字世界中自由探索, 这有利于促使他们认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责任”应该摆在他们自己的“学习容量”之上。

自尊得到加强:在具备自主变革可行性的虚拟学习环境中, 用“对, 我能行”的理念增强个人情感、态度的方式, 寻求适合个体学习的需求。

好奇和探究成为自然的学习机制:在数字世界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环境。基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激发他们学习的教育目标。这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付诸实践。只有采用好奇和探究的学习机制, 项目研究主导的教学最终才能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得到实践。

合作中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化游戏的世界里, 孩子们通过发挥其主动性并与他人合作达到目标。团队学习变得有意义, 各自的努力可以达成共同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 (同伴评论、社会网络中的共同写作) :同伴协作行为可自然被嵌入到虚拟的活动中去, 同伴评论也更容易被接受。学校观察孩子们如何自然寻找同伴的帮助, 以及在活动中的评论, 社会化网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关性:将世界带入课堂, 对校园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日常的许多例子和课堂内的体验, 尤其是与同伴和家庭相关, 涉及学生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内容能对某些理论和概念做到情境化展现。

附加多样性: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多样性问题容易解决。而在多样性的数字世界中, 多样性的学习能力被追加更大的价值。与其在挣扎中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 不如通过体会自我不足感, 从更多的学习环境中去寻找适合个人学习的动机。

选择的自由:在无尽可能的数字世界中, 孩子们能力的发展应该让他们在学习道路上优选那些能促使他们殊途同归的学习路径和目标。

环境的灵活性:只有教育环境的整个概念被放大之后, 才能满足各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及各种不同的个体学习需求。学校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正被打造成团队协作学习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基于兴趣相投的学习社区, 而不是仅仅由传统简单的一些教室物理空间所组成。

虚拟的移动性:学校教师目前不难从学生身上发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学习环境, 但他们在互动的学习行为中回应力度显然不够。虚拟的移动学习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选择和完成自己的作业。在学生组成的作业群组中, 他们彼此虽然身处时空分割状态, 但他们自己能缩小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如今的学生可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地进行学习, 学习环境的移动性也变得自然了。

互动性:互动性得以使重要的认知能力付诸实践。它也能刺激几种与学习过程相关的认知功能。灵活机动的活动伴随认知实现相同的目标, 促使更快更有效的学习。要激发认知潜能, 我们应该激发数字世界中积极的互动过程 (不仅仅是软件用途中的互动) 。

多种刺激的显性化表露:当学生在阅读、互动、倾听、观看和分析内容的时候, 他们在训练自己将来所要应对的劳动者素质。

个性化:学生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们需要学习的个性化。回顾一下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 对自己不足的看法和表述, 学生们转向在线班级的学习, 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连通性:互联网带来的可能性包括连通性和思想交流, 它促进学习过程, 除了激发学习动机, 也给学生探寻自己的知识提供了共同平台。虽然互联网势不可挡, 但又分散注意力, 同时也能使学习和创造性收获更大。

多样化知识来源:一直以来,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渠道来源。当信息能被学生轻易地获取之后, 许多教师接受了这个附加的信息来源, “与其说是对教师的情感威胁, 不如说是优秀教师期盼提升自我水平的机会, 同时也能以不同的思维去理解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的要求。”它们不仅是数据的传送器, 而且是意思的传达器, 它们在免费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要点, 表述清楚、拓展了语境, 这触及到了媒体专家研究的核心层面, 这也与现实世界中人们之间表达的不同见解相同, 因为这不是在网络服务器上与虚拟的人在交流。

当今信息和通讯领域的革命毫无疑问在撼动着教育系统的基础, 以往的教学方法在被淘汰之前, 教育者主动进行修订是必要的。因此, 一种新的教育范式随之出现, 用于定义适合21世纪的教育系统。信息化的数字世界虽然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自然学习空间, 但几乎无法触及教育的系统本身。学生只有互动地应用技术才能让学习成为一种知识自动习得的活动。

参考文献

[1]A strategy and vision for etextbooks in FE and 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August2003.http://observatory.jiscebooks.org/files/2011/01/A-strategy-and-vision-for-etextbooks-in-FE-and-HE.pdf 2013-7-30.

[2]The future of digital textbooks http://www.mindcet.org/wp-content/uploads/2012/10/Digital-Textbooks.-A-literaturereview1.pdf2012 MindCET, Ed-Tech innovation center 2013-7-31.

[3]Gerald McKiernan Configuring the'Future Textbook'Searcher 19 no4 My 2011 p.43-7http://www.public.iastate.edu/~gerrymck/ConfiguringTheFutureTextbook.pdf.

国外商业智能软件发展态势 篇11

据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发布的一份全球CIO调研报告显示,全球超过3000名受访CIO(首席信息官)中,有83%的CIO认为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是未来三到五年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要将业务数据转化为高效的决策支撑信息,企业需要强大的软件工具与服务支持。

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国外不少企业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软件工具,这些数据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商业智能应用恰好能解决这一难题,位于企业管理软件高端的商业智能软件能够有效地收集、管理和分析大量业务数据和信息,改善提升企业反应能力和决策水平。

产业链与市场规模

商业智能软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格局并趋向成熟。从产业链构成看,商业智能软件领域由硬件平台提供商、软件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商业智能咨询服务商、商业智能外包服务商以及终端用户组成。

2010年至2011年,全球商业智能软件市场持续增长,2011年收入突破122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6.4%。SAP以23.6%的市场份额处于领跑地位,Oracle以15.6%份额位居其次,SAS则以12.6%位列第三。

五大企业中,只有SAS是专注于商业智能软件的企业,其他几家巨头大都是通过收购等方式开展商业智能软件业务,其中Oracle和IBM最为突出。在商业智能平台方面,SAP公司处于领导位置;在企业绩效管理(CPM)领域,收购Hyperion、GoldenGate的Oracle处于优势地位;SAS仍在分析应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IBM在收购Cognos、SPSS后,在上述三个领域皆有所布局,结合自身IT服务上的优势,向商业智能软件第一位置发起挑战;微软则在自己的IT架构中进一步强化商业智能功能。

2010~2011年全球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规模(资料来源:Gartner)

竞争格局日趋激烈

商业智能软件市场争夺愈发激烈,SAP、Oracle、SAS、IBM和微软作为该领域五大巨头,凭借整体优势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而处于第二梯队的专业型企业QlikTech、Information Builders、Microstrategy、Tableau等在细分领域各有优势,不断挑战巨头企业的领导地位。

国外商业智能软件企业竞争状况(资料来源:Gartner)

SAP把内存计算、移动商务、云计算这三大技术融合到商业智能产品中,在数据仓库、企业信息管理、分析应用、绩效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SAP推出的基于内存计算的高性能分析技术“SAP HANA”,解决了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难题。通过该技术,用户能够实时分析来自几乎任何数据源的庞大数据量。2012年,SAP基于HANA推出了BusinessObjects预测分析软件,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实时模拟相关业务场景,快速分析复杂数据关系及业务结构调整对企业业务产生的影响。

Oracle针对市场对于商业分析应用越来越多的需求,围绕全面、集成、开放的策略把软件和硬件集成在一起,开发商业智能整体解决方案。2012年Oracle发布Oracle Exalytics商务智能云服务器,这是业界首款提供高性能业务分析、建模和计划的整合型商业智能系统,具备高速性、可视性和可扩展性等特征,集成了Oracle商务智能基础套件和面向Exalytics的Oracle TimesTen内存数据库等商业智能软件,支持需求预测、定价优化、滚动预测、收益管理和虚拟结算等新型智能应用,实现了跨大型数据集的瞬时响应,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SAS作为全球领先的商业分析软件与服务供应商,也是商业智能市场最大的独立企业,50%以上的业务集中在业务分析,推出了300多种应用软件包和应用解决方案。其中较为典型的产品是SAS高性能分析(High Performance Analytics)平台,用来协助企业从日益庞大的大数据(Big Data)中汲取有价值的商业信息。目前,SAS高性能分析平台有四部分组成: SAS Visual Analytics(可视化分析)实现大数据业务可视化;SAS Grid Computing(网格计算)在数据处理上获得高度并行计算能力的同时,具备动态的负载均衡的特性;SAS In-Database(库内分析)能够有效利用各种主流的高性能数据库来实现库内运算;SAS In-Memory Analytics(内存分析)将多台数据的内存,有效连接成一个高速容器来存放数据视图,凭借内存高速I/O使得前台数据分析、展现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IBM在业务分析和优化市场持续加大投入,通过组织创新和外部并购等方式提升商业智能分析能力。在过去5年里,IBM投资超过140亿美元用于收购24家和数据分析相关的公司,通过整合并购Cognos、SPSS、Clarity、OpenPages、Algorithmics等公司,在商业智能、绩效管理、预测优化、风险管控等领域打下坚实基础。近两年,IBM创造性地将社交网络融入到商业智能产品之中,2010年IBM发布了Cognos10,将Lotus Connections软件的社交协作及业务分析能力结合在一起,这种带分析的集成社交网络功能使用户直接与社区、维基和博客进行实时互动,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方式、移动设备获得实时信息和预测性假设分析功能,这也是IBM首次将移动办公方式与社交网络协作技术结合嵌入到产品中。作为集软硬件产品于一身的公司,IBM以BladeCenter技术为基础,在2012年推出了Netezza Customer Intelligence Appliance分析软件,针对性地满足大型商贸企业对于业务和数据分析的需求,打造智慧商务分析系统。

微软商业智能的解决方案则基于经整合的硬件、软件和服务支持而设计,2011年推出商业智能实验室(BI Labs),类似微软的adCenterLabs,Office Labs和DevLabs,该商业智能实验室旨在为新型的商业智能技术提供研发和展示平台。此外,微软积极与硬件企业进行合作发展智能商业系统,如与惠普联手打造了自助服务式商业智能与数据仓库应用系统,与企业级数据仓库企业Teradata推出针对电信行业的智能业务系统。

专业型商业智能软件企业发展现状

融合引领创新

展望商业智能软件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商业智能软件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合将带动该领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步伐。

云计算与商业智能的结合,进一步增强商业智能软件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云计算将运算及存储能力通过网络迁移到云端,完成计算机无法应付的大批量数据处理任务,促进商业智能系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即时数据,执行更强的数据分析功能,充分发挥商业智能的实时优势,也使企业以较少的价格得到灵活且有弹性的商业智能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商业智能已成为商业智能软件发展方向之一。智能手机终端的大量普及应用为移动商业智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智能不仅能够将过去局限的商业智能应用扩展到企业各个层面,提高商业智能系统的利用率,而且使得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业务数据及分析展现,实现分析决策无处不在的愿景。

此外,大数据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还将促使商业智能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真正延伸到非结构数据领域,取得更大的应用和发展空间。长期以来,商业智能的应用局限于结构化数据,其核心组件数据仓库最为擅长的就是结构化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大数据的出现有望打破传统商业智能软件在这方面的局限,从而促进商业智能软件驾轻就熟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国外社会团结理论的发展 篇12

关键词:社会团结,社会转型,阶层分化

尽管团结的概念在社会学理论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常用, 在古典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团结的研究迪尔凯姆可以称得上是大师, 他1893年出版的《社会分工论》最常被人引用, 但是社会团结并非迪尔凯姆独有, 其后的很多的社会学者都有不同程度地论述了社会团结, 这些理论大致以当前的社会转型为背景来划分, 即社会转型前和转型后的社会团结理论。

一、社会转型前的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转型前的社会团结理论主要的代表, 首先, 马克思的社会团结的理论和迪尔凯姆有所不同, 马克思的社会团结的思想是基于生产资料剩余价值的基础上来分析社会结构矛盾的二元阶级分化, 这种矛盾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才可以解决, 最终达到社会的团结, 但是无产阶级内部的团结却不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而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所以阶级之间的团结需要道德意识的基础来实现团结的, 可见马克思认为阶级意识是社会团结实现的道德基础。

由此可见马克思首先运用的是一种“冲突论”的阶级分析法, 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 由于分析主题所处的时代、所占立场、所持的方法不同, 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分层理论, 在众多的社会分层理论中, 有一类是揭示各个阶级中间利益的, 称之为“冲突论”, 冲突论强调的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因此大体上是一种阶级分析的理论, 其次, 马克思还有了另外一种是理论, 即强调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整合, 可称之为“功能论”, 即社会团结的理论, 是一种阶层分析的理论, “功能论”主要是分析社会各阶层及之间的团结与协作 (刘保国, 2004:5) 。

韦伯关于社会团结的论述, 并不像马克思那样强调阶级意识, 韦伯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团结是一种无阶级的社会团结, 一无所有的凝聚与团结, 他主要是从宗教的观念作为道德的基础原则出发, 来论述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团结。

还有帕森斯和滕尼斯等人也分别论述了社会团结何以成为可能的, 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论就是关于社会团结的论述, 他认为社会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以及信息的交流, 都是在为实现社会团结这个目的而论述, 即一切社会团结的问题就是社会系统的问题,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社会文化规范来时实现的, 每一个社会系统中, 都具有实现团结的结构, 每一个系统结构都是由社会角色、社会价值与规范、集体属性等要素构成, 这样, 社会规范和价值最终成为社会团结的基础要素 (帕森斯, 2008) 。

而滕尼斯对社会团结的论述主要是集中在社会实体, 滕尼斯所说的社会实体实际上就是在说社会团结, 他认为社会实体的实现需要社会实在, 社会实在即社会“纽带”, 即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 这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最后形成一个社会网络, 而现代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通过契约和规范建立的, 不是通过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的, 这样的社会团结或社会实体慢慢地会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契约和规范所瓦解, 这就这就意味着社会随着文明成都的增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 反而不利于社会团结。

二、社会转型后的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转型后的社会团结理论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回应的, 首先是鲍曼, 他从悲观主义的视角出发, 认为现代性过程中社会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 人类的团结将消失, 要想获得安全, 就得现在所拥有的自由;同样贝克也有类似的悲观的看法, 贝克从福利国家的角度来论述社会团结的, 他认为现代的福利国家的发展, 个体化的强大的推动, 造成了传统的社会团结的瓦解, 个体化的过程中势必对以往的促进个体之间相互结合的社会团结造成威胁, 从而瓦解社会团结;从福利国家的角度对社会团结进行论述的还有本迪克斯, 本迪克斯认为福利国家是社会团结的最初, 但是现代性的转型削弱了社会团结。

和悲观主义相对的是积极乐观的社会团结的论述的代表, 麦卢奇和卡斯特尔, 他们分别从认同的差异性和认同的政治权利来论述社会团结的, 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会形成新的社会团结。麦卢奇提出了“差异权力代替平等权利”的观点, 他认为当下的社会虽然削弱了传统的社会团结力量, 却没有自发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团结, 社会中的个体仍然是独立的原子化个体, 偶尔有事会因情感因素而团结, 在麦卢奇认为, 这只不过是“防御性的团结”, 所以社会团结应该是建立在差异权力上的, 是一种新的团结概念。而卡斯特尔是从认同的政治权力的角度来论述社会团结的, 他认为现在的社会完全可以通过政治、宗教和地域上的不同的认同来联系, 形成社会团结网络。二者关于社会团结的论述都在强调社会的异质性, 新的社会团结应建立在异质性的基础上。

关于社会团结的研究国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方面的研究:

团结涉及了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个体行为, 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促进我们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 现有团结研究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团结概念内在的问题、作为个体行为的团结概念、团结与社群的关系、团结与亲社会行为、团结与平衡理论、团结与身体表现、团结在社会政策研究中的应用等等。

根据以上的国外的关于社会团结的论述, 可以发现:社会转型前的社会团结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那种纯朴的“归属感”, 而社会转型后的社会团结的研究更多的是倾向社会现代性本身的研究, 特别是福利国家的出现, 是社会团结削弱了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上一篇:路径演变下一篇:膀胱电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