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城市发展之路

2024-05-15

国外大城市发展之路(精选8篇)

国外大城市发展之路 篇1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住房问题大都制定了住房发展计划,并形成了相应的计划实施机制,以确保计划的实现。从各国住房发展管理体系的组成和结构来看,可以分为决策协调机构、实施和管理机构、中介金融机构三个层次。这些住房发展计划和相应的计划实施机制对于我国住房发展机制的建设无疑会有借鉴意义。

决策与协调机构

住房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制定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综合的问题,涉及计划、财政、金融、税务、社会、土地、规划设计、建设和法律等许多部门。为了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保证住房发展计划和相关政策法令的有效实施,一些国家先后设立高层次的决策协调机构,负责制定住房政策和长期发展计划,运筹和协调物资、资金、劳动力分配等。属于发达国家的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有这样的机构。

瑞典的住房委员会下设国家住房管理局和23个省级住房管理局,284个区设有国家贷款和补贴的委托办事机构。住房委员会的职责包括:负责协调各政党在住房问题上的意见;审定政府的住房财政报告;审批有关住房的立法;处理各种住房提案;负责编制住房建设计划、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确定补贴标准等。

意大利政府在其公共工程和住房部内设民用建筑委员会,委员会由公共工程和住房部长或副国务秘书主持,委员会中设有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制定民用建筑四年计划;向各大区分配财政资金;监督计划的实施:向议会报告年度计划;批准国家技术措施;管理与建房有关的科研和试验活动的经费。

日本于1949年成立的建设省住宅局是其住房建设的中央统管机构,其职责是:起草住房政策;健全实施体制;编制住宅预算;分配国家住房建设投资;编制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对地方政府机构、公共团体、住宅和都市整备公团、住宅金融公库等进行指导和监督以及推动和指导民间住宅建设活动等。日本这种由建设省住宅局对住房建设实行资金、计划、政策、法令、设计、生产、技术一体化管理的体制,大大强化了对住房发展的综合有效管理,从制度上保证了住房计划和政策的实施。

再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情况来看,香港地区、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和菲律宾等国家或地区也都成立了类似的机构。

港英政府于1972年设立香港住房委员会,由住房、财务、地政等有关部门的官员和20名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所有成员均由港督任命,委员会是统筹公共房屋事务的法定机构,直接向港督负责,代表政府策划、兴建及受理公共住宅及居者有其屋计划。

韩国按照1972年制定的“国家住房建设促进法”设立国家住房政策审议委员会,委员会由20名成员组成,包括政府相关部长、国家住房公司、土地开发公司的董事长及私人部门代表,主席由国家经济企划院院长担任,副主席由建设部部长担任。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住房发展规划,审批全国住房建设计划(包括年度建房规模、建房种类及相应的资金分配等)。

泰国于1973年设立国家住房政策工作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的部长、私人开发商代表和住房专家共同组成,该委员会从整个住房制度着手,研究住房投入的政策,改善政府管理,鼓励银行、开发商为低收入者建房。

印度尼西亚于1974年设立国家住房政策委员会,由住房、公共工程、土地、计划、社会、移民、内政、财政、银行等政府有关部门的部长参加,人民住房事务国务部长担任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直接向总统负责,制定全国住房重大政策。人民住房事务国务部长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国住房建设政策性问题。

巴西1988年进行住房改革,建立全国住房委员会。委员会属于部际间机构,其基本职责是拟定统一政策和建设计划,审议住房金融制度,颁布法规条例。此外还重建住房基金监督委员会,由政府、企业家和劳工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议住房资金的使用问题。

菲律宾成立房屋和城市发展协调委员会,作为政府统一协调住房建设、资金、土地等问题的权力机构。

实施和管理机构

除少数国家外,政府决策协调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住房建设。据世界银行的调查测算,政府机构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的生产效率是最低的。同时,由于政府决策机构既然已经负责制定政策和计划,分配资金等,如再直接参与住房建设,势必造成政府机构的功能紊乱。多数国家都在决策机构之下设立住房执行机构来实施公共住房计划,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多数国家的政府不予干预。

尽管各国公共住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机制存在差异,但基本而普遍的模式是中央政府制定基本政策和长远或年度计划(主要包括供应量、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在一定的自主权下负责公共住房的建设、分配和管理等的实施。各国公共住房计划具体实施机构主要包括国有住房公司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两大类,其中,国有公司主要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所有的公司,一般以地方政府的企业为主;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居民自发组织、私有企业和宗教及慈善机构的住房组织等。

新加坡在1960年成立国家住房发展局,根据国家法令实施建房计划,专门负责建造向中低收入阶层出售和出租的公共组屋。住房发展局按商品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资金来源是国家贷款和政府给予的住房差价补贴。成立于1974年的新加坡住房和城市发展公司(HUDC),专门负责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建设和供应,是政府所有的公司。

瑞典于1948年创建了皇家住房局,设有24个地方分支机构。1947年还立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实施国家住房计划(尤其在住房贷款和补贴申请)方面需与中央政府共同决定。地方政府对在其辖区内何时、何地、建何种住房上有所谓的“行政区土地使用规划垄断权”。瑞典的住房供应以国有企业和合作社为实施主体,1947年的立法允许城市政府成立非营利建筑公司,到1950年,已有50家这样的享受政府特殊补贴的公司,其中,瑞典国家住房公司联合会(SABO)是其代表。

英国的公共住房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前,主要由城市政府所有的企业建设和管理,以后则主要由接收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的住房协会、建房社团等私有或非营利民间企业为主。1974年的住房法授权住房公司对住房协会建立登记制度,各种贷款仅限于在住房公司登记的住房协会。

日本政府在1955年成立住房公团,具体实施公共住房建设计划。1981年,住房公团和宅地开发公团合并组成住房、都市整备公团,负责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共同出资,专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从1966~1990年,政府共实施了5个五年住房建设计划,兴建住房3710万套,其中国家投资1570万套,占总数的42%。

韩国住房政策审议委员会制定建设计划,住房行政管理事务由建设部实施,下设国家住房公司和国家土地开发公司,负责建造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出租公房。

印度尼西亚则设立住房部和公共工程部,住房部负责住房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公共工程部负责实施计划,建造公房。公共工程部下辖的18个国营住房建设公司,主要营建低造价住房。

中介与金融机构

住房是价格高昂的生活必需品,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工业化国家中,住房价格一般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3~8倍;我国北京为14.8倍。中低收入阶层很难在短时期内完全用自有资金来购房或建房,因此,开展住房信贷的住房金融机构就成了居民解决购、建房资金的纽带。一方面,多数国家来取税收、利率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储蓄和借抵押贷款购、建房,由金融机构把量小分散、期限短暂的资金转换融通为数量较大、期限较长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建房的预算拨款和购房的津贴补贴等资助资金,也需要金融机构营运管理。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承担这类住房融资业务,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住房金融机构或资金管理机构来承担此项业务。中介金融机构可分为政府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和私人住房金融机构,其中,政府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主要针对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而设立。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美国的联邦抵押贷款协会、英国的建房社团、加拿大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公司、日本的住宅金融公库、瑞典的城市抵押银行、挪威的国家储蓄银行、意大利的国家房地产信贷银行等都属于这类金融中介机构。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局、巴西的国家储蓄银行、新西兰的新西兰住房银行、韩国的朝鲜住房银行、泰国的政府住房银行、印度的国家住房银行和城市与住房发展公司、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储蓄银行、菲律宾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公司和土耳其的房地产信贷银行等都是这类专门的金融中介机构。

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中央银行贷款、专项住房基金、法定强制储蓄和社会居民存款等。其中,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创办这些机构和一定的营运资金;至于储蓄,一般是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储蓄银行)吸收储蓄,然后再转借给政策性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吸收一般储蓄。这类机构的资金运用主要是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购房和建房贷款,以及为贷款提供担保。

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和住房资金营运机构都是国家的法定机构,其领导体制归属于政府有关部门,如韩国、土耳其和巴西归属国家住房建设部,泰国和印度归属财政部,加拿大和新加坡归属劳工部。这些机构都由政府批准的董事会直接领导,董事会成员由政府、专家和有关的利益集团代表等组成。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依法自由经营,自负盈亏,任何政府部门都不能直接干预其营运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住房金融中介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中介的业务日益融合,出现了住房金融与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一体化的趋向。

国外大城市发展之路 篇2

摘要:随着城市化规模的增加,城市人口激增,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管理成本增加,一个高效运作的城市系统是健康经济体的基础,为了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各个地区的城市管理者们都在进行一系列管理模式的摸索和转变,力图让自己的城市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不落后于其他城市,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助力城市发展,使自己城市的经济发展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城市发展;经济;管理

前言

城市管理涉及的门类很多,从公共场所的维护扩建,到各主要交通要道的流量协调,从老城区的改造到新城区的建设,都需要城市管理者们奉献自己的智慧。目前我国各地区城市发展势头强劲,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在推动城市国际化的高地进行高位狙击,西部地区凭借自身悠久的文化脉络传承,资源的储备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拥有661个市,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可以说我国拥有的历史机遇期是有史以来可能最好的,相应的带给城市的发展空间也是巨大的。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分类详细,类型丰富,有专属经济驱动型的珠江三角洲,有坐拥历史文化积淀的西部省份,有发展特色城市风格的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同等的发展机遇。而为了让城市发展起来,责任是管理城市资源的政府如何使用城市管理的手段和模式,以及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否奏效成为了城市是否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1城市发展的瓶颈

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因以下几个问题造成发展停滞。首先是人口数量的减少,造成城市经济发展的困难,经济运作陷入停顿,经济关系不再活跃,城市管理赖以生存的税收无法得到补充,最终城市陷入瘫痪状态,造成人口大量流失的原因有:1)大规模的战争,**,地质灾难,瘟疫等等。2)城市人口被其他城市吸引,大量流走。3)城市经济结构顶层位置的模式创新停滞,造成下游体制也需保持相配套的原样,限制了创新的发生,结构的主动锁死,拒绝了创新和进步,城市经济体量得不到发展,被其他城市超越,最终进入城市人口被其他城市吸引,大量流走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一座城市的发展紧紧依托在某一个单一结构产业的情况中,如美国的底特律(作为汽车城,城市大量人口为汽车企业和波音公司的员工,所以波音公司和汽车企业的撤走和败落,城市居民也跟着进行同方向的流动)。4)高等学府的缺失,高等学府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理论执行能力。城市缺乏高等学府的加入,其创新之路就需要学习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或者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摸索,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现代城市的管理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其操作的行为都是有理论依据指导的,即使是满足以上两点,依然有些城市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模式,缺乏这两点的城市管理者想要达到成功其几率更加渺茫。5)没有想到合适自己的定位,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本身的情况不符,造成后期发展缺乏准确目标,发展过程中已经完成的基础设施没有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无法为下一步发展做资金回流,最终造成资金链断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途结束。6)城市管理能力的缺失,造成城市发展空间被自我锁死,大量社会资源被低效的城市管理吞噬,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和资源。难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愿景的实现,造成人口流失,尤其是高级人才的流失,最终陷入停滞的情况中。

2沙县城市管理模式

福建省沙县是国家南方重点林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和省良种水果发展基地县、省农副产品基地县,福建省竹子重点产区。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沙县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林业、金属深加工、生化等工业主导产业。竹业、畜禽业、茶果业和沙县小吃业成为农业农村特色经济,获得“中国竹席之乡”“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沙县在近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原因主要就是准确定位自身发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不断与外界交流沟通,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活性,提高自身的对外知名度,注重宣传自己的特色,与其他地区划出区别,完善自己的品牌效应,踏实容错,不断地随着实际发展现实调整自己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直觉。

3新的措施和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更快更好地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情况,于5月成立了城市管理110联动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有关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指挥中心设主任室、综合室、受理室、值班室,现有人员8名,其中,从教育系统借用人员6名,聘用人员2名。创办以来截至目前,指挥中心共接听群众来电27255个,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咨询等案件20431件,解决市民反映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6件,处置办结率为98%,群众满意率为94%。

4措施达成的效果

随着城市管理体系的健全,城市运营资源的调配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城市企业的平均生产效率提升,促进了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政府可以通过敏锐的感知能力发现企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由于政府机构工作能力不足导致的,可以直接通过改进管理工作形式来帮助企业得到更好的政策倾斜,由于其他方面造成的经济发展困难,政府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企业联系外界资源并通过政府信誉帮助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进行政府担保,间接帮助企业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政府可以在城市范围内布设更多的接待点,在互联网深入人民生活的今天,政府可以使用的与人民、企业、学院之间的沟通渠道选项更加多元化,信息交流效率提到了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帮助政府和各个社会节点建立更为有效的联系网络。

5主要措施

1)建机制,让城市管理快速联动有保障。(1)建立统筹指挥机制:成立城市管理110联动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有关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2)创新处置执行机制:建立由县公安局、城监大队、交管大队、工商局、环保局、国土局、民政局、文体局、广电局、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运管所、环卫处、市场服务中心、市政工程管理处、园林处、凤岗及虬江街道办等18个部门组成的城市管理联动系统及其相应的应急处置队伍,确保“城管110”指令快速响应、高效落实。(3)建立考核机制:制订《沙县城市管理工作考评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和检查考评办法,并将城市管理绩效考评纳入政府效能建设活动考核体系中,有效推动“城管110”工作规范化、制度化。(4)实行通报制度:每半月分析、点评受理案件执行情况,形成工作动态,上报县领导,为领导及时掌握城市管理动态、科学决策提供信息资料。(5)成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和涉及城市管理工作的1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划分责任,定期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重大、疑难、复杂问题,确保城市管理有效运转。2)抓服务,让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有实效。(1)推行“五心工作法”:要求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做到“接听电话要倾心、了解问题要耐心、转办交办要细心、解答咨询要热心、回访交流要真心”,切实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高效、快捷的服务。(2)打造工作流程:将城市管理问题形成受理→立项→派遣→处置→反馈→核查(回访)→结办等七个环节的运作流程。市民拨打5699110服务热线投诉举报,由受理员进行分类、记录、立案后派遣给联动单位,联动单位或联动应急队伍在接到指令后,须在30分钟内到达现场,并做到“二次反馈”(即:到达现场时必须向指挥中心反馈到位,案件办结后必须反馈处理结果),受理员根据反馈结果对投诉人进行回访。(3)落实跟踪回访:对受理的案件必回访,坚持做到“真心解诉求,整改求满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对不满意的案件,由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对一些因政策和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与投诉人沟通,耐心细致解释,取得投诉人的理解;对处置不到位的案件,要求相关单位再次核查落实、协调处理,积极整改解决。(4)规范运作:将城市管理对象细化为34个部件和41个事件,并制定下发《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处置规范》,明晰执法主体,明确处置标准和处理时限,实施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确保城市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运转高效。

6结束语

城市经济发展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行积极的城市管理是为了更有效的调用城市资源,帮助城市公共资源可以更加有效的帮助城市居民进行生产生活。为了更好的达到目标,就要虚心接受人民意见,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完成城市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然.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的县域城镇文化发展之路[J].上海城市管理,2014,17(4):56-63.

[2]周磊.经济发展视域中的城市管理工作意义与创新[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61-62.

[3]杨伶俐.关于城市管理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探讨[J].商业故事,2016,11(3):157.

国外大城市发展之路 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困境

1988年, 从北京开始, 陆续出现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商业银行。它们是由各城市原来的城市合作银行更名而成, 而原合作银行则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 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自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以来,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即在产权安排、机制运行、机构设置等方面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效性和竞争优势。在自身取得极大发展的同时, 城市商业银行的存在也促进了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完善了金融体系结构, 提高了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 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范围持续扩大,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消退, 美国在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方面仍未见起色, 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也被一再调低, 全球金融业整体仍未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中国银行业在2010年外部国际环境欠佳,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相对从紧的情况下, 积极地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 努力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在支持实体经济, 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保持持续稳健增长方面的同时, 自身经营运行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末, 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存款规模达6.1万亿元, 贷款规模达3.6万亿元, 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44.4%。同时, 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加强风险管理, 主要监管指标持续向好。截至2010年末,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25.6亿元, 较年初减少了51.3亿元;不良贷款率0.9%, 较年初下降0.4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达到257.1%;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8%, 流动性指标普遍较好, 杠杆率处于安全可控范围内。

城市商业银行在取得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为民营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服务需求旺盛, 是银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客户群体, 而城市商业银行正是以中小企业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 中小企业户数目前大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 占GDP的60%, 占税收的50%, 占就业的75%,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2005年民营经济对宁波市GDP贡献率达到84%, 在宁波市制造业的占比近75%, 在出口企业中占比近70%;2006年南京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965.35亿元, 同比增长16.5%, 比全市GDP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 占全市GDP比重由2005年的百分之34%提高到了34.8%。

截至2012年11月, 全国现有城市商业银行138家。营业网点近万个, 遍及全国各个省 (市、自治区) 。其中, 更是出现了上海银行这样发展迅速, 已经跻身于全球银行500强行列的优秀银行。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化解城市信用社风险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在经历了1995年至2002年的艰难起步、2003年至2006年的风险化解和充实资本后, 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较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 存在着诸多问题。资本金不足, 资产质量低下、群体经营地域集中, 抵御经济波动能力弱, 流动性管理难度大, 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发展困境不断凸显。尤其是在目前金融业改革深入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城市商业银行既有机遇, 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 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有银行的改革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股份制银行的渗透率也逐渐提高, 这些都将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客户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 特别是现在国有银行网点覆盖率高, 经营历史久, 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直接抢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客户群。

《201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报告》特别指出, 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结构性调整影响。而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的国内外大背景, 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增加风险定价能力, 并进而转向集约型经营增长模式, 是未来中国银行业应对新一轮改革转型、奠定未来长远发展根植的必然选择。同时, 牌照管制政策的未来走向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外部变量, 有可能造成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两难困境”。

《2013~2017年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数据显示, 2011年, 城市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5.2%, 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76.9%, 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4%, 远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9.3%。这样来看, 金融深化改革的冲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大型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面临的困境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二) 资产与负债配置的地域和客户过于集中, 抵御经济波动能力差, 资本金要求高

一般来说,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主要集中于一个城市, 因此其资产组合缺乏分散性, 贷款集中度都比较高:南京银行最大十家贷款客户占到了贷款总额的8.38%;宁波银行最大十名贷款人占同期贷款总额的6.27%, 而且6.5%的存款只来自于两个客户, 20亿邮政储汇总局, 十亿元来自中国人寿。

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组合同时也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因此对本地经济以及支柱产业的波动也较为敏感:宁波银行公司贷款中, 56.1%是制造业, 而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出口为主, 因此人民币升值速度和出口退税政策将会间接影响宁波银行的资产质量, 其银行公司类贷款组合中19.7%是公用事业企业 (12.42%) 和交通运输业 (4.84%) , 而商业贸易企业占比21.7%, 特别是对教育行业的贷款占比为9.7%, 前十大借款人中有五个为当地大专院校。

经营地域的集中加大了城市商业银行内在的经营风险, 从而加大了对资本金的需求。而从美国银行业的经验看, 小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高于大型银行的, 这样从而降低了股东回报。自A股发行后, 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07年核心资本率将分别达到接近25%和17%, 这在A股上市银行中处于较高的水平。

(三)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客户基础内涵风险大

由于资本金和服务能力的限制, 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虽然能够通过风险定价来追求合理的风险调整后回报, 但这些企业内涵风险较大, 主要表现为城市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比例较高:南京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约7.59亿上升到2006年的23.85亿, 关注类贷款占比从4.85%上升到9.35%;宁波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虽然呈下降趋势, 但2006年底关注类贷款占比仍有8.1%。

(四) 流动性管理难度大, 贷存比较低

一般来看, 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 存款的沉淀效应要弱于大中型银行, 这对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挑战, 因此贷存比较低: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贷存比只有57.2%和58.2%, 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这表现在生息资产构成中, 债券投资的比例较高:宁波银行债券投资占比约为26%, 而南京银行由于资金资本市场业务突出, 债券投资比高达39%, 这都明显高于中型股份制银行。较低的贷存比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提高净息差的难度, 从而不利于提高资产收益率。

三、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路径

(一) 依托本地经济发展, 引进战略投资者, 增强核心竞争力

经济发达, 增长速度快的地区, 能够为城市商业银行内生增长提供充裕的空间。经营绩效好地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那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特别是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地方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 且盈利能力强, 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 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居民人均收入高, 信用文化发达等等。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土壤, 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地处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 经济活跃, 面对的是城市中最有价值的客户, 这些优势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不长, 人员素质不高, 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得到了监管机构的鼓励。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分别引进了法国巴黎银行和新加坡大华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 上市前分别持有19.2%和12.2%的股权。两家银行与战略投资者在经营上都开展了业务合作, 有利于其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例如南京银行2006年通过实施巴黎银行提供的各项技术援助, 利用信息化, 改善业务管理流程, 加强产品创新, 推出了“信贷易”个人授信产品。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利用自身的创新优势, 广泛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开发的业务经验, 立足于创立自己的核心产品, 抓住机会, 在这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二) 坚持以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为主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在服务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从国际经验来看, 由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固有的一些特点, 很难单独承担对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一方面, 城市商业银行对地方市场比较熟悉, 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 而且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同时其管理层级较少、信息反馈灵活、交易成本低等特点, 决定了其更易于为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提供服务。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本身巨大的金融需求, 迅速的发展过程,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中小企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途径筹资, 同时, 由于其存、贷款规模和资金流量一般都不大, 信誉水平较低, 风险较大等特点, 决定了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这对正处在发展中的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的市场基础。

兰州银行自1997年成立之后, 一直经营不力, 在2000年转变经营思路, 定位于“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服务市民”, 建立了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的机制, 树立“市民银行”的品牌, 同时自身也走出了一条由“小”到“精”的发展之路。到2003年, 兰州银行提前一年半实现了董事会确定的“一年减亏、两年持平、三年盈利”的经营目标。江苏银行是由江苏省内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成立的新银行, 自2007年正式开业以来, 传承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民营经济、服务城市市民”的市场定位, 贷款规模向中小企业倾斜, 在满足中小企业老客户信贷需求的基础上, 还积极为全省范围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 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 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简而言之: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

(三) 通过重组并购其他金融机构和开设异地分支机构等方式, 适当开展跨区经营

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城市商业银行面临两种选择, 要么发展壮大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 要么被兼并收购。这也是银监会鼓励优质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或合并、鼓励其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监管意图。

随着银行业市场的成熟, 规模经济在银行业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将更加明显。从美国的经验看, 虽然曾经对跨州经营的限制为小型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但是管制放松后, 由于小型银行经营的内在缺陷, 要么因为经营不善被大银行收购, 要么通过联合壮大规模, 小型银行在行业整合中数目不断减少。不过, 也有些小型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银行。

通过重组并购其他金融机构和开设异地分支机构等方式, 适当开展跨区经营,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客户过于集中, 资产与负债配置的地域抵御经济波动能力差的发展困境, 也可以追求或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首先, 可以由地方省政府牵头, 将省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通过合并重组成为一家独立法人银行, 借此实现省内的跨市经营。江苏银行, 徽商银行等已经挂牌成立, 而其他省市地方也在酝酿成立;其次, 通过并购外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从而间接实现跨区域经营。如西安市银行通过换股并购汉中城市信用社, 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收购双鸭山市城市信用社等;最后, 还可以通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达到或超过监管部门的标准, 报银监会审查批准, 实现跨区域经营。例如杭州银行, 先在市内的余杭、桐庐等地建立支行, 然后在舟山等地建立省内分行, 接下来跨出了浙江省在长三角中心城市建立了分行, 不借助外力, 依靠自身努力完成了区域性银行的转身。

(四) 寻求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策略联盟

国外的许多城市商业银行, 主要是许多中小型的商业银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参加多种策略联盟的方式, 与大型银行展开错位竞争, 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 也为大型银行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城市商业银行战策联盟的成立, 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发挥自身最强的优势, 通过与银行或者企业的策略联盟来解决其自身对某些资源质和量的需求, 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集约化的经营目标。同时, 成立策略联盟, 在财务, 管理, 经营的协同效应上的作用, 能够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有效配置, 高效的领导团队, 较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从而分散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欧明刚, 刘煜辉等.201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报告[R].银行家, 2011.

[2]前瞻产业研究.2013~2017年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3.

[3]陈科.地方性商业银行夹缝中求生存.金融&科技[J].价值中国推荐, 1998, 6 (1) .

[4]梁清华, 刘天罡.地方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测度及培育[J].上海经济研究, 2006 (3) :91-94.

[5]周海.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6 (232) :201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之路 篇4

一、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不对称,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占据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 是地方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能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力军。因此, 可以说, 中国经济市场化加深, 客观上需要大量像城市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继续生存和发展。

1. 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地位。

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只有适应实体经济结构, 满足经济发展真实需求的金融体系, 其安排才是合理的。我国的银行体系发展至今, 基本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4、12、112格局。目前, 国有银行基本上形成了网络广泛、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关系良好的竞争优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形成了科技领先、产品创新能力强的后发竞争优势;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 其优势领域就是中小企业, 是唯一可以寄希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 也是我国银行业和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银行其使命应该就是为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配套的融资服务和相关金融服务的, 在银行业的分工中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立足本地, 争取做到“小而精”。“小”不是弱点, 而是优势, 这正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缺少也最需要的层次。

2. 城市商业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门当户对”。

长期以来, 由于银行体系定位不清、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社会信用建设差、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从1998年起, 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大规模撤并营业网点, 上收贷款权限, 强调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拥有优质大客户的多少。根据对5个城市部分银行的调查, 中小企业贷款坏账占同期银行呆坏账的60%~80% (见《中国金融年鉴》2004) 。因此, 鉴于风险难以控制和经营成本过高, 它们将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大企业身上, 对中小企业设置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 从性质上说就难以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批准成立了十几家股份制银行, 这对强化金融业的竞争, 加快银行业务创新, 改善服务态度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这些股份制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正在趋同于四大国有银行, 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甚至比后者更保守。而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一般管理层次较少, 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 信息反馈灵活, 具有文化、决策、灵活等多重优势, 所以巨大的金融服务“真空”正是城市商业银行可赖以生存的空间。城市商业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门当户对”。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难题

城市商业银行经过10年的发展, 完成了从城市信用社系统风险向“良好指标”的“蜕变”, 初步实现了从“可生存”向“可发展”阶段的转变, 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增加、规模上进一步壮大、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 而且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方面基本搭建起了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框架, 在资本约束与补充、联合与重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开拓与创新等各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地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使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 内控制度执行进一步加强, 逐渐形成了“立足地方、立足市民、立足中小企业”的经营特色, 为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区域经济等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我国银行业数据, 截至2006年12月末, 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59万亿元, 较1999年末增加2.02万亿元, 增长率高达364%, 负债总额2.47万亿元, 约占全国银行业的5%~6%;平均不良贷款比例6%, 平均资本充足率6.5%。安徽、江苏等省相继实现地方性中小银行重组联合;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在省 (市) 外设立分行, 实现跨区域经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等3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实现国内A股上市。种种迹象表明, 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群体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群体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业一只生力军, 在各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 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 监管环境日趋刚性, 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 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态势和特点将是挑战重重, 影响和制约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障碍还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风险化解不彻底, 存在“硬伤”。

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初衷是为了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保持金融稳定。但是, 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即导致几乎整个城市商业银行的先天不足, 也为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稳定抹上了一层阴影。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行政方式, 由地方政府拿出部分现金、土地、房地产等“优质”资产对原城市信用社进行注资和置换不良资产, 促使城市信用社迅速达到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指标要求, 由于部分“优质”资产存在变现困难或不现实的风险, 所以, 地方金融风险未彻底化解, 并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硬伤”。

2. 公司治理结构不清晰, 存在“产权虚位”。

由于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 地方财政出资占了很高的比例, 使城市商业银行带有浓重的政府色彩, 名为股份制银行, 实为地方政府的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市政府直属企业) , 患上了国有企业“产权虚位”的通病, 公司治理结构不清晰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既依赖于又受制于地方政府, 越来越陷于尴尬境地。

3. 产品、服务等综合竞争力不强, 存在“短板”。

一是由于金融政策的制定不是以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特色出发, 而是更多地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 所以从政策上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在某些业务领域的涉足, 如:银行卡、网银业务等, 在金融产品上比较单一, 缺乏产品竞争力;二是自身功能缺陷。如:汇路不畅、异地结算困难、科技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低等等, 服务功能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城市商业银行是从过去的城市信用社过渡而来的, 过去印象根深蒂固, 社会对城市商业银行怀有成见;可以说, 产品、服务等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短板”效应使本已先天不足的城市商业银行又后天失调。

4. 资本补充渠道不畅, 存在“硬约束”。

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6年12月末, 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59万亿元, 平均资本充足率6.5%。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城市商业银行为53家, 尚不到全国城商行总数的一半。毫不夸张地说, 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缺口非常明显, 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加上城市商业银行前身信誉较低的影响, 增资扩股非常困难, 个别地方不得不采取“贷款入股”的办法, 不仅没有解决资本补充的渠道问题, 还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风险, 所以资本充足率问题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硬约束”。

5. 区域经营的现状形成“地域限制”。

地域限制的弊端主要在于:高贷款集中度和普遍的关联交易, 成为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善和公司治理脆弱的源头, 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 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 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等等。

三、“上市”将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最优之路

随着金融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身陷困境的城市商业银行不得不自己找寻出路。上市融资除了能够解决它们的资本金问题, 使得财务状况大为改善之外, 另一个更重要的影响是, 将公司的成长带入了投资者的视野。

1. 城市商业银行发行上市的重要意义

(1) 建立补充资本金的长效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产规模的扩张以及资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资本充足率持续不足并需要持续补充的状况, 而发行上市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抗风险能力、建立持续补充资本机制的有效途径和便捷手段。通过发行上市,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动态考虑资本金与资产规模扩张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 在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前提下, 灵活运用新设机构、并购等方式, 坚持地缘性发展原则, 突破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区域限制, 实现跨区域经营。

(2) 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发行上市,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 减少或稀释地方财政股本比例, 优化股权结构, 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避免产权虚位。促使城市商业银行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 建立并完善适应本行现实和战略发展要求的公司治理架构, 并通过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体系,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3) 强化管理, 树立形象。通过发行上市,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经营管理的人才与意识。有利于规范运作及提高经营效益。同时, 管理层可以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提高信息透明度, 建立畅通的信息披露机制, 接受多元化投资者的有效监督, 树立上市公众企业的良好形象, 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可以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石。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 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为实现城市商业银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行上市可以为其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提供有效保证, 特别是发行上市募集的资金, 可以用于机构网点建设、金融电子化建设、核心客户培养、人才培训以及资金运营, 使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几年内尽快做强、做大。

2. 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可行性。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上可谓困难重重, 但是, 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 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 树立了“市民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的良好市场形象和市场定位, 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发展业绩突出, 获得了监管机构及同行业的高度认可。从增强可持续发展力的角度出发, 发行上市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来说, 不乏为一条康庄大道, 其面临的许多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和解决, 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来说, 也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 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条件来看,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发展良好的个体而言, 其很多经营指标和其他条件都符合《公司法》、《证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规定, 符合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股票首次发行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等相关规定, 具备了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

其次, 从监管需要来看, 监管部门也多次鼓励自身发展条件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勇于探索各种发展途径, 包括重组联合、资产购并、引进外资以及发行上市,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而其中发行上市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补充实收资本, 规范法人治理, 加强信息披露, 强化内控建设, 使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框架加强自身建设, 实现自我发展。

第三, 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的成功上市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提供了典范。

总之, 城市商业银行如果想摆脱出局的命运, 最关键的是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但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达到8%并随着规模的扩大保持8%以上谈何容易?既不能像国有商业银行那样能够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 又很难像股份制商业银行那样借资本市场之力融资, 其唯一的途径只有引进外部资金。毕竟在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中, 已经上市和明确表示过上市想法的不过数十家。除了努力追赶争取成为第二梯队的一员之外, 那些其他的城市商业银行如果不选择上市, 剩下的道路还有两条:要么固守在本地发展, 并成为真正的互助型的社区银行, 要么是在将来成为银行业并购潮中的被并购对象。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5

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如何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何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 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的目标。在生态学中, 多样性是系统能够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城市而言, 城市保存足够丰富的中性信息, 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城市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城市社会文化的多元性, 也包括了人居生境的多样性。确保城市的多样性, 平等是关键。今天, 人们已愈来愈充分认识到社会平等的重要性, 但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关系的重要性尚需进一步加强。因为只有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平等互惠的理念, 才能真正实现人居生境的多样性, 才能保证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共同进化。因此, 在城市生态化规划中, 要体现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必须实现“三个尊重”, 即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和文化。城市建设注重社会的平等, 并由此进一步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 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生活环境。[1]

生态城市不仅追求环境优点或自身的繁荣, 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更注重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 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片面追求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和建设速度, 忽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结合, 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态化。当前, 我国许多城市确实存在不必要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过多, 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短缺的问题。笔者认为, 城市生态化建设需要首选建立明确、具体和现实的目标体系, 保证能够直接用于指导实践活动。城市空间布局要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相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要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观, 要立足现有生态环境, 要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各施其能, 各得其所, 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先蔓延再整顿的老路, 才能找到一条健康的、生态化城市建设之路。

2. 合理制订生态城市规划, 完善生态基础设施

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中, 城市是其作用最为核心的地域, 规划者如何在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环。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 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在任何情形下, 建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都需要采用整体规划的原则, 它应考虑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因素, 并且把这些因素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在区域开发、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各个层面得到全面贯彻。从实际出发搞城市生态化建设, 城市生态规划必须先行。这里讲的城市生态规划, 不能简单理解为一般的规划设计人员在地形图上的简单勾画、指标上的简单罗列, 应当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而制订的全面发展规划, 既包括城市工业经济发展, 也包括城市农业经济发展;既包括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完善城市政府工作机制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科学选址、建设规划, 也包括城市管理、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科技发展、地域特色、城市安全、城市减灾与防灾等规划。[2]

如同市政基础设施一样, 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 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实现一个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 势必会遇到观念、法规和管理上的困难, 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对传统城市规划与方法提出挑战。所以, 规划师认识水平的提高、决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怀, 以及对现行城市规划及管理法规的改进, 是实现战略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保障。生态城市建设应当具有针对性, 尽量避免在城市中全面铺开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而是要抓住重点, 逐步推进, 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如交通拥挤、水资源短缺, 垃圾污染等, 集中力量突破,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逐渐扩展到其它方面。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后面, 总是有具体的项目支撑, 并且有保证这些项目得以实施的政策。同时, 为生态建设而开发的具体技术, 也必须通过具体的项目才能加以落实应用。比如交通问题, 可以发展电车和氢气车, 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 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 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 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 发展航运和铁路运输等。又比如能源问题, 建筑物充分开发密封性能良好的材料, 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 使污染达到最小……这些措施能够支持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 为我们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3. 创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城市建筑文化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 与城市外部具体的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被、动物群等自然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的开发与扩展一旦超出其承受能力, 自然生态环境将会被破坏。在城市扩展过程中,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要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神韵进行城市建设, 获得独特景观效果。如山区城市, 可依山就势进行建筑布局, 突出山势特征, 增加城市动感, 形成丰富的山城景色。临江临河城市可把水景引入城市, 再把江河两岸安排城市景观轴, 形成临水城市特色。平原城市地形起伏小, 主要是通过城市空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和建筑物的高度去暗示城市地形特征。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植物配置, 会对城市的建筑风格产生不同影响。如热带城市充分利用种植各种缤纷的热带植物, 形成热带城市风貌。如寒冷地区城市的封闭人行天桥系统、“暖房式”人行道和地下步行网, 都是以“冬季城市”为主题的。可是, 对于城市景观的现状还存在着建设性破坏的普遍性问题:如将适用于平原的方格路网街道布局模式硬扣在丘陵起伏的用地上或山区, 就必然要破坏山水地形、土壤和植被。“刚直不阿”的城市道路切割丘陵时不要将路旁山体修建成如堤坝的平坡, 而要补偿性按自然坡谷变化, 从路边向两旁退让, 还原坡实谷虚的景观。在有峰峦起伏的地形上作自然式富于节奏变化的天际线种植。路虽穿山地而过, 而路旁山林风貌依旧。如垂直山体切割成谷, 则宜循“左急右缓, 莫为两翼”的画理整理谷口两边的山坡, 再按“两山交夹, 石为牙齿”之法布置山石、树木, 往来成景。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 穿越山地的城市道路还是籍山势稍迂回为好, 亦不违“峰回路转”之古训。

城市与建筑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明显不同。它有赖于外界生态系统才能维持, 同时又向外界生态系统施加影响 (物质、能量、人才和资金等的转入与转出, 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和影响外界生态系统) 。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 它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脆弱性, 更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社会性与经济性, 急需建立一种能对人工系统、内部子系统, 以及外界生态系统进行系统、定量及动态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要求协调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城市生活空间与建筑的协调关系。要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放在与设计的其它方面同等重要的地位, 甚至优先考虑。设计要结合地域性, 结合自然,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被动节能设计, 如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 采用自然通风, 使用绿色材料, 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 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 城市更新中应善于处理好新老城市生态系统的衔接, 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符合整体和生态优先准则的新型城市。注重保持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重视保留对已有的建筑、景观与城市设施进行重新设计和利用, 不断探索诠释, 使地域性的政治、文化、生活形态及城市肌理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建筑文化。

4. 城市绿化既要考虑景观要求, 也要提高环境质量

在改造城市生态环境中, 配置富有勃发生命气息的绿色植物, 有着极其突出的作用。绿色植物不但是生态系统中太阳能的第一固态者, 它还是自然界调节大气“吐鲜纳浊”, 即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一个硕大无比的“绿肺”。人的生命离不开绿色植物, 它不但点缀和激活了单调乏味的人工建筑, 也使市民获得灵与肉的欢愉、恬适的满足。城市绿化的比例, 树种、草种和花种的选择, 城市绿化轴线和绿色走廊的设置, 城市公园绿化、广场绿化和道路绿化等, 都对城市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然而, 目前在大多数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 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外, 却很难看到各地丰富乡土物种的使用。虽然我国大地东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 乡下植物区系多样, 但人们在城市大街上见到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 且往往多源于异地, 城市中即使有3 0%甚至50%的城市绿地率, 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 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原来的那种自然、优雅、宁馨, 有着深厚生态或人文涵量的文化景致却不见了, 不免让人感到遗憾。有的已无法复原。究其原因, 其一是观念, 即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 而鄙视乡土物种;其二是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的苗圃系统。同时, 城市区域内土地紧张, 城市建筑用地增加, 导致城市景观自然组分的大量减少, 迫使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市公共绿地的形式存在, 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公园或广场绿地, 街道及街区则分布稀少, 难以形成网格结构, 空间分配极度不均衡。由于绿地内植被构成类型单一, 覆盖稀疏, 缺乏空间层次, 不能完成应该具有的生态调节功能。同时, 城市人工景观的建造往往只考虑地尽其用, 很少注重与周围景观协调及树立整体景观特色。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景观园林在城市中的作用,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试看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哪一个不是先辈们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优美城市景观的典范?我们有在干旱地区创造的沙漠绿洲, 有河道成网的水乡, 有山地城镇, 有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融合成田园诗般的园林城市, 这些城市至今仍是世人所迷恋的人间天堂。尤其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思想的贯彻, 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建造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表达自己独特风格的城市, 是历来规划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 要求规划者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适合的绿地形式和植物种类,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地说, 广泛利用屋顶、墙面等立体植被, 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 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 孔隙内种植绿草, 增加地面透水性, 降低地表径流。另外, 要注意城市中心区的绿化比例和城市实际的绿量要求。因为凡是涉及到空气的过滤、灰尘的降解、绿化隔离和热岛效应问题的解决都是要靠绿量即树叶的总面积, 而不能光是注重草坪面积。这样就能引导城市政府更多地关注以种植乔木为主, 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城市绿化模式, 并调动城市中心区的干部群众发展建筑立面和屋顶绿化的积极性。还要打破城郊界限, 扩大城市生态系统范围, 努力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 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 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置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5.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推进我国生态城市化建设

在欧洲, 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人们那种接近大自然、返回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要求和愿望。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 都要留有园林建设或绿化建设的必要空地。土地出让要有控制和使用规划, 一切建设必须按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德国的斯图加特市地处山谷盆地之间, 为了保证城市腹地有充足的新鲜空气, 在城市进风口的山坡上, 政府明确规定不允许有任何建设行为, 只能用作绿地。像这种体现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已贯彻到城市规划与发展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细微之处。奥地利的维也纳是世界上较早的森林城市, 西部和西南部是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 山毛榉挺拔参天, 苍翠欲滴。南部是一片2000公顷的洼地森林, 丛林灌木杂生相间, 异兽珍禽悠然自得。城市还将建成环城森林, 使维也纳成为绿海中的“岛屿”。同样, 俄罗斯的莫斯科市内林带纵横交错, 公园、广场和绿地相伴而生, 点缀在城市中间, 处处绿树成荫, 鸟语花香, 绿地、森林面积占城市面积的40%以上。他们每年植树20万株, 栽培灌木2000万棵, 增加三、四百万公顷的绿化面积, 使绝迹多年的驼鹿也繁衍了数万头之多。澳大利亚在城市发展中, 生态意识已经贯穿到城市发展、建设和维护的各个方面。在保护所有现存生态特征的同时通过对水、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生境、生态廊道及废物等方面的修复、补充和提高, 实现治理目标, 并恢复城市土地的生态潜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注意实现低水平能量消耗, 使用可更新能源、地方能源产品和资源再利用技术, 使用适当的材料和空间形式, 为人们创造安全, 健康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空间。首都堪培拉的城市绿地面积则高达58%, 人均拥有面积超过70m2, 道路两旁树木成林, 浓荫蔽日。碧绿的草坪, 像一幅幅巨大的地毯向远处伸展。整座城市, 几乎见不到一点裸露的泥土, 汽车通过处尘土不扬, 人们生活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4]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点, 决定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具有先天的脆弱性, 中国的区域发展历史和人口数量的压力, 决定了我们的人类活动强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具有对于自然环境的明显破坏性。中国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占有率, 决定了我们城市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具有明显的艰巨性。因此, 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城市生态化一不能从“本本”出发, 二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 三不能单纯追求生态化而不切实际地搞生态化。要知道, 城市是一个庞大而有复杂的混沌系统, 单独依靠某些个体、部门和利益集团都不可能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开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必须首先达成全民共同的理念, 形成全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其中全民共同的理念是生态行动的关键, 而生态文化则是形成全民共同理念的核心。这些都为保持城市自然与文化的多样性和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我们应当将生态建设融入城市建设中, 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 中西合璧, 建筑各具特色。以人为本, 形成使人接近自然并提供优质空气、绿化和蓝天的城市生态环境, 使我们的建筑、街区和城市都有源有本, 充满生机和文化脉络。还应当参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国情, 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评估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全新指标体系。当前, 尤其要把城市的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与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加以强化, 以杜绝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盲目与冲动, 从根本上遏止对城市环境与景观的建设性破坏。

6. 结语

城市生态化建设是城市社会发展的主导, 是实现人类社会、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更是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革命。它避免了各种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实现发展机会的国家与地区间平等, 实现人类发展的国际平等、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以及保护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建设精神文明新家园为战略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 人类的归宿将走向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CHF

参考文献

[1]沈晓琳, 刘旭, 于成.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房材与应用, 2000 (3) :46~48.

[2]杨卡. 规划理念之我见. 现代城市研究, 2004 (10) :22~26.

[3] 谢浩. 对当前城市建设问题的思考[J]. 工业建筑, 2006 (6) :114~116.

国外大城市发展之路 篇6

关键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商务人才

1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商务人才的需求现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 缩小城乡差别,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性调整, 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新体系。

我国正处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对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那些仅具有技术背景的人才, 或仅懂商务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培养复合型商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廊坊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商务人才需求的现状

2.1 廊坊市可持续发展现状

2008年2月, 廊坊市通过了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联合评审, 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廊坊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目标是:到2012年, 把廊坊建设成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产业标志和城市品牌, 在环渤海都市圈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高地、生态宜居名城和人民幸福家园。

廊坊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六大任务包括: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廊坊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六大保障体系包括:产业支撑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投资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和文化支撑体系。

2.2 廊坊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商务人才的需求现状

廊坊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落实优惠政策;加强高级人才选拔培养;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创新文化。

廊坊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商务人才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一, 对位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的廊坊来说, 其国际往来将日益频繁;其二, 廊坊是以第一、三产业为主的近郊型经济, 是以招商引资、商务会展和旅游观光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其三, 廊坊市近年来外资企业迅猛增加。这些原因都使得廊坊市离不开优秀的商务人才。高素质的商务人才对廊坊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虽然近年来廊坊市经济发展迅猛, 但商务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其经济事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分布上:市级机关和开发区企业较多, 乡镇基层单位和企业严重偏少。在人才结构上:掌握一般性商务知识的较多, 符合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的商务人才较少。在人才层次上:普通商务人才较多, 高学历和高层次的商务人才较少。在人才流动上: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多, 引进高科技、成熟性、懂金融、精管理的人才少, 流失的都是成熟性、实用性的人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廊坊市应学习借鉴国外经验, 培养和引进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商务人才。

3 国外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商务人才培养

3.1 日本的商务人才培养

3.1.1 确立商务人才观

2003年日本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指出:日本若想在新世纪的经济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 就必须要树立“人才观”。其中特别提出商务人才观是日本所有企业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1.2 改革教育制度着力培养商务人才

日本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商务人才主要是以经济产业省为中心, 依靠产业界、大学、民间教育机构形成的经营财团, 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培养。

3.1.3 面向世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了特别研究员制度, 积极招收国外优秀商务人才。许多国外商务人才成为各区域大学、研究机构及民营企业中的核心人才, 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3.2 新加坡的商务人才培养

3.2.1 商务人才引进

新加坡强调人才立国、教育优先, 并通过综合教育提高本国商务人才的素质。此外, 由于经济已进入知识密集阶段, 新加坡高素质商务人才缺口明显, 因此新加坡商务人才引进政策已不是仅仅敞开大门, 而是主动出击, 吸引高层次商务人才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2 服务意识

新加坡国内市场有限, 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国际贸易。他们确定了吸引外资的三大政策, 即优惠条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并举。更是把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不断提高区内的服务质量上, 以高效率、高节奏、高服务取得喜人业绩。

3.3 韩国的商务人才培养

3.3.1 商务人才的继续教育

韩国的优秀企业都十分重视商务人才的继续教育。他们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研修院或利用产业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商务人才。韩国企业集团都采用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了相应的商务人才储备体系, 从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进行继续教育投资。另外, 韩国的大型企业还普遍重视商务人才的海外研修工作, 以促进商务人才的继续教育。

3.3.2 商务人才的企业文化概念

韩国企业在培养商务人才的过程中, 不仅重视让商务人才了解本国优秀企业文化, 还积极让商务人才吸收西方的企业文化理念, 使得商务人才可以将东方的儒家思想与西方的管理科学有机结合, 培养商务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

3.4 德国的商务人才培养

3.4.1 商务人才的综合技能培养

高素质商务人才往往是综合型人才。德国一直在扩大商务人才教育课程的内容, 并在专业教育与培训中包含各种通用知识, 以使商务人才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此外, 由于德国企业以汽车、机加工等技术型企业为主, 德国特别注重商务人才对技术术语和技术知识的培训, 以使企商务人才能更好的为德国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3.4.2 各方合作培训

合作式培训是德国培训制度的特色。德国企业在逐渐重视培训内容与职业相关性的同时, 还提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 帮助设计教学计划和建立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

4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廊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商务人才培养对策

4.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4.1.1 培养计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廊坊市商务人才培养应学习德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修改培养计划, 拓宽专业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 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此外, 廊坊市各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 大力发展商务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 推行校企合作。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商务人才。

4.1.2 专业设置进行专业细分

商务是一门集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语言、法律等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校的专业建设应结合本校优势学科, 围绕市场对商务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方向划分, 如物流商务、航空商务、媒体商务、汽车商务、房地产商务等, 或者按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把商务人才专业设置进行细分, 如谈判型商务人才、服务型商务人才、翻译型商务人才和管理类商务人才等。

4.2 商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廊坊市应学习德国和韩国, 扩大商务人才教育课程的内容, 并在职业培训中包含各种通用知识, 如国际商务规则、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知识、跨文化交际、外语知识、谈判技巧、商务沟通、管理知识、团队协作、中西方企业文化等。

培养商务人才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符合廊坊市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企业特色的商务人才。其一, 由于美联制动、卢卡斯、埃意等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相继落户, 廊坊市已经成为京津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急需既懂商务又了解汽车产业的商务人才, 我们可以学习德国对已有商务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其二, 廊坊市会展业发展迅速, 目前紧缺会展高层管理人才, 政府可以对商务人才进行专门的会展酒店知识培训。

4.3 加强人才意识、改善人才软环境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 要实现廊坊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坚持商务人才是经济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 开展商务人才可持续发展教育, 提高商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人才意识就是要科学地利用人力资源, 在商务人才软环境建设方面实现管理环境和管理制度的优化。根据廊坊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廊坊市应完善商务人才管理体系, 使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真正体现商务人才的特点, 促进商务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合理分布, 促进商务人才有序流动, 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 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廊坊市经济发展急需、符合廊坊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的商务人才。

4.4 加强商务人才的服务意识

服务是品牌、形象和竞争力。为了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廊坊市要学习新加坡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 增强亲商服务意识。窗口商务人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为外商和外资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软环境。此外, 由于廊坊市是以商务会展和旅游观光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 市政府应该着重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商务意识教育, 促进廊坊市会展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5 引进人才的政策与措施

同日本、新加坡一样, 廊坊市要采用“造血与输血”相结合的办法, 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商务人才, 必须加大紧缺商务人才和高层次商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廊坊市应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 有目的地吸引海外留学人员, 以及与廊坊企业所需相匹配的软件、商务、保险、物流等专业人才。学习借鉴新加坡引进人才的经验, 建立完善的引进机制, 设立相应的人才开发基金, 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廊坊应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加强与京津及周边地区人才市场的合作, 吸引更多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书臣.近年日本区域经济发展浅析[J].日本学刊, 2007, (3) .

[2]徐肇宏.新加坡吸引人才的策略及启示[J].城市金融论坛, 2000, (10) .

[3]叶金山.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业, 2009, (6) .

国外大城市发展之路 篇7

说到中小城市的发展, 茅于轼认为, 现在大城市出现了不少问题, 包括房价高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 劳动力短缺, 企业成本快速上升。这就是中小城市发展的机会。

他举例说, 在北京1500元钱租不到好的房子, 一个月收入4000元, 交了房租剩不下多少。大城市生活成本高, 必然推动工资上升, 企业成本加大, 迫使企业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退到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像富士康等大企业, 用工上万, 一般都是在中小城市。这些大企业有上万人要生活、吃饭、穿衣, 这样经济就起来了。茅于轼说, 大企业一挪很多企业都要跟着挪过来, 给了中小城市很好的发展机会。

国外大城市发展之路 篇8

在现在媒介竞争阶段,作为城市台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在与中央台、卫视台、以及卫视台都市频道的电视新闻栏目之间如何进行竞争,应该把握的前途与方向。现阶段,有竞争力的地方电视新闻栏目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现场直播的常态化。

一定要做到第一时间报道,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到达观众。

(二)信息的丰富性。

现代社会是资讯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处于信息流的包围之中,迫切需要了解自身周围及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而媒体出于争夺受众的需要也有必要通过大量的资讯来吸引受众关注。加快新闻报道的节奏,在短、平、快的格调下包容更多的内容。

(三)传播的无障碍。

而在传播方式上要更能让观众无障碍的接受。谁在说:节目成功的因素之——主持人:“主持新闻节目,说什么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去说。”

(四)互动与反馈。

媒体与观众的交流要同步进行,观众的反映、反馈、感受能第一时间表达。同步原则,让观众的感情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宣泄;主持人的评论的共鸣作用,所以我们特设了现场主持人评论环节。

(五)个性传播,有个性才能有竞争力。

“就节目而言,最优秀的竞争部分将不是事实,而是观点”。

二、城市台电视新闻的必由之路——民生电视新闻

面对竞争,2003年长春电视台收视率一路下滑;面对压力,长春电视台于2004年1月1日,全新推出每天早中晚三档直播的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城市速递》,打造自己的民生电视新闻牌。

从04年一月一日开播开始三档直播的《城市速递》感受到了民生新闻的优势,04年八月一日,晚间档《城市速递》从10分钟扩版到30分钟,收视率节节上升;到05年5月平均收视率达到12.1%;市场份额为34%;早间版虽然只有十分钟,但是平均收视率已经达到1%,午间档在05年1月1日,由10分钟扩版到30分钟,收视率已经达到1.3%;成为午间时段长春地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实践经验证明,《城市速递》三档节目收视率的攀升已经对栏目所在长春电视台综合频道起到了拉升作用;综合频道的月平均收拾率已经达到1.5%。

三、城市台民生电视新闻的升级之路——公共新闻

孙旭培把“公共新闻”概括成四句话: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认为,公共新闻更突出一些民权的问题,突出公众的权益的问题,这个理念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提升。

上个世纪四川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的老总席文举的都市报三段论,已经验证了媒体改革的方向。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被希文举称为:市民生活报

这时的新闻报道总算走出了羁绊、吹尽黄沙始见金,从新闻的本质上来说,真正意义的新闻出现了,虽然还是很稚嫩;不管怎么说真正的新闻媒体出现了。可以说是新闻的理性的回归,用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来形容仿佛也不为过。

第二阶段,主流媒体

华西都市报的老总希文举认为市民生活报的缺陷在于:一是“马路新闻”太多。二是仅限于“言论胶囊”。“言论胶囊”读来轻松,但丧失了话语的权威性,都市报的言论再也不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第三阶段,就是席文举称之为“整合媒体”阶段。

席文举认为:媒体掌握和控制了大量受众,这些受众在媒体的引导下,能够把新闻舆论转化为社会舆论;媒体的受众越多,动员的社会舆论的力量就越强,所产生舆论力量就越强大,媒体连续报道这种社会舆论,舆论的力量就会反复作用于某一个社会事物,一旦两者的推动频率相同,整合作用就发生了。

四、《城市速递》公共新闻理念导入——晚间改版

以上讨论了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升级的理论准备,那作为长春电视台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如何进行改版升级,如何导入公共新闻理念;我们必须首先认清《城市速递》几档栏目的缺点。

(一)《城市速递》现有的三档节目的缺点

1、定位模糊:早间版容量不足

2、信息量低。

3、互动差:现在的唯一体现互动的只有午间版的热线反馈;这是最大的问题。

4、没有个性:一个是主持人的作用还无法发挥;二是没有给主持人提供固定的空间。

5、电视化手段利用率低。

(二)城市速递三档新闻改版的终极目标:

1、我们要搭建的是贯穿全天的城市资讯平台,成为老百姓的万事通。

2、《城市速递》要做的是谈论一天的市民观点。

3、在舆论监督上打擦边球;在启迪民智、传播信息上下功夫。

(三)城市速递各档栏目的定位(各有侧重)

早间版:资讯整合商+观点提供商+服务+资讯整合的媒体观点

午间版:轻松的媒体广场、外埠新闻+观点提供商+服务

晚间版:民生新闻的升级版——公共新闻+观点提供商+服务+评论+栏目化的营销

但是作为一个初具新闻频道框架的城市速递,《城市速递》的三档节目必须要有内在有机联系;那就是观点提供商。这就是我们特别策划的《速递调查》环节。

(四)实现形式:速递调查

速递调查就是公共新闻的新闻内核下的三档新闻联动内在线索。

1、新闻发展的不断跟进报道;这是新闻频道节目设置的根本所在,新闻肥皂剧。

2、媒体设置议程的讨论的发展;这是贯穿全天新闻节目的内在线索。

“速递调查”是本档栏目中较有特色的一个版块,它每天推出一个切近市民、又颇富争议的话题,在每天24小时里,观众把最真实的想法通过电视表达出来。众多市民参与其中,使调查本身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真实体现。

《城市速递》是一个早中晚三档联动直播的新闻资讯节目,它在最近的时间内为长春居民提供最新的即时新闻,生活备忘,气象信息,交通资讯,它是本埠新闻媒介中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载体。

上一篇:1394协议下一篇:三维空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