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会展业发展模式

2024-05-15

国外会展业发展模式(共6篇)

国外会展业发展模式 篇1

本文借鉴了国外会展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模式,对比分析后总结发展模式特点。再根据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条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国外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会展旅游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1841年。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570人的团队包租火车从到19.3千米外的拉夫巴罗参加戒酒大会,这开创了国际会展旅游的先河。国外会展旅游的研究大约可追溯到20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

从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角度来看,世界各国的会展旅游发展很不均衡。欧洲是会展旅游业的发源地,整体实力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北美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是世界会展旅游业的后起之秀。亚洲会展旅游业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日本、新加坡、阿联酋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和地区。

二、国外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从西方国家会展旅游发展史来看,德国、法国、美国在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典型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政府市场结合型。

总之,不同国家的会展旅游其发展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它们有各自的推动作用,都有值得乌鲁木齐发展会展旅游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例如,一、国外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不直接参与会展行业管理,只进行宏观调控,对行业法规、市场竞争、场馆建设等进行调控。二、除了政府的宏观引导外,行业协会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会展的监督、评估、信息提供,同时也组织大型的展览。三、有专门的展览机构,其组织机构的分工十分详细,展会组织者、场馆所有者和管理机构三者是独立的,大型展览由展览公司或协会负责,场馆所有者只负责场地出租,管理机构主要工作是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市场等。四、会展场馆现代化水平高,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三、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自1992年“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拉开乌市会展帷幕,乌鲁木齐已多次举办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会展。目前主要集中在石油、建筑建材、农业、汽车等行业,已经形成一些在国内具有名声的会展,如“中国-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等。乌市会展发展主要依托资源优势,立足本地优势,着眼于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

(二)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条件

1、经济条件

乌鲁木齐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已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石油化工、轻纺加工基地之一。2006-2013年,乌鲁木齐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8%,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0%左右(除去2009年特殊情况)。从发展趋势来看,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稳健良好,这为会展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资源条件

场馆建设:乌鲁木齐大型展馆共有6家,展馆总面积达到14.59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红光山国际博览中心,室内面积达4.5万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室外展场面积5万平方米,设有可容纳4000人的国际会议中心。另外,在乌鲁木齐市内的星级酒店中也分布有中小型会议室。

旅游资源:乌鲁木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不仅有雪峰、冰川、松林、草原、戈壁、湖泊等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西域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为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的开展奠定了旅游资源基础。

交通设施:乌鲁木齐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枢纽的国际、国内和区内航空网;也有通往内地、北疆和南疆铁路交通网络;同时也有国道、省道和郊区公路通往各地和各景区。市内交通设施基本完善,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便捷。

3、区位条件

乌鲁木齐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也是我国离欧洲最近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也是中国西部国际通道的枢纽,目前有7个开放口岸直接面向中亚、俄罗斯、西亚、南亚、中东、东欧,对周边国家发挥辐射、集群效应,具有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

4、政策条件

乌鲁木齐市委重视会展旅游业,提出了把乌鲁木齐建设成“西部最佳会展城市”和“中亚会展之都”的发展奋斗目标,并提出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大力发展乌鲁木齐会展业。目前,乌鲁木齐政府积极吸引国际和全国性的各种大型展览会、展示会、交易会、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在乌鲁木齐举行,并大力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整合会展资源延长会展产业链条。

四、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3家会展公司的访谈,作者了解到乌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结合资料总结乌鲁木齐会展旅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市场环境混乱

从国外会展旅游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来看,会展参与者、场馆所有者、管理者三者应该是独立分开,各行其职的。但乌鲁木齐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政府拥有国际博览中心的所有权,政府还建有自己的展览公司,不仅经营场馆租赁、服务业务,还经营会展项目。政府不仅监管会展旅游行业,而且参与会展行业经营,这就像,政府不仅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还扮演运动员的角色。这本身是矛盾的、不规范的,这样会产生市场混乱,竞争环境不公平。

(二)展览业与旅游业合作太浅

会展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主体的转化,即将会展活动参加者及受众者变成旅游者。乌鲁木齐会展公司与旅游企业之间已形成了一些合作,主要在会展期间委托旅游公司预定酒店、活动场所(多指会议公司)、票务等;在会展活动结束后或活动休息期间,旅游企业招徕部分会参与者参加旅游活动。由于两者利益关系、时间安排等因素,会展业与旅游业合作比较被动、浅层合作。

五、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的借鉴及建议

通过对国外会展旅游的分析,乌鲁木齐要借鉴会展旅游发展成熟国家的发展经验、运作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会展行业管理,而是进行宏观调控;注重行业协会的重要的作用;设置专门的展览机构,分工详细,职责明确;场馆现代化,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结合中国的会展旅游发展分析,乌鲁木齐要借鉴寻找本地的有力的动力支持因素发展特色会展旅游。乌鲁木齐应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和功能,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结合旅游业,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会展旅游。以下是对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乌鲁木齐在会展业的定位

在国内众多大城市争创“国际会展名城”之际,乌鲁木齐应避开激烈竞争,应将自己定位为“会展特色城市”,争取举办更多的具有特色的会议或展览,例如煤炭、棉花、石油化工等行业的会展。同时要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向西开放的地理优势,办好现有的“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等会展,进一步提升乌鲁木齐在中亚的知名度。

(二)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市场化运作

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将现有的一边监管一边运营转变为宏观调控、规范行业秩序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三)完善设施设备,提高软硬件水平

加强会展场馆周边餐饮、住宿、金融、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场馆的硬件水平。要注重会展场馆服务,提供细节服务及人性化服务,提高场馆的软实力。应成立专业的机构或协会,负责会展旅游管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设会展专业以及展览设计的课程,培养精通会展和旅游的专业人才。

(四)明确营销方式,注重特色化、品牌化

乌鲁木齐国内知名会展城市相比,缺乏规模优势,缺乏经济基础优势,应充分发挥其城市特色、旅游环境、城市地域特征,确立自身的独特形象,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会展活动和会展旅游产品。

同时要积极开展事件营销,例如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精心策划和组织旅游活动,在当地以及主要营销对象所在地的大众媒体上宣传报道,以求在短期内提高城市或地区的知名度。

国外会展业发展模式 篇2

(一)会展营销方面的专著、杂志和网络资源丰富

如:association Meetings、Conference &Exhibition Fact Finder、Conventions & Incentives Marketing()、Meeting Planner()、Successful Meetings()等等。

(二)会展营销方面的课程体系比较完善

具体体现:

1.会展业发达地区都有一定影响的会展培训课程:

2.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推出的“注册展览经理”(CEM)培训项目

3.国际专业会议协会开发的“会议管理资格证书”(CMM)项目

4.会展行业委员会的“会议专业资格认证”(CMP)项目

5.国际会议和观光局协会的“举办地管理经理资格认证”(CDME)项目

特点:

1.国外教育培训课程中都包括了非常系统的会展营销课程

2.国外的这些会展营销课程进行了深度的细分,可以使学员在每一个分支研究领域 做比较深入的学习

3.外的会展营销教育时分注重实践。

(三)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很多

国外会展业的学术机构比较多,尤其是会展业协会组织,在会展研究和教育方面

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以下是国外著名的协会组织。

1.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

2.专业会展管理协会(PCMA)

3.美国会议经理人协会(ASAE)

4.国际会议和观光局协会(IACVB)

5.会展行业委员会(CIC)

6.国际专业会议组织者协会(IAPCO)

7.国际协会联合会(UIA)

8.国际会议和科研团体组成的理事会(DOME)

二.国外会展营销经验小结

(一)整体营销

1.概念:整体营销是公司营销活动应该囊括内外部环境的所有重要行为者,其中包括

供应商、分销商、最终顾客、职员、财务公司、政府、同盟者、竞争者、传媒和一般大众,前四者构成微观环境,后六者体现宏观环境。整体营销强调的是营销活动不要 局限于部分行为对象,强调营销活动要拓宽空间视野。

2.方法:国外会展业的整体营销一般都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主要会展企业,在全

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整体会展产业发展条件及会展业管理水平,把城市环境、会展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推广,推动会展业得益于整体促销活动的高效、有力从而获得成功。

3.优势:a.开展联合促销能塑造和推广地区会展业的整体形象;

b.有效组织分散的资金、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宣传本地区有两的办展环境以

及一批品牌会议或展览会;

c.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组织者和公司

会议策划人;

d.成立全国范围内的促销联合体,使得面向全球开展联合促销成为可能;e.将会议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

4.成功案例:

1907年德国展览业成立AUMA,代表参展商和观众和展览会举办者的利益,具有很强的行业协调作用,有利于展览会的长期发展、取得高效益和维持展览会品牌。法国专业展览会促进委员会的成功模式,本着平等自愿、投资多受益大的原则,成立全国范围内的促销联合体,面向全球开展联合促销。

(二)体制先进

1.政府大力支持

a.投资兴建场馆,设有会议局、展览局、会展局等专门管理会展业的机构 b.制定扶持政策和市场开发战略

c.法制力量规范市场,树立自己国家的知名品牌

2.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职能

a.制定行规、调节市场秩序等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

b.与政府部门和众多企业合作进行整体营销

c.推动信息统计、发展行业研究和教育,对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真正的支持和服

务作用

3.企业的紧密合作

众多产业部门和各类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合理配置市场营销资源,共同开发市场,共享信息和经验,增强整体竞争力,提升整体形象。

(三)战略制胜

1.全球化战略

a.积极开展海外促销。在展会举办前,组团到国外招展。

b.利用国际知名的会展品牌打入某个国家或城市的会展市场

c.会展企业通过合资等方式进行跨国际扩张

2.持续性战略

a.为了树立展览会品牌,组织者会长期在世界各地开展宣传活动,对于潜力较大的国家或地区,会专门派代表前去,通过新闻发布会或客户联谊会等活动推介相关展览。

b.对单个会展活动的推广时行业体现出持续性,在会展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媒体

上宣传造势,并重视会后服务和展后服务。

3.品牌化战略

享有良好市场声誉的品牌展览会能给宣传促销带来许多便利,欧洲等会展发达的国家大多数的行业都有一个或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如德国的科隆五金工具展览会,纽伦堡的国际玩具展,汉诺威等地区的欧洲机床展等都有其代表性。

为了在协调的环境下通过竞争赢得自己在展览业中的位置,各展览公司还可以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理念和个性化服务,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服务。

4.集团化战略

a.收购与兼并实行展览项目的集中和集中化经营

b.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台等媒体,比便综合动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在全

国范围内宣传、推销他们的会展

(四)手段多样

a.传统的广告、邮寄、E-mail等手段

b.在国外设立代表处或寻求代理商、为展览会组织各种形式的促进活动、组织专

门人员到国外招展、摆放重要客户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

c.网上展览(虚拟展览),是实物展览会的有益补充,网络成为国外会展业的主

要营销手段之一

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3

正确地区分会展业和会展旅游业对于本文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受众其关注点必有差异,只有明确了两者的不同,在进行政策制定和评价时才能有针对性。

关键词:会展旅游;会展业

1 前言

1.1会展和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是由于会展活动的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会展旅游源于会展活动,会展业是会展旅游的核心基础。但是会展旅游又不完全等同于会展,更不能简单地用“会展业”来取代“会展旅游业”。

首先,会展旅游者并不一定是会展活动参与者。例如,作为对员工工作的认可和福利待遇,不少公司在给予员工奖励旅游机会时,往往允许员工携带家属同往目的地。显然,后者属于会展旅游者,但并不一定参与会展活动。陪同商务旅游者出行的家属同属此例。其次,参与会展活动的人并不一定是会展旅游者。如来自会展举办地的与会者就不属于会展旅游者的范畴。

正确地区分会展业和会展旅游业对于本文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受众其关注点必有差异,只有明确了两者的不同,在进行政策制定和评价时才能有针对性。

1.2会展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2.1拉动内需、促进行业发展

旅游与会展消费涵盖人们外出时所有的日常消费,包括交通、餐饮、住宿业、展馆、景区、零售、文化、体育、银行、保险、交通等等行业直接受益于旅游业与会展发展。如2000年“十一”至2007年“十一”的21个黄金周,旅游总收入达8082亿元,其中带动民航增收394亿元、铁路客运增收263亿元。

1.2.2协调发展,完善产业结构

伴随着旅游客流大量地从东部流向中西部、从城市流向乡村、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使部分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资源枯竭地区经济振兴、社会发展、投资增加、吸引力增强,促进了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缩小,促进了区域经济协作和城乡互动。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交通、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吸引了展商的目光,为展览业的发展埋下伏笔。

1.2.3加强招商,促进地区发展

一个地区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备。发展旅游业与会展业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如道路的修建,水、电、通讯设备等的不断完备。而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不但能为该地区提供运输原料和工业产品的便利条件,有利于加强同发达地区的横向联系搞活经济,同时也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旅游业与会展业具有人气聚集的作用,客商通过旅游与会展活动,深入目的地,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有了切身的体会与了解,有助于当地的招商引资,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4增加外汇储备,调节外汇市场

旅游业与会展业换汇能力强,由于是自由外汇,换汇比率接近牌价,而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常常需要出口价值大于旅游业会展业所费的商品才能换回同等数量的外汇,因而在实物交易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而国际旅游是就地出口产品,这就弱化了劣势,强化了换汇能力。同时,旅游业投资见效快,资金流动周期短,把人民币投资于旅游业,短时间内就能够产生外汇收入。通过这种途径增加外汇储备,并用价格杠杆调节外汇市场。

2 国外会展旅游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2.1旅游先导型联动发展模式

拉斯维加斯旅游业与会展业取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旅游业的先行及会展业的配合。旅游业在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扶持后,经过积极的市场营销,依托其便利的交通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获得市场认可,赢得了很高的市场知名度。这样,便吸引了大量客商的到来。而政府适时的推出了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方案,为会展业的跟进提供了平台。拉斯维加斯早在1955年就设立了会展和旅游局(The Las Vegas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Authority,以下简称LVCVA),并在1959年落成会议中心。由此形成了“旅游先导,带动会展;会展跟上,促进旅游”这样的良性循环模式。

拉斯维加斯旅游先导的联动模式成功的原因除了其本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地理位置外,更在于其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和专业化的人才配备。

第一,从自然条件来说,拉斯维加斯气候适中,地理位置卓越。

第二,从基础设施来说,拉斯维加斯具有世界一流的会展中心、便捷的空中与地面交通网络、可口的美食、豪华的住宿、多样的购物中心、丰富的娱乐设施。这些设施投入合理,管理科学。我们可以参考这样一组惊人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拉斯维加斯共有客房接近20万间,行业年均入住率维持在90%以上。

第三,从组织机构保障的角度来说,LVCVA在自身能力及公共关系方面凸现了其优势。它专门设立了新闻机构,负责向媒体发布消息,同时设立市场调研机构,对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编制旅游月报,进行统计分析。这些信息对当地的商业人士和公共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还会针对情况进行一系列的针对性营销,促进旅游及会展的发展。

第四,从人才配备的角度来说,拉斯维加斯R&R合伙人公司有关负责人骄傲的说:“我们的旅游与会展业务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健康过”。由此可见拉市在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及使用上的先进理念。

纵观拉斯维加斯的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它从一个默默无闻人迹罕至的地区,随着博彩业和旅游业的兴起而成长为全球知名的旅游城市,进而成为国际性的会展中心,让我们感叹不已。其成功的旅游先导的联动模型对促进我国部分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发展,如澳门、海南等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nlc202309031724

2.2会展带动型联动发展模式

新加坡作为一个面积比崇明岛还小,资源状况相对匮乏的海岛,其旅游业的年收入却非常骄人。这离不开会展的带动作用。

新加坡的会展带动旅游的联动发展方式,有其自然环境与政治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新加坡发展国际会展的先天条件十分优越。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新加坡地处交通枢纽的核心位置,在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三小时飞行距离内,有2.5亿人口活动,每年仅中转旅客就达250多万,这样非常适合举办国际性的会展。此外,新加坡出入境环境十分便利,新加坡机场还被一些媒体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机场之一。这些都无疑为新加坡成为“国际会展之都”增加了砝码。

从国际化的程度来看,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报告中显示新加坡的国际化程度居全球第三,超过70个国际性组织在新加坡设有办事处或分支机构。

第二,政府在会展业中的正确定位给新加坡会展业提供了便利。新加坡旅游局的展览会议署建于1974年,主要任务是协助、配合会展公司开展工作,向国际上介绍新加坡发展国际会展的优越条件,促销在新加坡举办的各种展会。在新加坡举办会展没有任何管理法规,举办展会也不需要任何审批手续。

第三,发展会展经济,展馆建设是首要条件之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为新加坡发展会展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四,服务取胜成为新加坡会展公司竞争的准则。新加坡的会展公司虽然竞争相当激烈,但是这里的会展公司很少打价格战。新加坡多数展会公司都是强调服务取胜,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展会的质量竞争来维持生存。

新加坡良好的会展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客流,这就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旅游业依托会展平台,实现了三步走的战略。

旅游业首先从会展旅游中获得商机,奠定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地位。其次进一步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营造引领本地旅游新潮流的体验胜地,如扩建植物园、转型圣陶沙等;将乌节路建成世界级商业街;建设亚洲美食天堂;开发活力四射的旅游活动中心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大大加强了新加坡的城市吸引力。最后实施主动出击积极营销战略,瞄准中印两国市场,进行针对性营销。

新加坡的会展带动旅游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自然条件优越外,还离不开政府合理的规划及管理,高超的营销手段等措施。值得诸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商务型城市的借鉴。

2.3两种会展旅游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通过对拉斯维加斯与新加坡两个城市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联动发展模式,其成功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前瞻性的政策与积极的营销。除此以外,各地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联动模式。表1通过对两种联动发展模式的特点的概括,在资源、配置、经济与产业方面进行了比较,对各地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提供指导意见。

3 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鉴于广州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资源现况,广州要打造成世界级经济金融中心的发展计划,突出了该区的商务优势,聚集了商务客流,并吸引了大量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广州,这都为广州的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针对其商务优势突出,而资源相对匮乏的特点,会展带动型模式更适合广州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联动发展。在会展带动型模式下,我们认为会展旅游业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合发展,具体细分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3.1会展旅游业与酒店业联动

由于80%的会展活动在酒店中举行,而酒店在提供住宿服务的同时,也承接了大量的餐饮服务,根据统计,会展活动的费用一般有60%-65%花在酒店的住宿和餐饮上,所以在与会展业的联动中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在后文中统称为酒店业。

酒店业要满足会展活动的需要,必须要符合具有完善的会议及商务配套设施、舒适的住宿条件、具有品质的餐饮内容、及时周到的服务等一系列软件和硬件的要求。在酒店业的营销方面,要针对会展活动的商务特性,进行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因此,采取新颖独特的形式,策划和设计能够符合会展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的旅游产品,已成为酒店业与会展业联动发展的关键。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沉静期后,近三年来广州的高档次酒店近年呈井喷趋势,定位于会展的酒店争相落地,相继开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突出自身优势,找到自己的市场,做出会展特色,是放在每个酒店面前的难题,也是各酒店营销的重中之重。

3.2会展业与交通业联动

会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达便利的交通运输系统,国际上会展业及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其交通环境运输系统都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没有交通业的保障,会展业的发展和兴旺都很难实现。

广州在交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陆空三方面保证客源进入广州的便利性。广州国际机场正在建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国际性航空枢纽,现通航广州机场的中外航空公司已达60余家,航线覆盖90多个国际(地区)城市,70多个国内城市;来到广州的客人可以便利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发达的交通业,是对广州建成会展带动型联动模式的保障。

3.3会展旅游业与旅游景点联动

会展业对于旅游景点的需求体现在会展活动的延伸性上,旅游景点开展的营销活动,要把握会展旅游具有的商务活动和观光休闲活动的双重目的,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产品内涵的挖掘,来实现与会展业的联动发展。

广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以会展为中心的旅游业联动发展模式。在现阶段的工作中,各景点要针对自己的特色,科技类的景点突出技术含量,人文类的景点突出历史底蕴等等进行专业化营销,实现与会展业的对接,形成联动发展态势。

3.4会展旅游业与娱乐业的联动

娱乐业为会展旅游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享受,继而会展业又为娱乐业带来了新客源与新商机。现在的游客(包括会展参与人员)不仅仅是局限在观光旅游,更注重于休闲娱乐,已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nlc202309031724

广州丰富的娱乐产业,如天河购物中心、中华广场等正在为来往的游客(包括会展参与人员)提供了完美的娱乐享受,娱乐业在享受会展业带来的巨大利润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利税,为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4 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模式保障措施

4.1实施以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战略

实施以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战略,以大项目、新的拳头产品带动广州会展旅游业实现一次腾飞,同时提高广州作为会展目的地的吸引力。会展带动型的发展模式要求广州有一些综合性更高、接待能力更强、消费潜力更大的会展大项目来带动。如举办大型节庆、展览活动,以活动聚人气、激活市场,以市场引项目,充分利用广州的龙头概念和区位、经济和品牌优势,挖掘题材、积极组织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

4.2建立健全广州会展旅游业管理机构

建议建立“广州旅游会展业管理委员会”,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会展及旅游与会展联动”的高层协调机制;同时以会展办为牵头单位,在原大型会展专题会议基础上,建立由旅游会展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广州旅游会展联席会议机制,协调解决有关广州旅游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产业政策制定,旅游会展业中长期行动计划拟定等。试点设立由商业、旅游、文化、会展等部门参加的大旅游委。

建立联合联动促销机制。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建立由广州食、住、行、游、娱、购等提供单位以及会展场馆、会议服务公司、展览公司等各相关利益单位组成的联合促销机制,整合各单位资源,定期进行旅游目的地整体促销。并建议在全市的基础建立航空运输业和旅游会展业之间的联动促销机制。可效仿杭州的旅游消费券形式。

4.4强化旅游会展共享性行业的促进力度

强化旅游会展共享性行业的促进力度。特别是针对娱乐和购物等比较弱项,加大投资力度。规划建设广州旅游商务区,发展旅游会展服务业集聚区,对该规划在区域的功能、形态、项目布局、入驻政策等方面加强综合研究和促进,通过集聚区来集中解决夜间娱乐以及其他旅游市场细分需求。同时根据经验,开发特色街区是发展旅游购物的有效措施,在广州开发建设若干条针对旅游和会展商务客流的特色街区;鼓励世界各国旅游企业把广州作为在中国推广新概念、新产品的实验地;加大对广州文化产品和设施的投入,为各类文化和艺术活动的举办创造条件,形成商业、文化、旅游和会展联动的格局。

结语

目前广州会展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在国际会展旅游业目的地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会展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理清会展旅游业发展模式成为促进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广州会展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强调通过联动的方式,不断丰富会展旅游提供的内容,加强产业链延伸,不断促进会展旅游业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类型,并且在对发展模式进行讨论的基础之上,切实的提出针对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保证措施,强调实施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式,建立健全会展旅游管理机构以及强化会展旅游业共享性行业的发展力度等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广州会展旅游业认清自己的发展模式,不断的提升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层次起到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国外会展业发展模式 篇4

一、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发展阶段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大致经历了形成与发展阶段、规范化阶

段和社会化阶段。

(一)形成与发展阶段

英国大学具有自治和重视质量的传统,英国大学对质量的关注起源于达勒姆大学,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理念由此可以上溯到1832年达勒姆大学的建立。尽管其时没有成型的评估制度,但它为后来的评估模式的形成埋下了伏笔。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雏形是与大学拨款机制相伴而生的。为了对大学进行有效监控,1919年,英国成立了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grantscmmission,简称为ugc),它主要负责向政府提出大学所需经费的建议,并根据统一评估的结果把政府划拨的经费切块分给大学。二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重要性的增强和规模的扩张,英国政府开始探索分类评估模式,将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大学以外机构两类,这种分类也形成了高等教育评估的“双轨制”(dualsystem)。大学被称为“大学部门”(universitysector),具有学位授予权,通过外部检查机构和专业认证等进行外部评估,采取的是一种自治的模式;大学以外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为“公共部门”(publicsector),没有学位授予权,受地方政府严密控制,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与女皇陛下督学团等政府设立的中介机构来进行学位授予与质量评估。至此,最初的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初步形成。

(二)规范化阶段

在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双轨制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学与多科性技术学院之间的距离也日益相去甚远,评估的横向可比性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为了消除大学与多科性技术学院的清晰界限,使评估在一个规范的框架中进行,1991年,英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新框架》取消了双轨制,设立了高等教育评估的单轨制,将评估合格的多科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同时,政府开始加强对高等教育评估的行政干预,1992年,英国政府取消了女皇陛下督学团、全国授予委员会、学术审计组等多种高等教育评估和监督机构,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ighereducationqualitycommunity,以下简称heqc)和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educationfundcommunity,以下简称hefc)两套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系统,形成了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混合模式。heqc是在院校层次上对学术进行审查,即学术质量审查;hefc是在学术层次上对教学进行审查,即学科评估。但在实践中,两种评估模式在评估层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上大相径庭,使高校在评价高校时难以做出价值判断,也使高校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其发展的重荷。为了克服这一弊端,1997年,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共同修正评估模式,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thequalityassuranceagencyforhighereducation,以下简称qaa),使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从根本上走向规范化。

(三)社会化阶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日益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其评估模式也日益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其间,qaa在评估过程中对于精英学校较为偏袒,其公平性和导向性均受到公众的质疑,而且两套评估体系并存使高等院校接受评估的负担有增无减,加之教学评估很不成功,遭到了学者们的强烈抨击。在公众强烈的呼声中,英国政府将学科评估减少了40%,认为只要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综合性的学科评估。,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英国大学联合会及qaa等机构经过进一步讨论,从-逐步引入“院校审查”(institutionalaudit)制度,要求所有高校都在底前接受审查。从起,这样的审查将每六年举行一次,以此来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这一制度主张对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与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而不参与到院校的直接评估之中,是对英国外部质量保障方法的修正,使院校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二、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运行机制

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滥觞与流变后,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已形成了融院校内部评估和独立于政府的外部质量保证局评估于一体的评估模式。这种评估模式是大学自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呈现出明显的多元评估特征,主要由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社会评估四个部分组成。这种评估模式采取“三级两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与运行机制。所谓“三级”是指:高等学校自己

负责其“课程质量控制”;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负责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审计”;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教育结果的“质量评估”。所谓“两元”是指审计与评估分立。审计针对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率,教育效果考虑较少;评估以学科为单位,重在质量而非效率。

(一)社会评估

qaa评估是目前英国高等教育社会评估的主体,由一个14人

组成的董事会所监管,实施评估的小组成员主要来自学术界,其中4人由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指派;4人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任命;其他6人是独立董事,来自于工商业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整个董事会任命。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qaa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评估机构的管理模式;除北爱尔兰由当地教育部组织外,其他地区均由qaa主持评估。qaa评估包含“三级”评估中的两级,即质量审计与质量评估。qaa评估用打分评估办法,分析教学评估和学术评估。教学评估分为六大方面:课程设置和组织,教学、学习和评估,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学生的支持和指导,学习资源,质量管理和提高。学术评估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领域:一是学术标准,包括恰当的预期学习成果、课程设计和评估安排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果;二是学习机会和质量,包括教学的功效、学习资源的多寡、学生学习中所获得的学术支持;三是高等学校对学术标准和质量的管理,包括对课程批准与:评估的安排、对学术信用和质量的保障机制、评估程序的安排。qaa评估的主要职责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自身和社会都作为评估主体而参与进来。

除qaa评估以外,社会评估还有几种形式。一是政府批准。学位授予可以根据皇家宪章或议会法案审批,也可以经教育与就业部特批。二是专业评估。对于要授予专业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法律、会计、医学和牙医等,其教学计划还要接受有关行业协会或职业机构的认证。例如,医学专业要接受英格兰国家健康服务中心的专业评估。三是新闻媒体评估。主要是大学排名,以引起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质量关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就读专业和学校。如英国《时报》每年根据以下九个方面的数据对英国的高等学校进行排名:教学质量评估、研究水平评估、入学标准、生师比、图书资源和计算机设施的数量、教学仪器设备数量、毕业和拥有第二学位的比例、就业率、学生完成毕业的时限。

(二)院校评估

大学自治是英国的传统,英国高等教育无一例外地将这一精神贯穿教育评估的始终。英国的高等学校是实行自我管理的自治性机构。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课程评估,二是学校评估。高等学校通过规定课程时间、课程审批、课程监控和评估等程序确保专业教学在质量和标准方面责任的落实。大部分的学校既执行常规的监控,也采用定期的课程评估。监控主要考察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以及学生在所选课程中的实际成绩。学校评估通常每五年举行一次。各高校都聘请校外专家向高校的领导做出报告。校外专家抽调于其他高校或来自相关的专业领域,由于不涉及诌身利益,他们对特定课程的实施情况能给出公正意见。他们通过参考学科综述、国家质量体系框架、高等学校的课程说明和其他相关事项分析所设定的授予学位的标准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与英国其他高校开设类似课程成绩标准的可比性,学位的评估、考试和授予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公平的。学校会根据年底校外专家、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所形成的报告做出调整。

三、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价值取向

英国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相对完整的评估模式不仅特色鲜明,而且质量保证措施得力,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取向。

(一)强调评估主体的多元性

英国高等教育设立了众多评估中介机构或者评估拨款机构以及它们的下设辅助机构,在整合与重组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的评估中介机构系统,不仅有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还有院校自身、学生、专业机构等参与评估,这些多元化的主体从不同的视角对高等教育做出评估,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也更有意义。首先,院校自评能促进院校经常性的评估,增强院校自我质量控制意识;其次,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在于增加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认可,增加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和透明性;再次,专业评估和认证能保障评估活动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重视评估客体的自觉性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经过辗转反复,最后将重心转移到院校自身。从开始,英国对其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新一轮院校审核,目标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二是敦促高校自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审核的重点是院校如何对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管理机制进行批判性自评与反思。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使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外部强制性约束转向内部自我规范与约束,进而使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成为英国高校普遍的自觉行为,引导高校自觉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

(三)追求评估制度的完备性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经过qaa改革后,建立起了院校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院校审查制促使各学校进行自我评估,建立评估指标,使内部评估得到了加强。外部评估注重对高校自我评估的再次评估,即元评估。其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估结论的影响。这种宏微渗透的评估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估工作的公平与公正,不断改进评估工作,也使评估形成有层次性的结构,促进了评估工作的科学化与系统化,提高了评估工作的效率,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同时使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四)关注评估方法的综合性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遵循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评估标准中既有定量的描述,也有定性的表达。其宗旨是评估信息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譬如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就是采用精确度较高的量化评估,这种倾向使教育评估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要对教育评估信息做到全部量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而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也很注重定性评估,如在评估学习经验与成果时,则采取定等分级的方法。这样的评估结果较符合公众的认知,易于被社会、学术界和高等学校所接受。

(五)突出评估结果的发展性

英国学者leeharvey等人曾指出,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观即是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为了使评估结果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结果不仅作为学校教育经费分配的依据,而且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手段。为了防止评估中出现弄虚作假、歪曲事实的现象,形成性评估和自我评估等发展性评估方法越来越被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所重视,院校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水平正在提高,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之间的对话正在加强,二者的评估结果不断走向一致,为保证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为学生、家长甄别和选择学校以及雇主选择雇员提供了依据和帮助,为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的相互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四、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启示

高等教育评估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形成走过了迂回曲折的道路,既有深刻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这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从传统的文化机制到采用科层机制,最后又回归到文化机制,这是一段走了二十余年的弯路,其教训警示我们,高等教育评估必须遵守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内适性规律与外适性规律。就内适性规律而言,即要重视基于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学校自我评价。围绕高校内外部对学校运作过程的评估活动,以高校的自我评估活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辅以外部的同行评议和现场检查,才能减轻学校的负担,加快信息反馈速度,促进学校在短时间内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尽快改进,达到短时高效的目的。就外适性规律而言,即要强调各种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这样才能使学校深入摸清家底、查找差距、理清思路、培育特色。

(二)切实推行中介机构评估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是由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和政府是评估的主体,学校-是被评估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下的高校是被动地接受评估的,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政府可通过一定的法规对评估机构进行规范,加以引导,并做好服务,鼓励各学术团体、专业协会、民间组织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活动,推动社会评估的繁荣,促进评估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引领评估机构之间的行业竞争,使它们尽快成长为独立的、具有一定权威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也可成立半官方性质的中介评估机构,扶持它们逐步过渡到独立的中介机构。

(三)逐步引入元评估

国外会展业发展模式 篇5

法国埃吉桑小镇——大花园式的葡萄酒小镇

小镇位于法国科尔马城西南6公里处,是阿尔塞斯地区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曾被评为法国最适宜居住的小镇。

小镇特色:

1.德法交融的特色风情——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小镇德法交融的美丽风情,彩色的小屋与满街的花朵构成了城市的主要风景。

2.历史悠久,城市布局精妙——这里历史悠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建筑。同时小城布局非常特别,整个城市是由街道、围墙和房屋围起的三个同心圆,圆心为一座13世纪建造的城堡,独具匠心。

3.文化特色——悠久的葡萄酒文化。这里被誉为“Alsace葡萄酒摇篮”,小镇随处可见古老的酿酒作坊,不定期举办的“葡萄酒节”吸引了大批葡萄酒热爱者的前往。

瑞士卢塞恩——湖光山色的安宁小镇

卢塞恩位于瑞士中部,罗伊斯河出口与四州湖的交界处,是卢塞恩州的首府。

小镇特色:

1.山水风光的典型代表——卢塞恩三面靠山,一面临湖,湖面水雾氤氲,湖水蜿蜒曲折,山色葱茏苍翠,整个城市安宁沉静,如一幅优美的风光画。

2.大型节庆——国际音乐节。该音乐节是欧洲主要的音乐节,至今有60多年的历史。许多著名音乐家(包括福特万格勒、卡拉扬等)都曾在该音乐节上演出。

3.古老的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随处可见中世纪的教堂、塔楼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百年老店。卢塞恩最负盛名的是卡佩尔廊桥(教堂桥),这座桥建于1933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也是卢塞恩标志性建筑。

意大利波西塔诺——典型的地中海风情小镇

波西塔诺(Positano)位于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阿马尔菲海岸沿岸,是一个坐落在岩石上的色彩斑斓的童话小镇,有着“地中海最美丽的小镇”的美誉。小镇主要部份背山面海,建筑物根据地形呈现阶梯状分布。曾有文人这样描述它:波西塔诺是一个梦乡,你在时,他不很真切,你离开后,他变的栩栩如生。

小镇特色:

1.独特的海景房,彩色的建筑——小镇坐落在山崖上,独特布局使这里每栋房子都拥有观看海景的平台。小屋外面均涂有五彩斑斓的色彩,与热烈的阳光、湛蓝的海水一起向游客展示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绝美画卷。

2.影视、艺术文化的殿堂——小镇是很多电影的取景地,如《托斯卡纳艳阳下》。著名词曲家肖恩菲利普斯以及滚石乐队也都曾被这里吸引,创作出了自己的经典作品。阳光,海滩,柑橘香,构成了令人沉醉的艺术梦境。

突尼斯蓝白小镇——蜜月圣地

蓝白小镇全名西迪·布·赛义德,小镇始建于13世纪,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以北20公里,坐落在地中海边的峭壁上。

小镇特色:

1.爱情为主题的浪漫圣地。白墙蓝窗两种简单的颜色构成了世界上最单纯浪漫的色调,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求婚、蜜月圣地,曾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世界十大浪漫小镇,无数情侣在这里感到了甜蜜与浪漫,许下了爱的誓言。

2.小镇布局简单,原生态趣味浓厚。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充满了原汁原味的自然乐趣。

3.这里是艺术家的聚集之所。小镇迷人风景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知名画家,他们的画大多取材于现实风景。神圣的清真寺、文艺的咖啡馆、鲜花掩映的门窗……这里是艺术家的天堂。

国外风情旅游小镇特点总结

通过对以上国外风情小镇的分析来看,这些风情小镇之所以能够获得全世界游客的喜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或花团锦簇,或湖光山色。一切景区的开发与挖掘都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避免了景区雷同化。如Eguisheim小镇重视城市布局,卢塞恩小镇的湖光山色,波西塔诺独特临海观景房等,都非常有特色。

2.依托当地悠久的历史资源,给景区增加文化内涵。如Eguisheim小镇保持完好的中世纪建筑,以及卢塞恩的教堂桥、文艺复兴时期的老店等。

3.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通过大型节庆等增加景区吸引力。如Eguisheim小镇当地的葡萄酒文化、葡萄酒节庆、以及音乐小城卢塞恩的国际音乐节等。

4.浓郁的艺术氛围。风景优美的小镇很容易吸引知名的艺术家驻足居留,并在此创作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如突尼斯的画家、艺术家以及波西塔诺小镇的电影作品。

5.自然悠闲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任何一个景区,都要尊重当地生活习惯及特色,景区开发要符合当地生活节奏。以上几个小镇都具有面积小、原生态环境、生活节奏缓慢等特点,在这里,游客能充分放松心情,舒适惬意地度过自己的假期。

旅游小镇是现今旅游行业的热门话题,国内很多景区纷纷跟风,盲目复制,建设了大量毫无特色的复制“异域小镇”。开发者盲目跟从国外旅游小镇模式,却忘记了景区开发的核心理念,那就是尊重景区文化特色。绿维创景认为,旅游小镇是传统旅游产品的重要支撑和补充,又能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建设这样的旅游小镇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资源文化特色、生活方式,因地制宜,打造景区独特的核心吸引力,才能打造出经典而富有情趣的旅游小镇。

国外会展业发展模式 篇6

【关键词】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农业保险发展;借鉴启示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分散和转移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起到“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和实验过60多个农业险种,基本上覆盖了农业生产经营环节的方方面面,但也暴露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频发,但农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我国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农民却受“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影响,自担风险的观念根深蒂固。由于政府巨灾风险补助实施手段简单划一,导致农民认为投保与否并不重要,遇到灾害后都会得到政府的救济,并且投保所得到的赔款不一定比政府的救济金多,反而使自己损失了保险费,得不偿失。

二是政府大力推行,市场却出现供需双冷。在面对农业受灾特别是巨灾时,政府及社会群众振灾救民,反应迅速。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力度上,这种迅速及时的救助行为,往往大于保险经营者的赔付。这就使农民误认为投保、交保险费是多余的,效果还不尽如意,因此缺少积极性。从被保险人的收入上看,现在,普通的非农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农民的生活不再只依靠农业,因此对农业保险也失去了兴趣。再者,农民参加了农业保险,一但发生灾害时,在理赔的时候往往存在争议,理赔手续繁琐,这都成为农民不愿参加保险的原因。

二、国外农业保险模式

1.政府主导参与型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经营主体多元化,法律保障完善,政府予以大力支持,农民自愿投保。以美国为例,农业保险业务开展以国家为主导,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农作物保险改革法》和《农业风险保障法》三部法律支持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具有经营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代理人共同参与经营,政府不仅免除了经营农业保险公司的所有赋税,并对其经营管理费用提供1/4左右的业务补贴。

2.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由基层农业共济联合会、(都、道、府、县)农业共济联合会、全国农业保险协会三部分组成一个严密的机构体系,对关乎民生的作物和动物实行强制保险,其他作物和动物则实行自愿投保,政府直接参与经营,不论参加强制性保险或自愿保险的农户,都可以享受政府补贴。政府接受共济联合会的再保险,一旦发生灾害,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承担保险赔款,保证了保险体系的稳定经营。

3.公助民办的商业保险模式。以法国为代表。法国农业保险体系由制定农业保险经营方针和提供再保险的中央保险公司、开展独立经营活动地区保险公司以及基层互助保险社三个层次组成。在《农业互助保险法》中明确地界定了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巨灾风险,一般风险由互助保险社承担。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除了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外,还可以为农民提供财产保险和寿险。农户自愿投保。政府为了减轻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负担,实施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农业风险基金,最终承担农业再保险。

4.政府重点选择扶持模式。以泰国、印度、孟加拉国等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代表,政府参与或联合共保,由农业保险专门机构或国家保险公司共同经营,标的主要是本国的主要农作物,目的是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保险都与农业生产贷款相联系,政府要求所有获得小额贷款的农户必须参加保险,所获赔款往往也直接支付给放贷机构。

三、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通过对上述国外农业保险情况的分析,我国开展农业保险应受到以下启示:

1.国家应该制订完善的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让保险的经营者和被保险人在处理农业保险事务时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2.政府应该承担起支配和导向的作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管理体系,以达化解分散巨灾风险的目的。有经济学家指出:“政府的直接经营或大量补贴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保险经营者不再以农业保险赢利为目的,取而代之的是收支平衡。例如,积极发挥政府的决策作用,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以应对农业灾害。同时对基础农作物进行强制保险,组织各级政府对参保农户适度差异化补贴,即对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区域进行的补贴,也可对不同农业保险业务的费率不同提供不同的保费补贴,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3.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与率。首先,保险的经营者应该大力宣传,提高农户的认同度,自愿投保。其次,虽然现在已有60多个农险险种,但在灵活性上还不够,经营者应该提供更加丰富的多种组合险种,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吸引农民参保。再次,保险经营者应该改变目前繁烦的理赔手续,引入更加客观、科学先进的技术进行实地勘查,高效、简便、快捷地理赔,让农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参保的无忧,积极自愿投保。最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险经营者都是销售以成本为基础的产量保险,不能有效地解决投保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指数保险产品在避免逆向选择、降低经营成本、迅速理赔等方面具备较好的优势,具备技术条件的经营者应该积极全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施红.美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研究回顾[J].保险研究,2008(4):91—94.

[2]田野,胡迁,马明华.法国农业互助保险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5(10):119—122.

[3]刘从军,马丽华,宋雅楠.日本农业保险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实现条件[J].日本问题研究,2006(1):33—36.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影视艺术下一篇:轧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