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发展

2024-09-29

会展经济发展(精选12篇)

会展经济发展 篇1

摘要:会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围绕特定主题多人在特定时空的集聚交流活动。会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包括联系和交易功能、整合营销功能、调节供需功能、技术扩散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等。上海会展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从开始的学习起步阶段走向健康的成熟发展阶段,为上海总体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2008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海啸阻止了上海会展业的前进脚步,并已经深入地影响了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原来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现出来,为上海会展业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是我们当前乃至未来几年所要面临的问题。

上海会展业概况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十分重视发展会展业。经过20多年发展,到2007年底,上海各类展览企业及与展览相关的企业已达到8000多家,其中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员企业就有21 1家。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展达到284个,上海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会展行业的重镇之一。

1、企业构成

根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对目前310家会员单位的统计情况来看,上海市会展行业企业已呈多元结构发展.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占11.9%;民营企业占69%;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17.7%。

2、国际展览会发展现状

国际展览会作为展览中的代表,是最有影响,综合效果最好的。上海市国际展览会发展状况如下;2001年,在沪举办国际展278个,2002年314个.2003年306个,2004年284个,2005年276个,2006年1~11月共举办245个。虽然2002年以后各类国际展在展会的数量上不断减少,但国际展的"单产"却连年递增:2001年,在沪举办的国际展平均展览面积仅5830平方米;2002年首次突破1万平方米;2005年,总展览面积达到376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了22.9%,每个展会项目的展出面积平均达到了1.36万平方米,比2004年扩大了26.2%,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国际展会从2001年的32个增加到2005年的105个,占总项目数的38%,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展会15个;2006年1~11月国际展展览总面积增加到4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近25%。如今,1万平方米以上国际展数量占全部国际展的比重,上海已达35%,遥遥领先国内各地。

3、基础设施基本现状

目前上海市可举办大型国际性展览会的场馆面积总合为205081平方米,其中只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可提供展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他7大展馆均小于5万平方米。

上海会展业的现状及问题

1、上海会展业的现状

随着华尔街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大投资银行的接连倒下,美国自去年便已产生的次贷危机终于开始蔓延。金融市场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危机像是这个季节的天气一样冷却了很多曾经活跃其中的人们,他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可是,即便是小心翼翼,也并不能逃脱危机的阴影,因为它已渗透到支撑我们生活的各个行业,而与各个行业密切相连的会展业,更是无法逃脱。愿意参展的商家逐步减少,愿意观展的观众热情大减,招展和招商困难重重。

数据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到目前为止,实施办展的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去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五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注:运用“李克特三分量表法”作为分析工具,即在统计分析时将“肯定会、不确定、不会有”三个等级分别赋予“3、2、1”的分值。

2、上海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1)展会数量多,规模比较小

据总计,上海2007年举办展览500多个,其中3万平方米的展览50多个,5万平方米的展览25个。如果以3万平方米为界.3万平方米以上属于大中型展览,则2007年上海10%的展览都是小型展览。目前上海达到60000平方米的展览寥寥无几。

(2)展馆面积小

从上表可看出,上海市最大的展馆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目前上海投入使用的场馆只有10家,场馆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只有新国际博览中心一家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5家场馆面积在1万-3万平方米之间,其他全是1万平方米以下的场馆。这就意味着一些超大面积的展会只能选择新国际博览中心,而没有其他选择。与国际知名展览中心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65万平米的展馆相比,上海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

(3)展览主题重复

以上这些展览,时间较为密集,而且仅仅一个展馆,可能会有主题重叠的展会,数量过多,会使得人员分散,对于参展商、观众及展会自身的发展都有所不利。

(4)受众人群有限

2008年.上海的国内展览会项目在主题上更贴近百姓生活,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观。如服饰类的项目数量39个,占比15.6%;农副产品类的项目数量25个,占比10%;房产装潢类的项目数量31个,占比12.4%;婚庆类的项目数量13个,占比5.2%。但普通百姓观众的参观人数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资料来源:2008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展览会网站)

2008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展览会的观众主要是:家具零售商,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国际买家,政府采购部门,批发商,制造代理,制造商,媒体,建筑部门。普通市民观众仅占观众总数的4%。

上海会展业在目前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对策研究

这次金融危机波及面较广,甚至涉及到收废品行业。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环境恶化的危机。会展行业由于其行业规模小,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弱,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遭遇重创,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其带来负面影响也是预料之中。所谓"唇亡齿寒",当行业经营受困,行业展会如何能够重新找到一条生存之路是摆在每一位会展业人士面前的问题。在这里,本文提出了上海会展业生存并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即"展店联动"。

"展店联动",即展会与著名专业市场和品牌旗舰店联动,展会举办期间,参加展览的制造商或经销商同时在专业市场和品牌旗舰店中展示。这种同步展示具有更灵活、更便捷的优势,不仅可以缓解目前展馆不足的困扰,降低企业的参展成本,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公共关系平台。与此同时,买家和观众还可以从展会的"Show"(展示)和专业市场、独立旗舰店的"Flagship Store"(旗舰店)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讯,有更多的机会来领会时尚,选购自己需要的产品。

1、“展店联动”的可行性分析

"展店联动"这一模式在上海已有成功的案例,以博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为例。上海博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历经14年打造了国际著名的国际家具展览会。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展示面积逐年大幅度提升,参展商和观众数量也呈线性递增。与2004年举办的第10届中国国际家具展相比,2007年举办的第13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展览总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为上海展会规模之最,其中净面积从2004年的4.8万平方米增至10.3万平方米,增长114%;

参展企业从2004年的1124家增至1778家.增长58%.净增654家。这4年间,国内观众每年保持在约4万人次.而海外专业买家则增加了三倍,每年净增3000人次,2007年达15250名,较上年增长了24.58%。2008年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博华公司与红星美凯龙联手办展,展览面积突破性从22万平方米增至33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1931家参展企业,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印度,意大利,德国,荷兰,土耳其及美国。参观人数亦令人非常满意,有60,000位经严格挑选的高质素买家到场参观洽购。

2008年的中国国际家具展之所以能有跨越式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博华公司引进了"展店联动"这一新概念。这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无可厚非是一个有力的借鉴。

2、上海商业店铺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上海商店的主要业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卖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

1、超级市场: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顾客每日生活需求的零售业态。

2、专业店: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备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5、专卖店: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品牌.适应消费者对品牌选择需求和中间商品牌的零售业态。

6、购物中心:企业有计划地开发、拥有、管理运营的各类零售业态、服务设施的集合体。

2007年,上海连锁门店总数16762个,其中市内门店11348个,市外5414个。至年底,上海共开设大型综合超市门店(大卖场) 146个,总计营业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平均约1.1万平方米。上海标准超市门店5266个,其中市内2787个.市外2479个。上海便利店有门店5650个,其中市内4135个。上海专业专卖连锁店总销售额282.4亿元,共开设4213个门店。新开业7家上海购物中心,累计54家,比上年增长14.9%,建筑面积639.96万平方米,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的26家。新建社区型购物中心4个。

(2007年末,上海全市商场店铺建筑面积为4029万平方米,其中购物中心面积大约639.96万平方米,大卖场约150万平方米。)

最大限度的利用商业店铺来为展会服务,展览的面积将扩大好几倍,收入也将增加,最重要的是展览本身的影响力将会辐射到更远的地方。

3、开展“展店联动”应了解的事项

首先,要看清市场发展潜力,发展品牌展会。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国内外的消费逐浪高,看清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潜心培育某一品牌展会,而一旦形成品牌优势,则其他同类展会就无法与其抗争。

其次,研究品牌的消费市场,开发潜在客户。虽然2008年金融容危机来袭,但是国内消费市场却很旺盛,研究品牌的潜在消费市场,挖掘出潜在的客户群体,展会的未来发展将不可限量。最后,"展会与商店"联动,举办商业型会展。会展和商业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我国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店面面积远大于展会的摊位面积,营业时间也远长于展会期间的开放时间,2007年末,上海全市商场店铺建筑面积为4029万平方米,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可以扩大展会的影响力,也会带动整个消费市场活跃起来。

2008年由美国引起的这场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波及方方面面,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国际到国内.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从进出口贸易到国内市场,无一不受波及和影响.都面临着考验和挑战。而依托于各个行业发展的会展业,也变得敏感起来,会展业如何在暴风雨中屹立不倒、继续奋勇直前是我们未来几年努力的方向。

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在政府大力开拓内需的同时,会展业也要紧跟步伐,寻找到一条出路,而"展店联动"无可厚非是一个确实有效的新选择。

会展经济发展 篇2

·西安简介

西安,现陕西省省会,古称长安,面积两千两百多平方公里。地处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热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是一座古老的都市。从1百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到6,000年前的“半坡先民”,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它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赢得“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名。它又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已成为国际商贸中心、中西文明荟萃之地、古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被列入“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华炎帝在这里诞生,轩辕黄帝的灵骨在这里安息。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等杰出人物,在这里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业绩,留下了美好的故事和传说。西安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人类精神财富的瑰宝”的碑林、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墙和举世闻名的唐朝名僧玄奘译经藏经地----大雁塔。

西安又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1936年12月在这里发生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此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安设立“红军联络处”,后改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现为“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前来参观者常年不断。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给西安经济发展添上了腾飞的翅膀,现西安高等学府云集,卫星测控、飞机制造、精密加工企业星罗棋布,电子城、电工城、纺纱城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开发区突飞猛进,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宾客。空军工程大学就坐在这座历史悠久、新兴美丽的城市里。

·西安会展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会展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突出服务功能,培育会展市场,优化会展环境,会展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2009年全市共举办展览会130个,参展商20.8万人次,专业观众22.1万人次,普通观众470.6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31850个,展会成交额897亿元,创造社会综合经济效益75.4亿元。

一、发展现状

我市的会展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参展到办展、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成绩喜人。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会展服务机制不断健全。

1、组成了西安市发展会展业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会展业的领导,2002年9月,市政府成立了发展会展业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商贸局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工商、公安、物价、旅游、卫生、文物园林、质检等职能部门领导任成员,其主要职能是指导、协调全市会展业的发展,日常工作由会展管理办公室负责。

2、设立了会展行业管理部门。市政府为规范、培育、发展会展市场,保障会展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于2002年9月成立了西安市会展管理办公室,为处级建制。为适应会展市场发展需求,于今年初成立了西安市会展业发展办公室,为正局级建制。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西安市会展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措施;负责全市会展行业的规范管理;培育和发展会展市场;进行市场预测和信息咨询;改善外部环境,开拓市场,吸引国内外会展活动在西安举行;积极服务于会展企业,培育有实力的专业性会展公司,探索会展业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负责市政府大型会展活动的承办、服务和协调工作。

3、成立了西安会展行业协会。2002年10月,由会展办发起,报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协会是代表西安展览行业利益的非盈利性社团组织机构,是会员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有60多个会员单位。其主要职能是:维护会员和会展行业的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进行行业自律,树立良好的行业道德风尚。

(二)、展会数量和规模稳步扩张。

从2000年以前每年举办30—40个,发展到2000年后的100多个。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一些规模小、层次低、信誉差的展会逐渐淡出市场,单体展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内容逐渐专业化,层次逐渐提高,例会和品牌展会逐渐增多。规模从地方性小型展销会发展到有影响的全国性大型展会,内容从土特产、工业品、服装等发展到旅游、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50多个领域。

(三)、企业逐步成为办展主体。

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展览公司和经营范围包含展览业务的公司1363家,其中,常年开展会展业务的展览公司40多家。从事与会展业务相关的搭建、广告公司等数量众多。近年来,企业组织的展会完全是市场化运作,政府举办的会展活动也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了由政府组织办展向专业公司办展的过渡,企业逐步成为会展市场的主体。

(四)、展览场馆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我市现有3个展览馆,总建筑面积17.3万㎡,地理分布和功能分工比较合理。其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9.6万㎡,可设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另有室外广场4万㎡,室外展场2万㎡,停车场约3万㎡;陕西国际展览中心4.7万㎡,可设国际标准展位1500 个;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3万㎡,可设国际标准展位1000个,室外广场1万㎡。目前,我市展览馆功能及配套设施基本完备,服务优良,基本具备承办国内国际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其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的设施功能和现代化程度跃居国内先进行列。

二、发展优势

我市在城市和政策环境、地理位置、人文旅游、产业支撑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做大做强做靓会展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政策环境宽松。

近年出台了相关鼓励会展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会展业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最近批准了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区域性会展中心,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为西安发展会展业带来难得机遇。

(二)、区位优势明显。

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西安发展会展业具有先天之便。

(三)、交通条件便利。

西安是西北地区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铁路日趋成为连接长江流域和陇海兰新铁路两大动脉十字网架的中枢。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5条国道干线通过,5条国家高速公路交汇。西安航空港是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已开通90多条国内航线和27条国际航线,年客流量逾千万。

(四)、旅游资源丰富。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积淀,诸多人文、自然景

观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五)、商贸市场繁荣。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西部地区商贸服务业中心,宾馆饭店林立,批发零售辐射毗邻省区,繁荣的商贸流通,为会展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产业基础雄厚。

西安核心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辐射地区的能源、农业、资源加工等优势产业为会展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七)、会展环境优越。

随着会展软、硬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市会展目的地城市影响不断扩大,2005年以来连续4年获得全国“优秀会展城市”、“十佳会展城市”、“最佳会展城市”等殊荣。

三、发展设想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平台,围绕“构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改善会展环境上下工夫,在促进会展业发展上做文章,进一步发挥优势,夯实基础,实现会展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健全会展政策体系。

在2003年加快会展业发展鼓励政策的基础上,重新制定《西安市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西安市会展业管理规定》,大力培育和规范会展市场,推进会展业健康发展。同时着手研究制定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会展管理条例,明确会展业发展方略,依法保障会展业发展。

(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依托西安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优势产业,发挥地缘优势,挖掘城市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分类扶持、培育会展市场,引导、整合各类展会形成梯次互动发展格局。下大气力扶持一批相对规模大、品位高的地方性品牌展会,培育一批相对潜力大、成长性强的地方性重点展会,吸引、申办、举办一批全国性会展活动,嫁接、移植一批国际国内著名展会永久落户西安,借力借势做大做强做优西安会展业。

(三)、加大协调服务力度。

建立重要展会活动协调服务机制,协调公安、工商、市政等职能部门积极主动为各类会展活动,特别是全国性展会和重要展会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保障顺利成功举办。

(四)、构筑智力支持平台。

由北辰会展成立看北京会展业发展 篇3

前不久,北辰集团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把涉及会展业的资产和业务重新组合,并新设多家专注于创新业务的公司,共同组成了北辰会展集团,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会展集团以及中国最大的会展场馆运营商。北辰会展的成立不仅是北辰集团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篇章,对于北京甚至中国会展业来说,也是一个重大事件。

北辰会展的成立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更令业内专家对会展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表示看好。“十二五”期间,我国展会总体规模继续扩张,但增长步伐明显放缓,作为我国政治中心的北京,经过多年发展,其会展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近两年来,北京的展会数量、展会规模都呈现了下滑趋势,和2013年相比,2014年北京展会数量由882场下滑到733场,展会规模由956万平方米下滑到674万平方米。北京会展业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一直是业内人士探索的课题。北辰会展作为我国首个会展集团,它开启了会展产业经营模式的规模化、集团化。业内人士也指出,北辰会展的成立对我国会展业特别是北京会展业的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积极影响,或将引领转型,走出一条新道路。

据笔者了解,北辰会展成立后的业务模式为“6+4+N”,是由6家实体企业,4项新业务和未来将要开展的新业务组成。其中,4项新业务体系分别为“品牌经营扩张”、“会展项目主承办”、“‘互联网+会展’业务”、“会展研发业务”。笔者结合这四项新业务对北京会展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了一些分析。

1 品牌经营扩张

纵观近年来北京会展业的发展,硬件问题一直饱受诟病。除了规模不能满足需求之外,交通及吃住等配套服务也不尽如人意。按照北辰会展的品牌扩张计划,未来将继续在全国重点会展城市开发新项目,加快管理输出的步伐,这对北京会展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北辰会展目前受托经营位于珠海、杭州、南昌、银川、连云港和北京雁栖湖六个地方的会展场馆,作为管理着不同地区的场馆运营者,必然会结合当地会展产业特色,建设符合地方市场需求的会展场馆。在管理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与各地场馆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博采众长,和自持的会展场馆相融合,与之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北京作为北辰会展总部所在地,目前自持的六家实体企业中有五家在北京,势必会成为重点受益的城市。而北辰会展作为我国会展业的龙头企业,它的管理优点也会成为业内企业学习的榜样,彼此将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从而使整个北京会展业的市场服务得到提升。

2 会展项目主承办

此前,国家会议中心主要是以场馆运营者的身份完成展览、会议活动的接待服务,而即将开发的自办和承办会展业务,除了和全国性社团、协会、会展企业建立合作,共同承办或联合主办会展业务外,也会加大开展自创展会、建立专业品牌展会的步伐。相信,北京依托于北辰会展现有的场馆硬件优势,结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北京近两年展会数量和规模双双下滑的情况会有所改善。

3“互联网+会展”业务

互联网是近期业内的热点,各种“互联网+”的尝试早已如火如荼。但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展会对于互联网的运用还仅仅停留在表面,比如展会登记、二维码扫描、微信公众平台等方面,即便有的展会打造线上平台,但实际运营情况也不乐观,或是在展会结束后就停止维护,或只是放着充场面。不过,据笔者观察发现,在全国东部以浙江为代表的地区,“互联网+会展”的运用水平较高,笔者认为,这与当地的产业环境有关。浙江杭州,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对于互联网这种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也许这就是东部地区互联网应用走在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展业对互联网应用的探索,缺的恰恰就是这样的龙头企业。此次,北辰会展将“互联网+会展”作为主要发展业务之一,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会展业相融合,实现会展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以北辰会展集团的影响力,有理由相信这将对行业未来在该领域的探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4 会展研发业务

会展研发业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北辰会展成立会展研究院,从企业的角度来重视会展理论研究,并用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据笔者了解,此前,我国会展业的研究机构一般是高校、研究会、协会等学术机构运作,并没有会展公司在企业内部专门成立会展研究机构,这一举措也说明北辰重视用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实践。其次,当研究院的资源和数据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帮助外部的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去完成相关的服务和指导,我国目前还没有企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盈利,北辰在未来会不会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拭目以待。此外,会展研究院也把促进行业标准化制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对推动北京乃至全国会展业的标准化也有着积极意义。

会展经济发展 篇4

一、国外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会展旅游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1841年。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570人的团队包租火车从到19.3千米外的拉夫巴罗参加戒酒大会,这开创了国际会展旅游的先河。国外会展旅游的研究大约可追溯到20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

从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角度来看,世界各国的会展旅游发展很不均衡。欧洲是会展旅游业的发源地,整体实力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北美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是世界会展旅游业的后起之秀。亚洲会展旅游业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日本、新加坡、阿联酋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和地区。

二、国外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从西方国家会展旅游发展史来看,德国、法国、美国在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典型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政府市场结合型。

总之,不同国家的会展旅游其发展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它们有各自的推动作用,都有值得乌鲁木齐发展会展旅游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例如,一、国外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不直接参与会展行业管理,只进行宏观调控,对行业法规、市场竞争、场馆建设等进行调控。二、除了政府的宏观引导外,行业协会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会展的监督、评估、信息提供,同时也组织大型的展览。三、有专门的展览机构,其组织机构的分工十分详细,展会组织者、场馆所有者和管理机构三者是独立的,大型展览由展览公司或协会负责,场馆所有者只负责场地出租,管理机构主要工作是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市场等。四、会展场馆现代化水平高,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三、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自1992年“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拉开乌市会展帷幕,乌鲁木齐已多次举办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会展。目前主要集中在石油、建筑建材、农业、汽车等行业,已经形成一些在国内具有名声的会展,如“中国-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等。乌市会展发展主要依托资源优势,立足本地优势,着眼于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

(二)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条件

1、经济条件

乌鲁木齐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已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石油化工、轻纺加工基地之一。2006-2013年,乌鲁木齐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8%,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0%左右(除去2009年特殊情况)。从发展趋势来看,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稳健良好,这为会展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资源条件

场馆建设:乌鲁木齐大型展馆共有6家,展馆总面积达到14.59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红光山国际博览中心,室内面积达4.5万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室外展场面积5万平方米,设有可容纳4000人的国际会议中心。另外,在乌鲁木齐市内的星级酒店中也分布有中小型会议室。

旅游资源:乌鲁木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不仅有雪峰、冰川、松林、草原、戈壁、湖泊等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西域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为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的开展奠定了旅游资源基础。

交通设施:乌鲁木齐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枢纽的国际、国内和区内航空网;也有通往内地、北疆和南疆铁路交通网络;同时也有国道、省道和郊区公路通往各地和各景区。市内交通设施基本完善,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便捷。

3、区位条件

乌鲁木齐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也是我国离欧洲最近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也是中国西部国际通道的枢纽,目前有7个开放口岸直接面向中亚、俄罗斯、西亚、南亚、中东、东欧,对周边国家发挥辐射、集群效应,具有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

4、政策条件

乌鲁木齐市委重视会展旅游业,提出了把乌鲁木齐建设成“西部最佳会展城市”和“中亚会展之都”的发展奋斗目标,并提出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大力发展乌鲁木齐会展业。目前,乌鲁木齐政府积极吸引国际和全国性的各种大型展览会、展示会、交易会、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在乌鲁木齐举行,并大力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整合会展资源延长会展产业链条。

四、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3家会展公司的访谈,作者了解到乌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结合资料总结乌鲁木齐会展旅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市场环境混乱

从国外会展旅游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来看,会展参与者、场馆所有者、管理者三者应该是独立分开,各行其职的。但乌鲁木齐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政府拥有国际博览中心的所有权,政府还建有自己的展览公司,不仅经营场馆租赁、服务业务,还经营会展项目。政府不仅监管会展旅游行业,而且参与会展行业经营,这就像,政府不仅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还扮演运动员的角色。这本身是矛盾的、不规范的,这样会产生市场混乱,竞争环境不公平。

(二)展览业与旅游业合作太浅

会展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主体的转化,即将会展活动参加者及受众者变成旅游者。乌鲁木齐会展公司与旅游企业之间已形成了一些合作,主要在会展期间委托旅游公司预定酒店、活动场所(多指会议公司)、票务等;在会展活动结束后或活动休息期间,旅游企业招徕部分会参与者参加旅游活动。由于两者利益关系、时间安排等因素,会展业与旅游业合作比较被动、浅层合作。

五、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的借鉴及建议

通过对国外会展旅游的分析,乌鲁木齐要借鉴会展旅游发展成熟国家的发展经验、运作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会展行业管理,而是进行宏观调控;注重行业协会的重要的作用;设置专门的展览机构,分工详细,职责明确;场馆现代化,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结合中国的会展旅游发展分析,乌鲁木齐要借鉴寻找本地的有力的动力支持因素发展特色会展旅游。乌鲁木齐应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和功能,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结合旅游业,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会展旅游。以下是对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乌鲁木齐在会展业的定位

在国内众多大城市争创“国际会展名城”之际,乌鲁木齐应避开激烈竞争,应将自己定位为“会展特色城市”,争取举办更多的具有特色的会议或展览,例如煤炭、棉花、石油化工等行业的会展。同时要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向西开放的地理优势,办好现有的“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等会展,进一步提升乌鲁木齐在中亚的知名度。

(二)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市场化运作

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将现有的一边监管一边运营转变为宏观调控、规范行业秩序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三)完善设施设备,提高软硬件水平

加强会展场馆周边餐饮、住宿、金融、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场馆的硬件水平。要注重会展场馆服务,提供细节服务及人性化服务,提高场馆的软实力。应成立专业的机构或协会,负责会展旅游管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设会展专业以及展览设计的课程,培养精通会展和旅游的专业人才。

(四)明确营销方式,注重特色化、品牌化

乌鲁木齐国内知名会展城市相比,缺乏规模优势,缺乏经济基础优势,应充分发挥其城市特色、旅游环境、城市地域特征,确立自身的独特形象,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会展活动和会展旅游产品。

会展发展 篇5

会展业在国际上被视为继旅游、房地产之后崛起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会展能给参展商和参观者提供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这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提供的。据英联邦展览会联合会调查,会展是优于专业杂志、直接邮递、推销员推销、公关、报纸、电视、会议等手段的、最有效的营销中介体。通过一般渠道找到一个客户,大约需要成本219英镑,而通过会展,成本仅为35英镑。而每增加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就可以创造几百个就业机会。

此外,会展业也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除了组织者和参展商外,当地的餐饮、宾馆和旅游都可以得到带动,而举办城市的知名度也会得到提升。国际上有1:9的说法,即办会展的场馆收入如果是1的话,那么相关的社会收入就是它的9倍。美国《贸易展览》周刊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一年举办的200多个商业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38亿美元。法国展览会和专业展览会每年的营业额可达85亿法郎,展商的交易额高达1500亿法郎,展商和参观者的间接消费也在250亿法郎左右。而且,类似巴黎和香港这样的城市,由于会展带动相关产业而带来的税收均占到城市总税收的60%至70%的水平。

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会展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每年会展业直接收入约13亿元。广州市属企业中具有展览经营范围的主业有2384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510家。目前广州市以主承办单位和场馆单位为主,以展位设计搭建公司、运输公司等为辅的会展业经营主体已初具规模。

一、广州会展业发展概况

会展业是聚集了信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等方面的综合性产业,同时能够使旅游、商业、餐饮、交通等多方受益。作为都市的朝阳产业的会展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拉动和催化作用。广州是国内会展业发展较早,会展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目前,广州的展览业已走过了起步、发展的初始阶段,必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走上繁荣期。我们可以从会展概况、会展类型和会展场馆三个方面来分析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会展概况: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地区每年举办大型展览会350多个,各种展示、展销会1100多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从1957年至今已举办了95届,客商已超过15万人,成交额突破200多亿美元;广州市政府主办的广州博览会从1993年至今已举办11届,成交额已突破150亿元。广州国际汽车展、美容美发化妆品展在国内外都享有名气。广州会展业开放程度高,基础好,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一是广州位于最具活力的泛珠三角的腹地,是中国南方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最大集散地;二是广州经济发展快,GDP总量突破3600亿元;广州展馆条件好,总面积29.4万平方米,如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面积达16万平方米,标准展位10200个。三是广州城市服务功能较完善,新国际机场的正式启用,每年旅客流量达2500万人次,涉外宾馆、酒店近200家;广州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广州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所以广州的会展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会展类型:据统计,截至2004年,在广州举办的各种展览、展销会616个,其中国际性大型展览会50个,国内展566个。广州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了12届,2004年广州博览会发展成为规模超过8万平方米、展位突破4000个的区域性大展,达成的贸易及合作项目投资总额1537.9亿元;“广交会”已成功举办了101届,规模达到55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第一展”,是世界三大展览之一。

3、会展场馆:近三年来,广州新增展场面积27万平方米,现有专业展览馆11个,共计展览面积49万平方米。广州的会展场馆已形成了以流花地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展览中心和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两大会展群体的会展格局。还有可以办展会的主要体育场及各大酒店、宾馆的会议中心等场地约65万平方米,其中四、五星级宾馆可提供展览面积约1.3万平方米;大中型体育馆210个,可提供展览面积63.7万平方米,其硬件设施已经领先国内。展馆规模,可谓亚洲第一。目前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该中心建筑总面积70万平方米,首期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已建好16个展厅。

二、着重分析广州会展业发展的优势

① 政策优势

广州市政府致力于通过各种政策推动和法规保障,力求为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方面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知名会展企业进驻广州,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政府及相关旅游组织和会展企业加入国际性的会展组织协会。此外,广州市成立了广州会展业管理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及市协作办、市工商局、市贸促会、市经贸委等单位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局、财政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卫生局、统计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文化局、科技局、经贸委、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协作办公室、广州海关、黄埔海关、国税局、地税局、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贸促会等单位的领导组成,全面负责广州会展业发展的组织、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另外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广州市会展业管理的意见》,将从建立健全会展业管理体系、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建立会展业申报审核制度和建立听证制度等方面规范广州市会展业发展。

② 经济优势

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曾发表报告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水准以上、服务业在GDP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10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经济就会在该城市或该区域得以强势增长,并发挥积极作用。

据统计,2002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1%,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6%,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2%。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大,既是国内甚至是国际的轻加工业制造基地,又是国内对外贸易的视窗,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市场巨大。而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是广东的经济中心,也是珠三角地区的枢纽,其经济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广州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

③ 区位优势

广州位于最具经济活力的珠三角腹地,是中国南方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最大集散地,又毗邻港澳,连接东南亚,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华侨众多,对外联系密切。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国际机场和良好的地面交通条件,广州的辐射力远至广东省、华南地区、泛珠三角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④ 会展自身优势

⑴品牌优势——拥有“中国第一展”。中国会展业的历史是从1956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始的。经过48年的精心打造,广交会成功举办了96届。

(2)硬件优势---拥有亚洲第一的展馆。广州现有专业场馆是一个,展览面积49万平方米,可利用来办展会的体育馆及各大酒店面积65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该中心建筑总面积70万平方米。

南宁会展经济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南宁;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经济,泛指一切涉及博览、会议、展览、展销、展示的相关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内的经济活动。[1]近几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推进,南宁被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南宁会展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并带动城市经济及其周边城市及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一、南宁发展会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2004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表明南宁具有承办大型、高规格、国际化会展活动的能力,标志南宁会展业崭新的开始。南宁的会展业能发展到今天的会展经济,必有其有利条件。

(一)以快速发展的经济为依托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超过25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以上,比全区增速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4.5个百分点,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同时,第三产业也迅速健康发展并极大地促进了商贸活动的增加,各类展览会,博览会频繁出现。

(二)优越区位条件愈显现

南宁东邻粤港澳,西接东南亚,南临北部湾,西靠云贵川,是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沿海经济圈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中心。近年来南宁又迎来“泛北部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经济建设浪潮的推动,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自由贸易市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这无疑更凸显南宁的区位优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会展经济也必将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三)美丽的自然风貌

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许多时候会展的举办都是冲着举办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好的风光而来的。南宁地属喀斯特地貌,有较突出的南亚热带自然风光特色的山水资源优势,加上四季温暖宜人,以及边陲的民族风情和边塞的文物古迹,构成多彩多姿的旅游资源。此外,南宁还是泛北部湾旅游圈和大桂林旅游圈中重要一环。

(四)不断完善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是举办会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资基础,许多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和完善的接待条件。截止2012年,南宁市有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西展览馆、广西博物馆、广西科技馆4个可供展览的专业场馆,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其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6.5亿元,占地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122平方米,包含9个不同规模的展厅,可搭建2000个标准展位和200个非标准展位。

二、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南宁会展经济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和我国上海、广州等其他会展发展城市相比,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南宁虽有会展企业100多家,但与其他各城市所承办的会展重复性过高,缺乏跨地区、互利合作的会展中介公司、会展咨询服务企业,且出现地方保护壁垒较严重,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还影响到整个广西的会展行业的发展。

(二)会展经济运行缺乏行业内部和行业间的分工

南宁乃至全国展览从业人员的技能管理水平与国内外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展览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其他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都很欠缺。在很多时候,展览组织者,即充当展览管理者,又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展览组织者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

(三)缺乏国际品牌效应

从会展经济的国际运行来看,一个城市知名的会展品牌,是该城市会展经济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南宁会展总体规模、档次仍然较低,会展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仍不明确,缺乏品牌会展。此外,会展形式较为单调,层次不高,缺乏闪光点,影响力和效果十分有限。

(四)缺乏完善的硬件设施、配套服务设施

首先,展馆单体面积小,不能满足大型国际会展的要求。其次,展馆功能单一,设施配套技术水平较低且综合配套功能不齐全。南宁市现有的5个会展场馆中,只有国际会展中心是按照大型会展场所建造的。因此2011年南宁市一共举办了95场展览,有80%的展览是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使得国际会展中心超负荷运转,且已无法满足大型国际会展的要求。

(五)缺乏规范的会场经济运行秩序

由于南宁会展业起步晚,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会展市场秩序和展览资源目前还存在混乱。根据南宁市调查队对会展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南宁会展服务的企业80%为私营企业,他们大多处于创业积累阶段,在办展办会中以单纯的营利为目的,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的企业占52.1%,认为有相关市场法律不健全的企业占39.1%,认为参展商品检验不到位的企业占30.4%,认为贷款拖欠严重的企业占13%。同时存在重复办展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缺乏宏观调控,地方壁垒滋长

首先由于政府缺乏对会展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缺少一部对会展经济管理的条例。其次在经济区域内部之间缺乏合作,地方性的壁垒限制了展览业的市场化运行。如桂林、北海、钦州等地各有其特有的会展资源,但却难以形成会展产业群,各地都希望当地获得各类会展的举办权,因而忽略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分配,使得区域间的会展合作有限。

(二)专业化人才匮乏

国家缺少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根据2006年教育部统计数字,全国高等院校共1867所,但为会展业专门开设的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的高等院校不及全国大学总数的1%,相关的从业人员也都是半路出家亦或是毕业后进入会展行业后才开始从头学起,他们缺乏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此外,南宁会展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nlc202309020017

(三)新会展品牌,缺乏规划与宣传

一方面南宁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属于新一代的新秀,品牌树立仍需时间。另外,过度竞争使得许多的公司和机构把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放在了拉展和拉参展商的事情上,而无暇顾及对展览专业观众的组织和对参展客商的服务,导致展览效果大打折扣。

(四)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以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会展业需求

首先,南宁展览场馆面积小,展会规模小。专业展会的规模大多在2万平方米以下,且展览面积大多在2—3万平方米左右,且建筑年代久远,布局分散,已不足以满足现在会展业的发展需求,展馆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其次,土地限制及政府资金紧张,客观上也限制、滞后了基础设施建设。

(五)会展业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

南宁展览业起步较晚、规模小、水平低,但市场需求大,容易导致盲目的发展,会展市场缺乏游戏规则,缺乏对办展主体的资格、参展商及参展行业标准、会展场馆资质认证、会展场馆管理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会展主办者在会展立项和市场调研方面缺乏严肃的科学态度,大多数是临时决定办展,或随大流,不顾会展的长远发展。

四、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南宁的会展发展策略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培育具有特色的会展品牌专业会展项目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动力,以提升南宁会展综合实力为核心,以“政府主导,企业联合”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手段。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创新政府对会展经济的宏观管理

1、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会展业的发展方向,使政府对会展经济的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规划管理。统筹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统筹工商、税务、海关、公安、交通、城管、会办等相关部门,增强会展意识,确定它们各自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职能分工,协同发展会展产业。

2、制定会展法律法规,制定引导和扶持会展产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给予会展业发展资金扶持,加大对本土会展业品牌的扶持;实行积极的奖励措施,对获认证的品牌会议实行一次性奖励;给予会展业税收政策扶持,鼓励区域内会展企业做大做强,对会展场馆经营企业免征自用房产部分的房产税和自用土地部分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二)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首先加快南宁会展业与区内周边城市展开协作区域与联合,具体形式有:1、联合促销,合作组织客源。2、合作进行会展规划,协调开发会展资源。3、跨区域互相代理,最终达到扩大会展经济的发展空间、增加收入的目的。

其次培育、激活会展企业,实现会展企业集团化经营。会展经济区域合作最终要以会展企业的合作来体现。重点培育会展龙头企业,以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合作为纽带,实现会展企业集团化经营,以拉动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三)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与广西的各大高校甚至全国重点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培养人才。如共同磋商设立会展本科专业,开设会展实践基地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次确立更明确的人才培育计划,建立会展经济的人才储备库,定期向上海、广州甚至国外等会展发达地区输送本土人才,进行中短期的培训、学习。同时,会展企业可以和会展协会联合,举办职业培训,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研究专家,举办高、中、初级培训班,以应急需,并为专业人才充电,形成一个行业交流的专业性强的平台;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此外,南宁会展经济要与国际接轨,还应引进正规的PCO、DMC人员的资格认证考核制度,从制度开始注重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培养一支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促进会展经济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在如今开发和竞争的市场中,品牌成为竞争的焦点。南宁会展经济的品牌化方向发展应实施三步走战略:

首先明确目标,构建特色品牌。南宁发展会展产业应利用承办博览会的机遇,依靠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经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展品牌,在其会展产业市场的基础上纵深发展为以博览会为核心,大力发展面向世界的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主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展旅游。同时依托广西的优势文化产业和优势经济产业对南宁会展品牌进行专业定位,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会展,培养一批精品会展。

第二加大宣传,进行品牌推广。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加大市场化运作和宣传力度,通过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服务来提升会展的品牌。同时关注网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多形式、多元化共同发展

第三走出国门,打造国际会展都市。以政府搭桥,企业联合,加大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按照国际品牌会展要求,提供专业的会展服务。

(五)建立组织体系,加强行业管理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成立中国展览业协会,作为全国各展览场馆、展览公司、展覽从业人员利益的代表,根据国家政策,协调办展活动,避免恶性竞争,制订行业规范,规范办展行为,促进各地区展览业协调发展,帮助国内展览业从业单位参与国际竞争。并为会展举办单位、参加者以及为会展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提供计划信息。(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吴信菊.会展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60-162

[2]黄庆.南宁市作为区域性国际会展旅游中心的定位[J].市场论坛,2006(1):36-39

[3]郭峦.论南宁市会展旅游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

[4]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四川大学.2006年.255-256

[5]甄明霞、欧阳斌.会展经济—城市经济的助推器[J].南方经济,2001(7)

[6]程宏.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及借鉴[J]经济纵横,2001(9)

会展经济发展 篇7

1 会展与会展经济

会展活动是人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具有传播信息、形象展示、经济辐射和商务洽谈等功能, 其中信息传播和形象展示的功能备受企业营销部门的重视。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美国会展业研究中心 (CEIR) 的一组数据的观点:对比众多的营销手段, 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推销信函等, 企业通过参展找到目标顾客的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表1、表2[2]中的统计数据显示, 与其他营销手段相比, 会展被证明是一个吸引目标群体的更有效方式。

数据来源:CEIR, 《会展的力量》报告第二版, Deloitte&Touche咨询组, 1996。转引自:巴利·西斯坎德著, 《会展营销全攻略:循序渐进解开成功会展的秘诀》, 郑睿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数据来源:CEIR, 《会展的力量》报告第一版, 西蒙思市场调查署, 1993。转引自:巴利·西斯坎德, 《会展营销全攻略:循序渐进解开成功会展的秘诀》, 郑睿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随着会展业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由会展业带动的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多要素、多产业融合, 跨区域、多空间扩张的新型经济形态, 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一般来看, 会展经济是一种具有高收入、高回报特征的经济形态, 其利润率大约在20%~25%以上。据专家测算, 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 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 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1]。正是因为会展业较高的回报率、广泛的带动性、关联性以及环境污染较小等特征, 这一新兴业态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发展中国家, 会展业也在近年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了重视与扶持, 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生命力。

2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会展业以年均增长两位数的发展速度迅速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 在促进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也越来越被各级政府所关注。“十一五”期间, 我国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其后, 在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2015年)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商务部也在同年的12月出台了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指导性文件《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都为中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保障。

据亚太会展研究所统计, 2010年全国共举办5000平米以上展会6200场, 面积7440万平方米, 50人以上商务会议53万场, 一万人以上节庆活动6.3万场, 出国境参展面积51.75万平方米 (合计5.75万个标准展位) , 直接产值达2482亿元人民币 (不包括世博会) , 占全国GDP0.62%, 实现社会就业1900万人 (占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6.9%) , 拉动效应达2.23万亿元人民币, 占全国第三产业的13%, 在直接产值中41%来自展会收入, 34%来自会议收入, 20%来自节庆收入, 5%来自出国展收入[3]。

另据会展经济蓝皮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11) [4]中的数据表明, “截止到2010年底, 我国会展场馆总建筑面积达28, 635, 9 0 8平方米, 室内面积达6, 831, 653平方米, 室外面积有4, 312, 620平方米, 总展览面积近11, 162, 473平方米。其中所有2010年新建的和正在建设的场馆的总建筑面积高达7, 030, 832平方米, 占目前我国会展总建筑面积的24.55%, 而2010年这些已经建成的和将要竣工的场馆的总展览面积大约有2, 175, 995平方米, 占目前所有场馆总展览面积的19.49%。会展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会展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会展城市建设方面, 凭借经济发展、专业人才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的突出优势, 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一线会展中心城市的示范和带动下, 其他城市的会展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多区域、多层次的会展发展新格局。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成都、杭州等城市都先后提出或开始启动国际化战略, 有超过30个城市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名城”, 其中大多数城市都已把这一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或本地发展规划中。

3 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会展业在各大城市的逐步升温,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成为当前行业发展关键性问题。从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 我国的会展专业是一个逐步培育与发展的过程。2000年开始, 一些大专院校开始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者在旅游管理专业下面增设会展方向, 由此拉开了我国会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序幕。2003年, 国家教育部批准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 标志着我国会展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 超过20多个省市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截至2011年, 我国有216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学院设有会展专业和会展人才培养项目, 在校学生超过万人。除了高等院校在加大、加快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外, 相关协会也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尝试, 如中国贸促会与国际项目与展览协会共同组织的“注册展览经理人”培训项目, 多年来为我国展览业培养了近千名学员。

然而, 会展业是一个务实性、操作性和服务性很强的行业, 涉及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建筑学、运输学、美学等等多种学科;会展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服务性, 它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除了会外语和电脑, 懂管理和营销, 还要擅长与人交往以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因此, 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在这种形势下, 由于我国的会展专业教育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 缺乏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以及缺乏较为完善的实践条件, 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很难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供给瓶颈。再加上现有的一些会展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往往是半路出家, 缺乏会展方面专业知识和国外先进的会展经营理念,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根据中国贸促会的调查, 100%办展单位都有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需要。77%的高级展览经理希望得到国外著名展览公司高级展览专家的培训;68%的展览经理希望学习国外会展理论和实践知识;70%的展览经理表示最希望参加国内短期培训班。

可见,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 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大课题;从长远的角度看, 我国会展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的, 其趋势是逐渐走向高层次、国际化, 会展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也必将更加正规化和专业化。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专业管理人才不仅关系到会展活动开展的成效, 而且也关系到会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较为显著的社会意义。

4 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从总体上讲, 会展业是一个进入门槛不高但专业性却很强的领域, 边缘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会展人才必须通过整合进行培养。一般来看, 会展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可分成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从目前的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情况来看, 会展专业主要是由旅游及其相关学院来开设, 偏重于对学生的酒店管理和会展旅游方面的培养, 因此在营销策划、外语沟通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每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实际情况, 结合会展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设置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培养本校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 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4.1 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国际上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两种, 其中欧洲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 实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制”形式, 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必备的理论融合为一体;美国模式采用的是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实行的是理论学习与职业培训相分离的方式。对于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教育而言, 必须根据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而是应该整合经济管理专业、外语专业、旅游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力量, 积极吸纳会展企业界的参与, 共同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会展教育发展模式。

4.2 加强会展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对于目前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高等院校方面, 经常被理论界诟病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理论讲授得多, 而实践操作少。这除了有实习实践条件的缺乏这一重要的制约因素以外, 会展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我国大多数高校会展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出身, 中途才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始从事会展专业的教育。这些教师自身缺乏有关会展教育的系统性知识, 对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缺乏了解和体验, 因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往往与会展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真正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会展管理教育。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申办会展专业的过程中, 应该提供机会和平台, 让会展专业的教师到企业、会展中心等一线场所进行专业实践, 并通过协会举办的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才能将会展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渗透到会展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进而提高学生对于会展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在能力提升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构建自己的核心素质。同时, 也要求学校能把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纳入到师资队伍体系, 通过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 把最前沿的行业理论和资讯通过讲座、培训等活动引进校园。

4.3 突出会展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环节

会展业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会展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从目前会展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途径来看, 主要有开展课堂设计、安排会议、展览会现场管理和企业实习等。目前, 我国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已经建立了会展实验实训室, 利用会展方面的教学软件, 模拟会展企业各个岗位及展会各环节的主要工作, 培养学生实际会展业务操作技能;另外,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校外与会展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会展企业的实践平台, 让学生参与到会展活动现场进行实践锻炼, 强化学生对会展活动的认识和了解。这些努力表明高校在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方面的思路正逐渐清晰, 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等院校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解读[J].经济地理, 2002 (3) .

[2]巴利·西斯坎德著.会展营销全攻略:循序渐进解开成功会展的秘诀[M].郑睿, 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郭牧.中国会展行业统计评价指标的分析研究[EB/OL].[2012-05-11].http://www.cces2006.org/yjcg/dyzhzjcllyhgzcyj/7576.html.

会展经济发展 篇8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促使人们参加会展的核心因素是会展本身, 而目的地的特征则对会展规模产生影响, 从而使会展带给举办地的各种利益产生差异[3]。因此会展旅游活动应当以在本地举办的各种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为核心, 以本地旅游资源及其配套设施为依托, 主动创造旅游主体和旅游需求。依据会展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附加吸引物和会展旅游发育程度, 可以将目前国内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及其特征分为以下三类, 如表1所示。

1、资源依托-顺势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会展旅游是基于城市本身较为成熟的各方面条件自然发展起来的, 在会展品牌、旅游附加吸引物方面优势明显, 国际知名度较高, 不论是从参展商还是办展规模、质量来说国际化程度都较高。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会展旅游都属于这一模式。这些城市的会展旅游依托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和会展品牌高起点发展, 会展业和旅游业契合程度高, 会展的旅游国际化发展较为成熟, 产品的质量和收益都较理想, 会展带动的旅游相关收益巨大。

2、政府主导-推进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会展目的地城市区位和资源条件较好, 但优势不明显;但政府主导和扶持会展业的力度较大, 促使这些城市的会展业呈现出一种成效明显的推进式发展, 但其国际化程度尚不明显。属于这一类型的有厦门、大连、青岛等城市。会展旅游属于这一模式的城市中会展业和旅游业可以说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中逐步发展起来:良好的自然环境构成作为国际化会展的主要吸引因素之一, 会展业带来的客源又是当地旅游业食、住、行、游的重要收益支柱。这一种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可以说正处在稳定的成长期, 但因基础较薄弱、国际知名度较低, 其会展旅游产品要想顺利地从单一、本地化发展到高端、国际化, 必须和会展业相互配合, 培育出自己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展会, 如深圳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3、重大事件-跳跃发展模式。

这一类模式的会展旅游目的地最初发展较为一般甚至是空白, 但通过举办一次或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 呈现出阶段性爆炸式发展, 短期内会展旅游收入巨大, 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会展旅游发展属于这一模式的城市并不多见, 但每一个案例都产生巨大的效应, 最著名的就是博鳌亚洲论坛, 使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海南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对话平台, 带动了当地各项产业实现了爆炸性跨越式发展。并且博鳌论坛的常规化和系列化保证了当地会展旅游的持续繁荣, 避免了昆明世博会后出现的一定程度的“后事件效应”。这种发展模式无疑为世人瞩目和艳羡, 但其成功依赖于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 可遇而不可求, 不具有特别普遍性;并且如果这类作为重大事件的会展不是常规举办, 还要面临如何规避重大事件结束后会展旅游一定程度衰退的“后事件效应”的问题[4]。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文献提炼整理

二、杭州发展国际化会展旅游的条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杭州虽然提出了“东方休闲之都, 生活品质之城”等很多旅游宣传口号, 但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却缺乏稳定、统一、清晰的旅游形象。因此在参展者方面, 杭州参展商大都为国内周边省份甚至省内的企业, 国际参展商加入不多[5]。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杭州作为会展旅游目的地, 资源禀赋并不具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就其会展业发展程度和设施建设程度来说, 和临近的上海这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会展之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而作为会展旅游附加吸引物的旅游资源, 杭州的山水秀丽程度和中西部的川、滇、桂等地的景区相比尚有差距, 而文化底蕴深厚程度亦不能与北京、西安等古都媲美, 因此仅仅以休闲化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特色, 不具有差异化的识别程度。

2、具备的优势

杭州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周边有各具特色、发育良好的产业经济带, 并且紧邻上海这一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在国际上较高的知名度和其经济和交通上巨大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可以成为杭州发展国际化会展旅游的一大优势。杭州还拥有一批在全国影响力不断提高的高等学府, 是发展高端会展旅游的人才储备。在会展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方面, 包括现有展馆数量和面积、旅游资源及接待能力等, 近年来随着杭州的城市改造都有所提升, 从宏观上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且来随着西博会、休博会、国际动漫节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展的发育成熟, 杭州逐渐具备了发展国际会展旅游的关键核心因素。

因此随着近年来自身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和区位优势的不断显现, 杭州面临提升自身作为国际会展目的地的巨大机遇, 因此也是杭州发展国际会展旅游的巨大机遇。

三、国际化背景下杭州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三种国内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和杭州自身优势特点的分析, 在国际化背景下, 杭州会展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是:充分汲取三种发展模式的精华, 走“会展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会展旅游品牌塑造”与“专业化国际化会展旅游产品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培育与凝练杭州国际化会展旅游发展模式。

1、政府引领, 实现会展旅游资源优化配置

会展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因此需要政府引导各方资源、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来提升会展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如大连市1994年将展览业的发展列入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提出了建设国际著名展览城市的发展目标[6]。这些对会展业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为大连市会展产业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杭州在发展国际化的会展旅游的过程中, 政府的支持引导对会展旅游资源的优化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国际化会展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国际性品牌展会的培育和国外知名展会的引进方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杭州市主要办展机构之一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杭州市分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工作, 如2007年3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妇幼婴童产业博览会, 国际展位比例达到了50%[7]。

其次发展国际化的会展旅游中多部门的协同配合需要政府的组织协调。如中国贸促会杭州分会, 已经与教育、科研机构中的旅游、经济、法律等专家学者及阿里巴巴 (中国) 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本土会员企业建立了积极关系。通过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 这些都将是杭州发展国际化会展旅游的宝贵资源和支持力量。

最后发展国际化的会展旅游需要杭州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会展场馆建设、市民素质、语言环境等各方面都有进一步提高, 这些工作都需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得以实施和完善。

2、强化区域合作, 借助上海实现杭州会展旅游品牌塑造

上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和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杭州应当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借助上海的优势条件和国际知名度拓展自己的国际会展旅游市场。首先杭州在对会展业进行国际营销和宣传的过程中应当突出自身临近上海方便快捷的国际交通区位优势, 提高国际会展旅游客流对杭州可进入性的认可度。其次上海作为全国一流的会展发达城市, 拥有众多著名的品牌展会。杭州会展业应当参与其中, 对其中一些项目进行协商承办。如2010年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预测将持续6个月, 举办1000多个会展, 吸引观众7000万人次, 杭州应当抓机遇, 努力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个重要分会场, 吸引世界对杭州的关注[8]。

杭州发展国际化的会展旅游, 应当以战略性的眼光突破地域的限制, 将杭州放置在中国东南沿海现阶段对外开放的国际化大背景下, 不单单服务于已进入杭州的国际会展旅游客流, 而更加应当积极走出去, 发展外向型服务经济, 积极承接和挖掘上海这一巨大的国际旅游客流中转地所带来的机遇, 借势于上海实现杭州会展旅游品牌的塑造。

3、旅游业协作互动, 进行专业化国际化会展旅游产品建设

品牌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集中体现, 因此杭州会展旅游应当通过强化品牌个性来体现产品差异、凸现竞争优势。一是要围绕核心吸引物, 利用重大会展事件, 树立杭州会展旅游胜地形象:通过把握如西博会、休博会、国际动漫节等国际性重大会展举办的契机, 全面参与重大会展事件的会前策划、会中服务、会后旅游[9];二是围绕附加吸引物, 依托资源优势, 加速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大型旅行社应当充分利用重大事件的举办所形成的形象认同效应, 实施主题鲜明的会展旅游产品的海外营销策划与目的地形象推广计划。

杭州发展会展旅游应当通过努力给国际会展旅游者留下良好印象, 不仅促使他们在本届会展中参与旅游活动, 更重要的是将大型会展发展成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产品, 重塑城市形象, 同时引发后继的回访行为。

参考文献

[1]Harry H.Hiller.Conventions as mega-events:A new modelfor convention-host city relationships[J].Tourism Management, 1995, 16 (5) :375-379.

[2]Hanqin Qiu Zhang, Vivien Leung, Hailin Qu.A refinedmodel of factors affecting convention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J].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 (4) :1123-1127

[3]Martin Oppermann.Convention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24 (1) :178-191.

[4]保继刚, 徐红罡, 朱等.城市旅游-案例.原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5]张旖.杭州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 2007, (8) :141-142.

[6]刘德艳.大连会展业管理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 2005, 19 (4) :54-59.

[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杭州市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杭州商会十年报告 (1997-2007) [R].2008.

[8]崔凤军.城市旅游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关于杭州旅游接轨上海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 (3) :45-46.

[9]郑四渭, 郑秀娟.国内外会展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6, 16 (2) :56-59.

会展经济发展 篇9

一、香港会展业的成功之道

凭借自身良好的地缘条件, 长期自由开放的市场及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香港的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 在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被人们赋予了“亚洲四小龙”的称号。近些年, 香港的会展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近几年每年都有超过70个大型国际展览活动及900个大型会议在香港举办。另据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 2010年会展业为香港带来了相当于其当年本土生产总值2.1%, 共约358亿港元的收入, 同时还创造了超过6.9万个全职岗位, 贡献税收达11亿港元。因此, 香港现已成为公认的国际会展中心。

香港之所以能成为“会展之都”, 分析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

作为自由港的香港有着全球最繁忙的空运港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据统计, 全香港在册的贸易公司已超过l8万家, 跨国公司也已超过800家。近年来香港逐渐成为了内地商家们展示自己的一个崭新窗口, 随之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都开始把香港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从而把触角伸向消费能力日趋庞大的内地市场, 这一切都使得香港已经成为全世界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

2.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从地理位置上看, 香港位居亚洲要冲, 占据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中心, 其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香港还拥有多达80几家航空公司, 每天起落的航班数量达到500余个, 乘飞机来往亚洲及世界各主要城市非常方便快捷。从时区上来看, 香港位于全世界时区中心, 与纽约、伦敦等世界金融中心城市构成了全球24小时运转的金融市场。在会展业的发展中, 这些独特优势所提供的低交易成本是无可比拟的。

3.具有国际大都市背景

可以说香港是亚洲会展经济的发源地, 同时也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观光城市及免税港。随着香港城市的快速发展, 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金融、信息、通讯、房地产、酒店、旅游等行业的集聚中心。香港有10种消费品的出口量是全球第一位, 并有约800余家跨国集团的总部设在香港, 国际化程度高, 英语在香港得到普遍使用, 因而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4.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央政府对香港实施CEPA政策, 使香港的发展赢来了新的机遇。香港政府把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 不仅重金投入兴建大规模的展馆, 而且出台了众多相关的优惠和鼓励政策, 吸引世界各地的会展组织者和参展商。例如, 支持相关行业的研究机构发展, 制定长远会展战略的规划, 利用现代网络与通讯等技术提高会展质量和效益等。此外, 香港政府还拨款高达1亿元, 设立了专业服务发展资助计划, 用于资助业界推行发展项目, 以加强专业服务的竞争力。

5.完备的会展专家队伍

经过数十年的迅速发展, 香港已拥有了一套较完备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主要从会展发达的国家, 如美国、德国、法国等引进专家, 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等办展方式进行交流。另外, 还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可以说现在的香港已经拥有了一支由成熟的会展策划专家、招展专家、海关税务专家、贸易专家、金融投资专家、法律顾问等组成的高级专业人士队伍, 从而为本港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人才竞争保障。

6.先进的会展设施

1997至1998年末, 香港政府总投资达64亿港元之多, 先后建成了香港会展中心的“旧翼”和“新翼”。尤其是新翼规模非常庞大, 矗立在6.5公顷的填海人工岛上, 能提供2.8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和3千平方米的会议面积。其规模仅次于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 荣居亚洲第二。当香港会展中心刚刚落成之际, 一系列万众瞩目的国际活动即在此举行, 如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年会等。再加上以往兴建的香港国际会议中心、文化中心和艺术中心等会展场所, 为举办各类不同规模、档次的国内外会展提供了基础。

7.完善的会展配套服务系统

香港建立了一系列与会展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 已逐步形成与完善了成熟的会展部门和企业体系。会展经济发展规划配套了短期与长期的发展战略, 同时利用完善的行业法律法规来规范与约束市场行为。如在港举行展会, 展品进出不需上税, 无需付押金, 报关手续方便简捷, 此系列举措给商家带来了诸多便利。会展服务严谨规范, 如会展活动中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摄影录像, 故参展商在港展览, 产品被模拟抄袭的几率极小。此外, 香港贸易发展局还制定了一套缜密的现场侵权投诉的处理程序, 在全世界首先推出聘请律师驻场, 从而更好地保护了参展商及其产品的知识产权。

8.注重会展品牌建设

品牌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会展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大、专业性强、影响力广、效益高。香港就很注重品牌战略, 并采取诸多措施积极树立会展品牌。近来, 国际文具纸品展、玩具展、第十五届亚洲国际邮票展、国际珠宝展、国际木工机械展、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 国际春季时装材料展、电子产品展及亚洲电信展等世界知名展会先后在港成功举办。其中许多展会已持续举办了十数年乃至更长, 这些给香港带来的不仅是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也进一步增强了香港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品牌。

二、郑州会展业距离香港有多远

郑州发展会展经济的蓝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提出商贸城建设之时, 发展会展经济也被作为郑州城市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被同时提出。近年来, 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稳健的经济发展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郑州会展业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每年举办的展会越来越多, 展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一批高规格、大规模的展会活动相继在郑州市举办。如全国糖酒会在郑州已先后举办多次, 屡创成交额之最, 郑州因此被中国会展界誉为“流动展的摇篮”。郑州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2005年度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十大会议中心等称号,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也与香港亚洲展览馆一起, 被授予中国展馆新锐奖。

郑州会展业虽然起步并不算晚, 但至今仍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在政府职能、管理体制、场馆管理模式、配套服务水平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问题, 与香港相比, 差距甚远。

1.政府职能与作用比较

香港:政府在会展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提供土地和投入资金兴建场馆外, 还通过一定形式间接扶持会展业的发展。如将展馆和其他部分物业交由半官方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作为业主并代收收益, 同时每年从海关出入口报关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给贸发局, 作为其推广香港会展业、招展办展、展馆维修和其他促进香港贸易的运作经费。可以看出, 香港政府的职能发挥主要集中在宏观规划、投资建设场馆、制定鼓励扶持措施、协助推广宣传等方面, 且政府一般不举办商业展览。

郑州:政府除了投资建设场馆外, 有关主管部门在现阶段较注重审查备案展览项目, 并参与和主办展览, 给予部分大型展览一定资助, 但缺乏到位的扶持和服务, 协助对外推广宣传力度较弱。行政办展往往会给会展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弊端, 如缺乏专业化服务, 注重一时的轰动场面, 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甚至靠大量的直接补贴维持。其结果就会制约展览业的市场化运作, 不利于形成会展市场的良性循环和长久稳定发展。

2.管理约束机制的比较

香港:政府没有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 管理约束机制就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下, 采取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办法。展览企业办展无须审批, 靠企业良好的自律约束。能否办成一个展览, 主要是看场馆的优先次序安排, 展览过程主要受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的行业规范管理。

郑州:多年以来, 郑州会展业面临着和全国其他很多城市同样的多头管理、多头审批的情况。会展业的归口管理部门是商务厅, 但相关的经贸部门如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及其行业分会对其也有约束。境内有关机构及展览企业凡在国内举办展览会, 均要向地方政府部门申报审批。无论组团到国外参展还是在国内举办会展, 申报时间大约需要一年。过多的行政干预造成了整体竞争力弱、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 严重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综合效能发挥, 从而导致了现如今市场化程度低的不利局面。

3.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香港:政府投资私企管理, 全商业化运作, 场馆管理公司不能办展。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例, 前期由政府出地, 私人投资建设, 但部分配套物业归出资人所有, 展馆部分归政府所有;后期场馆的土地和投资全由政府承担, 物业属于政府。前后期的展览场馆均由贸发局代为业主和收益, 委托私人公司管理经营。管理公司按场馆出租和餐饮经营收入的5%~10%上缴贸发局。场馆的管理和主办展览及展览摊位的搭建装饰等业务分开经营。这样做的明显优点是会展的各种不同业务专业化分工, 整体管理效益好。而且场馆管理、办展和其他服务分开经营, 从而打破了行业垄断, 相对公平, 充分发挥了市场竞争优势。

郑州: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例, 2006年,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原来的老管家——郑州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将管理权出让给了郑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及营运, 一家中外合资专业场地管理公司, 其在经营会展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这样的合作, 郑州的会展业将实现与国际接轨。而郑州的其他展览场馆还基本属于政府全额投资, 并由政府下属机构管理, 场馆管理机构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运作。另外, 场馆管理单位控制或承办了应由办展公司做主的展位搭建装饰工程等业务, 没能通过市场竞争来减轻办展企业的成本。

4.会展业的外在环境和配套服务水平比较

香港的会展业在外在环境和内在经营服务方面都很优越。在外在环境方面, 其优势有出入境方便快捷;进出口商品零关税;法律健全, 诚信度高;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完善;社会治安好等。在内在经营服务方面, 其优势在于具有展览场所配套设施先进合理,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展务分工专业, 实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展后跟踪调查, 对客户有求必应等。

反观郑州目前在外在环境和内在服务方面都还相对滞后。在外在环境方面, 其劣势在于办展申报程序多;法制和综合治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各部门和全社会对会展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也有待完善。在行业内专业服务方面, 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格局, 如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 又是展览管理者, 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 服务难于做精做细有效率。

5.展会人员素质和培养上的比较

香港会展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培养了一批十分专业的人才, 积累了丰富的会展知识和经验。行业内外的分工更为明显, 形成了各具体工种的人才队伍。不少大专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专门进行理论研究, 开办会展专业课程, 公开招生或代培会展人才。

反观郑州, 由于会展业起步时间较晚, 会展从业者们基本都是半路出家, 既没经过理论系统学习, 经验也少。国内专门研究人才不多, 高等院校极少开设会展专业课程。现实中相当多的展览公司只是一个招牌, 两三个人经营, 无论从设计、创意到服务等方面, 总体水平都偏低。

三、借鉴香港经验, 提升郑州会展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郑州会展业发展既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 又存在着阻碍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因此, 借鉴香港的先进经验, 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才能让郑州会展业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立权威政府管理机构

在会展业的起步阶段, 由于相关的市场法规尚不健全, 企业自律性也较差, 确实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 即使在香港也有半官方或官方机构负责会展业的推广。目前, 我国内地的很多地方也都开始设立相应的政府管理机构。因此, 建议郑州市设立一个权威的政府宏观管理协调和推广常设机构, 主要负责:拟定各时期的会展发展计划, 培育会展品牌;制定相应的会展行业法规及配套扶持政策;协调会展业与各部门、各机构的关系;负责引进展会和组织郑州市的企业到海内外参展和办展, 并协助其进行海内外推广宣传。

2.改革现有的管理约束机制

建议今后政府部门对办展不再实行审批或备案制度。而主要负责服务和协调。展会的时间安排由相关的会展协会进行协调, 送交会展主管部门备存。场馆的租用可由办展单位与场馆管理公司在市场化原则下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进行商定。

3.强化会展行业协会的功能

随着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职能的转变, 行业协会的功能必须得到强化。从香港经验可以看出, 其行业协会在会展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约束和影响作用。因此, 我们的行业协会应在今后进一步发挥以下功能:担当政府与业界的桥梁, 提供咨询和相关服务;负责制定行业规范并对展会进行资质评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主办或协办展会;积极建立与国内外各行业协会及相关社会组织的联系, 了解和借鉴其先进经验, 力求融入国际市场。

4.采用新型展馆经营模式

建议学习香港模式, 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即场馆作为政府公共投资, 以托管形式由国企、私企或合资企业进行管理。这种新的公共物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以前以行政管理模式运营出现的效率低且成本高等弊端。在选择物业管理者方面, 可在会展业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如香港) 甄选管理卓越、经验丰富的企业, 以我方为主通过成立合资、合作或顾问公司形式进行管理, 从而确立管理合作伙伴关系。

5.培育专业的会展服务企业群

一次展会就是一个汇聚多行业多工种的综合服务链条, 除了展览公司外, 还要有展会设计、装修装饰、物流运输、物品租赁、广告宣传、餐饮住宿等相关配套服务。这些服务应由提供各种专业服务的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合作, 具体做法可考虑由展览公司通过公开招标等市场化竞争手段实行租赁、承包等方式外包给各专业公司经营, 从而形成专业化和相互竞争的服务环境, 保证给展览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6.设立专项会展发展基金

建议政府设立促进会展业发展的专项基金, 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展览公司向产权代表上缴的收入, 主要用在扶持一些重点品牌展会或有发展前景的会展。基金设立初期, 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次性财政拨款, 以后逐渐滚动积累。

7.重视会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借鉴香港的经验, 可尝试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做法:组织会展从业人员到会展业发达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由会展协会或相关团体联合各大专院校, 邀请著名行业专家, 通过组织讲座、专题讨论和短期培训等方式, 讲授会展组织、设计、物流、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尽快提升现在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准;积极从会展发达地区有针对性地引进专业人才。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 建议各大专院校根据实际情况, 有条件地开设会展专业, 细化培养的人才方向, 如专门培养高级会展人才、中层管理者或一线员工。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尽量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实践活动, 还可与会展公司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参照国家现行的会计、律师资格考试制度, 逐渐推行会展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 进行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考核, 确保会展专业队伍的质量和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8.培育塑造中原会展品牌

根据郑州市政府对郑州会展品牌的目标定位:“立足华中, 辐射全国, 面向世界”, 综合分析影响会展业发展的各项因素和自身条件, 目前郑州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塑造中原会展品牌。从具体的发展目标来说:目标市场应定位为区域、国内及国际专业会展市场;顾客定位为区域、国内及国际专业顾客;产品定位为商贸类会展, 工业类会展, 食品类会展及文化节庆赛事类等, 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专业巡回展和大型综合展。

摘要:文章从影响会展业发展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 选择了会展业较发达的香港作为实证研究的落脚点, 试图通过对其会展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分析, 对比郑州的具体情况, 探讨郑州会展业的未来发展问题, 以期作为郑州会展业发展的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香港会展业,郑州会展业,会展品牌

参考文献

[1]涂成林.会展:现代城市发展的杠杆——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效应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2]王春雷.第四次浪潮中国会展业的选择与明天[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3]潘文波.会展业国际合作的综合效应——关于外资进入中国会展业的综合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4]刘松萍.会展, 经济与城市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5]张婧.香港会展业的成功之道及借鉴思路[J].价值工程, 2006, (9) :11-13.

[6]常春光.国际会展业成熟运作模式及启示[J].学术交流, 2007, (6) :137-139.

[7]李瑶亭.国内外会展业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 2009, (10) :16-19.

[8]范丽敏, 侯爱敏.郑州会展业:立足区域优势, 牵手国际巨头[N].商务时报, 2008-02-27.

[9]王艳艳, 蔡礼彬.我国三大会展经济地带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论坛, 2009, (3) :390-394.

[10]任建华.郑州市自有会展品牌培育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 2010, (7) :92-94.

[11]范丽敏.郑州会展业实现跨越式发展[N].中国贸易报, 2008-02-05.

会展经济发展 篇10

一、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与会展教育

综观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历程, 可以看到会展经济的生成、发展和演进与区域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相适应, 发达的科技、交通、通信、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绝对优势。而从国内近年会展业发展态势分析, 也可以看到会展业的规模与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态势, 凡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其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较高的。目前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比, 还有相当提升的空间。

形成武汉会展业发展规模与水平不高有诸多的因素, 其中, 会展人才的缺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 近年来, 我国会展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比例, 北京、广州是8:1, 上海是10:1[1]。而武汉会展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对高素质的会展从业人员需求日益上升。目前武汉的会展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高层次专业人才匮乏, 特别是专门从事会展管理的公共关系人才和会议策划、协调人员以及展览装饰专业人才。据有关部门估计, 武汉每年会展人才缺口在1000人以上[2]。我国目前开设的会展专业的院校大多分布在会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如上海、广州、北京。尽管武汉在会展专业教育的探索中, 近年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但在高级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 做为高校云集的省会, 其教育资源的优势显然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二、武汉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会展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激发了高校会展教育的蓬勃生机。尽管起步较晚, 武汉在近年也出现会展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2008年12月31日, 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可在2009年招生的新增专业审批结果, 在原有基础上, 武汉又有4所高校拟开设相关高职及本科专业[3]。

显然, 武汉会展教育迅速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市场对会展专业人才的渴求。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会展专业人才所要求具备的知识背景十分丰富, 既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 优秀的组织才能、公关能力、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日前, 会展人才缺口巨大, 这对于准备进入会展行业的求职者来说似乎应该是一个好消息, 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会展企业要求的本科以上学历, 从事展览工作两年时间, 有一定的政企公关能力, 有国内大型展场、展台运作经验……等诸如此类的条件让诸多会展专业大学生只能望门兴叹。一面是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 一面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低就业率。在会展产业和会展教育之间, 似乎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破除坚冰, 后来居上, 提高武汉会展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在探索中求发展, 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武汉会展教育发展的对策

1.充分发挥各校优势, 培养特色会展人才,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将其所需要的人才分为三个类型:会展核心人才, 会展辅助人才以及会展支持人才。

从武汉会展教育近年发展状况可以看到, 目前开设的相关专业主要集中在会展管理及策划, 但会展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 它覆盖了广泛的范围。因此不同的岗位对会展人员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在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这个热门专业的同时, 更应当首先准确定位, 对会展专业学科进行细分, 然后结合学校本身的优势, 有所侧重地进行招生和培养。而通过会展专业人才分类表显示, 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广阔的空间。其中:核心人才主要包括会展策划, 会展运营与管理, 会展营销, 会展人力资源管理, 他们在会展业人才体系中, 层次最高, 专业性最强。因此针对核心人才的培养, 课程设置应当厚基础、多元化、宽口径, 为会展公司、会展场馆、参与会展的相关部门, 培养策划、业务管理及市场营销的高层管理人员, 以及为高等院校培养师资力量。然而鉴于会展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要求培养的核心人才不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而且还应当具备教强的实践能力, 从而为会展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会展支持人才与会展辅助人才的涉及领域则表明, 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 对特殊的工作技能有着相应的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 结合市场的需求, 定位于会展链条的某个或几个环节, 闯出有特色的新路。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根据武汉会展发展战略优化教育培训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具备许多其他途径不可比拟的优势推动着会展行业的发展, 但政府参与会展经济发展活动具备一定合理性,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会展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如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 但它在会展教育方面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在许多院校都设有相关的专业。目前, 在德国主要有两所院校开办会展教育, 一是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 另一个是科隆大学 (经济学院设有会展经济方向硕士课程) , 两所学校错位发展、相得益彰, 前者偏重实践操作, 后者偏重理论研究。其中, 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 相当于国内的职业技术大学, 但该校于1986年就正式成立会展管理系, 并与众多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对整个德国甚至世界展览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在全球会展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鉴于武汉高校会展专业迅猛发展的势头,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和指导, 鼓励开办会展专业的高校发挥各自优势, 建设特色专业, 避免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充分发挥武汉教育资源优势, 加强会展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

目前市场上高级会展人才可以说是炙手可热, 但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培养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会展专业对实践性的要求非常高。“市场导向”的培养理念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时刻关注业界的发展和关注企业的需求, 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在这一培养理念的指导下, 学校应积极开设符合业界需要的课程, 积极邀请业界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通过产学合作教育, 要求高等院校与会展行业协会建立紧密联系, 与重点展览馆所、展览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为学生在实践性的环节上作好铺垫。会展专业的产学合作教育, 可以深化会展学科的教学改革, 能够真正将会展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积极加强国内外的联合与合作, 创建武汉会展教育的品牌优势。

目前, 国内经教育部审批备案, 开设会展教育类的高等院校已超过了127家, 仅2009新申请并通过的高等院校就有30多家[5]。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办出特色与品牌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与其他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相比, 尽管武汉会展教育发展起步较晚, 但如果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开拓办学思路, 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争取后来居上。目前除了会展专业学历教育之外, 国内的会展教育发展较早的城市纷纷注重会展专业教育的开展, 如香港、上海、北京已有多家高等院校开设会展专业, 从学历教育、资质认证培训、短期业务培训等不同领域, 涉足了会展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因此, 各高校盲目发展会展专业本科教育并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收效,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知名会展企业联合订单式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另一方面从资质认证培训、短期业务培训以及研究生教育等不同领域, 开展会展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是切实可行的。此外, 由于会展专业是新兴专业, 在职教师专业知识相对薄弱, 因此积极邀请国内外会展专业人士讲座、授课的同时, 也鼓励选送优秀师资到会展教育发达的城市或知名会展企业进行培训, 从而为武汉会展经济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俐俐, 庞华.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旅游科学, 2008, (3) .

[2]汪绍文.年薪10万难觅项目经理武汉会展业人才匮乏[N].武汉晚报, 2008-6-17.

[3]教育部.关于公布2008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2008-12-31.

[4]刘学莉, 徐虹.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83.

资本运作力促会展经济发展 篇11

当然在我国必须把资本运作和会展经济相结合,在新经济的条件下,凡是会展经济发达 的地区,不管是美国、德国,还是我国的上海、广东,都是资本运作很发达的,这并不是偶 然的现象,其实仔细观察也有其必然的规律,因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和资本经济,知识经 济里面以高科技为代表,但是高科技一定要以资本做支撑,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我们 的科技、知识、文化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所以文化问题一旦和资本结合就迸发出 新经济的特点,所以资本经济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也需要展示,而我们现在新经济的发展也在 展示问题上得以辉煌,所以会展经济本身在促动着经济的发展,同样它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

实现会展经济的资本运作首先要对会展经济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大家谈会展经济很 多,我感觉对会展经济规律本身的总结以及会展经济的理论和会展经济学能不能有一个突破 ,我想在实践中正确发展和办好会展经济,利用好会展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前提,会展 经济我的理解它应该是通过展示来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以产品文化为主的, 同时相应带动像电讯、旅游、饮食、休闲等产业,是一种综合经济,正是这样一个命题,所 以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会展经济的综合效益性。会展经济本身所带动的并不是单体的承办会议主体本身 的效应,而是对一个地区,甚至一个行业本身的综合效应的带动,它所带动相关产业的特点 ,比其他经济更为突出。所以我看到了1∶9这个杠杆,这个杠杆作用恐怕在其他行业里有形 且能测算的是不多的。第二点是它的无形和有形,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也就是说会展经济是 否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来办,比如从它的建筑是城市的樗,一个城市没有几个像样的展馆就 跟没有几个博物馆和图书馆一样,它们是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能。而博物馆、图书馆 是不赢利的国有资产,而展馆作为和经济的结合必须要追求在办展当中的赢利性,所以会展 经济只有建立在赢利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第二,会展经济的公益性和赢利性并存。同样的会展经济,由于它的资产特点,可能就 需要在场馆这样一个需要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的过程当中,由于它的公益性性质,可能政府 补贴在最初的创办当中要发挥作用,因为综合的效益属性最终会通过政府的财政税收得到体 现,政府本身也是受益人,所以政府本身的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在運作当中,也就是建设完 之后长期的维护,以及它的运营又必须通过企业的充分竞争和运作来完成。所以它兼顾公益 性和赢利性二者特征于一身。

第三,场馆的自然垄断与会展公司的充分竞争相结合。所谓的自然垄断就是在一个地区 某一个行业,其中一个厂商的运作成本小于两个以上厂商运作成本,这个行业通常在经济上 表现为自然垄断行业,当然场馆建设自然要有区域属性,如果在这个区域当中建几个展馆来 竞争,其成本可能加大。这种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往往是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关系国计民生 的重要领域。所以,展馆的使用率和单位租金的高低就需要按自然垄断行业来确定,由政府 或者是听证会确定一个价格,这个价格一方面是保护,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然垄断,没有人 跟你竞争,防止你抬高物价,造成对区域经济的不利发展。而对于会展公司来说,如果我们 可以把场馆和会展公司分开考虑,会展公司就必须要充分进行竞争,只有竞争才能繁荣,所 以必须取消审批制,引入国内外各方面的会展公司能够充分竞争。

第四,会展经济本身的非均衡性。比如会展活动的一次性,跨年度性,有年度性,季度 性,甚至可能还有月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会展经济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地从非均衡性尽 量往均衡发展的过程,一次性的会展活动,筹备一次搁到那儿就闲置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 题,比如奥运会,如果不解决奥运会之后的北京经济,考虑就是不全面的,所以逐步地推进 是会展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

最后,还有一个是会展经济特色性。一定要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不仅仅是跟制造 业相关,会展经济仅跟制造业相关是一个误区,它一定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甚至跟其他 的服务行业密切结合,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为第三产业里面所涵盖的文化、 休闲、体育内容越来越多,所以一定把产品和服务特色结合起来。

会展经济和资本运作能不能完成结合?奥运会从政府办到公司办,美国人获得了巨大的 利润,而且在公司办奥运时获得了很大的赢利。我们传统理解上所谓垄断环节,政府办的环 节,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在资本运作当中公司都可以承担,在美国没有重要竞争和一般竞 争的概念,他们认为很多垄断行业公司都可以做,包括宇宙飞船、导弹都是公司运作,所以 在观念上要实现飞跃,资本运作和公司是连在一起的。在这个情况下,在资本运作当中我们 必须分开,必须把场馆的资本运作和会展公司的运作分开,场馆本身能不能上市和会展公司 能不能上市要分开。

就第一个环节来说,场馆本身是会展经济的基础,我们希望市场能够创造场馆,而不是 建一个场馆以后再去寻找市场,这恐怕就会陷入财务上的困境了。

就场馆本身来说它又涉及到一个场馆的建设和经营问题,在场馆的建设和经营上我觉得 可以考虑两种模式:一是统一的模式,比如像发达国家,德国有一些这样的场馆可能是由联 邦政府、州政府或者是市政府共同投资办的,因为它的特征是综合效益性,这种综合效益最 终会带来人民收入的提高和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因此在这样一个发展上可能是以政府 投资为主,再吸引一些战略投资人,形成一个公司式的会展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 会展建设本身,场馆建设本身给予一个必要的行业价格的保护,如果没有这样的保护商业投 资人不会进来。建成后,在管理当中,可能市长就是董事局主席,这显然是把公益性和商业 性结合起来了。第二是分离模式。香港分离的模式是土地换展馆,政策用其土地划给新世界 地产公司,你可以附建两个酒店、一栋公寓、一栋写字楼归公司,然后把政府会馆的九万平 方米建成,这样就维持了一个正常的运转。展馆的所有权还是政府的,但实际上不收所有权 使用费,以使展馆的运营能够维持自身良好循环,没有巨大的展馆资产负担。这种情况下就 涉及到在资本运作当中新建的一个场馆的起步模式和现有已建成地区场馆的改造模式,我们 应该怎么做能够完成融资和上市,所以用土地换展馆的模式是比较好的。

对于场馆运营的公司如果想完成上市,必须要保证场馆自然垄断或者其租金价格得到保 证,场馆经营公司要上市,不管你是分离模式还是合一模式,你净资产的收益率要达到10%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其实很多投资人愿意买这样的股票,因为它相对比较稳定,为什 么稳定呢?因为有政府通过它的租金的多少来调整利润水平,因为这场馆具有排他性、唯一 性,可以保证10%的收益率。

当然从改造模式来说,现有已经形成的场馆怎么办?特别是我们有些城市,股份制的运 作我想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国,现在跟上市公司结合的可能有南京模式和厦门模式。政府切 忌高负债建设场馆,结果一次性使用后,即陷入闲置和财务困境,这种教训或者悲剧不应再 发生。对已经形成的完全靠95%的银行负债建的场馆,今年必须尽快完成托管。所以场馆在 运营过程中,政府财政的补贴是必要的,因为它所带来的综合收益既然是1∶9,它一定会体 现在当地政府福利性财政和投资性财政的收入上。

最后场馆公司功能的发展,所有的活动都要结合起来,当然它的上市关键是以提高场地 的使用率和单位面积出租费,只有场馆利用率达到相当水平,才有可能和资本结缘。

就第二个环节,关于会展公司的上市。会展公司的上市里面有会展经济本身的特点,场 馆公司有巨额的固定资产,会展公司又没有很多的固定资产,但没有很多的固定资产一样可 以完成上市,主要是根据你的收入和盈利水平。比如,如果盈利是1000万,按10倍市盈率测 算,实际你的资产价值是1个亿。

廊坊市会展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12

一、廊坊市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廊坊的会展业总体状态良好,发展势头强劲,但其毕竟属于新兴产业,同国内会展业发达的大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而且在步入快速发展期后,难免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展活动的管理体制落后

廊坊目前还未设立专门的会展活动管理机构, 一般都由会展的组织单位向政府的相关部门申报、审批。但由于这些政府机构不是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对所申报的会展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估计不够或完全不加以估计, 再加上这种审批的手续繁杂、时间过长, 导致了一些档次不高、影响力不大的会展活动的出炉, 而一些真正具有经济价值、社会影响力的会展活动则因审批效率过低而丧失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2、缺少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在品牌化盛行的时代,一个展会如果没有一定的品牌,很难在竞争中立足。廊坊的“5·18”经贸洽谈会,“10·18”中国农产品交易会、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等在规模和服务水平上都已达到较高水平,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还缺乏国际级的品牌展。廊坊展览不仅与世界级展览比较相距甚远,而且在国内也难以脱颖而出。

3、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场馆的规模直接制约展览业的发展,尽管廊坊会展场馆已经初具规模,但总体看来,展馆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会展场单体面积小、区域分散,目前只有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余展馆的面积均在1-3万平方米左右,这直接影响着会展的规模。此外,我市与会展相配套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最主要的就是住宿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市市区及周边地区可利用宾馆为112家,床位仅1.3万张,不具备接待数万人大型会展的能力。

4、会展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相脱节

会展经济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人如果是1,相关的产业收入则为9。但廊坊在会展期间,参展商和观众的主要消费是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其它项目的开支相对较小。特别是旅游业,从会展活动到旅游消费,参与人员越来越少,旅游部门仅仅处于被动接待状态。

5、会展专业人才奇缺

会展经济的成功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进行精心策划,需要专门的展览公司承办。但廊坊市在这方面的人才和公司奇缺。会展人员素质偏低、名牌展览公司匮乏,造成会展的组织和管理混乱,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使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佳,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会展的效率。

综上所述,我市在发展会展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廊坊市会展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发展廊坊市会展经济的建议

1、找准发展定位并制定发展规划

地方会展经济的发展关键首先是要找准发展定位,这就需要对国内会展的发展趋势和各城市的经济实力、会展发展实力做出比较,充分论证本地的综合竞争力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才能形成的。根据廊坊市目前会展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廊坊市首先应定位于创建并完善地区性会展城市,待条件成熟后可进一步定位于创建中国会展名城。

做好发展定位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制定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要按照发展定位,注意扬长避短,统筹规划,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我们尝试着给出廊坊会展经济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及战略:先用2年左右的时间理顺管理体制,规范会展发展,走市场化之路,同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会展人才。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实施集团化、国际化、品牌化来大幅提升廊坊会展经济的实力。最后3年要真正创出廊坊自己的会展品牌,同时走全球化发展战略。

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会展市场化运作

在现行体制下,廊坊市各政府部门纷纷介入会展领域,主办、承办、组织了大量会展活动,因此我们称之为政府主导型展会。但会展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最终要推向市场,伴随着会展经济的日趋成熟,政府应淡化行政干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放手让更多的企业进入角色,施展才华,要大力培育我市专业会展公司引导我市会展业在竞争中健康发展。

3、精心打造品牌会展

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廊坊今后应加强展览的开发,加强国际招展的力度,加强展会的宣传,加强国内和国际横向的合作,逐步树立有国际影响的名牌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同一主题或类似主题的展会多、规模小的局面,加强展览项目联合,以培育大规模的品牌展会。其次要积极吸引国外资金、国外品牌和民营资本,尽快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展览集团。最后廊坊还应该加大市场化运作和宣传力度,通过提供深层次、专业的服务来提升展会的品牌。

4、加快会展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高水平、高质量的会展活动需要有一流的会展场馆和设施作为支持, 廊坊市应当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加强对会展场馆的建设,在重点搞好开发区会展场馆的规划建设的同时还要搞好各县(市、区)小型专业会展场馆的建设。此外,在建设场馆时要结合京津场馆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吸引京津场馆投资商来廊坊兴建大型场馆,进行联合经营。

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是成功举办会展的保障,因此现有的会展场馆应该在配套设施上多下工夫。在大型展馆周围,要加强交通、通讯、酒店、餐饮和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展馆内要完善运输、展台设计、广告、翻译等一体式的服务。

5、建立会展业与旅游酒店业的互动发展

发展廊坊市的会展经济,还应将会展业与旅游酒店业结合起来,借助旅游业的资源和优势,可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并大大增强其经济拉动效应。廊坊市要实施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优化发展战略,应做到统一政令、协调管理。会展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充分协作,开展联合营销,增强综合竞争力,在服务方面,两者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使会展业与旅游酒店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廊坊市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培养出一批精通会展设计、懂得组织策划的会展专业人才。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级教育及培训机构, 加强对会展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要求会展工作人员了解会展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能灵活运用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懂经济、管理基本原理, 注重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进行交流, 借鉴他国发展会展业的经验。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会展组织或知名会展公司之间的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夏学英.我国会展教育与会展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5 (2)

上一篇:非开挖工程下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