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报道

2024-09-27

会展经济报道(精选11篇)

会展经济报道 篇1

会展经济, 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 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 展览会能起到推广和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作用, 能传播信息、知识、观念, 促进国外与国内、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社会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市场经济竞争对信息交流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 “会展经济”的字眼在各大媒体频频露面, 它已被视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现代会展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有着巨大的生机和潜力, 会展业已经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实力与形象的竞争。成功的会展能为举办地的经济发展注入相当的活力, 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总裁门图特曾说过:“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 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

一、会展业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1) 会展业本身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举办会展就有门票收入、场地租金收入等, 这些收入都具有高收入、高赢利的特点, 据分析会展的直接利润率约在20%—30%以上。

(2) 会展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专家测算, 国际上会展业的相关产业带动系数为1:9, 已成为带动交通、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的第三产业消费链。一个世博会给上海带来7000多万游客, 受益的远远不止一个世博园。

(3) 会展业的“火爆”有助于解决就业难问题, 据测算, 举办一个成功的会展, 每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 大约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岗位。如1996年德国汉诺威举办世界博览会, 一下子就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4) 大力发展会展业, 有利于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像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诺威、慕尼黑、中国的广州、深圳、厦门等城市都是成功的样板, 会展提高了这些城市的知名度, 提升了旅游人气, 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广东的中山市沙溪镇名不见经传, 通过举办高规格的服装节, 国际服装设计名师登台亮相, 让小小的沙溪一夜之间成名, 一下子坐上了中国休闲服装的第一把交椅。

(5) 会展经济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广东的佛山市借助陶瓷博览会, 实现了佛山市陶瓷产业的“惊险一跃”, 在政府引导下, 陶瓷生产业转向流通业, 从第一代店铺式的经营走向以会展、物流为核心的第三代营销。

二、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的隐忧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登陆网络, 各种会展的消息接二连三, 全国性的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展览会等, 区域性和行业性展销会、房博会、汽车展、茶博会等, 专题节庆性的龙虾节、螃蟹节、啤酒节、水果节等等, 五花八门, 好不热闹, 不管你是否原意, 会展业已大步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举办方大力宣传会展收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加会展方揣着一大把合同协议订单和友谊而归, 生产者、经销者、消费者、举办者多家获益, 实现共赢共荣, 皆大欢喜。

在会展经济繁华喧闹后面, 我国会展业发展已经出现了隐忧, 据业内人士分析, 目前中国会展业有“三多两少”:会展数量多、主办单位多、行业重复办展多, 名牌展少、名副其实的国际展览少。

1. 各地一哄而上办会展, 造成资源和财力浪费

会展经济是一种规模经济, 规模越大, 吸引的客源相对越多, 创造的效益也相应增大。而现在我国举办的会展多, 真正具备高水准、大规模、有影响的会展不多, 许多城市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经济的影响力, 盲目攀比, 有条件的办, 没有条件的也办。许多会展规模偏小, 档次较低, 一些会展展览场馆条件落后、设备简陋、管理落后、交通拥挤等。众多重复的会展组织者花了钱, 有的参展者是被动员完成任务而去的, 也觉得花钱不值。

2. 会展缺乏特色, 竞争力不强

有些会展没有一个侧重点, 让厂商无所适从。有的会展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管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 展场与集贸市场没有多大区别。这些年的“招商大会”颇为火爆, 各种名目的洽谈会、交流会、瓜果节、小吃节等接踵亮相。然而, 热闹过后是冷清, 送走客人, 主人才觉得收进囊中的“红包”远难支付宴客的成本。营造的金巢引不来凤凰, 招商最终成了“无言的结局”。连续举办了11届的西安经贸洽谈会2011年停办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3. 参展商盲目, 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

参展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运作, 事先都没有考虑好, 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有的参展商把举办会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产品批零经营行为, 甚至有的参展商仅仅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参展任务而去凑数的。

4. 缺乏行业约束机制, 管理组织混乱

会展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 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操作。如果没有一个权威性性的专门机构来对会展业进行协调和管理, 行业约束机制缺失, 办展也没有严格的资格条件限制, 造成一些会议和展览水平低, 重复办展, 往往将与办会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5. 专业会展人才缺乏, 部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

会展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开阔的思路、敏捷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及娴熟的沟通能力。许多参展商感受最深的是会展业务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欠缺, 影响了会展功能的发挥, 也挫伤了参展商的积极性。

发展会展经济, 必须高度重视目前会展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会展业健康发展, 要制定相应法规规范会展行为。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经济, 需认真分析城市的优势, 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 并在展览场馆、道路交通、食宿接待等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打好物质基础, 储备会展人才, 培植会展企业, 因地制宜举办有特色的会展。

三、泸州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

四川省泸州市借助成功举办“酒博会”, 会展经济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自2008年以来, 泸州市已经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酒博会”。2012年“酒博会”获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 2013年进一步升级, 以省政府名义主办, 西博会组委会秘书处、省商务厅、省博览事务局、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泸州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 并正式冠名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白酒专业博览会”。这是四川省酒类专业展会首次牵手“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平台, 不仅丰富和延伸了“西博会”的内涵, 更是将“酒博会”提升到国家级展会层次, 是四川省酒类专业展会的历史性、开创性突破。

泸州作为川南工业重镇, 现代工业基础雄厚, 通过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发展, 泸州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化工、工程机械、酿酒工业基地, 泸州工业发展的成就引人注目。2012年, 泸州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个突破性的飞跃, 成功跨入全省的“千亿”俱乐部, 地区生产总值 (GDP) 完成了1030.5亿元。但是从泸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 2012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3.9:60.6:25.5, 明显工业太重, 第三产业太轻, 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 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与泸州的经济地位不相称。当前, 做强做大会展经济产业, 通过会展经济带动服务业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是泸州发展服务业最佳的选择。尽管“酒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五届, 2012年还成功举办了“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峰会, 虽然还先后举办过一些地方性的房车展、购物节、赏花品果节。但是泸州的会展品牌还不响亮, 还没有形成一个既能为泸州挣来名气, 也能挣得盆满钵满的会展经济产业链。

在蓬勃发展的会展经济大潮中, 泸州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业积极走出家门参加各种会展, 包括远赴欧美中东参加国际会展, 全国综合性的广交会、深圳高交会、厦门厦洽会、东盟博览会、西部博览会等年年都有泸州政府和企业的身影, 区域性、行业性的一些洽谈会、交易会、展览会也都在分头参加, 这对扩大泸州城市的影响力、提升泸州的知名度、完成政府的招商引资目标、开阔企业家的眼界、开拓企业的产品市场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 这些本应该以企业为主参与的会展, 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了积极的推手, 而且政府也花了不少纳税人的钱。据市财政局提供的资料, 2012年仅市财政安排的参加各类会展的资金约600万元, 涉及的政府部门15个之多, 参加的各类会展30余项, 有的会展市政府几个部门同时参加, 一些参会参展纯属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一些参会参展几乎只起到了到此一游的效果。

四、准确定位, 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我市的会展经济

泸州市位于川渝黔滇结合部, 交通四通八达, “酒博会”已成为泸州最响亮的一张名片, “酒博会”的升级是泸州发展会展经济最有利的契机, 要将会展作为一个产业来支持,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助推泸州城市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应该说会展经济是有大有发展前景的。对此, 本文就泸州市的会展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转变观念, 把发展会展经济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是城市经济的新兴产业, 泸州不能只满足于一个“酒博会”, 更不能只参加别人举办的会展, 要充分利用“酒博会”带来的积极效应, 结合本地经济特色, 再办一些有针对性的特色会展, 进一步提高泸州的城市知名度、提升泸州的城市形象, 带动泸州的第三产业发展, 实现泸州经济产业布局的优化和合理。

2. 准确定位, 办有泸州特色的会展

泸州的地理区位既是举办一些大型会展的劣势, 但也是举办一些区域性, 专业性会展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好“酒博会”这个品牌, 利用好与“西博会”建立起了有效合作的机会, 继续争取“西博会”中的一些专业展览, 如化工、工程机械、工业成果展示等到泸州来办。充分发掘泸州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引入高档次的文化旅游研究展览会等。同时整合现有的一些小型会展节庆活动, 集中针对川渝黔滇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商品家换需要, 办一些区域性的综合会展, 避免会展小而散, 恶性竞争, 力争走专业化、特色化之路。

3.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为发展会展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2013年的“酒博会”展场总面积4万平方米, 其中:室内、室外展场各2万平方米。截止目前, 要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 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和展览场馆周边餐饮、住宿、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 打通城市进出和交换换乘的快速通道, 确保能办会展, 办得好会展, 办成有收益的会展。

4. 统筹协调会展经济发展, 规范会展行为

政府需要确定会展经济发展的责任部门, 由责任部门负责会展信息的收集与交流, 研究会展经济的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 规划会展的规模内容和方向, 并负责承办会展。同时要引入和培养会展方面的人才, 造就一支熟悉会展业务、富有管理经验、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

5. 规范政府部门参加会展的行为

办会展一个响亮的口号是:“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参展的主角是企业, 政府部门主要是为需要参加会展的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 企业本着需要自主决定是否参加。但是现在很多会展往往成了政绩的一部分, 以行政手段分派任务, 于是下级政府对口部门各自按照上级的要求, 纷纷派员参加, 甚至出现了一个会展有三四个政府部门同时参加的情况, 这样既浪费了财政资金, 也没有实际效果, 政府部门参加会展活动急待规范和统一。原则上所有需要政府参加的会展都由政府的会展主管部门负责, 上面千条线, 在泸州做到一个部门负责, 由会展责任部门再协调落实所有参展问题。这样可以做到对外的宣传形象一致、宣传口径一致, 更好地规范我市会展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永红.烘焙“诱人的城市面包”——蓬勃发展的中国会展经济.北方经贸, 2011 (06) .

[2].王艳玲.北京品牌会展经济研究.北京工商大学, 2010.

[3].王颖.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武汉大学, 2011.

会展经济报道 篇2

【摘 要】会展产业的发展能带来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根据凯恩斯法则:“需求能产生自身的供给,有效需求的提高能增加国民收入。”所以研究会展消费对拉动会展产业经济效应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需求模型分析影响消费者消费会展产品的因素,结果表明会展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和会展产品与其替代产品边际效用之间的替代能力是影响消费者消费会展产品的主要因素。目前有一些相关研究的视角比较宏观,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对影响参展商和观众的消费需求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会展消费;会展产业;经济效应

一、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会展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也渐渐成为亮点,被称为“城市的面包”和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会展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及产业带动作用,还为城市做出了很大贡献。根据凯恩斯法则:“需求会产生自身的供给,有效需求的提高能增加国民收入”。在各种需求中,消费需求占据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经济效应的增长和衰退。从某种角度来说,消费需求是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从长远来看,如果投资中没有消费需求作为动力,这也将使投资无效化。一旦如此,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无法保证,这已被我国多年的实践所证明。因此,对会展消费需求的研究将会为推动会展产业的经济效应起到重要作用。现如今,虽然会展业看似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实不然,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对会展业做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所以,本文将从消费者的视角,建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模型,来探讨会展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在国外,研究者将会展地点的选择以及会展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为关注的重点,但是从会展业对经济作用的机制来看,会展产业链则是其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有很多學者深入研究了会展旅游,结果发现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产业联系和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客源和服务手段方面,会展和旅游能够优势互补,相应的,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根据产业表象、产品类型以及经营行为等对会展旅游作了定义,同时对会展业和旅游业的某些方面作了深入分析,主要包括两者的对接基础、对接策略、对接途径及发展模式等。杨勇(2010)实证研究发现,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视角下,会展服务成本弹性、产品价格、价格服务弹性以及产品单位利润等构成了影响参展企业对会展产品需求的关键因素。杨勇(2008)基于会展产品的功能性特点,构建了会展消费者线性最优规划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认为,消费者预算开支形成了消费参展产品及会展产品的有效需求空间,是影响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约束性条件。李娟(2013)从专业观众的需求视角出发,对郑州市会展业发展作了相关的研究,称作SWOT分析。罗秋菊等(2005)根据广交会的历年的统计数据,发现广交会的举办会提高广州酒店业的效益。现有的研究都将重点集中在会展为其他行业带来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描述性研究上,不免过于宏观化,而关于消费者与企业对会展的需求关系研究却是寥寥无几。虽然会展确实为其他产业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从其他方面来看,这不过是参展商和观众对会展需求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其充分条件。鉴于此,本文将从微观角度来全面系统的研究参展商和观众的消费需求因素,从而分析出参展商与观众对会展需求的充分条件。

三、建立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需求模型

消费者怎样得到最大的效用呢?这就是一个消费者均衡的问题。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开始设置一些假设条件:(1)消费者的偏好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每种商品的满足程度的评价是不变的。(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不变的,而且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没有储蓄。(3)每种商品价格是已知的。根据以上的假设条件,假设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I购买两种商品,Px为会展产品的价格,Py为会展相关产品的价格(包括互补品与替代品),用X表示会展产品的数量,Y为会展相关产品的数量,MUx和MUy分别表示会展产品和会展相关产品的边际效应,

消费者行为理论提出,消费者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用,必须使自己购买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比相等。

四、通过模型分析影响消费者消费会展产品的因素

1.商品的价格

对于参展商来讲,会展产品价格是展位价格,互补品价格是指参展商参加展会所涉及的费用,主要有住宿、餐饮、交通、物流、金融等产品价格,替代商品价格主要指参展商运用其他营销方式所付出的价格,因为会展本身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其他营销方式比如电视广告、报纸、户外广告、服务营销,直销,网络营销等所需要付出的价格。由(2)式可知,对于参展商来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展位费价格,降低互补品价格,会降低参展商参加展会的成本,会增加对会展的需求。对于观众来说会展产品价格指的是门票价格,门票价格越高,观众对展会的需求越低;反之则越高,这说明对于普通展会来讲,会展产品价格和需求之间还是符合需求规律的。需要说明的是,消费类展会一般是收取门票的,而且门票是组展者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而越来越多的专业性展会是不收取门票的。因此,在分析观众对展会需求的影响时一般针对消费类或综合类展会。互补品价格是指观众参加展会所涉及的费用,主要由住宿、餐饮、交通、物流、金融等产品价格,替代商品价格主要指观众通过其他营销方式购买产品所付出的价格。由(2)式可知,当消费者收入在限定条件下时,观众购买会展产品的数量随着互补品价格的升高而减少。所以要想增加会展产品的消费量,必须降低互补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对观众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普通观众购买门票产生预算约束,收入越高越有能力购买门票参加展会;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扩大普通观众对展会尤其是消费品展会的需求。从目前一些消费类展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举办地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消费类展会成败的重要因素,纵观世界总体情况,会展发展程度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发达,会展产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就越低,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德越好,参展商和消费者参加展会的成本就越低,情况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展会相对发达的地区都是全国收入水平位居前列的省份。

3. MUx/MUy显示了会展产品与其替代产品边际效用两者间的代替能力。

MUx/MUy越大,表示会展产品的边际效用大,会展替代产品的边际效用小,所以消费者就会多购买会展产品。下面介绍几点影响会展产品边际效用的因素。

(1)会展产品内容及相关的服务

会展产品因种类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影响。同样的性质的会展产品在场地,邀请到参展商、专业观众的质量,以及对行业的影响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设施完善,服务周到的展会,自然能引起消费者的参与欲望,信誉良好的展会有着很大的优势。消费者的需求会随着会展产品质量的优劣而有所增减。

(2)社会因素

一個人一生中可能会从属于很多群体——家庭、俱乐部以及各类组织。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许多参考群体的影响。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自然也会受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影响。一但所处的群体中,大部分人都觉得你需要这样的产品,或大部分的人都认同拥有这件产品,不知不觉地,你也会有心理暗示,觉得你自己需要这产品,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如广交会历年的成功举办,在会展行业群体中有良好的口碑,因此各种观众都希望可以进入这样的展会增长自己的见识,寻找发展的机会。

(3)社会信息的影响

在21世纪这个信息流通的社会,信息科技的成果已经惠及每一个角落。千里之外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送,五分钟就能让人们收到信息。人们收集这些信息,通过分析、辨别,得出结论,同时令需求产生影响。例如,绿色生活概念,低碳生活的概念,促使人们产生对能源节约的需求,使购买节能电灯泡的人大幅上升。从中也能看出信息的传播对消费者需求影响不光大范围也是相当广。因此,应对信息发布者进行适当的规范与约束,使人们获得真实的信息,从而产生理性的需求,进行理性的购买。

(4) 会展产品有着很强的交流性和导向性,不同专题的会展吸引着不同职业和不同地位的消费者。同理,消费者的职业与地位也使他们对不同的会展产品需求有所差异。如同,家庭主妇更热衷于年货展,而学生们则更喜爱参加动漫展等。

(5)消费者知识水平及思想观念

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例如, 文化程度高的消费者会货比三家,寻找一些口碑较好的展会参加,质量最为重要,价钱次要;而知识水平较低的人则较多选择价格更为实惠的会展产品。

(6)展会质量

一般来说,参展商数量越多,展览会的整体规模以及单个参展商的展位规模越大,表明展会的质量越高,影响力越大;参展商中国外参展商所占的比重越大,表明展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影响力越大;如果参展企业都是所在行业的知名企业或龙头企业,则表明展览会的质量比较高。

参考文献:

[1]杨勇. 基于参展企业视角的会展需求模型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7).

[2]杨勇.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会展需求模型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8(6).

[3] 李娟.专业观众需求视角下郑州市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浅谈会展经济 篇3

会展经济, 是指以会展业为主导,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会议, 展示商品、传递信息、创造商机、刺激需求, 直接或间接带动运输业、旅游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会展经济不仅具有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 而且具备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创意

会展创意不仅仅是一个点子, 而且包含全面的市场调研和推广方案, 是把会展看成客户的营销工具来帮助客户达到营销目标的基础。所以, 项目就是会展企业生存的根本。一个会展企业如果没有好的会展项目, 那就意味着有随时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好的会展项目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万般思考, 详细策划, 是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诞生的。因此, 一个会展企业是否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策划谋事人才, 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个会展项目从策划开始到最后落实,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 策划项目必须要考虑好所选项目的生命力是否旺盛, 可以选择那些造血功能强大, 能够滚动式发展的长线项目, 也就是可持续发展项目。一般来说, 以当地或全国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专业性会展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以经济较发达地区流通中心、物流中心、集散中心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展会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以政府重点发展、鼓励发展、优先发展产业为基础的会展项目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等。

二、运营

运营是会展从招展到最后实施的全过程的成功管理, 是组展单位综合实力最全面的体现。做好参展商的组织、服务工作是会展成功的关键。

首先, 在参展商报名时, 用填写表格的形式, 了解他们的参展需求及其相关信息, 是做好会展筹备期相关工作的依据;了解参展企业的产品定位及结构, 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展区, 可体现会展的专业性, 同时还可以方便专业观众查找;了解参展企业的品牌实力、合作需求, 可以有目标的为他们寻求目标对象。同时, 参展商的这些信息也可以作为会展招商的依据。

其次, 会展有了参展商, 根据他们的需求组织观众, 这是一个专业会展成功举办的重要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做好专业观众的组织工作, 如:通过各类会展的宣传、广告和网站;通过商业机构有组织的邀请;通过参展商邀请他们的客户等方式。

最后, 大会现场高效、系列的服务, 是会展组织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展期短短的几天里, 各类相关人士的集合、各类活动的集合、时间的限定等使各项组织工作的效率显得至关重要。现场的服务工作直接、具体、综合。面对如此复杂的服务工作首先应做好情况的分析, 做出解决的工作方案。对工作人员做好培训, 使其能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应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对参展商进行巡查, 在了解贸易成交情况的同时, 为他们解决一些细小的问题。

三、品牌

会展品牌是一个展览的生命, 也是参展商和参观人员投入的时间和资源最重要的保障。要培育一个品牌会展, 首要的是会展运营机构要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 认识到只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会展才可能持续发展。树立了这样的品牌观, 会展运营机构才会从举办地及场馆的选择、主题的立项、会展活动的策划、会展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会展的创新等具体方面来实施会展的品牌化发展。同时, 必须认识到会展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会展的运营机构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确立会展的品牌发展战略。只有在较长时间内坚持一种战略, 而不轻易游离的会展运营机构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要扩大会展品牌影响, 必须拓展品牌空间。会展品牌空间包括时间、地域和价值三个方面。时间方面主要指会展举办期的长短、举办的频率等, 当会展发展到一定程度, 适当延长举办时间, 或增加办展频率, 可以提高总效果;地域方面主要指会展的地域扩张, 比如一些国外著名会展在其他国家办展等, 可扩大会展品牌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价值方面主要指品牌的综合经营, 品牌的物化形式, 如名称、标识、吉祥物等是重要的品牌资源, 要善加保护和利用, 通过与高质量、高层次客商的合作, 取得品牌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影响力, 提升品牌的价值。

四、团队

团队不仅是一个会展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 更是客户能够得到服务的全部体现。会展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求生存, 谋发展, 就必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既要培养一批熟悉国际会展惯例、精于会展市场开拓、善于会展管理的专门人才队伍, 又要加大对会展翻译、导游、服务及提供服务接待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可通过邀请国外著名的专家和会展公司介绍会展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会展人员的组织、管理及服务水平;也可通过建立会展业的职业资格等级制, 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不同层次会展人员的水平。

具休说来, 会展团队中的人员应具备以下四大素质: (1) 广博的知识。作为专业会展人才, 应该是一位通才。会展涉及许多方面, 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懂得许多技巧, 在会展现场还要会熟练操作相关器材、仪器和设备。 (2) 交流能力。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营销能力, 同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一般来说, 一个专业资深的会展人才至少熟练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 (3) 项目策划和管理能力。作为策划者, 要有创新能力, 能不断开发新主题, 赋予现有的展会项目新的元素;同时还需根据不同行业的展览特色, 制定会展计划, 并管理项目。 (4) 适应性要强。从事会展工作, 必须与多方面人员打交道, 要进入各种场合, 要面对经常变化的情况, 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尤其是快速应变的能力。

综上所述, 只有遵循了以上四点建议, 会展项目才能举办的有声有色, 回味悠长, 会展公司的发展才能具有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俞华朱立文:《会展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10月

会展经济的论文 篇4

[关键词]会展 作用 建议

一、会展活动的开展对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1. 传播 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他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 社会 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 投资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上海作为国际 金融 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 交通 、 旅游 、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4.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对我国会展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改进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它不同与第一、二产业,是一个 营销 的过程,关键是人才、客户和服务,对资金的需求并不突出。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提高软件服务,如设立相关的服务商、 法律 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还要改善硬件设施建设,如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资和展览 管理 人员进入中国,将会带来国际会展业的先进经验、理念。有了好的理念,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会展人才,制定规则和制度,提高软硬件服务。会展专业人才奇缺是制约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举办展览专业人员的培训班、讲座。这种培训班、讲座非常重要,因为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从现在起少则3年,多则4到5年才能掌握专业理论,日子久远,远水解不了近渴。现从事展览工作的人员大多具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先进、现代的展览管理手段,若能通过短期培训,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会展应走向产业化和品牌化。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外国会展公司的大举进入加剧了我国会展 市场 的竞争,促使了我国会展业面向市场,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走上产业化之路。www.LWLM.com编辑。会展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展会的龙头,发挥城市会展业的整体效应,才能加速会展 经济 发展。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会展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从长远看,发展本地会展经济,必须面向国际,形成品牌。世界著名的展览城市,无一不是如此:提到德国的汉诺威,我们就知道这座城市里有电信技术、 机械 和设备工程等行业的著名展览会;提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我们会很快联想到COMDEX展;被称为“展览之都”的法国巴黎,时装、化妆品等展览在世界有名,且始终领导世界潮流;而香港是以珠宝、皮草、玩具等展览著称。不难看出,一个城市展览业的品牌与其本身的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必须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树立会展业的城市品牌。树立品牌展会需有明确的定位。如果是具有成功办展经验并一直运作国内知名展会的公司,就须随时关注国际 市场 的行业走势,并主动与国外的相关机构强强联合,努力扩大展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如果公司运作的展会尚处在国内区域优势或开发新题材的会展公司,那你首要的经营思维应放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展会在国内的影响力,就像我国的海尔一样,成在中国,强在世界。

3.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的相互补充。对于互联网,人们普遍是喜悦多于忧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展览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风景和新亮点。我国展览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赢得后发优势,一些规模小但信誉较好、富有 管理 经验的展览馆或展馆公司,可以凭借网上展览开拓发展空间、聚集新的竞争力。因为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渗透性和广泛性,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但是,即使在相当完善的互联网时期,网上展览和交易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展览和交易,二者只是更好相互补充和优化配置,更加完美而已,因为二者各自有着互相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

4.以展“促”会,以会“兴”展。会议是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说明会和讲座的统称。会议是展出者在展出地方市场为其产品和服务扩大影响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会议可以吸引相应行业的许多行家,决策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会议可以是介绍产品性能,用途,使用方法;可以探讨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也可以在展览不能表达的特殊情况下,为展览作补充。由于展览会的形式比较单一,所以以丰富补充展出内容为直接目的的会议显得必不可少。展览和会议,两者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活动,唯有如此,展会的多元化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5.以合求寸,多元发展。因我国的会展业已将步入白热化竞争时代,一些刚起步或在会展界举步维艰求存的会展公司,要开发新项目已实属不易,为求得生存,不妨考虑一下与国内外知名的展会合作,专做展会代理商赚取佣金,同时也可从大公司学到一些良好的展会运作经验。代理展会也需注意一些常识,如与国外的名展合作时要考虑一下,我国的参展产品在国际市场是不是具备竞争力,国内企业赴外参展后能否起到促销效果;反之,为国内名展寻找国外参展商时,又要考虑该行业在我国的竞争现状,国外厂商是否有急于抢滩中国市场或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意愿,这些都是决定代理招展成败的关键。此外,还要塑造出专门从事会展工作的名牌展览公司,并使会展经济早日向专业化分工协作迈进。只有涌现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展览人才和名牌展览公司,才能使我国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白仲晓:《中国服务贸易方略》,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2]王方华:《服务 营销 》,山西经济出版社19版。

会展经济实现变速发展 篇5

会展经济经过快速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变化,不仅从纲领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而且从各地会展规划,以及两会提案中涉及到会展业内容来看,寻求更具特色,高质量的发展趋势成为十二五期间会展人士重点考虑的问题。真正考虑如何经营会展业,会展经济,而非单独针对某个项目,这才是市场经济对目前会展业提出的最直接要求。

建立盈利模式。国民经济走向多元化、区域合作、国际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作为整合产业发展的会展产业,在经历进三十年的生根发芽,已经培养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和行业展会,今后的一段时间要集中优势和精力打造中国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更多的会展企业获得更多成长空间和利益,建立起成熟规范的盈利模式。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会展经济的腾飞基础依然具备,在改革的浪潮中,一股带有特色、凝结各产业无穷财富的力量正在崛起,这就是十二五期间的会展经济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上演一场龙腾虎跃的精彩大戏。

会展经济报道 篇6

会展经济简析

会展业是一种融合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经济发展产业, 这项产业最主要的载体和形式主要是通过会议和展览来完成, 所以又称之为会展业。具体来讲, 会展业要揽括会展场馆、会展招展、会展布展等会展服务核心行业以及交通运输、酒店、餐饮通讯、广告等与会展相关服务行业。会展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方式, 由此也带动了一种新的经济态势的形成, 我们通常称之为会展经济。会展经济顾名思义是由会展业发展而来, 但是它并不单纯地局限于会展业本身, 它包含的内容包括由会展业所衍生出来的其他经济产业或者与会展业相关的其他经济产业。会展经济的发展除了直接地通过各种会议、展览来促进贸易的达成以外, 更是会带动一些相关产业, 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包括旅游业、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业等相关性产业。会展经济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提供专业的交易平台、全面的产品信息、顶尖的潮流和未来趋势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在中国而言, 会展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从其涉猎的行业和吸引的参与者以及展览本身的规模来看, 还有很大的进步和完善空间。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的现状分析

会展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这与会展经济的产生方式有关, 往往是通过一个核心的会展来带动相关、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这种核心较为清晰的环境下, 也就呈现出一种四周扩散式的区域性发展。我国的会展经济已经发展了多年, 全国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会展经济特征, 上海会展经济、北京会展经济、大连会展经济等是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较好的几个地区。除了这些地区以外, 当前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另一个地区就是广西会展经济。会展经济的形成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相关, 北京、上海地区有优秀的经济条件, 各种资源和需求满足会展业的需要。而广西会展经济, 与其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

1.广西会展经济现状。

2003年以前, 广西会展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规模较小, 利用率低, 发展缓慢, 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及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从业人员。2003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宣布:由中国与东盟10国商务部门主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 这是广西会展业发展的分水岭。广西会展经济在形式上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展览会的数量在不断地攀升, 参与的人数、相应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2006年举办的各种展览会共计31个, 参展企业商家为12 623个, 参展人数为59万;2007年展览会数量合计42个, 参展企业商家为15 749个, 参展人数为65万;2008年57个, 参展企业商家为17 781个, 参展人数为85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过去的几年中, 展览会增长的速度和幅度也在逐渐上升。除了各种数量上的递增以外, 广西会展经济本身的质量, 特别是硬件设施的质量也在不断完善, 最明显的就是一些大规模的展馆, 在提供展位、展览环境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展馆面积8万平方米, 可设国际标准展位3 600个;广西展览馆3万8千平方米, 可设展位1 600个;广西科技馆面积1万9千平方米;其他还有非国际标准的诸如广西汽车市场、人民会堂等共计有展馆面积15.2万平方米。

2.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现状。

东盟主题经济, 主要就是指“中国—东盟”主题经济。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以及泛珠三角区域、东盟经济圈之间的结合部, 近年来广西致力于建设“沟通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最便捷国际大通道”和“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走廊”, 为“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及“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经济发展的机制, 又为“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制度环境;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 则成为广西“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催化器:围绕“中国—东盟”主题, 以博览会“五项内容”为中心, 广西“中国—东盟”主题经济, 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以鲜明特色和巨大的带动作用, 为建设“富裕广西”服务。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东盟”双向投资的发展、双边贸易的发展、会展经济的发展、物流运输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所说的东盟主题经济最重要的几种形态。通过这个分析, 我们也就了解到, 广西虽然作为“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但是它在整个东盟主题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自身所获得的发展还极为有限。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策略分析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 已经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环境下, 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对广西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客观环境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是一种协同式的发展方式, 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对于如何实现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在未来的发展,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 对会展经济形成正确的认识。广西会展经济虽然已经经历了八年多的发展, 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我们也不难看到, 对于会展经济的推动, 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政府作为经济的调控者在会展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现象的产生, 一是由于会展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需要政府作为一种积极力量的引导。另一种原因就是从普通的企业、社会成员的角度来看, 对于会展经济并没有一个普及的、正确的认识。政府已经担当了引路者的角色, 但是后续的发展还必须依靠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如果没有一个对会展经济的正确认识, 何谈自我独立、主动地参与市场经济。所以未来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之路, 首先必须减轻政府在这项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提高普通企业、普通民众对会展经济的认识, 鼓励他们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参与会展经济。会展经济正确意识的形成, 就是要将会展经济的理念得到普及, 使广西地区的普通人民、普通企业对会展经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群众是会展经济参与的重要主体, 只有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让今后的会展工作更好地进行。

第二, 制度和规则的完善, 为会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会展经济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它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制度和规则的不健全是当前我们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 会展经济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要更加注重开放性, 特别是与东盟主题经济相联系时, 这种立足自身、开放融合的特征就要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 不仅是广西这一地区会展经济发展的代表, 更是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 同时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还必须搭建一种桥梁的关系。这就意味着,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除了遵循国内会展经济的一般原则、规章制度以外, 还必须保证它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则能够同时适用于东盟主题经济这个大的范围之中, 不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相矛盾。

第三, 打造广西会展经济的品牌。广西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这也是其发展会展经济一个重要的优势资源。广西会展经济之路, 在未来要想更具有竞争力, 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优势品牌。特别是在东盟主题经济中, 除了会展经济以外, 其他各方面的经济形式, 如交通运输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竞争的态势。会展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 而且也会对其他相关产业造成影响。会展经济也是东盟主题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是说,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 不仅仅是广西这一区域在发展会展经济, 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同样在发展各自的会展经济, 如何在这一众多的会展经济参与主体中脱颖而出, 就是广西会展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打造自己的成熟品牌, 提升其国际吸引力, 是广西会展经济在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会展经济报道 篇7

1 会展与会展经济

会展活动是人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具有传播信息、形象展示、经济辐射和商务洽谈等功能, 其中信息传播和形象展示的功能备受企业营销部门的重视。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美国会展业研究中心 (CEIR) 的一组数据的观点:对比众多的营销手段, 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推销信函等, 企业通过参展找到目标顾客的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表1、表2[2]中的统计数据显示, 与其他营销手段相比, 会展被证明是一个吸引目标群体的更有效方式。

数据来源:CEIR, 《会展的力量》报告第二版, Deloitte&Touche咨询组, 1996。转引自:巴利·西斯坎德著, 《会展营销全攻略:循序渐进解开成功会展的秘诀》, 郑睿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数据来源:CEIR, 《会展的力量》报告第一版, 西蒙思市场调查署, 1993。转引自:巴利·西斯坎德, 《会展营销全攻略:循序渐进解开成功会展的秘诀》, 郑睿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随着会展业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由会展业带动的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多要素、多产业融合, 跨区域、多空间扩张的新型经济形态, 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一般来看, 会展经济是一种具有高收入、高回报特征的经济形态, 其利润率大约在20%~25%以上。据专家测算, 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 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 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1]。正是因为会展业较高的回报率、广泛的带动性、关联性以及环境污染较小等特征, 这一新兴业态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发展中国家, 会展业也在近年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了重视与扶持, 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生命力。

2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会展业以年均增长两位数的发展速度迅速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 在促进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也越来越被各级政府所关注。“十一五”期间, 我国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其后, 在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2015年)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商务部也在同年的12月出台了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指导性文件《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都为中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保障。

据亚太会展研究所统计, 2010年全国共举办5000平米以上展会6200场, 面积7440万平方米, 50人以上商务会议53万场, 一万人以上节庆活动6.3万场, 出国境参展面积51.75万平方米 (合计5.75万个标准展位) , 直接产值达2482亿元人民币 (不包括世博会) , 占全国GDP0.62%, 实现社会就业1900万人 (占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6.9%) , 拉动效应达2.23万亿元人民币, 占全国第三产业的13%, 在直接产值中41%来自展会收入, 34%来自会议收入, 20%来自节庆收入, 5%来自出国展收入[3]。

另据会展经济蓝皮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11) [4]中的数据表明, “截止到2010年底, 我国会展场馆总建筑面积达28, 635, 9 0 8平方米, 室内面积达6, 831, 653平方米, 室外面积有4, 312, 620平方米, 总展览面积近11, 162, 473平方米。其中所有2010年新建的和正在建设的场馆的总建筑面积高达7, 030, 832平方米, 占目前我国会展总建筑面积的24.55%, 而2010年这些已经建成的和将要竣工的场馆的总展览面积大约有2, 175, 995平方米, 占目前所有场馆总展览面积的19.49%。会展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会展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会展城市建设方面, 凭借经济发展、专业人才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的突出优势, 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一线会展中心城市的示范和带动下, 其他城市的会展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多区域、多层次的会展发展新格局。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成都、杭州等城市都先后提出或开始启动国际化战略, 有超过30个城市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名城”, 其中大多数城市都已把这一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或本地发展规划中。

3 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会展业在各大城市的逐步升温,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成为当前行业发展关键性问题。从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 我国的会展专业是一个逐步培育与发展的过程。2000年开始, 一些大专院校开始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者在旅游管理专业下面增设会展方向, 由此拉开了我国会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序幕。2003年, 国家教育部批准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 标志着我国会展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 超过20多个省市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截至2011年, 我国有216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学院设有会展专业和会展人才培养项目, 在校学生超过万人。除了高等院校在加大、加快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外, 相关协会也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尝试, 如中国贸促会与国际项目与展览协会共同组织的“注册展览经理人”培训项目, 多年来为我国展览业培养了近千名学员。

然而, 会展业是一个务实性、操作性和服务性很强的行业, 涉及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建筑学、运输学、美学等等多种学科;会展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服务性, 它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除了会外语和电脑, 懂管理和营销, 还要擅长与人交往以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因此, 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在这种形势下, 由于我国的会展专业教育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 缺乏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以及缺乏较为完善的实践条件, 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很难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供给瓶颈。再加上现有的一些会展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往往是半路出家, 缺乏会展方面专业知识和国外先进的会展经营理念,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根据中国贸促会的调查, 100%办展单位都有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需要。77%的高级展览经理希望得到国外著名展览公司高级展览专家的培训;68%的展览经理希望学习国外会展理论和实践知识;70%的展览经理表示最希望参加国内短期培训班。

可见,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 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大课题;从长远的角度看, 我国会展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的, 其趋势是逐渐走向高层次、国际化, 会展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也必将更加正规化和专业化。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专业管理人才不仅关系到会展活动开展的成效, 而且也关系到会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较为显著的社会意义。

4 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从总体上讲, 会展业是一个进入门槛不高但专业性却很强的领域, 边缘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会展人才必须通过整合进行培养。一般来看, 会展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可分成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从目前的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情况来看, 会展专业主要是由旅游及其相关学院来开设, 偏重于对学生的酒店管理和会展旅游方面的培养, 因此在营销策划、外语沟通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每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实际情况, 结合会展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设置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培养本校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 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4.1 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国际上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两种, 其中欧洲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 实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制”形式, 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必备的理论融合为一体;美国模式采用的是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实行的是理论学习与职业培训相分离的方式。对于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教育而言, 必须根据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而是应该整合经济管理专业、外语专业、旅游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力量, 积极吸纳会展企业界的参与, 共同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会展教育发展模式。

4.2 加强会展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对于目前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高等院校方面, 经常被理论界诟病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理论讲授得多, 而实践操作少。这除了有实习实践条件的缺乏这一重要的制约因素以外, 会展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我国大多数高校会展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出身, 中途才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始从事会展专业的教育。这些教师自身缺乏有关会展教育的系统性知识, 对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缺乏了解和体验, 因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往往与会展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真正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会展管理教育。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申办会展专业的过程中, 应该提供机会和平台, 让会展专业的教师到企业、会展中心等一线场所进行专业实践, 并通过协会举办的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才能将会展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渗透到会展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进而提高学生对于会展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在能力提升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构建自己的核心素质。同时, 也要求学校能把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纳入到师资队伍体系, 通过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 把最前沿的行业理论和资讯通过讲座、培训等活动引进校园。

4.3 突出会展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环节

会展业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会展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从目前会展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途径来看, 主要有开展课堂设计、安排会议、展览会现场管理和企业实习等。目前, 我国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已经建立了会展实验实训室, 利用会展方面的教学软件, 模拟会展企业各个岗位及展会各环节的主要工作, 培养学生实际会展业务操作技能;另外,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校外与会展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会展企业的实践平台, 让学生参与到会展活动现场进行实践锻炼, 强化学生对会展活动的认识和了解。这些努力表明高校在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方面的思路正逐渐清晰, 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等院校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解读[J].经济地理, 2002 (3) .

[2]巴利·西斯坎德著.会展营销全攻略:循序渐进解开成功会展的秘诀[M].郑睿, 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郭牧.中国会展行业统计评价指标的分析研究[EB/OL].[2012-05-11].http://www.cces2006.org/yjcg/dyzhzjcllyhgzcyj/7576.html.

会展经济报道 篇8

一、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 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

该作用主要经由乘数效应来体现。乘数效应即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变量的增减而对总收入产生影响的反映程度, 故而对社会总投资额予以增加就能够促使总收入获得成倍增长。原因在于投资增加部分会变成生产要素参与生产, 而其中部分工资、租金以及利息则会成为劳动者的收入, 进而成为生活消费, 一小部分又转化为劳动者收入, 如此循环。只要存在消费, 就可以产生更多收入。区域投资会展活动, 不仅会增加会展业自身的收入, 还会促使其他行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例如邮政、交通、餐饮、广告、旅店、购物、旅游以及电信等行业。

(二) 改善区域经济结构

1. 外贸推动效应。

会展本身属于国际贸易手段, 可提供市场信息给贸易双方, 进而使其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强化文化沟通交流, 更好开展进出口贸易活动。国内企业可通过会展推广自身优势产品, 亦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进而促使外贸进出口额获得直接提升, 促进外贸的发展。

2. 市场表征效应。

基于市场本质可将会展认定为市场形式, 只是具有特殊性, 同时还存在直观性、互动性、集中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会展在一个特定区域中集中供需厂商, 产生聚集效应。参展人员可调动全身感观对展出商品予以了解和感受, 而后开展沟通交流, 增进友谊的同时可获取所需信息, 同时还可直接开展交易活动。这样一来会展就具有市场表征效应, 可对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竞争等要素予以充分体现。

3. 技术引导效应。

由于会展可在固定时间段内集中高新技术专业人才, 使其对新发明、新技术予以了解, 不仅可有效推广新技术新产品, 还可对新技术开发予以引导, 对其发展动向予以跟踪, 激励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4. 竞争促进效应。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一方面, 可有效培养参展企业的竞争意识。会展在固定时间段内集中供求厂商, 有利于行业内开展竞争。会展可对企业市场范围予以有效扩大, 若企业绩效较好则荣誉更多, 若企业绩效较差则会产生压力, 强化其竞争意识与危机感。另一方面, 会展活动可将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间存在的垄断与封锁现象予以打破, 加快技术与资金在不同区域中的流动, 促使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对市场机会予以及时发现和把握, 并对先进技术予以充分利用, 优化管理方式, 提升资源利用率, 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 可对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予以改善

1. 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对区域功能予以完善。

会展属于群众活动, 规模较大, 故而区域要举办会展一定要建设与会展要求相符的展览场所, 同时还需配备各种档次、接待能力较优良的旅行社、酒店或者宾馆等, 周边交通需便捷, 通讯设施需先进, 安全保证体系需完善, 同时周边还需有旅游景点。因此, 区域为了对会展经济予以发展, 并争取承办会展的权利, 政府会对城市建设予以全方位、综合考量, 并强化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2. 可有效提升区域的知名度与竞争力。

区域举办会展活动可强化其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完善市政服务与管理功能。这样可从根源对区域环境予以治理, 稳步提升其综合实力, 进而形成竞争优势。与此同时, 为了保证会展举办效果的最优化, 主办方一定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积极打广告, 这种宣传方式通常密切关联于区域的建设、科技人文环境、交通以及经济等, 可有效宣传会展举办地, 进而提升区域知名度。

3. 可扩大内需, 促进就业。

城市若注重对会展经济的发展, 则一方面可因会展自身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则可由于会展业的发展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就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收入与消费均获得提升, 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 区域经济甚至是城市经济都会得到增长, 迎来繁荣局面。

4. 可发展外向型经济。

若会展具有国际性, 则会吸引各国、各地区的供需商前来开展合作交流, 促进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此时亦可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予以宣传, 对项目开展招商引资, 促使资金跨国界的流通速度加快与规模扩大, 增强对外开放水平。

5. 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市场经济未来发展主流趋势为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 会展业的发展可对国际惯例、市场规则予以统一, 形成稳定的经济秩序, 促使各个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间加深了解并开展分工合作, 强化政府与组织间的沟通协作, 可将经济一体化中的非制度与制度因素予以打破, 有利于保证市场体系形成的完整性, 进而促进经济一体化。

二、强化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措施

(一) 加强现代会展与城市管理间的互动

现代会展与城市管理间关系密切, 一方面, 城市管理若具有优良性可有效发展会展经济。在对会展经济予以发展时其重要依托资源为城市产业、文化等城市管理内容。其软硬环境密切关联于会展经济效益与资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 对会展经济予以发展可促使政府注重于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因为会展活动可对人心予以凝聚并对意志予以统一, 故而需强化城市管理水平。

(二) 对市场机制充分引入

要想发展会展经济, 一方面需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知名度, 另一方面则需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具体而言, 将市场机制引入, 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予以构建, 使其在会展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政府此时就应该将重点放于宏观调控层面。由于会展活动并非每个城市都可举办, 故而为避免跟风现象需对市场机制予以引入。

(三) 注重产业依托

对会展予以举办时首先应认识到本地哪些会展拥有产业基础。发展会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明确自身特点并将特色充分凸显。而特色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为吻合于会展与主办城市的功能定位, 其二则源自会展结合于本地资源优势。

(四) 实现内部经济

需构建展览集团, 促使会展企业间开展协同合作, 对其资源予以优化配置, 不仅可将会展企业与会展规模扩大, 而且重组前还会遵循“重复的合并与互补的加强”的原则, 实现内部规模与范围经济。

(五) 构建外部经济

会展业若要构建外部经济可使用产业集群方式, 以此对企业网络予以构建, 进而实现外部经济。此外还会促使会展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进而强化会展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六) 对协调机制予以构建

其一, 需构建全国性展览行业管理协会, 统一行业管理体制, 使协会协调与自律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进而促使会展业得到发展与完善。其二, 为了防止行业无序竞争现象, 例如重复办展与多头展览等, 对正常行业秩序予以维持, 会展业应该对其协调机制予以有效构建, 并对有限的会展资源予以积极整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想保持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其关键点在于辅助区域实现三维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即“生态-社会-经济”。基于生态角度, 即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提升资源利用率, 对生态平衡予以有效维护, 对动植物多样性予以有效维护, 促使环境系统具备的更新与生产功能得以保持与强化;基于社会角度即消除贫困, 促使贫富差距得以缩小, 对城市服务功能予以优化完善, 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分力;基于经济角度, 即将生态学作为主要指导, 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使工业化在信息化的带动下获得更好发展, 并对高新技术予以充分使用, 以对传统产业予以改造。

参考文献

[1]孙明艳.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及其区域分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会展经济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篇9

会展经济空间聚集与扩散的理论基础

1.会展经济空间聚集的理论基础

城市聚集效应, 是指城市由于经济活动空间集中而出现的聚集经济现象。其本质上是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一方面, 环城市中心带的经济体集中而产生向心力, 吸引其他经济体的进一步聚集, 来推动城市区域的发展和扩大;另一方面, 当城市中心经济过于集中而出现的不经济现象会产生离心力, 排斥外来的经济体, 进而限制城市区域的发展和扩大。会展经济本质上也遵循城市发展的集聚效应,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会展经济在地域运动过程中会出现以现有展馆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展馆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托, 新建展馆需要大量的硬件建设成本 (国内外的展馆建设通常都是以政府为主导) , 因此, 受资金条件的限制, 会展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现有展馆。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 现有展馆周边拥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和便捷的交通等优势资源, 而优势资源的集中形成向心力, 促进了会展经济的空间聚集。在优势资源的带动下, 不断促进劳动流、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的集中, 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和集聚经济效益。核心资源的带动和优势资源的集中, 在推动会展经济发展的同时, 会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良好的协作和交通信息网络, 是实现集聚效应的有效条件, 会展经济也需要依托拥有这些便利条件的优势地区。

(2) 会展企业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区域集中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会展经济的发展, 促使会展企业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区域集中, 各企业相互分工协作拥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可有效利用业已成型的整个市场的声誉;二是通过会展市场的影响力扩展产品市场;三是各企业形成行业专业化分工, 有利于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并相应地降低成本;四是围绕会展业务形成区域内相关专业化配套服务, 包括展览相关的器材、运输等硬件服务, 信息系统、维修等软件服务, 以及食、住、游等其他配套服务;五是与会展相关的行业协会等组织能够成为影响所在地政府法规政策的有效力量;六是在集聚效应的影响下, 空间方面的集中, 能够促使会展产业内部地不断细化, 与此会展产业有关的服务设施也逐渐发展, 这样进一步降低了会展企业的成本, 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会展经济空间扩散的理论基础

城市扩散效应, 是指由于城市集聚达到一定规模而产生的经济扩散发展。城市的扩散效应主要是由四方面“势力”的相互渗透而形成:一是城市工业内部的相互渗透;二是城市各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三是城乡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四是城市各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

一般来说, 会展经济的大致发展规律是, 在某一城市获得发展空间, 当会展企业渐具规模之后, 倾向于在这一城市周边环境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进一步扩张, 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 形成大型会展中心背离市中心发展的倾向。然而, 一个城市的经济并不能无限制的扩张, 任意无序的集聚并不能为城市带来期望的聚集经济效应。相反, 不合理的聚集往往会给城市带来外部不经济现象。假设一个城市完全以市政府为中心进行经济布局, 所有的经济过分拥挤在环政府经济带, 这样必然造成市政府周边人口拥堵、交通瘫痪、土地资源紧张等情况, 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 造成资源浪费。虽然大型化展会是会展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但并不意味着展馆、展厅必须集中分布。因此, 可灵活调整经济布局, 以原有市区为中心, 开发卫星城等新区, 从而解决布局过于集中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的问题。因为在集中的地域空间合理地实行分散布局, 可以达到减少投资支出、扩大市场容量等经济效益。会展经济之所以出现背离市中心发展的倾向就源于这种扩散经济效益。

展馆的规模往往与观展商家、参观人数负向相关, 出于对交通便利性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 (如停车场、等候厅、餐馆、酒店等) 的考虑, 展馆规模往往要求平行面积较大, 而非楼层的数量。也就是说, 当会展经济发展到相当的规模, 必须增加相应的展位面积, 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原有展厅的楼层。如果仅在原有展厅所处区域扩建, 会因为所需土地面积过大, 成本过高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等问题。另外, 原有展厅是根据之前的发展规划所建, 相应的服务设施并不一定满足扩建的需要, 还可能出现交通拥堵、水电线路改造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限制会展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离心力。在固定空间中, 如果向心力弱于离心力时, 会展经济的发展方向会遵循向外扩散的轨道发展, 并导致扩散效应出现。如果在城市的郊区选址, 则能为会展经济提供相对足够的发展空间, 也就是说, 由城市向城市郊区发展的墨渍式扩散方式, 是会展经济扩散发展的最好运动形式。

显然, 只有城市的郊区以及城市和乡村结合的区域, 才能满足会展经济向外扩散发展所需的用地要求。同时, 由于会展经济所需要的相关服务设施, 会展展厅必须临近交通便利的地区 (如, 高速公路、飞机场附近) 。就像国际著名会展城市米兰的会展经济进一步扩张时, 选择将原有展馆用于展示与市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体, 而在城郊的机场附近另外修建新的展馆, 用于举行更加国际化的展会。另外, 在新的会展展馆选址时, 对于环境和地理位置也有较高的要求, 这也决定了会展经济向城郊发展时具有非均衡规律运动。

会展经济向城市郊区以及城市乡村结合地带扩散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非常明显, 甚至可能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初建会展展馆时, 会带动相关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当相应的配套设施齐全时, 往往又能吸引其他企业在此投资建厂。会展经济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出现, 能大大拓展城市的经济发展, 加速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进程。

总的说来, 大城市的展会经济遵循“大中小、远中近、点线面”的布局模式。初期, 在市中心建立小型的展厅, 一般用于举行珠宝、服饰、美食等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展会;中期, 在郊区建立中型展厅, 举办规模较大的展会;后期, 可以选择在城郊结合地带建立大型展厅, 举办大型展会。当该城市的展会经济形成规模后, 可以进一步招商引资, 在整个城市形成网络载体, 加速该城市展会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性会展中心。

会展经济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现实体现———以北京、上海为例

1.北京、上海两地会展经济的空间集聚

会展经济一般以展厅为中心, 呈同心圆模式发展。而展厅所在区域往往也是整个城市的主要商业中心。

(1) 北京的展会经济主要集中在朝阳区和海淀区, 重要展馆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等12个, 展厅总面积超过19万平方米。这些展厅所处的区域均在北京三环之内, 交通便利、配套设施相对齐全, 区位优势明显。以海淀区为例, 该地区资源丰富, 基础设施完善, 是跨国企业、国外经济体来华发展的首选地区。朝阳区也是如此, 有超过160家的世界500强的在华办事机构。另外, 北京西城区是北京市的中心, 国家机关、大型国企在此云集, 因此该地区也是众多来华机构设置办事处的选择之一。正是由于区域优势明显, 北京市的会展经济大多定位在高端、大型的国际化展会。

(2) 上海市的展会经济也大多围绕市中心发展, 会展场馆大多分布在环市中心的浦东高新区、虹桥区、徐汇区以及静安区。著名会展场馆有, 2001年建成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1999年建成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和上海光大会展中心等等。这些会展中心的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 加之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成的会展中心, 整个上海市的会展经济面积达26万平方米。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 将浦东地区沿江两岸划归为世博园园区, 由此促使整个浦东地区乃至整个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 改造老城区、增加交通设施、商业中心等进一步带动了上海经济的繁荣发展。而长达半年的世博会展期, 参观总人数超过7308万人, 吸引了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由此催生了众多的商业、旅游、管理等专业服务公司, 为海内外企业来上海经商、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北京、上海两地会展经济的空间扩散

(1) 北京市整体城市规划建设内容中, 将进行一批会议展览设施的扩建, 规划增加4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 其中, 建设于顺义空港城的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是这一批展馆中规模最大的项目, 规划展览面积22.4万平方米。项目选址于北京市高科技工业园, 交通便利, 距离首都国际机场仅1.5公里, 与市区、顺义城区、朝阳区、五环路等周边区都比较近。整体项目规划还有完整的配套设施建设规划, 包括国际会议中心、仓储中心、综合购物中心、餐饮中心、商务酒店、休闲中心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旨在打造一个以会展业为主体, 集展览、食、住、行、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国际会展城, 能有效地实现会展经济的周边扩散, 满足北京会展未来30年发展的需要。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最初拟建于南城通州区马驹桥镇, 以响应市政府对南城开发的整体规划, 但由于交通不便, 周边配套措施不完善, 无法支撑大型国际展览中心而放弃。其后, 奥林匹克公园也曾作为拟选址地, 但奥林匹克公园建设会展中心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场地面积较小。奥林匹克公园占地21万平方米, 打造40万平方米展馆需要设计许多多层展馆, 势必影响展馆效果。二是地形较狭长。奥林匹克公园属于狭长地形, 长1400米, 宽400米, 狭长地形不利于展馆的安排, 不利于对观众集中展览。三是奥林匹克公园存在交通制约, 达不到展览馆对于交通的畅通性要求。另外, 馆址的发展也没有可扩展考虑。

(2)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海国际博览中心从1999年开始筹建, 分三期建设, 计划用地100万平方米, 建成之后室内外展览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设上海国际博览中心有几方面的优势:一是资金充足。上海国际博览中心由中外合资建造, 资金来源充足。二是选址便利。博览中心位于浦东边缘地带, 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靠近机场, 附近有磁悬浮列车, 多条地铁线路。三是配套完善。博览中心有17个展厅, 展厅配备有大型停车场、商务中心、银行、运输公司、快递公司、旅行社、餐饮店、便利店等多种配套设施, 展厅周边有大面积绿化带以及高标准的宾馆及娱乐场所。依托资金、交通以及配套等资源优势, 可有效推动上海会展经济的空间扩散, 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建设成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国际展览及活动场馆之一。

关于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 篇10

中国会展业当务之急可概括为以下32个字,即:“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严官宽民”、 “抓大放小”,“固本扶元”、“洋为中用”。

“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就是希望最高决策层和国家主管层对中国会展经济和会展产业的合理定位、发展大局、管理层次、基本政策等关键性、根本性问题给予科学、明确的指示,从而指导和制订相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扬汤止沸”、“釜底抽薪”。就是面对当前“会展热”的“虚火”和“泡沫”,要想办法稳妥和适当地给予“降温”和“脱水”。其中明确确立政府的角色和定位显得极为重要。

作为“扬汤止沸”、“釜底抽薪”重要措施之一,应当首先对那些仍在不断冒出来的每年冠以“国家级”的展会活动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压缩。

关于“严官宽民”、“抓大放小”。首先指的就是官办的展会管理必须严格和规范。至于那些纯商业性的、属于企业行为的展览会,则可以放宽限制。因为它的得失盈亏都是由企业自行承担的。

中国会展经济理论观点述评 篇11

一、会展经济的功能与特征

会展经济的概念在我国出现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 前些年对会展经济的研究更多的是介绍国外会展业和会展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提出本区域发展会展经济的对策, 尽管也有一些学者在如何对会展业实行市场化运作、阐述会展与城市功能的关系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并对中国会展经济的作用做了一般性归纳, 但总体上看对会展经济的本质、功能与特征加以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近年来, 以马勇、俞华、任兴洲、丁萍萍为代表的学者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马勇[1] 认为, 作为人类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会展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集中性。会展活动是人类物质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一种集体性的大规模物质、文化交流方式, 不论是传统的集市还是现代的大型展览, 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物、资金、信息的聚集。二是互动性。会展活动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 会展中的实物或产品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同时, 由于会展活动的参与主体具有明确的目的, 使得通过会展传递的信息具有双向性、反馈快、准确、效率高等特点。三是经济性。从市场角度来看, 会展是一种流通媒介, 是一种处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媒介。就会展的发展历程而言, 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传统的集市贸易, 从集市贸易发展成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 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交换这一环节。会展可以将买主和卖主集中在一起, 使他们相互接触、交流、洽谈、签约成交, 从而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顺利地流入市场或消费者手中。

俞华认为[2] 会展具有经济辐射、信息传播、人文体验、文化教育、领导管理五项基本功能, 及经济、信息、传播、艺术四个基本特性, 会展具有积聚性与辐射性、传统性与时尚性、盈利性与公益性、直观性与虚拟性、效益性与风险性、互动性与内省性、竞争性与人文性 (协调性) 、艺术性 (形象性) 与科学性 (逻辑性) 、 标准化 (通用性) 与特色化 (特色性) 、关联性与独立性等十个基本特征。会展的本质是信息交流、会展现场交流形成“场”、会展是一种信息的“栈”, 即会展是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介, 其交流过程符合申农通信系统模型。会展现场是情报交流的“场”, 同时也是知识创造与升值的“场”;会展以“多对多”的交流方式为主, 信息在此“栈”留, 可以拓扑。

任兴洲认为[3] 会展经济的功能和作用是综合性、全方位的, 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 会展业都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规范化发展的会展经济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丁萍萍认为[4] “会展”从字面上看可拆分为会议和展览, 再进一步拆分, “会”即聚会, “议”即商议, “展”即展示, “览”即观看, 集聚、展示和交流是会展的共同特征。世界会展产业大体可以归纳为“窗口”产业、“火车头”产业、学习型产业、智慧型产业、综合型产业、“螺旋式上升型”产业六大特征。

二、会展经济发展规律与会展实务管理

《关于国际展览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借鉴》课题组[5] , 通过对德国、美国、日本等会展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以下六条基本规律:一是在经济持续增长和人均GDP达到中等水平以后, 展览业一般会有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二是举办世博会是经济发达国家 (城市) 的一个必要选择。三是一个城市展览业的发达程度明显依赖于该展览城市基础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四是经贸展览项目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市场的形成, 与直接产地和直接销地的关系在一定情况下会弱化。五是展览会形式多样, 专业展和综合展可相互转化, 但向大型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加强。六是展馆设施建设和管理呈现多元化、多档次、多形式特点。

关于会展创新问题, 陈先进[6] 提出要以展览项目创新来提升会展组织者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他认为创新是展览组织的自我要求, 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展商和观众, 保持展商和观众的忠诚度, 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创新是我国展览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政府办展强势依旧, 但需要创新;商协会办展方兴未艾, 仍需要创新;国有展览公司挑战严峻, 更需要创新;民营展览公司有进有退, 正不断创新;境外展览公司迅猛扩张, 逼迫我们创新。创新是提高会展产业国家竞争力的自主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博弈, 是“珍珠换玛瑙”的公平交易, 而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廉价施舍。为此, 要应用投入产出效率等指标对会展绩效进行考核, 并开展展会数据的审计。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 从追踪到赶超, 从跟跑到领跑, 需要全力一跃, 这一跃就是创新。

王晓明、陈泽炎[7] 提出了建立展览系统工程理论的观点, 认为现代经贸展览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构成的一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展览会的主体 (服务对象) —参展厂商 (客户) 、展览会的经营机构—专业展览公司/行业协会、展览会的客体 (媒体) —展示场所 (展厅、展览公司/行业协会) 、展览市场 —信息 (传播) 和观众—最终用户 (消费者) 五大基本要素。陈泽炎进而提出了会展项目流程管理的“T—P—O—W理论”, 认为作为展览会的项目服务规范与考核体系, 其检查和考核的目标应该是从事一个具体会展项目的一系列组织环节。展会项目运作全过程涉及“时间 (Time) ”、“人员 (Person) ”、“对象 (Object) ”和“工作 (Work) ”四大要素, 所以可称之为“T—P—O—W服务规范和考核体系”。如果按照流程, 把展览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工作人员、对任何一个工作对象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重点都明确起来, 整个展览项目的服务规范和考核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应丽君认为[8] 会展营销从项目的定位开始, 不同的定位策略反映出不同的竞争战略。根据展览产业链上相关环节的市场主体在项目营销中是否居于主导地位, 可以发现有“主办”、“展商”、“观众”与“消费者”导向的四种展会项目定位策略, 其中基于“主题会展营销”理论的“消费者导向定位策略”代表着我国会展营销未来发展的方向。

丁萍萍以浙江省为例, 说明会展业目标市场选择的重要意义[9] 。依据会展活动的起源可以分为产业衍生型、旅游衍生型、商品市场衍生型三大会展市场。从发挥区域优势角度看, 一个地区的会展产业可以通过细分市场, 从自身优势资源出发, 有意识地选择目标市场,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形成自身特色, 创出会展品牌。由于影响会展市场发生发展的因素十分宽泛和复杂, 且多有交叉重合, 因此目前在我国细分会展市场的工作普遍不被重视, 致使部分地区在发展会展经济上走了许多弯路。

陈金钹[10] 研究了国际经济周期变化与会展业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会展业的低谷期比宏观经济萧条期长, 它始于经济衰退后期, 而终于经济复苏前期。会展业的高潮期比经济繁荣期长, 它出现于经济复苏的后期, 维持一段较长时间增长后进入稳定期, 直至衰退前期。研究经济循环理论既可以让人们在繁荣来临之前抓住机会, 也可以让人们在危机来临之前避开风险。

姚望[11] 系统论述了创建会议品牌问题, 他指出一个成功会议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会议内容物有所值。品牌会议项目的标志在于会议的选题抓住眼球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要有顶级人物或代表人物与会, 努力宣传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会议形成较高的权威性, 预算合理运作科学, 具有不断的创新点, 成功地连续举行下去, 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 优质的服务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相辅相成的会外活动。

三、我国会展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2004年9月, 中国贸促会万季飞会长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更好地发挥‘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作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展览业改革发展》[12] 一文, 论述了中国会展业的现状、政策与发展等重大问题, 其中关于对中国展览业管理政策的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其一, 宏观层面要为展览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涉及“政府”、“立法”、“规划”、“政策”四方面工作;其二, 中观层面加强对展览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 涉及“协会”、“标准”、“统计”、“培训”、“调查”五方面工作;其三, 微观层面努力提高展会项目的质量和成效, 涉及“选题”、“营销”、“创新”、“品牌”、“合作”五方面工作。

2006年出版的《中国展览概述》[13] 系统地对中国展览业的历史、现状、特征、问题及相关理论依据进行论述《“十五”期间中国展览业发展报告》[14] 对中国展览业宏观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 首次对中国展览业现状进行全景式调研与总结。《报告》指出在展览业管理体制方面, 从全国情况看, 以多头审批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体制逐步发生转变;就地方来看, 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展览管理体制各具自己的特色。“十五”期间中国展览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展览行业的宏观主管部门不够明确, 展览项目“多头”审批带来诸多弊端, 政府错位造成展览产业化严重滞后, “块块分割”使国内展览市场竞争日趋剧烈。

《关于中国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范畴》[15] 一文中提出从1988年到2005年, 我国对展览活动的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88-1999年) 改革开放逐步深入, 主管部门出台若干展览管理办法, 有关部门开始对展会活动进行管理研究;第二阶段 (2000-2003年) 会展经济的概念已经明确提出, 围绕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开始加强, 各种研讨活动日益频繁;第三阶段 (2004年以后) 会展经济政策理论研究进入了系统规划、分工协作、逐步细化、深入探讨的阶段。

从宏观上看, 当前中国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6] 是展馆建设过热, 资源浪费严重;展览项目数量多、水平低, 增长粗放;市场竞争无序, 行业规范缺失;“面子展”过多, 一些企业负担过重。究其深层次原因, 认识存在误区、政府职能错位、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政策指导与法律规范是主要的因素。面对存在的这些问题, 我国展览业迫切需要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从宏观角度加以引导、规范和促进,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建立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 以保证展览业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应丽君、张西振[17] 认为在中国展览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中, 只有少数的问题决定着中国会展业的效率与成果, 决定着整个会展业能否做大做强, 决定着中国会展业的整体成功。中国会展业做大作强的一个关键是要发展“会展产业群”, 提高会展业的附加值, 发展会展产业群和提高会展业的附加值是我国未来会展业战略发展的一项基本措施。刘大可认为[18] 制定会展业政策要先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制定限制性政策还是鼓励性政策, 二是遍地开花还是某些区域优先发展, 三是展会与大型活动同步发展还是分类区别优先发展, 四是如何处理保护民族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我国城市发展会展经济普遍存在着定位盲目、规划滞后、政策乏力和政府“错位”四大问题[19] , 如何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的实际, 充分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对本地会展业的发展准确定位, 做出可行的规划, 并给予有力促进, 是各城市政府不得不要面对并加以认真研究的严峻问题。会展规划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及城市建设规划相协调, 要按照发展定位, 注意扬长避短, 统筹规划, 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四、会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张风林[20] 对长春市展览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指出, 会展理论界一般认为会展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而对农业、制造业等第一、二产业却没有多大带动作用, 但实际情况是会展经济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所有门类。近年来农业、制造业等会展项目作为整个会展业的组成部分, 发展同样迅速, 通过展会对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展示、推介, 有力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以长春市每年举办的100多项会展活动分析, 会展业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98个大类、395个中类和914个小类中, 能够起到直接拉动作用的, 分别占18个、55个、104个和160个席位, 分别所占比例为90%、56%、26%、18%。

储祥银通过对北京和一些城市会展活动的实证研究[21] , 认为鉴于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水平还不高, 会展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可能太大, 人们不能对其寄予太高的期望, 会展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支柱产业的提法只能是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还需要进行相当艰苦的努力。各城市应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会展经济的功用, 切忌好大喜功, 一哄而起, 盲目上马, 兴建大型或超大型会展场馆, 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应当认真分析自己城市的文化传统、产业和消费结构特点、实际城市辐射能力, 立足于挖掘当地会展资源, 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立足创办自己的会展品牌, 办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会展活动。

会展活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四个方面[22] :第一, 促进经贸交流, 带动贸易投资合作;第二, 促进产业发展, 带动产业配套;第三, 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电信、保险、商业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第四,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政府主办、主导一些展会活动是必要的, 但目前政府主导型展会过多过滥, 且普遍存在着效果不佳、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的问题[23] , 应按照“三效、四化、五转变”的思路加快改革、转型。所谓“三效”, 指的是展会转型改革的目标要明确, 也就是要提高效果、提高效率、讲求效益。所谓“四化”, 是指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必须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基本运作路径。所谓“五转变”就是要转变思维定式、转变运作机制、转变组织模式、转变评估作法、转变增长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贸促机构作为特殊的“半官方”组织, 要在中国展览业的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 找准自己的定位, 成为特殊的展览组织者、展览同业商协会的“领头羊”和展览行业管理的参与者, 而商务部门则主要是作为展览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

关于政府主导型展会问题, 储祥银认为对于政府该不该办展,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政府办不办会展, 而在于政府以什么方式办会办展[24] , 以及政府参与运作的程度有多深, 对市场机制影响有多大。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 为了扶持会展行业的发展, 将中国的会展行业做大做强, 加快产业化进程, 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和资源, 发起、倡导乃至主办某些会议和展览, 只要不是导致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 就应当支持。他还认为世界会展发达国家地区会展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 有三条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25] :一是政府支持不可或缺;二是协会协调责任重大;三是市场调节不容忽视。参照国际经验, 具有中国特色会展行业经营管理体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和完善会展行业的管理和运营, 让政府、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在市场上充分融合和发挥最佳集合效应。我国应当尽快建立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 有利于促进中国会展产业发展, 政府宏观指导, 企业规范经营, 协会沟通协调, 政府、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三位一体共同借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会展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

刘松萍认为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准确定位应当是会展宏观战略管理者, 政府主要作用在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方面[26] 。政府应加强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 营造规范有序的会展业发展环境。总的来说, 政府应着力接轨国际惯例, 导入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淡化行政干预, 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行业发展环境和竞争秩序;同时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通过优化配置会展资源, 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规模化、信息化之路, 充分发挥会展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功能、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的桥梁作用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倍增效应。

五、节庆理论及会展文化

吴必虎认为[27] , 目前中国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表现出以下的现状特点:一是资源导向型节事较多, 二是节事选题雷同现象严重, 三是公众参与不理想效益不显著。由于参与人数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同时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 地方政府干预过多, 市场作用尚未发挥, 导致节事活动成本过高, 节事效益不够显著。针对目前我国节事活动的现状特点, 吴必虎对未来节事活动的开发与管理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节事活动宏观调控和指导, 强化节事活动促销与城市目的地营销, 充分发挥节事活动在地方品牌化中的作用, 将节事活动作为城市特殊的营销战略或城市目的地营销计划的组成部分, 融入到城市营销或营销城市的活动中去。政府部门应逐渐退出节事经营, 渐进式地推进市场化运作。他认为, 鉴于我国节事活动还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现状“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 是一种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较理想的模式。

王重农认为[28] , 现代节庆活动具有社会资源整合功能、经济发展拉动、地方文化传承和大众群体参与四大功能, 当前我国节庆活动必须处理好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双效结合与多效共生、塑造特色与追求多元等四方面的关系。他认为要想让我国的节庆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需采取以下六大对策:一是要开展节庆学科的系统研究, 二是加强节庆宏观调控与规划, 三是要规范节庆策划与组织行为, 四是要推进节庆品牌化发展, 五是促进区域合作及国际联动, 六是搞好节庆对外宣传与推介。

陈柳钦认为节庆活动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首先表现在它能带来巨大的投资效益和商业消费[29] 。近年来节庆表现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的发展, 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举办有特色的城市节庆活动, 对于挖掘、整理城市文化资源,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具有重要作用。

会展节庆赞助发展缓慢制约了节庆活动在我国的发展, 而赞助发展缓慢主要有四大原因[30] :一是各类活动产业化、市场化不足所致;二是政策上的制约;三是中国企业对活动赞助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四是各种重大活动的主办方、组织者对如何获得活动赞助商的赞助以及如何回报赞助商, 仍处在很初级的认识和运作水平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赞助企业、活动组织者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 要从政策上鼓励、引导而不是控制、限制企业的赞助行为;对赞助企业而言, 要向国内外那些成功的赞助企业学习;对活动组织者来说, 要加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对研究学者和媒体而言, 要加强对赞助行为的研究和宣传推广。

“会展文化”的概念可以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31] :其一, “会展文化”就是以会展活动为载体所直接展示、代表和反映出来的关于文化的内容。譬如图书展、美术展、工艺品展、历史文物展等。其二, “会展文化”就是当把举办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产业经济活动时, 其总体上所表达、展现和凸显出来的关于会展产业在精神、理念、价值等方面的文化的内涵, 譬如汽车展、服饰展、住房展、家居用品展、办公设备展等。其三, “会展文化”就是在某一个具体会展活动项目的层面上, 由于其作为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活动方式, 其组织者就必然会在筹备和操办的全过程中对所依据、遵循的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东西有所体现, 从而表示其文化的内质。

六、会展经济基本概念、术语定义、标准口径

随着中国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工作和研究中已经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一些有关会展经济的基本概念、术语定义和统计口径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中国会展业内, 对这些基本概念、术语定义和统计口径尚存标准不统一、理解不一致、说法不规范、研究不到位等情况。为此, 2006年2月,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年会上印发了《关于开展会展经济有关基本概念、术语定义和统计口径研究的意见及其相关材料》;2007年8月,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又编写了《会展大辞典》;2007年11月, 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需求,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召开业内专家讨论的基础上, 又提出《关于在展览行业实行共同统计口径的倡议》, 该《倡议》具体提出了17个“共同统计口径”的定义, 即展览会、商贸类展览会、公益类展览会、展览会面积、规模以上的展览会、国际展览会、专业展览会、综合展览会、展览场馆、展览场所、展览业收入、展览场馆的年利用率、展览会的参观人数或人次、展览公司、 展览服务公司、组展机构、展览从业人员。这说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统一会展经济基本概念、术语定义、标准口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务实性的工作, 这项工作对未来会展经济的研究、教学和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 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越来越迫切。近几年, 我国在会展经济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述评, 旨在使会展经济研究者们更清楚我国会展经济领域尚未解决、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为会展经济理论的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上一篇:物理模拟试验下一篇:雌激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