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会展设计

2024-05-08

商业会展设计(共6篇)

商业会展设计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业会展作为一种综合的信息媒介, 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舞台、沟通交流的场所、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桥梁。因此, 商业会展设计在观念上必须体现参观者的互动性, 而如何快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众多的展示设计语言当中, 色彩是最具有视觉信息传达能力的元素, 它具有其他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且不单单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能够跨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语言所造成的障碍并传递各种信息。在展示设计中, 色彩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 可以增强展示情趣、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正因如此, 色彩也被称作是商业会展设计的“灵魂”。

一、商业会展色彩的情感特征

色彩情感的产生, 不是色彩本身就具备有功能, 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赋予色彩特定的含义、感受和心理反映, 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观感经验, 各种不同的色彩能对人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刺激效应。

1. 暖色与冷色。

暖色与冷色是相对而言的, 是一种冷暖感受的倾向。在色环中, 一般以黄绿和紫色两个中性色为界, 红、橙、黄等为暖色, 绿、蓝绿、蓝等为冷色。[1](45)暖色调的亮度越高, 色彩越偏冷;冷色调的亮度越高, 色彩越偏暖。暖色调可以烘托出温暖、奋发、激动、积极向上的会展空间氛围;冷色可以营造出松弛、幽柔、寒冷、冷静和消极的空间感觉。

2. 轻色与重色。

色彩的轻重感觉, 往往会影响视觉感受的稳定性。一般来说, 明度越高感觉越轻, 明度越低感觉越重;暖色系的色彩感觉较重, 冷色系的色彩感觉较轻;纯度越高或越低时, 感觉越重, 中纯度时感觉较轻。

3. 兴奋色与沉静色。

往往能引起观众兴奋的颜色, 如红、橙、黄等纯色, 称为兴奋色;使人产生沉静感的颜色, 如蓝、蓝绿等纯色, 称为沉静色;绿色和紫色可属于中性色。一般纯度高、明度亮的暖色系列倾向于兴奋色;低纯度、低明度的冷色系列倾向于沉静色。

4. 华丽色与朴素色。一般明度与纯度高的色给人以华丽感, 反之, 纯度与明度低的调子使人产生朴素感。

5. 色味觉。

它是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的第一感受, 由色彩的联想使人产生酸、甜、苦、辣、涩等味觉, 在餐饮、食品等会展中体现较为突出。如绿、橙黄、蓝等色可联想到未成熟的果实, 而产生酸味的感觉;色相以暖色为主、明度及纯度较高的色可联想到甜味, 如红、橘红等;明度、纯度低颜色, 如灰、黑、黑褐色让人看起来会有苦涩的感觉;深蓝、青色看起来带点咸味等。但各人对色味觉的感觉有时不尽相同, 我们在运用色彩时应考虑人们普遍的色味感。

二、商业会展色彩的美学功能

商业会展色彩的美学功能是展示色彩效果与观者之间, 经由人们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感受功效, 这种功效以满足观者心理需求为目标。[1](43)其美学功能主要体现在色彩设计的形式法则上, 比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的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另外, 会展色彩的美学功能在所选用材料的固有色以及光源色、环境色上也有所体现。

1. 色彩的对比。

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放置到一起时, 由于相互影响的作用而显示出差别的现象。从时间角度来看, 可以将色彩对比分为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两个类别。同时对比是在同一时间、同一领域、同一条件、同一范畴内眼睛所知觉到的色彩对比现象。而连续对比是人通过视觉先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现象, 也称为视觉残象。这两种对比在商业会展中应用最为广泛。

(1) 色相对比。它是将色环上的任意两色或两种以上色相并置在一起所产生的色彩对比现象。同类色、类似色、临近色、对比色、互补色是色相对比的五种形式。两种色相具有相同的纯度和明度时, 对比效果较强;两种色相越接近补色关系时, 对比效果越强烈;而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改变两种色相的纯度或明度就能缓解其对比效果。

(2) 明度对比。因色彩明度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关系被称为明度对比。明度可分为有彩明度和无彩明度两种, 无彩明度是以黑和白组成的明度系列;在有彩明度中往往黄色明度高, 紫色明度低, 因为色相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明度对比关系。高明度的色彩有前进感, 低明度的色彩有退缩感。运用色彩的明度对比, 可以加强会展环境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3) 纯度对比。将不同纯度的的颜色并置在一起所产生的色彩鲜浊程度对比关系, 称为纯度对比。色彩中的纯度对比, 纯度强对比会出现鲜的更鲜、浊的更浊的现象, 画面对比明朗、富有生气, 色彩认知度也较高;纯度中对比是最和谐的, 色彩效果含蓄、丰富, 主次分明;纯度弱对比的色彩视觉效果比较弱, 形象的清晰度较低, 适合长时间及近距离观看, 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4) 面积、形状、位置对比。色彩总是通过一定的面积, 形状, 位置得以体现, 也就是说, 任何一块颜色总是伴随着面积的大小, 形的轮廓与方向, 色的分布等因素被我们所认识。[2](44)色彩的面积越大, 其明度与纯度的感觉就提高;反之, 明度与纯度的感觉下降;当小到一定程度时, 会造成视觉上的模糊。在会展设计中, 可以利用色彩面积的对比关系来处理会展空间、展示版面、展品等色彩的平衡效果, 而色块形状的方圆、规则与不规则, 位置的高低、左右等也直接影响着整个会展环境的视觉构成。

2. 色彩的调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块配合得当, 能够相互协调, 达到和谐, 这样的过程和结果称其为调和。恰当的运用色彩调和的原理, 可以使整个会展空间主色调明确、变化丰富、引人入胜, 营造出一个赏心悦目、个性鲜明、时尚新颖、让人流连忘返的会展空间。色彩的调和可以分为类似调和和对比调和两种方式。

(1) 类似调和。它强调色彩要素中的一致性关系, 追求色彩关系的统一感, 而类似调和又可以分为同一调和和近似调和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在色相、明度、纯度中有某种或两种要素完全相同, 在此基础上变化其他要素;后者是指在色相、明度、纯度中有某种或两种要素近似, 变化其他要素而获得的调和效果。

(2) 对比调和。它是在色彩的变化中求和谐的一种色彩调和方式。在对比调和中, 色相、明度、纯度三种要素都处于对比状态, 因此色彩效果具有活泼、生动、鲜明的特点。所以, 在设计时必须把握好主色调, 以免色彩过多导致混乱不协调。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色彩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 是商业会展设计的灵魂。俗话说“没有不好的颜色, 只有不好的搭配”。优秀的色彩搭配不仅能使会展空间体现出浓郁的艺术氛围、新颖独特的创意, 给人以强烈、鲜明的感官享受, 而且能促进观众情感与会展环境的共鸣。因此, 我们在会展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情感特征和美学功能, 创造出独具艺术魅力的展示空间。

摘要:色彩是视觉的第一感受, 也是商业会展设计中最活跃、最生动的要素。本文结合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针对色彩在商业会展设计中的情感特征与美学功能等方面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商业会展,灵魂,色彩,情感,美学功能

参考文献

[1]蒋尚文, 莫钧.《展示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曹志强, 徐达.《色彩构成》[M].南宁: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

茶叶品牌的商业会展设计研究 篇2

关键词:茶叶品牌,商业会展设计,关联,提升,文化

商业会展是企业向消费者直观呈现品牌形象的真实空间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展台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展品的造型等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文化特征。同时,它也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会展了解产品信息、感知企业文化,企业则能够通过会展完成形象树立和品牌宣传的工作,以最优的方式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促进消费者接受并购买产品,达到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的目的。商业会展设计则是一门综合型艺术形式,强调空间带给人们的直观视听与主观心理感受。对于任何一种会展设计而言,牢固树立品牌形象、切实宣传品牌文化都是其核心任务,因此设计者应当秉承以人为本、互动体验的理念,从多个维度对企业及相关产品信息进行有效传递,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茶叶在我国拥有几千年的采制历史,可以分为六个大类、成千上万个品种。在光照充足、水土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我国四大茶区所产的茶叶大都品质上乘、口感醇厚、色泽鲜亮,符合形、色、香俱全的优质标准。在长期采制的历史过程中,茶叶渐渐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成为日常待人接物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扎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从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汲取营养而自成体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饱满,寓意深刻,以茶叶产品为载体远播四海,在世界文化中享有极高声誉。随着我国茶叶产品及茶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推广,人们对良好品牌形象的呼声越来越高,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代名词,是企业将自身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加以区分、提高产品辨识度的主要标志,也是消费者快速判断茶叶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茶叶品牌的创立与推广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商业会展设计对品牌形象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展示也就成为茶叶企业深化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1茶叶品牌与商业会展设计之间的关联

商业会展设计必须依据潜在参观者的需求、爱好及消费预期等因素全面把握他们的心理世界,让设计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也使企业品牌形象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得到最为简明和系统的阐释,力求让消费者理解企业的品牌文化,接受产品所涵盖的独特文化气息,实现产品宣传与销售的目的。

通常,设计师以企业的自身形象定位为根本,在合理划分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综合高效利用多感官体验手段,以最为生动直观、简明扼要的方式将消费者带入企业的深层空间,让消费者在有限的时空内最大限度地了解企业文化,明确行业市场及发展趋势,认识企业产品及需求关系等,从而全方位地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和信心,培养和提高品牌忠诚度。

具体来说,商业会展设计对茶叶品牌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优秀的商业会展设计可以增强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业会展是茶叶品牌及企业形象的公关代表,可以奠定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在茶叶品牌商业会展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茶企以大气的展台布置、富于时代感的产品造型、高品质的茶叶产品和专业的现场讲解博得消费者的关注,在消费者有需求时有专业客服进行迅速处理和反馈,打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增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极大地提高产品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良好的商业会展设计可以有效展现茶叶品牌的深刻内涵,加强企业形象的表现力,深入诠释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茶叶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极富美感的商业会展呈现茶叶产品的文化属性,以茶艺表演的方式突出产品的艺术价值,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彰显茶叶品牌的深刻内涵。

第三,科学的商业会展设计可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商业会展设计以品牌形象为创作中心,时时刻刻都在彰显品牌的内涵与价值,通过科学的会展设计,品牌形象会得到有效强化,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也会显著提高,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同样会相应增强,在企业内部会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度,促使企业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团队意识来打造符合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让茶叶品牌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提升。

2通过商业会展设计提升茶叶品牌形象

商业会展是一门多感官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感官互动体验,满足参观者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需要以及心理期待,打破消费者对产品的单一认知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对茶叶品牌进行多维度的展示,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感召力。

2.1茶叶会展设计的视觉理念

视觉是所有感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能够以最直观的角度传达产品信息,商业会展设计中往往首先通过视觉元素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打造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所谓视觉元素,是指那些用来表现、记忆、延伸、联想、理解与交流事物变化及规律的可视的外在表象,能够反映事物不同的属性外观,具有自发性、本能性和象形性特点,是人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纽带,也是茶叶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生成何种形象的基础。企业应当注重商业会展对人们的视觉影响,通过色彩搭配、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等不同设计元素的协调运用,让消费者对品牌及产品形成较为深入的理解。

首先,就色彩而言,它是一般美感中最为大众化的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产品的第一要素。据统计,人们依靠视觉器官观察物体时,在最初的二十秒内,色彩感觉所占的比重高达百分之八十,两分钟过后占百分之六十,五分钟过后仍占百分之五十,并会在视觉记忆中持续保存。所以,商业会展应当特别重视色彩在传达茶企品牌形象的重要意义。茶企应当根据自身产品的特色来选取不同的色彩搭配创意,比如绿茶品牌可以鲜亮活泼的绿色作为展台的主色调,红茶则可以稳重端庄的红色来表现产品内涵等,交接空间之间应当注重色彩的对比度,不要造成过渡突兀的问题,还要合理调整色彩的饱和度,不宜使用高浓度的色调,否则会给参观者带来心理压力,造成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宣传。

其次,就空间布局而言,茶叶品牌应当充分利用商业会展三维空间展示的机会,通过对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营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品牌搭建一个展示平台,综合运用灯光、音乐、多媒体等元素,使参观者与品牌直接对话。空间布局对于互动体验非常重要,以直线、曲线等几何图形为基本设计元素,其中,直线能够带给人们简单明了的视觉感受,曲线则丰富多变、活泼生动,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展会设计应当结合使用直线与曲线两种空间元素,搭配形成多种变化形式,令空间布局更加富有层次,提高展会的互动性,调动人们参观和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就材料选择而言,不同的材料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木材可以营造出清新、自然、生态、环保的氛围;钢材则可以打造出理性、果断、清凉、冰冷的气氛,等等。茶叶品牌商业展会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材料的不同效果,根据设计主题和形式风格有目的地选择材料,透过材料的肌理与色彩,实现彰显主题、优化形象的作用。对于茶叶品牌而言,在商业会展中应当以自然材料为主,用石材和木材来展示茶叶的天然特性。木材的纹理十分丰富,符合展会装饰的需求,可以将红色或本色木材做成展示柜台,大方得体,线条流畅,体现出设计与茶叶的高度融合。石材可塑性强,与展会灯光相互配合,能够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肌理明显的石材还可以用于怀旧情怀的营造,与茶叶的古朴风雅相互契合。

2.2茶叶会展设计的文化理念

企业品牌形象有产品形象与文化形象之分,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在市场上的信誉度来把握产品形象,而对其文化形象的认知则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企业应当利用好商业会展设计,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充分展示产品的文化魅力。

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自人们开始种茶、制茶时就已有雏形,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又不失自身特色与时代精神,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叶产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消费品,更象征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形式,是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在商业会展设计中,茶叶品牌应当高度重视对茶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宣传。

茶文化追求自然质朴,“和、静、清、寂”四个字被尊为茶道四则,是茶道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理念,认为自然万物应当和谐共生,人们应当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雅,回归自然、自然而然,不强求、不做作,平和面对人生百态。在展会设计中,茶叶品牌应以文化内涵为中心,通过中国风的设计理念带给人们耳目一新、质朴纯真的感受,展台内可以采用仿古的地砖、古典的屏风等,打造出古色古香的茶文化风格,装饰设计上可以运用著名的茶诗、茶画进行装点,还可以将茶道艺术展示纳入其中,让人们观赏并体验中国茶道的独特魅力,营造自然清丽、风韵质朴的典雅氛围,带给人们心旷神怡的精神享受,促进参观者对茶叶品牌的理解和认可。

2.3茶叶会展设计的听觉理念

在商业会展中,听觉符号往往是与视觉符号相互补充的,通过对两者的科学搭配,传递品牌的设计理念与人文追求,提高品牌的文化品位和民族风范,显著强化参观者对茶叶品牌的认同感,刺激消费欲望与消费行为的产生。

商业会展中的听觉元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传递茶叶产品信息的声音解说,可以在参观过程中以背景音乐的方式让人们了解产品特色、企业历史、企业文化等,帮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之中认识品牌;其二是极具艺术效果的背景音乐,可以丰富产品的表现力,加强艺术感染力,增进参观者对于品牌的记忆,促进人们的联想和想象。现代互动式的体验设计离不开声音效果的渲染,它可以补充图像元素所无法完全表达的意境,加强动态演示的感染力,让人们在音乐的启程转折之中进一步理解展会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2.4茶叶会展设计的其他理念

会展设计除了有视觉元素、文化元素和听觉元素以外,还有嗅觉元素、味觉元素和触觉元素等。对茶叶品牌而言,可以安排茶叶品鉴和茶汤品尝的环节,让人们通过气味、味道和触觉感受来了解茶叶产品,找到特定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对茶叶品牌的特色形象拥有全面把握,从而在全方位的互动体验之中实现对产品的推广和形象的渲染。

3结语

商业会展是茶叶品牌向社会大众直观展示产品内涵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知产品并理解其深层内涵的主要途径。茶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会展的设计工作,综合运用视觉元素、文化元素、听觉元素、嗅觉元素、味觉元素和触觉元素等,与参观者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互动,加强人们对企业品牌的认可,促进茶叶品牌的推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明.现代展览会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朱伟斌.会展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6.

商业会展设计 篇3

上海会展业概况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十分重视发展会展业。经过20多年发展,到2007年底,上海各类展览企业及与展览相关的企业已达到8000多家,其中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员企业就有21 1家。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展达到284个,上海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会展行业的重镇之一。

1、企业构成

根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对目前310家会员单位的统计情况来看,上海市会展行业企业已呈多元结构发展.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占11.9%;民营企业占69%;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17.7%。

2、国际展览会发展现状

国际展览会作为展览中的代表,是最有影响,综合效果最好的。上海市国际展览会发展状况如下;2001年,在沪举办国际展278个,2002年314个.2003年306个,2004年284个,2005年276个,2006年1~11月共举办245个。虽然2002年以后各类国际展在展会的数量上不断减少,但国际展的"单产"却连年递增:2001年,在沪举办的国际展平均展览面积仅5830平方米;2002年首次突破1万平方米;2005年,总展览面积达到376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了22.9%,每个展会项目的展出面积平均达到了1.36万平方米,比2004年扩大了26.2%,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国际展会从2001年的32个增加到2005年的105个,占总项目数的38%,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展会15个;2006年1~11月国际展展览总面积增加到4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近25%。如今,1万平方米以上国际展数量占全部国际展的比重,上海已达35%,遥遥领先国内各地。

3、基础设施基本现状

目前上海市可举办大型国际性展览会的场馆面积总合为205081平方米,其中只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可提供展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他7大展馆均小于5万平方米。

上海会展业的现状及问题

1、上海会展业的现状

随着华尔街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大投资银行的接连倒下,美国自去年便已产生的次贷危机终于开始蔓延。金融市场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危机像是这个季节的天气一样冷却了很多曾经活跃其中的人们,他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可是,即便是小心翼翼,也并不能逃脱危机的阴影,因为它已渗透到支撑我们生活的各个行业,而与各个行业密切相连的会展业,更是无法逃脱。愿意参展的商家逐步减少,愿意观展的观众热情大减,招展和招商困难重重。

数据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到目前为止,实施办展的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去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五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注:运用“李克特三分量表法”作为分析工具,即在统计分析时将“肯定会、不确定、不会有”三个等级分别赋予“3、2、1”的分值。

2、上海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1)展会数量多,规模比较小

据总计,上海2007年举办展览500多个,其中3万平方米的展览50多个,5万平方米的展览25个。如果以3万平方米为界.3万平方米以上属于大中型展览,则2007年上海10%的展览都是小型展览。目前上海达到60000平方米的展览寥寥无几。

(2)展馆面积小

从上表可看出,上海市最大的展馆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目前上海投入使用的场馆只有10家,场馆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只有新国际博览中心一家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5家场馆面积在1万-3万平方米之间,其他全是1万平方米以下的场馆。这就意味着一些超大面积的展会只能选择新国际博览中心,而没有其他选择。与国际知名展览中心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65万平米的展馆相比,上海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

(3)展览主题重复

以上这些展览,时间较为密集,而且仅仅一个展馆,可能会有主题重叠的展会,数量过多,会使得人员分散,对于参展商、观众及展会自身的发展都有所不利。

(4)受众人群有限

2008年.上海的国内展览会项目在主题上更贴近百姓生活,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观。如服饰类的项目数量39个,占比15.6%;农副产品类的项目数量25个,占比10%;房产装潢类的项目数量31个,占比12.4%;婚庆类的项目数量13个,占比5.2%。但普通百姓观众的参观人数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资料来源:2008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展览会网站)

2008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展览会的观众主要是:家具零售商,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国际买家,政府采购部门,批发商,制造代理,制造商,媒体,建筑部门。普通市民观众仅占观众总数的4%。

上海会展业在目前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对策研究

这次金融危机波及面较广,甚至涉及到收废品行业。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环境恶化的危机。会展行业由于其行业规模小,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弱,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遭遇重创,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其带来负面影响也是预料之中。所谓"唇亡齿寒",当行业经营受困,行业展会如何能够重新找到一条生存之路是摆在每一位会展业人士面前的问题。在这里,本文提出了上海会展业生存并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即"展店联动"。

"展店联动",即展会与著名专业市场和品牌旗舰店联动,展会举办期间,参加展览的制造商或经销商同时在专业市场和品牌旗舰店中展示。这种同步展示具有更灵活、更便捷的优势,不仅可以缓解目前展馆不足的困扰,降低企业的参展成本,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公共关系平台。与此同时,买家和观众还可以从展会的"Show"(展示)和专业市场、独立旗舰店的"Flagship Store"(旗舰店)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讯,有更多的机会来领会时尚,选购自己需要的产品。

1、“展店联动”的可行性分析

"展店联动"这一模式在上海已有成功的案例,以博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为例。上海博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历经14年打造了国际著名的国际家具展览会。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展示面积逐年大幅度提升,参展商和观众数量也呈线性递增。与2004年举办的第10届中国国际家具展相比,2007年举办的第13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展览总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为上海展会规模之最,其中净面积从2004年的4.8万平方米增至10.3万平方米,增长114%;

参展企业从2004年的1124家增至1778家.增长58%.净增654家。这4年间,国内观众每年保持在约4万人次.而海外专业买家则增加了三倍,每年净增3000人次,2007年达15250名,较上年增长了24.58%。2008年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博华公司与红星美凯龙联手办展,展览面积突破性从22万平方米增至33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1931家参展企业,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印度,意大利,德国,荷兰,土耳其及美国。参观人数亦令人非常满意,有60,000位经严格挑选的高质素买家到场参观洽购。

2008年的中国国际家具展之所以能有跨越式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博华公司引进了"展店联动"这一新概念。这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无可厚非是一个有力的借鉴。

2、上海商业店铺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上海商店的主要业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卖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

1、超级市场: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顾客每日生活需求的零售业态。

2、专业店: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备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5、专卖店: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品牌.适应消费者对品牌选择需求和中间商品牌的零售业态。

6、购物中心:企业有计划地开发、拥有、管理运营的各类零售业态、服务设施的集合体。

2007年,上海连锁门店总数16762个,其中市内门店11348个,市外5414个。至年底,上海共开设大型综合超市门店(大卖场) 146个,总计营业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平均约1.1万平方米。上海标准超市门店5266个,其中市内2787个.市外2479个。上海便利店有门店5650个,其中市内4135个。上海专业专卖连锁店总销售额282.4亿元,共开设4213个门店。新开业7家上海购物中心,累计54家,比上年增长14.9%,建筑面积639.96万平方米,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的26家。新建社区型购物中心4个。

(2007年末,上海全市商场店铺建筑面积为4029万平方米,其中购物中心面积大约639.96万平方米,大卖场约150万平方米。)

最大限度的利用商业店铺来为展会服务,展览的面积将扩大好几倍,收入也将增加,最重要的是展览本身的影响力将会辐射到更远的地方。

3、开展“展店联动”应了解的事项

首先,要看清市场发展潜力,发展品牌展会。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国内外的消费逐浪高,看清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潜心培育某一品牌展会,而一旦形成品牌优势,则其他同类展会就无法与其抗争。

其次,研究品牌的消费市场,开发潜在客户。虽然2008年金融容危机来袭,但是国内消费市场却很旺盛,研究品牌的潜在消费市场,挖掘出潜在的客户群体,展会的未来发展将不可限量。最后,"展会与商店"联动,举办商业型会展。会展和商业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我国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店面面积远大于展会的摊位面积,营业时间也远长于展会期间的开放时间,2007年末,上海全市商场店铺建筑面积为4029万平方米,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可以扩大展会的影响力,也会带动整个消费市场活跃起来。

2008年由美国引起的这场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波及方方面面,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国际到国内.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从进出口贸易到国内市场,无一不受波及和影响.都面临着考验和挑战。而依托于各个行业发展的会展业,也变得敏感起来,会展业如何在暴风雨中屹立不倒、继续奋勇直前是我们未来几年努力的方向。

商业会展设计 篇4

一、理论基础及产业界定

(一) 产业融合概念

产业融合最早源于技术融合, 由美国学者Rosenberg首先提出。1988年之后,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展开讨论, 许多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开始研究产业融合的问题, 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国内学者厉无畏 (2006) 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统一产业内的不同门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最后融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休闲与会展业的融合即在于如何在会展活动中展现休闲文化、融入休闲元素、设计休闲活动, 在提高会展活动趣味性的同时, 带动休闲产业的发展。

(二) 休闲业及商业型会展的界定

美国学者凡勃伦认为休闲是对时间的一种非生产消费。法国的罗歇?苏则认为, 休闲涵盖了个人自由选择的并能从中谋得自由感受的任何活动。笔者以为, 休闲活动即个人从繁忙的工作、家庭、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以个人喜爱的方式, 自由地自发地选择的娱乐活动。休闲元素即能够给人带来身心愉悦、促使人实现休养生息的相关元素, 包括美观的设计、趣味、娱乐或舒缓或刺激的各类元素。休闲产业则泛指与人的休闲活动或休闲行为相关的产业。

狭义的会展活动即会议和展览业, 广义的会展活动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大型企业会议和活动展览以及节事活动等。会展业可以看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 本文讨论的商业型展会, 主要以商业贸易博览会为主, 区别于企业会议以及各类节事活动、以及小型的商业交易会。

二、融合发展的内外动因及互动机制

(一) 融合发展的内外部动因

从内部要素层面讲, 休闲产业与会展产业同属于服务类产业。商业会展的本质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贸易交流的平台, 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促使交易达成的媒介作用。而休闲业的重要特点在于参与、体验, 为人们提供自由、舒适的享受般的感觉。依托会展的场所, 可以更好地传播休闲文化的理念, 而借助休闲元素的设计, 也能更好地达成会展的目标。

从外部驱动因素上讲, 一方面, 政府鼓励会展业和休闲业发展, 休闲业与会展业的融合也正属于两个朝阳产业的产业联合。另一方面, 根据社会期待及市场需求的要求, 会展与休闲的有效融合可以实现人们在轻松舒适的体验下, 完成参展及达成交易的展会目标。这一需求的源动力也来自于两个方面, 即人们期待在工作之余收获休闲的体验, 满足自身修养身心的需求;同时, 又必须完成工作的任务, 诸如参加展会、洽谈贸易等。因此, 在内外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 休闲业与会展业的融合成为一个可取的策略选择。

(二) 休闲与会展融合的互动机制

休闲元素的设计及融入, 能够为会展产业提供创意支持, 从会展布展、开展到会展结束的各个阶段, 休闲元素的融入、休闲活动的设计不仅会增加商业会展的趣味性, 提高其参展观众的可参与性, 对于营造会展品牌形象, 提高会展的综合竞争力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 商业会展由于其针对性较强, 参与人群广泛, 活动形式集中等特点, 能够有效地宣传休闲文化, 传播休闲生活的理念。此外, 会展与休闲产业的关联发展, 能直接拉动某一领域的休闲产业的发展。比如旅游业中的休闲活动传播以及相关文化传媒设计产业的发展。

总体来说, 休闲能够为会展提供创意支持, 提升其魅力指数, 而会展也会有效传播休闲文化, 促进休闲产业升值。二者在融合中相互促进, 互为补充。

三、融合的过程及路径分析

通常, 产业融合是一个产业分立、产业初步融合和新产业出现的动态演化发展过程。但休闲业与会展业的融合发展, 不同于高技术相似度的产业的融合, 二者有不同的业务领域, 其融合发展也有其独特的演进过程及演化阶段。不同类型的会展活动与休闲活动融合的程度不同, 融合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比如, 休闲体育与教育类展会的融合, 会衍生出休闲运动类博览会, 如奥运赛事等竞技会;休闲文化与园林景观展会的融合, 出现了如世界园艺博览会, 花博会等展会活动。商业型展会多以经济利益为主驱动力, 旨在促进某一行业或某个领域经济的发展, 达成企业商贸交流、合作的目标, 其与休闲活动的融合动因也在于借助休闲元素的力量助推实现其经济贸易的目标。本文以会展的布展、开展、撤展为主线顺序, 探讨休闲元素融入商业型会展活动的过程以及具体路径分析。

(一) 展前准备设计

展前准备阶段主要是会展企业及参展商布展活动的实施。既包括基础场馆的设计、布局等主体构建, 也涵盖广告的覆盖、宣传单页甚至广告推广的细节性把握。首先, 展会布展目标应该体现美的体验, 在展示的造型、色彩、照明及空间陈列等方面提供给观展者以感官的舒适感。如创意的、美观而又整齐的展馆设计, 宣传单页及传媒广告的设计。其次, 展前准备还包括展会配套服务的完善。基于体验式互动的思想, 展会的筹备阶段要关注观展者心理需求, 在会展环境中构建“体验”诸多休闲元素。如设计趣味的游戏区, 提供茶水及甜点区等, 可以提高观展者的满意度。此外, 营造自由、和谐的展会氛围也是展前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包括活跃氛围、促进宣传的休闲活动的设计、以及场馆内音乐或影讯材料的筹备。

(二) 展中活动进行

在展会主题活动方面, 可以在传统商业展会行业论坛、商业洽谈峰会等商业活动的基础上, 融入带有休闲元素色彩的活动。比如, 展会中融入产品宣传影片播放, 展品试用及体验, 展中主题相关活动表演, 展中咖啡及餐点供应。还可以选择非比寻常的宣传途径或布展思维, 如在展会中举行现场休闲PARTY, 或者设置游戏体验区。

此外, 商业展会还可以融入展会城市文化及区域特色, 筹办相应展会同期但不同时的休闲活动, 打出各类活动的“组合拳”, 发挥其协同优势。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1.从城市的文化特色出发, 举行区域特色活动, 如地方少数民族表演、特色风俗活动仪式;2.从区域特色产业出发, 融入跨产业的同期活动, 比如区域美食活动、某一领航产业的参观;3.从当地休闲产业入手, 在休闲旅游及休闲体育等诸多方面设计多彩的活动, 比如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体育竞技活动, 比如在青岛的商业展会期间, 可以在开展时间之外举办海上冲浪体验及表演。在丰富娱乐参展商以及观展人群的同时, 达到宣传展会、促进休闲产业发展的目标。

(三) 展后休闲融入

展后活动主要侧重于展会结束后的各类活动, 这一板块的休闲元素切入可以从参展纪念方面入手。包括参展纪念品的设计, 贸易成交礼品设计等。可以设计反应展会主题、代表区域特色的展会纪念品, 以精美小礼品赢得观展者在展后的积极感受。同时, 展后的休闲活动设计还可以和地域休闲旅游发展融合, 推广展后的休闲旅游活动项目, 实现二者的互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元媛, 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2012 (05)

[2]厉无畏, 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 (04)

[3]张媛, 休闲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大型会展中心消防设计 篇5

我国大型展馆的建设不仅速度惊人,规模更是惊人。比如,预计2008年3月开馆的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地上总建筑面积为66万m2,其中展馆及附属设施地上建筑面积40万m2,包括16个可分合的单体、单层、无柱、大空间展厅,室内地上总使用面积20万m2;2006年4月奠基的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面积10万m2,总投资45亿元;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场馆面积20万m2,星级酒店22万m2,会议中心3万m2,总投资达70多亿元。据统计,近年来国内新建面积在1万m2以上的展馆达30多个。

伴随会展中心的快速发展,有关该类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也变得更具挑战性。目前的会展中心是多用途的展示中心,空间不断扩大,设计复杂性也在增加。会展中心规模的增大意味着在一个单独的大厅里可能会经常性地容纳超过万人以上的参观者,而为了节约土地成本,两层或三层的会展中心并不少见,由此给设计带来了新的难度。大量的参观者和潜在的各种火灾荷载,使会展中心的防火安全设计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1 火灾荷载

由于可燃材料,比如人造房(用许多标准化的部件构筑的组合式展示屋)、展示柜/架、展品(如汽车、休闲交通工具、纺织品)等经常大量布置在展厅里,展览大厅的火灾荷载往往非常巨大。通常,控制火灾危险最常用的手段是被动式(即划分防火分区)和主动式(即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两种。但由于展览空间要求的机动性很大,要通过将展览设施划分区域的办法达到控制火灾荷载和火灾蔓延的目的是相当不可取的。另外,会展中心的各类主题展也需要灵活性,它允许展示几乎所有的产品或商品,因此,限制火灾荷载也是不可取的选择。目前,在《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建筑内部各部位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已作了明确规定,使管理人员对建筑固有的火灾荷载能够进行控制。但对展位的结构、展板、标志和其它类似装饰物的材料的燃烧性能还没有相关的技术要求,管理人员要控制这些展览因素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将会展中心可燃物的荷载降低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还应该制定规范,对一些临时性仓库的库存量以及贮藏区与展览区之间所用的防火分隔设施的防火性能进行规定,对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配套设备(比如厨房设备等)的火灾危险性提供相关的火源控制指导。

2 会展中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

通常,如果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保护范围设置恰当,一般的初期火灾就能使喷头响应动作,从而使灭火系统正常发挥作用。但一些被大面积覆盖或者多层的展位、人造房、车船以及类似的大型展示产品等的存在,使如何布置系统的喷头成为需要解决的潜在问题,而人们极少在配备临时性的自动喷水系统与大型展览项目和展位之间建立某种特殊联系。目前国内还没有解决这类问题的相关规定。在美国,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规定,多层摊位和面积超过28 m2的单层摊位需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对于较小规模的摊位,当摊位之间的间距小于3 m且与之对应的天花板面积大于28m2时,也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此外,在NFPA1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装标准》中也认为,大型横幅和标志的安装不当也会降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灭火效果。

在具有楼层高和潜在的顶部高温环境的典型特征的空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否及时动作又是个问题。通常,为了提供最大的布展灵活性,新建的层高在12m以上的展览大厅并不少见,这样的高度会造成喷头动作时间延迟从而降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灭火效能,因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规定这类场所不得使用闭式系统。此外,在大空间展厅,由于能源效率的原因,其上部通常没有多少空气的流动,在正常情况下,大厅顶部的温度较高。而在气温较低时,如用热敏指数比常规标准喷头高的喷头,其响应时间又会相对滞后。为了解决高大空间对洒水喷头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设计时有必要做特别的考虑。在我国,相关法规规定,这类高大空间场所应采用雨淋系统或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而如设置这两种系统的话往往使业主的防火投资成本大大提高。在美国,根据FM公司的有关研究和1967年麦考密克博览大厅火灾后美国UL公司所做的全面测试结果,建议在大空间场所可以通过增加洒水喷头流量、缩小喷头的保护面积和使用快速响应喷头解决问题。此外,在最高设计压力的限制下,要确保大型或特大型孔径的洒水喷头从屋顶部喷下的水滴达到足够的灭火强度。

3 会展中心的疏散问题

在大型的会展中心,比控制火灾荷载或控制火势更难的是如何安全、及时的疏散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在绝大多数展厅为单层,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出入口情况下,要安全疏散人群并不困难。但如今,最新建造的大多数是有多层设施的大型会展中心,其共同点是都有一个有楼层与无楼层空间结合穿插的开敞式内部空间,面积往往超过100 000 m2。在这类大型会展中心可以容纳大批的客人,通常人数在60 000~70 000人之间。这样的人数使得如何保证足够的疏散宽度和合适的疏散距离成了问题。而足够的疏散宽度和有效的疏散距离对于尽可能地及时疏散人群是非常重要的。

除防火分区面积过大、疏散距离过长和疏散宽度不足外,运营中的会展中心,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使用需求,有时不可避免的会在展厅中间设置几个大的阶梯围栏,以提高布展的灵活性,由此也带来了疏散方向不确定等问题。为了减轻这些问题,利用横向出入口是一个可取的选择。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可移动的临时隔断经常被用来将大展厅分隔成较小展厅,但它并不能作为横向通道使用,反而是与之相邻的比较大的原设计中的功能区(比如技术用房、小会议室等)可以形成横向通道。这是因为,自然采光通常不是规范要求的展厅的设计采光,因此在展厅和功能区之间一般有实体墙分隔,且墙上无窗户或带玻璃的门。这样的分隔可以为横向通道提供一个理想的布置,疏散时如能合理利用这些功能区的话,往往可以将必要的疏散楼梯宽度减少近1/2。而且,大的功能区的防火设计一般可以满足作为横向疏散避难区所需的要求。此外,由于参观者一般是经过功能区进入展厅的,从人员的疏散心理看,将它作为横向疏散通道也能满足对主要出口的要求。

实际上,规范要求的安全出口的宽度、最大的疏散距离和出口间的最小距离本身并不能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而展览和展品不得占用疏散通道、遮挡安全出口标志,不得妨碍人员疏散却是规范的强制性条款。设在会展中心内部或者毗邻建造的多功能、机动的会议室也有类似的问题要解决。在移动隔断的帮助下,这类会议室经常被布置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布置时必须确保所有可能出现的会议室的安全出口数量和安全疏散距离,所设置的安全出口应便于识别和到达,不应设在餐饮桌的背后或者被讲台遮挡。会议组织者和展览策划人员对此肩负重大的责任,相关执法人员也必须重点关注这些问题。

由于体量大,新设施安装高度高,就是处于发展期的火灾产生的烟气也很难迅速在展厅顶部聚集。这些固有的特征使得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解决会展中心的疏散问题成为可能。不过,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极为谨慎。尽管与大多数建筑相比会展中心的展厅规模要大许多,但是其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却是大小相当的。对展览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可燃物着火时的火灾发展和烟气产生情况进行分析时通常需要设计一个热释放速率在15~20 MW的火灾,本着最不利原则,在设计这样规模的火灾时并没有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存在考虑进去,这是因为在实际情况下展品的种类和布置方式不能确保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正常动作,有效实施灭火。然而,更深层次的分析表明,如果展厅空间足够大的话,固体火灾产生的烟气和热量对出入口的影响不是很大。

4 烟气控制

在对大型会展中心进行性能化疏散设计时,人们可能会通过采用烟气控制的方法达到提高安全疏散能力的目的。如果会展中心是高层建筑或者局部高层,按照相关建筑法规的要求是需要设置防排烟系统的。在超大空间内设计防排烟系统对设计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排烟系统能有效控制大空间火灾产生的烟气,因此,它是控制烟气的最佳选择。排烟系统能对展厅中的烟气下沉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足够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即使是可预期的大火,也要保障足够大的排烟量,而在超大空间的展厅中设置的通风系统已有很高的负荷,这就意味着建筑的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排风扇可用作排烟用,而不必再单独设置排烟风机。

防排烟系统设计的第二个难点是系统要以足够低的速度补充新风。这是因为,排烟系统与补风系统启动前,火灾产生的烟气在防火分区顶部逐渐积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排烟系统与补风系统启动后,气流尤其是补风气流对烟气流动的作用远大于由密度差引起的浮力作用,如果补风速度过快,会打乱羽流,使得防火分区内烟气混乱,破坏了烟气的分层,有可能造成更多的空气进入,助长烟气的产生,加速能见度的降低。解决补风速度问题的一个可行办法是将展厅划分成若干个防烟分区。因为排烟系统可以有效的将烟气流动控制在由挡烟设施分隔出的区域内,而着火部位的烟气是必须要排出的。尽管划分防烟分区不会导致排烟量的减少,但相邻防烟分区的正常进风却可作为着火区域的补风。这一做法不仅降低了机械排烟设备和排烟竖井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5 探测、报警

即使提供了安全、适当的防烟出口,也只有在报警及时发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成功的安全疏散。在没有妥善设计报警系统的情况下,大型贸易展的繁杂无序使参观者很难意识到火灾事件的发生。一般来说,烟雾或火焰探测可以提供最快的火灾自动识别。但是,除了在非常大的空间不能采用烟雾或火焰探测系统外,这样的系统在以展厅为主的贸易展览上也很难发挥保护作用。此外,人们也担心展览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频繁报警。虽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启动报警系统,但喷头动作会有时间上的延迟,这是疏散预案不允许的。因此,在报警系统中设置某种形式的手动报警是非常必要的。在有大量人群存在的情况下,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也会在场,此时,通过设置在守卫地点的手动报警按钮可以优先启动疏散撤离程序。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的报警信号要音量充足、容易理解且可视性强。由于展厅是大容量空间,建造时通常没有考虑声学因素。因此,必须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专门的音响系统(即火灾应急广播或火灾警报装置)。在行政机关允许的情况下,公共广播系统可以兼作报警音响系统使用,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展览和贸易交流时,公共广播系统是频繁使用的工具。如果这个系统的音量或清晰度不够的话,问题可以立即得到重视和纠正。然而,在某些主题的展会上(例如,电子消费产品或时尚表演等),环境噪音可能会很高,如果参观者不仔细听的话可能很难听到报警声响。在美国,相关规范同时也要求提供可视报警设备,可视报警信号的形式确定必须确保楼内人员容易识别。由于展厅空间大,布置的摊位、展品、装饰物、标志往往是多层次的,这使得安装在墙上和柱上的可视报警设备(通常为闪光设备)很容易被遮挡,安装在天花板上的设备受遮挡的机会相对要少许多。

6 结构防火

对大型会展中心项目的结构防火进行探讨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了钢结构固有的设计优势和设计缺陷后找到更好的被动防火解决方案。

由于会展中心往往是高大的大型开放空间,通常采用钢架结构,有很大的跨度。这种结构设计多样,本身的火灾荷载需要通过性能化设计和结构防火工程的评估。评估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防火措施下的结构数值,也可用来检测大跨度梁受热膨胀后的阻力。

历来耐火极限设计都是依靠简单的单元素测试来计算结构绝缘材料的厚度,以便确定结构的耐火等级。作为一种限制热膨胀的结果,热变形阻力一般不作计算或设计,只要对比一下结构工程师针对大风、地震和活荷载所作的钢架结构设计和布置即可。

由于大型展厅经常使用的大跨度梁或桁架不可能在标准炉里进行试验,因此,它们在真实火灾中的真实特性是不得而知的。与在标准炉中的试验预测结果相比,它们在真实火灾中的反应要么更好、要么更坏。但是,结构设计中针对据信会发生的最严重火灾,在整个网架上涂刷足够厚度的防火涂料可以满足钢架结构的防火要求。

7 结束语

展厅中不确定的固体物质和燃料荷载增加了设计师的工作难度。作为整体防火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仔细维护和保养的主动和被动防火设施是会展中心火灾和生命安全的保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能够创造最大限度的安全水平和性价比最好的解决方案,并能使展厅具有最理想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阚强,姜明理,罗宗军.某大型国际会展中心防火分区划分可行性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1).

某复杂会展建筑抗震设计 篇6

该商业办公综合项目位于上海市长风生态商务区, 是集会务、展览、办公、商务于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地上部分包含“会展中心”及“办公楼”三个结构单体, 会展中心约4.4万m2, 办公楼约5.2万m2 (其中2号办公楼17层, 约2.4万m2, 3号办公楼20层, 约2.8万m2) 。会展中心上部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结构6层, 局部混凝土屋顶之上设置平板钢结构网架屋顶, 混凝土屋顶结构高度为28.75 m, 钢网架结构檐口标高约为43.00 m, 属于A级高度高层建筑。整个地块的地下部分为整体满堂地下室, 共2层 (见图1) 。

本工程会展中心建筑功能复杂, 结构设计面临大量的大跨度、大悬挑、楼板弱连接、错层、跨层结构, 对抗震极为不利, 满足结构抗震性能难度较大, 需进行详细的抗震分析, 以指导本工程的结构设计, 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工程于2009年12月开始施工图设计, 2013年10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1 结构超限情况及对应措施

按GB 50223-2008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本工程抗震设防重要性类别为乙类, 结构的抗震措施按设防烈度8度采用。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会展中心高层建筑主要超限和不规则内容如下:

1)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属于扭转不规则超限。

2) 结构楼层有数个夹层, 夹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楼层楼板典型宽度的40% (夹层东西两边带状分布楼板有效宽度仅为8.3 m和6.3 m, 小于规范允许值) , 同时导致该层开洞面积达到66%, 属于楼板局部不连续超限。

根据《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实施细则》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建质[2010]109号) , 会展中心结构属于超限高层建筑, 应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结构设计时, 对于本工程超限高层建筑, 主要采取了以下优化布置和加强措施[1]:

1) 会展中心上部结构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按乙类设防的要求提高一级, 同时适当提高剪力墙配筋率, 概念上提高结构关键构件延性;局部错层处水平构件采取梁加腋或加宽加高梁尺寸并采取抗扭构造, 以保证水平地震作用的可靠传递。

注:所在地区:上海;罕遇地震;场地类型:4;设计地震分组:1;抗震设防烈度:7;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max/g:0.500;特征周期Tg/s:0.900;弹性状态阻尼比:0.040;能力曲线与需求谱曲线的交点坐标 (T, A) : (1.017, 0.323) ;需求层间位移角:1/215;与需求点相对应的总加载步号:72;相应的数据文件:抗倒塌验算图:TXT

2) 会展中心3个夹层 (一层夹层、二层夹层、三层夹层) 的楼板开洞面积非常大, 导致多个楼层内长短柱共存, 设计考虑如下计算及构造加强措施:

a.采用补充的并层模型进行校核比较:将三个夹层与相邻层并层计算, 校核并层后上下楼层的层抗侧刚度比及受剪承载力比值, 以判别是否存在软弱层及薄弱层, 同时分析校核并层模型各项总体控制指标满足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构件内力及构件设计应与原计算模型进行比较后, 进行包络设计;

b.考虑到实际结构中存在长短柱共存的情况, 短柱加强的重点是其延性, 长柱加强的重点是其承载力。长柱设计时按实际的计算长度进行细化分析, 考虑中、大震下短柱剪力部分转至长柱承担的可能性, 结合中震计算结果适当提高柱体配筋率 (尤其是短柱箍筋) 。

3) 针对楼板开洞较多、开洞面积大, 局部楼板宽度小、连接薄弱的情况, 在结构配筋计算时采用弹性板, 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全楼楼板应力分析, 复核薄弱连接处楼板的应力水平。施工图阶段将根据“中震不屈服”分析的内力结果对连接处楼板进行配筋, 控制多遇地震下主拉应力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基本烈度地震作用下板内钢筋不屈服。

4) 屋顶钢结构与下部混凝土结构整体建模计算分析, 确保钢结构屋盖的安全性。

2 结构抗震计算及分析[2]

结构设计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SATWE和PM-SAP进行多遇地震弹性分析和强度设计, 用EPDA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用EPSA进行弹塑性静力分析, 用PMSAP进行楼板弹性应力分析。

2.1 多遇地震分析

整体分析时采用CQC振型效应组合方式, 考虑扭转偶联效应, 同时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主要计算结果见表1。

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弹性时程分析, 弹性时程分析选用一条人工地震波RH2TG090和两条实测地震波TH2TG090波, TH4TG090波。规范要求设防烈度7度时, 多遇地震时程分析采用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为35 cm/s2, 时程分析法中步长取0.02 s, 阻尼比0.04。弹性时程分析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比见表2 (表中时程分析结果为三条时程曲线平均值) 。

对比分析表明, 结果满足单条地震波计算的地震反应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值65%, 以及多条时程曲线计算平均值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值80%的规定。总体而言, 时程分析计算结果与反应谱法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满足规范有关规定。

2.2 罕遇地震分析

EPSA程序采用的材料弹塑性本构关系, 钢材用双折线模型, 混凝土用双线或三折线模型 (本计算采用双折线模型) 。单元假定中, 一维单元 (梁、柱) 采用纤维束模型, 弹塑性剪力墙采用非线性壳单元模型。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验算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位移。侧推荷载类型为倒三角形, 基底剪力与总重量的比值为1。经过计算分析, 其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X向为1/215, Y向为1/233, 远小于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的限值1/100, 满足规范的要求 (见图2, 图3) 。

注:所在地区:上海;罕遇地震;场地类型:4;设计地震分组:1;抗震设防烈度:7;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max/g:0.500;特征周期Tg/s:0.900;弹性状态阻尼比:0.040;能力曲线与需求谱曲线的交点坐标 (T, A) : (1.001, 0.332) ;需求层间位移角:1/233;与需求点相对应的总加载步号:115;相应的数据文件:抗倒塌验算图:TXT

罕遇地震水平方向推覆作用时, 首先底部楼层的剪力墙连梁出现梁铰, 随着推覆力的不断加大, 其他各层剪力墙连梁也出现梁铰, 随后局部剪力墙也出现塑性铰;在达到设防烈度地震性能点时, 结构裂缝相对较少, 随着水平力的继续加大, 连梁塑性铰渐渐出齐, 剪力墙裂缝逐渐显现, 同时部分框架梁和少量框架柱也出现塑性铰;在达到罕遇地震性能点时, 几乎全部楼层的连梁都出现塑性铰, 部分框架梁出现塑性铰, 底部加强区的墙肢出现较多塑性铰, 部分柱也出现塑性铰。结构施工图设计时, 针对结构薄弱部位进行加强, 提高底部剪力墙的抗剪破坏能力。

3 结语

作为大型公共建筑, 会展中心需要大空间、大层高、大悬挑、局部跃层等来满足其功能要求, 整体结构布置一般较难满足抗震性能要求, 常规计算分析无法全面把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薄弱部位, 需进行详细的抗震分析, 并采取针对性的加强措施, 以确保结构抗震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摘要:针对会展建筑因建筑功能要求会导致结构体系上出现众多对抗震不利的因素, 以某会展中心为例, 介绍了该工程的抗震设计分析过程, 并采用多种软件进行了计算分析, 提出了针对结构超限情况的加强措施, 以确保结构抗震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关键词:会展建筑,结构超限,抗震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秦川, 刘文光.复杂博物馆结构的隔震效应及地震响应分析[J].结构工程师, 2012 (6) :71.

上一篇:研究生复试下一篇:关键参数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