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管理专业(共12篇)
会展管理专业 篇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方针,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目前,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及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认知实习、校内实训和工学交替已经形成一个实践教学体系, 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而会展管理专业于2010年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亟待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其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将与酒店及旅游管理专业原有工学交替管理机制一起构建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一、旅游系会展管理专业简介
(一) 专业概况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会展管理专业于2006年开设, 首批只招收了16名学生, 其后在旅游和酒店专业相继开设了《会展概论》课程;2010年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 招收36人, 2011年招收56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群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旅行社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以及营养师等方向。
(二) 成功申报省级实训基地
2009年7月, 从“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9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点遴选结果的通知 (苏教高[2009]28号) ”获悉,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由旅游系牵头、艺术系配合并整合学院相关资源申报的“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通过审核并立项。这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继“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省级实训基地之后新增的第二个省级实训基地, 重点建设旅游会展策划 (在原办公事务实训室基础上) 、三维全景、会展综合、旅行社、会议厅、材料与工艺及会展设计 (均为暂定名) 等实训室。
(三) 成功申报“会展业重点联系院校”
2011年11月,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活动的通知》 (教职成司函[2011]36号) , 中国商业联合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在北京举办“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会展业创新发展对话活动”。会上,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报了“会展业重点联系院校”、作为其会展专业合作单位的苏州会议中心成功申报了“全国会展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同时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还申报了“会展职业经理人”考试点。会展业重点联系院校的成功申报, 必将推进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建设更上新台阶, 为今后该专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会展专业是新设专业, 考虑到师资力量以及经验问题, 系部对会展管理专业工学交替采取了慎重态度, 截至目前尚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明确, 但允许对工学交替先进行理论探索, 本文是基于酒店及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经验的探索阶段性成果。
二、管理机制创新设想
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工学交替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管理机制创新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管理机制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 结合已有经验, 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管理机制
1.“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双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融合、教学标准与技术标准融合、教室与工场融合、学员与员工融合、毕业标准和用人标准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等, 即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
“双融合”校企合作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岗位知识需求, 更重要的是该岗位未来转移能力, 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 不能企业需要什么, 学校盲目跟从, 这样无法达到深度融合。重点是整合资源, 即以资源换资源, 以服务换资源。
“双融合”校企合作建议在组织架构上可选择在行业内有影响力、声誉好的企业作为双主体成员;设立双系主任、双专业主任制度;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校代表参与的高职院校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 统筹管理校企合作办学事宜。与企业合作可建立轮调式、阶梯式、委托式、进修式与研发式的顶岗实习制度,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2.企业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交替必须有企业的配合, 会展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计划申请加入苏州市会展行业协会, 并择机邀请业界有影响力的企业经理人到学校召开座谈会,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全程参与制定调研苏州市会展企业对工学交替时间、岗位和方式等的具体要求。
有别于酒店专业半年工学交替, 会展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将覆盖从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 而且工学交替时间、岗位、方式和人数都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学院、系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以此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综上所述, “校企深度融合”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企业从学生入学到就业, 全程参与教学、管理及考核。
(二) 建立数字化、动态化和公开化管理监控体系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 通过制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质量评价与反馈办法等制度, 将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注重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规范和创新“工学交替”实践环节的质量监督。
工学交替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将本着高标准、可操作、易推广、分阶段原则, 实施院、系、专业三级管理的专业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学生、企业、学校、专业群四方共同参与的专业质量监控体系, 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从校企合作机制、教师巡视、突发事件处理、会展技能培训和服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 质量监控实现的关键要素是实行数字化、动态化和公开化管理, 积极探索以企业评价为中心的评价监控体系, 实现质量监控的规范化和常规化。
(三) 重视工学交替的制度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中先后推出或即将推出的有“工学交替学生守则”、“工学交替教师巡视规定”、“工学交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等, 学生实习期间必须完成工学交替手册和实习日志, 并加盖企业印章, 教师必须完成工学交替教师指导手册, 结合企业的评价对学生的工学交替表现进行考核等, 总体思路是把工学交替运行在一个规范的制度化平台上, 做到有据可查。
建立健全工学交替教学建设常规化和教学管理制度化机制, 重点解决执行和落实问题。制度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保障, 系部将在学院支持下, 根据建设和发展的新情况, 出台校外实习学生管理规定、顶岗实习课程 (质量) 标准、“三方”实习协议、实习安全协议等十多份文件, 为规范学院教学行为, 促进教学基本建设提供保障。
摘要:基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实践, 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管理机制创新进行了理论探索, 提出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管理机制, 建立数字化、动态化和公开化管理监控体系, 重视工学交替的制度化建设等具体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展,工学交替,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雅平.旅游英语“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 2009 (8) .
[2]牛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 2011 (2) .
会展管理专业 篇2
我院是宁夏最早开办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自开办本专业以来,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拥有“全国十佳会展教师”,、全国优秀会展教师。在第四届全国科院校技能大赛会展专业总决赛中,我系会展项目策划代表队在81个参赛方案中获三等奖,会展项目设计代表队在53个参赛方案中获三等奖,同时我院还荣获会展教学比赛优秀组织奖和会展专业竞赛优秀组织奖。
一、专业设置
会展业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有识之士早已把会展业定位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据统计,我国(不含港、澳、台)每年举办的有一定规模的展会活动约为3000个左右,所创造的直接收入超过百亿元,带动商贸、旅游、交通、通讯等相关产业的经济产值近千亿元,会展业因其高利润以及对相关产业经济增长1∶9的贡献而被推崇为“现代城市的面包”。
21世纪中国将成为展览大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来临,业内专家普遍预测,未来若干年,中国会展业仍将以年均15%-20%的速度持续增长。我国今后3年内,会展市场需要从业人员200万人左右,需要高级管理人员50万人左右,而且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为了培养会展人才满足市场的需要,旅游管理系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培养掌握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管理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会展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旅游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或管理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会展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在会展以及相关行业从事策划、设计、营销、服务、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主干课程介绍
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经济法、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会议运营管理、会展实务、参展商实务、会展市场营销、会展旅游管理、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展示设计、广告概论、会展英语、现代社交礼仪、公共关系、电脑辅助设计等。
四、专业证书考试
我院实行“多证式”培养模式,学生根据教学计划通过三年学习,成绩合格颁发教育部备案的专科毕业证,为提升综合素质和具备职业准入资格,学院将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以下证书考试:
公共基础课应取得以下资格证书: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模块操作员证书;
●大专英语B级证书、普通话二级乙等(含二级乙等)以上证书。
专业课应取得以下证书:
至少应取得以下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项:
●国家职业资格会展策划师;
●国家职业资格会展管理师;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
五、专业就业方向介绍
本专业面向会展行业监督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国际会展中心、庆典赛事活动场馆、会展策划公司、展品物流公司、展品贸易公司、展示广告设计公司、展览器材生产公司、旅游公司、会议型酒店等会展企业输送会站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
初始岗位:会展服务、会展营销、会展文员等。
会展管理专业 篇3
【关键词】展会现场管理系统 会展专业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91-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展会现场的管理越来越依靠信息系统的参与,会展教学设计也必须紧扣行业发展动态。在会展教学过程中引入展会现场管理系统不仅符合行业需求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本文基于网络环境设计了展会现场管理系统,探讨了该系统在会展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为信息教学在会展专业中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
一、展会现场管理系统在会展专业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实现情景模拟会展企业操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会展专业模拟教学软件能高效模拟实会展企业运作模式,使得学生能掌握书本上所讲的展会业务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操作的,可让学生明白在策划一个展会的过程中都需要哪些环节与要素,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实践工作能力。
(二)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环,会展模拟教学软件打破了枯燥的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能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教师与学生在会展知识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成为课程主导,老师成为学习的协作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是每一位教师的生存之本,在展览现场管理系统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类展会的形势下,在会展教学中应用尝试引入展览现场管理系统,不仅能使会展教育与当下会展业发展保持同步,更使会展教育理论知识与与实践知识充分结合起来。真实的系统教学能做到生动直观、动手参与,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会展业专业知识,同时对于老师在教学、备课方面有很大帮助,从而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适合行业需求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学的目标,针对会展行业发展速度快、网络技术运用广泛、行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会展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以会展行业实际使用的展会现场管理系统为基础,结合会展教学特点进行改善使用,学生就可以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进行实践训练。展会现场管理系统在会展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还能够弥补会展教学的先天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二、展会现场管理系统的构建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和会展教学的可操作性,笔者尝试创建一个展会现场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前台网上注册、现场证件制作、后台观众管理、门禁管理、后台补录、会后数据处理几大内容,系统基本涵盖了展览现场工作的业务环节。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详见图1。
(一)前台网上注册
前台网上注册专业观众通过网络进行注册换取进入展会的通行证件,前台注册的系统中要包括个人信息、照片、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行业类型或单位主要产品和服务、单位的行业地位(如何评判地位的标准待定)、邮编、职务、电话、传真、手机、姓名、电子邮件、从何处知悉本展会、关心何种产品类型等。网上注册系统可以对证件进行在线办理,专业观众注册信息审核通过后,系统将反馈信息发送到申请人手机或者邮件中通知审核结果并生成独特ID号和条形码现场观众持证明现场领取证件就可以了。前台网上注册的流程图见图2。
(二)现场证件制作
在展会现场管理系统的现场证件制作环节中,可以对软件进行初始设置,对当前展会名称、制证台号的设置,同时对证件种类、打印信息、打印信息位置、证件卡号、防伪等进行一一设置,以便对制作出的证件规范、统一的标准。可以让学生在灵活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制证过程中不同模板、不同证件、不同打印信息的设置。
(三)后台观众管理
展览的现场管理软件在后台观众管理中可以对对数据进行日常维护管理包括:数据导入和查重、单个新增、修改编辑、删除、导出excel表、快捷查询等。更重要的是系统可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门禁管理
在展览现场管理软件中包含会展门禁管理的几个内容:
1.流量统计。系统可对展会期间参观观众的总流量进行统计,也可统计每个时段的人流量,从而统计出展会期间观众参观的高峰期和低峰期,这些流量统计数据可以为主办方在现场秩序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提供数据依据。
2.证件信息显示。系统可显示持证观众证件的基本信息,如果是个性化的证件会显示持证人姓名、单位、照片、条码信息等制证信息,制证信息的显示可以帮助门禁工作人员对参观观众证件的合法性进行有效的控制,能保障会展现场的安全秩序。通过系统在教学中的使用,老师解决了无法形象表达讲授、无法情景再现模拟的问题。
3.时间和日期的设定及管理。系统可以让学生模拟根据主办方要求设置有效的刷卡时间段,缓解人流高峰,同时也可对某一类角色进入场馆的日期、时间和次数进行限制。系统可对展会现场持证人所持的证件进行有效的鉴别,对不符合进出馆日期、时间、次数或与系统显示不一致的假证件报警提示,用声音来提醒门禁工作人员对该持证人进行相应的限制。
(五)后台补录
展览现场管理软件在设计中还考虑到会展现场信息获取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展会现场所搜集到的名片信息、调查表信息进行补录,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展会数据,利于今后的招商招展。
(六)会后数据处理
展览的统计及评估工作是会展管理的重要内容,会展教学软件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此环节的设计。在教学软件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展览数据进行查询整理,如何实现对数据的补填。同时,数据分析报告是展会现场服务获得的成果之一,是对展会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的结果。学生要学会灵活系统设置需要分析统计的数据内容,实现观众基本信息和调查表信息以及调查表信息之间的交互统计生成数据报告。
三、总结
在会展教学中引入展会现场管理系统是对会展教学改革的一种全新大胆尝试,但是由于硬件软件等方面的制约,该系统在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一是展会现场管理系统毕竟是运用于会展企业管理工作,并不能完全满足在教学工作的需要,对其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教学化”处理。二是过于依赖展会现场管理软件会降低学生对真实展会的认知,反而不利用培养学生解决展会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所以对展会现场管理软件的利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辩证使用。虽然通过分析发现系统的引入对会展教学而言是利弊共存的状态,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应该给予推广。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会展专业的教师应认识到展会现场管理系统并不能替代传统的实践教学,还是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会展行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付业勤,田言付.会展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9(8)
[2]肖嵛,沈娟,杨胜.计算机虚拟网络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科技信息,2011(31)
[3]黎冬媛,朱春媚.基于RPID的会展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现代计算机,2011(11)
【作者简介】唐 颖(1981-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商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会展教育与管理。
会展管理专业 篇4
会展经济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2013年, 会展行业带动就业人数比年增长30.7%, 按2012年2125万人次基数测算, 目前会展行业带动社会就业人数可达2777万人次。发展会展教育, 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的会展实践教学体系是会展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
1 沈阳地区会展行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1.1 会展行业发展迅速, 经济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2010-2014年, 沈阳市会展业直接收入150亿元, 拉动交通、住宿、餐饮、旅游、购物、广告等相关行业消费收入约1350亿元, 参展企业在沈纳税约25.7亿元。会展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超过10%。在“十三五”期间, 沈阳会展业发展将出现三大趋势: (1) 政府以每年1亿元的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展览场馆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提高会展信息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会展业”的发展。 (2) 会展产业纳入“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建设会展业信息化平台。通过集中整合展馆、展会、参展商、合作贸易等大数据信息, 逐步实现会展业发展的数据化。 (3) 沈阳市正积极打造“东北区域会展中心城市”。
1.2 会展专业教育迅猛发展, 行业对口人才需求不断攀升
随着会展业的发展, 全国会展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全国共有220所大专院校设有会展专业或相应研究方向, 其中本科院校57所, 专科院校163所, 在校学生达到1.3万人;十年来累计出版各类会展专业教材近500种, 已经毕业的会展专业或方向的毕业生近5万人。沈阳拥有会展教育的学校有四所:即沈阳师范大学展示与设计专业本科、沈阳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专科、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专科、辽宁广告职业技术学院会展商务专业。这四个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在300人以内。未来五年会展行业将会出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 这为会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2 关于建立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要性的思考
2.1 会展行业理论积淀的缺乏呼吁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从1973年到目前, 中国会展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大变化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仅有30年的历史, 会展院校相关专业的设立最早出现在21世纪初期, 会展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初期。这决定了当前会展行业发展不规范和会展教育的理论积淀比较薄弱的现状。另外, 会展专业从不同的专业发展起来, 每个院校按照自身条件发展会展专业, 各自的侧重和特点不尽相同, 差异性较大, 对比性和可参照性较弱。专业教师的学历背景多样化, 专业知识的积淀欠缺。行业发展的不健全和专业理论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会展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实践引导会展教育, 突出实践性, 构建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弥补当前会展教育不足的有效地途径。
2.2 会展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呼吁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方面, 会展专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现象。据2015年教育部高考信息网站公布的会展专业招生数据显示:各地区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有:北京11所、上海11所、广东26所、浙江11所、四川11所, 黑吉辽三省共计12所, 其中辽宁地区3所。另一方面, 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会展人才。究其原因:一是需求量大的会展岗位为营销岗位。大部分学生感觉岗位单调, 层次不高, 过程枯燥重复, 专业转岗率高;二是会展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不规范, 发展前景不确定, 未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三是学生难以符合高层次的会展岗位如会展策划要求。因此, 会展人才培养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完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增强内涵建设, 提升人才竞争力依赖会展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
3 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行业实践性强和人才综合能力素质高是会展行业的显著特征。会展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因因地制宜, 突出实践特色。辽宁交专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以项目为驱动, 以理实一体、赛训结合、校企合作为依托, 试图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培养方向进行建设:横向上构建课程、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纵向上进行一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2 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如图1所示)
3.2.1 项目设计是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驱动力。
首先, 任何会展公司的业务都是一个个项目的完成。以项目驱动教学, 符合会展行业的工作流程。其次, 90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 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正在变化的教学需求, 翻转课堂, 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变身为教练与裁判, 学生变身为策划者与操作者,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教学考核, 达成教学目标。其次, 项目驱动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项目活动的实操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2.2 理实一体、赛训结合、校企合作是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理实一体、赛训结合、校企合作分别是从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建设、顶岗就业建设三个方面来思考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三者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是依照专业实践环节由浅及深地实践原则设计。第一, 理实一体针对专业课程设计。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以案例提出———问题思考———寻求答案方式进行;课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教学任务, 并以分组方式由学生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 根据完成情况形成平时成绩和结业成绩, 保证每门课程形成一定成果。以我专业《会展策划》课程为例, 教师在培养学生策划能力这一阶段, 通过“婚礼策划案”任务引导学生实现阶段性教学目标;第二, 赛训结合针对会展专业实训环节进行设计。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全国性的大赛相结合, 以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最终实训项目成果转化为技能大赛奖项。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会展专业通过会展策划实训与全国会展策划技能大赛的结合, 已经取得连续2年3个一等奖的佳绩, 还曾经代表大陆地区赴台湾参加大赛。赛训结合开拓学生视野, 策划水平和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第三, 校企合作针对顶岗实习和就业进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有效就业。校企合作能有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无缝对接, 企业能够为专业提供师资支持和岗位支持。
3.2.3 四位一体的会展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地建设。
第一、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突出学生主导、任务设计、讲练结合、成果考核五个方面。转变教学方式, 增加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参与度, 推出教学成果。
课程改革方式如表1所示。
重点改革《参展商实务》《会展场馆管理》《会展市场营销》《节事活动策划》四门课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设计明确教学活动任务, 增加实践内容, 如《参展商实务》一课, 让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展会、深入企业, 实地拜访参展商, 并形成某个展会的参展商问卷调查报告。《会展场馆管理》以沈阳会展场馆的参观、调研活动为依托形成沈阳会展场馆调研报告。《会展市场营销》课程增加营销技巧内容设计, 《节事活动策划》可通过与校团委的合作, 策划设计校内活动, 锻炼学生能力。
第二、实训建设。实训建设突出目标性、有效性、系统性地专业技能培养。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了策划技能、服务技能、设计技能三个实训任务。策划技能实训是对会展策划课程的延伸, 通过4周80学时完成了11组策划案制作, 并在“第四届会展实训汇报会”上进行汇报展示, 通过教师组测评和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形成实训结果评选出一等奖2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3名, 一、二等奖获得者将晋级决赛并最终争取进入全国会展策划技能大赛的参赛资格。大二开设了会展服务技能实训。会展专业每年9月份参与沈阳制造业博览会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2015年第14届制博会中专业55名同学参加了从布展到撤展为期10天的志愿服务, 有问题和目的地实训内容让学生更加充分有效地了解展会, 展会结束后专业学生以“图解制博会”PPT展示方式进行归纳心得体会。
第三、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建设。专业实习为期4个月, 80%的实习生集中在沈阳, 20%学生分布在青岛、北京、上海等地。实习企业90%为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岗位以营销岗位为主。企业和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双线管理, 专业实施专业导师制, 每名教师指导10名学生, 并要求企业为每3-5名学生配备一名企业指导人员。实习期间同时接受企业和学校双项考评制度的要求。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对会展企业、会展行业和会展岗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顶岗实习期为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 是对专业实习的延续, 通过前期的岗位认知和能力培养, 学生科针对自身兴趣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选择、岗位选择, 确保就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2.4 三级递进的会展实践技能培养。
会展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会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始终。职业院校会展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分为三个层级:一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 (如图2所示) 三项能力依次提升:大一学生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通过会展企业、会展场馆、展会参观活动, 配合会展相关课程, 借助于会展社团开展项目活动。
第二学生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专业依托课程课程开展了四项核心技能培养:会展策划技能、会展服务技能、会展设计技能、会展营销技能, 依托专业实习的设置深化巩固专业技能。大三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系统提升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会展实践教学体系地构建应根据各自专业的情况因地制宜, 根据每个院校的现有的师资、学苗、实训、企业资源形成特色。既要满足当前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更应注重内涵建设, 具有先导性, 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辽宁交专会展专业进过不断发展, 连续三年实现就业率100%, 2015年协议就业率74%, 对口就业率达到60%以上, 92%的学生认同会展专业实训实习对就业的积极效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稳定实践学时的同时加强体系的质量建设, 确保专业长足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产业机构和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 会展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旨在通过完善会展教育, 探讨行业发展与人才建设之间的关系, 思考当前会展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并试图构建符合行业需求, 促进行业长效发展的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为会展业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会展专业,会展实践教学体系,实践
参考文献
[1]蒋永业, 王英哲.高职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成功:教育, 2009 (6) .
[2]杨铭德, 刘松萍.基于需求导向的会展实践教学设计[J].学理论, 2012 (9) .
[3]黎春红, 邓飞虎.对旅游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0 (4) .
会展管理专业 篇5
1摘要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到的专业非常之多。不同行业需要的会展人才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标准。文章从会展人才培养的类型、目标、现状及对策建议四个方面对我国会展人才培养这个问题进行粗略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展业;人才培养;对策2AbstractExhibition&conferenceindustryisanall-aroundindustry.Involvedtomuchmoremajor.Differentindustriesneedvarityexpertise.Thiswillbringforwardhigherstandardintrainningtheexpertise.Thistextthroughthemanneroftrainexpertise,targetofactualityandcountermeasure,suggestionsfourfactorstoanalysetheexpertiseinChina’sexhibition&conferenceindustry,andbringforwardrelatilycountermeasuresKeywords:
Exhibition&conferenceindustrytrainningtheexpertisecountermeasures3会展业是一个集商品展销、经济洽谈、信息交流、文化交往、旅游观光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经济产业。由于我国会展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的教育项目较少,因此,人才问题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软肋之一。随着现代会展业对专业化人才需求的加大,包括培训和学历教育在内的会展人才培养成为众多培训机构和和高校关注的焦点。目前全国已有很多院校设立了与会展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然而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在师资培养还是教材的规范和课程的体系设置方面都不够完善,使得会展人员的培养质量不高。因此了解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构建会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一、会展人才分类与能力素质要求
1、会展人才的基本类型①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数量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其成长体现出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特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不强。而国外把会展业人才划分为基本的三类,即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会展支持型人才[2]。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指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属于会展业高端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对会展有宏观把握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助型人才主要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人才。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支持型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包括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的作用。会展业三类人才之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三类人才通过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或展活动的顺利开展。
②近年来,许多城市和地区都把会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急需会展综合管理、会展规划设计、会展操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既懂会展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进行会展管理,又具有会展技术专长;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进取的复合型人才,将越来越受欢迎。会展人才按需求来说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会展人才。不同类型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会展人才,有会展管理人才,也有会展工程人才,两者需求量都很大。(2)
会展规划咨询人才。目前很多城市需要会展规划咨询和管理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很紧缺,培养的难度也相当大。(3)
外向型国际会展人才。随着逐步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这就要求精通进出口
贸易、海关业务、采购系统、供应链管理与国际法的外向型会展人才。(4)
会展科研人才。会展需要科学研究,包括会展理论与会展技术。从总体讲,我国的会展理论与会展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这与缺少会展科研人员有关
2、会展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会展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的总的要求概括为“博、精、深”。其中“博”是指会展从业人员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内容的会展项目的要求;“精”是指会展人员要熟悉和精通会展业务操作流程;“深”是指会展工作者要深入掌握会展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并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3]。这是会展人才高质量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
具体而言,会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4心理素质、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才刚刚起步,虽然我国会展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催生了几轮高校会展教育的热潮。特别经过短暂的孕育期,2004年我国会展学历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要办好会展教育决非易事。目前的会展专业招生、会展教材出版、会展培训等等或多或少都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相当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看待。
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我国的会展人才需要实行分层次培养,分阶段培养。无论是“重教育,轻培训”的观点,还是“重培训,轻教育”的观点,一样都失之偏颇。我们应借鉴旅游行业的经验,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倡“以做带学,学做结合”,提倡学校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将会展教育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与会展企业合作,学校将优秀会展人才推荐给企业,同时,会展企业也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改善和完善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现状.至2004年秋,我国开设本专科会展类专业的高校已有27所(其中本科3所,2004年已招生的本科仅2所),2004年秋招收新生在2000人以上(其中本科138人)。
现阶段我国会展专业的学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学历层次:专科占压倒多数目前我国已开设会展专业的27所高校中,仅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3所有本科专业,而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今年还未见招生。在2000人左右的2004年秋招收新生数中,本科仅招收138人,仅占7%。
②高校类型:以高职院校为主在27所院校中,高职院校为16所,占60%。其他非高职院校也基本上都是招收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
③地区分布:长三角地区领先全国长三角地区的会展高等教育领先于全国,明显超出北京、广州等会展中心区域。上海、杭州、南京3市有16所高校设有会展专业,占全国的60%,且招收本科生的高校悉数在上海。
无庸置疑,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教育中心。杭州的会展教育也已成气候,不仅其会展专业开办早,且招生数量多而稳定。杭州2004年招生数要占全国的16.5%,明显高于其会展业在全国的地位。
④始招年份:
2004年最多在已明确始招年份的23所高校中,就有17所是2004年才开始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要占总数的3/4。可见2004年是会展教育大发展的一年。
⑤专业开设基础:大体可分4种类型5(1)在原国际贸易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该校1980年就开设了对外贸易专业,是浙江省最早开设外贸专业的学校)、树人大学、上海外贸学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外经贸学院等等。
(2)在原旅游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
(3)在原艺术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
(4)在原外语类专业基础上或直接从会展类专业起步。如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等。
3、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至2004年秋,我国开设本专科各相关专业会展方向的高校已有30所,招收新生应在1500人以上。
4、现阶段我国会展方向的学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依托专业以管理类为主,尤以旅游管理专业居多在依托专业中,管理类专业要占一半以上,其中又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最常见。这是因为旅游和会展这两大行业本身就具有密切联系,而且旅游人才和会展人才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会展方向所依托的专业很分散。英语、广告、国际贸易、公共事务管理、艺术设计,甚至文秘专业都可开设会展方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会展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特点。
②方向名称五花八门,各校侧重点不一各校结合自身优势,切入会展的角度各不相同。从方向名称上也可看出其不同的侧重点。
如设计、会务、经营管理、策划管理、会展旅游等等。
③教学组织形式多样,会展专业课程或多或少虽然各地各校差异巨大,但是在教学组织上,“专业课程+会展类课程模块”的做法越来越流行了。然而各校会展课程多的可以开到15门左右,少的却只开1-2门。因此就学生而言,虽然大家学的都是会展方向,但是实际对会展专业的了解和接触差距会很大。
④培养人数不定,走一步看一步与会展专业的培养方式不同,由于大多数学校要在高年级才让学生自己来选定专业方向,因此是否选择会展方向决定权在学生手里。但是由于会展业在我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学生选择会展方向的人数应该不会少。
三、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1、会展人才培养模式①正规学位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会展管理和会展工程专业和方向本科教育的院校有十多所。另有几所重点高校招收会展管理、会展工程或相关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此外,还有广州发展研究院会展产业研究所、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中国重庆海钠会展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会展与服务经济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会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东方会展产6业研究所、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贝克会展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会展研究所等十家左右的研究机构。
②会展职业教育培训。在这方面,国内还没有权威的数据,但据初步统计,国内行业协会组织实施的会展短期培训就有十次,培训会展人员近千人。
③有关资格认证体系。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的注册会展经理(CEM,CertifiedExhibitionManagement)认证培训包括会展经济分析、会展危机管理、会展营销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场地选择和规划、会展服务承包商管理、会
展后勤管理等课程,业内反响良好。
2、会展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①会展课程设置科学化:由于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而许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原理解释和分析,缺乏对企业会展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和教学设施及条件所限,学生掌握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还远远不够,导致企业招进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对会展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实践,体现会展的共性和我国的特色。会展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几个原则:(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符合业界需要的课程;(2)符合学科规范,如果你主要培养会展策划与管理方面的人才,那么在基础课上就要以管理学的体系为基础;
(3)要与国际接轨,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应积极吸收德国等欧洲国家有关协会和高校的相关课程。
②会展课程设置国际化:在会展人才培养中应该摒弃“中国特色”,因为会展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而且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国际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立足国际化,而不是本土化,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既能经营管理中国的会展企业,也会经营各种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且从长期来看,我们还应该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向世界会展业输送人才。当然,强调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体现一些“中国特色”,在具体课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史,制度变迁背景,地区布局,资源布局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等,而这些在“国际化”的课程中往往是学不到的,但在中国举办展览与会议又都是必须了解的。
③会展师资应该中外结合、产学研并进目前参与会展培训的讲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缺陷,而且没有培训经验,容易造成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全国没有一整套会展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会展教育、培训师资更缺乏及时、有效、权威和系统化的评估,这对于会展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全国性会展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性总体规划,建立全国性会展师资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系统,中外结合、产学研并进,为会展人才的培养打下结实的地基。
四、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1、构建“四位一体”的会展教育体系要构建“四位一体”的会展教育体系,即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行业协会、企业教育联手,优势互补。不同类型的机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高校是核心,7将主要承担会展的学历与学位教育、科学研究、课程规划等任务;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承担操作业务培训工作,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会展辅助型人才;而行业协会和企业主要从事的是技能培训短期的在职培训,学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不论是高等院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应该坚持合作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国内的会展教育可以考虑与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以便同国际相关教育接轨。
我国加入WTO后,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中国会展业将逐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会展人才将备受瞩目。同时也可以考虑与国际行业协会合作办学,以充分占用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另外开展校企联合,高校与从事会展策划、经营管理的会展企业开展合作,即为研究工作建立网络,也为教学工作搭建时间平台,从而增强学校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实施模块化的会展课程设置我国会展教育起步较晚,无论是师资还是教材规范和课程设置都很不完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会展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新新岗位不断涌现,会展人才需
求层次越来越丰富。
针对这种情况,会展专业教育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随时把握市场脉搏,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在课程是指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实施模块教学[4]。
加大创新性的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它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目前从事会展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属于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不系统,实践经验不足,这样培养的学生肯定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在当前会展师资缺乏的情况下,邀请资深的会展经理人加盟会展教育队伍,是解决会展师资却犯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应该整合兄弟院校的会展师资,联合进行会展课程攻关,提升会展教学研究水平[5]。
会展专业实践课教学研究 篇6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类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会展专业,使会展专业人才与日增多,但是也出现一些“怪圈”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培养的会展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企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却不能满足,也就是说,很多高职院校培养的会展人才不能与会展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会展专业的实践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做到培养的会展人才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实现企业、社会、学生三者共赢的良好局面。本文主要从当前会展管理实践课程的作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会展管理实践课;问题;对策分析
1、实训教学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学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实训教学,它是高职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契合的最大结合点,也是让学生从掌握知识到运用技能转变的最重要手段。实训教学如果做得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职教育顾名思义,最主要的本职工作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型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这一切都必须在实习实训,实际操作中得以真正实现。因此,构建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更是促进整个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不如此,实在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并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会展管理实践课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实训条件落后
由于会展专业术属于新兴专业,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的时间较短,也未形成规模效应,再加之每年招生人数有限,有些高职院校年平均报道人数20人左右,人数较少,学校盈利性降低,必然导致实训设施投入低,实训条件落后,反之,由于实训条件落后,导致下一年招生人数又随之减少,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会展专业的良性发展。会展管理作为会展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实训条件的落后,很难顺利开展。
(2)会展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比之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展实践教学对老师要求较高,会展教师要全面掌握会展现场管理与实践的全过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要将自己培养成专家,以专家的身份引领学生学习会展专业知识及进行实际操作,但是现实中,由于很多会展专业的教师都是从临近会展专业科目转行而来,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所以很难对会展学生做到专家式培养,会展实践运作能力更差。
(3)实训教学的目标有待明朗化
很多院校对于会展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十分明确,鲜有几家院校制定了独立的实训教学计划。有计划的学校中,又常常以专业方向来确定实训内容,而各项实训内容的目标为何,效果怎样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就使人才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其次,会展专业实训活动与理论学习渐成两张皮,学生们总是集中学一段时间理论再集中时间安排实训活动,这就让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了学生难以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局面。这又进一步让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变得有名无实。另外,学生在实际岗位上的实习更是问题多多,有的学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长达数月之久,对于有的技能已经熟极而流,而对其他岗位上的操作技能却闻所未闻。最后,岗位教育目标因为教育者自身的原因,未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理论、素质与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教育目标笼统含混,导致我们的实训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沦为一纸空文。
3. 会展专业实践课教学研究的对策分析
(1)广泛联系加强建设实习基地
实训教学基地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必备保障,目前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一般可分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两种,校内基地主要包括模拟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场所,而校外基地一般都是学校与相关行业的实际业务部门合作建立的比较稳定的场所。产学研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极大地将学生的综合潜能开发出来,最终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均得到极大提升。
(2)重新建构师资队伍完善教师素质能力
任何一种教学都不可能离开教师,完全由学生独自进行,而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当前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比较呼唤“双师型”教师的出现,没有他们,实训教学的质量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各项人才培养目标也无法达成。
会展专业同样呼唤这些“双师型”教师的出现,各个院校在当前阶段,必须加大对于“文武双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师既要有精深的理论知识,又需要有比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此,院校第一可以培训那些在岗教师,定期选派理论扎实的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挂职锻炼,甚至可以走出国门,学习先进的包括会展管理、会展运营的先进经验与操作规程。同时可以专兼结合,从实际岗位上请来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为学生做更加生动活泼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和工作技能传授。
(3)清晰的实训教学目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服务性产业,会展业对于那些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十分渴求,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是决定他们能够满足就业岗位需要的关键,也是我国会展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保证,甚至进而关乎到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民生活水平持续不断的大步发展。因此,在会展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中,笔者认为培养目标就应该是切实向社会输送那些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有着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着充分的岗位工作所需技能的专门性应用型人才。
总之,会展专业实践课教学研究之路任重而道远,所以各开展会展专业的院校要不断完善实训教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明确会展实训目标,从而保证会展专业的实训课程有条不紊的推进,这样才能做到会展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参考文献:
[1]孙华,张小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86)
[2]张小军 孙华.《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践课设计研究[J].素质教育.2015.11
[3]蔡敏华.高职会展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培奍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4]陈乾旗、袁静.论涉外会展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01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课课程改革探索。
会展管理专业 篇7
双语教学是教育学界近年来较为关注的教育实践问题。在国外, 北美教育界对双语教育的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比如由昂茨提案发起对美国双语教育的反思:民族语言的生存问题, 对北美双语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总结等。具有地理亲缘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香港等地学者也有总结对比研究。学者黄崇岭撰写的《双语教学在欧盟诸国》从宏观视角探讨了欧洲双语教育的情况, 与北美“双语教育” (Bilingual Education) 的提法不同, 全欧使用的术语是“内容与语言整合的学习” (Contentand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对应的法文缩写是EMILE) , 不过这两种提法只是字面上的差异, 应被认为所指的都是我们所讨论的双语教育。其实, 欧美对双语教学的研究焦点在移民后代融入当地和保留传统语言之间的矛盾,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
在我国, 学界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查阅2009年至2012年中国期刊网, 具体探讨某门课程双语教学的论文有上千篇, 涉及医学和药学的双语教学最多, 包括护理学、儿科学、口腔医学、药理学、中医外科学、健康评估等课程, 还有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专业的双语教学, 计算机、机电、电子通信和艺术设计类等工科专业的双语教学, 以及法学和经济管理类的双语教学。纵观这些研究文献, 不难发现:一是目前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 定量的分析研究并不多见;二是缺乏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的分析。
二、双语教学的涵义解读
双语教育一般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 (Medium of Instruction) 的教育系统, 其由学校承担的那一部分通常称为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的主要手段。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即在学校里采用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性科目。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双语教育的国家之一。受到公认的双语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依存假设理论、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及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理论等。
三、双语教学实证研究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调研对象。
1. 调研目的
作为酒店及旅游管理系国际化尝试的重要部分, 通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双语课程教学实践的总结, 大胆改革, 突出特色, 注重实效, 改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致力于在未来5到10年把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打造成为广东省内高职会展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2. 调研背景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中酒店及旅游管理系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从2009年开始招生的, 到2012年6月, 09级一共58名学生已经毕业。笔者分别对2012年6月和11月对09级和10级 (44名学生) 总共10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当时这两个年级都已经完成了双语教学的全部课程, 正是调研双语教学效果的好时机。
3. 调研结果分析
(1)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充分, 但长期以来的不良学习习惯仍难以克服。
高达71%的学生“非常同意”英语对他们将来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说法, 但也有7%的学生表示英语“不一定”重要;所有学生都表示接受双语教育非常必要, 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分别占59.1%和40.9%。这说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看重, 愿意接受双语教学。
虽然从思想上重视了英语, 学生的行动却滞后。75%的学生承认自己“努力不够”, 40.9%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太差”, 59.1%的学生觉得“没掌握方法”。加之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这些仍然是阻碍他们英语水平提高的拦路虎。
(2) 学生对双语课程核心课的认同度较高, 但对自己英语水平是否提高并不自信。
“会展概论”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 也是第一门双语课。70.5%的学生赞同其开设为双语课, 但也有13.6%的学生表示没必要, 认为专业知识和英语一起学习难度较大, 内容较杂;至于“成功交际”课, 采用的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教材, 英音和欧洲音较重, 虽然分别有22.7%和31.8%的学生“非常同意”和“同意”该门课对与外国人交流的现实指导性, 也有43.2%的学生认为“不一定”有帮助。这部分学生的主观感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通过双语课提高英语水平的疑虑。
(3) 学生对教学方式的看法不一, 对双语教学引入“游戏”和“外教”持肯定态度的仍占多数, 但持否定态度的也不少。
出乎意料的是, 学生对双语教学引入游戏和外教的做法并不是一面倒的支持, 比如“非常同意”和“同意”游戏对双语教学起积极作用的学生分别占20.5%和36.4%, 但认为“不一定”、“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合起来也达到43.2%;同样地, 在对引入外教的态度上, 认为外教“不一定”对双语教学有帮助的比例最高, 占到了31.8%。这说明到双语教学阶段, 游戏主要用来引发英语学习兴趣的功能已不被看重, 外教无法转换使用中英两种语言, 学生也有清醒认识。
至于双语教学中的中英文比例问题, 认为英文比例应该高于中文比例的学生最多, 占52.3%, 其次是认为中英文各占一半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双语课以英语为主是主流。
(4) 学生对三年双语教学基本满意, 满意率与其英语成绩呈正相关的关系。
在双语课程总量上, 认为“正合适”的学生比例最大, 认为“过多”、“过少”的学生分别占30%和11%, 正与学生的英语能力高低呈正相关的关系, 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双语课更渴求。
而在对双语教学尝试的评价上, 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目前的双语教学尝试是成功尝试的学生共占54.5%, 40.9%的学生表示不确定, 极个别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尝试不成功;在对自己英语水平进步与否的评价方面, 超过7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明显进步, 这也是一个可喜的数据。
四、结论和改进建议
1. 双语教学推行既有国家政策支持, 更在高职学生中达成了共识
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中提出, 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2002年把双语教学列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汉英双语教育实验在部分有条件的城市开展, 十年过去, 开展主体从本科院校逐渐向高职院校过渡。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文中更指出, 今后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 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而从对09级和10级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调研来看, 高职学生普遍乐于接受双语教育。双语教学推行既有政策支持, 又有学生基础。
2.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较好, 双语教学尝试总体上说是成功的
从专业教学大纲来看, 大一第一学期设置“会展概论”双语课, 进行会展常识和入门专业英语教育;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交际英语”双语课, 着重于口语交流培训和交流技巧训练;大二第一学期开始有“会展英语 (上) ”双语课, 开始涉及会展策划和服务流程中用到的英语;大二第二学期开设“会展英语 (中) ”和“外贸函电”, 继续学习会展策划与服务流程涉及的英语, 并加强英语书信往来的写作训练;大三第一学期有“会展英语 (下) ”和“商务谈判”, 基本结束会展相关专业英语的学习, 并再次强化商务英语的内容;大三第二学期安排学生下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从调研结果看, 高职学生对双语教学普遍认可, 从学生实习的外贸公司和酒店宴会部的反馈来看,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前两届的双语教学应该说是成功的。
3. 逐步推行分班制和小班制, 解决双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教学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把双语课程视为一种负担, 消极学习情绪严重;第二, 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存在“吃不饱”的情况, 要求更多英文内容和课程量;第三, 班级规模太大, 当有学生单独或团队练习时, 其他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要解决这些问题, 进行小班教学和教学分级是比较好的方法, 班级规模控制在25人以下, 并且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考评分级, 分级分班教学。但这也要求增加双语教师数量, 对双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别是当多名老师负责不同双语课程时, 亟待各门双语课程无缝衔接, 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保证难度上的循序渐进。
4. 建立会展呼叫中心, 将双语教学落到实处
目前, 广州及周边主要城市规模以上会展承办机构约为两千多家, 10000平米以上展会每年超过800场, 企业自办的商务活动、会议论坛等每年合计超过13000场, 这些活动带来的呼叫中心外包需求超过500万个呼叫, 可创造200余个就业机会。在此背景下, 本专业开发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校企合作项目———会展呼叫中心的建设, 此项目初定与上海联展公司合作, 提供以下服务:
(1) 呼出型呼叫中心外包服务: (1) 承接会展企业的营销中心外包; (2) 承接会展企业的400客服中心外包; (3) 对外租赁呼叫中心团队; (4) 对外租赁呼叫中心坐席; (5) 租赁云呼叫中心系统。
(2) 整合学校可以进行会展服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依托广交会等地区知名展会, 开展会展社会服务项目, 提高学校软硬件资源的社会效益和利用率。
(3) 人才输出中心为学生提供培训、认证服务, 为会展企业输出合格人才。
在这个项目中, 学生可以实实在在地参与展会招商招展工作、展会咨询接待工作, 有很多机会和外国参展商、买家和观众直接交流, 可同时为多家会展企业提供服务, 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实践机会。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 加强与会展行业交流, 让学校会展专业成为一个在行业占据一定地位的名副其实的会展经济发展的企业、政府的引领者。同时依托华南会展经济研究中心, 开展会展经济理论研究, 从实践再到理论, 为会展企业的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总之, 在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对专业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和开发,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内容, 这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区别于学科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最大特色所在。只有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机制, 建立有效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双语教学才不是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
摘要:文章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两届学生为调研对象, 探讨大力推行双语教学, 努力探索建班机制, 创新双语教学平台, 积极完善实训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生,双语教学,应用,实训项目
参考文献
[1]范冰冰, 张帆, 张锐.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改进建议[J].管理工程师, 2011, (8) .
[2]齐彬.国外双语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
会展管理专业 篇8
会展行业作为广州市十二五产业规划中大力发展的行业, 这些年经历了快速但不规范的行业发展规律。随着广州市商贸会展业的迅速发展, 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需求问题日益凸显。广州地区高职院校近年来陆续开设了会展专业, 加大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符合会展行业、会展企业需求, 这是院校在开设专业之初就应该十分明确的。由此, 开展会展行业-专业-就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对广州地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内容及设计思路
1.1 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内容及对象主要为三类:一是广州地区会展类及相关类企业, 着重了解会展行业发展情况及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针对广州地区开展会展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 了解其专业建设规划及会展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三是针对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生开展调查, 了解其就业情况及职业规划, 分析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开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的协助和推动下, 对会展业行业协会的近百家会员单位采取发放调研问卷、访谈、电话调研、走访企业等形式, 开展调查工作。并经过后期团队对调研问卷回收梳理、资料整理分析, 最终得出研究结论。
1.3 资料来源与分析
本次调查资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一手资料, 通过问卷、访谈、电话等形式收到的一手资料; (2) 来自会展企业、会展行业协会等机构提供的二手资料; (3) 由第三方调研机构提供的资料。通过对各类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和审核, 根据调研费方案和项目设计目标, 得出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
2 广州会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
2.1 广州会展行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
我国会展业虽然起步晚, 但是发展迅速。得益于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广州会展业的发展成绩卓著。2005年广州市政府成立了会展工作领导小组, 在2008年制定《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广州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城市”的目标, 有力地推动了广州会展业发展, 2009年制定了加快会展业发展若干意见并设立了会展业发展基金, 2010年制定了《广州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思路。政府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广州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活力会展城市”称号, 各层次的会展中心齐全, 7大会场展馆室内总面积70多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108.6万平方米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 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国际展览中心。加上中洲中心、保利世贸博览馆、广州国际采购中心、南丰国际会展中心等, 形成琶洲国际商务会展核心功能区、流花会展区、白云新城会议功能区三大主要会展功能集聚区。
据调查, 目前广州市专业展览公司及相关类型企业共计1000多家, 至2013年广州市从事会展专业企业400多家, 5年以上的企业占60%, 其中成为全球展览业协会 (UFI) 会员的有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总公司、广东智展展览有限公司、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广州保利锦汉展览有限公司、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事务局 (中博会) 、博闻广州展览公司、广州闻信展览服务有限公司8家。广州地区会展企业的展会数量和展会质量在不断提升, 截止到2012年年展览面积在10万平米以上的大展16个, 2万平方米以上的品牌展览达50个, 10年以上的展会30多个。目前获得UFI认证的展会有“中国锦汉纺织服装及面料展览会”、“中国锦汉礼品、家居用品及装饰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国际表面处理展”、“广州国际涂料展”、“广州厨卫设备、建材及五金、家用电器展”、“广州编织品、礼品及家居装饰品展览会”。广交会、广州国际照明展规模位居全球同类展会第一。广博会、美博会、茶博会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2.2 广州会展企业人才调查及结果分析
据调查, 截止2012年会展企业营业收入86.2亿元。全年会展业拉动的旅游消费达265.26亿元。但专业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州会展产业的发展。广州会展的专业人员甚至不如深圳多。目前广州直接从事会展业人才总量仅6000人左右, 且82.61%的人员没有专门培训, 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 复合型高级会展人才不到100人。 (数据来源:广州市会展行业协会)
尽管每年会展专业毕业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从本次企业调研情况来看, 目前的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没有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
本次在被调研企业中, 企业认为急需的人才类型分类为:专业性人才 (28%) , 通用型或复合型人才 (32%) , 创新型人才 (30%) , 技能型人才 (10%) , 没有一家企业对当前招聘人才感到非常满意, 认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占到48%。本次调查结果也真实反映了企业存在迫切的用人需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用人考虑的因素以及企业认为目前会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设计相关的题目。
根据调研, 企业用人考虑的因素, 结果显示如图2。
被调研企业中认为目前会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果显示如图3。
会展企业在用人考虑的因素中, 学历和资格证书并不是最重要考虑的因素, 反而对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企业普遍认为目前高职会展教育存在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差, 这一比例达到了47.83%;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这一比例达到了50%。
根据调研, 广州会展行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 会展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并且对关联行业影响力大。尽管会展行业基础优良、硬件设施先进、品牌发展迅速、会展效益大,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会展专业人才的缺口较大, 尤其是适应企业需求的基础性的会展专业对口人才紧缺, 这部分会展专业人才恰好是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院校培养的人还没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 这一点需引起院校的高度重视。作为高职院校, 在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时, 一定要考虑到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不能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 同时院校在知识传授时, 要更多考虑到技能的培养, 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加强会展人才培养能促进广州会展业健康发展。
3 广州高职会展专业就业调查及分析
3.1 毕业生调查情况
据调查, 广州高职院校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一般都能对口就业, 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例, 我们调查了该校2012、2013届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结果如表1。
本次调研主要对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2012届31名和2013届47名毕业生进行调研, 通过学生毕业时提供的邮箱发送调查问卷, 其中2012届学生有效邮箱23个, 有效邮箱覆盖比例74.2%, 问卷回收14份, 样本回收率为60.87%, 答题率60.9%。2013届学生有效邮箱45个, 有效邮箱覆盖比例95.7%, 问卷回收42份, 样本回收率为93.3%, 答题率81.3%。
从调查结果看出, 毕业生在国有性质单位就业比例为14.28%, 相对较低, 85.72%的学生在其他性质的企业就业。这也符合目前广州会展行业的实际情况, 会展企业主要以私营、合资企业为主, 国有性质的会展类企业所占比例较小。
3.2 毕业生行业发展调查
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2012、2013届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行业及职业类型调研结果看出, 2013届毕业生在会展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比2012届毕业生增多, 两届学生都从事行政业务与商务服务岗位的人数较其他行业和岗位增多。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3.3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该专业在校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显示, 2012届、2013届毕业生对在校学生的建议中, 毕业生认为在校学生最应该学习和培养的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专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主要集中在服务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专业最重要的核心知识主要集中在服务、营销、会议组织等方面;专业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集中在诚信、抗压、团队协作等方面。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了解到, 目前广州会展行业、企业发展及高职会展人才就业及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有: (1) 广州会展行业发展迅速, 企业数量较多, 但是行业缺乏统一规范, 真正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并不多, 真正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展会还有所欠缺。会展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整合资源, 推进展会品牌化发展, 解决目前企业实力不强, 展品品牌同质化等问题。 (2) 企业人才需求较大, 市场提供的可用、合适的会展人才不多, 会展人才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会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企业文化对员工有比较个性化的需求, 尤其是对员工职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实操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因此院校在进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时一方面要加强对实操能力的培养力度, 缩短专业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过程,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让学生有在院校中就要养成一个职业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资源, 通过资源整合, 开展各阶段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从而推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更适应行业、企业需求。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州地区会展行业企业发展、会展人才需求状况、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得知目前广州地区会展人才在培养方面存在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实操能力欠缺, 院校传授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会展对口就业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人才需求,就业需求,调查及分析
参考文献
[1][2012]412号.广东省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S].粤经信生产涵.
[2]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http://www.gzceia.com/.
会展管理专业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一、旅游管理专业 (会展方向)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 (会展方向) 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 实践目的、学生职业能力要求、职业定位等阐述尚不明晰, 教学内容不规范, 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不严谨, 导致实践教学的实施困难重重。
(二) 缺少实用且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教材
旅游管理专业 (会展方向) 发展的历史较短, 各科教材有待完善, 尤其是实践教材。很多实践课程教学仍在探索中,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时仍未形成系统性教学模式。虽然有些交叉学科的教材可以借鉴, 但缺乏针对性, 从而对学科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束缚。
(三) 缺少优秀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目前我国从事会展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 或者从由旅游或工商类专业转行。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没有从事过具体的会展实务工作, 缺乏实践经验, 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理论与实际不统一, 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 学生的实践岗位有限, 教学时间较难控制
很多会展企业用人需求量较大, 但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甚至办展的过程中, 很多工作采取外包方式, 公司只保留一些核心岗位, 从而造成学生实践岗位不足。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识记阶段, 导致学生在接触实际会展操作时无所适从, 难以为实习单位提供有效服务, 反而干扰了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进程, 增加管理和运营成本, 降低工作效率。因此, 实习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不愿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及实践上的指导。
二、开展旅游管理专业 (会展方向) 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 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国内项目课程开发的成果, 围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开设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教师将每一门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成若干个实训单元, 每个实训单元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 融入专业理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 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这样形成的课程体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促使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二) 加强实践教材建设, 完善专业教材体系
实训教材作为教学指导用书, 是对会展理论教材的重要补充,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教师在带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 收集目前国内外会展活动的相关资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原则, 对不同学科的实践环节进行整合, 编制适合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 (会展方向) 的实践教材。教材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遵循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学时的安排, 侧重培养学生利用会展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材内容应适当涉及相关学科知识, 集应用性和综合性于一体,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 激励教师深入企业, 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
第一,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 提高教师从事会展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研发活动的能力。对于教师的培训, 学院应提供资金支持, 以此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学识水平, 推进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第二, 鼓励教师尽快考取会展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第三,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第四, 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 提高专业教师中的“双师”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 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课程教学团队。
(四)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着重评估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得是否详细、完整, 是否明确各个实践环节在各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要达到何种教学要求, 据此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编写相关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同时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长。
着重评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评估中, 具体考核学生操作前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各环节衔接是否正确、熟练, 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
(五)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开辟实践教学领域
第一, 通过举办活动赛事及专家论证会来吸引企业, 选择对口岗位, 开发优质实习基地。通过聘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来担任评委, 使其深入了解学校和学生, 感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内容的变化, 感受教育工作者一心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高度热情和敬业精神, 激发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参与专业建设的兴趣, 提高其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和参与度;第二, 对意向合作企业的用工要求、实习时间、实习岗位、薪酬待遇等进行调研, 了解企业相关信息和需求;第三, 通过考察企业的信誉、业务范围、业务量、需求动机等信息, 确立重点合作企业, 商讨合作方式、责任权利、薪酬待遇等内容, 并签订协议;第四,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确定如何培养、考核和管理学生, 使企业融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第五, 维护好校企关系, 尊重企业及其实践指导教师的劳动成果。
三、结语
会展管理专业 篇10
1.1 评价以政府评估为主, 缺乏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培养效果评价方面的现状来看, 大学生质量评价以政府的评估结果为主, 虽然我们一直呼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但目前像企业、学生家长等社会力量仍处于从属地位, 缺乏社会力量的评估, 导致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最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往往以政府的评估为准, 这不利于质量评价效果的最大化。
1.2 评价方法单一, 评价方式表层化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来看, 人才评价多为结果性评价, 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人才质量高低的评价依据, 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效果, 学生则一味追求学习成绩, 这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更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更为可怕的是,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方面使用的是相同的方法, 即统一制定人才培养评价表, 由学校特定的组织部门进行评分, 收集评价数据, 分析评价资料, 得出评价结果, 忽视了人才培养评价的针对性与情境性。
1.3 以定性评价为主, 缺乏定量评价
新教学标准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优质学生。因而在人才评价方面则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情感发展、主动学习的能力、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及学习气氛是否融洽等非智力的内隐因素。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我们更希望使用可以量化的指标, 可量化指标区分度一目了然, 新标准下的因素却是难以量化的, 多为定性指标, 但由于这些因素较为重要更应该加重该方面的评价, 当然在进行指标设计时, 要尽可能做到可测量性、科学性、真实性。
2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教育中, 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本主义教育观, 要促使人实现自我, 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使人性达到完整。因此, 要做到以人为本,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进行学生自身技能培训;第二,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追求其全面发展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教师既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 也要扮演激励者的角色;第三, 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间能像朋友一样的进行情感交流。
2.2 设计符合会展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最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区分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会展专业在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应以“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维度为核心, 围绕核心维度进行相应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在人才培养评价过程中, 不仅要对教师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更要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方面进行评定, 评价都需要体现会展专业特色、符合行业发展特点, 以会展策划与管理岗位群的诉求为依据, 以就业导向为指导思想, 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会展人才。
2.3 与考取会展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确定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推行“双证书”制度, 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高职院校可引用国家级会展策划师、会展职业经理人的考试大纲制定专业人才方案, 结合素质要求设计教学目标, 改进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提升。要积极与大型会展企业进行合作, 做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匹配。
2.4 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指标体系的改进
通过对所设计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进行实效分析, 发现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 改进评价内容、修订评价指标, 以此来保证人才培养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最终促进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主要内容
3.1 对人才培养前期的评价
人才培养的前期准备包括的内容非常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前期要做好培养理念的定位, 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资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高职院校会展专业要顺应时代发展, 及时更新培养理念, 积极创新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大胆进行课程改革, 由会展行业、会展企业代表以及学校专业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准备条件进行科学评议、论证和审核。
3.2 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
教育过程比一般企业生产过程更加复杂,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逐步培养成为能满足会展业发展需要的、能胜任会展策划与管理岗位群的职业人, 人才培养一般划分为五个阶段:新生入学的适应阶段、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的基本能力形成阶段、综合能力与社会能力形成阶段和社会适应与能力提升阶段。每个教育阶段的评价, 都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研室对学生学的效果评价、教师对学生能力提升的评价、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学生自己和同学之间的互评、参加企业实习的评价, 最终综合几方面评价, 进行全面分析, 方可反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情况。
3.3 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
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要以知识的教育、认识能力的发展、情感意识的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 即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最终是要培养“完整的高职会展专业学生”, 并追求“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顺利发展。高职会展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分为三类: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基础能力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是学生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并适应岗位的基石;专业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动力, 是学生能游刃有余的从事某项工作关键所在;拓展能力是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最终保障。
4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4.1 注重评价的科学性, 反应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校内软件硬件、课程体系、社会人才需求、生源环境都在发生变化, 因而人才培养评价要注重动态发展并不断优化, 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不可固定使用一套指标体系和一种评价方法。
4.2 充分利用校内各级组织部门的力量
人才培养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既有人的因素如校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 还有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如培养目标、校内实训设备等方面的因素。因此, 高职院校各级组织部门要结合两方面因素来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确保人才培养评价有章可循。
4.3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是当今时代最流行的词语,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评价已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理论研究及评价方法。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优质人才, 在人才培养评价方面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 科学使用大数据, 充分吸纳社会评价资源, 提高评价结果认同度。
5 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5.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坚持能力本位原则
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中, 其最大特点在于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针对性上, 它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要强化学校和用人单位间的紧密合作。
(一) 职业能力的分析
要进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 第一步就是要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具体的做法是把某个特定的职业工作划分不同的职责, 这项工作一般由行业职业专家进行, 之后再在每个职责下划分具体工作任务, 从而对应出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项职业能力。
(二) 职业素养的形成
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意在增强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 进一步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使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并针对学习的需求性, 让受教育者更加主动参与学习中去, 坚持不断的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未来的趋势走向, 逐渐得到职业素养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5.2 依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全方位、多渠道的评价体系对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了解毕业生受欢迎程度、用人单位认可度以及社会贡献率等。人才培养评价应把用人企业, 中介机构, 毕业生及其家长四者的评价相结合。人才培养需求来自于企业, 毕业生需接受企业检验。学生家长比较子女培养前后的综合素质, 从侧面反映出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毕业生评价是社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针对会展策划与管理职业教育, 不但要考察专业理论, 还要注重对专业技能的考察。对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要从会展企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等几方面进行设计,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人企业提供毕业生满意度、职业稳定率、岗位晋升率等数据, 毕业生层面主要展示岗位满意度、薪酬水平等信息, 学生家长主要提供毕业生精神面貌和能力提升等资料。另外, 学校还要考核学生的思想素质, 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身体以及心理等各项素质。同时要逐步扩大考核的范围, 不断更新考核内容,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对于高职院校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而言, 应把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岗位技能及要求, 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可将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分为下面三个阶段:学生实习阶段、毕业生成长阶段、毕业生成熟阶段, 每个阶段的评价都要尽最大可能做到客观性、公正性、有效性。学生实习阶段, 用人单位要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价, 实习评价包括学生的工作能力、实习态度、职业道德水平等,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毕业生成长阶段, 学校要对学生在企业的表现进行追踪调查, 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毕业生进入职业成熟阶段, 其工作责任心与主动性、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等, 能较全面地反映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
高职院校应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 并科学分析人才培养评价结果, 总结反馈后改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分析其他院校会展专业的发展, 了解本校会展专业的地位, 以便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迅速崛起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 科学的效果评估, 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发展, 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但就当前的研究成果, 关于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方面, 研究较为匮乏, 无论是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等都与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考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最后提出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吕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学周刊, 2015, (12) .
会展管理专业 篇11
关键词:会展专业;就业能力;模式
F713;G712
就业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尤其对会展经济与管理这样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比例高,专业优势不明显。如何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进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在人才市场上形成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关乎会展专业教育的走向。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会展专业的学生具有一些特征,比如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表示非常喜欢会展专业,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同时对专业缺乏了解,对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本文将从就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问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就业能力的概念提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内涵解释随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本文采用Fugate和Kinicki的观点,从心理结构角度解释就业能力。Fugate和Kinicki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心理结构, 主要包括五个维度:对待工作变化的开放性、工作和职业生涯韧性、工作和职业生涯前摄主动性、职业生涯动机、工作认同。对待工作变化的开放性反映个体愿意接受和积极响应变化, 当变化发生时一般认为它是积极的。工作和职业韧性反映个体能乐观看待其职业机会和工作,感觉自己能掌控职业生涯,能在工作上做出真正的、可见的贡献。工作和职业生涯前摄主动性反映个体去获取潜在影响工作和职业机会的信息的倾向和行动。职业生涯动机反映个体倾向于作出特定的职业规划和策略,倾向于自己控制职业生涯管理和设定与工作或职业相关的目标。工作认同反映个体在何种程度上根据特定的组织、工作、职业或行业的特征或要求来定义自己,它更多关于一个人做什么、做得有多好、以及其他人的印象如何等方面。
二、就业能力提升模式的层次体系
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科学选拔的基础上,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入学前对学生的报考进行指导。入学后,学生要通过系统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毕业前,训练核心能力,定制化学习。毕业后,能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一)入学前——加深专业理解,应对职业开放性
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会展专业缺乏了解,盲目报考,学习兴趣低,动力不足,这样的问题应该在入学前解决。报考时考生要有多条渠道了解会展专业的就业前景、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就业前景应包括就业职位、岗位职责、薪酬等。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课程体系要说明专业课程名称及代表书目。推荐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倾向型测试。
(二)入学后——建立综合能力,增加工作和职业韧性
毕业生就业反馈发现,会展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高。不仅需要策划、组织、沟通协调协作等基本能力,还需要其他综合能力。比如艺术鉴赏能力、外语交流沟通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法律事务处理能力等。大学学习期间必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不能局限于课程的学习,还需要丰富的阅读来拓宽视野。这样就业后在业内的选择会更多,工作和职业的韧性更强,对新工作的适应得更快,贡献也会更大。
(三)毕业前——培养核心技能,实现职业生涯前摄主动性
经验发现,毕业前准备越充分,就业情况越好。毕业前,指导学生加强核心技能。例如,一些学生有艺术类特长、语言特长或者专业等级证书,可以在毕业前通过定制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并在求职时形成核心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机会,在实习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并能初步确定目标岗位。
(四)毕业后——能够持续学习以强化职业生涯动机,获得工作认同
近些年,就业整体环境有了很大变化,技术进步的影响尤为突出。这要求会展从业者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变化,同时通过持续学习,从业者更容易获得工作认同。例如,移动终端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对会展营销中的宣传推广有直接影响,会展从业者必须快速跟进,应用新的技术保持客户联系并获得竞争优势。一些新技术在校时并没有学习,但是如果从业者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就能够积极并高效地掌握所需技术。
三、就业能力提升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会展专业教育就业能力培养理念
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社会各方面的协作才能够实现,因此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会展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毕业生中的大部分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概率很小,教学中更应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和协助。
(二)建立针对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会展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包括四个基本的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特长培养模块和实习实践模块。通识课程模块需加大学生选择的课程范围,包括社会人文历史、科学技术前沿资讯、商业伦理道德、科学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模式。专业课程模块部分需要完善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会展专业教材的建设。特长培养模块可以引入网络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表。实习实践模块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把行业和社会资源引入到教学中。
(三)构建就业能力培养的支持系统
会展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学院、专业及基层教师和学生全面配合,才能够实现。从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层面,应该给专业更多的自主权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能够更多体现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基层教师在课程安排设计方面,要充分体现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探讨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案。学生要树立就业能力培养意识,通过个性化的课程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会展专业教育相对于成熟的学科,仍处于探索阶段。围绕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围绕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否则会展人才培养就会失去方向。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何玉润 李晓慧;会计研究;2013年4月
2.工业 4.0 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李立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1月
会展管理专业 篇12
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创办于1998年, 至今已近20年。而这20年也是会展行业迅速发展的20年。
学校会展专业始终保持与行业同步发展, 专业成长与行业成长完全同步。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前身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2006年, 该专业成为浙江省唯一的现代服务业会展实训基地;2009年, 被评为杭州市示范专业;2010年, 成为浙江省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改责任单位;2011年, 受省教育厅委托编订的《浙江省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通过专家鉴定并推广实施;2011年, 被评为浙江省课改基地学校;2012年, 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五年一贯制”会展策划与管理大专班;2013年, 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2014年, 由人民职校会展专业牵头, 成立杭州市会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成为浙江省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改革责任单位、浙江省会展学会理事单位和杭州市会展协会理事单位。
该专业拥有模拟会展厅、会展搭建实训室、会展制作室、广告制作室、平面设计实训室、会展设计室、多媒体制作实训室、陶艺实训室、美术基础实训室等一流实训室11个。
独具匠心实践更专业的教学模式
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会展专业教学一直进行适应性调整, 与行业发展同步的课程建设更是专业发展的亮点。
为适应杭州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学校除了教学硬件不断更新、保持行业领先之外, 还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凸显专业发展特色, 更好地保证了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道德始终保持比较高的水准。
会展专业开展以项目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实训教学中尝试层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围绕核心技能的培养, 构建全方位的资源库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估体系。通过技能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三个维度的实施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过程+结果+档案袋”的评价模型, 着重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态度、行为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实现了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2011年, 探索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研究报告《基于教学项目的层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杭州市第四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会展专业主编出版了浙江省中职广告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图文制作》。
独树一帜培养未来会展行业领军人物
学校依托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会展实训基地, 承接会展综合服务项目,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开展开放式会展实训,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们走出去, 承接了全国女生教育大会、全国幼师研讨会暨毕业生招聘会、浙江省首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论坛、浙江职教成果展杭州展区布展、杭州西湖博览会中华老字号博览会设计与布展、杭州钱江国际时代广场开工奠基典礼等综合会展项目。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书记来学校调研时, 对会展专业给予了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