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机遇

2024-05-18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机遇(精选7篇)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机遇 篇1

会展业是新兴产业, 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加快促进会展业发展是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 海南会展业发展优势显著,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抢抓机遇, 科学规划, 积极创造条件, 打破制约瓶颈, 加快发展步伐, 使之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一、当前海南会展业发展优势强劲

海南省一流的自然生态、独特的旅游资源、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及有利的政策条件等, 为海南会展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 海南会展业的强劲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和品牌效应对海南会展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 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为海南会展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六大战略定位是:我国旅游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从广泛的意义上讲, 六大战略定位对海南会展业发展无疑都具有导向和助推作用。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两大战略定位则直接与现代会展业相联系。一方面, 会展业和旅游业两者相互促进。会展业发展是会展旅游的一个基础条件, 而旅游业发展则能有效拉动会展需求。随着海南旅游业加快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的速度以及旅游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海南会展市场蕴藏巨大潜力, 商机无限。另一方面, 现代会展作为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载体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 发展现代会展业已成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次, 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品牌效应是海南会展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国际旅游岛是海南旅游的品牌, 也是海南会展的品牌。在海南办会展, 自然铬有国际旅游岛的印记, 无形中被赋予国际旅游岛品牌的内涵和价值, 增强竞争优势。

二是海南已逐步夯实了现代会展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 海南会展软硬件逐步改善, 会展业持续发展。博螯亚洲论坛的成功举办, 打响了海南会展的品牌, 扩大了海南会展的影响, 为海南会展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积累了宝贵经验。即将建成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 规模大, 档次高, 功能多, 设施全, 环境美, 是举办国际、国内会议和展览的理想场所。海南在交通、酒店、网络信息、金融服务等方面也具备了加快会展产业发展的诸多优势。东西环岛铁路公路、海上船运以及海口美兰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构建起一条现代立体交通网络。近三百家星级酒店, 近四十家五星级酒店使海南成为全国度假酒店最多、五星级酒店比例最大、顶级品牌最集中的区域。日益完善交通网络、旅游服务设施和金融服务体系已成为推进会展发展的强大动力, 海南会展经济近几年呈稳定快速发展趋势。会展总收入2006年为690万元, 2007年1508万元, 2008年2310万元, 年均增长超过50%。2006年全省会议总收入3.6亿元, 2008年达到5.6亿元, 带动会展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0亿元。海南会展业已经奠定发展的初步基础, 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三是省委和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海南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海南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发展, 并加强领导, 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在由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完成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 会展业被列为海南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政府相继采取成立会展业协调领导小组、划拨会展专项基金、积极承办各种高层次会议和展览活动等一系列积极措施, 有力地支持了海南会展业发展。海南省及有关部门领导对会展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有利于凝聚人心, 协调各方力量,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会展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海南会展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抢抓机遇促进海南会展业快速发展

海南经济不发达, 会展业起步晚, 起点较低, 经营不够规范, 整体实力较为薄弱。会展业现状与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及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很不相称。因此, 必须抢抓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 努力克服困难, 充分发挥海南资源优势, 提升市场竞争力, 实现跨跃式发展。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

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大力扶持会展市场

海南会展业还处于发展初期, 政府直接参与对会展业发展至关重要。海南省政府需充分发挥宏观指导、调节监控和扶持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加大对会展市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促进会展业快速健康发展。当前的重点工作是:第一, 做好科学规划和指导。制定海南会展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明确目标, 有序发展;把紧准入门坎, 引入竞争机制, 营造良好环境, 促进公开竞争;引导企业修炼内功, 塑造品牌, 提升品质, 防止急功近利、盲目竞争。第二, 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服务增强会展吸引力。通过减免税收、给予补贴、免除展费等优惠政策以及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吸引会展业及相关企业参展, 同时推动海南会展跨区跨省跨国合作, 扩大规模, 提升层次。第三, 加强舆论宣传扩大海南会展影响。积极利用各种传媒, 通过大力宣传,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 使海南百姓和旅客都了解、关心和支持海南会展业发展。

2. 紧扣国际旅游岛主题, 打造海南会展特色品牌

会展品牌建设有助于提升会展层次和水平。广交会是广州会展的品牌, 突出了广州的品位;高交会是深圳会展的品牌, 体现了深圳的特征。海南会展要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 达到彰显海南特色、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也必须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海南已树立起博螯会议品牌, 要在发扬光大博螯品牌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博鳌国际论坛和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的成功经验, 建设展览品牌。海南展览品牌建设应紧紧围绕“六大战略定位”, 立足海南资源优势。例如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旅游商品交易会等就可建成海南的品牌展会。

3. 加强会展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会展专业化水平

现代会展从确定主题、策划筹备到招商布展、组织协调、招待服务等, 都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会展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会展专业化是以会展人才队伍专业化为支撑的, 要求经营管理者不仅要掌握会展管理知识, 而且要熟悉会展操作规程, 具有较强的会展服务能力。因此, 会展业发展越来越受会展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制约。海南省要提高会展专业化水平, 加快会展业的发展, 就必须抓紧培养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会展人才。既要重视引进和培养一批会展高级管理人才, 更要重视培养一大批普通技术和服务人才。海南省大中专学校担负着为海南会展业培养人才的任务, 要认清形势, 充分调动积极性, 深入调研会展市场, 加强会展专业建设, 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培养合格会展人才, 为海南会展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4. 统筹全省会展布局, 优化配置会展资源

只有统筹全省会展布局, 优化配置会展资源, 才能实现会展效益最大化, 最大限度发挥会展对国际旅游岛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要坚持市场的主体作用, 同时积极运用政府的经济职能, 使海南全省的会议、展览以及会议展览周边设施建设形成合理布局。根据会展举办的条件要求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功能组团的特点, 海南展览以海口为中心, 集中在海口、三亚两地是符合海南实际的。但是, 目前会议和会议旅游主要集中在三亚、琼海、海口等东部少数市区的现象就不合理。未来海南会议和会议旅游应向中西部倾斜, 以有利于中西部旅游业发展。要在博螯亚洲论坛基础上, 根据中西部各市县的资源特点, 采取不同发展战略, 树立其特色会议品牌, 促进会议品牌区域化建设, 推动中西部旅游经济发展。

5. 结合重大赛事及活动, 增强会展效益和影响

会展特别是展览举办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与群众参与人数及活动氛围有关。会展举办日期选择在有大量群众和游客参与、有利于活跃喜庆氛围的日子, 无疑会扩大影响和增强效益。因此, 要注意将海南会展与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体育赛事以及海南岛欢乐节、黎苗“三月三”节等民间节日活动相结合, 使会展人气更加旺盛, 氛围更加活跃, 做到大型活动、赛事与会展交相辉映。

6. 加强会展市场调研, 准确把握需求动向

市场研究不足是海南会展业的一个薄弱环节, 必须予以巩固和加强。不论是政府和企业都要深刻认识市场调研对会展产品开发的基础性作用, 深入研究国内外会展市场。政府依据调研结果, 才能科学制定针对会展业的扶持和指导政策。会展企业经由市场调研, 才能充分地掌握市场信息, 了解会展业发展态势, 及时开发出满足参加展览的厂商、参加展会的群众和游客需求的会展产品, 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从而在激烈市场竞争在保持领先优势, 使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7. 加强会展业法规建设, 营造良好会展环境

建立健全会展业政策法规, 是规范会展活动, 营造良好会展环境的必要条件, 是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快会展业法规建设, 对会展市场准入条件、市场主体资质、知识产权保护、会展质量评估体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使会展活动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有序发展。其次, 要强化海南省会展协会的职能, 完善协会运作机制, 调动协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公平竞争, 规范市场秩序、优化会展环境以及开展行业调查、改进行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8. 推动会展管理创新, 提升会展举办质量

海南会展业起步较晚, 要想急追直上, 除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法规体系外, 还必须认真吸取国内外经验, 在管理上锐意改革创新。通过管理创新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加速提高会展项目策划、营销和服务等综合能力, 提升会展质量。尤其要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在管理中的运用, 努力加快会展信息化建设, 提高会展管理信息化水平, 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展会需求。

摘要:当前海南会展业发展优势强劲, 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大力扶持会展市场;加强会展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会展专业化水平;统筹全省会展布局, 优化配置会展资源;结合重大赛事及活动, 增强会展效益和影响;加强会展市场调研, 准确把握需求动向;加强会展业法规建设, 营造良好会展环境;推动会展管理创新, 提升会展举办质量。

关键词:海南省,会展业,对策

参考文献

拉长会展短腿打造海南品牌——访海南会展协会会长杨学功.周傲霜.今日海南.2010年01期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机遇 篇2

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会展业焦点转向亚洲,这将为中国会展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国会展业正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为会展业创造条件;中国会展业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会展数量、规模等持续扩大、中国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中小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的新特色;中国会展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继续加强,其中中国同类展会的主办单位联合办展,形成规模效益;国外展览公司改变策略,由展会移植变为并购展会或者与中国展会主办单位合作办展;中国展会水平和会展设施进一步提高,其中品牌展会数量增加、会展观众组织等服务方式改进、会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会展设施不断完善;中国会展主办者多元发展;中国会展行业组织的作用日益活跃。

改革开放,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展览活动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形成行业。近几年来,展览业在以年均20%(估计数)速度发展。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展览业的直接产值约60亿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5%。如果按照德国科隆的一项分析计算标准,展览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为9%,那么,中国展览业的间接产值约为500-600亿人民币。1 会展城市

目前,中国展览业是遍地开花。就展览规模和实力而言,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中国的展览中心城市,分别占全国展览市场份额的25%、18%和8%;大连、长春、青岛、南京、苏州、合肥、杭州、宁波、厦门、西安、武汉、南宁、昆明、重庆等成为地区展览中心城市;此外,一些地、县、镇也兴建展览场馆、举办展览会,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展览城市,比如潍坊、义乌、顺德、乐从、东莞等。

据北京统计,北京会展业每年解决1.76万人就业,人均产值3.1 万美元(是北京人均产值水平的10 倍)。全国具备举办大型国际展览项目的250家展览公司中约130 家在北京,北京注册的展览公司约200 家、展览施工公司200 家,为展览服务的设计、广告公司约800 家。另据统计,2002年北京共举办会议71053个,举办展览1298个,展览总面积为339.9 万平方米,会展业直接总收入20.8亿元。据上海统计,上海目前平均每周办展6 个。

2002 年,上海会展业直接收入18 亿人民币,交易额达500 亿。据广东统计,2002 年规模会展就有200多个,单向成交额达3000 多亿元(不含广交会)。

考察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会展产业带的发展。中国会展业作为都市型服务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使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为会展中心城市组成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它们通过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级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以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上述五个区域的发展要齐头并进并不现实,以梯度形式进行则不失为一种相互竞争和相互拉动的良好策略;而从各区域来看,则应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各会展产业带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等,构筑各自的区域创新系统,以促进区域会展经济的腾飞,以促进我国会展产业进一步发展。2 会展项目

中国的展览会项目数量据有人统计已达8000 个,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展览会有3000 个。仅从数量上看,可能已居世界第一。其中一部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包括综合性质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以及一批专业性质的展览会比如中国国际机床展。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览会,号称中国第一展,在可以称作世界第一大国际贸易展。最近一届广交会规模达36万平方米(两期两地合计),参展的有48 个交易团、10195家企业,展位18400个,参展商品达12万种,海外采购商超过15万人,成交总额超过200亿美元。每届“广交会”可为广州带来约30亿元的收益。(数据来源:文涛咨询)3 展览场馆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展览场馆建设不多,著名的有苏联援助的4 大展馆: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已被拆除),此外,还有中国农展馆以及一些地方展馆。这些展馆主要用于举办宣传性展览。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兴建了一大批展览场馆。目前广东建成展览场馆最多。广州广交会展馆面积约17 万平方米,并正在兴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展馆,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第一期15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广东的深圳、东莞等地也建有一批展览场馆。上海目前已建有5 处展览场馆,今年扩建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面积将达25万平方米。此外,许多地方有一大批在建和将建项目,据称,潍坊市将建设超大型展览场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约有150个展览场馆,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而据德国统计,德国仅有展览场馆24个,总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场馆是汉诺威展览中心,展馆面积约47万平方米。国际博览联盟主席安格斯去年末在日本展览业年会上发言,预计中国展览场馆的规模将在5年内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会展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随着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其功能也从原来简单的市场交换,逐步延伸到其他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科技功能、教育功能等。

所谓会展政治功能,是指会展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宣扬一定的政治主张与观点。

现代会展自诞生以来,就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会展与政治有紧密联系,但并非所有的会展活动都具有政治功能。特别是在西方市场化国家和地区,除政治性会议外,会展活动更多地体现出其自身所特有的经济特性,目的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即便是举办大型纪念或庆祝活动,也都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会展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会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等因素,使得会展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我国目前的会展活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根据展会的内容和形式,简单地把我国具有政治功能的会展分为3类。

1.政治性会展。主要是指那些纯粹以政治为主题或是带有政治题材的,并以获取政治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会展活动。这类政治性会展包括政治成果展、政党集会、英模报告会等,其政治功能显而易见。目前国际会展大部分是科学和商业性的,与政治等方面关系不大,但在我国政治性会展所占比例稍高一些。

2.公益性会展。主要是指大型体育活动、大型纪念和庆祝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特定领域的效益并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大型纪念和庆祝活动包括国庆庆典、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等,其目的在于获取政治效益。大型体育活动包括奥运会、全运会等,由于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吸引全球的注意力,尽管活动本身排斥政治,但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政治的影响。

3.商业性会展。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并兼顾社会效益。之所以说其具有政治功能,主要是因为我国不少商业性会展,多有政府的参与和介入。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部门在会展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商业性会展活动中的种种政府行为,反映出其政治功能的作用。因此,具有很强政治功能的商业性会展是我们研究分析的重点。4 会展产业发展建议

我国会展产业正在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从前瞻的视角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体,会展经济与其他经济类型互为发展。科学发展观是要达到行业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会展经济发展应包含这一产业所有链条、环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建设会展场馆,培育会展公司等单方面的进步;它应该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升。会展经济发展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会展是会议、展览和节事活动的整合形态,它不仅仅是经济活动,体现对利益的追求,它同时也是社会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经济、社会、科教、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向往。

二、发挥政府对会展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此报告提出三点具体建议:第一,建议政府部门能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中国会展业进行宏观规范,同时减少对会展活动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使会展业各个主体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第二,共同研究制定中国会展产业政策。第

三,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会展中心场馆、会展业和相关服务业能有积极性办好会展活动。

三、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

会展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模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就会展城市而言,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速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的会展公司。就展览项目而言,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提升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筹建全国性会展协会,促进中国会展产业化。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行政机关主要通过制定规则来调控市场,而市场的自律则主要依靠由企业构成的行业协会组织来进行。中国应该借鉴那些展览发达国家的行业管理经验,在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会展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相关中介机构的行业自律作用,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加强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协调会展活动。

五、有意识有目的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这其中包括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会展项目运作的专业化。

六、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带来的契机。个制约因素影响中国会展业发展

处于新兴产业阶段的中国会展业,在近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就会展业的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和利润的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结合采集的数据和报告研究结果,报告认为中国会展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第 一,当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仍然是粗放型量的扩张,亟待实现注重内在质量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二,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行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都需要调整。第三,中国会展业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行业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妨碍会展业全国体系的形成。

第四,中国会展业相对低下__________的市场开放度,阻碍了行业内资本市场的形成,使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机遇 篇3

12月18日,“首届长三角城市会展发展论坛暨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宁波等19个城市结盟。

近几年各种“会展联盟”频繁出现于中国的会展界,长三角会展联盟、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穗港澳会展联盟、中国商业联合会会展联盟等等,小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联盟,以及以合作会议形式出现的各种联盟更是不胜枚举。

中国会展业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在量的积累上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每年举办的各种展览会多达3800个,仅次于美国,平均每天有10个以上的展会开幕。然而,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却是竞争的无序、资源的浪费。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会展发达地区展览会的举办频率尤其密集,竞争更为残酷,资源浪费的情况尤为严重。在全国统一的会展协调管理机构迟迟不能建立的情况下,会展联盟作为中国会展业发展到特定阶段所产生的需求产物,应势而生。

城市之间交流的需求

杭州市发展会展业协调办公室副主任郭初民认为,中国会展业正处于群雄并起的时期,除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之外,还包括城市之间的竞争。而城市之间的交流需求已经大于企业之间的需求。每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交流的需求。交流既是交流信息,也是探究对手的动向,联盟成员既是伙伴,也是竞争对手。

目前,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许多城市都有专门的会展协调管理机构以及大型活动管理机构。而省一级的却没有这样的机构,县区级也没有这样的机构。用郭初民的话来形容,就是“上不顶天,下不立地”。我国会展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没有先例,各地都在一步步探索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虽然展览强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由此城市之间就产生了横向联合的需求。

虽然联盟成员抱着“共享资源、合作共赢”的宗旨,但是毕竟各个成员之间的会展业发展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有些城市囿于发展条件的缺陷,不可能再争取更大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那么,大联盟就会变成小联盟.小联盟则逐渐解体或者转变模式,进行更深一层的合作。这种会展联盟属于阶段性的需求产物,是我国会展业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过程中的一种过渡产物。郭初民认为,由各地的会展协会组成的会展联盟是未来联盟的发展趋势,从最近成立的两个会展联盟的参与者可以初见端倪。

整合资源区域共同发展的需求

从诸多会展联盟的合作目的和合作内容可以看出:整合区域会展资源,避免重复办展,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是所有联盟的共识。

伴随着展览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展览业呈现出混乱局面。同一区域内,同类展会数量日益增多,甚至一月之内同类展会在同一城市都会频繁举办。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客户分流,资源的浪费,展会处于残酷的竞争之中,无法精心培育品牌展会,单独做,谁也做不大做不强,从而导致我国会展业无法形成品牌优势。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通过行业整合、协作,优势互补,合力共赢。

穗港澳会展联盟的发起者一广州市会展行业管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广州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卜灿雄表示,发起穗港澳会展联盟的初衷就是本着务实的精神,通过相互组团参展参会、信息资源共享、联合开展宣传等有效的手段,在穗港澳三地开展区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形成更为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吴承璘在12月18日召开的长三角会展城市联盟成立大会主题发言中也指出,在长三角及其他各城市迅速发展的整体态势下,长三角会展也正注入质量的原始积累,正从各自为政的初级发展阶段向以规模和品牌以及跨城市资源整合互动位目标的高级阶段迈进。

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共有上海、南京、杭州、南昌、合肥、宁波、常州、盐城、泰州、温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义乌、衢州、芜湖、马鞍山、毫州19个城市结盟。联盟的范围已经超出了长三角区域,而且各地都派出当地会展业主要负责人参会,南昌、芜湖和义乌则由主管副市长亲自带队,这充分说明,与前几年相比,各地政府对于发展会展业已经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在如何健康有序地发展会展业,培育和打造品牌会展方面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会展联盟正是适应会展业的发展,满足区域会展发展需求的体现,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

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是联盟面临的最大问题

其实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联盟”早已充斥在我们周围,大到众所周知的如欧盟,小到只有行业内少数人知晓的绿色联盟、黑客联盟等。绝大部分联盟都是松散型的,会展联盟也不例外。在现行的国家管理体制下,会展联盟作为正式组织登记注册,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和中国城市会展联盟都为此进行过尝试,但均不成功。因此,目前国内的会展联盟都还尚未在工商部门注册,没有常设机构,或者常设机构职能不健全,因此很难开展具体工作。大部分业内人士对这种联盟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持怀疑态度。

此外,做为一种松散组织,会展联盟力量比较薄弱,缺乏约束力。在面对稀缺的展览资源时,联盟成员依然是“利”字当头。比如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本来协议在东三省各城市轮流举办,但是2004年在沈阳举办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沈阳市权衡利弊,终于决定今后固定在沈阳举办。

种种迹象表明,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是联盟面临的最大问题。穗港澳会展联盟和刚刚成立的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是具备相对完善的合作机制的联盟。两个联盟的合作机制也大同小异,建立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设立会展合作论坛,联合主办、轮流承办;设立常设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等等。

但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合作机制只是联盟发展的第一步,许多联盟都是只有一年或两年的生命,之后就悄无声息。正如郭初民主任所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盟成员之间必然会出现发展的巨大差异,从而使某些成员失去参加联盟的兴趣与动力。因此会展联盟必须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加强联盟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卜灿雄会长对此表示,之所以没有一步到位建立“泛珠三角联盟”,就是为了避免流于形式。首先着眼于“穗、港、澳”三地开展小三角联盟,进行探索、尝试,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推进“泛珠三角联盟”。他还强调,建立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合作机制,协调联盟各方利益,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是联盟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机遇 篇4

一、当前国际上会展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来自信息时代的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 与过去所不同的是, 现在通讯手段发达,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话会议、视频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特别是在web2.0时代, 博客等新型方式更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互动, 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便利。而会展却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 尤其当企业在平衡市场营销费用和营销效率的时候, 通过参加会展来推销产品的方式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在科技日新月异, 产品品种不断翻新的今天, 企业需要抓住市场机遇, 抢占先机, 而不是等到某个一年一度的会展上才推出产品。在信息时代, 产品进入市场的时机选择将更多地摆脱对会展的依赖。当然, 会展与其他信息交流手段相比, 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会展是人与人直接的面对面交流, 也是人与物的直接接触。比如新型和新款汽车通常都是在汽车博览会上推出的, 因为人们可以亲自登上汽车感受一下, 这是其他信息手段取代不了的, 而且人们在汽车博览会上可以同时体验各种各样的汽车, 进行分析比较。因此, 会展业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必须发挥其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同时性, 针对不同产品的性状特点, 大力发展专业性会展。

2、来自行业竞争的挑战。

近些年来, 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 各国政府和大型国际都市将会展的展馆建设纳入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当中, 通过新建和扩建展馆吸引大型国际博览会, 来提升国家和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会展业竞争压力加大, 与展馆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相对应的却是场地租金的不断下滑, 在德国这个世界第一会展大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公共财政过于倾向支持国际性会展, 忽视区域性会展的趋势也导致国际性会展的竞争尤为激烈。随着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 欧美国家不再能够垄断会展业, 举办会展的地域选择越来越宽。企业也愿意到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来办展览, 更近距离地与消费者接触, 推广产品以及听取市场对产品的反馈。面对竞争, 传统的会展大国会充分利用成熟的行业体系、娴熟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办展经验继续巩固其会展业的市场份额, 新兴的会展国家则要把握会展业发展新趋势, 充分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 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会展产业。

3、来自市场需求的挑战。

今天的会展业早已不单单是提供一块场地, 邀请参展方参加, 吸引参观者前来观展的商业活动了, 市场需要会展产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生成更多的附加值, 使主办方、参展方和参观者这三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如果会展业不能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就有可能被其他的交流形式所取代, 因此, 必须拓展会展产业的服务链, 将商业活动与休闲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会展前的咨询服务和会展后的跟踪服务。此外, 会展业在体制机制上也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追求会展业三方主体满意度的提升。

二、全球化背景下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会展业为应对面临的诸多挑战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添服务内容满足各方需求。

会展业主要在两个方面拓宽服务内容:一是在展览期间不仅提供良好的硬件服务, 也要突出软件服务。比如在商品博览会上, 由于主要参观者是最终消费者, 所以在展区提供儿童游乐设施已成为必须。对于国际博览会而言, 安排一定的旅游观光节目可以使参展方和参观者在休闲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接触。人与人面对面直接交流是会展业的独特优势, 能够比虚拟媒介交流更容易建立起信任, 因此继续发挥这一优势是会展业的未来所在。二是要积极吸取其他虚拟交流方式的长处, 在会展前后拓宽服务内容。例如在会展筹划期间就广泛听取意见, 不仅是参展方的意见, 也要倾听来自潜在参观者的意见, 从而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 把握市场走向。在目前激烈的竞争中, 能够超前反映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展览尤其受到欢迎。而在展览结束后, 继续向参展方和参观者提供行业资讯等各种相关信息, 甚至不定期地举办区域性小型洽谈会, 让人们感到会展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就是展览期间的几天时间, 而是能时刻伴随着企业成长和消费者选择的一种信息服务模式。

2、既能够“请进来”又可以“走出去”。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加自由和快捷地流动, 企业不再满足于参加本地和本国的展览, 而是要到其他地方开拓消费市场。这一趋势要求会展业加速国际化进程。一方面在本国组织会展时, 尽可能多地邀请国外的厂商参展, 同时吸引国外的参观者前来观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国外市场的需要, 组织一批本国的厂商集中到国外举办展览, 这也成为出口导向型企业打入别国市场的重要途径。会展行业越来越需要有国际化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灵活的适应能力, 一批大型会展公司应运而生, 并且具有跨国公司的性质, 在其他国家设立代表处, 比如英国励展博览集团 (Reed Exhibitions) 在全球设有35个分支机构, 在36个国家举办440种展览会, 涉及44个不同的行业, 并形成自己的会展品牌。

3、主办方和展馆所有者的分离。

会展业现有两种经营模式, 一种是展览主办方同时也是展馆的所有者, 另一种是展览主办方不拥有展馆, 要举办展览时必须要向外租借展馆。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第一种模式的好处是展馆可以随时使用, 但维护和经营展馆的成本较高;第二种模式如同将提供场馆的服务外包给别人, 价格相对较低, 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于提供其他会展服务, 但在会展旺季可能遭遇场馆数量瓶颈, 导致会展的延期或规模的缩小。在会展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 第二种模式更为市场所采用, 会展主办方可以灵活地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 而不必受自我拥有场馆的地点约束, 而展馆所有者也可以与任何一个愿意到当地举办展览的组织者合作。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 双方进行了合理分工, 服务都朝着专业化发展。

三、我国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发展会展业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展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 我国会展业大有可为, 应积极调动有利因素, 努力弥补不足, 使会展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亮点。首先, 我国具有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吸引国外厂商来参展的前景广阔, 而经济全球化也使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需要通过会展的平台走向世界;其次, 国际经济危机使各国都在思考经济发展新模式, 我国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建设节约型社会, 加强环境保护, 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这些都将是今后国际会展业的主题;最后,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人口的集聚和消费市场的培育都会拉动对会展服务业的需求, 而拥有一个著名的会展品牌也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例如德国的汉诺威就因为会展而闻名世界。

同时也应该看到,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还相当滞后, 特别在会展服务和会展人才培养方面与世界会展强国有不小的差距, 经济全球化要求举办的会展符合国际标准, 要以跨文化的思维为参展商和参观者提供服务。不应过度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会展, 而是要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多举办专业性主题会展, 尤其是为我国的新兴产业提供走向世界的平台。同时加快构建面向世界的会展产业集团, 提升在国外举办大型展览的能力, 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 使我国的会展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志华.德国会展业给我国会展业的启迪[J].北方经贸, 2007, (2) .

[2]李智玲.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J].城市问题, 2009, (5) .

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 篇5

——08会本(4)班余星馨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2009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6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首次实现连续3年超万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0年国内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但投资需求仍然是国内需求快速增长的主体。应该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消费需求能力没有大的损伤,基于以下依据判断:一是从2003年到2008年之间(主要是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有大的提高,对于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产生冲击的对象,主要是出口型产业,并没有波及到全部;国际金融危机中收入受影响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工和职业层次比较低的群体,而他们不是我国消费的主体。三是我国经济在2009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国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消费需求是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在当前我国还存在大量阻碍消费需求增长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加上人们对于未来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依靠短时的刺激性政策还是难以有大的突破。我国投资需求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虽然民间投资并没有完全启动,但4万亿投资项目中,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总体上看,投资需求仍然保持比较旺盛的势头。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升级主要是依靠外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积累弱。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本来有动力潜心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根据我们对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企业的动力往往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技术创新),但由于我国缺乏长期的技术积累,大多数企业难以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中国会展经济这10年 篇6

2016年是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将于4月9日在珠海召开,《中外会展》将受邀出席此次年会,并对大会进行报道。作为此次大会战略合作刊物之一,本刊在4月杂志推出封面专题“中国会展经济这十年”,围绕“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与中国展览业的发展”进行专题报道。

中国会展经济这十年的发展状态

会展行业是我国的新兴行业,其在第三产业的价值和地位日益提高。随着我国会展市场的蓬勃发展,会展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地增长,在各省市的经济增长所占的比重也日益突出。同时,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已经成立十周年,作为我国国内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冠以“中国”、“会展经济”字样的,全国性的组织机构,其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之路上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此次,本刊将依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近几年发布的《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中的展会数量、展出面积以及海外自办展数量、展出面积以及场馆建设等相关数据来分析我国会展经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境内展览数量持续增长

据《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境内办展总量是6200场,总展出面积为6740万平方米,而2014年我国境内办展总量已上升为7495场,总展出面积达9736万平方米。四年时间,展览数量增长了2.2%;展览面积上涨了19%。

二、我国境外自办展数量扩张明显

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境外自主办展总量是66场,展出面积为15.81万平方米,2014年办展总量则上升为84场,展出面积为26.8万平方米。由数据可得,我国境外自办展基本上呈稳定发展态势,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开拓国际市场、打造自主品牌的需求逐渐增强,这也为我国本土企业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光彩的平台。

三、展馆建设方兴未艾

随着展会数量的不断增加,承接展会的场馆跟随市场需求亦在不断扩大数量和面积。根据报告统计,2011年调查36个城市共有153个展馆,总展览面积为682.68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为504万平方米;在2014年的调研城市中,已建场馆226个,室内面积已经达到964.13万平方米,相比2011年已建场馆数量增加了73个,而室内展出面积增长了460.13万平方米。

四、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目前,全国各省市大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但是,中国的会展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5位。根据《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2014年,中国上海市累计办展769场,累计办展面积达到了1279万平方米,分别占了中国总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的9.6%以及12.39%。这也反映了我国会展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一个特点。

五、会展管理机构功不可没

随着我国会展市场的蓬勃发展,会展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各省市对会展业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为了便于会展资源整合,促进会展经济发展,规范会展行业市场,各省市纷纷成立了政府性会展管理机构和会展行业组织,从而对各省市的会展行业进行管理和协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会展持续快速地发展背后离不开这些协会对其的规划和协调。

根据《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的统计显示,2014年度,全国各省份、直辖市中,成立会展协会组织的有49个,所占比率为31.2%;政府会展管理机构98个,占比达到62.4%。近几年,管理机构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会展业亦在这些机构的统一和协调下愈发向前迈进。

以上数据皆来自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自2011-2014年发布的《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紫皮书,通过对境内办展数量和展出面积、境外自办展数量和展出面积、展馆数量的变化以及会展管理机构的数量变化等分析和对比从而了解了整个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情况。

与世界上会展行业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尽管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现如今,展会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会展业这个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正在一步步壮大。

2016年4月9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十周年年会即将在珠海召开。近日,本刊采访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常务副会长储祥银,交流了研究会的十年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展望等相关话题。

袁再青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于2006年2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作为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顶级研究机构,十年来,它紧密联系中国会展经济的实际,聚集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为促进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回想十年前,袁再青深情表白:“当初筹建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这一社团组织的业内人士都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十年前正是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最热的时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带动了中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举办的会展活动数量剧增,引得当时的国务院成立了督办办公室。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成立,大大促进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

nlc202309090716

回顾十年探索历程,袁再青说:“这十年,无论是对中国会展经济,还是对研究会本身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十年。”研究会如今已经拥有356个会员单位和个人,包括主要会展城市的管理机构、会展场馆、会展行业协会、组展商、会展高校、会展服务企业等。同时研究会还设立了学术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会展学术、理论研究。从工作职能来看,研究会主要以研究、促进、服务、沟通四大工作为主。作为商务部直属的会展行业协会,研究会还承担了很多商务部的课题研究,同时也承担部分会展城市的规划、会展政策制定和研究。研究会还通过举行学术年会和研讨会,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对于中国会展业的现状,袁再青做了高屋建瓴的总结:一是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会展大国的地位,开始了从展览大国到展览强国的转变;二是中国会展业进入转型、升级、换挡的新常态时期;三是中国会展业和德国、法国等会展强国比起来,很明显的一个弱点是办展的主体整体实力不强,还有一个就是缺乏品牌度高的展会,这都是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研究会将继续发挥研究、促进、服务、沟通等四方面的功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更进一步促进会展行业发展,承担更多、更有效的研究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参考;第二,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中国由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的转变;第三,更好地为行业服务,结合“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为会展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最后,袁再青指出,未来10年,中国会展行业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行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研究方面要扩展外延,除了研究中国会展经济外,还要研究国外会展经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国际化色彩要更浓。

储祥银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从2006年到现在,会展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周期

2006年-2016年是中国会展经济发展很好的十年,同时也是中国会展大发展的时期,对于十年来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储祥银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会展活动不断增多。从大会展的概念来说,在这十年期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是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这两个活动对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和上海是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的重点城市,从北京来看,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北京新国展的投入使用,都极大的改善了北京办展的条件,对北京会展设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北京的现代会展服务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影响;而从上海来看,自世博会举办后,上海紧抓世博会契机,加强高校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服务体系的建成也为上海的会展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这两个标志性的世界级会展活动不仅对中国会展经济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而且把中国会展业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也带来了更多的会展活动。

第二,会展产业化进程加大。早前,我国会展管理不规范,而随着2015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5号),意见中明确了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展览是一个产业,并根据产业链的发展规律进行规划、管理、规范和促进。此外,自“十一五”时期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把会展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体系中,并成立会展办(协会),对会展业进行宏观的指导和具体的促进和把握。都大大加快了我国会展业的产业化进程。

第三,会展市场不断规范。政府逐步退出会展市场是其最终表现,从前几年开始,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政府主导型展开始被停掉或者转向市场,通过委托运作,代理招商或者PPP这三种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总体来说,政府主导型展览会市场化的加速,对会展行业形象的树立,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个国字头会展业研究机构 助推中国会展业发展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以会展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政策理论为研究方向,在促进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储祥银介绍,研究会的成立使中国会展业有了一个带国字头号的研究机构,对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承担了一定责任的同时,也对国家乃至地区的会展产业发展进程起到了比较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围绕国发15 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深对该文件的认识,对文件贯彻过程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和探讨;规划会展经济发展“十二五”课题等。

再者,研究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储祥银解释,研究会把地方协会、会展企业聚集在一起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经验,并把问题集中向上反应,使上层领导更好的了解会展业的发展情况。例如研究会每年固定有两个活动,分别是以教育论坛为载体的学术年会和以产业为主的年度研讨会,这些活动把全国的会展行业集中起来,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

最后,研究会根据展会的展览规律、举办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例如京交会、亚欧博览会等,把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或技术,来提升会展的策划水平和运作质量。

加强队伍建设 引领研究会未来发展

研究会自成立以来,通过自身努力,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在我国会展经济的十年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展望未来,储祥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展市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研究会将加强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尽可能多的借助社会上的力量,发展会展行业的研究力量和基本队伍,并通过不断学习新兴知识,比如“互联网+”、众筹众创等新模式,来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融合。储祥银强调,传统会展一定要和网络会展、移动互联相结合,借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提高会展服务水平、质量还有效率。

此外,研究会还将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大政方针,做好会展经济发展的研究工作,更好的发挥好开放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这两个平台的作用,例如今年下半年研究会将推出《中国展览业十三五规范》。

nlc202309090716

最后,研究会将致力于规范市场环境、建立行业标准,储祥银表示,标准化的建立将是会展行业发展的趋势,国发15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强展览业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文件中提及的行业标准、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统计体系的完善等,虽然目前已出台了一些标准,包括展会的搭建标准、诚信体系标准等,但是行业目前仍然缺少一个全国都在用的、都认可的标准,许多地方按照当地的标准进行统计,还有些展会是自己进行统计,但都缺少第三方认证。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落实。

未来五年,会展将进入转型创新与发展期

前些年会展行业发展迅猛,但从2012年开始,我国会展经济就开始呈现增速放缓的发展趋势,这在业内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会展业来说,特别是展览,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机遇大于挑战。储祥银表示,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十三五”期间,我国会展经济的大体趋势是转型创新与发展时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是政府主导的会展经济向市场倒向的会展经济转型。这一点在前面提到,会展经济将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二是外延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型。从现在的整体现象来看,外延扩张式的会展发展时代已经过去,发展会展经济服务精细化是关键,大型的会展活动以及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会展活动将逐渐增加。三是高速增长向基本均衡的中低速增长。四是管理体制更顺畅,管理制度改革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国发15号文件的下发,建立由商务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加快简政放权,并适时将审批制调整为备案制。五是市场规范进一步加强。国发15号文件从五大方面全面系统地提出展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各项服务标准将逐步统一出台,比如修订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统计体系的完善,中国展览会诚信体系建设等,都将在“十三五”期间有较大进展。六是新兴产业的展会将大幅增加。从目前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会展活动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虽然能源、原料型的展览会在减少,但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的展会以及面向市场的消费类展会数量在逐步增加,这些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有着重大的引领作用。

伴随着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十周年,这十年来也一直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值此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十周年之际,本刊采访了一些加入研究会的会员企业(个人),他们回顾了与研究会结缘的历史,表达了对研究会的祝福和期待。

张学山

振威展览集团董事长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初期我们公司便成为其会员单位,公司应该是第一批加入研究会的民营企业之一。加入研究会给我们公司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首先,参加会展业活动的机会增多并结识了许多业界朋友,了解了很多行业讯息;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为公司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作为我国国内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冠以“中国”、“会展经济”字样的,全国性的组织机构,其对中国会展业的促进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其在强化国内外合作、解读相关政策、助力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会展业的发展情况、传递会展业相关信息、推动会展业良性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希望研究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接地气”,尽量多在各省市举办活动,方便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同时,充分发挥研究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各会展企业更好地发展与合作。

王永

品牌联盟(北京)咨询股份公司董事长

其实在研究会创立不久,我就有收到邀请,希望我能加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我于2011年7月当选为副会长,2014年3月第三届第一次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理事会议上,再次被当选为中国会展研究会副会长。

正是有幸加入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我才从会展业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门内汉”。尤其是多次参加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举办的各类论坛,不仅借助平台分享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教训,还在姚会长提出的建立品牌会展案例库的建议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也是结缘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陈泽炎会长的引荐下,品牌联盟才有机会与青岛市政府建立联系,并且在2009年在青岛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品牌节。

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中,既是会展经济研究会从成立到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品牌联盟成立和快速发展的十年,同时也是中国会展品牌和中国企业品牌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

首先,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举办的各类论坛,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分享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提出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分享创业路上收获的一些硕果,同时也能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吸收更多的营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大家可以在相互引荐与沟通中拓宽自己的人脉资源,通过众筹的形式,合理利用各方资源,取长补短,实现经济的腾飞。最后,我也会组织研究会热心会展经济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会展相关行业工作个人和团体,一同以会展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政策理论为研究方向,紧密联系中国会展经济的实际,聚集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共同为促进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会员,要想研究会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首先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研究会组织的活动,共同扩大会展影响力,包括品牌联盟之前参与起草了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拼车指导意见》等大型课题的策划和起草工作,联盟有能力也愿意承担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相关研究课题。再则才能谈期待,2016年,我对研究会饱含着众筹、众包、众治、众胜等四个期待:众筹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之初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资金众筹、智慧众筹;众包指的是发动会员单位的力量,把协会做大、做强;众治,则是要集大家长处共同治理好研究会;众胜,共同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

nlc202309090716

回望十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当然也任重道远。未来十年,我将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各位同仁一道,不忘初心、携手共进!

刘大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

我们经贸与会展学院是去年加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但是我个人作为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十年前就有幸参与了它的筹备与成立工作。十年来,一直伴随着它的成长与壮大。无论是我个人还是学院,都从中获益匪浅,不仅得以共享行业信息,还参与到各种行业活动中去,这对我们的会展教学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当然,作为研究会的成员之一,我们也积极地贡献着一份力量。从2006年到2011年,连续六年每年出版一部《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2年又出版了《中国展览业发展态势分析》,并获得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外,我们还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2007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做了四个月的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2008年参加台湾中华大学“2008国际会展教育论坛”并演讲;2010年前往英国利兹出席第四届全球会展大会并应邀发表演讲;2011年前往韩国参加中日韩会展CEO论坛并发表演讲。

通常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几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的引导、市场主体的经营运作、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以及研究机构的推动。十年来,研究会在为政府提供建议、为业界搭建平台、提升行业凝聚力、推动会展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顾问、咨询的价值。

我们非常期待即将在珠海召开的“2016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通过年会,我们可以与业界有近距离接触,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会展业当前的需求与困惑,以便我们及时地修正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有机会与其他的教育同行沟通,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说实在的,每年这样的会议不少,所以也希望本届年会在内容、流程安排上,能更务实一些,信息量更大一些,让每一位参会人员都能有一种获得感。最后预祝本届年会圆满成功!

刘松萍

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会长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之初我就加入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作为我国会展业的权威性行业机构,在我国会展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沟通、研究、服务、人才培养这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功能,包括理论研究,比如4月即将举办的珠海学术年会中,就会把全年业内人士关于会展业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其次是沟通功能,研究会搭建起了会员企业和政府机关之间沟通的桥梁,把业界人士集中在一起就业界热点、难点等问题沟通交流;再次是服务功能,研究会作为社团组织,为会员活动提供平台,并提供一定的支持,比如会为一些会展城市做课题研究规划方案,组织展陈企业进行培训、国外考察等;最后是人才培养功能。

本次的珠海年会有三个突破点,一是立足于行业专业机构,比如本次年会同期举办的论坛活动、座谈会等活动都是由相对应的专业机构来负责;二是整合业界资源,立足本地企业,通过整合利用当地的业界资源,将年会交给举办地所在的企业协办,充分利用了研究会的会展资源;三是论文评选活动内容更丰富。

研究会在会展行业发挥着龙头作用,希望伴随着会展业的发展,研究会也将走向辉煌。

姚瑞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副总经理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时,我们公司便成为了其会员单位。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是中国会展业具有权威性和标志性的行业机构,只有拥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成为其会员单位;我们公司能够加入其中,不仅证明了公司的实力,更加增强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当然,研究会的成立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在理论研究上,研究会及时地对行业内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解决方法。其次,作为一个行业机构,它把行业意见、行业智慧集中起来为会展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总之,在理论研究、发展指导以及政策发声上都为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最后,在此次年会上,希望他们能够总结这十年来的发展经验,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在“十三五”规划下,更上一层楼,走的更好更远。

姜淮

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作为我国会展业的权威性研究机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加入研究会不仅提升了我们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也为公司展会市场的开拓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研究会自成立以来,通过促进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帮助各会展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同时,研究会也承担了商务部下发的重要课题文件的解读工作,如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解读;并且研究院自2011年起,通过采集全国会展业发展信息,每年发布的《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紫皮书,也为会展企业判断市场方向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总的来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会展行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希望研究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其舆论导向、政策解读等作用,研究并发现行业的规律性特点,使我国会展业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武少源

北京新汉源国际会议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2004年我参加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并在2006年2月16日参加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正式加入研究会成为其会员。研究会是中国会展业权威的研究机构,通过参加研究会每年上半年举办的学术论坛,我的著作《国际会议的组织与承办》、《会议运营管理》曾被评为优秀成果奖,也曾作为专家参加北京、贵阳、成都、西安等地区“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会展业的发展规划的评审工作,这对我个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业界专家和政府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十二五”时期前,我国除北上广等会展业重点发展城市外,其他地区的会展发展水平还不成熟,2011开始,研究会组织专家对各地会展发展进行规划、研究,这对地方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研究会每年举办的论文评选活动,也让我国会展业开始有了有独到见解、系统观点的会展著作。最后,现在教育活动越来越多,而会展教育在得到了研究会的支持后,对自身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任何一个行业要深入,都需要有人做统计工作,2010-2014年期间,曾主编《中国会议统计分析报告》,并从中意识到了会议的重要性。相对来说,我国的会展行业更偏重展览,也经常举办“以展带会”的活动,现在研究会也认识到会议的重要性,此次我也将在研究会珠海年会上做相关报告,希望报告给业界带来有价值的信息。最后祝愿研究会在未来能发展的越来越好,也会越来越重视会议。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机遇 篇7

近年来,重庆市的展览面积因展览数量的增长而不断上升,展览内容涉及高新科技、服装、化妆品、建筑材料、通讯、五金、汽车、摩托车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带来的直接收人将近25亿,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达200亿元,极大的刺激了重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务院关于打造长江上游会展之都的意见出台后,不仅重庆的会展业迎来了新的时代,重庆整个城市的未来也会是华光溢彩。

三步打造长江上游的会展明珠。为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国务院要求,重庆市政府决定在“两江新区”中心地带打造一个国际会展城。国际会展城以“城馆共建,建管合一,相辅相成,比翼齐飞”为建设理念,立足会展行业发展,放眼城市经济,以世界为舞台,使重庆的西部明珠效应发挥更广阔的作用。

针对国际会展城的建设,重庆市政府规划了三步发展路径:第一步,以国际博览中心为龙头,在5年之内投资1000亿元,基本完成幅员8.63平方公里、面积1100万平方米的会展城建设,入住人口15万;第二步,在5-8年内完成悦来生态城建设;第三步,10年之内,重庆新的国际商务中心将在悦来生态城中矗立起来。而这其中,作为龙头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就是国际会展城的核心工程。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总建筑面积60万平米,室内展示面积20万平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平层无柱会展场馆。根据方案估算,项目投资约74亿元。展览馆由16个展厅组成,单个展厅展览面积1.15万平米,地面承重3-5吨,多功能厅使用面积2万平方米,会议中心面积8.3万平方米,配有不同面积的会议室30余间,可容纳4000人同时就餐的宴会大厅是西部最大的宴会厅,配套的五星级酒店有客房395间,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将是集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商业、娱乐、酒店、住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国际综合性会展中心。

三纵两横成就国际会展新城。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的建成对重庆市、尤其是国博中心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首先反映在对当地交通市政的规划上。根据规划,围绕国际会展城建设的市政道路正在快速建设中,三纵(滨江大道、会展大道、金山大道悦来段)、两横(同茂大道悦来段、柑悦大道)、一桥(会展大道张家溪大桥)、一隧(金竹湾隧道),直通新城核心的地铁六号线支线将构成整个国际会展城的立体交通网络,以航空、轨道、路桥的立体优势巩固国际会展新城的区位优势。

其次,根据相关规划,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周边将修建6家星级酒店,以保障参会人员的住宿。世界上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美国温德姆酒店集团已于今年4月正式签约入驻了。

上一篇:变频器干扰故障分析论文下一篇:合作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