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会展经济

2024-06-23

茶叶会展经济(精选12篇)

茶叶会展经济 篇1

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农民增收问题不能形势化,各地应认真分析农民增收困难的具体情况和原因,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笔者深入农村,对屏山乡农民种植茶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种植茶叶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1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测算

1.1 茶叶生产调查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5户茶农,其中较好茶农1户,中等2户,较差2户。调查结果:种植面积8.34 hm2,总产量5 075kg干茶,总收入675 500元,总成本457 055元,净收入218 445元,总成本中直接费用368 080元,间接费用88 975元。直接费用包括化肥农药111 800元,电、汽费用37 530元,销售费用13 750元,人工费用198 000元,其他费用7 000元;间接费用包括机器设备折旧61 500元,茶山开种和茶苗待摊费用22 475元,广告费用900元,其他费用4 100元。从调查中可得出:种植茶叶产量609kg干茶/hm2,产值8.11万元/hm2,总成本5.48万元/hm2,纯收入2.62万元/hm2,平均收入133.10元/kg干茶,需成本90.06元/kg干茶,纯收入43.04元/kg干茶。

1.2 种植茶叶经济效益和成本核算

以上5户茶农种植茶叶的具体经济效益和成本核算情况如表1~2所示。

(元)

注:人工费用包括师傅工时和茶园锄草、喷药、采茶等管理雇工和家人投入工时,工价按市场现行价。

茶叶的经济指标分析:

土地生产率=农产品产值/土地面积=8.11万元;

土地盈利率=(产品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2.62万元;

劳动生产率=产品产值/活劳动时间=6.76万元;

劳动盈利率=(农产品产值-生产成本)/活劳动时间=2.18万元;

成本产品率=农产品产值/农产品成本×100%=148%;

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农产品成本×100%=48%[1]。

通过以上指标分析得出,土地种植茶叶可创产值8.11元/hm2,可获盈利2.62万元/hm2,每个劳动力年可创产值6.76万元,年可盈利2.18万元,每百元的资金投入可创产值148元,可获利润48元,可见茶叶的经济效益相当高,根据预测,茶叶的投资只需2.8年就可完全收回,而且以后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2 茶叶生产与水稻和地瓜的经济效益比较

茶业生产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很好的项目。自1999年,屏山乡引进台资创办全县第1家茶业台资企业———大方广茶业有限公司以来,截止2007年底,全乡种植茶叶面积达668hm2,户均茶园面积1 867m2,产量达500多吨,产值6 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290元,农民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得到的人均收入2 20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7%。种植水稻产干谷6 375kg/hm2,按市场价2.0元/kg计算,产值12 750元/hm2,成本11 460元/hm2,实际盈利1 290元/hm2。种植地瓜产量3t/hm2,按市场价0.4元/kg计算,产值12 000元/hm2,成本10 650元/hm2,实际盈利1 350元/hm2。种植茶叶与种植水稻和地瓜相比较,产值相差68 310元/hm2和69 060元/hm2,实际盈利相差24 930元/hm2和24 870元/hm2;同样的一个劳动力年所创造的产值相差4.8万元和4.76万元,年实际盈利相差19 868元和19 550元;同样的100元投入,产值相差37元和36元,利润相差37元和35元。从以上数字可见种植茶叶完全合算,大田县可以把水田和地瓜山用来种植茶叶,这是调整优化土地利用模式,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3 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途径

3.1 推行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是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现代组织形式,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是加快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在进行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政府部门也必须加强引导。不断探索完善制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基地、农户的联结带动机制,在稳定发展生产的同时,突出资源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的经济作物产品,促进区域经济增特色,产业发展上档次。

3.2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必须有机结合

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和商品特点,在研究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忽视生态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得到的效益是不巩固不持久的;离开在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去谈经济效益,也是不可取的。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同时注意社会效益。

3.3 加强茶园管理

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取决于茶树鲜叶的产量和质量,而鲜叶的生产又取决于茶园管理。实践证明对茶园投入较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实行精细管理,其产生的经济效果明显不一样。调查表明单位面积产量越高,茶叶质量就越好,纯利润就越大,利润指数表明高产茶园的经济效益优于一般茶园。

3.4 强化科技应用

立足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引进、繁育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大茶叶新品种培育和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猪-沼-茶”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切实做好全乡茶叶品种的提纯复壮、改良更新工作,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技术,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充分发挥农民科技夜校的培训功能作用,对农技人员、村干部、农民进行茶产业方面实用技术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培养一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使培训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当好领头雁,指导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摘要:调查分析了屏山乡农民种植茶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并与种植地瓜和水稻的经济效果进行对比, 对其进行评价分析, 阐明了种植茶叶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并对屏山乡发展茶叶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茶叶,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参考文献

[1]关乃孚.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9.

[2]邓吉妹.浅谈种植业结构调整成因及对策[J].福建省农经学会农经论坛 (2) , 2006 (2) :157.

茶叶会展经济 篇2

茶叶在销售方面,很多企业,都是自产自销,自己在外设立销售专卖店,大部分都是忙季生产,淡季销售。销售模式都是停留在守株待兔上。那么怎样做好茶叶销售?个人认为,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要相扣,要做好销售,就要多下功夫。

怎样做好茶叶销售

1、产品上下功夫

在众多的茶产品上,如何体现你的特色。你要研究你们公司茶产品的销售对象,这些人群的喜好、口味。销售的领域。这一切,你都要做好计划,至少年 终要做好明年的计划。不是盲目生产。要有针对性。并抓好茶叶的质量。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不要忽视。(提高质量主要有:茶园的管理、生产加工工艺的改进、厂房 卫生环境的改变,工人的技术培训等),要算好企业的盈利点到底在哪里,哪里该投资,哪些就要放弃,不要全部上,大则全,往往适得其反,做企业与做人一样,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2、产品的包装上下功夫

好的产品,没有好的包装是不行的,包装要体现你们公司的品牌及产品的特色。我看过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的茶叶包装,给人感觉一看到包装就想喝的感觉。

3、积极引导消费者科学饮茶

你要出一本茶叶手册,内容包括,贵公司茶叶的介绍,每一种产品如何冲泡,每一种产品的历史传说(即文化类),这种茶的功效等。我就看过德国的茶 叶专卖店向消费者免费发放茶叶消费手册,不要再印什么公司简介之类的画册,除了老板的大头像,也就乱七八糟的产品图片,很多企业的简介画册都成了老板的个 人英雄史,老百姓最反感,也浪费公司的钱。要务实,不要务虚。

4、在销售上,要用营销的思维,产品没有营销等于废品。

1)设立贵公司的专卖店,可以自己开,可以让别人开,贵公司供货,但要有一套机制与管理办法,不要没有规律,乱开一气。经济上要独立核算,不要铺得太大,求精,求效益。

2)与大的超市或茶叶连锁店联系。代销你的产品。

3)招聘营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地区代理,发展公司团购。

4)发动下岗员工,开展社区越茗印象茶叶直销模式。但注意不要学习传销,我个人认为不足取。

5)进行网上销售。积极拓展网上电子商务。

5、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方面,不要急于求成,国外的交易周期长,风险大,但是见效快。要瞄注国外的高端市场。不要再盲目跟从他人之路,注意,一定要练好内功,才开发海外市场。不要急于扩展,要做扎扎实实,以点带面,稳步发展。

6、积极引进人才,制订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在股权制度上的改革,切忌家族式企业,有一点原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建立长期的人才队伍培训工作。

茶叶会展经济 篇3

摘要:恩施州产茶历史悠久,是湖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本文对恩施州主要产茶县(市)茶叶发展现状和产茶区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指出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恩施茶叶产业全面提升,提高恩施茶叶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恩施州;茶叶;产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04

茶叶作为恩施州的六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州内的经济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以来,恩施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被先后授予“湖北省无公害示范茶园”、“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园第一市”、“中国茗茶之乡”称号。其中恩施富硒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恩施玉露获得“2012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恩施茶叶产业的发展与知名茶叶品牌产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茶叶品种更新速度较慢,生态茶园标准化程度不够高,茶叶市场督导力度不够,企业效益还不够明显。

1调查地点及方式

1.1调查地点

恩施州各县、市:宣恩县内伍家台村贡茶直销部,建始县内高坪镇茶园,咸丰县内高乐山镇茶园,鹤峰县内走马镇茶园,来凤县内大河镇桐子园村等;恩施州内产茶基地:芭蕉、屯堡等;恩施城区人口集中流动点:恩施硒都茶城、华硒女儿城、体育中心以及恩施各大超市、茶楼、茶馆、茶室、集贸市场等。

1.2调查方式

采用实地走访和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在2015年3~4月进行,分别在恩施州8个县、市茶叶人口密集区和主要茶叶经销商密集区进行问卷发布,问卷设计项包括:平时顾客喜欢或经常购买的茶叶品种、主要价格范围;当地茶树品种知多少;是否关注茶叶产地或产茶时间以及原因;平时购茶消费者是否会看中包装及主要原因;能否区别恩施州内绿茶基本的加工工艺及原因;是否了解恩施州各种茶叶最新销售情况、主要销往地。

2结果与分析

2.1恩施茶叶生产状况及分析

茶叶是恩施州重要的支柱产业,茶叶种植规模及产量位居湖北第一,产茶与制茶历史十分悠久,茶叶资源也极其丰富。全州适宜的种茶面积有140多万亩,茶叶种植面积已经从2014年的85.48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近100多万亩,占可发展茶园面积的71.4%以上。茶叶总产量从2010年的4.61万吨发展到2014年的产量7万吨左右,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2015年茶叶绿色原料基地认证面积18万亩。全州六县两市65个乡镇(占全州88个乡镇的73%)均产茶。

恩施市茶园主要产茶地为芭蕉、白杨坪洞下槽、屯堡马者等地。目前总面积已突破3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到25万亩,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干茶79公斤。政府鼓励企业进行茶园标准化、生态化建设,为茶农与企业、政府之间提供通道,推动恩施的茶叶健康有序的发展。

宣恩县茶叶种植面积15万亩,主要分布在晓关、椒园、万寨、长潭河4个乡(镇),当地大部分农民靠种茶为生,他们的收入也大都来自于茶叶。2014年宣恩共生产春茶约2000吨。

建始县2014年全县绿茶种植面积已近2万亩,油茶和乌龙茶种植基地建设已达1.3万亩,其茶园面积占恩施州茶园面积的近3%左右,建始茶叶产业一度辉煌,高峰时期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拥有120多家加工厂,年产量达8000吨,近年势头有所减弱。

咸丰县以生产乌龙茶、机制名优绿茶为主。2014年咸丰县的优质茶叶面积突破了12万亩,全年生产干茶6350吨。该县在黄金洞、清坪、小村、尖山、活龙、高乐山6个乡(镇)建设茶叶产业观光走廊,取得明显成效。在5月,该州举办的首届“硒都杯”恩施硒茶茶王大赛上,馨源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咸丰帝茶”获得了红茶茶王的称号。

鹤峰县茶叶种植遍布四乡五镇,现有茶园面积约25万亩,截至2014年年底,全县茶叶产量突破8000吨。鹤峰是传统的茶叶大县,但产业链条不够健全,绝大多数为家庭式小作坊。全县仅有两条名优茶的生产线,茶叶产量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比例不到8%,直接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利润率偏低、赢利能力不强,进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利川市以生产优质绿茶、出口红茶为主。核心区域为:毛坝、忠路、汪营、文斗、沙溪、凉雾6个乡(镇)。利川现有茶叶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名优茶和出口欧盟的标准茶是1.2万吨,其中红茶达到1万吨。

巴东县茶叶主产地在金果坪、溪丘湾、沿渡河等地,2014年全县茶叶面积为4.2万亩,投产面积为3.8万亩,产量达4000余吨。2015年全县有大小茶场150多个,茶叶加工厂76家,出现了茶叶市场品牌多而杂的情况,制约了当地的茶叶发展。

2.2恩施茶叶市场状况及分析

随着“恩施玉露”及“恩施富硒茶”品牌推广力度的加大,恩施茶叶在茶叶市场上的反响力也越来越好,很多本省甚至外省的客户都把目光瞄准了恩施市场,今年恩施市白杨坪镇九株茶叶合作社就春茶订单有800多万。据调查,22%的茶商选择恩施茶叶是通过电视网络宣传恩施富硒茶,20%的茶商是企业固定的合作商家,另20%的茶商是通过旅游选购特产带回,18%的茶商是通过别人推荐选购,8%的茶商选购恩施茶叶是由于价格较便宜,8%的茶商选择恩施茶叶是因为对恩施茶叶比较喜欢,余下4%是其他原因。一般外地客商选购茶叶价位中上居多,本地人茶叶消费中等及以下居多,后者与当地人的口味有很大关系,当地土家族一般口感略重些,较喜欢略带大叶的茶类,反而不喜毛尖及贡芽泡出的口感略轻柔的茶类,一般这种类的茶价格都不是很贵。

恩施现在的茶叶市场流行着一种独特的购茶模式:茶商先从散装茶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茶种,并且品尝过后再开始选择,再由茶商选择自己想要的包装,有简单的塑料拉扣袋、精美的礼盒包装等,订单数目较大的经销商还会提供包邮。这种购茶模式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与茶叶市场回归理性有很大关系。很多茶叶经销商还将实体店销售与网络销售同步起来,得到了很多外地客户的喜爱。endprint

由于人工成本费用与运费成本的增加,2015年恩施上市的春茶比上年价格上涨了15%,恩施玉露最低级的120元/公斤左右(收购鲜叶价格70块左右),高的1600元/公斤。恩施润邦富硒绿茶在恩施茶博城批发市场最便宜的640元/公斤,最贵的1780元/公斤。伍家台的谷雨前绿茶在茶叶网上售价240~1200元/公斤。其他品牌今年鲜叶的收购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开园的早市茶每公斤收购价格在80~90元,稍微晚点开园的鹤峰走马茶园的鲜茶,收购价和去年持平,在160元/公斤。相比往年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高端茶叶难觅了踪影,摆放在柜台上的礼盒茶价格在300~600元之间。

恩施的绿茶种类较丰富,价格层次也不一样。普通的绿茶价格在120~160元/公斤左右,红茶的价格在240元/公斤左右。玉露茶的价格跳跃也较大,在200~1000元/公斤,毛尖茶的价格为600~1200元/公斤。白茶因产量较少,价格较贵在600~1400元/公斤左右。雨后茶价格较便宜,在10元/公斤左右。

2.3恩施茶叶品牌状况及分析

随着恩施茶叶的发展,恩施州茶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品牌是一个企业无形的资产,是商品的名片,代表商品的质量,体现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商品产生效益的保证[1]。至今年初,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厂)达294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鑫农茶业有限公司、馨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星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目前恩施茶叶企业非常多,呈现“百花齐放”之势,要想在这么多茶企中脱颖而出,一个富有创意的名字,一个好的宣传口号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极叶”这个茶叶品牌,其特色在于“高山野茶”的宣传,其宣传口号为:“在大美恩施,世界硒都,自由呼吸,野蛮生长”,其宣传标语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到处可见。飞强茶叶公司在星斗山生产的茶叶,也打出了富有韵味的宣传语,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公司品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发展恩施的富硒绿茶,很多茶企名称中都带有硒,在100个茶企中至少有一半的概率,作为一名茶商看到这么多的“富硒”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对当地茶叶难以提起兴趣,甚至失去了选购的耐心,调头离去。很多企业目前也没有自己的宣传标语,宣传力度也还不够,没有让自己的特色或者企业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以至于只能淹没在茫茫茶企中。

3讨论

恩施州各个县、市对茶园面积都作出了长远规划,但是在扩大面积与产量的同时决不能懈怠质量,否则将功亏一篑。此外,由于茶叶生产的技术性较强,尤其是名优茶的培育、采摘、加工技术性强,因此应加强对输入劳动力的技术培训[2]。

恩施茶叶市场的扩大,使得很多小作坊为了获得不错收益,不顾茶叶品质,将次等茶叶充作“恩施玉露”或者“恩施富硒茶”高价卖给茶商或者混入茶叶市场造成卖价差别大,给消费者留下不好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采取严厉打击措施,净化市场环境。

为了应对茶叶市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茶企在包装和文化宣传上应该狠下功夫,提高自身竞争力。亲硒源茶叶有限公司推出的“勤勤”、“美美”、“善善”、“真真”土家族人物卡通版包装;凯迪克茶业有限公司推出的“立早系列”,包括“立早·风雨桥”、“立早·土司城”、“立早·连珠塔”,将恩施特色的旅游景点写入茶叶外包装,并简要介绍,显得民族风味十足,这让来自不同地方的购茶消费者了解到恩施的文化,不仅促进了茶叶市场的扩大,还宣传了恩施的文化,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觐菲.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闫伟伟,徐秀英.浙江茶叶竞争力实证分析[D].杭州: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6.

茶叶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 篇4

1我国茶叶经济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茶叶资源非常丰富, 茶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发展茶产业, 对于促进我国茶叶经济发展, 改善茶叶质量, 具有广泛的影响。当前, 我国茶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茶叶资源丰富, 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的茶产业资源丰富, 形成了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与再加工的花茶、紧压茶、保健茶 (药茶) 等品类齐全的茶叶种类体系, 分布地域之广, 品种之多, 为世界之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龙茶、普洱茶、白茶的生产国, 是全球最大的绿茶生产国, 出口量大, 具有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

1.2茶产业结构健全

过去20年间, 中国的茶叶产量增长高达400%, 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茶叶大国。据公开资料显示, 2014年, 全球茶叶产量502.6万t, 我国茶产量209.2万t, 占全球茶叶产量的41.6%。尤其是新型茶区异军突起, 成为具有特色的茶叶新产区, 如:贵州、云南、福建、湖北、四川、陕西等地, 已经成为我国茶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高点。在多年的发展之下, 茶产业模式日趋合理, 形成“企业+基地”的多种经济合作模式, 实现了规范化运作。同时, 茶产业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各类名优茶均在稳步上升, 正在不断拓展外延, 向创新的方向发展。

1.3茶叶出口总量正在扩大

自2009年以来, 我国每年茶叶出口总量一直高于30万t, 出口至126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数量基本保持在全球第二位。出口品种中数量最多的是绿茶, 占出口总量80%以上, 以珠茶、眉茶等中低档茶为主;红茶的出口正在复苏, 出口地相对集中于浙江、湖南、安徽、福建等处。

2茶产业经济绿色生态内涵

生态经济时代, 茶产业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充分发挥茶叶绿色环保内涵, 扭转依靠牺牲环境、健康来发展的老路, 恢复茶产业经济绿色饮品的本质, 在高水平上促进茶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两个基本原理, 即:竞争共生原理和循环再生原理, 在茶区形成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 由传统茶叶生产向现代茶叶生产转变, 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 复用茶园的自然资源, 实现茶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其内涵拓展可以具体表述为以下几点:

2.1全新的架构和体系

茶产业经济生态化是全新的架构和体系。它以特定地域下的茶叶经济组织形式或龙头带领企业为切入点, 全面实现对茶叶的绿色研发、设计、包装与贸易, 以茶文化旅游等形式, 提高茶产业的附加收益。

2.2产业发展新模式

茶产业经济生态化还是一种产业发展创新模式, 它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茶园为基础, 进行区域化综合布局、专业化生产、生态化经营和产品化服务的综合发展体系。

2.3系列化的茶产业

茶产业经济生态化又是“茶产业系列化”, 它是将茶叶作为一种系列产品, 包括茶叶产品的开发、种植、加工、包装、销售、文化等, 以循环经济原理为基础, 实现生态型的经济产业发展。

3茶产业经济生态化绿色发展的模式对策研究

在现代农业生态化建设的进程中, 茶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 正在逐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缓解自然资源生态破坏的紧张局势, 为实现我国农业“两高一优”的目标, 创建一条可行的绿色发展路径。将生态茶业与优质高效茶业相融合,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茶, 使茶叶回归其纯真的绿色本质, 是我国茶产业经济生态化的必然战略选择。

3.1重构生态理念, 创建有机茶园

在保持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理念下, 要发起一场深层的思想革命和观念革命, 要摒弃纯粹化的经济利益观念, 替之以综合效益共存的统合路径, 尤其是在茶产业经济的生态化进程中, 要在设计、生产、流通、销售等全过程, 贯之以生态的理念, 开通茶叶经济产业的“绿色通道”, 积极培育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 为茶产业的绿色产业发展, 开辟道路。

基于上述生态理念, 创建有机茶园, 要从空气、土地、灌溉水源、土壤环境、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 加强对有机茶园的标准化控制, 要保证有机茶园的土壤深厚、养分充足而平衡, 要选择抗病虫性强的茶叶品种, 禁止采用基因改良工程生产的种苗。同时, 创建有机茶园, 还要借助于现代化的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举措, 从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入手, 从多个方面促进和生成有机茶园的生态绿色氛围, 如:化学农药的禁用、运用有效的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采用商品有机肥、腐殖酸类肥等, 从而增加有机茶园的土壤微生物活性, 提高土壤的肥力。

3.2优化茶叶的产品结构

要加快茶园的科研开发体制改革, 运用现代化技术, 大力推广和普及优质茶树良种的培育, 采用现代化的机械耕作和采摘技术, 着眼于茶园的病虫害生物防治, 剔除一切有可能影响茶园生态绿色开发的因素, 提升茶园的整体水平。同时, 还要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 以市场为导向, 重点研发茶饮料、香味茶、速溶茶、高Y—氨基丁酸茶等, 提高茶叶的综合经济效益。

茶叶要以科技为依托, 进行结构调整和开发名优茶, 要以区域特色为前提, 注重不同地域条件的茶叶生产。例如:在高山区域要开发绿色茶叶和高档名优茶;在中低海拔区域, 要生产和开发名优早茶、机制名优茶;在特定区域, 如陕西泾阳,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 大力发展“泾渭茯茶”的开发。还要优化出口茶的结构, 优先发展无公害绿茶、红茶, 减少低档茶的比例, 并对生产的茶叶进行深加工, 以卫生、保健、便利为优势进行加工, 合理补充茶叶中的各种功能成分, 以增加其销量, 例如:茶药品、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 这些新开发的茶产品绿色、环保、附加值高, 利润产值空间较大, 可以较好地改变茶园的经济产业结构, 实现茶叶的服务延伸, 诸如:茶馆业、茶文化旅游、茶叶包装等。

3.3开发茶叶“绿色市场”

绿色壁垒对我国的茶产业在市场的拓展, 有很强的阻遏作用, 同时, 我们自身对于茶叶的标准却存在缺陷或缺失, 导致茶产业在市场竞争之下变得无所适从。在绿色食品市场的拉动作用下, 茶产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有机茶要加速发展, 提高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 开发其潜在的经济效益, 从而推动茶产业经济生态化、绿色发展的光明前景。

一方面, 我们要大力发展茶园的“绿色”茶叶生产, 从质量源头上保证其生态化。要依照无公害茶叶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 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 完善检测技术和手段, 避免有害生物和重金属对茶叶的伤害。另一方面, 还要做好绿色食品市场营销, 创立生态化创新品牌。绿色食品营销要成为茶产业的代名词, 要开创茶叶绿色品牌, 实施绿色推销, 有效攻破绿色壁垒, 缩短中国同其他国家茶叶企业之间的差距, 开拓更为宽阔的空间, 利用“绿箱”政策, 对茶园的生产条件加以改善和优化, 推动和支持绿色营销的有效实施。

3.4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经济

茶文化旅游作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型的旅游产品, 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 又是一种经济现象。我们应当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和典型的成功案例, 依托当地特色的茶产业园区或茶叶文化园区, 以茶叶生产和茶文化为主题, 建成以生产体验、文化欣赏、品饮香茗、茶道鉴赏等内容丰富的旅游产业园区, 形成集生产体验、旅游观光、娱乐、饮食、购物等为一体的特色化茶文化旅游, 不断提高茶产业的内在附加值, 健全茶产业体系的发展, 不断提高茶产业的创新性和竞争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发展茶叶经济产业, 要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衔接, 形成绿色、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融入茶叶经济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当中, 优化茶叶经济产业的生态化环境, 形成绿色茶叶生产模式, 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冲突的经济行为, 提升茶叶经济产业服务水平, 增强茶叶绿色生态化发展竞争力。

摘要:茶叶与现代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传统的茶叶产业需要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国际市场, 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态势下, 以生态、绿色为主题, 对茶园进行经济结构转换和优化, 能够使茶产业的生态化内涵与科学化内涵相协调, 不断完善茶产业体系, 提高茶产业的经济附加值, 促进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茶园,生态化,发展模式,茶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李园, 毛丽玲, 钟雪珍, 孟现云.基于绿色视角的青海茶园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金田, 2013, 03:293.

[2]吕军, 刘声传, 梁远发, 王家伦, 胡华健, 陈正武, 段学艺.贵州生态茶园建设及其发展模式探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2, 03:250-254.

[3]王景洲.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高山生态茶园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3.

[4]汪婷.黄山市屯溪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5]郭亚军, 刘东南.信阳市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效益综合评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42-46.

[6]童浦高, 徐中会, 章中良, 方长金, 王华建, 童西川.千岛湖茶区生态茶园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国茶叶, 2015, 02:6-7.

茶叶会展经济 篇5

http://news.cteac.com 时间:2004-9-3 点击: 741次中国茶城网

正文:

一、世界茶叶市场现状

茶、咖啡、可乐并称三大“无酒精饮料”。当今,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在诸多产茶国中,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国的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的80%左右,在世界茶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是非洲的肯尼亚和马拉维。回望20世纪,不同国家的茶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斯里兰卡的茶叶产销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印度尼西亚受大战影响,长期处于恢复阶段,80年代后始有发展。肯尼亚是20世纪的新兴产茶国,但却发展迅猛。我国茶业曾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达200多年,但自1886年以后每况愈下,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本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茶业才重振精神,不断迈上新台阶。

1999年主要产茶国茶叶供销状况表(单位:万吨)

--------------------------

国别产量比1996年增长(%)出口占产量比重(%)

--------------------------

中国61.342.2020.5418.60

印度81.063.9020.072

5斯里兰卡27.747.1025.7710

印尼11.99-16.706.68-34.20

肯尼亚22.07-14.2019.92-20.60

马拉维4.3914.604.923

4---------------------------

1.产量稳增供给充足

目前,印度在茶叶产量上以绝对优势占据世界第一位,我国紧随其后。以1997年为例,除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因干旱减产外,其它几个主要产茶国普遍增产。世界产茶总量达266.67万吨,创下历史新记录,比1996年增产1.05%。

从价格上看,1997年世界主要茶叶拍卖市场的综合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1.493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4.8%。各国茶叶的出口单价仍有差距,印度为每公斤2.30美元,肯尼亚为1.93美元,我国为1.64美元。我国茶叶的出口平均价仅相当于世界中级茶价水平。

从贸易量来看,世界茶叶贸易量继1996年增加3.0%以后,1997年又增加了3个百分点,达到创记录的115.45万吨。其中突出的是印度的出口大增和斯里兰卡茶叶的出口创汇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的出口幅度也在增长。

2.显在需求趋缓潜在需求巨大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国,年产87万吨时,内销可达到66.5万吨。俄罗斯茶叶消费位居第三,每年大约有13万吨的需求。英国是非产茶国家,但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国77%的人饮茶。美国是传统消费大国,1995年消费量略有下降。西欧和大洋州的消费由20世纪30年代的87.9%下降到90年代的34%。而东欧和亚非的需求量却由30年代的12.1%上升到90年代的66%。在日本,绿茶需求猛增,1997年达3000吨,增长60%。埃及、摩洛哥1996年消费开始有所回升。以1997年为例,茶叶进口量英国15.1万吨俄罗斯/独联体23.9万吨,巴基斯坦8.7万吨,美国8.1万吨,埃及7.8万吨,日本5.2万吨,阿富汗3.8万吨,摩洛哥3.5万吨,波兰2.8万吨,伊朗2.6万吨,约旦2.2万吨。从总体上看,西欧、美国、大洋洲等国的茶叶进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在下降,30年代为87.9%,90年代为34%左右。

当前,世界软饮市场竞争激烈,茶饮面临咖啡、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功能性饮料的挑战。咖啡的年销售量达420万吨以上,仅美国年消费就超过百万。可乐的年贸易额为188.31亿美元,在我国,其市场份额就占到30%以上,成为最大的消费饮料,而茶叶的年贸易额只有25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食品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提高总热量转变到考虑营养,当代食品饮料的要求可归纳为:

“四化”——多样化、简便化、保健化、实用化,“三低”——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二高”——高蛋白、高纤维,“一无”——无人工化学物质过多造成的污染。

因此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的天下,人们崇尚自然和健康的时代已经到来。茶以其绝对的保健优势、幽香芬芳的品味、茶道茶艺之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生物及医学上的开发和研究证明,茶饮较其它饮料具有绝对的自然优势。茶的利用也已从单纯的饮料渗人到旅游、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多种行业。随着“引导消费,创造需求”的市场战略的实施,未来世纪成为茶饮世纪不是不可能的。这预示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正在兴起。谁能把握商机,谁就能占据主动。

二、我国茶叶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1949年我国的茶叶产量仅为4.1万吨,1996年上升到60万吨,1997和1998年则分别为61.34万吨和63万吨,成为世界第二产茶国。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06万平方公顷,单产每平方公顷550公斤,大大低于目前世界每平方公顷平均单产1300公斤的水平。我国茶叶出口虽然远销179个国家和地区,但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却不高,1998年为17.51%。从主要的茶叶消费大国看,俄罗斯和英国偏好斯里兰卡的茶叶;印度、印尼和孟加拉国的CTC茶在巴基斯坦、美国、埃及持续保

持最大的市场份额;日本的红茶主要从印度。斯里兰卡和英国进口;英国的茶叶市场则由肯尼亚占据了48%。我国和阿根廷一直保持对美国的红茶供应,但前者的市场份额在下

降,后者在上升。

1.新贸易保护主义架起“绿色屏障”

茶叶中的农残已成为茶叶贸易和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茶叶进口国,发达国家都明显地扩大了检验农药的种类和大幅度降低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MRL)。如欧共体国家1988年规定茶叶中检验的农药仅为6种,而1996年扩大到62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严格的环境标准会导致竞争力的极大削弱,甚至丧失。发展中国家为达到高于本经济体的环境标准所带来的适应性成本,包括获取信息技术成本。新技术投资成本等,会使总的生产成本上升,使价格上的比较优势削弱甚至不复存在。而我国包括茶叶在内的绝大部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都是建立在先天的自然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挑战困难重重。

2.品牌意识浓厚

1994年,非产茶国英国加工生产的“立顿”、“立亨”红茶扣开我国大门,并在短时间内风靡杭城,令国人为之震惊。当今世界的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信息、促销、广告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就意味着质量。上海的“三得利”、河北的“旭日升”能够在软饮市场站稳脚跟,与其品牌深入人心不无关系。我国茶叶种类丰富,名优茶独具特色,但多挂靠产地,没有形成商业性的品牌,而且产品多属中低档,附加值不高。长期以来,我国都以散装茶的形式出口,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各种型号的小包装袋茶,在出口创汇上增值1-2倍,而换汇成本低60%左右。如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1988年出口散装红茶每吨售价1500美元,改用小包装出口每吨售价2200美元,接着又在装演上下工夫,每吨提高到9400

美元,还扩大了销路。

3.质量当关,宁缺毋滥

在茶叶贸易中,交易双方往往只强调质量和信誉。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8年第3季度对茶叶质量的专项抽查,合格率仅为25.7%,比上年下降10.2个百分点,其中铁观音、龙井、碧螺春茶的合格率仅为20%,状况令人担忧。在茶叶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下,数量已不是关键,质量才是决胜的根本。

4.结构单一,难以适销对路

我国虽然是多茶类国家,但种类结构不平衡。世界茶叶贸易中红。绿茶的比重为3:1,近80%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等国家;其次是绿茶;再次是龙井茶,主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而我国却有着世界80%的绿茶市场。从市场需求出发,应加大对红茶的开发力度。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区域性,就世界范围而言,东方人喜好的多为清茶,欧美及大洋洲的人们钟情的是加有奶和糖的红茶,西非和北非的人们喜爱的则是有薄荷或柠檬香味的绿茶。印度、斯里兰卡在红茶的生产、价格、质量上已经形成稳定的优势,能左右世界红茶市场,但其在加工方面,如袋泡茶、冰茶则表现出弱势。我们大可扬长避短,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袋泡茶、罐装茶、冰茶、果味茶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茶园结构急待规范。从无性系良种茶园分布看,肯尼 亚、马拉维达到100%,日本为78.3%,斯里兰卡为55%,印度、印尼为30%,而我国仅为17%。从大宗茶和名优茶比重看,1997年名优茶占总产量的11.3%。我国仍以大宗茶为主。

5.规模效益,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世界茶叶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是欧美的立顿、勃洛克邦、特文宁、英克、劳瑞等八大跨国公司,他们的营销额占西欧和北美茶叶市场的90%左右,在主要茶叶进口国的市场占有率为60%-80%。同国内的其他企业一样,要形成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抗衡跨国公司还有一段相当艰苦漫长的路要走。

6.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和文化优势

我国北邻俄罗斯,东临日本,且与美国仅一洋相隔,这在国际贸易中的运输条件上占有优势。如果以优质、独特、价廉、品牌等手段多管齐下,难说不把主要的消费大国市场夺为己有。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广袤的适于高山茶生长的山区,在我国茶叶即将更新换代的时候(国内大部分茶园建于建国初,茶龄老化),应及时调整茶园的战略布局,避免广种薄收,浪费土地资源。在产大于销的国内及国外市场行情下,应缩减茶园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世界绿茶市场正悄然兴起,在为我国提供机遇。

茶业源于云南,我国是茶的故乡。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中心的东方茶文化越来越吸引着世界人民,把文化渗人商业的新市场战略大有可为。

茶叶的稀土“官司” 篇6

这不是茶叶第一次惹上稀土超标的“官司”。2011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乌龙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结果》,抽查了京、沪、闽、皖等地58种乌龙茶,19种产品不达标,其中17种为稀土超标;2012年6月,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结果,7款茶叶被曝稀土超标;在茶叶消费大户广东,该省质监局也于2012年三度发布茶叶稀土超标……

对喝茶较为讲究的人们常把“夏饮绿,冬饮红,一年到头喝乌龙”挂在嘴边,意即酷夏宜饮绿茶,绿茶不仅消暑解渴,还有清热、解毒之效;而冬天寒气逼人,宜饮味道甘温的红茶来生热暖腹,增强人体抗寒能力。眼下正值金秋时节,“燥气当令”,具有生津润喉、甘爽益肺之效的乌龙茶是秋季饮品中不错的选择。然而,多批次茶叶接连陷入稀土超标的“官司”之中,给茶叶质量蒙上了一层阴影,令人惶惑不安。

限、测标准均被质疑

现行国家标准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前言中明确指出:“稀土限量指标按gb2762-2005执行。”而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4.13.1”条款规定了茶叶中的稀土元素2mg/kg的允许限量标准;同时,gb2762-2005“4.13.2”条款规定检验方法按gb/t5009.94-2003《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规定的方法测定,推荐的是比色法。

也就是说,茶叶的“稀土标准”相关规定已将近10年未曾改变,仍须执行卫生部(今卫计委)2005年制定的相关标准。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茶叶中的稀土含量,无论是限量标准还是测定标准,均被质疑不够科学。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杨秀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2mg/kg的允许限量,与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相同,“人们每天所消耗的茶叶不到20克,远远低于以上粮食作物的量,(从这个角度)标准指标欠科学”。

茶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则认为,该标准(gb2762-2005)没有充足的调查基础,对植物中特别是茶叶中的稀土含量的本底值没有掌握。“从目前已掌握的茶叶中的含量可以看出,茶叶中有那么高的比例超过标准就说明这个标准定得太低,处于茶树正常含量水平。”

陈宗懋还指出,和标准同年颁布的gb/t5009.94《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方法标准推荐的比色法并不成熟,“分光光度法所用络合体系的选择性不够理想,在复杂本底下的测定易受干扰,准确性难以保证,方法的检出限不够”,测定结果不能正常反映含量水平。

此外,杨秀芳告诉笔者,2005年标准制定时对应的测定方法为gb/t5009.94-2003《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测定的是镧、镨、铈、钕、钐5种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然而随着该标准被新的gb5009.94-2012《植物性食品中稀土元素的测定》代替,新标准须测定16种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该标准测定方法的争议在于,企业和部分专家认为茶叶稀土测定应充分考虑当初限量指标制定依据,开展镧、镨、铈、钕、钐等5种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的测定及合格性判定;而检测机构和监督部门实际执行中基本上按16种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开展测定和判定,“这导致检测结果偏高,超标率提高”。

茶叶中稀土超标“有目共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2009~2010年对我国部分省市的稀土元素监测结果显示,大部分食品中稀土含量较低,但茶叶、海带、紫菜等干性食品中稀土超标现象比较普遍。据卫计委和质检总局的资料,在各种茶叶中以普洱茶的含量最高,约90%的普洱茶的稀土含量都超过2mg/kg,乌龙茶次之,绿茶中的含量较低,但也有20%左右超过2mg/kg。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石元值等2011年发表在《茶叶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对1245种包括各种茶类的茶叶分析结果中,茶叶中稀土含量低于2mg/kg的仅为45%~65%,也就是约有一半以上的茶叶中稀土含量超标。

陈宗懋认为,这样的标准在生产中根本无法执行:“试问如果按此标准执行,那么90%的普洱茶、60%左右的乌龙茶和20%左右的绿茶都将被销毁。其后果将使中国的茶产业处于崩溃的地步。”

值得指出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都没有规定食品中稀土元素管理要求。而相关标准在我国颁布后的数年里,并没有被严格执行,却被外国用来作为禁止中国茶叶出口的依据,在陈宗懋看来,“这对中国茶产业来讲是一个悲哀”。

事实上,这一切并非没有被觉察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标准二部副主任王君向笔者披露,gb2762-2012标准起草过程中,经反复研究,认为我国居民膳食稀土元素暴露水平很低,稀土元素的健康风险较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污染物标准制定原则,建议取消稀土限量指标。但也有专家提出,我国现有稀土风险评估和科学依据尚不完善,建议开展稀土食品安全基础研究,并重新评估稀土的健康影响。为审慎处置稀土限量问题,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审议,暂不取消现行标准中稀土限量指标,在gb2762-2012标准中代替原《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中除稀土限量指标外的其他指标。稀土限量继续按照原《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执行。

王君同时指出,关于稀土元素的膳食安全性,目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超标稀土哪里来

超标的稀土从哪里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秘书长阮建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茶叶稀土来源主要有土壤、大气沉降和外来(如叶面肥等),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主要是土壤和外来来源。

“与其他所有作物一样,茶树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元素,包括稀土元素,这是不可避免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命,因此茶叶中的稀土多少与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有关。”阮建云说。

中国南方七省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福建、浙江)等地土壤多属于风化型土壤,土壤中拥有丰富的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或称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虽然其品位不算高,但稀土元素配分齐全,尤其是中重稀土含量高。

研究表明,福建南平、龙岩、三明、泉州、漳州的大部分茶叶就是种植在这种富含离子型稀土的风化型土壤中。茶叶在施肥中使用的氮肥(尿素、碳酸氢铵等)及硫胺之类的肥料,恰恰是浸提土壤中稀土的材料,通过水的促进作用,肥料中的硫胺和碳铵同土壤中的稀土进行了离子交换,此时的稀土就同硫胺及碳铵进行了很好的有机结合,转变成了可溶于水的物质被茶树所吸收。

“茶树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富集土壤中的稀土元素,主要积累在茶树叶片中。”杨秀芳告诉笔者,一般而言,茶鲜叶成熟度越高,内含稀土含量越高,制成的干茶稀土总量就高;如果选择稀土含量较高的土壤种植的茶树,再用其高成熟茶鲜叶加工的茶叶,这样的茶产品稀土超标率就高。

“因此,由成熟度较高的茶叶原料加工而成的如乌龙茶、黑茶、紧压茶等茶类,其稀土总量相对较高,稀土超标率也较高;由芽、一芽一叶、一芽二三叶等原料嫩度较好的茶鲜叶加工而成的绿茶、红茶、白茶等茶类,稀土含量相对较低,稀土超标率就低。”杨秀芳说。

阮建云也告诉笔者,和钙、铁等元素类似,稀土元素也是随新梢成熟度提高而增加,因此成熟度高的茶叶稀土元素的含量相应也会提高,这是植物生长性状决定的。

稀土之于茶叶:是敌是友

实际上,稀土元素之于茶树,并非洪水猛兽,相反,适量的稀土元素对植物生长还大有裨益。阮建云说,我国上世纪80年代前后曾对稀土在农业上的应用进行过研究,发现低浓度的稀土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因此在有些叶面肥中添加稀土,就能提高茶叶中的含量。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汪东风曾对茶园中喷施稀土的作用进行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稀土除可提高茶树的抗性外,还具有提高茶叶叶绿素含量、提高茶树体内的酶活性、提高茶梢中iaa、ga及zt的含量等效能,有助于茶叶增产及提高品质。受经济效益的影响,肥料企业、农药企业生产了含有稀土的肥料和农药。部分茶农使用了这些肥料和农药,贡献了茶叶中稀土总量的超标。

杨秀芳告诉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曾有部分茶园施用含稀土的叶面肥。而现阶段,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施用含稀土元素叶面肥的情况已极少,部分地区不允许任何叶面肥在茶园施用。

“对于这种叶面肥使用范围、稀土浓度等情况掌握得不多,它对茶叶稀土含量的贡献也不清楚。”阮建云说,现在看来,并没有必要使用加了稀土的叶面肥,通过土壤合理地施用肥料(有机肥或化肥)同样可以保证产量和品质。

茶叶会展经济 篇7

中国近代茶叶经济走向衰落是诸多因素、多层次叠加的结果。本着详人所略的研究旨趣,本文探讨近代罂粟种植对茶叶经济的影响。罂粟广泛种植,在收益和烟毒的双重驱使下,茶农弃茶种烟现象普遍,大面积种植罂粟对茶叶的农业环境影响巨大。近代茶叶经济走向衰落与罂粟种植不无关系。

一、福建种植罂粟情况复原

史料记载,福建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鸦片传入,在漳州月港货物输入税单中有进口鸦片如何征税的记载,漳州月港对鸦片 “税银二钱”[1]216。清雍正七年,葡萄牙人“输入鸦片二百箱,自高牙所运来,输之厦门漳州泉州一带”,此时鸦片已绝非仅作为药材使用,而是吸食之用[2]155。这是福建吸食鸦片较早的记载。福建种植罂粟的历史稍晚一些。通过查阅地方志和民国相关著作,福建罂粟种子来源途径有两种可能:其一,福建试种罂粟始于乾隆十五年, 罂粟种子来自印度,福安“清乾隆十五年,福安从印度引进鸦片种子栽培试种”[3]268,规模有限;其二,有学者研究指出,福建最早罂粟种子来自香港、广州,“罂粟种子沿海洋道,由香港、广州运往闽江浙各地”[4]229,商人为了牟利,走私鸦片同时带来广州、香港的罂粟种子,种植并传授制作鸦片的方法。两种传播途径皆有可能。

嘉庆后福建沿海地区的罂粟种植多了起来。嘉庆十二年,外国鸦片从海上进入福建省,逐步向福安、霞浦等县渗透,罂粟广泛种植。道光朝进士庄俊元,在厦门曾“又禁止种植鸦片,赈济饥民, 禁止官吏乱抓百姓”。建阳县志记载,福州港在光绪年间开始转运国内生产的烟土。水吉一带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毒贩仔从福州运来大批的四川、云南鸦片。云南烟土来路断绝后,改从江西运进烟土,本县亦零星种植。

鸦片战争前,福建漳州诏安一带是鸦片输入的主要地点,诏安县与广东饶平县之柘林、黄岗及澄海县之汕头接壤,这三个地方都是福建重要的水路码头,商品贸易极其发达,更是鸦片走私商人囤积鸦片的理想地点,然后通过小船或肩挑背扛运往各处销售。光绪年间,福建罂粟种植已较为普遍,“福建沿北半省,农民好利,大半栽种罂粟为衣食之谋,近日有加无己,连畦接畛,几如丰台芍药,无处不花,而好烟者亦传染愈众”,福建省南部情况更为严重,晋江、安溪等地,“土药因种植者见其大可获利,故田亩之专用以种罂粟而不种米谷”,“昔日种植薯菜之田,年来亦见长满罂粟”[3]461。1901年,据统计全省罂粟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鸦片产量突破二万担”,特别是福建北部县区、闽东山地以及闽东南丘陵,“产量足万担,占闽省之泰半”。光绪二十八年据海关统计,具体产量如下“同安生产罂粟2130担,安溪318担,晋江300担,南安294担,惠安186担,永春462担,长泰780担,漳浦300担,共计4771担”。至于全省种植罂粟情况,光绪末年,闽浙总督松寿上奏朝廷,估计全省罂粟种植面积37500亩,三都澳海关十年简报初步估计全省产土烟三万余担[3]187,与闽浙总督奏报朝廷的罂粟产量相差无几。

二、种植罂粟对茶叶经济的影响

福建种茶历史悠久。自宋朝起福建便以盛产名茶而誉满天下。近代以来茶叶种植分布于福建各县,茶业逐渐成为经济支柱。福建茶叶种植传统历史分布区和近代罂粟种植的县相互交叉,两者存在交集。福建茶叶和罂粟种植在特定历史时期相互交融在一起。

1.挤占茶园土地资源,挤压茶叶种植面积,耗费地力。罂粟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农业的经济结构,不仅打乱了麦稻的种植,而且影响茶等经济作物种植。罂粟种植首先侵占原茶叶种植的田亩。罂粟的经济收益是稻麦的数倍不止,“种植罂粟花,取浆熬烟,其利十倍于稻”,“今鸦片之利,数倍于农,小民无知,殊不知弃稻而趋利呼”[5]。清末福建罂粟种植仅限于山岭丘陵偏僻处,但产量很是可观。《清朝续文献通考》载,1909年“闽省产罂粟15007担,占地四十万亩”,可见良田耗费之巨。

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罂粟种植更为普遍,鸦片已经成为本省的一种产品。种植罂粟的土地到处可见,禁止种植罂粟的规定名存实亡。厦门《江声报》报道上海召开全国国民拒毒会的盛况,提到“全国最大种烟区域为川、滇、皖、闽、热五省,而福建实属第一”,地方军阀强迫福建茶农弃茶而改种罂粟,是此时期罂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如省防军陈国辉部强令“晋江、南安、惠安8县强迫种罂粟达百万来亩”,张贞部在“云霄、诏安、平和、漳浦等县山区,交通偏僻之地”,与土匪豪强相互勾结,强迫种罂粟[6]446。烟田占茶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安溪县方志记载,“近来茶山颓废, 茶树隐蔽之处,杂种罂粟”,“茶树荒废,烟苗茁壮”;“万山深处皆有罂粟花”;盛产红茶的武夷山地区“自各国通商始,商民偶沾其利,逐争相仿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政和县“县膏腴地十之二三栽植罂粟”;“土药因种植者见其大可获利,故田亩之专用以种罂粟而不种米谷茶树者,日有所增”[6]265。

随着罂粟种植面积的扩大,福建产茶区经济逐步走向衰败。 据茶史学者陶德臣研究,19世纪七八十年代,茶利益大大减少,此时期福建茶叶经济慢慢陷入困境,茶叶时常滞销,亏本现象屡见不鲜,到八十年代,福建茶农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访察茶叶情形文件》记载福建北岭一带,茶园“十荒其八”,茶农哀叹“种茶者勤劳艰苦,大受茶累矣”,闽南产区历来盛产乌龙茶,也是“抛荒多矣”,“茶获之利不若烟花之二三”[7]447。种植罂粟影响到茶叶价格。 1887《闽茶减厘示》载福建茶“较昔贱至数倍”,北岭茶价“比前低有大半”,1890年海关关册记载,福建“茶市迷茫,种茶者无不亏本,茶市衰颓,小民困苦惟望”[3]165。为求生机,茶农首选便是改种罂粟,因为罂粟获利是茶叶数倍不止。茶园逐步被挤占,茶园面积逐渐萎缩,伴随而来的便是产量下降,1887年,厦门港茶叶贸易量九万担,一年后减少了两万多担,并且逐年下降,1901年贸易量七千多担,仅是1887年贸易量的7%,在此期间除1891年出现短暂贸易量上升外[7]315,均呈现一片颓废态势,足见茶园面积减少之严重。

2.罂粟与茶园争夺水肥资源,耗费地力。罂粟喜丰腴膏地,极好肥沃田地。在选择种植罂粟的田亩上,茶农首选“上等田地”种植罂粟,以保证罂粟的收成。茶农把仅有的良田用于种植罂粟,把农家肥料施于罂粟园,如晋江县志记载“茶农集农肥,投之与罂海,以求好利”。更有甚者进口硫酸盐肥料用于罂粟田,据1928年 《福州海关年度贸易报告》记载,福建海关每年进口高级的硫酸盐肥料,不是施肥于茶园,而是多半被用在罂粟种植的田亩上,“由于进口了大量的骨肥和豆饼用于施肥,据说鸦片的质量已经大为提高”[1]153。反观茶树园,既得不到充足肥料供给,也无从谈起精细管理,尽量节省茶园费用,降低成本,《访察茶叶情形文件》文献记载“不用肥地物料”,更“不去地下野草”,“忽略茶枝修剪”。缺少肥料和管理的茶园,其结果必然是产量逐渐降低,茶园亩产毛茶仅仅数十斤。茶叶质量也难以维持,茶叶价格下跌,福建卖茶变得艰难无比。

3.罂粟种植引起农村劳动力资源再分配。傅建成著文指出“在近代中国农村经济逐渐走向萎缩衰微的过程中,鸦片种植的确是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8]。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发展的根本。 罂粟的广泛种植,分流了很大一部分产茶区的农村劳动力。千百年来,中国茶叶制作仍沿用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工时。茶业多年来在省内占据重要经济地位,在这期间开始衰落。据《闽海关十年报》:“人们没有花费很多的劳力费用于耕作茶树,而每年要花很多时间去搞其他活计,比如罂粟。茶叶贸易一直处于衰落状况。”据崇安县志记载,每逢罂粟收割之时,“三五成群,穿梭于山间,不分昼夜”,“任茶园生长,无人搭理”;建安“罂粟熟时,方见农户田间劳作,农闲际多斜躺横卧,吞云吐雾”,“似不知茶园事”[2]241;泉州流传种植与吸食鸦片的民谣:“人吸鸦片,鸦片吃人, 种罂粟,耗地力,吸鸦片,耗财力,十亩茶五亩烟。鸦片入骨髓,未死先成鬼。新鬼瘾小故鬼大,新鬼面焦黑,旧鬼无人色。”[3]291闽海关税务司记载“农民放弃这个一度他们喜爱的行业,以前生产名茶区出现痛苦的景象,种茶被忽视了”[1]316。伴随着罂粟种植面积的普遍,农民沾染烟毒的影响,茶农种茶的积极性明显出现了衰落。

总之,福建近代茶叶贸易在19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复杂的,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诸多因素多层次叠加的结果,罂粟种植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近代罂粟种植区与茶叶传统产区相互交叉,罂粟种植的影响是消极的。在近代福建茶叶经济贸易逐渐下降的过程中,鸦片种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罂粟种植是农业经济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要:福建近代罂粟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攀升,近代茶叶经济却逐步走向衰落。种植罂粟间接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导致福建茶叶贸易的衰减。茶叶经济走向衰落与罂粟种植不无关系。

茶叶会展经济 篇8

关键词:信阳茶叶节,分析茶叶会展,节事营销

所谓“节事”, 也就是将节日作为一种特殊时间点的特殊事件进行定位。作为拥有五千年未中断过文明历程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来说, 节日期间走亲访友、交流情感、馈赠礼品等“步骤”是必不可少的“有礼”象征。因此中国社会古时便有诸如“过年穿新衣、新鞋”、“杀年猪、吃腊货”的传统习俗, 这即是看待“节事”郑重其事的典型表现。旧社会由于物质财富积累速度慢、数量少, 普通劳动人民只能在农历新年时才能稍稍放开手脚将辛苦积攒下的财富用于消费和购物。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现今的普通人早已超越了仅仅在过年时消费的艰难岁月局限。

1节事营销的特点

节事营销概括起来一般具有主题性、广泛的参与性、创意性、组合性四大特点。主题性指一个相对重大的节事营销活动一般都会有一个比较叫得响或者说更像“噱头”的主题。例如最初的“双11”电商大战就是以“光棍节”为主题, 意为情侣们都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光棍们只能通过网购安慰一下孤寂感伤的心灵。虽然这个听上去有些悲情的名目与营销似乎有些沾不上边,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广大网友的倾力支持, 让“光棍节”成为全中国购物达人们共同的节日。

广泛的参与性自不必多说, 没有足够人群为基数, 任何营销都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也达不到商家们预期的销售结果。仍以“双11”为例, 这个短短几年就几乎成为全中国最令人瞩目的营销大节事与网络购物堪称是水乳交融, 电商出于扩大知名度的需求挑中了“双11”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节日。而网友们的网购热情则凑巧被“双11”期间的巨额折扣点燃,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让曾经的“光棍节”变成了让国外商业巨头也为之瞠目的节事营销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创意性是任何营销都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特点,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可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 也就使销售者越来越难以准确把握特定消费群体的潜在消费趋势与倾向, 这也就使当下“细分”消费者成为必须。当交易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 商家必须依靠与众不同的创新开展卓有成效的营销, 方才可能让某些消费者因为对目标商品的兴趣产生消费的欲望, 最终促成交易的实现。

组合性是指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的节事营销不能局限于一种方式方法, 必须“无所不用其极”, 即通过多种手段综合化、系统化开展节事营销活动, 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营销目标。比如近几年的“双11”中, 除了电商们的打折“大战”启动的时间越来越早, 阿里专门针对“双11”准备的综艺晚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且举办地点的选择也越来越有深意。先前只是在杭州本部召开, 今年则改在了首都, 而有传言说明年会移至美国。以上种种营销手段的变化与发展无一不说明了信息化时代下节事营销打“组合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信阳茶叶节的背景

信阳是河南省著名的绿茶产地, 其特产“信阳毛尖”位列中国“十大名茶”行列之中。信阳种茶、制茶古已有之, 悠久的历史与茶叶名品让信阳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传统, 茶产品已经成为了信阳的代表与名片。

最初在信阳举办茶叶节的目的是政府为了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经济条件, 将目光锁定在茶这种既属于经济产品又蕴含着文化底蕴的特殊商品上。于是, 在1991年底时, 信阳当地政府制定了以茶产品为基调的“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策略, 决定以茶为媒介, 交朋友、搞开放、图发展, 并且在次年五月举办了第一届信阳茶叶节。从此届开始, 信阳以每年一届的频率连续举办信阳茶叶节, 并从第十八届开始将茶叶节正式更名为“国际茶文化节”, 并将信阳定位于“中国茶都”。新的名称让信阳茶文化节有了更加国际化的面孔, 并将自身未来发展的眼光瞄准了世界、国际。信阳茶文化节自举办伊始, 就坚持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市场是主场, 专业化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模式, 不仅得到了国内各专业茶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的认同, 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各行业的支持, 更在近年开始走向世界, 茶文化节的内涵更加具有了专业化、国际化的特点。随着茶文化节举办次数的增加, 经验不断积累, 信阳茶文化节的权威性开始在国内同行业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成为国内茶叶专业盛会中规模与层次“双高”的典型代表。

3信阳茶叶节中节事营销的特点

在信阳举办的历届茶叶节中能够明显展示出节事营销的各项特点。比如主题性, 毫无疑问, 信阳茶叶节历届主题均为“茶”, 从未有所偏颇。唯一不同之处在于随着时间推移, 信阳茶叶节的主题从原本比较单纯的“茶叶”提升到了“茶文化”的高度, 从纯粹的商品到了更高层级的文化。主题的变化说明信阳茶叶节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 在原本经济层面的营销行为上叠加了更多历史、传统的精髓, 使节事营销具备了更加广阔、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 也使商品经济的内核增添了更加厚重的人文精神, 进而使茶文化节同时具备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特色。

从参与性的角度上讲, 信阳茶叶节自第十八届开始更名为国际茶文化节, 仅从名称的变化已经足够说明参与者的广泛程度正在不断扩展。原本作为只有国内厂家与商家参与的茶叶节在成功举办过几届以后引发了国内外同业人士的关注, 随着参与者数量的不断增加, 茶文化节的参与性自然而然地日益提升, 逐步成为同时为国内外行业人士共同瞩目的世界性的茶文化盛事。

创意性是信阳茶文化节得以从1992年成功举办至今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茶文化作为与华夏文明共同发展壮大的中华典型传统文化重要组成之一, 在本质上就具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特性。融入了茶文化传统的信阳茶文化节既保留了上千年中华文明厚重的积淀, 又充分结合了当下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现代元素, 这样的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融洽结合本身既已体现出了更多前沿的创意与变革, 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信阳茶文化节得以成功举办。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政府决策已经说明了信阳茶文化节本质上具有的文化携手经济、物质联合精神的“组合拳”式的节事营销最佳模式, 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节事营销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 即使能够在起初轰轰烈烈一番, 终归不能长久。而信阳茶文化节自1992年至今延续了几十年, 可以说伴随着改革开放, 从起步至深入的每一阶段, 这无一不在证明信阳的茶文化盛事践行节事营销“组合性”特征的成功效果。

4信阳茶叶节对茶叶会展活动中节事营销的启示

信阳作为曾经一穷二白的革命老区的一份子, 在确立了茶文化结合茶经济的战略发展方针后, 以茶叶节为契机成功开创了一条“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新型经贸发展之路, 不仅让这一地区依托茶叶经济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更为后来的茶叶会展活动提供了极为有益的节事营销策略的启示。

4.1找准定位

信阳之所以能够通过举办茶叶节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其前提即在于当地政府找准了茶叶这一经济结合文化的传统产品的营销定位。作为革命老区的信阳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市场规模并不比其他地区具有更好的条件, 但当地政府没有盲目跟随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简单地向资源要效益或者“等、靠、要”中央的财政拨款, 而是认清形势、自力更生, 看准了历史悠久的信阳茶文化, 并且深挖文化潜力, 最终使茶成为了信阳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济兼文化“聚宝盆”。准确的定位不仅成就了信阳的经济发展, 也使历史悠久的信阳茶文化在信息时代焕发了又一轮生命活力。

4.2特色产业为支柱

讨论信阳茶叶节的成功离不开茶和茶文化, 正因为有了传统的茶叶生产及其积淀的茶文化传统, 信阳才有了举办茶叶节的资本与基础。同时, 不同地区茶叶会展活动中进行节事营销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特色产业为“靠山”, 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的节事营销只能是无源之水, 难以长久维持与发展。比如信阳地区除了广阔的茶叶产区, 还兼有鸡公山、南湖湾等自然风光绝佳的旅游胜地, 这使信阳茶叶节能够与时下最流行的生态旅游产生共通之处。参与茶叶节的厂家商家能够有机会饱览信阳自然风光的山水之美, 而前往信阳生态旅游的普通游客则在旅游行程之外深入茶文化之乡领略传统艺术的深邃与审美,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信阳的茶叶节和旅游资源都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最佳“拍档”。

4.3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对于任何的会展活动、节事营销都起着推波助澜的决定性影响。博鳌的会展之所以世界闻名, 宣传的力量不可小觑, 龙永图就曾对此直言不讳“一次会议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参会人数多少, 而是媒体对于会议的报道的充分程度。”可见媒体宣传的力量之于茶叶会展活动中节事营销的作用。以信阳为例, 最初由政府牵头的茶叶节举办伊始就有政府新闻部门的大力支撑, 随后则是参展企业不遗余力的广告宣传, 之后有了一定的规模与知名度, 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前往信阳采访报道, 至更名为国际茶文化节后, 国内外媒体更是纷至沓来, 宣传的力度一浪高过一浪。可见, 若想在茶叶会展中做好节事营销, 媒体宣传是绝对不能忽略的环节, 当下信息时代中, 网络媒体具有覆盖面广、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 节事营销不妨更多倾向于网络媒体, 在不放松传统媒体宣传的前提下, 借助网络宣传的光速与海量取得更加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华南.试论旅游目的地节庆营销策划与实施[J].金融经济.2010 (3) :22

[2]何新莲.卢松见.茶文化搭起经济大舞台[J].当代广西, 2010 (12) :13

茶文化旅游推进茶叶经济发展研究 篇9

茶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当前全球产茶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50个,茶叶产业已经遍布世界各地。随着世界交流的不断深入,与茶相关的知识也在广泛传播,在茶相关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茶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推进我国文化、经济及科技领域的进步。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大众对茶的利用开始由单纯的饮用向茶文化及茶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变。不仅茶学者越来越重视茶研究,广大消费者对茶的相关知识及技能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消费者对茶关注度的提高,很多地方开始建设各种以茶为主体的茶艺馆、博览馆、观光园、茶乐园等,构成了旅游的重要部分,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茶文化旅游就是指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让消费者在娱乐、休闲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

2茶文化旅游的资源特征

茶文化旅游主要以茶为载体,以幽静秀美的茶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特定的文化景观和多样性的自然景观为依托,茶旅游的内容主要是民俗风情活动及其相关的茶文化,茶旅游能为游客提供茶知识、茶观光、茶习艺、采摘体验、茶商贸、茶娱乐、茶区度假、茶产品购物等相应的活动,茶文化旅游将茶叶的生产过程、茶叶生产的环境以及茶文化的深刻含义等融为一体,从而让旅客享受独特的旅游体验。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具备以下5个特点:第一,历史性。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大量茶旅游资源随着风土人情遗留了下来,因此茶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及风土人情。比如藏、川、滇的茶马古道,雅安名山皇茶院,这些历史遗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水平。第二,民族性。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的茶叶民俗风情、茶文化都独具特色。例如,维吾尔族的“香茶”、回族的“八宝茶”、蒙古族的“奶茶”、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等,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饮茶习惯特点。第三,创造性。茶文化资源是人民群众智慧的见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茶文化资源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的。以饮茶风俗为例:唐人煎茶、宋人斗茶、点茶、明代冲泡茶,均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在当今茶文化旅游中的各式各样的茶文化活动,如茶谣,茶舞,茶艺表演也都属人为创造。第四,可移植性。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可移植性特点。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发展至今仍保留完好,现位于杭州西湖的龙井茶产区,该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虎跑水、龙井茶等西湖龙井茶礼,同时还推出了日本抹茶道、白族三道茶、潮州功夫茶艺等其他地区的茶艺表演,集品茶、旅游、休闲于一体。第五,多元化。茶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茶文化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多元性。经过不断的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融合了茶艺、茶道、茶区风光、茶文学、茶风俗、茶建筑、茶艺术等资源,正是多样性的茶文化资源,让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了独特的茶文化。

3茶文化旅游对茶叶经济发展的作用

3.1作为城市名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茶文化旅游可作为城市名片,有利于强化城市或地方的形象特征,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重庆永川举办的“国际·永川茶文化旅游节”,旅游节的举办对永川及其周边地区的影响是十分积极的,永川及其周边地区也因为旅游节得到了好政策,从而其经济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宜宾市是川藏“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我国的一个茶叶原产地,其茶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富。宜宾茶叶的代表如“醒世苦丁茶”、“龙湖翠”、“叙府龙芽”等多次荣获国家级和国际级金奖,提高了宜宾的知名度,宜宾基于此建设的茶业科技园区,具有科研、休闲、旅游的三重功能,已经发展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提高了宜宾的知名度,进一步促进了宜宾的经济发展。

3.2有利于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文化综合了茶叶自身、茶道、茶艺等,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旅客不但能欣赏到茶叶基地的魅力景色,同时还可以亲自动手炒茶、摘茶,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可以欣赏到独有的茶艺表演,享受“天人合一”的乐趣。比如杭州龙坞镇以茶文化为依托,以“欢乐农家、茶园观光”为主题,让旅客体验茶园乐趣,领略茶园风光。当地茶农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发展茶林旅游,由最初的单纯茶叶买卖,到现在的让游客体验采摘茶叶、炒制茶叶的乐趣,让十几元每斤的普通茶叶卖到了上百元每斤,每亩春茶的产值也高达1万余元。通过茶文化旅游,游客对茶叶的生产过程、采摘过程、制作过程、茶的文化、茶的历史均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旅游的过程中能亲自进行茶叶采摘、茶叶制作和茶叶品尝,同时还能购买自身亲自操作的茶产品,让旅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更促进游客的茶消费。除此之外,游客购买了具有优良品质的茶叶当作旅游的纪念品时,形成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从而达到无形的“广告”功效。客观上,不断扩大茶叶的知名度,并且茶叶的消费群体也进一步增加了,最终茶叶销售的市场也得到有效拓展。除此之外,茶叶营业者还能通过对旅客的实际需要进行实时调查,从而对茶产品的买卖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提高茶产业的效益,最终有效推进茶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3.3有利于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及茶产品质量

茶文化旅游突破了古老的茶生产模式,经过与旅游业的融合,从而达到以旅游促进茶业发展,以茶产业带动旅游的目的。换言之,茶文化旅游将与茶相关的茶景观、茶景点、茶娱乐、茶餐饮、茶购物等相互串联,对旅游消费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在茶产品消费的过程中,茶产业的附加值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茶文化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比如桂林的茶叶科技园,其作为桂林全新的特色旅游产品,接待了非常多的国内外游客,桂林的旅游营业额也随之提高。茶叶是旅客领略茶文化旅游之后馈赠朋友或亲人的首选礼品,在这个过程中,旅客不仅想买到精美包装的茶叶,同时更希望买到的茶产品是独一无二的,质量上是绝对有保障的。因此在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应不断促进茶产品的多元化,不断提高茶产品的质量,方能将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4茶文化旅游推进茶叶经济要点

4.1走精品化道路

当前大众消费注重的是“绿色消费”,部分茶园均获得了“有机茶”的认证,但是获得该资质的茶园还是占少数。因此,我国的茶叶经济应走精品化道路,从而满足消费者的越来越高的消费要求。发展基于茶文化旅游的茶叶经济应注重茶文化的建设。每一种茶都具有独特的茶文化,因此在发展茶文化时,要重视茶叶相关的名人轶事、故事传说及文章典故等。同时,还可举办茶艺表演、茶道以及群众性的茶艺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茶山、茶园等,并加快茶区内停车场、饭店、商店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配备供游客采摘茶叶和炒茶的相关工具,加强建设茶楼、茶韵广场等茶叶娱乐休闲场所,以让消费者更尽情地享受精品化的茶文化旅游。

4.2提高休闲茶区的科技含量

农民仍然是当前经营我国茶叶的主体,茶农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茶文化旅游服务的质量,茶文化旅游的服务质量也直接关系到茶叶的经济收入。因此,当地政府在发展茶文化旅游、茶叶经济时,应加大对当地茶区的投入,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定期对茶区经营者进行培训。另外,组织相关的科研所,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参与到茶产品的开发中,帮助经营者生产高科技含量的茶产品,进一步提高茶文化旅游的魅力。

4.3发展生态茶文化旅游

茶区是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但当前我国的许多茶区均位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景区,很多地方的生态遭到破坏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环境。因此发展生态茶文化旅游成为当务之急。要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及生态保护意识。对茶区环境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茶区是否对外开放。只有发展生态茶文化旅游,才能实现茶叶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32(2):385-388.

[2]孙九霞,史甜甜.茶叶经济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案例分析[J].旅游论坛,2010,22(3):299-305.

[3]谢芬,杨江帆.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的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5,29(1):12-13+3.

[4]郑乃辉,杨江帆,叶乃兴.论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的互动发展[J].武夷科学,2005,32(6):174-177.

茶叶会展经济 篇10

1循环经济及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循环经济, 就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尔丁于上世纪中页提出的经济概念, 主要指的是经济主体、生态资源、科技等因素在企业生产及消费、资源的投入等过程中, 将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为立足生态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以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指导社会经济活动, 推崇自然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将经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程度。

循环经济是主要以加强产业管理, 将生产的原材料最大化转为实际产品, 从而提高对能源的利用, 实现生产中的降耗、节能、减污、治污的成本。在我国的传统茶产业活动中, 物质的主要能量流动属于单向性的流动, 茶产品从外界获取能量物质, 并依靠系统生产将其转化为茶产品, 同时向环境中排放相关废弃物。但是循环经济通过科学设计将不同的物质在茶叶的生产系统中充分的循环利用, 最大程度地依靠本土环境的客观条件,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的经济原则, 让茶叶生产下产生的污染物在生产中多次循环利用, 从而实现茶业的经济价值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 循环经济还把环境保护和茶业经济的增长结合在一起, 立足于经济、生态、社会的整体利益, 最大程度的对可再生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 在生态规律的前提下, 有效合理地依靠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力, 实现茶产业经济的生态化, 促进茶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直至2014年, 我国有机茶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万公顷, 产量也超过3万吨, 出现了多个有机茶大省, 如福建省有60多家茶企业, 34个产品种类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 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我国仍存在诸多问题。

从我国茶叶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 茶企业的规模和资源把握是茶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保证。然而虽然我国部分省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但却难以形成茶叶的产业规模化。如福建这个茶叶大省, 多数茶企业存在着“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的特点, 多数企业经营包括茶叶种植、采摘、制作、销售等多个范围, 导致茶企业常常在生产和销售两端疲于奔命, 顾此失彼。更严重的是, 我国较小规模企业经营模式让茶叶种植及生产过分注重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技术, 为生产率放弃技术投入, 导致茶叶资源滥用, 茶叶的生产环境及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另外, 我国茶叶发展存在严重的技术障碍。我国多数省份的茶叶生产工艺仍以初级加工为主, 如广西、福建、云南等地, 茶叶生产技术的含量很低, 影响了茶产业链中产品的增值率。如我国福建的茶叶出口只能作为外企生产的原料, 大大的影响了茶叶的经济效益。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茶企业在市场利益分配中处于绝对的弱势, 也难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利益。其次, 由于茶产业生态化涉及多学科的技术综合运用, 是个复杂的技术体系构建过程, 而我国绝大部分省市, 如安徽、浙江等地的茶农缺乏足够理论知识及相关经验, 也无法对系统进行合理科学设计, 导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可能性较低。

我国茶叶生产存在严重的效益障碍问题。虽然福建等地采用传统的茶园管理, 采用人工除草、绿色肥等方式进行可持续化管理, 但我国多数省份茶叶生产过分急功近利, 在生产中经常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成分的药物, 虽然提高了茶叶产量, 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做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茶叶的有机质含量极度下降, 茶品质难以保证。除此之外, 部分茶企业为打造新奇的包装形象, 在包装中使用化工品, 影响了茶叶的卫生及品质, 单纯为品牌而伤害应该具有的清雅意境, 不但伤害消费者健康还让茶叶丧失绿色本质, 导致我国茶叶的畸形化发展。

我国茶业发展存在深层次的服务障碍。服务相对于技术也是茶业生态化的必不可少因素, 但是我国多数茶产地还欠缺有效而健全的茶叶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 很难向茶农提供全面优质的生态相关技术支持, 包括品种选择、幼苗管理、信贷及销售信息等。例如, 我国茶业中对茶多酚没有足够的技术服务支持, 难以让茶产品高效的转化为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同时, 我国茶叶省份在生态茶叶相关政策制定上, 没有形成对茶业的管理、参与及激励机制, 甚至在标准检测方面仍存在漏洞, 导致茶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流于形式, 难以落实。

3我国茶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战略构想

当前, 我国茶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尚处于试验阶段, 必须从法律、科技与服务体系多方面入手, 推进我国茶业循环经济环境的健全。

3.1健全相关法律, 促进茶叶循环经济环境的发展

要想在茶产业中, 甚至整个农业产业中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产业的生态化持续发展, 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 让茶叶产业形成明确的法律导向和行为准则。完善和发展现有的循环经济的综合性母法, 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做出实际操作性的法律准则, 对茶业的生态生产、资源回收利用、再利用等茶叶市场各项法规在经济活动实践中予以衔接, 对茶叶市场发展的循环经济的方针、原则和思想予以明确规定, 体现出茶叶资源生态综合利用开发原则, 把茶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发展作为总目标。同时为保证茶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必须加强对茶叶市场的执法力度, 并为适应和发展茶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生态的执法、监管、处罚机制, 以严格的具备资质执法人员选拔, 提高茶业持续发展的政治素养环境。

3.2注入科技动力, 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新的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 科学技术是茶业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 茶叶循环经济模式也离不开必要的科技注入。结合我国茶业发展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趋势, 我国茶业必须走高效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以科技来提高茶叶资源实用率, 减少污染量, 保护环境, 尤其是生态化的清洁茶叶生产相关技术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尽管我国自2003年已经提出清洁化的茶叶生产, 但是只有福建、安徽等大省真正接近国际化的茶叶生产水平, 总体情况不太好。在循环经济中必须将清洁化的茶叶生产看作系统的科技工程, 囊括了茶园、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运输、储藏等多个环节的清洁化处理。除此之外, 在茶树种植栽培技术上应该以循环经济为目标, 推广高质量的技术提高、改善措施, 让茶树的优良基因得以广泛传播, 发挥茶树的内在基因潜力。此外, 我国茶叶应加大对有机茶肥料领域的开发力度, 以肥料来提高茶叶的有机含量, 并改善化肥等原料对环境的破坏, 提高茶叶肥料吸收利用率。在生态包装技术上, 我国茶叶市场必须积极的采用与自然环境充分和谐的、能够发挥茶叶包装特性的现代商品包装技术, 这就要求从茶产品包装的生态设计入手, 既要保证茶品运输、储藏过程中的保护功效, 也要减少对特殊材质的使用, 减少一次性或过度包装, 尽可能延长包装的寿命, 实现重复回收使用。通过回收包装技能减少污染, 也能减少新包装的加工生产成本。

3.3以产业的综合化服务, 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茶产业的综合化社会服务体系是茶产业积累、发展最主要的途径, 要想推动我国茶叶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就必须改变以往无偿服务或者办企业化的服务模式, 向服务体系企业化发展, 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一方面, 我国的茶叶协会或者学会必须发挥其在茶业发展中的作用, 为茶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推广, 组织相关茶企业参与茶叶质量培训、评比等社会活动, 并为政府提供相关数据, 让政府从协会或学会获得对茶产业最有利的资讯或者政策基础。另一方面, 茶叶协会或学会应该积极开发组织茶业的咨询网络平台, 提供茶叶的服务咨询资源, 实现资源、市场、生产、技术的产业共享, 在为企业指导培训同时, 解决茶叶售后问题, 形成产供销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在茶产业中实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 让服务机构与茶企业共担风险, 共享利益, 实际上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 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大技术支持同时, 改善以往劳动密集型企业模式, 让技术深入加快茶叶企业的社会化、科技化分工,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

4结语

茶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是对环境和茶叶资源的保护, 也是我国社会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尝试。虽然目前我国茶产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循环经济模式尚未完全的建立,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必将代替传统的茶园经济及无序化生产模式, 而这种茶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也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摘要:茶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 其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农业、农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循环经济和我国茶业发展现状, 本文认为要想实现我国茶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就必须走循环经济的生态化道路, 从法律、科技、服务多方面为我国茶业注入循环经济发展因素, 实现我国茶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茶叶,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江帆, 谢向英, 徐清, 李灵.福建茶叶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 2008.06

怎么选购茶叶 篇11

首先看嫩度,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可以从茶叶有无锋苗去鉴别。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条也无锋苗和白毫。

其次看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

茶叶色泽则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整碎是指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净度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茶叶会展经济 篇12

关键词:经济效应,区域贸易,一带一路,茶叶

在“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 本文将区域界定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在这样的空间纬度上来考察茶叶贸易管理模式问题。众所周知,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 也是具有深厚茶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在拓展茶叶对外贸易数量和提升贸易结构的愿景下, 如何加强区域茶叶贸易管理则成为各级政府和茶企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事实表明, 在国外茶叶大量借助线上销售而进入我国的情形下, 如何巩固我国本土茶叶的国内市场份额, 并又能拓展海外市场则成为关系民族产业兴衰的大问题。由此, 本文将以“经济效应”作为主题讨论的前缀, 便意在加强从追求商业利益的角度来完善现阶段的茶叶贸易管理。

1 对“ 经济效应” 的内涵认识

从经济学原理来认识“经济效应”的内涵,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1 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一般具备这样的特征:第一, 单批次产品的数量较大。第二, 单批次产品的种类单一。第三, 采取少批次的发货。从中不难理解, 以数量较大来作为规模经济效应的核心, 这就可以根据求解AFC和AVC的公式中得出, AFC=FC/Q、AVC=VC/Q。具体来分析这两个表达式可知, 固定成本FC不受产品数量大小的影响而保持不变, 随着产品数量Q的增大, 那么AFC的数值就会逐渐减小, 在二维坐标所反映出的便是无限趋近于横轴。可变成本VC则是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大而增加, 但在产品数量增大的同时部分耗材可以节约使用, 所以AVC的数值随着Q的增大而可能趋于下降。这样一来, 产品的单位成本=AFC+AVC就变小了。这就意味着, 该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得到了体现。

1.2 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效应则不同于规模经济效应, 其所含有的特征包括:第一, 各产品之间具有关联性。第二, 实施办法为对原材料进行充分利用, 或者形成套餐的形式进行产品售卖。这就表明, 范围经济效应的实施难度要大于规模经济效应, 但其在国际区域市场中所产生的效果更为积极。从操作难度来看, 建立起产品之间的关联效应则较为简单, 而关联效应的获得可以从产品使用上的配套性、产品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上得以呈现。

通过以上对两类经济效应的阐述可知, 在区域茶叶贸易管理中需要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这样才能增强茶企带的盈利能力。

2 区域茶叶贸易管理的职能定位

在管理学视角下来考察管理的职能, 可将其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

2.1 计划职能

怎样能最终实现以上两类经济效应, 则需要在进行贸易管理时进行筹划, 而这就体现为了计划职能。与沿线国家进行茶叶贸易, 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同业竞争对手, 还需要关注国际竞争对手。如何构建起本土茶叶的比较优势, 则成为计划职能的重要内容。同时, 如何依托“互联网+”战略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2.2 领导职能

这里的“领导”可以作为名词和动词来理解, 首先作为名词的“领导”应包括:各级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协会。而作为动词的“领导”则应体现为带领区域茶企朝着明确的目标进发。从中可以知晓, 在区域茶叶贸易管理中需要发挥政府公权力的作用。

2.3 组织职能

同样, “组织”二字也可以从名词和动词两个角度来理解, 但在这里则以动词来进行理解。那就是借助各种手段将资源进行整合, 来促使区域茶叶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能够实现。简单而言, 各种资源则包含了线上和线下的资源集合。

2.4 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体现在对已经实施的茶叶外贸活动进行调适, 调适的目的在于优化外贸的各种形态。具体而言, 茶叶进入域外区域的数量、品项, 以及价格制订策略的实施等。当然, 控制职能要得以有效实施, 则依赖于完善的市场调研机制来做支撑。

以上结合管理学原理而做的职能分析, 为下文的管理模式分析和实施方案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3 定位驱动下的管理模式分析

具体而言, 管理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3.1 管理主体的职责分析

上文已经提到了两位管理主体:第一, 茶企所在区域的政府有关部门;第二, 本地茶企所组成的协会。从国情来看更应发挥政府的主体职责。两种主体的职责分别为: (1) 政府职责。该职责主要体现在为域内茶企提供产品信息发布平台, 并借助公权力资源来减低本土茶企的外贸实施成本。 (2) 协会职责。协会由于不存在强制性权力的实施规定, 所以它主要从劝解和协调上来维护域内茶企外贸的有序性。而这一点, 仍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3.2 线上资源的整合分析

在“互联网+”战略下, 对线上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借助电商平台, 与沿线国家的需求方建立起B2B销售模式。这样一来, 通过发挥电商的市场优势, 便能为茶企提供规模经济效应。另外, 为了使沿线国家对我国本土茶叶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并能激发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茶企也可以借助电商平台来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线上资源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 若要有效发挥这里的组织职能, 则需要茶企大力培养自己的电商人才队伍。

3.3 线下资源的整合分析

线下资源则主要指向传统的中间商渠道, 而整合线下资源所受到的制约要大于线上。受到近年来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线下中间渠道上在收购茶叶产品时显得更为谨慎, 担心产品滞销而出现囤货现象。可见, 在整合线下资源时则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但茶企通过开展营销组合策略, 并协助中间渠道商来进行产品促销和推广, 则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4 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 实施方案可从以下5 个方面来构建:

4.1 明确管理主体职责分工

我国大多数产茶地都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发展当地区域经济时茶企承担着重要的推动任务。那么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也不能只是进行政策教育, 还需要切实为促进当地茶叶外贸提供便利。地方政府应对参与外贸出口的茶企降低各项地税的征收, 从而能激励茶企更好地参与到沿线国家的茶叶贸易中来。另外, 在政府政务网站上也可以开辟专门的栏目, 来发布本地茶企产品的相关信息。作为协会组织, 则需要在协调各茶企的出口配额上起到协调作用。

4.2 大力拓展B2B销售模式

在电商平台上应大力拓展B2B销售模式, 这也是符合我国“互联网+”战略要求的。为此, 茶企需要储备和培养自己的电商销售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能参与到网页开发中来, 还能够在线上完成与国外客户之间的洽谈。在拓展B2B销售模式中, 需要重视将本土茶文化信息展示给国外客户, 这样就能通过引起国外客户的好奇心, 来增强他们的采购意愿。另外, 为了增强客户的产品体验感, 茶企还可以在目标市场上开设体验店。

4.3 强化国际物流供应链条

在“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的内在关系下, 还需要强化国际物流供应链条。根据供应链管理原理可知, 茶企构成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从而负责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管控。但事实表明, 这将极大地牵扯茶企的生产和外贸精力。因此, 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时可以引入第四方物流机构, 由第四方物流机构来掌控供应链的流通, 并帮助茶企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4.4 优化茶叶产品营销组合

优化茶叶产品营销组合, 则需要从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上下功夫。针对沿线国家消费者对中国的敬意, 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 在优化茶叶产品营销组合上, 便可以将木制茶具与茶叶制品捆绑进行销售, 若是进一步提升茶叶制品的文化韵味, 还可以将附有本土茶叶发展历史的信息一同纳入到营销组合之中。

4.5 控制茶叶外贸出口品质

与沿线国家进行茶叶贸易不仅是茶企自己的事, 也是域内茶叶行业共同的事情, 所以为了提升域内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价值, 则需要对茶叶外贸出口的质量进行控制。由于这是十分专业的工作, 已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内。因此, 这里就需要由行业协会、质监部门、工商部门一起来完成。

最后强调, 在今后的茶叶信息发布中还应增强线上线下相互契合的态势。线下主要起到客户体验的效果, 为此可以在线上发布各地区的代理网点, 并在网上进行预约体验订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应突出线上与线下体验的一致性。这样一来, 才能建立可持续的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机制。不难发现, 依靠线上线下的相互配合便能获得“以点带面”的效果, 因此在进入到一个新的目标市场后, 应采取深度营销策略来发展重点客户, 通过他们的使用体验来感染其他潜在客户。在发展重点客户时, 可以采取第一级歧视性定价来对其进行捕获。

大力挖掘区域茶叶贸易的比较优势, 不能仅从李嘉图的理论框架下来寻找答案, 而是应从西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 从挖掘茶文化的魅力中来进行路径探索。本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尝试, 因此除了生态旅游外还应有多种方式能支撑起西部茶叶贸易的有序开展。

5 小结

本文认为, 从经济学原理来认识“经济效应”的内涵, 可从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等两个方面来展开。区域茶叶贸易管理模式包括:明确管理主体职责分工、大力拓展B2B销售模式、强化国际物流供应链条、优化茶叶产品营销组合、控制茶叶外贸出口品质等五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卢金标.寻找有效营销的契合点强化营销策划的针对性——大别山绿色食品营销变革的几点启示[J].中国市场, 2012 (22) :52-53.

[2]王国庆.打造绿色食品名知品牌及营销对策研究[J].活力, 2012 (8) :124-124.

[3]蔡泉宝.茶文化研究的新思路[J].农业考古, 2011 (2) :7-8.

【茶叶会展经济】推荐阅读:

特色茶叶经济07-09

茶叶经济论文08-02

茶叶品质10-14

茶叶企业06-30

茶叶文化07-27

有机茶叶08-28

安徽茶叶09-23

茶叶加工10-01

茶叶成分10-07

茶叶鉴定07-22

上一篇:管理思维下一篇:物理网络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