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茶叶品质(精选8篇)
鉴定茶叶品质 篇1
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环境因素
茶叶变质陈华是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氧化、降解、转化的结果,对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线和湿度,其次是温度、空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光线
光能促进植物色素或脂类物质的氧化,特别是叶绿素易受光的照射而褐变,其中紫外线又显得更为明显。由此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异味,或称“日晒味”。试验研究表妹,光线促使茶叶品质变化的作用不亚于水分因素,特别是绿茶。所以作为茶叶的包装材料必须绝对避光。
二、湿度
茶叶含水量高于保管的安全水分量限(一般为6%左右)就会使品质变化加速,水分越多,品质变化越快,越容易陈化变质。茶叶的含水量又是茶叶霉变的主要条件,而外界的相对湿度直接影响茶叶的含水量。要保持茶叶的含水量在6%左右,外界的相对湿度要控制在40%以下,在大空间内要达到这种条件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小空间内维持这种低湿条件。因此除了茶叶仓库内尽量保持低湿外,茶叶商品绝对不应该散装贮藏。必须包装完好再入库,并要求包装材料防潮性良好,以免茶叶吸收外界空气中的水分。
三、温度
高温会加快茶叶品质的变化。特别是在茶叶含水量较高情况下的高温,不但茶叶的质变会加速,同事也为霉菌的着生繁殖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低温不仅会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还能减慢茶叶的后熟作用,延迟陈化作用的到来,延长保持品质的时间。各种试验表明,温度每升高10℃,茶叶色泽褐变的速度要增加3-5倍。若茶叶在10℃一下条件储藏,可以较好地抑制茶叶褐变进程。而在零下20℃条件中冷冻储藏,几乎能完全达到防止陈化变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常温下的茶叶保险技术也能做到。
四、空气
空气中含21%左右的氧。一般认为茶叶储存过程中的质变,有外界氧的参与,若断绝供氧条件,质变就会受到抑制。根据这种设想,国内外茶叶科学工作者做了茶叶抽气、脱氧充氧等实验,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实验结果都表明除去氧可以使茶叶氧化作用明显减弱。另外,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茶叶易吸收而提高含水量,促使茶叶变质;空气中若含有异味物质,茶叶会吸收而带有异味发生劣变;茶叶香气物质会不断地向空间会发,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会造成茶香损失,茶叶品质“失风”或“走味”;空气中含大量的各种微生物菌种和灰尘,会滞留在茶叶商,污染茶叶商品。
鉴定茶叶品质 篇2
1 茶叶品质的鉴定
传统的茶叶品质鉴定,一般靠人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进行分析茶叶品质的好坏,但是人的感觉器官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而出现判断偏差。如何快速、准确鉴定茶叶的品质,是推广茶叶分级科学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深入研究茶叶的品质鉴定,提出鉴定方法和构成途径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其要求辨别的标准也越来越趋向细致化、精确化,人的感官已无法满足现代化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的客观需求,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1.1 茶叶香气的鉴定
茶香是茶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未见其茶,先闻其香”指的就是茶叶固有的茶香独特风味。假如茶叶失去了其独特的香气,这些茶叶将失去饮用的价值,所以茶叶香气的浓郁程度关系到茶叶的品级高低。消费大众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接受限度,而挑选不同香气和香气浓的茶叶。例如:普洱茶由特级到九级茶叶的香气,就由陈香浓郁型逐渐转变为平和型。如果将不同香气或者斑杂的茶叶混合在一起销售,就会降低其茶叶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使得茶叶难以被大众喜爱。茶叶中含有的芳香物质,在制茶工艺中使茶叶的香味多元多彩。比如:清香、果香、花香、焦糖香等类型。鉴定茶叶的香气并建立快速的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区别茶叶的类型和品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方法。
1.2 茶叶化学成分鉴定
茶叶中化学成分具有种类多、含量不均的特点,而茶叶所具有的药理作用和营养效益,多是取决于茶叶中固有的茶多酚、咖啡碱以及茶多糖等。特别是茶多酚拥有消除人体中自由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防辐射等功能。茶叶中化学指标同茶叶的外在特征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然而,茶叶的制茶方法和加工工艺,使得茶叶中各类化学成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茶叶在发酵前后因为生物转化和化学反应造成茶叶中的成分不断变化。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叶中的儿茶素、茶黄素等含量也不同。而茶叶中的各种成分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茶叶的品质,通过系统化的测量分析,划分不同等级的茶叶。了解影响茶叶品质的各个化学成分的含量的因素,可以有效开发为生产各类茶的生产方法。
1.3 茶叶感官的鉴定
辨别茶叶的品质高低的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是茶叶的感官效果。无论是茶叶的外形、色泽、滋味,还是不易辨别的茶叶干湿度、氧化程度、微生物富集情况等,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茶叶感官。茶叶形状上的圆、扁、尖,色泽上的绿、红、褐、黑,茶叶汤底的甘冽、醇和、浓烈等。这些都和茶叶在栽培、炒茶的技术有关。不同的茶叶感官的详细记录,给茶叶的种植、制茶提供方法指导,为辨别茶叶的不同等级的品质和影响因素起到关键的作用。
2 计算机系统鉴定茶叶品质的设计
为改变传统的茶叶辨别方式,计算机系统在茶叶品质的鉴别中应运而生。特别是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生物医学技术、化学仪器、网络技术都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毫不例外地影响到茶叶市场的发展。在茶叶品质的鉴定方面,计算机系统的运用使得整个鉴定过程体现了省时、高效、精确等特点。
2.1 茶叶类别与茶叶分级标准的建立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茶叶的品质鉴定都是呈现出智能化、程序化的特征。在检测和验证茶叶品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立茶叶的种类、产地以及级别的高低准品。这对茶叶的鉴定过程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使得茶叶的品质鉴定结果更加准确。例如:茶叶有生茶、熟茶、发酵茶、半发酵茶,或者根据茶的其他品质的高低进行细致的分级。在这个环节中,一般会邀请众多的评茶师观看、品尝茶叶来进行茶叶品质的最初分级,然后再使用成像系统对茶叶分级图像采集与处理。
2.2 茶叶“指纹图谱”的建立
茶叶的有效分级使得各等级中的茶叶品质得到标准化,接着我们需要对已分好类的茶叶进行“指纹模式”方式的特征记录,以便随后进行的实际应用或者样品的检测。而“指纹模式”具体是指对各级别茶叶进行理化性质、图像信息方面的图谱采集,针对体现茶叶品质的不同指标。比如:茶叶香气、化学成分、感官等方面,施加不同的图谱模式。一般使用色谱、光谱、成像技术、化学计量模型分析等解决实际生产中茶叶的品质问题。此外,在茶“指纹图谱”的建立的过程中,还要对图谱进行最细微的优化、除噪处理,使得图谱能有效的应用于实际过程中。
2.3 识别软件的开发
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对茶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定。在进行茶叶的指纹图谱设计之后,应该在计算机系统上加载识别软件,这样能让整个鉴别过程更加智能化。开发一套可以对茶叶参数识别的软件,对茶叶的生产、加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软件开发时,不仅需要设计一套计算机可识别的逻辑语言,而且还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茶叶的生产、加工中,识别软件根据检测后提供了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筛选,最终得到满足参数指标的茶叶产品。这体现了计算机时代程序语言和数据库的智能输出。调查表明:使用现在手机系统上常用的二维码查询功能,通过图像的对比分析,简便地得到以六安瓜片为研究对象的显著鉴定结果,初步提出由消费大众自我操作的简便鉴定。
3 计算机系统在茶叶品质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与生产工艺中,不断涌现出各种计算机系统对茶叶品质鉴定的一些成果。无论是在初步的检测分析阶段,还是在已深化的生产过程中,都得到了生产商、消费大众以及技术人员的肯定。
3.1 常规检测手段与计算机联合应用
3.1.1 固相萃取与色谱分析
固相微萃取与色谱(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毛细管色谱等)的结合,集齐前处理的优点和分离检测的优点,使得整个检测分析过程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并且可以运用于各类茶叶的分析,这是茶叶品质的鉴定所需要的重要方法。目前,固相萃取与色谱分析已经成功的用于茶叶的香气审评,欧阳石光等人利用GC-MS对青茶的香气挥发性物质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不同地域包括闽北、闽南、广东等地的青茶的香气总体情况,并有效的进行鉴定。
3.1.2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越来越受欢迎,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茶叶的化学成分分析上。近红外光谱通过其较为特殊的电磁波普段和较强的特征吸收频率,能够有效的对茶叶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色素等化学成分进行辨别。同时,经过化学工作者在近红外的数据分析上钻研,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多元校正的方法,使得茶叶的品质的鉴定过程达到定性、定量的结果。吕海鹏等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普洱茶品质的化学成分进行光谱采集,并结合校正模型使得鉴定的结果更为客观有效。
3.2 化学计量学与成像技术的结合
除了上述的一些谱图类的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结合,对茶叶的品质进行鉴定外,化学计量学模型和成像技术的结合,在茶叶的感官评审中的地位是不可估量的。在理性的数据和感性的辨别相互融合,使得鉴定的结果趋于进一步的完善。一方面,提高我国的茶叶行业的检测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让更多的茶叶厂商和消费大众对计算机系统鉴定的茶叶有所青睐,也让更多的研究人员在茶叶的品质鉴定方面的研究工作产生更大的兴趣。计量模型对检测的数据进行校正和除噪让结果更加准确,而成像技术则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茶叶的感官特征的记录、整理、分析。这两个技术的结合让客观的数据,能够准确地与主观的视觉图像匹配,给整个鉴定过程带来便利性和可靠性。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茶叶的外貌品质进行系统的表征并转换成像,结合特定变量下的模型十分正确地对碧螺春茶叶的各个级别的茶叶进行有效的鉴定。
4 结论
茶叶的品质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分析过程,同时受到内在成分和外在环境的影响,给鉴定的过程带来巨大的困难。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化学检测仪器的研究给茶叶的品质鉴定带来了福音。无论是对茶叶的品质进行分类、分级处理,还是在茶叶的品质(香气、色泽、形状、化学成分)的各个方面的鉴定都取得了进步。
摘要:茶叶作为富有营养价值与药效价值的日常主要饮品之一,合理地品茶有利于身体健康和身心舒悦,而茶叶的品质高低则决定了茶叶的营养特性。因此,在茶叶生产以及包装的过程中,往往会依据茶叶的感官特质、香气、营养成分含量进行等级的划分,并以此衡量茶叶的价值和价格。本文通过阐述鉴定茶叶香气、化学成分、感官等方面品质的方法,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在茶叶品质检测、鉴定方法上的缺陷。根据计算机相关联技术在茶叶生产的应用成果,优化和整合目前应用广泛的指纹图谱、计量模型、成像技术。这对建立合理、可靠的茶叶品质鉴定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茶叶品质,鉴定方法,计算机技术
参考文献
[1]吴瑞梅.名优绿茶品质感官评价的仪器化表征研究[D].江苏大学,2012.
[2]林杰.茶叶香气的图谱分析及在茶叶品质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
[3]葛迪,李绍稳,魏同等.基于移动溯源与图像分析的茶叶品级鉴定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26):261-265.
茶叶品质鉴别方法 篇3
茶叶的类别繁多,主要分为红、绿、黄、白、黑和乌龙等6大类,消费者选择好茶类后,应注意辨别茶叶的品质,可以从茶叶形状、色泽、干茶的香气等方面来鉴别,有条件的还可以经过冲泡、嗅其香气、尝其滋味、观其汤色及茶渣嫩度、色泽等鉴别。
色包括外观的色泽及汤色。新茶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一般呈嫩绿色。老陈的茶叶则紧缩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应以纯而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都香味纯正,浸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或根本无香味的,或者有异味的,则不是好茶叶。如茉莉花茶是许多消费者所喜爱的,这种茶有浓郁的茉莉花清香。如无这种香气或有其它气味,则说明该茉莉花茶质量较差。
味是指茶水的滋味。新茶汤色澄清而香气足、陈茶则汤色变褐、香味差。就绿茶、红茶来说,质量好的绿茶口感略带苦涩,饮后又感鲜甜,且回味越久越浓。若苦涩味重,鲜甜味少的则为次茶。红茶口感甜爽为好,苦涩为次。
形指茶叶的外形。各种名茶都有它的外形特征,千姿百态。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鉴别方法:有的品种要看它的茸毛多少,多者为优,少者为劣;有的品种要看它的条索松紧,紧者为好,松者为差。质量好的茶叶外形应均匀一致,所含碎茶和杂质少。
天津红肠加工技术
一、配料标准
主料:生猪肉(肥瘦比例不限)50公斤。辅料:食盐2.75公斤,酱油4公斤,大葱1.5公斤,鲜姜500克,五香面100克,花椒面50克,味精100克,红曲米300克,湿淀粉25公斤,亚硝酸钠3克,清水25公斤。
二、加工方法
原料整理:选用卫生合格的新鲜猪肉,清洗干净,沥去水分。用绞肉机将肉绞制成1厘米的小肉块。大葱和鲜姜剁成碎末。红曲米磨成面。
制馅:将食盐、酱油、大葱末、姜末、红曲米面、花椒面、五香面、味精、亚硝酸钠、淀粉、清水等混合拌匀,倒进肉块里,用拌馅机充分搅拌均匀后,即成肠馅。
灌制:用温水把猪肠衣泡软、洗干净。将肠馅用灌肠机或手工灌入肠衣内,每间隔45厘米为一根,两头各留4厘米空隙,将两头合并系牢,形成圆圈状。
煮制:将灌好的红肠,及时投入到沸水锅里,水温保持95℃以上,经过25~30分钟,即成。煮制时,用木棍轻轻翻动,发现汽泡,用长铁杆子扎眼放气。
三、产品特点
微波处理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 篇4
微波技术问世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在通讯领域广泛应用。二战期间,雷达的诞生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当时由于雷达设计的原因,微波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常发热而造成无用能量的损耗,但当时以为是雷达的原因,并未考虑是微波在绝缘介质中传播会产生热量,只是设法改进雷达的设计方案,直到美国伯西·史班赛的出现。
1921年,伯西·史班赛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城,18岁时参加海军,半年后因伤而退伍,这就奠定了他的微波发明之路。退伍后进入美国潜艇信号公司工作,接触了各种电器,接着又进入了专门制造电子管的雷氏恩公司,从事无线电技工工作。二战期间,雷氏恩公司为国防工程的承包商,负责制造有关雷达装置的磁控电子管。此时史班赛的工作是负责磁控电子管的改良和生产。1945年的一天,史班赛正试验新改良的高能量磁控电子管,然后发现放在自己口袋里的巧克力溶化了,这引发了他的思考,是磁控管的能量所致?接着他做了个试验,他将玉米放在磁控管的前面,扭开电波,没过多久,玉米成了玉米花,证明了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后来他又用鸡蛋做实验,将生鸡蛋放在一个只开了一个小口的茶壶里,然后放在将磁控管电子管的微波对准茶壶的小洞,扭开电波,一段时间后,蛋居然爆开了,蛋黄由小孔喷出来。两个试验都证明了微波能够使像玉米、鸡蛋类的物质发热并足以让它们煮熟,说明微波具有很大的能量。
雷氏恩公司受史班赛试验的启发,与史班赛一起研制用微波进行烹饪的炉子。很快取得成功,史班赛用饼做试验,效果也很好。1946年申请专利,1947年雷氏恩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商业专用型的微波烤箱,1955年家庭微波炉正式上市。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出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各式各样的微波炉。
2 微波炉的特点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和伽玛射线等等)。微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频率一般在300MHz~300GHz,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更高,能量更大。除此之外,微波还有其自身的特点:(1)微波遇到金属器物时会发生反射,就像光照射到镜面一样,所以它不会在金属器物中传播,能量也不会被金属器物吸收。(2)微波能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材料,而且能量不会被消耗。(3)对于水和食物,微波不仅能顺利的穿过,而且能量会被吸收,使水和食物发热。
3 微波加热原理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有电场,放在微波中的介质,受到微波电场的作用会发生极化,变为有极分子,原来杂乱无章的有极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沿着外电场的方向运动,当外电场的方向不断发生改变,有极分子也不断的改变自身的转向,在不断的转向与移动过程中,与其他分子发生高频率的碰撞,从而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再转化为热能,使介质的温度升高,简言之即为介质反复快速取向转动而摩擦生热。
微波对物质加热的快慢跟介电常数有关。介电常数是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极化程度的物理量,极化程度高的介质就更容易被微波加热。微波的穿透深度主要决定于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电磁波的频率。在微波频率下对一般物体其穿透深度可达几厘米。水在微波条件下的介电常数和损耗比一般物质大很多,因此较容易吸收微波能量而被加热。茶叶含有大量的水分,这足以用微波来对茶叶进行快速杀青。
4 微波在茶叶生产中应用的特点
4.1 杀青短时、均匀、保质、保色
微波杀青是微波使茶叶中的介质(主要是水分子)在电场中发生极化现象,极化了的水分子在不断变化的电场中做高频率的往复运动而发热。微波杀青不像传统的杀青方式,需要一个高温热源,通过辐射和传导,先使物体的表面加热,然后再由传导和对流在物体内部逐渐向里加热。微波杀青没有热传递和对流过程,大大缩短了加热时间,使茶叶内外同时迅速升温,及时杀死酶的活性,茶叶中的叶绿素不被酶氧化,保持了茶叶原有的色泽,同时减少茶叶中维生素、氨基酸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的保持了茶叶的原有风味。微波加热是通过影响茶叶中水分子的运动,水分子在运动中剧烈碰撞发热,因此,茶叶内部受热均匀且迅速升温,茶叶品质较快固定。微波对介质材料是瞬时加热升温,能耗也很低。另一方面,微波的输出功率随时可调,介质温升可无惰性的随之改变,不存在“余热”现象,极有利于自动控制和连续化生产的需要。微波杀青后,出叶时不需要吹风冷却,避免了茶叶闷堆过程叶绿素的破坏,保留了茶叶原有的色泽。所以微波杀青适合于绿茶的制作以及各茶类品质的固定。
4.2 保留孔隙、利于窨花
微波杀青、干燥是利用传送带输送茶叶,使茶叶相对静止,无摩擦、无碰撞,很好的保持茶叶表面本来的孔隙,同时由于水分蒸发速度快,容易形成多孔性。而花茶的窨制是利用茶叶的吸附能力吸收鲜花香气的过程。茶叶的吸附能力与茶叶表面的孔隙数目和大小成正相关。利用传统锅炒杀青的茶叶,受热不均,红边、焦边、碎茶多,甚至形成大量的细小粉末,这些粉末会在茶叶表面沉积并堵塞茶叶表面的孔隙,由于茶叶与茶叶、茶叶与炒锅间的挤压与摩擦,使茶叶的孔隙进一步缩小或堵塞。微波杀青则大大保留了茶叶原有的空隙。
所以用锅杀青的茶叶比微波杀青的茶叶更难吸收鲜花的香气,利用微波杀青更适合窨制花茶。
4.3 改善茶叶品质
茶叶利用微波干燥,水分由内向外迁移速度快,干燥速度明显快于热风干燥。由于茶叶表面温度不太高,焦边焦叶少,叶绿素变化少,色泽绿翠而耐藏,香气损失少,干燥均匀,同时由于水分蒸发速度快,容易形成多孔性,产品复水性好,泡茶时内溶物易溶出。而传统筒杀青、温度高且不均匀,操作人员难以掌握,易产生焦叶、焦叶等不良品质。
另外,微波处理还可改善陈茶品质。2004年郭雅玲等通过调节不同的微波发射火力级,对中低档乌龙茶复火干燥,发现经适宜频率处理的低档乌龙茶基本达到去陈、涩的效果,中档乌龙茶干茶色泽转润、汤色转浅转亮、去陈去涩甚至有转醇的效果。这表明,微波在茶叶干燥过程中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发展。
4.4 茶叶更安全卫生
微波具有杀菌的作用,其杀菌是利用电磁场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生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微波的热效应是细菌体内的水、蛋白质、核酸等分子在微波电场的作用下高速反复旋转摩擦、碰撞发热,致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而死亡。微波的非热效应是指细菌在微波电场的作用下,细胞膜点位分布不均,细胞透性增强,细胞结构功能紊乱,细菌因此营养不良,不能正常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死亡;微波还可影响遗传繁殖的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氢键松弛、断裂或重组,使其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或断裂,进而阻碍其繁殖。微波对细菌的杀灭彻底,因此,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将更安全、卫生、无污染。
5 小结
微波以其热效高、加热速度快、受热均匀、耗电量少等优点,符合经济原则被应用于茶叶生产;它无油烟,使茶叶更好的保持自身香气特点,香气更纯正;同时还可利用不同波段的微波发展茶叶的香气,去除乌龙茶的陈味与涩味,改善品质。微波对茶叶进行加热,清洁卫生、无油烟、无明火、无菌、节能、省时,较好的保持了茶叶原有的色泽和品质,是茶叶制作过程一个比较理想的器械。随着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目前市面上还出现了变频微波炉、光波微波炉、转波微波炉、烧烤微波炉等新型微波炉,它们在保持食物营养成分和色泽等方面都有所改进,若它们的作用效果也能在茶叶中体现,则茶叶品质将进一步提升,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波炉正朝着智能化、复合化方向发展,将来很有可能在茶叶连续化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使用微波炉时,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不要空“烧”,因为空“烧”时,微波的能量无法被吸收,这样很容易损坏磁控管,使微波炉寿命变短。另外,人体组织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定要在磁控管停止工作后,再打开炉门,提取茶叶。
摘要:茶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更新的产业。在科技高度应用的今天,茶产业要能在这高技术时代蓬勃发展,它不可避免的要与高新技术融合,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改变茶叶的品质。微波炉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文通过微波加热的特点,分析其对茶叶物理特性、香气等品质的影响,使其更好的在茶业领域中应用。
鉴定茶叶品质 篇5
[关键词] 甘薯品种 品质鉴定 研究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地理条件及生态条件使近年来蔬菜种植业发展迅速,不仅丰富人民的“菜篮子”,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宁德市是一个多台风地区,近年来平均每年受4个台风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是2006年的“桑美”台风给我市带来严重破坏,蔬菜种植受毁灭性打击,台风影响之处的蔬菜几近绝收,并造成灾后长时间无法恢复,市内蔬菜供应紧张,只能通过外地的输入而有所缓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进抗台风能力强的蔬菜新品种有重要的意义。蔬菜专用型甘薯是以甘薯地上部鲜嫩茎叶作为菜用的新型蔬菜种类,具有适应性强,口感好,营养平衡等优点,特别是台风期间田块被水浸泡后不死亡,水过后快速恢复生长,对补充台风灾后蔬菜供应有独特的优势。2006年我们从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引进福薯7-6等6个蔬菜专用型甘薯新品种进行适应性鉴定及品质评价,以期从中筛选出优质、高产、适应我区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参试品种为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福薯7-6、福薯10号、福薯11号,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选育的泉薯830,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广菜薯1号、广菜薯2号。试验安排在漳湾南埕五里洋农田保护区、三都新塘村、霍童镇邑村洋等三个地点进行,种植田土质均为沙壤土,土层深厚、地势高燥向阳、排灌方便,PH6.0-6.5,肥力中等、均匀。
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采用畦作方式,畦宽(带沟)100cm,畦高20cm,小区面积2.7m2,每个小区种植90株,每行6株,共15行,株行距15cm×20cm,3次重复。分别在7月8日、9日、10日种植,7月15日左右打顶,分别于7月25日至27日开始采摘,长度为自茎尖顶端以下10-15cm,10-12天采摘一次,连续采摘6次。食味鉴定采用90℃热水烫后品尝,以茎尖无或少茸毛、食味清甜、有滑腻感、无苦涩味为佳。
3水肥管理
肥料管理上做到基肥与追肥并重。具体操作如下:结合整地作畦每亩施用复合肥20Kg作基肥,7月15日左右打顶当日亩施用尿素5Kg,开始采摘后每次采摘当日追施尿素每亩5Kg。种植期间加强水分管理,种植后3天内早晚各浇水1次,返苗后视苗情及灌溉条件多浇水保持充足水分。每次采摘当日傍晚保证浇水1次。雨天及时排水,防止试验田内积水。
4 结果分析
4.1不同地点茎尖产量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不同试验地点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1)。其中以漳湾南埕五里洋产量最高,各参试品种6次采摘的平均产量为16.3kg,折算亩产4027.6kg,其次为邑村洋,各参试品种6次采摘的平均产量折算亩产3856.2kg(表2)。说明漳湾南埕五里洋为种植蔬菜专用型甘薯最适宜地点。
4.2不同品种茎尖产量差异
表2说明,在六个参试的蔬菜专用型甘薯品种中,泉薯830产量最高,6次采摘的平均产量为19.7kg,折算亩产4866.1kg,比其他试验品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且该品种在三个试验点产量均为第一,说明泉薯830不仅具有良好的产量潜力,同时地域适应性良好。其余试验品种的产量排名分别为福薯11号、福薯7-6、福薯10号、广菜薯1号和广菜薯2号。这五个品种中,除产量最低的广菜薯2号与其他品种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广菜薯2号产量水平不高,不适合我市种植。
4.3 食味品质
对各品种开水烫后品尝进行食味评价,以福薯7-6的评分最高达到9分,该品种茎叶颜色翠绿,食味清甜有香味,无苦涩味,有滑腻感,适口性好,且煮熟后保持绿色时间长,品质与空心菜相近。福薯10号与广菜薯2号评分8分并列第二位,广菜薯1号为7.5分,福薯11号和泉薯830都为7分。
5 品种简评
泉薯830:由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以龙薯34×泉薯95杂交选育而成。三个试验点平均小区产量19.7Kg,折合亩产量4866.1kg/,居各品种第一位。该品种分枝能力很强,但茎尖短,叶形三角形,顶叶、叶柄、叶脉均为绿色,茎尖有茸毛,烫后颜色深绿,食味无苦涩味,香味和清甜味少,无滑腻感,综合评分7分。
福薯11号:由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以台农71×福薯7-6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860.6公斤,居各试验品种第2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中等,叶尖心带齿形,顶叶浅绿色,成叶、叶脉、叶柄和茎均为绿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绿,食味微清香,略有苦味,入口有滑腻感,口感较硬,综合评分为7分。
福薯7-6:由福建省农科院以“白胜”为母本计划集团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979.1公斤,居各试验品种第3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中等,叶形心形,顶叶、叶柄、叶脉均为绿色,叶柄较长,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翠绿,食味无苦涩味,有香味,口感较甜,有滑腻感,综合评分9分。
福薯10号:系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以福薯7-6×台农71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684.7公斤,居参试品种第4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中等,叶心形,顶叶浅绿色,成叶、叶脉、叶柄和茎均为绿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浅绿,食味清香、有甜味,入口有滑腻感,综合评分8分。
广菜薯1号:系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以湛江菜叶×广州菜叶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506公斤,居参试品种第5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一般,叶心带齿形,顶叶浅绿色,成叶、叶脉和茎均为绿色、叶柄淡紫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绿,食味无苦涩味,入口略有滑腻感,综合评分7.5分。
广菜薯2号:系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以湛江菜叶×广州菜叶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398.3公斤,居参试品种第6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一般,叶心带齿形,顶叶浅绿色,成叶、叶脉、叶柄和茎均为绿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绿,食味微清香、略有甜味,入口略有滑腻感,综合评分8分。
鉴定茶叶品质 篇6
1 光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1.1 光照对茶树代谢的影响机制
茶树有喜光耐阴、忌阳光直射的生长习性。茶树与其他植物一样, 其机体内具有光感受器, 能检测到光的存在及光照特点、强度和波长, 如果改变光谱变化, 茶树的光合反应、形态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并进一步影响其代谢与生长等。20世纪90年代后, 学者王利溥针对茶树代谢问题进行了研究, 发现光照强度高, 红橙光多, 对于茶树碳代谢和糖类物质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还能提高茶叶多酚类含量;但如果在茶叶采摘前, 光照时间减少, 茶叶的氨基酸含量就会增多, 这是因为氨基酸主要是在茶树的根部合成, 在输送到叶部过程中, 如果光照过强, 氨基酸就会发生分解。另外, 光波长对于色素代谢产物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并能调控植物挥发性分子产生, 已有文献以矮牵牛花、番茄、草莓和蓝莓等为研究对象, 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证实。此外, 蓝光和红光能显著上调9/13脂氧合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萜类合成酶的表达水平, 优化茶叶香气, 如果能合理应用蓝光与红光, 将能生产出多种茶叶产品。
1.2 光抑制与茶树遮阴补光
光照是形成叶绿素的必要条件, 但当光能超过植物光合作用所需时, 光合效率就会呈现下降趋势, 进而发生光抑制。如果光抑制时间过长, 就有可能引起植物光合机构的光氧化破坏。作为一种多年生常绿C3短日照叶用经济作物, 茶树具有耐阴、喜湿的习性, 对于光质要求较高, 对于光强的需求则相对偏低, 在自然条件下易发生光抑制现象。为解决此问题, 人们一般采用遮阴技术, 来减少太阳直射光照度, 降低地表太阳总辐射量, 改善光质。在实践中, 可应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膜对茶树进行遮阴补光, 以有效缓解光抑制现象。遮阴技术能调节光质与光强, 保证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 有利于优化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提升。
2 光调控与茶叶加工研究
2.1 光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制
茶叶的香气是在光照诱导下形成的, 新摘的茶鲜叶经过日照后会发生萎凋, 多酚氧化酶 (PPO) 、过氧化物酶 (POD) 等内源酶活性提高, 茶叶的香气也从青草气转变为清香。内源酶与醇类香气物质和蛋白质、多糖结合后, 就会生成游离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 进而增加氨基酸总量。根据研究, 太阳光中含有不同波段的介质, 在这些介质的导入作用下, 叶内细胞的酶系活动就会相应地出现变化, 从而诱导茶香前提物质生成。因为茶鲜叶还属于植物活体, 萎凋过程中仍然能够进行呼吸、蒸腾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在研究中, 董连源比较了不同季节日光萎凋与加温萎凋制成红毛茶的品质, 经过综合分析之后, 认为温度30℃、相对湿度70%时, 毛茶品质春茶品质要优于加温萎凋制作的品质;夏季制作的日光萎凋毛茶品质则降低;秋季因光强度低于夏季, 2种红毛茶品质相差不大。江丽萍认为, 与自然萎凋相比, 日光萎凋能提高白茶的品质。
2.2 茶叶加工光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乌龙茶制作要求比较高, 其中, 日光萎凋对其品质和香气具有重要影响。春茶期间, 因南方正处于梅雨季节, 茶叶无法进行正常晒青, 此时制作的茶叶青气比较重, 而且泡后滋味苦涩, 茶汤呈现浑浊、暗淡。20世纪80年代, 有研究者采用远红外光萎凋乌龙茶, 以改善乌龙茶的品质, 将茶叶叶温控制在30~40℃, 经过萎凋后, 减重率达到10%~30%, 在这种条件下制成的茶叶, 与日晒和无光照萎凋的茶叶相比, 其香气和口感都得到大幅改善。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远红外辐照升高了茶叶叶片温度, 加快了叶片水分蒸腾, 酶活性和萎凋叶内含物积聚得到显著提高。后来, 杨贤强、王金贤等采用白炽灯, 以不同光照强度来照射鲜叶, 发现在特定光强范围内, 如果光强增大, 鲜叶的氨基酸总量也会升高。这表明科学的光照处理可以有效提高中高档茶的香气, 改善茶叶的香气和滋味。王登良等采用不同的滤光材料, 对乌龙茶进行晒青试验, 认为光照强度为13 725~16 774 Lux, 波长大于520 nm的黄光波段对乌龙茶香气提高程度较大。
3 LED光在茶叶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LED属于冷光源, 主要是将化学能转换成光能来实现光照。LED光具有能耗低、无污染、波长稳定、低发热等优点, 其所发出的单色光可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如果将各种颜色的LED单色光进行组合, 就能生成接近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谱。目前, 这种技术在苗圃育苗、大棚蔬菜栽培及温室补光等实践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茶树栽培过程中, 可以使用红光和绿光来照射茶苗, 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 而且不会产生污染, 可以培育出高产、生态、营养丰富的茶叶。实践研究表明, 经过红光照射的扦插苗的总根长最长;而经过蓝光照射的粗根 (直径大于0.5 mm, 小于1.0 mm) 率比较高。在治理茶树病虫害方面, 应用LED单色光也具有积极的效果, 能高效专一地防治茶树虫害, 降低对茶树虫害的误杀率。比较常见的茶丽纹象甲对420 nm的单色光表现出强烈的趋向性;黑刺粉虱对360、385、420 nm的3种单色光, 表现出强烈的趋向性;茶尺蠖对385 nm的单色光反应最大。另外, LED光茶叶萎凋中应用价值突出, 如LED蓝光可以降低酚氨比, 提升乌龙茶净光合速率、萎凋叶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含量, 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黄光、红光及橙光处理的红茶香高持久, 品质优。LED光在红茶发酵中也有应用。
但是, 目前LED光源还不能完全模拟太阳光, 但可以预见, 在茶树栽培育种中应用LED光, 可以实现对茶树生长进行专一调控, 从而培育出多种具有高茶多酚的茶树, 推动我国茶叶产业创新发展。很多文献研究都表明, 光伏大棚茶园可以有效延长茶树生长时间, 减少茶树病虫害, 促进茶树产量提高。同时, 其还能利用光伏结合LED光补偿技术, 控制环境四大因子, 提高茶树内含物。与露天茶园、普通大棚茶园相比, 其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都非常显著。
摘要:光是茶树生产和茶叶加工制作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光对茶树代谢、茶叶加工品质的影响及研究进展情况, 并以LED光为例, 对光在茶树生产与茶叶加工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以期为改善我国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光,茶树,茶叶,品质
参考文献
[1]孙立涛, 王漪, 薛庆营.光伏大棚设施环境下茶树生长情况研究与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 201 (531) :40-42.
和田玉品质鉴定 篇7
一、和田玉品质要素
和田玉子料的品质包括质地、颜色和形态三个方面,其质地为首要因素。玉质在感观上是细腻、温润、凝重、灵动的,还有透明度、纯净度等。综合三个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细腻度、温润度、美色度、纯净度这四个要素,并按其重要程度顺序进行。
二、细腻度
1. 概念
细腻度是指组成和田玉矿物颗粒的细小程度和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和田玉玉质判断的首要考量的指标。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知也”,把玉石的细腻度喻为智,像细致紧密的果实一样内涵丰富。
和田玉的透闪石晶体特别细腻,常见的短柱状显微晶质矿物粒度一般在1.3—6.3μm,长宽比为2:1至3:1;显微叶片状在0.8—10μm,长宽比为3:1至10:1;显微纤维状在0.007—0.4μm,长宽比为20:1至30:1。和田玉透闪石矿物粒度主要是显微晶质、显微微晶质和显微隐晶质。其中,显微微晶质最细的粒度达到7个纳米,显微隐晶质还要细,这是其它玉石无法比拟的。大家务必注意,显微晶质的概念是研究和田玉的术语,矿物学上小于0.1mm就是隐晶质了。
1. 观音佩,和田羊脂白玉子料
2. 魏孟,龙凤六尊,和田玉
3. 钱建良,水盂,和田白玉子料
2. 观察方法
和田子料有各种结构,最为常见的是毛毡状结构、显微叶片变晶结构、显微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并向隐晶质结构过渡,这是质地细腻致密的重要原因。但记住和田玉是隐晶质结构,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结构的,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所以我们在目测鉴定时看到的是和田玉的构造,是矿物集合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也就是我们侧光观察到的纹理特征。和田玉典型的构造是呈条形,有明暗交替、弱定向排列的纹理,俗称萝卜纹构造,可以通过构造纹理的特征程度来判断和田玉的细腻度。根据行内经验,萝卜纹越细、短、匀和隐(淡)则细腻度越好。
3. 定级
根据玉学院“五等九档分级原则”把细腻度分为特级(T1、T2)、高级(1.0—1.2)、中级(1.3、1.4)、一般级(1.5)和次级(1.6),9个级别。具体感观训练请参照本院细腻度实物标本。
三、温润度
1. 概念
温润度是指玉在肉眼观感上有一种由内而外所泛出的柔和滋润的光泽,越柔和温润度越好。脂度、油脂光泽是衡量和田玉温润度的一种民间描述方法。和田玉温润度不同于宝石学上光泽的概念,孔子“十一德”中“温润而泽,仁也”,把玉石的温润特性比作君子“仁爱”的品德。
温润度与光的内漫反射程度有关,是玉石矿物结构、矿物含量和形状等因素的关联,这也是为什么要把细腻度放在温润度之前的原因。温润度的评判主要靠视觉经验,需要专业的视觉训练才行。初学者往往会与玉石的表面光泽度相混淆。
温润度差的主要有“过油”和“过干”两种情况。过油,表现得像肥皂或者蜡烛的质感,俗称为蜡状光泽;过干,表现得像普通石头一样,表面无光泽或是光泽暗淡。
2. 观察方法
温润度一般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并且光线不应太强。相同的玉石不同的形状温润度不一样。如圆弧形的造型,温润度最好;方正的牌子表面温润度会欠佳,要观察边角处。
3. 定级
玉学院把温润度分为特级、高级、中级、一般级、次级5个级别。特级的温润度是最好的等级,由内而外的光泽更加柔和显得老熟而凝重。具体感观训练参照学院温润度等级实物标本。
四、美色度
美色度是指玉色、皮色和沁色的美丽程度,色纯色正为上。
(一)玉色
1. 概念
玉色是指玉的六大玉种的颜色。其中,和田白玉中的玉色一般用白度来表示。白度是和田白玉品质鉴定的重要指标,但不是首要的。现在市场往往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越白越贵,因为专业人士太少。其实不少羊脂玉不一定是最白的,甚至是“走青”的,其极佳的温润凝重感是关键,并深受行家的青睐。所以白度一定要建立在细腻度和温润度的基础上才越白越好。
2. 评价方法
白度观察是四大要素中最难的,因为白度特别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如灯光(色温)、厚度、过渡色、映照效应等因素。由于大家进入白度为上的误区,市场上白度好的往往价格很贵,建议大家在选购时最好是要有标准器作对比,避免影响价格判断。
其它颜色参照皮色和沁色的评价方式。
3. 定级
玉学院把白度分为特级(T1、T2)、高级(1.0—1.2)、中级(1.3、1.4)、一般级(1.5)和青白(1.6),9个级别。具体感观训练参照学院白度等级实物标本。
(二)皮色、沁色
1. 概念
和田子料的皮色和沁色是玉石子料在形成、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受风化、侵染等自然形成,具有毛孔肌理的表皮。皮色和沁色的区别主要在侵染的厚度上,皮色大多在1mm左右,沁色大多在1mm以上。
皮色是和田子料特有的一项评价指标。皮色和沁色的美观度、完整度、稀少度和利用度都是评价皮色和沁色的重要内容。
古人认为“首德次符”,往往重玉质不重皮色,反而觉得皮色是瑕疵。现在不一样了,首先和田子料的原生皮是子料的身份标志,再加上丰富的颜色,为玉雕提供了创作和文化的发展空间而格外受到重视。
2. 观察方法
由于皮色价值的提升,无论正宗和田玉子料染色还是人工子料都大量进行人工加色或者人工“植皮”,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选择困难。观察皮色和沁色的真伪一般用反光观察和透光观察两种方法,必须要结合标本来专业学习。
3. 定级
玉学院视皮色和沁色的美观度等四个方面分为特级、高级、中级、一般级和次级5个级别,具体感观训练请参照学院皮色和沁色等级实物标本。
五、纯净度
1. 概念
纯净度是指玉料在肉眼观察下可见质地干净及绺裂的程度,是衡量玉石瑕疵多少的指标。
和田玉为透闪石—阳起石为主的矿物集合体,所以纯净度的要求没有单晶宝石的要求高,故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之说。
影响和田玉纯净度的主要有杂质、异质、绺裂三大因素。杂质有指浆、僵、棉、磁铁矿、石英、方解石和滑石等;异质有粗晶透闪石和水线;绺裂有内绺、纹和裂。但有的杂质通过雕刻技艺,也会转化成优点成为艺术品,如“风雪夜归人”等作品。
2. 观察方法
纯净度观察一般用自然光或电筒透光观察。
3. 定级
玉学院视玉石的瑕疵种类、大小、位置以及处理效果等四个方面分为特级、高级、中级、一般级和次级5个级别,具体感观训练参照学院纯净度等级实物标本。
六、关于羊脂玉
1. 概念
羊脂玉是白玉的一个顶级亚种,以羊脂的质地而得名。
2. 羊脂玉的标准
一般来说细腻度、温润度、白度和纯净度等都达到一级以上(特级)的才可以称为羊脂玉。不过在温润度特别好的情况下,其它个别指标可以略微下降一点。
1. 陈辉,霸王,和田玉
2. 张海科,镯子,和田玉
七、其他品质因素
和田玉品质还有透明度、外形、体量和外观等其他元素。
1. 透明度
和田玉总体呈微透明状,墨玉、深青玉、深碧玉可能呈极微透明或者几乎不透明,没有真正不透明的。墨玉透明度越低则品质越高。少量白玉透明度较高,可能达到或者接近尚透明,一些黄玉和红玉等透明度略低,都是降低品质的表现。
2. 外形
和田子料具有一定的磨圆度和多变的造型,其流畅的线或者面往往因为是天然的造化而格外优美动人、品质自高。甚至不少成品还能体会到原石外形留下的遗韵。所以,外形的优美度也是品质的因素。
3. 体量
一般而言体量越大价值越高,因为大的数量少。而实际情况也不尽如此。原因为:大的品质往往不均一,难以计算清楚;大的总价高,受市场购买力的影响也会影响实际价格。
4. 原皮的美观度
和田玉子料的外皮由于内在因素品质和外在因素搬运、沉积条件的不同,在其外表留下不一样的风化皮。一般而言,表皮毛孔细腻、温润、均匀者品质高。
八、和田玉品质四要素顺序鉴定法
鉴定茶叶品质 篇8
1 J2EE简述
简单地说, J2EE是一个使用JAVA2平台优化公司解决办法的管理、开发、和布置繁琐问题的一种结构系统, 是在当下中国非常普遍的企业级别问题应用处理方案。J2EE延续了J2SE的一次编写、随处使用的优良特点, 当下使用最为普遍的是Spring和i BATIS。
2 系统的主要功能
设计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出一套建立在现在网络情况之上的茶叶鉴定系统, 已完成网络在规定地区对茶叶的鉴定和茶叶相关资料的编辑。下图所示为用于山茶鉴定的专家系统。
3 茶叶鉴定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经过反复的实验, 笔者在茶叶鉴定数据库中一共设置了8个相关的数据库。
用户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存储该系统用户的个人信息即用户id、用户昵称、登录系统密码等基本的用户信息。
茶叶科表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储存茶叶的科属以及茶叶的学名等信息。
茶叶属表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主要作用是储存茶叶的不同属的属id、科id以及相关学名等信息。
茶叶物种表数据库:该数据库用于存储茶叶物种的基础信息。
茶叶性状数据库:该数据库用处存储茶叶的性状id、性状种类与单位信息。
茶叶性状阐述数据库:该数据库用于存储描述茶叶性状的信息。
茶叶物种性状阐述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茶叶的物种名称、性状名称、性状描述名称和数据类型性状等。
茶叶物种图片库:该数据库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存储茶叶物种的图片信息。
4 系统结构的实现
4.1 持久层的实现
4.1.1 持久化类
持久化类储存在edu.xmu.theaceae.entity包当中, 接下来将picture作为例子, picture类和数据库里面的tb_picture之间相互对应。
4.1.2 持久层的设置
持久层的设置涵盖了i BATIS的映射文件、Sql Map映射文件、数据库连接信息设置。
4.1.3 数据访问对象 (DAO)
数据访问对象分为DAImpl类与DAO接口, DAOImpl类是DAO接口的实现, DAO接口的方位在edu.xmu.theaceae.dao包中, 定义了相应了方式, 这些方式都将调用xml中的映射文件之中所指定的方式, 并开始运行相对的SQl语句, 由此完成相关联的功能。
4.1.4 在web-application-conf.xml配置文件DAO类
4.2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4.2.1 业务对象接口和具体实现。
该接口当中定义了一系列办法, 例如query Picture By IId () 是依靠茶类的物种id进行对茶叶图片的搜索工作, 并在之后的业务逻辑层中进行具体的处理, 由于接口的内容是空白的, 无法完成相关的逻辑, 因此就必须要在接口类中完成相关的数据处理工作。
4.2.2 在web-application-conf.xml文件设置业务目标。业务逻辑层所开展的业务这目标首要是供应给表示层使用。该茶叶系统主要使用了J2EE集成构架, 依靠Remote Objectlai调动远程java业务目标, 所以需要在web-application-conf.xml文件为目标进行业务设置。
4.2.3 该茶叶鉴定系统当中的事物管理, 是运用Spring构架之中的AOP机制完成的, 在web-application-conf.xml当中的文件设置如下: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什么是J2EE, 并介绍了该茶叶鉴定系统的主要功能, 解析了该茶叶鉴定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之后从编程方面阐述了该茶叶鉴定系统结构的实现, 最后介绍了该茶叶鉴定系统中的相关板块。
关键词:J2EE,茶叶鉴定专家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姣, 何东健, 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现代农业装备, 2010 (2) :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