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产业(精选9篇)
中国茶叶产业 篇1
在全球茶叶贸易中, 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尼是最主要的茶叶出口国。就中国而言, 茶叶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茶叶出口稳步上升, 比如, 2004 年我国茶叶出口接近29 万吨, 出口金额达到4.5 亿美元, 仅次于肯尼亚和斯里兰卡。但是, 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遇到了许多挑战, 受到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茶叶出口的威胁, 发达国家茶叶农残检测标准的提高, 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等, 使我国茶叶出口开始走向低谷。2014 年我国茶叶出口仅30 万吨, 同比下降7.5%, 且屡屡遭受日本、欧盟的农残检测超标通报。为此, 应深入分析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际竞争力成了国际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 也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 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标准, 学术界仍有着较大分歧, 并未形成为人们广泛认同的定义或评价方法。不过, 人们通常以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作为评判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份额, 是指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对国家而言, 某个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 则表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该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低, 则表示该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从2000 年到2013 年, 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12%~15% 之间, 且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07 年欧盟出台农药检测标准之后, 中国茶叶出口受阻, 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1]。从总体上看, 世界茶叶市场基本为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四个国家所垄断, 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长期居于世界第三。
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TC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 =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TC指数总是处于-1 与1 之间, 数值越大表示该产业的贸易竞争力越强。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2000 年至2013 年之间, 中国茶叶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处于0.9 左右徘徊, 这说明中国茶叶产业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肯尼亚与斯里兰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高达0.97 和0.96, 这说明两国有着很强的贸易竞争力;印度和印尼的竞争力指数也长期处于08~0.9 之间, 这说明印尼、印度两国的贸易竞争力与中国相当。
1.3 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是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物价状况的指标, 也是衡量某国或地区出口产品价格变化情况的显示性指标。如果某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 则生产者价格指数就会下降, 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减弱。据联合困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 从2005 年到2012 年中国茶叶的生产者价值指数上涨18%, 茶叶出口价格呈缓慢上升趋势;印度则上涨了73%, 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印尼、肯尼亚、斯里兰卡则有不同程度下降[2]。
综上所述, 中国茶叶产业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贸易竞争力, 但是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伊斯兰卡、肯尼亚两国差距较大, 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2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1 中国茶叶产业的优势
第一, 自然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叶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分布区域广, 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国。以中国东南地区为例, 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 多为酸性土质, 冬季温度较高, 光照和降雨量充足, 这些都有利于茶树生长。
第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早在3000 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种植茶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茶文化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 中国茶叶种类齐全, 名优茶叶有一千多种, 如西湖龙井、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等。这种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中国茶叶出口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2.2 中国茶叶产业的劣势
第一, 茶叶质量不高。总体上看, 产业国际竞争往往经历资源、产销、资本、技术四个竞争阶段, 而世界茶叶产业竞争尚处于产销竞争的发展阶段, 主要依靠土地禀赋、劳动力成本等进行竞争, 前者决定着茶叶生产质量, 而后者决定了茶叶生产成本。从土地禀赋看, 我国茶叶生产面临着土地流失问题, 如信阳、黄山、武夷山等地茶林都存在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等问题, 这些直接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都有许多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 如斯里兰卡人就采用“双行隔离草”技术防止水土流失, 很好地解决了茶园水土流失问题。虽然中国茶叶生产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由于农药残留、耕种不科学、重金属超标等因素影响, 中国茶叶质量并不高, 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比如, 2014 年欧盟就对中国茶叶农残检测超标通报了33 次。在茶叶加工方面, 中国茶叶企业普遍存在加工条件差、产品质量低、缺乏深加工等问题, 导致中国茶叶行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 多以散装茶叶出口为主。
第二, 生产成本提升。中国茶农的文化程度较低, 仍采用传统的修剪、施肥、加工技术, 这显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此外,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中采摘、制茶等环节占据80% 的劳动量,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茶叶采摘和加工成本急剧增加。以安徽黄山为例, 2011 年每公顷茶叶人工成本106.3 元, 比2009 年增长了21%。与此同时, 茶叶生产的化肥、农药成本也不断增加, 如2012 年全国农资产品价格平均上涨25% 左右, 这些都提高了中国茶叶产业的生产成本[3]。
第三, 产业链不健全。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茶叶生产规模、产品品牌等密切相关, 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等国均以小规模茶园为主, 其中, 斯里兰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最高。中国茶叶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 茶农、企业、经销商等各自为营, 各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比如, 许多地方都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 但茶农参与合作社的热情并不高。以福建安溪县为例, 全县共注册成立296 家茶叶种植合作社, 但多数茶农不认同合作社的品牌销售、市场定价、合作经营等, 也并不愿参加合作社。
第四, 市场集中度高。中国茶叶销售主要集中于亚洲与非洲, 集中于摩洛哥、日本、美国等国。据中国海关统计显示, 2014年中国茶叶出口国家超过120 个, 但出口超过万吨的国家仅有摩洛哥、多哥、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十个国家。因而, 中国茶叶出口很容易受美国、日本、摩洛哥等国家茶叶消费影响。比如, 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 卢布大幅贬值, 乌兹别克斯坦茶叶需求不旺, 美国茶叶需求量下降, 这些都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从茶叶种类上看, 大部分国家都有消费红茶的习惯, 而绿茶消费多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地区。中国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 绿茶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90%, 但全球绿茶市场已接近饱和。欧洲、北美等国有着较强的茶叶消费力, 但是这些国家以红茶消费为主, 而中国很难在国际红茶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4]。
3 提升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3.1 降低茶叶生产成本
近年来,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茶叶出口价格大幅上涨, 也抑制了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的需求, 降低了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 应不断推广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 提升茶叶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以缓解茶叶生产的人工成本压力, 提升茶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3.2 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针对中国茶叶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 应积极对茶农、茶叶生产企业进行茶叶产品质量培训, 不断提高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与生产管理技术。应为茶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引导茶农科学种茶、科学管理, 以有效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此外, 应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检测体系, 确保茶叶种植、施肥、采摘等符合国际标准。
3.3 培育茶叶龙头企业
针对中国茶叶品牌建设滞后的问题, 应加强茶叶品牌建设, 鼓励茶叶行业的兼并重组和企业并购, 打造中国的茶叶品牌, 切实改变“有名茶, 无名牌”的产业现状, 提升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支持大型茶企整合茶叶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环节, 以促进茶叶行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5]。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 应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 制定适合茶叶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比如, 应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 推进茶叶产品标准化建设;应支持和鼓励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 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此外, 应积极推进茶叶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 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茶叶研究体系, 以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3.5 拓展国际茶叶市场
针对我国茶叶出口现状, 应将红茶出口作为茶叶出口的重点内容, 在稳定绿茶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红茶市场。面对欧美、澳洲市场苛刻的农残检测标准, 应大力支持有机茶、优质红茶的产量和出口, 开发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 以迎合高端客户的消费需求。在茶叶市场开拓中, 应通过展销会、交易会等途径宣传中国茶文化, 提高中国茶叶的文化品位和国际知名度, 提高中国茶叶的文化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许咏梅.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 2006, (1) .26--28.
[2]阮菊英.五巨头过招搅浑茶饮料市场[J].中国茶叶, 2003, (2) , 1.
[3]姜爱芹.影响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研究[J].中国茶叶, 2003, (2) .34-35.
[4]余艳锋, 邓仁根.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07, (12) , 23-26.
[5]庄晓娟, 杨宏伟, 庄明.种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调查及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6, 37 (2) , 237-240.
中国茶叶产业 篇2
覃秀菊邓慧群甘春萍曹欣
(广西桂林茶科所541004)
摘要:2011年7月12~17日受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桂林茶叶综合试验站的委托,本团队成员对广西梧州市(万秀区、蝶山区)岑溪市、苍梧县、藤县、蒙山县;贺州市(八步区、平桂区)、昭平县等进行了全面调研,从而对其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和宣传以及对所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瓶颈问题、对策
一、调研目的意义
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在于政府部门和科技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扶持的力度,在于不断的学习和宣传,在于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因此,本次调研也是政府部门和科技部门联合对茶产业重视和支持的一种形式,通过调研,对各产茶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保证总结成效,找出差距及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对策等,对做强做大茶产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调研成效
(一)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
1、茶园面积及良种苗木繁育情况
全市共有新老茶园3.17万亩,主要是六堡茶原生种,面积约2.29万亩,云南大叶种面积约0.17万亩,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号、台茶12号、台茶13号、桂绿1号等品种约0.71万亩。建立有良种繁育基地40多亩,年扦插繁育苗木约1000万株,不断促进六堡茶产业原料基地的发展。
2、加工生产能力情况
全市共有23家企业生产六堡茶,其中年产500吨以上的有6家,生产红绿茶2家(年产138吨),从业人员达2500人,年生产能力达1.24万吨,出口产品达2490吨,总产值达12.4亿元。
3、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情况
梧州市现已制定颁布实施广西地方标准3项,藤县的岭鼎牌绿茶和六堡茶分别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苍松牌六堡茶获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有16家企业获得广西质量安全QS认证;梧州茶厂、中茶茶叶有限公司、茂圣茶叶有限公司、企业通过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梧州茶厂“三鹤”牌商标为广西著名商标,产品为广西名牌产品、广西知名产品。多家企业的六堡茶先后在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国际茶叶会上获得各项“金奖”及“茶王”最高级奖。进几年茂圣企业茶成为中国国际茶博会唯一“十三连贯”的六堡茶奖的了领航企业。六堡茶的品质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肯定,同时也引起了全国茶叶界的广泛关注。
4、六堡茶市场流通情况
建立了六堡茶批发市场2个,占地面积6万㎡,建立集中加工区2个,占地面积13.3万㎡,建立了六堡茶科文化技示范旅游点一个,占地面积1200亩,建立了梧州茶网1个,这些都标志着梧州市六堡茶产品的展示、宣传和交流的窗口平台已经形成,为打开六堡茶销售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六堡茶在近几年来出口量数于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畅销区内外及港、奥市场。
5、六堡茶产业研究机构及服务体系情况
进几年来梧州市成立了六堡茶研究院好六堡茶叶学会及六堡茶商会。主要开展了六堡茶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参与六堡茶地理标志的申报,参与制定六堡茶标准的制定,组织及参与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组织六堡茶生产企业参加各种茶博会、茶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使梧州市六堡茶荣获梧州市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专利8项,六堡茶地
中国茶叶产业 篇3
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现代管理学之父曾说过,现今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在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企业管理模式间的竞争。管理模式是为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客户的需求,是把企业能够运行起来的全部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善的能产生高效率的具备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营系统,并以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主,落实到用户的价值中,同时以保证企业可持续性的发展。管理模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企业能够制胜的关键。没有一个适宜的赢利管理模式,不管其名气和资产有多大,其必将慢慢走向衰落,如想成功必要拟定一个符合自身的合理的管理模式,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中国的茶产品最初属于粗放型农业,其企业没有进行很好的战略规划、发展思绪模糊,致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市场无序、目标短浅。现今的茶产业管理模式还是比较复杂的,其可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及能力来确立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从而能够让自身取得成功。
1.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应从文化角度转向商业角度
中国的茶叶历史悠久。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市场已基本定形,消费者也比较喜欢自己已选好的企业的产品;茶叶属于长销行业、种类多,每一种类产品所蕴含的历史、产地、制作工艺都不同,每类产品的企业都有上百家,市场的参与者较多、而企业规模较小;中国很多的茶企业名称都相似,这种文化现象使其茶产品市场十分混乱,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完善,应确立好自己的所处的地位。
1.2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成功管理模式
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其环境条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等已成为共享资源,其不能作为一个企业的独立品牌。但可通过创建自身的产品品牌,来区分于种类品牌,让消费者知道在这一茶种类中我的茶产品质量是最好、安全的,以得到先机,这是让消费者对自己公司有一定认知的管理方法;大多数的消费者对茶产品质量辩识率低,在购买产品可能会选择自己较信任的人来挑选或购买产品,这属于渠道性品牌管理模式;品牌服务也可改变人们的选茶,其可通过专门的泡茶工艺及古雅音乐、家具作辅助体现自身的品牌背景,或营造轻松自在、清雅、简单等现代风格为消费者营造另一个空间,这属于虚拟性的品牌管理模式。其每个公司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才能长久性的发展下去。
1.3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可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
中国的许多行业已进入同质化竞争的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管理模式的日趋相同。产品的创新所带来的先机越来越少,品牌效应也需时间积累,不能够很快的解决这一问题。其可通过价值链来改变,茶企的运营过程有培育、加工、包装、茶馆、品牌推广、渠道建设、销售终端,只需在其任意阶段创建对手无法短时间内复制的竞争技术能力或亮点,企业所创造的新管理模式就是成功的,如创建链锁店和茶艺表演团队、完善包装、广告推广等方式。
2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本文对中国茶叶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出发的,采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的是其全部要素的生产率、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
2.1 中国茶叶的供给特点及变化方式
中国茶叶产业在中国的种植业中及世界茶叶产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经历很多年,其种植面积及产量上有了质的改变,初始阶段(1949年开始)茶叶是作为副业来发展,经过30年的努力改变,其种植面积成倍增长,产量也有所提升,整个茶产业有了飞速性的发展;而后经过5年的改变,其实施的是联合承包经营责任制,在经营制度上有了新的创新,其种植面积及产量也不过是小幅度性的上升;而后的15年推进了市场化机制,其茶叶的生产有了迅速发展,产量也是成倍增长,成为了茶叶第一生产大国。其产量有很大的增长,但茶产品的投入、产出、销售、分配等规模上并没有扩大。由于茶叶的种植范围较为分散、平均每户的经营范围较小,单一性的扩大种植面积,使茶叶的品质、科技水平的提升遇到困难。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部门重视到茶叶产业的经济地位,其经营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上进行了指引,使茶叶产业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国种植茶叶受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在南方,种植区域集中在温、亚热带。其湖南、湖北及云南主要是以生产红茶为主;浙江、云南、福建及四川是以生产绿茶为主;福建和广东主要以生产乌龙茶为主。而我国茶叶产业的产量很大,有可能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从我国的茶叶品牌结构上看,我国茶业产品中绿茶占着重要的位置,乌龙茶次之,而红茶只占很小部分,但在发展形式上,我国的各类茶产品的产量是呈持续上升趋势的。
2.2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生产的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分析
DEA是一种系统分析法,有很多的研究学者都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地址、产业效率等进行测定,他们都是通过有效的数据样本进行分析、运算的。DEA方法是考虑多种投入和产出而产生,能够用来比较相似服务的多个服务单位之间的效率(可对相似服务所产出的效率进行比较)。其选择的数据资源信息是绿茶(98年到05年)和红茶(01年到05年)作为样本,从而测量它们的相对生产效率。而每亩茶产品的产值及副产值作为产出指标;而每亩茶产品的物质、加工、用量等费用作为投放指标,如农药、化肥、种子、机械化、土地承包等费用。
使用DEA方法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绿茶的全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水平是保持一致的。说明绿茶的全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生产率受技术水平的影响,如技术高可弥补一些效率的损失影响;技术水平大幅度的提升,可使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的提升。当绿茶的生产技术进行大幅度的变化时,其效率的变化趋势是不大的。表明我国绿茶的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有关,引用先进的技术可对茶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产品的产业化,只有在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提升时,生产详细地址才能随之提升。绿茶的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成正比,即绿茶生产效率依托于技术的提升,而生产效率的提升对生产率的增长是有利的;但是当技术停滞不前时,效率的提升对绿茶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效果是呈负面。而有时技术水平与效率的变化趋势呈反面,表示技术水平常因综合效率的变化而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技术效率产生了下降,而为改变它的下降采用先进的技术,但技术的发挥效率要有一定的时间反馈,反馈期过后就会慢慢的改变这一状况。而根据红茶的数据资料分析得出,红茶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区间不大,表明红茶的各要素都得以充分的运用,技术及规模都在同一水平线,没有大的区间变化。
而根据各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及效率进行分析,在某地区的技术效率所得值等于一时,其说明这些地区产的绿茶生产比较最大,就是生产的水平高于技术效率,同时当综合效率所得值等于一时,说明其规模效率已是处于最优的情况,说明规模与报酬是相同的,这些地区应保持这种状态;而规模效率所得值小于一,说明其所得的报酬呈递减形式,从投入产出的方向进行分析,说明其投入过大,生产规模太大没有得到所得的利益,收益会随之下降;规模效率所得值小于一,说明其生产规模不够,还有扩大的空间。从对这些的数据分析,说明我国的绿茶生产技术水平还是可以的,生产规模还需调整及规划,从而使规模效率得以提升。
3 结束语
通过经济学分析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可得出,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及规模可提升茶叶的生产综合效率,其在对技术、规模的调整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而定的,不然会起到反作用。而提高茶叶生产综合效率的方法,就是在技术提升的同时,其规模也要随之变动,让其存在同一水平线上,当规模空间过大时,应减少投入成本保证产出不变;而规模不够时,成本投入应保持不变,产品产出应最大化。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茶叶在世界的茶产品中及我国的经济作物中都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茶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茶产品竞争进入国际化,在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及各政策的影响下,我国茶业产业的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及挑战。因而通过经济学对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出茶叶产业发展的运作规律及机理,对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靠的参考意见,增强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产业,管理模式,经济学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莹.试用“SWOT”法分析福建茶叶竞争力及其发展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2007(1):12-14.
[2]漆雁斌.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区域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7(4):23-25.
[3]程文伟.中国茶产业发展模式创新高峰论坛在新昌举行[J].中国茶叶加工,2013(2):14.
[4]张必桦.我省中小茶叶企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业通报,2007(4);153-154.
**县茶叶产业调研情况报告 篇4
一、沧源县茶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019年末,茶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91个村、2.3万户9.31万名茶农,茶园总面积11.6万亩,采摘面积11.28万亩,有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5.57万亩,有机茶园认证1.93万亩,无公害茶叶认证1万亩,雨林联盟认证1.68万亩,3次荣获
“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9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和“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全县共有181个茶叶初制所,其中有营业执照的140个,获得生产许可QS(SC)认证的茶叶企业有5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个,已建成2条全程清洁化CTC加工厂,年内计划新建5000吨全程清洁化精制茶叶加工拼配厂一座,2019年底全县实现毛茶产量达9643.4吨,实现农业产值2.42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2100元,茶叶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县63%以上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布
勐董镇
5230亩428.2吨、岩帅镇34356亩3089.1吨、芒卡镇4786亩196吨、单甲乡9940亩672.9吨、糯良乡10652亩833吨、勐来乡9468亩635.8吨、勐角乡8773亩675吨、班老乡3690亩147吨、班洪乡5540亩365.5吨、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18500亩1947吨、勐省农场5805亩653.9吨。
(三)茶叶品牌情况
全县有龙头企业2户,即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云南沧源县佤山茶厂,其中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属省龙头企业,云南沧源县佤山茶厂属市级龙头企业。主要品牌有“碧丽源
65里林间茶”、“佤山印象”、“拉勐河”、“西代蒙”、“仟润红”等品牌。佤山茶厂的“佤山映象”商标和勐省农场茶叶公司的“拉勐河”商标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碧丽源”商标和佤山茶厂的“佤山映象”商标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
(四)龙头企业带动情况
近年来,我县重点扶持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品牌的茶叶加工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稳步推进。目前,佤山茶厂已兼并重组小弱散初制所35个,全县小企业、初制所逐步向骨干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集中;年生产能力为1600吨的贺岭CTC红碎茶生产线于2019年7月20日建成投产,2020年4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可有效带动7个乡镇19个村2.19万亩茶园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目前,碧丽源、佤山茶厂两家龙头企业已带动37个小弱散初制所发展,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达6万多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5.17%,两个龙头企业共带动1822户6741人建档立卡户发展,龙头企业引领茶叶产业化进程强势推进,二、三家精制企业基本情况
1.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是2004年5月组建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以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主,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是沧源县挂牌的重点保护单位,是县、市级龙头企业。沧源佤山茶厂厂房占地面积20.5亩,厂房建筑面积9191.21平方米,拥有一个红茶精制车间,一个普洱茶精制车间,一条有机茶生产线,一个紧压茶车间,企业自有10000多亩高优生态茶园,辐射11个茶叶初制所,涉及607户茶农,茶农人均纯收入7500元。目前获得有机茶认证面积3228亩,年加工生产能力2500吨(其中普洱茶产品年生产能力800吨,红茶产品年生产能力1200吨,绿茶产品年生产能力500吨),2007年底精制茶产量798吨(其中本地原料450吨,外来原料348吨),实现工业产值2587.78万元,销售产值2981.53万元),2017年上交税收156万元。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科、质检科、原料科4个科室,现有公司员工78人,其中:中专学历10人,占12.82%,大专学历8人,占10.26%,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人,占6.41%,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2005年取得了
“出口食品卫生许可证”,2006年4月取得“全国工业食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2010年获得了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的“有机加工”证书和“有机农场”证书。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2760万元,总负债1355万元,银行贷款余额450万元。
拥有的佤山映象”系列品牌、优质出口茶叶和有机茶种植、加工、营销三项技术以及特制名优精品茶生产等专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除少部分在国内销售外,其余都是出口,产品畅销欧盟、美国、波兰、香港、澳门等地。产品在充分体现佤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体现了茶文化,让消费者领悟到了原生态的产品魅力,目前“佤山印象”品牌在国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品牌潜力排行榜居第80位。“佤山映象”牌系列茶叶产品自2004年上市以来,多次在茶叶博览会上获奖,在昆明、广东、汕头、香港、澳门等地的茶叶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佤山映象”
普洱散茶在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上获第二届“神农杯”优质奖。普洱茶皇在中国昆明首届茶叶博览会茶王评选获“优质奖”。生产的“佤山映象”古远陈香金典普洱茶荣获“临沧市第二届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我公司所生产的“佤山映象”红茶在2014年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佤山映象”商标在2012年被认定为第三届临沧市知名商标,在2014年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2018年计划在糯良、岩帅建设CTC生产线。
2.碧丽源茶厂: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茶叶公司,2006年12月在临沧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50万元,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室、质检科、原料科等9个职能部门,是沧源县挂牌的重点保护单位,是市省级龙头企业公司。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厂房占地面积52亩,厂房建筑面积23亩,现有公司员工80人,其中:中专学历18人,大专学历4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人,有1500名茶农。目前公司自有茶园基地面积15000亩,有机茶园认证15000亩,位于勐董镇芒摆村,基地建成后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茶叶面积10000余亩,主要分布于勐董镇龙乃村和羊冷村近5000亩,带动缅甸司岗惹、水牛寨等地5000多亩。芒摆茶山现已建成初制加工厂2所,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以上,目前还准备新建一个5000吨的清洁化精制加工厂。同时碧丽源(沧源)茶业有限公司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QS证。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出口基地备案申请,于2009年10月通过了整改审核,即将完成出口卫生注册、领取出口基地备案证。拥有一条国内最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加工线、与532多户茶农签订了茶园管护合同,年加工各级干茶320吨。目前已能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CTC红碎茶;2012年8月7日,雨林联盟认证部总裁谭明为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颁发了雨林联盟茶园认证书。至此,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2017年底精制茶产量达2810吨(其中本地原料600吨,外来原料2210吨),工业产值12353.5万元
;销售额11276.4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2017年上交税收56万元。
目前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O22000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欧盟和美国有机茶园、生产、销售管理认证;2012年8月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10995万元,总负债5365万元,银行贷款余额1700万元。
目前已能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主要品牌65里林间茶系列的紫箐香、金澜香、蕴山香、萱子香、若兰、沧源红、唐珍寿眉、玲岩碧水等。
3.国营勐省农场茶厂:国营勐省农场茶叶公司始建于1980年,1981年竣工投产。现有11000平方米的初、精制双套加工厂房,生产产品主要有红条茶、烘青茶、绿茶等。现有公司员工198人,4162名茶农,有2个初制所,属于小型企业。2017年底生产毛茶831吨,实现农业产值1778万元,销售产值达1778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4000元,现有茶园6000亩,涉及756名茶农,辐射带动4392名茶农。近几年来取得的认证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许可使用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等。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茶园建设滞后,管理粗放。
我县茶园分部广,大部分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随意使用化肥农药,农残超标、茶叶品质低等情况较为严重。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利化程度不高,标准茶园面积占比小,茶叶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薄弱,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二)生产滞后,加工水平低。
茶地包产到户,管户小而散,近几年茶叶价格低迷,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茶地疏于管理,在各大重点产业发展中茶产业成为烫手山芋,食之无味,去之可惜。184个茶叶初制所中,大多属小作坊,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条件简陋,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粗糙,标准不一,质量难以保证,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初制所多为承包经营,受承包期限、初制所土地性质、贷款难等制约,提质改造升级难。(三)茶企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培育难。
全县获得QS认证的6户茶企,上规模企业只有碧丽源公司和佤山茶厂两家。大部分企业“小、散、弱”,管理粗放,规模小,创新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人才队伍匮乏,经营管理落后,营销能力弱,财税贡献率低,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盟机制,企业缺乏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四)品牌提升难,活力不足。
品牌影响力弱,企业品牌仍然停留在云南名品阶段,品牌提升产业的效果不明显,茶叶品质优势、品牌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茶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乏力,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五)资金短缺,茶叶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茶叶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园建设投入大,现有的茶园建设受传统模式制约和市场价格低迷影响,茶农对茶园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承包经营者自身实力不强,茶叶龙头企业融资难,投入有限,茶园提质和厂房设备改造升级难度大,难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品牌茶叶,产品提质增效难。(六)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
茶农及大部分初制所生产设备陈旧、卫生条件差,茶叶生产安全知识匮乏,茶园农药化肥使用、加工设备、加工环境、卫生质量、产品检测等缺乏有效监督,产品粗糙、农残超标等问题十分严重。四、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茶叶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深化茶叶产业经营体制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茶园经营权流转,稳定茶园面积,稳步推进低产老茶园改造,全面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2.健全茶园生产组织方式。成立县乡(镇)茶叶产业联合会,发挥产业联合会沟通协调联系茶叶企业、茶叶庄园、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中枢作用,开展生产资料服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对茶区环境卫生、生产、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进行整治,推进清洁茶园建设。鼓励和支持茶企采取流转、认养、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稳定企业原料基地,解决茶叶生产管理难题;实行“专业种植、专业加工、专业销售”,鼓励茶农及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茶园标准化管理和质量安全控制,打牢茶叶品牌提升基础。
3.按照扶优扶强、产地最适宜和比较优势的原则,注重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植。淘汰一批管理粗放、条件简陋的茶叶初制所,扶持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品牌的茶叶加工企业,扶强茶业龙头企业,促进小企业、初制所向骨干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集中,着力提升茶叶品质,打造优质品牌,增强企业带动作用,提高茶叶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茶企效益。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强化茶叶清洁化加工、品牌创建宣传、技术培训、专业合作建设、开拓市场等工作,做好茶产业这篇文章。
(二)抓好茶园改造升级,打牢茶产业发展基础
1.茶园建设是茶叶产业做强做大的基础,也是茶农增收的根本保证。应以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农为主体,以现有茶园为基础,以茶园万元山建设为目标,按照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改善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质量安全认证工程,强化基地林、水、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茶叶基地标准化、园艺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加快生态茶园建设。
2.加强基地管理,提高茶园效益。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和茶农共同参与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加强茶树修剪、茶园中耕管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治理、茶叶质量安全、清洁化生产和鲜叶采摘等技能培训,让茶农掌握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茶叶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种植生产应用技术,推进茶农按标准采摘和生产加工,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化肥、农药,通过建设绿色、生态、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茶园,充分发挥我县茶叶传统产业优势,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
(三)大力实施精品茶叶庄园建设
1.按照有经营主体、有产业基地、有加工体系、有特色展示、有地域品牌、有文化内涵、有商业服务、有市场体系的“八有”要求,以名山茶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整合茶叶基地,抓实规划设计,制定科学方案,建立核心区茶园,规划建设集采摘、加工、销售、旅游、体验、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庄。
2.抓实品牌打造工程。抓好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申报“碧丽源茶、佤山映象茶、怕拍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支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65里林间茶”牌红茶系列产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全面推进茶叶品牌打造工作,形成以“碧丽源”、“佤山映象”等为代表的一批公用品牌。
3.开发茶区旅游资源,搭建茶山旅游平台。把茶园生态经营管理与茶山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对园区林地和湿地进行重点管护,提升园区交通道路设施等级,不断挖掘整理佤族茶饮文化,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提升茶叶产业对全县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把我县茶叶产业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生态的旅游支柱产业。
4.把古茶树保护区纳入南滚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建设,强化对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遏制乱砍乱采现象,挖掘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提高县域茶叶知名度,充分发挥茶产业在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抓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控制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对农资市场、农药使用、产品绿卡、贮运、销售等关键点监管和培训,从源头上解决好茶叶质量安全,维护好茶品质和声誉。中国茶叶产业 篇5
1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1 指导思想
青川县具有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 茶树生长在600~1 200 m的高海拔地区, 构成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天然因子。在茶叶产业发展上, 始终坚持“转换有机茶园, 壮大加工企业, 发挥品牌优势, 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 坚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 逐步引导青川县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1.2 产业布局
茶叶基地建设, 紧紧围绕“一带十乡 (镇) ”。“一带”, 即孔溪乡-房石镇, “十乡 (镇) ”, 即桥楼乡、三锅乡、乐安寺乡、蒿溪乡、乔庄镇、七佛乡、前进乡、曲河乡、黄坪乡、瓦砾乡的“低海拔、背风处、有水源、酸性土、近交通”的宜茶区域;在该区域发展有机茶基地。加工厂建设, 重点安排在茶叶产业带且茶园面积相对集中成片的乐安、曲河等乡 (镇) 。
1.3 发展目标 (五年规划)
基地建设:计划2016~2020年发展有机茶园共计333.33 hm2。
衰老茶园改造:计划2016~2020年完成衰老茶园改造面积共计1 666.67 hm2。
转换有机茶园:计划2016~2020年转换有机茶园共计666.67 hm2。
改造提升茶厂:计划2016~2020年扶持改造小茶厂共计10家。
2 做法及成效
2.1 转换有机茶园, 提升建设质量
青川县被认定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全国农业产业化基地示范县。近年来, 青川县坚持“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分步推进”的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 农民主体, 企业带动, 合作社参与”的发展路径, 加快了有机茶基地建设步伐, 实现了茶农从“不愿种”到“自愿种”, 从“高山薄地种”到“平田平地种”, 从“死守老茶园”到“转换发展有机茶园”的思想转变。仙雾茶场的场主说:“自从把老茶园改造成有机茶园后, 平均每斤茶叶多卖80元, 一年增加12万元收入, 我计划用2年的时间把剩余的老茶园全部转换成有机茶园。”
2.2 壮大加工企业, 提升带动能力
2010年, 青川县整合72家企业组建了七佛贡茶集团, 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形成了“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品牌共用”的发展格局。全县有年加工茶叶规模在100~150 t的企业24家, 50~80 t的企业53家,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 市级龙头企业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个, 其中省级茶叶专业示范合作社3个, 市级茶叶专业示范合作社5个。建成标准化厂房3.1万m2, 购置机械设备1 489台;建名优茶半自动清洁化加工流水线13条, 大宗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15条;精选拼配、自动化包装机械设备2套。大宗茶加工厂的改造提升及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让老茶叶变“废”为“宝”。企业对茶产业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
2.3 发挥品牌优势, 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营销方面, 提出了“拓展西北, 挤进东北, 面向沿海”的茶叶销售市场拓展规划。近十年来, 通过对“七佛贡茶”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 用广告宣传、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多次在甘南、银川、哈尔滨、长春等大中城市开展产品推介及展示活动;组织企业到北京、南京、上海、成都等市参加“农博会”“茶博会”;在省内旅游交通干线建立“七佛贡茶”销售旗舰店11个;在县城内、茶叶主产乡镇开设网络销售门店19家, 形成了以网络营销为依托, 以旗舰店为中心, 以对外推介为手段的市场营销体系。七佛贡茶已被四川省授予“四川名牌”产品, 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华文化名茶”, 2012年入选“中国茶叶词典”, 2014年“七佛贡茶”饼茶制作工艺以“传统技艺”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价值为8.61亿元。
2.4 促进茶农增收, 加快脱贫奔小康
茶叶产业的发展是青川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近年来, 青川县不断加大茶叶产业投入力度, 整合农业资金、扶贫资金、浙江长效帮扶资金、信贷资金等, 带动企业、农户共投入2.19亿元, 用于茶叶产业发展。青川县农业局创新探索了以茶园、集体资金、土地入股的方式, 按照“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集体经济+基地+农户 (贫困户) ”的模式, 通过龙头连市场、专合组织出技术连基地、带农户, 按5∶2∶3比例收益分成, 将龙头企业、集体、农户三者利益捆绑, 抱团发展, 共同盈利, 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实现了扶贫增收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截至目前, 全县因发展茶叶脱贫的人数达到5 200余人, 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8.8%。加快茶叶产业发展, 已成为青川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3 下一步打算
当前, 青川县在茶叶产业发展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例如, 茶园标准化基地建设整体质量不高、产量较低、效益不明显;茶叶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带动能力不够强;品牌效益发挥力度不大等问题。我们将总结好经验, 找准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加快青川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3.1 加快有机茶基地建设步伐
要建立优质良种茶苗繁育圃, 以满足有机茶基地建设的需要。每年计划新发展有机茶园66.67 hm2, 并每年转换有机茶园133.33 hm2, 到“十三五”末全县有机茶基地面积达到1 000 hm2。
3.2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每年发展年加工能力在100 t以上的茶叶加工企业2家, 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 培育茶叶家庭农场5家。到2020年, 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专合社2个, 省级龙头企业5家、专合社5个, 市级龙头企业10家、专合社10个。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特别是茶园管护技术队伍建设, 计划茶叶专业乡镇必须建立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茶叶科技队伍, 为青川县茶产业服好务。
3.3 加大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活动
中国茶叶产业 篇6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机械化助推茶叶产业发展 篇7
余杭区茶叶生产产值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除实施径山茶名牌战略外, 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茶叶采摘及修剪机械化。全区拥有茶叶修剪机472台, 茶叶采摘机242台, 除径山茶与龙井茶等名优茶还需手采之外, 蒸青茶等基本上实现机械采摘。二是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高。全区拥有揉捻机341台, 理条机130台, 烘干机134台, 杀青机245台, 扁形茶炒制机3 849台, 名优茶机械化加工率在95%以上。另外还有蒸青茶加工流水线32条, 机械化加工率达到100%。机械化生产对于统一标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卫生质量、促进茶叶生产规模化、产品名牌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化在茶叶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 节本增效显著
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余杭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年减少, 茶叶机械大面积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节约了生产成本。据调查测算, 径山茶机械化炒制比人工平均提高工效8倍以上, 人工炒制生产率0.58 kg/h, 机械化炒制5kg/h, 节约生产成本70%以上。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已让部分茶叶生产者难以承受。据对径山四岑名茶厂调查, 2011年茶叶采摘加工, 人均日工资90余元, 茶叶生产成本206~646元/kg (不含茶园管理成本) , 而1998年人均日工资仅为18元。再如径山龙井 (龙井茶) 是最迟推行机械加工的茶类, 2004年机械化加工率还不到10%, 到2010年底机械化炒制率已达93%以上, 这与这几年扁形茶炒制机的快速推广是分不开的, 扁形茶炒制机工效可比人工提高5倍以上, 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2. 有利于统一品质与规格
名优茶炒制作为一种传统工艺, 要求制茶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操作难度大, 技术掌握周期长, 劳动强度大, 已出现了熟练工后继无人的现象。而机械化炒制操作规范, 且容易掌握, 产品质量稳定, 又统一了产品规格。而手工炒制的茶叶, 由于质量参差不齐, 规格不统一, 产量低, 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3. 提高了加工能力和规模
茶叶生产季节性强, 周期短, 生产期集中, 茶叶的采摘和炒制费时耗工, 劳动力紧缺矛盾十分突出。推行机械化加工后, 采下的茶叶都能及时得到加工, 提高了产品的加工能力和规模。截至2010年底, 余杭区拥有径山茶加工企业56家, 2010年生产径山茶1 000 t左右, 蒸青茶生产企业28家, 生产蒸青茶7 200 t左右。有12家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 茶叶主产区龙井茶生产大户茶园面积平均在0.27 hm2左右。这些规模企业和大户的形成都离不开机械化的发展。
4. 有利于安全卫生
茶叶作为食品其生产安全卫生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传统的手工茶叶加工绝大多数采用一家一户的作坊生产方式, 规模小、场地简陋、产品规格不统一, 加工人员混杂, 卫生状况堪忧。推广应用机械化加工后扩大了生产规模, 改善了加工环境, 规范了从业人员, 有利于实现茶叶生产的安全卫生。
二、对余杭区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体会
1. 政策扶持加快了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应用
茶叶生产一直来是余杭区西部镇街道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余杭农业扶持政策一直予以倾斜。2006年杭州市出台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实行财政补助的政策, 把当时没有列入中央、省目录的茶机列入了补助目录, 仅2006年1年就推广扁形茶炒制机548台。近几年中央购置补助政策扩大到了茶叶的采摘、修剪、加工等机械, 仅2008-2010年3年共有2 619台 (其中修剪机472台, 采摘机105台, 加工机械2 042台) 享受了购机补助政策, 促进了余杭区茶叶机械稳定发展和更新换代。余杭区的农机化装备项目也对相关的茶机生产企业和茶叶加工企业进行补助, 对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应用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 实施“名牌战略”带动了机械化的快速跟进
余杭区自从1978年恢复径山茶生产以来, 特别是1998年成立径山茶行业协会后确定实施发展径山茶的名牌战略。2003年径山茶获国家标志证明商标, 2004年获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 (2009年续评又评上) , 2010年获全国驰名商标, 获得这些成绩必须要有径山茶的品质和产量跟进才能做到。径山茶从1978年年生产量1 t, 到2010年的近1 000 t, 产量快速提高必须要有机械化的快速跟进。而且“径山茶”生产企业都必须通过QS认证, 余杭区56家“径山茶”生产企业都通过了QS认证。QS认证必须要有相应的场地、厂房、机械设备 (杀青、揉捻、干燥、筛分等机械) , 所以径山茶等名牌茶叶的生产离不开机械化的发展, 茶叶名牌化又带动了机械化的发展。
3. 农机与农艺的配合提高了机械使用率
为加快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农机部门经常与农技部门一起召开各种茶叶生产机械化现场会, 举办多种形式的茶机炒制技术培训班, 时常在茶叶生产企业开展茶叶机械炒制的相关经验交流, 在有关茶机企业的共同帮助努力下, 不断完善各类茶叶机械, 使之更加适应径山茶及径山龙井茶生产标准, 机械加工的茶叶品质明显改善,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例如1996年农机与农技部门共同完成了《茶叶采摘和名优茶炒制机械的引进和推广》余杭区科技项目, 2003年共同完成了《名优茶机械加工技术推广应用》杭州市丰收项目, 2006年完成了《龙井茶机械化炒制技术的试验》余杭区科技项目等。2009年还在径山四岑名茶厂引进了名优茶机械化生产流水线, 3年的应用表明效果较好, 比原有的单机组合生产效率提高2.4倍以上, 生产的“径山茶”和“龙井茶”品质也比较稳定, 但还有一些小问题需要改进。
4. 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动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
余杭的径山茶是余杭农产品中最早制订农业地方标准的, 后通过完善和系列化发展为省级地方标准 (DB33/T257《径山茶》) , 并通过名牌带动得到较好的实施。余杭区还制订并实施省级地方标准 (DB33/T469《蒸青茶》) , 实施了《龙井茶》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制订与实施使茶叶的生产加工技术得到规范, 为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提供了依据, 反过来只有机械化生产加工才能达到标准化。在所有农业标准实施过程中, 茶叶标准化是执行得比较好的。
三、余杭区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余杭区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虽然比较高, 但离全程机械化还有不少差距, 推进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是今后农机部门的工作重点。
1. 茶叶生产各个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高达95%以上, 管理过程中的修剪、植保机械化也得到解决。由于茶园的复杂性, 施肥、除草、耕作还是以人工为主, 特别是径山茶和龙井茶的采摘基本上是人工作业。据对径山四岑名茶厂调查, 人工采摘平均每人每天采摘鲜叶2.5~3 kg, 采摘成本鲜叶32~60元/kg, 成品径山茶成本达80~300元/kg, 而且农忙时采茶工已越来越缺少, 严重影响茶叶生产的效益和规模化经营, 现有的茶叶采摘机械只适用于生产蒸青茶和乌龙茶。
2. 名优茶机械中自动化、连续化机械 (即通常的生产流水线) 少
余杭区除蒸青茶生产采用自动化流水线外, 径山茶生产企业由于生产规模不大等原因大部分采用单机间断组合生产, 生产名优茶的自动化流水线在余杭区只有1条, 龙井茶加工采用扁形茶炒茶机, 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3. 茶园管理机械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完善
茶园管理中近几年来也尝试应用喷滴灌、杀虫灯等机械设备, 但山地茶园喷滴灌利用率不高, 水源难以解决, 在山区推广较难, 平地茶园或山丘缓坡茶园使用效果较好。2011年3月在余杭径山四岑名茶厂应用了杀虫灯28台, 现在看来效果是好的, 但副作用也比较明显, 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应用。
郧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措施 篇8
1 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和十堰市“四百万工程”的实施, 我县茶叶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产业基地面积加快发展,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品牌开发成效显著, 综合效益初步呈现。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000公顷, 总产量1200余吨, 产值3.6亿元, 专业茶叶乡镇4个, 专业村20个, 专业合作社4个, 涉茶人员约8万人, 有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 其中省级制茶能手10人, 市级特级制茶能手2人。具有规模的茶叶加工场20个。申创有机茶叶品牌1个, 绿色食品茶叶品牌1个, 无公害茶叶品牌1个, 先后20次获各级茶博会金奖。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县青山、谭家湾、南化等乡镇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 很多农户因茶脱贫, 因茶致富, 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叶产业的开发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有效保护了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 显示出良好的综合效益。
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无论是自身潜力开发还是与先进地区相比, 我县茶叶产业开发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 集约化经营的茶园少, 约占1/10, 专业化程度不高, 茶叶质量不稳定。 (2) 茶类结构单一, 仅停留在绿茶, 且大部分为扁形茶, 茶叶资源利用率低。 (3) 茶场 (厂) 虽然多, 但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偏少。 (4) 茶叶加工设备陈旧落后。 (5) 茶叶生产加工无序, 没有按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
差距即潜力。加大茶叶产业的开发力度, 有利于转变山区农业发展方式, 有利于山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有利于汉江生态经济带和生态郧县建设, 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潜力巨大, 势在必行。
2 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2.1 总体思路
围绕“生态郧县”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以市“四百万工程”为契机, 以建设茶叶大县为目标, 坚持产业化, 民营化的发展思路, 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开发以名优茶为主的系列产品, 改造生态茶园, 扩大基地规模, 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打造品牌, 壮大龙头企业, 激活经营机制, 努力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
2.2 发展目标
通过4年的努力, 到2015年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6667公顷, 改造中低产茶园1333公顷, 总产量达到2300吨, 总产值达到5亿元, 投产茶园每公顷平均产值达到52500元以上。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 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60%。改造茶叶加工厂10个, 培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个, 并加入十堰市武当道茶产业协会, 全县统一使用“武当道茶”商标。努力使我县的茶叶产业逐步达到生产商品化, 经营集约化, 开发产业化的格局。
3 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对策和措施上, 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大生态茶园建设, 壮大基地规模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稳步推进茶叶基地建设, 在宜茶区域发展生态有机高产茶园, 构建板块茶叶经济带, 不断壮大基地规模。在茶园建设中, 退耕还林指标原则上用于发展茶叶, 广泛吸纳和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投入茶园建设, 增加建园投资总量。大力推广在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的退耕还林地块营造茶叶基地, 推行“林茶”、“果茶”配套模式, 实行基地建设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 与退耕还林相结合, 解决茶叶基地建设用地问题。推广茶树无性快繁技术, 缩短建园周期, 坚持建管并重, 加大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力度, 加快常规茶园向生态有机茶园的转化, 提高茶园管理和产出水平。
3.2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
我县茶叶经营主体规模小, 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比较低, 设备陈旧落后, 已不能适应今后国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然会影响到我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将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茶叶产业发展的重点。
3.2.1 选择经营好模式。
根据我县县情, 以选择“茶场带动型”或“茶叶加工厂带动型”的产业化形式比较好, 即以利益为纽带, 骨干茶场或茶叶加工厂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小型茶场或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 采用统分结合的管理办法, 实行“五统一”。即, 茶场或加工厂统一制订茶园管理标准、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 可统一销售, 茶农分户承包, 分户经营, 通过合同契约和生产订单等形式,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达到“大户”围绕市场转, 农户跟着“大户”干的产业化格局。从而提高茶叶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
3.2.2 壮大龙头企业、培植加工大户。
坚持“谁有能力谁当龙头、谁当龙头扶持谁”, 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 对加工企业给予倾斜扶持。
3.2.3 加强示范引导, 培植经营大户,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
谁受益”的原则, 放开茶叶经营领域, 茶园向大茶场、能人集中, 政策向大场大户倾斜。
3.2.4 培育中介组织、拓展营销市场。
大力培育茶叶中介组织, 鼓励干部职工抓信息、找市场、从事茶叶营销工作。通过设点批发、代销和经销等形式设立营销网点, 借助网络媒体、发展电子商务, 开辟网络营销, 以提高郧县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3 整合茶叶品牌, 创建在县内外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名牌产品
目前我县名茶牌号过多过滥, 有的提着无号无牌的包装销售茶叶, 这不利于形成名茶品牌的规模和提升品牌的社会知名度, 也不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因此我们将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 大力整合现有茶叶品牌, 树立大品牌意识。从全县来讲, 重点主攻1~2个具有本地特色, 有发展前景的名茶品牌, 将其做大做强。并尽可能向市级主导品牌或省级主导品种靠拢。做到一个区域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 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 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 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3.4 依靠科技进步, 组织好关键性技术措施的实施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4.1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心支持茶叶科技人员, 充分
发挥他们的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的排头兵;
3.4.2 要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探索与科技示范场、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新模式;
3.4.3 要组织实施茶农科技培训工程, 着力提高茶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实用技术到位率;
3.4.4 重点组织推广五大实用技术和新技术, 包括无性系良种
繁育与栽培技术, 名优茶全程机械化加工技术, 机械化采茶与修剪技术, 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以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等。
3.5 加快建立茶叶标准体系, 推行标准化生产
3.5.1 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地方
标准和行业标准, 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不同层次相配套的标准体系;
3.5.2 要广泛宣传, 强化标准意识, 把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3.5.3 要加强对农民和企业的示范培训工作, 普及推广标准化
生产技术, 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实行标准化生产。
3.5.4 要求我县茶叶企业都要按标准组织生产, 构建“生产有
标准, 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3.6 全面普及无公害茶叶生产, 大力开发有机茶, 增加茶叶品牌的含金量
3.6.1 加强无公害茶、有机茶宣传, 扩大知名度, 增强影响力。
有机茶是一种绿色、健康、高品味、富营养、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饮品。其价格是一般绿茶的2~3倍。但有机茶目前还是一个新概念, 没有被消费者认可, 要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有机茶宣传, 增强影响力, 创造消费氛围。
3.6.2 加大无公害、有机茶开发认证力度。
今后五年, 全县有一定规模的茶场都要努力达到无公害茶的技术要求, 其中20%以上的茶场要想办法达到有机茶生产的标准。并积极申报获得更多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认证, 进一步增强市场营销意识,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 闯出郧县茶的名气。
3.7 落实扶持政策
3.7.1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
捆绑使用茶叶项目资金, 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茶叶产业, 按“以奖代补”的原则, 重点解决种苗、车间、设备、肥料等薄弱环节, 茶叶种苗及加工设备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在重点茶场建设上,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宣传、重点茶场建设和设备改造。扶持企业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及质量体系认证, 对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权威机构质量体系认证的, 奖励3~5万元;获得省级名牌 (著名商标) 的, 奖励5万元;获得国家级名牌 (驰名商标) 的, 奖励10万元。
3.7.2 落实金融支持政策。
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及时满足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大户合理的资金需求, 对企业所需收购流通资金和申请贷款, 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农村信用社对重点茶场实行评级授信, 在给予贷款支持的同时, 积极落实扶贫贴息政策。
3.7.3 落实土地优惠政策。
加大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投入, 对民营业主从事茶叶加工和建设专业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用地实行优惠政策, 鼓励茶叶市场仓储、冷藏等建设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
3.8 加强组织领导
翠屏区茶叶产业发展初探 篇9
1 翠屏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翠屏区现有成片茶园面积约25000亩, 其中包括邱场乡新发展的10000亩, 其余有四边茶5000亩, 金坪镇的马安、一步滩、绍光, 李端镇的周村、沉香以及明威乡, 再加上金叶茶叶公司在南广红岩山准备发展的茶园面积共计还不到3万亩。其真正投产的茶园面积不到2000亩, 在投产的2000亩茶园里连最起码的加工设备也缺乏, 同时, 春茶鲜叶的销路也还不够畅通。2006年河南客商到金坪马安收购鲜叶做信阳毛尖, 解决了鲜叶销路难问题;2008年-2009年河南客商没有如期前来收购鲜叶就使金坪的马安、一步滩、绍光等茶场的鲜叶销售遇到了难题, 而邱场、周村和沉香的鲜叶因为通过翠屏区茶叶行业协会联系得以全部卖给高县金地茶厂。以上情况表明只有在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 建立茶叶加工厂或配套引进茶叶加工企业, 才能有效地推动茶叶生产健康有序的发展。
2 翠屏区茶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按照改良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 省委、省政府把翠屏区列为2009年全省茶叶生产发展的基地县, 因此, 翠屏区必须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 在发展的同时严格按照良种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的体系建设思路, 延伸产业链, 促进茶叶增收, 茶农增效。
2.1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翠屏区适宜种茶面积在20万亩以上, 可以先规划发展10万亩, 搞丰产密植栽培3年投产, 以每亩产值4000元计算, 总产值可达4亿元, 这样茶叶产业将真正成为强区富民的支柱产业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需要全区各级各部门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正确认识茶叶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坚定信心, 通力合作, 持之以恒地帮助茶叶生产者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2.2 建立激励机制, 增加产业投入
翠屏区2009年被省政府列为茶叶生产发展重点县, 上级政府对我区茶叶产业发展拨付了一定的扶持资金, 但要大力发展, 在资金方面还有缺口, 因此, 政府各部门还要在帮助农民协调解决贷款、配套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多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发展现代茶叶产业, 用工业化理念经营茶叶产业, 利用好农业担保公司平台, 扶持龙头企业和茶农专业合作组织, 加快江南特色效益茶业基地建设, 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优质品牌, 提升茶业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与此同时, 还要进一步对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市场监管、茶场道路以及品牌宣传、质量检测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 逐步建立和完善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各相关部门机构和各乡镇都来关心重视茶产业的发展, 从政策上优惠, 资金上倾斜。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等部门对新办茶叶企业在注册、登记、税收、产品条码标识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对相关费用给予减免, 对茶叶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给予支持, 对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做到热情周到的服务, 共创翠屏区茶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
2.3 增强地理意识, 打造翠屏茶叶品牌
翠屏区是宜宾旅游城市的中心区域, 其哪咤文化、千佛寺和真武山道教文化都有很悠久的历史, 唯一欠缺的就是翠屏区没有把茶文化融入到哪吒文化、千佛寺和真武山道教文化中去, 以上三处旅游景点实际上就是缺少茶文化内涵, 因为任何名山名寺大都以茶叶衬托才把佛文化、道家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境界。所以翠屏区应尽快打造和景区相配套的茶叶品牌, 宣传翠屏区的特色资源。
2.4 强化市场监督, 防止假冒伪劣
翠屏区现在销售茶叶的门点和个体户有200多家, 真正有营业执照的只有几十家。在众多的经营者中有的仍在销售存放期已过的产品;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购买别人的包装来包装档次低的茶叶;有的茶叶还掺有其它物质……为了体现对宣传好翠屏区的茶产业品牌, 保护地方特色品牌, 希望农牧局茶果站牵头请工商、质监等部门配合, 对翠屏区茶叶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严厉打击以次充好, 以假乱真, 仿冒伪劣, 滥用包装的不法行为。
2.5 优化茶叶产品结构, 提高鲜叶利用率
目前, 翠屏区的茶叶多数地方只采春茶, 夏秋茶基本上没有采, 大量的夏秋茶叶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特别是上千亩的四边茶基本没有采摘。为此, 做好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几年来市炎黄食品文化促进会和市老科协的专家在翠屏区研制的乌龙茶, 为夏秋茶生产找到了一条出路。去年金叶茶叶公司和翠屏区茶叶协会又从浙江请老师到宜宾教我们生产清香“乌龙茶”,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年我们计划再请专家到翠屏区指导“乌龙茶”生产。金叶茶叶公司也正在为翠屏区恢复生产工夫红茶, 联系出路, 希望各级各部门都来关心夏秋茶的资源利用问题, 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2.6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构
为了配合茶叶基地县的建设, 建议区委、区政府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抓茶叶生产的发展。区农牧局、区供销社、各产茶乡镇要有专人从事茶叶生产服务工作。政府对茶叶产业项目进行单独考核, 把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用最短的时间打造10万亩绿色生态茶园。
翠屏区自然条件优越, 茶叶种植历史悠久, 茶叶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相信我们在清楚地认识到我区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后, 综合考量实施上述发展对策和建议, 我区茶叶产业将会很快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区长, 郭毅.宜宾市翠屏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2010.
[2]百度百科之茶叶[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217.htm.2010.
[3]何永铂, 梁青青, 朱克西.四川省屏山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9) :44-45.
[4]李乔寿.云南农业.发展澜沧县茶产业的思考[J].2009, (3) :27-28.
【中国茶叶产业】推荐阅读:
中国茶叶国际贸易08-21
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11-19
中国的茶叶品种课件资料07-25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09-17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07-04
关于做大做强xx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10-16
茶叶品质10-14
茶叶企业06-30
茶叶文化07-27
有机茶叶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