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国际贸易(通用10篇)
中国茶叶国际贸易 篇1
1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当中。茶叶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渗透。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茶叶贸易也在遭遇新的挑战,无论是茶叶的利润空间,还是茶叶本身的品质要求都得到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对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才能为提升茶叶产业影响力提供重要帮助。
2 全球茶叶生产及贸易情况分析
当前全球共有一百余个国家具有饮用茶叶的习惯,但仅有29个国家具备生产、出口茶叶的能力。从全球看,当前世界上的茶叶产地集中分布在亚非地区,典型的茶叶生产大国,诸如:中国、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等等。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种植、最早出口茶叶的国家,同时也是当今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从十七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顺利开辟,茶叶贸易也打破以往单一的陆上运输,越来越多的茶叶进入欧美市场,遍布世界,就连美国著名的独立运动中,也有波士顿倾茶事件,茶叶已经成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同时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随着全球贸易进一步发展,如今全球茶叶贸易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红茶为茶叶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绿茶也在快速增长。其次,随着人们对茶叶养生、营养、保健等功效不断推广,如今全世界都对饮茶给与较高的认知,茶叶源头销售比重逐渐增加。茶叶贸易出口国的茶叶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再者,尽管当前全世界范围内有多个国家种植茶叶,而且茶叶的年产量也在逐步增加,但整个茶叶市场所呈现的状态依旧是供过于求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茶叶拍卖这一形式就成为国际茶叶市场上的一种重要贸易手段。最后,人们饮茶习惯的发展变化也对茶叶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使用袋装茶,这就使得出口国必须结合这一习惯变化,优化出口茶叶的品种和品质。
3 中国茶叶贸易状况及特点、存在问题分析
可以说,中国在全球茶叶贸易中有着重要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茶叶的产地,因此理清中国茶叶贸易状况及特点有助于我们认知全球茶叶贸易特点,而对其存在问题进行理解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分析、认识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1 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在国际茶叶贸易中,我国茶叶产业都以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浓厚、茶叶品种多著称。可以说我国在国际茶叶贸易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总量以及出口总额均进展缓慢。与同期世界茶叶出口总量和总价增长幅度来比,我国并未达到世界增长速度。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茶叶贸易状况的下滑。我们要在保持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通过提升茶叶品质,完善营销渠道,切实提升茶叶的出口量及出口额。随着斯里兰卡、肯尼亚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茶叶贸易正在遭受较大威胁,尽管有着一系列竞争优势,但茶叶产业中科技含量不够,同时其生产效率较为落后也大大影响了我国茶叶产业的生产成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茶叶生产并不具备优势,相反还不如肯尼亚等新兴茶叶种植、生产大国。
3.2 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一直以来,茶叶出口贸易在我国贸易中都有着重要的比重,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茶叶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其他茶叶出口大国对我国影响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行业弱点进一步明显,提升产茶效率,改善生产方式迫在眉睫。当前我国茶叶生产仍旧以粗放型为主,投入科技含量低、先进机械应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再者,从茶叶进口和出口方面看,增速都较为缓慢。而茶叶出口主要以绿茶为主,进口主要以红茶为主。我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种类最多的国家,主要为绿茶和乌龙茶,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红茶的使用需求量逐渐增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红茶。此外,在茶叶贸易经营思路方面,我国茶叶企业较为落后,营销思路单一、出口产品单一、创新不足等等问题都是我国茶叶贸易的明显短板。最后,我国茶叶贸易中,融入了浓厚的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典范和内核,我国茶叶贸易中也彰显出茶文化的特点。
3.3 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对现代农业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茶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产物,其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优势日益明显。但从整个国际茶叶贸易形势看,当前我国茶叶贸易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首先,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成本进一步加大。我国多数区域的茶叶生产仍旧停留在小农粗放经营状态,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科技含量极低,这不仅很难形成产业化凝聚力,同时在国际竞争中也很难抵御其他国家冲击。其次,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很难得到有效保障,产品创新意识不足。很多区域茶叶生产仍然以手工方式,缺乏机械化应用,同时产品的研发、更新水平明显不足,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最后,茶叶质量很难保障,茶叶生产标准化不足、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而缺乏国际化的大品牌,品牌战略实施不足也成为阻碍我国茶叶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尽管我国拥有茶叶种植的天然环境,但其较为低下的生产方式和科技含量已经成为制约其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4 提升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机遇分析
尽管当前我国茶叶贸易在遭受一系列冲击,同时在市场一体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但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也正处在一定机遇期。国家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利好政策的倾斜、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人们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进一步改善等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同时,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天然空间,因此只要创新茶叶产品内容,就能为整个茶叶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提升带来更大帮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更加开放,可以说,只要我们能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期,就能为茶叶行业寻求全新发展道路。
4 提升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思路及建议分析
尽管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又是世界上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尴尬境界,因此有针对制定提升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思路,极为重要。
4.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茶叶及相关产业支持力度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茶叶生产、茶叶产业化中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扶持茶农及时革新生产工具,提升生产效率。通过优化茶叶生产程序,提升茶叶生产科技含量,实现茶叶产业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政府要给与茶叶生产企业必要的技术指导、市场推广服务等等,通过一系列有针对的扶持,实施有效监督,完善整个茶叶产业化建设链条,提升茶叶生产企业对市场风险、问题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此外,在茶叶集中产地,政府要成立专业管理机构,设置相应资金予以支持。
4.2 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茶叶营销思路
想要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结构内容是第一影响因素。我国茶叶行业要对当前全球茶叶需求量进行有效分析,及时调整茶叶供给结构。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可以结合我国悠久的茶叶种植、生产历史和深厚文化,增加产品的内涵。其次,要重视产品品牌建设,重视品牌文化,要集中打造一批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同时还要积极重视茶叶品牌知识产权工作,防止假冒品牌。而在茶叶的销售、推广过程中,也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创新宣传推广方式,优化产品包装,创新茶叶的营销思路和方法。在产品外在包装上,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设置不同的产品包装形象,通过产品差异化,实现市场份额的有效提升。
5 结语
一直以来,茶叶出口贸易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明星产品”,尽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时代,茶叶出口所占国家整体出口贸易的份额并不大,但茶叶不仅是一种产品,其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同时,茶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出口茶叶对提升农民经济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认识分析我国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寻求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有针对解决,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营销思路,就一定能为提升茶叶出口份额以及出口总额,增强茶叶贸易的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
摘要:茶叶发源于我国,在我国已经有超过600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对外贸易历史上,茶叶也有着重要的位置,第一次鸦片战争,就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关。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如今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茶叶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就进一步显现出来,如经营秩序混乱,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大大影响整个茶叶贸易的竞争力。因此为有效确保我国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认清当前茶叶贸易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有针对的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从而提升中国茶叶贸易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市场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韩雅冰,傅新红.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3(6):101-104.
[2]倪洪兴.从世界茶叶供需看中国茶业国际贸易[J].世界农业,2013(10):80-85.
[3]罗龙新.国内外茶饮料生产技术现状[J].饮料工业,2014(1):213-217.
[4]徐小义.浙江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25):33-37.
[5]陈东灵.中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与促销[J].中国茶叶,2015(2):188-192.
浅谈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 篇2
关键词:茶叶;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转化过程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是: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该机构将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描述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资产转化过程的统一。用公式表示就是: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资产转化过程。所谓资产是指固有的或创造的;所谓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然后通过国际化产生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的起源地,茶产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主要根据IMD的国际竞争力过程理论分析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1.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茶叶生产大国,茶叶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1990年,我国茶叶产量为562369t,产值598066千美元;到2010年产量为1467476t,产值为1560617千美元,产量和产值的年均增长率都在8.05%以上,我国是世界上茶叶产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也是茶叶出口大国,我国茶叶年均出口额占世界年均出口的21.48%,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年均出口量占世界年均出口的17.74%,居于世界第三的位置。以上数据可说明我国也是一个茶叶贸易大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茶叶出口的市场比较分散,遍及亚洲、美洲、非洲和欧洲。但是茶叶大部分出口到亚洲和非洲。中国出口到非洲的茶叶约占中国茶叶出口的一半。中国茶叶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是摩洛哥、香港、美国等。摩洛哥是中国出口茶叶的第一市场,占中国茶叶出口近1/5。
2.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和资产转化过程两个方面的结合。要提高国际竞争力,不仅要拥有竞争力资产,而且要有好的资产转化过程。在资产一定的条件下,成功的转化过程以增加财富是竞争力的核心。较强的茶叶竞争力也不仅要有优质的茶叶资产,更要有良好的转化过程。
2.1我国茶产业的竞争力资产分析。资产是指固有的或创造的,竞争力资产即为一个产业所特有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产业文化等内生资本。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在茶叶生产的自然条件、茶叶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茶叶品种单一等问题。
我国茶产业的优势资源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我国生产茶叶的条件优质并且茶叶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茶叶的起源地,不仅茶叶产量大,而且茶叶产品种多种多样,是世界上产茶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茶叶产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南方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雨多雾,光照相对充足。同时,南方的土质呈酸性,而茶树多生长在酸性土壤中。中国南部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质条件都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第二个方面是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我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茶文化也是我国璨灿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茶不仅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中国茶叶出口中是一种可利用的战略性资源。
另外,作为茶叶本身,与可可、咖啡等饮料相比,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但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人们对茶饮料也明显地从生理性需求一解渴、提神,发展至安全、健康性需求。现代医学证明饮茶具备提神益智、减肥健身、解毒利尿、降胆固醇等功效。中国茶叶具有多种多样的品味和功效,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我国茶产业的一大竞争力资产。
但是我国茶产业资产也存在一定的劣势。这一劣势主要表现在我国茶叶品种在大类上太过单一。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国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和特种茶的产量低,而且品质也较低劣;绿茶是主要出口茶叶。然而,欧洲、北美洲等发达国家更加偏爱红茶,主要进口红茶。斯里兰卡盛产红茶,并且品质优良,成为欧美国家茶叶进口的首选地。中国因为不具备红茶生产的自然条件而错失了欧美主体市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茶产业的竞争资产比较丰富,具备竞争优势,特别是我国绿茶生产和出口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2.2我国茶产业的资产转化过程分析。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然后通过国际化产生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一种好的竞争力资产只有具备成功的转化过程才能真正的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的茶产业资产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将这种竞争力资产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我国茶叶经营规模小。现阶段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商业型茶叶企业规模均偏小。在茶叶生产环节,我国主要以小农户家庭经营,在茶叶加工环节则国有、集体、民营企业并存,市场混乱。同時,我国茶产业没有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水平,呈现规模不经济,这使得我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低。我国茶叶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低,茶叶加工的自动化、机械化、组织化程度低,经致于茶叶品质不佳,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茶叶的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提高,中国除有机茶外,其他许多茶叶都达不到这些国家的质量安全标准,茶叶出口受到的严重阻碍。
再次,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有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等名茶品种,但是缺乏知名品牌,“品牌”茶现已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薄弱环节,我国茶产业正处于“有种类、有名茶、无名牌”的瓶颈时期。没有品牌,中国茶叶在世界上难以凸显其竞争力。
3.提高我国茶叶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经过分析可知,我国茶叶资产具有竞争力的,但是在竞争力转化过程上存在不足,导致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所以我国要通过扩大茶叶品种,种植高品质红茶具备一定难度。要提高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提升茶叶资产的转化过程。
3.1实现茶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一是要提高茶叶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引导茶商将各个分散小茶园整合为茶叶生产基地,提高茶园标准化程度,对茶园进行统一的科学化管理。二是营造茶叶经营的良好环境,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大培育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让龙头企业发挥标杆作用。加强茶叶加工企业与茶叶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研发新品种、新工艺,增加茶叶品种的多样性。
3.2提高茶叶的安全质量水平。首先是加大茶叶生产加工的科技投入,严格按照国内外苛刻的质量安全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这样既有利于我国茶叶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有利于打造我国茶叶品牌的信誉度。其次设立专门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茶叶的品质进行统一监测。最后,要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建设,将无公害茶叶在全国进行推广。
3.3加快建设茶叶国际知名品牌。LIPTON(立顿)的红茶知名全球关键是品牌。它告诉我们要用名牌去争夺市场,靠名牌去拓展市场。我国要向国际茶叶市场上茶叶品牌建设成功的国家学习,具有大品牌的意识,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茶叶品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林.中国茶叶企业竞争力分析[M].经济研究导刊,2013(15):25,26;
[2]严重君.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M].湖南农业科学,2010,(13):125-128;
[3]刘燕妮.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SWOT分析[M].中国集体经济,2008(07):29,30;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篇3
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来分析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1.1 国际市场结构与市场占有率的比较
从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21世纪以来, 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一直稳居全球前5位。从市场集中度指标 (CR) 看, 2001-2010年的10年间, CR4、CR6和CR8的变动非常平缓 (参见图1) , 三项指标平均值依次为64.6%, 75.4%和81.4%, 这说明全球茶叶出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 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为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 预计短期内这种格局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然而,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主要出口国的地位是有较大变化的 (见图2) 。2001年以来, 肯尼亚茶叶出口增长较快, 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 且于2005年超越斯里兰卡, 此后一直保持全球最大茶叶出口国的地位;斯里兰卡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 10年平均在20.25%;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在18%左右, 整体呈稳重趋升态势;而印度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近10年来却是不断下降, 2010年已经降至10%以下;越南作为新兴的茶叶出口国, 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在波动中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2006年至2009年间, 这种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从不同茶类的出口竞争来看, 在红茶出口方面, 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分别在大包装和小包装中处于主导地位, 印度也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而在绿茶出口方面, 中国则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2010年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74%以上, 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极低 (表1) 。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来看, 尽管新世纪以来中国茶叶的RCA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见表2) , 但逐年来看, 仍是具有极强 (2000、2001年RCA指数都大于2.5) 或较强 (2002-2010年RCA指数均介于1.25-2.5之间) 的国际竞争力。然而, 从四大产茶国来看, 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茶叶RCA指数要远远高于印度与中国,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如此, 中国和印度这几年一直在下降, 而肯尼亚和斯里兰卡都在上升。可见, 在四大产茶国中, 中国茶叶的RCA指数是最小的, 与其他三国相比竞争优势差距较大。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表3显示, 中国茶叶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 落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因茶叶出口金大, 而进口额相对较小, 其TC指数接近1。而印度和中国茶叶的TC指数均不稳定, 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尽管2009到2010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额都在上升, 但是中国茶叶的TC指数仍明显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4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的国际比较
以1997年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11.83%为基数或参照标准, 计算得出1997-2010年中国茶叶的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 (CMS指标) , 并将其与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度三国进行横向比较 (见表4) 。数据显示, 在1997-2010年间, 在四大产茶国中, 肯尼亚和中国的CMS指标相对较高且多为正值, 两者呈交替上升趋势;而斯里兰卡和印度的CMS指标多为负值。不仅如此, 印度的各年份CMS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 表明其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减弱;除2001年外, 斯里兰卡在1997-2005年间CMS指标均为负值, 且较为平稳, 但在2006年, 其茶叶CMS指标突然骤减, 说明当年该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2008年各国的CMS值都有所下降, 但是后来逐渐恢复。但是肯尼亚的CMS值一直居高不下, 说明竞争力最强, 中国次之。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5 小结
综上所述, 新世纪以来, 全球茶叶出口来源地的集中度较高, 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为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 预计短期内这种格局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2001-2010年间, 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在18%左右, 整体呈不断上升的态势;2000-2010年间, 中国茶叶RCA指数逐年下降, 表明中国茶叶在此期间的国际竞争力呈减弱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是随着中国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外贸商品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 工业制成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类似于茶叶这种传统产品在出口创汇中的地位也会明显降低, 因而出现中国茶叶的RCA指数逐年下降的情形。
2000-2010年间, 中国茶叶TC指数逐年下降, 说明这些年份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期间中国茶叶进、出口额都呈增加的趋势, 但进口额的增幅大于出口额的增幅。通过计算四大产茶国CMS指标并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 中国茶叶的CMS指标逐年上升, 并且总体上高于其他三大产茶国, 表明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上述指标中,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绝对优势的指标, 而RCA指数、TC指数及CMS指标等则是用来测度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优势的指标。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上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严重威胁了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以提高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2 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措施
2.1 强化技术进步与创新, 着力提升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是应强化技术进步与创新。这里主要是应切实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该类机制主要包括政策、研发、宣传、推广和服务等诸多要素。首先, 政府要强化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不仅是应加大茶农茶机购买的补贴力度, 还要引导茶农选购先进、适用的机型。其次, 加快茶机研发速度。不仅是应整合茶机研发力量, 争取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园作业机械;还应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茶机研发中去, 力争研发出各种智能化机械。再次, 扩大示范基地建设, 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在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加强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增强示范效果。第四, 积极推广有机茶的生产及茶叶综合利用技术。各茶叶产区应积极主动扩大有机茶生产规模, 提高有机茶的生产能力, 并实施有机茶标准化管理。最后, 努力提高茶农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素质。如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茶园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此类人才应了解和熟悉茶叶贸易的国际规则、茶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的国际标准以及中国涉茶产品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 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2.2 充分利用绿茶竞争优势, 保持并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
主要是针对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同, 通过差异化塑造产品特色, 提高绿茶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 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去把握其消费偏好。就品牌认可度而言, 由于消费者对茶叶的质量、营养成分、保健功能和产品口味了解程度不同, 因而其消费选择亦有差异。因此, 必须通过中国茶叶质量安全信息的有效传递, 利用悠久的茶文化优势促使目标市场消费者加深对中国茶叶的熟悉程度。在质量标准认证方面, 必须整合各类资源, 积极推进美、日、欧等国际有机茶认证工作, 持续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中国茶叶安全健康信息, 增进其选购意向。就产品形式而言, 必须将传统、时尚等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发出速溶茶、风味茶和礼品茶等多种消费功能的茶品,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提升价格及销量, 从而保持并提高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2.3 贯彻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 打造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被称为茶的故乡, 且中国名茶种类众多。但是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 中国的知名茶叶品牌却不多见。因此, 应积极创造条件, 全力打造具有自主产权的知名茶叶品牌, 进一步提升中国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打造国际名牌带动和提高茶叶质量, 同时通过提高茶叶质量以促进打造国际名牌。
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 一是要加强茶树良种的选育和推广, 调整和优化茶园结构, 为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奠定基础。二是要合理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 加大茶叶初、精制加工厂的技改力度, 优化加工工艺, 强化质量控制, 确保茶叶质量。
2.4 提高茶叶的卫生和安全水平, 积极应对出口贸易壁垒
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 使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目标消费国的有关标准, 突破茶叶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其次, 茶叶生产与出口企业要对各国相关制度或标准进行仔细研究, 根据不同农药限量的设定水平, 对农药品种的使用进行合理取舍或选择;同时还应密切关注此类研究成果, 并将其推广到具体生产过程中去, 以此提升茶叶的卫生和安全水平, 跨越绿色壁垒, 促进茶叶出口贸易顺利开展。
2.5 巩固传统出口市场,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目前,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 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现象。因此, 一方面应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潜力, 注意将茶叶出口贸易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产品质量的提升上来。另一方面, 为了规避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 必须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在这方面, 政府可以运用世贸规则, 加大对茶企在市场拓展诸多方面的“绿箱”政策支持, 包括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2.6 调整和加强茶业的国内支持政策, 建立与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而言, 与其他产茶大国相比, 中国茶业的国内支持措施明显不足。中国茶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弱质产业, 因此完全依靠自身发展是不现实的, 还需要来自政府以及非农产业的支持。入世以来, 为了履行自身义务, 中国政府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相对减弱。但实际上政府仍是可以参照WTO的有关规则, 修订和完善与茶叶生产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 尽可能地使其与WTO规则相吻合, 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此外, 政府还应加大茶叶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促进茶叶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从茶叶出口贸易环节来看, 涉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诸多方面, 相当部分企业对有关的国际规则以及进口国的政策措施缺乏了解或熟悉, 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因此, 必须建立和完善茶叶出口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组建全球化经营咨询服务机构和提供现代化的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在这方面, 各级政府和茶叶行业组织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建立信息人才的交流通道、研判国际市场走势、监督引导行业自律、提供出口指导及产业预警等方面, 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有效作为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赵彦云等.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郭东旭.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D].南京财经大学, 2010.
[4]吴静静.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对策[D].宁波大学, 2006.
[5]刘永娟.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2008.
[6]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2) .
[7]王莉娟.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36) .
[8]周薇薇, 李晓明.基于CMS模型分析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扩张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1) .
中国茶叶:红火?无奈? 篇4
另有一点,像立顿、锡兰红茶这样的外来茶已经发展为成熟的品牌,体系完整、销售统一;而中国茶往往是零散的商家在卖,品质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茶友在购买前都必需了解一下辨别真伪的技术。饮了几年茶下来,茶友也基本上达到了相当的层次。再拿大红袍举例,真正的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年产量不过几百克,但市面上,基本上每个商家都号称自己手中有几两正宗的母树大红袍茶叶,这让初涉茶市的茶友难以分辨。
再看外形方面,无论是立顿、锡兰红茶,还是日本的抹茶、玄米茶,这些外来茶品之所以受到办公室白领的亲睐,一是因为其简洁时尚的外包装,二是它们多采用茶包的形式易冲泡。而中国茶则在包装上趋于古典、繁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个人的时间都愈发紧迫,想要花上半个小时来烧个90度的水,放两撮好茶叶,再慢慢欣赏它于热水中的形态变化……除非节假日,否则普通白领很难有如此闲情。
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篇5
1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际竞争力成了国际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 也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 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标准, 学术界仍有着较大分歧, 并未形成为人们广泛认同的定义或评价方法。不过, 人们通常以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作为评判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份额, 是指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对国家而言, 某个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 则表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该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低, 则表示该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从2000 年到2013 年, 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12%~15% 之间, 且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07 年欧盟出台农药检测标准之后, 中国茶叶出口受阻, 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1]。从总体上看, 世界茶叶市场基本为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四个国家所垄断, 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长期居于世界第三。
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TC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 =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TC指数总是处于-1 与1 之间, 数值越大表示该产业的贸易竞争力越强。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2000 年至2013 年之间, 中国茶叶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处于0.9 左右徘徊, 这说明中国茶叶产业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肯尼亚与斯里兰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高达0.97 和0.96, 这说明两国有着很强的贸易竞争力;印度和印尼的竞争力指数也长期处于08~0.9 之间, 这说明印尼、印度两国的贸易竞争力与中国相当。
1.3 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是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物价状况的指标, 也是衡量某国或地区出口产品价格变化情况的显示性指标。如果某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 则生产者价格指数就会下降, 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减弱。据联合困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 从2005 年到2012 年中国茶叶的生产者价值指数上涨18%, 茶叶出口价格呈缓慢上升趋势;印度则上涨了73%, 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印尼、肯尼亚、斯里兰卡则有不同程度下降[2]。
综上所述, 中国茶叶产业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贸易竞争力, 但是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伊斯兰卡、肯尼亚两国差距较大, 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2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1 中国茶叶产业的优势
第一, 自然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叶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分布区域广, 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国。以中国东南地区为例, 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 多为酸性土质, 冬季温度较高, 光照和降雨量充足, 这些都有利于茶树生长。
第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早在3000 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种植茶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茶文化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 中国茶叶种类齐全, 名优茶叶有一千多种, 如西湖龙井、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等。这种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中国茶叶出口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2.2 中国茶叶产业的劣势
第一, 茶叶质量不高。总体上看, 产业国际竞争往往经历资源、产销、资本、技术四个竞争阶段, 而世界茶叶产业竞争尚处于产销竞争的发展阶段, 主要依靠土地禀赋、劳动力成本等进行竞争, 前者决定着茶叶生产质量, 而后者决定了茶叶生产成本。从土地禀赋看, 我国茶叶生产面临着土地流失问题, 如信阳、黄山、武夷山等地茶林都存在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等问题, 这些直接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都有许多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 如斯里兰卡人就采用“双行隔离草”技术防止水土流失, 很好地解决了茶园水土流失问题。虽然中国茶叶生产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由于农药残留、耕种不科学、重金属超标等因素影响, 中国茶叶质量并不高, 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比如, 2014 年欧盟就对中国茶叶农残检测超标通报了33 次。在茶叶加工方面, 中国茶叶企业普遍存在加工条件差、产品质量低、缺乏深加工等问题, 导致中国茶叶行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 多以散装茶叶出口为主。
第二, 生产成本提升。中国茶农的文化程度较低, 仍采用传统的修剪、施肥、加工技术, 这显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此外,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中采摘、制茶等环节占据80% 的劳动量,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茶叶采摘和加工成本急剧增加。以安徽黄山为例, 2011 年每公顷茶叶人工成本106.3 元, 比2009 年增长了21%。与此同时, 茶叶生产的化肥、农药成本也不断增加, 如2012 年全国农资产品价格平均上涨25% 左右, 这些都提高了中国茶叶产业的生产成本[3]。
第三, 产业链不健全。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茶叶生产规模、产品品牌等密切相关, 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等国均以小规模茶园为主, 其中, 斯里兰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最高。中国茶叶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 茶农、企业、经销商等各自为营, 各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比如, 许多地方都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 但茶农参与合作社的热情并不高。以福建安溪县为例, 全县共注册成立296 家茶叶种植合作社, 但多数茶农不认同合作社的品牌销售、市场定价、合作经营等, 也并不愿参加合作社。
第四, 市场集中度高。中国茶叶销售主要集中于亚洲与非洲, 集中于摩洛哥、日本、美国等国。据中国海关统计显示, 2014年中国茶叶出口国家超过120 个, 但出口超过万吨的国家仅有摩洛哥、多哥、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十个国家。因而, 中国茶叶出口很容易受美国、日本、摩洛哥等国家茶叶消费影响。比如, 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 卢布大幅贬值, 乌兹别克斯坦茶叶需求不旺, 美国茶叶需求量下降, 这些都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从茶叶种类上看, 大部分国家都有消费红茶的习惯, 而绿茶消费多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地区。中国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 绿茶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90%, 但全球绿茶市场已接近饱和。欧洲、北美等国有着较强的茶叶消费力, 但是这些国家以红茶消费为主, 而中国很难在国际红茶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4]。
3 提升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3.1 降低茶叶生产成本
近年来,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茶叶出口价格大幅上涨, 也抑制了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的需求, 降低了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 应不断推广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 提升茶叶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以缓解茶叶生产的人工成本压力, 提升茶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3.2 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针对中国茶叶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 应积极对茶农、茶叶生产企业进行茶叶产品质量培训, 不断提高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与生产管理技术。应为茶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引导茶农科学种茶、科学管理, 以有效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此外, 应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检测体系, 确保茶叶种植、施肥、采摘等符合国际标准。
3.3 培育茶叶龙头企业
针对中国茶叶品牌建设滞后的问题, 应加强茶叶品牌建设, 鼓励茶叶行业的兼并重组和企业并购, 打造中国的茶叶品牌, 切实改变“有名茶, 无名牌”的产业现状, 提升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支持大型茶企整合茶叶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环节, 以促进茶叶行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5]。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 应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 制定适合茶叶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比如, 应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 推进茶叶产品标准化建设;应支持和鼓励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 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此外, 应积极推进茶叶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 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茶叶研究体系, 以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3.5 拓展国际茶叶市场
针对我国茶叶出口现状, 应将红茶出口作为茶叶出口的重点内容, 在稳定绿茶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红茶市场。面对欧美、澳洲市场苛刻的农残检测标准, 应大力支持有机茶、优质红茶的产量和出口, 开发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 以迎合高端客户的消费需求。在茶叶市场开拓中, 应通过展销会、交易会等途径宣传中国茶文化, 提高中国茶叶的文化品位和国际知名度, 提高中国茶叶的文化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许咏梅.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 2006, (1) .26--28.
[2]阮菊英.五巨头过招搅浑茶饮料市场[J].中国茶叶, 2003, (2) , 1.
[3]姜爱芹.影响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研究[J].中国茶叶, 2003, (2) .34-35.
[4]余艳锋, 邓仁根.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07, (12) , 23-26.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 篇6
1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现状
从2014 年我国茶叶出口情况来看, 我国茶叶出口总量为301, 484.1 吨, 出口额为127, 297.9 万美元, 平均价格为4, 222.4 美元/吨, 与2013 年同比, 出口总量下降了7.5%, 出口额和平均单价分别增长了2.1%和10.3%。由此可见, 我国茶叶产品出口总量没有提升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 而出口额度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 出口单价则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我国茶叶出口量下降的原因来看, 主要包括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与国内茶叶生产模式两个方面。虽然我国曾经在国际茶叶市场中占据过垄断地位, 然而随着世界茶叶种植产业的发展, 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在茶叶种植与茶叶加工方面日益体现出了自身优势, 同时我国茶叶生产受到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制约, 存在着生产效率较低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 影响了对外茶叶贸易及茶叶企业的竞争力。
从当前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来看, 首先, 我国茶叶国际贸易面临着激烈竞争。其中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茶叶主产国与出口国对我国茶叶外贸形成较大威胁。目前, 我国虽有全世界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与年产量, 但茶叶单位产量却低于肯尼亚等主要产茶国;其次, 出口茶叶安全质量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际消费者对名优红茶供应链提出更多需求的同时, 也对红茶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红茶品质问题恰恰成为了制约红茶出口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另外,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 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对我国茶叶产品安全质量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 这也让我国茶叶对外贸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最后, 在经营策略方面, 品牌的缺乏制约了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虽然茶文化为我国茶叶品牌打造提供了优势, 但是营销方式的单一和科技投入、资本投入的欠缺却成为了制约我国茶叶品牌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2 提升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竞争力策略
2.1 提升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商品质量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对象主要为俄罗斯、日本、欧盟与美国等国家, 近年来, 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逐渐明显, 特别是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针对我国茶叶检测标准的日益严苛化, 导致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受到更多阻碍。另外, 在激烈的茶叶对外贸易竞争中, 国际茶叶市场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与肯尼亚为主要出口国的市场格局,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在面对这三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同时, 还要面临美国、德国、荷兰等在出口贸易主体的竞争。这些再出口贸易主体的茶叶出口总量占世界茶叶出口总量的5%左右, 但是出口总值却占到世界茶叶出口总值的15%左右, 由此可见, 国际市场中对进口茶叶产品质量有着一定的需求, 并且宁愿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商品, 虽然这些国家对外茶叶贸易中并不具有生产优势与规模优势, 但通过加工后却有着较明显的质量优势, 从而以较少的出口量获得较多的出口效益。因此, 我国进行茶叶生产与对外贸易, 不仅要重视规模化生产优势, 同时要突出质量优势。在提升我国出口茶叶产品质量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从茶叶生产阶段对茶叶产品品质进行严格控制。在此阶段, 我国茶叶生产企业需要以提高有机茶、绿色食品等无公害茶叶产量为目标, 并重视茶园建设, 同时要求茶叶生产者在种植过程中做到标准化与规范化;其次,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需要了解国际茶叶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并以此为依据优化与改进茶叶产品的加工、包装等;再次, 行业协会也应参与到茶叶出口包装标准、加工标准与检测标准的制定中, 力求标准的统一化;最后, 针对茶叶出口产品的种植、加工与包装,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有必要对工作人员开展严格培训, 通过提升工作队伍素养来为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2.2 利用中国茶文化优势打造茶叶对外贸易品牌
茶叶对外贸易主体较多而茶叶对外贸易品牌较少, 是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中, 包括茶叶产品在内的商品竞争力的提高多依赖于品牌的构建, 这主要是因为品牌价值会对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行为产生影响。显然, 目前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在品牌建设上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让我国茶叶对外贸易陷入了不利的竞争境地当中。事实上, 我国是茶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 种茶饮茶历史悠久且茶文化十分丰富, 其中, 茶与儒释道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并且茶与诗词、书法等我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关联也密不可分, 这些内容能够转化为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中的优势, 并成为茶叶对外贸易品牌建设中的重要资源, 从而让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不仅能够更容易地构建起优秀品牌, 而且能够让自身的产业品牌突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在茶叶品牌的打造实践中, 原产地域保护是主要的措施之一, 即受到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 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 这种做法能够进一步提升茶产品的质量, 并对茶产品品牌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应当提高茶叶产品卫生标准, 并使用科学有效的营销手法来宣传产品品牌。考虑到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所面对的对象为国外市场以及国际受众, 所以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还有必要对销售市场做出细分, 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需要对消费人群、饮茶喜好以及文化习俗等做出调查与研究, 在继承传统种植、加工方法来凸显自身产品特色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创新与突破, 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
2.3 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进行适当政策干预
政策因素是影响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茶叶在土地使用率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并且世界茶叶市场对我国茶叶商品的质量所提出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 因此, 如果仍旧将初级产品当做中国茶叶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出口产品, 则中国茶叶对外贸易中的市场优势将更加不明显。另外, 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来看, 政府部门对工业化发展给予了较高的支持力度, 经济资源逐渐集中于工业部门, 包括茶叶种植在内的农业经济主体地位被逐渐弱化, 这让本就呈现衰退趋势的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境况更加雪上加霜。从当前茶叶贸易优势逐渐明显的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的茶叶市场来看, 其对外贸易中后发优势的产生与国内政府的扶持具有紧密关系, 因此, 通过政策干预, 以体现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十分必要和紧迫。我国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茶叶生产大国, 但是较大的生产规模并不等于明显的市场优势, 而要实现茶叶生产大国到茶叶产业强国的转变, 就不能离开政府部门的干预与引导。具体而言, 政府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针对我国茶叶对外贸易, 统一茶叶生产、加工标准;针对茶叶商品包装、加工方面的技术、设备和资本加大扶持;制定免税政策与税费优惠政策, 以鼓励茶叶出口为出发点推行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政策;加强对外贸易产品的研发, 强化对研发工作者和专业茶业工作队伍的培训等。总之, 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将茶叶生产当做我国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 并确保茶叶对外贸易能够享受必要的政策待遇。
3 结语
随着国际茶叶市场中对外贸易主体的增多, 给我国茶叶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我国茶叶企业应当重视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 从而拓展在国际茶叶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并提升在对外贸易中的获利能力。为此, 我国茶叶企业需要认知对外贸易现状, 并通过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清洁化、标准化发展以提升我国茶叶商品质量。另外,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需要认识到品牌建设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并依托我国茶文化优势, 打造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且符合国际消费者需求的茶叶品牌。而作为政府部门, 则应当巩固茶叶产业在农业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经济中的地位, 通过政策扶持来推动我国茶叶生产模式的优化, 并利用税费调整等策略来提升我国茶叶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并促使我国茶叶企业将更多资金投放到茶叶商品质量控制与茶叶研发工作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林婕.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与优化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 2015 (11) :55-58.
[2]任明兴.中国茶叶出口摩洛哥市场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 2015 (5) :31-34.
[3]刘秋菊, 杨载田, 张红艳, 王冰.试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新机遇[J].农业考古, 2015 (5) :269-273.
浅议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 篇7
(一)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和贸易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出口茶叶的国家,茶叶出口贸易在清朝建立起至鸦片战争时达到全盛,之后逐步走向低谷。改革开放以来,茶叶出口贸易受到政府一系列政策扶持,逐渐在曲折中发展。本文应用WTO的贸易数据对1992年到2012年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和贸易额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从1992年出口总量17.5万吨到20012年的31.48万吨,20年累计增幅达78.5%。出口总额从1992年的3.6亿美元到了2012年的10.42亿美元,累计增幅超过了188%。两相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出口茶叶的质量有所提升。
(二)中国茶叶的出口结构
中国茶叶出口以绿茶、红茶、乌龙茶为主,分别占55%、35%、10%左右的份额。中国生产绿茶的历史悠久,其生产、加工制作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绝对优势,并且随着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理念更新,绿茶作为公认的纯天然健康饮品在中国茶叶出口中的比重在逐年递增。
虽然红茶最早产自中国,历史也比较悠久,但是与斯里兰卡、印度等产茶国相比,我国的出口红茶难以与其匹敌,对中国茶农造成打击,因此红茶在我国茶叶的出口份额也由此下降。而且,乌龙茶由于其自身的原因,比如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技术难度较大等产量受限。所以,这两种茶叶的出口份额相比绿茶处于劣势地位。
二、中国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茶叶出口价格低
本文选取WTO贸易数据库的茶叶出口四大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进行茶叶出口平均价格的比较。结果发现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里我国茶叶出口均价波动频繁,并且在2002年达到最低,这是因为1999年起众多国家进一步完善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2001年我国加入WTO等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当时的茶叶出口均价;但从2002年开始,茶叶的均价又开始稳步回升。但再与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做比较的时候就不难发现中国的茶叶出口价格实在是处在一个低端的位置。在2003年以前,中国都一直处于四大茶叶出口国的出口均价末端,是四个国家中出口均价最低的一个,而且和印度以及肯尼亚相差了有0.5美金每千克左右,虽然从2003年之后中国的茶叶出口价格有所上升,甚至有些时候超过了肯尼亚,但是依旧不敌印度,和出口均价最高的斯里兰卡相比更是有差距逐年扩大的迹象。由此可见,中国日后想要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立足,光靠价格走低不现实,一定要对中国整个茶叶出口行业进行规整,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争取以质取胜。
(二)中国茶叶出口受到绿色壁垒的阻碍
加入WTO后,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大幅度发展,但是有些世贸组织成员国为了抑制中国茶叶大规模出口,也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贸易壁垒抑制中国茶叶的出口。
摩洛哥、香港、俄罗斯、日本和美国是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国,观察1992年到2012年的数据发现,中国出口到美国、日本的数量波动较大。这应该和其屡次出台绿色贸易壁垒有关。本文就日本引力模型对其采取技术贸易壁垒的行为对中国茶叶出口是否产生影响做回归分析。
要检测技术壁垒的提高是否对贸易产生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可以看日本有关农药残留标准的相关法规颁布实施后,是否造成了中日两国间茶叶贸易额下降(因为农药残留标准是茶叶贸易中主要的技术壁垒形式),JanTinbergen和Poyhonen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对贸易进行计量经济学研究,并给出模型的早期形式(本文暂时取对数处理后的模型):
表示从出口国i流入进口国j的贸易流量,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其余参数为常数,两个国家的贸易量是由两个相对立的力量——“吸引力”和“排斥力”决定的。前者是指贸易双方的经济总量,通常用总产出(GDP、GNP)、人口或是人均总产出、人口密度等来描述。“排斥力”指贸易成本,一般用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地理距离来描述。
本文使用1991—2010年这20年的数据,将引力模型进行扩充,认为中国茶叶对日本的出口额主要受到中国茶叶对日本出口平均价格、中国茶叶年产量、日本人均GDP以及技术壁垒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应用的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Ex为历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总额(美元);P为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均价(美元/吨);GDP代表日本人均GDP(美元),代表日本经济总量的发展水平和需求能力 ;Q代表中国茶叶总产量(吨),代表国内茶叶的总供给量,供给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出口水平;Dum代表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为这是一个定性变量,不易于量化,所以采用时间虚拟变量,以2005-2006年之间日本出台肯定列表制度为界,之后取1,之前取0。
第一次回归发现R-squared=0.46并且DW值<2,拟合优度不高且存在序列相关,因此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了lnEx的一阶滞后项和MA(1),再次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个解释变量系数在2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且消除了序列自相关。由此可知,日本发布的农药残留标准的颁布对中日之间茶叶贸易额的下降起到了显著作用。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通常意义来说,“贬值能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升值会促进进口抑制出口”。近年来人民币被逼不断升值,按理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为检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否与茶叶出口贸易额相关,本文定义Exv为我国茶叶出口额,REER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避免数据剧烈波动,提高模型的拟和效果,对所取数据做自然数对数处理。所选1994年到2010年的汇率数据来自IMF的金融统计数据库,茶叶出口额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首先建立模型,用Eviews软件进行计算,发现模型的拟合优度只有0.37,DW值仅为0.19,存在明显的序列自相关现象,说明除了汇率因素之外,国外茶叶市场行情、绿色壁垒、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均可能影响茶叶出口额。为解决问题,引入滞后一阶的被解释变量以及移动平均MA(1)、MA(2)改善时间序列值受周期变动和随机波动影响。重新对方程进行估计得到结果并经过由统计检验发现,虽然样本的拟合优度提高,=0.9689.DW值=1.82,在n=16,k=4的情况下通过了检验,F=85.926,此回归方程的线性性成立,但是LNREER却没有通过t检验,显著性极低,因此人民币实际汇率和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额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三、针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建议
针对中国出口茶叶价格偏低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茶农应该团结起来,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茶品牌战略,在中高端茶叶市场上打造出质优价美的中国茶品牌。
另外,由于中国茶出口主要是集中在绿茶和红茶,而且红茶的出口竞争力也不及其他茶叶出口国,因此通过优化茶类出口产品结构会是茶叶出口业发展的另一良机。但是我国其他历史悠久的茶叶品种比如珠茶等均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单一等弊端,强烈影响了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整个茶叶出口行业的整改刻不容缓,要积极学习例如斯里兰卡等茶叶出口大国的经验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茶叶供给结构和模式,让中国茶叶出口不仅仅停留在中低端市场,同时多元发展,弘扬中国优秀的茶文化。
中国茶叶国际贸易 篇8
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介绍,我国茶叶出口稳步增长,态势良好。2015年,我国茶叶出口32.5万吨,贸易金额1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7.8%和8.6%。2016年1—3月,已累计出口7.5万吨,贸易金额3.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6%和10.1%。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认为,茶叶的良好贸易表现得益于这些年行业积极的“转方式、调结构”,不断优化现有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茶艺展示和培训,宣传中国茶文化,以文化带动贸易发展;更加注重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广交会一直以来都是茶叶出口企业的重要平台,第119届广交会有40多家茶叶出口重点企业参展。笔者在广交会上采访发现,企业对于新市场的开拓也是重要的原因。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徐韬说,西北非、中亚、俄罗斯等地区是茶叶出口的传统市场,这一市场的特点是量大价低,利润也低。公司近年来加大了对欧美市场的开拓,这些地区销售量不大,但产品档次和价格较高,成为公司利润的新增长点。
福建省广福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翁石媚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茶叶出口的增加,欧美地区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渐改变。以前欧美市场的红茶占了市场70%以上,但现在中国绿茶的接受度正在逐渐增加,并且消费习惯从袋泡茶(碎茶、末茶)渐渐向原叶茶、条茶转变。
中国茶叶如何打造世界品牌 篇9
作为茶叶故乡的中国,近几年其茶叶品牌却频频遭遇品质危机,农药残留、不达欧盟标准等问题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无法规模复制的地域差距和工艺上的差别让中国茶叶五花八门,无法形成像立顿茶品牌那样的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传统的茶馆总给人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而年轻化的消费者更喜欢去装修时尚、价格透明并且具有wifi等设施的咖啡馆。
“中国七万家茶企业的利润不及一家立顿”的新闻,道出了中国茶叶品牌面临的压力。面对这些内忧外患,中国茶叶品牌如何插位?
云南农民的品牌保护
在海拔1700米高的布朗山丛林的一个村子里,生长着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这个村子叫老班章村。村民起初并没有品牌保护的意识,当全国各地的商人络绎不绝地赶到村里高价收购茶叶,而隔壁村子的村民却带着别处的茶叶到老班章村加工之后高价卖出的时候,村民才意识到这样会断了他们的财路,并开始保护那些“摇钱树”。原本开放的村庄设立了很多关卡,每逢茶叶交易期,所有车辆必须经过严格的搜查,防止外面的茶叶进村,同时订立严格的“村规”,防止自己人带回外来的茶叶。通过这种方法,村民保护了自己的产品在普洱茶市场一枝独秀,也增强了老班章村普洱茶的品牌价值。
星巴克的卖茶之路
2012年底,星巴克以6.2亿美元收购美国高端茶品牌茶瓦纳,2013年10月,星巴克第一家茶瓦纳茶吧在纽约曼哈顿开张。从星巴克品牌logo的升级换代上看,新老logo最大的变化其实也只有一点——去咖啡化。美国《广告時代》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3年间,美国人对咖啡消费量仅增长1.9%,而对茶叶的平均消费量则增长了22.5%。美国茶叶协会的数据也显示,在过去5年里,对茶叶抱有兴趣的美国人增长了16%。所以星巴克争取在价值900亿美元的茶饮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并极有可能将中国市场作为战略扩张的重点区域。
星巴克卖的是一种心灵体验,立顿卖的是下午茶文化。而我们深层次挖掘中国的茶叶到底卖的是什么,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诚然,中国茶业的升级转型刚刚拉开序幕,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品牌运作,重视生态绿色的概念,重视茶道文化和养生文化的有机统一。相信中国的茶叶品牌能够走出一条超越立顿的工业化、便捷化,超越星巴克的时尚化、年轻化的道路,走出国门,打造出世界级的茶品牌。
茶叶国际推广中的翻译策略研究 篇10
茶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出口, 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阔的市场。但是, 现如今的茶叶出口开始进入下滑, 其中有绿色壁垒的阻拦, 但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翻译上的问题。茶叶的翻译问题会影响到茶叶在他国的形象, 翻译上的谬误会引起消费者对茶叶用途、功效、口味方面的误解, 也就对茶叶的国际推广产生了影响。
1 茶叶国际推广的现况
我国的茶叶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要的出口产品, 国际上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决定了这方面的出口拥有着不错的前景。茶叶的出口有利于我国发展经济, 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也在世界范围内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 近些年, 茶叶的出口已经逐渐产生停滞, 这并不是市场趋于饱和, 而是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影响使得茶叶的出口贸易不得不缓慢下来[1]。
首先是外国的绿色壁垒, 西方国家打着保护环境保护居民身体健康的口号, 实际上超标准地提高某产品进入该国家时的检验标准和入口关税。这样, 进口的茶叶就不得不缴付大量额外关税, 被迫提高了茶叶的销售价格, 进而使得购买的人群减少。
除去绿色壁垒之外, 茶叶在国际上进行销售的翻译问题也是造成茶叶销售数量提升缓慢的原因之一。因为各个国家语言系统的不同, 我国的茶叶在销售到外国时需要对茶叶的品种、品牌等进行翻译, 让国外的销售群体能够从翻译后的文字中得知茶叶的品种和品牌。但是, 低质量的翻译非但没有帮助消费者了解茶叶, 反而使得消费者对茶叶的具体情况造成了误解。
2 茶叶国际推广中的翻译问题
2.1 过分笼统的音译
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要求译者掌握两种语言的同时, 还需要对两种语言的表现方式、发音方法、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 才能在翻译的时候成功掌握词语中包含的文化意蕴, 才能正确体现出词语想要表达的含义。中国的茶叶有许多品种, 这些品种的差距有时候就体现在茶叶的名称上。通过茶名, 消费者可以了解茶叶的产地、形状、功效、工艺等等, 有时茶名也是分辨茶叶的冲泡手段的方式之一[2]。消费者在买茶时, 就是通过茶名来找寻合适自己需求的茶叶。但是, 在翻译的时候, 茶名的译名却很少能够体现出茶名的含义, 大多时候只是将这些名称直接音译, 并没有参考茶名的文化含义。我国与其他国家使用的语言系统不同, 相同的音节在其他国家会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 因而, 其他国家在看到音译的茶名时, 就无法通过茶名来了解茶叶的具体情况, 也就很难找到合适自己需求的茶叶。这种草率的翻译是茶叶翻译不受重视的表现, 音译是翻译时最懈怠的形式, 这种翻译方式既没有考虑到茶名的具体文化, 也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有时还会对消费者的购买产生妨碍。
例如“六安瓜片”, 其茶名表现了这种茶叶产自六安, 并且形状像瓜子一样, 但是直接音译后, 就无法体现出这些信息。还如“工夫红茶”和“功夫红茶”之间, 在音译时就有很大问题。工夫红茶着重在茶叶的不同, “工夫”一词, 意在指茶叶的制作工艺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工艺。而功夫红茶则是注重泡茶的手法, 其手法较为复杂, 需要一定的功夫才能完成, 所以才叫功夫茶。可见这两种红茶之间有所不同, 但是在翻译的时候, 却一概翻译为“gong fu hong cha”, 这不仅体现不出两种茶的文化内涵, 也让外国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心生疑虑, 无法理解其中的不同。当消费者没有购买到合适的茶叶, 或者购买的茶叶与其消费目的截然相反时, 茶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 进而导致茶叶的销售受到影响。
2.2 不尊重外国文化的忌讳
因为文化的不同, 同一事物在不同国家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每个国家都有其相应的忌讳, 例如我国就较为忌讳与死者相关的事物, 而外国也有着相应的忌讳, 例如星期五、数字十三等。在翻译的时候, 应当注意一些国家的忌讳, 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翻译。如果在翻译的时候冒犯其他国家的忌讳, 可能会妨碍到我国茶叶在其他国家的销售, 也是不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一种行为。例如我国著名茶叶龙井茶, 在翻译的时候, 就会带上“龙”这个词。龙在我国是代表着祥瑞和庄严, 但是在西方国家, 龙通常都是邪恶的代表, 在许多西方文化故事中, 龙代表着邪恶势力, 例如撒旦和恶魔, 许多故事中龙族都是作为反面形象存在的。龙井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使用“dragon”一词, 就明显地犯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忌讳, 使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 对茶叶的名称产生抵触情绪, 显然十分不恰当。
3 茶叶国际翻译问题的成因
3.1 翻译人才的缺乏
我国的翻译专业在近几年各种国际贸易的刺激下发展得较为迅速,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翻译专业。茶文化作为我国一种非常传统古老的文化, 在许多高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 但是, 将两者结合起来, 开设茶名翻译科目的专业还非常少, 在这方面的发展也非常缓慢。我国的茶文化悠久而丰富, 在茶名方面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讲究, 就拿绿茶一类来说, 按照茶叶的制作方式不同, 也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等等, 各种品种的茶叶更是有七百多种。如此复杂的茶名, 在推广到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时候, 却大多只能采用简单音译的手段进行翻译, 可见我国翻译人才的缺乏[3]。这种人才方面的缺乏, 一来是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 没有设立专业的培训科目。这一点需要我国相关人员对其发展进行持续关注, 提高我国在茶名翻译方面的科目设立数量, 着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让我国的茶叶在销售的时候, 能够翻译成更加能够体现茶叶文化内涵的茶名。二来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对这方面的关注不高, 没有注意到茶名翻译方面的巨大空缺, 对这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兴趣。这就需要我国的教育机构加快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科普, 提高我国高素质人才对传统化的兴趣, 使得它们尽快注意到这方面的需求。国家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出改良, 例如提高相关人员的待遇,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
3.2 茶叶翻译缺乏专业性
翻译这一行业也有各种专业方向的差别, 译者在对某一文字进行翻译的时候, 通常会选择自己较为擅长的专业, 这样翻译出来的结果才能具有高质量。但是茶名翻译方面, 就非常缺乏这种专业性。仅从许多茶名都是直接音译或者逐词翻译就可以看出, 茶名翻译是多么粗制滥造, 大多是非茶叶专业的人草草翻译了事的结果。其实在这方面, 茶名翻译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是一方面原因, 国家在这方面的专业规定不足也是一种原因。
我国的一些特有文化在推广到其他国家的时候, 对于名称翻译都有一套严格且专业的规定, 例如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 我国就我国的各种菜肴食品名称应当如何翻译出台了《中文菜名英文译法》的规定, 统一规定了各种菜肴在国外的称呼, 极具专业性。但是茶叶方面, 就没有这样的规定, 导致茶叶在推广到国际上时, 没有统一的翻译称呼, 才在大多情况下采取了非常保守的音译和逐词翻译。国家在这方面的规定不足阻碍了茶名翻译的专业性发展, 这一点和翻译人才专业性不足是同时存在的问题。翻译人员的专业性不足, 无法翻译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茶名, 也就无法整理出系统的茶名翻译规则, 国家无法出台专业性的茶名规范, 又加剧了茶名翻译了困难, 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恶行循环。
4 茶叶国际推广翻译策略
4.1 培育专业人才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 人才是专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人才基础, 专业才能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茶名翻译也是如此, 尽管翻译业是在高速发展中, 各种高级翻译人才层出不穷, 但是对茶名翻译感兴趣的翻译人才却是很少, 而致力于这方面发展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我国需要致力于这方面的人才发展, 首先要提高人们对于茶名翻译的认识程度, 让这方面的空缺暴露在社会大众眼前, 让他们意识到这方面对于人才的渴求度, 才能招揽到相应的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才。其次要在高校中多多开设茶名翻译方面的专业项目, 系统性地培育这方面的人才, 这种专业性的培育, 能够为茶名翻译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有专业底蕴的人才, 才能够在茶名翻译方面做出有效的贡献[4]。
4.2 提高人才专业性
培育相关专业人才只是促进茶名翻译发展的第一步, 有了相应的人才, 还要提高人才在这方面发展的专业性, 否则就会造成专业人才研究方向有误, 反而妨碍了茶名翻译专业的发展。茶名翻译的专业性, 首先要就中国的茶名含义进行调查, 了解各种茶名取名的目的、缘由、内涵, 然后再寻找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 这样才能体现出茶名中包含的文化意蕴, 才能传达正确的文化信息。在了解了茶名的正确内涵之后, 翻译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出口国家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中, 相同的事物词语可能代表着截然相反的意义, 更有非常多的忌讳。这些忌讳都是其他国家中不能轻易冒犯的部分, 否则就是对其他文化的不尊重。所以翻译时, 要避开这些文化忌讳, 使用其他含义相同的词语进行替换, 这样, 既不影响具体茶名的含义, 也不会妨碍其他国家消费者对茶叶的印象, 才是茶名翻译的专业性体现。
5 结语
茶叶的出口在我国是自古到今持续发展的一项贸易, 时至今日受到了翻译方面的阻碍, 这些阻碍大多是因为翻译时过分音译和逐词翻译, 或是使用了一些其他国家的忌讳词语, 导致我国的茶叶销售受阻。想要进一步发展茶叶在国际上的贸易, 我国的茶名翻译应当更加注重翻译人才的培育, 尽早设立统一的具有专业性的茶名翻译规定, 才能有助我国茶叶贸易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倩.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名的英译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14 (04) :39-42
[2]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14 (06) :84-88
[3]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2014 (04) :120-122
【中国茶叶国际贸易】推荐阅读:
中国茶叶产业08-17
中国的茶叶品种课件资料07-25
茶叶国际竞争力10-10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08-08
茶叶品质10-14
茶叶企业06-30
茶叶文化07-27
有机茶叶08-28
安徽茶叶09-23
茶叶加工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