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叶品种课件资料

2024-07-25

中国的茶叶品种课件资料(精选2篇)

中国的茶叶品种课件资料 篇1

1.黑茶

以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的较为有名,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品质特征为外观呈黑色,属全发酵茶。制做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

2.岩茶

以武夷山的岩茶最为有名,原料为青茶叶。品质特征为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或呈蛤蟆皮状。经过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焙、扬簸、晾索、复焙、成品毛茶等工艺加工而成。

3.擂茶

以客家人的擂茶较为有名,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

4.普洱茶

盛产于云南普洱市。普洱茶属于黑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加工步骤:云南大叶种茶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5.砖茶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地区盛行,砖茶是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外表形状平整,四角边缘分明,厚薄大小均匀,汤色橙黄,香气纯正,滋味淳厚。康砖茶的外形为圆角长方体状,色泽棕褐,汤色红浓,香气清纯,滋味淳厚。砖茶主要是用黑茶作原料经过高温高压蒸压而成的。

6.酥油茶

酥油茶在藏族地区盛行。酥油茶是以砖茶、酥油为原料。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的黄油)和盐,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

7.边茶

边茶主要在四川省种植和市场,受到藏族人的喜爱。边茶属于紧压茶类,采用传统精湛工艺,包括采割、杀青、堆沤、初干、蒸揉、发酵、干燥、精选、检测,以及蒸压成形,包装成件等工艺。

8.茉莉花茶

其中福建福州、福鼎,浙江金华,江苏苏州,四川雅安、安徽歙县、黄山,广西横县,重庆等地的最为著名,以茉莉花和茶叶为原料,茉莉花茶是属于花茶类,属于再加工茶的一种,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

9.玉兰花茶

最早的加工中心是在福州。玉兰花茶以玉兰花和茶叶为原料。有止咳、袪痰功效,增进免疫功能、消除异味、沮丧、抑制细菌生长、保湿、细胞再生、抗氧化、去除自由基之能力。加工工艺窨制是将鲜花和经过精制的茶叶拌和,在静止状态下茶叶缓慢吸收花香,然后筛去花渣,将茶叶烘干而成。

10.白茶

以福建北部和宁波的白毫银针,还有白牡丹比较出名。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白茶制作工艺流程:采摘—萎凋—烘干—保存。

11.铁观音

以福建安溪县的较为有名。采用单芽为原料。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一种,铁观音属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制作工艺凉青、晒青、凉青、做青、炒青、簸拣。

12.水仙茶

以福建省漳平市特产,漳平九鹏溪地区是漳平水仙茶主产区。水仙茶饼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赤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更有久饮多饮而不伤胃的特点。漳平水仙茶饼制作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晾青、做青(摇青与晾青交替)、杀青、揉捻、造型(含造型与定型)、烘焙。

13.永春佛手

以福建永春县苏坑、玉斗和桂洋等乡镇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处为主产区。原料为佛手品种茶树梢。佛手茶成品特征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锐,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清澈。冲泡时馥郁幽芳,冉冉飘逸。加工工艺:

1.初制工艺:工艺流程是晒青→摇青→摊凉→杀青→包揉→初烘→复包揉→定型→足火。

2.精制工艺:主要包括投料、筛分、风选、拣剔、烘焙、匀堆、摊凉、拼配包装等工序。

14.冻顶乌龙茶

主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属中发酵(做青程度约40%)、轻焙火型。主要是以青心乌龙为原料,冻顶乌龙外观紧结,呈条索状,墨绿色带有光泽;茶汤清沏,呈蜜黄色,香气清纯,具有花香,滋味甘醇浓厚,汤色黄绿明亮,耐冲泡。冻顶乌龙入口圆滑甘润,饮后口颊生津、喉韵幽长。冻顶乌龙茶采制工艺十分讲究,鲜叶为青心乌龙等良种芽叶,经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复团揉(包揉)、复烘、焙火而制成。

15.凤凰水仙

凤凰水仙主要分布于广东潮安、饶平、丰顺、焦岭、平远等县,一般以芽梢停止生长后的嫩梢为原料,凤凰水仙叶型大,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平展或略向叶面卷,色泽绿,有油光,或淡绿欠油光,先端多突尖,叶尖下垂,略似鸟嘴,因此当地农民称之为“乌嘴茶”,叶的锯齿浅疏尚明,嫩芽梢多淡绿而少毫。加工工艺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培。

16.凤凰单枞

凤凰单枞正宗产地为有“潮汕屋脊”之称的凤凰山东南坡为主,分布在海拔500公尺以上的乌崇山、乌譬山、竹竿山、大质山、万峰山、双譬山等潮州东北部地区。其外形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油润有光,并有朱砂红点;冲泡清香持久,有独特的天然兰花香,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汤色清澈黄亮,叶底边缘朱红,叶腹黄亮,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制茶工艺:采摘—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培—贮藏。17.正山小种

产自武夷山星村镇桐木关地区。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入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其成品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褐,较油润,有天然花香,香不强烈,细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韵明显,汤色橙黄清明,叶底欠匀净,与其他茶拼配,能提高味感。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

18.金骏眉

金骏眉的产地桐木关是武夷山脉断裂垭口,海拔高度1100米。制作原料使用的是武夷山桐木关“正山”的野生茶树上的茶芽头。金骏眉外形条索紧秀,略显绒毛,隽茂、重实;色泽为金、黄、黑相间,色润;开汤汤色为金黄色,清澈有金圈;啜一口入喉,甘甜感顿生,滋味鲜活甘爽,高山韵显,喉韵悠长,沁人心脾;杯底冷、热、温,不同时嗅之,底香持久、变幻令人遐想,连泡12次,口感仍然饱满甘甜;叶底舒展后,芽尖鲜活,秀挺亮丽,叶色呈古铜色。

19.祁门工夫

主产安徽省祁门县,祁门工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叶底嫩软红亮。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

20.宁红

主产地为江西省修水县。宁红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圆直,锋苗挺拔,略显红筋,色乌略红,光润;内质香高持久似祁红,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叶底红匀。宁红工夫茶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后初制成红毛茶;然后再筛分、抖切、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精制。

21.龙井茶

主要产于浙江省中部一带,分为西湖、钱塘、越州三个产区。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具有营养丰富,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其制工亦极为讲究,在炒制工艺中有抖、挺、扣、抓、压、磨、搭、捺、拓、甩等十大手法。

22.黄山毛峰

主要产于安徽黄山及歙县地区。原料为清明谷雨时选摘的初展肥壮嫩芽,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黄山毛峰的制造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23.雨花茶

产自南京栖霞、浦口郊区和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等五县。茶叶外形圆绿,如松针,带白毫,紧直。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滋味醇厚,回味甘甜。雨花茶必须在谷雨前采摘,采摘下来的嫩叶要长有一芽一叶,长2.5至3公分,制作过程中全部为手工完成。

24.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主要产地在信阳光山、罗山县一带。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手工制作工艺: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整理—、再复烘。机械制作工艺:筛分、摊放、杀青、揉捻、解块、理条、初烘、摊凉、复烘。

25.庐山云雾茶

产于江西省游览胜地庐山。成品茶外形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隐露。茶汤幽香如兰,耐冲泡,饮后回甘香绵。制作方法:鲜叶采摘、杀青、抖散、揉捻、初干、搓条、做毫、再干。

26.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全由芽头制成,茶身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久置而其味不变。冲泡时可从明亮的杏黄色茶汤中看到根根银针直立向上,几番飞舞之后,团聚一起立于杯底。君山银针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历时三四天之久。

27.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的产地为福建省福鼎市、政和县。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三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白毫银针的制法特殊,工艺简单。制作过程中,不炒不揉,只分萎凋和烘焙两道工序。

28.贡眉

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优质的贡眉成品茶毫心明显,茸毫色白且多,干茶色泽翠绿,冲泡后汤色呈橙色或深黄色,叶底匀整、柔软、鲜亮,叶片迎光看去,可透视出主脉的红色,品饮时感觉滋味醇爽,香气鲜纯。贡眉的基本加工工艺是:萎凋、烘干、拣剔、烘焙、装箱。

29.寿眉

南山寿眉产于江苏省溧阳县李家园茶场。南山寿眉茶的品质特点是,紧圆略扁、匀整,形似扁眉,披毫,色泽翠绿,香高清鲜,滋味醇厚爽口,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

30.茯砖茶

主要采用湖南,陕南,四川等茶为原料,分为特制茯砖(简称特茯)和普通茯砖(简称普茯),均不分等级。外形:砖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一致,发花普遍茂盛;特茯砖面为黑褐色,普茯砖面为黄褐色。内质:香气纯正,汤色橙黄。特茯滋味醇和;普茯滋味纯和,无涩味。泡饮时汤红而不浊,耐冲泡。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

31.六堡茶

产自中国广西梧州。六堡茶,“红、浓、陈、醇”,有独特槟榔香气、越陈越佳,属黑茶类。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干燥制成。

32.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33.蒙山黄芽

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顶山山区成茶芽条匀整,扁平挺直,色泽黄润,全毫显露;汤色黄中透碧,甜香鲜嫩,甘醇鲜爽;叶底全芽嫩黄。以每年清明节前采下的鳞片开展的圆肥单芽为原料,经过一杀青、两色黄、一堆放、三复锅、二烘焙等制作工艺。

34.六安瓜片

产自安徽省六安市。茶外形平展,茶芽肥壮,叶缘微翘,叶质柔软,大小匀整。色泽翠绿有光,香气清高,滋味鲜醇,回味甘美,汤色清澈晶亮,叶底嫩绿。六安瓜片炒制分生锅、熟锅、毛火、小火、老火五个工序。

35.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稳红,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太平猴魁的制作就包含采摘、拣尖、摊放、杀青、毛烘、足烘、复焙,一共七道工序制成。

36.顾渚紫笋

该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极品紫笋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成品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该茶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之誉。顾诸紫笋外形紧洁,完整而灵秀。开水冲泡,香气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回味甘甜,有一种渗人心肺的优雅感觉。顾渚紫笋的工艺特点:每年清明节前至谷雨期间,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其制作程序,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工序制成。

37.安溪色种

主要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色种有大叶奇兰、黄棪(黄旦)、梅占等。其制法是:鲜叶先经过萎凋、摇青,促成叶片部分发醇,然后经过杀青,揉捻和烘干制成。

38.八角亭龙须茶

龙须茶产于福建省崇安和建瓯两县,以武夷山麓八角亭所产品质最佳。龙须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壮直,形似“龙须”,色呈墨绿,乌龙茶香型,伴有花香,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清澈明亮,经泡耐饮。加工工艺主要有萎凋、杀青、揉捻、理条扎束、干燥、装箱六道工序。

39.白毛猴

产于福建政和县,外形条索粗壮卷曲,白毫显现,犹如毛猴静伏而得名。内质毫香鲜爽纯正,滋味醇和微甘,汤水清绿泛黄,叶底嫩绿、完整、匀净、无杂。白毛猴制法介于绿、白茶之间,当地亦俗称“白绿”。采制工艺中成茶外形重“保毫”与“做形”,内质着重萎凋适度,使戌品茶香清味醇。采摘一芽二、三叶,萎凋16~18小时,失重约25~30%时,杀青。杀青锅温140~150℃。炒至色转青,梗带青黄,起锅摊凉,轻揉,注重保芽保毫,结合做形。揉至条索卷曲,烘焙。

39.广东大叶青

主要产区位于广东舌耕内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属于黄茶,广东大叶青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产品分1—5级。芽毫明显,干茶色泽青润显黄,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叶底呈淡黄色,滋味浓醇回干。大叶青制造分萎凋、杀青、揉捻、闷黄、干燥五道工序。

40.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右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香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海马宫茶加工工艺分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再复炒、再复揉、烘干、拣剔等工序。

41.沩山白毛尖

沩山白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沩山白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芬芳浓厚,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沩山白毛尖颇受边疆人民喜爱,被视为礼茶之珍品。沩山白毛尖制造分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六道工序。

42.温州黄汤

温州黄汤产于浙南泰顺、平阳、瑞安、永嘉等县,品质以泰顺东溪和平阳北港(南雁荡山区)所产为最好。温州黄汤的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品,叶底芽叶成朵匀齐。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

43.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云南傣族、拉枯族同胞别具一格的风味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呈圆柱菜,直径3~8厘米不等,长8~20厘米不等,不柱体到面光滑,香气馥郁,具有竹香、糯米香、茶香三香一体的特殊风味,滋味鲜爽回甘,汤色黄绿清澈,叶底肥嫩黄亮。制好的竹筒香茶很耐贮藏,用牛皮纸包好,放在干燥处贮藏,品质常年不变。鲜叶经杀青、揉捻后,筑于新鲜嫩甜竹筒内,以文火烤干,剖开竹筒取出,即成竹筒茶。44.径山茶

径山茶广泛种植在长乐镇径山村,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制作方法以手工炒制,小锅杀青,扇风摊凉,轻揉解块,初烘摊凉,文火烘干等几道工序。

45.碣滩茶

碣滩茶产于湖南武陵山沅水江畔的沅陵碣滩山区。碣滩茶的品质,外形条索细紧,圆曲,色泽绿润,匀净多亮;香气嫩香、持久;汤色绿亮明净,滋味醇爽、回甘,叶底嫩绿、整齐、明亮。碣滩茶鲜叶标准要求十分严格,除具一般名茶的共同特点外,其采摘标准均为一芽一叶。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清风、初揉、初干、复揉、复干、割脚摊凉、烘焙、摊凉、包装十道工序。

46.宝洪茶

多分布在宝洪寺四周的宝洪山上,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平滑,形似杉松叶,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高锐,味浓鲜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肥嫩成朵。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回潮、煇锅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掳、抓、扣、揿、压、推、磨八种。

47.雁荡毛峰茶

雁荡毛峰茶产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的雁荡山,雁荡毛峰茶品质特点:外形秀长紧结,细嫩,色泽翠绿,芽毫隐藏;泡饮时,汤时浅绿时亮,芽叶朵朵相连,茶香浓郁,滋味醇爽,异香满口,妙不可言。耐贮藏。以清明、谷雨间采摘新梢初发的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肥嫩芽叶为原料。鲜叶先经摊放,再入平锅杀青,适度后,盛放于大笸箩内摊凉,并趁杀青叶尚温热时轻轻揉搓,再摊薄初烘,初烘后摊凉冷却,再经轻揉,最后复烘至干,筛去茶末,冷却后及时装箱密封。

48.涌溪火青茶

涌溪火青茶产于皖南泾县黄田乡涌溪,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香气浓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泡;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整齐成朵。制作工序:火青制造工序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工序。全程约20小时左右。

49.敬亭绿雪

敬亭绿雪产于安徽省宣州市北敬亭山。品质特征:成茶外形色泽翠绿,全身白毫似雪;形如雀舌,挺直饱润;芽叶相合,不离不脱;朵朵匀净,婉如兰花;汤色清碧,叶底细嫩;回味爽口,香郁甘甜。连续冲泡两三次香味不减。“敬亭绿雪”茶形如雀舌,茶叶肥壮,全身白毫,色泽翠绿;泡后,汤清色碧,白毫翻滚,如雪茶飞舞;香气鲜浓,似绿雾结顶。制作工艺:敬亭绿雪的制造分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50.恩施玉露

恩师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市东郊五峰山。恩施玉露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紧细、圆直,外形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润绿,形如松针,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醇爽,叶底嫩绿匀整。恩施玉露茶是中国罕有的传统蒸青绿茶。该茶选用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经蒸汽杀青制作而成。

中国的茶叶品种课件资料 篇2

一、导入

官德就是指为官的职业道德,“官德”本质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我们的执政队伍,相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多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人民建立在对为官者的信任的基础上赋予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代替民众行使公权力,这个权力的行使一定是为了全体民众利益,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因此,人们对为官者的官德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为官者不仅要做社会道德的典范,还要做行驶权力中的公正的典范。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五德”用人导向,广开进贤之路。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在2011年的10月,深圳一个公务员廖某打骂父母的新闻一播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新闻上是这么说的: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多次扇母亲耳光。还说廖某是北大的硕士。深圳、公务员、北大硕士,加深了廖某打骂父母的罪恶。廖某的邻居评论,在社会上,父亲教训儿子的事经常听见,儿子打父母很少见,这个儿子还是读过很多书的,“书给狗读了,也没教育他尊敬长辈。”

没过几天,北大马上做出反应,发表声明说:深圳殴打父母公务员并非北大毕业生。北大蒙羞也意识到大学教育要注重德育。立刻出台新规,北大“校长推荐”:不孝敬父母者不得推荐。这一事件也引起了中央组织部的高度重视。同样是在2011年10月,表示该部门近期也一直在制定相关文件以加强干部的“德”的培养,近期将下发一个关于干部“德”的考核的文件,针对“德”制定了全面考核标准,孝道等也包含其中。国家公务员局也透露出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将加大对考生“德”的考察。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深圳吸取教训,12月份新闻有报出,深圳公务员面试全程考“德”。

针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道德困境,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规定:“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西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涌入,使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的走向多元化。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从政的道德问题。学习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古代官德的基本内容

(一)忠君爱国(对上)

忠不是表现为对于君主的阿谀奉承,而是要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信念,刚正不阿、坚守原则、敢进直言:“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

(二)以民为本(对下)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爱民如子,顺应民意,惠民之实

(三)秉公去私(做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是为政德根本原则,为官能公则事成威立。

(四)清廉俭朴(生活)廉者,政之本也。清廉、节俭、戒贪三方面展开。只有做到清廉才能守住本职,不为外物所诱。节俭是清廉的生活基础,“欲教以廉、先使之俭”。戒贪是清廉的必要保障,贪赃枉法是官吏的大耻。

(五)勤勉谨慎(敬业)

(六)修身正己(自觉)“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说:“在上的人自身做事正当,不用命令,人民自然会照样去做;如果自身做事不正当。虽有命令,人民也是不肯服从的。”

三、中国古代加强官德的措施

(一)教育树德

教化是古代加强官德修养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官德教育,首先是制定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告诉官员们应该怎么做。

1、以德修身

儒家思想提出了包括道德意识修养和道德行为修养在内的修身方法。

(1)道德修养主体的自觉性“为仁由己”。儒家认为,个人的人格完善是通过主观努力获得的。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提出:人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从近处着手,从小处着眼,从自身做起,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2)道德修养要固其根本: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中固有的“四善端”,而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则是要求“放心”,发扬人性中本有的善性,以抵御外界诱惑。(3)道德修养要深入反思:反省內求。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这里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虚心学习,把贤人看做是自己道德修养的标尺。看见不贤的人之行为,就应该深刻反省自己,是否自己也曾经犯过与他相同的过错。儒家认为,人在生活中应该经常进行反省,以不断督促自己道德的进步。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论语》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孔子得意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4)道德修养要洁身自好:慎独。慎独,是指在个人处在单独的情景中,或者是自己的行动没有外人可知,或者是自己的行动没有外人可知,无监督和督促,仍然要谨慎小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仍然和平常表现相同,行事正道。《礼记·中庸》(西汉·戴圣)中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注译】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要做到慎独,必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形成道德习惯,使自己的行为自然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5)道德修养注重践行:博学、力行。博学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不至于陷入到孤陋寡闻之中,也能够促进人们对于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认识世界的规律。博学多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道德修养中,博学也是培养和成就其君子思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儒家既注重“博学”,又强调“力行”,也即把所学的修身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孔子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而且更难做到。修身的目的不但是“学”或通过“学”而获得“知”,更重要的是“行”,即道德实践。学与知都是为了“行”,人们修身养性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中践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境界只能是根据现实生活体现出来的行为。

2、为官之道 古代对官员的道德教育,主要方式有:

(1)通过皇帝的诏令,进行训诫和提醒,要求官员如何体恤百姓、如何凭良心办事、如何尊君爱民、如何施行惠民仁政,同时,通过律令诏书,对败坏风纪、不识大体、违法犯法进行严加训诫。

晋朝曾颁布《五条郡县令》,规定各级官吏尤其是郡县官吏必须按以下五条要求来约束自己。(1)正人先正己,注意以身作则;(2)勤于政务,了解百姓疾苦;(3)抚恤孤寡,扶贫济困,不可高高在上、养尊处优;(4)忠于职守,抓好生产;(5)维护纲纪官风,谨防违法腐败。唐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规《唐六典》,可以说这是一部内容完整的官吏道德法典。其中规定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所谓“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为德慎公勤。德义有闻就是政治品格高尚,上下公认;清慎明著就是清正廉明,办事谨慎,人所共知;公平可称就是处理问题非常公道,受到赞扬;恪勤匪懈就是勤恳守职,从不懈怠、出错。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颁布了《诫谕百官辞》,根据文、武官员的不同特点,分别规定了“文七条”和“武七条”。与朝廷加强对官员诫谕相呼应,一些官员纷纷撰写官箴,从官员的从政品德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官员提出劝诫。最著名的如武则天钦定的《臣轨》一书,以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和思想为经纬,集历史上官员修身养性的言论和史实,阐明为臣者正心、诚信、爱国、忠君之道。书成之后便成为臣僚的座右铭和士人贡举习业的金科,也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官德必读之书。

同时,最高统治者不时提醒和规劝官员要修德,要廉洁从政、真心为民。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就对身边的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视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忘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挽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吴兢《贞观政要》卷六)唐太宗多次下诏要求官员廉洁,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告诫官员无比不要徇私枉法,要以历史上的官德模范为榜样。

康熙皇帝要求大臣在廉政方面作出榜样:“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此从来不易之理。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小臣自有顾畏,不敢妄行”。③

②(2)颁布种种“官箴”,告诫官员要廉洁自律。

通过学习官箴,提高官员的精神境界和政德。“箴”同“针”,刺也,刺其所失,就是对官员所作出的警戒和劝谏。是古代主要内容就是为官之道。

①帝王写的(武则天,《臣轨》;顺治《欲制人臣儆心录》)②官员从政经验(宋代吕本忠《官箴》)

③对先儒为人为官之道,居官法则正论的摘抄(《朱文公政训》)④多种官箴的汇集类编(清朝陈弘谋《从政遗规》;徐栋的《牧书令》)⑤皇帝写给自己的规范帝王行为的(李世民《帝范》)

对官吏颁布种种劝慰、勉励的箴文,其由来很早。《左传·襄公四年》中“命百官官箴王阙”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演变为称官吏之诫为“官箴”,如称“善良”的官吏为“不辱官箴”,“不善”的官吏为“有玷官箴”。受所谓“官箴”的规戒,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追求人格完美的好官、清官。《尚书·商书·伊训》就有“儆于有位”的说法。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的竹简中,就有一篇叫“为吏之道”,告诫官员要做到“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这“五善”。清代史学家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七考证了汉代以后一些著名官箴文本,比如汉代扬雄写的《卿尹州牧箴》二十五篇,以后崔骃、胡广增写的《百官箴》、唐朝武则天的《臣轨》。特别是到宋明清时期,官箴就比较普遍,我们今天看到的如如宋元时期吕本中《官箴》、张养浩《三事忠告》、《风宪忠告》,明朝吕坤《呻吟语》、杨昱《牧鉴》、汪天锡《官箴集要》、徐榜《宦游日记》,清朝的官箴就更多了,不仅皇帝下诏推崇,而且一些封疆大吏也做官箴,如张运青《治镜录集解》、盘峤野人《居官寡过录》、刘衡《庸史庸言》、徐栋的《牧令书》、方大湜《平平言》、陈宏谋《学仕遗规》、刚毅《居官镜》、袁守定《图书民》、觉罗·乌尔通阿《居官日省录》、汪辉祖《佐治良言》,等等,流传到现在的就有数百种之多,形成了独特的“官箴文化”。

为了强化官员的官德修养,把一些关乎官员道德品行的守则,甚至刻在石碑上、挂着衙门口,隋初隋文帝的宠臣何孚,在龙州当刺史的时候,写过《刺史箴》,刻在州衙大门外的石碑上。后世流传时间最长、传播地域最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主孟昶(934—965在位)所撰写的“戒石铭”,颁发给各地州府,要求刻写在衙门里树立的石碑上。当时全文共二十四句,九十六个字:“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所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与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为尔戒,体朕深思。” 以后北宋灭了后蜀,宋太宗赵匡义又从这个戒石铭里选了四句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亲自抄写并颁给地方官吏。到了南宋高宗时,又再次命令诗人黄庭坚书写这个戒石铭,颁发到各州县,要求刻石后放置在“座右”。从此这十六字铭文就被一直沿用,经历了宋、元、明、清四朝,长达七八百年。明太祖朱元璋又命令将刻写了戒石铭的石碑,树立在各级衙门大堂院落的中央,让长官在坐堂审案时抬头就会看见这块戒石。

所谓“官箴”即为官者应遵守的戒规。唐代武则天为即将踏人仕途的贡举之士所编撰的《臣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劝诫官员为宗旨的官箴书,该书本着“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的原则,选择历史上有关做官的一些嘉言爵行,分为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等十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为官者应具有的品德。此后,这类著作便层出不穷,流传到今天的也有300多部。著名的如宋代陈襄的《州县提纲》、真德秀的《西山政训》,元代张养浩的《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明代薛渲的《从政录》、杨显的《牧鉴》,清代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学治臆说》等,其内容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官员的为政活动乃至个人品行等各个方面。由于官箴的作者大部分都担任过各种行政职务,其所写的内容很多就是他们个人从政经验的总结,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家训(家训与耳提面命的教育)

中国传统社会向来以读书做官为荣耀,在每一个家族的家谱所表彰的人物中,该家族中的为官之人大多有详细的传记,所以家长们都热衷鼓励自己的子弟为官。但在株连成风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又担心为官子弟不守正道,给家族带来灭门之祸,所以十分重视对进人仕途的子弟进行为官之道的教育,‘希望他们做一个所谓的清官、好官,为家族增添荣誉。一方面,家训的作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有从政的经历,他们为了使为官子弟能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便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从政经验以家训的形式传授给他们,如唐中宗时的宰相苏坟曾著家训《中枢龟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训导儿子苏顾,结果苏颜也成为一代名相。另一方面,家训的作者为了引导为官子弟走正道,往往利用家长的权威告诫他们不要为非作歹,否则就会面临家族的严厉惩罚,如元代有名的《郑氏规范》就明确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者不许入祠堂。”由于家训利用亲情关系对家人耳提面命,所以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子发母拒子入门

子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将。有一次,子发奉楚宣王之命,带兵和秦国作战,在前线断了粮草,派人向楚王告急。使者见过楚王以后,又到子发家,问候子发的母亲。子发母问来使:“兵士们都很好吗?”使者说:“军队里还有一点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子发母又问:“你们的将军身体好吗?”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子发的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子发打败秦军凯旋而归,他的母亲却紧闭大门,不准儿子进家,并且派人对他说。

“你听说过越王勾践伐吴的事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并没尝到酒味,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5倍。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越王又把它分给了士兵。虽然大家并没有能够吃饱肚子,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10倍。“现在,你身为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早晚都是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这样做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也只是出于偶然,并不是你的功劳。你这样做,还能算是我的儿子吗?你不要进我的门算了。”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觉得很有道理,赶紧向母亲承认错误,表示决心改过,他母亲才叫入打开大门,让他回家。

我们常听人说:“孩子大了,不由父母了。”这个故事却给我们一个启发,说明家庭教育不限于成年以前,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之间,都应当互相监督、互相教育。父母于子女,更有终身教育之责。

唐朝的李勣,临终前交代後事,警告弟弟,如果发现子弟中有品行不良者,先拉出去杖毙再说,免得遗祸全族。

(二)奖惩弘德

1、树立典范

树立官德高尚的典型可以对其他官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历代政府都重视对那些品德高尚的官员进行表彰,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成为了官员修德重贤的典范,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还有后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成为了后世为官树德的榜样,中国古代的官员也正是在这些治臣明吏的激励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廉洁、清明的父母官。主要表现为:(1)提拔重用那些勤勉为政而又政绩突出的官员,如东晋以“酌贪泉以明志”著称的广州刺史吴隐之就因清正廉洁、勤于政事而被提升为前将军;明初监察御史陶原仲因不阿权贵、秉公执法而被摧升为按察使等;(2)在他们死后给予政治荣誉和施恩于其家属。如把其事迹载入正史中的《循吏传》、《良吏传》等,给予“孝肃”(如包拯)、“忠介”(如海瑞)等褒扬溢号,并荫官其子孙、善待其家眷等。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影响,促使更多的官员向官德高尚的人看齐,从而有力促进了官僚队伍作风的转变。例子:“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2、惩治不法

惩戒不法,弘扬正气。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职务罪犯的惩治,素有“治吏甚于治民”的思想,并专门制定了许多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夏书》规定:“贪以败官为墨”。《秦律》规定了区别良吏和恶吏的标准,对监察中发现的恶吏要记录在案,通报全郡,以为警戒。《唐律》对职务犯罪的规定已经比较系统,初步划分了官吏贪赃、擅权行为、失职行为等职务犯罪。《明律》《清律》对职务犯罪的规定发展到了完备的阶段,规定了大量的职务犯罪的罪名和处罚原则及手段。对玩忽职守,贪污腐化的官员进行严厉的惩处。轻者革职查办,削官为民,重者杀头示众,更甚者直至株连家人,祸及宗族。这样的严厉处罚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威慑和警示作用。

(三)制度辅德

官德在中国历史上是与儒学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是儒学的实践。历朝历代统治者不仅把官德作为一种为官思想基础,而且也是官僚体制运行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贯穿于官吏的选拔、考核、任免、升迁。

1、选官重德(选拔官员要看品德)

选择什么样的人为官,是重才还是重德,还是德才兼备?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但总的来说,不论是哪个朝代,占主流的观点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有才无德者不可。之所以为什么一定不能用有才无德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春秋战国时期智伯被灭一事的评论可以借鉴:

智伯之死也,才胜德也。春秋战国时期,晋出公的时候,这时掌握晋国实权的,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和智伯瑶四个卿大夫。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智伯,其才华过人,智伯继位后,率师伐齐、郑,显露了才干,树立了威望,壮大了智氏的势力。成为晋国势力最强大的封主。但是贪图财货、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没有仁德之心。后赵、魏、韩三家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提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他承认智伯有才,但智伯之亡,恰恰是因为他的德方面不足的缘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司马光将人分为四种: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有品位的人,其才足以促成善良。而高才低品之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其才恰为他的为非作歹“虎而翼”,兴大风作大浪,比谁都历害。智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司马光此论意在告诫领导者,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愚人顶多办事不力,小人则力足以亡家灭国。慈禧太后就曾当着袁世凯的面,说过同样的话。可是清末那个乱局,也只有袁大头能够收拾得了,或者说他羽翼已成,最终是连江山都收拾到他的屁股底下去了。所以唐朝的李勣,临终前交代後事,警告弟弟,如果发现子弟中有品行不良者,先拉出去杖毙再说,免得遗祸全族。

官吏是国家统治的具体实施者,权力大,责任重,关乎国家百姓命运,自然也需要一定的才能,但首先必需官德好,否则其才越大其害越大,所以说官职“授有德则国安”(《管子》),授无德则国乱,“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汉王符《潜夫论》)。秦朝在选拔考察官员时,最主要是两条,除了明悉法律令,第一条就是讲道德,秦简《为吏之道》规定了官吏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并将其概括为“五善”、“五失”。五善是:忠信敬上,即忠顺于朝廷,尊重上司。清廉毋谤,即廉洁奉公,任劳任怨。举事审当,即处理政事要谨慎,妥当。喜为善行,即多做好事,利国利民。恭敬多让,即谦虚为事,诚恳待人。“五失”是:夸以世,即防止夸夸其谈,滥唱高调而不务实;贵以大,即防止好大喜工,不实事求是;擅制割,即防止自做主张,越权行事;犯上弗知害,即防止犯上做乱,目无法纪;贼士而贵贝货,即防止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只重视钱财。凡做到“五善”,而无一失的秘书官吏予以升迁授爵;如有一失或多换者,予以削爵,降职,罚货,罢官直至处于死刑。“五善”“五失”是作为区分“良吏”、“恶吏”的主要标准。

到汉代,伴随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礼义道德教化也被置于治国的首位,对官吏的道德素养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朝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其法定的主要标准为“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光禄四行”为“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由此不难看出,汉朝选官是按照德、才、能的顺序进行考察的,德被置于首位。

三国时,曹魏创造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此法至隋才得以终止。尽管该法在选官标准上过于重门阀家世,但对才德亦有具体要求。如西晋咸熙二年颁行的《诸郡中正六条举淹滞令》对官员的德行就有明确规定:“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唐朝从职官的选任、考核和监察的法定标准的顺序看,都是道德品行居首位,才能政绩居次,对官员的考绩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唐六典》卷二·《吏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之谓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之谓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的这种“德”重于“才”的观点,几乎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官员选拔的基本精神。

明朝刘斌在《复仇疏》中提出选才的标准有三:“一日德,二日量,三日才。”只有三者皆备才能当大任。明朝高拱也提出:“才德兼者上也”,“若夫钧衡宰制之任,必德才兼备之人,而厥其一者,断不可为也”。

2、考绩与监察重德(考核官员重视品德)为了对官员的德行进行监督,古代还建立了考绩制和监察制。考绩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考核官吏的德、才、绩,以决定官员的升贬奖罚,其中特别突出对“德”的考察。

如唐代具有严密而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各个部门的长官依据这一考核标准,每年评定属官的行状,分别列为九等,并给予一定的奖惩。宋代由于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出错就可升迁,因而各级官吏苟且因循,坐待升迁。元代则沿袭了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所谓“考察法”,即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法考察官吏。考察又分为“京察”和“大计”。“京察”是每隔六年对中央官员进行考察以决定去留。从州县到府道司,三年一次,层层考察属官,再汇总至督抚复核,造册上报吏部。这种考察地方官的制度称为“大计”。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致使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逐渐成为虚文。清代继续沿用明代的“京察”和“大计”制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同时通过严格的监察制度,对官员的德行进行监督。监察制是中国古代吏治的又一重要手段,其监察制度分为御史监察系统、谏官言谏系统,主要是运用弹劾手段;谏官又称言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以谏诊言,审核诏令奏章。在秦朝时设监御史巡查各郡县,汉代实行刺史监察郡县制度,唐代御史巡察使地方按“监察六条”进行,按《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记载,监察六条:“第一,察官人善恶……” 监察使以《六察法》监察地方各级官员的品质善恶,为官优劣,有过则纠评,有功则奏闻嘉奖。自后历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巡视各地,考察地方官员风纪,对社会舆论或者举报的地方官员道德作风问题或者徇私枉法诸事,一概上报中央进行处理,即便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只要是有伤官体的,也不放过,如清代刘声木《苌楚斋五笔》一书云:咸丰年间,“当时有某侍郎,偶至琉璃厂古玩铺闲坐,即为御史论列,获咎家居,亦为大众所不齿”。有一个侍郎偶尔至北京琉璃厂坐坐,即遭御史弹劾,丢了官职,赋闲在家。不仅如此,还被众人唾弃。而且监察官必须由品德高尚的人来担任,监察标准上体现着德才兼察的特色,如汉朝的《监御史九条》、唐朝的《六察法》、宋朝的《训饰百司诏》等,但更多体现的是中国吏治中的德治思想。

四、古代官德教育对现代的启示

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五德”用人导向,广开进贤之路。胡锦涛强调,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一)加强官德教育

(二)选拔官员重视考察德性修养。加强民主推选。

上一篇:心愿祝福语下一篇:手机接电话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