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企业

2025-01-20

中国茶叶企业(共7篇)

中国茶叶企业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茶叶生产及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全球茶叶第一生产大国及第三大出口国。2011年, 在极为不利的国际贸易困境中, 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双双再创历史新高。出口数量32.26万吨, 同比上升6.66%;出口金额9.65亿美元, 同比增长23.08%。然而, 与国际上主要茶叶出口国相比, 中国茶叶仍多为原料性产品出口, 竞争手段多依赖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及国际知名品牌, 整个产业亟待从追求规模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升级。面对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 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及随之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等国内外经贸形势与环境的变化, 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实现中国茶叶生产及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与健康发展, 应是值得有关各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来分析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1.1 国际市场结构与市场占有率的比较

从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21世纪以来, 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一直稳居全球前5位。从市场集中度指标 (CR) 看, 2001-2010年的10年间, CR4、CR6和CR8的变动非常平缓 (参见图1) , 三项指标平均值依次为64.6%, 75.4%和81.4%, 这说明全球茶叶出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 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为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 预计短期内这种格局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然而,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主要出口国的地位是有较大变化的 (见图2) 。2001年以来, 肯尼亚茶叶出口增长较快, 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 且于2005年超越斯里兰卡, 此后一直保持全球最大茶叶出口国的地位;斯里兰卡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 10年平均在20.25%;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在18%左右, 整体呈稳重趋升态势;而印度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近10年来却是不断下降, 2010年已经降至10%以下;越南作为新兴的茶叶出口国, 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在波动中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2006年至2009年间, 这种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从不同茶类的出口竞争来看, 在红茶出口方面, 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分别在大包装和小包装中处于主导地位, 印度也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而在绿茶出口方面, 中国则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2010年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74%以上, 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极低 (表1) 。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来看, 尽管新世纪以来中国茶叶的RCA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见表2) , 但逐年来看, 仍是具有极强 (2000、2001年RCA指数都大于2.5) 或较强 (2002-2010年RCA指数均介于1.25-2.5之间) 的国际竞争力。然而, 从四大产茶国来看, 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茶叶RCA指数要远远高于印度与中国,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如此, 中国和印度这几年一直在下降, 而肯尼亚和斯里兰卡都在上升。可见, 在四大产茶国中, 中国茶叶的RCA指数是最小的, 与其他三国相比竞争优势差距较大。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表3显示, 中国茶叶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 落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因茶叶出口金大, 而进口额相对较小, 其TC指数接近1。而印度和中国茶叶的TC指数均不稳定, 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尽管2009到2010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额都在上升, 但是中国茶叶的TC指数仍明显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4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的国际比较

以1997年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11.83%为基数或参照标准, 计算得出1997-2010年中国茶叶的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 (CMS指标) , 并将其与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度三国进行横向比较 (见表4) 。数据显示, 在1997-2010年间, 在四大产茶国中, 肯尼亚和中国的CMS指标相对较高且多为正值, 两者呈交替上升趋势;而斯里兰卡和印度的CMS指标多为负值。不仅如此, 印度的各年份CMS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 表明其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减弱;除2001年外, 斯里兰卡在1997-2005年间CMS指标均为负值, 且较为平稳, 但在2006年, 其茶叶CMS指标突然骤减, 说明当年该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2008年各国的CMS值都有所下降, 但是后来逐渐恢复。但是肯尼亚的CMS值一直居高不下, 说明竞争力最强, 中国次之。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5 小结

综上所述, 新世纪以来, 全球茶叶出口来源地的集中度较高, 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为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 预计短期内这种格局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2001-2010年间, 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在18%左右, 整体呈不断上升的态势;2000-2010年间, 中国茶叶RCA指数逐年下降, 表明中国茶叶在此期间的国际竞争力呈减弱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是随着中国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外贸商品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 工业制成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类似于茶叶这种传统产品在出口创汇中的地位也会明显降低, 因而出现中国茶叶的RCA指数逐年下降的情形。

2000-2010年间, 中国茶叶TC指数逐年下降, 说明这些年份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期间中国茶叶进、出口额都呈增加的趋势, 但进口额的增幅大于出口额的增幅。通过计算四大产茶国CMS指标并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 中国茶叶的CMS指标逐年上升, 并且总体上高于其他三大产茶国, 表明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上述指标中,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绝对优势的指标, 而RCA指数、TC指数及CMS指标等则是用来测度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优势的指标。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上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严重威胁了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以提高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2 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措施

2.1 强化技术进步与创新, 着力提升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是应强化技术进步与创新。这里主要是应切实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该类机制主要包括政策、研发、宣传、推广和服务等诸多要素。首先, 政府要强化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不仅是应加大茶农茶机购买的补贴力度, 还要引导茶农选购先进、适用的机型。其次, 加快茶机研发速度。不仅是应整合茶机研发力量, 争取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园作业机械;还应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茶机研发中去, 力争研发出各种智能化机械。再次, 扩大示范基地建设, 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在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加强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增强示范效果。第四, 积极推广有机茶的生产及茶叶综合利用技术。各茶叶产区应积极主动扩大有机茶生产规模, 提高有机茶的生产能力, 并实施有机茶标准化管理。最后, 努力提高茶农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素质。如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茶园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此类人才应了解和熟悉茶叶贸易的国际规则、茶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的国际标准以及中国涉茶产品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 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2.2 充分利用绿茶竞争优势, 保持并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

主要是针对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同, 通过差异化塑造产品特色, 提高绿茶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 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去把握其消费偏好。就品牌认可度而言, 由于消费者对茶叶的质量、营养成分、保健功能和产品口味了解程度不同, 因而其消费选择亦有差异。因此, 必须通过中国茶叶质量安全信息的有效传递, 利用悠久的茶文化优势促使目标市场消费者加深对中国茶叶的熟悉程度。在质量标准认证方面, 必须整合各类资源, 积极推进美、日、欧等国际有机茶认证工作, 持续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中国茶叶安全健康信息, 增进其选购意向。就产品形式而言, 必须将传统、时尚等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发出速溶茶、风味茶和礼品茶等多种消费功能的茶品,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提升价格及销量, 从而保持并提高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2.3 贯彻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 打造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被称为茶的故乡, 且中国名茶种类众多。但是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 中国的知名茶叶品牌却不多见。因此, 应积极创造条件, 全力打造具有自主产权的知名茶叶品牌, 进一步提升中国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打造国际名牌带动和提高茶叶质量, 同时通过提高茶叶质量以促进打造国际名牌。

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 一是要加强茶树良种的选育和推广, 调整和优化茶园结构, 为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奠定基础。二是要合理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 加大茶叶初、精制加工厂的技改力度, 优化加工工艺, 强化质量控制, 确保茶叶质量。

2.4 提高茶叶的卫生和安全水平, 积极应对出口贸易壁垒

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 使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目标消费国的有关标准, 突破茶叶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其次, 茶叶生产与出口企业要对各国相关制度或标准进行仔细研究, 根据不同农药限量的设定水平, 对农药品种的使用进行合理取舍或选择;同时还应密切关注此类研究成果, 并将其推广到具体生产过程中去, 以此提升茶叶的卫生和安全水平, 跨越绿色壁垒, 促进茶叶出口贸易顺利开展。

2.5 巩固传统出口市场,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目前,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 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现象。因此, 一方面应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潜力, 注意将茶叶出口贸易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产品质量的提升上来。另一方面, 为了规避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 必须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在这方面, 政府可以运用世贸规则, 加大对茶企在市场拓展诸多方面的“绿箱”政策支持, 包括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2.6 调整和加强茶业的国内支持政策, 建立与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而言, 与其他产茶大国相比, 中国茶业的国内支持措施明显不足。中国茶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弱质产业, 因此完全依靠自身发展是不现实的, 还需要来自政府以及非农产业的支持。入世以来, 为了履行自身义务, 中国政府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相对减弱。但实际上政府仍是可以参照WTO的有关规则, 修订和完善与茶叶生产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 尽可能地使其与WTO规则相吻合, 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此外, 政府还应加大茶叶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促进茶叶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从茶叶出口贸易环节来看, 涉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诸多方面, 相当部分企业对有关的国际规则以及进口国的政策措施缺乏了解或熟悉, 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因此, 必须建立和完善茶叶出口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组建全球化经营咨询服务机构和提供现代化的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在这方面, 各级政府和茶叶行业组织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建立信息人才的交流通道、研判国际市场走势、监督引导行业自律、提供出口指导及产业预警等方面, 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有效作为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赵彦云等.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郭东旭.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D].南京财经大学, 2010.

[4]吴静静.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对策[D].宁波大学, 2006.

[5]刘永娟.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2008.

[6]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2) .

[7]王莉娟.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36) .

[8]周薇薇, 李晓明.基于CMS模型分析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扩张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1) .

[9]马章良.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J].对外经贸实务, 2010, (1) .

中国茶叶企业 篇2

一号楼为陈列大楼,设5个展厅。茶史厅介绍中国茶叶生产、茶文化的发展史,茶萃厅展出中国名茶和国外茶叶的样品,茶具厅展示中国各历史时期茶具的演变和发展,茶事厅介绍种、制茶、品茶的科学知识,茶俗厅介绍云南、四川、西藏、福建、广东以及明清时期的饮茶方法和礼仪,反映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二号楼用作外宾接待和学术交流。

三号楼设6个不同风格的茶室,供参观者品尝各茶系的饮茶风味。

在四号楼,参观者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的茶艺和茶道表演。馆内建筑具江南园林特色,曲径假山和周围茶园相映衬,把参观者带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氛围之中。

所处地段:中国茶叶博物馆是茶文化专题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

参观人群:一般中小学生、老人参观较多。

本质迷途的中国茶叶 篇3

不可否认,如今营销人的能力神乎其神。茶——这片传承千年的东方树叶被贴上各种标签,又赋予各种内涵和功效,铺天盖地般席卷中国。如此这样的茶叶是好是坏,无法界定,对营销而言,达到目的是唯一目标。

抛开自己的身份,且从一个国人而言,茶,仅是“南方之嘉木也”。虽然涉足营销领域,但今日我只作为爱茶人的身份,谈谈被众多中国茶企所忽略的——茶。

人为万物丛中一草木

人在草木中,人本来就是跟草木一样,人要看到自己实际就是万物丛中一草木。

人只有跟草木一样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起来,才能明白生存的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当人生只明白虚荣的金钱、权力、纸醉金迷物质条件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精神世界,那你可能就不会明白炊烟袅袅、万家灯火的幸福!离开了生养我们的土地,脱离了与我们生命与共的自然,焦躁和空虚就会占领内心世界。

请停下追名逐利的思想的脚步,请端起茶杯,品啜一杯淡茶,让疲惫的心站在芳草地上,嗅闻旷野上清新气息的小草。一棵小树是不是比我们更悠然,我们比它们有什么可以炫耀和高傲的呢·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卖茶也是如此,一味地把茶往高处推,似乎凡人们都望尘莫及。如此高度的茶脱离了“尘土味”,难免会在迷途越走越远。

故此,要知美、修和、为己、而后于天下!

能先浴火,则早重生

人在草木中,生于草木,成于粪土,能先浴火,则早重生!

从人祖伏羲、炎黄二帝到老子时代,从河图洛书、八卦图再到四书五经,我们的祖先时刻都在教导我们天下为先、天下为公的道理。跻身草木之后,心在草木之中。

所以,要理解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的道理。真正的修为了自己,造就了自己的能力,塑造有诚信和人格魅力的人,有创造的人才是一个基本合格的人。而时时处处只看到一己之利的人,那就真的是利己之辈!

茶,应时而萌发,四季往复生生不息,一春一采合天时地利,岁岁如此。茶生高山峡川,提水灌溉,绝不需施肥打药,茶所做的只有为他人之心而无索求之理。这就是茶的精神!

民族文化复兴,推崇发扬国学,就是叫我们好好从古训中学习“为己而后于天下”的道理。为国家民族贡献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能力,才会真正有国家民族复兴光大的希望!

卖茶也是如此,为己而后于天下。饮茶,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普洱,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饮红茶。事物都有好坏两面,因长时间饮用自己不合适的茶而身体出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所以,卖茶、买茶,不要只顾好的一面,而忽略其他。

故此,若水、淡茶、素信,则结缘君子!

草木同存

人在草木中,但是要时刻跟草木共存,这样你才可以知道,我本草木,我与草木本同自然万物!

茶字,虽然很简单,却是个很好的引申平台,让我们能够由浅入深地由浅层感知到深层学习和理解。从简单的喝茶到品味茶中不同的色、香、味,从抽象的认知到深刻的感悟,从清香的茶到淡淡的水,从上善若水的宁静到云卷云舒的豁达空旷……

所有的名利争斗都是瞬间的结果,不可强求、不可逃避、不可过分、不可无视、不可无欲、不可无求!

我们都如同草木一样,来到这个世界,要完成的是我们能够今生为人的使命,但是不能因为我们走的远就忘记我们来时的路!

卖茶也是如此,不管企业大小,都不要忽略茶的本质,要基于茶而卖茶,而不能基于钱而卖茶。

故此,要懂得七情六欲的真实感受,要能在和、静 、怡 、真的茶道真谛中体悟茶道自然之理!

一世沉浮一时摇,

半盏浓墨淡笔描。

淡啜清茶了无意,

若到明时无逍遥。

中国茶叶企业 篇4

1 2014中国茶叶出口情况及影响出口量因素分析

海关数据显示, 2014年各茶类出口量全面下降, 茶叶出口30.1万吨, 同比下降7.5%, 其中绿茶出口24.9万吨, 同比下降5.8%。绿茶出口仍在茶叶贸易中发挥支撑作用, 占出口总量80%以上;红茶出口2.8万吨, 同比下降15.6%;乌龙茶出口1.5万吨, 同比下降9.7%;花茶出口5782吨, 同比下降15.7%;普洱茶出口3385吨, 同比下降25%。2014年我国出口茶叶出口量下滑,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 茶叶出口价格偏低。由于近年来生产成本增加, 涨幅较大, 抑制了海外市场需求, 导致贸易量下降;二是, 茶叶出口缺乏有力的品牌支撑, 国内茶企90%以上的出口产品为大包装初级原料茶或贴牌精包装茶, 利润率低, 无法调动企业积极性。三是, 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日趋严格。欧盟、日本等茶叶农残检测标准严苛、检测方法多变。四是, 国际形势影响。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 加之西方制裁使卢布大幅贬值, 茶叶消费不振;一些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 茶叶贸易周期长、回款慢, 企业经营风险大, 企业积极性下降, 导致茶叶出口萎缩。

2 中国出口茶叶行业发展的优势和瓶颈

近年来, 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茶叶出口量、额屡创历史新高, 骄人成绩难掩背后隐忧, 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棘手瓶颈问题, 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是中国茶引领世界茶叶发展潮流大势所趋。

2.1 中国出口茶叶产业的竞争优势

(1) 自然资源优势。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 茶叶资源丰富, 茶叶产品种类繁多, 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中国地域辽阔, 茶区分布广, 特别是在东南部地区。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 利于造梯田, 排水体统良好;土质呈酸性, 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冬天温度较高, 茶树可以安全过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光照与雨量充足, 适宜茶树的生长。

(2) 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 茶不但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

(3)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首先, 中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贸易相对自由化, 中国可以获得永久性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待遇,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其次, 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扩大中国茶叶出口的非关税壁垒等不公平待遇,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最后, 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 强化茶叶深加工产业, 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出口。国际茶企如立顿中进入中国市场, 对中国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市场导向, 实现经济效益观念的改变提供示范;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 培养了大量人才,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新进的管理理念。

(4) 国际有利因素。一是, 美国出口增长, 将成为中国出口市场额新增长点, 美国逐渐成为新的茶叶消费大国, 2014年美国的茶叶进口量首次超过英国。过去十年美国茶叶进口量增长了30%, 美国市场或成为中国出口茶叶的新的增长点。二是, 肯尼亚的干旱为我国红茶出口提供了机遇。肯尼亚作为世界最大的红茶出口国之一, 一直是我国红茶出口强有力的竞争对手。2015年上半年, 肯尼亚持续干旱导致新茶叶供给减少, 茶叶生产商大幅减产。基西郡的三家茶叶工厂都在低于产能生产。这对我国红茶的出口也是个机遇。

2.2 中国出口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

(1) 国内茶叶企业发展不均衡

我国茶叶出口市场格局, 是由历史诸多因素和传统消费习惯逐渐发展起来的, 有很大的依赖性, 这种依赖显示出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一是, 我国多数茶企从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缺乏真正意义的国际茶叶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 实力和规模普遍偏小, 尚未形成有规模的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生产链, 缺乏国外市场分销渠道, 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国际市场。二是, 新市场拓展不力, 各茶类的宣传促销跟不上, 缺乏联合互动的对外宣传机制。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消费者以饮红茶为主, 我绿茶主要销往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特种茶类尚未形成国际市场消费热。三是, 我国90%以上茶企欠缺自主研发产品能力, 贸易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合作, 不能根据市场不同偏好生产适销对路商品, 新品种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 但企业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 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四是, 茶叶出口平均利润率低。据统计, 2014年上半年我国茶叶出口均价仅为3.9美元/公斤, 比世界第四大产茶大国斯里兰卡低9.3%, 仅为日本出口绿茶均价的1/4。加之原料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 目前全国原料茶出口平均毛利润率仅为5%-10%, 贴牌精包装大宗珠眉茶利润率甚至不足5%。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 沦为外商的生产车间, 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 更多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 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五是, 茶文化贸易促进作用未有效发挥。茶叶不仅是健康饮品, 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茶文化传播对茶叶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力。我国是茶的故乡, 茶文化历史悠久、长盛不衰, 但在茶文化输出方面我国与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日本茶与茶文化均从中国传入, 但现在日本茶道在世界影响深远, 日式绿茶也几乎成为西方人心目中正宗绿茶的代名词。台湾地区近年来也规划了阿里山高山茶等5条茶旅游线路, 塑造台湾茶优质形象, 2012年以来, 台湾茶叶出口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 “冻顶乌龙”、“文山包种”等茶叶品种也成为高端茶的代表。

(2) 国际市场冲击较大, 国内自主品牌竞争力不足。

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中, 可乐品牌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咖啡品牌有雀巢、麦斯威尔, 世界茶饮料第一品牌被公认为立顿。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 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立顿进入中国后, 在为中国茶业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目前, 立顿茶叶已经抢占了近80%的市场份额, 在同类产品中可谓是凤毛麟角。立顿公司通过在中国收购茶叶然后进行拼装包装后销售, 极大地抢占了中国茶叶的自然资源, 通过加工赚取行业最高的利润。同时, 中国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管理理念不完善的家庭作坊式的中小茶企难以与之抗衡。“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国内茶叶品牌在国外认知度低, 市场开拓困难。

(3) 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日趋严格。

我国茶叶已出口至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70%为欠发达国家, 企业在开拓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时面临严格的技术壁垒。

2006年, 日本施行“肯定列表制度”, 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有71项增加至276项, 并采用“干茶法”检测, 将设限以外的农残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明确设限以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此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 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对日本出口额。

2005年8月1日, 欧盟再度决定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这一新标准相当于把监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2014年以来, 欧盟对农残法规进行15次修订, 其中8月25日实施的农残新规, 将啶虫脒等4项农药残留限量加严了一倍, 直接影响我国约30%的输欧茶叶出口。

3 应对措施和建议

3.1 研究制定专门的茶叶安全国家标准, 争取我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话语权

现阶段, 我国是全世界茶叶标准最多的国家, 企业标准约1万余项。但最为关键的茶叶安全标准存在诸多不合理、不科学内容。比如不少指标过于宽松, 不利于茶农和茶叶企业合理使用农药, 易造成较大污染;有的指标对稀土总量要求过于严格, 不少产品难以达到标准, 由此严重挫伤消费信心, 制约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影响茶叶出口贸易, 亟需按照科学性、通用性、实用性的要求, 全面梳理现有茶叶标准, 研究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与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相适应, 又与国际接轨的茶叶安全国家标准。

3.2 大力开发自然资源, 促进茶文化的推广

一是,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扩大出口市场的范围。茶叶企业应顺应消费者的需求, 利用中国茶类多茶区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类绿色茶叶, 研制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者喜好的绿色茶叶食品。发展有机名优茶, 是促进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二是, 优化出口结构, 提高小包装及有机高档茶出口比例, 对自有品牌出口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打造中国茶叶国家名片。三是, 建立全国统一的茶叶交易拍卖平台。可效仿斯里兰卡、印度等主要茶叶出口国, 通过交易拍卖平台设立最低价格, 保证出口茶企合理利润, 推动茶叶贸易方式与国际接轨。四是, 大力推广中国特色茶文化。充分挖掘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内涵, 在国际上推介“中国茶之旅”、开展茶艺表演等活动, 通过传承和弘扬, 提升中国茶文化国际影响力。

3.3 树立品牌化, 增强中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

整合茶企,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积极培养国际化品牌。加强品牌建设, 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茶叶的附加值, 也有利于增强出口茶叶在国际社会的认同感。重点扶持有实力、有信誉的龙头企业, 以保证品牌品质的可控, 促进品牌的集约化发展。中国国内茶叶生产商应借鉴国际品牌的经验, 树立大品牌的意识, 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茶叶品牌。

3.4

在茶叶生产企业中全面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 研发替代农药, 建立出口茶生产基地, 生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 通过茶厂茶园一体化, 推行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茶产品, 全面提高茶产品质量。实现机械化生产, 推广HACCP体系, 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加强茶叶的质量管理, 提高安全性, 既是对消费者负责, 也是中国茶叶冲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茶叶出口的根本途径。

摘要:针对现阶段我国茶叶出口的现状, 分析茶叶出口的优势和瓶颈, 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提高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出口,现状,应对

参考文献

[1]李朝晖.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J].世界农业, 2013 (8) :33-37.

[2]揣江宇, 胡麦秀.美国技术性壁垒对中美茶叶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20) :109-113.

[3]陈虹菲, 曹越.浅议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J].产经, 2014 (6) :56-57.

[4]沈佐民, 宛晓春.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 2007 (5) :23-27.

[5]赵伯臻.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财税经贸, 2014, 5 (下) :47-48.

中国茶叶十大商业模式 篇5

中国茶的战略困境是冰火两重天:一小部分中国茶的深度嗜好者,大部分现代人并没有将茶当做生活必需品,反而被咖啡、立顿茶这些非中国茶饮品替代了。中国茶企的核心战略是两化:规模化、消费品化。

也就是说,必须由领先的茶企品牌率先崛起,才能逐步打破中国茶消费小众化的现状,重新让中国茶成为大众化、日常化的生活必需品。

上述论点是对中国茶产业破局的战略结论,但还不是进行战略落地(即战术执行)设计的时候。中国茶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总战略方向之后,要对茶叶的商业模式进行梳理,才能为中国茶的各路主体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提供坐标系。战略目标+商业模式+战略定位三点一线之后,才是针对性的茶叶营销模式设计。

希望借本次对茶叶商业模式的完整梳理,让有志在中国茶产业掘金的各路主体,看到中国茶的丰饶性与纵深度,为茶品牌创新提供广阔天地,摆脱战略错误、营销低级、模式同质的中国茶产业“三宗病”。

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收入及利润的方式,一片小茶叶可以变化出十种商业模式,每种商业模式都具备产生强大茶品牌的基础。

强大品牌是什么概念?按目前茶产业总产值及TOP10茶企规模,以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茶品牌来说,至少是年销售额10--30亿元,如果考虑未来3—5年茶消费的升级,20亿元是每种商业模式下茶品牌老大的目标。

按照产业生态的理论,一个第一品牌20亿元的品类,将至少有2-3个3-10亿元之间的第二阵营品牌,以及众多1亿元以下的地方品牌——这是中国茶营销的专业研究及实践,可以为中国茶产业做出的最大贡献,超出了帮助单个茶品牌崛起的价值。

本文所指的茶品牌,皆是以茶叶为基础,不包含以香精、添加剂调配的茶饮料。

模式1:品类品牌

释义:品类茶即是中国茶的六个基本种类,2011版《中国茶经》收录绿茶153种,红茶3类11种,乌龙茶14种,白茶4种,黄茶4种,黑茶6种。该版茶经对乌龙、黑茶、红茶品种收录数量少了点。坊间所谓7万家中国茶企,绝大部分就是指围绕六大茶种产业链形成的各类茶叶主体(茶农、茶商、茶厂、茶贸易公司)。

目前水平:六大茶种消费的地方化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从严格意义上看,中国并没有任何一个茶种实现了“全国化”消费。可喜的是,六大茶种的认知度全面复苏,尤其以红茶、普洱、黑茶、白茶的表现为近5年的亮点。这种复兴伴随着各种炒作,但本质上是中国茶消费化复兴协奏曲里的一段旋律,市场机会的价值大于炒作的杂音。

目标顾客:除福建、广东的乌龙茶是全民老少皆饮之外,其他茶种的消费顾客以男性、中年(30岁以上)偏多。

费驱动力:地方生活习惯是核心驱动力,高价茶炒作是第二驱动力,品牌连锁专卖店是第三驱动力。这种驱动力现状,决定了品类茶仍然处于消费品化、全国化的初级阶段。

市场潜力:普洱、乌龙是虚火,白茶、黑茶有亮点,但后劲不大,绿茶仍处细分品类割据阶段,红茶崛起迅速——这个格局意味着:白茶、黑茶要走高端化,红茶、普洱、乌龙都到了全面普及化关头,绿茶各品类必须走先树高端品牌(垄断优质产区),然后再大众化渗透的路线,特别是传统十大名茶里的茶企。

关键成功要素:按照产业营销图谱里“价值化”与“规模化”两类驱动引擎的规律,制定从品类中快速成为领先品牌的营销模式,抢夺品类第一品牌制高点。

模式2:渠道品牌

释义:主要有茶叶市场(茶城)、茶行(零售店)、品牌连锁店、网店四类,是茶叶销售的主要形态。

目前水平:茶叶市场依然是内销的主流渠道,品牌连锁店是茶城、茶行的精致化,网店则是前面三种的电子商务版。综合性渠道品牌比品牌连锁发展要好,乌龙茶、普洱茶的渠道品牌做得比其他茶种要好,如天福、八马、大益等。显然,其他茶种确实被“细分品种纵向切碎”了,甚至没有看到“横向”做渠道品牌的巨大机会。

目标顾客:渠道品牌的本质是生活圈(或商圈)客户,目标顾客是比较泛化。

消费驱动力:定价、品质、服务是核心驱动力,与零售品牌基本相同。

市场潜力:各品类里的全国性渠道品牌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乌龙、普洱的招商加盟品牌很多,但大多对于零售店即渠道品牌的经营没有成熟模式,圈钱、虚火的倾向比较严重,没有按照零售店的消费规律去设计运营模式,即使如八马这样有大广告轰炸的品牌,也可能后劲乏力。

关键成功要素:选址标准、客户培育模式、生活圈(商圈)营销——让每家店都能赚钱,才是渠道品牌的根本,而不是明星代言与大广告。

模式3:包装品牌

释义:有原叶、原叶茶包、制品茶包三种形态,以KA、AB、CVS为渠道的超市包装茶品牌。

目前水平:以立顿为代表的制品茶包一支独大,原叶袋泡茶包、原叶茶粉袋泡茶包技术上皆无瓶颈,却不被重视,原叶(散)包装茶也没有大品牌。一茶一座的袋泡茶、龙润的普洱Office Tea袋泡茶、帝泊洱的普洱冲调粉,推广都不成功。

目标顾客:大众化,尤其是办公用茶的理想形态。

消费驱动力:口感诱人稳定、包装简洁个性、价位适中、潮流时尚。

市场潜力:可以在立顿茶之上创造高一价位与品级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中国茶品牌。

关键成功要素:渠道、定价、品质、推广,要按照消费品的规律认真研究动销模式。

模式4:茶馆品牌 释义:星巴克式的茶馆品牌。

目前水平:个体化、地方化、餐饮化、棋牌室化,主业错乱模糊。

目标顾客:混乱。

消费驱动力:非正餐的娱乐动机。

市场潜力:传统茶馆模式除高端会所级或娱乐性品牌以外,都没有太大发展空间,也没有可复制的品牌模式。

关键成功要素:投资人的经营兴趣。

模式5:茶艺品牌

释义:以教授、训练茶文化、茶艺为主的教育品牌。

目前水平:茶道、茶艺作为琴棋书画之外的国学,是进行传统教育、个性教育的最好载体,少儿茶艺教育、专业茶艺师认证教育都在各地兴起。

目标顾客:少儿、年轻人为主。

消费驱动力:个性修养。

市场潜力:中国茶艺将会是少儿培训教育产业的黑马,市场潜力巨大。

关键成功要素:课程标准化、定价合理化、师资多元化。

模式6:原液茶饮料品牌

释义:茶叶原液萃取,不加任何香精、糖精的即饮产饮料。包装形态有PET瓶装,铝罐装、铁罐装等。

目前水平:澜沧江、帝泊洱等都推出了普洱原液饮料,皆不成功。日本的原液茶饮料技术较先进。

目标顾客:尴尬。产品定价较高,在饮料里是高价位产品。

消费驱动力:原液无糖。但这个说辞驱动力不够。

市场潜力:有成为创新茶品牌的机会。

关键成功要素:解决消费者利益点与渠道动销模式,即必须研究清楚究竟什么人会喝,为什么会经常喝的战略问题。

模式7:原液现泡品牌

释义:在Nessprsso(咖啡机+咖啡原液)技术启发下衍生的原液茶现泡模式。

目前水平:仅见乐泡(Lepod)一个品牌在做探路者。

目标顾客:写字楼白领。

消费驱动力:原液现泡、口味丰富、茶水温度配比科学、提供了办公茶的新选择。

市场潜力:有成为创新茶品牌的机会。

关键成功要素:性价比、普及化的价格门槛、时尚基因。

模式8:礼品茶品牌

释义:中国万亿礼品产业里的茶叶品牌。

目前水平:都在做礼盒装,打礼品诉求,却没有一家茶企明白“礼品茶”的做法——如何塑造一个礼品茶的全国性的、符号化的品牌。红岁、八马不属于礼品茶,徽府茶行、国礼徽茶之类的所谓横向茶产品,是对“横着做产品”的误读。

目标顾客:中国人送礼等级,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礼,这是礼品茶设计的原点。什么人都能送的礼品,就不是礼品符号。

消费驱动力:礼品符号化。

市场潜力:巨大的处女地。

关键成功要素:品牌符号化、产品固定化(性价比)、时尚化。

模式9:茶食品品牌

释义:主要有茶糕点与茶饭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

目前水平:地方化、特产化、零碎化。

目标顾客:广谱人群,适应性广,无限制。

消费驱动力:茶香、健康、口感、特色。

市场潜力:无论是作为功夫茶点心,还是独立的茶食品,包括煮饭用的茶包(煮出色味营养俱佳的“茶饭”),都有很好的销售潜力。

关键成功要素:产品研发、品牌化、市场推广。

模式10:茶铺(Tea shop)品牌

释义:类似奶茶铺、水果捞的原液茶现饮模式。

目前水平:无原叶茶品牌。

目标顾客:年轻男女,街客。

消费驱动力:茶香、无糖健康、混合口味丰富、解渴营养。

市场潜力:具有发展出全国性、规模化连锁现饮铺品牌的潜力。

关键成功要素:产品研发、连锁模式、供应链管理。

从上述茶叶十种商业模式的梳理可以看到,中国茶具有深入现代人生活消费的巨大空间,各茶叶主体需要从战略与商业模式角度重新思考企业的定位与方向。

从未来茶产业资源的发展趋势看,如果仍然千军万马在一条道(第一、第二种模式)上,资本投向高度同质,不仅不能利用中国茶叶的产能、推动中国茶的日常消费化,而且必将在优质资源集中化、垄断化的收官阶段,对中国茶农、茶商乃至中国茶产业造成巨大伤害。

中国茶营销,必须呼吁、帮助中国茶在上述十种商业模式上,塑造“领先品牌”,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中国茶产业形成以“消费拉动产业链”的良性生态系统。

中国茶既是一门技术活,又是一个需要大资本撬动、激活的产业。但只有资源、技术、大资本,却不知道战略方向、不选择商业模式,上游茶园并购是低投资回报率的盲动,营销活动(代言人、广告等投入)是花拳绣腿的假把式,不会对塑造品类或商业模式的第一品牌有真正驱动力。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 篇6

1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现状

从2014 年我国茶叶出口情况来看, 我国茶叶出口总量为301, 484.1 吨, 出口额为127, 297.9 万美元, 平均价格为4, 222.4 美元/吨, 与2013 年同比, 出口总量下降了7.5%, 出口额和平均单价分别增长了2.1%和10.3%。由此可见, 我国茶叶产品出口总量没有提升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 而出口额度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 出口单价则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我国茶叶出口量下降的原因来看, 主要包括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与国内茶叶生产模式两个方面。虽然我国曾经在国际茶叶市场中占据过垄断地位, 然而随着世界茶叶种植产业的发展, 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在茶叶种植与茶叶加工方面日益体现出了自身优势, 同时我国茶叶生产受到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制约, 存在着生产效率较低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 影响了对外茶叶贸易及茶叶企业的竞争力。

从当前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来看, 首先, 我国茶叶国际贸易面临着激烈竞争。其中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茶叶主产国与出口国对我国茶叶外贸形成较大威胁。目前, 我国虽有全世界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与年产量, 但茶叶单位产量却低于肯尼亚等主要产茶国;其次, 出口茶叶安全质量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际消费者对名优红茶供应链提出更多需求的同时, 也对红茶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红茶品质问题恰恰成为了制约红茶出口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另外,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 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对我国茶叶产品安全质量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 这也让我国茶叶对外贸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最后, 在经营策略方面, 品牌的缺乏制约了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虽然茶文化为我国茶叶品牌打造提供了优势, 但是营销方式的单一和科技投入、资本投入的欠缺却成为了制约我国茶叶品牌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2 提升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竞争力策略

2.1 提升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商品质量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对象主要为俄罗斯、日本、欧盟与美国等国家, 近年来, 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逐渐明显, 特别是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针对我国茶叶检测标准的日益严苛化, 导致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受到更多阻碍。另外, 在激烈的茶叶对外贸易竞争中, 国际茶叶市场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与肯尼亚为主要出口国的市场格局,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在面对这三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同时, 还要面临美国、德国、荷兰等在出口贸易主体的竞争。这些再出口贸易主体的茶叶出口总量占世界茶叶出口总量的5%左右, 但是出口总值却占到世界茶叶出口总值的15%左右, 由此可见, 国际市场中对进口茶叶产品质量有着一定的需求, 并且宁愿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商品, 虽然这些国家对外茶叶贸易中并不具有生产优势与规模优势, 但通过加工后却有着较明显的质量优势, 从而以较少的出口量获得较多的出口效益。因此, 我国进行茶叶生产与对外贸易, 不仅要重视规模化生产优势, 同时要突出质量优势。在提升我国出口茶叶产品质量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从茶叶生产阶段对茶叶产品品质进行严格控制。在此阶段, 我国茶叶生产企业需要以提高有机茶、绿色食品等无公害茶叶产量为目标, 并重视茶园建设, 同时要求茶叶生产者在种植过程中做到标准化与规范化;其次,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需要了解国际茶叶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并以此为依据优化与改进茶叶产品的加工、包装等;再次, 行业协会也应参与到茶叶出口包装标准、加工标准与检测标准的制定中, 力求标准的统一化;最后, 针对茶叶出口产品的种植、加工与包装,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有必要对工作人员开展严格培训, 通过提升工作队伍素养来为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2.2 利用中国茶文化优势打造茶叶对外贸易品牌

茶叶对外贸易主体较多而茶叶对外贸易品牌较少, 是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中, 包括茶叶产品在内的商品竞争力的提高多依赖于品牌的构建, 这主要是因为品牌价值会对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行为产生影响。显然, 目前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在品牌建设上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让我国茶叶对外贸易陷入了不利的竞争境地当中。事实上, 我国是茶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 种茶饮茶历史悠久且茶文化十分丰富, 其中, 茶与儒释道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并且茶与诗词、书法等我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关联也密不可分, 这些内容能够转化为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中的优势, 并成为茶叶对外贸易品牌建设中的重要资源, 从而让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不仅能够更容易地构建起优秀品牌, 而且能够让自身的产业品牌突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在茶叶品牌的打造实践中, 原产地域保护是主要的措施之一, 即受到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 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 这种做法能够进一步提升茶产品的质量, 并对茶产品品牌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应当提高茶叶产品卫生标准, 并使用科学有效的营销手法来宣传产品品牌。考虑到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所面对的对象为国外市场以及国际受众, 所以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还有必要对销售市场做出细分, 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需要对消费人群、饮茶喜好以及文化习俗等做出调查与研究, 在继承传统种植、加工方法来凸显自身产品特色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创新与突破, 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

2.3 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进行适当政策干预

政策因素是影响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茶叶在土地使用率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并且世界茶叶市场对我国茶叶商品的质量所提出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 因此, 如果仍旧将初级产品当做中国茶叶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出口产品, 则中国茶叶对外贸易中的市场优势将更加不明显。另外, 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来看, 政府部门对工业化发展给予了较高的支持力度, 经济资源逐渐集中于工业部门, 包括茶叶种植在内的农业经济主体地位被逐渐弱化, 这让本就呈现衰退趋势的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境况更加雪上加霜。从当前茶叶贸易优势逐渐明显的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的茶叶市场来看, 其对外贸易中后发优势的产生与国内政府的扶持具有紧密关系, 因此, 通过政策干预, 以体现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十分必要和紧迫。我国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茶叶生产大国, 但是较大的生产规模并不等于明显的市场优势, 而要实现茶叶生产大国到茶叶产业强国的转变, 就不能离开政府部门的干预与引导。具体而言, 政府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针对我国茶叶对外贸易, 统一茶叶生产、加工标准;针对茶叶商品包装、加工方面的技术、设备和资本加大扶持;制定免税政策与税费优惠政策, 以鼓励茶叶出口为出发点推行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政策;加强对外贸易产品的研发, 强化对研发工作者和专业茶业工作队伍的培训等。总之, 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将茶叶生产当做我国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 并确保茶叶对外贸易能够享受必要的政策待遇。

3 结语

随着国际茶叶市场中对外贸易主体的增多, 给我国茶叶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我国茶叶企业应当重视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 从而拓展在国际茶叶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并提升在对外贸易中的获利能力。为此, 我国茶叶企业需要认知对外贸易现状, 并通过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清洁化、标准化发展以提升我国茶叶商品质量。另外, 我国茶叶对外贸易主体需要认识到品牌建设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并依托我国茶文化优势, 打造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且符合国际消费者需求的茶叶品牌。而作为政府部门, 则应当巩固茶叶产业在农业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经济中的地位, 通过政策扶持来推动我国茶叶生产模式的优化, 并利用税费调整等策略来提升我国茶叶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并促使我国茶叶企业将更多资金投放到茶叶商品质量控制与茶叶研发工作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林婕.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与优化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 2015 (11) :55-58.

[2]任明兴.中国茶叶出口摩洛哥市场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 2015 (5) :31-34.

[3]刘秋菊, 杨载田, 张红艳, 王冰.试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新机遇[J].农业考古, 2015 (5) :269-273.

中国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7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当中。茶叶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渗透。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茶叶贸易也在遭遇新的挑战,无论是茶叶的利润空间,还是茶叶本身的品质要求都得到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对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才能为提升茶叶产业影响力提供重要帮助。

2 全球茶叶生产及贸易情况分析

当前全球共有一百余个国家具有饮用茶叶的习惯,但仅有29个国家具备生产、出口茶叶的能力。从全球看,当前世界上的茶叶产地集中分布在亚非地区,典型的茶叶生产大国,诸如:中国、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等等。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种植、最早出口茶叶的国家,同时也是当今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从十七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顺利开辟,茶叶贸易也打破以往单一的陆上运输,越来越多的茶叶进入欧美市场,遍布世界,就连美国著名的独立运动中,也有波士顿倾茶事件,茶叶已经成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同时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随着全球贸易进一步发展,如今全球茶叶贸易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红茶为茶叶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绿茶也在快速增长。其次,随着人们对茶叶养生、营养、保健等功效不断推广,如今全世界都对饮茶给与较高的认知,茶叶源头销售比重逐渐增加。茶叶贸易出口国的茶叶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再者,尽管当前全世界范围内有多个国家种植茶叶,而且茶叶的年产量也在逐步增加,但整个茶叶市场所呈现的状态依旧是供过于求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茶叶拍卖这一形式就成为国际茶叶市场上的一种重要贸易手段。最后,人们饮茶习惯的发展变化也对茶叶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使用袋装茶,这就使得出口国必须结合这一习惯变化,优化出口茶叶的品种和品质。

3 中国茶叶贸易状况及特点、存在问题分析

可以说,中国在全球茶叶贸易中有着重要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茶叶的产地,因此理清中国茶叶贸易状况及特点有助于我们认知全球茶叶贸易特点,而对其存在问题进行理解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分析、认识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1 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在国际茶叶贸易中,我国茶叶产业都以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浓厚、茶叶品种多著称。可以说我国在国际茶叶贸易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总量以及出口总额均进展缓慢。与同期世界茶叶出口总量和总价增长幅度来比,我国并未达到世界增长速度。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茶叶贸易状况的下滑。我们要在保持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通过提升茶叶品质,完善营销渠道,切实提升茶叶的出口量及出口额。随着斯里兰卡、肯尼亚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茶叶贸易正在遭受较大威胁,尽管有着一系列竞争优势,但茶叶产业中科技含量不够,同时其生产效率较为落后也大大影响了我国茶叶产业的生产成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茶叶生产并不具备优势,相反还不如肯尼亚等新兴茶叶种植、生产大国。

3.2 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一直以来,茶叶出口贸易在我国贸易中都有着重要的比重,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茶叶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其他茶叶出口大国对我国影响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行业弱点进一步明显,提升产茶效率,改善生产方式迫在眉睫。当前我国茶叶生产仍旧以粗放型为主,投入科技含量低、先进机械应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再者,从茶叶进口和出口方面看,增速都较为缓慢。而茶叶出口主要以绿茶为主,进口主要以红茶为主。我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种类最多的国家,主要为绿茶和乌龙茶,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红茶的使用需求量逐渐增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红茶。此外,在茶叶贸易经营思路方面,我国茶叶企业较为落后,营销思路单一、出口产品单一、创新不足等等问题都是我国茶叶贸易的明显短板。最后,我国茶叶贸易中,融入了浓厚的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典范和内核,我国茶叶贸易中也彰显出茶文化的特点。

3.3 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对现代农业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茶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产物,其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优势日益明显。但从整个国际茶叶贸易形势看,当前我国茶叶贸易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首先,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成本进一步加大。我国多数区域的茶叶生产仍旧停留在小农粗放经营状态,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科技含量极低,这不仅很难形成产业化凝聚力,同时在国际竞争中也很难抵御其他国家冲击。其次,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很难得到有效保障,产品创新意识不足。很多区域茶叶生产仍然以手工方式,缺乏机械化应用,同时产品的研发、更新水平明显不足,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最后,茶叶质量很难保障,茶叶生产标准化不足、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而缺乏国际化的大品牌,品牌战略实施不足也成为阻碍我国茶叶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尽管我国拥有茶叶种植的天然环境,但其较为低下的生产方式和科技含量已经成为制约其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4 提升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机遇分析

尽管当前我国茶叶贸易在遭受一系列冲击,同时在市场一体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但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也正处在一定机遇期。国家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利好政策的倾斜、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人们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进一步改善等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同时,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天然空间,因此只要创新茶叶产品内容,就能为整个茶叶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提升带来更大帮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更加开放,可以说,只要我们能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期,就能为茶叶行业寻求全新发展道路。

4 提升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思路及建议分析

尽管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又是世界上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尴尬境界,因此有针对制定提升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思路,极为重要。

4.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茶叶及相关产业支持力度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茶叶生产、茶叶产业化中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扶持茶农及时革新生产工具,提升生产效率。通过优化茶叶生产程序,提升茶叶生产科技含量,实现茶叶产业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政府要给与茶叶生产企业必要的技术指导、市场推广服务等等,通过一系列有针对的扶持,实施有效监督,完善整个茶叶产业化建设链条,提升茶叶生产企业对市场风险、问题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此外,在茶叶集中产地,政府要成立专业管理机构,设置相应资金予以支持。

4.2 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茶叶营销思路

想要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结构内容是第一影响因素。我国茶叶行业要对当前全球茶叶需求量进行有效分析,及时调整茶叶供给结构。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可以结合我国悠久的茶叶种植、生产历史和深厚文化,增加产品的内涵。其次,要重视产品品牌建设,重视品牌文化,要集中打造一批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同时还要积极重视茶叶品牌知识产权工作,防止假冒品牌。而在茶叶的销售、推广过程中,也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创新宣传推广方式,优化产品包装,创新茶叶的营销思路和方法。在产品外在包装上,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设置不同的产品包装形象,通过产品差异化,实现市场份额的有效提升。

5 结语

一直以来,茶叶出口贸易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明星产品”,尽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时代,茶叶出口所占国家整体出口贸易的份额并不大,但茶叶不仅是一种产品,其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同时,茶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出口茶叶对提升农民经济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认识分析我国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寻求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有针对解决,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营销思路,就一定能为提升茶叶出口份额以及出口总额,增强茶叶贸易的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

摘要:茶叶发源于我国,在我国已经有超过600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对外贸易历史上,茶叶也有着重要的位置,第一次鸦片战争,就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关。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如今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茶叶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就进一步显现出来,如经营秩序混乱,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大大影响整个茶叶贸易的竞争力。因此为有效确保我国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认清当前茶叶贸易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有针对的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从而提升中国茶叶贸易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市场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韩雅冰,傅新红.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3(6):101-104.

[2]倪洪兴.从世界茶叶供需看中国茶业国际贸易[J].世界农业,2013(10):80-85.

[3]罗龙新.国内外茶饮料生产技术现状[J].饮料工业,2014(1):213-217.

[4]徐小义.浙江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25):33-37.

上一篇:小班化教学评价下一篇:确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