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叶

2024-09-23

安徽茶叶(精选6篇)

安徽茶叶 篇1

1 我省茶叶行业现状

安徽省拥有中国十大名茶之四,205万亩茶园,7000余家茶叶企业,500余万涉茶农业人员及生产经营者。2010年安徽茶叶产量8.3万吨,产值约36亿元,位列全国茶叶口岸出口数量第二名,在安徽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系列数字无不显示着安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茶叶大省。然而,近几年安徽茶叶的发展遇到了危机,各种“问题茶”屡屡出现,国内竞争力每况愈下,被浙闽等产茶大省远远甩在身后。我省茶叶行业的企业呈现出大多偏小,资本分散的特点。根据最近五年的中国茶叶百强企业的排行榜,虽然安徽茶叶企业每年都有10-20家企业上榜,但是除了少数几家企业排在40名之前,其余企业基本上都是在40名开外。安徽7000余家茶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很难与国内其他著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形成竞争。安徽茶叶行业市场结构的失衡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2 分析我省茶叶行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它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一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2.1 前四位厂商集中度系数反映整个行业集中度

根据中国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茶叶百强企业销售额排行榜可知,安徽平均每年约有十五家企业上榜。这十五家企业中的前四名企业销售额之和分别为2008年12.4亿元,2009年13.8亿元,2010年15.8亿元。在这三年里安徽省茶叶行业总产值是25亿元、30亿元、36亿元。我们假设茶叶行业的总产值等于各厂商的销售额之和(实际中总产值大于销售量),计算出CR4(%)分别是2008年49.6,2009年46,2010年43.8.从而我们根据贝恩分类法,当CR4 (%)介于35和50时属于寡占Ⅳ型,说明整个茶叶产业集中度处于中等水平,集中度不算太高。

2.2 通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

通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可以体现出厂商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以2009年为例,我们利用公式S=100*Q (n)/Q计算出安徽前15家企业各自的赫芬达尔-赫尔曼指数,例如S1=100*7.04/30=23.4。然后分别计算S2-S15,还剩下的市场销售额约为2.9亿元,占市场份额的9.6%,被安徽剩下的99%的中小型企业摊分,基本上每个企业所占的份额很少。我们不妨假设HHI=S1+S2+....S15=90.3。从而可知HHI的值远小于HHI=500的竞争Ⅱ型市场定位标准,即我省茶叶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甚至偏低。

3 分析我省茶叶产业集中度偏低的原因

3.1 我省缺乏龙头企业且现有的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

我们进一步计算茶叶产业集中度系数可知,我省前15家茶叶企业的销售额占我省茶叶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这说明我省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只有区区的15家左右,与我国其他产茶强省相比,浙江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有1000多家,湖南也有200多家,仅从这一点已经凸显了我省产业集中度不高的劣势。其次,我省现有的龙头企业相比国内其他茶叶强省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从2008年,2009年,2010年公布的中国茶叶百强企业排行榜中可以看出,我省上榜的十几家企业,除了三四家企业在四十名之前外,其余的企业都排名靠后,因此我省龙头企业竞争力不足的缺点尽显无疑。所谓龙头企业一方面要带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它是茶农与市场交流的枢纽、媒介。龙头企业可以及时把最新的市场信息传递给茶农,同时又可以传授一些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避免茶农盲目生产的问题。因此龙头企业在茶叶产业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省龙头企业缺乏以及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我省茶叶产业化发展。

3.2 中小型企业多,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

我省大大小小的茶叶企业约有7000余家,然而,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少之甚少,基本上99%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而且分散,经营成本高,资金不足。大多数都是向茶农购买茶叶,然后出售,长期处于一种“小买小卖”的阶段;或者是自产自销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以及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使得我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且长期处于小生产和大流通的状态,不能形成一整套的生产、种植、采摘、包装、销售、服务等体系,从而制约了我省茶叶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3.3 各企业间缺乏协调合作,甚至形成恶性竞争

安徽拥有7000余家茶叶企业,几十种地方茶叶种类,例如,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黄山毛峰等等,基本上各个地市都有自己的茶叶品牌。各个地区的茶叶企业为了保证在本地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而采取一些排他措施,“各自为政”,各企业缺乏合作和协调,甚至形成恶性竞争,从而导致我省茶叶市场竞争混乱,茶叶价格混乱,产品质量混乱,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事件屡次发生。例如安徽芜湖清福茶叶、“郎溪”问题茶被中央台曝光,严重损害了安徽茶叶企业的形象。在这种无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仅各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安徽整个茶叶行业的品牌、信誉、利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我省茶叶企业的产业化发展。

3.4 政府投入不足,茶叶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我省拥有205万亩茶园,500余万人从事茶叶生产,但是大部分都是自产自销的茶农,大多数茶园和土地资源掌握在茶农手中。所以,首先茶园分割、分散的问题便凸显出来,那么进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就无从谈起,当然也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其次,政府在茶叶基地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够,根据我省近年来针对推动茶叶行业发展出台的政策来看,基本上是强调“加强我省茶叶龙头企业的发展”,但是茶叶基地建设是推动我省茶叶发展的根本,只有茶叶基地得到了良好的建设,才能使我省茶叶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况且我省99%的茶叶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因此政府政策扶持上的“歧视”不利于我省茶叶行业产业化发展。最后,政府在茶叶基地建设中的科技投入不够,这主要体现在设备、设施的落后以及技术人员和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人员过少。我省茶叶生产和种植基本上是粗放式的,手工式的,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成本,况且效益低下。这种原始落后的生产种植方式阻碍了我省茶叶产业化发展。

4 提高我省茶叶产业集中度的思路

4.1 培养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其在市场竞争里直接决定当地茶叶产业化的水平。今年,我省政府在作如何促使我省茶叶企业做大做强的政府报告中提出了未来几年的目标,即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一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3个超5亿元、10个超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培育2个茶业龙头企业上市,2个茶叶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这一串串数字体现了我省培养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目标愿景和决心。首先,我省可以通过省内企业的联合、股份合作、并购和重组,从而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担保、贷款、上市模式,加快培育上市企业。其次,我们培养龙头企业时不仅仅是把企业做大,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把龙头企业做强,即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这必须做好两点:第一企业自身必须提升自己的实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可以通过与农业科研所、高等院校、技术研发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加强与国内产茶大省浙、闽、湖南等地区交流和学习,促进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从而提升茶叶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第二企业对外必须做好营销工作。一个企业要想具有竞争力,则必须占领市场,而营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省茶叶企业营销理念落后,缺乏专业的茶叶推销人员和现代营销技巧,忽略了营销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开拓市场,提高茶叶企业的竞争力,我省茶企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学习先进的现代营销技巧,培养专业的营销人才。

4.2 整合区域性的中小型茶叶企业,发挥规模优势,做到生产标准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由于我省茶园基本掌握在茶农手上,呈现出广而散的特点。所以为了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1)政府应当首先对现有的茶园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于那些产量不大、投入成本高的茶园进行重组。通过鼓励土地使用权的合理转让或者租赁茶农的土地使用权,在地区形成区域性的大型茶园或者茶叶生产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有利于科技的投入和提高生产率。(2)政府对地区性的中小型茶叶企业进行评估,然后对于那些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或者勉强维持生计的中小型企业进行重组。政府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资产出售或者企业重组等形式对当地杂乱的中小型茶叶企业进行整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间的协作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益,而且还能够改变茶叶市场混乱盲目的竞争局面。经过企业重组之后,企业应当从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抓起,建立一整套健全完整标准的茶叶种植、采摘、包装、营销、售后服务等体系。企业对外要善于观察市场的变化,积极迅速制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战略,抓住茶叶市场的市场营销规律,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构建成熟完善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此外我省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监督,致力于我省茶叶企业能够迅速崛起,在国内和国外市场站稳脚跟。

4.3 政府加大对我省茶叶行业的投入

面对我省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茶叶质量科技含量低,茶叶产品二次开发及产业链延伸不足,茶叶附加值低这一系列现状。首先,政府应当增加资金和科研的投入,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度开发茶叶产品,从而提高茶叶的科技含量和二次开发;其次,政府应当主动牵头,把茶叶行业引入到旅游业之中。由于我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而且各地区具有多种著名茶叶品种,有的茶叶品种可以追溯其历史根源,赋予其一定的历史意义,引起大众的兴趣,从而把茶叶产地打造成旅游胜地,把饮茶和休闲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茶饮品推广到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从而促进茶叶产业的产业链延伸,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数据来源:2011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安徽茶叶行业协会网站

摘要:安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茶叶行业在推动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贡献重大。然而,近些年我省茶叶企业竞争力不足的劣势已经凸显出来。本文将从我省茶叶行业集中程度分析入手,探析我省茶叶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安徽茶叶企业,行业集中度,龙头企业,竞争,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张钰坤,彭青,刘琼.从行业集中度分析我国茶业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9.13

[2]张必桦.我省中小茶叶企业现状与发展对策.茶业通报2007.29(4)

[3]林善波.关于我国茶叶规模化经营的思考.广东茶叶2005(6)

[4]顾公新.实施茶叶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中国茶叶加工2005(1)

[5]粟本文,童雄才,王润龙.论中小茶叶企业发展对策与措施.茶业通报2004.26(1)

[6]王磊.中国茶叶企业怎样面对市场竞争.茶业通报2006.28(3)

[7]陈伟忠.龙头带动,创建茶叶企业新品牌.广东茶业

[8]苏祝成,童启庆,扬义群.茶叶生产经营规模对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茶叶科学2001.21(1)

安徽茶叶 篇2

皖政〔2012〕2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我省是茶叶生产大省,产茶历史悠久,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传统名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由于我省名牌茶叶生产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近年来全省茶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下降,与周边产茶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为充分发挥我省茶叶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

2.主要目标:在进一步提高茶叶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名优绿茶、红茶优势,加快开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加工品。力争“十二五”末,全省茶叶一产产值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1 达100亿元以上,综合产值达300亿元;全省茶农人均茶叶收入翻一番,茶产业在全国的位次提升。

二、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名牌茶做大做强

1.加强四大名茶建设。加大扶持和统筹协调力度,构建名牌茶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的运行机制,推动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四大名茶做大做强。各茶叶主产区也可结合实际,选择1-2个品质好、市场知名度高的名优茶重点培育。

2.建立健全名茶标准体系。切实强化标准意识,四大名茶要按产品系列化开发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的品牌,要加快制定标准。要强化标准的延伸,加快制定名牌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的标准。大力推进QS等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

3.规范品牌使用范围。对传统历史名茶主产区已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证明商标)的,在尊重历史、科学合理、依法保护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规范相关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品牌的行为,对核心区域重点保护。品牌使用范围由省农委牵头,联合省工商、质监等部门依法划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对相邻产区有扩大产区范围要求的,本着产区相连、自然生态环境相似、历史文化相近、质量标准统一、权益人协商许可的原则,在市域范围内的由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属相邻市的由省人民政府牵头协调,合理划定产区范围,严格按标准、按程序规范使用品牌。鼓励品牌商标持有者发挥品牌商标作用,品牌商标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政府给予适当补贴。4.严格品牌管理保护。要充分认识茶叶品牌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加强茶叶品牌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管和依法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加强品牌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安徽省著名商标、申报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对品牌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和企业管理实行标准化,做到品牌质量有标准、程序有规范、销售有标识、市场有监督。

三、以四大名茶为引领,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1.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聚集要素,重点扶持市场带动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引进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省内企业通过联合、股份合作、并购和重组,组建大型龙头企业。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担保、贷款、上市模式,加快培育上市企业和国内、国际品牌龙头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1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3个超5亿元、10个超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培育2个茶业龙头企业上市,2个茶业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2.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方式。支持茶叶行业协会发挥服务、协调、自律、维权作用,鼓励生产同一品牌茶叶的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联系与协作,共同做大做强品牌。3.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按照市场化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营销主体。支持茶叶专业市场建设,鼓励重点产销区建立各具特色的茶叶购销交流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茶叶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产业链的有效连接和高效运转,大幅度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

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夯实品牌茶发展基础

1.组织开展茶产业科技攻关。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机构在茶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重点围绕名茶,开展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茶树良种的选育和繁育、栽培技术综合配套、茶叶采摘、加工机械化和清洁化加工技术、茶叶精深加工、茶食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和夏秋茶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联合攻关,促进我省茶产业转型升级。

2.增强龙头企业科技竞争力。茶业龙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支持茶业龙头企业构建研发体系,推动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企校(院、所)共建。鼓励和支持名牌茶龙头企业在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包装、创造市场需求和茶文化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支持名牌茶生产、加工等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完善茶业科技创新机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合作。落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开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4.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加强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规范使用,严禁超范围使用农药,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安全关。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扩大覆盖面,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在茶叶生产企业全面推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力推进产地标识、条码制度。瞄准国际市场质量标准,加强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充实检测力量,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

5.大力开展技术推广。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栽培科学化、生产机械化的标准茶园,力争“十二五”末,无性系良种比重达到40%,新增标准化良种茶园50万亩。加强茶叶技术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对农技推广人员、龙头企业技术骨干、茶叶生产大户和茶农的培训,提高茶叶科技队伍素质。强化基层公益性茶业农技推广服务,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农户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承担茶叶科技推广项目,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培育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社会化服务有效方式。

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茶产业发展 1.努力拓展名牌茶国内市场。引导企业更新营销理念,发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配送、代理、直销、批发、邮购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茶业龙头企业在省内外构建茶叶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尤其是在国内一类城市设立 5 品牌茶销售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进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等,加快提升我省名牌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2.努力扩大茶叶出口规模。在巩固和扩大大宗红绿茶、名优茶对欧美、独联体,大宗绿茶(眉茶)对非洲、中亚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祁门红茶对欧洲、北美的出口份额。支持茶叶企业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和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不断扩大名茶国际知名度。通过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国际茶博会、贸易洽谈会等方式,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新的国际市场。

3.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设高标准的出口茶叶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单产水平、质量安全水平和加工能力水平。支持出口基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支持按照进口国和地区的安全卫生标准建立生产监测控制体系,支持建立和完善茶叶出口质量可追溯、检验检测及安全监控体系。

4.提高茶产业招商引资水平。强化交易会平台和政策导向,以名茶建设为重点,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鼓励外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茶产业。鼓励国外企业、大型茶业企业新建生产加工基地。对引进的大型企业,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充分消化、吸收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做强茶叶品牌,放大品牌效应。

六、保障措施

1.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专家咨询、社会参与”的茶叶品牌建设工作推进机制。省建立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茶叶品牌 建设及产业化发展的统筹协调。重点产茶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加以推进。

2.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将茶产业纳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扶持范围。积极整合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茶产业发展专项、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支持茶叶名牌建设。省财政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招大商及培育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与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及老茶园改造、高标准现代茶园建设等。各茶叶主产地财政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茶叶品牌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引导金融资金向茶产业投放。

3.强化宣传推介。搭建品牌茶宣传推介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推介会、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加强品牌茶叶的宣传和推介力度,鼓励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文化表演交流及茶乡游、生态游活动,形成全社会“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

4.落实工作责任。各茶叶主产市、县(市、区)要将做大做强茶产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实际,制定加快茶产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具体措施与相关配套办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安徽茶叶机械化步入发展快车道 篇3

流水线走进大山深处

清明前, 位于黄山市徽州区的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 3条黄山毛峰清洁化生产线已经启动。长逾百米的流水线一头吃进鲜叶, 一头吐出成茶, 包括杀青、理条、揉捻、解块和烘干等步骤的整个过程约需两小时, 全部由电脑控制。在这个偌大的厂房里, 除了几个身着制服的工人在来回观察走动外, 只有机器转动的声音和浓郁的茶香。

2006年, 谢裕大公司首次接触大型茶叶生产线, 就一口气投入1800万元建了3条。提起2007年投产时的心情, 负责该公司茶叶加工的经理谢瑜说了三个字“很兴奋!”他解释道:“以前同样的活要几百个人做, 由于季节性强, 工作环境差, 招工很困难。上了清洁化生产线之后, 节约人工10倍以上, 我顿时松了口气。”流水线生产还实现了茶叶“不沾地、不碰手”, 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从那时至今, 谢裕大先后建立9条茶叶清洁化生产线, 目前日加工能力达20万斤鲜叶。

尝到甜头的不止是谢裕大这样的大型茶企, 在安徽, 上规模的茶厂和合作社如今大都采用了流水线生产, 茶叶生产流水线甚至走入大山深处。从黄山市歙县出发, 车行近两小时山路到达蜈蚣岭, 全国独一无二的千亩高山石砌梯地茶园让人眼前一亮。在这深山之中, 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的胡进法社长展示了两条小型茶叶生产半流水线, 20万元左右一条的流水线一天能产500斤干茶。胡进法说:“流水线操作方便, 做出来的茶叶齐整, 比手工制茶外形好看多了。”他兴致勃勃地表示, “以后还想上成套的全自动流水线, 把咱‘石梯茶园’品牌打出去!”

据黄山市农机局局长毕灶明介绍, 近年来, 该市先后成功研发了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多条流水生产线, 流水线的使用带动茶企做大做强, 催生了多个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共有80余条流水线, 其中大型的20条。他分析道:“这几年, 茶叶生产从单家独户走向大户、企业加工, 流水线发展步子明显加快。未来若干年, 大型茶企将继续致力于研制更先进的智能化流水线, 同时30万-60万元的适用中小型流水线发展会非常迅速。”

机械助力茶园种管收

六安市金寨县位于皖西南大别山区, 是历史名茶六安瓜片的主产地, 茶产业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 全县有茶园面积16.2万亩, 茶叶加工厂406家, 年产干茶6600吨, 全县41%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用于补贴茶叶机械。

4月下旬, 该县全军乡大团山茶场一派忙碌景象。去年新辟的茶园里, 茶农们一人背着一台汽油修剪机在给茶树剪枝;另一片成熟的茶园中, 两个茶农正合作开动一台背负式采茶机, 他们说1小时能采200斤鲜叶, 可用来制作炒青等中低档茶;小型货运三轮车在茶园间穿梭, 运送机具和鲜叶。据介绍, 该茶场新建茶园均使用微耕机耕整地、太阳能杀虫灯植保、田间灌溉系统防旱, 基本实现了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生产。

在省“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技术示范”项目带动下, 安徽除了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外, 茶树耕种、施肥、植保、修剪、茶叶采收、田间运转及加工后的仓储都可以实现机械化。只有位于深山中的名优茶采摘, 受独特地理环境限制, 仍难实现机械化。

作为国家茶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教授李尚庆专门研究茶叶机械, 现在他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是研制名优茶采摘机。据他介绍, 大众茶普遍使用往复式切割采摘机, 其“一刀切”的粗放采摘方式, 不适用于细嫩、高标准的名优茶采摘。“目前智能采茶机器人样机已经研制成功, 只是造价太高, 性价比低, 正在改进中。”李尚庆透露。

安徽省农机局局长刘绍太表示, 今年安徽在全省山区启动实施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该工程推广应用以名优茶加工为主要内容, 包括茶园耕整地、施肥、植保、茶树修剪、茶叶采收和田间运转在内的机械化、清洁化、连续化、节约型、环保型生产技术。计划到2015年底, 全省山区建设完成4-6个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区;到2020年底, 示范区数目达到20个。通过实施该工程, 带动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县全面实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清洁化、集成化。

茶机发展的“标准”之困

宣城市是安徽5个茶叶主产市之一, 茶园面积居全国第四, 茶叶产量更是位于全省第一。宣城茶园的高产得益于机械化的广泛使用。而在长期推广茶叶机械化的过程中, 宣城市农机局副局长孙远杰也深深感受到了发展的瓶颈, 他表示:“目前茶叶修剪、植保、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但茶园中耕、茶叶 (特别是名优茶) 采摘仍以人工作业为主。”为此, 近年来, 宣城市大力推广标准化茶园建设, 茶园中无性系繁殖的茶树性状一致, 长势整齐, 同时统一行距, 便于微耕机使用, 也利于大众茶的机械化采摘。

但是标准化茶园建设并不容易。在宣城市2014年茶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中写道:“茶园整体素质不高, 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偏低, 一些茶叶产区长期以来对茶园重视栽种, 粗放管理, 茶园基础设施薄弱。”据孙远杰介绍, 虽然茶树种植的不标准严重影响机械化作业, 但在实践中, 由于改变茶树品种投入大、时间长, 茶农不愿意, 企业不敢做, 成为困扰茶叶机械化发展的一大难题。

茶叶加工机械化发展也遭遇了“标准”困境。在宣城绿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李尚庆指着一台理条机说:“国家对理条机制定了标准, 但具体到传感器却没有标准, 现在各企业传感器放的位置都是不同的, 而位置不同显示的温度必然不同, 这就反过来造成了理条机标准不一。”更有些机械部件, 比如机器上装几根突棱没有规定, 用户觉得几根好就装几根, 随意性大。

茶叶本身独特的文化色彩也让茶机标准化变得不容易。谢裕大公司虽然盼望茶叶能实现标准化种植, 却不希望生产出的成茶与别家相同, 它的一条流水线找了6家企业制造, 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 大型流水线的研制过程中总要产生一些专利, 而即便是中小型流水线, 茶厂也会根据自家制茶的特点提出定制要求。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导致茶机产品, 特别是流水线很难生成标准型号, 无法大批量生产, 茶机企业地域色彩浓厚。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小型茶机企业遍布, 大型企业很少的局面, 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

安徽茶叶 篇4

关键词:茶叶,产业经济,发展,可持续

一、课题研究背景

金寨县是一个产茶的大县, 著名的六安瓜片的产地之一, 位居全国100个重点茶县之列。全县现有茶园15.7万亩, 其中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为10万亩, 有机茶认证面积为1万亩, 无性系良种茶园为2万亩。2012年产干茶6, 500多吨, 产值3.5亿元, 综合产值达6亿元。所以, 金寨茶叶产业的发展正是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中, 但是我们不得不居安思危, 因为我们必须看到这稳步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如果这些制约性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金寨县的茶叶产业的发展最终将会受到阻碍, 所以本文根据金寨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 结合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知识, 借鉴其他地区茶叶产业发展的经验,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金寨茶叶产业发展SWOT分析

1、天然的优势。

众所周知, 茶叶的生长是需要特定的环境的, 然而金寨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气候方面:金寨茶区地处大别山北麓, 海拔低至200米, 高达800米, 气候比较温润, 降雨量充沛, 寒暑温度分明, 非常有利于优质茶叶的生长。在土壤方面:极其适合培育茶叶的大面积的红壤为金寨县的优质茶提供了优异的生长环境和空间。在茶文化方面:金寨县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底蕴深厚, 汉代就有茶树的栽培利用。在明清时期, 六安瓜片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六安瓜片的主要产区就位于金寨县。劳动力价格及土地价格方面:由于地处中部地区的山区地带, 大部分农民以种植业维系生活, 而且他们的工资相对其他发达地区较低, 这必然会使得茶叶产业发展的劳动成本减少以及相对较低的土地价格必然会致使茶叶的总成本降低, 使金寨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加强。

2、现实中存在的劣势和制约性问题。

上帝永远是在优劣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金寨茶产业的优势固然很多, 但不可避免的会有其劣势:首先, 金寨县的地理环境, 山区复杂的地形限制了其交通的畅通性, 大大增加了茶叶运输的成本;其次, 位于皖西地区, 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所以茶叶在本地或附近市场的销量必然有限。金寨茶叶产业所面临的制约性问题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堆积而成的, 已经成为了茶叶产业发展的阻碍与顽疾: (1) 茶叶管理粗放、茶叶生产标准不严格, 这一问题必然导致茶叶的生产产量与质量得不到保证; (2) 生产茶叶的企业分散, 缺乏集中性, 产业链几乎不能形成。这种分散的分布首先导致茶企之间信息不畅通以及公共设施难以共用, 缺少产业链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力的低下; (3) 小型茶叶企业多, 缺乏市场竞争力。陈旧的设备, 老化的机械, 以及守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限制了这些小茶企的前进道路, 而正是这些驻足不前的小茶企阻碍着金寨茶叶产业向前迈进的脚步。

3、面临的发展机遇。

(1) 在虚拟经济世界受到危机的同时, 人们必然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在实体经济的产业上, 作为金寨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茶叶产业必然受到很大的关注; (2) 在世界金融危机对各国造成影响的波动时期, 我国经济状态大体上表现良好, 所以在稳步发展的浪潮中必然会有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空间; (3) 吴邦国在金寨进行调研的时候强调要加强对金寨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经济支持; (4) 金寨旅游业同样必然会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好的帮助。

4、潜在的威胁。

威胁时刻存在, 这也是人们前进的又一动力。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也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经济萎靡, 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大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必然也会影响到整个茶叶产业。

三、金寨茶叶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单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指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一般有如图1所示的几个发展时期: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 (图1)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金寨茶叶产业实际情况可知, 金寨茶叶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 即为图中的成长期, 所以这一时间段的产业发展必然会影响到茶叶产业成熟期的发展是否平衡、时间的长短。

近年来, 金寨县茶叶产业发展迅速, 成为金寨县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隐藏在高速发展之后的隐患, 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制约性问题。通过查阅一些产业发展的资料以及其他产茶地区的发展案例, 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虽然金寨县在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布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 例如2010年发布的关于茶叶产业“以奖代补”的措施, 还有茶叶广告的宣传补助, 但是这一系列的政策只是治标的环节, 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茶叶管理及生产中的弊端, 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加强茶文化的宣传与建设, 进一步打造茶文化强县;其次规划产业布局, 从根本上改进茶企分布的问题, 节约公共设施;再次加强茶叶种植与管理的培训, 切实提高茶企的管理水平与茶农的技术水平, 逐步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

2、树立品牌, 大力培养龙头企业。

在金寨县茶叶产业发展中的一大现实问题是, 茶企多而分散, 整体缺乏竞争力, 所以树立品牌是一个不得不落实的问题, 品牌就像一个标杆, 不仅能加强外界对金寨茶叶的进一步认识, 同样能为其他茶企的发展树立榜样。

3、在县域范围内提倡规模种植。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 随着产量的增加, 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所以大规模的种植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4、加强茶叶的深加工。

金寨茶叶的年产能是很大的, 如果改变传统的简单进行茶叶销售的营销模式, 进一步对茶叶进行深加工, 比如制成瓶装饮料、制造简单的茶食品、应用茶叶提取物等制作抗菌产品, 以及研发制造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应运而生的各种茶类化妆品、茶类洗涤剂、茶染服装等, 不仅可以拓宽茶叶的销售领域, 同样可以减少茶叶的浪费现象。

5、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紧跟大环境的发展, 必须实时改进自己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 因为生产设备与技术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的生产力情况, 生产力强大必然会使得企业的生产产量大, 生产能力强, 在节约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6、加强茶叶的技术培训。

先进技术的引进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技术得不到推广也是不行的, 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在技术培训这一块的时间、人员、经济的投入, 真正使金寨县的茶农变为金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一大法宝。茶农与茶农之间也需要建立一个互助的机制, 使本地原产的新兴技术能第一时间在县域内得到推广。每年通过政府部门遴选出最有价值的技术创新并颁发证书与奖金, 形成一个人人都乐于学习、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7、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

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实现的发展是不被接受的, 因为我们在强调产业发展时不是一味地强调一个产业短期能创造多少价值, 而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产业发展能为我们带来多少有益的东西, 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 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的平衡, 不能无度地开发, 像金寨这样山区的发展同样要注意对山体、水土的保护, 特别要注意由于无度的开发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只有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才能真正为我们带来永恒的价值。

四、小结

任何地区的产业发展必定会有地区与产业特色, 但是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有一致的规律性, 金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要遵循本地的自然环境规律, 同样也要借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经济规律, 只有把不同部分中的有益方面吸收溶解化为自己的特色才能使金寨茶叶产业的发展充满能量, 如果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必然会缩短产业的寿命。作为产业中的各个分子, 也就是各个茶叶企业同样要遵循发展的规律, 不仅要向其他企业学习, 同时要乐于将自己的新技术与大家分享,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都得到发展, 使金寨茶叶产业充满生机。我相信, 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发展, 金寨的茶叶发展必然能迈出喜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宋宏.中部工业化的聚集资本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访谈录[N].经济师, 2006.10.

[2]李闯.浅谈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几点认识[J].经济研究, 2010.

安徽茶叶 篇5

由于茶叶的自身特性———保健、卫生、安全等功效, 茶叶被公认为最贴近自然的健康饮品, 也因此发展成为了一个绿色产业。安徽省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传统, 是我国主要产茶地区。茶叶也是安徽省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2013年安徽省拥有茶园面积为155.32千hm2、年产茶叶10.09万t;相比于12年的149.69千hm2和9.54万t, 茶叶产量明显上升。省内产茶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 茶叶生产有广而散的特点。虽然有名优茶品种, 但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基本的品牌。

2 基于钻石模型四要素分析

依据波特的观点, 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条件。

2.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作为互通有无之根本可以被归纳为这三类。通常来说这些要素是混合出现的, 作为分析我将其划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高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 必须通过企业的自我投资创造。

2.2 地理位置

从地域上看安徽位于我国中部, 区位优势明显。便捷的交通网络, 有利于茶叶经济的发展与流通, 对于促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加强物资资源交流, 提升茶叶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气候条件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 气候都偏向温和, 光照十分充足。

在高级要素, 安徽是农业大省, 科学教育水平十分出众, 安农大茶学是我国最早的茶学系, 其实验室在15年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2.4 科研力量

安农大茶学系是农业部的重点学科, 科研力量雄厚, 目前茶叶学系有多个研究单位, 科技水平及其出众。

劣势:一方面茶农以及小作坊为主的生产方式在资金发展方面有所受限, 虽然安徽省对扶持茶叶产业有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 但力度有限, 制约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茶叶生产的机械十分传统, 达不到规模化标准。

2.5 需求条件

依据国内的市场需求情况, 产业消费量及潜力十分巨大。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茶叶产量为192.45万t, 其中安徽茶叶产量为10.09万t。

国际市场方面, 欧盟是我国茶叶外贸的主要市场, 但最近几年, 由于农药残留的标准提升, 其出国收到很大影响。以啶虫脒为例, 14年的检测限量提高了一倍。这一部分影响较大较为复杂, 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2.6 相关支持性产业

茶叶产业支持产业一般是指茶叶加工行业, 安徽省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加工体系, 但是缺乏龙头企业。另外茶叶深加工比较落后, 其产品附加值过低。

2.7 茶叶企业间的竞争

十大名茶安徽独占其四, 但是安徽省茶叶生产处于小农生产的模式, 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有500多万人, 近200万户, 平均每户经营667m2, 茶园经营过去原始。企业方面, 安徽有近万家茶企, 不过仅仅只有十余家处于业内百强, 而且排名靠后。总体来说企业规模太小、实力过弱。

2.8 机遇与政府作用

安徽省政府近年来一直实行农业产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对安徽省茶叶产业来说是个历史机遇。

钻石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的茶叶产业在自然资源禀赋、科技水平水平以及茶文化历史方面都具有优势, 但在相关支持性产业上, 安徽省茶叶产业则属于竞争优势。

3 建议与对策

第一, 要改变茶叶种植过于分散情况, 发展生态园;针对散户种植, 要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确定主导产业, 发展出安徽的龙头企业, 依靠龙头带动, 发展规模经济, 同时将安徽省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合并或平等合作的方式联合起来, 共同发展成为大型茶叶公司等形式来发展出竞争优势。

第二, 要发展出安徽省自己的茶叶产业品牌, 进行文化方面营销。利用安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从产品文化角度来提高安徽茶叶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出徽茶文化、徽茶品牌。

第三, 安徽省茶叶产量发展迅速, 其配套的、相关的支持行业要迅速发展起来以便提供便捷的服务。这同样也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大力支持。

安徽茶叶 篇6

农业作为关系民生的基础产业,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当前国内农业双重比较优势丧失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未来专业化发展的一条可行性道路,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破土而出。国内对于合作社的研究,从早期对国外合作社的学习探索和对国内合作社的内部制度研究(国鲁来,2001;秦中春,2007),转变为目前对国内合作社真实性和规范性的探讨研究,有学者认为,由于异质性和政策性因素现实中难以存在真实的合作社(邓衡山等,2014),但大部分学者对于合作社仍持乐观态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民自愿联合起来,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事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开发和保护自己正当利益的自治联合体或经济组织(秦中春,2007)。

一般认为,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参与数越多,农户参与程度越高,那么合作社发展越稳定,对于农业的专业化发展越有利。而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参与度并不高,对推动农业专业化所起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国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128.88万个入社农户约9 4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左右。而根据黄山区农业委员会截至2015年6月底的统计数据推算,安徽黄山区的茶叶合作社农户入户率仅为4.5%~6.8%,远远不及全国农户入社率水平,茶叶合作社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因此,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对提高黄山地区的茶叶合作社农户入社率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黄山地区的茶叶产业化发展,在“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发挥安徽黄山地区的名优茶优势,实现茶农的增收、茶叶产业化的发展以及茶文化的传播。

一、理论分析与数据描述

(一)理论分析

农户作为茶叶合作社的主体,他们的加入意愿受到以成本收益分析为主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里主要考察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内部因素,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 农户户主特征。

农户户主特征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农户的性别、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户对合作社的了解程度这4个变量,研究把主导家庭发展的的农户作为户主,认为他们在决定家庭茶叶生产经营的相关事宜上具有主导作用。

2. 农户家庭特征。

农户的家庭特征比较宽泛,此处主要针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数、农户家庭的农业劳动人口数以及农户的家庭茶叶种植年收入3个变量进行分析讨论,划分家庭人口数与家庭农业劳动人口数主要是出于对农业兼业的考虑,理论上农业劳动人口数越多,即同等规模下的农户家庭兼业程度越低,对茶叶种植的自主性越强,那么对于合作社的依赖程度越低,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越低。

3. 农户生产特征。

农户的生产特征主要考察农户的茶叶种植年数以及农户的茶叶种植面积,前者关系农户的生产经验和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后者反映农户的生产规模。

(二)数据描述

1. 数据来源。

研究根据调研需求进行样本选择,最终确定了新明乡举坑村和谭家桥聂家山为样本村。新明乡举坑村位于黄山区东北部,靠近太平猴魁的生产发源地猴坑,而黄山区谭家桥镇聂家山地处黄山区东部,以黄山毛峰为其特产。两个地区均符合样本村选择的条件,具有较好的样本代表性。研究者在两个村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为86%,样本村的大致概况(见表1)。

注:新明乡举坑村并没有精确的农户数据资料,这是调研人员依据当地政府和村民的讲述进行的合理估计和统计。

2. 样本数据描述。

研究依照前述理论分析的影响因素讨论和二元模型建立的需要,将调研得到的农户数据进行整理,表2是整理后的样本数据结果。

二、实证分析结果

研究运用Eviews计量分析软件建立一个二元的LogitRegression(Robust Covariances:Huber/White)模型,模型表达式如下式[1]:

(1)式中,pi表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概率,X1~X9分别如表2所示,β0表示常数项,β1~β9为待估系数,μi为随机误差项,最终的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见下页表3)。

综合上表分析,对于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户户主特征对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的影响

首先,农户的年龄对农户加入合作社意愿产生负影响,即说明农户的年龄越高,他们对于合作社这一新型组织的接受程度越低,他们越倾向于传统的小农经营,对于接受新事物的风险偏好程度更低,故而加入意愿较弱。其次,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加入合作社意愿产生正影响,反映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合作社的接纳程度越强,越能从长远角度分析合作社利弊,加入意愿也越强烈。此外,农户对于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对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不产生影响,结果与预期不符。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样本农户对于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均比较低,而且农户之间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结果是彼此产生影响,故而与预期不符。

(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的影响

农户的家庭人口数对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不产生影响,而农户家庭农业劳动人口数对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是产生负影响的。调查表明,这是因为茶叶生产具有强烈季节性,使得农户兼业与自主进行茶叶生产经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故而农户并不依赖合作社。农户的家庭茶叶年收入对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是产生正影响的,主要是因为农户的家庭茶叶年收入越多反映该农户对于茶叶收入的期望值越高,在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希望加入合作社来规避风险,获得更高收益。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三)农户生产特征对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的影响

模型结果说明农户的茶叶种植年数对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不产生影响,而茶叶种植面积对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产生负影响。研究认为,种植年数的增加伴随着市场交易次数的增长,但难以改变小农户的市场被动地位,而种植面积的多少却决定着农户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能否产生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故而种植面积大的农户可能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交涉地位,从而不愿意加入合作社。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实地调研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农户入社率不高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仍以小农经营为主,小农经营的思想根深蒂固,也反映出有关部门对于合作社的宣传以及合作社自身经营管理的不足。即使现有状态下的小农家庭经营不可否认是十分有效率的(舒尔茨,1987),但在未来人多地少和环境气候恶化的压力下,专业化经营更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改革的要求。同时调查显示,农户对于加入合作社还是持有一定倾向心理的,只要能解决好农户的收益问题,做到真正为农户谋利益,那么合作社就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黄山地区就可以继续推广发展茶叶合作社。

(二)对策建议

黄山地区要真正发展茶叶合作社,必须密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适当方式大力宣传合作社,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受教育水平并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不够。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针对当地农户的具体情况进行宣传,确保农户能够深入了解合作社这个组织。第二,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户的教育培训,培育新型的技术型茶叶农户,生产高质量的茶叶,以名优茶来保证当地茶叶的持续发展。第三,合作社自身要积极寻找市场,在政府的政策号召下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努力推广茶叶品牌,让茶叶得以发挥品牌优势获得更多收益,并在市场中适当进行茶叶生产链的延伸,创造更多价值。第四,加强合作社契约紧密程度,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公约条款应予以法律效力,将农户与合作社紧密联系,使得合作社和社员之间有良好的监督互相监督,保证合作社的效益。同时,通过奖惩制度激励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合作社内部的良性竞争推动合作社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中春.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一种选择——基于苏州市古尚锦碧螺春茶叶合作社改制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7,(7).

[2]蔡荣,韩洪云.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2,(5).

[3]邓衡山,等.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现实检视——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农民合作社[J].中国农村经济,2014,(7).

[4]刘勇.西方农业合作社理论文献综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国鲁来.合作社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1,(4).

[6]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

上一篇:建筑项目实施下一篇:电气照明与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