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标准物质(共3篇)
茶叶标准物质 篇1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被测量值的分散性, 并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它可以给出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是对测量结果质量的定量评定。应当说, 测量结果必须有不确定度的表述, 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不确定度是由多个分量组成的, 其中一些分量可用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评价并以实验标准偏差表征 (A类评定) ;另一些分量可以用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评价, 也可用标准偏差表征 (B类评定) 。检测工作中应通过分析和识别检测过程的不确定度, 使测量的结果更合理, 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1 测定方法
1.1 测量过程
采用国家标准GB5009.12-2010[1]的方法测定食品中铅含量。
湿式消解法:称取试样1~5 g (精确到0.000 1 g) 于锥形瓶或高脚烧杯中, 放数粒玻璃珠, 加10 m L混合酸 (NHO3+HCl O4, 9+1) , 加盖浸泡过夜, 加一小漏斗于电炉上消解, 若变棕黑色, 再加混合酸, 直至冒白烟, 消化液呈无色透明或略带黄色, 放冷, 用滴管将试样消化液洗入或过滤入 (视消化后试样的盐分而定) 10~25 m L容量瓶中, 用水少量多次洗涤锥形瓶或高脚烧杯, 洗液合并于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 混匀备用;通过测量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系列吸光值并求得吸光与浓度关系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利用得到的线性方程, 通过测定样品的吸光值测得样品的浓度。
1.2 测量仪器
日立Z-20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3 环境温度
温度 (20±2) ℃, 相对湿度50%。
1.4 建立数学模型[2,3]
试样中铅含量为:
式中:X———样品中铅的含量, mg/kg
C0———为工作曲线上查得空白溶液中铅的浓度, ng/L
C1———工作曲线上查得试样溶液中铅的浓度, ng/L
V———为被测试样溶液体积, L
M———为样品质量, g
2 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
由于采用的方法是国标法, 且是在指定的范围内使用, 对总体偏差的影响量主要要包括以下部分:
(1) 标准溶液配制及测定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
(2) 样品称量质量、处理后定容体积、重复测定所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
(3) 分析仪器的相对不确定度。
3 不确定度的计算
3.1 配制标准溶液配制及测定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 (Cg)
标准工作溶液配制过程:1 000μL移液枪准确移取1 m L浓度为1 000μg/m L的铅标准溶液, 置于100 m L容量瓶 (A级) , 用0.5 mol/L硝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制成浓度为10μg/m L的铅标准工作中间溶液;用1 000μL移液枪准确移取0.4 m L浓度为10μg/m L的铅标准工作中间溶液, 置于100 m L容量瓶 (A级) 用0.5 mol/L硝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制成浓度为40 ng/m L的铅标准工作溶液。
标准溶液计算公式:
式中:Cm———标准母液的浓度, 1 000μg/m L
Vm———标准母液的用量, 1 m L
Vg———配制工作液所用容量瓶的体积, 100 m L
Vz———中间标准液的用量, 配制40 ng/m L的工作液所需中间液0.4 m L
Vr———配制中间标准液所需容量瓶的体积, 100 m L
各分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1) 标准母液引入的的相对不确定度 (U (Cm) )
根据标准物质证书, 已知铅标准储备液1.00 mg/m L,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0.7%, k=2则相对不确定度:
(2) 1 000μL移液枪配制标准中间标准溶液引入的的相对不确定度
1 000μL移液枪的允差值为±0.005 m L, 按正态分布评定, k=2, 则:
相对不确定度
相对不确定度
(3) 容量瓶 (100 m L) 的相对不确定度U (Vg) [3,4], 其中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 容量瓶体积的不确定度, 容量瓶 (100 m L) 的容量允差为±0.06 m L, 按均匀分布, 换算成标准偏差:
第二, 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与校正时的温度不同引起的体积不确定度为 (±3℃, 溶剂水在20℃膨胀系数为2.1×10-4℃-1, 则p=95%时体积变化区间) , 假定温度变化为矩形分布, , 则温度引起的不确定度为:
以上两项项合成得出: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 1 000μL移液枪配制标准工作溶液引入的的相对不确定度
1 000μL移液枪的允差值为±0.005 m L, 按正态分布评定, k=2, 则:
(5) 配制中间标准液所需容量瓶U (Vr) 的相对不确定度同 (3) 相对不确定度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综上所述, 配制标准工作溶液产生的相对不确定度 (Urel (Cg) ) 为:
3.2 样品称样时产生的不确定度Urel (W)
本次实验使用编号为199735DA0148天平, 天平鉴定书给定允差为±0.10 mg, 重复性为±0.15 mg, 按矩形分布处理, 样品称样产生的不确定度为:
样品平均称样量2.000 0 g,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3.3 样品处理后定容产生的不确定度Urel (V)
样品经前处理后的消解液用25 m L的B级容量瓶进行定容, 25 m L容量瓶中溶液体积有2个主要不确定度来源, 校准和温度效应。
第一, 容量瓶体积的不确定度, 容量瓶 (25 m L) 的容量允差为±0.02 m L, 按均匀分布, , 换算成标准偏差:
第二, 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与校正时的温度不同引起的体积不确定度为 (±3℃, 溶剂水在20℃膨胀系数为2.1×10-4℃-1, 则p=95%时体积变化区间) , 假定温度变化为矩形分布, , 则温度引起的不确定度为:
以上两项项合成得出: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0.037/25=1.50×10-3
3.4 仪器拟合标准曲线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 (Q)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所配制标准工作液的吸光度, 每个标准浓度的测定2次。
标准曲线为:y=3.8244×10-3x+5.6773×10-3, 其中斜率b=3.8244×10-3, 截距a=5.6773×10-3, 相关系数为R2=0.9990。
工作曲线拟合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 (Q) 数据见表2。
urel (1) 计算公式表示为:
式中:n———测试标准溶液的次数, n=6×2=12
p———测试样品的次数, 2
———各个标准溶液浓度的平均值, =17.5 ng/mL
'———样品浓度的平均值:'=18.461
b———工作曲线的斜率, b=3.8244×10-3
j———下标, 测试标准溶液的次数
3.5 测量样品重复性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 (X)
绿茶中铅平行测试的结果 (mg/kg) 如表3所示。
测量不确定度:
算术平均值的不确定度:
则有:
3.6 分析仪器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 (J)
日立z-20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石墨炉测定的RSD为2%, 则:
4 食品中铅含量不确定度来源
5 计算合成相对不确定度
6 扩展不确定度
取置信概率95%, 且取扩展因子为2, 则其扩展不确定度为:
7 结论
(1) 按照GB5009.12-2010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量食品中铅的浓度为: (0.1711±0.0134) mg/kg。
(2) 从“不确定度来源一览表”中可以看出, 测量不确定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作曲线的拟合引起的不确定度和试样重复测定产生的不确定度, 因此在检测中, 工作曲线的线性关系和试样重复测定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保证样品消化过程质量的前提下, 应选择最佳的仪器工作条件, 保持仪器的稳定性, 以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
摘要: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FAAS) 测定标准物质绿茶GBW10052 (GSB-30) 中的铅。建立了茶叶中铅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 分析了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通过对各个不确定度的计算合成得出被测量样品中铅含量的扩展不确定度和相对不确定度。当置信概率95%, 且取扩展因子k=2时, 茶叶中铅扩展不确定度为0.013 4 mg/kg。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茶叶标准物质,铅,不确定度
参考文献
[1]GB/T 5009.12-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S].
[2]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77-79.
[3]李慎安, 施昌彦, 刘风.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9:11-13.
[4]杜书利, 张志清, 谢军燕, 等.JJG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6:7-8.
茶叶标准物质 篇2
我县承担的农业部2011年“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县茶叶标准园项目,按照《农业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11‟67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农办财„2011‟96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县农业局精心组织和项目实施乡镇及项目业主、相关部门协同作战、艰苦努力,全面完成了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保证质量,完成项目建设
按照《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1年“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资金的通知》(川财农„2011‟327号)文件精神和《××县农业局 ××县财政局关于报送<××县茶叶标准园建设实施方案>的报告》(屏农„2011‟50号)要求,我县茶叶标准园创建具体目标任务为:新建良种示范茶园100亩;通过集成推广关键技术,使项目区现有1100亩茶园平均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项目由××县翠苑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承担,建设地点为××县锦屏镇集翠村。
根据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我县茶园标准园创建项目已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创建茶叶标准园1337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11.42%。其中新建茶叶标准210亩,完成目标任务的210%,通过集成推广关键技术,使项目区1127亩茶园实现茶园绿色防控和茶园田间作业机械化,完成目标任务的102.5%。)。
(二)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修建蓄水池24口(其中容积10 m³20口,容积50 m³4口)共400m³,耕作道2205m(其中1.8m宽1240m,0.8m宽965m),水渠1175m。
(三)购买茶园管理机械和茶树病虫害设备,建立了绿色防控档案、田间管理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四)在园区内竖立《茶叶标准园建设》标牌,加强宣传。
二、完善制度,保障资金使用
(一)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
项目建设国家投入资金73万元。其中:茶叶标准园建设专项资金50万元,配套整合科技扶贫项目资金23万元。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1、整合科技扶贫项目资金共23万元,主要用于茶苗采购以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2、茶叶标准园建设专项资金
⑴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5.1万元。其中:茶苗采购1.5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万元;培训及资料等2万元。
⑵改善生产条件41.37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36.27万元(修建蓄水池400 m³,使用资金11万元,修建田间工作道2205m,使用资金18.81万元,修建水渠1175m,使用资金6.46万元。)。配置茶园管理设施设备(粘虫色板、杀虫灯、茶园修剪机、茶园采茶机,茶园微耕机)5.1万元。
⑶实施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包括茶园投入品的使用监管,生产档案记录,对产品实施定期和不定期检测等环节的劳务费、差旅费、产品检测费等)3.53万元。
⑷合计:50万元。
(二)资金使用保障制度
为保障项目资金严格按规定使用,项目资金全额转入合作社专户,由县财政局和县农业局负责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实行专款专户管理,专帐核算,确保项目资金按照农业部、财政部《通知》(农办财[2011]67号和农办财[2011]96号)和既定实施方案要求,补助到农户、应用到项目建设。根据自查结果显示,资金使用情况符合规定。未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以拨代支、虚报项目开支等问题。
三、领导重视、明确相关责任
县府办以屏府办函„2011‟52号文件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县财政局、县农工办、县扶贫办、县水务局和锦屏镇主要领导以及××县××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成员的茶叶标准园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集约项目、集约资金、集约技术,研究制定建设工作方案和政策,协调解决建设工作中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同时,县农业局成立了由茶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相关人员组成的茶叶标准园建设技术指导组,负责技术方案的制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解决技术疑难。
四、多管齐下,加强宣传引导
为了扩大茶叶标准园的示范效应。我县采取了多种手段加大茶叶标准园建设的宣传力度,一是在园区内竖立《茶叶标准园建设》标牌;二是通过县电视台宣传报道、印发宣传资料、简报等广泛进行宣传;三是通过各种会议进行宣传。使茶叶标准园的建设工作,做到全县皆知、人人了解,并充分认识茶叶标准园建设的重要性,促进××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扎实推进,建设成效显著
(一)建园生态化,培园标准化,管园机械化
1、推广普及茶果间种模式。为增加茶农经济效益,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我县茶叶标准园中的710亩实行了茶果间作的立体种植模式,其中新建的210亩茶园均间作茵红李,500亩为茶-梨间作茶园。项目新创建的1127亩茶叶标准园茶叶平均亩产值已达6200元,较2010年亩增收1650元。
2、全面推进项目区绿色防控。项目区充分利用科技优势,采取绿色防控,通过安装粘虫色板、杀虫灯等科技手段以及茶园养鸡等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并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通过制订农药使用规范以及统防统治方案,确保了茶园合理用药,科学用药。不仅使项目区全面实现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四统一”,更重要的是减少和控制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药使用成本。2011年亩施农药平均减少60%,节约农药成本24元。
3、改善园区生产条件,推进节水灌溉与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完善标准园区基础设施以及开展测土配方工程,改善园区生产条件。目前已完成园区水、路设施配套建设,建有排、蓄、灌水系统,实现园区能灌能排。并利用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养分综合管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基肥和追肥配合,实现按需施肥。
4、推广机械应用促进茶园标准化管理,降低劳动成本。通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茶叶标准园实现茶园管理机械化,使用机械进行采摘、修剪、耕作、除草,一方面促进了茶园管理标准化,有利于茶农增产增收,另一方面,机械化管理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投入,解决了劳动力缺乏的难题,实现每亩生产成本节约450元,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二)制立标准,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农药和肥料使用管理制度
在生产中加大对投入品的管理,做到不购买、不使用禁用的农药和肥料,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和肥料,目前已建立农药、肥料进出库档案,做到农药、肥料购买、存放、使用专人负责,实现随时可查。
2、制订茶叶生产技术标准
做到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责任到园,专家技术指导到园,产品质量检测到园,指导农民按照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并建立统一的生产档案,全面记录农事操作管理,对标准园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目前已逐步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产品质量可查询,确保责任可追究。
3、园区标准化带动加工标准化,提高产品安全质量 通过标准园区建设,促进茶叶原料生产标准化、清洁化,带动了生产加工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配套相应的工艺和设备,满足了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要求。并建立了生产工艺管理制度,实现产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生产。
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之处
虽然我县茶叶标准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后,我县将严格农业部、财政部《通知》(农办财[2011]67号和农办财[2011]9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学习、提高,找问题,添措施,完善不足。通过茶叶标准园的示范效应,带动我县万亩现代茶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茶农增产增收,推动我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县农业局
茶叶标准物质 篇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抗有机磷杀虫剂的昆虫品种日益增多、有机氯农药被限制使用及禁用,从而加剧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用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测定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分析检测受到日益关注。卫生部食品污染源调查项目中,已经要求对茶叶中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污染情况进行检测。不同介质中测定氨甲酸酯类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也存在差异,不同介质(如蔬菜、水果、土壤、水等)中的分析方法已有很多。如柱后水解电化学库仑法、液相色谱法等,但其前处理繁琐,检出限也满足不了日趋严格农药限量标准[3,4]。
我国是世界茶叶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尤以绿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等闻名于世。目前检测茶叶中氨基甲酸酯类物质主要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5,6,7],由于茶叶中含有多达数百种化学成分,茶叶含有相对复杂的基质,分析研究茶叶中农药残留已成为国际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1.1 供试试剂。
甲萘威、涕灭威、克百威、灭多威标准品溶液(购自农业部环境保护检测所);有机微孔过滤膜(孔径0.22μm);试验用水为Milli-Q去离子高纯水;甲酸、乙腈、甲醇(色谱纯,TEDIA,USA)。
1.1.2 供试仪器。
聚丙烯离心管(50 mL);Milli-Q去离子水发生器(美国,Millipore公司);混匀器(德国,IKA MS 3basic);超声波清洗器(KQ5200 DE,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氮吹仪(美国,Organomation Associates,Jnc);离心机(德国,HERMLE Z-323 K);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6410 Triple Quad LC/MS)。
1.2 样品前处理
1.2.1 提取。
于50 mL具塞塑料离心管中加入称取的粉碎茶叶试样2 g(精确至0.01 g),加入水5 mL及乙腈15 mL,室温下水浴超声20 min后,10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于浓缩瓶,50℃水浴旋转蒸发干,加入3 mL甲醇+二氯甲烷(1+99)涡旋溶解残渣,待净化。
1.2.2 净化。
氨基固相萃取柱(500 mg,6 mL)先用4 mL甲醇+二氯甲烷(1+99)活化,当溶剂液面接近填料面时立即加入待净化液,将洗脱液收集于氮吹管中,用2 mL甲醇+二氯甲烷(1+99)洗涤浓缩瓶后过柱,重复1次,于50℃水浴中将收集洗脱液用氮气缓慢吹干,然后用流动相1.0 m 定容,过0.22μm微孔滤膜,以备仪器检测用。
1.3 仪器分析条件
1.3.1 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 C18柱,1.8μm,50 mm×2.1 mm(内径)或相当者;流动相:A,0.1%甲酸水溶液;B,乙腈;进样量:10μL;流速:0.30 m L/min;柱温:35℃。梯度洗脱条件见表1。
1.3.2 质谱分析条件。
毛细管电压为4000 V;雾化器压力为42 psi;干燥气温度为350℃;检测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采取正离子扫描;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干燥气流速为11 L/min;所有目标化合物的最佳碰撞电压以及相应的碰撞能量、保留时间、定量离子对、定性离子对、总离子色谱及标准样品色谱见表2、图1、图2(浓度为100μg/L)。
注:1为灭多威,2为涕灭威,3为克百威,4为甲萘威,TIC为总离子流,表示该物质的响应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提取条件优化
本方法研究的是茶叶中氨基甲酸酯类物质的测定。传统方法和文献报道较多的提取溶剂有丙酮、石油醚、二氯甲烷等或者它们的混合溶剂。通过对比试验发现,用丙酮提取时,提取杂质较多,需要净化步骤多;而用乙腈提取,杂质少,净化方法简单。
2.2 仪器条件选择
质谱数据的采集和色谱的分离在LC-MS/MS分析中同步进行。必须对合适的色质分析条件尤其是质谱条件进行设置,以期获得最高的灵敏度,从而保证每个组分均得到鉴定和分离。
定量检测模式、质量扫描范围、雾化气流量、离子源温度、离子化模式、离子源等均属于质谱条件;柱温、流动相大小、流动相组成、色谱柱类型等均属于色谱条件。质谱条件和色谱条件均需要根据样品情况进行设定。本研究优化的仪器分析条件见表1、表2。
2.3 回收率、精密度、检出限与线性关系
对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混合标准溶液进行配制,在测定条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测定,对浓度和各组分定量离子的峰面积进行标准曲线绘制,相关系数和线性关系见表3。结果表明,浓度范围为0.001~0.200 mg/kg时,4种氨基甲酸酯类物质的定量离子的峰面积和质量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采用添加标准溶液于空白样品中的方法,设置添加回收率试验,分别对不同饲料样品中所含有的4种氨基甲酸酯类物质,共设5个水平,每个水平6次重复,得到结果的检出限为5μg/kg,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05%~4.37%。
3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可以较好地对茶叶中4种氨基甲酸酯类物质残留量进行分析检测,其检测结果准确率高,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适宜大批量样品测定的推广应用。
摘要: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ESI-MS/MS)快速准确测定茶叶中灭多威、克百威、涕灭威、甲萘威含量进行研究。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样品经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HPLC-ESI-MS/MS检测分析,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方法的检出限为5μg/kg,样品浓度为0.001~0.200 mg/kg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平均添加回收率70%~75%。该方法简便、高效、准确,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国内外有关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要求,可用于茶叶中灭多威、克百威、涕灭威、甲萘威残留的分析测定。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茶叶,氨基甲酸酯类,测定
参考文献
[1]EDIT D,ATTILA G.Determination of ethyl carbamate in pálinka spirits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fterderivatization[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2010,43(10):2452-2455.
[2]李俊琐,王超.兽药残留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41-658.
[3]顾亮,丁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苯乙醇胺A[J].化学分析计量,2012(1):37-39.
[4]蒋俊树,朱莹,赵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农产品中喹禾灵残留的研究[J].安徽化工,2011(4):80-82.
[5]程静,丁磊,蒋俊树,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谷物类农产品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多残留[J].食品科学,2010(20):389-393.
[6]徐彦辉,顾亮,蒋俊树,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J].化学计量分析,2011(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