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肿瘤防治作用

2024-07-22

茶叶的肿瘤防治作用(精选9篇)

茶叶的肿瘤防治作用 篇1

摘要:茶树炭疽病是茶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叶部病害, 温度25~27℃, 高湿度条件下最利于发病, 在割后抽生的新枝及幼龄茶园普遍发生, 尤其是阴雨连绵的梅雨和秋雨季节发病重, 常常造成该病流行, 严重影响茶叶的加工品质。选择相对防治效果明显的农药防治茶树炭疽病, 可以有效提高茶产量与茶叶加工品质。

关键词:茶树,炭疽病,防治效果

福建省永泰县现有茶园面积213.3 hm2, 投产面积1900hm2, 茶叶总产量3500t。现有茶园多分布在海拔500m以上的丘陵地带, 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和多云雾的高海拔气候特征, 对茶树的生长极为有利, 但在近年来, 遇上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 茶树炭疽病危害严重, 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抓好茶树炭疽病的防治, 是提高茶产量与茶叶加工品质的关键。2011年, 本人选择农药对茶树炭疽病防治进行田间试验与示范, 药效较显著, 2a来向周边辐射推广面积达466.7hm2。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农药为50%凯润乳油, 属吡唑醚脂类杀菌剂, 由德国巴斯夫公司研发、生产, 并取得中国的专利保护。该产品已在国外60多种作物上防治真菌性病害;在国内, 已由农业部门推广应用到黄瓜、香蕉、葡萄、草莓等多种作物上。供试作物为茶叶, 品种为福云六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每处理3次重复, 共12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30m2, 小区两端设有2行保护行。每个处理各施用农药4次, 喷药时间为第1次5月20日、第2次5月26日、第3次6月2日、第4次6月11日, 各处理的第1区均使用50%凯润乳油1000倍液喷施、第2区均使用50%凯润乳油1500倍液喷施、第3区均使用50%凯润乳油2000倍液喷施、第4区均使用50%凯润乳油3000倍液喷施、第5区均使用清水喷施 (对照) , 15个小区每667m2施用总液体量均为60kg, 均采用天文TW-1601型手动喷雾器喷施。

1.3 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地点在同安镇占柄村1992年开垦的茶场, 海拔735m, 茶山为丘陵山地, 土质为红壤土, 肥力差。茶园按梯田状开发, 每坪栽种4行, 行距为70cm, 株距为50cm, 种2100株/667m2, 无配套灌溉设施。试验时间为2011年5月15日~2011年6月25日。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连续喷药4次后于6月21日进行调查, 各处理各重复小区定点调查50个芽, 每芽3~4叶, 调查茶树叶片发病率, 对发病等级进行分级统计 (表1) , 对各处理各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表2) 。

由表1和表2各区组的5个处理对比可以看出, 喷施不同浓度的50%凯润乳油对茶树炭疽病均有防治效果, 但喷施50%凯润乳油3000倍液效果明显强于其他配比浓度。

3 小结

在当前茶树炭疽病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的情况下, 选择防治效果明显的农药防治该病, 能够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与漫延, 降低成本投入, 提高茶叶产量与质量, 增加茶农收入。试验表明50%凯润乳油3000倍液在防治茶树炭疽病方面有效果明显, 防效平均可达74.49以上, 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茶叶的肿瘤防治作用 篇2

烟草和茶叶上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介绍了烟草、茶叶两种叶用植物炭疽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总结了烟草和茶叶发生该病害的防治技术.

作 者:孔凡彬 谢国红 崔乘幸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系,河南,新乡,453003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16)分类号:S432.4关键词:烟草炭疽病 茶叶炭疽病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茶叶的肿瘤防治作用 篇3

【关键词】茶叶 栽培管理 病虫害防治

孟连县是普洱茶乡一个重要产茶县之一,茶叶种植面积覆盖全县各乡(镇)。据统计,2008年全县有茶叶面积129656亩,其中种植面积74174亩,投产面积41800亩,产干茶1400多吨;野生古刹群落分布面积81663亩(百年以上古茶园945亩)种植品种主要有:云抗10号、雪芽100、长叶白毫、矮风、云瑰、紫娟、佛香等系列。茶叶作为孟连县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孟连县山区各族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边疆稳定,有着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孟连县茶区气候特点分析

孟连县最高海拔2603米,最低海拔500米,年降雨量1362.7毫米,5—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87.7%,降雨最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气温19.6℃,最低气温13℃左右;年平均日照2048小时。属典型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理位置特殊,立体气候明显,构成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适合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如板栗、茶叶、甘蔗、柑橘、咖啡、橡胶等。

2.茶树的适生条件分析

茶为常绿灌木,适应力极强,喜欢温暖、潮湿、阴蔽的生长环境,需要适当的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条件,其中主要影响条件是气候和土壤,以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为宜。

2.1雨量 茶树喜潮湿,土壤持水量要求在60%—90%之间,以70%—80%为宜;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为宜;年降雨量1500毫米至2500毫米均合适。

2.2温度 茶树喜欢温暖的气候条件,要求气温在10—35℃之间,温度以20—25℃生长旺盛。一般情况下,一年之中大于10℃的活动积温越多,茶树的生长时期就越长。

2.3海拔 要求海拔数10米至2000米,最适宜海拔600—1200米,云南以900—1600米较好。 海拔高低决定茶叶品质的好坏,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其道理就在于高山云雾多,湿度足够,气压低,日照长,漫射光多,有利于茶树光合作用,使得茶芽柔嫩,芬芳物质增多,因此茶叶醇化而不苦涩

2.4土壤茶树喜酸性土壤,忌钙质土壤,要求土壤PH值在4.5—6.5之间,PH值4.5—5.5最为适宜,自北纬40度至南纬30度之间均可栽培。我国适合种植茶叶的土壤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棕黄壤土等。以表土深、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和砂质粘土为佳,要求土层深度80厘米以上,地下水位80厘米以下。

3.茶树栽培管理

3.1茶园建设高海拔山区种植茶树,宜选择600米以上,12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的山坡地为宜,建园标准要求达到“三保”即保土、保水、保肥。5度以上的坡地,必须修筑等高梯台,梯壁倾斜度以60度左右为宜,梯层高不超过2米,一般种植面宽2—3.5米以上,梯面水平或向内倾斜,内挖排水沟。茶园必须构筑合理的交通系统及水利设施,面积60hm2的茶场需建设道路网,分设干道、支道、步道和便利机械操作的地头道。面积不大的一般只设支、步道,主道路宽6—8m,支道路宽3—4m,步道路宽1.5—2m。

3.2茶树种植茶树种植前需施足底肥,亩施2000—3000千克有机肥和150千克钙、镁、磷肥,并与土混合拌匀,合理密植。采用单条栽和双条栽的方式种植,种植沟宽50cm以上,深50cm以上;行距1.5—1.8m,株距0.33—0.35m,双条栽行距0.35m左右。

3.3茶树修剪 茶树修剪是培养茶树良好骨干枝的重要手段,根据茶树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习性,可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定型修剪株高控制在60—70cm左右。其方法是:在距离地面15—20cm处做第一次整枝剪;第二次修剪,约离地面35—40cm处平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处作第三次定型修剪,即茶树骨架枝达40—50cm左右,此时主茎达4—5层分枝。此后每年可于春茶后在树冠表层3—5cm处作轻修剪,以剪尽鸡爪枝为原则。

4.茶树病虫害防治

4.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既是一种防治手段,也是一种增产措施,主要包括抗病品种选育、适时采摘、合理修剪、冬季清园、深翻松土等茶园管理措施,增强茶树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以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

4.2生物防治利用食虫昆虫、捕食螨、寄生性昆虫、真菌、细菌、病毒或其他有益生物的天敌控制病虫害。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效果较持久的优点,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生物防治必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协调,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才能充分发挥其防治效果。

4.3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预防或杀灭茶树害虫是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最常用、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它具有速效、方便、受环境影响小等特点。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注意轮换用药,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参考文献】

[1]茶树栽培技术.

[2]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茶叶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篇4

1 无公害茶叶病虫防治的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对本区的重要病虫害进行调查, 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生特点, 确定重点防治对象,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害虫少、小的初期阶段防治, 掌握在越冬至早春活动初期及多代害虫1~2代重点防治。在防治技术的应用上, 以农业防治为主, 各种生物技术为核心, 同时发挥物理防治的优势, 适量运用植物源、矿物源农药, 尽量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在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 (AA级) 茶园中, 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

2 无公害茶叶病虫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农业防治

利用各项茶树栽培管理措施来控制茶树病虫害, 这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和关键。主要方法是: (1) 在建立新茶园时选用抗病虫害的茶树良种; (2) 在生产管理中, 注意合理修剪 (每年坚持轻修剪, 隔年1次重修剪, 将茶树叶面积指数控制在3左右) , 及时分批嫩采茶叶 (能够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危害) ; (3) 合理耕作勤锄杂草, 疏枝清园, 深翻茶园土壤恶化病虫的生活环境; (4) 高温干旱季节灌溉, 雨季清地及时排水等, 减少病害发生。

2.2 生物防治

利用病虫天敌或其产物来控制病虫害, 具有对人畜无毒、不杀伤天敌、不污染茶叶和环境, 控制病虫害作用长期持久的特点, 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的首要措施。主要方法是: (1) 在茶园中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动物, 如各类天敌蜘蛛、赤眼蜂、捕食螨、昆虫病原线虫、瓢虫等。 (2) 保护茶园中的自然害虫天敌, 营造害虫天敌生物容易生存的环境, 如为保护蜘蛛放草把。 (3) 在害虫捕捉器中使用昆虫外激素, 如性息素或其他动物植物源引诱剂。 (4) 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 如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抑制剂、放射菌、拮抗菌制剂, 应用茶尺蠖、茶毛虫病毒制剂可以有效防治茶园主要害虫茶尺蠖和茶毛虫。幼虫取食病毒后一般10多天后才开始死亡, 因此应在虫口密度很小、发生整齐的1代幼虫期施药防治, 在茶园中喷施0.1~0.2亿/ml白僵菌孢子液, 对茶毛虫、茶尺蠖、卷叶蛾类、象类等害虫防治效果85%以上, 一般喷施7d后产生防治效果。用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 效果80%以上。应用细菌制剂苏云金杆菌类 (简称Bt) 防治茶毛虫, 防效90%以上;防治茶尺蠖, 防效70%左右。 (5) 有限度使用农用抗生素、如农抗120、井岗霉素等防治真菌病害, 浏阳霉素防治螨类。注意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生物源农药中混配有机合成农药的各种制剂。

2.3 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主要方法有:人工捕杀群集性强的害虫、灯光诱杀害虫的成虫、茶园覆盖防虫网等。

2.4 适量运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防治

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苦参碱、鱼藤酮、川楝、苦楝等。如应用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喷雾, 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等效果良好。注意该药药效缓慢, 应适当提前2~3d施药。应用鱼藤酮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叶蝉类等, 可在3龄前幼虫期或发生高峰前期用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喷雾。矿物源农药常用的有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可自己熬制, 也可以直接使用45%的石硫合剂晶体。应用时应掌握在茶季结束后。用0.3~0.5°Be石硫合剂封园, 可防治茶树各种叶病、茎病、蚧类、粉虱类、螨类, 对翌年的发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应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现用现配) , 对茶树叶病和茎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但只能在秋季封园后使用。

2.5 化学农药防治

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 允许有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 但必须符合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可以使用的化学农药以菊酯类为代表的主要有: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功夫菊酯) 、联苯菊酯。在不生产夏、秋茶的茶园中, 夏、秋季节可以使用, 但每年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在生产茶园中, 最好采取对虫害挑治的方法对施药区进行隔离保护使用, 这样能减少用药量, 避免污染, 但施药区的安全间隔期必须保证在7d以上。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 为满足人们对茶叶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着手, 以农业防治为主, 生物技术为核心, 同时发挥物理防治的优势, 适量运用植物源、矿物源农药, 尽量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 介绍了茶叶无公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茶叶,无公害,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汤文秀, 孙世顺.绿色有机茶叶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4) :667.

[2]邹久安.夏季茶园管理严把三关[J].农技服务, 2006 (7) ;14.

[3]巩雪峰, 余有本, 肖斌.陕西省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6) :8286-8263.

[4]万思谦.有机茶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 2007, 24 (6) :58.

茶叶抗病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篇5

茶叶是除水以外消费最多的饮品, 具有防癌、降脂、抗感染等多种功效。国外医学文献中较早的报道有:1906年英国军医用茶叶杀灭伤寒沙门氏菌和羊布鲁氏菌[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以中、日科学家为代表, 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茶叶抗细菌、抗病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取得重要突破。本文在介绍茶叶的分类及药用化学成分的基础上, 综述了茶叶抗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丙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等的最新研究进展, 对这一重要领域新药开发的现状、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1 茶叶的分类及药用化学成分

按照制作工艺, 茶叶主要分为三大类:①不发酵的绿茶。鲜叶直接炒制或烘干, 高温可以灭活多酚氧化酶, 从而保留了高含量的天然茶多酚;②半发酵的乌龙茶 (青茶) 。鲜叶经过晒青后进行“摇青”:在摇青机中叶片互相碰撞, 擦伤叶缘细胞, 发生轻度酶促氧化作用, 待呈现“绿叶红镶边”之后再杀青、烘焙;③全发酵的红茶和黑茶 (包括普洱茶) 。红茶发酵依靠茶叶自身的多酚氧化酶的催化 (即内源性酶促发酵) , 绿叶全变成铜红色再烘干;黑茶发酵则主要利用外来微生物, 要堆积发酵较长的时间, 使叶片呈暗褐色。

绿茶鲜叶的主要药用成分是天然的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 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 它主要包括4种: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 占59%, 表没食子儿茶素 (epigallocatechin, EGC) 占19%,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catechin-3-gallate, ECG) 占13.6%, 表儿茶素 (epicatechin, EC) 占6.4%[2]。这4种儿茶素的结构式见图1。

茶叶发酵过程中, 儿茶素氧化、聚合为结构愈加复杂的多酚类, 如茶黄素 (theaflavin, TF) 、茶红素 (thearubigins, TR) 和茶褐素 (theabrownin, TB) , 茶褐素分子量最大。EGCG是国内外研究最多的茶叶成分。

除了茶多酚外, 谷氨酸γ-乙基酰胺 (俗称茶氨酸) 也是重要成分。在茶叶中已发现20多种氨基酸, 其中茶氨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50%, 它是茶叶和部分山茶科植物特有的化学物质, 在干茶中占重量的1%~2%[3]。

2 茶叶抗病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2.1 抗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的代表种,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 病毒颗粒表面披有包膜。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分为甲、乙、丙三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病毒表面有2种包膜蛋白:血凝素 (HA) 负责病毒的进入 (吸附、内吞) , 神经氨酸酶 (NA) 负责病毒的释放, 这2个蛋白的基因极易变异, 根据其抗原性又可将甲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亚型, 如H1N1、H3N2、H7N9等。

早在1993年, Nakayama[4]就利用细胞培养、电镜观察技术, 证实绿茶成分EGCG和黑茶成分茶黄素-3, 3'-双没食子酸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膜上。2002年, Imanishi[5]发现绿茶抽提物还可抑制胞内体、溶酶体等与病毒内吞相关的细胞器的酸化。2003年, 周瑞玲等[6]开展了小鼠活体动物实验, 证实抗病毒茶对流感病毒FM1株感染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且有显著的解热、抗炎作用。2007年, 英国Oxford JS连续发表2篇论文, 提出纯天然的绿茶抽提物QR-435像纸面膜一样贴在H3N2流感病毒表面, 防止其扩散和传播, 在病毒感染雪貂的活体动物模型上发现QR-435防治效果优于罗氏公司的专利药“达菲” (中药八角中提取的莽草酸的衍生物, 特异性作用于神经氨酸酶、抑制病毒释放) [7,8]。多数学者认同茶叶抗流感病毒的分子机制是:茶多酚与病毒包膜结合, 阻挡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或者子代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表面释放。也有报道称L-茶氨酸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抵御流感病毒[9]。

2012年, Sriwilaijaroen[10]报道, 一种在东南亚、日本以及中国客家流行的时尚饮品———番石榴叶茶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进入和释放, 在总单宁含量相当的情况下, 番石榴叶茶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是常规绿茶的2~5倍, 具体的药效分子还有待鉴定。2014年, 钟南山院士团队系统比较了几种茶多酚抗H1N1流感病毒的活性, 发现茶黄素>原青花素B2>原青花素B2双没食子酸>EGC>EGCG, 提示茶黄素和原青花素B2等二聚分子有更强的活性[11], 进一步分析构效关系可望发展出更加高效的先导化合物。

2.2 抗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 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毒基因组是两条相同的长约10kb的正链RNA, 可以逆转录为DNA并与人染色体DNA整合。艾滋病毒也有类脂包膜, 包膜蛋白gp120位于最表面, gp41则是跨膜蛋白。病毒感染靶细胞 (T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 的第一步是gp120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CD4分子结合, 导致gp41构像发生改变, 启动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的融合, 随后病毒核酸释放进入胞浆。

陶佩珍等[12]报道绿茶EGCG和ECG对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近年, 越来越多的专家倾向于认为茶叶抗艾滋病毒是作用在病毒进入细胞这一环节。Kawai[13]2003年提出EGCG与宿主细胞CD4分子结合, 从而阻断病毒gp120与CD4分子的结合。Williamson[14]2006年用核磁共振波谱学等方法证实EGCG与CD4可结合, 且Kd常数高达10nmol·L-1, 流式细胞计数分析显示EGCG减少了病毒gp120与人T淋巴细胞上CD4分子的结合。2009年, Nance[15]再次确认EGCG通过阻断gp120与CD4的结合来阻断病毒入侵宿主细胞。

南方医科大学刘叔文与复旦大学姜世勃合作研究发现[16], 含有90%茶黄素的黑茶天然浓提物 (TFmix) 靶向艾滋病毒跨膜蛋白gp41, 阻止病毒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半数有效浓度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 IC50) 小于1.2μmol·L-1。TFmix也可以抑制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活性, 但IC50却高8倍, 提示逆转录酶不是主要靶标。黑茶浓提物经济、高效, 可望作为杀微生物制剂用于防治艾滋病毒的性传播。

2.3 抗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有包膜, 属于黄病毒科肝病毒属。德国汉诺威医学院Ciesek[17]、法国里尔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Calland[18]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荣阁研究组[19]几乎同时 (2012年3月前后) 各自独立报道, 绿茶EGCG抑制HCV复制的作用环节主要是病毒的进入, 包括病毒膜与细胞膜的融合、病毒在细胞-细胞之间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是不完全双链DNA病毒, 有包膜, 属于嗜肝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华林研究组发现, 绿茶抽提物可有效抑制HBV复制, 效果优于纯的EGCG[20];陈士云研究组报道, 普洱茶抽提物也可以抑制HBV[21]。茶叶抗HBV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探索。

除了以上所述的流感、艾滋、肝炎病毒外, 国内外科学家也对茶叶抗其他病毒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如引起生殖器疣、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22],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71型[23], 引起口唇疱疹及脑炎的单纯疱疹病毒[24,25]。值得关注的新发现是:棕榈酰化修饰EGCG[24]或者茶黄素与乳酸合用[25]均可更高效地抑制单纯疱疹病毒。

3 茶叶抗病毒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从2009年深秋至2010年初夏, 日本静冈大学药学院在东村山市的三个健康看护中心开展了茶叶防治流感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26]。三个中心的197名工作人员被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98人, 对照组99人。因为正值2009年H1N1流感病毒全球大流行之后, 两组受试者均有92.9%在实验前注射过流感疫苗。治疗组日服含有378mg儿茶素、210mg茶氨酸的胶囊, 对照组服安慰剂。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流感的发病率 (4人, 4.1%) 显著低于对照组 (13人, 13.1%) , 证明绿茶可以有效防治流感病毒感染。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进行的安全性试验表明:健康个体每日口服800mg绿茶EGCG, 连续4周, 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27]。瑞士罗氏公司招募了60个男性志愿者, 测试单剂量服用50、100、200、400、800、1 600mg EGCG的药代动力学:在1.3~2.2h药物峰值达到130~3392ng·mL-1, 半衰期在1.9~4.6h。单次口服EGCG即便达到1 600mg也是安全的, 健康志愿者均可很好地耐受[28]。

德国麦迪金 (MediGene) 公司研制的新药Veregen为含有儿茶素及其他绿茶浓缩物的软膏, 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外用处方药, 治疗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生殖器疣, 已于2007年底在美国上市。目前, 该药也在以色列、丹麦、斯洛伐克等国家获得了上市许可。

在过去十多年, 茶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抗乳头瘤病毒外用处方药在美、欧上市尤其令人鼓舞。EGCG抗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都是作用在病毒膜与细胞膜的结合、融合环节, 提示有可能开发广谱药物。但总体来看, EGCG等儿茶素的化学性质不太稳定, 比较容易代谢, 且膜通透性差, 都会影响其生物学活性。对EGCG进行一系列的酰化修饰, 显著增强了其抗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的活性[24,29]。以EGCG及其他茶多酚或者茶氨酸为先导化合物, 可望创制更多、更好的抗病毒新药。

摘要:绿茶的儿茶素、黑茶的茶黄素以及茶叶特有的L-茶氨酸是重要的药用化学成分。近年, 国内外科学家在茶叶抗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丙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本文综述了茶叶抗病毒作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茶叶的肿瘤防治作用 篇6

茶叶是一种亚热带的多年生植物, 其特点是“喜暖怕寒”, 属于阴性植物。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 所以茶叶对生长的气候条件的要求十分严苛。由于对温度的敏感, 热量会对茶叶的生长发育速度及其生长周期以及茶叶最终的质量口感形成影响。气温的变化也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 在年平均温度12~26℃间, 地区性的茶叶种植在这样的温度下是最合适生长的, 这样的环境下, 茶叶的生长环境优良, 茶性较醇厚, 口感好, 回味中甘甜, 无苦涩味。本文主要从茶叶种植所需的适宜的气候条件出发, 对气候条件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规划出一些合适的防治措施, 从而保证茶叶种植的质量。

2 茶叶种植适宜的气候条件

2.1 对温度的要求

茶叶的种植对于温度的要求是苛刻的, 茶叶的特性是喜好温暖的地区, 因此在茶叶种植中对于气候的要求便是温度较高。通常情况下, 茶叶种植适宜的平均温度为15℃以上, 当温度处于15~20℃的时候, 茶叶的生长速度是飞快的, 然而当温度高于这样的适宜温度, 处于20~30℃时, 茶叶的生长便会变得缓慢。这样的情况下, 茶叶会出现易老化现象, 当温度再高一点, 达到35℃以上, 这时茶叶便会出现停止生长的现象。所以在15℃的气候温度下, 茶叶的生长最好。

2.2 对水分的要求

茶叶种植的过程需水量是极大的, 只有在充分吸收水分后才会出现旺盛的生长。通常情况下, 每年的降水量约在1500mm, 相对湿度约为88%以上时, 是最适宜的。这样的水分下, 茶叶的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才不会受到气候的破坏及影响。由于气候的影响, 水分的过多或过少, 以及降水的质量, 都会茶叶的种植形成影响。一旦发生干旱或洪灾, 都会对茶叶的种植形成危害。

2.3 对光照的要求

由于茶叶属于绿色植物, 其生成的有机物90%以上都是依靠光合作用来形成的, 因而光照是茶叶种植中的必要因素。而光照中红光和黄光容易被茶叶表面所吸收, 更有利于茶叶的生长, 所以在茶叶种植中需要增大对红光和黄光的接收, 以便于茶叶表面的吸收和利用。合理的光照下, 茶叶的叶子才会长得更加肥大, 香味才会更浓, 才会形成高质量的茶叶。

2.4 对热量的要求

茶叶在生长中, 热量影响着其生长发育的速度, 其生长周期的长短也会受到热量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 适当的热量是茶叶质量的保障。在茶叶生长中, 日夜温差的存在会影响热量的生产, 进而影响茶叶的生产发育速度和其质量。在冬日里, 热量通常情况会达不到茶叶所需标准, 这就会造成树体在冬日里无法安全过冬, 从而会在种植过程中形成茶树被冻死或冻坏的现象。

3 气候条件对于茶叶种植的影响

3.1 干旱

茶叶种植的最适宜的降水量为1500mm左右, 然而由于气候的变化, 年降水量常会出现与往年同期降水量不同的情况, 当降低到一定的数值后, 便会出现干旱的现象。在一些茶叶种植地如南糯山种植中, 在1979年的秋天到1980年的7个月内, 该区较常年同期降雨量减少了170%~180%, 属于重旱, 春茶减半。实验数据表明, 当降水量低于1500mm时便会对茶叶的生长产生影响。

3.2 风雹

大风和冰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局域性的灾害气候, 大风会肆意吹拂茶园, 冰雹会打压茶园中茶树, 这样的气候条件, 会影响茶树的正常抽枝开叶。当大风和冰雹的威力较大的时候, 茶树上的枝条和茶叶便容易受到损坏, 茶树的枝条也常会被大风吹乱, 被冰雹砸折, 这样恶劣的气候会影响茶叶的生长和种植, 一定程度上降低茶树的产量。

3.3 极端温度

极端天气是指相对于正常天气, 气温处于极低或极高的情况。研究人员做过对比研究, 实验表明:当温度处于15℃时, 茶叶中的生长酶活性处于最大值, 在酶的作用下, 茶叶的生长最快。相对于对比实验, 温度处于15℃以上和以下, 其生长速度明显是缓慢的, 当处于-5℃左右时, 其生长将会处于停滞状态, 其受冻的程度和低温的持续时间是有关的, 当温度处于极高时, 茶叶的生长也不会是顺利的, 最高在34~44℃左右下, 茶叶生长, 临界温度为45℃, 超过这个温度, 茶叶将不会生长。

3.4 蒸发量

当气候出现变化时, 其蒸发量会出现明显的波动, 当水分蒸发后, 空气中的湿度便是在发生着波动变化。在茶叶生长期间, 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80%~90%时, 茶叶的生长处于最大化的。而当空气中湿度小于40%时, 茶树上枝丫的生长速度是最慢的。所以当蒸发量出现波动时, 这样气候对于茶叶的种植及生长是有危害的。

3.5 倒春寒

倒春寒指的是一种突发性的冬春寒气袭击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具有突发性, 寒气是直逼茶园的。这样的气候情况多数是出现在春季的。当遇到这样的倒春寒时, 茶园中的茶叶大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冻伤等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茶树的产量和茶叶的质量。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

在气候多变的面前, 人们是无法预知气候的变化的, 能做到的只是一些防范措施。在茶园种植中, 可以时刻关注气候变化, 在遇到大的干旱, 春寒等气候突变时, 及时做好防范灾害的工作, 同时也要加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尽可能的降低气候给茶叶种植带来的影响。

4.2 精细化服务, 组织气象技术人员指导

气候的变化具有突发性,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茶叶的种植过程中, 可以推广精细化服务, 在遇到气候灾害后, 对茶叶进行精细化的服务和补救。还可以定期的组织气象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茶园工作人员进行指导, 使得茶园工作人员对于气候产生一定的了解, 从而减少气候对于茶园种植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4.3 选用抗寒抗旱的茶叶品种

由于气候常会出现干旱严寒的情况, 所以在茶叶种子的选择中, 为避免受到气候寒冷和干旱的影响, 可以选用一些抗寒抗旱的种子。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茶叶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受到气候的影响, 而影响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4.4 建设气候监测系统

由于气候是属于自然界中不可预测的一部分, 所以人们无法预知气候会在何时发生何种变化。在茶园的种植中, 可以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气候监测系统, 通过系统对于数据的分析整合, 从而分析出气候的变化, 以及气候存在的潜在的危机和灾害, 并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 从而做好迎接气候突变的准备。这样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气候的变化会起到一定的监测作用, 从而会大大的降低气候对于茶叶种植的影响, 保证了茶叶的质量。

5 结语

在探究茶叶种植的气候适宜条件时, 其意义是重大的, 茶叶种植必须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区及适宜的生长条件下, 因而对于茶叶适合的气候条件必须要做相应的研究。在对于气候条件对茶叶的种植影响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茶叶种植中会遇到的各种气候问题, 如干旱, 风暴等等。以至于在茶叶种植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气候的变化, 从而做好适当的防治措施, 来保障茶叶种植过程中的质量。茶叶种植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 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会是越来越深入的, 茶文化的发展也是会源远流长的。这就更加要求对于茶叶种植要十分严格严谨, 必须对气候灾害进行一定的了解及防治, 从而保证中国茶业的文化的源远流长, 同时保证茶叶的高品质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利才.南糯山种植茶叶的气候条件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12) :82.

[2]李云杰.宜宾县茶叶生产适应性气候分析及高产对策[J].四川气象, 2005, 25 (4) :25~27.

[3]谢绍宁, 李莲康, 吴进忠, 等.道真县茶叶种植区气候条件分析[J].科技与生活, 2010 (20) :7.

谈茶叶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作用 篇7

1 品牌的定义以及如何形成品牌特色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价值, 是某一个主体在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独有无形标志。可分为企业品牌、文化品牌、城市品牌等等。好的企业品牌必然具有大量消费者认可度, 对该企业产品的市场价值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在众多品牌中如何形成品牌特色呢?首先需要品牌定位适当。茶叶品牌的定位较复杂, 需要从种植、加工、销售、服务、文化历史等整个产业链全面谋划。各地茶叶中小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 一些企业加工工艺不够先进, 产品质量不高, 需要政府扶持;二是企业资本缺乏。茶企缺乏资金往往导致一些企业发展缓慢, 甚至是只能维持现状, 无力发展壮大, 后劲不足。三是品牌知名度差。不少茶叶企业往往由于资金不足对茶叶品牌宣传推介不力, 影响知名度的提升, 不利于品牌建设。这些问题政府都应当给予大力扶持, 支持茶企搞好品牌建设, 提高茶产业发展水平。

2 茶叶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 全国茶叶种类丰富, 竞争激烈, 要想推动茶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确保茶农、茶企增产增收, 必须着力突出茶产品特色, 打造茶叶知名品牌。

2.1 品牌建设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近几年, 各地茶叶发展势头旺盛, 竞争也相应激烈。如何在产量增加的同时, 防止农民“增产不增收”, 确保“既增产又增收”呢?必须在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同时, 强化茶叶品牌建设, 深度挖掘市场潜力,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2.2 品牌支撑能有效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保证茶农增产增收

品牌代表竞争力更是利润率。据了解, 富阳地区的拔山茶茶叶品质与西湖地区龙井茶相近, 但在价格上相差极大。清明后的拔山茶平均价与西湖龙井相差2-3 倍。类似情况在各地都较普遍。由此可见品牌在经济市场中的巨大作用, 也凸显了建设良好品牌的必要。各地茶叶质量差距其实并不大, 一些茶区茶农增收的难点在于没有形成品牌, 或者知名度不够高, 品牌还不够硬。

2.3 茶产业区域建设离不开茶叶品牌

自古以来, 国人的生活就与茶文化密切联系。一些地区组织的茶乡观光, 茶园游览、自助采茶、茶文化交流等活动, 受到许多热衷运动休闲人士的青睐。当今国内各地城市化建设中, 都会将茶文化加入到建设进程中。良好的茶叶品牌建设对本地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有非常好的支持作用, 茶叶品牌建设正是推进区域建设的良好载体。

3 如何在扶植产品品牌建设上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茶叶产业如何在原有大农业发展基础上占有一席之地, 并促进本区域茶产业发展, 成为本区域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在“找特色、强质量、拓市场、勤宣传”上做文章。通过茶叶质量监管、品牌宣传、组织协调、科学整合中小茶企做大做强, 提升资本实力和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区域跨越, 提升茶产品知名度, 逐步推动茶叶品牌建设。

3.1 通过引导、监督, 找准品牌定位, 确保茶叶质量良好, 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想实现茶叶品牌建设的大发展, 实现区域茶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品牌地位, 必须确保自身产品质量过硬。这就需要政府在茶叶的种植、加工、储存等各环节加以扶植、引导、监督, 并引进先进地区的好经验。

3.1.1 茶叶生产环节的政府行为

政府可以在农业技术、质量监管、商标注册等方面统筹谋划、有机结合, 制订出“茶叶帮扶计划”, 由各部门分头实施。农业部门通过茶叶科技下乡等多种方式, 开展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园土壤测量和配方施肥技术以及低产茶园改造、换种等;在茶叶品牌商标认证上需要工商部门积极配合及时办妥;当地茶叶质量把关还需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各级质量标准来实现, 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有效推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3.1.2 引进创牌经验, 实地加以印证

浙江省的径山茶、安吉茶在打造茶叶品牌的建设中, 通过各项申报、申请、认证, 获得各类比较响亮的称号, 赢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品牌价值呈现居高态势, 2010 年的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中, 径山茶估值高达9.62 亿元, 同时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这些茶叶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 凸显了品牌的力量和品牌建设带来的良好效益, 非常值得各茶区借鉴。

3.1.3 加大资金投入, 促进品牌建设

首先, 政府要在扶助茶农、茶企发展品牌上下功夫。为茶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向茶农提供资金或垫支种苗等费用, 采取保护政策保证种茶积极性;通过组织茶企联合, 实现资本汇集, 形成区域主要茶叶企业。其次, 把国家的相关项目同茶产业扶植结合起来, 项目资金适当向茶产业建设倾斜。第三, 优先安排资金扶持本地发展潜力较好的茶企业。

3.1.4 规范茶叶标准化生产

政府部门应当引导、监督茶叶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 在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严格把关, 实行严格统一的标准, 保证产品质量过硬, 为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3.1.5 引导发展绿色有机茶生产

从茶叶产地建设、原料使用到粗加工、深加工、质量检验等全过程对茶叶质量进行控制, 按绿色与有机茶标准进行把关。在技术上积极引进先进措施;设备方面要引导茶企本着“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的思路择优汰旧。

3.1.6 注重茶产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 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事茶叶的人才相对短缺, 间接导致了茶叶成本的增加。有数据显示, 近几年茶园茶工的工资呈递增趋势, 每年以近10% 的比例增加, 严重影响茶叶成本, 制约了茶叶市场竞争力。而在人才培养上, 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培训等多种措施培养茶叶人才, 但效果不明显。而我国教育体系中茶的相关专业设置稀缺, 政府务必可适当在教育体系中增加茶叶专业人员培养, 一来可有效支持茶企的发展, 二来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

3.2 通过政府指导、行业协会具体办理的方式开拓茶叶市场

茶叶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而销售环节是确保茶农、茶企增收的关键, 直接影响茶农、茶企的生产积极性, 影响整个区域发展布局。良好的茶叶市场能够为打造品牌提供强劲动力, 同时, 必须通过内部协调, 整合资源, 打造品牌, 创新茶叶发展理念, 减少区域内部的不良竞争。

3.2.1 通过茶叶协会实施主打品牌战略, 督促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服务、协调等功能

引导本区域茶叶行业协会对协会成员的产品质量、标准、销售、管理形成常态统一的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淘汰, 确保标准高、质量优、无不良竞争、管理高效, 同时加大对名牌茶叶的原产地保护力度, 在规范市场秩序要使用法律手段, 确保区域品牌茶产业健康发展。

3.2.2 组织茶产品生产销售

政府通过协会、合作社的方式, 对农户进行生产和管理指导, 农户的茶叶由合作社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3 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宣传工作

在保证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畅通的基础上, 如何强化茶叶品牌知名度成为关键, 对品牌建设实现质的提升至为关键。

3.3.1 品牌优化整合

品牌不必多, 关键在于响亮。一些地区的茶叶品牌存在数量多、种类杂、名气小、效益差等情况, 需要政府主导协调整合, 确保各茶叶企业以长远思维积极响应。将基础较好、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扶植壮大, 逐渐成为区域性代表品牌、龙头品牌, 围绕该品牌做大做强。

3.3.2 加大茶叶品牌建设宣传, 形成综合意识

本地茶叶品牌的知名度提升, 可以通过大型茶文化交流活动、各类申报、申请等措施进行主导宣传。将采茶、品茶等活动同地方政府统一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宣传, 逐步打造区域茶叶的优秀品牌。同时, 政府可以将茶产业同当地文化、旅游业相结合, 推广茶叶品牌, 推动当地茶叶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网络、报刊杂志及召开茶评会、茶产品推介会等形式, 强化宣传力度, 提高本区域茶叶的知名度;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 通过参加各地、各级的茶叶展览会等各类活动, 提升本地茶叶全国知名度, 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加强茶叶品牌创建提升茶业发展能力结合质监职能浅谈茶叶产业的发展 (富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浙江富阳31 1400)

[2]茶品牌战略建设中的文化营销研究潘志生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9月第9期

浅谈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 篇8

一、农业防治措施

利用农业技术措施来防治害虫的方法,是茶叶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现代茶叶农业综合防治技术就是根据土壤、害虫、作物三者间的关系,结合整个茶园操作过程中各种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消灭害虫危害。

常用的农业防治措施

①采摘、修剪和台刈。

根据虫害的生活习性,大多数栖叶性害虫和蛀害枝干的害虫可采用采摘或修剪和台刈的方法去除。及时采摘、合理修剪、台刈可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抑制喜湿或郁闭条件下的黑刺粉虱、蚧壳虫等,不及时采摘可导致小绿叶蝉、茶蚜等嗜叶性昆虫数量的增长。

②耕翻整地,可防治生活史与土壤有关的害虫。

冬季结合施用有机肥进行深耕培土,可将土表层和落叶层中的越冬害虫的蛹、幼虫和卵及多种病原物深埋土中,同时,也可将深土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蛴螬与象甲类幼虫暴露于地面,使之因环境不适或天敌捕食而致死。翻土时结合适当的镇压,可造成机械死亡或虫蛹翌年无法羽化出土。中耕可促进通风透气,促进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破坏害虫的地下栖息场所。一般夏秋季节翻1-2次为宜。对丽纹象甲发生严重的田块,在春茶开采前可深翻一次能大量减少害虫的发生量。

③适当间作。

小绿叶蝉发生严重的茶区,茶园不宜间作花生、猪屎豆等豆科植物;斜纹夜蛾发生地区不宜与甘薯间作,茶园附近的果树或种植遮阴树也是蚧壳虫,黑刺粉,蓑蛾等害虫的寄主植物。实践证明,大面积单一栽培茶树由于物种单纯,易诱发特定病虫害猖獗,如小绿叶蝉、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因此有机茶园的周围以保持较为丰富的植被为宜。

④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改善茶树营养条件和提高抗害及补偿能力,或因加速生长发育而避开害虫危害期,或可改变上壤性状恶化某些害虫的生存环境,甚至直接引起害虫死亡。如施用氮肥可提高茶树对茶橙瘿的抗性。石灰不利于蓟马、叶蝉的生存等。过磷酸钙作根外迫肥,对红蜘蛛有杀伤作用。施肥不当也可有利于某些害虫,引起某些嗜叶类害虫的猖獗。

⑤科学除草。

杂草妨碍茶树正常生长助长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象甲、地老虎、苔藓、地衣等害虫的生育和繁殖。多种害虫在生活史中某一时期,特别是茶树新梢萌发前或越冬期间,在杂草上生活、取食、产卵、越冬、繁殖等。勤除杂草,及时深埋则可减轻危害。但对取食杂草为主或兼食杂草和茶树的害虫,除草不当将迫使其转害至茶树。杂草常供多种天敌栖息、摄取补充营养,有的天敌可在食草昆虫上过渡繁殖,清除不当将破坏天敌资源。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害虫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天敌利用和近年出现的昆虫不育、昆虫激素、信息素的利用等。昆虫的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生物)、线虫、蛛形纲、昆虫纲(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和一些脊椎动物;此外还有尚未被利用的高等植物。生物防治可克服化学防治导致的害虫抗药成分。据粗略估计,我国茶园的天敌昆虫有500-600种。

1、生物防治途径

(1)天敌保护

保护并促使天敌自然种群的增长,以加大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保护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例如,对修剪、台刈下的枝叶,可先堆在茶园附近,以利于天敌迁回茶园;人工摘除的卵块、虫苞、护囊等应放在四周有水包围的坛、钵中,待寄生蜂和寄生蝇羽化飞出后再行处理。用草把收集蜘蛛,防治茶园害虫;用巢箱,招引益鸟啄食茶园害虫。保护蝌蚪及青蛙,养鸡鸭防治茶蚕等。

(2)天敌的大量繁殖释放

当本地天敌的自然控制力量不足,尤其是在害虫发生前期,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天敌昆虫可大量繁殖、释放于田间或温室防治害虫,主要如茶尺蠖绒茧蜂、赤眼蜂、草蛉、食虫瓢虫及农田蜘蛛、捕食螨(如大赤螨)。

病原微生物也可大量繁殖、加工为生物农药。如①细菌:以苏芸金杆菌(Bt)最普通,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用日本金龟杆菌防治日本金龟子。印度从茶园土壤中分离出变形杆菌(Proteussp.),用1:100水溶液喷施茶树,对小绿叶蝉和茶橙瘿螨很有效;②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青虫菌、黑刺粉虱、韦伯痤孢菌等。常用的还有虫霉、链霉菌等菌种的代谢菌(Bbassisna vaill)871菌株,每公斤菌粉可杀死土中65%的幼虫和蛹,出土成虫僵死率达80%,且对瓢虫、蜘蛛等天敌无致病性。③昆虫病菌:我国的病毒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从40多种害虫中分离出60多种病毒,已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毒(如茶尺蠖NPV)、颗粒体病毒(如茶小卷叶蛾GV)。其特点是寄主专一性强;在自然界滞留时间长,常能引起流行病,但现仍须通过活体繁殖;日本已大规模采用病毒防治茶小卷叶蛾和茶卷蛾,并在鹿儿岛建立了5个颗粒体病毒繁殖基地,4-6名工人可生产出供1000-2000公顷面积病毒。⑤病原原生动物:常见的有微孢子虫。微孢子虫的繁殖,一般要通过活寄生感染,目前茶树上利用尚未见报道。⑥线虫:以斯氏线虫科、异小杆线虫科和索线虫科为主,能寄生多种害虫,一般能大量繁殖。在茶尺蠖幼虫体内发现寄生有多种线虫。

(3)天敌的引种

主要是引种天敌昆虫,包括国际引种、国内引种、或近地迁移。国外应用成功较多,国内少用。

三、微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用于防治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物的制剂被称为微生物杀虫剂。

1、微生物防治的应用途径

(1)长效性持久防治

将害虫病原微生物引入和移植到害虫种群中,使疾病持续传播、蔓延,且可绵延至后代种群而获得长期持久的防治效果。常用于长期处于较高经济受害水平的害虫。检验标准不是短期内的死亡率,而是使靶标害虫种群密度持久地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以下,或使一部分害虫获得亚致死性感染,有利于疾病的传播流行。这样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真菌、细菌、线虫和原生物动物。

(2)速效性短期防治

病原物施用后较快奏效,但须反复施用以达到短期抑制害虫种群目的,效果不受害虫种群密度的限制。这种途径于防治某些经济网值较高的易感性食叶害虫,但对经济收益高的作物,也用来防治某些经济产值较低的害虫。此类病原微生物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其次为原生物和线虫。微生物杀虫剂可人为地诱导发病,有些菌剂使用后未待病在虫体内发育繁殖,就会由于病原所主生的毒素使害虫致死。易感的1-2龄幼虫可在吞食致病细菌和病毒后1-3天内死亡。有些被苏云金杆菌侵染的幼虫虽能存活数天,但往往很快停止取食不再继续为害。微生物制剂使用方法与化学杀虫剂相似。

四、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机械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最简单的人工捕杀直接或间接捕灭害虫,或破坏害虫的正常生理活动,或使环境条件变成不能为害虫接受和容妒忌的程度。既可用于预防害虫,也可在已经发生虫害时作为应急措施。

1、捕杀

利用人工或简单器械捕杀害虫。如震落有假死习性的茶丽纹象甲、用铁丝钩杀天牛幼虫,茶毛虫卵块、茶蚕、蓑蛾、卷叶蛾早苞、茶堆沙蛀虫、茶木蛾等目标大或害状明显的害虫也可采取人工捕杀的方法进行。对局部发生量大的蚧壳虫、苔藓等可采取人工刮除的方法防治。

2、诱杀

①利用昆虫有趋光性。

电灯、汽灯、油灯或篝火均可作为光源诱集昆虫。可在灯下放置水盆,水面上滴少量洗衣粉,害虫趋光落水致死。各种光源诱虫效果不一。黑灯光(见采集诱虫灯、预测诱灯)为紫外光灯的一种,波长365纳米,诱虫效果比普通灯强,能诱集多种昆虫。此外,还可以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化性、对栖息越冬场所的要求,对植物限取食产卵等趋性而进行诱杀。如诱蛾器皿内置糖、醋、酒液等,可诱杀多种害虫。用牛、马粪可诱杀集蝼蛄;有些颜色,如黄色对有翅蚜、白粉虱、蓟马有一定引诱力,可利用黄皿、黄板诱蚜作为测报和防治蚜虫及温室粉虱的措施。银色反光物则可以避蚜。

②性外激素诱杀。

昆虫的激素种类很多,但目前用于害虫防治的主要是性外激素。一般由雌虫分泌,有的雌雄均可分泌。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和干扰交配两种方式。诱捕法是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并使诱得的雄虫比雌虫多,从而造成田间雌虫保持不孕状态,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干扰交配即迷向法,其依据是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雄虫失去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不能进行交尾。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受单位面积内性外激素多少的影响。如日本在生产上已经开始茶卷叶蛾的性外激素干扰和防治茶卷叶蛾。实际生产中也可以将未交配的活体雌虫如茶尺蠖、黑毒蛾固定在以小笼中,利用其释放的性外激素诱雄虫。

3、新技术的应用

茶叶的肿瘤防治作用 篇9

关键词:有机产品认证,茶叶企业发展,作用,生产措施,发展规划

“有机茶”是以自然、卫生、安全及无农药残留为诉求重点, 结合了20世纪末健康、养生的观念潮流, 甚受消费者喜爱。有机茶基本上是以耕作方式与一般农产品为区别, 无法由外观确认。只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人们才能认识有机茶。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香表示:有机茶并不是用有机肥料栽培就叫有机茶, 有机茶除了讲究安全、卫生、健康, 原则上应包括3个条件:一是不用化学肥料, 可用堆肥, 即过去单纯的自制堆肥, 常用来作有机肥料。二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 土地和所使用的灌溉水也不可受到污染。因为合成农药有残留的问题, 会破坏生态环境, 另外, 除草剂也绝对不能用, 因为部分除草剂发现有致癌物质, 对使用者与消费者都有危害。三是从事此种方式的生产必须有3年以上的时间。如这三方面彻底执行, 所产制的茶叶才能被称为有机茶[1,2]。

1 有机产品认证对茶叶企业发展的主要作用

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有机产品的认证, 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为做大做强银奥茶业品牌, 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机茶已是银奥茶业发展的支柱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对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1.1 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增加收益

这3年来, 由于国内外茶业市场的变化, 常规茶生产效益一般, 产销形势虽然继续趋好, 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走产品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该地资源优势, 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在浙江最南端的苍南五凤乡与福建省福丁市和泰顺县2个中国茶叶之乡相邻, 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区, 山水俱佳, 海拔在300 m, 远离县城25 km的深山坞里, 没有任何污染源, 十分有条件开发有机产品, 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增加了农民收入。乡村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全乡茶园逾666.67 hm2, 现在已有3家茶企开展有机茶认证, 其中有机茶园66.67 hm2, 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年产有机茶40 t以上, 产值达1 097万元, 通过有机茶认证, 公司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经济收入增长, 并促进场容场貌改观, 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奖励。有机茶加工、销售, 大大好于常规茶叶的效益, 公司产品自营出口打入了东南亚茶叶市场, 获得了较高的利润。提高了有机茶的市场竞争力, 十分有利于销售。

1.2 有利于壮大龙头企业, 促进品牌建设

茶叶是传统农业产业, 企业在开发有机茶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 公司建立自有生产基地和自主品牌,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从而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增强了经济实力, 加强了品牌建设, 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07年开始开发有机茶时只有21.33 hm2规模, 经过多年努力, 带动了另外2家茶叶合作社发展有机茶园66.67 hm2以上, 年产量40 t以上, 成为年产值超1 000万元的全省茶产业“百强”企业, 荣获温州市名牌产品、市级优秀农业标准化推广单位、苍南县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苍南县食品安全信用先进单位、苍南县消费者满意产品企业称号, 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公司董事长许明香介绍,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公司在普尾茶场和坑口茶场投资1 300万元, 按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有机茶园21.33 hm2。改造新厂房项目建成后, 将进一步壮大企业的经营实力, 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作用, 带动周边农民致富。“银奥茶业”品牌的知名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1.3 有利于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发展有机茶实行外连市场, 内连合作社基地, 实施订单农业, 把小而全、散而弱的农户联合、组织起来, 实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 才能保证标准的实施、品质的稳定, 有利提高市场竞争力, 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推进茶产业的整体发展。经过几年努力, 到2009年底公司已有有机茶园21.33 hm2, 年销售有机茶40 t以上, 产品还出口马来西亚, 出口额达200多万元, 为扩大有机茶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1.4 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企业诚信意识

有机茶是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科学原理, 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不使用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 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的茶叶及有关产品。在通过有机茶认证过程中, 通过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 使广大员工、茶农和企业家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了很大提高。在有机茶基地要注意周边植被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营造防护林和绿化带;茶园中间作绿肥, 安装振频式杀虫灯, 在农村普及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建立和规范使用有机肥, 自己堆造有机肥, 严禁使用化肥, 对茶园病虫害采取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利用矿物源农药、禁用化学农药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对产品质量起到重要保证作用[3]。同时, 通过有机茶认证对员工也是一次诚信教育和考验, 普遍提高了员工诚信意识。

2 发展有机茶存在的问题

公司有机茶认证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功, 但在发展中还暴露出一些簿弱环节和问题, 有待解决。一是有机茶生产成本相对偏高, 产量相对偏低, 而在国内市场有机茶销售价格还不能体现“优质优价”,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有机茶与普通茶从外观上难以辩认, 市场上假冒有机茶的情况时有发生, 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查处不力, 影响了有机茶声誉和消费者信心。三是认证费用偏高, 每年都要进行考核, 增加企业经济负担。四是有机茶园替代高效农药、肥料的研究、生产滞后, 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有的还存在质量问题, 影响了有机茶的产量和质量。

3 有机产品标准执行生产措施

公司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 严格按《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管理, 主要内容为推广农业标准化、有机茶叶生产栽培技术和有机茶加工标准化, 进行人员教育培训3期, 体系培训4期和技术技能培训10期, 受训茶农达255人次;通过有机茶基地认证21.33 hm2, 有机产品认证46 t, 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盏, 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52 t, 进行了初制茶厂改造, 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和自动程控清洁化生产线, 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进, 申报了温州名牌产品, 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注册了银奥茶业、碧凤、翠凤、丹凤、雪凤、青凤等商标, 订制有机产品标志, 有机茶专门销售登记, 参加温州名优茶评比和浙江绿茶博会名优绿茶评比, 荣获了温州名优早茶评比金奖,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比金奖和全国“中茶杯”名优茶一等奖。项目完成后, 有机茶园已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 辐射全乡666.67 hm2以上五凤乡茶叶生产, 示范带动力强。通过几年来的有机产品认证工作, 公司获得了县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初制加工示范茶厂、苍南县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苍南县食品安全信用先进单位、苍南县消费者满意产品企业称号。

3.1 有机产品执行的组织与管理

有机茶叶标准化技术推广项目整个项目每年投入达20多万元, 对五凤茶叶产业能否形成省内特色产业和有机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因此, 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对这个有机产品的标准执行十分重视, 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对此公司建立以许明香总经理为组长、徐登岸副总为副组长、聘请夏成鹏为技术顾问、黄松为公办室主任的有机产品管理小组, 并且聘请浙江大学骆耀平教授专家为有机茶生产指导, 制定有机生产质量管理手册, 按GB/T 19630.1-4 2005《有机产品标准》要求认真抓好有机茶的生产, 特别要严把质量关, 还要按计划抓好生产加工, 确保有机茶质量安全;此外要对质量实行全程监督, 切实抓好有关资料的整理、收集、归档, 确保记录材料的完整性。

3.2 订计划, 抓培训, 促成效

公司每年制订培训计划, 举办各种培训班10多期, 受训人次达200多人, 开展有机茶栽培技术应用, 包括生物农药防治、杀虫灯的应用和配方施用有机肥;推广标准化加工技术。以省示范茶厂建设为目标, 对原生产厂房进行优化改造, 共履行茶厂面积2 850 m2, 提高了生产环境卫生水平;引进先进适用的加工机械, 改进工艺技术, 其中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建设一条全自动控制的名优茶加工生产线, 是浙江省第一条程控连续化名优茶生产线;产品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生产, 规模化生产银奥有机茶, 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实行QS和有机产品包装, 分级销售, 积极参展参评, 荣获了温州名优早茶评比金奖、浙江绿茶博会名优绿茶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和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 示范带动力强。

3.3 在执行标准过程的举措

一是标准化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结合各生产季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培训17期, 邀请浙江大学骆耀平茶学专家授课, 受训人次达255人, 开展有机茶标准化技术应用, 包括矿物质农药防治、杀虫灯的应用和配方施用有机肥施用技术。二是茶厂优化改造及示范茶厂建设。进行了初制茶厂改造, 改造茶厂面积2 850 m2, 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和自动程控清洁化生产线, 2009年公司被认定为省茶叶示范加工厂, 温州市农业标准化先进推广单位。三是有机产品栽培技术应用示范和品牌建设。先后申报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100 hm2, 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其中21.33 hm2通过了有机茶认证, 通过注册了银奥茶业、碧凤、翠凤、丹凤、雪凤、青凤等商标, 制作有机茶销售包装, 实行分级包装, 组织企业参加温州早茶节和 (沈阳) 浙江绿茶博会、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首届香港茶展、马来西亚食品展、哈尔滨食品交易洽谈会、东盟贸易洽谈会、韩国食品展和马来西亚食品展, 荣获了温州名优茶金奖3项、浙江绿茶博会名优绿茶金奖1项、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2项和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1项。四是为了公司产品生产和管理按GB/T 19001-2008标准和《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要求, 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制度做了制订。监控茶叶的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 规范开展各项活动的准则。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4 发展规划

苍南县有机茶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下一步是如何“小题大做”, 把处在起步阶段的有机茶产业纳入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继续保持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机茶产业的重要地位, 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规划:一是应严格按标准生产, 按规定粘贴标识, 开设有机茶专卖柜, 建立代销经销业务, 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有机食品展示展销, 组织有机茶专项推介等活动。二是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有机茶的宣传, 全面宣传有机茶产业面貌, 普及有机茶知识, 使消费者了解有机茶, 并放心地喝有机茶。三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扩大销售渠道, 不断从产区内销售向产区外发展市场, 从以礼品茶消费为主向大众消费延伸, 突破区域销售的局限性。四是各地在奖励有机茶生产的同时, 应把为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作出贡献的企业一并纳入奖励范围, 培育一批既有生产规模又有营销能力的龙头企业, 积极鼓励他们走向国内外市场, 发挥有机茶产业排头兵的作用。五是加强市场监管工作, 打击假冒有机茶欺骗消费者的不法行为。经营者要加强自律, 诚信经营, 恪守商业道德, 维护银奥茶业信誉, 提高有机茶的知名度。

5 结语

茶叶的有机农法栽培是一种节约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物种共存的生态型农业。它是为人类饮茶健康、地球环境保护而设想的一种经营方式, 虽然在栽培上, 有机茶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 而且消费者也必须付出更高的金钱代价, 然而选择自然、安全的茶叶, 使自己的健康受到保障, 享受喝茶的乐趣, 并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 为时代潮流与趋势;而这个永续农法经营的未来趋势, 需要企业有心及执着的投入、消费者鼎力的支持[4]。如此, 此种有机产品才能永续, 才不会枉谈饮茶保健, 也才能安心的享受品茗之乐, 这样的理想想必也是许多爱茶人所希望与乐见的。

参考文献

[1]姜爱芹, 余琼蕾, 金建忠, 等.中国有机茶发展现状和国内市场开发策略[J].中国茶叶, 2009 (12) :22-24.

[2]贺忠善, 黄安凯, 秦国杰.科学发展有机茶建设现代化和谐茶业[J].茶叶通讯, 2010, 37 (1) :44, 46.

[3]金国庆.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推进浙江有机茶产业发展[J].茶叶, 2010, 36 (1) :48-50, 57.

上一篇:来源现状论文下一篇:药剂学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