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现状发展

2024-09-17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共12篇)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 篇1

郧县地处鄂西北山区, 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 还是十堰市重要产茶县之一。我县山场面积辽阔, 生态环境好, 温、光、气、热、土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应茶树生长, 农业普查资料显示, 全县宜茶面积达1.33余万公顷。生产的茶叶营养物质含量高, 品质上乘, 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茶博览会上获奖, 被确定为全省高香型绿茶生产基地。

1 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和十堰市“四百万工程”的实施, 我县茶叶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产业基地面积加快发展,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品牌开发成效显著, 综合效益初步呈现。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000公顷, 总产量1200余吨, 产值3.6亿元, 专业茶叶乡镇4个, 专业村20个, 专业合作社4个, 涉茶人员约8万人, 有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 其中省级制茶能手10人, 市级特级制茶能手2人。具有规模的茶叶加工场20个。申创有机茶叶品牌1个, 绿色食品茶叶品牌1个, 无公害茶叶品牌1个, 先后20次获各级茶博会金奖。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县青山、谭家湾、南化等乡镇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 很多农户因茶脱贫, 因茶致富, 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叶产业的开发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有效保护了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 显示出良好的综合效益。

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无论是自身潜力开发还是与先进地区相比, 我县茶叶产业开发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 集约化经营的茶园少, 约占1/10, 专业化程度不高, 茶叶质量不稳定。 (2) 茶类结构单一, 仅停留在绿茶, 且大部分为扁形茶, 茶叶资源利用率低。 (3) 茶场 (厂) 虽然多, 但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偏少。 (4) 茶叶加工设备陈旧落后。 (5) 茶叶生产加工无序, 没有按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

差距即潜力。加大茶叶产业的开发力度, 有利于转变山区农业发展方式, 有利于山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有利于汉江生态经济带和生态郧县建设, 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潜力巨大, 势在必行。

2 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2.1 总体思路

围绕“生态郧县”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以市“四百万工程”为契机, 以建设茶叶大县为目标, 坚持产业化, 民营化的发展思路, 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开发以名优茶为主的系列产品, 改造生态茶园, 扩大基地规模, 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打造品牌, 壮大龙头企业, 激活经营机制, 努力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

2.2 发展目标

通过4年的努力, 到2015年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6667公顷, 改造中低产茶园1333公顷, 总产量达到2300吨, 总产值达到5亿元, 投产茶园每公顷平均产值达到52500元以上。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 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60%。改造茶叶加工厂10个, 培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个, 并加入十堰市武当道茶产业协会, 全县统一使用“武当道茶”商标。努力使我县的茶叶产业逐步达到生产商品化, 经营集约化, 开发产业化的格局。

3 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对策和措施上, 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大生态茶园建设, 壮大基地规模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稳步推进茶叶基地建设, 在宜茶区域发展生态有机高产茶园, 构建板块茶叶经济带, 不断壮大基地规模。在茶园建设中, 退耕还林指标原则上用于发展茶叶, 广泛吸纳和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投入茶园建设, 增加建园投资总量。大力推广在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的退耕还林地块营造茶叶基地, 推行“林茶”、“果茶”配套模式, 实行基地建设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 与退耕还林相结合, 解决茶叶基地建设用地问题。推广茶树无性快繁技术, 缩短建园周期, 坚持建管并重, 加大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力度, 加快常规茶园向生态有机茶园的转化, 提高茶园管理和产出水平。

3.2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

我县茶叶经营主体规模小, 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比较低, 设备陈旧落后, 已不能适应今后国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然会影响到我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将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茶叶产业发展的重点。

3.2.1 选择经营好模式。

根据我县县情, 以选择“茶场带动型”或“茶叶加工厂带动型”的产业化形式比较好, 即以利益为纽带, 骨干茶场或茶叶加工厂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小型茶场或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 采用统分结合的管理办法, 实行“五统一”。即, 茶场或加工厂统一制订茶园管理标准、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 可统一销售, 茶农分户承包, 分户经营, 通过合同契约和生产订单等形式,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达到“大户”围绕市场转, 农户跟着“大户”干的产业化格局。从而提高茶叶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

3.2.2 壮大龙头企业、培植加工大户。

坚持“谁有能力谁当龙头、谁当龙头扶持谁”, 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 对加工企业给予倾斜扶持。

3.2.3 加强示范引导, 培植经营大户,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

谁受益”的原则, 放开茶叶经营领域, 茶园向大茶场、能人集中, 政策向大场大户倾斜。

3.2.4 培育中介组织、拓展营销市场。

大力培育茶叶中介组织, 鼓励干部职工抓信息、找市场、从事茶叶营销工作。通过设点批发、代销和经销等形式设立营销网点, 借助网络媒体、发展电子商务, 开辟网络营销, 以提高郧县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3 整合茶叶品牌, 创建在县内外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名牌产品

目前我县名茶牌号过多过滥, 有的提着无号无牌的包装销售茶叶, 这不利于形成名茶品牌的规模和提升品牌的社会知名度, 也不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因此我们将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 大力整合现有茶叶品牌, 树立大品牌意识。从全县来讲, 重点主攻1~2个具有本地特色, 有发展前景的名茶品牌, 将其做大做强。并尽可能向市级主导品牌或省级主导品种靠拢。做到一个区域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 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 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 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3.4 依靠科技进步, 组织好关键性技术措施的实施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4.1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心支持茶叶科技人员, 充分

发挥他们的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的排头兵;

3.4.2 要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探索与科技示范场、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新模式;

3.4.3 要组织实施茶农科技培训工程, 着力提高茶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实用技术到位率;

3.4.4 重点组织推广五大实用技术和新技术, 包括无性系良种

繁育与栽培技术, 名优茶全程机械化加工技术, 机械化采茶与修剪技术, 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以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等。

3.5 加快建立茶叶标准体系, 推行标准化生产

3.5.1 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地方

标准和行业标准, 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不同层次相配套的标准体系;

3.5.2 要广泛宣传, 强化标准意识, 把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3.5.3 要加强对农民和企业的示范培训工作, 普及推广标准化

生产技术, 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实行标准化生产。

3.5.4 要求我县茶叶企业都要按标准组织生产, 构建“生产有

标准, 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3.6 全面普及无公害茶叶生产, 大力开发有机茶, 增加茶叶品牌的含金量

3.6.1 加强无公害茶、有机茶宣传, 扩大知名度, 增强影响力。

有机茶是一种绿色、健康、高品味、富营养、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饮品。其价格是一般绿茶的2~3倍。但有机茶目前还是一个新概念, 没有被消费者认可, 要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有机茶宣传, 增强影响力, 创造消费氛围。

3.6.2 加大无公害、有机茶开发认证力度。

今后五年, 全县有一定规模的茶场都要努力达到无公害茶的技术要求, 其中20%以上的茶场要想办法达到有机茶生产的标准。并积极申报获得更多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认证, 进一步增强市场营销意识,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 闯出郧县茶的名气。

3.7 落实扶持政策

3.7.1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

捆绑使用茶叶项目资金, 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茶叶产业, 按“以奖代补”的原则, 重点解决种苗、车间、设备、肥料等薄弱环节, 茶叶种苗及加工设备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在重点茶场建设上,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宣传、重点茶场建设和设备改造。扶持企业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及质量体系认证, 对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权威机构质量体系认证的, 奖励3~5万元;获得省级名牌 (著名商标) 的, 奖励5万元;获得国家级名牌 (驰名商标) 的, 奖励10万元。

3.7.2 落实金融支持政策。

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及时满足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大户合理的资金需求, 对企业所需收购流通资金和申请贷款, 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农村信用社对重点茶场实行评级授信, 在给予贷款支持的同时, 积极落实扶贫贴息政策。

3.7.3 落实土地优惠政策。

加大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投入, 对民营业主从事茶叶加工和建设专业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用地实行优惠政策, 鼓励茶叶市场仓储、冷藏等建设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

3.8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和支持茶叶产业建设, 实行“一个产业、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工作机制, 形成举全县之力抓产业的氛围。进一步完善县乡主要领导抓茶叶产业的工作机制, 建立县乡领导联系重点茶场制度。县委、县政府将茶叶产业建设主要的指标作为对各乡镇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每年进行一次单项考核, 对在茶叶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加强茶叶产业组织服务机构建设, 在茶叶规模、产业开发、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管理协调、项目申报等方面, 发挥职能, 搞好服务, 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 篇2

【摘要】针对景宁县茶叶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茶叶新品种选育、相关产品开发及栽培技术创新的对策,带动景宁县茶文化、畲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加强生态县建设,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浙江景宁

一、景宁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园规模不断扩大,种茶效益逐步显现

2007年全县茶园总面积2600 hm2,较2000年增长了95%。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占65%,名列全省前茅。农户种茶收入明显增加,纯收益约1.5—3.75万元/ hm2。

(二)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龙头企业日渐壮大

景宁县于2006年制订发布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地方标准》,2007年制订发布《惠明茶茶园建设规范》等4个技术规范,使全县的茶叶生产实现全程标准化,提升产业档次。龙头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如惠明公司、奇尔公司等公司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已形成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三)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景宁县惠明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确定为特供专用茶。近年来,景宁县政府通过各种茶事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惠明茶的品牌影响逐步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销售量日益增长。2006年,惠明茶公司与中国最大的茶叶销售公司--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签订了长达10年的茶叶购销合同。惠明奇尔公司由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联手开发出“总统府茶”。目前,全县有5家企业在北京、上海、南京、沈阳等9个省级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茶叶市场不断拓展。

二、景宁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地建设方面

茶园管理粗放、产量低,部分茶园因疏于管理,已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的状态,较严重的地方,农户已将茶园改种其他经济作物。采取只建不管、只采不剪、少采不养的粗放管理,造成茶叶产量不高,平均产量约404.55kg/ hm2,还不到全国平均产量的1/2。

(二)产品开发方面

由于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景宁县茶叶经营仅仅停留在礼品茶的生产,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茶基本不加工、经销,导致夏、秋两季茶叶的原料白白浪费,产品单―。在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尚属空白,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品开发缺乏深度。

(三)加工营销方面

1.企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加工企业集中在鹤溪镇、澄照乡,其他乡镇基本上没有规模加工企业。

2.没有茶叶与茶青市场。全县没有茶叶市场,茶青市场也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3.没有形成统一的营销体系和销售网络。茶产品都是各企业自行销售,且各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不仅使各企业业主精力分散,销售成本增高,在促销中还经常出现企业间压低倾销的无序竞争现象。因此,县外市场销路需要进一步开拓。

(四)品牌建设方面

“惠明”商标许可使用协议未能真正解决商标的所有问题,且景宁县茶叶品牌较多,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茶叶商标就有14个。虽然获奖产品不少,但大多数品牌的产品销量不大,市场覆盖面狭窄,企业对品牌宣传的投入较少,而且各个名牌各自为政,导致力量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宣传合力。

三、景宁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和前景分析

(一)产业优势

1.适宜的自然条件。景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无严寒,春季回温早,茶区土地肥沃,多为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质黄土和沙质香灰土,且云雾缭绕,茶树经常受漫射光照射,茶树喜温、喜湿、喜酸、喜云雾,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使景宁县具各种茶的天然优势。

2.悠久的种植传统。早在100多年前,景宁县就有茶树栽培,茶农对茶的生长特性深有了解,有种茶的传统经验,且景宁县茶园良种化程度高,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的茶园全部为无性系良种,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65%。

3.一定的市场基础。景宁县1973年就开始恢复金奖惠明茶生产,历来受到政府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金奖惠明茶以“香高味浓,耐泡回甘,富含兰花香水果味”的口碑在名茶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

一、全国重点茶之一。特别是景宁县的白茶,品质优于安吉白茶,深受消费者喜爱。

4.丰富的茶文化。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目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迷人的传统文化、纯朴的乡野民俗。畲族人民有客来敬茶的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形成特有的畲族茶文

化。

(二)较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茶叶成为时尚保健饮品,茶叶市场呈现出需求旺盛的新趋势。目前,景宁县大部分是低产茶园,2007年全年茶叶总产量1012t,年产值9108万元。如果对全县所有茶园进行科学改造,新建无公害有机茶园,并按照科学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进行规范化、产业化的经营管理,其经济效益将得到大幅提高,这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景宁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地建设,优化茶种结构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的原则,通过采取集中连片开发,改造低产、低效、低质的“三低”茶园,改植换种等措施,适度发展新茶园,巩固提升老茶园。在重点抓好鹤溪镇、澄照乡2个茶乡镇基地建设的同时,拓展其他乡镇(管理区)的宜茶荒田,缓坡山地无性良种新茶园,延伸生产区域。优化茶树品种结构,积极发展适合景宁县种植的茶树良种。

(二)充分利用资源,深度开发产品

1.深度开发产品。大力扶持茶企业进行夏秋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产业经济的增长。

2.大力发展茶旅游业。充分挖掘、收集和整理畲族古朴浓郁的民间茶艺,结合现有的茶园、茶厂和古老茶王、惠明寺、畲族古村落等载体,把金奖惠明茶文化和畲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特色旅游项目,从而进一步提升金奖惠明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立茶叶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1.建立茶叶市场和茶青市场。在主产区建立茶青交易市场,一方面,为散户茶农解决茶青销路问题,避免加工企业压价收购,增加茶农收入;另一方面;让加工企业不再走家串户进行收购,减少收购环节,确保茶青新鲜,提高产品质量。

2.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挟持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

3.扩大市场。鼓励支持广大茶农、茶商、茶企业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茶叶专卖店、连锁店,形成完整的茶叶销售网络,提高景宁县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四)科学规划产业,完善扶持政策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制定全县茶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茶叶主产区发展计划,推进茶叶产业结构。在2年时间内,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全

县惠明茶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000hm2,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2700hm2,全面建成无公害茶叶基地,建立绿色、有机茶基地666.7hm2,建立惠明白茶基地66.7hm2,每年受茶叶实用技术培训达9000人次以上;实施期内全县茶叶种植农户的种植效益达到5600万元,加工企业加工茶叶1600t,实现产值14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0个,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县财政年均增加税收280万元;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扶大做强龙头企业,扩大茶叶加工规模,力争培育1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现加工茶叶1000t,产值10000万元,企业利润1400万元,年均利润700万元。

2.建立产业扶持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强力推进荼叶产业建设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景宁白茶产业化开发,全面建设无公害基地。一要提高无性系良种覆盖率。根据早中晚、高山和低山科学配置优良品种的要求,相应引进茶叶良种,推广面积达186.7hm2。二要推进景宁白茶快繁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转化景宁白茶嫁接繁殖技术、扦插繁殖技术、组织培养生物技术成果,建立景宁白茶良种种源基地,推广面积达66.7hm2。三要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全面加强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推广茶园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优质高效茶树系列专用肥技术,严格按绿色和有机茶标准,建立绿色和有机茶基地666.7hm2。

3.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主动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的对接,促进茶产业的深层次开发;加大茶叶产业科研、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以解决限制茶叶发展的技术问题;加强对从事茶产业的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培养;集约加工,提升档次,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水平。一要制定实施景宁惠明茶地方标准。适应市场需求,避免无序竞争,制定推行景宁惠明茶地方标准,确保惠明茶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推行清洁化生产。要求企业积极申报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品QS认证,构建生态安全型茶叶食品,积极应对茶叶产品推行市场准人的挑战。三要引进名优茶加工先进设备,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五)加大宣传促销“惠明”品牌

品牌问题是影响一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作用尤为明显。首先,要加大对申报证明商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适时运用行政和经济杠杆,召集全县茶叶企业统一思想,本着服从大局,适当补偿的原则出发,尽快形成共识。其次,统筹资金,集中力量,以茶叶协会名议申报“惠明”证明商标,加强保护并供全县企业统一使用,由茶叶协会控制质量统一标准,集全县企业劲往一处使,扩大宣传效果,提升品牌价值,共同保护和促进传统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1.科技服务队伍建设。根据景宁惠明茶产业化发展需要制定技术培训计划,切实地完成人才培训任务,全县茶叶专干、村(基地)茶叶辅导员常年保持在200人左右。

2.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景宁分市场、景宁农村星火科技网、景宁科技信息网、农村远程教育视频系统建设,在全县24个乡镇建立远程教育视频系统站点。

3.技术培训。加强景宁县职高国家星火学校建设,开设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专业,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协调,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组织各部门、各乡镇开展茶叶技术领域内的农民科技培训,力争每年培训9000人次以上。通过引进、推广、转化和应用茶叶领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引进推广优良茶叶品种,大力推广景宁惠明白玉茶仙等优质茶叶品种,加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推行先进适用茶叶种植技术、管理技术和加工技术,培育和壮大茶园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实力,从根本上改变惠明茶种植、管理和加工的传统方式,拉长惠明茶产业链条,全面提升景宁县惠明茶产业科技水平,完成惠明茶产业化开发的任务,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长的目标,实现富民强县的目的。将带动1.5万畲族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对增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随着惠明茶业的发展壮大,必将替代大量消耗林木资源的食用菌产业,带动景宁县茶文化、畲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对加强生态县建设,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韦新力.对我国产茶区茶叶产业化的思考—以磐安为例〔J〕.经营管理者,2009⒀:391,387。

[2]金开美,吕立哲,关淑平,等.信阳茶叶产业化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茶叶。2009⑺:35—36。

[3]张佩,刘静,徐良,等.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⑺:201—203。

太湖茶叶产业发展思路 篇3

太湖茶叶由于生态环境优越,茶树生长周期长,茶叶内含物丰富,香味浓,品质好,其中“天华谷尖”名茶曾荣获省十大品牌茶光荣称号。但是,太湖茶叶目前仍存在茶叶商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低、茶园基础差、茶叶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县采取一系列发展对策,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1. 继续扩大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充分调动茶农发展良种茶园的积极性。以老茶园改种换植、低产茶园改造和退耕还茶为途径,建立高标准、规模化良种茶园。二是致力于抓好良种茶苗基地建设,巩固良种茶苗生产。三是以实施有机茶叶标准化为手段,全面实现茶叶无公害化生产。

2. 树立强势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①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采取兼并、联合买断等形式对现有茶园、茶叶企业和茶叶品牌进行资源重组,实现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加强市场监管,对茶叶知名品牌进行重点保护和宣传推介;促进中小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推进集约化经营;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仿冒品牌、滥卖包装等不法行为。

③要求乡(镇)政府协助茶叶龙头企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加快分散的茶园整合归并,实现连片开发,集约化经营,并对连片开发100亩以上的茶园龙头企业给予基地开发建设补助奖励。

3. 加大宣传推介活动,提高太湖茶叶知名度

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展销会、茶叶节、赛茶会、茶艺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茶叶宣传推介活动,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赴外参展及推介茶叶,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太湖茶叶品牌。

4. 优化茶叶产品结构,提高茶鲜叶利用率

目前太湖茶区基本上只生产春茶,夏秋茶鲜叶利用率低,从而造成茶叶资源的极大浪费。提倡利用夏秋茶的原料开发其他茶品,优化茶叶产品结构,实现多茶类组合,这样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而且还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太湖茶产业发展。

5. 积极落实科技兴茶措施

①通过发展一批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办法改造一批中低产茶园,淘汰一批低产园,全面提高茶园整体素质。

②全面提高茶叶质量。一是通过无性系茶苗移栽建园取代茶直播建园。二是改低产、低质陡坡茶园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茶园。三是以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为主,严禁在茶园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四是改普通包装、常规储藏为精制包装、礼品包装、物色包装和冷藏保鲜,提高茶叶附加值。

③通过调整和优化茶叶结构,推动茶叶经营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促使茶叶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茶叶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步伐。

德化茶叶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探索 篇4

1 德化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德化县虽地处乌龙茶主产区泉州市,但茶叶产量在全市一直维系在较低水平,全县平均茶叶年产量占全市不足2%。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不断引导和支持下,德化县茶叶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尤其近三年,因不断引进开发商,大力提倡生态有机茶园技术,全县茶叶种植得到了更为大力和快速的推广。[2]据统计,1978年德化全县茶叶产量仅64吨,茶叶种植面积不足1500亩。改革开放后30多年内,全县茶叶产量连年攀升,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14年1月份,茶叶年产量已突破1000吨,茶园栽培面积突破3万亩[3,4]。

德化县农业局近年来在全县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和旧茶园改造工程列入重点工作范围[5],组织当地农民到安溪、永春等产茶临县学习先进的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组织茶叶企业参与全省名优茶鉴评活动等,在全县掀起了热情高涨的产制茶风潮。2010年以来,德化县部分乡镇开始招商引资,积极深化德台农业合作,借助德化县山势高、雨量足、山雾浓等与台湾相近的水土风貌,引进台湾金萱、四季春等高山乌龙名优茶种,大量培育高山生态有机茶园,取得良好成效。

2 德化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近年来德化县在各级政府的不断推动和领导下,茶叶种植和生产劲头足、发展快、增幅大,但总体茶叶产业仍然存在体量小、规模差和开发力度弱等特点。本文从茶园种植和茶叶生产与加工规模、茶叶产业投入、政府支持力度以及可利用优势资源挖掘等方面来分析目前德化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销规模化程度不高

德化县茶叶产业无论从茶园栽培、茶叶生产和加工,还是茶叶企业、涉茶人员等方面,都存在体量弱、规模小等特点。因长期生产习惯和历史形成等因素,大多茶叶生产乡镇都没有进行茶叶发展总体规划或规划落实不到位,茶园建设和茶叶种植栽培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茶园布局整体性差,更不要提规模效应。另外,全县种茶、制茶等人员仍然集中于少数地区的部分人员,[6]离10%的全省涉茶人员比例仍然偏离很多。由于茶叶种植的松散性和小众性,家庭式茶叶加工作坊是主导当地茶叶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各家各户针对自己的小规模茶园进行独立加工。全县目前规模化生产和加工的产制茶企业零星可数,存在整个产业链基础设施薄弱、效率低下和产能过低等特点。

2.2 产业投入明显不足

茶叶生产是典型的多投入高产出,少投入低产出的产业[7]。德化县政府虽然长期重视茶产业发展,连年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但全县茶产业仍然存在总体投入不足的现象:第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茶园水电路等基建设备不配套、田间管理跟不上、茶叶单产较低;第二,种苗投入不足,导致茶株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良种覆盖率低;第三,加工环节投入不足,导致茶叶产品质量受影响、产品趋同缺乏特色、产品加工水平较低;第四,德化县山地众多,公路交通和饮水灌溉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在很大层面上制约着当地的茶业发展。

2.3 政府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德化县政府长期重视特色农业发展,对特色农优品种尤为重视。虽然近年来县政府将茶叶生产放在了重点突出位置,相比安溪、永春等产茶大县,产业扶持力度仍然相对较弱。例如,[8]永春县每年都从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扶持低产茶园改造和开发高产茶园,对验收合格的低改茶园以及符合各项要求种植的新开茶园,给予按量补贴;安溪县政府还特别重视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分别从资金、信贷、税收、技改、信息和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切实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解决困难和问题,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当地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局面。德化县政府应积极借鉴相关县市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加强本地区茶叶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本土的各种资源,更为积极的推动当地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

2.4 优势资源利用不充分

德化县山地多,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然而很多山边田、陇边地以及坡度较小的丘陵等地都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着“山区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点发展”的基本原则,全县应该通过茶园建设加强对山地的利用效率,并通过“改造、淘汰、集中”等措施,进行低产茶园改植换种,不断提高高产优质茶园的比例。另外,德化地势偏高,森林覆盖率大,气候环境跟台湾高山地势相似,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比75%左右,是种植培育台湾高山优势茶种的风水宝地,若这种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打造德化县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山有机生态茶品牌将为泉州乌龙茶之乡增添亮丽的一笔。

3 德化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3.1 地理区位优势

德化县地处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区泉州市,又与铁观音之乡安溪县一驿之隔,毗邻佛手茶产区永春县,彼此之间一脉相承,有着相同的风俗地貌、乡土人情,具有得天独厚地缘优势。无论是官方引进还是民俗相承,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吸收并发展自身的茶叶产业和茶文化都为德化县创造了不可多得的便利条件。

3.2 生态资源优势

德化县中部高耸,往四周呈阶梯状渐降,东南低于西北。[1]全县50%以上的山地面积海拔在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8.0℃,日照年平均1802.4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70天左右,降水量年平均1789.0毫米。与台湾嘉义县和南投县等高山地势相似,风土相近。山区全年云雾缭绕,平均日照短,是金萱、四季春等优良茶种的最佳生长环境,特有的生态环境降低了芽叶所含的茶素类等苦涩成分,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甘味成分,是德化县打造泉州高山茶品牌所特有的自然优势。

3.3 产业协同优势

德化县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以及茶文化的传播不断加强,上世纪80年代[9]德化陶瓷产业大规模进行转型,转而对陶瓷茶具进行大量研发和生产。同时,随着茶具产业的风靡和兴起,茶叶产销产业和茶具产业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优势凸显。德化陶瓷茶具产业的大力发展为整个福建乃至全国茶产业起到了强有力的促动和推进作用。这种产业协同作用将对德化县茶叶产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价值增值优势。

3.4 潜在发展空间优势

随着茶叶产业内外销增量提高,以及各地政府的不断引导,近年来全国茶叶主产区茶叶产量连年攀升,部分地区出现茶园基地规模过大的现象。因茶叶产制销产业链仍然未形成最为有效的流畅模式,导致很多新茶未能及时采摘、粗茶未得到及时加工、产能未及时消耗等。德化县山地足,资源丰富,占泉州全市茶叶产量的2%以下,可开发利用空间大,尤其在高山乌龙茶方面,值得大力开发和挖掘。

4 德化茶叶产业发展方向规划探索

4.1 规模集群化发展

德化县茶叶园区总量小、单产不高;茶叶加工规模小、效率不高;全县茶叶企业和涉茶人员数量偏低,需要制定全面发展规划以提升茶叶产业整体产值。

在茶园培育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和产业扶持等相关政策,统一规划生态有机茶园和示范基地,统一引进优良种苗进行大面积栽培,及时组织学习和经验交流,给予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在茶园产区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交通、用水、喷药等统一配送机制,利用茶园规模效应降低单个农户茶叶种植成本,同时提高茶叶单位产量和总体规模。在茶叶加工方面,通过形成生产合作社或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精致加工或龙头企业,彻底改变家庭作坊式制茶效率低下、集约化程度低、生产质量无法有效保障的局面。

4.2 政策性扶持发展

茶叶产业具有周期长、初期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等特点,加之我国茶叶产业本身具有分散式、小规模化的特点,致使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尤其德化县茶叶规模化生产和加工起步较晚,仅凭零散农户或是单个企业的力量更是难以形成集约化发展,政府在前期的支持和引导尤为重要。

资金支持方面,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创业基金或是通过政府出面担保,协调引入民生银行小微贷、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小额贷等对茶叶产业有特殊扶持作用的资金支持,来解决产业用户资金紧张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方面,由政府承担主要工程建设或是政府协调主导建设;文化建设方面,组成成立多种茶叶研究小组、学会等相关组织机构,不断加强茶叶学术交流和应用研究;另外,要设立专门奖励制度,对推进全县茶叶产业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企业给予特别奖励,以提高整个产业积极性。

4.3 产业互动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是指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共同分享与优化配置双方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以实现彼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价值增值的共赢局面。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特色,使茶具和茶相生相伴,互相映衬。德化作为我国久负盛名的陶瓷之都在茶具生产和研发方面具有超凡的实力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这跟当地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有着莫大的联系。通过引导和发展本地特色生态茶园、研究优质茶叶加工工艺等方式来提升和带动茶叶衍生服务体系,扩大瓷器茶具市场是宁德县独具特色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在产制茶和茶具市场、服务、研发、资金等方面进行有效互动,互相促进,以最大发挥产业协同作用,最终形成瓷都德化和茶都德化并进的良好局面。

4.4 德台共进式发展

如前文所述,德化的地貌特征和水土风情与同根同源的台湾相似,比较利于培育台湾高山乌龙茶。通过招商引资或资金合作,引入台湾优质茶种和先进技术,逐步打造规模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和独具特色的德化高山乌龙茶品牌是最为可行的发展规划。目前,[10]德化涌上镇的黄井村和上坂村等地很多台商与本地茶农合作已经建成了多个大规模生态高山茶园,引进台湾四季春、金萱和铁观音等品种,生产出来的茶香度和水色都很不错,成品茶已销往全国,市场认可度很高。笔者认为,德台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德化高山茶产业,打造德化高山乌龙茶品牌是未来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德化县简介[Z].http://baike.baidu.com

[2]各地、市、县茶叶产量[Z].福建农村统计年鉴,1992:10-23

[3]主要农产品产量(2010年)[Z].福建统计年鉴.2011:22-14

[4]王锦阳,林富杰.德化县发展有机茶园的关键技术[J].福建茶叶,2012.03

[5]德化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情况[Z].德化县农业局,2011.11

[6]]杨建帆,李闽榕.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

[7]冯廷俭,潘发斌.泉州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J].福建茶叶,2003.02

[8]厉黎明,淦国英.安溪茶产业发展考察报告[J].福建茶叶,2010.08

[9]林桂平.茶叶点瓷成全陶瓷产业焕发新活力[J].第一茶叶,2010.10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 篇5

Publication: 食品行业报告

Provider: Information Explorer Ltd.(IEL)

March 28, 2009

从2000年起,中国茶叶发展已经走过了黄金八年。茶叶产业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茶叶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茶叶面积由2000年的108万公顷,发展到2008年的160万公顷,增长了48%;茶叶产量由2000年的68.3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120万吨,增长了76%。

在健康和文化两大引擎的带动下,中国国内茶叶消费出现多元化、品牌化、名优化发展,消费热点不断,成为茶叶发展一大亮点。同时我们也看到,日益扩大的茶叶产能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一些制约茶叶行业发展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例如:茶叶生产经营分散、集约化经营程度低;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技术落后;与国际上大的品牌企业相比,茶叶企业实力还比较弱,品牌影响力也不强;行业管理薄弱,行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因此,2009年是中国茶叶行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各行各业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茶叶行业稳定发展难度明显加大,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目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经济走出危机最早要到2009年的三季度。因此,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防止茶叶生产出现滑坡,确保茶叶行业成功转型,努力实现茶叶行业的稳定发展。

影响2009年中国茶叶发展主要还是政策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传出的政策信息,2009年国家惠农政策将频繁出台,这也将惠及到茶叶行业。目前拉动内需是解决经济危机重要举措,而提振消费重要途径又在农村,农民消费增加又需要农民收入的增长作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其中一大块来自于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而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批农民工失去工作,提前返乡,对2009年农民收入增加构成不小压力。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农业各种税费,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的精神,虽然能够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要依靠农业经济作物、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工的广泛就业。

茶叶是中国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市场;茶叶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既是农产品,也是工业产品,不仅可以就地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发展茶叶的加工,来增加农民收入。这几年,南方主要产茶地区通过发展茶叶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脱贫致富,效果十分明显,在一些重点产茶县,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因此,各主要产茶地政府都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茶叶产业较大支持。

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看,今后在涉及茶叶的产业政策将会改变过去以扶持茶叶种植为主,转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推进茶叶的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并且因地制宜发展茶旅游。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产业化经营。

二、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三、是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四、是在茶叶的安全生产,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五、是在建立现代的茶叶流通体系,要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

龙泉市特色茶叶产业发展探讨 篇6

【关键词】龙泉;茶产业;发展;对策

龙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歷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山是江浙之巅,水为三江之源,生态全国领先,剑瓷世界闻名,历来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好山、好水孕育龙泉好茶。近年来,为做大做强龙泉茶产业,龙泉与浙江大学在茶产业方面进行了全面有效的合作,成功开发出“人无我有”的龙泉金观音茶叶新产品,该产品独具“香、活、甘、韵”的特色,已成为龙泉山区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新亮点。但浙江省是传统的绿茶大省,龙泉金观音作为区域性的产物缺乏现成的发展经验。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先后引进了安吉白茶、龙井43、金观音、金牡丹等良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493.33hm2,截至2012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2666.67hm2,产值达到15 000万元,拥有“凤阳春”和“白天鹅”2种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

1.2 茶类结构合理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本市形成了以名优绿茶、优质香茶、龙泉金观音系列(清香型乌龙茶、岩茶、红茶)等多茶类组合生产的格局,这种绿茶和特色茶多茶类组合的生产模式不但延长了高档茶类产品的生产季节,大大提高了茶园综合生产效率和茶区资源利用率,提升了茶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现已投产的“金观音”茶叶基地,平均667㎡产值达6000元以上。

1.3 良种化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市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明显加快,先后引进了龙井43、安吉白茶、金观音、金牡丹等适合我市栽植的茶树良种,共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333.33hm2,良种率提升到57.9%。

1.4 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龙泉市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了“龙泉金观音”公用商标,同时围绕“以瓷带茶、以茶促瓷”的品牌宣传思路在杭州、上海和香港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推介宣传活动,龙泉金观音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基础薄弱

基地规模偏小,加工能力和水平不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营销手段等都比较薄弱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2.2 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我市对茶产业予以政策扶持,但由于产业发展正处于提升阶段,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投入到基地建设、茶厂改造、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资金还远远不足。

2.3 技术队伍薄弱

龙泉茶产业无论是茶叶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企业专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茶叶营销人才都十分缺乏,特别是乌龙茶、红茶加工及品牌宣传等方面人才更是缺乏,这直接导致了技术服务难以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

2.4 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茶叶的品质是茶产业生存的源头,是品牌存在的基础,如何维护和继续提升龙泉金观音的内质成为我市茶叶产业的一大难题 。

3 对策与措施

3.1 夯实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调优品种结构,扩大基地规模,根据龙泉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金观音为特色茶叶的主栽品种,适当搭配铁观音、金牡丹等品种,力争到2015年全市特色茶园面积达到3333.33hm2以上;加大茶厂优化改造力度,到2015年建成标准化示范茶厂100个;强化优势区域布局,突出优势产区,重点布局在“1个中心,2个区块”上,以兰巨为中心,西区(八都、竹垟、锦溪、住龙)、南区(查田、小梅)为重点,注重茶叶专业村、示范基和示范户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标准化专业村和示范基地,带动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

3.2 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对茶叶基地建设、茶厂优化改造(QS认证)、茶叶市场建设、茶叶技术瓶颈攻关、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等进行重点扶持,并根据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当前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强化茶叶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质量标准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通力合作,发挥各自职能,做好服务工作,为特色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3 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茶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扩大市级科技人员。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利用产茶重点村种植大户建立村级技术示范点,组建全市茶叶科技推广网络,围绕龙泉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发放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基地建设、茶园无公害高效培管、机采机剪、“龙泉金观音”系列加工、名茶组合生产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水平。二是加大茶叶技术人才培养,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重点乡镇、专业示范村等,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工作;三是在电视、网络、农技110等平台上通过“农技课堂”开展茶叶系列专题讲座;四是聘请专家教授、制茶师傅为我所用;五是组织茶叶技术骨干前往杭州、福建、上海等地参加中高级评茶员和茶艺培训班。

3.4 加强质量监管,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水平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我市茶叶产业的长远发展和茶农利益,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省地方标准DB33 /T740.1-2009“金观音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根据省、地系列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全面开展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二是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所必需人力和财力的投入,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抓好产品准入,对于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来自推荐认可基地的农产品,实行备案与免检相结合的制度,优先推入市场。对其他无证无标识或非推荐认可基地的农产品,一律实行售前抽检,不合格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不断提高全市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和能力,依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障“从茶树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作者简介

张子川(1955-),男,浙江省缙云县人,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庐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1 茶叶生产历史及发展进程

庐江产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庐江好茗, 饮之宜人”的记载。民国时期庐江汤池、柯坦一带就有多家茶行、茶铺, 贸易兴隆。茶叶大规模种植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70年代达鼎盛。1987年, 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深入庐江产茶乡镇的茶山、茶厂, 同当地茶叶科技人员一起, 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人文等情况, 经过多次试验, 研制开发出“白云春毫”优质名茶, 并由陈教授亲自定名。而后庐江相关茶叶生产企业先后成功研制了“潜川雪峰”、“万山春茗”等名优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因茶叶生产经济效益下滑, 茶园面积递减, 此后庐江茶叶生产虽有起伏, 但总体上处于萎靡不振、徘徊不前的境地。

进入21世纪, 随着“白云春毫”先后获得省、部优产品和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 特别是2005年“白云春毫”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 为庐江茶叶振兴吹响号角。2007年茶叶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八大主导产业”之一, 印发了《庐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提出“强龙头、建基地、兴市场、富茶民”的指导原则。2007年柯坦茶叶有限公司建立20 hm2有机茶园, 同年11月安徽白云春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地3 hm2的标准生产基地破土动工。2008年4月在庐江汤池镇举办首届茶文化节, 同年“潜川好茗”、“潜川龙王井”茶叶品牌相继诞生, 安徽龙王井茶业有限公司清洁化生产流水线投产和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揭牌。庐江茶叶产业走上了一条“龙头企业+品牌+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之路。

2 茶叶产业现状

2.1 生产规模扩大

庐江县茶园分布在多个镇, 现有茶园面积3 600 hm2, 2010年茶叶产量1 896 t, 产值0.9亿元。茶园面积有恢复性增加, 新发展的茶园为无性系优良品种。茶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全部实施无公害化管理, 建立了一定面积的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基地。通过低产茶园改造、合理施肥、台刈、修剪等措施提高茶的产量和质量。现有制茶企业18家, 制茶个体大户60多户, 加工机械130台 (套) , 茶叶生产、加工能力提高。

2.2 名优茶比重提高

庐江县推广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 建立标准化、清洁化茶叶生产基地, 提高有机茶园的建设和认证力度。通过采摘及制茶技术技能培训, 提高茶农的采摘和制茶水平。提高名优茶、优质小兰花等的比重, 开发其他茶叶新品种, 茶产业结构走向合理化。茶企和农户的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春茶最高销售价达3 760元/kg, 最高收入10.5万元/hm2。

2.3 推广应用新技术

近年来, 通过庐江县茶叶科技人员的努力, 茶苗无新土扦插繁殖技术、标准化建园技术、低产茶园更新复壮技术、茶园综合管理技术、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有机茶示范园建设及生产配套技术、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名优茶制作规程及操作技术、保鲜技术等得到推广普及和应用, 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茶叶生产的发展, 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

2.4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近几年, 庐江县先后涌现出安徽白云春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安徽省龙王井茶叶有限公司、庐江县柯坦有机茶厂等一批有实力的茶叶企业。2005年“白云春毫”获安徽省著名商标, 2006年庐江县柯坦有机茶厂获得有机茶认证。2008年“白云春毫”、“潜川龙王井”获中国 (安徽) “第三届茶产业博览会”优质金奖, 同时分别荣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企业不断壮大, 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效益不断提高。

3 存在的问题

3.1 茶园建设水平较低, 无性系良种推广缓慢

该县现有的3 600 hm2茶园中, 多数建设水平低, 属于低产茶园, 且改造进度慢。农户投入不足, 管理疏松, 多为掠夺式生产。全县良种茶园500 hm2, 良种率仅为14%, 有机茶园、标准建设示范园面积更小。茶树主要品种为福顶大白茶、龙井43号、祁门储叶种、菊花春和安徽一号等。

3.2 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质量不稳定

庐江县茶叶生产企业起点较晚, 正处在发展时期, 其组织化、标准化和清洁化生产水平都比较低, 县茶叶协会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相关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 产生内耗[1]。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 属于松散式, 大量茶叶生产仍以家庭小作坊生产为主, 茶农自己种茶、制茶、卖茶的现象特别严重, 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 品质稳定性差, 制作、营销等运行成本加大, 没有形成整体的优势, 效益下降。

3.3 茶类结构单一, 茶叶资源利用率低

庐江县主要生产眉茶 (又叫长炒青) 、兰花茶等绿茶, 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90%以上。有部分加工企业从外调进一定数量初制茶, 精加工后包装外销。由于名优绿茶采制时间相对集中, 时期较短;加之春茶上市期间劳动力紧缺, 采工成本高, 采摘技术低, 对名优茶的产量、质量及品质造成影响[2]。受习惯、经济效益、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该县一般只采春茶, 夏、秋季不采, 茶园产量低, 造成茶叶资源的浪费。

3.4 龙头企业规模小, 茶叶品牌管理混乱

茶叶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庐江春茶生产一般在3月26日至4月25日, 鲜叶上市量大、集中。该县茶叶加工企业 (初制厂) 大多是20世纪所建, 生产机械陈旧老化, 不能满足春茶期间的生产需求, 名优茶加工能力不足, 名优茶商品量小。目前, 全县虽然有几家茶叶龙头企业, 也组建了茶叶协会及专业合作组织, 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不大、协调能力弱, 操作运行不规范, 凝聚力不强[3]。全县茶叶品牌多且杂乱、管理无序, “白云春毫”品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市场监管不到位, 盗用品牌、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对庐江茶叶品牌信誉度、知名度造成不良影响, 品牌在市场上难以形成合力, 品牌效应无法显现。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投入

县委、县政府在现有政策基础上, 加大对茶叶的支持力度, 强基固本。利用退耕还林、山林地流转、承租、承包等形式, 建设高标准优良茶园, 加大对良种苗圃、龙头企业、种茶大户、低产茶园改造、有机茶园建设、企业技改、品牌创建等的补贴力度。县茶叶产业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奖励良种引进、示范茶园和基地建设、品牌宣传和保护、产品的认证、名誉评比、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面, 进一步调动茶企、茶农生产积极性[4]。拓阔融资渠道, 多方位筹措资金, 要积极向省、市争取各类茶叶发展项目和资金, 用于加快茶叶基地、市场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积极与农发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接, 引导信货资金投入,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茶叶产业。

4.2 科技兴茶

通过建设高标准无污染、绿色生态茶园及有机茶基地, 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低产茶园改造进度,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今后要根据《无公害茶》《有机茶》的标准, 大力推广茶园管理综合技术, 实施无公害安全生产。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的无公害操作规程进行清洁生产,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叶质量。调整茶叶生产内部结构, 扩大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的产量, 提高以“白云春毫”为代表的名优茶比重, 研制开发高档兰花茶、乌龙茶、黄大茶、保健茶等新产品, 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 使茶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和优化。加强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建立企业科技研发中心,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为庐江茶叶生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对茶农进行茶叶生产专业技术及技能培训, 提高茶农茶叶种植、管护及制作水平。

4.3 壮大企业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加快庐江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通过政府推动、协会牵头, 鼓励采取股份合作、兼并、转让等形式, 整合现有茶业生产加工企业, 重点扶持有规模、有潜力、有品牌、有市场的骨干龙头企业, 对其在财政、税收、用地、山林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扶持, 使庐江县茶叶企业健康成长、不断壮大、走向成熟。鼓励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和茶农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

4.4 打造品牌

品牌是产品质量、包装、企业形象的综合反映, 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庐江茶叶一是创品牌。在现有“白云春毫”、“潜川龙王井”等名优品牌的基础上开发打造新的品牌。二是整合现有茶叶品牌。实行品牌、包装、标准三统一, 形成规模, 扩大市场影响力, 实现品牌效应。三是保护品牌, 加强品牌的管理。对全县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同时进行原产地保护。对品牌商标进行注册。要加大执法打假维权力度, 保护茶叶品牌, 保护茶农、茶企、茶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宣传品牌。要以全国“茶博会”、省“农展会”及庐江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为抓手, 以开设“白云春毫”等品牌营销、企业展示窗口及广播电台、电视、报纸为宣传报道重要载体, 通过参加省级以上各种农业展览和行业协会名茶评比, 有针对性重点加大对全县茶叶品牌的宣传。

4.5 建设市场

要充分利用汤池现有茶叶市场的作用, 鼓励茶企、茶农设点交易、规范经营行为, 积极引导外地客商前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购销业务。利用汤池小城镇建设的契机, 突出体现“温泉、古镇、名茶之乡”的特色, 有计划地开发建设服务功能齐全的汤池茶叶市场。宣传庐江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逐步把汤池“茶叶市场”和“名茶之乡”打造成为皖中地区茶叶集散地。有计划地培养营销人才, 壮大营销队伍, 提高茶叶经纪人的数量和质量, 扩大销售市场, 提高庐江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6 产业融合

继续进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庐江县茶文化节和柯坦茶文化节。结合汤池温泉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弘扬茶文化、挖掘茶文化、宣传茶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庐江的人文地理、庐江的地热温泉、庐江的茶叶, 提高庐江茶叶及旅游业的知名度。建设生态观光茶园, 开发茶旅游产品, 开辟“柯坦—万山—汤池”名茶产地、企业观光旅游一条线。发展游客参与采摘、制作、品尝、体验等农家乐旅游项目, 形成茶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实现茶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摘要:简述了庐江县茶叶的生产历史、发展进程及现状, 分析了目前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推动庐江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业产业,发展进程,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庐江

参考文献

[1]林雄毅.华安县茶叶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12) :8-9.

[2]鲁成银.实施品牌营销, 推进茶产业升级发展[J].中国茶叶, 2010 (6) :4-6.

[3]杨春香, 谢美玉.泾县发展无公害茶叶的思考[J].茶苑, 2004 (4) :12-13.

广南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8

关键词:茶叶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对策,云南广南

1 广南县茶叶产业现状

“九·五”以来, 广南县县委、县政府把茶叶列入全县财源项目重点扶持, 通过狠抓基地建设和技术配套措施, 使全县茶叶生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茶叶基地不断扩大, 种植茶叶发展到全县1 8个乡镇, 60个村委会, 465多个自然村, 35 000户, 15万人口;二是茶叶个体加工企业不断涌现, 加工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 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1 037家, 年加工初、精制茶叶10 000 t;三是逐步拓宽市场, 拥有一批个体茶商从事茶叶营销, 产品营销向全国各省份扩展。如“凯鑫茶叶生态有限公司”“石山茶场”“底圩花街茶厂”等企业在省外均成立了茶叶产品批发部。

2 广南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2.1 茶区地理条件及自然优势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文山州东北部, 地处滇、桂、黔三省 (区) 交界处, 地形西部高, 东北低, 最高海拔2 035m, 最低海拔420 m, 由于海拔高差较大, 形成了“一岭分两季, 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 主体气候明显, 全县为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干湿分明, 年平均气温16.7℃, 年降雨量1 000~1 100 mm, 无霜期305 d, 具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优势。

2.2 茶叶种植、加工历史悠久

广南县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 在县域内有典型的野生茶树群落, 茶树种植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广南县府志》记载;“1825年, 在底圩寨旁, 距九龙山四十余里, 该地产茶味甘醇绝美”。1962年, 底圩人杨春吉将茶叶和糯米同蒸, 茶叶吸收了糯米的香气后, 再将茶叶装入竹筒里进行烘烤, 制成香气浓郁、汤色橙黄明亮、滋味甘甜、回味悠长的姑娘茶, 作为当地最为珍贵的礼品敬送远方的亲朋好友, 1990年县茶厂生产的姑娘茶获省轻工业厅“优质新产品”奖, 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茶”之一。

2.3 广南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

茶叶是当地的一项传统的优势产业, 在县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 先后列为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母本园建设基地县”“第一批高产优质茶园建设基地县”, 2012年被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列为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基地。“九·五”以来县委、政府把茶叶列为地方财源建设项目, 茶叶产业成为广南的一项主要经济支柱产业。

2.4 茶园面积已成规模, 品种多, 分布广

2013年全县茶园种植总面积已达到2.91万hm2, 分布全县18个乡镇及1个国营农场。主要茶树品种有底圩白毫茶群体种、云南大叶茶群体种、云抗10号、福云6号、福鼎大毫、福安大毫、佛香茶、水灵1号、雪芽100号、云抗14号等。

2.5 茶叶加工个体企业多, 初加工能力强

2013年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厂1 037个, 年生产能力可达10 000 t以上, 茶叶加工企业具备标准化初、精制加工和品牌生产一条龙的有凯鑫茶业公司、丰汇茶业公司、石山农场、底圩花街茶厂4家茶叶龙头企业, 茶叶年加工量为1 000 t左右, 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25%。其他多数茶叶加工厂属于粗加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年加工量4 887.3 t, 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75%。

3 存在的问题

3.1 茶园基地建设基础薄弱, 产出水平低

建园基础较差, 特别是早期建立的茶园, 重数量、轻质量。在发展项目过程中, 存在着“大会战”及种“政府茶”的现象, 导致茶园建设基础低, 产量、产值不高, 对茶叶产业发展存在一定影响[1,2]。

3.2 低产面积大, 茶园管理粗放

广南县2013年茶园投产1.83万hm2, 平均单产540kg/hm2, 低于云南省平均产量 (750 kg/hm2) , 减幅达28%, 由于建园基础差、茶树未老先衰、新植茶园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大面积茶园低产, 同时农药、肥料、劳动力价格上升, 生产成本提高, 茶叶基本无利润空间, 严重挫伤了茶农的生产积极。

3.3 加工水平有待提高、各个体加工企业无序竞争

个体加工企业虽然发展较快, 表面看似红红火火, 但大部分为家庭式作坊的个体经营, 加工规模小、加工质量水平不高。在市场经济经条件下, 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己私利, 相互压价, 质价不符, 长此以往, 对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及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4 广南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茶园基础建设, 把基地作为产业的第一车间

加强领导建设, 把茶叶列为重点财源建设项目, 真抓实干, 确保资金到位, 技术到位, 做到“规划一片、发展一片, 扶持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的模式逐步扩展壮大[3]。不搞“一刀切”“大会战”。

4.2 扶持龙头企业, 增强辐射带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 政府应当按照扶优扶强原则, 重点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使他们成为上连市场, 下连基地, 带动群众发展的核心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4.3 改进制茶工艺, 提高茶叶质量和品牌

今后茶叶加工方向:一是应根据制茶设备和技术力量、市场需求生产不同形状、色泽和口感的茶叶产品;二是名优茶产品要大众化, 大宗茶产品要优质化、多元化;三是根据茶叶消费者有着浓厚的地域习惯、民族习惯、城市和农村的消费习惯, 积极组织生产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和适销对路产品, 从而占领市场[4]。

参考文献

[1]广南县“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EB/OL]. (2011-05-01) [2014-06-1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01/10/737079_113503399.shtml.

[2]河南信阳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EB/OL]. (2007-12-04) [2014-06-15].http://www.fjcha.com/Html/xxnews/200712/200712481600.html.

[3]高桂华, 彭丽萍, 李文莲.巍山县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382, 384.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 篇9

1天台茶叶产业项目发展现状

有关天台茶叶产业项目的发展现状,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1 从产业规模

至2010年底, 天台县茶园总面积已达到5 127公顷 (可采摘面积3 940公顷) , 其中, 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 793公顷, 占74%;总产量1750t, 总产值1.7亿元, 其中, 名优茶产量950t, 产值1.3亿。特别是三州乡茶叶产业发展迅速, 亩均产值已达4 536元, 车门湾村等部分茶园亩产值最高达8 000元/667m2。

1.2 从组织化程度

天台县有茶叶专业公司28家, 茶叶专业合作社58家, 加工企业17家, 其中省、市级规范专业合作社15家, 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 产地市场4个, 通过有机认证茶园面积8 640亩。

1.3 从品牌建设

2010年“天台山云雾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被命名为“中华文化名茶”。据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 2010年天台山云雾茶品牌价值5.19亿元, 品牌价值全省排名第12位。

2天台茶叶产业项目存在的问题

2.1 均产值滞后

当前, 天台县的亩均产值仅2 876元/667m2, 明显落后于新昌 (3 600元/667m2) 、余杭 (4 500元/667m2) 、安吉 (5 000元/667m2) 等周边茶乡。

2.2 茶叶利用率低下

当前, 天台县除了三州乡和部分雷峰乡茶农采摘夏秋茶外, 其余地区茶农普遍只采春茶, 放弃了对夏秋茶的全面采摘, 茶叶资源浪费严重。

2.3 茶叶附加值有待提高

天台县的茶叶产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底端, 茶叶总产量2/3以上被新昌收购, 处于“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以名优茶为例, 总产量950t, 其中仅220t是以毛峰形 (云雾茶) 流入市场, 其余730t, 占77%是制成扁形茶 (龙井) 被新昌收购。

3原因分析

3.1 夏秋茶利用率低

当前天台县的夏秋茶利用主要受制于3大因素:

3.1.1 采茶成本过高。除苍山顶173公顷茶园实现机采, 三州乡及部分雷峰乡茶农自己采摘外, 其余茶园普遍是雇佣人工采茶方式, 每斤成品茶折合人工费用达80元, 远高于夏茶30~40元/斤、秋茶50~70元/斤的售价, 企业、茶农无利可图。

3.1.2 市场销路不畅。由于夏秋茶品质明显低于春茶, 加上未同茶叶深加工企业建立销售渠道等影响, 茶农面临有茶无市窘境。

3.1.3 采茶人手短缺。夏秋季节恰逢高山蔬菜收获期, 在机会成本作用下, 茶农往往放弃经济效益低下的夏秋茶。

3.2 茶园管理粗放

3.2.1 普遍存在“懒庄稼”的意识观念, 天台县2/3以上茶园存在重建轻管、重采轻养现象, 少数茶园甚至只建不管、只采不养, 较为典型有石梁镇和白鹤万年山。

3.2.2 普遍对茶叶发展前景没有充分预见性, 满足于低投入、低效益状态, 如县内茶园面积最大的苍山顶茶园 (173公顷) , 已荒废近3年。

3.2.3 受各种因素制约, 企业层面, 主要是普遍规模不大, 无力投入资金提升加工技术和配套设备;茶农层面, 主要是缺乏必要的茶园管护技术、资金、人力。

3.3 品牌效应不理想

天台县的茶叶品牌价值高, 但品牌效应不能有效发挥的主要原因:

3.3.1 “天台山云雾茶”品牌管理混乱、不规范, 加上宣传等方面投入不足, 力度不强, 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及西湖龙井、大佛龙井等;

3.3.2 天台县共有4个茶叶市场 (上清溪、万年山、三州、雷峰) , 但均是小规模、低档次, 市场带动作用不明显, 集聚效应不强;

3.3.3 缺少贩销大户, 目前, 新昌有贩销大户1500多家, 且专做批发, 天台不到200家, 仅以零售为主。天台县2/3以上茶叶被新昌收购包装成大佛龙井流入市场, “天台山云雾茶”的品牌核心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3.4 组织化程度不高

从茶叶协会作用发挥看, 天台县2000年12月成立茶叶协会, 在技术培训、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在规范市场、统一品牌等方面没有切实发挥作用;从茶叶专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建立情况看, 天台县已有专业公司28家, 专业合作社58家, 但没有一家能真正发挥龙头作用的企业, 没有一家技术先进, 经营管理素质高的合作社;从市场开拓主体看, 茶叶大户既是生产者, 也是销售者, 单枪匹马闯市场, 天台县仅有的专卖店15家, 连锁店30家, 数量小且形象不统一, 影响力微乎其微。

4完善天台茶叶产业项目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实现机采模式, 全面提高夏秋茶利用率

天台县2010年夏秋茶产量200t, 产值2 000万元。如果能正常发展, 夏秋茶产量应该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40%, 即应达到1 211t, 产值1.2亿元, 天台县均产值能提高到4 907元/667m2。目前, 天台县夏秋茶利用最好的三州乡, 春茶均产值为3 500元/667m2, 加上夏秋茶, 均产值提高到4 536元/667m2。夏秋茶的有效利用是茶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主要抓好3方面:

4.1.1 在引导使用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前提下, 大力推进机械化采摘。这是夏秋茶的根本发展出路。

4.1.2 鼓励培育贩销大户, 以茶叶贩销形式解决夏秋茶销售问题, 拉动整个市场发展;同时, 在贩销大户运作下, 引导形成“种茶不炒茶、炒茶不卖茶”的产业链。

4.1.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投资茶叶产业, 引导企业结合天台高山生态优势, 做好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及提取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等深加工项目开发。

4.2 实现“六个统一”, 打响茶叶品牌

在茶叶协会的领导下, 强势推进茶叶产业“六个统一”, 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监管、统一营销”, 打响“天台山云雾茶”品牌。值得关注的是, 2000年, 天台县实行统一包装, 在企业要求体现自身特色、茶农任意使用违规商标的压力下, 2003年以失败告终, 所以这次更要精心谋划。

4.2.1 要树立“大品牌”理念, 即“天台山云雾茶”品牌不能只针对云雾茶系类, 而是囊括了天台龙井、天台红茶等多种茶类的品牌;

4.2.2 要在茶叶协会牵头下, 制定切实可行的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对统一品牌标准、包装、监管等均有明确举措;

4.2.3 要加大品牌管理力度, 要使名茶的种植、采摘、制作、收购、销售等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同时, 进一步规范市场, 对假冒伪劣等行为要出重拳进行打击。

4.2.4 要做好节庆活动结合文章, 认真筹备和办好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 借中国旅游日等重大节庆活动宣传推广茶品牌、茶文化, 做到借节造势、借势扬名。

4.3 健全茶叶协会, 明确协会职责

4.3.1 充分考虑规范茶叶市场、统一茶叶品牌等过程中的困难, 配强、配齐协会力量, 建议由县级或局级退二线且有干事热情的领导担任协会领导, 茶叶专家任秘书长, 提高协会影响力;

4.3.2 明确协会责任, 与茶叶产业相关的业务规章、技术服务及规范品牌运作等一切事宜由茶叶协会负总责, 形成政府引导、协会主导、企业主动、部门配合的良好局面。

4.4 加快技改步伐, 提高产品质量

4.4.1 继续推进低产低效茶园优化改造工程, 把低产低效茶园优化改造与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等工作有效整合, 通过政策扶持推进茶园改造。

4.4.2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精品园;

4.4.3 鼓励茶苗基地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 引进优质新品种。

4.4.4 大力推进茶厂优化改造工程, 改进加工条件, 推进标准化加工厂房和集中加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应用清洁化、智能化成套加工设备和技术。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天台茶叶产业项目发展现状、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以推动我国天台茶叶产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天台,茶叶产业项目,现状,原因,建议

参考文献

[1]万青, 闫逢柱.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资源科学, 2006 (04) .

[2]商虎, 郭雅玲.我国茶叶标准化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福建茶叶, 2010 (06) .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 篇10

云南是“普洱茶”的原产地, 南涧是云南省主产茶区的“西大门”, 是全国茶叶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基地县。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1550~2400m的区域, 茶园周边森林覆盖率高, 大部分茶区长年被云雾笼罩, 造就了南涧茶叶优异的品质, 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现有茶园面积7333hm2, 其中4080hm2茶园通过无公害整体认证, 733hm2茶园通过有机茶产地认证, 茶叶出口基地备案667hm2, 创建云南省著名商标5个, 云南名牌2个, 云南名牌农产品2个, 有地理标志产品1个。有种茶农户2.6万户, 占全县总农户的40%, 大小茶厂 (场) 79个, 初制厂37个, 实现茶叶产量4320t, 总产值4.6亿元, 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占大理州的60%以上, 产品包含了中国六大茶类中的五种-黑茶 (普洱茶) 、绿茶、青茶 (乌龙茶) 、白茶、红茶, 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有普洱茶、绿茶, 乌龙茶、红茶4大类产品。单就普洱茶而言, 南涧已成为全州生产加工“普洱茶”的最佳境地。目前已有7户外商企业到南涧投资茶产品开发。

2 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基础薄弱, 生产加工落后

全县可采摘面积5400hm2, 茶叶单产为53.8kg, 低于全国平均单产66.2kg。茶园管理粗放, 科技普及率低, 重采轻管, 只索取不抚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茶园面积大而分散, 没有形成规模种植和产业化经营, 在科技推广上困难较大。很大一部分初制所、茶场加工机械设备简陋、老化、加工技术差, 好原料加工不出好产品等原因, 使全县茶叶产量低, 品质差, 经济效益不高。

2.2 经营理念落后, 管理不善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自然经营和计划经济的影响, 南涧茶叶重种植、轻管理, 重数量、轻质量, 重生产、轻市场, 导致宣传力度不够, 经营观念落伍, 市场营销知识欠缺, 品质观念不强, 处于低水平的分散经营状态, 茶农与大市场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小农经营方式受不住市场风险的考验。

2.3 缺乏流动资金, 企业运作困难

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 部分茶叶企业和茶农出现大量不良债务, 造成整个茶叶行业信誉危机, 金融机构几乎是“凡茶不贷”, 茶场、茶农积累资金较少, 甚至没有积累。加工管理体制不顺, 没有更多资金投入, 全县茶叶生产进入低谷。由于银行不愿发放贷款, 企业没有流动资金和扩大再生产资金, 无能力进行更新设备, 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 严重制约着茶叶生产的发展。

2.4 龙头企业带动力度不明显, 茶叶品牌杂乱

1998年茶叶价格大战后, 南涧精制茶厂亏损并走向破产, 使全县茶叶生产失去龙头带动, 走向“散、乱、杂”的局面, 县内生产的茶叶品牌虽然有“罗伯克”、“黑龙潭”、“土林”等等20多个牌子, 但精品茶少,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产品档次低;其次, 由于茶叶品牌繁杂, 导致各大小茶厂 (场) 之间内耗, 行不成统一的拳头产品, 缺乏市场竞争和抗御风险能力, 市场占有率低。

3 发展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是南涧县贫困山区主要经济支柱, 要实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生态茶园建设, 促进精深加工发展, 着力开发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 全面提升茶叶产业整体效益。

3.1 正确认识茶叶产业在南涧县的地位和作用

茶叶产业是一个投资风险小, 见效长的基础产业, 发展茶叶是全县山区农民致富、企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广大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茶叶生产, 形成区域布局、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 使之成为南涧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

3.2 加强管理, 依靠科技进步, 提质增效

对茶园的管理, 要根据地块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提升茶园档次, 提高产量和品质, 最终增加收入。要加强科学管理, 适时进行耕作、施肥、修剪、采摘。在低产茶园中首先选择茶园基础条件好, 增产潜力大的茶园进行综合技术改造, 对具有一定基础, 增产潜力不大的衰老茶园采用无性系良种实行更新换种改造, 茶园内不用和少用化学农药、肥料, 尽可能使用生物农药, 把南涧茶园培育成为生态茶叶的优质原料基地, 以全面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建设高标准无公害茶园。茶叶企业要提高茶叶加工技术, 不断更新茶叶加工机械设备, 改进茶叶加工工艺。

3.3 大力招商引资, 增加扶持力度

县财政困难, 企业和群众资金积累少, 要加快发展, 必须借助外部力量。要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引进有品牌、有规模、有市场的企业到茶区投资, 借外资、技术、人才、市场增强南涧茶叶产业发展活力。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3.4 扶强龙头企业, 做大品牌

龙头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 在市场开拓、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是联系市场与生产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按市场运作机制, 对全县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专门扶持、培育、使其发展壮大, 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根据南涧茶叶企业发展现状和重点茶区分布情况, 把现有茶叶企业中发展情况较好, 带动范围较广, 现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为龙头带动辐射区, 有效地带动和辐射周边茶区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把分散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 实行规模化经营, 树立现代的经营理念, 实施品牌经营, 提升产业效益。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 创造名、特、优、新系列产品, 对现有品牌进行重组, 使“巴掌产品”变成“拳头产品”, 统一品牌、统一认证、统一销售, 占领大市场。

摘要:茶叶是南涧县的一大传统产业, 是该县重点培育的烟草、茶叶、核桃、鸡、肉牛和中药材六大产业之一。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及几代茶人的共同努力, 茶叶已成了山区农民增收, 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结合南涧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 科学合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思路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实现茶农增收、财政增效, 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刍论宁洱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 宁洱;茶叶产业;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

宁洱县地处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全县国土面积3670km2,耕地30.2万亩,境内最高海拔2851.1m,最低海拔551.7m,森林覆盖率达72.8%,平均气温18.3℃,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宁洱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方兴未艾。茶叶生产遍布全县7乡2镇,2007年全县茶园面积108124亩,毛茶产量4428t,精制普洱茶产量4360t,实现茶叶工农业产值达3.25亿元,茶叶已经成为全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际国内茶叶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宁洱茶叶产业发展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宁洱茶叶产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我们同行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笔者根据国际国内茶叶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就我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窥管之见,权当抛砖引玉。

一、宁洱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普洱茶品牌优势,紧紧围绕市场,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加强引导,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宁洱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古老的茶乡再次兴起了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热潮,再次呈现出普洱茶原产地和集散地的繁华景象。

1.茶园面积不断扩大

2007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08124亩,毛茶产量4428吨,比2003年的6万亩和1128吨,分别增长了80.2%和292.6%。全县百亩以上连片种植的茶叶生产基地达37个,总面积4万余亩。

2.科技在茶叶生产中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为了加快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茶叶科技水平,县委、政府恢复成立了县茶叶产业办,2001年成立了县茶叶科学研究所,2005年与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联合成立了中国普洱茶茶艺学校。类似普洱茶叶(集团)有限公司、茶王茶业有限公司、永年茶叶有限公司等专业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加,促进了茶叶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以县经作站、茶科所和普洱茶学校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茶叶科技推广体系,茶叶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科技在茶叶生产中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经过多年试验,宁洱县农业局经作站成功引试繁育了“紫娟”、雪芽100号、长号白毫等优质茶叶良种,并建立了茶叶良种苗圃基地。普洱茶王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老古董牌绿茶、普洱茶双双通过了AA级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普秀牌板山毫峰(绿茶)、普秀牌普洱茶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中寨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2007年,全县有茶叶加工厂120户,其中精制普洱茶加工厂36户,加工普洱茶4360t,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

3.茶叶销售体系初具雏形

各茶业企业已在国内外建立各自的销售渠道,搭建销售平台,全县茶叶企业共发展海内外经销商和代理商400余户, 宁洱县城内设有茶叶专卖店120余户,茶叶产销体系已初具雏形。

4.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有一定提高

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县先后成立了普洱茶叶学会、普洱茶文化研究会等民间组织,会员达数千名。茶叶生产重点村温泉村、西萨村也分别成立了茶叶种植协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茶叶基地开发、茶叶生产经营、品牌保护等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政府联系企业、茶农的桥梁和纽带。

5.茶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宁洱县委政府积极实施“开放活县、产业立县、文化兴县”战略,2005年着力打造了普洱茶源广场、普洱民族茶艺馆,修复重建了茶马古道、茶马驿站等一系列以普洱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承办了云南普洱茶叶协会成立大会,参与了“百年贡茶回归普洱”活动,并以云南大马帮进京为契机,在北京举行了“云南普洱茶文化北京宣传活动”,还先后组团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首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和“云南省精品普洱茶广州巡回展”等一系列重大茶文化活动,通过普洱茶文化搭建平台,全方位展示推介宁洱茶产业,使宁洱县是“茶之源、道之始”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进一步提升了宁洱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宁洱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营造了良好的茶文化环境。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产生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对未来宁洱茶产业发展,乃至宁洱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

二、制约宁洱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宁洱茶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为下一步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全县茶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它们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茶园老化,茶叶良种率低

全县茶叶基地中,20世纪70年代以前种植的有15000亩;80年代种植的有15000亩;90年代种植的有10901亩,种植的品种大多是有性系大叶种群体品种,良种覆盖率仅为33.3%。在全县62450亩可采摘茶园中,低产茶园就有3万余亩,由于种植年代久远,品种退化,采摘茶园平均单产只有28.1kg,并且茶叶品质难以提高,大部分茶园出现“高耗能、低效益”的生产经营状况,已严重制约了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和茶农的增收。

2.茶农整体科技素质较低,茶叶生产管理粗放

宁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广大茶农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仍处于较低水平,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了旧的生产管理模式,保留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阻碍了新科技在行业上的有效应用和茶业经营理念的革新。茶农生产管理技术含量低,一方面在茶园管理中,手段落后,劳动强度大,单产低,品质差;另一方面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机械设备陈旧,管理不科学,导致质量差异大,效益不高。

3.产业发育度低,名牌产品匮乏

总体而言,宁洱县茶叶产业仍沿袭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仍然处于“有什么,卖什么”的发展阶段,“原料”仍然是茶叶企业组织生产和销售的核心要素。然而,斯里兰卡、肯尼亚和浙江、福建等国外、省外产业发育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正处于顾客“要什么,卖什么”的发展阶段,并正向“引导顾客需求,为顾客设想需求”的高级阶段迈进。

我县主要生产加工六大茶类中的传统普洱茶和绿茶,产品涉及散茶、紧压茶、工艺茶等多个品类100多个茶叶产品,地方性品牌有“普秀”、“普茶”、“泰安”、“旺隆”、“仆女”、“阳春”、“普特”、“老古董”等,品牌多而乱,没有建立起类似“立顿”、“龙井”、“滇红”等国内外著名品牌。

4.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 篇12

1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江西省茶叶产业规模并算大, 其拥有的茶园面积仅仅占据我国茶园总面积的2.8%, 茶叶的产量也并没有占据国内的重要位置。但江西地区的茶文化历史久远, 且每年产茶量也在逐年上涨。最为绿茶的传统产区, 江西省的绿茶产量一直保持着逐年上涨的趋势, 其中红茶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江西省的茶产业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并快速发展起来[1]。现在, 江西省已经形成了比较有优势的四个茶叶产区, 在每个产区中都有规模不小的茶园。而在不同的产区中, 其茶叶生产的重点都不同, 所主打的茶叶品牌有各具特色。2005年以后, 江西省的名茶福鼎大白等被推广上市, 其生产茶叶的技术也进行了革新。在采茶的过程中能够采用非常先进的机械化采茶, 并对茶叶进行清洁和加工。该种情况下, 江西省在产茶技术上已经能够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在技术的支持下, 江西省的茶叶质量不断提高。

2 茶叶产业的优势分析

在规模上, 江西地区的茶叶产业虽然还不能与其他的产茶大省相抗衡, 但其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能够支持江西省的茶叶建立起特色的茶叶品牌[2]。从其品质上考虑, 江西省的茶叶已经受到了多个表彰和认证。江西茶叶的品质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江西地区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有机茶园, 拥有多个无公害的茶叶基地。在国家提倡绿色环保的过程中, 江西省的茶叶已经获得了有机茶园的专业认证。目前, 江西省的有机茶叶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 有机绿茶更是在欧洲的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分量。从其生态优势方面进行分析, 江西省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主要地貌是丘陵和山地。该地貌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武夷山及庐山等著名的山峰都屹立在这里。整个省份的雨水非常充足, 气候也属于适于茶叶生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湿润的气候为江西茶叶产业提供了优厚的生态环境。从品牌角度考虑, 江西省的茶叶之以能够被人熟知, 原因在于江西省善于生产名茶[3]。据统计, 江西省所拥有的茶叶品牌不胜枚举, 其中能够获得比较重量级奖项的品牌茶叶超过了50个。江西省政府致力于推广茶叶品牌的发展, 并不断举办茶叶的展销会, 在宣传江西茶文化的同时, 还将江西茶品牌推广出去, 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江西的茶叶品牌, 了解江西的茶文化活动。如今, 江西省的有机绿茶已经获得了国际认证, 并在多个国内评选中荣获特等奖的殊荣。

3 江西茶叶发展问题与策略

尽管江西省茶叶产业已经获得了政府方面的支持, 并具有了很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问题, 导致江西省的茶叶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前文中曾提到江西省的绿茶已经占据了欧洲的市场, 但江西省的茶叶在出口时曾受到了多方阻碍。江西省出口的茶叶一直走低端路线, 茶叶价格低, 且所出口的茶叶也都不是优质茶叶, 出口该种茶叶不仅获得的利润空间比较狭小, 还容易受到国际贸易壁垒的制约。因此, 江西省的很多著名茶企业都喜欢在国内建立自己的茶叶品牌, 而放弃了茶叶的出口贸易[4]。

为了避免江西茶叶生产中的诸多问题, 大力推广江西省茶叶产业的发展, 江西省茶叶企业必须优化自身的茶叶结构, 政府方面也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政府方面将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鼓励茶叶企业种植比较精良的茶叶, 并为生产茶叶的企业予以资金上的补贴。茶叶产业方面也需要优化整合, 从而使茶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江西省的茶叶企业中能够推选出龙头企业, 就能够有发展的榜样和底蕴, 从而使龙头企业带领比较小规模的茶叶产业向着国内外市场前进。在国际出口贸易壁垒越来越严格的状态下, 江西省的茶叶产业需要提高自身的产茶品质, 制定更高标准的茶叶质量标准, 从而使茶叶在生产的过程中从培育到生产再到加工都能够拥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政府方面还应该利用江西比较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大力推广茶文化的展示活动[5]。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旅游和观光。在江西省举办茶文化活动, 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购买和了解茶文化, 为江西省的茶叶产业发展助力。在江西省政府和茶叶产业的共同推动下, 江西省的茶叶将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视野, 甚至以高姿态走向世界。因此, 要建立国际性的茶叶品牌。

4 结语

江西省的茶叶产业已经走在了茶叶行业的发展前沿, 在江西省政府的领导下, 不断树立品牌形象, 促使江西茶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江西省的茶叶以生态为主要的发展目标, 以生产健康茶叶为主要原则, 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 充分发挥江西省本地的产茶优势, 促使茶叶产业的结构得到优化, 使江西省的茶叶产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总而言之, 江西省特色的茶叶产业向人们展示其茶文化, 刺激茶消费, 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茶叶也一直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江西省是产茶大省, 近年来的茶叶产量情况一直很好。从唐代开始, 江西地区所生产出来的茶叶就已经被世人所熟知, 在饮茶之风盛行的时代, 江西地区的茶叶产业快速兴起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为了使江西地区的茶叶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喜欢, 增强江西茶叶的竞争力, 研究了江西省茶叶的产业发展现状, 并就其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分析,优化策略,江西省

参考文献

[1]李道和.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升级的调查与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 2016 (1) :13-17.

[2]程冀, 陈小凤, 姜佳言.绿色壁垒对江西省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6 (10) :118.

[3]万红燕.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考古, 2012 (2) :171-176.

[4]刘秋华, 杨载田.新形势下江西省茶叶发展策略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 9 (3) :38-43.

上一篇: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下一篇:噪声交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