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2024-05-23

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共4篇)

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篇1

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辣椒是世界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它适应性广、营养成分丰富和产业链长而受到世界各地的高度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上升,加工产品也向多样化发展。全世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种植辣椒,我国辣椒的种植面积约为2000万亩,鲜椒产量近280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270多亿元,同时每年还以9%速度逐年增长,种植面积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形成了以贵州、湖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个省区的重点辣椒产区和以贵州虾子镇、云南稼依镇、河北鸡泽、山东武城、吉林洮南等为代表的区域性辣椒集散地。辣椒产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长,韩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已经成为我国辣椒的常年进口国,仅墨西哥辣椒就有三分之一是从中国进口,日本进口辣椒90%来自中国。全国产生了一批有名的企业和区域品牌产品,例如:河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红安种业、吉林洮南金塔集团和爱迪尔公司、山东武城的中韩合资天然色素项目与湖南郴州的美港合资辣椒项目等。这些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成长,冲击了辣椒传统生产与分散经营方式,正在改变着我国辣椒产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促进了辣椒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辣椒的各种加工产品、综合利用型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份额比例也越来越高。辣椒的鲜食比例逐年减少,工业加工比例日益增大,而且发展迅速。全球对辣椒的重视和需求充分说明,辣椒产业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大产业,特别是对于适宜辣椒大面积种植的国家和地区,它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辣椒产业化的形成,不仅对农村就业的增加有重大意义,而且给农业深加工领域创造着广阔的天地,机械、化工、建筑、医药等几十个行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一、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望都是全国三个著名的辣椒之都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产值近亿元,广泛分布于县域农田。近年来,望都县各地积极实施辣椒开发战略,以辣椒酱、辣椒粉、辣椒素加工业为龙头的辣椒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辣椒产业已成为部分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之

一。过去,由于在辣椒深加工方面未能形成大的龙头企业,全县辣椒产业的商品率只有左右,近年来,该县将辣椒产业作为农业重点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并引导辣椒产业从原料型、食用型向着加工型的产业发展轨道迈进。目前,该县已有家辣椒系列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开发辣椒系列产品。其中河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的加工企业,投资规模达多万元,拥有年消耗万亩干椒的年产量,是我国目前辣椒素加工能力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在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加工能力上也拥有相当的实力。该公司的成立,进一步扩大了辣椒的原料需求,促进了辣椒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了辣椒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

在辣椒销售上,由于辣椒产品的深度开发不够,多年来一直以出口辣椒干、辣椒油等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对辣椒的商品性要求没有严格的标准,没有完善的检验检疫体系,部分企业在原料收购中也仅限于看样收购,对内含物标准没有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利用我们出口的辣椒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去除杂质和异味,制成辣椒红色素等深加工产品返销我国。总体上我省辣椒产业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加工营销网络。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使辣椒高产高效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二、望都辣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缺乏科技支撑

由于饮食习惯及传统农业的观念,中国对辣椒生产的重视一直不够,投入少。云南省也存在这一现象,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技术、人才储备,专门从事辣椒研究的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政府支持辣椒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少、力度小,导致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一些地区长期依靠传统的老品种,一些地区

依靠进口国外或省外的新品种的局面,缺乏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二是企业投入不足,辣椒加工品种较为单一,规模较小,对原料的要求不严,导致企业忽视了原料基地建设,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以及种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产业发展起伏波动大

辣椒种植大部分销售主体是农民,不了解现代营销知识和国内外市场行情、动态,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差,盲目生产经营,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信息不灵,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中介组织(服务组织)十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有了明显增强,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合同收购和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但是,企业和椒农的联系还是以合同契约型为主,缺乏紧密的联系,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利益缺乏制度保障,二者的利益分配关系还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不能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守约履约上,诚信度差,不是农户不愿将商品椒交给企业,就是企业在收购商品椒时压级压价。难以实现辣椒的小生产与流通大市场相接,产业发展跌宕起伏,面积小时,货源紧俏,哄抬物价,掺杂使假;面积大时,产品滞销,价格低廉,辣贱伤农,挫伤农民种植辣椒积极性。

3.种植技术及实用技术落后

在种植业上,辣椒多分布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多为一家一户操作,辣椒种植技术水平不高,病虫危害严重。科技部门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推广应用的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多数地区种植多以常规种为主,优良品种少,品种退化严重,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在辣椒产业化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严重制约了辣椒产业的发展。

4.辣椒生产和市场的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云南省辣椒的科研推广工作一直只重视高产、抗病的品种,辣椒加工专用品种的研究和生产刚刚起步,辣椒的专业化生产进展缓慢,加工原料生产形不成规模,过度分散的小农经营无法生产质量稳定的辣椒原料。造成品种选育同加工需求相脱节;辣椒加工业的发展缺少专用的优质原料,形成了品种与目前市场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的局面,严重阻碍辣椒产业进一步发展。

5.辣椒产业化程度低

所谓辣椒产业化,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密切衔接、紧密配合的综合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指一个辣椒加工业或单纯的辣椒种植业。它主要包含:新品种选育(包括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选育),良种繁育和生产体系,优质原料生产体系(包括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科学施肥、科学浇水、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及贮藏—加工—市场销售等,是一个庞大、严密、多学科协同配合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辣椒产业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可以说是从原料生产到销售都尚未形成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由于科学技术普及到位程度等因素制约,各地的种植方式都比较传统落后,辣椒产量变化大, 稳产没有保障。在辣椒原料生产上还没有严格的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无公害生产技术执行标准来指导生产,致使当地辣椒发展的目的还不明确,盲目性较大。

三、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把辣椒产业发展成为云南的新兴大产业

首先,辣椒在云南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面积大、分布广,具有做大产业的基础;其次,云南拥有丰富的、独特的辣椒资源,如丘北辣椒、小米辣、大米辣、皱皮辣、涮辣、铁角辣等;第三,辣椒产业链长,加工产品种类多,加工增值效益明显;第四,市场前景好,无论国内或国外,市场对辣椒产品的需求都非常大,有些产品目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做大云南辣椒产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从产业政策上把辣椒作为重要的主要经济作物,从育种、技术储备、种子生产、加工原料生产、加工企业、营销全过程进行产业设计与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辣椒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信息网络的建设,为种植农户及加工企业服务。从培植新产业的角度,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共同加大对辣椒产业的投入力度。首先,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争取国家的扶持,各级政府也应增加投入改善辣椒种植区的交通条件、水利设施、市场网络等外部环境条件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产业的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和吸引社会的企业、公司及资金投入参与产业开发,在已形成加工能力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辣椒加工制品的质量,坚持以质量兴业,名牌兴企之路;引导现有加工企业改造和升级原有的设备及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产品,如发展辣椒素、辣椒红色素等深加工产品。第三,组织广大农民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开发,最终形成国家扶持和引导,企业、公司、农民为投入主体和开发主体的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3.重视科研推广,提高生产水平

一是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以传统育种方法为主,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手段为辅,在继续以优质高产为育种目标前提下,重点解决抗旱、耐病毒病、病疫等问题,同时,利用云南丰富的品种资源,研究开发培育专用品种,如集中收获、高色素、高辣素等专用品种;二是加强连作障碍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土壤结构,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辣椒病菌与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时推广深耕土地,轮作倒茬、使用微肥、重施有机肥、麦辣玉梯阶套种等技术措施,减轻连作障碍;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采用建立示范样板,促进增产增收;四是引进国外智力,重点引进发达国家有关辣椒的标准化生产、加工产品标准、化工产品加工、产品和卫生检测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促进辣椒产业与国际发展同步;五是实现辣椒的标准化生产,以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两组织标准化为依据,结合国际动植物卫生检疫(SPS)、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原则,制定出辣椒干(酱、粉)生产的产品标准及其质量和健康标准,并付诸实施,加强管理;六是规范良种繁育程序,加大优质辣椒品种的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健全良种质量控制体系和监测机构,按生产企业的要求,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繁育和生产,技术方案的制定,提高种子质量。

4.合理布局,加大辣椒商品基地建设

辣椒商品基地是辣椒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抓好商品椒基地建设,要把基地建设与企业培育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参加商品椒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辣椒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商品椒基地向最适宜区集中,由兼业向专业化转变,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县,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椒生产基地。

5.适应市场需要,积极发展专用型辣椒生产

当前,云南省生产辣椒不注意用途,种植与加工脱节,专用化和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云南省辣椒生产的形势,在作物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专用型辣椒生产。专用型辣椒生产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开发为动力,重点应抓好以下三点:

(1)品种专用化 在辣椒的育种目标上要转向专用型育种,为生产上提供优质专用品种,解决当前生产上专用品种少的问题;种植上要改变过去不分品种不讲究用途的做法,立足于专用化生产,不断扩大色素椒、辣素椒和出口型专用品种的面积。

(2)种植区域化 辣椒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才能便于集中技术指导与服务,就近收购与加工,适应产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要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合理规划各种

专用辣椒种植区域。

(3)技术标准化 辣椒市场对商品椒的外观和内在品质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在选定品种后应加强栽培技术推广,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辣椒的产量、质量和商品率。

6.大力开拓辣椒市场

建设和拓展辣椒市场是辣椒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要抓好辣椒市场体系建设,必须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放开政策,通过引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吸引企业、个人和外资等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交通便捷的地区建设2-3家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努力形成以大型辣椒批发市场为核心,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产销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其次,创造条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建立省外、国外营销网络,开拓各类辣椒市场。另外,建议大力扶持发展农村辣椒流通合作组织,大力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辣椒营销公司,逐渐形成以企业、集体、个体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政府搞好服务的流通格局。

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辣椒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以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大力发展辣椒市场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网络完善、功能互补的辣椒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辣椒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加强辣椒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自我服务。该合作组织(协会)应该是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我服务组织,具有适应性强、带动面广等特点,在衔接农产与市场、联结企业与农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另外,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经济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为辣椒产业化经营搞好信息、指导服务,建立信息网络,既为指导辣椒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又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市场、价格、技术信息,引导企业和农产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改变过去市场信息不灵、行情不清、盲目生产的状况,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辣椒订单生产、合同生产,克服以往辣椒生产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注重营销人员培养,造就一支懂得现代营销知识,掌握内外贸易运行规则和管理手段,勇于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人才队伍。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顺应市场发

展的需要,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制订协会章程,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指导和约束,进行行业自律,严肃查处恶意竞争和欺诈客商、掺杂使假者,改善销售环境。建立信息咨询系统,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发挥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我省辣椒加工销售的促进作用。

8.加强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市场上对辣椒产品的需求逐渐向多样化和特需化转变。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小品种、稀有品种的需求量增加。这就要求选育出一大批多样化、具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价值的特种辣椒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云南因其复杂多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分布有大量的辣椒种质资源,是我国辣椒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如丘北辣椒具个小、形体均匀、色泽鲜艳、油脂和维生素含量高、辣香味浓等特点,且富含蛋白质、糖分、维生素与氨基酸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被公认为是世间最好的食用辣椒;小米辣抗性好、辣味浓、维生素含量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泡椒品种;还有辣味不强,果皮软薄,品质风味极佳的皱皮辣;辣味很强(辣椒素含量高达3.54%)不能直接食用的涮辣;抗湿热、抗病能力强、座果多的大米辣及耐寒力较强的厚皮铁角辣等。如何利用好我们的资源优势和地域气候条件优势,加强地方品种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培育出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辣椒品种,创建云南辣椒品牌,对促进我省辣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篇2

辣椒是广西主栽蔬菜之一,每年种植面积约6.67万hm2,每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1]。红辣椒在全州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州传统名优“三辣”之一。全州红辣椒红艳如火,肉厚粒小,辣中带甜,香而不燥,清脆可口,尤其是有“辣王”之称的朝天椒更有地方特色。全州县红辣椒誉满省内外,红辣椒生产是全州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全州县地处湘桂走廊,地理位置独特,是一个农业大县,土地面积大且肥沃。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红辣椒的历史习惯,尤其是两河、白宝、东山、枧塘、石塘等乡(镇)种植面积大,如何种好红辣椒,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扬长避短,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的抓好红辣椒生产,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落实好党和国家对“三农”的惠农政策,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对全州县红辣椒生产的现状、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以促进全州县红辣椒生产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1 全州县红辣椒生产现状

据1999~2009年的统计数,全州县种植红辣椒面积在2666 hm2左右,总产1.8万t,平均667 m2产450 kg左右,种植品种都是传统品种,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年年自种自留,果实形状严重混杂退化,辣椒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农民科技知识含量低,防治意识不强,种植管理粗放,严重影响了红辣椒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此外,在红辣椒销售过程中,宣传力度不够,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无品牌优势,红辣椒深加工产业严重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鲜椒价格年高年低等因素并存影响,已成为制约全州县红辣椒生产的主要原因。

2 全州县红辣椒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耕作制度不当,重茬严重

农户承包耕地面积有限,导致连作现象比较普遍。据调查,持续连作面积占当年种植面积30%以上,连作严重的个别地块甚至出现整块地发病或者成片死蔸现象,不仅影响了辣椒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落叶、落花、落果和死蔸的“三落一死”严重后果,而且导致辣椒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与辣椒品质下降,降低商品竞争能力,既影响了农民种植辣椒的积极性,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全州县红辣椒的信誉,且不断地丧失全州县红辣椒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2 年年自种自留,品种果形不整齐

由于全州红辣椒种植历史悠久,加上农民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相对较低。据调查本地红辣椒年年自种自留,虽然辣椒雌雄同花,但因自然杂交有一定的比例,缺乏系统选育与提纯复壮;虽然个别农户在留种时注意了果选,但多数农户在自留种时不进行果选,只要是辣椒不分好丑,胡子眉毛一把抓,更有甚者在采收晒干过程中,辣椒开裂掉粒都拿来当种子用。因此,辣椒在大田生产中,表现株型各异,果实形状不整齐,大小不均匀,导致产量低,质量下降,加上椒农不愿意分级销售,销售价格上不去,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不高。

2.3 有机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量多

近年来,由于劳务输出多,农村青壮年和年轻妇女都外出进城打工,留守农村耕种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养猪甚少,甚至根本没有养猪,加上社会向前发展,小型犁田机代替了耕牛,农村耕牛养殖量逐年减少,有机肥严重不足,有的农户根本没有有机肥,种的是卫生田,以施用速效化肥为主,导致土壤板结,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肥力下降,是造成辣椒“三落一死”的又一原因。

2.4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首先,农业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稳定,自2002年以来,全州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后,县农业局只负责业务上的指导,人财权归乡(镇)政府管理,各乡(镇)推广站技术人员需要服从乡(镇)政府分配的各项中心工作,相对来讲从事本职业务工作的时间相对减少,走田串垌调查、观察病虫害发生的时间更少,有的乡(镇)把技术人员安排到与业务毫不相干的工作上,学非所用,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一定影响,防治辣椒病虫害知识难以传送到千家万户。其次是辣椒病虫害发生没有安排人员具体观察,作出具体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第三是技术人员很少有机会到外地参观学习,更新进修业务的机会,业务知识严重老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成果、新技术无法及时转化成增产、增效的现实生产力。第四是近年来受体制影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均进城打工捞现钱去了,在家留守耕种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老化,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对辣椒病虫害防治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承包责任制时间较长,各干各的,互相交流较少,缺乏对农产品市场的了解,没有树立农产品大流通的商品意识。

3 发展对策

3.1 搞好本地品种提纯复壮,优化品种布局

一是与有关蔬菜院所开展合作,因地制宜,切实抓好本地当家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组织一定的人力财力,对本地当家品种通过实地调查、观察,从中选出代表全州红辣椒优良性状的株系,通过2~3年的提纯复壮和系统选育,从中选优去劣,再推广到大田生产中去,切实解决好本地当家品种因年久种植而出现的混杂现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二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种植农户树立与提高市场商品意识和全局观念,构建以白宝、东山、两河、石塘、枧塘、凤凰等乡(镇)种植本地品种为主的红辣椒产业带。三是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全州种植且产量高和商品性状优良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优化品种布局,做到本地红辣椒和外地辣椒品种并举,共同做大做强全州辣椒产业。

3.2 适当深耕改土与合理轮作

适当深耕改土,既能加深土壤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又能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使辣椒根系深扎,个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虫能力。连作重茬是辣椒病害逐年发生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辣椒疫病寄主范围广,可侵染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是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实行2~3年或以上轮作,特别注意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实行水旱轮作,减少初次侵染源,是防治辣椒疫病既经济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3 以有机肥为主,以速效肥为辅

3.3.1 科学施肥

辣椒生产基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667 m2施腐熟猪牛粪1000~1500 kg或火烧土2000~2500 kg,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追肥应以腐熟的人粪尿为主。辣椒在生产过程中要求N∶P∶K为1∶0.5∶1,N肥过多,P、K不足,易落花落果,且辛辣味降低,所以在施肥时,一定注意N、P、K肥的配合施用,杜绝偏施,迟施氮肥现象,是夺取辣椒高产优质的措施之一。

3.3.2 科学管水

由于辣椒的根群不发达,主要根群分布在10~15 cm的表土层中,所以,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如果受水淹没数小时,植株就会萎蔫,引起大量落叶落花落果,严重的会死亡。7月、8月高温干旱或雨涝,使根系受害,植株生理失调,都会导致“三落病”的发生,严重降低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合理选地、起畦种植、易排易灌、科学排灌,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辣椒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条件,克服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夺取辣椒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

3.4 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强技术培训力度

一是稳定、完善县乡(镇)、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乡(镇)农业推广站,至少有一个专门从事或偏重负责蔬菜生产的技术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在辣椒生产全过程中,在不同生产季节,培训村级农科员,形成自上而下的辣椒生产技术推广网络,为辣椒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二是加强与上级有关蔬菜院所联系与合作,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更新业务知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干部的思想再教育,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

3.5 加强辣椒流通信息服务工作

一是组织辣椒协会,发挥农村经纪能人作用,在原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内省内大中城市的销售市场,加强辣椒流通信息服务工作,完善县、乡、村级辣椒信息发布渠道,发展壮大辣椒流通队伍,大力培养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引导种植户转变销售观念,变统货销售为分级销售,提高辣椒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净化辣椒销售市场,加强打击市场欺行霸市行为,加强对辣椒种植户诚实守信教育,切实维护好辣椒流通人员正当合法权益。

3.6 创建品牌,提升产业的档次和效益

一是努力搞好红辣椒基地建设和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统一技术管理规程,按照规程统一种植,依照规程标准统一管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推广辣椒协会+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以辣椒协会为单位,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建立规范辣椒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实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销售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加强和健全质量监测体系,确保辣椒输出的质量安全。二是做好红辣椒基地建设品牌的申报与创建工作,提升红辣椒产业档次和效益。

3.7 创办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通过招商引资,建设1~2个较大的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变出售鲜红辣椒为主为出售鲜红辣椒和加工后销售并举,保障椒农在丰余年景红辣椒价格基本稳定,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确保辣椒产业稳步向前发展。

3.8 切实抓好红辣椒病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辣椒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病毒病、炭疽病、青枯病、立枯病、疫病等。主要虫害有棉铃虫、烟青虫、茶黄螨、地老虎等,在防治方法上主要抓好农业综合防治,通过合理轮作、培育壮苗、采用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其次主要抓好种子消毒、土壤消毒,减少初次侵染源。第三是认真做好辣椒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药剂防治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把病虫害的主要特征、识别方法、防治方法及所用农药传送到千家万户,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宝鸡市线辣椒育苗技术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宝鸡市;线辣椒;育苗技术;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62-02

线辣椒俗称“秦椒”,是辣椒属中的珍品,以其“身条细长,皱纹均匀,色泽鲜红,品味佳美”的特点享誉国内外。宝鸡市是线辣椒的主产区,进入21世纪后,辣椒制酱业发展迅猛,产品远销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已成为宝鸡市线辣椒产业新的销售亮点。近年来,受生产费工、劳力缺乏、种植效益年际间波动大的影响,宝鸡市线辣椒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产不高,未培育出高产的辣椒秧苗,未发挥出杂交种的产量潜力,667m2产鲜椒仅1 000~1 500kg,种植效益较低,因此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已严重影响到宝鸡市线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宝鸡市线辣椒育苗技术现状

1.1 品种选择和育苗准备工作 生产上一般都选用辣丰系列等杂交品种栽培,常规品种种植越来越少;667m2辣椒田育苗面积为10~12m2;苗床营养土配制,只用熟土和少量化肥配制而成,很少施用有机肥;未对种子和床土进行灭虫、灭菌处理。

1.2 线辣椒播种技术 宝鸡市线辣椒播种方式一般为人工撒播,很少采用精量播种技术。苗床盖土不匀,且床面上一般不用地膜覆盖。出苗前,苗床夜间保温措施少。

1.3 苗床管理 第一次放风时间偏晚,辣苗地上茎伸展过长,高温天气、阴雨天放风管理不够。辣苗生长后期不注意控水蹲苗。苗期施肥管理跟不上。间定苗次数多,留苗过稠。苗期病害时有发生。

2 育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辣椒育苗是线辣椒栽培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持续时间长,技术要求严格,所育秧苗健壮与否,对辣椒产量影响极大。当前,宝鸡市线辣椒生产徘徊不前、产量不高与育苗技术缺失有很大关系。分析线辣椒育苗技术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1 育苗准备工作中的问题 线辣椒杂交品种生长势强,抗病性好,植株高大,单株结角多,产量水平高。育苗时需要苗床面积大,留苗稀方能培育出壮苗,而生产上每667m2辣田育苗面积仅为10~12m2,面积过小,不利于培育健壮辣苗。线辣椒育苗期长,对光照、温度、养分、水分状况要求较高,充足的养分供应,对辣椒花芽的形成和开花结果影响极大。宝鸡市辣椒育苗营养土养分明显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土壤和种子一般不进行灭菌杀虫处理,种子与土壤带菌带虫现象突出。辣椒秧苗生长势差,缺苗现象时有发生。

2.2 播种技术中的问题 宝鸡市线辣椒播种方式一般为人工撒播,往往浪费种子,且种子分布不匀,“撮撮苗”现象突出。播种后,盖土缺乏参照物,随意性大,易造成薄厚不匀,影响出苗。许多农户在盖土后不盖地膜,致使禾苗水分不匀,床温不高,出苗不齐,苗子弱小。辣椒出苗前,要求高昼温和高夜温,才能出苗,出壮苗。宝鸡市辣椒出苗前,苗床夜间一般不进行多层覆盖保温,苗床夜温过低,随天气状况变化过大,常导致出苗时间长,出苗率偏低,秧苗整齐度较差。

2.3 苗床管理中的问题 线辣椒苗床管理包括放风、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宝鸡市线辣椒育苗第一次放风时间偏晚,易形成高脚苗;晴好天气放风不够,易烧苗;阴雨天气中午不注意放风排湿,病害时有发生;辣苗生长后期株高叶大,生长空间拥挤,不注意控制浇水和防止降雨,极易造成辣苗徒长;苗床配肥不足,追肥环节跟不上,所育辣苗质量较差;间定苗次数多,工作量大,苗距只有2~3cm,单位面积留苗过多,苗床养分、水分、光照等日渐不足,很难育成适龄高产无病壮苗。

3 对策

“苗好五成收”。辣椒育苗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时间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育苗的方方面面,需要多项技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培育出适龄壮苗,为高产打下基础。

3.1 精细配制苗床营养土,及时进行种子与土壤灭菌灭虫处理

3.1.1 苗床营养土配制 土和粪之比为6∶4,每个苗床需配好营养土750kg,每床再加0.5kg尿素、5~7kg过磷酸钙、1kg硫酸钾。土肥消毒喷洒辛硫磷1 000倍液5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将药液或药粉与土壤、粪土混匀,粪土要细,无杂物。

3.1.2 辣椒种子处理 播种前利用晴好天气晒种2~3d,将种子用50~55℃温水浸种15min,再用10%高锰酸钾药液浸泡15min,然后捞出种子,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种子表面的药液,晾干备用。

3.1.3 苗床面积 每667m2辣椒田需标准苗床2个,每个标准苗床长10m,宽1~2m,以南北方向为好。

3.2 优化播种技术,细化育苗环节 改撒播育苗方法为以营养钵育苗、划格点播育苗、麻纸粘籽育苗等为主的精量播种育苗方法,以节省种子。将苗距扩大到5~6cm,辣苗3~4片真叶时,一次性间定苗,每钵或每格只留1株健壮苗,其余拔掉;苗床盖籽土厚度为1cm,用直径1cm的绳子或竹杆放入苗床作为盖土薄厚的标尺。苗床表土上覆盖宽1.2m、长10m的地膜,以提高地温。播种至出苗前,夜间苗床上多盖1~2层塑料纸或彩条布等保夜温,促进出苗。

3.3 强化苗期放风、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3.3.1 放风管理 辣苗出齐后,应及时放风,降低棚温,保持白天20~25℃,夜间13~15℃,控制幼苗的上部生长,促进根系发育。通风口位置要错开,先放苗床两头,后增加腰部放风口,先小后大,先迟开早闭,后早开晚闭。放风口晴天大于多云天气,多云天气大于阴天,阴冷天气不放风。一般采用上午9∶00通风,下午16∶00关闭风口来控制温度,防止中午高温烧苗,夜间棚开冻苗。若短暂降雨,苗床湿度不大时,可不通风。若遇连阴雨,苗床湿度较大,中午可适当通风1~2h,以排除床内过多的湿气。

3.3.2 水分管理 辣苗水分管理的原则是:前期轻、中期重、后期适当控。即4片真叶前一般不浇水,4叶过后,应及时浇水;进入育苗后期,苗龄增大,气温增高,生长速度加快,株高光照减弱,极易引起徒长,要适当控制浇水,促进根系发育。

3.3.3 养分管理 辣椒为喜肥作物,育苗期苗床内辣苗密度较大,对养分消耗较多,需要充分供给各种养分,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如果辣苗叶色淡黄、叶小、茎细、生长缓慢,就应追肥,促弱转壮。苗床追肥以叶面追肥为主,从第二片真叶展开后开始,每隔7~10d喷1次尿素、磷酸二氢钾、红糖混合液。每15kg水加尿素100g、磷酸二氢钾50g,红糖100~150g,连喷2~3次,或每15kg水加0.5kg新鲜牛奶喷雾效果更好。

3.3.4 苗期病虫害防治 线辣椒苗期易发病害,主要是猝倒病和立枯病,由低温、高湿引起。应加强苗床通风,尤其是灌水后、阴雨天的通风。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向发病植株根部土壤表面撒熟石灰灭菌消毒。天气晴好时,可立即喷杀毒矾、百菌清等农药防治。发现地下害虫危害,立即用辛硫磷防治。

参考文献

基层中医院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篇4

江西中医学院08中医班谢芳深指导老师:胡伟菊

摘要:作为正在吮吸中医文化营养的在校大学生,面对目前社会的初步转型,眼前似乎丝毫没有令人欣慰的场景。难道我们就一味地憧憬,或一味地怨天尤人吗?不,不是的,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握住的是真理。

关键词:丰城市中医院中医发展现状对策思考

正文: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打开了我们禁锢已久的思维。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使人们富裕起来了,我们的肩膀挺得更直了。然而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还没从喜悦中醒来,便发现社会变了变得令人生畏了,社会(人、组织、单位)开始烦躁起来了。“快”成了时尚词,什么都要“快”,“不快”就好像赶不上时代的列车,将会被社会抛离。

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种立足于中国上千年道家儒家思想的医学,顺四时,从其根,恬淡虚无的思想、态度是它成长的基肥。从小熏陶着“静”境的它也不能脱俗于世,伴随着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来,然而它的本质毕竟不从于“快”,渐渐地我们发现它在没落!

——中医发展与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思考

作为一个中医专业的大学生,时常听到一些中医悲观论:中医的发展虽自03年非典事件迎来了一次短暂的春天,但它并非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它的生存在许多地方都已岌岌可危。为了了解基层中医的真实发展现状,我们利用暑假对丰城市中

医院及当地百姓、药店、卫生局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基层中医发展现状

(一)中医院西化倾向严重

丰城市中医院与许多同级市县中医院不同,它已逐渐走出了“中医院发展缓慢”的恶圈,经其特色科室(骨科)的带头引领作用下,它的年收入已跃居全省中医院前三甲。然而在当今以药养医的社会,医院的各项指标虽上去了,发展前景好像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但整个医院除了少数专家门诊算得上是真正的中医治疗,在其他科室中医参与治疗的机会很少,有也是大多为辅助治疗。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师们在以“工资与完成任务量息息相关”的硬性政策下,若只靠开经方、成方、验方给病人治病,大部分中医师们会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工资低,难以养家糊口)。许多刚上岗位不久的中医师们在政策迷茫与生活压力的双重紧逼下,不到两年就想尽设法转到西医科室,与传统中医治疗道路渐行渐远。丰城市中医院院长也注意到了上述问题,他说:“当今是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中医院的发展也要顺应市场,有效益我们医院才能生存。我们也尝试过许多方法来弘扬中医特色,如曾自制过中药颗粒来弥补中药在服用时不便的问题,然而中药颗粒毕竟成本更高,也只能服务于中高阶级,基层老百姓还是很难消费得起的。”据院长讲,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对中医是很关切的,祖国大多数群众还是很希望中医得到长足发展的,中医与西医得到真正的平衡发展于国于民都是皆大欢喜的。

(二)基层百姓相信中医但对其知之甚少

虽然在国家鼓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各级地市或多或少地加强了中医知识的全民宣传普及,各大电视台也争相开展了“名家讲中医”等节目,但在许多老百姓的眼中对于中医的了解还是混乱的。据我们在丰城市市区街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的群众不了解中医,65﹪的群众只是知道一点点,大部分人们对中医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曾经看过的武侠剧、古代剧中的夸张中医治疗情节上,谈起中医就说“高手悬丝诊脉,摸脉辨男女”。中医虽在许多百姓眼中是很玄乎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传统中医的相信,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这样令人丝许安慰的结果,80﹪以上的人们还是相信中医的,他们说“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真正的中医我们是非常喜欢的,又不贵”。老百姓信中医,信得是真正的中医,由于不了解、真假混乱,好多想看中医的病人也不得已只好去看西医了。

(三)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在校生矛盾

在调查中我们也特意访问了和我们学同样专业的学长学姐们,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经过访问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果:由于当今中医处境不佳,各大医院所需中医生相对较少,许多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找到了中医类工作也顾虑到生活压力弃理想无奈转行,从事着与当初刚进大学时的抱负截然不同的工作。作为在校中医类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时常可以听到周围同学发出的对未来前景悲观的感慨:是坚持自己的专业相信它会慢慢好起来,还是趁早做好准备转行,为饭碗打基础。

(二)对策思考

(一)“医药分家,以技养医”

“医药分家,以技养医”是指医生薪资与药物销售不挂钩,医生的劳务报酬是以技术高低和所诊治病人次数来衡量的,即在国家指定的中医收费标准(以医技化标准)下,医生据标准收取诊费。医生薪资只与诊费有关而与药品完任务多少无关。举例说吧,同一病人,如果交10元诊费,医者开出5元1剂的中药3剂,则病人花费25元。即使每天仅治10人,医生也有100元的收入,基本上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若无诊费,则医生须开出50元的药品,才能得到10元的纯收入,也就是要增加病人一半以上的医药费。究竟是花25元划算,还是花50元划算,答案不言自明。医院创办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医生的职责是什么?为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这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职责。然而医生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要为生活奔命,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都保证不了,他们就不能把心用在提高技术、为病人省钱治病上。所以不做到“医药分家”、“以技养医”而只是喊口号,那是很难做到医院和医生的终始目的的。“医药分家”是“以技养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它的必然结果。实行“医药分家”就能从源头上切断医生与药品销售之间的联系,没有高额利润的诱惑,斩断了“以药养医”的祸根,医生自然不会再热衷于开大方、开虚高定价的药品,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而医生则可通过“以技养医”达到应有的薪资以致可从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并激励自己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同时科室间也不再是以完成任务多少论英雄,科室间的利益争夺少了,从而做到科室间的密切合作就更加顺利

了。实行“以技养医”医生收入有了保障,更会从少花钱、多办事的角度为病人着想,这样必然会使医药费总体下降,病人花钱少了,病治好了,气自然顺了,因此医患关系将大大改善。再加上“医药分家”,依靠卖药生存的理念被推翻。如果不提高技术,医生将无法生存。而技术好的医生,在患者中有了好口碑,就诊的人多了,诊费就多了,自然就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也体现了医生是高技能的工种。

(二)加大加深宣传力度

中医并不仅仅是一种医学,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值得所有中国人从小都学习的优良传统文化。它不仅是治病养生的科学,同时也是教你做人的哲学。对于许多基层群众不太了解中医,甚至有些误解中医,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把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做得更加细致深入,让中医的真实宣传进入中小校园,让现在的新生代在中医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其次,中医文化宣传团队走进基层社区,给基层社区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杜绝夸大的中医中药广告、养生节目,以免适得其反。再次,中医类院校要加强中医类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深层认识并鼓励、引导他们走真正的中医道路。最后,望国家能在政策上继续支持完善,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政策的实施。

(三)前景展望与自身蓄能

文章开头写了中医是植根于恬淡、虚无、“静”境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同时它已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当今社会是个科

技大爆炸的社会,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快”节奏的,中医及其文化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呼喊废除中医的“文人雅士”也接踵而来。难道中医真的气数已尽,真的已无存在的必要了,答案是否定的。稍微会注意下社会事实动态的,并善于联系总结的人,很容易发现整个地球灾难不断,人们的烦躁也带来了许多我们未曾预料到的痛楚(失眠、脱发、不育症、神经官能症)。许多痛定思痛过的人们开始了反思,并慢慢地回归到“静”境。当下政府、组织、专家热议的“社会改型”,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些是在昭示着什么呢?昭示着让我们那颗“烦躁”、“快”的心回归“静”境,回归到中国人的顺四时、从其根、恬淡虚无的心境。属于形而上之的“静”境的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忍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然而真理是永不灭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迎来真正的属于中医的大春天。

作为正在吮吸中医文化营养的在校大学生,面对目前社会的初步转型,眼前似乎丝毫没有令人欣慰的场景。难道我们就一味地憧憬,或一味地怨天尤人吗?不,不是的,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握住的是真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好好修炼好自身的内功(把中医基础巩劳),韬光养晦,提高自己,为不久的将来能在临床上救人于危难之中,解人于痛苦之时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夏红光、王叔文.《以技养医》

2、贾谦等.《中医战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3、丰城市关于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问卷调查

4、丰城市中医院月对比报表

上一篇:用毅力创造奇迹――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下一篇:东阳 区政府办公室 2011年度 工作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