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

2024-09-17

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精选12篇)

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 篇1

摘要: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 数学已经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 把我们固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 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甚至走入了“误区”。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合作交流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视分数为教学的最高准则, 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的分数展开, 以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为主, 是典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学生完全处于从属地位, 只是课堂教学的听众与看客, 是知识的被动接授者。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被动接授、机械记忆、重复练习、强化储备的过程,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与自主体验, 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曙光。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使数学教学成为提升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那么,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如何进行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动手操作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倡, 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小学生天性好动, 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等来学习数学, 既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能够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 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 同时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改变传统的口头讲解, 代之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 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并由此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对数学定理、公式、准则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使学生经历真理的发现过程。

二、主动探究

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递的灌输式教学, 要实现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 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 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 实现学习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了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探究度, 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中心。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关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口欲言而弗能, 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 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问, 使问题具有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探索性, 使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具有全体性, 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激情, 从而打好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

(二) 活动的引导

新课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但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 而是要做到扶放有度, 在“放手”的基础上做好“扶植”。所谓扶, 就是说教师在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中要做好指导与引导工作, 要及时发现学生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 要在学生思维受阻处、理解错误肤浅处给予启发与引导, 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究过程。

(三) 活动的评价

探究的评价对学生非常重要。适当的评价会增强学生继续探究的勇气, 使学生重拾自信, 以更强大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如果评价不当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失去继续探究的动力, 甚至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我们要做全面客观的评价, 善于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学习表现做纵向比较, 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

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某一方的单向活动, 而是一个多向交流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要开展积极的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交流平台,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闪现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师生间、生生间开展有效的知识互动与情感交流。

(一) 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在什么情况下展开合作交流最有效, 这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合作交流并不是随时随地都需要进行的, 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合作更积极, 交流更充分。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 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问题时, 当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类似问题时, 此时开展合作学习最能引发学生的关注, 调动学生的激情, 从而使合作交流更高效。

(二) 把握好合作的时间

合作交流时间过长,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缩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合作交流时间过短, 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都会影响到合作交流的效果。因此, 在展开合作交流时, 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 科学估计合作交流的时间, 将学生的合作交流推向高潮。

四、联系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来学习与理解数学,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要引导把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与生活中的数学因子, 在二者间找准最佳结合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 我们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 将新课标理念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 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灵活性、先进性、趣味性, 在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明确了老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强调了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怎样才是一堂好的数学课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用生动有趣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感知活起来。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着属于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去诱发同学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使感知活起来。

曾在一次教研课中,就目睹了精彩的一幕,内容是四年级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许多长短不一的小棒。教师:今天我们做个小游戏,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怎样的图形,试试看?经过一番亲自体验,大多数同学回答说,能摆三角形,此时有一位同学神色凝重,细心的老师及时地让他反馈意见,他吞吞吐吐地说,他的三根小棒无论如何也摆不出三角形,教师追问,那是怎样的?他说:有两根太短了,接不到一起。教师让他重选棒重摆,最后三角形摆成了,可他还是面有不悦,于是,教师让小组合作探究摆不成的原因。整个课堂孩子们都处在认知过程的主动建构中,使新知识顺利同化,故而,孩子在最后给教师汇报探究结果时,个个脸上都洋溢出一种自豪的笑容。

二、扑捉课堂生成,让孩子们的思维突出来。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自尊心与他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用商量的口吻、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索,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发其探求真知的精神,都起着关键性的桥梁作用,其中可能孕育着许多教师不曾预设的生成资源。

有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授整十整百数相加减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师:1500-900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500里有15个百,900里有9个百,15个百减去9个百还剩6个百,于是就等于600。

等等诸如此类,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正当教师庆幸教与学的成功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他们都是正着减,我却还能倒减”。倒着减的算法突然让老师愣住了。不过马上教师就让他展示其想法,于是他展示了“1500-900用900-500等于400,就是说500-900不够减,还差400再用1000-400拿来补上,也等于600”。自然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于是纷纷效仿举例验证,自然是殊途同归!在这个活动中课堂上出现了意外生动,教师采取了积极鼓励,而不是漠视,因此,这个原本让人头疼的“意外”有了老师的倾听和真诚期待,竟然带来了“意外”的精彩。

三、春风化雨,让孩子们的自信心醒过来。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两月”。由此可见赞美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人人都需要赞美,小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赞美,一句赞美不但能拉近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更能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责任感。

比如,当好同学拿到一个A+时,给他一句“你不愧是老师的好学生”;当同学出现新颖算法时,给他一句“你是最棒的”;当有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出错,而只有一两个同学做正确时,就在这道题的旁边写“你做的真好”;课堂上,常说“你做对了吗?那么就请为自己鼓一次掌”。而当有学生进步时,更是毫不吝啬地写“老师就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看今天,你不就进步了吗?老师为你骄傲,相信你以后会更好”。长此以往,许多孩子从厌恶数学到喜欢数学,从惧怕老师到依恋老师,从沉默寡言到积极举手。这些平凡的语言如化雨之春风,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快乐的活动。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课改;合作;优化

1 小组合作要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的特色,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互帮、互学、互补、互勉,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无愧为一种倍受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在这热闹的场面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现象:比如,有的小组只是一个人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根本没有讨论的热情;有的小组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同时,手里还在玩着别的东西……这些现象表明,有的小组合作成了走过场,没能发挥群体的力量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1.1 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或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这时进行小组合作,才会真正发挥“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达到思维认识的提高。

1.2 建立竞争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使本组获胜,组内同学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1.3 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像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归纳他人的发言等等,这些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会使讨论进一步深入,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 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探究不要丢弃了教科书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取知识的工具。脱离了教科书,教学就没有了根基;过分地依赖课本,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教材至上”观和“教材无用”观都是片面的。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与课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应用活教材,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开发教材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还会影响着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对教材不熟悉、不理解、不钻研的教师,怎么会开发出有价值的数学资源呢?因此,要做到:

2.1.1 从教材出发,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段要求,使探究有定位。《标准》明确指出了各个学段数学学习的知识要点和要求,在编排时,同一个内容要在几册书中出现,但是目标要求是逐步提高、各有侧重的。教师要通读教材,对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使探究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方向。

例如,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连续几册安排“观察物体”这一内容。二年级上册只要求学生辨认从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就不同即可,如果在这时引导学生怎样看到物体的两个面、三个面,那就是没有吃透教材,没有给探究定好位,这样的探究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2.1.2 把准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使探究有热情。把准教材就是准确把握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等。只有把准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课堂。

还以“观察物体”一课为例,在准确把握本节课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从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存钱罐”,在观察过程中,注重了观察方法的引导,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1.3 从教材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探究有深度。尽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任何教材都不能代表着数学教学的全部。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都要通过创设情境、选取素材、设计思路等方式,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或增删、或拆合,使教材与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过程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一些教学内容,使探究进一步深入,这样将会对学生的课本学习起到补充或拓展的作用。

2.2 探究不要冷落了“优化”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这正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负责。

2.3 探究不光是学生的专利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在优化探究过程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也是一个探究者,一个没有探究意识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教师只有具备了探究意识,才能有效开发教材;只有具备了探究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

总之,课堂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富有“动态生成性”,充满生命的活力。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4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 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 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在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精选生活素材,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 体验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 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另一方面, 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 特别是数学的思考, 这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之一, 其本意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强调学习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 这就是数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 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同时还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近年来, 课堂教学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然而, 由于认识的局限、理解的偏差, 一些教师片面认为凡教师讲解、教师示范都是错误的。要知道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持点, 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也应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1. 主导情感和态度。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来不得半点偏差。但是, 在某些时候, 结果的正误远不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来得重要。“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评价, 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关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采用激励性语言, 更多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期待、表扬和鼓励。有情有趣、有通融余地的教学, 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主导探索的方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 有疑才会去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而引起的, 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 将那些中等难度、与学生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根据教材特点, 选择恰当的时机,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与需要学习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 以提高教学效率,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经历过程, 体验和探索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时的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 从而发现知识, 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而体验学习, 则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 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 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使他们积累活动的经验, 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 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率, 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向主动、积极方面变化, 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生离开学校后, 真正能留存于个体脑海中的具体数学知识、技能往往很少, 但数学方法、策略、思想方法却深深沉积于学生内心深处, 成为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数学文化价值集中体现的一方面, 较之于知识技能而言, 思想方法更为内隐, 常潜伏于许多看似普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需要教师敏锐地予以捕捉, 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在认知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遇到障碍时, 利用类比, 常常可以从另一类可比的事物中获得启示,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小学教材中类比的应用极为广泛, 小学阶段可渗透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十几种, 有的适合在低年级渗透, 有的适合在高年级渗透, 而有的应贯串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小学生由于受智力水平、心理定式等影响, 技能的迁移较容易, 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较难。因此, 教师在渗透思想方法时要注意因势利导, 使数学学习更有效。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 不管模式怎样不同, 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 (课堂价值) ;回归本体 (数学学习) ;回归落点 (学生发展) 。让我们共同理性地反思已经走过的改革历程, 着力于新的、有意义的实践与探索, 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 课堂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一次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新课改下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 篇6

关键词:搞好;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27-01

一、树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衡量学生,更不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将来,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四、加强自身的学习

“不听别人的课,上不好自己的课”,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在教学上不能“闭门造车”,只有通过多听听他人的课,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此外,经常与其他教师探讨交流,进而适应学生、适应现行教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各种知识,力求一专多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新课改下小学品德教学初探 篇7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兴趣的指引下, 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在小学品德教学中, 只有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 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深入分析, 使教学顺利进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年龄, 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 使学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分析和思考, 提升道德品质,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设真实情境, 增加学生的体验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 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有效实现小学品德教学的教学目的。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表演和体验, 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社会上的责任, 使品德教育起到实效。例如, 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时, 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花制作一个头饰, 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花草树木”的真实表演, 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爱护花草树木, 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和保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使教学实现了创新教学模式, 同时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 并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反映到他们的行为上, 增强学生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三、针对问题进行辩论,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品德教材中, 包含很多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让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现象的对错, 并通过开展辩论会让班级中观点不同的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让他们通过辩论更加明确了对与错, 强化了他们的是非观念。例如, 在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时,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让他们辩论:网络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弊?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正反两方陈述观点, 让他们明白了网络对自己的利弊, 并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制力, 使网络在生活和学习中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中采用辩论的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辩论过程中积极思考, 努力寻找支持观点的事例,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通过辩论, 让正确的观点越变越明, 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并让他们学会了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 使品德教学真正实现了教育的作用。

四、从实际生活出发, 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更多的情感, 使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提高认识, 能够有效实现小品品德的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在体验中产生的情感能够转化成道德认识, 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例如, 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 我通过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 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以及只顾自己享受, 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事件。让他们分析和思考, 如果这些劳动者是自己最爱的亲人, 你还会用这种态度对他们吗?如果自己是这些劳动者, 有人对自己这么不尊重, 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 让他们树立“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观念, 改变以往自私的想法和看法, 用真实行动来践行在品德学习中获得的知识。

五、利用激励性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学生及时正确的评价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对学生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使他们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 教师要实事求是的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都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 表扬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性的评价有很多, 如“你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读书真仔细”“你的思路很巧妙”等等。这有利于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 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如果教师一味的批评指责学生, 态度过于严而有加, 学生的配合就不是很好, 甚至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 引起不良后果, 当然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甚至消极对待。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观察学生, 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 并对学生进行表扬, 使学生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 使他们解决这些困难,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新课改下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 篇8

一、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数学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这是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数学教师要尽可能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适合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为此, 数学教师要自觉加强业务学习, 拓展专业视野,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富有创新的着力点,找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把握好每节数学课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为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以教材为凭借,做好思想上、精神上的准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全体学生、面对每一节课,把提升自身素质与教学专业的成长结合起来, 把专业成长变成自身内在的需求,并使之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成功,学生学得愉快,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数学教师在平时要注意一言一行,要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民主,创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多说、多动手,多表扬、少批评,设计有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练习时遇到疑难问题时与学生展开讨论,为他们解难,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与老师共同解决问题的。对待学困生不讽刺、不挖苦,和他们一起找根源并耐心辅导。这样, 就可增进教师和学生间的感情, 融洽师生关系。

三、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 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 先请学生看一段购物情境的录像, 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对人民币有那些了解。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而且,购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由此便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相关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单凭老师讲,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学生听不进也记不住,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而通过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量一量正方形图形的周长,量一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进行对照比较后,从而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浓厚,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五、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象

想象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 即由此及彼。它的特点在于通过形象的彼此联结,而达到对事物认识的目的。想象是合理思维的关键,是探索发明创造的前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象。学生在做题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当他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 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最后正确与否, 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 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象、思索,有时甚至还会去奇思异想。这种潜能如果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天空。

六、科学评价学生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 篇9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意义,策略

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分,计算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重视计算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

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意义

1.1计算教学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1]。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因此,通过计算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1.2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学校教育的教育任务,因此,利用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1.3计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过程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验证过程,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运算,促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计算态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具体策略

2.1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热情,以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的,把游戏、童话、比赛等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意题目的灵活性,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2.2采用合适的计算教学策略。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主要通过讲解例题的形式,得出计算法则,然后让学生根据计算法则,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这种计算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和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猜想是指利用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判断未知量以及其关系,它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事物的规律,找出研究的线索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猜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一道计算题,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比较4.5+2.8与2.3×3的大小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填好后,思考怎样使得两边的得数相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同时,在学习“加减法”的运算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形式,营造合适的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小华带了150元钱去商场买衣服,小华看见的衣服标价是98元钱,那么小华应该怎样拿钱?然后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计算营业员找给小华的钱以及小华总共剩下的钱,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不同,其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讲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另外,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认真审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而且,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计算错误,督促学生及时修改,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行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计算教学的积极作用,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70.

[2]张江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初探[J].华夏教师,2012,12:108-109.

[3]王凤琳.基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244.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 篇10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使学生乐于计算, 学会口算、笔算和运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 然后达到算得准确、迅速的目的。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 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 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 提高计算能力。

二、全面把握计算教学的方法策略

传统计算教学习惯于通过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 再让学生依据法则进行反复地操作, 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这不仅对学生适应社会没有太大的帮助, 而且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 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 不把法则的得出, 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 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 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一) 主动猜测, 多种算法

数学猜想, 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 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种判断。数学猜想是探索性思维, 它能帮助人们比较迅速地发现事物的规律及给人们提供研究的线索和方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 验证猜想, 探究算法

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 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验证猜想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 重点探究后, 我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 而是让学生自己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 用刚才自己发现的方法再尝试计算, 然后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算法讲述给其他的三个同学听, 并比较哪种方法好, 说明理由。在相互交流中让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基本掌握算法, 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 比较归纳, 得出方法

在上面的这个基础上, 我组织学生讨论, 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 用哪一种方法最合适呢?学生已在不断的尝试, 探索中感悟到, 用连加计算太繁琐, 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的方法有时可用, 有时不可用, 所以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去乘再相加最合适。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过程,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方法, 同时感悟到什么时候可用, 什么时候不可用, 什么时候是通用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而且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参与,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一) 在探索计算规律中参与

其实在计算中也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让学生去探索这些规律, 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挑战性, 也更有趣。如有这样一道题:3.2+3.6○3.2×2, 要求在○里填上“<、>或=”。学生填好后, 教师不妨引导他们做一些深入的思考:你能将题目中的3.2换个数, 使得○里可以填上‘=’吗?这样的数有多少个?什么情况下, ○里才能填‘<’;什么情况下, ○里才能填写‘>’。

(二) 在体现算理中参与

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的道理, 我举了一个事例:小红带了162元到商场买一双鞋, 小红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 你认为小红会怎样拿钱?让学生能够汇报交流后, 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拿法:小红从口袋中拿出 () 张一百元, 营业员找回小红 () 元, 这时小红口袋里还有 () 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 并写出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 162-97 (2) 62+3 (3) 100-97+62 (4) 162-100+3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 但算起来第三式是顺理成章, 体现了操作的过程;第四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二式算起来最方便, 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三) 在算法多样化中参与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世界的各种数学观念, 其对应的运算方法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就构成了他们相对应独特的数学现实, 不同的数学现实正是导致个体化的根本原因。而反映在计算教学中, 无论是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择, 或是对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判断上, 学生之间都会由于认知水平和计算储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四、培养良好习惯, 是计算教学的保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小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各种错误, 虽然计算出错的原因很多, 其中学习习惯不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认真审题的习惯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与保证。

认真验算的习惯不仅是保证计算正确的一个有效措施, 而且也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规则, 形成计算技能, 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需要经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培养, 我们应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结束语:

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新课改;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20-01

小学美术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艺术感,培养他们以美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体会创作乐趣的素质教育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性格特征入手制定人性化的实践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敏锐洞察力、从而令他们的美术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于个性化,并真正掌握艺术创作、美术学习的核心精髓,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并将这种素养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

1、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二、全面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新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应全面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培养出新一代热爱生活、善于创造、美化自然、为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及发展而贡献力量的新时期综合人才。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广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美好情感,令孩子深入接触大自然,走出课堂,走向户外进行大自然写生,令学生自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通过画画展现。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大自然中他们会眉开眼笑、对自然界中的万物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因而会主动的用画笔、不同绘画工具、丰富的表现手法抒发内心的不同感受与深切体会,并逐步令绘画技巧迅速提升。同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有针对性将课堂教学内容、知识全面与生活接轨,凸显美术学科来源于生活的实用性。例如在雪花剪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令学生依据个人喜好自主设计各类雪花贺卡,将完成的美术作品送给小朋友、送给父母;当圣诞节日来临时,可令学生通过自主剪制五颜六色的雪花作品装饰教室、美化环境。在报头设计课程中我们可令每一位或一组学生自由设计一个黑板报头,通过小组比拼、合作竞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从中选择最具创意的板报作品在班级的宣传栏上定期、轮流展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令其将平时课堂中学习的美术知识合理运用于实践中,检验了自身学习水平并锻炼了综合艺术创新能力。

三、营造宽松的氛围,开展合作性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宽松的氛围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比如,想象画“来到太空”这一主题的教学用了另外一种带有相象创造的模仿游戏。首先让学生伸出双手,做好驾驶准备,模仿驾驶飞船。随着音乐声响起,孩子们闭上双眼,伴随着我的描述一起进入太空。由描述虚拟太空景象,自然地引发学生自己的想象,此时请学生说出眼前浮现出什么?有学生看到了外星人的飞船,外星人对我们表示友好,并希望和我们地球人交朋友,接着带我们去他们的星球做客……学生的想象无拘无束,大胆地描绘着自己模仿看到的神奇世界,他们快乐地享受着“太空奇遇”。发生在他们快乐的美术课堂上,体会在他们生动有趣的美术作品中。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而带趣味性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加快美术知识的吸收。有了轻松的氛围,进一步就是展开合作性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爱好的学生,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打破原来的座位,把爱好画画和不喜欢画画的学生排在同一个座位,给他们创设一个分工合作的机会。画画时,采取两个孩子画一张作业,让表现欲强的孩子带动表现欲弱的孩子。画的过程中,两个孩子可以自由讨论:如何组织画面?都画些什么?可以分工:你画人物,我画背景;你来勾线,我来涂色。通过同伴间的互相讨论,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和协作交往能力。尤其在讨论应该画什么、怎样画、怎样分工合作方面,学生热情高涨,增强了表现欲望消极孩子的信心。

总之,要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就必须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风岩.小学美术教学综合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技信息》2004(24)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篇12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在日益进步的计算机技术影响下, 多媒体技术变成了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关键性方式, 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知识, 且充满趣味性,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还能对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系列视听教材进行编写。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结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教学知识, 借助多媒体技术, 转化教材中枯燥的语言文字为动态性、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录像信息资料, 以使乏味、单调的教学知识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形象、直观、充实、生动, 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使教学模式得以优化, 这样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变得现代化。

二、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创建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教学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进而让学生灵活地应用学会的数学知识, 为此, 教师需要积极地激励和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及实现学生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性、学习能力、年龄特点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创建跟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在完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 积极地组织教学实践活动, 进而可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教师在兼顾学生个体性以及差异性的前提条件下, 要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例如, 教师在教授学生有关相遇问题的时候, 首先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询问学生行走在马路上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自己熟悉的人?你是从哪个方向来以及你熟悉的人又是来自哪个方向?借此启发学生对相遇的概念进行理解, 紧接着, 教师为学生出下面的练习题目:王师傅的家离新华书店的距离是1200米, 他要步行去新华书店买一本书, 已知他步行每小时能够行走4000米, 那么王师傅到新华书店买书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多少?然后深化问题, 王师傅由新华书店买到书之后由人民广场往希望小学方向步行, 此时他步行的速度也是每小时4000米, 他要把书送给前来汇合的孙师傅, 孙师傅在相同的时间由希望小学出发, 他的速度是每小时5000米, 已知人民广场和希望小学之间的距离是2000米, 那么请问王师傅和孙师傅在途中相遇需要多长时间?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能够启发学生以小组或者是自主探究的形式来分析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还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课堂外进行演示, 教师在学生之间进行探究的时候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 进而让学生逐步地解答这个问题。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所有知识进行练习, 且启发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实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进而实时改进和完善学习到的知识, 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务必着眼于新课改,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渗透新课改的思想, 以使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先进、灵活, 从而在学生学会基本思想方法的前提条件下, 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松.解析新课改下如何实施小学数学教学[J].快乐阅读, 2013 (13) .

上一篇: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下一篇:茶叶产业现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