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2024-10-05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共12篇)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篇1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历,即让学生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新、主动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有 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编乘法口诀和一些图文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又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 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如今创新还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倡导切实减轻学过重课业负担”的形势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的教学活动,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个解放”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本学期上课改实验教材的探索:

1、活动内容: 活动1,自己编两道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题。准备在课上交流。活 动2,自己利用课余收集数学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过程中,同学们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锻炼口才。体现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活动3,自己到商场购物。

2、教学活动的须知形式。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创新活动。它能充分 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小组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愿组成4人小组,有一个民主推荐组长,组织活动开展;集体活动是在老师知道下,全班同学同时参加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受影响面广。如购买商品,数学教学故事会等。活动可集体开展。这样的数学创新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富有广泛性和伸缩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 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滩头,使学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叫普遍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上学生或4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与形式。我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正副组长,负责记录每个小伙伴的发言。有负责准备补充发言的,每个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艘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我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各于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失声合作也得到充分的运用,尤其是在数学课上,老师常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概念,得出结论。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42页小熊开店。饰柜上的货物标出的单价有玩具娃娃6元、皮球3元、风筝8元,坦克5元,文具盒4元,想一想第三题是“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钱?”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有的同学说:可以这样,买(四个娃娃,8个皮球,3只风筝,6个文具盒,4架坦克和1个文具盒,2个娃娃、1个皮球,一架坦克、一个文具盒……)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用式子地依次表示为:(6×4=24元,3×8=24元,8×3=24元,4×6=24元,6×2+3×4=24元……)通过整理发现,24元买玩具的方案有很多种,合作学习以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篇2

一、合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 ,而不能“教好”教材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 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学“分类”时,教师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添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大堆零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思想。然后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让学生共同把教室里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进行分类,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明白学习分类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分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再通过让大家齐动手整理教室,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书包,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类”的方法 ,也养成了整洁爱美的良好习惯。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即自己的见解主张;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能独立探索 、解决问题 ,并能主动 组织和安 排自己的 学习 ,是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表现为“我要学”,改变了传授教育的“要我学”,这就是自动性。自主学习能让学 生积极发 展思考策 略和学习 策略 ,能从学习 中获得积极 的情感体 验 ,是“以参与 求体验 ,以创新求 发展”的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本节课各个自主努力目标,把学生引领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 ,再引导他 们通过独 立思考 ,摒弃错误 ,发现解决新知的办法,实现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这样通过学习实践,让学生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从而增强自主参与意识,能够深刻理解新知,有效掌握新知。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均衡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集体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作基础教育主要学科的小学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必要。

小组合作学习,就学习的分类而言,它不同于个别学习是一种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合作成员的有效参与,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遵循方便、相容、均匀规范的原则合理分组,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共同探讨,教师点拨,达到学习目标。

四、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所谓自主探究, 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 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准。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 篇3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数学已经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把我们固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

一、降低计算教学总体要求的错误认识

由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对繁难,因此在新数学课程中一些“繁、难、偏、旧”的计算内容已被删除。但是,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好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将使人终身受益。

目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偏低,“数感”也较以往略差。学生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应用,而到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小数、分数中的应用时,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已经接触过几年的运算定律,例如在计算“12.5×32×2.5、17×15/16、16×12.5-1.6×125”……学生一片茫然;在约分、化简比等运算中很多学生对:“77与44的最大公约数是11”、“51与34的最大公约数是17”……不能一眼看出;對3/4、3/8等一些特殊的分数与小数互化模棱两可;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对π——10π的值不能脱口而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都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技能训练也较以往明显减少。

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不能因为计算器的出现而降低计算教学要求。数学计算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感”等也非常有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总体目标不能降低,仍然应该把“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作为计算教学的双基要求。

二、淡化数量关系的错误认识

关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并强化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事实上这些数量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轻松解答各种应用题。可是,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似乎已经被淡化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以及新教材没有舍弃数量关系,倒是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忌谈数量关系,把数量关系看作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框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楚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例如我们以前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红气球8个,黄气球5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几个?”学生列出算式8-5=3(个)后,总是要学生说出算式中的“8”表示8个红气球。“5”表示5个黄气球,3表示多出的气球。现在我们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让学生说这么复杂的理由,但是我们还是要学生通过意义对应的方式,明白红气球比黄气球多的3个是通过比较得到的。

三、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篇4

摘 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一讲授新课一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创新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讲解认识时间时我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费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课堂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5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

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

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6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2)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3)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

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7

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 其实就是让学生亲自经历一些特定情景, 通过这些活动获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的理解、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要达到课改的教学效果, 教师首先应改变教学理念, 以课标的精神为指导思想,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爱学, 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了关于新模式下的数学教学。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索

在传统模式下,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通过被动的接收, 这种方式学习不可能理解深刻, 更不用说实际运用了, 数学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作为教师, 应改变教学理念, 培养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创造的学习方式, 而不应该填鸭式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二、注重实际应用

一件事情, 只有亲自操作过才会深刻理解, 就好像学骑自行车一样, 对于初学者, 讲解一百遍也不如他自己实际练习几遍效果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 往往注重课堂上的讲解, 但是教师讲解得再详细、透彻, 也不是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学生理解不会太深刻。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通过实际操作, 能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问题的成功感受,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 这要求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新教材, 指引学生完成实际操作能力。 比如, 在学习时间的有关知识准备阶段,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表盘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先了解有关时间的概念, 通过咨询家长或者教师, 制作一个表盘模型, 这其实在老师讲授相关知识之前, 自己已经对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在课堂上口干舌燥的效果要好很多。

例如, 一道求体积及表面积的数学题:一张长方形的纸张, 宽20 厘米、长25 厘米, 在其四个角分别减去边长4 厘米的正方形, 之后围起来的长方体表面积及体积各是多少? 这样的题目如果让学生直接作答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手实践一下, 将一张纸按上面的要求进行剪切、围起来,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长方体是如何围成的, 这样一来对于这个题目, 学生将很容易理解并很快正确解除答案, 之后类似的题目也会触类旁通。

对于生活实践较少的小学生, 很难理解过于抽象的数学知识。 这时候教师不妨通过实践活动, 让小学生对知识有个真实、形象的印象, 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尤其是对于好动的小学生来说, 在课堂上听的时候可能理解了知识点, 但做题的时候又忘记了, 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给讲过后又明白了, 等到考试的社时候又不知所措了。 对于这样的小学生我们只有让他们动手做过, 才会加深印象, 从根本上理解相关知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要巧妙的运用实践来讲解知识点, 争取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 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要积极构建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活跃地进行“说数学”, 让学生们的思想不断碰撞出火花, 让他们都有一定的成长。

例如, 在学生“圆”的知识时, 我让学生站在一排, 在这排队伍的中间正前方2 米处放了一个小玩具, 让大家套圈, 这时候学生纷纷说了起来, “老师, 这样不公平! ”“中间的人占便宜啦, 他离着近! ”“我要和中间的同学换位置! ”, 这时候我问学生:“为什么不公平啦? 怎样做才公平呢? ”这时候他们说应该围着这个玩具连成一个圈, 这样就公平了。 我追问:“为什么这样就公平了? ”他们回答到:“因为这样我们距离玩具的距离就相等了呀! ”这时我向大家讲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的知识点。 这样一来, 我们在师生、 生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更好的完成了“圆”的知识点的学习。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新课改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出生活性, 让学生学有实用价值的数学。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条件, 让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将数学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还能便于我们的生活, 让学生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例如, 在做简便运算126-97, 可以让小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方式”来理解。 妈妈又一百元整钱和26 元零钱, 买了一件97 元的裤子, 妈妈应该怎样付钱, 收银员又该如何找钱? 最后妈妈还剩多少钱? 这时候学生都能抢着回答, 爸爸拿一百元给收银员阿姨, 收银员阿姨找回3 元给爸爸, 爸爸剩下的钱是26+3=29 元。 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接下来, 让学生举一反三去理解122-101、219+90、219+103 等习题。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措施, 数学课堂有了更好的发展,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 从根本上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让小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及时转变, 把主体地位交给学生。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验, 对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22) .

[2]孙国选.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2) .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几何教学 篇8

一、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初级阶段,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几体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几何图形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类几何图形实物,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将实物到图形这一转化的过程立体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出来,这正是传统的实物、模型教学手段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这些几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来向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三角形实物,如教师的三角板教具、建筑中的三角形图案、红领巾等等,这些实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此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出来,无疑大大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殊的功能来在实物与图形间建立直接联系,用三条首尾相连的线段将围在实物的外围,然后再将实物去掉,通过闪烁、加重等特殊效果来突出这三条线段,这样便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的形状联想到几何图形。这样不仅让学生对三角形这一图形的概念、形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几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在“做中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核心教学理念,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在学习具有较强实践性与操作性的数学学科上具有独特优势。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进行推理等,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操作、辨认、测量、描绘等,只有建立在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基础之上的动手操作、制作模型,才能达到对学生空间与图形的真正掌握,才能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基本的思想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几何。如在学习统一长度单位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直尺、铅笔、绳子等为测量工具来测量课桌、教室的长度。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表面积时,我们既要利用多媒体来动态展现由立体到几何的转换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来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将一些长方体纸盒等进行剪切,将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这一过程实现了立体到平面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将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形,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就可以将转化的过程印于头脑中,增强空间立体感,达到真正的理解。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便不会是机械地套用,而是能够在头脑中建立模型,从而顺利地解决此类问题。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享受几何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几何学习形成长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的几何思想运用于生活实践,这对学生本来说是一次学习、一次运用,更是一种创造,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掌握几何思想,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而是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与社会,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学习与运用平台,开展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去发现、创造,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学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等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来计算新建体育场内游泳池的体积,学校需要粉刷教室的墙壁,让学生来计算需要粉刷的墙壁的面积。

这样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正确的认知,以更大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小学阶段的几何教学,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爱上几何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篇9

那庵小学乐春勇

2014年3月13日,我参加竹园中心校组织的数学有效课堂课改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主讲教师:乐丽(一年级)、黄慧萍(六年级)、胡静(四年级)、殷兆茹(六年级)等四位教师。在听课学习中我看到: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受益匪浅,现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求知欲望。

乐丽老师的《分类与整理》一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教师根据自己本班学生实际,能使学生有效的学好本节知识,教师重组教学资源。

二、问题的设置富有儿童语言,能学生易懂。三新知探究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能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感悟。胡静老师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一课,精彩的故事导入,有利吸引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的善善诱导,让学生觉得知识来源于生活,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已充分体现了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教学的理念。

二、教学理念新。

四位老师都是在新课标理念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观点意见。如胡老师俯下身来和学生说话、交流整堂课都是春风盎然,微笑始终在脸上,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觉得特别的亲切。

三、灵活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次课堂教学上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同桌间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像以前一节课闹哄哄地多次合作、讨论。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四、多媒体运用恰当,直观形象。

这次的课件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在手动不能实现的条件下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为突破难点服务。还有这次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公开课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数学味。

听过课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实每位老师的精彩都源于他们自身有着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课堂上展现了如此自如,让我知道要想提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10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平时的交流,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让“兴趣”贯穿于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趣味游戏都非常感兴趣,如果把教材中的知识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数学生活的氛围中,“投其好而行之”。不但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摘桃”、“小壁虎找尾巴”、“智能闯关”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的练习,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开展竞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运算的方法和技能,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其次,在导课时精心地创设生活情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使他们置身于数学生活的氛围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另外,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心理特征, 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心理学家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可见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亲自动手操作了,才能发现其中的道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自己活动,从学具盒(内有许多小棒)中拿出三根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好数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生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 而在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否掌握了数学方法, 是否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加强习题解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中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在做题过程中,教师还应尽量给学生创建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优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

2、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允许在解题过程出现多种解法,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这样“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辩证的水平,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大有发展。

3、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给学生辅导 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

妙想”。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营造安全自由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存在惧怕的心理:怕说错话,怕做错题,怕自己比不过别人。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下,学生上课显得局促,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交流。因此,我们应尽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消除他们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以一颗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学生如果喜欢数学教师就会直接喜欢数学课,从而产生“乐学”情感。要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多一点鼓励、表扬,少一点批评、训斥,使学生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获得成就感,允许学生在向未知挑战的过程中犯点错误,同时要努力寻找错误的源头,把错误变成全新的教学契机,巧妙地纠正错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篇11

关键词:课改;数学;课堂;教学

课改以来,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学习内容和形式更加开放与丰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增强了,学习气氛活跃了,课堂有了生机与活力。我们教师在课改中最关心的问题是向课堂要效率。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课改里课堂教学的实质内容。在学习同行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改前提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了以下几点尝试和思考。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讲“与11相乘的速算”时,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一切活动是在人意识的调控下实现的。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有意识的、肯定的态度,就会积极地主动关注、参与。因此,要提高小学数学质量,首先必须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即通常所说的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树立了“我要学”的理念,就有了强大的内驱力。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教学双方就会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共同托起教学质量提高的太阳。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智商因素,既活跃了课堂,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

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篇12

一、深入了解“学情”, 贴切预设课堂“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本课程, 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教学建议强调:“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 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把握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 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实施教学方案, 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 不言而喻学生的“学情”就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起点,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归宿。这种“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体现在教学的“预设”环节之中, 通过贴切预设去预约课堂“生成”,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一个学生实际状态, 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诚然, 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 认真深入地研究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 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 进而切实预设“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体现数学实质”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虽然预设了教学问题、教法和学法以及媒体的选择等, 但教学流程不能呆板不变,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应该可调整、可移动、可增删,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灵活而定, 自然生成。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才能真正体现以生定教, 让学生思绪飞扬, 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生成教学“火花”, 切实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基本的, 可以在教学中得以修正, 在生成中得以调整;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也只是基本的流程, 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发生变化。

2.教学内容要善于从整体入手, 让学生能抓住主要问题去思考, 让学生能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 让学生能用不同方式去思考。为此, 首先是预设时环节不要太多, 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充裕的展示机会, 多向地交流互动;然后, 环节也不要太细, 太细就可能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预设的轨道上, 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由探索;最后, 问题不要太碎, 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

二、激发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 才会想去思考它、探索它,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 使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课伊始, 趣已生;课进行, 趣正浓”, 而且还要“课结束, 趣犹存”, 始终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热爱数学, 唤起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为此, 在数学教学开课时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导语, 趣味横生的新课引领, 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诱发学生形成主动探新兴趣将产生重大作用, 竟而促使学生自觉地、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在新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状态。

2.《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此, 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教学的串词和知识探究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 设计出能吸引学生的好问题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避免随意性, 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适时, 要使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不断地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诱发学生敏锐思考的兴趣, 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带着深厚的求知欲望不停地主动探究学习。

3.在课堂教学总结时,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意犹未尽的总结。这样, 不仅能巩固知识, 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跃思维, 开拓思路, 给学生创造一种学无止境的念头, 助推学生保持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从而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使课开始引人入胜, 课结尾扣人心弦, 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三、精心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探究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播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亦然强调:“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 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创设情境, 营造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 激励学生持续地探究学习, 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1.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 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 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 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实施建议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提高教学效益。”因此, 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创设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生动有趣, 学生能接受、爱观看、喜参与的学习的“现实情境”, 从而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 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疑”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因此, 在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当高屋建瓴地创设好“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一个问题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受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 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有限, 教学中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同时, 教师应重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 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 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使学生的质疑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有实效, 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 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四、培养自学习惯, 促进学生自发学习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数学教学活动,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常言道:“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为此,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受益终生的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让学生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 促使学生自发地学习, 并能进一步独立地且有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进而取得最大的学习成效。

1.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恰当地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 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短促的, 而知识的变化越来越快, 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抓紧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 有意识地、自觉地发展自己的智力, 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尽最大努力做到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取得最大的成效。

2.学生的学习应该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的智力活动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活动必须成为学生以高度的智力兴趣和积极性去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活动。为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想象、去思维,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进行推理, 引导学生尽量自己去发现, 自己通过独立的观察与思考得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日渐适应新课程, 把握新标准, 掌握新方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 一定会步入日臻完美的境界。我坚信, 只要我们共同为之去努力, 去开发, 去研究, 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 深入了解“学情”, 贴切预设课堂“生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就不失为有效教学途径, 竟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上一篇:折页宣传册文案下一篇:放开眼界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