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体会(共12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体会 篇1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抽象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算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1. 创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
1.1 变通书本例题。
书本的例题往往枯燥、呆板、单一,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可变为先计算8/12+3/12,再计算2/3+1/4,让学生先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有一个启示和迁移的作用,学生从没约分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很自然地将两者进行联系,这样就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2 补充书本习题。
课本中的计算题,往往是纯粹的计算,而且答案唯一,忽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抓住问题的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较少的时间做较少的题,掌握较多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由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1 看,就是认真对数。
题目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2 想,就是认真审题。
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2.3 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
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2.4 查,就是认真演算。
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最后,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3. 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自然地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
4. 把握好情境与计算教学的关系
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景之中,这是新课标教材的突出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老师想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强烈地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这一环节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计算与现实情境的结合不管不顾,仍旧延续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一总结法则一巩固练习”的程序周而复始地循环。教学仍以熟练计算、提高计算技能技巧为目的。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计算的技能技巧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学生仍旧只是做题的机器,计算之外的收获则少得可怜。二是教师对计算置入现实情境的意图不甚理解,盲目放大情境的作用。课上按照“观察图意一搜集、分析信息一提出问题一分析数量关系一解决问题”的流程把情境图的处理与解决问题混为一谈。本来计算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紧紧围绕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展开,但因为教师不明白教材意图,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处理情景图、分析并不难理解的数量关系上,使算理算法这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成了附属环节。在这样喧宾夺主的计算课上,学生没有时间去探究计算的原理,没有寻找方法、总结规律的意识,更不用说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也就谈不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学素养的形成。
5. 计算方法的优化
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它为枯燥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允许有些学生保留自己算法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进行优化是完全必要的。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小学数学的教学体会 篇2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适应新的课改要求,今年我在校上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有几多喜悦也有几多困惑。虽然从理论上,从思想上我们都有了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许多 想不到的收获,也发现了一些不可预料的缺陷。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过程的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关键词:小学 分层教学 尝试 体会
一、分层教学的教学案设计不能全面兼顾。
一个教学班级虽然只有40几个人,而且学生个性特征不同,但是要真正做因材施教那又是怎样谈何容易。教案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又要在设计问题和操作上要想到有哪个层次的同学能够回答。在一些很基础的问题,和步骤对一些优生很容易,他们也有回答和行动的积极性表现的欲望。所以不好硬行规定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谁不能回答。教案的设计只能想到全面地哪些问题是哪一个层次和学生能够回答,但在实际教学中,而是优生很快地把简单的问题回答出来,而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还没来及思考,或者是刚好思考到了一半,进入关键攻坚时间,优生一下就把结果公布出来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但又能打击优生学生的积极性。
二、分层作业的设计和批改也存在一些难点。
我们的传统的传统作业,难度一致,对于全面的同学。虽然我们的教学要面对全面的同学,可是每个同学的差异不同。作业太难很容易对一些基础差的同学,造成一些心理的压力。他们很容易就有畏难的情绪,也就有抄他人作业的想法。遇到难题他们就原来会做容易的题目也失去信心。所以对每组的同学布置不同的作业,却又要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学习激情和信心。如C组的同学总是做一些基础题目,他们的心里很容易形成一个种自己就是差生的心理定势。
三、分层测试对学生有一定激发作用。
通过分层的实际教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分层测试是效果最好的。我们根据地学生原有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定下学习目标。然后才根据学生自己定下目标也不明显给学生分组。然后在测试中学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就让学生有不同的更改的方式。学生有很大的积极性,也感觉到很公平。虽然有同学达不到目标他们也心甘情愿 接受更改的要求。我们还对学生有一定奖励,一些学生达到目标,而且超过目标很我们还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我们通过实际教学,感到是分层测试在教学过程效果最好。
四、在小学数学分层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有待提高。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复习课;方法
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全面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复习课教学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理解、掌握的一种课型。就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复习课而言,依据教学进度一般可分为单元复习课、期末复习课、毕业复习课等几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复习课,教师都要教给学生获取新的信息,旧知识以新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学习、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怎样上好复习课呢?笔者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为例,想从教学方法探讨研究,即:“点——理——建——练——)评”五字教学策略,与同行交流。
一、抓住一个“点”字
“点”就是知识要点。由于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很容易遗忘,所以必须对旧知进行回顾和再现。复习时应抓住知识点优化复习内容,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复习,避免以往复习课那种沉闷的气氛及面面俱到“炒冷饭”般的复习方式。像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编排时,就把“数与代数”领域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数学思考”等六个知识模块,而在每个知识模块中又包括许多知识要点。如“比和比例”这个知识模块中,它包括有“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比例尺”等知识要点。复习时,教师要有意思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知识要点进行回忆,组织学生充分地讨论或口述,将过去所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整理知识。
二、注意一个“理”字
“理”就是对知识的整理。即:对过去所学的分散、零碎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所复习的知识要点条理清晰,知识结构脉络分明。所以复习课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回忆的知识要点,从“点——线——片”上整理。如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内容,横向整理:比——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使之成片;纵向整理:比——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尺,使之成线,这样复习整理就能促进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
三、重视一个“建”字
“建”就是知识网络的构建。由于小学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纵横联系紧密,所以说每一个知识要点都不是孤立静止的,是纵横联系发展的。而复习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就应是知识网络的构建,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可采用画表格或绘图等方法。利用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都是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网络体系中去,所以构建知识网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构建的知识网络的每个知识要点,特别是对学生复习中的疑难点要进一步分析,抓其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又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突出一个“练”字
“练”就是对习题进行演练。即:对构建网络的知识要点要及时的巩固练习,使之能运用所复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练习、反馈,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所以,复习课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习题设计要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演练,突出抓基础练,抓重点练,抓综合练,抓发展练,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并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设计基础题,夯实基础知识;设计对比题、判断题、改错题,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沟通与辨析;设计综合、发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总之,习题的设计在内容上要“全”,在形式上要“精”,在方法上要“活”,在时间上要“足”。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地演练的机会,为学生的评价提供丰富的资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关注一个“评”字
“评”就是对学生演练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对一堂复习课效果的检查与反馈,也是对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验收。它包括复习中的基础知识的准确性与正确性的理解,也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评价能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勵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数学复习课教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弥补以往学习知识的不足,依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将知识点连接起来——求同,把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更多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情感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小学阶段的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1. 调动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调动学生情感, 就是使学生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 情感信息在神经系统通道中的传递达到最佳状态。因此, 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 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激疑, 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 让学生在“疑”中思考, 产生学习兴趣, 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 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精神追求,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 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 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 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 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 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 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 你用这种方法, 他用那种方法, 气氛十分活跃。尔后, 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 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 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 因势利导, 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 (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 手拿细绳的另一端, 绕动细绳, 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 。“像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我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 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 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思维。
2.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探索真理的欲望。
教学《认识分数》, 学生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一个的几分之一。我贴出了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的图, 并出示了1/2与1/4。我问:1/2和1/4比, 谁大呢?立即有学生说:1/4大。过了一会, 有学生说:1/2大。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我并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说:“现在教室里出现了两个答案, 谁是对的呢?我们先请说1/4大的同学说说理由。”一个同学说:4比2大, 大的中间的一份当然比小的中间的一份大, 所以我认为1/4大于1/2。我继续说:“这是他的想法, 那就请认为1/2大的同学来说说。”学生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 1/2所占的阴影面积比1/4的大。”另一学生说:“分的份数越多, 每一份就小。分的份数越少, 每一份就越大。
我总结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分母大, 分数就大;分母越大, 分的份数越多, 每份的数就越小。”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错误时, 教师要把困难、错误看做是一种课堂生成的资源, 不能轻易放弃, 更不能草草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教师应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对不完美的答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 不仅是在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是有趣的。
3. 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3.1 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 在这种情感交流中, 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 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中去,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3.2 在教学中, 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
如数学史、人物传记、故事、趣事等的引用, 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 挖掘实际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从而使其产生自觉的主动性, 激发求知欲, 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 努力探索数学王国的无穷奥妙。
3.3 在教学中注意学习内容与情绪的和谐。
把某些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内容添上和谐情感色彩, 加上适当的渲染, 以情激性, 影响感化学生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 对学生的情绪、态度、优缺点及时进行调节, 利用口头表扬、图片 (如动物图片等) 奖励、学生掌声鼓励, 激励学生形成好的学习风气、习惯, 以达到情绪上的和谐。同时教师的体态、手势、语言、语调、表情等对教学都起着积极的情绪感染作用。
4. 教师的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首先就要在平常的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提问, 并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 特别是在自己对某事件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 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 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如:教学“可能性”, 在摸球游戏教学环节中出现一个盒子里总是摸出红球, 学生觉得奇怪。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 会问“为什么?”。最后, 教师打开盒子揭示原因:盒子里全是红球。从而让学生知道, 如果盒子里放的是一种颜色的球, 比如都是红色, 那么, 摸出的球一定是红色。长此以往学生提问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
小学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教学的体会 篇5
这一册教材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些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都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学工作,用的是老教材,今年作为一名新新学者,是边教边学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下面提点我在教学中对新教材的一点看法:
1、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加深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意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简洁,语言流畅,起点低,坡度平缓,注意与旧的联系,出发点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复习巩固,以旧引新,扫清认知障碍,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拾级而上。在引入新知时很有特色,往往从一个生活实例或一个小问题为切入口,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唤醒学生对学习的欲望,但是有些例题还不一定非常贴切。
7、教材增强了实验性,操作性。
8、课文中穿插许多图表,数形结合,直观形象,便于抽象概念,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9、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方面很有特色,删掉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宽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化生产,生活的习题。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篇6
关键词 数学实验;自主探索;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47-02
1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调节和调动学习气氛,使教学目标更快捷地完成。“推动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因素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小学生一旦对身边的某一个事物或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从心底产生想要探索掌握的动力,为了完全掌握这一全新的知识,甚至会连饭也顾不得吃、连觉也不舍得睡。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实验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实验教学中有所发现。
如在教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时,首先,笔者让学生在纸上随意地画好一个三角形,画完之后,自己动手把这个三角形剪下来,剪下来之后再求出内角和是多少。这时,学生根据以前学习到的量角器知识,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然后会得出内角和。在这个测量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少学生求出的内角和不是180°,也许会是 182°、181°、175°、179°……这时要求学生交换手中的三角形,并重新进行测量。(这时,学生会体会到为什么会存在误差。)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掌握如何避免误差的技巧。最后,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做到手、脑、口并用,使操作和讨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现实中的直观形象高度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答案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数学课堂上的乐趣。
2 实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使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学实验,其关键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单调、乏味的数学传统教学想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会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得多,会让数学学习过程变得充满活力,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恰当地插入数学实验,会使抽象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富有新奇感。
在具体的数学实验课中,教师要巧设悬念,利用数学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如在学习“长方体认识”这一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要便于携带到课堂上),进一步观察所找到的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会初步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这一概念。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手中长方体的框架,学生通过测量和比较,会得出长方体有l2条棱,而这12条棱,根据它们各自的长短和方向可以分成三组,相对的棱不但平行,而且长短也相同。
在这一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很轻松地掌握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而教师也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积极性。
3 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学习过程就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而且要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上予以保障,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上进行精心的设计,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以及方法。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时,可以先把学生分组,再把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并且要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和职责,以便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借助实验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借助实验让学生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学会观察、操作、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硬币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抛硬币,猜一猜落到桌面上是硬币的正面还是反面,让学生进行预测,从而验证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记录每个人抛10次出现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生很快会发现与自己之前的预测相比较,实际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距,就会对自己的预测能力产生怀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再对每个小组硬币出现的正反面的百分比进行统计,然后对全班所有学生的百分比情况进行汇总,让学生通过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出现的统计结果会越来越接近事先的预测,从而一步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
在进行这一课题的实验教学时,指导学生围绕“先预测、再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条主线,积极进行实验操作、大胆讨论、认真分析,指导学生亲身体会进行科学研究问题的过程,从而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目的。
4 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性会导致数学过程变得过于形式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制约。而数学实验教学则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偏差”和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所在,而实验教学正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检验自己一切猜想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而且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偏差”,并且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实验教学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进行“认识正方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研究出正方形的特点,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看看谁的办法多。这时,学生通过测量会发现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而有的学生会沿着正方形的对角线进行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有的学生会用手中正方形的一条边跟其他的三条边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手中的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有的学生将手中正方形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会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化,同时也使创新思维与实验过程相符合,而学生创新的乐趣也只有通过亲自实验才能体会和感受到。
数学实验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特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提高自身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时机,在课堂上积极地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全面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戴志生.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通讯,
2003(1).
[2]师新芳.数学实验教学与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5(2).
[3]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8).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7
新课标正式出台以后, 我们可以在很多课堂中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这说明很多教师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入到实际教学中。 但是若深入观察,就能够发现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在农村小学,这样的现象更加普遍。 我们要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必须科学组织、合理运用,如果一味地滥用,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提问:淘气买了6个梨子,每个1元钱,又买了3个苹果,每个5角钱,淘气一共用了多少钱? 诸如这样的问题就不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 学生能够凭借独立思考而得出答案。 我在教学垂直与平行这部分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两条直线不同位置关系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之后编号,再要求他们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些两条直线不同位置关系图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 这样的问题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不仅能更好地领会数学知识,还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二、创设高效的课堂情境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判定其数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1]。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孩子思维依赖性较强,学习时常常处于被动思维状态, 所以我们必须看准时机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进入和知识内容相关的情境中,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
比如我在教学时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 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限制,很多相关的教学配套工具不是很全面, 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 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要求学生回家之后使用硬纸板制作出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每名学生都自己进行实验,将纸板做的圆锥装满沙子,连续倒入圆柱体中三次,学生发现倒入三次之后的沙子恰好将圆柱体填满。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引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学生更容易理解。 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为认识的基础,智慧应从动作开始[2]。 处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矛盾,往往需要我们动手进行操作。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知识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个较大的纸盒,盒子中放入黄色和白色两种小球,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摸球。 要求学生几个人为一小组,记录下摸到黄球与白球的次数,并计算出哪种颜色的球被摸到的可能性更大。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能够主动地发现数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开展直观操作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使用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操作和感知,可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这也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概括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 对于身边的事物都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时,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特征,在教学时刻意设置一些有趣的疑问,进而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发散思维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此外,我们还应注重教学中的习题演练,在教学时我常常会自己编一些带有“陷阱”的习题,让学生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复习和巩固知识,同时有助于他们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五、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就蕴含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 同时能够应用于生活中,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数学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概念及数学这门课程。 所以我在每一次新课教学之后,往往会自己编制很多实际应用的练习题, 从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了圆的面积这一章知识以后, 要求学生自己回家计算钟面的面积; 在教学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 要求学生自己测量家中田地的面积; 在教学了平均数之后,要求学生计算自己小组中同学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在教学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之后, 要求学生自己测量文具盒的体积,等等。 通过这些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也让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对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除了上述的几种教学方法之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之下,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努力地尝试,不断进行总结和改进,从而推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现阶段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学习模式有了新的变革,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培养,一些地方的教师并未真正理解和认识新课标所提出的革新内容,导致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始终无法有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就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两点体会 篇8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在教学中, 通过动、静交替, 讲、练结合,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 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这样,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 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 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 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每份占这个苹果的 () , 单位“1”是 () 。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 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 、 () 。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 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 () () , 单位“1”是 () 。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 也可表示一个整体, 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 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做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 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 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迁移,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对知识进行类化, 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 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又能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 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 “:”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 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 但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个数, “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 通过灵活转换, 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 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 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 x=0.4
用分数方法解:1000× (1/2500) =0.4 (千克)
用除法解:1000÷2500=0.4 (千克)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篇9
一、数学实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亲身实践的一项活动, 比单纯枯燥无味的传统数学教学更为形象生动,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是用实验导入新课, 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合教材内容演示新奇趣味性的实验,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数学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而且富有新奇感,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节时, 可以先让学生课下找自己喜欢的长方体 (携带方便的实物) , 观察比较其六个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 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接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框架, 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长方体的棱, 得出长方体有l2条棱, 这12条棱根据长短和方向可以分成3组, 相对的棱平行且长短相同。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活动, 很轻松地得出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利用了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数学实验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 用数学实验进行展示, 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实验的条件, 能帮助学生看清每个细节, 使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表象,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加深理解,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面积的单位换算》一节时, 1分米=10厘米, 学生在计算尺上就能直观地看到, 而要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时指导学生做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先在纸片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然后剪下来。剪100个这样的正方形, 然后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然后让学生量一量拼成的这个较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就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又如在教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时, 如果单凭教师课上讲解很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让学生分别从4根、5根、6根、7根……木棒中分别拿出3根摆个三角形, 分别剩下1根、2根、0根、1根……这样一来问题迎刃而解。
三、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解惑释疑
教学中, 学生会提出很多疑问, 有时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讲清楚。如果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就会迎刃而解。如学习《角的认识》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张开的角度决定的, 笔者给学生留了一个课下小实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看角的度数, 看看角的度数能放大多少倍?大部分学生都做了这个家庭小实验。做实验的学生都明白了:放大镜虽然能放大物体, 但却不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放大镜下面的角的两条射线只是延长了, 角的两条射线的位置没有改变, 也就是角的两边张开的角度没有变, 角还是那么大, 放大镜仅是把图形的每个部分成比例地放大, 而没有改变图形的形状。但还有小部分没有做实验的学生则坚持放大了角的度数, 也有的学生将信将疑。笔者想到了实物投影仪, 就画了一个30度的角, 并用投影仪放大10倍。然后请有疑问的学生用量角器在屏幕上量一量, 发现还是30度, 于是茅塞顿开, 疑云全消。简单的实验使学生明白了放大镜能放大许多东西, 但不能放大角的度数。
四、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猜想结论
小学生的思维, 最大的特点是以具体思维为主。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 对什么事都好奇。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动手操作实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要比被动地接受教师对公式、性质的讲解要好得多。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出数学知识中某一性质 (或规律) , 就会学到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如用纸板三角形的三个角反复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进而猜想所有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0
以前我总认为学生到了高年级, 理解能力强了, 在读题方面就不需要老师多讲了, 所以对读题、理解题意没有进行强化训练, 结果造成一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 很难找出图文或题目里面隐含的信息, 导致错误较多, 漏解等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 仔细读题, 分析理解题意, 细心解题, 就能做得很好。由此可见, 认真读题对解应用题是多么重要。
认识到这些以后, 我就开始落实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习惯的训练。首先, 我要求学生读题时必须动手进行“勾、画、圈、点”活动, 即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 读懂题目的要求。针对分数、百分数乘除应用题的特点, 要求学生做到:一找、二想、三抓。“找”就是找准单位“1”, “想”就是弄清楚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抓”就是找出重点的词。其次, 训练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分析, 提高了解题能力、技巧, 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正确率。最后, 强调在每次完成了作业或者测试以后, 都必须做一件事, 那就是多次阅读自己完成的作业和解答完的卷子。因为只要多次阅读, 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 作业分层次布置
2.1 作业的布置与设计
我以周为单位, 每个周末针对各层次学生不同的需求布置作业, 将作业分为A、B两组。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 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 学有余力的学生优化知识结构,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提高学习兴趣。
2.1.1 A组作业
A组为基础题, 是为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业,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基础知识结构, 形成基本技能,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 要求每生必做, 人人过关。重点布置与教材有关的最基础知识和最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作业布置中, 力求做到:一是要有精品意识, 教师对所设计的作业中的每一项能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有清楚认识, 避免出题的盲目性、随意性, 确保一题对应一个教学目标、一项对准一个训练重点, 真正从微观上控制作业的“质”;二是不要求全, 一次只落实一项训练, 从宏观上控制作业“量”。
2.1.2 B组作业
B组为综合题,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作业,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 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 学生可选择性完成, 属机动性作业。这样既让优生“吃得饱”, 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又让学困生“吃得好”, 减轻了心理压力, 有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2 作业的批改与评价
当然, 仅是布置作业还不够, 作业设计好了, 学生完成了, 还要收上来及时检查, 及时反馈。每周一, 我将学生周末完成的作业收起来统一检查、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评价, 我也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 就是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按同一个标准。对学困生判分适当放松, 对优生判分适当从严。对于学困生, 只做对A组作业, 就给满分;做对B组作业, 加倍给分。有时, 学困生在订正后还不能全懂, 我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再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补做, 练一次, 进一步, 再练一次, 再进一步, 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 他们通过反复作业, 从日益提高的分数上, 切实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 学习成绩在逐步提高。对于优生, 则是让他们比作业的速度, 比作业的准确性, 比方法的简便, 比作业的思维质量, 改变那种书写认真, 答案正确就给满分的做法。这样评价优生的作业, 形成了竞争的氛围, 使优生永不满足。
3. 训练合作技能, 使学生会合作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必须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3.1 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采纳别人的意见, 为此, 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不打断;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 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 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 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 而且形成了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2 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的关键,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处, 这就需要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 形成共同的解决方案。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 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 并且作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讨论,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准备发言。
3.3 学会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时, 由小组长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 其他同学负责如记录、汇报、监督等工作。在合作过程中, 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 互相协作, 共同配合, 尤其是操作性学习, 更要求人人参与, 齐心协力。另外, 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 可定期培训、适时更换组织者, 组员轮流扮演各种角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 学会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点滴体会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中段;教学经验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所以,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经常性的总结和归纳,对自己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起到能动的积极作用。
一、实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尽管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但是和生活拥有紧密的联系。加之小学中段学生由于年龄因素,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发展。数学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个事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情境的变化因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因素直接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地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生活作为出发点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必要的前提。
比如,在引入“年、月、日”的课程时,笔者对年、月、日的问题向学生进行了询问:“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和年月日相关的事物呢?如果知道的,可以说一句和年月日相关的话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如果学生对回答无所适从,教师可以举例:“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呢?”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回答,比如“我的生日是9月29号。”“那么9月29号是不是就包含了年月日的知识了呢?”通过这种点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通过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了数学对自己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和价值,因此对数学拥有了亲切感,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发展抽象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人都有成为一个新鲜事物的发现者、探究者和研究者的愿望,并且这种愿望在儿童的心理意识中表现得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效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从而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和促进。
例如,筆者在教学“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向学生提问:“怎么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呢?”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用量角器把四个角的度数测量之后相加,有的说把纸质的四边形按对角线剪开正好成为两个三角形,即两个180度就是360度,还有的学生说把纸质的四边形的四个角撕下正好能拼成一个360度的周角。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探究,学生在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
培养。
三、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衔接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很容易遇到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特定题材的灵活安排重新组合成清晰易懂的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实现感性认识,顺利实现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没有照搬课本内容,而是自己通过全新题目的设计进行了课程的导入:“小明帮妈妈去买菜。他买了3.6元的土豆,1.5元的胡萝卜,5.2元的西红柿。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的题目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以让学生激发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并尝试探究出正确答案的计算方法。此时,笔者趁着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引出需要讲解的相关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时,笔者再次给学生创设了另一个和生活相关,但是难度有所提升的生活情境问题:“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之后,大家初步认识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在下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谁知道下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考虑呢?甲乙两地相距300.5米,小明和小红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分钟之后,小明走了79.2米,小红走了69.8米。这个时候两个人还相距多少米就能见面呢?希望大家在课下能够仔细地研究,明天上课我们来分享答案。”通过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实现数学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从而对教学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精准的把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教学设计的基础,为找到获得良好教学经验的捷径的同时,为自己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积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才.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3(8).
[2]闫红光.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谈[J].科学导报,2013(1).
[3]张晓丽.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的探讨[J].祖国(建设版),2013(40).
小学数学的教学体会 篇12
一、童趣还给学生, 激励唤醒, 开启探索的旅程
教学是学问, 更是艺术, 在于激励与唤醒。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稳定性不高, 无法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将童趣还给学生, 优化教学设计。
第一, 优化开端, 振奋情绪, 产生期待、渴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效率自然提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由童趣入手, 积极营造良好开端, 将孩子们的思维由“沉睡”中醒过来, 带领学生开启数学探索之旅, 走进数学王国, 探究数学奥秘。如教学“确定位置”时, 结合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 巧设情境:在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中喜羊羊最聪明, 但现在喜羊羊遇到难题了。原来, 早上村长告诉喜羊羊, 说羊村周围藏着装有宝藏的4个宝箱, 灰太狼也获知了这一消息, 为赶在灰太狼前找到宝箱, 喜羊羊要根据藏宝图由羊村出发去寻宝。打开藏宝图后, 喜羊羊一看, 全是数学知识, 便犯难了。同学们, 你们能帮助喜羊羊吗?该如何确定宝箱的位置呢?这样, 让学生自然的进入学习情境, 借助情境, 复习旧知, 并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始终保持热情, 理解方向, 学会描述位置。
第二, 趣味活动, 调动学习激情, 唤醒学习潜能, 开启智慧大门, 享受探索旅程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保留自由活动的时间是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学生特点与课程特征, 组织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 如数学实验、数学小游戏等, 让学生玩中学习, 趣中探知, 丰富课堂生活, 发展学生智力, 让数学学习变为探索乐事。
二、问题留给学生, 自主发现, 感受成功的“窃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太小, 认知不够, 偏重“灌输”式教育, 将每节知识点讲的非常透彻明白。实际上,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他们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希望自己是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事无巨细, 并非好事, 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适当留出“漏洞”,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怀疑质疑, 不断思索, 用理证实结论。此时, 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窃喜”, 因为老师未注意到的细节或问题却被自己发现了。当学生提出质疑, 说出那些“漏洞”时, 教师予以肯定赞扬, 让学生增强信心与动力, 保持质疑精神, 不断探寻“漏洞”, 形成自主发现、质疑精神。
最初时, 儿童的质疑提问从模仿开始。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巧妙引导, 鼓励学生猜想质疑, 引发学习内在动力, 启动活跃思维, 大胆提出一些模糊认识, 创造性探究问题, 验证猜想, 体现发现的乐趣。如教学“平行与相交”时, 展示一张纸, 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在无限大的平面上, 有两条直线, 它们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是否能画出不同的情况?要求学生拿出白纸, 动手画出猜想情况, 小组汇总, 并选出一组展示所画的图。其他学生看看与自己所画的是否相同, 若不同, 可上台补充。这样, 为学生们创造了大胆猜想的空间, 并通过自主思索、想象猜想、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课堂还给生活, 实践运用, 体会运用的乐趣
数学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探寻到最初的原型, 利用数学原理与知识可以分析并解决一些日常问题。比如购物时, 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看电影时, 需要根据位置关系来找到正确的座位等。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生活, 让孩子们快乐地探索, 快乐地生活, 智慧成长。如设置生活化情境, 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 学习变得更有趣;例题训练时, 可选取或编写生活化数学问题, 让习题学习充满数学味, 更充满生活气息, 学会活用知识, 增加学习热情与动力。
如正方体与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其表面积公式也被广泛应用。比如墙上刷漆, 家中铺木地板、地砖等, 均需要运用到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但在实际生活中, 运用正方体、长方体知识时, 不能生搬硬套, 还需要考虑生活常识。如给教室刷漆时, 根据生活常识, 只需要刷前后面、左右面、上面这五个面, 如果直接套用公式, 连地面都给刷了。而后习题巩固, 迁移运用:某健身中心新建了一个2.5米深、20米宽、50米长的游泳池, 假设让你来贴瓷砖, 请问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该题需要求面积, 并要结合实际分析。 (1) 游泳池, 需要求出底面积, 即长×宽。由于上面是水, 不需贴瓷砖。 (2) 四周要贴瓷砖, 借助公式算出地砖数量。另外, 注意单位是否一致。这样, 学生会因为解决生活问题而更兴奋、愉悦, 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而不是生搬硬套。
【小学数学的教学体会】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10-05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07-2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会10-05
十小学数学教学体会10-1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的心得体会09-10
十小学数学教学体会刘伟07-0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7-22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08-08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