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

2024-08-08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多年教学以来,我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上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感觉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当。通过不断地听优秀教师的课,看名师的教学案例,学专家的教学理念,使自己在应用题上的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就自己的经验,谈几个不够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意见。

一、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是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应用题看起来很难,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基础知识的升华。万变不离其中,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最后还是要用基础知识去解决。例如:一件衣服58元,一条裤子42元,买5套共要多少元钱?如果学生掌握了总价=单价数量这个基础知识,那么这样的应用题老师不用教,相信他们也能很快列出算式来。

二、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是弄清事理。

所谓复合应用题是指两步以上的计算应用题,那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而定.只有先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才能确定相应的解题步骤。如在解两步的应用题时,在所需要的两个数中,往往把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一个数隐蔽起来,这就需要先把它找出来,才能进行计算。例如:小明以每分钟走80米的速度去上学,花了30分钟才到学校,下午放学回家时,他只用了20分钟就到家了,问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多少米?这道复合应用题中就隐藏了小明家与学校的距离是多长,我们必须先求出全长,然后利用速度=全长时间的关系,求出小明回家时的速度。

三、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正确地分析一道应用题,是寻找解题方法的.关键所在。分析应用题,目的在于了解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就要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我在教学时,一般就教学生二个分析方法。第一由条件入手分析,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第二由问题入手分析,分析要考虑已知条件,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已知找到可知,从问题找到需知,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一、引导点拨, 深入思考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往往是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造成的,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点拨。例如, 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河边种了杨树420棵, 是柳树的10倍还多20棵。种了多少棵柳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定向, 认为多就是加, 少就是减。殊不知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应用题。我教五年级学生用方程解答时是这样点拨的:“同学们, 题中什么树是大数?什么树是小数?”我们设小数为x, 顺着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0x+20=420。用算术方法则不是多就加, 先根据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再考虑怎样解答, 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方法。正确地分析一道应用题, 是寻找解题方法的关键所在。分析应用题, 目的在于了解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就要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我在教学时, 一般教学生两个分析方法。第一由条件入手分析, 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 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第二由问题入手分析, 分析要考虑已知条件, 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 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从已知找到可知, 从问题找到需知, 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 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二、生动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将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可以避免以往枯燥而单纯的数字、公式与字母的讲解, 使得教学更加富有生命力, 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 不失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大于号、小于号”这节内容时, 学生往往很容易混淆, 鉴于此我编排孪生兄弟历险记的故事,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将整个教学串联起来。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机械记忆, 而是在听故事的愉悦氛围中, 渗透知识的学习于无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对于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实践证明故事的引入, 大大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与无味, 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可以让整个教学有血有肉, 更加富有生命力, 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能够调动起学生身体的每个细胞, 让学生在无形中将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 从而在听故事中快乐而有效地掌握所学。

三、在动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思维的体操之称,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将思维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在操作中使大脑得到发展, 在动脑中让双手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时, 在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 将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 让学生思考, 这个大三角形和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再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思考这两个小三角形和拼成的大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学生出现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大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后, 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度;而后面的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拼成的大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 持有这样看法的学生大有人在, 但是他们自己又觉得哪里不对, 有的则认为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但又说不出原因。此时再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用之前的方法来求解剪切前后与拼组前后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并让学生深入思考, 剪切前后与拼装前后的三角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学生的积极动手与动脑中, 学生便可以透过这些表象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数学思维。

四、引导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疑难问题, 自己不明白, 他们就会说出来, 我就给他们这个“说”的机会, 鼓励他们去探讨生活中的未知,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进而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例如, 学习“比例”时, 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 今天我和妈妈去超市买袜子, 可我不知道买多长的?妈妈告诉我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 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了, 我试了这个方法真的很好!那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头和身高的比大约是1:7,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也是1:7, 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这就是比例。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索未知, 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五、结合学生生活举例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学能使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多设计一些题目情节与学生生活贴近的, 学生便容易理解, 如果离他们生活较远, 即使数目很小, 题意也明确, 学生理解起来仍会发生困难。应用题叙述形式也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例如, 1.小王有12张纪念邮票, 送给小刚7张, 还剩几张?2.小王有一些纪念邮票, 送给小刚7张, 还剩5张, 小王原有多少张纪念邮票?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 总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如2这样叙述, 学生思维不易逆转, 只会利用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 有的写成7-5=2。所以我在教学应用题时, 除了书上的例子外, 尽量用学生熟知的事物进行举例。

参考文献

[1]宗慧.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5.

[2]杨秀华.构建“活”的小学数学课堂[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1 (8) .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体会 篇3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这些问题有的出在教材内容设计方面,有的则出在教师的具体教学方面。概括来讲,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设计失当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材所选用的学习素材,都存在过于注重数学内容教学的问题。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教材的编写多集中在数学公式或题目的罗列上,忽视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容的设计。这样就使得教材在整体上显得沉闷而无趣,多数学生对教材提不起学习兴趣,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能按照教材设计进行教学,从而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存在着此类问题,教材编排多注重原理性内容,缺少实际案例、趣味故事解析之类的内容。

2.教学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教学中相当部分的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众所周知,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的独特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精力不集中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又不能很好地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学习,那么想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3.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学到的数学理论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普遍会感到比较吃力,久而久之,会影响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小学生在思维上普遍存在灵活性较差的问题,由于其刚刚接触相关知识不久,对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总是会采取固定思维进行思考,这也影响到他们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两点思考

1.选择更为合适的小学数学教材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现今所选用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进行教材选择上,就要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能够将教学理论和具体实际完美结合的教材。选用此类教材,还要特别考虑到小学生的自身实际,尽可能地选择那图文并茂、简单易懂且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要让学生拿到教材能够真正喜欢,并愿意主动进行学习。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最好地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尽可能地做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激发其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与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不应太高,开始只让学生看图或用学具摆一摆后,试着叙述图意。如这样一道题:“ 1只小兔子玩皮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3只小兔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看图或动手摆一摆后,能完整地说出三句话,这时再过渡到教师口述图意,启发学生说出得数,如“草地上有5只小梅花鹿,跑走了3只,还剩下几只”。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思考空间。在进行应用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来设计题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应用题的兴趣。如以学生们普遍比较喜爱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相关动画形象来设计题目:“喜羊羊要过生日了,小伙伴们为他准备了精美的礼物,其中美羊羊在超市给他买了50份糖果,沸羊羊也在超市给他买了30份糖果,问美洋洋和沸羊羊共同送给了喜羊羊多少颗糖果?”这道题适用于低年级特别是刚上小学的学生,这样的题目虽然简单,但是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与动力。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而这对今后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则要注重其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如这样一道题:“一辆货车从A城到B城需8小时,一辆客车从B城到A城需6小时。两车同时相向而行,问多长时间后两车可以相遇?”从表面上看,这道题是相遇问题,但是采用一般的相遇问题来求解,难度很大。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常规,启发他们从另一角度来对题目进行解答。可以将此类题目转化成工程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1/8+1/6)。

此外,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虽然特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工作。

(责编 蓝 天)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 篇4

内容摘要: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高科技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技术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在一起,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解决了传统黑板和投影演示功能难以相互结合的矛盾,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 利与弊 合理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它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的活动。它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佳教学效果。如何合理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实现教学最优化?在课堂教学系统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而且电子白板教学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条纽带。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核心是如何优化教育过程,如何提高教育效率。电化教育不只是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也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促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是让学生学什么,更要让学生能学,会学;那么,怎样才能合理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对广大教师研究互动课堂得到启发和帮助.一、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好处

1、将纷繁复杂的知识转化为简洁明了。数学的部分知识体系内容繁杂,过程冗长,借用多媒体课件将其逐步剥离,通过抽提知识点、主干线条,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同时将文字、图形分步释放,形成简明扼要的知识树。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理解知识,重点掌握知识树,课下通过已掌握的知识主干逐步延伸、发散,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全部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难点知识转化为易懂。对于抽象的概念、基本性质表达过程等,静态挂图无法反映动态的过程,板书作图则内容多、无法重放。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静止的插图制成三维动态图像,加入视频插转,增加动画特效和课件的交互,将引起的变化等以活动的画面演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的空间概念得以建立, 知识的关联性得以深刻理解,使教学难点易化。

二、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数学课堂上的优势

1、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趣味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加生动逼真、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例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没有方格,我们能知道它的面积吗? 生:(思考片刻)能,我们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就行了。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应该以什么为前提呢? 生:转化前后的面积应保持不变。

师:请你们拿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操作,看哪个小组研究得认真,速度完成得快!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动手操作,争先恐后地到台上演示、发言。教师指导学生在白板上演示。)生1:我们组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图1),通量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图2),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算公式的。

数学中的数和形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大柱石。在数学教学中,从“数”中去想“形”,从“形”中认识“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具有使问题直观化的优势,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学生有疑义,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自己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学生各抒己见,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闪烁着创新的火花。电子白板演示迅速便捷,演示手段多样,演示效果直观、形象、生动,从视觉到信息量上无不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冲击与震撼。教师寥寥数语,点拨适度,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序展开教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人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一些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用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面、扇面、五角星的实物图,让学生找找这些图上有没有角,在哪里?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了,对角也有了一些认识,学生很快找到了图上的角。教师顺势说:“我们在这些图上找到了角,如果我们把这些角画下来会是怎样的呢?”这角的图形是比较抽象的,我就借助电子白板,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说明这些都是角,并在电子白板上利用绘图功能画角,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这样,使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角,通过实物演示,变的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突破教学难点,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应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凸显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交互性,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与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为

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主动地开展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互动评价中有效地突破数学知识的理解障碍,获得真实的自我成就感。

实例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片段。

师:这里有两幅图,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课件呈现:

(大部分学生一下子感到有些为难。)师:有同学已经想到了,但大多数同学还觉得比较困惑。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两幅

困难在什么地方? 生:因为它太复杂,又不规则,样子也不同,不好比。

师(点点头):怎么办呢?同桌讨论一下,每桌的两个同学老师都为你们准备了这样的两个图形(图形在信封里),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甚至剪一剪、拼一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1:我们可以把它变成长方形来比较。

学生一边说,一边在展台上演示自己的转化过程。

师:是这个意思吗? 课件演示:

师:听了她的讲解,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她吗? 生2(对着刚才发言的学生):你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转化呢? 生1:因为这个图形太复杂了,又不规则,所以我想把它转化成简单的、规则的图形。

师:问题提得好,答得真棒!(板书:复杂、简单 不规则、规则)生3:你是怎么看出凸出的部分正好可以填在凹进去的部分? 生1:这很简单,我们只要数数这些格子就能看出各部分的长短。师:我也可以提个问题吗?转化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1:变化前后,虽然形状有了变化,周长也不一样了,但是变化前后的面积始终是相等的。

师:说得不错,不过我还有个小建议,建议你把“变化”换成“转化”,因为转化是一种变化,但不是一种随意的变化,“变”中还有着“不变”!这里还有两幅图,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课件演示:

(学生争执不下。)师:口说无凭,到底怎样呢?下面就请大家在作业本上自己移一移、画一画,再比一比。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现在你觉得它们的周长还相等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只要把这些边移到外面去,就很容易看出它们的周长是不相等的。显然,第二个图的周长要长一些。

师: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第一幅图竖着的都右移,横着的都上移;第二幅图横着的都上移,竖着的都上移„„显然多出了两条边,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同样用到了转化的策略。

课件演示: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多种性能的书写笔,教师不需要使用键盘而在白板上可以直接书画和操作,方便了教学。同时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举例,在白板上移一移、画一画,再说一说,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教师清晰明了地了解了学生的思维和所存在的不足,更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一个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的对话洋溢着旺盛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教师在整个对话活动中起着指引、鼓励、激活、赞赏的重要作用。知识,在对话中增值;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情感,在对话中融通。师生共同感受课堂中的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正如叶澜教授说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注意力分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无论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学生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学生做,教师巡视,师生的注意对象在不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在空间位置上也是共同的,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有效渠道,有利于师生交流。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模式势必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分离,学生的注目点在电脑屏幕,学生的注意对象在空间阻断了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有效通道---眼神的交换。实践证明,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其效果是不仅得不到保障,而且教学效率也难免大打折扣。

2、课件过于耀眼,显得喧宾夺主。

很多教师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忽视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于喜形于色,但却过眼云烟,对实验内容、方程式书写一知半解。“光看不练假把式。”任何教学手段的实施都要画圆返回起点,落实到笔头上。

实例三: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猜测一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画圆时半径越长画的圆就越大。师:圆越大周长也就„„

生:越长。

师: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周长与半径有关,也可以说是和直径有关。大家再猜一猜:圆周长的长短与直径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一点„„

生:我不同意,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圆周长的一半比一条直径长一个半的样子,两个半圆大概有三个直径那么长。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学生多数点头表示赞同)我们来验证一下。老师这里有几个做好的PPT,大家来看大屏幕。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个圆滚动一周,课件显示了一条线段与周长同样长。然后动画演示圆的直径在线段上翻滚三次,还剩下一点。此时学生有些激动了。师:这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生:三倍多一点。

师:一个圆的周长刚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是不是巧合呢?我们再多看几个圆,看看另外的圆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师又用课件演示另外两个圆滚动情况,这时学生还是看见每个圆的周长还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师:现在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

根据数学学科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课件的好坏不是由颜色、图案、背景决定的,过于花哨的模板只会喧宾夺主,因此,应用课件要慎重。

四、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应用辅交互式电子白板助教学

1、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教学质量,能否恰当使用至关重要。其中,合理安排媒体内容出现的时间、时机及播映次数是最关键。一般来说,媒体内容出现的较好时机是:在学习重点内容时出现,在突破难点时出现;在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时出现;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时出现。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思考题,然后播放这一段录像,学生通过视听、图文对照,理解难点就很容易突破了。由于教学中,媒体引入恰当、适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主动,可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件。由于多媒体课件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的,并且资源丰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预习、复习,消化、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更好地在课堂上充分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反馈评价贯穿始终。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中,只要组织学生视听,就得要求学生对视听内容做出反馈。学生反馈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有学生的反馈,就得有教师的评价。评价也是一种反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教师或引导,或调控,或鼓励。反馈要做到及时、准确。这样,“视听、思考、反馈、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正确处理课堂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容量的扩展,使课堂教学容量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对矛盾。所以电教课的课堂容量不是无限扩大,而是要适度,这个度就是要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以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为度。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不是一成不变,它与电教软件的设计,电教课的设计,媒体的恰当安排,软件的趣味性有很大关系。在电教课,电教软件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与及时反馈,在电教课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反馈、调控的环节和手段,在课程的进行中教师也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掌握好反馈和调控的过程。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发展的。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地注意在各个教育过程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接受的能力。否则容量的增加不仅不会带来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有利有弊。虽然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为创新教育开辟了道路。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工具,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研究去寻找整合点、适合点、应用点。在教学设计和应用设计过程中,还会遇到两个不可回避的情况:一是电子白板功能的选择与组合,二是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组合。我们一定能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作者:沈忠梅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5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深有感触。有效课堂教学就是“三维目标”有机达成的教学,即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基本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一定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能应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生活中、数学中的新问题,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对数学、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态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达到有效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了解学生,使教学具有情趣化

好胜、好奇、好问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我们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并激励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情趣。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的时候,课前可以巧设一场师生竞赛(指名一人在“0———9”的数字中任意一组数,让全部同学与老师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这一设计就是抓住学生会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负迁移影响,误判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样有意让学生竞赛失利来激发学生不刚上甘失败的好胜情绪,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接着在让学生猜猜看: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老师组数让全部同学报数——由于学生在一场失利不甘心,一个个跃跃欲试,让他们在争先恐后的抢答中自然发现,个位是3、6、9的数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则不能。而个位上不是3、6、9的数有的反而能被3整除。究竟是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

这时学生产生好奇心一连串的疑问急于释疑,大脑皮层兴奋中心快速形成思维异常活跃。可见竞赛是激发小学生情趣的催化剂。因它能极快的触发学生好胜心、好奇心的产生。他们为了比胜负争第一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刺激,引发出学习强烈的欲望。于是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以上教学让学生处于好胜好奇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状态下学习,既改变了过去那种情感活动,基本被排除在教学活动之外的孤立智力活动,又让师生共同富有感情地参与认知活动,无形中给教学带来情趣色彩。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情绪空前高涨,捉进学生对认知的不断深化;同时也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要有效

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各教学板块的用时要合理。课堂教学安排要体现导入方法新颖、快捷,重点教学环节时间充分,内容完整,点拨及时到位,延伸余兴未尽。

1、教师首先要有时间的概念,以教师备好一堂数学课为例,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各需多长时间,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备课都备到了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一定做好调控。致使学生不要偏离解决问题的轨道。这样才能合理有效的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

2、教师上课前做好一切准备。如,教具等。还要具有处理预想不到问题的能力。比如,有的学生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课,或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答不好耽误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所问非所答都需要教师的课堂机智来处理这些可能预想不到的事情。教师有效的化解和调控,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就能安排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

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小组长可由学生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表达,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学会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对老师评价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有效。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数学课以往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缺少足够的兴趣与动力来认真组织、实施。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原有的教学观念、方式、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形势的实际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组织教学,同样可以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经过这些年的实际教学,我认为数学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实际。《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数学同时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所以,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实际生活、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即数学生活化,那样学生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迅速高涨,学习气氛也自然轻松、活跃。

第二,注重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类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特点。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实践活动课”也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一种新课型。教材增设“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新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讲究实用。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又迎来了新的阶段。其中,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优美的文字无不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以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实际需要,适当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课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着其不足的地方。有时,精美的课件往往使学生过多的关注于其中的优美画面而忽视教学本身。并且,当教学中遇到偶发情况时,课件本身往往缺少应变,显得比较呆板,等等。所以说,媒体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要对教学有帮助,只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有帮助,那就是好的媒体。总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教学媒体就是最好的媒体,实用才是硬道理。

第四、追求实效。所谓“实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乃至一位老师教学教学水平高与低的惟一指标。___同志曾经也说过:不管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管理方法,只要能发展我国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都是好方法。教学也一样,不管是应用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利用什么教学媒体,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数学课就再也不会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数学课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经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都得到了更新,而且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法、教育教学策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就将本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思想灵魂得到了洗礼

多年的教学历程,使我已经慢慢感到倦怠,我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老是爱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却把教师的职业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所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常带有厌倦感,心态老是失衡。可通过这次培训,听了专家们的观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的支点,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加强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但要想学生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尽,教师就得时时给予补足,专家的话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阐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面对着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学生,使我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以及教师职业的神圣。让我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和上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教师们对教学中的困惑和争论,更让我体会到了进行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世纪的挑战,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

三、有效课堂的建构

通过认真地学习,使我对如何有效备课和上课有了全新的认识。面对着新课程、新理念,我们教师就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取新对策实施有效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有效课堂教师要坚持做到先学后导,把先学后导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并要以建构主义教学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和冲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这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情景来互动。教师设问题,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引发讨论,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有效教学要把评价渗入课堂。教师要使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共同建立起知识的桥梁,形成合作、探究解决,并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本,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或情境?指导学生的学习是要科学化,训练的问题是要目标化,内容的评价要全面真实化。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都必须进行全面的思考与评价。

四、积极参加调教活动和听优秀老师的观摩课

培训时,专家们的讲述,环节严谨,重点突出,过渡自然,使我深受启发,争取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习题,用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数学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更乐意接受。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6

站在教育这篇肥土上,我已经经过了几年的风雨。几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更加成熟 更加理智,同时也有一点点经验,和各位同人探讨。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篇7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学“加法”时,通过创设情境,请3个同学上台表演一段场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感知: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学“长短”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就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我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把它们横着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比另一端的”,有的说“我的把它们竖着戳在手心上来比的”,还有的说“把它们的两头都不对齐也能比较出来”。学生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因此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都是有道理的,因此我都给予了肯定。

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也就是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综合编组,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师生换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不是让你教师教教材, 而是让你教师用教材教。把以前的死的课堂变成充满生命力的活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和服务者的地位,热情鼓励每一位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赞扬,所以教师多用激励和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集思广益,多方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在随时互换的动态中,让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中完成,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3.运用数学学具

学具是把生活中的数量转化为数学中的数的媒介物: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 要让小学儿童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什么转化? 靠的就是学具。因为学生通过学具认识理解了数,把数学符号与学具结合在了一起,把数学计算与学具的合分操作首先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学生在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间数量关系表达为数学符号关系时, 需要通过先把生活中的具体实物与学具实物联系起来(即用学具代表),然后再进行数学符号表达和计算。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才会使儿童感到顺理成章,心服口服。否则,就会使学生误入空想,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由此看出,学具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与数学符号产生联系的媒介体和中介物。

4.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主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 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 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 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 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运用, 真正“会学”的目的。

5.关于数学试卷命题

现代评价理论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考试评价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考试,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调整以后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检测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传统的考试设计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急需改进。

5.1试卷命题应 突出体现 基础性 , 全面考查和评价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新课程教学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依然 是“基础”重 要的组成 部分 ,而且是其 他基础的 载体,针对学生在该学段的学习内容,命题要点多、面广,难度适宜,着眼于基本要求,考查大面积学生的基础情况,尽可能把本单元所学过的重要概念、公式及基础性的知识融会其中,整份试卷命题找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的底线,使大多数的学生在练习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2试卷命题突出体现试卷命题的发展性。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由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不同,思维发展也不一致,对于一些思维层次比较高的学生来说,应给他们提供一些深层次思考的问题,鼓励他们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5.3试卷命题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应用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一、重视课堂,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往往被教师“全包了”,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断地被教师塞进知识,从而使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新时期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所学的新知识才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在教学中,我由传统单一的知识灌输者逐步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学时,开门见山,直奔本堂课的重难点提出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最后针对本堂课的重难点进行最有效的巩固练习,教师及时辅导。

二、凸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数学活动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新教材编排的学习内容,大多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目的就是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实,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乐学、愿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自主创新。

三、重视解题策略归纳总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例如 在进行比例的应用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教学“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时 。引导学生发现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2.分析问题 “三者之间成什么比例关系?3.解决问题;4.讨论解决问题的步骤。

四、练习是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必要途径: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工具,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高质量的练习作为基础。怎样的练习才能有效呢?我做到以下三点:

1.练习要有目的性,不要盲目练。要想使练习效果明显,课前必须精心筛选与本课新授内容紧密相关的练习题,针对性要强,习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先易后難。

2.要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便于老师发现问题,进行及时辅导。我的数学作业是这样安排的:教材编排的练习和配套的《基础训练》,本人一直要求在课内完成,并规定时间,保障作业质量,提高作业速度,老师及时批阅。或者组织学生交叉批改,教师浏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合理安排练习内容,不求练习数量,重视练习质量。基础知识经常练,关键内容和重难点安排一次练习。将两周以来所学重、难点内容进行归纳,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

单位名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知识点,在解决问题中都要写出单位名称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单位名称,却忽视了利用单位名称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下面案例也许会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案例:为什么这里的单位不一样

内容: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例题:(用情境图的.形式呈现条件和问题)同学们进行团体操表演,每个方阵8行,每行10人。这样的三个方阵有多少名同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8×10=80(人),80×3=240(人)

方法二:3×8=24(行),10×24=240(人)

方法三:3×10=30(人),30×8=240(人)

教师提出观察要求:仔细观察三种方法,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后,有学生回答:方法一和方法三的单位都是“人”,方法二的单位是“行”。

教师抓住这个信息追问:对呀,为什么这里是“行”了呢?

学生回答:因为方法一用8×10是求的一个方阵多少人,3×10是求的3个一行有多少人,所以单位都是人,而用3×8是求的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所以单位是行。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生成的问题,利用单位名称的不同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进而理解了这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 篇10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教育好他们,把他们培养成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清楚地意识到,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是很困难的。但只要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我经过十几年教学工作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现把我的教学体会与大家共享。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主要以鼓励为主,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常见的问题是计算的速度慢和正确率低。而这两个问题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影响最大,也最容易打击孩子的信心。利用数字卡片、算式条、速算本来对孩子进行训练,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如果孩子上课时能第一个算出结果,那肯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会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不过,计算训练比较枯燥,我还用星级方式进行鼓励,比如三十题正确二十五算3星,积累星星可以换奖品、兑红旗等。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2、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不如别的孩子那么优秀,同时也可能学习起来缺乏自信,调皮捣蛋,与老师对抗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有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表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转化为无穷的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美好而脆弱的心灵。当我们的爱注入孩子心田时,我们的爱就会转化为孩

子对知识和世界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良性发展。

3、信任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剂”

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同样需要信任。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上一篇: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现下一篇:超级问题解决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