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2024-11-09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精选8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1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

浙江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吴文胜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课程的内容体系、呈现形式、教学模式和方法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学生普遍感觉应用题难学,教师也认为应用题难教,应用题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向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展现了新的理念,并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条件纯化或简化的实际问题或实际问题的模拟。人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是从现实世界的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取其全部有用的信息,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求出该模型的解或近似解,再回到现实中去检验。其特点是具有无矛盾性和完备性,结论也是唯一的。因此,解答应用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存在一定的距离,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存在如下问题:

1.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封闭

虽然编写教材时考虑到学生识字水平和认知水平,低年级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多以图画表格为主,但从中年级开始大多用文字来述说应用题,大段的文字无法激发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而且从传统应用题的特点可以发现,应用题的编写总是要求条件充足而不多余,答案也是唯一的。应用题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2.内容远离生活实际

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设计并未紧贴时代脉搏,学生不熟悉或已过时的生活内容仍可在教材中见到。一般来说,教材编写完成之后有一定的使用周期,教材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变化性是一对永远存在的矛盾。

3.教学仅仅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该说应用题在培养儿童思维能力方面作用是巨大的。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方面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是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教学领域。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思维能力不等于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还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等。

4.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

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对应用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差异。应该看到分类是给老师教学作依据的,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参考,若老师在教学中也向学生灌输这种分类思想就不恰当了。但一些教师喜欢设置“典型例题”,将应用题划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一种确定的解法,他们热衷于学生背几个公式或关系式,使学生拿到题目不是去分析而是去套公式。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效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无从谈起。

二、从新课程标准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将“应用题”这一术语删除,提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并非“应用题”这一术语有误,而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应用题的理解陷入僵化的境地,需再次对如何应用加以说明,“实践与综合应用”揭示和丰富了“应用题”的内涵。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该具备新的理念。

1.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课堂的灵魂,它的内容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中,应用题的教学不再仅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化的、模型化的实际问题的技能训练,而是在让学生获得一般的解题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的价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突破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目标单一的弊病,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主张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即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应生活化,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目的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也意味着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应用题的表述不应是“纯文字化”的,表格、漫画、情境图和数据表等都可以作为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呈现形式本身就是多样的,纯文字的应用题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陷入僵化。因此,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应该多样化。

3.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解答应用题不是简单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答时要看重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与同伴交流的过程,将小学数学应用题定位于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三、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应用题定位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因此,本文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与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相比,它所涉及的内容更宽泛,除了包括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更有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交织在一起的应用,问题呈现的形式、问题解决的方式也更灵活多样。如何开展好被重新定位的应用题的教学,使应用题的教学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就必须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紧紧围绕数学教学目标对应用题教学做整体的布局,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1.设计结构“开放化”应用题,加强学生的数学信息意识

数学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数学信息的敏感度,对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数学信息的自觉程度,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从数学信息角度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其基本特征为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自觉性、目的性以及评价、调节和自我控制等。加强学生数学信息意识的必要性从时代的角度看,是因为如今网络时代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数学知识的老化过程,所以当今数学教育教会学生学习,形成主动获取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判断、处理和创造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数学信息意识成了当务之急。应用题结构的“开放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设计结构不良的数学问题。提供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然后自己去搜集并予以解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某种真实的参照。

(2)设计数据“盈余”的数学问题。设计条件过剩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据学会正确的判断,并做出合理的取舍,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3)设计“信息杂乱”的数学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教学时,可以有意增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素材”和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处理信息,寻求答案。尽管有些问题,学生无章可循,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样一种选择、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培养。

2.指导基本解题策略,培养学生一般解题能力

所谓一般解题能力,简单说就是解任何题的能力,包括联系、分析、分类、想象、评估、自我调控等基本解题策略。一般解题能力是在了解数学问题情境、明确组成和结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策略,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般的解题能力。关于解题的一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结构封闭的应用题,条件和所需的条件已直接给出,而开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缺失的,或多余的,需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条件,补充问题,或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从众多的条件中选择有用的必须的条件进行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是简单将其作为工具教给学生,而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此法,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随着两种方法使用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它们将不再彼此割裂,而形成一种从两头向中间,瞻前顾后的理想方法——综合分析法。

(3)拟订解题计划。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通常在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题(如复合应用题)时有拟订解题计划的必要。解题计划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解答需要分几步,每一步骤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结果。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虽然能解答对应用题,但不一定能正确地提出每步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时要适当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解答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任务既要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过程,也要重视思维的结果,达到正确或合理解答应用题的目的。封闭型的应用题有正确答案,一些学生会选对算法而算错答案,因此这个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良好习惯。开放型的应用题没有固定答案,这时要引导学生考虑答案的合理性。

(5)检验与评价。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来检验自己的答题是否正确或合理。比如通过逆运算来检验,让学生把求得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把另一个已知的量作为未知的,然后倒推求出结果看是否与已知的相符,也应该与实际相联系,比如求人、物品的数量不可能出现小数或分数的情况,通过检验培养学生细心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创设融洽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协动的多向活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协作意识,才能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出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这样一种探索问题的最佳意境,课堂气氛无疑是热烈而活跃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跃畅通,向广度与深度发展,探索活动形成热点与高潮。

(1)创设融洽课堂气氛。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虽然在上课之前教师已作好材料的准备——创设了一个或若干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即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的问题情境,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它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就是为了当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时,保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的火花。

(2)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传统的应用题以文字呈现形式居多,解答应用题的方式也常常是用一张纸,一支笔。独自埋头苦思,合作交流从何谈起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怎能调动起来?因此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总之,应用题教学改革是否适当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数学改革的成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向人们展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最为突出的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为应用题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我通过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对当前应用题教学和改革情况的了解,对如何开展应用题教学谈了自己粗浅且显稚嫩的看法。教学无止境,应用题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在实践中去积累和丰富、发展。

关于小学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几点思考

------------------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境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观摩名师的教学,再回味平时随堂课,这些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课堂中创设了生活情境,力求将本课时的目标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感悟、理解、内化、应用,既学得轻松也玩得快乐,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有那么一些情境值得思考。

一、情境的有效性

数学与生活联系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大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与参与积极性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为此每一位认真备课的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中,能创设一个既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能收到实际效果的情境。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然而老师们在情境的选择与安排上却往往流于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对于情境与目标的达成关系考虑不够。更有不少老师创设情境仅是为了为课堂寻找一种好的开头形式,而导入新课之后,对其设置的情境中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交代,对情境的创设缺乏明确而持续的目标预测。试看这样几个课例的差距:海南李娟老师执教《搭配中的学问》,整堂课以芳芳去少年宫参加活动穿衣的搭配、早餐的搭配、路线的搭配、游戏的搭配为主线贯穿全课,又以穿衣的搭配为重点,围绕搭配的方法为关键点展开,层层深入,展开练习。另一位老师在执教《分一分》一课中,先以分松果引入而不利用,接下来分树叶、分纸片、分石子,设计者本来意图是选择不同的学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结果却使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学具、变换学具,为活动而活动,像这样的情境显然值得思考与改进。而在《认识余数》一课中教师先后四次让学生玩石子,这样就方便实惠多了。

二、情境的联系性

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数学与生活现实联系,因而老师在情境的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和现实性。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一课中,老师一开始就呈现了老师带领学生漂流租船的情境图,“有44名同学,每条船只能坐6人,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这里抓住现实生活的例子,从问题入手,既是对知识目标的落实,也是对现实生活问题形成一个基本的活动经验。而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老师创设的情境是“有15个桃,每次摘4个,要摘多少次?”以此引出“余数”,然后整堂课都围绕着摘桃这个情境,每次摘的个数不一样,而产生不同的次数。在这里能将一个情境作为组织活动的主线贯穿始终,在探究中内化和理解余数,设计理念很好,可是教师却对现实生活中余数的“进一”问题忽略了,15个桃,每4个摘一次,最后剩下3个,在现实生活中不也得再摘一次吗?而福建李鹏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中,首先出示“篮球和乒乓球”两项体育运动,让学生说出“只喜欢哪项?有没有两项都喜欢的,怎么用语言来表述?”引出“既„„又„„”,然后围绕此项展开“集合”概念的教学。这里的情境从孩子们实际出发,上升到数学问题后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的联系紧密且直观。

三、情境的趣味性

情境教学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使用大脑,从而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显然“入情”是关键。情境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有生动讲授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质疑问难法,联系实际法,音、美配合法,实物刺激法,师生感染法。在常态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前引入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生动讲授法和实物刺激法。无论是哪种方法,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其中。如在教学《认识余数》一课中,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玩石子,在引入时教师让同学们猜“老师的口袋里装的是什么”,目的是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可是老师在摇的过程中都没有一点精神,没有入情地体现出“悬”学生又何来的“念”呢?选择石子作为学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如果一开始就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面的教学就难以生动有趣地展开。因此导入激趣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师生都能入情入境,否则就只能流于形式。而江西的邓慧老师在执教《垂直与平行》时,以两根筷子掉到地上这一情境引入,让学生猜测可能形成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相交与平行的知识点。

四、情境的教育性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教师角色定位中的新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中,所创设情境的教育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维目标中明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情境的创设更多的是将教育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于情境中去渗透、去熏陶、去感染,因此课堂所选择与创设的情境必须考虑到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渗透。如北京崔蕾老师在执教《平行线》的引入中,就以“采集奥运火种”这一现场录像引出平行与相交,这里所暗含的教育深度远非为了平行与相交两个单一的目标,她是融科学、自然、人文等多种教育于一体,仅此一个小小的引入就足以体现此课设计的深度与厚度。而在某《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中,老师选择了一工地图引入,引出相关的数据和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三个关系,整堂课围绕此处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的思想很好,但是整堂课没有一处让学生去体会工人的劳动辛苦与劳动价值,这不也是一点遗憾吗?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提出情境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显然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实际就是一段好的教育素材,愿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去领悟与内化吧!

小学数学教学“阅读教学”不可忽视

------------------

阅读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然而数学阅读却很少引起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数学社会化和数学大众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社会发展需要现代人掌握多学科的阅读能力,包括数学阅读。本文是笔者在多年数学教学实践基础上,针对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与怎样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数学阅读,发挥新教材的阅读功能,培养阅读能力,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数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提到阅读,人们联想到的通常是语文教学中的读文学名著,品美文妙句。对于数学,人们更多重视的还是数式的演绎和变换。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之后,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课本沦落为习题集。教师对课本关注度的降低,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数学书被教师遗忘了,被学生遗忘了,被课堂遗忘了,成为课堂学习的附庸品。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低下更是不言而喻。

二、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数学阅读材料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课堂阅读数学,就是合理将教材转化为数学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中所描述的情景,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所呈现的数学问题,都会对学生的人本对话产生刺激。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1.课本阅读,落实数学新课标要求,扶本固元

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意识。

一是阅读目录,解读教材编排顺序,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思考编者的编排意图。二是阅读概念、定理、公式,正确理解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三是阅读例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与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学习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的解题过程的表达;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2.铺垫阅读,注重数学课本知识前期迁移材料的阅读,潜移默化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丰富的数学课外材料——学习辅导书、数学科普书籍、数学童话与故事、商家提供的商业海报、报纸上随手拈来的一段新闻报道,网页上趣味盎然的FLASH卡通等等。学习了10以内的数,可以去品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数字韵律;学习了比例,可以走近金字塔,用数学去解释古埃及人花样百出的测量方法;学习了圆周率,可以翻阅《九章算术》,去感受古代数学家用各种数学方法与圆周率所作的一次次亲密接触„„

3.延伸阅读,强化数学课本知识后期生发材料的阅读,触类旁通

所谓的“生发材料”,指的是将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自主构建、派生出来的思维成果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它可以是丰富的尝试思路、错误的解题集萃,或是根据要求编写出的各种数学问题等等。将同伴们的数学思考成果作为阅读材料,亲切自然,不仅可以生发阅读的快感,而且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理解、整理他人的学习思路,为己所用。

4.创新阅读,依据课本、课标开发自制材料的阅读,锦上添花

优秀的数学阅读材料,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纵观现行的数学教材,一些章节在编撰时,还是习惯性地将解析过程、解答方法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课本上。经常阅读这样的学习材料,容易使学生滋生学习惰性,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不妨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课本进行添减,适当地留白或者添加,都可以使学生在妙“读”中生“花”。

如解析《比例尺》的课堂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开发处理时,可对比例尺的定义进行留白,添加如何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角度提示,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主动的数学发现,丰富阅读的数学内涵。

三、培养学生课堂数学阅读能力的途径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时介入”和“合理引导”,对学生有效的数学阅读将起重要的作用。

1.创设阅读需求情境,激发阅读的渴求度

在学生开始数学阅读前,教师要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机械阅读为意义阅读。

一是设置障碍性情境。障碍性情境需要通过阅读克服一种现实困难。其中的障碍可以是数学认知方面的,也可以是数学表达方面的:例如不能解释问题的解法和答案,不能表达准确的数学观点„„

二是创设冲突性情境。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由外在的情境冲突,引发认知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需求。

三是增添问题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具有智力挑战特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建立了一个要达到的目标,但从条件到目标之间存在若干困难,需要学生通过数学阅读获得学习经验(科学的方法、程序或算法),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目标。

四是激发趣味性情境。“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负担。”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起学生极大的阅读热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自觉主动地全身心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2.构建导读提纲,预设阅读的探索度

有价值的、简约的导读提纲,是课堂“数学阅读”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在数学阅读前了解读什么,怎么去读?即对阅读的内容、目的、方法有一种基本的了解、尝试和期待。

一个有价值的导读提纲除了能“导读”以外,还应具备“四导”功能:一是导思:要有利学生用多元的思维方式参与数学阅读。二是导行:要提示学生在阅读整合尝试、活动、操作、实验等多种学习方式。三是导练:要有利于学生及时将阅读成果进行初步尝试、应用。四是导创:要营造宽松多层的导读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创生出不同的数学智慧。

导读提纲的构建主体,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还没有形成的初级阶段,可以以教师为主提供、构建。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抑或是阅读材料较合适时,可以逐步放手,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自拟导读提纲,让学生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3.尝试自读感悟,给足阅读的自由度

在自读感悟阶段,给足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自由度,让学生在宽松的时空环境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才能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才能引发对阅读材料不同的发现和表达,提升出更有价值的阅读发现。

当然,不同的学生个体数学认知与阅读能力是有很大偏差的。教师应重视在自读感悟阶段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一是转化,即习惯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符号语言(图式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互化。在应用题教学和作图题中,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与解答。二是思考,例如阅读内容编排的思路是什么?定理的得出是否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数学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数学结论是否可以推广?是否能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三是品读,即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品读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四是串联,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将数学阅读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网络结构。五是写画,即借助纸笔演算推理完成省略的数学推理、简略的证明过程。及时将数学阅读中概括归纳出的观点,如数学思路、思考方法、知识结构框图等记录下来。

4.反思议读提高,提升阅读的思维深度

尽管在自读感悟中,学生已经解决了一些浅层次的基本问题,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分析,他们依然期待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或个人见解在课堂上发表,以此来获得老师与学习同伴的帮助。因此,在数学阅读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处于“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阅读时模糊和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条理化。

总之,数学,只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本综合有趣的百科全书。教师在教学中将趣味十足的数学史料、数学故事和数学趣题有机整合到阅读导引情境中来,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被点燃了,自然能够投入、激动、兴致勃勃地进行阅读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不能一目十行,只重情节,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读画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阅读指导!

四川省武胜县沿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2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态度

首先, 借助多媒体技术解释科学、展示科学,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崇尚科学、追求科学、奉献科学的人生目标。在科学探索上, 人类有两大永恒的主题:一是探索外太空;二是探索生命的奥秘。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通过课余时间或是兴趣班, 让学生逐步认识科学, 接触科学, 走进科学。一方面通过有关宇宙知识的系列科教片, 使得“地球、卫星、行星、恒星、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诸多星系乃至整个宇宙”这些实体和概念, 系统地进入学生的视野, 虽然还不是很清晰, 但从朦胧的表象中, 学生仍会或多或少地领悟到宇宙世界的浩瀚无穷, 博大精深。再辅之以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及其工具的展示, 加以朴素易懂的语言, 介绍诸如:科学家们预言外太空存在其他生命, 并为之努力去寻找他们, 或许哪一天那些有着更高级文明的外太空生物来到地球做客, 或许他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现代难题等。这些必将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产生莫大的震撼, 烙下深深的痕迹。因为从他们专注、着迷的劲儿, 以及过后各种奇思异想, 可以看出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从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直到微观世界, 通过影视图像加上通俗易懂的语言, 让学生了解微观物质世界中的变化无常、各种生命的精妙无穷。同样, 通过系统的讲解, 让学生们知道有许多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诸如以下这些问题:怎样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怎样长生不老?怎样提高人类的生理机能和本领?生命是怎么起源的?怎样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制造生命?从那种陌生到迷恋的眼神, 从那种漠不关心到梦想飘飘的思绪, 能够看出这些对学生的启迪和影响有多大。

其次, 要明理, 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重点强调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数学是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的重要工具。课余, 多列举伟大科学家利用数学发现真理、解释真理的故事。例如, 希帕蒂娅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数学家, 对数学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10岁左右就已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算术和几何知识, 利用这些知识, 她懂得了如何利用金字塔的影长去测量其高度。罗杰是国际公认的当代最有才华的数学家之一, 但他的研究工作常常植根于真正的物理学范畴。在《宇宙、量子和人脑》中, 他在阐述问题时应用了数量惊人的数学武器和大量的数学、物理学的最新成就。试图解释世界是怎样在一个相当精确的程度上归结到数学的。甚至把物质世界想象成为由永恒的数学定律所精确操纵的一种结构, 而科学研究就是去发现其中的数学定律。“世纪伟人”爱因斯坦也说过:“定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人, 虽然不能去‘创造’定律, ‘改造’定律, 但是, 人可以去发现定律, 掌握定律, 利用定律;人们会利用规律去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最后, 要正确引导学生, 端正其学习数学的态度, 变被动为主动。智者, 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 也指有学问、有知识、能解决问题的人。要成为智者, 就要主动学习、多积累。同样, 学习数学也要主动去学, 要多学, 有针对性地学, 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 需要不断扩充和积累。高斯就是很好的例证, 他幼小就喜欢数学, 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8岁时就首次精妙地提出了计算1+2+3+…+100公式, 最终成为了一代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数学工具和遗产。怎样有针对性地学, 需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后辅导、个别交流的形式,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其中, 在教学和指导的过程中, 面对实际问题时, 鼓励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努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以及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自觉地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 变被动为主动。

总结:强调从小就培养学科学, 崇尚科学, 而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 为了发展科学, 必须学好数学。怎么学?多看, 多记, 多动手, 养成长期积累和思考的习惯。怎么教?在数学教学中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 应该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还应该在数学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鼓励和支持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 使知觉活跃, 注意力集中, 观察敏锐, 记忆持久而准确, 思维敏锐而丰富, 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显然, 如果教学方法适当, 学生对所授课的内容发生兴趣时, 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 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反之, 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 效果必然降低。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以及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 在“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 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经验:

1. 多形式教学引起学生新鲜感, 激发学生爱上数学课的兴趣。

如今,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还很难普及, 但确实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能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 合理穿插多媒体教学, 借助新技术把抽象的知识点动态地演绎出来, 能够引起学生的新鲜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合理使用有限资源, 设计和选用课件非常关键, 关系着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成败。另外, 必备的教学模型和实验工具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同样, 也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多提问。

在课堂上不仅老师提问, 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手段。通过提出与回答问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及时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设置课堂提问?并加以合理地点评?这是很有讲究的, 需要老师不断思考、总结和提高。

同时, 也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是学习的高境界, 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 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成功。在课余,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从生活中去寻找数学, 带着若干数学问题回到课堂。每个班级可专门建立一个问题记录本, 每个学生可以留下自己的问题, 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并且每周预留1~2节课的时间, 全班一起来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3. 改变考试方法, 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 加深学生巩固知识的兴趣。

改变单一的期中、期末考试形式, 提供多种形式的测试方法, 如增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小作业、课后思考或兴趣题等。关键是要及时、耐心细致地批阅和记录, 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及相应运算技能的熟练程度, 并据此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考试形式发生改变,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将相应改变, 学习会变得更主动, 也更有乐趣。

4. 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 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激发其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课余, 不定期地开设有关数学与生活的科普类课程, 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等方面出发,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逐步揭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数学知识, 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了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学好数学的相关技巧, 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数学产生兴趣。此外, 设立模具制作以及其他学以致用的兴趣班。实践证明, 在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 通过各种趣味、具体的数学作业,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者, 鼓励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 又不拘泥于课本, 突破思维定式, 积极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活动。通过必要的竞赛活动, 启迪思维, 拓宽视野, 丰富知识结构, 提高运算技能,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结:提供教学和测试形式的多样化, 增加课外兴趣活动, 同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 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 办法很多, 关键是要设计适宜于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若干思考

数学是一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很高要求,同时也能够很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教师也为此付出很多的教学努力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收到预期效果的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过分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以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手段,树立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是很高,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无法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这需要教师首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能够喜欢学习数学,将数学的学习变为一种习惯,从而在不断学习中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标,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基础。

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将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数学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堂教学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不仅学生会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会激发出学生想要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够得到良好开发,教师为了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过度占有课堂,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比较被动,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注意力和目标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初还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出现不集中。鉴于此,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更加合理,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而将课堂教学时间人为分成若干彼此相连的部分,这样既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时刻集中,同时也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消化和吸收的时间。

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对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其思维会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这样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调整教学侧重点,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数学是一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很高要求的学科,尤其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这种思维能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欠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话,学生的理解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在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方面出现混淆。

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有着生动形象的优势,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变得更高。另一方面,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很多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几何学习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概念。

四、开展分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很大程度上讲很难做到真正的推心置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不容易被拉近,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则很容易被缩短。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学生通过小组之内的配合和交流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开展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合理分组,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每个学习小组的配置能够更加科学,让学生之间能够起到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的作用,让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带动相对落后的学生进步。其次要为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为学生设定难度相对适中的合作学习课题,让学生能够共同研究探讨。教师在题目的选择方面要保持难度适中和量的适中,不能过分倚重分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必然有所下降,同时也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于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困难的原因有一个清醒认识,在保持知识传授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学生在课堂上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由内而外发生有利于数学学习的变化,从而为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以及未来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吴学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2).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4

一、什么是高效教学?

个人理解:我心目中的“高效教学”就是要用尽可能小的教学消耗(如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于英语课堂而言,在同样4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学生如果爱学、乐学、学习效果好,这就是最理想的小学英语高效教学。简而言之八个字:学生喜欢,学生学会

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英语课堂现状:教师累,学生乏,效果差。(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但学习效果却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无聊型课堂”——学生不爱学英语,觉得学英语课堂乏味。

第二:“操心型课堂”——以老师讲为主,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处于事不关己的状态。

第三,“吵闹型课堂”——课堂上教师管不住学生,学生自由散漫。

第四:…

三、回顾《小学英语高效教学》

《小学英语高效教学》这本书不是长篇大论有关教育理论的内容,而是以全面提升小学英语教学实效性为目标,面向我们小学一线英语教师,立足英语常态教学,从语音、语汇、语篇、语法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结合大量的教学实例来探讨小学英语高效教学实施策略。而每节又分为六个小栏目:

1、新课标精要解读。

2、常见问题梳理。

3、高效策略导引。

4、实用案例透析。

5、智慧经验链接。

6、反思讨论实践。正如书中谈到的,本书中提供的教学策略也非常实在,所选案例也是一线英语教师的成功教法的“优秀案例”。这本书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通过细细研读,觉得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确实是深有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四、如何做到高效教学?

如何在40分钟内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个教师都在苦心探索研究的。所谓“高效”,应该是学生不仅学得多,而且要学得快、学得轻松!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着重从高效的课前准备、高效的课堂教学和高效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通俗的讲就是指教师的备课:教具的准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学生课前应做好的相应的准备工作。

(a)教师提前进课堂,做好课前准备。(卡片顺序,多媒体,小组评价图及录音机等)(b)明确对学生的要求:课前将书本和活动手册放在桌角。

(c)充分用好课前2分钟。(小班长带读、小组长带读)

(d)选好英语“班干部”辅助教师工作。(带读复习、多媒体、小组评价图,纪律班长)

2、高效的课堂教学

小学英语高效教学仅靠课前准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高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获取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有效地组织教学

理想中的课堂是:动静分明、活而不乱、张弛有度 组织教学既是上课的第一步,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果教师具有高超的组织教学技能,那么他自始至终能维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组织教学的技巧,既能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又能做到收放适度,动之有序,活而不乱,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明确对学生要求:动静分明,不做跟课堂无关的事。值日班长(协助教师监控课堂)小组评价。(有效控制课堂纪律)适时表扬。2.有效地导入新课 3.有效地进行操练

任何一项语言技能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操练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地操练。常用的操练形式有机械性操练和意义性操练。在进行机械性操练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语言材料和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操练方式,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合后分,循序渐进地进行。意义性操练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知识,丰富言语和培养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通过有效操练,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语言,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

4.有效地开展活动

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后,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想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要尽量真实,要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展。

3.高效的课后反思

我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字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中,也不仅局限在课堂活动,还应体现在课后的及时反思中及长期的关注中。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5

关于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应用思考

摘要: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展开应建立在学生和老师关系融洽的基础上,重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基于此本文研究小学数学布置作业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两点:教辅材料所占比重偏大;数学作业内容和数量统一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究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有效应用措施,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关注此话题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辅材料;分层次;评价模式

引言:现如今,教育界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是作业越多就越好,要把巩固数学知识点和保证数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高度融合学生所学知识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创新布置作业的方式,执行分层布置作业模式,促进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一、小学数学布置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教辅材料所占比重偏大

现如今,社会经济与以往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导致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这其中也包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商家看重了这点商机,市面上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辅材料。每学期学生的教辅材料不止一套,尤其是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对此大部分的老师都表示使用教辅材料能节约抄题目的时间,有了这个时间,学生就能多做几道题。很明显这迎合了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理,于是就会买很多教辅材料。但事实上,虽然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小学阶段的儿童都缺乏自觉性。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管住自己,而大不部分的孩子都需要成人的看管。传统模式下,题海战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比较常用,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导致学生理解能力不佳。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做资料式的题目时,缺乏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适当做一些需要抄写在作业本上的习题也很有必要[1]。

(二)数学作业内容和数量统一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工作受到教育评价管理水平的影响,对作业量有一定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小学布置的作业都有统一标准。标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二是数量。如此一来,教师对作业量的控制就比较容易,批改作业也比较容易。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差异。个体成长环境不同,导致发展情况的不同。数学作业内容统一,数量统一,有些学生能很容易完成,而另一部分学生全部完成这些作业就有很大困难。另外作业标准统一也意味着数学作业失去了针对性。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会导致优等生产生优越感,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却很难看到成功希望,而最终失去对学习的进取心。

二、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有效应用

(一)分层次分类别布置数学作业

小学阶段,为学生布置数学作业应当分类别分层次,如此一来,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也就都能体会到成功喜悦。针对学困生,应该为他们布置比较基础的题目,而且教师还应该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从而达到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目的。针对班级内部的中等生,应该布置一些综合应用类的作业。针对班级内部的优等生,则应该布置一些综合性比较强、有探究性质的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创造,给出正确答案。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有一定针对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是看到学生在一天天进步,老师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分层充分,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联系

在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之间展开交流活动。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制定的学习体系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学习活动。把正确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事实上降解的数学实质性问题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本上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引入一些课外的知识。使得学生能进行课内课外的联系性学习活动。保证学生能更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也形成一种能持续发展的能力[2]。

(三)重视对学生思维、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会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不同,学生也会读所学知识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每一个独特的个性都表示尊重。把每一位同学的实际学习水平考虑在内,实现灵活布置数学作业的目标。以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为依据,对学生分层。按能力强弱把学生分成A、B、C三层。教学任务是简单的标记、理解练习和探究问题。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相关知识时,针对C层次,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在做完作业之后要反复练习这一类型的题,进而保证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以保证在日后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应对自如。针对B层次的学生,要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增加教学难度,可以让B类学生尝试做A类作业。要不断鼓励学生,也要积极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经过大量的训练,B类学生就很有可能会达到A类学生学习水平。针对A类学生要适当增加教学难度,使得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四)强调表扬和鼓励评价模式,也不回避批评

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之后,教师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活动的展开也应该有一定针对性,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执行分层评价,目的在与全面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也可以选择高一层次的题目。如果学生作对了一道题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表示鼓励。如果学生做错了,老师也应该予以正确的指导,而不是使用攻击性语言,批评学生。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评价,要与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相对应,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学习目标的科学衡量。执行分层评价的目的是具体了解学生完成分层目标的情况,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具体的操作是针对某一层次的题目实施百分制计算,如果学生选择了高一层次的题目,作对一道题就增加相应的鼓励分数,做错不扣分。分层次的教学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会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而对自我做出判断,小学生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使用鼓励式的评价模式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较大动力[3]。事实上,很多学习成绩不佳的儿童,心理上都有很大压力,如果学生的压力超过了其本身能承受的范围,就很有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情况。所以对于数学差生,教师要善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就是学生肯定能学好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科学运用表扬和批评,以保证起到良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实现对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有效应用,要分层次分类别布置数学作业,保证分层充分,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联系,重视对学生思维、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培养,强调表扬和鼓励评价模式的同时,也不能回避批评。实现对课堂教育模式的有效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执行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6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比如自主探究合作流于形式,课堂华而不实,学生学业水平下降等。那么,怎样才能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纯粹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化。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明确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的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而且课程内容不仅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还必须关注儿童可能的生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的职责不是教会学生多么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应该追求的是: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特定的内容和环境中,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赋予了我们小学数学老师特殊的使命,即必须在了解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情感幼稚,自控能力差等基础上,要认真吃透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热情。例: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开始上课我并没有郑重说明我们要学习乘法,而是采用带领孩子们游玩的方式引入课堂:同学们,国庆节快到了,小兔的商店就要开张了,老师带你们到小兔商店去玩玩好吗?这一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高涨了。来到小兔商店,我们看到小兔遇到一个问题:小兔把6双运动鞋要放在几个柜子里,有几种放法?请同桌的小朋友分工合作,一人摆,一人写算式,用6个三角形代表6双鞋,在长方形格子里摆摆,并写出有关加减法算式,比一比谁的摆法多,谁列出的加法算式多。在兴趣促使下,他们个个开动脑筋,动手、动口进行操作。最后得出算式:

1+5=6,2+4=6.3+3=6,1+2+3=6.2+2+2=6.1+1+1+1+1+1=6„„

等。我接着提问:谁能根据加数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分类?通过引导,当他们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组时,我又问:为什么这样分?谁说说左边这组算式里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分别是几?同学们认识了相同加数,谁还能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之后,我又说:现在我们再帮助小兔解决几个问题:1.出示5盒彩笔图,每盒9元。问学生:看到画面,你知道了什么?这些彩笔的总价钱是几个几?请写出加法算式。2.出示9块橡皮图,每个5角。同样,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然后我让学生观察计算5盒彩笔和9块橡皮各自的总价钱简便吗?学生说算式太长,不简便。我说老师有一种计算这种问题的简单方法,想知道吗?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我借机讲解乘法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一种兴奋的情绪下完成了我设计的新授内容。然后我再启发学生,生活中用乘法进行简便计算的问题很多,如:我们家有5口人,我给每人买3件衣服,一共要买几件衣服?用乘法计算就很简便。现在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试着给同桌出一道生活中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让同桌列出算式,看看谁做得好。学生之间开始了编写题目、列算式等一些练习。这些基本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乘法算式的简便性。之后我又让学生联系班级实际写乘法算式;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乘法意义。再出示鞋放置图(1+2+3),让学生动手操作移动三角形,使每个格子里的三角形数量相同,再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开放练习,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学的认真积极而饶有兴致。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了,教学目标也真正的落到了实处,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二、巧妙设计,找准突破口,化难为易。

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巧妙构思是达成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对于显而易见、一学就会的数学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学明白、会运用即可,对于学生不易接受,难于弄明白的知识,则要巧妙设计,找准突破口,化难为易,力求用最小最有效的消耗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理解与获取。例: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时,因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有关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活动,使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使学生获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实际概念。如:教学质量单位“千克”时,我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盘秤,分小组开展操作活动。先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砂糖(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看看是否重1千克。再数一数:1千克的砂糖有几袋?1千克的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的苹果有几个?学生汇报结果是:每小组称的1千克苹果的个数不同。我问,这是怎么回事?我拿起学生称的1千克但个数不同的苹果,学生一看马上就明白了,纷纷抢答:苹果有大有小,大的称的少,小的称的多。然后我让学生掂一掂:用手掂称的1千克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约有多重。最后我让学生找一找:在三个外形一样而质量各异的盒子中,只用手掂,找出质量1千克的盒子。学生跃跃欲试,他们为准确找出了重1千克的盒子而欣喜发狂,从而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这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的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在有效地引导组织下,本来难于弄明白的问题经过巧妙地点拨,化难为易,有效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结果。通过称一称,学生亲自参与称出1千克重的洗衣粉、苹果等物品,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同时了解用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掂1千克重的苹果、砂糖等物品,有意识的感受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再通过掂2千克、5千克等东西的质量,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明确的质量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同时为学生形成比较牢固的质量单位观念提供直观、具体的支柱,通过1千克苹果的个数从一定质量的不同物体的数量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有趣与获取知识的快乐。持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在兴趣就会萌发,就会生成;对于那些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成就数学人生的大门也许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悄然开启,数学智慧之光就会越来越绚烂。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7

1.评价的趋于廉价和过迟介入

此次课改极力倡导评价的改革, 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标准》精神, 出现了种种不恰当的评价行为。

现象:一节二年级的“统计”的数学课, 在3名学生顺利地配合老师做了抛篮球的实验之后, 教师非常兴奋地说:“你们3个表现太好了, 每人奖励一颗五角星。”于是, 把3颗闪闪发光的五角星贴在了三名学生的额头上。

反思:课堂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 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 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现象1中的教师, 只是因3名学生配合教师顺利完成实验就大加赞赏, 这样的赞赏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长此以往, 超值的嘉奖会让孩子“迷失了自我” !

2.合作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几乎所有的课堂上, 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有时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 它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里, 不能不令人深思。

现象:孩子们围坐在一起, 老师一宣布小组合作, 前排学生唰地回过身来, 满教室是嗡嗡的声音, 每个人都在嚷嚷, 每个人也都在做动手做实验, 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 立马就是各小组汇报。

反思:听了这样的课, 谁都会想这样两个问题:数学课上, 学生独立思考要不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理念是对的, 错的是我们把它“形式化、表面化”了。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切莫让“合作”变成“合坐”!

3.交流成了命令

现象:一节二年级的“认识人民币”, 教师提出:“小朋友们, 你们能不能把桌子上的人民币分类?”这是一个让学生体现个性的机会。学生马上兴致勃勃, 争先恐后, 有的说:“我老早就发现了, 它们可以分成纸币和硬币。”话音刚落, 另一个学生就嚷嚷开了:“还有还有, 一分和一分一块儿, 一角和一角一块儿, 一元和一元一块儿……”“我还有别的……”没等这个学生说完, 教师就在一边严肃又有点生气地说了:“你们组内交流了吗?没有交流就各自大喊大叫了, 这是不好的, 先请小朋友们组内交流一下可以怎样分类, 然后汇报。”学生们无奈只得以小组为单位, 又重复了刚才几个同学的分法。之后的汇报也和交流之前无二, 只是教师大力称赞了其中一位按“元、角、分”分类的同学, 并说:“啊, 太棒了, 你的想法与老师的一模一样, 大家给他鼓豉掌。”

其实, 学生的各种想法、分法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之时, 也正是互相交流之时, 教师一定要先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不但降低了课堂学习气氛, 而且有浪费时间之嫌。难道学生的交流, 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吗?

4.情境过于泛滥

现象:认识人民币一课, 教师说:“在手拉手活动中, 浙江的小明给四川的贫困地区小朋友写了一封信, 他需要什么呢?”一个学生回答:“他需要坐火车去四川。”第二个学生说:“他需要知道这个小朋友住在哪儿。”老师急了:“小明还要上学, 他准备把信寄出去。他需要什么呢?”学生有回答要信封的, 有回答要地址的, 还有回答要邮票的。教师追问:“一张邮票多少钱?”生答:“8角。”于是, 教师点出正题:“那么8角钱可以怎么拿呢?”

说了那么多, 教师就是想让学生思考8角钱可以怎么拿!为了一个小练习, 居然如此大动干戈!这些讨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必然影响教学的效率。

5.算法多样化就无法进行算法优化。

有的教师认为,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 方法与方法之间根本不存在优劣之分, 任何优越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 是个体学习、吸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优化, 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与提高。

二、反思教师的观念转变

1.穿新鞋, 走老路。

部分老师把搬掉讲台, 就叫“转变教师角色”, 改变课桌摆放位置就叫“转变学习方式”, 把一味的肯定叫做“转变评价方式”……似乎一下子课程改革已顺利实施。但事实如何呢?不言而喻, 这是对课改理念的模式化、表面化、绝对化理解, 势必会步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2.全盘接收, 奉若神明。

许多教师认为, 教材的内容、编排的顺序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审定出来的。他们在编写时必定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安排, 自有贯穿其中的道理。所以, 上课时不敢轻易改动。且对各种教学杂志、课改从书中的教学理论及名师示范课中的教学方法深信不已, 几乎全盘照搬, 结果南桔北枳。

教师是课改的灵魂。教师观念不转变, 课改无异于缘木求鱼。而更新观念, 贵在自身的努力与领悟。

三、反思《新课程标准》

我们有必要借鉴和学习他人经验, 为我所用。对《标准》的领悟与学习便首当其冲。去年十月份在沈阳市召开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研讨会”, 与会代表和专家们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数与代数”主要有以下意见和建议:

1.建议文字表述应尽可能明确和具体, 如对“会……”“能……”做出明确的界定。

2.有些内容要求偏高。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难于理解;第一学段要求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这个要求也比较难。

3.有代表认为, 有些内容安排上有相互矛盾、脱节的现象。如第一学段不要求四则过算, 也没有出现小括号, 而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却涉及到了这些内容……

对“空间与图形”的意见和建议有:

1.应注意前后的一致性和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和呼应, 如平方分米没出现后面就出现了立方分米;画垂线在第二学段不作要求, 但却要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关于证明, 代表们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 建议将“图形与证明”改为“图形与推理”; (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得来的结论, 可不可用?可不可以作为理论的依据?希望《标准》能够给予说明……

对其它内容标准如“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也提出了各种意见各和建议。

以上问题形形色色, 不一而足, 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思考, 在实践中解决。所幸的是, 环顾四周, 一路上都有披荆斩棘, 开僻新道的人, 愿我们互勉、共进。

四、反思各种培训

我们的教师其实很敬业, 他们有很多希望, 希望能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 希望能得到数学教学研究者的课堂教学指导, 希望有机会参加小学数学教师的沙龙会议, 还有很多希望。但现实是, 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培训的机会, 内容却与自己当前工作实践联系不太紧密, 付诸者众, 独树一帜者寡;夸夸其谈者泛, 切中要害者鲜。所以, 希冀以几次大规模全员性的培训给大众洗脑的想法, 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以培训主题或精神为参照, 结合自己的实际, 多思多问多总结, 才是上策。

五、我们需要冷静的态度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若干思考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互动 学习兴趣 激励政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课堂引入很关键,新颖的课堂引入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想要促进小学课堂互动,首先老师的课堂语言要丰富,肢体动作优美,吸引学生注意力,要注重课堂情境引入下边笔者就举一个例子,关于小学数学最基本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老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最期盼的‘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来了,咱们学校为了帮助你们庆祝一下属于你们的节日,特别帮你们准备了各种活动和比赛,像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还是乒乓球比赛,这些都是你们特别喜欢的活动吧。但是呢,有个很重要的任务要交给大家。。这样的引入的方式可以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为课堂互动打下基础。

二、想要做到高效互动,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前提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主动的与学生互动,始终坚持学生第一的原则,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向都应该从学生出发。数学是一个发散思维的学科,尝试着给学生留一些思维空间,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并且鼓励写生自主去探究,给与机会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培养学生“解法多元化”的思想。老师还应该做到充分审视学生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想法同步。还要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试着找出答案。

还是以上边买足球,篮球,乒乓球为例:

1、老师可以提问“就是现在老师有三百六十元钱,每个足球六十元,每个篮球八十元, 每副乒乓球十元。同学们想一下, 如果所有的钱都买足球我们最多可以买几个足球呢?那么所有的钱都买篮球可以买几个篮球呢?买篮球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副乒乓球呢?“

2、学生们可以是三人组成一组,进行讨论然后得出问题的答案。

“以上的这个例子就是既鼓励了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也有效调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互动对培养孩子们学习小学数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试着制作一些奖励的政策,或者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促进小学数学课堂互动

实践证明,假如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发挥到百分之三十。如果可以收到正能量的激励,能量就可以到百分之九十。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口头上夸奖。比如对于一些课堂上不是很积极,不是很活泼的学生,老师可以这样激励“你最近不是很活泼?老师需要你跟老师一起提起精神,我们一起努力可以吗?”老师说出这句话会让孩子们心理感觉很温暖,虽然自己没有认真努力的学习,但是老师从来没有忽视自己。并且老师愿意与自己同甘苦,会感觉老师一直都在注意着自己,而不是眼里只有成绩好的学生。这样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有老师在身边也会有克服的勇气。对于一些比较懦弱,面对数学方面的难题缺乏坚持克服的同学,老师可以这样激励“孩子,别怕,数学并不难,跟着老师的脚步走!”我们不能要求年齡很小的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有我们成年人的思想,但是身为老师的我们可以陪着学生一起去面对,帮助学生战胜畏难心理。学生会感觉到,有老师和自己并肩,有任何学习上的困难都不可怕。对于一些学习积极性本身就特别高的小学生,可以再次鼓励一下,“你一直都是一个认真努力的孩子,有创新精神,不畏苦难,孩子,老师希望你继续保持,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学会帮助其他同学,老师看好你!” 这样一句,会让学生感觉的自己的成长与努力老师一直看在眼里。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进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政策,笔者再次提到的物质激励,并不是说必须是金钱激励,可以是老师亲手制作的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手工制品等。比如我们在第二点提到的例子,对于那些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积极性比较高的小学生,老师可以奖励给孩子们一个乒乓球之类的。这样一来,不管是本身课堂积极性就很高的学生,还是不是很活跃的学生,都会感觉老师没有忽视任何一个学生。会慢慢的配合老师的课堂互动。而那些本身课堂积极性就很高的学生会在老师的鼓励下学会带动其他的学生。

四、借助一些简单的教学工具,促进课堂互动

假如学生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时候,单单的几个相加,再除以几个。这种只是讲解这些理论上的知识比较呆板,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单一的互动模式,无法启发出学生自己的见解。老师可以找出四根长短不一跳绳,请同学们测出每一个的长度,然后让学生们试着自己去求出平均数。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的互动起来,不仅仅是动脑,更学会了动手,发散了思维。

总结:数学课堂上的互动性,对于我们教育者的下一步教学能否走的顺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好团结,可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课堂气氛变得融洽了,学生才会提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会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去实现小学数学活跃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何瑾 ,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社会学分析 (J),学理论 ,2013(17)

2.钟华文,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活动的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武友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D) , 湖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财务银行流水证明范本下一篇:正视存在的问题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