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2024-11-11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共10篇)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1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教学评价较多地关注事物的表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度和评价方法多样化,但如何真正落实这些评价目标呢?

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评价

1.反思。

数学教学中,现行评价的意识与手段均停留在测验和考试层次上,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评价功能的全面性,只注重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纸笔测验的确为收集某些学生行为的证据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教育目标的许多其他所期望的行为,难以用纸笔测验来评价。

2.改进策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建立成长档案袋,让评价适应学生的心智水平,促进其健康发展。学生的档案袋里,一般应含有以下材料:①收获卡,记录学生的学习收获。②学生的单元测试卷和期中、期末考试试卷。③学生的1~2本作业本。④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报告。⑤学生自己出的试卷。⑥学生的数学日记。⑦学生自己做的兴趣作业。⑧家校联系本。⑨本学期的数学学习总结。教师在学期初,就发给每位学生这样一个成长档案袋,并向学生说明:评价不仅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包括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使学生能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有意识地对照自己各方面的表现,按照成长档案要求自己、管理自己。另外,家长评价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增强两代人的亲和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重视激励性的形成性评价

1.反思。

案例:应用题教学片断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谁愿意把你的解答过程写到黑板上来?(一生板演,其他地方都写对了,唯独写单位名称时忘了加括号)

师:同学们,他的解法对吗?(对)对?仔细看看,他丢掉了什么?

生:丢掉了括号。

师:是啊,太粗心了。(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这位学生再也没有举手。为什么会这样?严格不等于苛求,求全责备的教学只会换来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因此,评价不全是为了对与错的甄别,评价最应该发挥的功能就是激励。

2.改进策略。

师:××同学,你能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吗?(生说略)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解法吗?(赞同)××同学的解题思路完全正确,我们再完整地看一遍他的书写过程。按照规定,这里写单位名称时应该——

生:加上括号。

师:××同学,你愿意上来补写一下吗?

(生上台在黑板上添加括号)

师:真好!(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个“优”字)

评价具有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稳固的数学认知结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种想法都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科学地进行评价。只有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鼓励、激发,才能不断地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使学生在成功的快乐中不断前进、不断求索。

三、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评价

1.反思。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发挥一下你们的创造力,创造出几个黑板上没有的分数。

生 :1/5,2/9。

生 :5/9,2/7,3/100。

师(依次板书):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分数,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举手,以开火车的形式依次读数,并说出了分数的意义,教师依次给予肯定。这种完全以教师代替学生的评价,实际上是教师专制的一种表现。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注重学生自己在评价中的作用呢?

2.改进策略。

师:你愿意选择一个分数读一读,并说说它的意义吗?(生答略)

师:真好,可以自己奖励自己一颗星。同时给你一个机会,你想请谁也来说一说呢?

生 :生2来回答。

生 :……你对我的回答满意吗?

……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发展性评价提倡学生自己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只有建立民主、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中的一员,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评价不是鞭子,而应是火把,去点燃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不应是尺子,而应是梯子,去引领学生攀登科学新高峰。

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和努力程度,尊重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并给予具体指点和引导,耐心期待学生一点点成长、进步。

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去点拨和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兰兰过桥》总结课文时启发到:“请同学们想想,你头脑中神奇的桥是怎样的?”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站起来一口气说了四种神奇的桥,教师评价说:“你真聪明。”仔细瞧瞧,那个学生一脸平静,不经意地坐了下去。显然,学生听多了这样泛化的评价,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不感兴趣了。这样泛泛而又单一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对如此的评价会麻木不仁,心理效应为零,评价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你真聪明”,聪明在哪里?“你真棒”,棒在何处?都应大声给出具体参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上述例子中老师的评价如再具体形象些:“看来这位同学对桥特别感兴趣,等你学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长大后也会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这样具体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把自己和“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联系起来,幻化出自己也是桥梁专家的美好形象,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入更加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出奇思妙想,这也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心中要有“爱”,要做到“每句话背后都是一颗心”,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评价一定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才会接受老师的评价。教师情真意切的评价,定会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相信我们在课堂上关注和体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会认真倾听,在反思中增强研究意识,培育教学机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一定能步入这座有效评价的艺术殿堂。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2

评价具有检测激励功能, 通过即时评价, 教师可以把握课堂学习状况, 调控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即时评价的现象: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 不管学生水平的差异, 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 在学生答对问题后, 一律全班齐念———“表扬他, 顶哌哌”, 而受表扬的学生表情却漠然;而如果学生答错了, 老师会脸色不自然地说:“不对, 下一位!”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问题时, 老师就会严肃指责“听没听课”, 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战战兢兢, 无所适从, 甚至最简单的问题都不敢答。这些做法虽然能及时地评判出问题的是非曲直、黑白对错, 但也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给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因此应该缓一缓, 延迟评价,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对延时评价运用的时机以及产生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利用延时评价, 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评价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 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简单的“对”“错”评价, 使得老师成为了课堂的权威, 学生对老师的判断不敢有半点怀疑, 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的判断力。其实由孩子引发的讨论是最棒的, 也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评价的作用, 学生之间的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 增加教学的活力, 而且可以加快学习的进程, 减轻教师对学生反馈评价的负担。所以, 在教学中, 要尽量避免或延迟师生间的直接、生硬的反馈和评价, 而应转化或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评价。

如教学应用题:一堆物品, 甲车需小时运完, 乙车需小时运完, 如果两车合运需几小时运完?

指名回答时, 一学生作出如下解答: (小时) 。如果教师马上作出评价, 不但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伤害, 更会使该生和其他学生失去一次很好的思考机会。这时教师不动声色地另出一题“一堆物品, 甲车需3小时运完, 乙车需4小时运完, 如果两车合运需几小时运完?”解答后, 学生发现两题算式一样, 知道肯定有一道题的算式错了。此时,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后,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生1:一车独运只需小时, 两车合运时间怎么反而多呢?第一题算式肯定错了。

生2补充道:第一个列式错了!不是工作效率之和, 而是工作时间之和, 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之和不是合作工作时间。

原来答错的同学也站起来说:我明白了, 我受以前解题算式形式的影响, 把工作时间之和当成了工效之和, 工效之和应该是正确的算式是 (小时) 。这时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通过延迟评价, 不但纠正了学生思维的偏差, 而且为全班同学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思考讨论机会, 使学生从同伴的评价中受到启发, 加深了印象,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利用延时评价,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它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 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成果。而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活动多数是建立在猜测、联想、顿悟和直觉思维之上的, 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时, 难免有不完善、不规范、犯错误的现象。如果老师这时马上给予否定的评价, 很有可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遭到扼杀。所以说学生的创造思维稍纵即逝, 教师要把握时机, 适当延时评价, 不能妄下结论。从学生各种思路中捕捉住创新思维的火种, 并使它迅速蔓延。

如:一位教师教学“化简比”这一内容过程中, 在学生掌握了“整数比”的化简方法后, 出示了一道练习题:“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0.6学生经过尝试、讨论, 得出了要将小数比、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为了巩固小数比、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教师又出了一道练习题:“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教师在巡回检查过程中, 发现一位学生在化简时, 直接写出了答案:很明显, 答案是错的, 但教师没有草率地打“×”, 责令他改正, 而是让他抄在黑板上。结果, 学生们看了哄堂大笑。这位学生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 所以比就是前项和后项分母这两个数的比。”老师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观察、会动脑筋, 接着提问:“化简后的比跟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有没有联系呢?”这时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还在纸上写写画画, 一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老师, 我发现化简整数比不是9:11, 而是11:9。”“老师, 将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了11:9, 就是的最简整数比了。”“老师, 我发现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比, 它们的比就是分母调换位置写成的。”“真是太妙了, 同学们发现了一种化简比的新方法, 真聪明。”老师表扬了学生。教师的引导并没有到此为止, 而是提出了新问题:“刚才我们会化简分子相同的比, 要是前后项分母相同呢?”学生兴趣盎然, 不一会儿纷纷找到了规律:分母相同的两数比, 分子比就是原来的整数比, 再化简。如:在后面的练习中, 学生都灵活、迅速地解题了。由此看来, 正是由于教师的延时评价, 才让学生燃起创造思维的火花, 并使学生获得成功, 产生成就感。

三、利用延时评价, 引导学生主动操作、领悟

人的思维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 老师决不应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发现的, 老师决不要暗示。过早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将导致学生放弃主动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 形成被动接纳知识的学习方法。延时评价的适当运用, 给学生思考、领悟知识增添了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了条件。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一位老师在引入分数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半个饼”, 学生纷纷上台, 有的用汉字“一半”表示, 有的画图表示, 还有的用分数表示, 老师先不给予评价,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习了表示的意义后, 让学生选择“分数能不能代表你原来的表示方法?”有许多同学都上台擦掉了自己写的汉字和画的图, 只有一位同学认为自己的画图能表示分数, 没有擦掉。老师也很尊重他的选择, 又引导学习下面的知识。到了巩固练习时, 老师让这位同学上黑板画图表示同时组织其他学生练习。快下课了, 这位同学还没画完, 他自己也不画了, 对老师说:“老师, 画图表示很麻烦, 用分数表示最简便。”老师说:“你能领悟到用分数表示的优点, 你真棒!”在这节课中, 老师两次有效地运用延时评价, 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理解、领会知识, 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没有强迫学生接纳自己的讲解, 而是学生充分自由地选择学法, 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四、利用延时评价, 引动学生愉悦、充实的情感

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对智力起支配作用, 教学过程是“知”“情”对称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评价, 要使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在集体中很重要”, 以激发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但教师也要考虑到, 学生毕竟年龄小, 思维还很幼稚, 行为习惯还有待培训。在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时, 教师不能揪住学生的错误不放, 尖刻地批评, 把批评作为棍子去整学生,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而应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 允许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利用延时评价, 先肯定学生回答中正确的、有价值的部分, 再提出改正的建议。这样, 学生不但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而且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回答问题的安全感, 有利于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使学生获得愉悦、充实的情感体验。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面对问题, 应留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 不要期望学生立即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除非那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 (2) 善待学生的错误。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 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由之路, 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犯错误而伤害学生; (3) 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的简单反馈方式, 多用“为什么”对学生进行追问; (4) 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维,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

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3

一、评价的落脚点──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1.允许学生随时“插嘴”。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和质疑提问。当学生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插嘴时,正是他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正在讲课,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老师,锐角、直角、钝角这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我先趁势表扬了这位学生,然后顺势从三角形的边、角两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讨论。问题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得以解决,而且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一来,既让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又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因此,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可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教师要放下姿态,倾听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3.让师生成为共同体。

要创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就应当努力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特别是教师,也应该成为这个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如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可由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协商,通过共同的认可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时,对有些数学结果,要让学生不断猜测并做出论证。

二、评价的突破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起点──创设认识矛盾冲突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关心和探索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这种求知的内驱力,思维便开始起步,个体便产生一种问题意识。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可通过制造悬念,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迫切心理。如学习“面积单位”时,我通过比较平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差异明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出大小;如果不明显,不容易观察出来,怎么办?(重叠)如果不能重叠又怎么办?(数方格)如果格子大小不一样能比较吗?不能比较又怎么办……这样,不断揭露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自我创新的方向发展。

2.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必须经过个体的主动探索,通过个体的观察、思考、实验、讨论、操作等手段,主动发现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探索过程既是个体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是个体思维发展、产生新认识的过程。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课前让每人准备10个围棋子和10只小碗,在课堂上进行分棋子游戏。游戏要求每个碗里放的棋子同样多,问学生可以放几粒。学生操作得很顺利,很快得出几种不同的分法。接着要求:“如果每碗放3粒或4粒,可以放几碗?”学生很快动手操作,可是分的结果却出现了新情况,即分不完。学生第一次遇到分不完的情况,心里有疑惑,都很想知道原因。我抓住时机引导,使学生从操作“分不完”一下子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参与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得透彻,学得扎实,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认识。

3.动力──实践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4

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系列教学活动和与之产生相关的教学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它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各项内容指标达成度的检测。评价结果是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方法,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一种手段。它包括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内容。

一、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指导思想

1.课堂教学目标从强化应试转变为强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教学的依据从本本(以书本为本位)转变为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3.教学效果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4.从重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重视信息的多向交流

二、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理论基础

引起教育教学界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互相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

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的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那就是:各种智能只有领域之分,而没有优劣或轻重之别。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有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和培养每一个学生,从而使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三、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指导原则 新的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⒈导向性原则

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⒉实效性原则

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首先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确立的标准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比如对备课的评价,就要注重教师的内隐性(钻研教材、学情分析、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不是过分地强调外显性(教案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的呈现。实用性原则可避免教师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外显的展示上,造成“外虚内空”的局面,而是发挥自身内隐的功力,自觉进行教学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修炼上。3.开放性原则

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的教学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过程,因此现代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

⒋可行性原则

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评价标准呈内隐状态,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5.综合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将教学的全过程,即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等综合起来评价,而非孤立性地就教学的某一项对教师教学做评价。此原则利于教师教学中扬长避短,进取中取长补短,发挥个性特色,增强教学的质量意识,淡化走过场式的应检性。

四、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评价内容 1.备课评价 基本要求:

教师备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价应从以下个方面着手:(1)学《课标》。分析学段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2)备教材。解读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知识结构和编排意图;掌握读写训练重点及其之间的联系;列出训练重点内容,辅导方法,作业形式;搜集教学资源,选择拓展训练内容;(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不同学力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把握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进程;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经验。

(4)写教案。写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教学程序,写明每一教学步骤应达到的目标和教与学的方法;设计解决重点和关键的思考题(自行设计或运用书后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精当的板书和课后书面作业。

(5)搜集教学资源。级文字资源(搜集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影像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使用的教具;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

(6)完成时段。按教学计划提前一周完成。2.上课评价 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目标意识,并且落实到各个环节。要加强各环节间的内在联习,注重目标调控,注重教学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2)必须坚持文道统一,教书育人。

(3)发扬教学民主,课堂上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

(4)激发兴趣,及时准确且有个性化的评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好习惯。

(5)要注意教学卫生,教学语言规范,说普通话。(6)板书要适时,工整,规范。(7)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示范作用。(8)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拖课。3.作业辅导评价 基本要求:

(1)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精选有代表性、典型性书面、口头方面内容,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的作业。形式要多样,要求要明确,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发展。(2)作业量适中,难易适度,分层要求。根据年段不同适度安排。低年段不留课外书面作业;中年段每天约20-30分钟;高年段约20-40分钟。

(3)辅导方法,采取多种形式检查、批改作业。做到典型与全面了解相结合,面批面改与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相结合,讲求实效。(4)批改要及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问题、纠正问题。批语要具有指导性、鼓励性;批语字迹要工整,批改符号要统一、规范、易懂。

参考文献:

刘要悟:《教学评价基本问题研究》,155~159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对地理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5

地理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高低的认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地理教学评价应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应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要”。我认为传统教学不可否认的有其有利之处,但是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它的弊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传统教学的弊端甚至成为了教学改革的羁绊。所以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引、改进我们的教学。

一、传统地理教学评价存在的弊端

1、忽视了对可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只看重地理教学结果,而不看地理教师的教学准备及实施教学中创造教学价值的过程;只重视地理教学中的知识领域变化,而忽视了情感领域、学习技能的变化。

2、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促进、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地理学习成绩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忽视了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就比如考试,表现为过分关心分数和名次,对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研究和解决不够。

3、评价方法单一。书面知识型考试是传统的方法,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依据每学期一次或两次考试的分数作为价值的判断。这种把教学成绩按一二次考试分数排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使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偏离了教育的方向,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考试时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条件、家庭环境、考试环境等,试想一两次考试成绩的优劣,怎么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真实的水平呢?而且,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等,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缺乏重视,通过分数得出来的结论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部优点和价值,这种评价是不公平的。

4、命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传统考试,在命题上往往带有命题者的主观意志,有拔高或降低要求的现象,记忆性的内容多,灵活性的内容少,因而带有不科学的误导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时刻围绕着试题转,更有甚者,让学生背题目背答案,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另一方面,使学生出现猜题现象,而且还有一些教师为了高考帮学生猜题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真可谓舍本逐末。

总之,从传统地理教学评价的思想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来看,传统地理教学评价必然导致地理教学成为一个简单、封闭的执行教案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则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将自己的各种经验、概念、或理论编成“问题程序”和“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是一个富有丰富情感、具有个性差异的社会人。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成为一个缺乏创造力、单

一、封闭、模式化的“机器人”。

二、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改变现状,并不是一下子取消考试,而是改革评价方法。根据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一系列原则,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素质为导向,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与面试相结合,实际操作与作业答辩相结合等形式,逐步改变单一考试评价已产生的负面效应。目前,考虑到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的过渡性、操作性、可行性以及推进作用,我觉得中学地理教学评价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建立试题库,实行标准化考试,减少命题的随意性。根据要考查的“双基”知识点的分数分布和不同学习水平所占的分数,结合难度规定出每道题的分数,就可以从题库中选取相应的题目组成试卷。将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化成标准分,以消除不同学科的考试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考试之间不能用原始分数比较的弊端。

第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一评价可以运用个体参照标准,个体参照标准是指每一个被评个体都以自身的过去、自身的潜力、自身的目标为参照基准,评价自身学习与发展的现状。它是自己与自己的比较,它带给学生时间发展序列的“自我”:历史的我—现实的我—未来的我。与过去相比,我是否进步了;从现状来看,潜力是否得到了发挥;与自定目标相比,还离目标多远。这一评价标准有着永恒的、无穷的激励功能,时间发展系列中的“自我”总能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否定中充分发挥潜力,超越过去,达到常新的目标,获得积极而肯定的“自我”。

第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此项评价要按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的阶段拟定相应标准的检测内容,不得拔高或降低标准。如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等,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维度,不再拘泥于地理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注重地理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更关注地理学习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地理教学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等认知发展水平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注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况、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及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地理审美情趣和鉴赏力、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

第五,让学生、家长及老师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成了局外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参与自我评价,只有参与了自我评价,才能改进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自评,要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知识、能力、态度、习惯、方法等方面作出分析。找到在哪一个环节上出现了失误,以便能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然后,让其他学生或家长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其闪光点,最后教师加以总评。这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

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有利于被评价者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同时增强了多方面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精神。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6

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并将之运用于实践过程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目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有关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没发展成熟,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传统的评价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这门重能力的学科并不适合,因此我们还需探寻出新的有效方式来迎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需求。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也挺高了,从教学方式到教学目的再到最终的教学评价,其标准都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能力培养将逐渐成为教育重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中,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者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紧跟教育发展潮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发展模式。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观念并没有跟上新的教育标准。绝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只注重向学生灌输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而对学生对于知识的原理的理解、知识的适用范围理解和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理解知识或者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而在课堂外不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这与信息技术教学原本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教师依然维持着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评价方向造成了误导,使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标准围绕书面成绩展开,从而对真正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得不到有效验证。因此,这种不正确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情况,不能通过评价来调整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因此,调整完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评价调整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对策

1.发展评价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标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评价需要起到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作用,而不单单只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要发展评价目标,使评价目标符合新的课程标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以往只看成绩的方式,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小成就加以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掌握上的不足也不要加以批评,而是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所善于的知识点加强引导,并弥补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目标。

2.拓宽评价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还需拓宽评价方法。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倡学校拓宽评价方法的种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方式。

教师应当在单一的依靠成绩评价方式之外发展更多的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达到评价的目的。如以小组形式让学生相互评价、以班会形式进行师生互评、以班级为群体开展班级竞赛,对各个班级进行评价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乐趣,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更好的态度投身于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评价方法应当是积极的,应当尽量鼓励学生,在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外同时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得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并接受评价进行反思改正。

3.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7

一、使小组评价内容、方式走向数学研究的本质

随着小组学习的逐步推开,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会遇到不同挑战,需要教师及时调整,使评价能引导孩子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使课堂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道。

例如,在教学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替换》时,笔者让各小组申报板演想法:有的用小杯替换大杯,有的用大杯替换小杯,有的用方程方法解答。起初的评价比较肤浅,重形式。声音、姿态、思路简洁是孩子们评价关注的焦点。随着课堂的深入,评价的内容需逐步走向数学的本质。教师:比较黑板1号、2号宝贝。他们都提到了“换”!小换大,大换小,哎!那你怎么就想到要( )换( )呢?(一下转入了对数学思考的评价)孩子:题目里有两个单位、两个标准,一换就变成了一个单位、一个标准(统一标准,等量代换等字眼从孩子的潜意识中被唤起)。教师:那也就是把“两个不知道”换为“一个不知道”, 再由“一个不知道”换为“全知道”。那用方程方法解答时,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怎么用一个字母就解决了?孩子马上评价指出:其实它也在“换”……

课堂小组学习的评价,要逐步实现让孩子学会倾听表达、敢于质疑问难、乐意智慧分享。同时也不可喧宾夺主,让思维互动为评价形式所累。要从教师“说了算”走向“大家说了算”,走向数学研究的本质。上例中,孩子对“换”的认同,思维、情绪、经验充分调动,是对1、2号宝贝数学核心思想的呼应与内化。

二、激励评价引领合作走向思维的交流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数学小组合作的最高层次是思维的合作,那么如何通过激励评价实现呢?在实际操作中,对课堂每一次的申报、讲解、质疑、问难、补充的精彩之处,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唤起价值认同,肯定激励。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时,出示例题,孩子自主研究后,申报板演不同的想法。教师引领:请默默观察,你对这些方法你有什么评价意见?(孩子们沉默片刻)有的说“化小数”好懂;有的说“化小数”有时行不通,并举例■×3就不好化成小数;有的说“变加法”麻烦,并举例■×100;有的说“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比较难懂;有的说这个方法比较易懂,并阐述自己的理解,等等。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引领孩子从朴素思考走向了思维的合作与分享。

三、鼓励、引领培养“讲生”,培育“听众”

将课堂的发言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孩子以后,会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有的孩子讲解时声音小,有的孩子讲解时冗长啰嗦,有的是只重结果不讲思路,还有的词不达意说不清重点。这些都会让课堂中更多的“听众”觉得无所适从,不会听讲。激励评价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出示例题,让孩子们尝试算出结果后,教师做这样的鼓励、引领:“静静理、小组说、展示评”,让孩子逐步地“会思”、“会讲”、“会听”、“会评”。其中,教师适时点拨:能听懂吗?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能这样算呢?

评价分享孩子的理性思考后,引领:默默观察,对这些方法你有什么评价意见?……

在互动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劲头更足,在孩子互动讲评时教师还要再注意渗透:讲解能简约直观,声音洪亮,引领所有的听众(包括教师)做一个懂数学的欣赏者,能及时对讲者的发言给予恰当准确的质疑、问难、补充。

这样,善于表达的“讲生”、善解数学的“听众”,加上艺术的“指挥官”,课堂一定能合奏出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

四、实现团队成员共同提高与成长

小组合作,课堂开放,暴露出最大的问题是:机会被“优等生”垄断了,那后进生怎么办呢?怎样在小组评价中引领、激活他们,实现共同提高成长呢?

前例《替换》教学练一练:孩子独立解答、申报板演、现场鉴宝,教师请能看懂的孩子来解读各组的“宝贝”(降低难度,趣味性提高的问题,后进生跃跃欲试):后进生甲,图文结合着解读1号宝贝,在群体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了——“瘦身计划”,不仅胖盒子要瘦身变小盒子,总数也要瘦身;2号宝贝重点读懂“增肥计划”(学生会心大笑)。追问:1号为何总数要减16,2号加40怎么讲?后进生乙,也智慧应答:因为个体“瘦身”,会带来整体“瘦身”;个体“增肥”,总数也会随之“增肥”啊……言近旨远的话题,让后进生也产生了参与的冲动,对“换”有了深刻的体验认识。

为实现团队成员共同成长,还要在班级达成鼓励后进的共识,不定期举行水手(各组数学水平较低的孩子)pk赛(船队训练、展示评比),让后进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优等生也有“当小老师”优化思维、表现自我的乐趣,这样,“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可期了。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8

泽库中学 于娟

成就好课,是每一个教师的梦想。成就好课,不是偶尔地上一节公开课,也不是点缀式地有几节“拿手课”,而是改善我们整个的课堂生活。我认为 “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成就好课的必经之路。

我对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有如下认识:

一是教学目标。首先,对照课程标准,分析在教学目标中是否从学生角度描述了学生学习的达成度?第二,教师在每一次教学设计前是否对照目标,预估学生对本次课堂学习的达成度?

二是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一定要先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有利于落实学习目标?你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你设计的教学活动对应于落实哪个学习目标?你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你是否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进行了预设?

三是评价标准。要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就必须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评价的标准。设计与目标一致的预设评价。设计与目标一致的测试评价。正是因为目标引领教学,评价贯彻始终,关注预设,注重生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与收获的乐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教学设计中要着重考虑的三个部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者的统一性确保了教学的有效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花样越多、教学效果越南辕北辙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三者的统一,以简洁明确为好。

一、教学目标简易准确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已被我们所充分认同。但是,是否每一节40分钟的课都能充分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这是值得商榷的。而知识理论、实验探究、复习巩固等课程的内容不同,目标的重点就会有所区分。这种状况下,与其面面俱到,还不如突出重点。可能课程目标只涉及到一到两个维度,但简易准确、可实现才是最关键的。

例如:《代数式》一节我制定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运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会说出数字、字母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代数式的建模思想。

情感与态度:在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与之前相比,虽然目标还是三个方面,虽然也只是几个词语的差别,但是所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的涵义是截然不同的。从目标上能明显的看出学生当堂要解决的问题,要体会什么样的建模思想;教师要怎样协助学生达成目标都是一目了然。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后,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才能达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二、教学环节去繁就简

根据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应遵循去繁就简的原则。我们常说:读书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教学设计也是如此。我们为了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便于理解、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调动课堂气氛等,往往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形式丰富多彩。但当课堂中的附加因素越来越多,课堂的主体目标就容易被掩盖,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削弱了主要教学目标的地位。有时,一节课可能上得很热闹,但上完以后,学生什么也没有记住。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重新审视教学环节,将不必要的部分剔除掉,使课堂简化。

案例思考:有一次在讲“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我使用数青蛙的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们跟着视频唱儿歌,学生也很活跃。但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动画上,兴奋不已,而对数字的变化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关注度不高。我由此反思,这个设计是否干扰因素太强而弱化了主体?

三、教学评价针对性强

教学评价一般有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这里单纯就学生而言,教学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检测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指导意义。教学结束后,教师提问什么、作业做到什么、测验检测什么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什么。甚至在有的学生眼里,评价中有的内容才是“有用的”。如此以来,教学评价能否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相呼应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明确评价任务”,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自己将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这里的“明确”非常重要,如果事先不明确,到“执行评价任务”时就一团糟,老师就得全班叫停,重新再来。“执行评价任务”,就是学生在评价要求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因为用内嵌目标的“评价任务”来导学,所以学习不会盲目,不会变成撒手不管的“放学”,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让学”责任,千万不能做“扰学”、“替学”的事,强调要完整地执行评价任务,以保证评价任务的“空间感”。“交流学习情况”,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对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分析、评价、补充等,是对“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与提升。

因此,我认为,在新课阶段作业练习的题目尤其要精简,对应当天的学习内容摒弃无关的“鸡肋”型题目。“鸡肋”做得越多,对当天内容的巩固效果就越差。

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感悟与思考 篇9

庆城县玄马学区樊庙小学 胡彦妮

【内容摘要】由一节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引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感悟,思考得出一些改进的策略。让我们明白在课堂中,在师生的交流中,语言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的评价语,是支撑这座桥梁的构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多,看得远,想得深,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真正做到让课堂因有效评价而更精彩!,【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评价 评价策略 评价艺术

【引子】

下面是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实录片段(有删节):

师:她在写这个园子的时候,哪些句子哪些写法很特别?她是怎么把园子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写得那样生动的?(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词句准备发言。)

生1(读第十三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几句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师: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你再读读。(生读)

还有写得更特别的?

生2:(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没人管。”——这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

师:怎么个相同法?生3: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生接:就唱歌),想说话(生接:就说话),想打瞌睡(生接:就打瞌睡),想不听(生接:就不听),想走出去(生接:就走出去)。自由吗?(生接:自由)可能吗?(生接:不可能)(众大笑)

倭瓜、黄瓜它们可能吗?(生接:可能)这,就叫:自由!这个自由是通过“愿意„„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一起读一读吧。

师:“谎花”你见过吗?生4:是黄颜色的花吧?

师:你看是哪个“谎”?“说谎”的“谎”啊,这个花只开花,不结果,向你撒里个“谎”,简称“谎花”。(众大笑)写玉米的那句更有意思:“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如果写它“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哪个更好?

生5:课文中的好,好像显得更自由。

生6:“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觉得很夸张,夸张得让人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掌声)

生7:(读)“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写得很温馨,把各种各样的昆虫的漂亮写出来。师:怎么写出昆虫的漂亮?

生8:它们的颜色很漂亮,五颜六色的,很鲜艳。生9:我觉得蜜蜂很可爱,叫的声音也很好听。

师:是啊,蜻蜓啊、蚂蚱啊、蜜蜂啊都是那么可爱,都聚集在我的园子里,这叫——生机,这叫——美丽,这叫——动人。

生10:(读“我家有个大园子„„不太好看。”)有许多昆虫,丰富多彩。生11:老师,我有个问题:不太好看,为什么又写出来呢? 生12:就是为了和大红蝴蝶比较。生13:更衬托大红蝴蝶的美丽。生14:很自然,不是光赞美园子。

师:就剩下大红蝴蝶好看吗?因为有了大的小的,好看的不好看的,那才叫——丰富多彩。这样的园子喜欢吗?你看她的喜爱就藏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这些,你再来朗读,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思考】

薛老师的课堂,是如此朴实无华,但是流水淌过无痕,你看不到却能明明白白的感受到。细细品味,经他们的语言之河流过后,学生的心中荡漾着感情的涟漪,2 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留给我们的,是师生交流时感情的融洽,自信的洋溢,智慧的点燃,趣味的激发。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充盈诗意的解读,更称得上是心灵对话中激情的飞扬。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在和谐课堂中,能起点睛之笔的莫过于教师的课堂评价。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课程本身不可或缺的构件。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课堂变得热闹非凡,但是仔细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由于许多的原因,导致课堂评价出现了虚浮和无效的现象,缺失了评价的真实意义。事实上,对于一个真正秉承课堂评价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的理念的教师,就应该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一个真正认识到课堂评价重要性的教师,就应该致力于课堂教学评价语的把握,从而提高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有效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真实的评价框架。【现状】与【省悟】

现状一:评价方式单一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对学生的赏识教育越来越被老师重视,以至于课堂上只要学生完成了教师指定的任务,不管是否出色,都大表赞赏之词。“太棒了!这么短的时间就读这么好。”“你的见解太有新意了,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一下子就明白了。”之词充斥课堂。教师不从学生的表现实际出发,缺少应有的理性分析。这种形式的评价只是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味地拔高对学生的评价力度。或者教师竖起大拇指,或者是有节奏的掌声,或者奖励小红花,智慧星等等。从表面上看,教师已经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注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整个课堂也显得异常热闹,但是学生在长期的掌声中,兴趣也渐渐淡下去了,原本整齐响亮的掌声也开始变得稀稀拉拉。这种评价,教师完全是在走形式,并不是自身情感的流露。常挂在嘴边的评价语已成为了教师的口头禅,只要不经意就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而学生则对这样的评价习以为常,常以麻木之态对之。

分析:语文课堂本身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意味着课堂即时评价的对象、方式和手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例子中教师公式化的评价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简单肯定,3 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就没有机会得以体现。这样的课堂评价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是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的包装,是形式主义的“假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让人感觉“为评价而评价”。

策略:评价多元化,使课堂交流延伸长度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因此,我们应该用多元评价方式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和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时而旁敲侧击,时而直接追问,时而流露同感,时而幽默诙谐,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感。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并恰到好处地与体态语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地赞语,如此声情并茂,传递的是一种情绪,交流的是一种感情。充满灵动与智慧的评价,如何能让学生不爱它。

现状二:评价语言随性

一位老师执教《四季》,课堂上老师的评价语可谓热情洋溢。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段时,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他真的读得好吗?好在哪里?难道“结巴读书”就可以说好了吗?那这样的要求也太低了,叫一年级的孩子如何不误解!读完四个季节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挺满意,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又到底在哪儿呢?会游泳就是聪明吗?缺乏准确的教学评价语像地摊上的盗版书——卖得廉价。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也只是把它事先制成,然后随意地抛给孩子。试问:这样的评价语如何的增加课堂交流的厚度,又如何挖掘语文课堂的深度!

分析:就上面的案例,教师评价语言单调含糊。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管学生表现得如何,习惯采用“不错”、“好”、“真好”、“真棒”、“嗯,请坐”等语言。这是由于教师语言单调乏味,评价意识淡薄,有时想对学生评价,但又不知如何去评,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如果我们都像案例中的教师那样,在分析文本时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加以辨析,使学生形成模糊的认识,那么对学生今后分析事物的安全性、辨别是非、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策略:评语准确性,使课堂交流增加厚度

课堂中的评价要体现引导性功能,评语要准确,以鼓励为主,但也要有批评评价。在表扬奖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要善于运用充满智慧的语言,从闪光点上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暗示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使课堂评价成为“方向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我听过有的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发言:“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可褒奖太多,应有较高的要求。如:“我想你应该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 “希望你在语言方面再简练些”等,使这部分学生更富有创新意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语言发展更为突出;对于学困生应采取鼓励性的评价,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如:“你最近进步可真大,要继续加油喔!”“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等,在肯定其努力、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有提高”。如:可以夸奖学生想的不一样:“你真爱动脑子,会联系生活想出与众不同的内容”“你真会创新„„”等;当学生回答还不到位,思维还比较混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再去思考:“你别急于回答,再想想,是不是这样呢?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当提出开放性或答案多样化的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过早做总结性评价,可以表扬学生“爱思考,有独到的见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以此鼓励引导其他学生说出更多的想法,让课堂生成得更加精彩纷呈。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既要准确得体,又要有启迪心智的作用。

现状三:评价观念陈旧 教学片断:《晏子使楚》

师:想象一下,晏子回到齐国后,会受到怎么样的待遇?齐王会怎么说,怎么做?齐国其他人呢?

生1:(模仿齐王)齐王会颁发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封晏大夫为护国公,赏黄金万两。(其余学生哄堂大笑)

生2:齐王会设庆功宴,宴请满朝文武大臣。(其他学生窃窃私语)师:(没有评价)谁还想补充 ?

生3:齐王带领国民在城门迎接晏子的归来,会说:“晏大夫,你终于回来了!你这次不辱使命,是齐国的功臣!” 师:你说的太好了!谁还想说? 分析:在案例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提高的过程。但这位老师总是把焦点放在为文本设计的问题上,把解答问题当做一堂课的终点,把问题解答的“对错” 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学生1和学生2被冷落甚至不断地被否定;而老师为了解决“重要问题”,在课堂中忙于“拷问”,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参与的程度、新颖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视若无睹。

策略:评价灵活性,使课堂交流尽显精度

课例1:一位教师执教口语交际课时,当一位学生说他看到妈妈冬天做家务手都冻肿了,于是想克隆出许多保姆。教师亲切地问:“那你想过没有,保姆也是人呀,难道她的手就不会被冻肿吗?你关心妈妈也要关心保姆呀,你接受我的意见吗?或许等你长大后,用你所学的知识发明一个会做家务的机器保姆,那就可以为天下的母亲尽孝心了!”学生愉快地点了点头。

课例2:一位学生正在朗读《桂林山水》中最后一段描写桂林的山水之美的那段话。

生:(读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情)贴在黑板上的教学挂图突然掉了下来。师:你把桂林山水中的文字都读活了,读得真美,连这幅画都自愧不如,我把自己画的这幅画送给你吧。

好坏不可一锤定音,意外也需灵活驾驭。用于永正老师的话讲,就是常常琢磨,处处推敲;当然也离不开课前教师的精心思考,离不开经验的成熟与老道。而评价越是灵活,有效的课堂交流就越显得精致,没有丝毫的缺憾。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同一意思,不同表述,应当提倡;同一意思,不同角度,应当表扬;意思不同,言之有理,应当称赞;意思不同,没有大错,应当尊重;意思不同,错误不小,应当疏导。不论怎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始终“以人为本”,牢记“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文本问题的解决。评价只有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享受课堂,最终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尾声】

撷取的片断“别有洞天”,真实的课堂却是“变化万千”。克雷洛夫也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在我们的课堂中,在师生的交流中,语言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的评价语,是支撑这座桥梁的构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多,看得远,想得深,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真正做到让课堂因有效评价而更精彩!,【参考文献】

1、石义堂,《学习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方国才,《怎样教的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龚永娟,《二期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上海师大出版社,2006

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篇10

发展性评价从单一的标准化测验形式转到多种评价形式的结合使用,从对测验的关注点转向对学习本身的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而这些就是我们教育本身的目标。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方式,在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

发展性评价应体现在学习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如学习的基础、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种标准作评价是不合理的,而是要根据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看是非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通分时,呈现的问题是比较和的大小。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时(说明理由),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这样几种:第一种采用的是画图的方法(图可以是线段图、圆等);第二种是比较余下部分和的大小,然后去说明问题;第三种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原来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的方式进行比较。如果教师的评价是“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聪明,真的很棒!”然后就出示通分的定义,再进行大量的练习,我认为,这样的评价不要也可以。因此,为了能在整个过程中运用评价的作用,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聪明!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适合比较任何两个分数的大小呢?就这样的一句话后,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采用画图的同学认为画图是通用的方法。此时另外的同学就说,比较和的大小时运用你的方法可行吗?这时支持画图的同学就无话说了。这时,有个学生说,那用比较余下部分的大小可行吗?就在这个学生说完的一瞬间,学生们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对于任意分数大小的比较,只有通过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然后再出示通分的定义。这样,在教师的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不仅明白了什么是通分,通分有何作用,更多的是不同的学生在今后面对新问题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数学的发散性思维和优化策略尽现其中。

还例如在教学比例尺后,当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一幅图上,比例尺是1:8000,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这题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我们通常的做法一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用解比例的方法解答;二是利用倍数的关系用乘法来求。但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做的1:8000=5:40000,40000÷100=400米。作为教师你如果只是简单的判断对或错,那我认为是不够,因为你对孩子的解题思考是不够尊重的。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你能将你的想法与其他同学分享一下吗?”这名同学说:“我是利用了比的基本性质来思考的,图上距离从1厘米扩大到5厘米,乘了5,那实际距离也要乘5,8000乘5等于40000厘米,所以我就这样列式了。”通过学生的解释,我就明白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为此,我就带头为这名学生鼓起了掌。我想,实时也是如此,这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的主动和积极了。

发展性评价应体现在应用实践中

评价方式历来是人们关注教育的一个焦点,以前是以分数论英雄。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动,考试以只能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方式中的一种了。而我认为,实践、应用才是评价学生的最好的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中听到我班的学生写的一篇稿件,题目是《节约用水》,其中列举了我校浪费水的情况:如厕所中水龙头经常不关,经测算,一个厕所一天浪费用水1吨多。这个学生的材料我并没有去证实,但却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问题,并且有一些我们的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为此,我就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写在周记中,以便更好的评价这名学生在这一学期中的个人发展。下面是两个后进生和一个优秀生的周记。

1.这个周日是大表哥结婚的日子,外婆带我到超市去买一些糖。外婆买了这样一些糖,如表:

大白兔奶糖阿尔卑斯糖 酥糖

单价(元/千克)13.81612.3

数量(千克)8106

总价(元)110.416073.8

现在我能根据这些信息求出这种糖的平均价格了,算式是

(110.4+160+73.8)÷(8+10+6)=344.2÷24≈14.34(元)

2.今天老师教了我们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要我明天带一个火柴盒。我想,火柴盒有什么稀罕的,不就是个长方体吗?但当我把火柴盒拿在手中时,却发现真的有点不同,这个长方体可以抽动的,盒心和盒壳的面就不在是6个了。(教师补充:盒心是5个面,盒壳是4个面。)

3.今天我在厨房帮妈妈准备晚饭时看到了老师对我们说的“一刀两断”的例子了——切萝卜。同时我又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如果要4段,只要切3刀;如果要5段,只要切4刀。也就是说,总的段数要比切的次数多1。这一结果我尝试了很多次,都是正确。

第一篇周记中,学生在写作时能用到表格来记录信息,这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同时,能从众多的信息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对于这名学生来说,个人的发展已不能只用分数来衡量了。应该说,这个学生的部分的潜能已被激发。从中也可以看到,这名学生的自信心已有提高,这样我的教学目标又实现了一点。

第二篇周记中,学生能够通过家庭作业,进行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准备了火柴盒就结束。我认为这是学习的延续,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对于教育的本身来说是成功,教育的目的是部分实现了。

第三篇周记中,学生能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验证教师的说法,这是“不唯师不唯书”的创新人才所应该有的素质。

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实验下来,总的来说,我班的学生的总的运用数学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为能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而感到高兴。

上一篇:环保局清洁空气工作总结下一篇:咨询公司预算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