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篇1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巨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数学化”概念, 即“抽象—符号—应用”的过程.他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创造, 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数学知识重新创造一遍.因此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 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 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
为了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 我们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 真正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领悟最本质、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来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 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正视与肯定“生活化”元素, 以提升数学的人文精神
“数学来源于现实, 存在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 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灵活处理教材, 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作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概念, 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 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每一名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 与教材内容发生文互作用, 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是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教学学习活动.
二、“生活化”是更加有效“数学化”的途径
数学, 对小学生来说, 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但是数学应该高于生活, 在“生活化”之前, 我们对所要运用的素材进行理性加工, 教师自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解读这些素材, 从数学的角度来加工这些素材, 然后再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
“数学化”的理念策略还基于学生的成长水平与内在的学习需求, 建构一个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有效数学化过程的策略体系.如何建构“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知识:
1. 操作活动数学化:
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此反省抽象.
2. 数学材料逻辑化:
在反省抽象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最简练的语言文字 (即数学的概念、公式、定义、算式等) 表达出来.
3. 数学知识实践化:
把知识运用到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洞察到知识的“内部境界”, 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有让学生经历“呈现生活情景—把问题符号化, 概括出一个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问题解决”, 才能培养他们“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三、数学需要“生活味”的调和, 更应警惕“去数学化”现象
生活即数学, 数学本身就是生活.二者相对平衡, 数学教学就达到了相对的完美.数学课中应有的数学思维活动需要正常开展.必要的思维训练应该得到落实.著名专家张奠宙结合当前的数学教学现状, 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这样写道:“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评价一堂课的优劣, 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景, 学生是否自主探究, 气氛是否活跃, 是否分小组活动, 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 反倒可有可无起来.‘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
一般而言, 低年级学生数学知识比较匮乏, 他们所获得的就是那些比较直观、形象的生活经验, 所以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生活味”比较浓一点.但是,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 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生活这一层面上,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源于生活”是基础, “高于生活”是升华与深化.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 通过“退回生活”, 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 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 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四、“数学化”是主流, 逐步用“数学味”淡化“生活味”
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 一条明线———数学基础知识, 这是直接表述在教材中的, 反映着知识的结果和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另一条是暗线———数学思想方法, 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需要分析与提炼才能显现出来.
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当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时, “生活味”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调味剂”;当学生已经储备了足够的基础知识, 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生活味”就要谈一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注定了“数学味”要浓于“生活味”.
数学教学应该从小处着手, 真正让“数学”与“生活”携手, 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 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篇2
1.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
由于新课标的评价建议里指出,“数学广角”单元内容只作思维训练课,不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范畴,最多是放在评价试卷的最后“数学思考”里面作为附加题进行评估。正因为这个应试导向,因此在我们很多的常规课上,“数学广角”渐渐地淡出了很多老师的视线。还有一些老师的自身教学素养先天不足,学科功底浅薄不肯钻研,自认为难以把握这一板块的知识,所以将“数学广角”沦落为可教可不教的教学内容,彻底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安静地走开了。
2.让我一次爱个够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成为各种各样教研活动的“常客”,成为一些公开课和赛课的“宠儿”!可能是因为它一般可以作为独立教材来处理,不需要考虑进度;但还有的是跟随“潮流”没有理由的“爱”,成为一种“糊涂的爱”。因此在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烙饼烙焦了;植的树数不清了;次品找不出了,鸡兔不愿再同笼了……
课堂中出现困惑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标定位失当。由于教材理解不到位,目标定位发生偏差,以至于有些教师将“数学广角”纳入“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当做“综合实践课”来上。
(2)数学思考把握不准。由于数学思考的“度”没有把握准确,课堂上出现要求过高的现象,当作奥数课来上,以至于课堂上呈现“沉默是金”;也有出现要求过低的现象,当作平时的技能课来上,以至于“雷声大雨点小”。
(3)活动过程徒具形式。很多课堂以美丽的课件来代替活动过程,以至于课堂上眼花缭乱“课件满天飞”,学生的数学思考并没有活动体验的支撑,活动过程徒具形式,难有实效。
(4)过度追求生活原型。数学生活化是新课标的理念,但在“数学广角”的内容里过度追求生活化导致对数学模型构建的淡化,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因此,经常听到听课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的课太难上了,听也听糊涂了!”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一内容,体现其数学价值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地位和教材编排。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思考 篇3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03-01
二十一世纪是终身学生的时代,也是一个汇聚人才竞争的时代,在知识大爆发的今天,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以后对事物的认知,对知识的获取。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进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挥数学这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挥数学学习应有的价值。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新课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须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发挥学习的自主性[1]。总的说来,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主动性,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让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终身受益,让学生不断的感受外界变化,并自觉学习变化中所包含的知识。本文通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探讨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每一种教学方式的产生都是教师组织学生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掌握教育内容而发展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不同于工具和手段,而是着重工具和手段的如何運用,是一系列的有标准有目的的行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这对于学生认识知识学习知识不利。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2-3]。
2、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培养,本文认为需注重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的数学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谈话和练习,演示等,这几种方法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其他的新的方法需要以此为基础,演示具有特色的教法[3]。二是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的组合,比如引导发现法,就是将谈话啊,实验及演示等方法相结合,发挥各自方法的优点,达到教学的目的;自学辅导法就是将阅读,练习,讲解和讨论等方法结合,而发展的一种新的方法。三是创造性教学方法,在学习和掌握其他方法的同时,不断总结出新的方法,使该方法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材施教,利用适应性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课堂的活动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传授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新课标标准的提出,教学的目标定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要求我们的小学教师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认知理解新课标标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育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所有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小学生年龄小,课堂教学时参与度极高,发言很主动,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不断的鼓励他们自主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数学课堂上上“空间与图形”这门课程时,以往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按教材的模式设计示出图片,教育学生怎样认知,通过强化学生的死记硬背方式掌握图形的概念或模型,这种方法显得死板,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而在新课程指标的标准下,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自己准备教学图片,比如通过自己的绘画或通过多媒体等网络的下载等等,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分析图片的差异,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似之处,或图形中哪些线是垂直的或是平行的,理解平行线是不会重合的,垂直的两条线的角是直角,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对角线相等等特点[4-5]。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中发现问题,再有老师解答,这样学习才会有效率,掌握更好的知识,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小结
小学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主动性,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数学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05.01
[2]赵荣芳等.探秘数学思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01
[3]林燕娟“.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尝试[J].江苏教育,2004(1).
[4]肖刚云,龚剑虹.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J].考试周刊,2009(4).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思考 篇4
一、对话教学基本内涵
对话的基本含义就是在言说者和倾听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种感情思想交流,并由此展现出对话真正含义。“对话教学”与“对话”并不相同,“对话教学”主要指的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主体之间借助有价值、有意义的交流来分析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使用对话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模式就是师生之间彼此展示自我、倾听对方,在这种轻松愉快的交流过程中加深对教学的认知,从而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新课改形式下的对话教学被赋予了全新含义,通过对话教学能够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对话教学的含义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层:首先,对话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囊括了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个方面,这三者处于一个相互平等的平台上能够进行对等的知识探讨;其次,通过将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对话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二者相互平等对话基础上一同进行教材知识体验的交流,不仅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还能够将师生之间交流深入到感情层次;最后,使用对话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相互信赖,这就便于学生潜藏智慧在这种交流课堂上显示出来,更好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二、实施对话教学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师讲生听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素质化教学。为了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模式,使用全新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主要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组织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后达到激发学生自己进行自我对话的状态。
(一)追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
要实行小学数学对话教学首先就要保证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对话地位。只有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师生才能更加和谐相处,才能使教学升华。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进行相互沟通,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模式。要想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我们首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创造一个平等氛围。师生之间对话的根本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交流,并且教师对学生认可、接纳、倾听。由于小学生自身年龄较小,所以其学习状况容易受到自身心理影响,通过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氛围,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其次,老师应该主动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在使用对话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本章数学知识结构有着充分理解,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又不能过分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
(二)组织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平等对话
数学教学是一门抽象学科教学,小学生所处年纪正是好动的时期,所以单纯依靠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并不能够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使用一定教学手段组织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以及性格原因会导致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进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很有必要。对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之间交流合作能力。当下教育应该是一个合作模式的教学,所以通过开展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解决生生之间缺乏互动的问题,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合适的环境以及条件。
其次,保证学生在进行合作交流过程中能够得到共同体验。对此,我们需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之间具有共同体验,学生潜在的创新激情才能释放出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相互合作交流,并且与同伴之间分享自己所得经验。
三、总结
新的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不应该还是单纯使用传统师讲生听教学模式,应该保证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平等对话机会。通过使用对话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够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做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坤华.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5,09:64-66.
[2]何虎廷.小学数学对话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2,02:16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5
一、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关注教学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
2、教师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少;
3、教师关注的结论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少;
4、教师占有课堂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由于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也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有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是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争取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师生一问一答活动多,师生、生生有效活动少;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死板。
6、教师关注教案完成多,关注课堂教学动态变化少;
7、群体回答问题多,学生个体回答问题少;
8、不能把握“有效课堂”,更谈不上“高效“”课堂。课改意识不浓,课改理念不新。
9、课标要求教师不熟,不精,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
10、传统叫教法依旧存在。教师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学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教师们善于完成“规定动作”,对于“自选动作”缺乏足够的信心。
二、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
1、数学教学要重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开发育人功能 首先,要把小学数学间接经验的知识与小学生直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升华,感受从社会生活背景中抽象出的数学。其次,要提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会学数学和用数学。再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拓宽视野。能用数学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知熟悉的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
2、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的参与,积极地探索,努力地动手实践,在“做中学”。
3、数学教学要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维要求的反复练习,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学习。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有方法、方法多、方法好、方法落实”的既保底又不封顶的教学层次,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往深度发展。
4、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资源,使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是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观点,是教学的生成型资源。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判断学生,研究学生。
5、追求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6
思考之一:情景的创设是有效的,但适切的铺垫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人教版数学4年级上册,在学习3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就需要进行3位数除以1位数笔算知识的复习铺垫;又比如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等等。这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思考之二:算法多样化的倡导是应该的,但算法的优化不可无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还必须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时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 所以,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思考之三:繁难的计算是没价值的,但日常的基本訓练不可停
课程标准对计算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因为这些计算是没有价值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这样复杂的计算。虽然在六年级教材中,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以及利息等计算比较复杂,但这样的计算是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现在,繁难而复杂的笔算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但由于高年级的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因此,基本的计算训练必须要强化。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每道题都要有几道一步计算的算式题合并而成,但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计算的训练,随之带来了学生计算正确率不断下降的事实。
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激励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其次,要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计算,避免学生急于求成,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验算方法。第三,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口算训练。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每堂课都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第四,要通过学生错例的反馈,寻找错误的具体原因。第五,要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思考之四:增加计算器的使用是必要的,但学生的笔算不可取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以前,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但作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所以,在适当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否则,对学生所学矢口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计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学生的笔算的。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7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通俗地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来说是让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计算到会计算, 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在能力上,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教师来说, 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 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 又感受到教师自身的价值, 同时收获到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鲜活和精彩的瞬间, 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并在快乐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教学中包括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现行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 许多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调整, 这更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适合学生的发展,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有层次性, 学生学起来也更加轻松、更加有兴趣。而课堂内容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兑现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控制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少, 设计教学内容的难度, 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现行的教材上的一些知识进行整合后加以教学, 达到教学内容的优化。
三、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 课前激趣。
在许多公开课时, 时常会看见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静息, 教师等待上课铃声上课, 我在上课时, 充分利用了这几分钟的时间, 在开课前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如在上《圆的认识》时, 我在网上找了许多漂亮的自行车让学生观察,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前激发。又如在在上《分数的再认识时》, 课前出现了《苹果落地》的多媒体, 教会学生上课要有探究的精神, 我有时还利用脑筋急转弯、智力接龙、各种手势游戏等多种方法。教师应用好了课前教学激趣, 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 课堂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情境创设要体现以下三个特征一、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 如在上《分数的再认识》时, 我用多媒体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这样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二、针对性。创设出好的情境, 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三、可操作性。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上《人民币的认识》时, 我设计了同学们在商场内购物的情境, 让学生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三) 课堂质疑。
课堂质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数学课堂中, 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不断变换表达的方式, 如:猜一猜, 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智慧老人, 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老师, 你会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请你对大家谈一谈;你发现了什么?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疑问吗等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主动思考, 让学生主动质疑,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 课堂时间安排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能否得到充分利用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一般的数学课堂应分为情境创新、揭示课题 (3分钟) , 整个课堂质疑 (3分钟) , 师生探究知识过程 (20分钟) , 层次练习 (10分钟) , 学生小结 (3分钟) , 学生对这节课学完后的质疑 (1分钟) , 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调整, 一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施。
(五) 课堂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我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 很棒, 不错, 会动脑筋, 真精彩, 棒、棒、棒、你真棒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 画笑脸娃娃, 在黑板上画上花篮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 与之握握手、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 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 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 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 设计了四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学生总结出公式后, 马上让学生口算图形的面积;第二个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书面, 并计算它的面积;第三个练习运用公式解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谁大?
总之,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发挥自主能动性, 使他们在探求中获得新的满足, 进而营造一个高效、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 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士琦.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6~32.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研 (数学) , 2001 (3)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思考 篇8
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最为显著的特征, 教师们更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努力让课堂变得活跃, 让学生变得自主。然而, 有些教师却误解了新课程的意义, 从一个极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数学课上, 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没有发表应该发表的见解, 使数学课缺少了深层次的思维, 变得肤浅与浮躁;过分追求形式, 缺少对学生呈现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与调控, 缺少引导学生对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入有效地建构, 数学课的魅力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应静下心来, 理性思考, 着力追寻数学教学的本真境界。返朴归真的教学, 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发展。
二、追本溯源, 寻求问题解决的意义
美国《21世纪的数学基础》认为,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而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最近20年来,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英国1982年的Cockcroft报告中就呼吁教师要把“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看作教或学的类型, 看作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当将其看成课程附加的东西。不论是教学过程, 还是教学目的, 也不论是教学方法, 还是教学内容, 作为国际数学教育的核心和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寻求支撑, 数学问题解决的类型及其数学教育价值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 它们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1. 可以构建数学模型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如学习“圆锥的体积”, 为学生准备若干组圆柱和圆锥体学具, 组织学生做盛水实验。问:在小组内利用提供的学具, 能不能寻求出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发现, 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才有联系, 并且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了这一实验基础, 圆锥体积公式的概括就水到渠成。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做一做, 才能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把朦胧的想法转化为实在的行动, 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 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数学实验活动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 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问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尝试运用数学思想以及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猜想, 然后再进行证明。将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抽取出来,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 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 然后应用数学思想或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重要保障, 也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
2. 探究性问题。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去深入了解和认识数学对象的性质, 发现数学规律的问题叫探究性问题。
在“长方体体积的教学”中, 提供大长方体和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问: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这里的探究虽然只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重复和再发现, 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意义则被学习者重新建构。通过探究,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索精神,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建立自信心。
3. 开放性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材编写建议中写道: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 (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 的问题,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的练习课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老师家中现在需要一只鱼缸, 商店给我提供了3种不同款式的鱼缸 (如下图) 。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通过计算, 给老师一个合理化的建议, 买哪种鱼缸比较合适?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因为问题的结果不唯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多样的。同时对学生来说,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种能力的支撑: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实际经验等。为了解决这个现实的、开放的、富于挑战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计算、交流等活动, 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小组内分配任务、计算用料的多少、体积的大小、现实生活中的适用情况等等。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评价形式的开放性等。
四、实践探索, 解决问题
结合“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来分析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实现。
1. 分析问题背景, 寻找数学联系。
通过对所给问题的分析, 理解问题背景的意义, 从中找出它们与哪些数学知识有联系, 以便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 使实际问题数学化, 从而使非常规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来解决。在“圆的周长”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同时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前教师导入: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它们的周长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生: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2;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4。
师:通过它们的周长计算公式,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周长都和什么有关系?
生:它们的周长都与它们的边长有关系。
师:那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它的某一部分存在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在这个过程中, 分析问题的步骤很重要, 万事开头难, 只要攻破了这一关, 学生就会信心倍增, 就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后面问题的探讨中去。在学生自主分析的同时, 教师可在关键处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以控制教学的进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建立数学模型。
在分析的基础上, 将实际问题符号化并确定其中的关系, 写出由这些符号和关系所确定的数学联系, 用具体的代数式、函数式、方程式、不等式或相关的图形、图表等把这些数学联系确定下来, 就形成了数学模型。
在“圆的周长”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教师是这样利用问题解决来进行教学的:
师:请各学习小组利用手边的测量工具, 互相合作, 动手测量圆的周长。测量后, 相互交流, 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 动手测量, 并交流有绳测法、滚动法、软皮尺测几种方法
师:用这样的方法并不能适用所有圆的周长计算, 那我们思考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 因为前面的分析过程, 已经使问题明朗化, 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数学建模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就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一过程。
3. 求解数学问题。
根据数学模型的特征, 可采用适当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 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这里主要强调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情况下, 只要数学模型建立起来, 学生自然会去联想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熟悉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推理和演算, 达到问题的解决。
4. 交流和评价。
在学生进行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巡视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也可以作为学生的伙伴和助手, 参加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以后, 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对各种模型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交流、评价, 进一步完善各自的模型, 同时也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篇9
1. 忽视数学语病现象
语言是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 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语法规则构成的一种科学语言。就小学数学语言而言, 抽象性是特点, 科学性是原则, 准确性是“灵魂”。然而, 数学语病却时有发生。
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位数学教师都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并帮助学生说规范的数学语言,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更能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2. 板书零落现象
在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中, 不难发现几乎没有板书, 更没有学生走上黑板的演算。即便不可或缺的一个课题也由小黑板挂出或用纸片贴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课件的使用, 更主要的是板书的功能已被教师们忽视。而教学需要板书, 数学课堂更应规范。
课堂教学的板书还涉及板书的时机等问题, 执教者要做到时机恰到好处, 书写给予学生示范、启发, 颜色粉笔使用要凸现学生注意的焦点等规范问题。板书的教育功能不容忽视, 它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
3. 过度使用探究式教学现象
提倡探究, 排斥接受, 认为只有探究才符合建构主义精神, 这是许多教师的片面想法。而探究首先应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 其次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进程中, 对学生的探究时机上一般要注意两点:一是生活经验, 二是逻辑起点。应在矛盾和困难之中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寻找探究的方法, 而不是时时处处皆选择探究学习。
4. 主导半遮面
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每位教师神圣的使命。在今天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新课堂中, 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多了, 主动探索的空间广了, 但教师却退避于课堂一角, 为避免传授、灌输之嫌不敢多讲解、多评价现象的也随之出现。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就要在学生有疑问的问题上加以点播, 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去指导, 既不简单告诉, 也不含糊回避, 做到点拨到位, 指导有帮助,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反思, 使主体与主导的地位相得益彰。
二对布置和批改作业的思考
作业能及时反馈学生当天的学习质量, 因此, 笔者在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作业形式多样。可分为口头、书面、思考、制作、测量、观察、调查等, 力求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第二, 作业的内容要精选。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 重视系统训练, 体现梯度, 做到题量适当, 难易适度, 并注意分层要求。严格按照上级规定, 控制作业总量, 减轻学生负担。课堂作业尽量当堂完成。
第三, 作业的规格要统一。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 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步骤清楚、书面整洁, 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第四, 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细致、不漏批、错批。当天的作业做到当天批改, 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适当加入批语。批语要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 书写要工整。
第五, 作业要及时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要认真分析原因, 及时讲评并予以纠正。对好的作业要加以表扬, 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 对没有订正错误的学生应进行面批或个别辅导。
三努力方向
1. 小学低年级 (一、二年级) 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学龄初期的儿童, 其心理特点是:感知事物还不够精确, 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较低, 注意力还不够稳定,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 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 主要靠教师的讲授, 以教师教为主, 教师讲得多些, 读得多些, 示范多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教师要认真训练儿童的学习规矩。读书时, 要把书放正, 书与眼睛要相距一尺左右;写字时, 握笔姿势要正确, 头要端正, 眼与纸的距离要适当;读书、写字时坐的姿势要端正等, 使学生懂得学习的基本规范, 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教师还要以训练学生的学习常规为主, 为学生独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年级的儿童, 刚开始识字、读书、计算, 一些学习的基本规则尚未掌握, 更谈不上自学, 即使是到了二年级, 认识了一些字, 初步学会了一些计算, 但理解能力较差, 听、说、读、写、算的能力都还要训练, 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 练一点, 掌握一点。
2. 小学中年级 (三、四年级) 教学
此阶段为学生半独立学习阶段。经过低年级的学习训练, 中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要求, 初步学到了一些学习方法, 应逐渐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面窄,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阶段, 因此, 数学中的各项训练都还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变化, 在讲、读、示范各方面都要略低于低年级, 要适当增加提问及其难度, 适当增加独立学习的机会, 增加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3. 小学高年级 (五、六年级) 教学
高年级小学生要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主。因此, 教师主导作用表现为在直接教的程度上、时间上要减少。在启发学生和提问的深度上要加强, 提高思维训练的难度, 学生能独立思考, 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能举一反三。
总之,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的日益提高上。从形式上看, 教师的活动要少, 学生的活动要多;而实质上, 学生始终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重新审视规范, 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10
一、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关注显然是不够的,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枯燥又死板的,教师也认为数学这一门学科应该是严谨的,因此,使得整个课堂都以严谨、认真的气氛为主,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情感的变化. 通过教学评价的关注,才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变化的关注,从而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 比如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的教师,就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创设一个合适的数学学习活动环境,善于营造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尝试的学习精神.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绪情感的变化,还能够使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人翁的意识,自主、自觉地去学习,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
二、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对于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比较忽略,这样的教育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比较薄弱.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所关注的重点,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也是如此,教学评价应当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进而改变自身教与学的重点.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来说,首先应该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好数学的理论基础,所有的数学学习方式与技能的应用都建立在基础之上,因此,关注数学知识要点的形成过程,知道知识点是如何得到的,那么才能知道具体的知识点应该怎么应用.其次,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应用,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是一个能够使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知识,是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掌握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指导学生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能够应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学活动任务,体会学习方式的应用,以便能够更加灵活方便的将这种在数学上的学习方式迁移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的学习.
三、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更加关注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该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要体现出其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并且立足于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同时,每一名学生都具有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个性与学习方式与能力方面上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就应该将其列入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中,考察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考查学生在这一教学环境中的具体体现,引起教师与学生对该教学方式的重视.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动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与特性.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提出的不同角度的答案或疑问,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思维进行鼓励与引导,并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照顾到优等生,还要照顾到中等生,更加要鼓励差等生,对每一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最终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该学习阶段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够有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对教学效果有影响的因素,尽量全面、客观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但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关注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一个较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就是课堂整体效果的呈现.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根据预计的教学效果来进行评价,考察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 其次,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所延伸,学生在该课堂教学的影响下是否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有自主进行课外学习的动机,学生是否有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动力. 再者,整个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活泼的、健康的师生关系. 总之,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是需要全面而又完整地考察的,不仅仅需要考虑到教师的课堂表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要关注整个课堂效果的延伸范围.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评价模式,是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评价过程,评价的主体已经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了,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了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此外,课堂教学的诸多环境因素也被列入了评价的内容之中.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只是评价的内容发生了改变,评价的手段也更加丰富化,教师、学生都能够对自身进行评价,并能够公平、客观地认识到自身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能够对自身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完整的评价内容、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使得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得越来越好,对教学过程的指导越来越高效.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对之前的教学进行正确、及时、合理的评价,以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对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进行指导.本文将着重讨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兴趣;策略
作为一种最为直接的师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课堂提问属于教师、学生、教材间进行联系的主方式。提问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可是,不少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提问上面临着显著的不足之处,忽视了教学提问的技巧与艺术性,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因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鉴于此,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体现教学提问的作用,实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这是广大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
1教学提问应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兴趣。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不应当一味地问,而且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当实施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不但学习和掌握知识,而且还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不再对学习数学感到恐惧。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钟表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能够首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没长短,用的时间不一样。”这样,一些学生会纷纷地举手回答,有的学生会说出是钟表。教师应肯定与夸奖学生,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认知钟表。如此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在提问学生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且在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之后,教师能够明确学生知识体系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再以此作为基础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提问教学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的时候,应当注重學生自主思考问题能力的提升,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考,一般来讲,教师在提问学生之后,要留出三分钟至五分钟的时间,从而让学生切实做到有问必答,且进行精确的回答。教师能够使设置的提问跟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知识结构等相符合,从而可以使学生由整体上学习和掌握数学内容,以及学会解题的技巧,以及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素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回答的机会,教学提问是教师跟所有学生沟通互动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当诚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针对学困生与优等生,教师要平等地对对待,且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避免歧视学生和对学生实施惩罚性质的教学提问,而是通过提问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以及为所有的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并且,在提问教学中,教师针对学习成绩理想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增加提问的难度,而针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需要适当地降低难度。此外,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应当进行肯定与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内动力。
4教学提问要凸显教学难点与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作为核心进行提问,这样可以有效地凸显教材的难点与重点知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突破难点与重点知识。并且,教学目标的根本所在也是难点与重点知识,以此作为提问的出发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双基与提高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与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教授可能性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是通过分数对可能性进行表达,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提问教学情境:为学生呈现两个袋子,其中一号袋子里面有6个篮球与2个红球,而二号袋子里面有3个篮球与5个红球,男生摸到红球算赢,而女生摸到篮球算赢,那么你会选择哪个袋子?在男生说选择二号袋子是由于二号袋子的红球多的时候,教师提问学生:“那么你摸到篮球的可能性为多少?可以通过一个分数进行表示吗?你是如何思考的呢?”“倘若选择二号袋子,那你有办法让女生感觉公平吗?这种情况下你摸到篮球与红球的可能性又会是多少呢?”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提问教学,有效地凸显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因而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提问,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树立科学的提问观,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军伟.新课程数学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2]罗恩.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篇12
关键词:有效性,情境,课件,合作学习
课改实验中, 我校各教研组纷纷开展“一课多人上”的教研活动, 也就是教研组成员对同一课题按集体研究、分别执教、共同评析的流程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 我们发现教师们对各种新的理论心领神会并将之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深刻的感觉到课改确实给以往沉闷的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课堂“活”起来了, “动”起来了, 但也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形式的浮华, 教学的有效性不够, 背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下面就我校三位教师分别执教的“圆的认识”这一课例, 谈谈笔者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情境创设一定要激动人心吗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此课例中教师A和教师B均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情境, 具体做法是:
教师A导入新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套圈游戏, 学生时而站在一条横线后套圈, 时而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套圈, 吵吵闹闹折腾了七八分钟忽然发现还是围成圆形套圈最公平。笔者固然清楚授课者此情境设计的意图, 在教学中也的确发现是成功的, 但其在实施过程中时间冗长、绩效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此做法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调控。学生在进行套圈游戏时非常激动, 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头脑发热”的现象, 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非常必要, 遗憾的是教师A对此意识不强、能力欠缺, 未能让学生既兴奋又不过于激动, 未能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活跃的思维, 没能让学生尽快达到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
教师B新课伊始也是和学生做游戏, 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圆形塑料块放入一个布口袋, 请学生一下子将圆形塑料块从布口袋摸出来, 继而让学生讲方法, 非常顺利地引出“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的特征的愿望。这样的情境虽说不上激动人心, 但其稳而不失情趣, 便于教师调控学生的情绪。
情境是什么?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 它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情境创设成为课改后数学课的一道亮丽风景, 大约80%以上的数学课堂创设了情境, 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 但是一些热闹、“悄”而“虚”的情境却令人忧虑。像教师A这样的情景创设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情境创设, 是在上数学课还是上活动课?目前, 类似的课堂见到的也不少, 有的创设一些过于牵强的情境;有的片面追求情境, 为情境而情境, 认为只要创设了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就是好课的标志……其实情境创设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 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教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 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
二、课件展示真的事半功倍吗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趣,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 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被广大教师所喜爱, 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应该说这对于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 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公开课中, 媒体辅助特别是课件的泛滥已成了教学的一大痼疾。
例如, 本课例中教师B把圆心、直径和半径的形成及特征的研究过程全部制成Flash动画完整地呈现给学生, 尽管比较直观形象, 帮助学生理解了概念, 但他犯了多媒体应用的大忌, 电脑代替了人脑, 动画放映代替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把数学学习的根本丢掉了。
教师C在研究圆的特征时, 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没有标出圆心地圆形纸片和一根火柴棒,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不倒翁”玩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制作玩具、进行旋转保持时间的比赛, 虽未使用多媒体, 但学生在自己制作、自己研究、自己发现、自己概括的过程中兴趣十足的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 获取了它们的特征, 最终将“书本的”变成“自己的”。看来, 多媒体技术再先进, 课件制作得再精美, 也无法代替师生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探究, 与其不恰当地滥用, 不如不用。
现在的观摩课、示范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 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 有的上课教师不惜花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 可结果并不理想, 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 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课件的界面搞得五彩缤纷, 结果适得其反, 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 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媒体, 干脆不再板书, 一节课下来, 黑板上没留下任何痕迹, 影响了学生理解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因为计算机操作不熟练, 造成课堂中途无法进行;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 链接不好, 弄得讲课老师手足无措……以上事实说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 不能只顾外表, 不注重实效, 使用现代化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 屏幕不能完全代替黑板, 教师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作学习何时能真有效
从教学的本质上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 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本课例中关于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三位教师都采用了合作学习, 但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教师A将学生位置排成“圆桌式”, 抛出问题:“你们知道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吗?”之后便任由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虽出现了“议论纷纷”的“热闹”场面, 但时间不长便在教师的提问中匆匆收场,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静心思考, 这种做法仅仅是为了表明有合作学习, 究其实质是“伪讨论”、“假合作”。
教师B则是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合作运用工具量出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 其做法是有合作无思考, 是只“合”不“作”, 不利于学生良好合作品质的培养。
教师C在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格, 要求学生在其中填写设想、所采用的工具及操作方法、合作学习讨论的结果, 并把每组学生进行分工, 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分,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评价, 进而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 教师只是行间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这样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 那么,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 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 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而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营造学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正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必备素质。
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应该多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 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 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 学会分享, 既能够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 欣赏他人, 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其实, 合作学习是有其基本要素的。其一是相互依赖, 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其二是个人责任, 即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 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 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 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 小组就会嬗变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其三是社交技能, 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 对学生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 以及在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其四是小组自评, 小组自评的目的是帮助小组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其五是混合编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这样就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 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 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具备以上五个基本要素的小组学习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与合作学习相对应的是独立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欲望, 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需求, 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 这正是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在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必须正视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们不需要“包装教学”, 不需要在形式上作秀, 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有“合”有“独”, “独”“合”结合。
四、学生的发言非得面广量大吗
现在许多评课者都把学生发言的人数、次数作为一个重要的评课标准, 诚然, 这对于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也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由此出现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过小, 思维深度不够;有的教师人为地把一个学生完全可以全部回答的问题生硬地支解开, 让多个学生回答, 以达到提高课堂发言面的目的等现象。
例如, 教师C在合作学习研究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汇报阶段, 教师把表格的每一项分开来让学生一一作答, 并要求回答的和别人不一样。实际上, 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是一个完整、缜密的过程, 这种“支离破碎式”的汇报方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 这种做法还把学生的整个注意力全集中到一个地方:如何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内容, 表面上学生在互相交流, 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没有仔细倾听, 其知识水平仍停留在自己独立发现的水平上, 并未从别人的交流中获得启发, 得到收益。
其实, 大家大可不必为评课中学生发言的人数和次数所拘泥, 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交流讨论难道不是发言吗?教师C完全可以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各组的发言人大段大段地汇报,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发表本组意见, 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拓展环节必须立竿见影吗
数学学习的意义不仅在其本身, 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并进行拓展, 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更为开阔的天空。本课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A和教师C对本课所学知识都有意识进行了拓展。
教师A在拓展阶段请学生欣赏由圆形组合成的花圃、奥运会徽等美丽的图案, 进而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图案选择圆作为基本图形, 并要求学生进行创作。时间不长, 学生的作品纷纷完成, 笔者在慨叹学生作品精美之余不禁要问:这样的拓展, 本课知识新的生长点在哪?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哪?在拓展阶段进行这样的设计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教师C则要求学生以“圆”字组词, 分类板书呈现 (圆形、圆锥、圆柱、圆球、圆环……) 、 (圆满、圆润、圆滑……) , 要求学生在课外找出第一类词的实物模型, 研究其特征;查字典找出第二类词的意思, 能造句应用, 并且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都以大团圆结局, 让学生去进一步地感受圆的文化魅力。教师C虽然没有立竿见影让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拓展的成果, 但他却很成功地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去理解数学, 去体验数学, 去触摸数学, 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六、课堂民主可以没有规则吗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应该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 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这一新理念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 但是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笔者在教师A的课堂看到:学生两手自由摆放, 两脚随便活动, 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 别人发言他不听, 想讲就讲, 想说就说, 课堂秩序混乱, 老师见此情况不制止也不批评, 似乎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课堂上“老师, 我来, 老师, 我来……”的喊声不绝于耳, 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 下面还是喊声不断, 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 老师全然不顾, 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民主而“活跃”课堂气氛之中;教师A在课堂提问时, 为了尊重学生, 学生可以不举手, 坐在位置上随便插嘴……
其实, 这种表面上的民主并没有让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问题, 没有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更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民主充其量是一种放任自流的“伪民主”。我们的课堂需要民主, 但需要的是有规则的民主。
对待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 我们不能一概否定, 但有一点我们要坚持:拒绝形式主义, 追求教学实效。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要讲科学、有艺术、求实效, 愿教学中形式的浮华早日散去。
参考文献
[1]吴玉洪.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EB/OL].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432/files/fxhada/html/arti cle_918_1.shtml.200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公式教学思考08-30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思考05-13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思考07-11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09-01
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思考论文09-22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11-11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11-0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11-13
小学数学备课策略思考08-04
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