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2024-07-09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通用12篇)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1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头脑发育尚未齐全,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推理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束手无措。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慢慢地发现并且掌握,要根据不同类型应用题的特征,从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找出如何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针对一些老师在常规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有关应用题教学的问题,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有关《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使我对小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我觉得这次的讲座还是比较成功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我觉得讲座中有一些比较突出的地方。比如:小学应用题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插图应用题;二是图文结合的应用题;三是补充条件或问题的应用题;四是文字应用题。如何要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逻辑思维能力。(1)、学会找出等量关系式,掌握列方程解答。(2)、学会绘制线段图,借助线段图,以图助解。(3)、把握“方向”、导出“关键”。(4)、建立“空间形象站”,提高解题能力。尤其对如何培养学生画线段图,以及画线段图有什么作用交代的比较详细,为一些老师的教学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在这个讲座中最好的一点就是提到“阅读教学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这点是很多老师在讲应用题是容易忽视的一点。通过这次讲座提醒了大家,阅读教学方法在数学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比如: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从基本入手,进行词语解释。名词术语教学、副词的教学、代词的教学、属种概念的教学。(2)点的拓展,教给应用题的审题的方法。还有“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运用的形式:应用题情境阅读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应用题系统论阅读教学”也讲得很到位。

当然,在这次讲座中也有一些不足,值得我以后改进。比如说话是普通话不太标准、每个细节的例子有点少,时间的把握不到位等等,这些都是我以后努力的地方。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应该突破原有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精确无误地解答每一种类型的应用题,确实是很难的。但是,我们相信学生在老师的诱惑下,引导下,不断地改变教育与教学的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学习和训练,学生就能解答应用题时应变自如,充分的发挥其独创的解答方法来,结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硕果。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2

新教材中数学应用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的呈现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全封闭型、半封闭型、全开放型。

1.“全封闭型”的应用问题是指数学情境直接呈现所有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属于“全封闭型”的应用问题就相当于传统应用题, 其结构特征是数学情境直接呈现完整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有明确的解题思路 (步骤) 和方法。例如,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1页例4, 首先通过售货员和两位小朋友的对话引出了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 再由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提示了解题步骤, 然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思维定势、方法定势、结论确定。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儿童商店”的其他素材, 搭配组合成同类或不同类的“全封闭型”数学应用问题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全封闭型”数学应用问题进行适量的反复训练, 使学生熟悉“全封闭型”应用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和技巧, 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半开放型”的应用问题是指数学情境直接

呈现一部分数学信息和问题, 同时题目中还隐含一部分数学信息和问题。它除了具有“全封闭型”的特征之外, 还时常出现“你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吗?”等一类数学问题。例如, 以“儿童商店”为背景的素材, 由于货架上陈列了9种儿童玩具, 玩具上都标有明确的单价。数学信息资源丰富, 问题整合空间大, 教师可重新选择新的教学素材, 在解决了“全封闭型”问题的基础上, 专门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另外, 教材中的“做一做”、“练习题”以及“思考题”都设置了不少题目, 除要求解决现成的问题外, 都设有如上的“半开放型”问题, 教师要结合实际需要, 既要调整改编教材, 又要充分利用教材加强对学生训练的力度。

3.“全开放型”的应用问题是指数学情境隐含全部数学信息、问题。

“全开放型”相对于“半开放型”来说, 开放的范围更大, 问题的深度、难度增加。例如, 以“儿童商店”为背景的素材, 可继续选择为教学范例, 只保留数学信息, 再设置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实施教学。另外, 教材中的很多习题, 部分内容设置呈现的都是一个“全开放型”的情境,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 多角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

二、数学应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

1. 创设数学应用教学情境的依据。

新教材中数学应用内容情境以符号语言、图像语言和文字语言三者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生动、直观, 其内容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探索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以下两方面作为创设数学应用情境的依据和基础。一方面应根据新教材中的情境, 结合教学实际需要, 创设、调整、整合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 截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实际情境, 再转换成数学应用教学情境。

2. 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数学应用教学的各级认知模式。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应用题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67-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小学数学课程的教授环节中,在一定程度内促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有序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讲解依旧存在许多需要加以改善的部分。所以,加大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育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与操作方式提升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小学应用题的教授方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题主要是取材于生活,将对数学抽象的概念理解转化为对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老师往往将对题目的标准解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目标,使得学生在注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环境中养成模式化的思维方式。面对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授弊端,完全颠覆了学习数学的本质目的。虽然说,应用题应该是取材于生活但是和数学教学课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传统数学教学课堂的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差异性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教材的内容编写上,由于教材的循环使用性使得教材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固定使用,不会产生大的变动,但是现实生活的变化多端的,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与信息脱节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材文本的编写是应该把握规律性的东西,避免被时代淘汰而产生信息滞后的现象。

2.应用题的模式化严重,缺乏创新性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过程中,往往会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认知水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会普遍采用图表加简单的论述,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会采用固定的论述题形式,该模式中采用大量的文字表现形式会导致学生陷入单调枯燥的分析氛围中,难以调动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应用题设计的条件具有规律性,而且解题答案的唯一性设计会促使学生与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正确答案,忽视解题过程。在盲目追求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中难以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不断的推敲总结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投入积极的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中,除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形象思维,发散式思维的多种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重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多想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突破教学的模式化现象。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1.创新教材设计内容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授课程中由于习题编写的模式化,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获得全面锻炼的机会,以及一定程度的信息滞后性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设计结构不完整的题型,促使学生寻找隐含信息以提升提炼数学信息的敏感度;在条件的设计上也可以挑选废弃信息以迷惑学生,逼迫其在不同的信息间筛选,辨别出具有价值的信息条件。

2.提供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

在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推理出有效信息以解答题目的能力。在封闭式的答题过程中,由于解题思路的单一性会促使学生形成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在开放式的习题设计中,需要学生具备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习题讲解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解题思路,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时,采用多角度的分析方式,在举一反三式的教学方式中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由于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对于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生很容易对数学科目产生挫败感,进而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数学课程的教学特性,老师需要意识到建设融洽学习氛围的重要性,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习题的模式化设计。比如说,习题可能因为时间的关系已经不再适应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在讲解课程时,就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采用不同的角度与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需要加以改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教材编写的模式化,信息的滞后性以及教授方式等方面。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面对教学环节的挑战,老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将抽象化的数学理念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举一反三式的教学形式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只有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紧跟时代潮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4-2005 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4][美]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4

师:那储蓄罐也可以存钱吧,它与银行的区别是什么?

生:较多的钱可以放在银行里,而储蓄罐(容量)有限;存银行有利息取,而储蓄罐没有。

师:原来同学们考虑得蛮细心的。那你们能说一说对于银行储蓄你了解多少?

自评:生成学生对话,引出什么是储蓄,储蓄的好处以及说明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税后利息等与储蓄有关的专有名词的意思。在了解的过程中,学生能隐约感知到利息与本金、利率、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紧接着我又抛出本课问题:假设你们每人手上各有400元,将它存入银行,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息?相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更具思考性。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几个利率,分别计算按定期存五年、定期存三年、定期存一年所获得的利息分别为400×2.52%×1=10.08(元),400×3.6952%×3=44.28(元),400×4.14%×5=82.8(元),学生一下子看出,定期时间长,利率比较高,利息也比较多。我没有满足于此,我继续抛出一个问题。同样400元,如果我想存五年(整存整取),有几种方式,所获得的利息又是多少?学生通过尝试计算研究发现:可以采取一年一年存,利息是10.08×5=50.4(元);也可以采取先定期存三年,再一年一年存,利息是44.28+10.08×2=64.84(元);第三种就是直接定期存五年,利息是82.8元;可见第三种方案获得的利息比较多。

计算过程中,有个同学将表格提供的利率(百分数)误认为是一个,算式书写为400×4.14×5=8280(元),结果结果比实际利息扩大100倍,远远超出本金。大家开玩笑地跟这位同学说:希望你快快长大工作,开银行,我们都把钱存在你的银行里。轻松的玩笑让同学们都不敢再疏忽大意了。

之后我们还折算了一下这部分利息应该纳多少税、扣除税收我们实际得到的是多少?学生俨然是一个理财专家,算得可认真了。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5

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 1.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4.“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与数学素养: ●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关于基本思想方法,陈老师为我们分析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陈老师结合小学数学现有的课标教材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类、转化、归纳、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猜想、符号化、方程与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他系统地为我们解读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陈老师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5.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 ●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7.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最近一次修改又加上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

符号感(Symbol Sense)●

原课标: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

修改稿: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

8.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9.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 结构上的变化: 数与代数的变化:(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②调整的内容:

●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第一学段:

①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6

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同样的一节课,使用不同设计风格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合理的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是我们在教学之前应该深思的问题。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我们的教育要先于时代的发展社会才能进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已频频走入课堂,并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征服务与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教学效益。这种技术将我们难以呈现的教学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练习等,用声音或静态、动态的图像任意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了起来。我在使用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优势,但也发现了一些使用不当的问题。下面我就以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激活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教学氛围,深化主题。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引入课堂,因此,只有教师讲或是用书中的主题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如《全等三角形》一课,直接出示主题图,内容就显得单一,而且有为了讲课本而特意编题的嫌疑,像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场景集中起来,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乐意去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一些图片和场景中存在着共同点,就是有规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内容。并且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习兴趣也高,也使学生加深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和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全等三角形》这节中,对全等概念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脑中形成动态的变化影像,学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间的变化很难连贯地展示,但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动画的形式,过程鲜明、有连续性。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实物的变化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的模型,再动手操作时就不会手足无措。

3.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全等三角形》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全等三角形的特征。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7

一、反思性教学在小学数 学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试教育。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分数的高低往往成为了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指标,也是家长分析学校教学实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缺乏等客观原因,部分教师侧重于经验教学,对教材结构缺乏深层次理解; 教学过程流水化、机械化; 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我为主,教学形式单一。这些因素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思维机械而麻木,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反思性教学特点是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知识进行探究,重视新型的师生关系[2],这些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自我解题能力的提升。数学反思性教学特点: 具有创新性; 是研究型教师的必然步骤; 是一种教学习惯[3]。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四个部分课程内容之一,通过小学几何教学能够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4]。利用数学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优化数学教师的认知结构, 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质,通过对自己以往的教法等做出反思和调整,推陈出新,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衢州学院附属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期间,将反思性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几何练习题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反思性教学,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反思性教学在小学数 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在学习完“圆的面积”之后,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组合图形的面积求解问题愈发显得突出,学生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简单的图形,而是相对复杂的组合图形,相关公式无法直接使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对此类问题有畏难情绪,解题步骤和方法不明确。

在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活动前, 首先进行的是教学前反思,教师需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思考是教会学生做这一道题还是教会学生做这一类题;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相关辅助教学手段能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 反思围绕着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特点, 题目往往面临一题多解,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关键, 进而引导学生解决相对更加复杂的组合图形问题。课后通过教学后反思进一步总结经验,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

例如: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求如下 ( 图1) 阴影部分的面积。

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学生习惯利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分别求出两个三角形面积,然后相加得出结论。但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每个三角形面积求解的条件不足。这是认知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转变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问题。将图形化繁为简是重要的思路,求组合图形面积有切割法、添补法、割补法等。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割补法把两个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组合到一起 ( 图2) ,同时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割补的过程,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对这一方法形成认识和理解。

逆向思维也是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将所求问题转化为另一个等价问题,求解等价问题。引导学生考虑放弃直接求解阴影面积,转而去求三角形DEC的面积,随之所求面积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DEC面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兴趣也随之提高。

在化繁为简、逆向思维的基础上再加以反思,能否再提高一步呢? 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如果将思维方式逆向考虑,能够解决问题呢? 如图3添加辅助线,分出了两个小的平行四边形,问题似乎更加复杂了,但每个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面积问题随之而解。

以上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分析体现了反思性教学在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要反思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之一。

三、结论

反思性教学需要具有真实的反思内容,来源于日常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断积累学生处理类似问题时的不同反馈。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就必须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也同时映衬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点。

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不同的思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每次教学时能够准确记录下学生思维的节点并进行反思,并在后续教学中作出改进,做到常教常新,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性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数学反思性教学成为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活动的分析,结合反思式教学的特点,探究反思式教学在教学活动各阶段的作用,分析了反思性教学的实际应用方法,以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8

一、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意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依据自己本身的教学过程,将自己当成研究的对象,思考自己教学的观念,对自己教学的行为和决策等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活动。因此,教学反思也被称为“反思性教学”。从认知的角度上来看,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身认知的过程;从建构主义方向上来看,反思教学还是教师主动地进行构建认知结构。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但要对自身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进行相应的感知,还要对自身所认知和教学的实践操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实际上反思教学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双重的角色,它既是教师教学的实践者又是对教师教学实践的評估者。它使教师扮演着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角色。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方法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就是针对学生有可能在本课中会出现的问题或疑惑而进行的教学性反思。这种反思方法所针对的是将要讲授课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在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时,我们还要反思新课标和教材中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从而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来大胆地对现有教材进行增、减、换以及拓展和整合等活动。我们只有进行了课前的反思活动,才能够使即将展开的数学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意义、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活动。

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课的课前,最好是通过相应的反思活动来预测学生在即将开展的学习当中,对函数的单调性概念这节课将会有哪些难点和疑惑。进而针对这些难点和疑惑来科学而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并概括、归纳出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等问题。例如我们基于上述的反思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以下设计:

(1)设计出某一天的气温变化图,然后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气温在哪段时间内是逐步升高或是下降的?

第二、我们能用什么数学语言来描绘上述时段内的气温变化特征?

(2)提出问题:对于任意的a1,a2∈[5,18],当a1

2.课中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反复检验教学行为是否明确,目标是否清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与合作,教师能否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节奏,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

课中反思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课堂驾驭意识,善于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及时、有效地调控和把握。这样有助于师生的有效互动,扎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的内容主要是反思这一节课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的得失,并从中肯定自己所表现出的优点,同时也探索和解决自己在刚刚结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地将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例如,在教《椭圆及其简单几何性质》这节课时,教师首先就要复习上一节课中椭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椭圆方程的研究,进一步得到椭圆的几何性质,接下来讲解两道例题,并同时练习两道相应的题目来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最终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具体题目的练习而更加深入的掌握本节课中所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点。

进行课后反思是一种传统而典型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的结构紧凑和完整,最终能够顺利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在上述的教学实例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并没有体现出新课标中相应的教学理念,而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十分落后,并没有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主体性与合作性。教学的设计也不够科学并没有创新意识,使得教学的氛围和效果只能达到中等的水平。经过反思,本节课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设计和修改: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思考如何去建立或运用椭圆的方程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其次,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等几个方面去让学生去探究椭圆的相关性质,使每组中的学生都能够单独的进行思考,再集中交流。并派出代表进行叙述,教师要给予及时地补充和纠正;最后师生要一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总之,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反思,能够让教师主动地将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9

xiaoxue.xuekeedu.com

教师的进步首先从个人教学理念开始的,然后反映在每一节课中。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已经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修订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把这一内容定为需要落实的基本教学重点之一,已经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相提并论,因此教师应首先从理念上去关注它给学生数学学习建构带来的影响与应用价值。本课设计首先关注的是对学生对数学统筹思想的引领,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统筹思想方法在邮票问题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为体现这一重点进行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摒弃教学资源的负面作用,围绕教学主线展开教学。

现代课堂教学已被多媒体资源以及各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所充斥,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总是过多地考虑如何应用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却缺少对学生如何学得更加轻松有效方面的思考。因此这样的设计往往在实践中给学生太多的学习信息而不利于学生明确学习重点,甚至引导学生脱离教学重点而进行了无关的活动。本课教学中虽然也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但是紧紧围绕着怎么邮票的问题展开,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到其他无关想法的牵制,学习和思考自然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理顺合作与学习的关系,诱发合作学习的需求。

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与自我协调能力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但脱离学生实际的合作只能是走过场的形式,给予学生只是说话的机会而不能真正内化为个体需要。在本课中教师并不急于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展示想法的任务时,产生了合作的需求,进而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生有了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自然而且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更能顺应课改所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的要求。

三、有效的数学课堂应从“做数学”中把握。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是否有效是从学生是否学得有效所反映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该从理念上认识到这一评判标准,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家教学更加关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与能力发挥学得新知。而“做数学”的促学手段则更值得提倡。如展示邮票的方法时如果只是让学生说想法,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受到如何

xiaoxue.xuekeedu.com

措辞的影响,使得叙述条理不清;而如本课一般放手让学生用手掌去做去摆,不仅有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还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使得思考更富有条理性,使得整个课堂充溢着理性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活动更富有数学味和有效果。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10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的做法和体会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将内潜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

思路具有启发智慧的价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所在,小学数学《新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教学时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暴露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规迹,体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知识结构,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加强思维的透明度,准确深刻,鲜明生动地再现数学知识的形式过程,充分暴露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1、铺垫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应用题教学也同样,在教学新的应用题之前,要激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铺垫工做,使学生有个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过渡,实质上就是把搭桥铺路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新知识做为旧知识合乎逻辑的发展,从而使学习应用题变得更加有意义。2、过程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教学主要是解题过程的教学,也就是充分暴露学生解题思维的过程,而过程思维的暴露,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理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使学生领会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以探求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3、反思思维的暴露,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解决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很少关注获取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去从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解答时,不要就此满足,而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去反思思维过程,结论形成的路线,达到暴露思维的目的。4、相关知识思维的暴露。小学生学习知识时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对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内容掌握不牢,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无法学好相关内容,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隐患”,教师要想方设法清除潜伏在教学中的这种分化因素,加强训练相关知识的思维过程,强化刺激,消除“隐患”。因此,在教学复合应用题时,要反复暴露学生将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相关知识点之间搭好了友谊之桥。5、拓展性思维的暴露。教师指导学生解题也好,学生自行尝试解题也好,会常有这种现象,题解完了,但思维过程并没有结束,正向纵、横、深的方面拓展,可谓“言尽意存”、“雁过留声”教师若能抓住这个理想的思维机会,把拓展的思维过程揭示出来,真是锦上添花。如果把前面一步、二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改成分数应用题,改成小数应用题该怎样进行解答呢?

二、加强一般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

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且千变万化,不可能把所有问题的解题方法都教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一般策略。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更加到位。(一)归结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审题。目的是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具体做法是: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办法摘录条件和问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一句话通过审题,要加强感知,落实一个“透”字。2、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计算。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并说出这样列式的依据或原因,然后再让几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们,从而使学生养成了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也就更加透彻地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依据。4、验证,验证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的一步,通过验证,能够确认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教材对应用题的检验的这一步越来越重视,检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把得数当作已知数,用倒推计算法看是否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也可以将题中任一个条件当作问题,多角度进行验证;也可以按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算一遍来检验。再探讨并回答上题用哪一种方法验证,先让学生自己验证,然后同位交换意见,再板演学生易接受的检验方法。

(二)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是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也是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终身受益,解题的思维过程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解答应用题选择合适的思考办法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分析,解题的准确率也就会慢慢提高。

(三)揭示应用题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揭示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是现行教材的一大特色,现行教材应用题的例题前基本上安排了与之有关的复习题,例题后利用想一想又添臵了变式题,这就要求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把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特点,学会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注重应用题解题策略的训练

应用题解题策略是指探求问题的答案时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具有普遍性,面临一道应用题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是学生接触和分析问题之后,首先进行的选择性的思维操作。

1、依靠原有的解题模式,通过对题目的辨认,先识别问题属于哪一类,然后以此为索引,在记忆库中提取相应的方法,如:一位农民养鸡240只,平均5只鸡6天喂饲料4.5千克。照这样计算,这些鸡15天要喂饲料多少千克?写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从前面的对应关系中便很快得出两种解题策略。策略一:用归一法要求出1只鸡一天要喂的饲料,再求240只鸡15天的需的饲料,即4.5÷6÷5×240×15=540(千克)答:240只鸡15天要喂饲料540千克。策略二:每只鸡每天喂的饲料是一定的,根据倍数关系,只要求出240只是5只的几倍和15天是6天的几倍,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4.5×(240÷5)×(15÷6)=540(千克),答略。

2、以退求进的解题策略。有些应用题学生一时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们就退到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再回到原问题上去,如对于标准量不统一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我们能从题中找到一个不变量,便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例、一个车间有工人180人,其中女工占3/5,后来又招进一批女工,这时女工人数占全车间总人数的7/8,又招进女工多少人?一时看起来面对此题束手无策,但认真领会题意后,你会发现,女工人数的变化引起全车间总人数的变化,但男工人数始终没有增减,实际就是这道题的突破口。当全车间工人为180人时,女工占3/5,则男工占1-3/5=2/5。从而得出男工人数180×2/5=72(人),对招进一批女工后,女工占车间总人数的7/8,这时男工占1-7/8=1/8,从而得出全车间有工人72÷1/8=576(人)这样问题就很快解决了,又招进女工的人数为576-180=396(人),综合算式为180×(1-3/5)÷(1-7)。

总之,近几年来,特别是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本人通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的探究,发现解题策略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思维策略的训练,调动了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挖掘并推动了学生解题思路的巨大的内部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解题策略和使用解题策略的积极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欲望渐渐上升,优生能够较快地提取相应的策略,减少了盲目尝试的过程,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解题思路活跃,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些对应用题从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中等生及中下学生也开始有了兴趣,解题方法和技巧越来越靠近优等生,中等生解题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相信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一些解题策略,将会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范围内将这些解题策略迁移、推广,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同时也给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创设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苏元俊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我们在为许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在课堂上一些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了过程与方法 , 淡化了基础知识和技能 

新课程不再唯一着眼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采取了更为广泛的视角,关注更为广博的目标 ,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教学目标的丰富、多维并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教学流程的臃肿、拖沓。恰恰相反,教学目标的丰富、多维不能以增加教学时间为代价,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追求也不能以降低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训练的严格要求来换得。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进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按照三角形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摆的图形也就各不相同。这样,不仅使课堂呈现出“多样”的美,“个性”的美,同时也为学生研究、探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再一个个汇报交流,共同归纳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操作的全过程。但时间不等人,就快要下课了,以致在下面公式的应用时,只匆匆的讲了例题和一道练习就下课了。应该说这位教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个教学设计倒是不错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他过分追求过程与方法,却淡化了数学技能,计算技能的训练。这节课的重点是梯形面积的计算。而推导出梯形公式的目的是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间不能过于长,应作合理的安排。一般来说,讲了例题后,要安排三组练习,一是巩固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三是安排一道综合题。联系新旧知识,又为后面组合图形的面积作好了铺垫。要不然,我们的教育只能停留在顾此失彼的层面上。

我们追求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等目标的同时,决不能淡化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严格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在选取教学素材时,都应尽量择取那些蕴涵丰富教育信息、折射多重教育功能的材料来充实教学流程,使教学流程既简约流畅又蕴藏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学生独立作业的时间,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二、注重了学生的减压,老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毋庸否认,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同时,也的确删除了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因此,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确实在某些方面显得“浅”些,“显”些。教材中例题地解答呈多种化,课后的练习也很少。但教学内容的“浅”、“显”“少”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减轻。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教师教学难度的增强:即教师如何把学生认为十分简单,并已很好掌握的东西变得深刻起来,如何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就成为教师不容回避的職责。显然,相比于此前,这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需要教师更大的匠心和慧心。 

例如:《数一数》的教学,数数,学生认为非常简单:这有什么好学的,我们在幼稚园或学前班早就学过了,我们早就会读会写了。是啊,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让学生数一数课本主题图中各实物的数,那么学生绝对不会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另辟蹊径。一位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上课伊始,老师询问学生:“你们会数数吗?”,“会!”。学生信心满怀。“好,在你们的课桌下都有一个足球,你们能数出这个足球一共用了多少张白色的皮子吗?”这还不简单。不一会儿,结果出来了:“5张”、“8张”……同学们傻眼了:怎么结果不尽相同?“数的过程中你们感觉有没有什么特别麻烦的地方?”教师适时启发。“老师,我数的时候,数着数着就数重复了?”“老师,我数的时候数着数着就不知道这一张皮子我究竟数了没有了?”……“那么,有没有好办法解决你们所说的这些困难?”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数一张白色皮子就在这张白色皮子上做上记号,这样就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了。“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虽然教师没有明言“一一对应”,但“一一对应”的思想早就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头脑里了。

三、注重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淡化了常规的教学手段

上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程改革后,常规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强化。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讲座反思 篇12

关键词:微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反思

一、利用微课教学, 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

数学教学过程, 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 探索的过程, 继而对其进行延拓, 创新的过程。于是, 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 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但是情景的创设引入不宜过长,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的引入课题, 微课程视频正适合这种教学形式。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 利用Flash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微课课件, 学生通过探索, 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 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 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 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 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 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于是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 制作成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的微课课件, 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 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 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 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 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 利用微课课件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二、利用微课教学, 有利于建构数学活动

微课程教学目的明确, 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 逻辑性强, 明了易懂。利用微课程教学可构建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 师生的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学生们课上课下选择性学习, 在微课课堂教学环境中, 有利于教师发挥导学和助学的作用,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更快的掌握数学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利用微课教学, 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微课程的主要特点简短而精悍, 要在10分钟以内完成教学, 因此教师主要围绕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展开教学。一般而言, 课堂教学要讲究分散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 既让学生易于接受, 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 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当然, “某个教学环节或进程”也是教师会普遍选择的依据, 教师根据教学所需, 选取教学中的某个精彩环节展开教学。在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们为了适应高考题型, 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 还需拓展许多课外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精讲例题,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微课教学正符合这一教学特点, 比如说: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奇偶性及周期性, 函数的图像, 三角函数的性质, 数列的递推关系, 等比数列, 数列的求和, 解斜三角形, 不等式的解法,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与极值, 立体几何用空间向量的解法, 分步与分类计数原理, 概率与统计, 复数及其运算……这些专题都是数学中的让学生非常头痛的难题, 我们老师把很多专题做成微课程, 让学生在课上或课后仔细的琢磨与推敲, 课上不明白的学生课下自己再利用微课程学习直到弄明白为止, 这样学生自己既能养成一个学习的好习惯又能不影响他人, 以致于整个班级各层次的学生都兼顾到了。

四、利用微课教学, 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微课也可作为学生课后复习用, 因为微课与平时上课时的ppt课件是不同, 微课课件在适当的地方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 (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或用符号图形标注) , 而微课视频是教师讲解的某个知识点或某重点题型, 简单易懂, 清楚明了, 还可随时暂停播放, 学生就可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微课可上传即学生可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学习。例如, “可汗学院”中的课程你可以随时登陆搜索想观看的课程, 无论你看多少次都可以, 当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或产生遗忘, 或做作业遇到了困难都可以进行学习。如果学生有条件的话, 完全可以将微课随身携带或带回家中, 当他们需要学习时, 即可再次学习这些微课。鉴于设备问题, 我们只建议课后辅助学习。

五、利用微课教学, 有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

教师是微课的开发者, 也是专业发展的最终收益者。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不断实践认识中再实践再认识, 教师可以自己观看微课制作技术, 边观看, 边尝试录制微课, 也可以借助培训的机会, 或直接向其他微课制作高手讨教。然后,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 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好微课课件, 写好微课脚本, 自己录制微课资源。最后, 将自己录制的微课视频进行后期制作, 将微课资源上传到各种微课平台。但每个教师的教学经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不同, 录制的微课也具有不同的个性。因此要想录制一些符合各方需求的优质微课可以几位教师通力合作, 从而实现自己全面发展之梦。

六、利用微课教学的反思

上一篇:挥手自兹去作文450字下一篇:书香伴我成长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