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1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讨论法、案例法、情景创设法等教学方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中,最为学生所欢迎的就是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将一个个深奥抽象的知识变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大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不仅仅适用于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它在各个学科中都有很强的适用性,它因它的实用性、具体性和高效性而备受欢迎.然而凡事就像硬币的两面,凡事有利就有弊,本文接下来将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案例教学帮助克服思维障碍
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设计合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要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合适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这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思想上的变化,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并熟知学生的思维盲点,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把握住运用案例教学的最佳时机,使案例教学发挥最佳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灵活应变,找到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办法.比如在求梯形的面积时,有一题: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面积.有一学生认为只要3+5=8就可以得出答案了.这种算法显然是错误的,老师询问学生这样做的理由,学生认为按照梯形面积公式3加上5再乘2除2,乘2除2可以抵消.这种做法在大人眼里无疑是非常荒谬的,但在缺乏完备思维能力的小孩子眼里,这可能是非常合理的.这时候老师不能一味地强调必须严格按照计算规则来算,老师可以诱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梯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呢,然后举一个不这么特殊的案例,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这只是个别情况,这种计算方法是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梯形的.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教师要反思如何才能消除学生的思维盲区,诱导学生消除思维障碍.
二、多媒体呈现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感知能力,教师要深入教材,注意教材内容的内在规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比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的课程时,为了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肯定要让学生接触到有关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包括人民币的面值有哪些、人民币的发展历程、人民币的用途,甚至包括我们日常用品的价格.如果老师用真实的人民币授课,不仅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学生和家长的感情,而且人民币上有很多细菌,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播放人们用人民币在商场购物、买票、在银行存钱取钱等介绍人民币与我们生活相关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对人民币的用途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引入主题,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民币,甚至还可以了解人民币从产生到现在,它的实际价值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它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三、案例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探索知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内容越贴合生活实际,学生越容易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应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过程中,多举一些贴合生活实际的、学生熟悉的例子,将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事物相对应,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比如在进行“吨”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个单位比较陌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工具,让学生去感受吨,比如学校小花园里几吨重的大石头,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尝试抬一下大石头,学生肯定会发出“好重”的感慨,这比老师单纯地描述一吨有多重更加有说服力.只要老师善于利用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案例,一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与数学有关的东西,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四、实践操作案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老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大多好动,相比刻板的知识,他们更喜欢动手操作.让孩子在做中学,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学具,让学生调动眼、手、脑等全身感官,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比如在教授九和其他数字相加的时候,可以运用“凑十法”,让学生通过摆木棒的形式进行学习,这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结
数学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一门世界性学科,学好数学至关重要,从小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发展很有帮助,案例教学在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方面有无法比拟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懿.浅谈生本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策略[J].考试,2013(11).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2
一、案例
《圆柱体侧面积》 教学观察:
场景观察
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小学教室,正前方是三尺讲台,讲台上放着一个圆柱 体模型;学生每两个人一张课桌,分成四组,每组有六到七张课桌,学生都面朝黑板坐,每人桌上有一个自制的圆柱体,剪刀,数学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的座位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教室后大概有七张椅子,供听课老师坐。
教学行为
(第一次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导入部分老师复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在新授部分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有的学生很认真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都停止,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生对话
师:怎么办?
生: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剪高;垂直剪……
师:为什么剪高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因为底面周长乘高 师追问:底面周长乘高是求的什么呢?
生:是曲面的面积
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底面周长乘高就是曲面的面积?
生:剪开是长方形。
场景观察
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生有讲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找,师追问怎么找?生回答垂直,沿着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
教学行为
(第二次四人小组讨论)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先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了一下四个问题:
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
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
3、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 四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对话
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 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师指名一生演示)
师:谁再来一边演示一边说呢?一生先指了指长方形的长,再指着圆柱的底面绕了一圈。(师再次演示)
师:第二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是高呢?
生:因为是沿着高剪的。
师: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我们知道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面积,那公式可以怎么写呢?
生:圆柱侧面积=底面面积×高(师板书)
师:是不是每次都要把侧面积展开?
生:不要,只要知道底面面积和高就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圆柱体的侧面积(板书)
教学行为
(第三次小组合作)教学了圆柱侧面积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同桌说说怎样求圆柱侧面积的推导过程。交流后请一女生说。
谈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有了一些认识和提高: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处理好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4、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小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6-02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提出,主张教学工作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原有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打造更具规范性的教学模式,旨在达到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为了为小学数学增添活力,应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将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教学素材与资源,会大大增强数学教学的说服力,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渗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将其优势进行全面突显,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通过对以往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的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且很多数学公式都是让小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点不扎实,无法深度的感知数学知识点间的逻辑性顺序,且数学教学缺乏创意性与实用性,仅仅是按照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教材顺序进行知识点结构的制定,小学数学教学受到制约。面对当前问题,应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利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且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真实性与说服力,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联想相关的案例,可大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为了充分突显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前期必须做好案例的精选,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开展后续一系列的讨论与总结行为[1]。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合理的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应充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特点与课程特征,选择科学、合理的案例,注重案例设计必须建立在小学数学基础之上,且案例的类型不受限制,可以以文字形式,也可以视频、声像案例的形式都可。案例的设计,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相关案例的呈现,能将知识点更为立体、全面的呈现出来,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点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案例选择好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制作一系列的方案,优化课堂设计,及时挖掘案例中关于数学知识点的重要内容[2],及时将各项知识点进行更为规范性的设计,是提高案例教学法应用价值的重要基础。
2.提倡案例设计的生活化
在案例应用方面,应提倡案例设计的生活化与实际化,注重小学数学知识点与生活化案例的紧密结合,保证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案例设计的生活化,如计算类问题、图形问题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优化案例的个性化设计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3]。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巩固与练习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如:做一个形状为长方体的鱼缸,其所耗费的材料是多少。鱼缸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可能学生仅仅是知道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与生活实际案例的练习相对较少,导致学生起初计算的结果不符合要求。其主要原因为多计算了长方体的上表面积,尽管知识点很简单,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无法深度、透彻的理解。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平台对该鱼缸表面积计算的相关问题提出质疑,“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是长方体?若计算鱼缸制作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即是计算该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是由六个面组成的吗?”针对一系列问题学生纷纷讨论。
3.强调小组合作的融合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案例呈现即可,还要强调小组间的有效合作,将小组合作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进而共同投入到后续的研究与讨论工作中。以上文提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为例,对一个形状为长方体的鱼缸所耗费的材料进行计算的问题,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方式予以呈现,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多媒体平台的展示,使得小组合作变得更具必要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合作,能最终将材料耗损量计算出来,最终得出总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分析,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将数学知识点运用到案例之中,同时强调案例设计的生活化,能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间的距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诸多的优势,其极大的增强知识点教学的说服力,还丰富了课堂氛围,可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谢祎.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6:127-128.
[2]江勋华. 浅谈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J]. 现代教育科学,2013,06:158+71.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带入生动而又贴切的学习情境之中, 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知识。例如, 我在教学《认识千米》时, 先播放小明100米赛跑的视频, 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小明走10个100米的过程, 这样让学生根据小明的运动轨迹, 在情境中直观感受10个100米是1000米, 利用这样的方法, 做到数形结合, 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容易理解“千米”的概念, 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在进行《圆的认识》教学时, 上课首先播放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视频, 让学生认真观看, 之后再播放用方形、椭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 这时学生看得哈哈大笑, 我趁势问学生:为什么汽车会走得又快又稳呢?因为汽车有圆形的轮子……这样, 学生便在连续的、充满逻辑的问题中完成学习任务, 所用的信息技术资源虽然用时短, 但效率却很高,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而且能突出教学主题、提升教学效益。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学生空间观念
在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 好多学生缺少空间观念, 而巧妙利用信息技术, 发挥它直观性和演示性强的优点, 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 我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三维动画演示功能, 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 让其演变为一个长方形, 学生看了形象的视频资料后, 对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圆形底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就一目了然了。同时, 这一过程也帮助学生弄清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 在脑海里建立了形象的空间观念, 拓展了学生的关于空间的思维方式。又如, 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先利用多媒体方式出示长方体纸盒, 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纸盒的棱剪开, 再将其展开, 引导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 比如:或说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或说发现了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紧接着我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纸盒, 运用上面的方法剪开, 再展开, 观察展开后的形状, 之后我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展开图, 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回答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 学生就会很容易的说出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 就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此节课的教学中, 恰当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原来无法用实物展示的部分, 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通过观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 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 使学生充分感知, 建立表象, 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空间观念, 从而明确了知识概念。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有效地弥补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这一弱势, 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 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究后, 分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学生汇报出四种计算方法。其一: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一致的, 都是运用“剪、拼”的方法, 选择两个形状完全相同、大小完全相等的梯形, 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每个梯形的面积就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其二:选择两个形状完全相同、大小相等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正好等于这个长方形的一半, 以此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其三:把一个梯形分割两个三角形, 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其四: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梯形, 然后将他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感悟理解, 最后得出:两个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的梯形的上底+下底, 高是原来梯形高的一半, 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梯形的面积, 由此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对于这四种方法, 在各小组汇报的时候, 我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有好多学生还不太理解, 我就适时在小组汇报的同时播放之前精心制作的这四种方法动态演示的各种形式的课件, 使得我们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通过其他形式得到充分展示, 这样也就突出了观察的重点, 降低了学生观察、理解的难度, 随着实物———实物图——平面图的一步步展示, 学生的空间意识便一步步在脑海中清晰呈现, 空间观念也在意识的提升中不断得到发展, 同时, 由于多媒体是综合的形象艺术, 能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在这种和谐轻松的教与学的气氛中,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逐步有效激活,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竭力发展学生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 可以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更多的条件, 教师在教学时可适时创设动态情境, 准确把握抽象数学知识的关键特征, 促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知识的本质。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来启动学生思维: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将圆锥盛满水, 然后倒入圆柱中, 学生发现三次正好倒满。此时, 学生就会猜想: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是不是1:3呢?怎样证明这个猜想呢?这种实验演示,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实际教学中, 只有摆正信息技术资源与手段辅助教学的位置, 合理使用它, 利用多媒体创造的多种媒介相结合的信息资源, 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 通过多媒体悦耳的音乐、和谐的色彩、流畅的动感, 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空间观念, 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还能发展学生思维,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兆亮.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D].宁波大学, 2011.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篇5
柏槐小学佐东婵
一、学会自主地提出问题
体会:
1、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体现。
2、要想让孩子们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二、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例:9+5
生1:从5枝小棒中取出1枝,和9凑成10,10再加4等于14。生2 :我知道2个5是10,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5枝和右边的5枝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4枝,得14枝。
生3:我知道2个7是14,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2枝给右边,7+7得14。
两点感受:
1、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
2、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1、给足学生探索的时空
2、多一些自由的探索
如何做的:
1、学生走上讲台
2、学生来命名
3、学生应有选择权
4、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方案
5、学生可以参与板书
6、学生可以挑战老师
两点体会:
1、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 篇6
自由平等的课堂是思维化的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科学思维等,就需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应该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灵感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与实践,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教师也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走进学生精神与心灵世界,构建具有创造性、生动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同时,科学选择案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生成。例如,学习“可能性”相关知识,教师结合“抛硬币”、“摸小球”等游戏案例来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可能性”的相关原理与计算方法。学生两人一组,组成小组学习模式,抛射硬币,并将硬币正面或反面向上、抛射次数等记录下来,供给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或者组织学生“摸小球”,在黑暗的箱子里放入10个小球,7个红色球,3个白色球,每人摸5次,观察摸出什么球的次数多。由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可能性与小球所占的比例有关,同时教师提问“如果将抛围棋圆的一面向上则为小红胜,平的一面向上则为小军胜,那么谁会获胜?”通过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思考、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数学知识与内涵。
二、基于课程预设,鼓励发散思维
科学预设并不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规划得非常仔细,而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与预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展开合理的教学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发散思维、科学分析、思考与实践,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强化了能力,并给予学生启发、点拨与激励。例如:学习“倍数与因数”相关知识,教师课程预设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倍数即为这个数乘以一个数,得出乘积,因数即为这个数除以一个数,得出商。为了让学生了解倍数与因数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教师引入例子“2的倍数、5的倍数、3的倍数、7的倍数的计算”案例,通过案例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逐步计算,列出数表,并对应分析,之后教师拿出10×10的百数表,引导学生用红色连上2的倍数,黄色连上5的倍数,绿色连上3的倍数,并将7的倍数画上圈圈。通过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发现如下规律:2的倍数都是偶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也为3的倍数,5的倍数个位数为0和5,7的倍数其规律为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以6139为例,613-9×2=595,59-5×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数。
三、科学处理问题,引导巧妙生成
课堂预设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刻板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生动的课堂就是活跃的课堂,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思想、想法与思路,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组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问题中吸收经验、教训与总结出知识的能力。科学处理问题,在灵活的课堂中发现智慧、挖掘潜力、激发潜能与鼓励创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倾听小学生内心的感受、想法与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发散与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合理“掌控”课堂,这里的掌控,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分析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方向,引导、组织、呵护、鼓励与成全学生,促进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奥秘。例如,在学习“运算律”相关知识时,教师循序渐进,由简单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起初学生感觉到知识比较容易懂,认为这一节知识属于简单内容,之后教师在阐述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相关知识时,学生延续了交换律相关学习方法,较快地理解了相关理论,但是在实践计算过程中,却发现存在一定问题。“7×4×25中为什么要将后两者先乘,4×(60+25)为什么不是等于4×60+25,却是等于4×60+4×25?”带着一个个问题,学生一直坚持自己是正确的,由此引入小故事“学校有4个班级,每个班级分配60张语文试卷,25张数学试卷,那么总共分了多少份试卷?每个班都需要分数学试卷吗?所以这里的4需要乘以25”。结合生动、易懂的故事,引导学生巧妙生成。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小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围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结合有效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促进学生探究,深化学生知识与能力体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学生三维课程目标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完善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激励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不断强化学生数学科学素养。
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应用案例解析 篇7
案例一:《锐角与钝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4册)
教师首先打开多媒体展示游乐园中各式游乐设施……
师:同学们, 你们在这个游乐园里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游乐园很好玩, 有小火车、摩天轮。
生2:玩跷跷板的有3个小朋友。
生3:火车一排有2个座位, 一共6排, 可以坐1 2个小朋友。
这些回答显然都不是教师预想的答案。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除了这些,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的角呢?
学生至此方才领悟过来, 纷纷举起小手……
评析: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重现。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 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上则案例中, 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朝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 而是离题甚远, 显然是由于情境针对性不强所致。
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情境教学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教学的内容, 要有“数学味儿”。情境创设只是手段, 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师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4册)
师:我们买了很多东西, 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上车、下车的情境。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3 6人, 到站后下去8人, 又上来12人。
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生1:36-8=28 (人) , 28+12=40 (人) , 这时车上有4 0人。
师:3 6-8=2 8 (人) 表示什么意思?
生1:36-8=28 (人) 表示8人下车后车上还剩多少人。28+12=40 (人) 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人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2:有。36+12=48 (人) , 48-8=40 (人) 。
生3:还有。12-8=4 (人) , 36+4=40 (人) 。
师:大家说得真精彩!
……
评析: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生活。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 并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据, 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将影响学习是否有效。在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 帮助他们唤醒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案例二中, 上下车问题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在数学课堂上打开生活之门时, 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渐渐地会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提高数学素养。
案例三:《圆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 1册)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师:现在,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会画圆的老师。
播放画圆的影片: (1) 一位体育教师用一个长柄粉勺画圆。 (2) 一位教师用一端固定住的纸条画圆。
学生纷纷赞扬叫好。
教师边用电脑演示, 边进行讲解:要画一个圆, 可以用指定的工具一端固定在平面上, 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随后用木制圆规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评析:教师在教授圆的画法之前, 先播放了两段录像, 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准备。然而,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适当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本来教师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但经过一段时间讲解之后, 枯燥乏味的情绪在课堂上蔓延。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调整课堂计划, 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 在思维的压力下, 主动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从而使学生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
启示
情境创设应从“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具有现实性、真实性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 从而理解数学的学科价值, 掌握数学知识。
诚然, 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讲, 情境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不应是“生活数学”的简单复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综合了太多的复杂因素, 解决起来有难度。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立足对生活的提炼, 要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与分析, 分清哪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 哪些是阻碍学生学习的, 不能盲目地使用情境。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年级段要有所变化
创设问题情境, 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及情感特征来设置问题, 既不能太难, 也不可过于肤浅。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颜色、声音、动作对低年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到了高年级, 我们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创设活动情境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不要因过分关注情境的“生活味”而忽视了本质的“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8
一、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及特征
案例教学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借助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成长, 提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它离不开一个合理的案例, 一个明确案例教学内涵和方法的导师, 以及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也就是说, 案例教学不强求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需要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在思维碰撞中升华对知识的领悟。教师在选材和实施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 教师才能挑选出适合的教学案例, 就像医生的病例、律师的判例, 有很强的针对性。 (2) 真材, 即案例内容真实。案例要求真实, 切忌胡编乱造, 只有案例真实, 学生才能有设身处地的感觉, 记忆深刻, 把案例中的问题当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去解决, 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实践原理, 在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 便于回忆起并使用这些“原理”。 (3) 学生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精选案例的工作完成后, 应该让学生独立阅读、分析, 然后小组讨论, 过程中求同存异,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总结和评价, 但前提是必须留给学生解题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想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案例教学法归根究底是一种教学方式, 与一切教学方法的目的一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方法如下。
1.明确案例内涵。课堂上所使用的案例是真实的, 它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材料的一种课堂表述方式。换言之, 它是一种实际问题的情景模式, 重要的是它自身具有很高的教研价值,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教学案例是描述一个完整故事的问题情境, 必须真实;要叙述清晰, 研究价值高, 具有代表性;可以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使学生再次遇到同类型问题时能轻易求出答案;要与时俱进, 因为新事物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丰富案例内容。教学案例可以有很多种类,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无法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选择校内外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 也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事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讲“小数的加减法”时, 我设置了案例:老师昨天在书店给儿子买了一套《西游记》, 一共花了148元, 还剩53元, 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呢? 学生听到生活中熟悉的加减法题, 轻松地演算, 148+53=201 (元) , 很快就得出了答案。我趁着学生热情高涨, 又说道:那天老师家隔壁的王阿姨也给她女儿买了一本《白雪公主》, 花了3.2元, 一本《动物世界》, 花了11.5元, 大家知道王阿姨一共花了多少钱吗? 在学生一脸疑惑之下, 我鼓励他们勇敢尝试, 列出等式, 然后在课堂中巡回走了一圈视察学生的思考状况, 最后一边列出等式:3.2+11.5=?11.5+3.2=? 一边说:“这是我看到有些同学在稿纸上列出的等式, 还有人列出不同的等式吗? ”在看到学生一脸疑惑之后, 我让他们看课本, 学习小数加减法法则, 这样的案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列出等式。因为只有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 再教授他们解法, 学生才能轻易地解决问题。总之, 案例可以大到国家大事, 也可以小到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对此, 首先教师应该多关注生活, 因为小学数学基础性强, 生活化的问题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其实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 教师应该拓展资料来源, 因为多源头的信息可以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案例资料, 不论二手资料还是自编资料都对教学工作十分有利。再次,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目前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跨越时间空间、化静为动的教学资源特点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 这类案例是小学生特别感兴趣的。
3.逐步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有序可循的, 首先, 教师要以学生认知程度为标准向学生清晰地呈现出案例, 方式不限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情景演示等) , 避免学生难于理解案例的现象发生。其次, 分析案例。形式主要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会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模式。最后,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应适当扩充知识, 拓展学生认知范围, 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并归纳出数学中规律性内容的能力, 从思维迁移延伸至能力迁移。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千米和吨》中“千米”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一千米的概念, 一千米的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是十分抽象的, 所以我借助了相应的案例。首先, 我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距离某超市的这段路有多长,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到1000米其实是比较长的, 然后展示操场的平面图, 标明从沙坑到操场前端有100米,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000米? 将这段距离来回走5次是多少米? 接着通过学校周围的调查录像让学生直观地看看以学校为起点, 走到哪里会有1000米,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走走看。这样循序渐进地深化知识, 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学生从观察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此时教师再趁热打铁, 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教师必须意识到小学数学的基础性作用及它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的重要性。由于数学本身抽象,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理论难理解, 学习起来很困难, 枯燥乏味, 对它根本不感兴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教学的生活化情节、真实性情节对小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 学生会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 下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合作探讨, 进而在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回馈教师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成果。
摘要: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和思维能力弱的问题, 他们很难理解数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 因此, 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 它有效地在理论和实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通过适当的情景设置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解决数学问题的感受。作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选择案例, 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数学素养谈谈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戴昌虎.有关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本理念”[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0 (05) .
[2]刘素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11 (09) .
[3]牟利霞.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导课浅谈[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08) .
[4]高洁.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4 (03) .
[5]郑海玉.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原则探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4 (03) .
试论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 篇9
案例虽然在医学、司法等方面早已广泛的得到应用, 但对于基础教育界来说, 这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学案例的出现, 就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在最近几年课改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采用教学案例来帮助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同时也引导广大教师通过案例的开发, 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存在一种将数学案例泛化的不良现象, 即人们将教学案例与平常的教学教案不加区别, 完全等同起来, 这对于教学案例的开发和利用是相当不利的.
1 教学案例与教案的差异
教案是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和熟悉教材, 把蕴藏在教材中丰实的知识点尽可能的挖掘出来, 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从学生实际出发, 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缜密的思考, 写出来的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它不应是教学内容的堆砌, 更不应该是教科书的“拓印”, 它反映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艺术的水平.[1]案例虽然是教案的一部分, 都是教学过程中的描述, 但案例是蕴含着深刻教育思想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教案与案例之间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
差异之一:教案只关心的是这堂课该怎么上, 它的主要作用是供人模仿的 (虽然它也能够给人以启发) ;教学案例关心的是这个教学事件体现了什么思想.教学案例是传播教育思想的一种方式, 它的重要作用是给人以启发的 (虽然它也能够供人模仿) .
差异之二:教案通常是比较求全的.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案将某册教科书的每一章都编写成教案;但教学案例是不求全的, 它求经典.它并不关注某教材的某个章节知识是不是重点, 它所关注的是这个教学事件是否能够很好的说明某种教育思想.
差异之三:教案反映的是一堂课的过程, 一个教案对应的是一堂课;但教学案例可以只是反映这堂课的某个教学片段, 一堂课可以同时开发出几个教学案例, 一个教学案例也可以同时涉及几堂课.
差异之四:教案一般反映成功的教学, 但教学案例既可以反映成功的教学, 也可以反映失败的教学.因为人们从成功中可以获得启示, 从失败中同样可以获得启示.
2 数学教学案例的作用与要求
如果你认为自己懂得理论而不懂得实践, 其实你并非真正懂得理论;如果你认为自己懂得实践而不懂得理论, 其实你并非真正懂得实践.[2]教学案例作为教学课堂中的一个真实事件, 其特点具有真实性、思想性、典型性.其作用:
一是教学案例将无形的教育原理有形化.数学案例摆脱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 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它更适合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特点.因为一般的实际工作者更加习惯于从具体的教育事例中去领悟一般的教育理念.所以, 借助教学案例向教师传播教育思想, 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是十分有效的;
二是开发教学案例有利于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思想.开发教学案例, 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注的是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从这些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 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 容易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思想.
三是开发教学案例有助于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发教学案例要经历教学方案的设计、检验、反思、调节等一系列过程, 这将极大的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是开发教学案例, 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 教学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 离开了课堂, 离开了学生, 教学案例就成为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开发教学案例, 教师最能充分体现自己的职业优势.
大凡优秀的教学案例, 都离不开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因此, 弄清楚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 是每位教师所必须的.
要求之一: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大多数教学案例是以成功的教学为基础的, 是对成功教学的反映和提炼.为了开发优秀的教学案例, 首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教学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策略的选择.因此,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我们应该经常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它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是否还有别的选择?以往的教学方案有哪些缺陷?需要作怎样的改进?等等.
要求之二:敏锐捕捉课堂信息.课堂每天都有新的事件, 学生每天都有新的表现, 因而课堂和学生每天都会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 学生在课堂中一些出乎教师意料的表现, 往往可以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它既是教师宝贵的资源, 也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教师应当通过细致的观察, 深入的发掘这些资源, 使之变为自己的财富.
要求之三:深刻反思教学过程.开发教学案例并不是让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过程设计一个预案, 也不是让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做一个简单的回放.为了最大限度的通过开发教学案例来促进教师的成长, 应当十分重视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再检验过程, 使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经历“设计—实践—反思—调查—检验”等一系列的过程.
3 教学案例
案例1 在学习“千克与克的换算、分米与厘米的换算”之后, 设计案例: (1) 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还是30克? (2) 你们的课桌长是5分米还是5厘米?让学生回答.通过这个案例, 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的纯粹的概念, 与实际是相脱节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千克、克、分米、厘米时, 只是学习这些简单的换算, 而这些单位代表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学生不清楚.分米、厘米代表的是什么?学生并不关心.这种过分客观化的教学, 很难考虑它的实际价值.因此, 通过案例, 使学生真正理解千克、克、分米、厘米等实际含义, 也传达了教师的一种教育思想, 使教学与实践之间真正建立了联系.
案例2 在教学“生活中的平移”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1节) 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平移现象, 并对其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加以分析、总结.此时, 可设计案例: (投影显示, 播放视频) (Ⅰ) 画面中缆车的形状、大小在运动的前后是否发生变化?电梯上的人呢?推拉的玻璃呢? (Ⅱ) 如果滑行的缆车车头向前移动380米, 那么缆车的其他部位 (如车尾) 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通过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 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分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同时, 也使学生理解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在学生了解平移的概念之后, 进一步设计案例: (Ⅲ) 请你判断:小明跟着妈妈乘观光电梯上楼, 一会儿, 小明兴奋的大叫起来:“妈妈!妈妈!我好像长高了!我比地面的大楼还要高!”小明说得对吗?为什么?这就是课堂资源, 课堂中的奥妙就在这里, 教师的资源也就在这里.
案例3 在初一数学《实践与探索》“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设计案例:先用多媒体展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下的第一个脚印.问:我们能否根据阿姆斯特朗的脚印估计出他的身高?接着引导学生建立假说:人的身高和脚长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 根据这个倍数关系可以由脚长估算出人的身高.安排学生回家后, 量好自己的及父母的脚长与身高, 下次课时, 将重心放在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上, 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100多个数据中取出30个数据? (要解决随机性问题) 如何解读所列出的身高与脚长的倍数中的30个数据? (不同的人倍数一般不同, 但不同的人倍数非常相似) 应当用哪个数据作为参照的标准? (可以用中数, 即最大数与最小数的算术平均值;可以用众数, 即取与最多的人的相同的数据;可以取平均值, 即30个数据相加的和除以30) .当然, 我们认为所提的问题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因为虽然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根据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去弄清楚他的身高没有实际的必要.但如果就此引发的考古学家根据古代人留下的脚印去估计古代人的身高或者一个警察根据案犯留下的脚印估计案犯的身高等等, 就有实际意义了.这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是不言而喻的.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案例的设计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但目前存在一种将教学案例泛化的现象, 即人们将教学案例与平常的教学教案等同起来, 不加区别.本文从教案与案例关系出发, 阐述案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案,差异,作用,要求,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案例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案例教学法, 简而言之, 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相应的案例, 而后对案例进行分析, 使学生能够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 最终加深理解, 知识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提高。 例如, 在进行《指数函数》的内容讲授时, 若单纯按照课本的内容和思路讲解, 必然枯燥无味, 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保证, 但是, 如果科学利用相应的案例, 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现在我请全班同学做这样一个游戏, 按学号来, 明天要求我们1号学生带2颗黄豆, 2号学生带4颗黄豆, 3号学生带8颗黄豆, 4号学生带16颗黄豆, 5号学生带32颗黄豆……我们推测一下52号学生应该带多少颗黄豆来?
生:面面相觑……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指数函数。
师:我在这里先透露一下, 通过初步估算, 52号学生应该带的黄豆大约是1.5亿吨重, 相当于2014—2015年度我国大豆总产量的12倍……
这样的案例教学, 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案例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取得理想成效的前提, 尤其是对信息量大、抽象原理、公式较多的数学而言, 传统的说教模式无法确保学生得到真实感受, 也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 反之, 案例教学以生动的故事等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且更真实。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呈现形式, 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直观生动地辅助高中数学教学, 使得教学资源更丰富, 教学内容更充实。针对数学内容的抽象性, 特别是高中数学属于数与形高度结合的学科, 知识深度和广度都非常高, 教学时更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使得学生能够感同身受, 主动地分析、探究问题, 质量从根本上得以保证。
(二) 开阔学生视野。 对于学生而言, 生活往往就是两点一线:学校和家庭, 几乎未曾真正接触社会, 缺乏应有的阅历, 对社会的认识较浅薄, 对数学的相关内容也无真正认知。 因此, 如果采用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 无疑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有关数学相关知识, 而且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真正实现学用结合,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先贤说过, 听之则易忘, 见之则易记, 做之则易懂。 案例学习可以带给学生听、见两方面的学习途径, 学生自觉针对问题寻找解决途径, 若想和他人针对案例进行探讨, 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学习材料, 而后进行自我思考, 运用自己的观念和知识进行分析, 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 因此, 这一方式能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客观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 不仅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还培养了学生包括为人处世、思维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对其成长极为有利。
三、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 科学地选择案例。 既然以案例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那么, 案例的选择无疑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结果, 因此应当科学地进行相应的选择, 不仅存在着问题性, 而且有着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需要注意的是, 案例的设置不能过于猎奇, 因为案例虽然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但是其根本在于促进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的方法进行学习, 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案例选择合理, 可从根本上保障教学效果, 最终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提高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二) 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对案例进行讨论, 因此为了在取得最理想教学效果的同时节省时间, 教师可以预先布置案例, 而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如此, 学生对案例有较长的研究、理解时间, 讨论便更有效。 由于每个学生个人经验、价值取向存在着极大的区别, 因此, 对相同的案例, 学生可能回分析出不同的结果, 有的却可能分析得较浅, 有的分析得较深, 能够把握问题的关键。 教师要慎重进行评价, 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 总之, 案例教学法的成功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教师要努力成为优秀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鼓励和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
(三) 鼓励学生自我探究。 鼓励学生自我组织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相应的探究, 从而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如果小组内存在争议问题, 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指导。 这一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锻炼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 总结提升。 案例教学的最后是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师可以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而后教师在进行评价。 通过有效评价, 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学习和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而后进一步得到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不只是单纯地给出答案, 而是要科学的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解决途径, 促进学生今后学习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总之, 数学教学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性, 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进行教学探讨、研究和改革, 不断改革和案例教学模式, 通过案例教学增强教学活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可通过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 增强教学活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证师生双方的互动, 促使师生通过讨论、对话、交流与沟通, 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案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了体会。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赞民.构建内涵丰厚的高中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04期.
[2]郑金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14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案例教学法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也更多样化,讨论法、案例法等方法的运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其中,最受学生喜爱的是案例教学法。它以案例为基础,有效启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培养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目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案例教学法被运用于管理、经贸等领域,还没有普及到教育行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案例教学法逐渐从学科性向实践性过渡,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才出现了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交流少、互动少,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是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学生能在热闹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教师也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和想法,不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一、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会提前备课,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就是仔细挑选教学案例。教师应挑选真实、客观的案例,枯燥乏味的案例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能在案例中添加自己的评论,而要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思考。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先确定案例主题,如认识物体和图形,然后围绕主题找到相关案例,构建好教学框架,最后教师可以标注出案例讨论,以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
二、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讨论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把案例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了解案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不断交换想法,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讨论结束后,小组长汇报各小组的讨论成果,以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一个长方体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计算时先考虑些什么?”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学生自主得出答案:“鱼缸有五个面,不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把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
又如“比较分数大小”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分数大小时,常遇到哪几种情形?你们能举出例子吗?”然后,教师把学生分组,共同交流和探讨。这一过程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讨论的乐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案例教学法的课后总结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总结案例。提问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全面总结,深入、系统地阐述案例中的理论和原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可以指出学生的错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更正,避免犯相同的错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讨论结果,而应归纳总结,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案例教学法作为沟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董春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12
为了引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当代小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了解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实践探索.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的类型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案例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重视小学课本,以课本教材为主,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从课本上获得的间接经验;第二类案例的教材是广泛的教学资源,其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小组,案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现实信息.
(一 )意 外式案例
此类案例中的师生能够巧妙地处理出人意料的突发事件. 例如教师引导某一学生的奇思妙想的发散, 此类案例的特点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此案例中问题集中,矛盾突出,情节简单,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
(二 )主题案例
此案例中, 教师会围绕某一既定的主题进行教学. 此类案例主题清晰,内容丰富,学术价值丰富,该案例能够促使教育工作者研究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
(三 )课题研究式案例
此类案例是以学生作为主体, 针对高年级的小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散发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 这种案例需要大家共同协作完成.
(四 )综合案例
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本教材中的某一章节进行教学的案例,例如:运用新版苏教版三年级小学数学课本上“认识多位数”一节进行教学的案例就是综合案例,综合案例具有整体性,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为主,强化教学. 在认识多位数那节中, 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对顺口溜 “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百万,10个百万是千万” 的背诵来掌握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这个综合案例的教授,既锻炼了学生的背诵记忆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强化了数学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
本文以综合案例的分析为例,将案例的开发分为四个阶段:
(一 )初始阶段案例的策划
在开发教学案例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提前设想自己设计的教学案例的效果,不能直接着手组织同学学习,应该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方案中写出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教学方式,并预计教学结果. 在初始阶段案例的策划时期,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标要求,应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案例设计.
1. 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 ,应该结合新课标要求将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2. 树立寓教于乐的教学观念. 从生活 、 从课堂上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学生为主,确定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关系,确定教师的工作为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二 )展 开案例
此阶段是案例的重点,在此阶段教师应该事先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意教学活动的连贯性.
(三 )对教学案例的总结
在此阶段总结自己设计的教学案例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与自己事先预想的结果相比较,总结教学案例的得失,将优点继续发扬,总结克服缺点的措施.
(四 )撰 写 、制作案例
此阶段是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要在积累了大量材料、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小学数学知识,下面结合不同的情节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案例的阐释.
例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大众粮油批发部一天销售大米106袋,每袋大米的质量为25千克,试求批发部一天内售出大米的总质量. 此题能够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题意的阅读、分析的能力. 此类型题目的训练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 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求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此题涉及米与平方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而且此题有实际应用意义,有利于学生把客观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现实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实践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进行数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研究提倡教师、 学生同时进行反思, 在不断地反省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 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要求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反复推敲,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改变教育方式,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由于数学枯燥无味的性质,小学生往往会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会影响学生的数学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小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类型、案例开发过程、案例开发方法的分析来阐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实践探索这一主题.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07-28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08-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09-09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9
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10-08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案例10-15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09-26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教学07-19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