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1
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教学的任务是要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其次才是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这一观点对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倾向, 是推动学习和创新的潜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育应强化儿童对公众模式本能的好奇心。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 就能主动地去钻研, 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 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 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 作为教师, 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 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数学老师应鼓励儿童去了解他们周围世界中的数学。比如, 可以给学生一份最新的体坛周报, 让他们将某一段中的所有数学用语全部找出来。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 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去观察, 他们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形、数、几何、概率的基础。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要做到这一点, 最好采取讨论、交流的方法。
2. 营造和谐氛围, 合作交流。
就数学课堂教学中那种常见的师生间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形式, 既有其明显的优点, 如有明确的对象性与目的性, 但其缺点却是显然的:学生参与者寥寥, 常常是不经意中弱化为一位教师与极少部分好学生的舞台剧, 而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 这样的形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创新教育不是只针对个别好学生才进行创新, 其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 这才符合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只有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意见, 甚至是激烈地争论,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合作学习常见的形式是小组讨论, 它最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讨论时, 学生间是平等的, 学生的情绪比较放松, 容易各抒己见, 甚至从各个角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摩擦与碰撞往往会启发创造的火花。小组讨论前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因为经过独立思考,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 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于是他有话可说, 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 提高讨论效率, 也可以克服讨论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3. 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创造因素。
有人认为开展创新教学, 没有创意内容的教材, 很难开展好课堂创新教学。依赖教材的消极认识, 也是课堂创新教学开展之障碍。小学教材是根据教学编排的, 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从科学的角度讲, 教材应该说潜藏丰富的创造因素。但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 不可能适应每一层次的所有学生, 如有的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潜藏创造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例如教“高矮的比较”这节课,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如何挖掘教材, 把教材内容转化成学生身边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富有挑战的问题, 调动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教师不依赖教材安排, 设计以下问题:说出你认为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每个同学都能说出, 发挥其主体性) ;各小组长负责选出本组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让同学在走廊选, 参加实践活动) ;在各组选的基础上再选出全班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请同学上台操作) ;二人比高矮, 三人比高矮怎么办? (建立概念) 看图形, 三只小兔分别站在不同高度的领奖台上, 你认为谁高?说出理由 (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创设创新意识的情境, 让出充足课堂时间给学生相互讨论、探索实践、比较说理等活动为学生打开创新活动的智慧之门。课堂呈现学生踊跃参与, 高潮迭起, 创意不断。可以说, 开展创新教学。挖掘教材潜藏的创造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是最关键的一环。
4.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式, 必须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 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 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 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 看还剩几个角, 比一比, 看谁的剪法多?”
总之, 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需要一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 这样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学会研究问题,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观念和运用创新教学策略, 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 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2
一、课堂,轻松、民主的学习空间
师生教与学的所在,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的运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空间。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首要教师要让课堂营造出创新气氛。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平等民主的环境里,体验探索、创新的历程。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过程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重视和掌握学生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以便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明确学习相应数学知识的思维起点和思维活动展开的方向,使他们能够主动走进数学课堂,积极参与数学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候,充满乐趣,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例如:在《厘米的认识》的教学中,在了解了1厘米的概念后,我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等若干条线段,然后在小组内,交换练习本,互相测量检查画好的线段,使学生对厘米有了抽象与具体的认识后,提出一个问
题:“要想你们课桌面的长度,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抢着回答:“用尺子!用尺子!”“可是,你们的学生尺子可没有桌面那么长啊。让我们看看哪组能想出办法来!” 学生的兴趣高涨,有的学生负责一尺子一尺子的测量,其余学生记录; 有的先量出一拃是多少厘米,再量出桌面的长有几拃;有的干脆拿出自己的跳绳,用绳子比划出桌面的长度,然后对折,再对折,先量出一折的长度,然后把每折的长度相加;有的组把文具盒沿着桌面排列,然后量出每个文具盒的长度,最后把每个文具盒的长度相加一起.....小组汇报后,教师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学生得到赞扬,兴致更高,纷纷在教室里寻找物体来测量:比如黑板、课桌、课本、窗户、锦旗、标语等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接受了新的任务:你能测量家里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吗?学生听后,信心满满,跃跃欲试。通过这样一节教学,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品味了学习主人翁的甜蜜,增加了主动学习知识的信心,同时,培养了他们活跃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课堂,分级的台阶
每个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是有高低上下之分的。学生的起跑点不一样,教师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教学活动就很难进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薄弱的学生很吃力。这样的一堂课很难说是节成功课。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经验,就是在接手一个班级后,就着手考察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按照学生的已有能力,把学生按能力分组,每组优、良、弱,三名学生。能力强的同学检查和督促能力中等的学生,逐级督导,这样既让能力强的同学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表达能力,还能从别的同学那里意识到知识薄弱点,从而,提高自己知识的认知度。而能力弱的同学,我不能只让他们满足于勉强接受知识的现状,而是在掌握知识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给
他们安排机会,提升他们的各种能力。比如:通过竞赛,在能理解的基础上,就一些问题,先在组内由能力强的同学进行指导,然后在班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到黑板前板书,由于参加竞赛的同学能力相当,没有来自同学的压力,很容易提升自信心。能力强的学生之间也经常需要更高理解能力的竞赛。由于是相同层次之间的竞赛,每个学生都不存在挫折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有欲望,对学习充满乐趣,而兴趣又让学生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三、学生,课堂活动的主人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对知识领悟的能力,把握学生掌握的生活经验程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铺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课堂展现给学生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数学知识求索中。教师的精讲,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引导着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去观察,去思考,去求证,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探索的乐趣的同时,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又把掌握到的知识应用到数学中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在课堂教学开始,出示充满了情趣教学数学问题后,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通过板书学生的思路和一些小小的奖励,给学生创新学习以动力。
四、学生,课堂的精灵。
从事中低年级教学的老师都知道,中低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想象力,情感色彩张扬,但注意力集中地时间很短,可是在课堂上却很难坐
得住。低年级的教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中掌握相应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还得重视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很难一节课都保持着旺盛的热情。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我再教学实践中就采取多种形式转换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还没消失的情况下,就转成了另一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保持着对教学知识的兴趣,避免了因小学低段年龄特点对学习的倦怠感。由于低年级的孩子主要是形象思维,在转变教学时候,多多运用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教学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中,对事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时间,注意保持多种形式的转换,包括语调高度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获得知识。利用电教器材,有针对性的融入数学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表象,让学生在愉快中经历知识掌握的历程。
五、家长,不再是老师祭起的大旗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单纯,老师和家长的几句表扬就能让他们兴奋不已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心理容易受挫,这时候的教师就要努力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这一年龄段,不要打击此时的小学生,多鼓励,少指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时时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的赞扬。如果学生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指出自己的错误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研究 篇3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鉴于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才能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发现什么?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四、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知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教学 篇4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学生的幼少年则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数学教师, 创新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 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当今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至今仍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注意, 现笔者就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观点。
一、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过去的课堂中, 教师拿着课本, 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这种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占据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也是说一不二, 学生奉教师之言若圣旨, 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总体素质的增高, 新时代也要求教学方式做出新改变, 过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样的学生而言已是供不应求,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综合特点, 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这里举出一个情境教学法, 就是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 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形象感知效果。只有学生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 学习动力足了, 自主学习之下会比强行灌输更有效果。
在教授物体体积时, 我拿出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体, 篮球、黑板擦、文具盒。最后在这个实验的引导下, 学生对体积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有大小之别,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学生在实际观察感知当中, 才能得到真正的数学知识, 此时学生的活动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要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才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的主人。数学思想指导着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直接省略必要的引导和案例讲解, 直接给出公式和方法, 让学生反复练习, 记忆掌握。这无疑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故而在后期的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课本上知识的传授, 更要通过课程初期的引导和情境创设, 让学生联系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指导。
二、创新师生关系
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 任务比较繁重, 内容比较杂多。很多教师一堂课上完, 都是慢慢的数学公式和题目, 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也被挤占, 教师的形象也变得严肃呆板, 数学也变得枯燥乏味了起来。要建立创新的师生关系, 一定要改变这种状态, 转化传统的教师角色, 教师放下身段, 和学生做朋友,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像以前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 他在课堂中指出了我书写的一个错误, 事后这个学生反而给我道歉, 说让老师课堂上尴尬不好意思了。第二节课我就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这名同学, 也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交流, 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人格培养都是尤其重要的。
同时这里引用一个“相机诱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学习就象呼吸一样自然, 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弗雷登塔尔说: 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 那是" 坏" 的教学法, 甚至是罪恶, 而" 相机诱导"也并不是一时半刻就会的, 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功底。对于课的处理, 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见识, 而要形成见识, 则要靠数学的功底, 更要靠教师的使命感、职业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 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三、创新评价模式
数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 同时对于教师感知自身教学效果有个更客观的认识, 在应试教育阶段, 考试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学效果评价, 这种片面的学习评估实则不能完整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更应该结合考试和课堂表现综合考量一个学生。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 这种模式应该是立体成体系, 客观多方面的评价模式。我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引用过2—2—6 的评价体系, 就是学生课堂表现占二成、平时课堂作业完成占二成、阶段性考试测验占六成。这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无疑更加全面客观。
学习效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手段, 具有对师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让学生感知薄弱的知识环节, 激发学习动机, 强化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 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 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 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 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 要以宽容、谅解、和谒的态度对待他们, 允许他们再想一想, 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 也应给予肯定, 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国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A].中国名校卷 (广东卷) [C].2013年.
[2]罗伯高.浅析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三卷) [C].2012年.
[3]武改珍.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3卷) [C].2010年.
[4]李美燕.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3卷) [C].2010年.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5
一、引言课程教学中涉及大量的信息交流。“对教学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对象、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还要考虑如何使用信息交流的媒介,即教学媒体。”而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不同的是,现代教学媒体从其发展过程来看,首先是面向社会的。”现在的大众媒体系统如广播、广告等,每天都在向我们传播着大量的信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取向、价值观念。这些媒体引入到教育教学是它们在社会上流传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也说明现代媒体是从社会环境中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成为教育教学媒体的。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大众媒体的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学校现代教学媒体的不足。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视讯、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纳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过程动态化、情境化、具体化,形成声、像、图、文过程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不足点,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渲染气氛,营造更生动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朗读技巧与表情,试图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艺术中去创设、领悟情景,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情景、相一致的声乐,在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巧妙运用声乐、动画渲染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诱发和唤醒其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形象、具体。其次,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单位,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形成互动的关键“钥匙”就是教师对学生回应反馈做出的判断、处理。在传统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持一只粉笔与一本书,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中,由于班级规模太大,老师很难真正掌握所有学生学习的情况。每个老师要把左右的时间花在板书与练习评价上,在有限的时间里,互动的时间与机会都很少:教师在课堂中赶场子一般抓紧时间“教”,最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而运用多媒体则能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不足的问题: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课堂信息大规模反馈的教学活动,只要一个简单方便的教学平台和一定数量上的教学资源,学生就能通过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自己创造表现机会,教师也通过媒体平台获得及时反馈,方便与学生互动交流,更好的调整教学。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比如,教师只要在课前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选择一种适用的课件,搭建一个完整的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内容的教学课件制作平台(一般使用最多的是页面)。然后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将需要进行交互反馈的问题或练习等,制作成相对独立的操作单元和评价系统,或者寻找相关的视频媒体;最后链接到课件平台上,就形成了集一节课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于一体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难易适度的,同时又能展示一种新颖课堂环境,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能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创造欲,还能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力。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教师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用多媒体来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乐来创造教学生动的画面情景,打破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使小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有助于小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来辅助自己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一)多媒体创设学习情景导入新课,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儿童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泼时期,容易被新奇的东西吸引。所以,一堂课中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
在课的起始阶段,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景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数学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谁爬得快”一课时,多媒体采用《讲不完的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奇妙的故事情节,能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通过故事感知“循环”,加强对新知的理解。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肯定大有裨益,有其突出的作用和优势。例如,我在《数字编码》一课中,我设计出多媒体课件:(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你们写过信吗?知道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吗?生: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师:今天,就让我们一块来看看这些数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大家看屏幕,这里有刘老师写的一个信封,大家看看在这个信封上你们能看到哪些数字?猜猜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我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用直观的事物来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新知,往往是效果显著的。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中位数与众数》一课中,设计内容简单明了的一个招聘故事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由抽象到直观、文图并茂、声像毕俱,形象生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联想。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低年级数学课“时分秒的认识”时,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描述一分等于六十秒,一时等于六十分,学生都很难理解,为什么是进率是六十而不是十或者一百。学生可能要问为什么,而且对于这个进率也只能去死记硬背,这样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亲身去感受,那么所有的知识难点也会迎刃而解的。教学时,教师播放钟表课件,学生会看到一个生动形象的大钟表摆在面前,而且还滴答滴答地响着,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找准一个时间段,引导学生附和着滴答声开始数数,最后不难得出结论“一分钟等于六十秒,一小时等于六十分。”同时,孩子们也真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到底有多长,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受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增加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以往教师往往要准备好多小黑板,把各种练习抄上去,这样比较耗时间,而且形式也受条件限制,不可能多种多样。而在练习巩固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省去了大量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而且可以预先设计好多种题型练习时也能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有目的的有选择的练习,这样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效率也提高了。对有些教难的题目电脑可作适当的提示,对学生做错的可以用设置的一句鼓励的话鼓励以下学生,让他们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
(五)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原来死板的小学数学知识活生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小学生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激励小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的能力。同时,在课件美妙的音乐和精彩动画的熏陶下,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学生的知识和素质,都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提高。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高年级数学课上教学“相遇应用题”时,运用了媒体两辆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的直观动态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通过几次演示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弄清了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之间的关系。再如小学低段教学数“一堆方块有几块”时,由于孩子空间观念较差,很难数出几块,这时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叠方块和移方块的过程,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六)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数学知识有时候是很抽象的,光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而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在这种愉快的情绪下,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难点逐层剥离,学生突破掌握。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并创设了按题配置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省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七)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我们现在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再配以教师亲切的解说和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怎样产生、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产生的疑问,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的知道很多知识,扩大知识面,使他们增长见识。
多媒体是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走向世界的窗口,思维被课件大大激活的学生会给教师以启发。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又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他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现实的生活中的许多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数学知识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数学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然而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现实生活中许多鲜活的数学事例和素材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能使学生了解认识更多的这类事例和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收集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多看多了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材料,毕竟现在家用电脑也相当普及了。比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海洋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又如学了“人民币”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回家上网查询有关人民币的知识,认识不同版本的人民币,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更爱惜人民币。正是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创设释疑问难的突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新内容,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使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参考文献:[]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第二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雍也第六[]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屈原卜居,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一、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本身要创新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自己必须在创新方面做出很好的榜样。教师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明确在新理念下的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带领学生亲自去体验数学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传授知识的切入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真谛。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逐个完成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抽象性,使其富有教育意义、富有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二、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创新教育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从学生的内心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实践证明:数学学习过程越开放、活泼,学生思维就越活跃,大脑的思维发展也就越灵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活动中轻松快乐地掌握知识。主体性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参与。例如在教“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根据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教师篮球比赛中,张老师投中15个球,李老师投中19个球,王老师投中22个球,他们三个谁的命中率较高呢?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造,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老师给的材料大胆尝试测量物体周长。在测量圆的周长时,有的同学是用绳子绕圆一周后测绳长,有的同学想到了把圆滚动一周,然后测量滚过的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最后,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制订统一的目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差生消化不了,而优生却吃不饱。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
总之,教学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要从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等方面着手,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创新落实在教学的始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7
一、着重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变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抓住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 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时引入学具。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 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 还是一种“玩具”。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 既具有游戏的色彩, 又富有比赛的气氛, 学生摆小棒、摆图形, 行动迅速, 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 时而听数摆图形, 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 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 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 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 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 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由教师讲, 再由学生跟着摆, 小棒算式对照, 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 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 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 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 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启迪创造思维
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给足学生时间去发现和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 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 产生丰富的联想, 使思维深刻, 认识升华, 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分数应用题“妹妹比哥哥矮1/6, 妹妹是哥哥身高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 (即条件、问题) , 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 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 进行如下联想:妹妹比哥哥矮1/6, 哥哥比妹妹高1/5, 妹妹是哥哥身高的5/6, 哥哥是妹妹的6/5倍, 妹妹是兄妹俩身高之和的5/11, 哥哥是兄妹俩身高之和的6/11。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创新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 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 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 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如教长方形的周长时, 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根50厘米长的铁丝, 让每个学生用这条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 (没有剩余铁丝) , 比比看, 谁围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 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 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 其周长都固定是50厘米, 这种一题多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特别是对学生的新发现、新创造, 我总是给予充分肯定,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8
一、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不同于别的科目教学, 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和学生的配合相对来说比较多, 实践性的问题也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对要提问的问题进行再加工, 将问题进行装饰, 创设问题的背景,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解“认识元角分”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商品买卖的活动, 有的小朋友扮演顾客, 有的扮演售货员, 这样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就掌握了元角分的转换关系, 并且印象深刻。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 对问题的情境进行设置,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势利导地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
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创新教学
在教学中最不可少的就是交流, 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等,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交流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讨论的时候,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交流探讨, 进而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有句俗语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 共同探讨,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 对内容的掌握也就会更全面。最主要的原因是, 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能够使他们做到敢说, 能够畅所欲言。小组合作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整合, 能让他们在相互的启发中共同进步。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 师生的合作交流比较多, 问题也比较多, 那么教师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进行教学, 让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教师最后根据各组的结论进行最后的总结和补充, 这样可以让学生动手参与到课堂中来,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 加强他们的记忆力。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4—6个人分为一组, 让他们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之后, 每组由一人作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就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由此可见, 学生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因此教师不但要掌握好教学方法, 还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教师, 我们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 最常见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就是马虎, 不是他们不会做题, 而是不懂得检查, 对学习的态度不够认真, 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不比别的学习科目, 它涉及的都是很细致的数字, 并且很容易出错, 这就要求学生要加倍的细心, 认真地对待学习, 因此, 教师可以对这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活动练习, 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的印象。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也要一直强调这方面的学习, 这样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会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国家一直强调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 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更加重要了。总之,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 教师要更新观念, 紧跟社会步伐, 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 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在课堂教学一直强调创新教学, 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得学习知识, 而实践也证明:给学生开放的空间是正确的, 学生的学习空间大了, 思维也就变得活跃起来, 这样, 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有所提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 而应该用于创造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创造这种条件给学生, 让学生多参与一些自己动手的活动, 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思维,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生的思维都很灵活, 他们缺乏的是教师的指引, 因此,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 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勇于创新, 乐于创新。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现代化教学工具不断地涌进课堂教学中来,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有了多媒体教室,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更直观、更真实地为学生展现要教授的课堂内容。多媒体可以将事物动态化,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 多媒体作为新的教学工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他们会对这个教学工具充满好奇心, 对于教师教授的内容也会很用心地去学习, 所以说, 多媒体加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也打破了原有教学体制的限制, 扩大了教学的空间, 多媒体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工具, 因此, 教师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提高数学课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9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 他们的求知欲强, 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 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 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他们来说, 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 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他们学好数学, 会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 既具有游戏的色彩, 又富有比赛的气氛, 学生摆小棒、摆图形, 行动迅速, 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 时而听数摆图形, 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 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 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 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 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 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 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 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 学习情绪高涨, 气氛活跃, 寓学于乐,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 从而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 (自制教具) 等直观形象教学。如, 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在教学“34+28”时, 我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动手操作小棒练习, 学生摆小棒; (2) 先摆34根小棒, 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 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 单根和单根对齐; (3) 启发学生, 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 把10根捆成一捆, 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 再由学生跟着摆, 小棒算式对照, 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 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 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 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 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启迪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 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 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 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时就可以广开思路, 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研究
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教师采取教学方式不利于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积极地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的《 长度单位》 的认识时,数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长度进行比较,如,对书桌、 讲台的边缘、教师的尺子、教师的长度等,这些都是不同的长度,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教学工具对这些长度进行度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学习长度的转换,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的公式和法则,如,乘法口诀表等, 因此,在学习这些公式的时候,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同时,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提问的能力,对于不懂的知识要大声地说出来。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表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对乘法口诀表转换为加法运算, 通过不同的算法,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表的运算规律。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数学教学重视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数学教师要设计一个创造性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角度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圆形的转盘,转盘上有着几种板块,让学生通过对转盘的速度以及角度的观察,认识不同的角度,同时转盘上写着对学生的奖励,因此,通过这种鼓励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篇11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索
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呆板,往往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难以产生欲望。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具有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一开始先帮助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让他们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许多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没有马上对学生的猜测作评价,而是接着引导:“你能自己舉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吗?”通过验证,学生很快自己就发现了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互相讨论,那么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抓住这一良好时机,说:“这节课我摸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这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想探索。
二、鼓励质疑问难,使学生能探索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比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以后,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说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能说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问题一提出来,学生的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回题问题积极高,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更清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没直接讲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而是先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然后问:“在计算这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完以后,继续问:“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你动手拼一拼,看把圆能拼成哪些学过的图形?”我没说拼成书上所讲的图形,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我也没直接讲,只问:“拼成的这些图形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自己在探索的情况下不但很轻松学会了知识,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排除思维定势,使学生爱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课改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内容:有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别一种车可乘4人。(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像这一类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注重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篇12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小学教学
一、积极消除位差效应, 营造创新课堂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 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 消除位差效应, 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 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 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 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 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 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 (如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 , 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 从而产生好奇心, 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 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 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 不同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 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 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 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 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 糖果每千克5元, 彩纸3元一张, 瓜子每千克2元, 气球每个0.1元, 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 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 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对于问题一, 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 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让学生明白其含义, 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课标教材,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 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 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 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 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 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 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 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 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 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 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深入思考, 通过猜测、设想、验证, 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 公式, 法则, 进行逆向推理, 反向进行证明, 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 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 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 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 打破思维定势, 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 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 要重在新和异, 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主办:华中师范大学)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05-25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06-03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08-17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12-02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刍议10-09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10-24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教学07-19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05-23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05-25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