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1
学校是我们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道门槛,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人们对其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与家长在注重学生的成绩的基础上, 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等能力也更加注重起来,而学校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正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一、灵活教学,开启数学创新教学的课堂模式
在过去,我们的数学教育课程模式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教, 学生在课桌上死板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来授课,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安静的课堂学习氛围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的理想的学习场合,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懂的问题不能够积极地及时提出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这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相当不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为此,我个人认为, 开设丰富的数学创新教学课程是相当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一点的,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会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小学生往往不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而,我们可以在枯燥的数学课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元素,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售货员与顾客”的小游戏:选出一名学生来当售货员,假设出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如铅笔一毛三分钱,橡皮两毛六分钱,笔记本四毛五分钱,其他的学生来当顾客,发给同学们一些钱让学生拿着正确的钱去买学习用品,谁正确的话可以设一些小奖励,把铅笔、橡皮奖给谁. 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既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还得到了奖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 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 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动手能力, 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所以, 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 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 ”学生都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 ”(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 ”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细心地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摘要:什么是小学教育?在广义上来说,小学教育指的是对满六周岁到初中前的孩子进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小学教育的意旨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做好初步自立生活准备的初级教育.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创新,兴趣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2
摘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已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其本质目的在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意识,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新课改条件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一、前言
简单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关联,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让小学生体会到改革为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以充分提升。
二、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在小学的学习科目中,数学学科占有很重的分量。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进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也在逐步升高,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发挥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从而主动投身于数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处于较弱的阶段,对于许多数学知识还未能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这一点,而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参与性,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体现出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应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明确自身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进而使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实行,自主的探索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应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分组,让小学生自主的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实现小学生数学水平的进步。另外,教师应深切贯彻创新精神,确保自身教学方式的有效性,避免创新教学的方式流于表面,而不能进行深入贯彻,造成小学数学教学停滞不前,而阻碍学生的进步。例如,在学习《比一比》一课时,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行进行探讨,从而发挥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有助于小学生数学水平的进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发挥出创新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的产生能引领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小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对学生内容的放映,充分吸引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能够乐于进行数学学习,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而忽视小学生的自身兴趣,这致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难以产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恰巧能够改善这一状况,让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出不同的图形,让小学生对于不同图形能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
(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性,引发小学生的共鸣情感,让小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到数学知识,并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寻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应为小学生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增强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应对小学生进行充分引导,确保小学生的正确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理念能够落实到实处。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实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取得有效进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应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发挥出教学手段创新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汪胜奎.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79-180.
[2]宋金胜.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188.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教学内容;方式;情感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至上”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零回应,对于知识也是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小学生永远找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因此,创新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准确地把握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内在联系,同时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和需要,准确地找到小学生和小学数学的切合点。另一方面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储存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巧妙地与其他学科迁移、渗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1.转变教师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数学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发现、探索,从而创新。创新教学,一方面注重观察能力培养,善于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风景”;另一方面要注重探究能力培养,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交流,发展个性。教师则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讨论,适当点拨,拨开迷雾,开拓思维。
2.转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應用,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动感和魅力,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而且还能帮助老师把一些难以用语言形式表达的问题用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
思维。
三、教学情感的创新
教学情感的创新包括民主、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所以,创新教学中,一方面师生和谐、平等的情感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学习效果都是有影响的。教师要课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小游戏,自己则作为一个大伙伴参与其中,加深接触和了解;另一方面,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用情感“包装”数学,用情感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点燃师生之间的创造火花。
参考文献:
王建军.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9S).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第八小学校)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 篇4
一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创新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创新, 我们先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性存在的问题。首先传统教育上,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对立的, 多数学生是怕老师的, 从而对学习数学不热情, 老师单一地作为一个教育的传达者, 他们树立的形象往往都是严厉的、权威的, 很难和学生平等讨论数学知识, 仅仅在课堂上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扩展, 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下降。课堂学习效率都不高, 课堂以外, 小学生是很难掌握自己的学习控制力的。其次, 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能力差,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 老师仅限于在讲台上讲课, 完全按照教案教学, 对于教学重点的讲解也不生动, 缺少互动, 只是把知识直接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 学生只是一个被动者, 无法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探索, 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创新必须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学互动, 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只有把学生的地位放在和自己同等的地位上, 在课堂教学中要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在知识本体为基础的情况下, 激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并耐心认真地给予指导。当然, 遇到错误的观点也要用适当的方法指正。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存在的疑惑和问题, 应及时地反映给教师, 教师通过专业的知识给以解答讲解, 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加强, 才会有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同时, 在教学课堂上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高效有成绩的教学活动在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 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才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 才能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途径
第一, 当今在教育的不断创新下, 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 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突破, 在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多多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中出现的问题给以指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解放学生的双眼, 开拓学生大脑的思维, 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直观的方法无法使其加深印象, 适当地通过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他们的操作培养他们的学习乐趣, 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当他们在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的时候, 他们会感觉到学习的知识是那么的有用, 从而对学习数学的乐趣自然地提高了。
第二, 对于学生来说, 减负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 但是现实中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了吗?如何减负教师们也在研究探讨, 减少作业量就可以达到减负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不能。学生在写作业的同时老师也在批作业, 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不高效率的工作当中, 学生完成作业往往是以完成为目的, 达不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有些小同学甚至用抄袭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如何留作业变得至关重要, 作业不单单是写, 也可以做, 题材要有新意, 多留动手和写作结合的, 可以把作业时间放宽, 让他们通过作业学习到知识也学习到生活的方式,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第三,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知识的学习是具体的、形象的,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应当结合生活情景, 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概念, 有实践的体验, 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但现实中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与生活关联的知识, 这需要通过老师的创造和观察, 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相关知识。就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老师在教他们加法的时候, 常常用水果举例子, 进行互动, 引导教学。这也正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学以致用, 从生活出发学习到的知识再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这也是每个教师想要看到的结果。
三结束语
总之, 在小学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反问和思考,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在我们的教学中充分了解小学生特点,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 发现自身不足,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理念和水平, 形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素养的合格学生。
参考文献
[1]颜祥.加大教改创新力度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读与写 (下旬) , 2012 (3) :169
[2]黄锦姝.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重建[J].小学教学参考, 2009 (21)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5
【摘要】人类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不断发展的。而创新是源于人才的培养,只有高科技的人才才会有所创新。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离开了教育难以谈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切人才的出现都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学生的养成和习惯都是在基础教育上,学生从小就要打好关键的基础。我们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更是关键的关键。数学是具有思维发展的学科,它以严谨的思维比较恰当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不断成为科学的顶端人才。笔者在本文重点阐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不断发展的。而创新是源于人才的培养,只有高科技的人才才会有所创新。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离开了教育难以谈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切人才的出现都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学生的养成和习惯都是在基础教育上,学生从小就要打好关键的基础。我们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更是关键的关键。数学是具有思维发展的学科,它以严谨的思维比较恰当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不断成为科学的顶端人才。下面就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特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创新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思维空间,他们才能够去想象和联想应该想的`东西,他们的活跃思维才能得以施展。素质条件的教学就可以极大地使学生进入到创新的优势环境学习中,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创新特长,敢于想象创新。而传统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丝毫的创新意识,他们只是极其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记忆,他们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未被书本上知识的规律。这就极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现代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意义,在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教学的环境创设,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导语营造一堂课的教学气氛。比如,我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的时候,我把20个不同颜色的篮球按照红、粉、绿的不同颜色编成号码。然后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序号来考老师,老师就会轻松地说出它们的颜色。通过这一表演,学生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对这一堂课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就非常有利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也步入了创新的参与中来。创设新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主导作用。”由此,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教师要把各种问题的思考都要引导学生来完成。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做到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精神。1.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传统的教学学生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他们认真地做着老师讲的课堂知识,他们丝毫没有想入非非的问题,认为老师是唯一的主宰者,没有可疑问的问题,只有老师才是唯一的,是知识的尊崇者。因此,教师要明确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象和猜测问题的形成,给他们创新的空间。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时候,我便问及学生道:“同学们,看看你们感觉应该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只要你们感觉有疑问就可以放开心理的阻拦,大胆地发问。”于是,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是怎么进行计算的?它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等等。这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发问。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了。2.给学生一定空间。数学的特点就是比较抽象,学生自然感觉到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让他们勇敢地走进分析中。培养他们的敢字精神。比如我在执教“时、分的认识”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对时针所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于是我就指导孩子们结合教具钟表的模型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和探讨,很快就得出了统一的答案了。许嵩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实践策略 篇6
小学数学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枯燥无味的,如果不及时想出应对策略,学生的成绩可能会直线下滑,最终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可见,创新对于数学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和积极性是创新教学的主要目的。小学生对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还不足,所以教学的创新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进行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一个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班级中学习气氛是否融洽与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老师与学生以朋友的关系进行交流,可以使学生不必过分紧张,放松起来,这样学生的大脑才会更加灵活,无拘无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潜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习成绩自然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可见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需要老师认真对待。
二、多变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凡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也是如此。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过于死板,仅凭老师和板书就讲完一堂课,长此以往,会减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老师应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竞赛、速算比赛等,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速算比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从中积累計算技巧。在课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心得,与同学们分享,共同进步。
三、多元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任何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情而对其失去信心,应该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这样对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才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不足,逐渐完善自己。
小学创新教学势在必行,是每位老师应尽的责任。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地培养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刘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7
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倾向, 是推动学习和创新的潜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育应强化儿童对公众模式本能的好奇心。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 就能主动地去钻研, 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 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 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 作为教师, 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 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数学老师应鼓励儿童去了解他们周围世界中的数学。比如, 可以给学生一份最新的体坛周报, 让他们将某一段中的所有数学用语全部找出来。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 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去观察, 他们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形、数、几何、概率的基础。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要做到这一点, 最好采取讨论、交流的方法。
2. 营造和谐氛围, 合作交流。
就数学课堂教学中那种常见的师生间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形式, 既有其明显的优点, 如有明确的对象性与目的性, 但其缺点却是显然的:学生参与者寥寥, 常常是不经意中弱化为一位教师与极少部分好学生的舞台剧, 而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 这样的形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创新教育不是只针对个别好学生才进行创新, 其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 这才符合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只有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意见, 甚至是激烈地争论,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合作学习常见的形式是小组讨论, 它最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讨论时, 学生间是平等的, 学生的情绪比较放松, 容易各抒己见, 甚至从各个角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摩擦与碰撞往往会启发创造的火花。小组讨论前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因为经过独立思考,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 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于是他有话可说, 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 提高讨论效率, 也可以克服讨论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3. 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创造因素。
有人认为开展创新教学, 没有创意内容的教材, 很难开展好课堂创新教学。依赖教材的消极认识, 也是课堂创新教学开展之障碍。小学教材是根据教学编排的, 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从科学的角度讲, 教材应该说潜藏丰富的创造因素。但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 不可能适应每一层次的所有学生, 如有的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潜藏创造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例如教“高矮的比较”这节课,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如何挖掘教材, 把教材内容转化成学生身边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富有挑战的问题, 调动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教师不依赖教材安排, 设计以下问题:说出你认为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每个同学都能说出, 发挥其主体性) ;各小组长负责选出本组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让同学在走廊选, 参加实践活动) ;在各组选的基础上再选出全班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请同学上台操作) ;二人比高矮, 三人比高矮怎么办? (建立概念) 看图形, 三只小兔分别站在不同高度的领奖台上, 你认为谁高?说出理由 (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创设创新意识的情境, 让出充足课堂时间给学生相互讨论、探索实践、比较说理等活动为学生打开创新活动的智慧之门。课堂呈现学生踊跃参与, 高潮迭起, 创意不断。可以说, 开展创新教学。挖掘教材潜藏的创造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是最关键的一环。
4.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式, 必须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 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 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 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 看还剩几个角, 比一比, 看谁的剪法多?”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创新教学 篇8
一、应用题题材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 既要尊重教材, 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 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有机的切入点,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例如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时, 老师提供给学生几条信息:苹果有20筐, 梨有12筐, 苹果比梨多8筐。然后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就把学生带入了身边的情境中, 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使应用题有了“应用味”。又如, 教学“连乘应用题”时, 先让学生数数教室里有几个小组?每组有几张桌子?每桌坐几个人?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这样从本班实际情况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编题构造例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也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
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便于对他们思维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训练。其实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很多, 关键是学生能否感受到, 并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摆脱习惯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解题模式。例如, 一间房子地面用边长为3分米的方地砖铺地, 共需96块, 如果用边长为4分米的方地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由于受新学的知识———比例应用题的干扰, 部分学生会且只会用反比例解:3×3×96=4×4×x, 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去解, 于是又有了以下几种:3×3×96÷ (4×4) , 96× (3×3÷4÷4) 或96÷ (4×4÷3÷3) 。
三、应用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传统教学的应用题的例题呈现, 一般是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 改变准备题的条件或问题, 出示课本例题, 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呈现方式:读题审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解题思路。这种呈现方式单一而封闭。那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例如, 通过呈现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信息的选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 一开始就呈现了两条信息, (1) 少年宫舞蹈队有20人, (2) 少年宫合唱队有69人。要求学生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形成了四道完整的应用题。这样通过呈现信息, 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复习题、例题和尝试题整体出示, 从而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较好地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信息, 编题目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又如“两积之和应用题”教学, 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体育物品价格的调查, 然后创设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情景, 应用表格式数据, 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来呈现应用题, 这样借助“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实际问题, 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的调查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 让学生在为学校出谋划策的过程中, 愉快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多样的、灵活的呈现应用题, 能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 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适时予以点拨,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9
一、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调查表明: “学生不喜欢学校的第一位因素不是课程的压力, 而是师生关系, 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公平、鼓励和表扬。”因为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这个潜在的和谐环节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 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 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或开展其它活动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 更加融洽。另外, 教师还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 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 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 形成一种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良好互动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事实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 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二、拓展应用, 变式训练, 拓展创新空间, 培养创新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必要时也可让学生自行设计, 或增设开放性的练习, 打破模仿例题的思维定势。对习题变换条件或结论设置背景, 复杂化等变式训练, 也是对所学新知的拓宽应用, 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式,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新的思维火花。例如, 在教学“5”的认识一节时, 让学生用同样长的小木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 结果有的学生摆出了五边形, 有的摆出了“本”字, 有的摆出了棱形 ( 两个共用一边的正三角形) ……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又如, 在教学工程应用题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修一条防洪渠, 甲队15 天可完成, 乙队20 天完成, 请同学们补充条件和问题, 再解答。结果学生编出了多种形式的变式习题: ( 1) 两队合作, 几天完成? ( 2) 两队合作, 几天可完成这条渠的一半? ( 3) 甲先做5 天, 剩下的由乙队单独做, 还需几天? ( 4) 甲队先做5 天, 剩下的由甲、乙两队合作还需几天……又如, 联系生活实际, 问学生根据班上一位学生的年龄9 岁和他爸爸的年龄36 岁这两条信息, 可通过一步计算求得什么, 通过两步计算知道什么信息?
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 可以设计如下形式: ( 1) 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 说算理、看图编题等。 ( 2) 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 3) 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 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 4) 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 不拘一种形式, 不局限于一种途径, 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创新, 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
允许在解题过程出现多种解法, 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 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 更可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 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 当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 进行了如下教学: 不让你们使用圆规, 你能画一个圆吗? 生1: 用手夹着两支笔, 一支扎在纸上, 另一支在纸上用手旋转一周就可以了。生2: 也可以这样, 右手夹着两支笔不动, 左手把纸旋转一周就可以了。师: 让你们在操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圆, 应该怎么办? 生3: 两人拉紧一根绳子, 一人站在那里做圆心, 另一人旋转一圈。师: 这种方法很好, 有创见。生4: 不用两人, 我一人就行, 我站在操场上用竹竿扫一圈就成了。师: 你的方法的确很好, 如果既没有绳子又没有竹竿该怎么办呢? 生5: 同学们手拉手排成一排, 排头的同学做圆心, 排尾的同学旋转一周也可以。师: 如果要求画的圆再大一些。比方说在一个城市的外围修一条圆形公路应该怎么画圆呢? 生6: 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放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在城市的边缘放一辆坦克, 发报机不断给坦克发信号, 开坦克的人根据信号的强弱开动坦克画一圈。马上有学生反对, 说遇到河流、建筑怎么办。生7: 把坦克换成飞机, 边飞边撒石灰。多个学生反对, 有的说石灰不到地面就看不见了, 有的说会污染环境。生8:先找一张城市地图, 用圆规在上面画一个圆, 凡是圆上所碰到的建筑物都写上“拆”, 碰到河流就架桥, 这样就行了。
总之, 培养创新人才是课改的根本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各环节中, 都应注重渗透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必须以创新的姿态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有效的数学创新学习活动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在动中学,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探索中学到知识并由此展开,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最终主动学习数学, 取得好的成绩, 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乐趣,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雪焕.有效利用多媒体,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2) .
[2]张彬杰.关于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J].新课程 (上) , 2014, (06) .
[3]朱冬琴.要善于从学生错误中反思教师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A) , 2014, (03) .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10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 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 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在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精选生活素材,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 体验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 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另一方面, 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 特别是数学的思考, 这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之一, 其本意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强调学习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 这就是数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 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同时还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近年来, 课堂教学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然而, 由于认识的局限、理解的偏差, 一些教师片面认为凡教师讲解、教师示范都是错误的。要知道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持点, 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也应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1. 主导情感和态度。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来不得半点偏差。但是, 在某些时候, 结果的正误远不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来得重要。“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评价, 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关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采用激励性语言, 更多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期待、表扬和鼓励。有情有趣、有通融余地的教学, 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主导探索的方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 有疑才会去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而引起的, 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 将那些中等难度、与学生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根据教材特点, 选择恰当的时机,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与需要学习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 以提高教学效率,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经历过程, 体验和探索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时的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 从而发现知识, 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而体验学习, 则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 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 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使他们积累活动的经验, 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 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率, 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向主动、积极方面变化, 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生离开学校后, 真正能留存于个体脑海中的具体数学知识、技能往往很少, 但数学方法、策略、思想方法却深深沉积于学生内心深处, 成为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数学文化价值集中体现的一方面, 较之于知识技能而言, 思想方法更为内隐, 常潜伏于许多看似普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需要教师敏锐地予以捕捉, 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在认知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遇到障碍时, 利用类比, 常常可以从另一类可比的事物中获得启示,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小学教材中类比的应用极为广泛, 小学阶段可渗透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十几种, 有的适合在低年级渗透, 有的适合在高年级渗透, 而有的应贯串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小学生由于受智力水平、心理定式等影响, 技能的迁移较容易, 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较难。因此, 教师在渗透思想方法时要注意因势利导, 使数学学习更有效。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 不管模式怎样不同, 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 (课堂价值) ;回归本体 (数学学习) ;回归落点 (学生发展) 。让我们共同理性地反思已经走过的改革历程, 着力于新的、有意义的实践与探索, 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 课堂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11
关键词:环境;创新;自主学习;方法
一、和谐平等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和课堂。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活跃、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教学情境尤为重要。教师不光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伙伴和队友。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分成小组,互相量身高,并且記录下来,然后比较一下谁最高,高多少。这样做既能带动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又使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入课文的内容,讲解并且练习。
二、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知识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情境。教学过程中需要一些特定环境作为教学的载体,诱导学生感知、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们喜欢的一些活动,比如猜谜语、音乐、游戏等,或是通过一些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形成悬念,令学生积极进入到学习中去。先人有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知识的获得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因此,合理正确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很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逻辑地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例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星期天,王源、张牧言和魏博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王源花了这笔钱的32%,张牧言花了这笔钱的,魏博花了这笔钱的0.35倍,他们谁花的钱最多,谁花的钱最少?”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设定,学生开始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学过的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相关知识来进行比较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实现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
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操作,有利于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角,多利用一些教学用具,比如小图、小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的经验和感受来探索知识,激发创新欲望,从而获得知识,这样就实现了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教材中对于概念、性质、公式、法则通常都是给一种操作方法,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在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思考并且解决问题。最后小组讨论,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实现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当前社会,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当然,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正是社会需要的。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小学时期正是创新意识形成的最佳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传授者的作用,多给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和建议,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边晓凤.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大观周刊,2012(30).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创新性教学 篇12
一、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创新意味着对旧有模式的突破, 因此进行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首先需要调动学生的质疑,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发生成一定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当学生的这种质疑品质形成后, 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习惯于提出异议, 破旧立新。数学课程的学习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因此非常容易创设一定的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课程时, 教师首先提供一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并举例 (如等) , 然后让学生练习, 尝试对不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进行转化 (如等) , 学生通过除法计算, 会发现无法算出, 这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过渡性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怎样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等, 这种截然相反的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分数化小数规律的猜测与质疑。通常, 缺少先入性知识背景的课堂问题设置, 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疑问, 甚至会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的解释,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提高自主创新意识
近些年来自主探究教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 小学数学教学使用自主探究式教学,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角度讲, 探究有着严格的操作步骤, 比如简单的“假设-操作-验证-总结”, 探究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学习“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尺子、小刀、绳子、水槽、沙子、酒精灯等物品, 让学生想办法测出土豆的体积。这种具有趣味性的探究活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再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 分组进行举例讨论其中的规律,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经历主观猜测、自主操作、相互验证、联合总结等过程。有些教师会忽视探究总结阶段, 殊不知总结是探究的重要组成环节, 我们说创新不是盲目进行的, 也是有章可循的, 教师的总结恰恰是学生对创新思路恰当与否的良好引导。
三、进行一题多解训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有着严格的逻辑体系, 但是作为基础性学科, 其应用性也决定了答案的情境多样性, 因此一题多解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而发散思维则是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一题多解在小学数学中最常见的就是简单的行程应用题。例如: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 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 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求出每辆汽车各行驶多少路程, 然后相加;将两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相加, 然后相乘;使用方程进行运算等等。发散思维训练意味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 这本身也符合数学运算的转换思想, 比如小学四则运算的加法乘法转换与减法除法转换, 甚至乘法除法的可逆转换。比如有教师曾经用“189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来引导学生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来理解出“189里包含多少个7”。一题多解也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竞赛形式开展。这也迎合了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运用, 深化数学知识认识
我们说“学以致用”。对于像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运用, 学生很容易接受并领会, 但是对于抽象化的数学知识, 很多学生不善于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运用, 这阻碍了学生多样化使用知识的能力发展, 也即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外学习使用数学知识, 比如学习了人民币的知识, 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 让学生拿着一定数目的零花钱去买一定的物品, 并记录下来每件物品的价格, 然后上课时进行分享体验, 加深对人民币数额的加减算法。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认识, 活学活用, 对于创新思维的发展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刘克辉.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考试周刊.2008 (3)
[2].林志明, 刘军英.小学数学“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师.2005 (12)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08-2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05-25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08-17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12-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23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刍议10-09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10-24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07-15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10-12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