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通用12篇)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明确阐释:“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阐述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的解放, 是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填鸭式”状态的打破, 是对小学数学教师履职尽责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的根本主旨, 对于小学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 积淀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能力很重要。
一、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阐述告诉我们, 人们要解决一个问题会从提出一个问题开始, 而能够提出新问题是源于思考问题的结果, 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所思, 才会有所疑, 有所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小学生天生好学多问, 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同样会有许多想提问的问题, 他们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恰恰是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提出数学问题的做法, 积极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 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
二、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思维, 就是培养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求问题, 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以不同于老师的对于问题的求解方式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 获得“异曲同工”的收获。
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 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的, 这是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必然要求, 而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则适应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逆向思维顾名思义, 就是突破习惯思路, 能够从相反的思路或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 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显现。
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一是要启发和锻炼。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 创设问题情境:“某小学387名学生集体出行。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 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 (人) 43<45, 从而得出结论, 这时, 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 用45×9=405 (人) 405>387, 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 打破思维定势, 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二是要发现和保护。学生的逆向思维时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出现, 教师千万不要限制和规制学生的逆向思维, 即便是这种思维的萌芽, 即便是这种思维很可笑不成熟。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都十分敏感, 教师不经意的言语和举动, 学生都会很上心。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创新思维火花的出现, 教师要及时给予赏识和鼓励。
三、引导和锻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
小学数学学习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运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培养其认识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来增强形象具体的认知, 把数学知识灵活起来,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和锻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依靠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材的内容虽然是固定的, 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应该是灵活的。为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思维, 要求教师改变“照本宣科”的教法, 变之以加工处理, 给学生创设有益于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首先是根据学生所能具备的观察能力,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提炼教材和组织备课内容;其次是根据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来设计观察物体、观察方法, 提出观察要求;处理教材;再次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思维空间调整教材。如讲授“观察物体”这一课, 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主题图教学作以灵活设计, 将实物观察引入课堂, 让学生感受对同一物体做不同角度观察的体会。这样的引导方法无疑启发了学生对观察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角度不同作法去观察, 进而获得不同的观察印象,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换角度思维的启示。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 不但能顺向思维, 更能逆向思维以解决问题, 让学生懂得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放飞想象, 就会有不同的求证办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创新思维体现为教师的教学观念, 也体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学习,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霍廷荣, 李艳林.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5 (05) .
[2]梁倩.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 2011 (07) .
[3]王月琴.小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之探析[J].学苑教育, 2014 (17) .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 篇2
浅谈创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概要】
创新学习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拨归纳;拓展练习;归纳反思。谈一谈它的教学策略:)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创设问题情景,迸发创新火花;强化合作学习;强化思维训练。
【关 键 词】
创新学习、开放性的课堂、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激发创新兴趣、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教学随笔》《教学随笔》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要把最好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那么,这“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学习的培养。
一、创新学习的优点
创新学习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受教材的局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各种教育资源中选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三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教学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出学习主题,并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想探究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进行回忆,从而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使新知识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找出生长点。
(二)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一般包括学生自学质疑与小组合作探索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在自学质疑中,以数学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为基本线索,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去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用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教材、获取知识。同时,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还应通过积极思考、质疑批判,主动提出新的问题。
小组合作探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1)展开小组讨论。(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操作活动。在小组操作中,应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操作的方法,并把操作与观察、思考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在操作过程中获取信息、探索规律,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索的情况概括起来在全班进行交流,提出各组的观点和结论,展示小组探索的成果,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合作学习。
(三)点拨归纳
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进行点拨归纳,一是可以通过教师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把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疏通学生的思路,促进问题的转化。二是应抓住重点、关键问题进行强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牢固、清晰地储存起来,为今后有效地学习其它知识提供稳定的支撑点。三是对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拓展练习
在创新学习课堂练习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练习内容。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在练习时,教师既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善于交流,敞开自己的思想,学习别人好的解题策略,优化思维过程。
(五)归纳反思
归纳反思是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总结性环节。它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和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全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其主要方式有:一是让学生对全节课的知识进行概括性的回忆和归纳,完善认知结构。二是对学习的方法进行总结,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对问题探究的思路进行反思,进一步优化思维过程。四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渴求继续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下列一组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体验:(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懂了哪些问题?(2)我们是怎样去探索圆的特征的?(3)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心情感觉如何,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创新学习教学实施策略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
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完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其次,要鼓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新变异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迸发创新火花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创设信息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师提供“甲乙两人要合作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0天才能完成,乙要8天才能完成”的两个条件,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甲、乙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
(2)、甲单独做三天后,由乙单独做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3)、甲单独做3天后,与乙合作剩下的工程,两人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4)、甲每天比乙少做多少?
(5)、乙每天比甲多做多少?
这样,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题,然后又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在这
种无任何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对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创设探索情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新力,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要素。
3、创设猜想情境。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和试探,迅速地判断和推理,力求一下子契入问题的关键,迅速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求异情境。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如: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大客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小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大客车每小时行30千米,经2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45 ×2+30 ×
2(2)、(45+30)×
2经过教师的努力点拨,有学生明白“速度和 ×相遇时间=总路程”。这样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三)强化合作学习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具体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第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三是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四)强化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多起点、多角度、多方向展开思维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办法有:根据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条件;根据条件提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通过对复杂数量关系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学习;实验;研究
在小学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已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视为一个重要课题,这个课题的进展关系到小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创新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向,这个转变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新课改作为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显示出强大的教育改革决心,创新是此次新课改的重要体现,需要将每一项工作细节落实到实处,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热情,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以最好的姿态去接纳数学知识,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行列。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数学学习中将自己的潜能彻底激发出来。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践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可以了解学习数学的长远意义,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十分重要,孩子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接触到的最初事物有个具体印象,如果这个初级印象良好,则有助于日后的深入研究。
一、创设独立自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关注一切具有新鲜感的事物,甚至于有些事物他们并不了解也没有目睹过,因此会带有探索意味的去寻找关于这项事物的特点,因此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热情,鼓励他们寻求的信念。问题情境的创设适用在课堂导入的主要环节,数学学习的过程可能会遇到重重困难,因此需要格外重视课堂的导入,这始终关系到学生能否对整堂课拥有学习兴趣,教师们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格外注意多项问题。首先需要注重课堂的趣味性,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例如参与的对象可以设置成大家耳熟能详的喜洋洋、灰太狼等动画形象,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关注关联性,所设计的题目应该与学生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符合日常的生活特点,这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最后是具有探索性,题目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悬念色彩,让学生们一步步揭示答案,吸引学生们及时跟随老师的思路逐一探索。
(二)创新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际环境的创新和模拟环境的创新。教师在传授学生们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将课程教学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引入相关联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用心去感受、去实践效果是最好的,例如讲解到大自然题目时,可以引领学生们去室外进行学习,让他们主动亲近大自然,使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习;在就是讲课的过程中应该随时模拟真实氛围,通过讲授的数学知识结合着相关的故事及播放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加以实现。
二、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平台
(一)提供创新素材
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的过程不能只停留于课本内容上,还需要多涉猎教学素材,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络上寻找相应资源,通过对形式、多内容的取材来满足丰富多彩的教学需求。当前素材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选择起来较为困难,同时也容易选择出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这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健康型教学素材,符合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体现出社会正能量;还应该注重实际,充分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让学生们了解素材的实质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再就是起到辅助性作用,可以对正常的教材内容加以深化。
(二)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例如解题思路的创新、数学题目思考方式的创新等,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模式,旨在为学生们提供能力培养的模式。
三、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一)教学设计结合实际
教学包含着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计也包含了两个方面,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的实际设计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因此对教师们的创造性和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保证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心理特点,保证其与教学过程相适应。
(二)创新教学方式
全面发展是一个主要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忽略学生的本质特点,往往只是关注学生们某些能力的提升,所以只关注文化课的影响,最终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主的思维模式,更加无法体现社会价值。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时刻体现全面发展的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数学教育有机结合,体现出创新性特点。可以关注分层教学模式,学生们虽然在相同的年龄段,但是自身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这就是个体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式,让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加进步,让后进生有较大的能力拓展空间。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发展经过全面解析,完整的体现出当代素质教育的综合特点,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专注于能力的培养,这是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在双重目标的指引下,教育的面貌日益更新,为学生们创设出思维拓展空间,并且营造出优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可以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建芹. 高年级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164.
[2]马伟中. 打开学生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 江苏教育研究,2015,34:29 -32.
[3]陆求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对策[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10-113.
[4]郭微. 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对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探索[J]. 成功(教育),2013,05:104.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 篇4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并不能仅依赖于模仿和记忆, 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以育人为主要目的, 假如教师只关注数学教科书中现成知识的输出, 只能抑制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探索欲。所以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学习, 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智慧。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或现实生活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出类似于学术研究的良好情境, 运用学生自主独立的一系列探索活动, 得到知识、技能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尤其是提升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群体的自我探索欲与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帮助。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平等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其自主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所以, 探究性学习是师生双方均能参与其中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 开放性
表现探究性学习内容的并非是特定的知识体系, 而是源于现实生活, 其范围广泛, 所学内容既可是本学科的,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 侧重实践与研究。即使已经确定了学习的主题, 但对研究的定位、目标、切入点、过程、方法等方面均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能展示出学习者的个人才华。
2. 自主性
学习者在选择课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报告、展示成果等过程均需由学生自主操作, 具备了相当大的自主性, 而教学者只起指导性、协助性的作用。
3. 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注重引导学习者自主地探究实践, 要求其关注自身生活以及社会生活, 能够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 过程性
学习者通过探究式学习, 能够获得丰富的体验、感悟, 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三立足探究式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1. 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观点是:学习者的认识发展在实质上就是在观念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之后通过努力实现新的平衡状态的一个过程。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设置问题情境, 在新知识与学生的求知心理间形成一种不平衡与不协调状态, 从而将学生引入和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应当注重从小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出发, 让学生觉得问题和旧知识有联系, 但同时又是十分新奇的, 因而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从而促使学生们投入思考和探究, 同时又使他们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不足, 激发出其强烈的探究欲。实践证明, 凡是有启发性的故事、有意义的实际操作、鲜活的生活实例等, 均能为学生设置出理想的数学学习情境, 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探究心理, 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 开展合作探索以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为基础, 培养其进行合作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以各学习小组或者全班为单位, 展示出个人的思维能力, 并通过彼此的合作交流, 进行取长补短。在教学中, 笔者将水平不同的四位学生分成一组, 编好号并选出组长。在开展分组讨论时, 组长负责安排组员按不同编号顺序实施讨论。在讨论中, 小组中选出一人为主发言人, 其他人则加以补充, 一旦有不同意见可相互辩论。这样一来,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就能共同成长, 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切实尊重, 满足了其主动探究需求, 这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调控、合作等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3. 引入自主学习以促进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之下, 自主地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调节各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动机是要促使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 而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促成学生积极探索的外在动力。为此, 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探究式学习常常会经历从探究到失败, 到再探究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必须注意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保护与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要强化学法指导, 让小学生学会如何去正确学习, 这是培养小学生群体自主学习能力的重点。数学教师应当从小处着眼, 从教学中的细节入手, 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想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其不断探索与总结学习的方法, 从“学会”真正转变为“会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小学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笔者深切体会到探究性学习能够适应现代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切实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 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在最大限度上创造出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机会, 为其提供自我表现的良机, 让其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真正内化为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摘要: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等探索性活动以获得探索精神与创新的能力。这一学习方式已成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并提出了立足探究式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乔惠娟.学习策略是高效率学习的关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5
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河北卢龙●马金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取得了成功。学生如果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投入其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推进学生高效地完成自主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习到新的知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能表现出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那才真正是“乐学之下无负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以前由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很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若要进行创新,教师一定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掉以前的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学会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做一做”、多“说一说”,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我认为应该转换教师角色,大胆地放手,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感知中领悟到知识。
二、创造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活动不仅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尤其是小学生,他们都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对那些实际问题,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获得了学习成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出规律、概括出特征、掌握住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在体验中领悟到数学,学会想象创造,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设置出带有游戏色彩的情境,让新知识能够在游戏活动中体现,这样,通过游戏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更渴望学习到新的知识,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情境之中。通过玩游戏,学生得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在做课堂练习时,组织1 分钟快速答题游戏:教师准备出很多的数学口答题,把全体同学分成几个组,每组选4 名优秀同学作为答题代表;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由各组参赛的同学来抢答,以积分多的为优胜,或者每答对一题教师就奖励一个小礼物,多的组为优胜。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游戏中精神会高度集中,而且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不少知识,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学习的劲头。
四、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起来,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无疑会给数学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能够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很大地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鲜艳的颜色、可爱的图像、逼真的音效都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引入猜想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猜想环节带入到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等都有很大好处。在教学中,有时我特意将课讲得留有余地,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去猜想、去研究、去探讨,然后再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我发现学生们的想法多了,给出的答案也多了,课堂也就更活跃了。所以,我又借机给学生设计出开放性的练习题,让他们练习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深化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沉浸在猜想的成功之中。
六、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带来心理求知的极大动力。所以,我经常从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给出正确的解答。这样,学生对自己取得的一次次的好成绩会感到由衷地高兴和骄傲,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们也明白了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有希望,就能成功。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科学地设计学习实践活动,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发学生猜想的意识,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主观上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学习,愉快地去思考去活动、去成长。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最佳状态,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河北省卢龙县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实验与研究 篇6
一、小学数学
有些家长总是认为一个刚上小学的几岁小孩,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学不学无所谓。抱这样的观念,就有可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是奠定人一生基础的重要阶段。它是行为、知识在大脑中形成雏形的时期,影响人日后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数学培养着学子的思维力、创造力、逻辑能力。试问,在社会中立足的人哪一个不需要逻辑能力?再者,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看不清、摸不着、但是没有它,人类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正如华罗庚所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存在着数学的显现。”
综上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是何等的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白自己身担重责,在教学中尽职尽责;作为一名学子,更应对自己日后的人生负责,努力学好这门学科。但是,现实中,小学数学教学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比如老师“满堂灌”。在课堂上,老师按照自己的备课本喋喋不休讲完所有内容,根本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下课铃声结束一堂课。比如学生学习狂做题。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中成为优生,购买大量的学习资料。学生只是麻木机械地做题,好像从未想过为何如此解答。许多家长还将孩子送去培训机构学习奥数,虽说这样锻炼了脑力,却使孩子的星期天在题海中度过,这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极为不利。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人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强的动力,取得更好的成就。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探究学习的任务仍很重大。
二、小学数学创新研究
小学数学大纲中提过,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以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闪光。卢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那么,在课堂上到底如何做才能活跃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
(一)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
还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总是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喜欢在仅有的空间内动来动去。老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习,体会其中的乐趣。也许这样能利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接下来就以循环为例看看到底效果如何。
老师在讲到“循环”这一课时说: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小鹿出来玩了很久了,一看已经下午了,它赶紧往回跑,不过它太小了,三个小时过去了,它才跑了两里地,还有一个小时天就黑了,可是离家还有一里地,小鹿能不能在天黑前赶回去呢?到底离家还有多远呢?说完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了起来。老师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出了“循环”的概念。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对漫画性的人物又有高度的热爱,老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上课形式多加变化,引导师生互动
在过去的课堂中,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甚至有可能是畏惧,对老师的提问更是以书本为主,毫无自己的认识力,总是害怕自己的错误回答引来老师的指责与同学的嘲笑。现在我们应一改这种传统,使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展现真实的自己。就如老师在讲完故事,引出“循环”的时候,要求学生想象自己身边还有哪些循环的例子。“我家墙上的钟表”“街上汽车的轮胎”“妈妈在公园买的风车”等等。不同的声音接踵而来。这样就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也会慢慢适应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同桌演练、玩游戏的方式。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应做到公正,一视同仁
人非圣贤,看待世间的事物总会带有偏见,老师也不例外。对待成绩和表现好的学生他们总是能够耐心传授,但有时对待差生就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会使有些学生感觉自己是被抛弃、不被重视的,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兼顾,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加以鼓励、指导。排除他们畏惧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摆脱愁学的困境,进而乐学、好学。
三、小结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数学是一种语言,在人们交流与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也是一种精神,理性的精神。学习它,学好它,已经是必然趋势。让我们在创新的研究中一起学习,一起开启我们的思维,为新一代的学者奠定人生之路。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 篇7
1 巧设意境, 培养兴趣
在小学中, 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很容易受到一些外界条件影响, 产生激动、兴奋的心理, 从而萌发出对事物的探索心理状态, 故而, 合理创新的学习环境,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乐意接受的导课环境, 并成功地让学生集中精神与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促使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 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上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经常会根据教材来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故事情节和笑话等方面的内容导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例如:笔者在对小数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导课教授时, 都会这样做, 教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 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师:“喜羊羊和美羊羊是好朋友, 听它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呢?”课件播放语音故事:一听故事, 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故事中涉及到住村东头种村西头长方形土地的喜羊羊和住村西头种村东头正方形土地的美羊羊为了各自的方便想换地, 但它们的土地形状不同, 它们对这一问题犯了难:要怎么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求每块地的面积比大小。师:你能求出每块地的面积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 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 求知欲望也会增强。笔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 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意境, 通过恰当地开展一些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游戏竞赛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成功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多鼓励,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学习了混合运算后, 笔者安排以下游戏环节:3人一组, 每人出一张扑克牌, 看谁先凑出18, 谁算出来牌就归谁, 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使学生的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得到复习, 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 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 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 转换角色, 增强效果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调动所有的感官, 不断地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 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 以便充分地利用教学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有所成绩时, 给予充分肯定。笔者不断创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使教学形式体现出多样化, 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活泼、愉快地学习, 从而真正地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 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 让学生多“做一做”, 让学生多“说一说”, 充分地让他们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有些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 只凭口头讲解又很难解释清楚的数学应用题, 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体育室里有7个排球, 4个篮球, 9个足球, 求:足球和排球一共有多少个?”在这道题中给了我们3个条件, 1个问题。那解题过程中是不是3个条件都要用到呢?往往有些同学是一看到“求一共”就很自然地把3个都加起来, 就完了, 不去思考它的问题, 可见在应用题中看问题是很关键的。只有去分析问题, 你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一题中我们要先观察是求谁和谁的一共, (足球和排球) 问题就好解决了。
3 关系融洽, 活跃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通过语言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这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通过富有激情、鼓励及赞扬的语言,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认知, 从而获得优良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选择及个性, 不过分批评指责有过错的学生, 给予他们改过的时间与机会, 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 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地采用“你真棒!”“你太厉害啦!”“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4 自主探究, 实现自我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有学生把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自我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 笔者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 而是给他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片, 让他们自己探究, 自己创造, 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 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综上所述, 该文通过巧设意境, 培养兴趣、转换角色, 增强效果、关系融洽, 活跃气氛、自主探究, 实现自我创造这4个方面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 激发了其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芳琴.利用数学“美”的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美的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3 (1) :116-118.
[2]刘玲玲.活动的课堂, 快乐的数学[J].考试周刊, 2012 (67) :67-68.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 篇8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由于还没有完全程式化于传统的学习模式, 再加上年龄小, 无所顾忌,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 更应该抓住这一时机, 有意识地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向学生说明:要敢于说“不”, 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 如果你有了什么问题, 比如听不懂了, 或者有了更好的方法, 甚至发现老师的“问题”, 都可以随时举手发言。
刚开始, 学生总有些放不开, 但经过我多次有意识地鼓励, 引导, 大胆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
有一次, 我在讲解“式”与“式”比较大小时, 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 () 7+5, 让学生说括号里应该填什么符号, 是怎么想的。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式”与“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有一位学生回答:“应该填‘<’, 因为左边7-5=2右边7=5=12, 2<12, 所以括号里应该填‘<’。这位学生回答正确, 思路也很清晰, 我问其他学生:“怎么样, 说得好不好?”“不好”。一位学生大声回答我。这一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也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我当即让他说明理由。“这道题, 我觉得不用计算也知道填什么符号。”这一观点可不同于以前学的知识, 其他学生已显露疑惑的表情。“左边是7减去5, 右边是7加上5, 越减越小, 越加越大。所以我不用计算就知道左边小, 右边大。”说得多好呀, 这正是我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之一, 现在有学生自己说出来了, 虽然表达还不很精确, 但我分明看到了他思维的火花。我立即给予评价:“我同意你的看法, 而且对于这道题来说, 这种方法肯定要比计算快, 你们现在能不能再想想, 对于其他的题, 比如:7-2 () 2+3, 还能用这种方法吗?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教师如何进一步的引导了。
这个学生遇到问题时, 不是一味的模仿原有的解题方法, 更不盲目附和别人的意见, 而是针对这道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并给予“新颖”解决。而这一“创造性方法”诞生的前提是他敢于说“不”。所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让其敢于说“不”, 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要给学生说“不”得机会, 并要充分肯定其中的“价值”。
二、随时加以点拨。加以引导。
让学生主动说“不”是很必要的, 就低年级学生来说, 教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重要。因为有很多问题的解决, 低年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创造性”。在讲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13-9=?。我问学生可以怎样算。因为刚刚复习了进位加法。不少学生就想到了以加算减, 然后教室就安静下来, 大概学生们认为只有这一种方法了。我提示道:“这道题好像不止一种计算方法, 仔细想一想, 看谁能发明创造一种新方法。”老师的提示, 再加上每人都想“发明创造”的诱惑力, 使得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可以用连减;可以先用10-9, 再用3+1。。。。。。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 而创新必须要有一定多的知识基础, 所以, 在开始的时候, 还要教师耐心的点拨, 引导学生, 是学生点亮思维的火花。
此外, 作为教师, 积极捕捉学生的每一处创新意识, 也是很必要的。在本学期我班举行的数学比赛中, 有一道题比较难:小明从镜子中看到的钟面如下图:问钟面所表示的实际时间应该是: () 。
这道题因为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掌握, 我是在下课的时候才讲给学生的时候讲的, 目的在于让给学生了解与实物的关系, 从而想象确定实际钟面表针的位置。下课后, 我正在办公室稍作休息, 一名学生跑了进来, 手里还拿着那张卷子的背面, 并且让卷子的背面朝着阳光, 这样, 他所看到的恰好是钟面实际所表示的时间 (三点半) 。
“哇, 你可真棒, 你看, 他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点小发现会成为一种解题方法, 只不过是他一时贪玩的偶尔发现而已, 但听了老师的评价, 顿时收敛了许多刚才的随便, 并且高高兴兴地感谢了我。从此以后, 我发现, 在上课时他经常会提出一些新颖的独特的见解。我想, 哪次点拨对他还是很影响的, 至少让他感觉到:原来谁都可以发现新的更好的方法。
总之, 培养低年级形式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 要让其敢于说“不”, 此外, 教师还要及时点拨, 及时引导。实际上, 这也体现了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并使其在课堂中真正得以落实。
三、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低年级儿童最富有想象, 而且千姿百态, 容易激发, 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过程的活动教具, 更有浓厚的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针对低年级学生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直观, 形象教具, 把现实中的事物数量关系具体形象的重现到课堂上, 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 逐步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 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第一册数学第25页减法, 3-1=2这个问题, 为了使学生对减法的数量关系有清晰的印象, 病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预先做好了3只纸鹤教具, 上课时, 先把3只纸鹤并排放在讲桌上, 然后边讲边把其中的1只拿出来, 表示纸鹤飞走了。这样看见原来桌面上有的不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数学课没有什么生动的情节来吸引学生, 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针对这些抽象思维能力差, 好奇心强的学生, 认数和记数时, 还离不开具体形象
高中数学的创新学习 篇9
一、形象思维结合抽象思维
心理学家罗宾斯曾经说过:所有的学习思维, 不管它达到怎样的抽象高度, 都是始于观察分析具体经验材料的. 诚然, 观察是思维的先行者, 观察是否能够达到深刻状态, 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影响深远. 所以, 引导学生处理问题时, 不是要让其快速按照套路得到答案, 而是要帮助其进行深入观察, 去伪求真, 这可以给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思维基础与思路契机. 数学教学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抽象的公式、定理, 教师直接给出这些公式、定理, 效果远不如带领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直至最终领会.
比如, 教学两条异面直线的内容时, 教师先取出两根细木棍, 使学生观察这两根木棍的位置变化, 当它们不相交也不平行时, 异面直线的定义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这种直观的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等抽象过程都会顺畅很多, 学生也非常容易了解问题的本质.
又如, 给出函数f (x) = 3 + lgx (x≥1) , 试求f-1 (4) . 仅靠直觉, 我们也可以在问题结构里面直接找到规律, 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过于呆板, 通过详尽的观察与细致的分析, 则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形成更加灵动的思维模式. 此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深入观察中去除思维定势的阻隔, 最终看到题目里面所隐藏的条件:反函数定义域同原函数值域的关系:二者处在同一位置. 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站在直观角度来处理抽象问题, 达到形象思维同抽象思维的完美结合, 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训练, 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必然会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二、正向思维结合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用于求同, 逆向思维用于存异, 二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对于问题保持足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不轻信权威观点, 不轻信直观感觉, 不放过可疑之处, 敢于提出独到的看法, 并深入地研究下去. 这样做可以达到良好的多思、巧思境界, 同样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 在二者结合过程中, 应当让逆向思维处在主动与重要位置, 并注意将其与正向思维有机融为一处.
比如, 在讲解函数的极限问题时, 教师可以给出下列问题安排:
1.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数列的条件是什么?
2. 当一般函数的 f (x) 处于 ( - ∞ , + ∞ ) 上, 在 x → ∞ 时, 能否得到与之相同的结论呢?
3. 在数列极限里面, n → ∞ 与函数 f (x) 里面的 x → ∞ 是否同一意思? f (x) 的条件是什么?
通过这些质疑, 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函数的极限问题.
三、逻辑思维结合直觉思维
美国学者波利亚的观点是:一个学生若想把数学学好, 就一定要学习严密的论证推理, 这是数学学科的独特标准;然而, 若想在数学上取得一定成就, 他还要学会如何进行合情推理, 只有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 他的创新能力才会更强. (《数学中的猜想》序言) 波利亚所说, 为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必须让直觉思维配合逻辑思维, 使学生在想象与猜测等非逻辑的训练中得到启发. 猜想是从已知事实推测未知事实的诊断, 未必准确, 然而却是研究问题的必经阶段.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养成学生对问题的猜想能力极有必要.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去猜想.
比如, 直线L同侧有A、B两个点, 现要求在直线L上寻找一个点M, 使M对A、B两个点的张角达到最大值. 对于这道题, 教师可以用如下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现在我们假如动点M在直线上从右向左移动, 并注意观察角AMB的变化, 大家可以观察到, 张角因为M点的移动开始逐渐变大, 当M接近某个点时, 角AMB又开始逐渐变小. 这时大家就可以猜想, 当M处在极端点位置时张角最大, 若再根据圆弧圆周角有关知识, 可以想到:过A、B两点作圆同直线L相切, 切点即是题目要求. 此时教师再继续引领学生猜想, 过A、B两点同时和直线相切的圆是否是唯一的. 随着猜想的深入进行, 学生的创新思维接连不断的释放出来, 教学效果是很理想的.
四、收敛思维结合发散思维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中, 发散思维的作用不可小视, 可以说, 只有发散思维才是真正的创新思维核心;只有发散, 才能让学生站在多种层次、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才能更好地巩固旧知、习得新学. 一般来说, 高中阶段的数学习题往往不只有一种解法, 教师通过合适的例题筛选, 带领学生开拓思路、一题多解, 在比较各种问题解法的过程中进行思维发散无疑是个良好的选择途径.
例已知sinx + siny = a, cosx + cosy = b (b≠0) , 现请求出cos (x + y) .
解法1:因为sinx + siny = a, cosx + cosy = b, 所以2sin[ (x + y) /2]cos[ (x - y) /2]= a, 2cos[ (x + y) /2]cos[ (x - y) /2]= b,
因此
当然也可以引领学生换一种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
解法2:将已知式平方得到:
sin2x + sin2y + 2sinxsiny = a2,
cos2x + cos2y + 2cosxcosy = b2
两式化简cos (x - y) = (a2+ b2- 2) /2.
又:cos2x + cos2y + 2cos (x + y) = b2- a2.
所以2cos (x + y) [cos (x - y) + 1] = b2- a2
最终:
也就是说, 在解题时, 教师与学生都不能满足于求出答案, 而是要积极探寻题目中的规律, 比如可以适当变换已知条件, 或者另辟新的证明结论. 应当看出, 在数学问题中积极发散与引申, 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等收敛能力, 无疑可以让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 篇10
一、因素分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认为影响大学数学课堂创新性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 大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上实行的是“老师灌输, 学生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解清楚, 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定义、定理、推导、证明、计算,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 把老师讲的记下来, 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 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认识, 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已有的数学知识, 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重知识的结论、轻知识的探索过程。
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而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只是按教科书呈现的由“概念—公式 (定理) —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进行讲解, 而不说明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 (定理) 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学生只看到完整的结论和顺理成章的严格证明, 而看不到思维过程, 比如说:这些结论是如何发现的,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又是如何想到的。长此以往, 学生可能暂时记住了老师灌输给他们的内容, 但很难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3. 重书本知识、轻数学素养。
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 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理性思维, 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但在教学中受学时少、内容多的影响,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得知马不停蹄地赶进度, 只讲授书本上的知识, 忽视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忽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其实, 课堂上所学的具体的定理及公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得并不多, 真正让学生受益的是数学素养。
4. 重学生共性、轻个体差异。
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而各地的教学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而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学生的共性, 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现象, 不论学生的禀赋如何, 所有学生一律齐步走,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如此以来, 就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 感觉老师教授的知识太简单, 从而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不听老师讲课;而成绩差的学生又会因听不懂老师所讲授的知识, 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解决策略
1. 练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师。
要实行大学数学课堂创新性学习, 教师起关键性作用。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练就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的教师是实施大学数学课堂创新性学习的先决条件, 除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及注意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外, 学校应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师在人力和物力方面提供一切方便, 为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打开方便之门, 并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用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在进行大学数学课堂创新性学习的活动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开展各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首先教师应摒弃传统的重视知识的结论、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其次教师应在课堂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针对较疑难数学问题, 还可举办辩论会等活动, 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能迅速而灵活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发散开来, 从而获得更多、更新颖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注意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多角度比较, 同中求异, 异上见同。然后, 鼓励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大胆发表意见,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 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及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等。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不丢弃大学数学的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可以融入数学文化。在教学中适当讲述数学的发展史, 追溯数学家的足迹, 了解数学在经济、航天、航海、生活等各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看到数学所散发的魅力, 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思想与精神,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培养创新思维都是很有益处的。
5. 注意个体差异, 实行分层教学。
要克服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共性、轻视个体差异的现象,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 实行分层教学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目的等方面分层, 并对各层次的学生, 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上及考核方式上区别对待。这样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 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材施教,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所有学生学有所长,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力, 激发创新思维, 使学生能学有所得, 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 影响大学数学课堂创新性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解决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 在这里我们只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供同仁参考,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影响大学数学课堂创新性学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对这些影响因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大学数学,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何涛, 刘晓红.数学创新教育[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0.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创新
在近些年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渐深化,但由于受长期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许多教师仍旧没有及时转变教学思想,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停留于表面而未抓住新课程教育的精髓,造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呼声高涨,课堂教学成效却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发展性领域这—分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而合作学习法无意识贯彻这项要求的最佳途径。鉴于此,本文以农村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创新中的意义,并就如何实施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些看法。
1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创新中的重要性分析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课堂教学的创新中有着很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遇到问题时不再闷头苦思冥想,也不过分依赖老师来解决问题,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思考来解答问题,这不但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农村小学生中那些内向、自卑的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他人合作也十分有效;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合作探究教学中,各种规律内在联系、复杂关系的理解,并不是教师直接授予,而是需要学生和小组其他成员逐步分析研究,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合作探究模式真正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宽广度,长此以往,逻辑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较大提高;3)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探究模式教学核心理念体现学生为主体,这一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程度大大提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在这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提高,如解题运用发散性思维,做题严谨检验等等,良好学习习惯在实施合作探究模式教学中得以深化和巩固。
2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合租学习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设置合适的合作载体
科学合理的载体对于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教师应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将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普通学生以及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尽量保证每个学习小组实力相当,以激励每个学习小组间公平竞争。
2.2 巧设合作探究内容
有效的合作探究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应合理设置小组探究内容,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选择那些难度稍高、重点性较强或者开放性较强,考验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或知识点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内同,设计一组逐层深入、重点突出,启发性、指导性较强的思考题,以此为线索,让师生开展学习活动。
2.3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对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更好地发展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中,教师要避免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引和约束。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既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有硬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坚强后盾,再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是给予及时的点播和启发。
2.4 优化课堂检测
适时适当的课堂检测与评价有助于激励学生自我学习,激励学习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课堂中,发散性、开放性问题逐渐增多,此时教师很难对所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了解。对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课堂检测手段来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获取反馈信息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现场检测。学生通过当堂检测反映本节课学习成效,教师也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获取学生错误解题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将其与下一步巩固纠正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3 总结
综上所述,实施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创新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的形成,和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良好发展大有裨益,因而强化该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茹丹.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给学生创新的时间与空间[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3):87
[2]张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8):10-11
[3]张海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3):106-125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 篇12
倡导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十年了, 越来越多的教师体会到高效课堂不是教师高效地教, 而是学生高效地学;不是先教后学, 而是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不是被动地学、单一地学, 而是主动地学、合作地学。如何能够让学生主动热情地学,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作业的有效布置。
一、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体验
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是锻炼思维的必要之举。国际知名拓扑学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姜伯驹教授说过:“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 学生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潜力, 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或者说数学素质) , 这种修养至少包括理解、抽象、见识和体验四方面。”
就体验这一方面来说, 姜院士认为数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数学本身不是教条, 而像打猎一样是一种本领, 如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 选择适当的方法等。此外, 还要能检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 可靠性如何, 要有一个适当的判断, 要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数学的美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
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教育不仅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也要鼓励教师开放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作业内容与批改方式, 以便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二、高中数学要创新作业设计及其批改方式
(一) 设置层次性的作业体系,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说, 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各异的个体, 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题目过难或题量过大, 基础不好的学生就会丧失自信, 产生自卑心理;如果题目过于简单, 基础好的学生轻易就可以对付, 就会限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解决这一矛盾,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 必须打破“一刀切”的传统做法, 根据学生客观情况设计层次性作业体系。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题量大小设置层次性作业, 如设置“必做基本题”和“选做提高题”。
“必做基本题”是最低的作业要求, 每个学生必须完成, 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这类作业的预留方式, 适合学生集体限时训练, 教师及时收取、及时批改, 最好是赋分批改, 重视批语, 创新批语模式。改变简单的对号或错号的批语模式, 批语要有针对性, 明示错误所在, 指出思考方向, 促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 及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选做提高题”是要求较高的作业, 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为满足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类作业由学生自愿提交。教师批改时要能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生互动、小组成果展示等让学生的闪光点得以放大,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 探索开放自主式作业, 培养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教育厅等联合下发的《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文件中明确要求, 传统作业模式大都采取教师设计习题或者自编练习卷的形式, 学生被动完成, 其结果是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为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对于单元测验, 可以让学生出题, 在教师的统一规范和要求下, 学生分组命制试题并给出答案, 最终由教师汇总出试卷。
这种自主式作业能够体现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但是教师必须做编写试题的指导工作, 避免学生无所适从。在编写试题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明确编写试题要有理论基础, 要突出重点, 要有创新精神, 但不要偏离轨道。教师在批阅时要怀有一颗欣赏学生的心, 及时把学生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试卷重组后组织学生进行考试, 在试卷分析时可以让出题者讲一讲命题原由, 让学生评一评这样编制试题的高明之处, 并且教师可以对“好题”设计者进行奖励, 让学生感受到认同, 得到激励。
(三) 适当时候打破独立性作业形式, 建立合作性的作业模式
“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 也要求学生加强合作, 学会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 变个体型为合作型, 采用互动协作、多方参与的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1. 师生之间的合作
在单元结束时或阶段复习前, 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总结归纳, 对阶段学习内容设疑或制订复习计划, 采用及时与教师沟通、对话等方式, 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或计划通过作业的形式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但给不敢提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而且更好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的大门, 也有助于提高和养成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意识,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和需要。
2. 生生之间的合作
面对高中数学的博大精深, 知识网络的建立、典型习题的积累都极其重要, 但单兵作战势必会效率低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帮助别人的同时就是帮助自己。
在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甚至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时,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形式进行数学学习,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大家群策群力,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既可以学到知识, 又能锻炼能力。
此外,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网络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 上网搜索数学知识或者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交流等。可喜的是,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并且运用于实践中。
总之,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设计作业、批改作业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布置一些以学生为主探索、实验、思考的探索性作业,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助等途径, 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自主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摘要:教育需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 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数学的教与学需要开放的思想, 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转变。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步骤, 教师要在此步骤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06-03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08-2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05-25
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10-21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05-15
小学数学的合作性学习08-18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09-19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08-25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10-2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