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共12篇)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 篇1
小学数学学习总结的方法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①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②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为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这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高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完善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三、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高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②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老师带着复习总结。笔者认为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起来,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分享
1.思考: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学这门课中,思考有重大意义。解数学题时,首先要观察、分析、思考。思考往往能发现题目的特点,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简便的解题方法。在我们周围,凡 是真正学得好的同学,都有勤于思考,经常开动脑筋的习惯,于是脑子就越用越灵,勤于思考变成了善于思考。我正因为掌握应用了这一方法,所以在全国数学竞赛 中获得了武汉市一等奖。
2.动手试一试:动手有助于消化学习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课下,我常常把老师讲过的公式进行推导,推导时不要看书,要默记。这样就能使自己对公式掌握滚瓜烂熟,可为公式变形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3.培养创造精神: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建立新理论。创造,就要不局限于老 师、课本讲的方法。平时,有一些难度高的题目,我在听懂了老师讲的方法后,还要自己去找一找有没有另外的解法,这样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能比较几种解法的 利弊,使解题思维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内课外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认真听老师讲课。这是我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听讲时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跟着老师 的思路走,不能开小差,更切忌一边讲话一边听讲。其次要专心凝听老师讲的每一个字,因为数学是以严谨著称的,一字之差就非同小可,一字之间就隐藏玄机无 限。听讲时还要注意记笔记。一次老师讲了一个高难度的几何题,我一时没有听懂,多亏我记下了这道题以及解法,回家后仔细琢磨,终于理解透了,以至在一次竞 赛中我轻而易举地解出了类似的一道题,获得了宝贵的10分。上课还要积极举手发言,举手发言的好处可真不少!
①可以巩固当堂学到的知识。
②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③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和错误能得到老师的指教。真是一举三得。
总之,听讲要做到手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
二、课外练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课后作业也是学习和巩固数学的重要环 节。我很注意解题的精度和速度。精度就是准确度,专心致志地独立完成作业,力求一次性准确,而一旦有了错,要及时改正。而速度是为了锻炼自己注意力集中, 有紧迫感。我经常是这样做的,在开始做作业时定好闹钟,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再做作业,这样有助于提高作业速度。考试时,就不会紧张,也不会顾此失彼了。
三、复习、预习。对数学的复习,预习我定在每天晚上,在完成当天作业后,我将第 二天要学的新知识简要地看一看,再回忆一下老师已讲过的内容。睡觉时躺在床上,脑海里再像看电影一样将老师上课的过程“看”一遍,如果有什么疑难,我立即 爬起来看书,直到搞懂为止。每个星期天我还作一星期功课的小结复习、预习。这样对学数学有好处,并掌握得牢固,就不会忘记了。
四、提高。在完成作业和预习、复习之后,我就做一些爬坡题。做这类题,尽可能自己独立思考,努力找出隐藏的条件,这是解题的关键。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需要看一看参考书,以及请教师长和同学。总之,要做到多看、多做、多问、虚心、勤奋,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才是关键的关键。
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只这几种,各人都有自己的绝招,只要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成绩一定会提高的。我们青少年担负着祖国的重任,人民的希望。同学们,让我们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乘着快艇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吧!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 篇2
一、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疑问”是每个人的天性, 学生要有“敢于问”的习惯.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 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 学生智慧的甘泉反而渐渐干枯, 听不到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教师大胆放手, 把要讲解的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 再给足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疑惑, 发现问题, 再提出问题.
例如, 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 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贴满标签的圆柱体罐头盒子.课上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罐头盒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你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罐头盒的侧面积呢?这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学生观察罐头盒上的标签纸, 有人先把标签纸取下来, 再展开来看看是什么状态, 孩子们发现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想办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了.小组里学生互相协作并讨论交流, 问题似乎也就能水落石出了.到了小组展示的环节, 一个小组的成员很有礼貌地站起来.生1:我们将这个标签纸沿着圆柱体的一条高剪下来, 将标签纸展开铺平, 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生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知道了, 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也就是这个罐头盒的侧面积了.生3: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可以用尺量.这时, 其他小组的学生在思考 (教师有意让大家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思考, 以便进一步探究, 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有学生举手并自己站起来说: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周长, 如果给我们的圆柱体不可以像今天这样把标签纸展开来, 那我们不就没有办法计算侧面积了, 所以, 我们可以测量圆柱体的底面直径, 利用圆周长的公式计算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再乘圆柱体的高就能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了.
二、紧扣探讨问题, 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 转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由课堂中的主要听众变为课堂自主探究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时, 不再是只听老师讲解知识, 听老师提出问题, 只要围绕老师提问思考回答就可以了, 而是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自主探究问题, 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探究的盲目性, 也就是一下子很难找准目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 只是解决比较肤浅的问题, 甚至是所答非所问, 达不到探究的效果, 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时, 要让学生紧扣问题探究, 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设计的问题, 目标要小, 不宜太大, 让学生容易理解问题的指向, 也便于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例如,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 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拿出等腰的三角尺, 摸一摸边和角, 量一量边的长度, 比一比角的大小, 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进行探究, 理解“等腰”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解决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条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探究,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和特征.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尝试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画图的方法”就是学生探究的主题, 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方法, 再在全班汇报展示, 让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事半功倍.
三、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比关注结果更重要.小学数学绝大多数题目探究的结果学生已经确定了, 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尤为重要了.所以, 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数学思想, 探究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 探究过程富含着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为学生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探究活动的设计不宜过于细化, 不然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去完成, 不能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作用, 探究也就处于肤浅状态, 不能深入进行, 更不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也不宜过于粗糙, 向学生抛出一个较大的问题, 学生无从下手, 只会坐等.设计较为合理的探究活动, 要研读探究的问题, 分为要探究的几个部分, 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问题的预设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可设计师生共同探究的活动.教师先让学生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用2表示, 再分成两份, 每份用1表示, 这时教师又要求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怎样表示?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因为分数的表示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 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课本, 学习一种新数.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所以,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要得到保障, 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 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判断别人发言的正确与否, 概括问题的能力等,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探究的问题较多, 不能一下子把时间交给学生, 应分成几个探究的小段, 分别探究, 这样既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探究活动, 又能挖掘问题的实质, 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探究过程中的方法.
四、注重探究后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在质疑、实践、推理、判断、演算和反思等探究学习活动中, 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 这给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 而不同的探究, 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 加深理解, 而且可以让全班资源共享, 把不同的探究结果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 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
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表述过程中, 其他学生要注意认真倾听, 这是一个很好的接受、理解、对比、判断、整合知识等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 其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提出质疑, 让大家讨论, 还可以对展示的学生的表述内容作出判断和补充.在这个时间里, 我们要尽量让每名学生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探究经验与方法, 体验自己探究所得的快乐。
教师在这个时间里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重要的是组织展示活动的有效开展, 更要与学生一样注意倾听每一名学生表述的每一句话, 对学生的表述进行适当的修正, 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归纳、适当板书, 使学生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精彩表述, 进行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勇于展示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引起学生在学习观点上的根本转变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既要与同伴合作, 又要独立思考, 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自己对学习观的理解和认识, 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培养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通过模拟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 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也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经历, 是感知、认知、体验的过程, 包括了挫折与失败, 成功与喜悦.
关键词:探究,体验,发现,关注
参考文献
[1]史冰清.问我所疑, 问我所想[J].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 , 2013 (3) .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概念;开放式教学;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应用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小学数学题更加生动有趣,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数学问题。但是在解决相关小学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数学抽象能力较为欠缺,往往不能够正确地解决相关的数学应用题。因此,全面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一、从概念出发,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知度
概念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更是如此,从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程度入手,提高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是我们开展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为了有效地钻研应用题的文字,学生必须对应用题有明确的概念。”这句话点明了简单应用题教学工作的重点,让学生站在扎实的概念理解基础之上进行应用题的学习。
二、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观念,进行开放式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在素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全面地转变自身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步将学生放到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可以根据身边的实际情况,为小学生创设一系列较为生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情景,从小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入手,将小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嵌入到小学应用题当中。这对于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提升其解决相关问题的欲望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些生活化的应用题,不仅仅可以以纯文字的形式展现于学生,也可以通过数学漫画、表格、情境图等较为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于小学生,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多元化,增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趣味性。此外,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即使小学生的相关观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应当给予其正确的引导,让其自身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在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参加到相关的教学活动当中,将小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各个小组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竞赛式学习、讨论。应用题开放式教学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更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養。
三、根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1.审题。小学数学应用题往往以书面语的叙述形式进行表述,这就给小学生全面理解应用题内部的全部内容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应指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一边读题一边思考,同时这个过程应尽量做到认真仔细。在审题的过程中掌握该题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整个应用题所讲述的问题是怎么样来的,应用题内部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明白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各个数学中哪些数字是干扰项,哪些数字对于解决相关的问题是有帮助的,这些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其次,在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画些简单的数学曲线以帮助其理解相关的应用题内容,将较为复杂的数学关系,转变为较为生动形象的概念图,更好地帮助学生审题。
2.析题。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的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即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通过一步步的逆推分析,把未知量变成两个已知量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即通过已知量之间的某种运算能得出所需的未知量)。第三,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减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同时逐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维,拓宽思维广度。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
3.解题。有些学生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要做到“一看二算三查”,看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错,算式有无利于简算的特点;算要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锻炼口算能力和速算能力;查指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符合常理。在有条理的计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4.论题。有些题目较为复杂,若按常规方法来思考根本无从下手,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死胡同”。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方向转换一下,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就特别好。让学生学会论题,把思维训练推向新的境界。这部分训练包括:较完整、条理地叙述分析过程;计算时叙述每步的意义;变换题目的叙述方法;改变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并做出相应解答;把问题与算式搭配起来;根据算式补充相应的条件或问题;判断多余条件;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做出相应解答。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观念的现代化,尤其是教育价值观的现代化,应用题教学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分析教量关系并进行形式解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篇4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求学时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是一门高深而奥妙无穷的学科,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1、思考:
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学这门课中,思考有重大意义。解数学题时,首先要观察、分析、思考。思考往往能发现题目的特点,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简便的解题方法。在我们周围,凡是真正学得好的同学,都有勤于思考,经常开动脑筋的习惯,于是脑子就越用越灵,勤于思考变成了善于思考。我正因为掌握应用了这一方法,所以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得了武汉市一等奖。
2、动手试一试:
动手有助于消化学习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课下,我常常把老师讲过的公式进行推导,推导时不要看书,要默记。这样就能使自己对公式掌握滚瓜烂熟,可为公式变形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3、培养创造精神:
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建立新理论。创造,就要不局限于老师、课本讲的方法。平时,有一些难度高的题目,我在听懂了老师讲的方法后,还要自己去找一找有没有另外的解法,这样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能比较几种解法的利弊,使解题思维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内课外应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认真听老师讲课。
这是我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听讲时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开小差,更切忌一边讲话一边听讲。其次要专心凝听老师讲的每一个字,因为数学是以严谨著称的,一字之差就非同小可,一字之间就隐藏玄机无限。听讲时还要注意记笔记。一次老师讲了一个高难度的几何题,我一时没有听懂,多亏我记下了这道题以及解法,回家后仔细琢磨,终于理解透了,以至在一次竞赛中我轻而易举地解出了类似的一道题,获得了宝贵的10分。上课还要积极举手发言,举手发言的好处可真不少!
①可以巩固当堂学到的知识。
②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③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和错误能得到老师的指教。真是一举三得。
总之,听讲要做到手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
第二,课外练习。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课后作业也是学习和巩固数学的重要环节。我很注意解题的精度和速度。精度就是准确度,专心致志地独立完成作业,力求一次性准确,而一旦有了错,要及时改正。而速度是为了锻炼自己注意力集中,有紧迫感。我经常是这样做的,在开始做作业时定好闹钟,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再做作业,这样有助于提高作业速度。考试时,就不会紧张,也不会顾此失彼了。
第三,复习、预习。
对数学的复习,预习我定在每天晚上,在完成当天作业后,我将第二天要学的新知识简要地看一看,再回忆一下老师已讲过的内容。睡觉时躺在床上,脑海里再像看电影一样将老师上课的过程“看”一遍,如果有什么疑难,我立即爬起来看书,直到搞懂为止。每个星期天我还作一星期功课的小结复习、预习。这样对学数学有好处,并掌握得牢固,就不会忘记了。
第四,提高。
在完成作业和预习、复习之后,我就做一些爬坡题。做这类题,尽可能自己独立思考,努力找出隐藏的条件,这是解题的关键。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需要看一看参考书,以及请教师长和同学。
小学数学网络研修学习总结 篇5
在这次网络培训中,我由一开始的不情愿,烦恼、急躁,渐渐被专家的精彩讲解所吸引,聆听各位专家的对教材的分析,自己才对这次培训有了初步的认识。使我深感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通过这些日子的学习,我坚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网络研修使我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
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了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每一位老师都需要重新学习才能适应新课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被时代所淘汰。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观念的更新。
二、网络研修,为我营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使我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字母、表格、图像语言,如何树立数学模型思想;如何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网络研修,让我有了善于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只有不断耕耘,才能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追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我的教学能更有
效吗?”,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总结——深化——修正——获得,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法宝。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尤其要注重对教学经验的科学反思。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使教师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教师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四、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了自身价值。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会将自己的爱全身的融入到学生中。在教学中,我会将努力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避免 “穿新鞋走老路’。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观念”,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乃至高效。
五、改变工作方式,谋求共同发展。
新课程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个人较好的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了解其它学科,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助促进。
六、通过学习,学会了交流。
21世纪倡导的主旋律是“和谐进取”,新课程倡导的主旋律是“师生互动,师师互动”。而平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多数情况
下还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过这次研修,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的和学友们、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通过这次培训提高,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 篇6
稷山县下迪中心校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我校于2011年3月开展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实验。我们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年的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自我校申报“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立项后,首先在校内成立了以校长宁建平为课题领导小组组长,由一位主抓教研的领导宁小宏为实验课题执行组长,由梁丽霞、程贵锁、马志英等教师组成的课题小组。同时,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做到“三必须”:必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月两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课题工作组要在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初评和总评,及时交流。要求实验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汇报课,写一份论文或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同时还设立了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我校课题研究处于严格管理之中,也使课题小组成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要求大家在改革我们的教育同时,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们在课题组学习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三、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们要求教师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四、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最佳方案,突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本课题组各学期实验教师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例如:贾海燕老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先观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 的学习渠道,再根据观察结果自我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组织了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及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稿,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如:梁丽霞老师主讲的《探究规律》一课,宁小宏老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在全县公开课比赛中,两位老师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取得优异的成绩。再如六年级程贵锁主讲的《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绕、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
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习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实践表明,这种分工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实验的途径。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这实质上就是创新。为了实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学生爱好,保护兴趣,发挥特长,循循善诱,分类指导,协调发展。课外活动开展分思想教育、兴趣爱好、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五大类,并建立相应的兴趣实践活动小组,努力创造条件,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寓兴趣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广泛开展了集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有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境界。
2、寓能力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开
设了科技制作、手工制作、采集标本等活动项目。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培训,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培养其对学习一丝不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寓创新培养于社会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除组织学生走向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还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商店等地,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增长了学生才干,培养了劳动习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一年的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县教研室统一命题并组织的统考中,我校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尤其是有关创新能力的命题,我校学生答的准确,有创新。
2、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一年的实验探索,也使我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存在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一年来在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实验时间不长,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还有许多解决的问题:
1、缺乏专家的引领,造成有的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虽已得到改变,但因缺乏专家的引领,教师在教研中比较茫然,缺乏方向感。
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7
一、自主探究, 掌握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 而很多教师却摆不正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 精心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氛围, 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提供他们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让他们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 形成概念, 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形成和优化自己的结论, 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两个层次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层次:首先让每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当他们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 笔者再进行引导, 让他们观察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让他们尝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第二层次:进一步提出让学生小组合作, 在组内尝试、讨论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有的通过折纸, 有的通过割补, 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了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使每位学生都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 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进步。
因此, 通过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发现的教学设计, 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尝试揭示规律,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学会思考, 深化学法
古人有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 展开思维, 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很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鼓励他们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 从而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例如:在讲解“0不能做除数”这一知识点时, 很多学生都会对此表示怀疑,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再进行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其中, 学生会对“0如果做了除数会怎么样”的争论最激烈, 这时, 教师就可以让他们通过举例, 再根据除法的意义了解“如果0做了除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通过验证和讨论, 学生就会很清楚地了解到:如果0做了除数, 就会产生没有商或没有确定的商, 从而得出“0不能做除数”的结论。这样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能使其思维品质得到锻炼。
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注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思维品质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学习中掌握主动权。
三、实践操作, 渗透学法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他们的抽象思维还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对他们而言, “做”数学远比“听”数学有效得多, 因为前者更能获得直接的数学体验。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要跳出教材、课堂的束缚, 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等, 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触摸数学, 以获取直接、生动、丰富的数学体验,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中, 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 并能在练习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开始时, 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三组小木棒, 分别是两根加起来比第三根短的, 两根加起来比第三根长的, 两根加起来和第三根一样长的。让他们动手摆一摆, 看看哪一组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哪一组不行?这时, 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 有的却不行呢?”让他们带着问题继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 适时地进行提示:可以分别比一比它们的长度。同桌之间进行合作, 比一比, 说一说。最后, 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初步的规律总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 一个知识点就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迎刃而解。
可以说,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 重视动手操作,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教师应注意的是, 操作实践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 但也不能信手拈来、草率从事。因此,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数学知识, 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有效学习小学数学的方法简析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转变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 趣味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40
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习科目,它不仅仅包括单纯的数学知识,还是学习很多科目的基础。例如,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都需要数学做铺垫,没有数学基础其他理科科目就无法进行研究和计算。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不多,所以暂时还不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及生理特点,老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重视数学的学习。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才有积极性和动力,才能更轻松地记住每一个公式和每一种解题方法。有了兴趣才愿意去学,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知识,被动的接受只会让学生越来越不想学习数学。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更加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要想彻底采取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需要老师转变教学角色。老师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和教育者,而应该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合作者和引导者,只有老师把架子放下了时,学生才能主动地和老师沟通交谈,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让老师解答,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由于幼儿园学习的程度不同,使得学生进入小学后的数学基础也不尽相同,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掌握的范围内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就能比较轻松,进而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程,老师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与生活相结合的趣味性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受到多数学生的喜爱。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充分说明了学和乐之间的关系,也阐明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来说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才能发散思维,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且,学生拥有了学习兴趣进行学习时才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数学这门科目学好学精。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图形的辨认和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在动画中认识不同的图形,这样学生在看动画片时就能够学到数学知识,这样的学习会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认识更加充分。老师只需要在一旁引导学生就可以,不仅节约了上课的时间,还提高了上课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学习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树立更加坚定的信心,当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一件既好玩又好学的科目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转变教学模式
小学是树立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意识的阶段,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就需要从小学抓起,改变以往死板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采取一些新颖的模式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当学生的成绩不好或者平时学习不刻苦时,老师都会批评教育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对数学以及老师产生恐惧的心理,长久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全方面发展。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做出一道简单的题目或者取得一些小的进步时,老师要对他们进行表扬和称赞,因为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他们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态度。当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鼓励和赞美时,就能引起他们的荣誉感,进而为了保持现在好的成绩就会不断地努力。这样就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逐渐消除自卑心理,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
三、分层教学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可能会对很多课程的学习感到陌生,学前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大不相同,这就使得老师要是进行大面上的教学就会让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进度。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状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讲一些难度大的题目,让他们自己攻克;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反复练习基础知识,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也是不一样的,基础好的学生多做几个附加题,不要让他们产生骄傲的心理,还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攻克难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简单的、上课讲过的题型,让他们树立基础差还是能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这种分层次教学的模式,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轻松的掌握学习内容,当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简单好学的科目时,他们才能有积极性去学好数学,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很大的进步。
四、趣味性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趣味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例如:在学习“角”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发现什么是角,有哪些角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观察,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角的实例,这样在课堂上老师授课时就能感觉学习比较轻松。学生不仅要认识角,还要知道角的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一般都比较强,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雪糕棒制作一个角,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角的内涵和定义,会制作角就能够在纸上画出角,当画出不同的角时,学生也就学会了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这样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生活的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时,学生们就能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研究阶段总结 篇9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方法地探索研究数学问题,建构数学知识。课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3月---4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9年2月),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10年5月)。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成绩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自我校申报该课题立项后,首先在校内成立了以刘校长为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组长,由肖主任为实验课题执行组长及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实验教师组成的实验课题小组。同时,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实验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写一份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同时还设立了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课题小组成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研究型队伍建设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此,实验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理论方法的培训,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做“科研”的先行者:①自我研读,做好笔记,每位教师在一学期中均自学了多本课改方面的理论书籍,并做了大量笔记。②经常开展交流活动,利用教科研组或每周课改固定学习时间围绕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③带着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解决新问题。④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倡教师网上学习和积极交流。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实验教师研究热情提高了,研究能力增强了。
(三)初步探索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创设开放和谐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从本课题组各学期实验教师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民主交流,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气氛。教师在课堂中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有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建构了多元学习的教学模式。①用活动引领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②加强合作交流,在互动中促进学生持续发展。③运用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四)教师成功地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有效学习。我们的教师努力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二、体会与反思
1、有效的课堂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的收获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2、有效的课堂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把学具的操作流于形式,为了做而让学生做。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必要的操作,或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杂乱无序,无从下手。从而没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没有得到学习的体验。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取得学习体验,我们必须做到首先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其次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再次组织好有序的操作过程,最后,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3、有效的课堂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今后工作重点
1、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撰写相关论文、案例及研究报告,装订成册。
3、申请结题,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执笔人:余达成
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总结 篇10
这次活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几点:
一、吴忠朝阳小学学生的精神面貌
上课伊始,整齐划一的坐姿让我对这个学校的学生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接着是洪亮的“老师好!”;回答问题时自信、清楚、完整的表达能力让我不由为他们鼓掌;所有女生干净整齐的丸子头充满朝气;小组合作时井然有序的分工汇报更是让人惊叹朝阳小学学生的课堂常规。一节课下来紧张却又不失活跃的氛围,给他们上课应该是一种享受吧!
二、教师的基本功
每位教师的基本功都非常过硬,从课件的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到课堂调控能力、准确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仪容仪表大方干练、对学生的评价到位、对学生的点拨如同拨开云雾见月明,这些无一不彰显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展现了他们所代表的学校的形象。
三、新颖的设计
7位老师的课都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环节设计巧妙,问题层层深入。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圆锥的体积》、《圆柱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这几节课中,不同的老师都不约而同的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重视从猜想―探究―结论的过程。学具的准备、学习单的设计、活动要求的设计、练习题的设计都非常严谨,全面的展示了教师的学科素养。
四、团队的力量
在听课过程中,一个细节非常打动我,徐向军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上课前,他们学校的团队教师分工明确,有人帮忙放学具、有人在黑板上制作板书表格、有人帮助试课件等。虽然是很小的事情,却体现出他们团队的力量,展现的是西吉二小整体教师的团队精神。七节课中,几乎每一个执教教师的背后都有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他们不争你我,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心生敬佩。
五、精彩的点评
四位教研员的点评可谓是恰到好处,对几位老师的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非常认可他们执教时都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主场,老师只是引导者。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孙秀梅老师说的:“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有时候学生对数学上的语言不是很了解的时候,教师要说让学生听得懂的话,“一扎”就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词,而且学生已经说出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探究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方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实践方法
应新时代要求,在教育者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愈发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以小学数学为例,对其实践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探究。
一、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产生与学习方法
(一)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产生的背景
新时代背景下,为从根本上实现创新,教育改革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育者愈发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以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为例,其产生是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在教育改革中,对小学生的教育是基础性教育,需要给予重视。小学数学作为小学课程中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一门学科,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然深受重视。由此引发了教育者对其方法的研究与学习。
(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一,学生由教师设计的情境进行探索。数学课的情境设置,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求知心理对课堂创设的固定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習欲、实践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内在美,为学生创设出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主动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与思考,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与学生的探讨与交流,倾听学生的看法,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第二,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就需求教师在研究数学教材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素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另外,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疑问、看法提出具有探索性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教师可通过点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发现数学规律。
第三,教师组织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是指以班级或集体为单位对问题进行交流,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数学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学习与合作,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科学性和学习效率。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疑难点的交流与研究,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数学的自主学习中。
第四,教师通过检测反馈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当堂消化。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做一定量的基础训练,教师可通过对训练结果的批改与反馈,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把存在问题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指出,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改正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重新学习与系统消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相关的检测题目。同时,学生还要通过教师的反馈,对自己及他人的学习动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确定学习目标。
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意义
(一)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事物。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想办法去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情景设置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质疑”
在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学习方法、习题解答等。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个体思维,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数学问题,提出质疑。因为有质疑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通过自主学习,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自主学习有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舒缓其精神压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求知欲望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并总结规律,学生不再被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语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做法也是教育创新的体现。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学进程的一种促进。
参考文献:
[1]蔡金香.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田德超.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研究[J].学周刊,2013(3).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 篇12
一、分析教材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是进行数学教学基本的依据, 学生学习知识、老师对知识的讲授都离不开教材。因此, 要想更好地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 就要掌握基本的教材并对之加以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 对教材内容全面分析, 从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 教师只有自己全面理解分析了教材的内容之后, 才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对教材的分析, 提炼出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教学思想, 将数学思想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工作, 实现对小学数学思想的渗透。
二、建立教学目标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众所周知, 目标是你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应当建立数学教学目标, 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 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在建立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针对一些比较突出的数学问题, 在设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把相应的数学思想加入到教学目标中。如苏教版教材中, 在讲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 就要突出化归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明确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这样就把基本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到数学思想。
三、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需要充分利用起学生预习这个阶段。针对一些数学思想比较突出的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定一定的预习目标, 让学生从设定的预习要求入手, 自己寻找相应的数学思想。例如, 在苏教版教材中, 在讲到认识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课程时,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类归纳的思想, 根据教材给学生讲述这些图形的基本特点, 并且进行举例, 让学生能够对图形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一些例子, 把这些例子自己分类, 哪些是三角形, 哪些是圆形。通过这个分类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应该把不同的图形按照它们的所属及特点分类归纳。这就是一个分类归纳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初步实践。
四、加强数学活动的操作实践
大家都知道, 数学知识有很多都是比较抽象的, 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但是, 一些抽象的数字知识可以用图形表现出来, 同时, 也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具体的实践内容, 通过实践做好对数学知识的解释, 并且在实践中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例如苏教版教材中, 在讲到对规律的认识时, 就可以运用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搭积木, 要完成老师的要求, 应该怎样去做, 怎样摆放积木。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自己动脑, 去发现规律。
五、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占据主动地位, 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的学习, 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教学特点, 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机会, 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解决问题。例如, 在苏教版教材中, 在讲授三角形面积公式时, 可以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在讲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 让学生做相应的例题, 先解答出长方形的面积, 再对三角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类比和推敲, 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就是要在例题的解答中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 实现数学思想的渗透。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吸收知识, 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应用,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和渗透, 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分析,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师们数学教学的效率, 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09) :53-58.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 阶段总结09-24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总结08-17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09-24
小学数学的阅读方法论文10-24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11-02
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10-21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05-15
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方法07-09
小学数学的合作性学习08-18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