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

2024-10-21

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共12篇)

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 篇1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课堂。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应该有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 有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 有让学生充分自主的主动学习以及师生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

一、自主学习要依靠师生的互动

自主学习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学生的个体行为, 它更是在生生、师生相互配合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课堂上出现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 而且可以拥有更多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 同时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1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多数学生都认为:边越长, 角就越大。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利用“角度演示器”演示以下几种情况: (1) 边长的角大, 边短的角小; (2) 边的长短不同, 而角的大小相等; (3) 边长的角反而小, 边短的角反而大。随后让学生根据“角度演示器”的演示结果进行讨论,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很快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并没有关系。这样, 教师既抓住重点知识, 又把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记忆深刻。

教学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感性认识。

案例2 在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时, 笔者考虑到这些知识跟学生平时的生活联系较少, 于是就创设情境,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所喜欢物体的长度。笔者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尺子发给学生, 告诉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 并把量得的数据记下来向大家汇报。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 学生纷纷表示不会量, 不会记。于是, 笔者就引导学生讨论怎样量和怎样记的问题。在讨论中, 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和测量的方法。学生自由组合, 拿着尺子和记录本在教室里测量并记录。待学生测量完后, 笔者又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最明显标志, 就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 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这是充满活力的具体体现。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辩论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写写画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案例3 在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中, 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让他们伸出双手, 张开十个手指, 从左开始, 弯曲第一个手指, 表示“一九得九”;弯曲第二个手指, 表示二九, 前面是十位, 有1个手指, 表示一个十, 后面是个位, 有8个手指, 表示八, 连起来表示“二九一十八”;弯曲第三个手指, 表示三九, 前面有两个手指, 表示二十, 后面有七个手指, 表示七, 连起来表示“三九二十七”……弯曲第9个手指, 前面有8个手指, 表示八十, 后面有1个手指, 表示一, 连起来表示“九九八十一”。

学生兴趣高涨, 十分兴奋, 都积极投入到游戏中, 而且记忆速度很快, 在游戏中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和感悟。相对其他学科来讲, 数学学习显得比较抽象, 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或学不好数学。所以, 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应该让学生多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在亲自实践操作过程中感悟数理, 深入理解,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操作实践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实践还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情感, 这对于学好数学尤为重要。

案例4 在教学认识1毫升的活动中, 由于学生对1毫升的日常感悟很少, 笔者就先提出问题:有谁知道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学生说, 做皮试的注射器容量大约就是1毫升, 有的说, 我们喝的一口水大约是1毫升……然后, 笔者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感受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笔者指导学生用钢笔吸点水后向一只带刻度的容器杯中挤滴, 看看多少滴水接近1毫升, 结果学生明白了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

认识1毫升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实验和观察进行, 让学生能够亲身感悟到1毫升的概念, 使1毫升这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形象化, 可以通过实物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1毫升的表象, 而绝不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 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能够感悟到所学数学知识的奇妙无穷, 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愉悦, 增强自信心。

三、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探究反思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学会自主探究, 学会反思。所以, 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教师不会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案例5 在学生学习完“角的初步认识”后, 笔者设计了让学生拿火柴棒摆不同角的探究活动:先请学生拿出小棒摆一个角, 待学生摆好后问学生:摆一个角要几根小棒?学生齐声说二根。笔者追问:用三根小棒能摆几个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 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包括平面与立体图形) , 当然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接着, 笔者又提出问题:一个长方形截去一个角, 剩下几个角?学生通过画、剪, 惊奇地发现:结果有很多, 有三个、有四个、有五个。此刻, 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不已。可见, 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亲历获知后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主动学习的课堂,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 创设问题情境, 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多解追求中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案例6 “草场上有鸡和兔共10只, 共有腿32条, 问鸡和兔各多少只?”经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一般能作出如下两种解答:

但有一位同学, 他却通过画图来解答了这道题。如下图:

他先画出10个头, 再分别画上两条腿, 表示10只鸡, 然后, 从第一只鸡上多加两条腿, 就变成一只兔, 当第六只加完两条腿, 共计32条腿, 这样, 四条腿的兔共6只, 两条腿的鸡共4只。

多么新颖的解题方法, 这位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得出了答案, 这样的学生多聪明啊!在教学中, 教师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答案, 要善于用“慧眼”发现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求异思维, 并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求异意识, 使之逐渐发展为学生稳定的心理倾向, 逐步形成学生思维求异性的特质。

总之, 数学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自主探索,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快乐地自主学习,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数学的时空。

参考文献

[1]蔡凌燕.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思想方法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08 (5) .

[2]赵蒙成, 朱苏.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19) .

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 篇2

一、优化学习环境,萌发生成资源。

有研究表明,生成资源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是什么呢?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这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硬环境,如多媒体课件,集电光、电声、图形、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情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异的想法。

二是软环境,如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存在一种心理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场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生成便有可能。又如改变教学观念,转换师生角色,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开放性问题,给予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便会出现奇迹。再如运用延时评价,在“再想想,有没有别的……”中,出现预想不到的局面。教师要制造这种“温床”,萌生课堂生成资源。

例如笔者在前不久上一节应用题练习课时就碰到了生成资源产生的情况。题目是这样的,“汽车上原来有35人,有12人上车,有9人下车,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我原想让学生以跟随小明一起坐车的情景,再结合题目让学生演一演坐汽车的场景,让学生找到本题的解答办法,然后就此打住。实际教学中我习惯地追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方法了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1马上讲出了另一种解法。“12-9=3人,35+3=38人。”他还进一步解释说,“12- 9算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个人,那么车上的人就会多3个,所以35+3=38人。”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1的好方法时,学生2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是如果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人数少的话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就此打住,相反还给了学生2一个肯定的表扬,“真是一个好问题,那让我们不妨将刚才的两个条件交换一下。(板书:上车9人,下车12人)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呢?”学生们的反映很热烈,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一种解答方法:“35+9=44 人,44-12=32人。”没想到学生2听了这个回答仍不满意地追问:“可是用学生1的办法就不能做了?”马上有学生给出了回答,“可以做,可以做。还用 12-9=3人,算下车的比上车的多3人,再算35-3=32人,就是多下了3人后车上剩下的人。”到此,我想可以结束这个题目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学生3提出“那如果35人到站后剩下的人数,那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呢?”我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探究的好机会,于是我再次将这个生成资源整理并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有12人上车,9人下车后,汽车上剩下35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大家能不能帮他解答。”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用学具操作等活动他们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没想到书上的一个题目由于教师优化教学的环境、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竟然演化出了几个不同层次,让学生想得更有价值,学得更有效。

二、利用生成资源,凝聚问题情景。

课堂生成资源是否一定会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呢?当然不是。教师要善于应变,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原始信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将问题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价值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生成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研究,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那么,教师要当机立断,加以利用,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相反,如果没有价值,或者与“目标”无关,则不能加以利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笔者上过一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我先让学生来说说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虽然还没有学习圆的知识,可说对了,我同样表示赞成。原来想就此拿出长方体让学生来比较它与长方形的不同,从而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可没想到,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球也是平面图形。”是否马上就否定他的观点将学生拉回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来,还是听听这个学生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球是圆的呀!”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也应该是平面图形。我决定索性放弃预设从“球”与“圆”入手教学立体图形。我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球是圆形吗?”没想到班里的学生虽然有不少反对可也有许多赞成。“那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激烈地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思维的冲突中他们逐步达成了共识,同时对“平面”与“立体”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就势顺水推舟,通过“圆”与“球”这两个与本课无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揭示了“立体图形”的概念。

三、直面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活动。

呈现了问题情景,就要展开探究活动,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关键在于实践。教师要引领学生新身历练探究的实践过程,如猜测,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想;假设,从多种猜想中选择最接近“真理”的作为假设;操作,运用学习工具,动手实践;验证,用操作结果证明假设;结论,做出探究结论;运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如:在上例中学生在争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认为“球”与“圆”两者不同的学生拿出了乒乓球、小篮球,还用瓶盖在纸上画了圆,他们要求“反对方”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来感觉、比较两者的不同;而另一方则想到了将球一分为二,从而得到两个圆的办法来维持自己的意见。通过操作、验证,他们终于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球与圆是不同的。同时运用建构的立体图形的新知,他们也知道了长方体与长方形是不同的,因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而长方形则是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运算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63-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当中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的使用这些方法,提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学生的感受作为教育中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质量,要对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方法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是一种挑战,改变以往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改变课堂主体的思想,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在上课之前,理清自己的思路。当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将教学任务作为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却没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要怎么学[1]。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数学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情感与价值观方法,需要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并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

二、巧借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大多会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

在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学习数学方法、类型习题解答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这就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

以“运算律”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现一些数字,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有一些数字小朋友走散了,你们能帮他们找一找自己的朋友吗?”等话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如下数字,如:

请用直线连一连,并说说你的理由。

72—28 56—44 178—22 246—54 125—8 25—4 35—2

教师可以在小学生讨论纷纷的之后,通过“想一想,这些好朋友我们在什么时候,常常碰见?”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并通过“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同探究其中的奥秘”等话语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其他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确保学生能够很好的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来,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的有效辅助下,能够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数学课堂学习体验,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学会使用自主探究的合作学习方法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适当营造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教学的过程离不开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采用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4]。过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会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表演,单纯的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在现今自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能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最后能够自己对错误进行总结进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例题来实现这一过程。

例如教师在教授“乘法分配律”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营造出一种情景,要参加运动会没有一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班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出“一件上衣是39元,一条裤子是60元。”等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此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比如,全班46名同学每一个人买一套需要多少钱?或者以上两个问题时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那么学生就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解答。全班46名同学都买的算法为:(39+60)×46,利用(a+b)×c=a×c+b×c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公式得出39×46+60×46也能够计算出来,这样同学还可以进行推导得出,(a-b)×c=a×c-b×c。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通过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针对第二个问题班级10件上衣比10件裤子便宜多少?很多同学不认真审题就会出现10×39-10×60的情况,但是这时小学一年级还没有涉及到负数的概念,教师在这时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认真审题,不能够急于求成。但是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马上介入评价,而是应该启发学生再思考,让学生重新审视问题,给了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机会。

在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学习数学方法、类型习题解答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这就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自主学习有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缓解学生学习的精神压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求知欲望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并总结规律,学生可以主动学习,这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运算法则应基于运算的算理而展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运算法则是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怎样进行运算,也就是运算的方法(法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算,运算的算理是什么。很多一线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两者谁更重要些?这的确是一个折磨人的问题。我们试图具体分析两者关系来作简单说明。

运算的算理。即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算理是概括、总结运算法则的依据和基础,它是由数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构成的。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运算法则,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便能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情况,提高知识的迁移性。比如,“0.3×0.2”的算理是什么?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就是把0.3和0.2同时扩大10倍,积是6,然后再把6缩小到它的 。最后结果是0.06。误把这样一个计算的过程当作了算理。其实0.3×0.2的算理是:

0.3×0.2

=(3×0.1)×(2×0.1)

=(3×2)×(0.1×0.1)

=6×0.01

=0.06

计算中根据小数的意义,并利用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这样保持运算的持续性。对于教学,既要使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学生明确了算理和具体的方法,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才可能产生多样的算法。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对0.3×0.2,孩子们做了各种推理,所用的方法都是把算理和法则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思考价值。

有些孩子通过画图的解法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就是在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中,长0.3米是3小格,宽0.2米是2个小格,画出来以后就是在一百格里面有6个,所以是0.06。这种方法非常直观,通过阴影部分与整个图的关系得出阴影占百分之六,百分之六就是0.06。这说明学生能够借助前面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在具体直观的图中,学生理解了算理。

也几个孩子的想法,他们都有逻辑推理的过程:像 0.3乘0.2,他只把0.2扩大10倍,2乘0.3是0.6,然后把0.6再缩小10倍,就是0.06,他是在原有旧知识——0.3乘2已经掌握的基础上,探究0.3乘0.2的,最后得出结果是0.06。

学生的这些方法都是很可贵的,具有思维价值,值得教师很好地挖掘。这些做法已经把算理和具体的计算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不必单独拿出来给学生讲算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好好地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

运算的法则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压缩、反身抽象,将运算过程压缩成标准化的运算步骤,进而概括出的,数学运算法则又使算理得以具体化。在整个乘法运算体系中,我们知道要得到整数乘法的法则,就要在整数加法的基础上,利用“乘法的分配律”。 而这个运算律之所以能够使用,一方面来自直观,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保持运算的持续性的要求。同样,要得到小数乘法的法则,就要使用在整数乘法中得到的一个规律“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之所以整数乘法的规律能够应用到小数乘法,关键是保持运算的持续性的要求。运算的算理中蕴含着大量运算的意义与性质,这些运算的意义与性质具有理解的直观性、一般性以保持运算的持续性。运算的算理贯穿于整个数系,并能让各种运算融合为一个整体。在有理数系的范围内,运算的算理可以确保运算法则的迁移性,从整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到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来运算,再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再到有理数乘法(先按照非负有理数乘法来运算,再确定积的符号)。正因为运算算理的这些功能,使得各种运算法则以关系的形式构建学生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的认知结构。简言之,运算的算理是数系扩展的精髓,运算的法则是数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五、教学应基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而展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理解”,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水平的,教学就要基于这些水平而展开。有学者从理解的表征转化说、类型层次说出发,特别是基于Hersconvics所提出的理解模型和弗赖登塔尔关于运算学习的4个阶段,提出有理数运算的理解的4种类型[8]:①直观理解:用直观图形来说明运算结果的合理性;②程序理解:按照固定的程序,比如运算法则来解决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通俗地说来,就是会计算;③抽象理解:用语言、算式等来说明结果的合理性。抽象理解与直观理解的区别是,直观理解要通过直观图像来说明结果的合理性,而抽象的理解是通过口头语言、书面符号等来抽象地说明结果的合理性。④形式理解:用一个已知的规则、规律(相当于数学的公理、定理),基于逻辑推理,来证实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也就是能够实现由书面符号表征到书面符号表征的转化。下面我们结合分数除法运算作具体说明:

分数除法运算的理解水平描述

理解水平具体的描述

水平一:

程序理解,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运算:比如, ÷4= × = ;有的还说明使用了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有的使用方程的方法来帮助列出算式。

水平二:

直观理解,能够通过直观图像来说明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如能够用直观图说明 ÷4,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 变成 ;将12个 平均分成4份取1份就是3个。

水平三:

抽象理解,能够用语言或算式来说明运算结果的合理性。比如这样解释 ÷4,就是把 平均分成4份取1份,就是求 的 ,就是 × 。

水平四:

形式理解,能够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除法的意义并通过推理来说明运算结果的合理性,比如,能够说明把 ÷4的被除数、除数同时乘 ,商是不变的,这样就把上面的式子变成( × )÷(4× )= × 。

研究表明,学生对于分数除法运算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是有水平的。第一水平:程序理解。第二水平:直观理解。第三水平:抽象理解。第四水平:形式理解。也就是说,程序理解最容易获得,形式理解最难获得。

既然学生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水平的,教学就要基于这些水平而展开。特别地,不可过高地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整数的运算比较容易理解,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就难理解一些。比如,对于5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叙述小数乘法的意义,就不是每一个学生能够达到的。直观理解就更难了。

六、注重课堂教学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总结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课后进行自我总结的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乘法分配律”的解题作用,能够灵活的运用运算律,并进行简便计算,通过比较还能够探索新的计算规律,积累自己有关于学习方法的规律以及经验。

小学生都喜欢被鼓励、被表扬,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在小学课堂上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比如在面对一些学生暂时没有学习到的相关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发挥积极的教学引导作用,通过“小朋友们,未来我们将逐渐涉及到这一方面的内容,没有明白这道问题解法的小朋友也不要着急哦!”等话语,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在学生解题错误的时候,教师也不能急于批评,而是需要帮助学生认真审题,告诉学生不能够急于求成。教师需要注重启发与指导的价值,让学生重新审视问题,给了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自己认识到解题中出现错误的位置,积极予以改正并学会正确的解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当好指导的位置,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目前在应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与之相适应,从而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使每一位小学生均能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孙 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12):73-74.

[2] 张秀芹,柳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01(21):107+132.

构建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4

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是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获取知识为前提,以学生进步与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她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操作步骤有“自学———展示——— 矫正———巩固———内化”等五个环节,其中自学是前提,展示是基础,矫正是关键,巩固是重点,内化是核心。

一、自主预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提出一种教育的理想: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了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让学生“多学”,教师必须减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消化、领悟和“思想升华”的时间,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情编写自主学习方案,缩短讲课时间,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

如教学“众数”,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自主学习方案: 仔细阅读课本例2,自主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 1) 填一填

1做实验的9人中,发芽( ?) 粒的人数最多,有( ?) 人。

2在这组数据中,( ?) 出现的次数最多。

( 2) 读一读

1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2在数据17、13、17、9、17、17、3、16、17中,众数是( ?) 。

3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4求出的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 各表示什么意义?

( 3) 说一说

要想表示这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你认为是用众数表示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些?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 4) 练一练

1六( 1) 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 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

2找出下面每组数据中的众数。

3你对众众数数又又有有什什么么新新的的认认识识? ?

( 5) 想一想

你对众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上述自主学习方案,学生不但初步理解了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够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而且还感知众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负数,一组数据中可以有两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展示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要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根据既定的目标任务,自觉主动地阅读、讨论、合作、交流、探究、展示等,是一种积极参与、主动获取、自己展示、 自主建构、自觉完善的学习过程。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在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三角形、 量角器、剪刀等,独立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度后,纷纷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有的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即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再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测量求和的方法,即用量角器先量一量、再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折拼的方法,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起来拼在一起,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推理的方法,即利用作平行线和直观感知同位角、内错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的铅笔旋转的方法,即用铅笔沿着三个角旋转成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用三个一样的三角形的三个不同的角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释、验证,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策略,引领学生体验再创造的历程,感受创新的魅力。

三、自主矫正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自我建构和完善的过程。就每个学生而言,这种建构的过程会因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更因个体态度、动机、习惯的不同而存在不同。”学生通过自学、展示,所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认知结构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会出现一些学习偏差或操作失误,教师需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学生矫正错误。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根据准备的学具,独立进行研究,在展示学习成果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得出的三个内角度数相加的和多于或少于180°; 用折叠的方法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好像也不正好是180°。这些都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检视数学活动———诸如量角的测量误差、折角的操作不当等问题,及时进行矫正,从而得出上述方法也都能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四、自主内化

奥苏泊尔指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使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结构中的相关旧知建立实质性联系,把新知同化后纳入认知结构,进而内化为已有概念,扩建认知结构。”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内化” 环节是重点,引导学生在自我矫正的基础上,再次经历感性与理性、已知与未知的学习过程,巩固新知,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篇5

实施情感教学是教学理念中永恒的真理。就像于漪提到的,授课环节实则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不能彰显心灵的一种契合性,就无法将文本知识水到渠成的传输给学生。小学数学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将真情融注到授课的每一个层面,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成效。这样的策略可以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授课环节师生之间的愉悦之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其一,师生之间构建协作、和谐及互动形式的新型关系,彰显彼此的一种愉悦、民主、平等及和谐特征。这亦为提升课堂授课效能的重要前提,可以使得授课过程中的心理情境更为优化。一个爱生、懂生的数学教师,能够将春风化雨的教诲,及阳光般的表扬给予学生,尽管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每一个孩子依然能够在心灵上受到教师的鼓励,提升自信心。其二,将课堂主体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主要借助对授课氛围的营造以及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达成这一目的。前者是将授课主体对问题的思索激发出来,进而使其生发出一种自主探究的欲望,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应当注重一种趣味性。后者是借助对问题情境的模拟,使得学生又一种身临其境的感知,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角,通过联想等方式,使其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有一种质疑的意识。

二、学生于交流中掌握自主探究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个体在对问题的思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沟通通常能够激发智慧的思考。进行沟通的环节,可以将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角色充分彰显出来。借鉴他人的思考问题的思路等,将自我对问题的认知表达出来,进而掌握多角度思索及解决数学问题。比方说,教师在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候,借助多媒体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方位的车辆进行展示,进而让小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统计。教师对学生自主统计结果进行汇总的时候,可以看到各异的结果。最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在这一统计环节,统计错误率偏高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在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以每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之间通过意见沟通,得出进行该数据统计的前提:其一,掌握这一时间段该区域的车辆类别;其二,借助“正”字进行数值的记载;其三,众多通过该区域的车辆,并且车辆并非按照种类特征依次通过,因此唯有借助小组协作,才可以各司其职的将各个类别的车辆数值统计出来。之后,依据学生进行讨论之后的答案,进而得出相应的车辆数额。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协作,意见交流,使得学生学生学会倾听思考别人答案,进而得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进而更为有效的应对“动态数据”中的相关问题。

三、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授课环节实际为教和学的一种互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当传达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得到新知识的本领,在学习环节学会思考。所谓教即为使得学生学习能力;所谓学即为学生依据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于思考中学得知识,于运用知识环节强化思维。所以,只有令课堂主体自觉积极的进行知识探究,才能对其自主探究意识予以真正的尊重,进而将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思索的积极调动起来,进而令其切实进行自主探究。教学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更多展现自我的机遇,于授课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彰显出来,实质上亦为对其自主意识的尊重。在实践环节,打破了以往的授课形式,进而使得学生置身属于自我的舞台,感受自主探究的魅力。这一环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包容学生的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答案,使其真正融入到课堂互动环节。比方说,笔者在讲解正方形及长方形周长的章节的时候,交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在测量、摆、拼等过程中,择取最精确的结果。这样亲自动手的策略,更吻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其作为课堂主体的角色得以充分彰显,强化其自主探究的意识。综上所述,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究,进而把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知识的策略,进而科学地进行探究,从认知及理解知识转换为应对问题。这一过程其价值在于借助自主探究过程,使学生强化自主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王俊杰 宁纪绘 单位:山东省临沂汪沟第一中学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单”的设计 篇6

关键词: 自主学习单 数学学习 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复习—导入—新授—巩固—作业,学生基本是上课听老师讲概念,分析解题思路,然后做习题。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数学探究能力薄弱。

本本选取编制“自主学习单”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部分的例5。在教学过程中,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5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概念学习

数学概念是反应一类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于速度及路程是数学概念中的具体概念,而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将两个概念混淆,并且速度的写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易错点。因此,我们采用观察比较形式编制“自主学习单”。

1.连线。(用直线将表示相同含义的量与表述连接)

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了几小时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

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2.照样子写一写。

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做70千米每时。

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可以写成225米/分钟,读做225米每分钟。

用连线的形式进行路程、时间、速度概念的学习,并用观察、比较、模仿的方式,小组学习讨论速度的写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出概念学习过程。

二、原理学习

数学原理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学概念的关系。数学原理包括定理、推论、法则、公理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数学原理的学习。数学原理的学习可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即可抽象出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表格形式,对例5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加以整理。

三、数学模型的建立

反映特定的具体实体内在规律性的数学结构称为数学模型,而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正是一种数学经验模型的建立过程。应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并归纳出相应的关系式

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能写出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关系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自主学习单”的设计中,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概念为连线题;速度的写法与读法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先给学生举出正确的速度写法与读法的例子,再照样子写一写,使学生自己发现写法与读法的特征;运用表格的形式描述创设情境的数学信息,便于学生比较路程、速度与时间及给出相应关系式;最后,由一个乘法关系式推导出其他两个除法关系式。

“自主学习单”的创设问题由简到难,题目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其兴趣持续保持较好的状态,在学习进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较多的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体。

四、“自主学习单”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的作用

1.“自主学习单”中体现数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出贴近实际的生活情境,还应有效激发学生将新授知识与已有学习、生活体验相联系的兴趣。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单”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小组讨论、观察、比较的方法将具体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单”中的问题引导,逐步抽象成数学概念及数学原理。

2.“自主学习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单”的过程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少,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完成“自主学习单”的过程表明学生愿意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自主学习单”使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 篇7

一、创设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情境的创设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来讲十分关键, 只有创设情境才能将教学寓情于景, 用最高效的方法导入新课, 问题要让教师提出,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 但是在创设问题的过程中要找准问题的实质, 找出能击中思维的关键点,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自己的认知系统高效地运转起来。

比如, 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孙悟空分西瓜。 孙悟空说:“我准备给八戒分1/3的西瓜, 沙僧给2/6的西瓜……”孙悟空的话音未落, 八戒就很不开心地说:“猴哥, 你这样分西瓜是非常不公平的! 为什么沙师弟的比我多? ”教师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可以接着问学生:“孙悟空分西瓜的方法公平不公平呢? 两个人的大小数应该怎样比较呢? ”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 学生心中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再比如, 学习“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导入新课, 在课前做一个套圈的小游戏, 让全班同学排成长方形随后再往中间套圈, 如果套准就能获得奖励。 然后就会有几位同学反驳:“这样套圈不公平, 有些同学距离中心很近, 有些同学距离中心又很远。”然后教师问:应该怎样站才能够公平呢? 圆到底有怎样的特征? 经过教师层层追问, 不断创设新问题, 学生自然能主动探索思考。

二、培养学生乐学,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做出思考和推论, 给学生讲的少一些, 应当更多地引导他们。 课堂教学应当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积极引导, 但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需要培养学生乐学, 引导他们增强自学能力, 利用诱思导学的方式为后面的教学和学习做好铺垫。 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认知系统, 并从开始的排斥学习进入主动学习的阶段。

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 就需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化圆为方”的实验探索出圆的面积公式应当是什么, 随后再提出应当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问题, 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就会被集中于圆的面积之上。 紧接着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探讨问题,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之上, 注意圆的周长和半径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以此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 在整个问题发现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三、让学生学会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的评价,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还能使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观察他们的状态, 根据交流的情况准确又精炼地对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 要多进行鼓励, 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入地学习, 也能够更好地接纳新知识。

比如在学习加法算式的时候, 有一道题是:5+5+5+5+4, 在相加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它弄成乘法算式, 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5×5-1, 但是有一个学生却算成了6×4, 很多同学都反对他的回答。 这样, 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辩论中, 全班同学的热情会逐渐变得高涨起来。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这几个算式进行评价, 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哪一个算式是正确的, 哪一个算式更简单。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能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学习压力也能得到进一步减轻。 在这个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学会了举一反三, 知识量倍增, 还善于运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题, 做到触类旁通, 且更富有创造性。

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要激发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增强自己解决知识的能力, 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 小学数学课堂面临着不断改革,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也变得更明显,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不仅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还有利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水平, 为学生创造出不同的学习标准,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照顾到每一个水平的学生, 才能实现数学高效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薛华.运用“导学案”教学培养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2]李树清.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3]黄桂芳.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3.

[4]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小学数学自主化学习的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化学习,策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数学并且想要学习好数学知识, 才会真的有可能把数学学习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 以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 启发学生数学思考,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教学,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充分打开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水平, 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 以多彩的形式和内容,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创设问题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夫子所说的, 意思是说学习的自主性非常重要, 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可以把知识做到融会贯通。那么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从学生身边的经历出发, 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切实地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情景设立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是教师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目标是否明确与内容的设计有着巨大的关系, 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环环相扣, 彼此紧密相连, 不能孤立存在。例如, 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生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球、圆柱等形状, 使学生知道这些形状的特征和名称, 能够简单的识别这些图形,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使学生形成数学美和基础的数学思考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设置教学情景时候就要充分考虑, 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常识, 同时加之能力的培养要求。那么在设计问题情景时, 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形状的玩具拿到学校, 课上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玩具, 说出自己玩具的形状, 同学们可以相互介绍物体, 看一看、摸一摸, 真正地了解图形,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情景设立的时效性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学生是发展的人, 具有巨大的潜力,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今是个信息化的世界,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社会的热点以及各种信息, 为此教师设立问题时, 也应该考虑问题中所包含信息的时效性。

数学并不是抽象的、摸不着, 看不见的东西, 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通过把身边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不仅可以增强数学的生活感,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育只是一味地灌输数学理论和思想, 这种方式不利学生的理解和真正地去应用知识, 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的小常识。只有教师把生活中的小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才可以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情景相联系, 体验数学的真谛, 转化为生活中的小常识,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我国正在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规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这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然而, 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 自我约束力较差, 同时还受到自身经验、年龄和储备知识及能力的约束, 自主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在教育改革中也提出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可以发挥自身地引导、组织的作用, 组织学生正确学习, 为学生答疑解难, 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知识的梳理,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体系。在认识百分数的章节里, 教师既不应该直接灌输百分数的概念, 同时也不应该让学生全部自主地去学习理解, 要恰当地引导学生。例如:今天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进行篮球比赛, 下面是他们两个投篮的次数和投进去的次数如下, 同学们小组讨论, 看看谁投得更准点:

学生讨论结束后, 请同学们发言, 最后老师运用百分数进行讲解, 使学生们真正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这种方式下, 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真切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了解到利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真谛, 从而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数学作业生活化,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来自于生活, 同时也应该回归生活中去。在向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 一方面应该使书本的知识得到检验, 另一方面则应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改进数学课本作业, 加强作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教学《连减应用题》, 可以改变原有的例题, 结合当前学生的喜好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 设计例题。目前孩子们对《爸爸回来了》这些节目非常喜欢, 对其中的小美女“夏天”都是喜爱的不得了, 通过设立这个人物可以使数学更加生活化。根据课本要求, 设立以下两种解法, 第一种解法可以理解为:《爸爸回来了》里的夏天有10元, 第一天买了一根冰棍儿用去5元, 这时夏天还剩多少钱?第二天夏天又用剩下的钱买了一个3元的薯片, 夏天现在还剩多少钱?学生很快地说出:10-5=5 (元) , 5-3=2 (元) ;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情境二:夏天到商店买冰棍儿用去5元, 买薯片用去了3元, 一共用了多少钱?给售货员10元, 应找回多少钱?列式是:5+3=8 (元) , 10-8=2 (元) 。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 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总之, 只有在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罗文云.浅析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实践[J].时代教育2014年10期

[2]雷桂芳.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J].新课程 (上) 2014年05期

[3]王萤寰.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园2014年12期

[4]刘小燕.如何让自主学习更真实有效[J].语文天地2014年18期

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9

一学生利用已有知识, 自主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延伸。

所谓延伸, 就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让新授的知识变成学生熟悉的东西,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区别点与共同点, 经过学生主体认知、改造、消化, 使之成为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从而被学生被理解与掌握。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 可以运用转化思路,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一:转化方法的形成。 (1) 让学生数一下老师画在黑板上的方格, 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2) 假如没有方格, 给你一把剪子, 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吗? (3) 巧妙引导学生通过拼、移、剪, 把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再进行比较。

第二:自主学习, 实现转化。

质疑:给你一把剪子, 一根尺, 你能求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总结:写出几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设计方式突破了新知识“平行四边形面积”与旧知识“长方形面积”之间过渡的难点, 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二学生动手操作, 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眼观察,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课堂上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动手操作创设有利条件、创造氛围。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 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 出示课前搜集的各种纸盒, 让学生先对它们进行观察并分类, 再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让学生找出, 每一个面都是长方形的一类盒子。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 看看有什么特征。 (3) 通过学生的发现、教师的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4) 让学生小组合作, 用学具做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

这种课堂实践过程, 不但能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更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 让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

三启发感悟, 发展自主学习

学习过程不应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应是学生用原有知识、经验, 主动积极地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的职责不只是多讲, 而是进行引导,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环环相扣, 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演化成学生探索的对象, 促使常规的知识动态化, 动态的只是简单化, 让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索, 从而达到自主感悟。如教学“乘法的分配律”时, 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 观察并发现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感悟, 从而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四激励学生创新, 是自主学习的升华

2013年,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经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 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 改变教育观念, 最重要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风采。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请计算出图中表示的这块花园的面积。这是一个组合图形, 是不可能直接算出它的面积的, 但是解答这道题有“剪、补、拼”三种途径。出示题目后, 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解答出来?

学生在思考后想出了两种解题方法;教师又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想一想, 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又研究出三种解法。临近下课时, 教师又引导学生:“课后请同学们再动动脑筋, 看还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团需要被点燃的火苗。”课堂教学过程, 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悟, 就应该创设参与性强、开放性而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 实现学生思维的飞跃。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施 篇10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铺垫

预习其实是一种对浅层次的分析,是一种让学生在新课开始前进行的活动,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大体了解知识目标.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以及巩固,对知识的基本构架以及网络构成有一个初步掌握,为实现学生从旧知识至新知识、从简单至复杂的知识转换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如:苏教版六年级“圆”之“画出美丽的图案”教学预习题片断:1.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并在正中间画一个最大的圆,再求出这个圆的面积.2.方格图中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1)在方格图中画一个圆,圆心O的位置是(4,4),圆的半径是3厘米.(2)在圆里画一条直径,使直径的一个端点在(7,y)处,请根据上述要求在方格图中操作,并用准确的数对表示出这条直径的两个端点的位置.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必定会尽可能使用以前的知识以及经验来更好的掌握以及思考新知识,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定会得到提升.

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助推

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每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对每名学生都充满爱心,相信每名学生都存在巨大的潜能,要使所有的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教师需要三思,就更好了;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教师张口结舌,这最好.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质疑探究学习题的:

1.自学课本第70页.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说说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在小组里交流.

2.自学课本71~72页.3的倍数有3,6,9,…你是怎样找到3的倍数的?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最大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

4.36的因数有1,2,3,…你认为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36所有的因数?

5.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改正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合作互动——自主学习的关键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中,学生适时进行合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从而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推导过程中,学生很难独立地将各种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让学生在小组中一起动手,合作交流,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如我在教学“用一副三角板画角”的课堂中,先让学生试着做,然后让学生说.这时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说他可以用两个角相加拼画出75°,105°,135°,120°;有的说他可以用两个角相减拼画出15°;还有的说他可以……笔者鼓励他们说:“你们的算法都对!”

经常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互说想法,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益.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引言

倡导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髓之所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一旦诞生,然后就会立刻成为了老师们的“宠儿”,受到各位老师重视以及宠爱。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迅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地学习,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了深入地探讨与研究,旨在为小学数学学习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方法。

1 现阶段,我国数学教学现状

由于受到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在中学阶段将学习成绩放在了首要位置,而且部分小学中也将学生学习成绩放在了首要位置上。为了提高升学率与学生成绩,教育者经常会通过诸多的方法与资源,希望用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传授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做题方法给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公式教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自己并没有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行了解,以此感知数学,寻找数学具有的含义,而教育者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会做题,而且对他们的逻辑性思维加以培养。

2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已与当前学生持续健康发展不相适应,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地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是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画面中产生问题;从相关研究中看出,当学生学习材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虽然数学内容属于抽象的,但是,通常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符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这样一种“现代化”导入,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非常有帮助。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探索,让孩子们都切身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及魅力所在,即数学是我们生活过程中的一部分,数学有着浓厚的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问题、找规律以及对结论的总结。其次,适当的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产生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实质上就是及时地找出存在的矛盾地方以及对矛盾的解决。应通过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提供相关探究性材料给学生,或者要求学生们自己构造题目,从而在观察和比较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提出问题,这对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也有很大的帮助。

2.2全面发挥教育者主导性作用

由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形成时间较晚,小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意识都还没有真正的养成,不具备探究能力,因此,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抓住良好的时机以引导学生,假如时机太早就会对学生自主探究造成直接的影响,而太晚会花费掉大量的时间,且削弱了小学生对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并加强引导,虽然有的知识点不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学生自己就会探究出问题的重点部分,但是,假如教育者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有所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就起到了一个当孩子们碰到探究难题时的转折点的作用,这样,孩子们就会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与学到了知识,同时,对于探究的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3评价反思,自我体验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通常是由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番评价,主要评价的核心是学生做题是否正确,表现是否让人满意等方面,长此以往,评价的目的就固定在了那里,导致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总是一味的等待老师的评价,而自己没有一种反思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将评价目的放到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不断的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并将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样一种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加以关注;不仅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予以关注,还要对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及态度加以关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所以,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评价的指标除了要对知识技能重视之外,还要对学习过程、方法、态度等各方面加以关注;评价的方式不仅要有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以及自我评价加以重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的为学生们提供探究发现的机会,让他们对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进行反思及体验,比如,在哪些数学活动基础上发现这一规律的?自己所获得的收获与感受是什么?……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它要求教育者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将学生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自主性的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寻找出探求知识的方法,以提高他们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番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同行们提供一定的借鉴。一言以蔽之,为了能够很好地响应我们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注重加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之中加以提倡并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冯凡.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 l(7).

[2]华芳.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J].山西教育(教学),201 l(5).

[3]刘芝超.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浅谈小学生数学课中的自主学习 篇12

一、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自主发疑。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 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也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活跃的心理因素。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 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地探索, 敏锐地观察, 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 努力地改进学习方法, 同时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变“苦”为“乐”。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心理特征,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

在讲授新课之前, 我总要上一会儿预备课, 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一个精彩的导入。导入的方式要视所受的内容而定, 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这里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问题, 当同学们正聚精会神的听着我的导入时, 我会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提问:“同学们今天想研究什么问题呢?”当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时, 这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

二、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以达到对知识的理性理解。这里所谓的“体验”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去探究、去应用, 进而去发现知识和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在观念上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设计、探究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且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始终要渗透、落实与贯彻此观念, 改变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思路组织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大量的课堂活动直接给予学生, 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和活动机会, 让学生能以自己的主体活动积极地解释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 建立属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在活动中, 遇“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指方向”, 而是给“指南针”, 让学生试着定方向。对“走错”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是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争取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时的喜悦。在活动取得成功时, 他们不但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 而且使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三、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教育最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是要尊重孩子, 解放孩子, 还给孩子一个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世界。作为一个自立的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而且我们面对的是能力、经验不尽相同的学生, 提出统一的要求, 肯定不会适应所有的学生。因此, 我在教学中, 尽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

如在作业布置上, 分为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 即使所有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 又使能力强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不觉得是负担, 相反正是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对于一些记忆的内容, 如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常用数据, 让能力强的学生当堂背诵, 使他们产生自豪感, 允许其他同学在几天内记住, 不至给他们造成太大的压力。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只有把学习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才能让孩子能够自主学习, 享受童年的欢乐, 健康地成长。

四、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 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 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总之,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 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 去发现和创新, 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摘要:本文从“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自主发疑;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四个方面, 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灵活运用教法, 引领学生自主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关键词:自主发疑,自主选择,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禅宗语录下一篇:非洛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