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

2024-08-19

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共12篇)

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 篇1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采用自主性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对于学生今后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一、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课前预习活动,这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明显效果,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大幅度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使得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关的课前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应该积极通过资料查找以及思考,鼓励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拓展,如果还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就应该积极在课堂上向老师求教。通过上述活动,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明显的好处,所以,应该积极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

二、开展有效提问环节

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环节,另外,这种方式也能有效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提问环节中,教师一定要讲究提问的艺术,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应该重点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提问的对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问题之后,还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能够让学生把提问问题和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关联,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上述方式, 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点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在今后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就能够积极思考,使得自身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能够更加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不断对知识进行扩展和迁移,保证今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进展。

三、采用科学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该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知识的有效传达,并能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应该积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比如,教师可以把探究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保证其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有效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另外,还可以采用相应的反思教学法,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该通过相关的设问,让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中的知识点,哪些已经基本掌握,哪些还存在一定的疑问,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存在的疑问,进行统一而详细的解答,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知识,能清楚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这样对于下一步提高自我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效开展科学评价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应该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进步。比如,对于在预习环节存在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了解这种遇到困难不敢前进的心理,应该针对这种学生的特点,积极提供善意的帮助和提醒,有效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能够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提问,有的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配合老师上课的节奏,善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学生就能获得很高的学习效率。对于上述这类学生,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科学评价,进行积极的鼓励,让学生能够明白,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地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努力,正是朝着学习上更大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由此可见,科学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学生始终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还应该看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应该始终落实好各个环节,在这个漫长的工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去努力,多想办法。在这样的努力下,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会学习。

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 篇2

一、小学数学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提出自主研究问题

探索性研究强调“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我们知道,思考源于怀疑,只有激发学生提问,才能产生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问题的原始解决方案,并基于自己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进行下一步的独立调查,大大提高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探究性试验

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是实施再创造”的唯一正确途径,这一点是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发现或创造的,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游泳,想学游泳者要自己探索游泳的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些特殊的场景,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拓宽研究的广度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问题和主线的开始,同时也是学习的目的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说,“问题是出发点”。因此,在每节课或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时,教师都要为学生的学习铺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在教学五年级的“分数大小比较”后,学生知道了两种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的分母,比较分子大小;相同的`分子,比较分母的大小。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比较7/9和7/8哪个大,或者计算8/9与1/8的差,7/8与1/8的差,1/9和1/8的差等,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比较中,深刻掌握比较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学生拓宽研究广度,这样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适时进行指导即可,尽量让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主学习的展望

自主性教学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进步,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被社会淘汰。

三、结语

关于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的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多样性;拓展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习惯,它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学习理念和习惯。如何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全面发展是教学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当以学生学习天性为基础,接受学生个体差异和关注个人需求,立足于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等,让教学少一点“唠叨”和指导,多一些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知识生成能力的培养。让整个学习过程由“外在指导”变成“自控学习”,是整篇文章教学方法的关键思想。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

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在小学学习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些有趣味性和有意义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这些话题最好是可以直观表现出来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过于抽象的表达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但是因为数学是抽象性的学科,需要老师通过环境塑造或是借助教学工具、模型、图片等进行直观描述,让学生去感知数学知识,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才可以灵活应用。学生通过这些初步的理解会建立一定的学习信心,能够融入和谐的教学环境当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除此之外,构建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平台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的民主关系是师生平等交流的关键,也是和谐课堂的最直接的体现。老师要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威严者的姿态,以亲近的话语和肢体动作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关系平等化,学生才能积极和老师互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挖掘自主性学习的动力。而且学生容易在自由的讨论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受到尊重和重视之后他们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愉悦,教学中才会有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更能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也就更愿意在课下积极去探索数学知识,完成对其的深入理解,更能培养他们对数学的乐趣,这是非常宝贵的。

二、运用积极教学语言,提高自主性学习信心

积极的教学语言主要表现在老师的讲课语言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上,是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的关键。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对他们来说是“权威”,老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甚至是每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能提高。相反,如果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应,那么学生往往是会很失望地怀疑自己。其实积极的教学语言是一种教学习惯,对学生是一种精神的培养,虽然它不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自主学习习惯,但是却可以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不能过于苛刻和严厉,要用鼓励的话去给学生信心。比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给予信任的眼神;学生在取得一定的学习成绩时,老师要积极表扬;学生在出现错误时,老师也要表示理解。只有这些积极正面的教学语言,才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让他们更加信任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只是对自己不信任,甚至在同样的情况下,会把别人错误的答案认为是正确的,而否定了自己的正确答案。这样的心理是非常不利于自主性学习习惯培养的,老师要给他们平等的舞台,不能过早地定义“好学生”和“学困生”。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自主性学习需求

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不相同,虽然在自主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老师辅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给他们最好的学习办法,但是并不代表就要“千篇一律”。因为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适合所有人的,相反尊重个体差异、提出个体差异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的学习习惯,比如,有的学生会更加喜欢通过动手来理解知识,而有的则是通过对课本的不断理解或是习题的不断练习。所以并不是说先实践后理解好,也不是先理解后实践更优,而是哪种方法更加适合学生。

四、重视学生体验过程,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和结果相比,学习过程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在过程中学生往往能收获比结果更加重要的东西。而自主性学习就是一个主动求知的过程,是最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只有经历这个状态,才能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补充和提高自我。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体验过程,主要体现在习题上的自我纠错、反思上。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习题的时候,要以课本为中心,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题目。并且在设计时,要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一些题目由简单的计算变成根据实际情况列式子,或者是根据生活经验去得到答案。当然老师在设计习题上,也可以降低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题目。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有意识培养学生“编造”题目的能力,让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应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检测的能力,这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品质。如果学生不能完全自己设计,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改编,使其更容易理解,更贴近学生的内心。学生在设计题目中出现了错误,老师要用鼓励的语言纠正,先表扬想法,再指出逻辑的错误。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做自己的题目,或是别人的题目,然后再自己进行纠正。学生经过这样设计和纠错的过程,会对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更好地消化知识。而且他们也能很自觉地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过程,自己对自己进行检查。通过习题了解到自己的错误,接下来就是对自己的反思了。反思是对自己学习过程中漏洞的总结,然后做及时的纠正和弥补,而且反思过程也有利于将旧的知识带入新的知识体系当中,像建筑高楼一样,层层堆积,才能更加稳固。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而是要进行引导,让他们去体验这个过程的快乐。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习题和结果进行反思,感受再次创造的快乐。例如,针对某一数学问题不只有一种解决办法,经过讨论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反思总结几种方法,并且选出最优方案或是最适合自己的。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会更加完善,层层递进、稳扎稳打,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予以高度重视,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做好辅导的工作,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用快乐的心态去学习、用认真的心态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数学教师的一个挑战,也是教育的一个改革。

参考文献:

[1]凌翠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界,2010(19).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五步”法 篇4

第一步: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至关重要。在学习中,积极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才能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呈现的情境图,让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由问题引发思考,进而积极主动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顺理成章探索并接受新知识。思考,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时,学生就是通过不断思考,自主探索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首先抓住问题中的“至少”,思考:1.怎样做到所用的花边最少?得出:围绕黑板一周,即黑板的周长,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2.你打算怎样围花边?你想到几种方法?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在不断的思考启发中,学生很容易探索和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算法多样。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性得到发挥,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就这样,在不断思考中,挖掘知识,开拓思维,解决问题。思考,打开了学生智慧的闸门。自主,让他们更快乐。

第二步:说

言为心之声。将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说给同伴听,说给小组成员听,商量对策,在交流中资源共享,梳理归纳知识点,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可以说自己会的,也可以说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不会的。

例如: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手中的量角器、三角板、直尺等学习工具,通过测量,去发现这个特殊三角形的特征。学生争相恐后说自己的发现,有的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相等。”有的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有的说:“通过计算,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以后才会学到的知识点都被学生说出。这些知识点,更是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出的知识,深深的印刻在头脑中。还记得,在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总会有同学出现错误,我让出错的同学自己说错误的原因,他们很快找出问题所在,有错改之,无错可免。再测验,效果出奇的好。说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学习上做到眼勤、手勤、脑勤、口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第三步:议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在共同商讨中、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角的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将这个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猜测、验证。在小组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角的大小有可能与边的长短有关”,有的说“可能与边的粗细有关”……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智慧。你看他们,有的将活动角的边撕掉一截来验证,有的拿出不同的活动角比较边的粗细……“你说的不对,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你猜的是错的,你看这么做,结论就被推翻了”……在一次次的猜测中,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生不厌其烦,永不言败,沉浸在探索的快乐中。“有可能和角的张口有关,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马上动起来,再次操作、验证、总结。就这样,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知识点在学生的讨论声浮出水面。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就是自主获得知识的幸福。在议的过程中,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室里,时而安静,时而澎湃。学生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啧啧称赞。每一次的合作,都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第四步:疑

学贵在疑,疑则进也。在质疑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小棒摆三角形,操作的不亦乐乎,很快判断出哪组能摆成,哪组摆不成。我顺势激发学生的疑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话音刚落,有好多个小手高高的举起来。“为什么有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将问题归纳一个,学生围绕着“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展开了积极地探索,很快“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呼之欲出。带着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充满了快乐,学生解决了疑难,品味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很享受这种质疑、释疑的过程。

第五步:结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学习中不断让学生总结、反思、改正,建立数学模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学以致用的效果。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题研究 篇5

——预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生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过半的学生从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得出学习数学有预习的必要,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预习的效果不是很好,还有一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虽然认为预习很重要,但是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的指导,所以不知道怎样去预习,预习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处理等,而且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也有比较强的依赖性,所以他们也有可能认为预习没有必要。

二、确立课题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当前,有很多教师认为数学课的课前预习没有必要,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的确,预习是分不同内容的,有些数学内容是需要进行预习的,而有些内容是不需要或者说是不适合进行预习的,但现在课堂35分钟,如果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了,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要实施这一活动并高效率、高质量地达到活动的目的,必须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课题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当前,35分钟的课堂时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实验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将分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1、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

2、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

3、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六、课题研究计划

1、根据上学期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总结经验,完善预习卡并继续使用。

2、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检测活动。

3、收集各项活动资料

4、撰写课题论文,完成最后的研究报告,精心设计,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系列化的创新教育活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研究目标。

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的研究资料,形成问题研究的实验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自主学习的召唤

自主发展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一个自主学习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自学能力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给学生怎样寻找真理。”预习正是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自主预习的观点及现状

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个传统的话题一直是引发广大数学教师争论的一个焦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中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是怕,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自己看书看不懂。因此,数学课堂有时呈现出“满堂灌”,总认为教得越多越好,常常忽略预习,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实仔细想一想,学生没有时间预习,他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就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自然就会跟不上。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却苦于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预习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后果: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不到位;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却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本人申报了《小学数学课堂预习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产生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不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二、课题界定

所谓预习是指教师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了解有关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进行预习,有的内容在不预习的状态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耐心指导,做一个有心人,要结合教材内容去思考要不要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如果要,应进行哪些方法指导,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如何去实施,如何组织反馈、评价等等。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三、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对于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主体性理论。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的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这些都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因而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教师也是主体,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但是都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很好的体现。

3.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要实施这一活动并高效率、高质量地达到活动的目的,必须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小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他们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仅是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研究目标和意义

1.研究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为老师如何去演绎预习后的数学课堂,使课堂更加高效提供策略。(4)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5)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的有效课堂。

2.研究意义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促使教师更加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对教材的预习情况采取相应的课堂组织形式,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并且能够使教师主动的意识到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去应对同学们在预习中产生的各种情况,并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反思,从而也就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教师根据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也能把被动的教改成主动的教,这样真正有效的、双主体互动的课堂就形成了。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乐清市乐成镇第一小学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当前数学教师与学生对于自主预习的看法及做法。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充实,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3)文献资料法:学习和研究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操作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思辨和理论综合。

(4)经验总结法:进行收集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及心得体会,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的总结归纳。

六、研究内容和措施

1.研究内容

(1)当前本校小学数学教师和中年级学生对于数学预习的看法和做法。

(2)如何分层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即分为几层,每一层学生预习时该完成的任务有哪些,可以对每一位同学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3)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学生的预习,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学生预习,设计预习提纲。

(5)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如何组织交流、反馈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

2.研究措施

(1)进行本校数学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一方面深入了解教师对于预习数学的看法及做法,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数学的现状及方法。

(2)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师生共同进行理论学习。教师通过学习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过学习也要意识到预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怎样进行预习,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

(3)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首先要采取分层指导的方法。针对班级中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制定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并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其次仔细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确定适合学生去预习的内容进行指导。指导时可以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预习提纲,并对预习效果跟踪了解,随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5)教师和学生针对自己撰写的教学随笔和学习体会开展心得交流活动,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内容。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半。

2010年1月~2010年4月为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①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②开题论证,商讨具体实施计划。

2010年5月~2011年7月为组织实施阶段。该阶段的具体任务是:①进行部分数学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②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师生共同进行理论学习。③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要采取分层指导的方法。针对班级中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制定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并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另外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选出适合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④教师和学生关于预习开展心得交流活动,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撰写中期报告,进行中期汇报活动。

2011年8月~2011年10月为总结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课题研究教师争取每人至少有1篇相关的论文获奖或发表。上好展示课,并把教师和学生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在全校推广,接受全体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课题内容。

小学数学预习实践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预习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上就一个学期时间的运用,我认为数学学习的预习很有必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一谈在实践中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

一、确定教材中需要预习内容

结合我对新教材使用的体会我认为:

1、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2、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需要预习呢?我个人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公式的应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内容学生可以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发现规律”之类的知识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要有质量的预习

首先,要进行预习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效果,最好分层进行。(每使用一次预习纸教师就要写一次提纲)

再次,就是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其方法有如下几点:

第一步: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了当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后,消化、吸收这些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第四步: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三、预习后如何与新授课相衔接

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因此,在讲新授课时,教师首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然后“以学定教”,把握教学起点。总的说来,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听一听。有些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看懂,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话也随之减少了很多。

2.学生说不明白的,教师就要点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组织学生交流,互相解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启发、点拨、指导。

3.书上看不到的,教师要作补充。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到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通过预习有时是感悟不到的,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隐含的规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很多,这是我的一点尝试。我认为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才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小学数学预习初探

【摘要】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广泛重视。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习逐渐成为人们争论的重点。本文由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预习让数学学习更精彩及怎样的数学预习更有效三部分组成,就小学数学预习的困惑、作用及方法这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习

一、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象一:很多的数学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回家“预习”“预习”明天的学习内容,为什么要预习?怎么预习?甚至该预习什么学生都不知道。有的学生“预习”也就是看看书,做做课后练习而已。有的学生索性不预习,反正老师不检查,也检查不了。

现象二:很多数学老师不布置关于预习的作业。有的怕学生自己学不好。有的怕学生“预习”了会对知识失去新鲜感。有的学生看过书觉得自己已经懂了,得意洋洋地把问题的答案在别的同学还没有探究之前宣布出来。而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探索。所以有的老师认为,课前预习使课堂上不能体现学生探究的价值,预习变得毫无必要。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不懂预习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这样对他们是很不利的。其实这和我们教师的错误观念,以及对学生预习方法指导的不当有莫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没有好好的利用好预习,才让我们对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预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预习让数学学习更精彩

1、预习能让探究更深入。

预习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学生自己的学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预习,让学生质疑,把有疑问的地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提问本或课本上。有疑问就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有了更强烈的探索欲望。[1]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然而,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的现象。如果让学生预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其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预习后每个学生对问题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就不必在独立思考这一环节上花更多的时间,交流的进度自然也就快了,同时,交流时的深度与广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

2、预习能让学生学会自学。

预习需要学生动脑,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预习需要学生依靠已有的理解能力,经过对知识的初步内化,最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且预习让学生既有知识与方法的准备,也有学习方法的加深与创新,预习日久,自学能力便会形成和提高。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能使他们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倍增。所以说预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很多帮助的。

3、预习能让学生起点更高。

通过预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来的学习起点。预习过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课堂上就会有充分地提问,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同学老师讨论。课堂里常常能因此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灵感的迸发,课堂教学也将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预习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掌握与巩固。预习可以明确学习的重点、关键、难点等中心问题,知识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2]

三、怎样的预习更有效

小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都不同于中学生,所以如果预习的方法单

一、内容枯燥就会影响到学生的预习效果,预习绝不只是提前看书,勾勾划划。那么,寻找适合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让预习更有效的帮助数学学习就非常重要。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一些小探索。

1、设计预探性作业[3] 思索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是预习的重心。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达到理解所要学习知识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设计一些学生亟需深入探究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例如《循环小数》的课前预习作业:(1)计算4.2÷0.7 32÷6 2.7 ÷11

(2)在上述计算过程中,你遇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怎样有趣的现象?(3)你试着再算13÷11,看看它的商是否与你发现的规律相符。

(4)如果你想了解这方面更多的内容,可以翻看书上“循环小数”的有关知识。在设计这课的预习作业时我考虑到以下两点:其一,循环小数的计算比较繁杂,在节奏明快的课堂上如果被冗长的演算所累,那么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深度将会大大降低;其二,日常学习、生活是最真实的情境,学生从普通的家庭作业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应对,才真切体验了数学价值的现实化、生活化。

2、设计铺垫性作业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迁移能力的增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掌握及具有一定的数学敏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预先布置一些蕴涵与新知相联系的上位知识,兼含类似数学思想方法的作业,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设计一份预习作业:(1)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2)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3)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吗?(4)已知214.5÷15=14.3,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吗? 21.45 ÷ 1.5 = 2.145 ÷0.15 = 0.2145 ÷0.015=(5)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吗?试着计算2.052÷3.6。(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看书或向他人请教。)通过这样的引导,关键是要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支点”,使学生在多次体验中逐步领悟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3、设计操作性作业[4] 预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和结论,而在于让学生借助于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能力。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适合采用实践探究法进行预习。如“三角形全等定理”的学习,除了阅读教材外,还要按教材要求亲自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观察作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再证明猜想和假设,从而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和动手操作有关的知识,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作进行探究.用以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和动手探究能力。

4、设计调查性作业

新课程重视数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对于和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如果没有生活经验会感到茫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一些调查性作业,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办法获取信息理解知识,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能力。如存款利息、商品打折之类的问题,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银行、商场、超市等地进行调查理解知识。这种做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使学生认识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其实预习作业的形式方法都不止限于以上几种,只要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预习的都是好方法。我认为小学数学的预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发现问题的原则。预习要有发现性。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的疑难不一定花大力气去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学习才有目标,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些疑难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2、注重反馈的原则。有些教师认为既然预习了,课堂上教学的任务就减轻了,于是忽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反馈及指导,让预习变成了纯粹的自学。其实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上来,根据反馈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孩子能通过预习更好的学会知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普遍督促、检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推荐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典型人物及其好的预习经验,并及时纠正错误的预习方法。

3、把握起点的原则。奥苏伯尔把新的学习归结于学习者原来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当学生进行了预习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当然不能漠视其预习结果。“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教师要努力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交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留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预习做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

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开展

横店第二小学 张惠梅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本文从怎样开展预习这一切入点出发,探索预习的内容、方式、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的内容灵活处理以及加强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 预习有效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再次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现在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数学学习没有必要预习。因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知道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二是认为预习很有必要。因为随着学生年段的升高,所学知识难度加大,学生思维水平也有了发展,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然后,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进一步明确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预习后的数学课该如何上?

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我个人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二、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

首先,预习的设计,它的目的、任务、方法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案例1《认识钟表》的课前预习布置 方法一:

师:请同学们在家经常看看钟表、认认时间,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家长。

方法二:

师:我们起床、吃早饭、上学······都要知道时间,离不开钟表,你们注意过吗?请你们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你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同学、老师。下一节课我们要展示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的教学内容。两为老师预习布置有明显差异,前者只是笼统的布置,请学生去熟悉钟表、认认时间,缺乏指导。这样的布置对于仅是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会产生多大作用。后者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同时注意对预习情况进行延迟激励性的评价。显然后者的预习布置从目的、任务、方法等方面都优与前者,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案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预习任务 老师布置如下的预习(两项中任选一项):

1、收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盒子等),并仔细观察一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2、利用硬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有困难可以参照课本p3,第3题中的示意图),并思考制作时须注意什么问题。

这位教师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了较为灵活的预习任务(两项中任选一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任务布置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切切实实让学生主动去时间、去探索。

当然预习的布置也不是越详尽、越仔细就越好。预习的布置和指导要视年级的高低、教学内容的异同,采用不的方式和方法。预习的布置要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要强。

其次,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步: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概念多,课堂教学普遍感到时间紧,则可让学生课前直接阅读课本,大致了解涉及圆的有关知识和思考相关问题。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例如:“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可让学生尝试计算“73-28=?”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在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计算的?或者与同学、家长交流一下,你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了当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后,消化、吸收这些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

第四步: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是顾虑重重,普遍认为,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作法,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数与代数”的预习。

数与代数的内容比较多,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特点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注意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北师大版中的找规律,学生比较难看出来,老师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从书中的主题图上发现规律,结果是大半节课都是老师在引导下学生说出规律,学生的思维被老师强牵着,思维仅仅停留在表层上,对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指导不够。

教学找规律,布置的预习作业是: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图中都有些什么东西,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在新授时侧重于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提炼为书本中的数学,然后再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由于先布置了预习任务后,让学生先去思考了,课堂上再经过点拨,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二.“空间与图形”的预习。“空间与图形”内容有: 图形的认识、探索长、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图形与位置、体积计算等,内容特点是: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2、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3、注意素材的趣味性。

4、重视空间与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才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我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三.“统计与概率”的预习。

统计与概率内容有: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可能性、统计图(表)等。内容特点是重视让学生掌握统计过程,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由于数据是他收集的,更是他感兴趣的,在课堂上他就会表现得很积极!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预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每册教材上都安排了4个左右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特点是: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场景为主,让学生从活动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课题的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探究性。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重视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安排的预习任务是:1.仔细阅读短文,弄清操作步骤。2.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3.把你在做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学习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时,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再重新进行实验时,如果不预习,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就不能知道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没有了,从而导致了在这节课中老师不能有的放矢,学生一点收获也没有,一节课就这么浪费了。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我认为我们的预习更应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预习,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应从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上进行思考,使得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要逐步转向侧重于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小 学 数 学 学 法 指 导

古语说的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建立其实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方法,或对学习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智慧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谈谈学习方法指导的几点尝试:

一、指导预习新知 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教材特点恰当地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一下子放手让他们独立预习,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给学生提供知觉的范例或基本模式,通过一定量的训练,促进学生把教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独立阅读能力较差。一般可利用新课的前几分钟,指导学生预习,让他们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一般可在新课前一天揭示内容,教师结合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提供给学生。指导预习的自习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懂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课的重点,又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并能根据提纲做好预习笔记。有了中年级的预习基础,对高年级的学生可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离开预习提纲,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进行独立预习。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新课的内容,然后找出新课的重点及不理解之处,并尝试解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给学生揭示新课的内容,要求他们仔细阅读新课的复习题、例题、注解语、尝试题,然后重读一遍,用直线标出新课的重点,用曲线标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解决。为避免模仿解题,要求学生在尝试解题时在题目旁边注明简短的原理及思维过程。为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可利用新课的前几分钟进行反馈。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低起点、小步子的方法进行分类指导,让他们“吃的饱”又“吃的了”。

二、指导质疑交流 促进知识内化

质疑问难是让学生把预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就使预习时个别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全班的思维活动。通过数学交流,使学生探索而获得的数学方法相互启发实现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创新增值。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进行集体交流,把各讨论组的见解进行比较引起争论,通过争论从而能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时,提出这样一个判断题“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然后组织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各组出现了分歧意见,接着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得出结论。这样通过讨论辩驳就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质数,什么是互质数。

三、指导应用知识 培养实践能力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的方法自觉的、有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只学不用”,将导致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脱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认识周围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又能使学生更智慧。

在教学平行线时,当学生已经知道了平行线的概念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行线的例子,如课桌的左右两边,黑板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笔直的马路两边等,这样不仅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知识,而且架起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沟通的桥梁。

在教学米、厘米的认识后,让学生亲自量自己铅笔盒的长和宽,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和宽。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就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个特点制作出来的。让学生想一想,凳子的四个脚扭动了怎么办。这样使学生亲自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指导学法”上下一番功夫,将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学

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设计高质量的预习提纲是引导学生进行有质量预习的前提,因此预习提纲的设计要难度适中,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适应性。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小学数学有哪些预习的方法呢?如何能让学生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预习方法。

1.阅读探索

课前预习,仔细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它不是对教材进行走马观花,草草走过场而已,而是要求学生进行逐字逐句地研读,读懂学的是什么,懂得了什么。遇到概念,则要求画出重要字句,关键所在,然后说出这样认为的理由,也常常布置一些简单地填空和运用。如是计算,则要求了解计算原理,计算法则,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试作简单地练习题。遇到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可以在课上进行质疑,这是数学课程最常用的预习方法。

2.实践操作

数学,也是一种体验的课程,许多内容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领会。因此在预习时,除了阅读教材以外,实践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很好方法。

3.收集资料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兴趣,有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收集要探究内容的背景材料及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等。

4.尝试推导

小学数学中很多几何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于这部分内容,如果能让学生自己从中探索出知识生成的奥秘,那么这样的启示会使他受益无穷。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预习中,我下发给每个同学两个不同的长方形,要求:

(1)用你学过的方法测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2)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3)画几个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预习,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见解。“我用的是画方格的方法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的,而在数的时候就直接数长有几格,宽有几格,然后相乘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我用摆一摆的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但发现如果用小方格摆满长方形的话很麻烦,我就只摆了长这里的一条和宽的一条,知道了长是几,宽是几,然后把它们相乘就能算出面积。”“我是直接用尺来量出长和宽,再用长乘以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不管用什么方法,学生们都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了推导,思考了它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动手实验,实践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和运用新知。预习,走进了数学课堂,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精彩。让预习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成为学好数学的阶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

本文Tag标签: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篇6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的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的状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去思考,积极去寻找答案,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指挥官的位置上,应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氛围。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去学习,遇到困难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尤其在数学课上,如果孩子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那么他学到的只是表面的、形式上的知识,遇到难题会丧失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要随时随地进行。每节数学课我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感悟亲近数学知识创设和谐情境。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自觉地去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不拘一格,多姿多彩,教学内容应多增加些想象或形象的成分。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学活动的过程要千变万化,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如上课了,我拎一只水桶走上讲台,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问:“知道制作这只圆柱形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孩子们思考、议论,当他们不知所措时,导入本课“圆柱的表面积”把学生引向所学内容,学生做好了参与学习的准备。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提取数学问题,也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认识人民币”这课,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小超市”,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超市,小朋友扮售货员,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价格,让学生用学具中的钱买商品,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空间

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知识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把教材内容加以重组与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的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力是学生学习的一大财富,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时,我一开始打算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圆,可这样的开场白似乎太落俗套,也对学生缺乏挑战性,因此,后来我换了一个角度去问学生:“生活中有太多圆的东西,例如车轮,那有谁知道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吗?”当问题提出时,教室里顿时一片讨论声。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这是实施开放性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志。人人参与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给予学生尊重和信任,并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参考文献:

孙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做法[J].小学教学参考,2005(14).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培养初探 篇7

一、以“读”为起点, 寻找自主学习的基点

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是从“扶”到“放”,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知晓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 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 在自主学习的开始阶段, 教师应该着力围绕师生间的联结点——教材, 让学生从“读”教材入手, 自主发现问题, 自主分析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例如:《公顷的认识》

师:以前, 我们学习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吗?

(生回答)

师:那么,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各是多大呢, 谁能比划比划, 或者说一个生活中的物体的大小, 用上这些单位名称?

(生回答)

师: (出示上海欢乐谷和苏州乐园的导游图) 看看这些游乐园, 这些较大的土地面积, 需要一个专门的单位来表示, 那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然后告诉我。

(生回答)

师:那么, 1公顷有多大呢?请同学继续看书, 找出具体的数量。

(生回答)

师:那么, 我们的教室有多少公顷呢?我们开始测量一下。

教科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基础,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由“本”出发,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再进行拓展。

二、以“趣”为对策, 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 更重要的是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促进。为此, 要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 就需要创设出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和谐宽松的课堂中让学生喜欢数学课, 让学生喜爱主动发言, 让学生乐于主动探究。

例如:《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这边收集了本地2012年各个季度的气温统计图, 你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季度温度最高?哪个季度最低?

(投影图表, 学生回答)

师:我们的家乡气温是这样的, 那首都北京的气温状况又是怎样的?

(单独投出北京气温统计图)

师:从刚才的两幅统计图里, 我们分别了解了两座城市的气温情况, 可是, 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 哪个季度相差最大呢?光看我们这里的行不行?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本例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者将课本中的桂林气温改成了当地的气温。同时,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者又故意引导了学生认知的冲突, 促使学生思考问题, 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为积极探究问题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三、以“思”为路径, 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

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最佳路径。要想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就要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分数加减法》

师: (出示月饼) 每年的中秋, 大家吃月饼吗?

生:吃。

师:月饼太甜了, 也太腻了, 所以建议将它们分开来, 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吃。我想问一问, 如果就你们三人吃一个月饼, 你会怎样分呢?

(生回答)

师:我们来说四等分的情况, 如果你爸爸吃了一份, 那是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同样, 你妈妈吃了一份, 那是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剩下的都你吃了, 你吃了多少?

生:四分之二。

师:那好, 根据这些条件, 你准备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

生:我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我和爸爸共吃了几分之几?

师:大家提得都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这样的加减法该怎样计算。

“教育, 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学生要能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最为便捷的路径就是要学会思考, 知道思考的方向, 知道思考的方法。

四、以“评”为手段, 延伸自主学习的广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使教师获得及时的反馈, 以便迅速调整教学的策略。

例:《认识百分数》

(投影:酒, 45度)

生:这个表示度数占酒的45%。

师:这样表述准确吗?

生:应该是酒精含量占酒的45%。

师:对的, 如果大家留心观察,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商标上没有标明百分数, 但它的数值却蕴含着百分数的含义。

(投影:莫斯利安牛奶, 蛋白质2.7克, 脂肪2.8克, 碳水化合物12.5克, 钠60毫克)

生:这盒牛奶中, 蛋白质的量是2.7克。

师:这样说对吗?再思考一下。

生:这盒牛奶中, 每100克的牛奶含蛋白质2.7克。

师:用百分数表示呢?

生:这盒牛奶中, 蛋白质的含量是2.7%。

师:这里要强调是每100克吗?

生:不需要了。

立足学生实际, 发展学生能力,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只有坚持不懈努力, 数学教学才能真正达到2013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通过有效的措施,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要求。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以“读”为起点, 以“趣”为对策, 以“思”为径, 以“评”为手段, 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 篇8

一、自主学习要依靠师生的互动

自主学习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学生的个体行为, 它更是在生生、师生相互配合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课堂上出现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 而且可以拥有更多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 同时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1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多数学生都认为:边越长, 角就越大。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利用“角度演示器”演示以下几种情况: (1) 边长的角大, 边短的角小; (2) 边的长短不同, 而角的大小相等; (3) 边长的角反而小, 边短的角反而大。随后让学生根据“角度演示器”的演示结果进行讨论,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很快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并没有关系。这样, 教师既抓住重点知识, 又把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记忆深刻。

教学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感性认识。

案例2 在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时, 笔者考虑到这些知识跟学生平时的生活联系较少, 于是就创设情境,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所喜欢物体的长度。笔者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尺子发给学生, 告诉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 并把量得的数据记下来向大家汇报。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 学生纷纷表示不会量, 不会记。于是, 笔者就引导学生讨论怎样量和怎样记的问题。在讨论中, 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和测量的方法。学生自由组合, 拿着尺子和记录本在教室里测量并记录。待学生测量完后, 笔者又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最明显标志, 就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 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这是充满活力的具体体现。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辩论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写写画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案例3 在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中, 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让他们伸出双手, 张开十个手指, 从左开始, 弯曲第一个手指, 表示“一九得九”;弯曲第二个手指, 表示二九, 前面是十位, 有1个手指, 表示一个十, 后面是个位, 有8个手指, 表示八, 连起来表示“二九一十八”;弯曲第三个手指, 表示三九, 前面有两个手指, 表示二十, 后面有七个手指, 表示七, 连起来表示“三九二十七”……弯曲第9个手指, 前面有8个手指, 表示八十, 后面有1个手指, 表示一, 连起来表示“九九八十一”。

学生兴趣高涨, 十分兴奋, 都积极投入到游戏中, 而且记忆速度很快, 在游戏中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和感悟。相对其他学科来讲, 数学学习显得比较抽象, 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或学不好数学。所以, 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应该让学生多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在亲自实践操作过程中感悟数理, 深入理解,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操作实践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实践还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情感, 这对于学好数学尤为重要。

案例4 在教学认识1毫升的活动中, 由于学生对1毫升的日常感悟很少, 笔者就先提出问题:有谁知道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学生说, 做皮试的注射器容量大约就是1毫升, 有的说, 我们喝的一口水大约是1毫升……然后, 笔者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感受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笔者指导学生用钢笔吸点水后向一只带刻度的容器杯中挤滴, 看看多少滴水接近1毫升, 结果学生明白了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

认识1毫升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实验和观察进行, 让学生能够亲身感悟到1毫升的概念, 使1毫升这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形象化, 可以通过实物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1毫升的表象, 而绝不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 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能够感悟到所学数学知识的奇妙无穷, 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愉悦, 增强自信心。

三、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探究反思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学会自主探究, 学会反思。所以, 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教师不会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案例5 在学生学习完“角的初步认识”后, 笔者设计了让学生拿火柴棒摆不同角的探究活动:先请学生拿出小棒摆一个角, 待学生摆好后问学生:摆一个角要几根小棒?学生齐声说二根。笔者追问:用三根小棒能摆几个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 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包括平面与立体图形) , 当然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接着, 笔者又提出问题:一个长方形截去一个角, 剩下几个角?学生通过画、剪, 惊奇地发现:结果有很多, 有三个、有四个、有五个。此刻, 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不已。可见, 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亲历获知后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主动学习的课堂,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 创设问题情境, 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多解追求中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案例6 “草场上有鸡和兔共10只, 共有腿32条, 问鸡和兔各多少只?”经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一般能作出如下两种解答:

但有一位同学, 他却通过画图来解答了这道题。如下图:

他先画出10个头, 再分别画上两条腿, 表示10只鸡, 然后, 从第一只鸡上多加两条腿, 就变成一只兔, 当第六只加完两条腿, 共计32条腿, 这样, 四条腿的兔共6只, 两条腿的鸡共4只。

多么新颖的解题方法, 这位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得出了答案, 这样的学生多聪明啊!在教学中, 教师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答案, 要善于用“慧眼”发现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求异思维, 并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求异意识, 使之逐渐发展为学生稳定的心理倾向, 逐步形成学生思维求异性的特质。

总之, 数学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自主探索,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快乐地自主学习,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数学的时空。

参考文献

[1]蔡凌燕.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思想方法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08 (5) .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9

一、模式流程

导学 (放在上一节课末) ——合作学习——交流反馈——理解巩固——反馈测试——布置作业 (这即是下一堂课的第一环节, 又是本节课的末环节) 。

二、具体操作方法

(一) 导学

导学作业中的“导学”指的是教师的工作, 主要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导学作业中的“作业”是一项任务。这样完整说来, “导学作业”就可以定义为: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有目的 (解决课中时间不够和课中不方便或无法完成的事情) 地引导或讲解后留下的家庭作业。这种作业关键的是教师的“导”的设计。导的目标:内容要让学生清楚、有兴趣且具有挑战性;自学的方法学生能掌握;要求的结果还要保证学生基本能实现。

这一环节放在上一堂课末, 即是本节课的起始环节, 又是上一堂课的末环节。

(二) 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分三步:

第一步:每一个组内成员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业, 目的是检查是否都完成了作业。

第二步:小组评价。小组长简单记录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然后组织组员对组内作业进行批改, 做好批改符号, 做错了的督促其改正。然后形成小组共同作品, 小组共同作品可以是小组内最好的一份, 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加工的作品。

第三步:设计交流方案进行预演。小组成员设计共同作品的展示方式并进行模拟演练。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随便观察学生的交流动态, 可以上前询问情况, 可以是旁听式的了解, 更可以是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为学生出谋划策。

(三) 交流反馈

这一环节分三步:

第一步:通过竞争, 选择一个最好的小组对小组共同作品进行交流、展示。展示的过程中, 其他小组要认真听。教师要在展示前做好铺垫, 让其他小组为展示的小组“挑毛病”。

第二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质疑和补充。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全班学生对优秀小组作品的一个共同讨论、交流的过程。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双边活动进行评价, 并对新知识进行小结。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言和教学内容, 做正确的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也许与我们的教学预设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根据备课内容对讨论结果进行补充。

(四) 理解巩固

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知识, 按题型组织巩固练习。

(五) 反馈测试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行学习效果测试。

(六) 布置作业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行下节课的知识学习, 内容预告、导引并提出自学要求。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 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是否能够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主动开展学习是课堂教学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体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及生活环境特点,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 我们还要多鼓励学生发言, 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才能放松心态地积极思考、学习。

(二) 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一个特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还能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使学生能够敢想、敢做。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研究还要注重改变教师形象, 从权威的教师形象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真正走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我们才能与学生逐步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在生活中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说的对错, 教师首相应该给予学生敢于发言的肯定性评价。这是对学生思考的肯定和鼓励, 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信任还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这种作用对于班上的一些差生尤为明显。

(三) 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 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 启迪他们的智慧, 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 能促进思维活动。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自主探究式学习, 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初始阶段, 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同等重要。并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也同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不应再简单地教学生知识, 要多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教学方式方法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同时,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我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多年来, 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数学教学效率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探究 篇10

一、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不仅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还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掌握, 并根据自主学习对数学知识进行划分, 将重点和难点分列出来, 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通过预习这一教学环节, 不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更为轻松、高效, 还可以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课堂教学注重小组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方式,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当讲解到重难点应用题时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各抒己见, 按照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行讨论, 同学之间互相合作,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又加强了合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课后复习同样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复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巩固数学知识, 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同时复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通过课后复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展开自主的拓展式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多涉及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拓展学生知识面, 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 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学习, 主动思考探索与发现会给学生带来不寻常的成就感, 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只有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讲解数学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亟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锻炼, 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策略初探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64-01

前言

新课改提出小学数学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落实到实际生活应用中,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新时代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好基础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日愈激烈,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市场迫切需求。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加重要,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的真实目的,这就需要教师端正教育理念,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丰富多样化,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培养学生互相交流探讨的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索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铺下坚实的路基。下面就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展开讨论。

一、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正处生长和发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学习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重要也最难的时期,因此,小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耐心、细心地引导和监督,并且要让学生受到一种启发,自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大任务分成几个小片段,从一点一滴地做起,并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向确立的目标努力迈进。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进行探索和归纳,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突破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另外,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切身试验时,利用启发与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首先,根据小学生特点,以小学生的思维角度细心钻研问题,让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或者生活中的案例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做辅助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越来越贴近我们的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做辅助,将抽象化的知识更直观、更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图文并茂的数学课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数一数、算一算,再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归纳数学公式和原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分组合作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者可以直接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巡视和指导,最后检查讨论结果,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讨论和归纳,对表现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于与正确答案偏差较大的讨论小组进行鼓励和指导。

通过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互相交流、学习、协作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于是查缺补漏,学习他人正确的解题思路。在这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不受思维的约束,将自己思考很长时间仍然不会的数学问题积极请教其他同学,与其他同学探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互相讨论、相互学习等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掀起了一片学习的热潮。最后,教师再将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研究仍得不到答案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加以引导,大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教学形成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习他人,借鉴他人、帮助他人,团结协作等良好风尚。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完整性学习评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细心钻研,将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认真规划,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有针对性、有贴入点地开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自身做好主导作用的教学。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发挥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对于性格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多鼓励,少批评,给学习较差的学生一些较容易的任务,从容易到难的程度展开练习,一步一步地提高,从一点一滴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要设置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分阶段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通过这些评价与监督,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而使全面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得到更大的进步和提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及时地做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让学生养成及时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结语

总之,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标准,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丰富多样化,细心钻研教材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我,挑战自我,不断学习,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广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3,08:47-48.

[2]曲洪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12:61-62.

构建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12

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是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获取知识为前提,以学生进步与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她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操作步骤有“自学———展示——— 矫正———巩固———内化”等五个环节,其中自学是前提,展示是基础,矫正是关键,巩固是重点,内化是核心。

一、自主预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提出一种教育的理想: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了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让学生“多学”,教师必须减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消化、领悟和“思想升华”的时间,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情编写自主学习方案,缩短讲课时间,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

如教学“众数”,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自主学习方案: 仔细阅读课本例2,自主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 1) 填一填

1做实验的9人中,发芽( ?) 粒的人数最多,有( ?) 人。

2在这组数据中,( ?) 出现的次数最多。

( 2) 读一读

1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2在数据17、13、17、9、17、17、3、16、17中,众数是( ?) 。

3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4求出的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 各表示什么意义?

( 3) 说一说

要想表示这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你认为是用众数表示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些?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 4) 练一练

1六( 1) 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 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

2找出下面每组数据中的众数。

3你对众众数数又又有有什什么么新新的的认认识识? ?

( 5) 想一想

你对众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上述自主学习方案,学生不但初步理解了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够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而且还感知众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负数,一组数据中可以有两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展示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要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根据既定的目标任务,自觉主动地阅读、讨论、合作、交流、探究、展示等,是一种积极参与、主动获取、自己展示、 自主建构、自觉完善的学习过程。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在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三角形、 量角器、剪刀等,独立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度后,纷纷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有的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即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再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测量求和的方法,即用量角器先量一量、再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折拼的方法,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起来拼在一起,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推理的方法,即利用作平行线和直观感知同位角、内错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采用的铅笔旋转的方法,即用铅笔沿着三个角旋转成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学生用三个一样的三角形的三个不同的角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释、验证,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策略,引领学生体验再创造的历程,感受创新的魅力。

三、自主矫正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自我建构和完善的过程。就每个学生而言,这种建构的过程会因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更因个体态度、动机、习惯的不同而存在不同。”学生通过自学、展示,所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认知结构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会出现一些学习偏差或操作失误,教师需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学生矫正错误。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根据准备的学具,独立进行研究,在展示学习成果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得出的三个内角度数相加的和多于或少于180°; 用折叠的方法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好像也不正好是180°。这些都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检视数学活动———诸如量角的测量误差、折角的操作不当等问题,及时进行矫正,从而得出上述方法也都能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四、自主内化

奥苏泊尔指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使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结构中的相关旧知建立实质性联系,把新知同化后纳入认知结构,进而内化为已有概念,扩建认知结构。”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内化” 环节是重点,引导学生在自我矫正的基础上,再次经历感性与理性、已知与未知的学习过程,巩固新知,发展能力。

上一篇:河南汤阴下一篇:新就业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