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2024-07-05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通用12篇)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1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 就要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现将模式介绍如下, 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流程

导学 (放在上一节课末) ——合作学习——交流反馈——理解巩固——反馈测试——布置作业 (这即是下一堂课的第一环节, 又是本节课的末环节) 。

二、具体操作方法

(一) 导学

导学作业中的“导学”指的是教师的工作, 主要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导学作业中的“作业”是一项任务。这样完整说来, “导学作业”就可以定义为: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有目的 (解决课中时间不够和课中不方便或无法完成的事情) 地引导或讲解后留下的家庭作业。这种作业关键的是教师的“导”的设计。导的目标:内容要让学生清楚、有兴趣且具有挑战性;自学的方法学生能掌握;要求的结果还要保证学生基本能实现。

这一环节放在上一堂课末, 即是本节课的起始环节, 又是上一堂课的末环节。

(二) 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分三步:

第一步:每一个组内成员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业, 目的是检查是否都完成了作业。

第二步:小组评价。小组长简单记录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然后组织组员对组内作业进行批改, 做好批改符号, 做错了的督促其改正。然后形成小组共同作品, 小组共同作品可以是小组内最好的一份, 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加工的作品。

第三步:设计交流方案进行预演。小组成员设计共同作品的展示方式并进行模拟演练。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随便观察学生的交流动态, 可以上前询问情况, 可以是旁听式的了解, 更可以是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为学生出谋划策。

(三) 交流反馈

这一环节分三步:

第一步:通过竞争, 选择一个最好的小组对小组共同作品进行交流、展示。展示的过程中, 其他小组要认真听。教师要在展示前做好铺垫, 让其他小组为展示的小组“挑毛病”。

第二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质疑和补充。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全班学生对优秀小组作品的一个共同讨论、交流的过程。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双边活动进行评价, 并对新知识进行小结。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言和教学内容, 做正确的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也许与我们的教学预设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根据备课内容对讨论结果进行补充。

(四) 理解巩固

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知识, 按题型组织巩固练习。

(五) 反馈测试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行学习效果测试。

(六) 布置作业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行下节课的知识学习, 内容预告、导引并提出自学要求。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 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是否能够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主动开展学习是课堂教学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体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及生活环境特点,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 我们还要多鼓励学生发言, 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才能放松心态地积极思考、学习。

(二) 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一个特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还能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使学生能够敢想、敢做。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研究还要注重改变教师形象, 从权威的教师形象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真正走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我们才能与学生逐步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在生活中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说的对错, 教师首相应该给予学生敢于发言的肯定性评价。这是对学生思考的肯定和鼓励, 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信任还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这种作用对于班上的一些差生尤为明显。

(三) 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 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 启迪他们的智慧, 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 能促进思维活动。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自主探究式学习, 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初始阶段, 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同等重要。并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也同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不应再简单地教学生知识, 要多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教学方式方法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同时,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我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多年来, 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数学教学效率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2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呈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

5、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数学课程的故事性不强、数字单调、计算乏味,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自主学习虽然被运用于各个学科,并逐步成为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自主学习的内涵理解不透彻,无法产生预想中的教学效果。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自觉、独立、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在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它要求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但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小组讨论、课前预习、课后训练,并没有将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本质上还是“灌输式”教学。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的策略

1.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小学是一个人真正开始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阶段,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比较枯燥;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缺乏吸引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小组损失或抓到的“小鸡”数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练习加减法。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数学学习。

2.预留学习时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如果一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不留给学生巩固的时间,只寄希望于学生课后练习,是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师应在课堂上预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和练习教师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如在预留的学习时间里,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或者探究一道题目。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学习。

3.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虽然学生不喜欢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但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可以创新作业的类型和题目上,设计一些具有童趣、可实践和可创造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或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搭积木,家长可以问学生每次积木的数量、形状、颜色等。这样不仅不会占用学生的玩乐时间,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强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正处于需要得到教师肯定的年纪,在取得一定成绩时,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奖励机制。如对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大大激发了好胜心和进取心,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

三、结语

目前,自主学习在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创新。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君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学周刊,2015,(5).

[2]孙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3]梁欢.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5,(3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自主学习 篇4

不少家长在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对孩子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你今天在学校听不听话?”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时至今日,在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故意捣乱,不听话。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随便动手,古用戒尺,今用教鞭。一时的“纪律”,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数学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孩子想出来的东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孩子的能力。我们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便可发现学生是很有创造力的。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地好问,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有的学生在探索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高兴劲儿别提有多得意了。如我在上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去计算25×12,不少学生很快就做出来了,这时我告诉他们还有其他方法,孩子们饶有兴趣的继续思考,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竟然做出了四种方法,分别是25×12 = 25×4×3; 25×12 = 25×2×6; 25×12 = 25× ( 2 + 10 ) = 25×2 + 25×10; 25×12= 25× ( 4 + 8) = 25×4 + 25×8。

二、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让他们自主发挥

我现在教六年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还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也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例如,六年级数学中有关圆面积的计算,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公式,但由于圆周率一般取两位小数3. 14,有些数据也是小数,还要计算平方数,因此课堂上接受慢一点的孩子或计算能力差的孩子,经常算错,做一道题要两三遍,第一遍错了没什么,第二遍就失去了信心,我告诉他在老师讲之前做出来就是好样的! 也许是我的话起了作用,接下来的这一遍,他特别认真,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脸。

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谦虚,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过分地谦虚,也就会让他们过分地缺乏自信心。作为教师,要给班级里每一个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最后结局当然是每一个学生都尊敬崇拜他们,对学习也更加有信心了。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是给教师本身的课堂教学有反思和及时调整的空间和机会。尤其是在数学这一科目当中,如果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不仅学生有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反思前面的教学,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尽量减少教学失误。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就是给教师本身一个学习的机会。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思考问题的角度多而新颖,这是任何一个发散思维能力再强的人都无法相比的。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也就是多给自己一次成长机会。

例如,关于一条线段且两端都要栽树的问题。我首先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都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先让学生试做,大多数学生得出错误结果: 100÷5 = 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这时我没有急着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要栽几棵树? 学生用示意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很快发现了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不仅得出了正确答案,而且概括出了两端都栽树时棵树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学生自主的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自主探索的开放性学习

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尤其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1. 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 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 3 厘米、4 厘米、5 厘米的圆的周长。

3. 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圆的周长如果不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怎样计算出来? 这个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注重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5

夕阳完全小学

杨妍

一、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意义

我国学者庞维国先生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要真正做到让学生“能学”“会学”“想学”“坚持学”,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的主阵地。

有道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意思。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各个城市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自主学习”教改的实验就是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但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和发展,而是要教师正确引导自主学习,教师要做指导者和帮助者。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

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

2、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我讲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让学生自己回家给妈妈做一个针线盒,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帮家长做事了,都很开心,第二天,回到学校,提问做针线盒要用多少纸板呢?这样使紧张的气氛有所缓和,使学生自己在情景中回忆。再使用多媒体教学,先出现一个长方体,然后一个一个面剪开,变成一个展开图,形象生动的再现昨天他们做针线盒的经过。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动手活动,使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究,促进其自主学习。如“摆一摆”“移一移”“画一画”“数一数”“剪一剪”“折一折”等使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究。

3、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4、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数学教学的规律,只有让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数学教学必需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脱离了生活的数学教学,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5、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如:教互质数的概念时,教材只用了一行15个子进行概括和总结,我通过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四种数,让那个学生充分感知、比较。①3和5;②7和9;③8和9;④1和10……通過写每个数的公约数,使学生获得互质数的感性认识,在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四种数的不同和相同,从而揭示出互质数的本质特征,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①两个质数;②两个相邻的自然数;③两个相邻的奇数;④1和其他自然数;⑤质数与不是他倍数的合数。以上五种一定都是互质数。学生的思维是广阔无边的,只要能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让那个学生去主动地参与,主动地创造,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注重知识的实践性,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体现

数学教学在提高人的数字方面效果如何,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评价数学成败的重要手段,另外,学生的发散思维一直是创新发展的思维形式,任何发明和发现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没有创新,对于教学,要让学生子啊实践中去发现,去思维。

例如,在教完面积单位后,让学生课下量一量橡皮,课本,课桌,操场某物体的长,宽,然后计算出面积,注意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经过实践,同学们总结出不同的物体用不同的单位,小物体用小单位,大物体用大单位,这样应用起来才方便,还有的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农民伯伯用“亩”作为土地面积的单位,而课本中的“你知道吗”,然后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现在不常用了,经过分析,学生们很快找出答案,因为单位换算不方便,数字也不太准确,但农民伯伯习惯用“亩”作为土地面积的单位,所以延续到现在,这样一来,孩子们既了解了课本中没有提出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

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愿意、乐于使用自主学习

教课后要延续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一些创造性的提议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情。只有当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探索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才会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真正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使得学生感受到的再也不是枯燥的题海学习,而是生动有趣的自主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6

摘 要: 本文以实践教学经验为理论研究来源,从三个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继续助推教育新课改的深化改革。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师引导 自我学习 方法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立足于教师实践教学经验将之融合为新的教学形式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从其教学特点和内容安排上而言最基础的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算术知识的教学,另一部分是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教学,两个有机地构成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改革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小学数学的培养目标,唯有不断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丰富和创新才能为更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必要的基础。

例如:在小学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时,笔者采取了这样利用实物引导学生的方法。我提前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且安排学生每个学生都带一个苹果到学校来,以下是具体开展的情况。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的任务记住了吗?你们都有带苹果来吗?”

这时学生都拿出自己准备的苹果,向老师展示。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和老师一起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全班学生:“好。”

师:“现在把你们的苹果都交给你们的组长。组长站在左边,其他同学站在右边。好的,现在,假设你们的组长就是你们的哥哥或者姐姐,他们一共有10个苹果。其他同学是小朋友,你们其中有2个同学口渴了,想吃苹果,你们首先向他们要了两个苹果。”

组长这时拿出两个苹果给右边的同学。

师:“你们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小朋友:“两个。”

师:“好的,现在又有4个同学口渴了,他们又向哥哥姐姐要了4个苹果。”

组长又拿出4个苹果给小朋友。

师:“好了,小朋友们你们数一数,哥哥姐姐一共给了你们几个苹果。”

学生们:“6个。”

师:“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两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是6个苹果,换成其他物品是否也是这样的结果呢?你们可以列怎样的算式呢?”

全班同学:“2+4=6”

……

传统意义上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倚重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灌输者的角色,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和理论上,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这些传统教学中教学的特点,需要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师内容的改革必须结合教学手段的更新,只有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结合教学培养目标将课本进行必要改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当前,小学数学教科书一改传统死板枯燥的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更科学合理、适合学生的设置和安排,课文内容的安排也大致采取案例引入、问题分析、知识点讲解、拓展深入、知识点巩固及最后的习题安排等几个最主要的环节构成,图文并茂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改往日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热情的状态。

对教材的改造,可以更好地结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改编的教材在课前课后进行自我学习。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日常活动中接触最多的与小学数学教育有关的事物,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仔细研究分析,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教材内容的改编真正做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服务。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思维。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要一味地自己唱“主角”,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更需要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在日常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使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疏导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过程中耐心疏导、沉着应对,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沮丧失望。短暂的困难是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而且是对家长耐心的考验。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需要家长在课后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能因为短期内没有取得较好成就丧失对教师的信心和支持。

通过上述理论研讨对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和内容进行必要的丰富和更新,使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能够有充足的教学手段可供选择、有足够多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和教学,为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其次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编,使之更好地与各地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相契合,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最后是教师借助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为此才能更好地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沈华.浅析小学阶段的学生运算能力[J].教育参考,2015(05).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篇7

一培养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 讲得很认真、仔细, 生怕落下知识点、怕学生学不到知识。逼着学生学习, 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容器。让他们做大量的习题, 但是到头来学生却不买老师的账。即便有的学生会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 但是这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探索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合作交流参与互动的氛围, 使教学过程成为富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双方合作过程。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 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容易产生误解或者混淆: (1) 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2) 甲、乙两人同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 (3) 甲、乙两人同时出发, 背向而行。为了使学生明白并且形象地理解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我找了三组学生, 每组甲、乙两人分别演示上面的走法, 然后让学生讨论各自走法的特点, 这样一来, 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 把行程的问题形象化, 降低了学习难度,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总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交替使用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生参与等方式, 活跃学习气氛, 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 通过参与课堂、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 体验教学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的快乐, 尤其是在学习新概念、新方法时, 更要为学生创造提供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通过整理、分析、探索来体会数学。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我就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 让他们亲自动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割补平移法做一个四边形, 然后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实验, 让他们讲解自己所得到的结论, 再分小组进行讨论, 让学生积极发言, 然后进行表彰。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得知识设计一些有关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就让学生实现了自主探究, 而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应用过程, 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会收获一种心情舒畅, 充满信心的成就感, 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性, 努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 创设不同的情境, 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 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有鲜明个性的学生, 教师要因材施教,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从不同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 当学生阐述自己观点时, 教师及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表扬鼓励,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得以提高。课堂评价是教学的最终检验, 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能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当然评价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学习中, 要淡化学习的功利性, 而要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自身。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8

小学阶段, 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 小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到正确的学习思想与方法,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能够克服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足的问题,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教学改革的成果可以被小学生享受,促进创新数学学习理念在学生头脑中的植入.

一、利用导入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入活动,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 课堂导入活动的效果, 对于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导入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对课堂导入进行创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针对学习内容提出竞赛的目标,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竞赛点先告诉学生, 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 在讲解关于乘法的知识时, 我是这样进行课堂导入的:“大家都知道体育场吧,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将对不同大小体育场的面积进行计算,看谁计算得最快. ”话音刚落,学生就变得活跃起来,对于竞赛的内容有着极大的兴趣,跃跃欲试.

第二,利用问题进行悬念设置.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利用悬念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导入,会让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推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给学生制造空白, 让学生对未学知识具有探究的欲望. 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知识时, 我给学生呈现3 × 5,12 × 3,22 × 5,2.3 × 4这几组数 , 让学生一起对其进行计算. 但计算到最后一个时,课堂的悬念就出现了. 当学生面带疑虑时提问“2.3 × 4可以像之前几组算式一样计算吗 ? 小数点应该放在哪里呢 ? 课本中的内容就解决这个问题. ”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 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要促进学 生自主学 习,教师就要关注课堂问题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更为准备地明确数学学习中的重点 与难点. 一般来讲,小学生的思维偏于形象化,教师要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 向小学生呈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数学现象. 利用真实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从而开展自己的自主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测量活动,测量课桌的长与宽,测量铅笔的长,测量自己的腰围等. 学生会给出40 cm,52 cm等数据,在小学生测量活动的实施与测量结果的分享过程中, 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以学生的活动为情境,对学生提出:“如果我们都用分米为单位去表达这些数据,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样的问题,让课堂问题与学生的活动情境融为一体, 便于学生思考. 学生于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中走近小数,得到小数,有利于其自主学习成就感的提高.

三、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自主学习意识也不足. 因此,要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式方法.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一样,教师向小学生传授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才能让小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有效培养,让小学生从旧的知识出发去发现新的知识点,促进小学生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利用自主学习让学科学习满足自己的学习追求.

比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图形分类的方法. 为了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我是这样进行指导的:你们都认识哪些图形?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哪些特点相同,哪些特点不同呢? 先就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再一个个去解决. 当问题解决了,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习,也许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但当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解决了,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是相同的.

四、关注知识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学习内容与 生活是紧 密联系的. 在小学数 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利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乐趣.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开展数学学习. 在教学《游戏公平》时,我就让小学生去观察生活中有关于公平的事情,并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结语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9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大课堂,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以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原型出发,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选择与教材相符合的事物创设情境,教师由此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参与的热情也极高。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简单的搭配一课时, 我先出示一个小男孩在家里挑选服装的场景,然后这样引导学生:

师:今天,学校要举行一次运动会,并邀请我们去做拉拉队,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小明同学这次也要参加运动会,可是小明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生:愿意。

师:(出示场景图)小明有2件背心,3条短裤,他不知道穿哪一套参加运动会,请同学们帮忙从中选一件背心、一条短裤配成一套服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问题一出,学生热情高涨,谈论着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创设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真正带进了探索问题的氛围中, 让他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也为下面的自主合作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发挥个体潜能,自我尝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还是以简单搭配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纷纷猜测,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求。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种穿法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配一配,让我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测,好不好?

生:好。 (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 )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习热情特别高,课堂气氛活跃。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出发点,精心设置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活动内容,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 让全体学生都能以积极的热情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已有的知识得到深化,与此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新观念,掌握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使他们初步经历了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学习的奴隶,促使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得以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例如在小组内开展评比活动。为了不给自己的小组拖后腿, 小组内的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样他们就有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抓准时机,恰当地组织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尝试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比如没有规律地搭配,没找全。还有就是找全了,但是找得比较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抓准时机,适时进行组织合作学习。

师: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一下,哪些想法是正确的?

生:……

在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将学生自学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成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班上交流,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小组代表班上汇报。

我们所说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说,放任不管。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教师不是合作学习的观看者, 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让学生在“明确问题—独立思考—交流意见”的数学活动中加深知识理解,最后获得新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机评价,又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让他们得到锻炼,让小组学生成为最佳的学习伙伴,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学会在合作中寻求问题,剖析难点

小组学习交流后,一定会存在学生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或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 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并整理出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在自评与互评的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剖析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一次得到发挥,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技能也得到训练。

例如:小组反馈后,有的学生告诉老师说自己总是找不全。

师:如果不摆学具,你有什么好方法把6种不同的搭配方案表示出来呢?

生:我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这样更方便。

师:怎样连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有规律地依次连线。

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按照顺序依次进行搭配,就不会丢,不会重复。从背心出发,2件背心分别和3条短裤搭配,共有6种配法。从短裤出发,3条短裤分别和2件背心配,共有6种配法。并且学会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自己说出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好得多。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熟练掌握了方法。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形成探索问题的氛围,真正发挥学生个体潜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尝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激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释放天性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身的角色,学生在学习时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探究,以此帮助培养自身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力的培养,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释放学生的学习天性,达到最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一、自主学习的理论指导

1. 人本主义的相关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相关教育思想主要是由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的。它重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个人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考虑,相信只有内在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自我[1]。因此,自主性的学习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特点

大部分的学生,其自身都会存在着一种乐于探索的心理,且对周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人曾说,儿童都对自己成为发现探索者充满了向往。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析探究性,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将记忆作为学习知识全部方法,而是应该将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激发,促使其创新,促使其实践操作能力得以加强。

二、 自 主 学 习 的 教 学 策略—释放学生学习天性

1. 自主探索之给予学生学习的权利

(1)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提出相应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整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其相关材料的供应方。教师的职责便是设定出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及为其自主与合作学习交流提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自主积极性的激发作为出发考量点,给予学生必要的信任,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比解决更为关键。”在问题提出时,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当时的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对问题所在的情境进行合理设定,尽量赋予其生动趣味性以及适当的挑战性,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长时间通过听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那么极易出现厌烦情绪;而且小学生们年龄小,好奇心强,精神力旺盛,无法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更加容易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其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并解决好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实行“半扶半放”的教学,与情境图相互结合,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促使其争抢着回答解决各种问题。此种方式能够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以及实践,能获得较好的成效。

2. 合作探究之给予学生课堂,实行科学的合作学习

科学正确的合作学习,能够将学习的主动地位还给学生。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2]。”例如,在进行乘法教学时,先给出一个示例,如“15×5”,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便能够得到两种计算方法:15+15+15+15+15=75;10×5=50,5×5=25,50+25=75。就本题而言,两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如果将数值进一步改变,将其进一步扩大化,那么第二种方法便会显得方便许多。通过合作实践学习的方法,学生对乘法计算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在实践操作的比较中,分析探究出了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年龄;特点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其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能力的不同,也使其在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差别。下面就这方面说说笔者的看法。

一、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年龄特征

年龄因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年龄的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制能力、抗挫折能力等都存在区别。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在教学中运用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求最高效,不要在低年段运用高年段的学习方法,那么他们会感到压力很大且学习积极性容易消磨掉,产生畏难心理。在高年段也不应运用适合低年段的学习方法,这样会使学生的能力受到限制,得不到有效提高。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被提倡的教学方法都适用于全体学生,而是要区分对待的,不要因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说,我们应该大力贯彻某种学习方法或教法,就轻而易举地、草率地去执行,而要根据自身实际去选择、去运用。

二、教师应设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应避免盲目的执行,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其刚入学、刚接触数学课程的特点来选取适合他们的自主学习方式,最好是采用一些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常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数的认知”时,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图画书带来,数一数。设定自主能力目标应低一些,把几个物品分给家人或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这就可以了。在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时,给他们设定的能力目标可以相对高一些,如,分数的学习,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学习,然后用自己所理解的分数来讲给同学听,你是如何理解分数的?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把一个西瓜分成几份,取其中一份,是几分之几?按照他们对分数的理解来解答实际问题。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合自主学习的哪些方式

低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年级学生可以尝试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节数学课的预习,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而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在独立的情况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并运用,也可以与同学合作交流完成有难度的数学习题。而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自主学习方式是通过生活实践去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直接、更有效果。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在学生不同的年段提出不同的自主学习要求,也要有相对适合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总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参与自身数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 篇12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没有精神动力, 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环境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思维最活跃, 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高, 实践能力最强。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深入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关心、尊重、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 在教学中, 老师要经常使用如“谁愿意说……”, “谁想补充……”, “请你讲一讲… … ”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 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形成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2.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 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创造民主、宽松、友好、平等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放松情况下,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 针对疑惑或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乘法后, 出示这样一道计算:“9+9+9+13”, 鼓励学生勇敢发言, 积极讨论, 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然后, 让学生交流多种解题方法:

(1) 按计算顺序逐步计算 (2) 9×3+13

(3) (9+1) + (9+1) + (9+1) +10 (4) (9+1) ×3+10

(5) 9×4+4 (6) 10×4 (或4×10)

显然, 后三种方法更具有灵活性、新颖性, 是一种创造。 学生收到了许多反馈信息, 形成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的氛围, 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主体, 自主学习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

师生间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 营造出愉悦的氛围,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要求最强烈。 ”因此, 教师就要深入学生, 合理选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主动获取知识, 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 “做”数学的乐趣。

1.质疑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情境的设置。 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创设新奇的数学学习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创造让学生主动质疑的情景, 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 以趣生疑,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都要积极引导、鼓励,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从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形成。

2.激发兴趣

学生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 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 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 自觉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我们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 ”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 过了几个生日? ”学生依次回答后, 我说:“同学们, 一般一个人有几岁, 就会过几个生日, 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 只过了3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 ”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 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这时, 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 及时导入新课,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巨大内驱力, 充满自信, 积极主动地探索, 自觉地学习。 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可见,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加强参与指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法可依

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也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引导学生参与探索, 获取知识的过程, 绝不是放任式的学习, 而是适时点拨指导, 设计适当的坡度, 架设必要的桥梁, 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 教师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 而且要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

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如果学生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化归”思想方法, 那么在教学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 学生就会利用这种思维方法, 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迁移。 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 学生通过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上一篇:图书馆网络安全下一篇:画面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