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精选12篇)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1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为了适应性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决定,突出了一代新人的思想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数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如,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这些新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我是这样处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帮忙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
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感到亲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教“分数的意义”前,我先提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
[1][2]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2
一、尊重差异,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中的客观存在,而传统评价以整齐划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单一的方式去考察千差万别的学生,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失败中颓丧。所以新课程评价改革提出淡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性功能,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即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排队或贴一个等级性的“标签”,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求,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发展性的评价标准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强化个性评价,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确保每位学生在每日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成功体验。
二、关注过程,保障评价内容要全面
《标准(2011版)》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在评价学生每一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应针对数学学习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更加重视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评价观,反对单一片面的价值取向,所有对学生素质发展有意义的活动都应成为评价的对象,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评价思维策略、解决方式、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数学素养的考察,尤其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的评价。通过评价,不断探索教育创新的新路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广泛参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评价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则是无奈的被评价和被控制的对象,这样的评价机制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作为数学学习主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反思、评判、分析能力的有效发展。鉴于这样的思考,我觉得,可以将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主体的评价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供了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1.教师评价。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者,充分利用评价机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的予以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校正,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
2.小组互评。小组同学之间朝夕相处,相互最了解,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同学之间的评价最能反映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细微变化,通过小组互评,能使学生学会磋商,学会探讨,学会欣赏,学会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立足社会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能力。在学生互评的参与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信息沟通,充分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使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步发展。
3.个体自评。学生是不是喜欢数学,最了解的人是他自己。学生的思考问题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等,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给同学们一个自我反思评价的机会,内容很多,如本节课你最大收获是什么?有什么体验?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你在学习中,哪些能力提高了?对于课堂作业,你能轻松完成吗?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收获、进步情况,对数学学习的感受进行反思和自我监控,逐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完善的发展目标。
4.家长评价。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家长的力量,建立家长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主动了解学生,引导家长科学全面的评价孩子的学习。力争使家长、教师、学生的力量合二为一,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优的环境。
四、人文立体,丰富科学评价方法
现代数学评价中已开始认识到不同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不能希望一种评价方法会解决所有的问题。注重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形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有机结合的多元立体评价方法体系,这将成为新时期数学评价领域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主题。
多元评价是新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可以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作业分析、学生日记、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阶段性评语等评价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设计一些结合现实情境的问题,来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控制客观题型的比例,设置一些探索题和开放题,以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情况。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在整理与复习、回顾与反思和问题部分,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成长记录袋收集有关资料,以反映自己的探索过程与取得的进步,不仅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清晰全面地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把数学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不增加学生和教师额外的负担,又使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过程的一部分。新课标(2011版)“双基”变“四基”“两能”变“四能”之后的哪方面内容选择哪些评价方法更恰当已经成为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
五、关爱学生,探究有效评价策略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关爱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有效地评价策略。
1.善于激情。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渴求进步,渴望成功的。老师的赞赏与夸奖、同学的肯定与接纳都将转化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友善、感情真挚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利用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引领学生不断进步。
2.智慧留空。好的课堂,教师会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能得到成功。这样的课堂,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结论的过程。等待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会以简单的“对”或“错”匆忙下结论,而是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空间。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智慧的做法不是急于讲解,而是大胆的将问题返还给学生,给学生再次发现的时空,让他们对自己先前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教师有意拖延的做法,在数学课堂上是一种重要并且有效地评价方式。
3.鼓励创新。作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即使面对学生怪异的表达,教师也要做到不嘲笑、不讽刺、不挖苦,给予鼓励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的评价要伴随学生的发展,伴随学生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伴随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伴随学生智力增长和人格完善。
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学课堂应该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评价是课程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该由本学科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出发,正确认识评价的意义与功能,完善评价的方式与方法,通过评价观念的更新和评价方法的改进,获得更全面的评价信息,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氛围 教学环境 自主合作 数学实践
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构建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教师必须明确地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地位、作用的变化。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把学生看作一个能动的人,一个可合作的对象,在平等的合作中,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实现他们的发展目标。同时,教师必须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我们的学生尚未成年,还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出现一些毛病和错误,在所难免。在教学中要经常性运用鼓励评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而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的进步。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新课程把学生情感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是从学生人格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的。教师在工作中要坦诚相待,让教育充满人情味;对学生的说教要严而有度,严而有情。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
自主探索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在老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积极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应当说,自主探索是现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因为主动探索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演示电脑画面,小动物们骑着不同形状轱辘的自行车进行自行车比赛,谁能取得第一?为什么是圆轱辘的取得第一?有趣的画面,有趣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兴趣。2、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数学知识的构建者。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如“圆面积的推导”,课本是把圆平均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进行推导的,显然按照书本的方法进行探索,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方法把“圆”转化为近似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结果,学生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分别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就这样,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显然,这样的教学更具探索性,可使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的更主动活泼,也能促进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三、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表达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略,并不断吸取新的学习经验。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在已有长方形特征及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已有的技能,通过充分讨论,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1)6+4+6+4=20(厘米) 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2)62+4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3)(6+4)2=20(厘米) 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語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是在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它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但同时又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富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魅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深切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时间能力的联系;不仅要解决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开放性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可以组织学生实际测量校园内大树树干的周长,然后根据得的周长计算出树干的半径和直径。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 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等等。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4
拿到新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不由得想起了以前蓝色本本的旧课标,伴随着旧课标,我先后教了三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分别是老人教版教材(教了两个三年级),然后是人教实验版教材(从一年级一直教到了六年级),最后是现在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我们教过这几种教材的人普遍认为数学教材是一版不如一版好教,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在提高,每教一版教材,我们都会认真温习课标,对照课标的要求去研究和解读教材。
这次看到新课标,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轻快、简明、通俗易懂。
1、好懂的基本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教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现在的新课标把落脚点放在了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上,我觉得这样意义更深更广。
2、更有思想的“四基”。
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更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编排。
在现行大纲的要求下,很多教学内容的编排都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在无形之中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增多,老师的教学压力增大。我印象深刻的是教人教实验版一年级时,教研室大胆尝试,在一年级期末考试时创设情境,一张试卷全部围绕春游活动进行,题与题之间联系紧密,再加上我们实验年级在平时从来没有进行过单元测试,学生完全不适应,考试平均分居然只有七八十分。一年级啊,这是前所未有的。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再在各学段的安排上发生一些变化。我特别关注的是图形与几何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很高兴地看到,新课标把第一学段的四个内容都放到了第二学段,并且降低了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我觉得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现在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上的图形与几何问题,很多学生一看到就怕,我问他们为什么怕,他们都说怕做错,太难了。确实,一到教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时,我们都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然后是对练习题逐一评讲,到最后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有人说,小学那点知识不到半年就学会了,为什么要用6年的时间来学习呢?就是要培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5
由宝国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小学数学教材有了新的认识,获得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宝贵经验。
我感受最深的是小学数学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对于数学教学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作为当今社会的人民教师,我们应当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在新教材中,把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2、“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3、“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4、“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巧妙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奋进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
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老师要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怎样去分析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他们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
四、义务教育数学的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数学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7
一、认真听讲, 主动获取知识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形象地比喻:“注意是学习的窗户, 没有它, 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去。”的确, 这扇窗户如果关闭, 学生的学习就会严重受阻。只有认真听讲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闪现思维的火花,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实物、教学挂图和学生操作用具等吸引学生的眼球, 采取多种游戏活动进行练习训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 促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 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并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思考, 增强思考意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 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 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 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善于动脑, 激发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的精神, 让他们养成质疑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在教学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行驶36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时, 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 (1) “先求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60÷ (120÷3) 。 (2) 先求每行驶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3÷120×360。 (3) 先求360千米是120千米的几倍?3× (360÷120) 。 (4) 先求120千米是360千米的几分之几?3÷120/360……学生列出了多种不同的解法。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初步学会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和表达, 做到多动脑筋, 别出心裁, 另辟蹊径, 形成“你这样做, 我可以那样做;你的方法好, 我的方法更好”的主动思考意识。
三、动手实践, 促使主动探究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知识要从行动中来, 不行动而求知识是靠不住的”;“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这一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坚持的“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相吻合。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主动发现、探究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学生每人有一个直角, 我有一个锐角, 在请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后, 大家都发现我的角小而他们的大。于是我佯装不服气, 让学生把直角的两条边剪短, 然后得意地说:“现在我的角大, 你们的角小了!”学生先是一楞, 接着有的同意地点头, 有的半信半疑地皱眉头, 也有的反对地摇头。在学生各抒己见、小小辩论后, 有学生提出:可以用重叠比一比的办法证明。于是经过比较后, 在事实面前, 学生顿时领悟:还是老师的角小, 我们的角大。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剪短了大角的两条边, 还是这个角大, 你想到了什么呢?有的说:“角的边变长变短, 角的大小不会变。”有的说:“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我接着追问:“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在玩活动的角后, 学生得出了结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大小有关。在教师层层点拨下, 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次次被点燃, 在动手实践中、在共同探讨中解决了疑难。
四、自主探索, 培养探究能力
自主探索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 不仅主动获取知识, 而且能感悟基本思想, 积累活动经验。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探索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 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 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 如456→465、564→546、654→645, 让学生检验交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 怎么和原数一样, 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进入了“愤”“悱”状态, 因而主动深入探究, 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了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 而且从中挖掘了学生的认知潜力,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合作交流, 激发创新情感
“合作交流”突出了学生间的协作和讨论, 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 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合作中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合作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因此, 在教学中应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 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 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 让学生亲自实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推导。先让学生课上交流, 说一说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而后由学生自由组合, 利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 合作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充分放手, 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开发创新潜能。小组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合作、各抒己见、探新求异。最后归纳总结出拼、切、补、割等多种不同方法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合作互动, 既发挥了小组每个人的智慧, 寻找到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 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时还分享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学习手段
小学语文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搞好新课改?关键是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倡合作学习。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合作学习往往浮于形式,造成耗时多、调控难、形式繁多等弊端,师生对合作学习缺少兴趣。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真实高效、操作简便的合作学习呢?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优化性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但应该如何关注,如何求得实效,还需合理把握。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教师会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本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就终止了;有的小组学习,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根本没有合作,没有讨论;有的小组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优生,学困生则只是旁听……面对这些,作为教师要合理优化合作模式。将合作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形成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参与、点拨、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和小组成员或小组之间的互相配合,以实现合作小组的各个成员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学生和教师是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模式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起指导作用。
语文合作学习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这里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搭配,让活泼的孩子与胆小的、不爱发言的坐在一起,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合作学习仅在课堂中培养、训练是不够的,还应该把它延伸到课外中去,让学生时时不忘合作的精神,互相之间能长久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合作的方法、技巧,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氛围,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合作学习的最佳手段
小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合作程序,否则效果并不好。提出目标(问题):教师引出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完成哪些任务。
1.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每个同学的实际水平、特长等作合理分配。在讨论过程中,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先懂的帮助后懂的,互教互学。
2.组间交流: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作汇报,或由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交流内容包括讨论的结果或小组学习的体会等。通过组际交流,进一步拓展思路,纠正带有共性的错误,并将小组的认识转化为全班的共识。组际交流后,为把学习引向深入,有时教师可有意地挑起对同一问题不同意见的争辩,组织思维撞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活课堂气氛。
3.集体评价:当各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各组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标准评定成绩,当众揭晓,以使小组之间互相比较,开展竞赛;另一种是口头评价,表扬好的,推动中间的,鞭策落后的。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9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1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的美感、灵感、直觉激发。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运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在数学学习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学期教学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发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作用。怎样才能使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即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怎样学习才是自主学习呢?《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中给出了精准而又通俗的解释,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现代人,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会学习的能力,并且终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做某一件事,如果他是主动自愿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轻松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大;如果他是被动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痛苦的,疲惫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小。学生的学习也如此。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优势领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23月14日,听了秦院长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秦院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3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我领悟到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要充分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培养好自身的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充分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发挥自己的机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扬教育民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人人平等。在教学活动师生是授受关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对学生个别辅导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资料,让他们认识到知识海洋的广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成绩差的原因,多加关心,使他们的成绩提上去。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10
——朱家海
一、基本情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中的核心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通过这次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
二、学习内容
本阶段的学习内容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三、目的要求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
2、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是要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解决教学改革问题的突破口。
3、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
得到充分发展。
4、创造性重在创造,贵在引起创造动机,并能积极进行阅读实践。
四、重难点
1、通过学习,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2、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住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创造性重在创造,贵在引起创造动机,并能积极进行阅读实践。
五、具体措施
1、坚持每天学习一个小时以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所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2、课程实施必然以教学为基本途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把教学建立在已有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并寻求“能促使学生吸收课程内容的有效教学方法时,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
3、高效的教学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
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的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11
摘要:新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例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学习方式 转变
学习方式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原有的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转变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变成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新的学习方式。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拓宽探索空间,诱发自主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按照班级人数,给每一位学生编上座号,以便在练习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运用座号的:①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和讨论,总结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利用自己的座号数开始做游戏。游戏办法是,请座号数能被2整除的同学站起来并从小到大读出自己的座号。②利用座号数认识偶数和奇数。先让学生站起来并一一说出自己的座号,看谁的座号能被2整除?请这部分同学坐下。教师帮助明确概念,这些是偶数,其余的是奇数。③学生通过探讨,总结出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还是利用自己的座号做游戏。④当学生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座号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同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站起来并读出自己的座号。通过学生的反应,教师很快判断出每个学生对此内容所掌握的情况。然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二、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止化的而产生的教学弊端,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出示退位减法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速算比赛,比赛结束后让每组派代表说说计算方法,获胜的一组说出了竖着看的规律“后面的每一个算式的得数都比前一个算式的得数少一。”教师再适时引导“除了这个规律外,你们还想知道这张表中藏着的其他规律吗?先自己看一看,想一想再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发现。”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上,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自己发现规律。
三、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习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再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会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时,再让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边、高有什么关系,自己推导、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励表扬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是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四、理论学习变实践活动学习
实践操作是体验的主体。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认识到和掌握,需教师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直观形象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例如,数学圆柱的侧面积,先认识侧面积之后拿出学生准备好的两个圆柱体。其中一个细而高,另一个粗而矮,提问:“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大?”学生有的说细而高的圆柱侧面积大,因为它高。有的说粗而矮的圆柱侧面积大,因为它粗。一时间,争论不休,见时机已成熟,我抛下一句话:“能不能经过具体计算后来比较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开始实行动手观察,测量有关数据,不一会儿,有学生回答:“因为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所以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就能比较它们的面积的大小了。”我赞许地点点头,继续发动攻势:“如果叫你计算一下我们教室前的水泥柱(圆柱形)的侧面积,你能把它展开然后量出它的长吗?”“不能”“那怎么办?”学生继续观察着手中的长方形,时而合,时而展,有学生开始按奈不住,似有所悟地看着我,我微笑着鼓励性地看着他们,终于有学生大胆地举起了手:“老师,只要量出它的底面圆的圆周长和高就行,因为我发现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展开后长方形的长,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很好”,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不忘激励,“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因为你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那就是——”“底面积周长×高。”同学们齐声回答。
总之、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轨时期,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正在逐步取代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并表现出了现代数学教学的显著特征。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使数学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风格。上述几种转变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正是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
式的精神,惟其如此,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资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篇12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 小学阶段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阶段,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构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科学习共同需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学习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学习习惯, 而学习各科知识的共同习惯与学习数学的特殊性习惯应结合在一起。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就必须正确理解新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 培养适合新课程教学的新的良好习惯。
(一)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听老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 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 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首先要求学生专心倾听老师的讲解。在课堂上, 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 不可能学好数学。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 注意力要集中。对低年级学生,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 边听边思考。中、高年级学生提倡有时可以边听边做听课笔记。课外学习时, 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 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其次,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包括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及老师的演示和板书等。例如教学“数一数”时, 教师抓住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 充分利用“美丽的校园”的主题图资源, 指导学生看图数数。由学生自由观察数数到有序观察数数, 让学生领悟数数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中, 由教师反复提问“还有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且, 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这些同学观察得很仔细, 做事很认真”, 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良好习惯。最后, 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仔细分析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 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轮流当小老师, 大胆放手, 让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 提出自己的意见, 并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
(二)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要贯穿于整个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 数学学习过程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 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习惯, 先从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开始, 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 从一年级开始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 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 理解关键词语, 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数学阅读再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同时, 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 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务必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 创设思考的情境, 激发思考的欲望。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 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特别要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 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 有时可以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 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有什么困难, 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 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 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 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 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 踊跃发言: (1) 被减数是17, 减数是8, 差是多少? (2) 17比8多多少? (3) 8比17少多少? (4) 8再添上几就是17? (5) 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 多方引导, 恰当把握时机,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 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能请教老师或他人, 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 怕别人笑话, 这是不良习惯。教学中, 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敢于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如“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等, 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 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 对学生一视同仁, 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 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有关。”“真是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会大胆质疑, 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 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总之, 我们要在教学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即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创造性不是教师教会的, 只能靠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悟出来。教学时, 注重选择合适的问题和交流形式, 有效的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例如“一个长方形, 剪去一个角, 还剩几个角?”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 先让他们独立思考, 然后再合作交流, 学生会发现此题答案多种, 可以是3个, 可以是4个, 也可以是5个,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必须指出,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防止出现“合作交流=热闹”或“合作交流=说话”的现象。注重小组成员的搭配, 做到合理分工, 更好地发挥互相交流和互相启发的效能, 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 恰当运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自我选择伙伴交流等多种交流形式, 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五)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而抽象思维还要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小学生理解能力较薄弱, 课本中有许多地方是他们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要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更加牢固。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大小不同的圆、剪刀、胶水等学具, 让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 进行剪拼活动, 运用种种学具, 发挥想像, 尝试拼摆, 结果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 并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探求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 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想像、推理等数学活动, 在操作实践中体验了一次科学探索的历程, 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在教学中适量适度地安排自主实践,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构建数学概念。
(六) 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 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 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为创新提供一个基础。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 整理所学的内容, 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个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 让学生以文字、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 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 形成网络, 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例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 新授时,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 通过自编题目等学习活动并结合应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悟出题目内容变, 而其结构不变, 掌握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 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
总之,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是小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当然,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 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 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 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持续的、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宏武.学生学习新策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2]史德志, 等.小学生优良习惯与培养[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5.
[3]裘晓岚, 陈兰清, 等.关于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与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6) .
[4]曾俊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甘肃教育, 2006 (9) .
[5]梁艳霞.以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改变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5) .
【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推荐阅读: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08
学习海关查验课程的点滴体会与课程改进建议11-08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课程改进建议10-12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与思考07-04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体会和思考10-22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总结08-17
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数学教学方法07-20
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06-27
新课程学习方式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