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共12篇)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1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 也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有“化学”这个名词之前, 化学作为一门技术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说它新兴是因为而今我们所说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 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从关注课程“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 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 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本学期, 我担任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工作中有一些体会, 现在总结如下。
一、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切忌一步到位
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 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他教学资源, 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教材只是工具, 不是圣经。新课程现行的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的知识多了, 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 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 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 既可以当教材, 又可以当做科普读物, 功能增加了,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逐一设计探究情景, 特别注重学生活动, 探究气氛浓, 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令人耳目一新。
二、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 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 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那么, 化学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了?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我认为, 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 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 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新课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甚至对学校和家长, 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我们必须坚决地加以贯彻执行, 才能更好地提高国民的素质, 更好地发展国家的经济, 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2
近期学校组织我们教师进行了校本培训,在培训期间,我再次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回顾这一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同时,也发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篇3
一、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现代诗相信很多老师都上过,我当时是在公开课上讲的这一课,大家都知道,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大家都闭上了眼睛,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有一个叫余吉的大山里的小女孩还落下了眼泪,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
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学生是非常敏锐的,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
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4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懂得,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并且, 它还知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对数学进行观察、实验, 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猜测与推理。我们都知道,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高效, 教师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还要把握住新课标的总体思想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本的要求, 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 进而准确地掌握教材的主旨, 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使难点得到分散、疑点实现轻松突破。这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轻松驾驭, 灵活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标认为:数学是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理解、接受能力, 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并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思考, 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他们学会学习,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 当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时, 教师要多加鼓励, 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本质上来说, 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探究性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 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和协调。小学生的知识面还较为狭窄,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对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 并将这种长处进行拓展、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评价的形式和性质有很多种, 有的评价是终结性的, 有的评价则是发展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评价形式, 它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发展的评价。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 不仅有学生的知识学习, 还有他们的技能培养,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和多种领域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我们之所以采取发展性评价, 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 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和诊断的功能, 只有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使它的功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 我们的评价才算是有意义的, 学生也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同时, 对于评价的主体, 我们要尽量避免单一, 利用多元化的主体以及交互性的形式, 使评价的主体得到扩大。小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 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获得健康的心理, 幸福、快乐地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 一定要解放思想, 改变旧的教学观念,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 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新课程标准学习总结 篇5
南三中王利华
通过在成都的两天学习,我深刻的意识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于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这两天主要听了语文专家,新课程标准的编撰者巢宗祺教授的讲解,还听到了全国各地优秀语文教师的现场教课,学习到了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和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2011年进行了修稿后,在教学方面的确与以前相比进行了几个大的方面的调整。新课标里把语文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义。语文教师由过去的主导地位变成了今天的课堂的建构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任然不变。这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求就更高了。不仅在课堂设计上还是在课堂的调整上教师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听取了几位语文专家讲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语文教师的知识面要全面,且应该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把眼光都应该延伸到课外。在听王磊老师的《论语十则》时,王磊老师教课的角度不仅仅局限于把握文言文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理解大意。而是把目光延伸到孔子的眼泪,孔子对我们后世为人处世的哲学上,以及对孔子成为大家的原因上。并且课件的制作更是精致,没有任何多余的花哨。让学生在学习时极感兴趣,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北京的李东林老师讲的《天上的街市》从文本入手,却又延伸到课外与《天上没有街市》作比较,同是一个事物,却是两种结局,学生读后自然而然就会体会到郭沫若的诗歌里的意境和《天上没有街市》的意境为何不同主要是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还有武汉的胡老师对《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的内容和作者都是非常的了解。
二,语文教师在构建课堂时目标需要非常明确,课堂的效果才会明显。听郑桂华老师的《作文的选材》这堂课时,我以为专家会讲出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听了之后发现这节课针对的就是中考如何选材的问题。主要有三步骤,先找问题,试着为一个作文题目找到一部分材料,最后总结该如何运用在作文中。参与的学生很多,大家都在为选材料而思考,学生通过判断发现原来自己找的材料原来可以用在写作里,也让没有找对的同学找到了原因。目标明确对学生而言肯定是收获很大。另外江苏芜湖的丁老师在讲《大道之行也》时,我们很多老师都认为文言的翻译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小丁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叫同学们如何翻译。可以说就叫“授之以渔”,我们很多老师对学生喜欢“授之以鱼”。一字之差差得很远。而老师在讲《伤仲永》就抓住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来展开教学。
三,启发学生需要老师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教学相长。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胡老师在讲《孙权劝学》是设计了一个穿越片段,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让同学们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玩穿越可以和名人交流,课堂一下子活跃了,发言的同学争先恐后的举手,同学们回答问题积极得很。再有郑老师设计的比比谁的材料更有创意。这是抓住了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师表扬的心理,让学生踊跃发言并进行表扬。李老师在讲《天上的街市》时就是设计比较阅读牛郎织女的不同结局引发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学生的兴趣课堂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四,教学评价的语言的丰富多彩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再差的学生都希望
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赞美,更何况优秀的学生呢?课堂上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如果老师不闻不问,直接让学上坐下,继续讲课那么学生会久而久之不再喜欢回答问题。适当的评价的语言会对学生既是鼓舞也可适当的纠错。通常我们都会说“很棒”,“不错”,“很对”,要么说“不对”,“不正确”这些简单的评价语言。这几位老师我都觉得在评价学生时很重语言的表达,赞美同学时语言优美,颇有语文味。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学生回答再次举手的同学颇多。
五,教师也要有合适的仪表仪态。以前在学校看很多老师穿着都很随便,听了专家的讲座才突然发现教师的表率作用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干净整洁的服装会让人心情愉悦,想反一个邋遢的不修边幅的人会让人觉得不舒服。那么教师更是如此,教师的穿着,表情,肢体语言对,学生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对学生面带微笑的老师,学生会更喜欢。一个自己都没有整理好自己的老师又怎么能去要求学生呢。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6
一、和学生一起制定好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作用,才能使师生围绕着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既是实施数学教学的对象,又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多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才会收到一课一得或者一课多得的学习效果。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有的基础是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平移、旋转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
二、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程序
一定的课堂教学程序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效学习与非有效学习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预设好有效的课堂教学程序。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程序可以设计为:
1.准备程序:围绕学习目标,教师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积极的学习意向与动机。
2.实践程序: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难。这些见解和疑难可以由学生口头或书面提出,也可以直接写到黑板上。
3.反馈程序: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反思程序:就是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以上教学程序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启发、合作,是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氛围;而主体是学生,是学生的全面参与、全员参与,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
学习,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依据学习目标整体改进作业训练
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数学作业既要注重“双基”的落实,也要重视来自日常生活中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初中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我们可以依据学习目标,改进作业训练。如学习“百分比的应用”后,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实际,设计这样的训练题:我班一个同学有一笔2000元的压岁钱,准备在银行里存一年,请你在了解银行存款利率利息政策的前提下,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比较三年后所得的利息,然后向这个同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存款、利率、利税等,很好地学习数学,还能让学生关注生活、勤俭节约。
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有助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可以依据学习目标适时适量地布置一些。如在学习“科学记数法”时,课后回家作业可以是:(1)通过上网或其他渠道查一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2)记录你家一周内出现的垃圾袋的数量,计算一年的数量;如果你所居住的小区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大约出现多少个垃圾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三学习 篇7
一、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创新, 彰显教改本色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 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师生面前: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 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 着眼创新,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 着力点: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的着力点应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将以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精神为主线, 做到四个强化:
(1) 强化基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2) 强化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思想———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 促进学生在解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4) 强化意识———树立师生之间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创新精神。
2. 启动点:
教学的启动点在于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不满足于讲清书本上的知识, 力求运用体现启发性原则的多种教学形式, 提示知识发生过程, 讲清其来龙去脉,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把握知识结构。要坚决破除灌输死的书本知识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和“为分数而教”的观念, 树立“授之以渔”和学以致用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摄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以学法定教法。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 落脚点: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 要求学生主动活泼, 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要求教师应成为课堂上的主持人、独具慧眼的长者, 是学生热情的观众。同时要求数学课的编排设计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和人文价值。如教材每章后都配有“探究与发现”, 力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位, 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传统的教学、理性的思考, 强化教学基础
我们教育工作者延续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受到严重冲击。我本人认为, 我国的传统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从而导致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教学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合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应合理地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 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1. 创设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 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非马上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 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 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 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 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由学生寻到答案。例如:在“异面直线的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这样引入, (1) 先给出实例:教室内的日光灯管所在的直线与黑板的垂直于地面的边, 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又如天安门广场上, 旗杆所在的直线与长安街所在的直线, 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2) 与学生一起总结答案:它们既不平行, 也不相交。即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平面, 使该平面同时经过这两条直线。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概念“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就是异面直线。可以看出, 传统教学并不像有人分析的那样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典范, 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它不仅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教学研究工作, 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这一点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也值得我们学习。
3. 以活动促发展,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
在传统教学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 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特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所以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 即课后练习, 并非没有有价值的活动。通过练习, 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联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 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因此,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精编练习, 反复强化, 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三、主动地学习, 自主地探究, 尽显教改风姿
新课改下, 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除了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我们教师还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 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 使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模式教育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1.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趣味性:课堂教学中, 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 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 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
现实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 多方位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 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 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冲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注重“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愿望, 是学生的探索发现艺术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 不断得到强化。
2.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平等的态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微笑带进课堂。少一些训斥, 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 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不断提升课堂艺术,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
3. 提倡探究性学习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 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 我们教师过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学习, 听、记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下, 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 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接受式与探究式并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 教师再加以适当地组织和引导, 集思广益、思维互补, 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 提倡合作式学习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 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 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留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探究问题, 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 也在小范围内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而且容易在和同伴合作的同时, 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 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方法是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学习, 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堂上成功的乐趣。
新课改的实施, 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 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数学知识的罗列, 而是生动活泼的, 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场所, 否则数学教学将失去生命力。走进新课改, 我们老师的任务还很重, 要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化、人文化精神, 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 为我国新课改的推广和深化, 培养高素质人才, 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 “数学探究”、“合作学习”、“数学建模”等各种各样的琳琅满目的课改方案, 似乎强烈的影响着我们原本熟悉的教学环境, 课时的减少, 学习方式的改变, 无不对我们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三贴”,新教材,“三亲”
2012年8月, 房县教育技术装备站配合教研室组织1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新一轮语文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 回来后, 房县教研室立即召集全县210名小学语文教师、120名中学语文教师进行二级培训。笔者认为, 目前语文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学习、使用情况存在以下优点。
一、新课程标准做到了“三贴”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贴近教学实际、贴近教研现状、贴近学生心理。
1. 新课程标准贴近教学实际
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分级标准的语言, 表述更加明确具体, 明确规范了各级目标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2. 新课程标准贴近教研现状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 教研员能结合新课程标准看看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发生改变, 是否关注了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教师指导引领更有力度, 新课程标准贴近教研现状。
3. 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心理
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都规定了具体的目标, 目标制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点、认知发展规律, 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难度逐渐增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改变,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改变, 这样更易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教材实现了“三亲”
新教材图文并茂, 生动有趣, 简洁明了, 实现了“三亲”。
1. 让学生感到亲切
在一次视导过程中, 听见两位三年级的小女孩翻开语文课本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图片, 孩子们对新教材爱不释手, 新教材选择的图片活泼、生动, 生活气息浓、颜色鲜艳、简洁美观, 贴近学生生活, 让孩子喜爱就做到了最好。
2. 新教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在听评课过程中发现, 97%的教师都能理清教材编排体系, 说出教材的重难点, 新教材在编排上科学合理, 让教师一看就知道如何模仿, 新教材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3. 新教材让教研员感到轻松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我们于去年11月中旬对全县七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知识检测, 试题分客观和主观两大块, 试题难易适当, 知识覆盖面广, 区分度大, 本次考试检测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而且新教材让教研员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亲切”“青睐”“轻松”是我们对新教材的感觉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9
历史是往昔之风云, 先人之旧事, 王侯将相, 朝代更替, 文人骚客, 檐檐相载, 记圣贤之足迹, 录豪杰之身影, 哲匠思想救世, 英雄武功卫国。历史让后人彻悟于真源, 穷研穷于法理。历史是奥秘无穷的学问, 学海茫茫, 趣味融融。常读历史, 抚今追昔, 体历史之微妙者见日月于中天, 悟历史之真谛者得明珠于沧海。历史是人类文明之日记, 社会经验之总结;不懂历史, 纵然技艺卓越, 才华超群, 想人生充盈, 欲心灵丰润, 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历史让人运筹眼下, 鉴往知来, 历史之重要, 万言难尽,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激发想象, 振奋人心启示将来。
2.教师要进行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心备课, 好比一个人出门前照镜子。照镜子可以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照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衣服扣子没扣好, 衣领没有整理好, 脸上有污垢等) 另一种是照出自己的魅力, 照出自信。不管哪一种, 对于我们都是有益的。试想如果发现自己的魅力, 就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个好心情, 使自己带着积极的心态、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中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体验, 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照出自己的不足, 那是好事, 毕竟还有及时弥补的机会。虽然当时自己可能手忙脚乱一阵, 但事后, 我们可以更坦然地面对别人的目光, 获得另外一种自信与骄傲。假使出门前没有照镜子没有看到自己不妥帖的地方, 带着明显的不足招摇一圈, 突然发现自己的毛病, 我们将更懊悔。
通过课前反思, 我们会形成更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案, 增强教学的成就感。
3.让学生做好有效预习
3.1预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预习方案 (导学案) 的指导下, 让学生先有目的地学习要学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 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新知识, 有了成功感, 这种成功感促使他们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 学生就盼望上课。在课堂上,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 他们回答对了, 会很有成就感。在预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会促使他们更愉快、主动地学习,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从而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2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预习活动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的。要独立地接受新知识, 独立阅读、思考、置疑解疑, 就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依靠别人,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学会的知识, 是不容易忘记的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 努力理解, 但不一定都要在预习时解决, 发现问题就是预习的成功所在。有了问题对新知的学习就会有目标, 有目标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经过课前预习, 带着疑问上课, 对那些存在疑惑的知识进行探究思考, 更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敢于追求真理、合作创新的好品质。
4.注意探究疑点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有疑, 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 有疑方能达无疑。”这里所说的“疑”,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大多时候都表征于历史细节, 历史细节既能释疑, 又能激疑。因为疑点是每个学生或每堂历史课无法避免的, 疑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有了疑才能不断拓宽思路。同时, 历史细节还可以巧妙地设“障”立“疑”, 创设思维空间,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 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 解决心中的疑点。没有对历史细节之疑的魂牵梦绕, 就没有锲而不舍的探究, 也就不会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的惊喜。
近期, 钓鱼岛问题持续发酵,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十分猖獗。学生对这一现实与历史对接的热点问题困惑多多, 日本为什么到如今都不敢面对历史? 为什么至今不肯承认曾侵略中国? 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时, 可以与学生一起仔细研读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 用历史细节理解和诠释现实热点问题。《终战诏书》全文共600多字, 从头到尾者找不到“战败”、“投降”字样, 仅仅在标题中使用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诏书说战争“已阅四载”, 为什么只有四年, 明明中国抗日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有14年了, 即使是全面抗战也有八年了。况且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的主战场, 中国军民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70%和大量的海、空军, 日美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已阅四载”说明日本的天皇政权只承认“向美、英两 国宣战”以 来这短短 的4年战争 , 只承认对 英美“终战”, 而对中国和东南亚一系列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 他根本不予承认。二战结束后, 由于美国的纵容与暧昧, 中国放弃壮我国威、扬我军威的机会:一是中国抗日军队没有登陆日本本土;二是放弃日本对华赔款。因此, 日本方面至今仍不好好面对自己侵略他国的历史和罪行, 不进行彻底的自我反思。同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另外一个历史细节———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与日本终战诏书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便是历史细节“释疑教材, 点化课堂”的精彩之处。
可以肯定地说, 当我们用这样的历史细节呈现给学生时, 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增强, 都在一个看似与自己完全没有关联的历史对象中变成一个可以与之交流并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的古今对话情境。
5.促 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 由于多样性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需求和兴趣, 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样, 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体验。
关于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 篇10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在抓好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的多层次的个性化的人才, 为此, 在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上做了较大的改变。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我感到在我们西部地区, 特别是我们贫困落后的三峡库区实施新课程标准, 在硬件上尚有很大难度。但实施新课程标准, 是课改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人心所向, 是大势所趋。那如何在我们这些贫困地区实施新课程标准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优化课堂、策略教学。
一位伟人说过: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在硬件不够或欠缺的地方不是不能够实施新课程标准, 而是需要我们创造条件去实施。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向课堂要质量, 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结构、策略教学, 我相信实施新课程标准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何来优化课堂、策略教学呢?那就是提倡符合区情、校情、学情的“积极学习”。
《积极学习》是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M·希尔伯曼先生的力作。笔者在学习时读到此书, 结合提出的优化课堂、策略教学, 收获颇多。毛主席曾说过关于文化的观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西方的教育课题科学研究早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们可结合教育现实适当选择应用, 以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 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更多的可具操作性的策略。
《积极学习》倡导的理念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 并应用所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参与, 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投入;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支持者。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也是符合《积极学习》所倡导的理念的。
为什么需要积极学习呢?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 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我们如何提升积极学习?《积极学习》一书讲述了许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 几乎可以用于任一科目。它们是用来活跃课堂的。有一些非常有趣, 有一些则非常严肃, 目的都是为了深化学习与记忆。全书中描述的101种策略都是些具体的策略, 共分为三大板块:如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如何让学生难以忘记。我们可以将这些策略用于我们所教的任何科目。
在实际生活中, 教师们缺少的绝不是知识, 也不是责任心、爱心等, 而是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积极学习》综合了各种教学策略。它包含各种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自始至终保持积极姿态的方法, 有利于进行团队工作, 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积极思考。书中还包含各种有助于进行全班学习、小组学习、激发讨论与辩论, 练习技能, 提出问题, 甚至让学生互教互学的技巧。最后, 书中还提供一些方法, 可用来回顾所学, 评价学习改变, 考虑下一步可采取的措施等。当我看了《积极学习》一书后, 心潮起伏。体会到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竞争的社会。作为一名教师, 我感到自己肩上的任务很重。我们教师要不断思考、不断进取。要有创新意识, 要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理念。要通过多学习, 多读书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在各种教学方式中, 引领学生积极的、持久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课改的开始, 是为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才, 它绝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只要我们坚持积极学习, 提升理念, 转变观念, 对今后在课改中如何优化课堂策略教学, 你就会有一种明悟, 多一种方法。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11
关键词: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必须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笔者就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通过自己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使其更加主动地学习。自主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自主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即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学习所学内容,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获取的经验去理解、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并进行反思,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地位,不受干扰。自主学习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师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式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如原有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这时合作交流就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助,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获取新知识。在合作中,每个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在倾听别人解决问题时,使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合作交流还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述自己的见解,暴露出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没有了恐惧心理,大家平等地交流,无论对错都没有关系,使学生更有信心,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有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
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相对独立完成发现,由于探究学习突出强调了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切实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可以是先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探究,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后,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了。刚开始,教师要设计好探究获得的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学生就会产生探究动力,教师适当给予引导,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进而学会如何探究问题,学会如何发现和创造。等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探究经验、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后,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自主探究或和他人合作探究,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就会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总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机械的被动听讲和被动练习为主的方式了,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与人分享的氛围中倾听、质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最高境界。当然,认真听讲,课题练习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12
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针对课程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美术课程标准的提出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没有分学段逐一列出必须参照执行的知识细节和具体的内容,而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了具有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和建议,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设置得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学习活动的设置方式
1. 模仿改造
模仿并进行适当的改造,可以降低训练的难度。通过模仿,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验,在改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水墨交融写青山”一课中就安排了模仿改造的训练。教材以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绿洲》命名,直接从作品的欣赏讨论导入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新奇视觉形象的表现以及环境保护的双层思考。
教学所安排的三个学习活动,层层递进,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环保主题进行创作。第一个学习活动“参照《绿洲》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一幅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这个模仿改造的学习活动可以看成是为以后的创作而做铺垫,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模仿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种表现新奇视觉效果的手法,由此获得经验,再结合改造训练又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作业更有弹性。因此,也降低了难度。
2. 观察体验
通过对一个问题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可以有目的地设置实验,让学生在制定探究的步骤、方法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例如,《最亲近的家具》一课,学生就是在观察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透视规律,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的学习过程。透视一直是理论性强、枯燥难学的内容,但掌握透视规律对进一步学习美术甚至其他学科知识又有一定的帮助。教材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居室设计作为线索,“透视”作为知识点引入其中。这种透视规律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认识到需要掌握透视规律并能画出透视图,才能进行效果图的绘制。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乐趣,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安排学生利用包装盒或卡纸等材料制作家居模型,引入丢勒的实验,让学生用丢勒的方法描绘模型中的一个家具,认识形体的透视变化并相互交流,再用一系列的比较观察方法寻找透视规律,把获得的结果用透视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整个活动引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观察探究、寻求问题答案的热情。
3. 创造表现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能,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是美术学科显著的教育功能。以创造表现为主的活动类型重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而创造性的体现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以七年级上册“物品上的花廊”一课设置的学习活动为例,即在原有图案课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用简化、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从自然形到图案形的变化中寻找图案形的规律,然后通过置换花的基本瓣式,设计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新图形。在置换新图形的活动中,学生先欣赏置换花瓣的新图形,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新图形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使学生了解到置换图形是设计学习中重要的创意手法,再对喜欢的、有意义的或有情趣的形象简化变形,进行置换练习。在学生创作的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方法。例如,置换可以从花瓣的相似形中寻求答案,也可以将不相似形简化、夸张作为单位纹样组成新图形。学生绘制图形过程中,在图案瓣式一致的要求下,应给予学生灵活选择制作方式的空间,并把创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最后将个人作品拼贴在一起组成花圈,通过调整单元形的位置呈现效果,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种奇思妙想的创意活动,对增强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美术学习活动设置的优势评估
1. 较原有教材的作业要求更完整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学习活动设置的作业要求更完整。教学活动从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到学习评价等方面有较完整的要求。例如,“又画又做又印”一课作业要求利用简便材料代替石材刻制印章,只对制作工具提出了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两部分,先欣赏体验,选用简易材料尝试临刻喜欢的作品,感受不同的刀法,然后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刻制印章,这种活动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设置较原修订教材完整。
2. 注重学习过程对获得的作用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注重学习过程对获得的作用。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强调过程的获得,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化探索的过程,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具有广泛启示性和灵活性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具有广泛的启示性和灵活性。学习活动设置从单纯注重知识获得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具有启示性与灵活性的优势。新课程设置下的课堂较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活动设置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学习活动设置的灵活性有利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能运用教材自主学习。
4. 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运用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采用单元组课的方式,课与课之间存在的连接性既能变得有机融洽,又避免了机械组织和划分过细的层次递进关联。同一单元内的学习活动彼此之间组织在重知识逻辑线索的同时,综合考虑到的还有关于学习组织的其他因素,如学习方式、课堂形式、训练样式等等。因此,生成性得到加强,课程结构变得更有弹性。在实施教学中,教师有相对多的主动性和发挥空间,个性化教学由此有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平台,并且在引入、利用、整合教学资源方面,提供了更为适合的机制和可能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设置得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现代美术教育活动是呈多元化、多层次的创造活动,美术学习活动的设置是核心内容之一,而如何达到合理配置、优化设置的革新要求,仍需在教学实践中得以验证。
摘要:从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编写的角度谈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学习活动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相关问题,从美术学习活动设置的基本原则、活动内容的不同类别、活动的设置方式、活动设置的优势评估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学习活动设置,美术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宋莉.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韩淑英.当代艺术背景下的综合材料教学实践[J].艺术教育,2011(06).
[3]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参加新课程标准研修培训心得体会05-13
读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07-12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7-27
泸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0-15
新英语课程标准05-29
新课程标准策略08-16
新课程标准内涵08-29
新课程标准理念09-10
地理新课程标准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