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

2024-08-09

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精选7篇)

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 篇1

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学图书馆工作产生的影响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 当前很多中小学校都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 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作为中学图书资料汇集的中心, 图书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储备, 以及建立自身生活、学习内容及现代科技间的联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图书馆还担负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引导作用。

2 当前我国中学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 由于受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定位不明确、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中学师资力量有限等因素的制约, 当前我国中学图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图书馆位于教学的从属地位

素质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学模式由应试教学逐渐向探究式教学模式转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 传统教育模式的阴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留存着, 让学生的时间和作息生活总是围绕着各种考试进行安排, 对他们而言, 图书馆只是借阅课外读物的地方, 很多学生从未关注过学校的图书馆。不但如此, 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本身也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不足, 普遍缺乏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不但没有理解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甚至反对学生去图书馆“看闲书”、“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这显然会限制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与创造力的形成, 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2.2 图书资源配置不合理

图书文献配置的不合理是制约图书馆发挥其功能的关键因素, 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 符合当代学生年龄层次、心理发展特点的读物常常无法及时引进图书馆, 造成图书馆资源滞后, 缺乏信息指向性的问题。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一些流行文化吸引, 对图书馆里的旧书通常缺乏兴趣, 导致图书馆的借阅率低下, 无法体现其教育价值。

2.3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很多都不是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工作中也难以得到和一线教师相同的待遇和重视, 常导致图书管理人员无法安心工作, 造成其观念保守、责任心不强、工作随意性大、服务态度不佳等不利于图书馆发展的问题。

2.4 客观条件制约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目前很多学校面临扩大招生等实际问题, 给予图书馆建设的资金和重视就大大减少了。一些图书馆位于学校的角落, 面积小, 采光条件差, 更不用说配备现代办公设备和电子图书设备。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文化氛围及人文关怀都暴露出了其与现代化教育不同步的矛盾。

3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中学图书馆的作用

3.1 图书馆教育功能的转变

学校领导应率先深化对图书馆教育功能的认识, 理解其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并采取具体措施逐步开发学校图书资源。帮助图书馆管理人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并通过激励机制使其从新课程改革的旁观者转变为实施者, 从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转变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信息资源流通过程中的指导者。学校领导、图书管理员及一线教师应联合起来,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在传播文献信息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的养成。

3.2 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和资源共享建设

当前计算机技术已在图书馆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更全面、迅速地向用户提示馆藏信息, 缩短图书编目的时间, 通过计算机的信息查询系统可以查检馆藏书目、新书通报、借阅信息等, 方便了读者,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多媒体教学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多媒体阅览室, 为教学科研提供视听、多媒体检索等现代化服务, 并依托网络, 加强图书资源中心建设,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使课程资源无限扩大, 服务能力成倍增强。

3.3 以新课标为中心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与传统教科书相比, 课程资源是丰富而开放的, 可以其具体、形象、参与性强等特点,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在愉悦中增长知识。而中学图书馆恰恰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校内外、网络上等一切可利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为教育教学服务。

3.4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去, 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探索学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已将探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 这就需要教育者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经验, 利用充足的图书、期刊、微机、仪器等, 协助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及分组实验, 最终使其掌握那些包容面广、迁移性强的知识以及活化课本的知识, 并在这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其逻辑思维和交流协作的能力, 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技能, 实现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傅少凡.新形势下中小学图书馆的定位和职能[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5 (3) .

[2]郭坚坚.基于新课改核心理念的中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3) .

[3]韦忠明.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 2008 (6) .

[4]章述芝.中小学图书馆要围绕课程改革做好服务工作[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3 (10) .

食品标准制定应遵循何种准则 篇2

关于产品归类的问题

在制定“嫩肉粉”企业产品标准时,首先应按QS审查细则的规定,明确该产品应归属于哪类食品。该产品所用原辅料和主要加工工艺是:以食用玉米淀粉为原料,添加食用盐、食用膨松剂、木瓜蛋白酶,经调配、混合、包装而成。就此产品有两种不同的类别划分意见,一种认为应该归为淀粉及淀粉制品中的淀粉类,因为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玉米淀粉;另一种认为应该归为调味料中的固态调味料类,因为产品中加入了食盐。按照上述两类审查细则规定的产品检验项目制定的产品标准要求项目和指标见表1。嫩肉粉按淀粉和调味品归类后的指标要求分别见表2和表3。

从上述列表来看,显然同一个产品,归类不同,其标准要求相去甚远。

关于产品指标确定的问题

以汤圆馅料的某个企业标准为例,产品是由白砂糖、食用动物油脂(猪油)、精炼植物油、芝麻、蜜饯、芝麻酱为原料混合加工而成的。产品的理化、微生物指标规定见表4和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种产品的水分含量低,而糖和脂肪含量较高,且为非即食类产品。问题的焦点是,是否应该增加霉菌计数限量要求和微生物指标是应按GB 7099《糕点、面包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冷加工产品要求,还是按照热加工产品要求?一种意见是应该增加霉菌计数的要求,微生物指标应按热加工产品的要求,因为馅料类产品是纳入糕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发证范围,按审查细则的规定和GB 7099《糕点、面包卫生标准》的规定,应该增加霉菌的指标要求;另一种意见是不用要求霉菌计数,微生物指标应按冷加工来要求,因为该类产品不是以谷类等粮食产品为原料,在标准中已经对黄曲霉毒素B1的指标作出要求,在《馅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也未对霉菌计数作出要求,且产品不是以加热熟制为最终工艺。

笔者的意见

对于产品归类问题,无论是从产品的属性和作用,还是产品可控质量指标上都应该归为淀粉类产品,尽管在淀粉中加入了部分食盐,但主要影响的是灰粉的指标,而对其他指标项目的影响不大,按淀粉类产品控制和检验其产品质量比按调味料更能区分产品质量的优劣,也更科学合理。

而对于产品指标确定问题,首先应该清楚产品标准的制定原则应是:立足适用性,力求先进性,确保完整性,考虑灵活性,提高通用性。汤圆馅料由于含糖和花生类,利于霉菌滋生,而霉菌的种类繁多,尽管规定了黄曲霉毒素B1的要求,但其他高危险性的霉菌仍应控制,如黄米毒素、染色曲霉素、展青霉素等。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还是应该增加霉菌的指标要求。而对于微生物的指标要求,由于该产品为非即食类产品,对于这种非即食类产品规定微生物的指标要求,已没有很大实际意义,即便规定也应该按冷加工类糕点的标准来要求,因为其加工过程中并不是以加热熟制为最终工艺。

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 篇3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课程理念,审美,学科综合,文化多样性

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以音乐教育改革为历史节点而形成的脉络。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为标志, 并以课程为中介推进教学改革。201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发起。2012年3月, 教育部颁发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次课改推陈出新, 其中关于课程理念的解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是我们把握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总体而言, 本次课标新理念体现在“一个核心”“两个重点”。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置于课程理念的首位, 这一点与《实验稿》的观念完全一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课标理念一以贯之对审美理念的坚持, 突出体现了音乐课的“审美”学科教育属性。其实, 这一观念既是当代音乐学科价值的体现, 更是现代美育思想的继承。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美育 (即情育) 是也。”1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开拓者蔡元培先生鲜明主张美育应单独提出, 与德智体并列, 认为“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二位先贤的教育观念一直深刻的影响着中国音乐教育思想。上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审美教育思想传入中国, 其审美体验的音乐教育观念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 可以说,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将音乐审美视为课程核心理念。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当下音乐课标中的音乐审美理念是近现代美育思想和当代审美音乐教育观念结合的时代产物, 审美音乐教育理念的确立既是一种历史的概括, 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时代需求。

二、关注学科综合

本次新课表提出:“关注学科综合”3, 较之《实验稿》的“提倡学科综合”4理念虽只有一词之差, 却态度转变显著。所谓学科综合, 是指在教学中避免单一学科内容, 注重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模式, 是现代教育的趋势之一。音乐学科综合一般认为有三个层面的综合:1.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 譬如唱歌、器乐、欣赏、作曲等;2.音乐与姊妹艺术学科之间的综合, 譬如美术、舞蹈、戏剧, 乃至文学等;3.音乐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综合。此外, 还有一个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综合等。5

从学理层面来看, 学科综合是一种合理的教育观念。但在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即学科综合的标准模糊。正是由于在这方面存在误区, 导致改革实验阶段音乐教学存在音乐学科主体失位的情况, 亦即音乐课成了美术课、历史课等。本次课标提出关注学科综合, 并且强调“音乐课程的综合, 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6这一界定既为课程理念澄清了内涵, 也为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的标准。笔者认为音乐学科综合在在常态教学中都是存在的, 只是过去没有特别强调。实验阶段之所以出现音乐学科失位现象, 是课程理念自身强调所导致的结果。诚然, 音乐学科内部本身就是综合性质的, 演唱 (奏) 、识谱、乐理以及作曲等都是音乐学科的有机构成, 并为泾渭分明。课标过分强调反而导致了学科综合在实践教学中的走样。

三、文化理念的提倡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 音乐课程需要关注“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文化理念有两层含义, 一是本民族文化, 二是世界多元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安尼·西格在《苏雅人为什么要唱歌》一书中指出, 苏雅人首先是为了他们文化的传承而唱歌。“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因为这些民族文化是历史上维系该民族生存的经验体系和民族智慧的结晶。”7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而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而言, 音乐教育具有保护民音乐文化安全的责任和使命。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来看, 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教育呈一体状态时, 其民族文化就容易延续。反之, 其民族和文化就容易解体。总之, 无论从历史的, 还是当代的角度, 音乐教育都必须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

多元文化是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趋势, 在后现代思潮引领下, 多元文化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管建华认为, “今天, 中国的音乐教育学不可能回避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教育学以及后现代学术的出现, …因此, 毫无疑问, 在全球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学也将开始它的学科转型, 从单一文化和单一学科的音乐教育学转向多元文化和多学科的音乐教育学。”8因此, 我们需要理解二者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应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 以理解多元文化为参照。新课标解读指出:“‘多元文化’, 指的是多种文化的并列关系, 同等的价值取向, 同等的地位, 无主次之分, 无轻重之别。‘文化多样性’虽然也有‘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含义, 但是, 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多样性。” (9) 因此我们要明确, 民族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是一种共存又有别的教育关系。它是一种以民族文化为基点, 以多元文化为半径的音乐教育图景。

四、结语

从《实验稿》十条理念到现在的五条精神, 新音乐课标理念更精练了, 学科性更突出了, 教育观念更明确了, 教学理念更合理了。新课标理念在继承实验阶段的成果基础上修正了一些在在改革中存在的教学失误, 并通过课程理念进行强调。因此, 新课标理念是十年音乐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 是教改十年中出现的问题的积极回应, 是改革经验的阶段总结。

参考文献

[1].原载《教育世界》第56号<癸卯年十四期>。转摘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161-163, 转引自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纪年 (1840-2000)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第333-334页.

[2].高叔平.蔡元培全集 (第三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第3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第4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第4页.

[5].参见曹理对音乐教育协同融合原则的具体阐述,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第88页.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75页.

[7].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10, 第4页.

[8].管建华.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J].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第8页.

如何把握初中课程新课程标准 篇4

新课程标准以改变教师传统授课的教学模式为核心, 以提倡有效的数学学习为中心任务。传统的数学教学已经严重阻碍了教学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程度不同, 消化、吸收、理解、掌握知识的层次不等, 教师必须承认和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 帮助学生改变这一困境, 启发和诱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情境, 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应该从学生这一学习者的角色出发, 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能够用数学思想科学地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还体现在为学生创建的学习环境上, 体现在如何实现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上。数学教学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出发点的, 教师应创造多种有利于学习者吸收内化的机会,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侧重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这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目标定义在简单机械的知识掌握上,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 关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以及自主支配的时间, 增加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多方位的互动活动, 以确保教学策略有效实施。它不再是纯知识的传授, 还具体提出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 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联系到现实生活, 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合作交流等能力。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该打破传统单一的集体教学模式, 采用多元化、多途径的方法。在教学目标制定上要客观全面, 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意学生人格魅力和品质的提高, 既要提高其全面素质, 又要提高其个体能力, 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的全面性, 体现出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灵活性。

三、新课程标准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在的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知识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 同时“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强调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内需才能有内动力, 有内动力才能有主动性。如果学生存在的外部环境和生活世界缺乏这种诱发因素, 学生的内需也很难产生。因此, 教师对于外部环境的刺激把握和创造十分重要, 我们一定要在情境创设中利用好一定的诱使因素, 催动内因, 形成外部环境刺激, 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产生了积极性, 但受到心理不成熟因素、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意识较差的因素影响, 对于自我内驱动力的驾驭还不是那么完善。对此, 教师要进行正面引导, 将教学内容和思想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 创设学生不断成功体验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失败中磨练意志品质, 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

四、新课程标准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 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参与到学生学习中, 鼓励学生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数学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民主科学地管理课堂。教师不是数学的权威, 没有必要板着脸孔, 而应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 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良好的课堂气氛势必带来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数学乃至于生活的态度。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兴趣以及听课的注意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从上课铃声响起那时做起, 从进入教室的满脸微笑到上课语言的幽默诙谐, 从准确得体的语言到对学生错误的引导都能对师生关系有重大影响, 哪怕你充满对学生爱的目光也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对学生的情感建立在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基础上, 必然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倡导评价多元化, 对于数学学习的评价是这样描述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师应改变原来的单一笔试模式, 建立多元目标评价和方法多样化的体系, 改变过去的一次性和单纯性的考试, 形成多次结合和互动多元的模式。这样的评价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及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全面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机会。那么, 我们数学教师如何把握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呢?本文中笔者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核心内容,教学策略,主动性,师生关系,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定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说明[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5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从关注课程“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 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 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本学期, 我担任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工作中有一些体会, 现在总结如下。

一、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切忌一步到位

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 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他教学资源, 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教材只是工具, 不是圣经。新课程现行的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的知识多了, 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 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 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 既可以当教材, 又可以当做科普读物, 功能增加了,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逐一设计探究情景, 特别注重学生活动, 探究气氛浓, 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令人耳目一新。

二、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 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 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那么, 化学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了?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我认为, 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 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 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 篇6

关键词:中学新课程标准,存在问题,培训建议

我国于2001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 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 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 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当时对各课程的认识的局限性, 再加上十年多的实践证明, 当时的很多内容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需要。因此又形成了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作为新的课程标准, 各地纷纷组织教师积极学习, 以体会新课程理念并更好地把握新的课程标准, 尽快地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往的组织学习虽然为教师更好地把握课改精神起到了推动和指明了道路, 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结合本地中小学以往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及实施, 提出在2011版新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以使2011版新课程培训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培训为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正确利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集中培训的形式, 受训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培训知识, 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与理解停留在表面, 达不到课标指导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也缺乏跟踪指导, 从而使得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影响了课程标准的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 培训前期准备, 解决好“学”的问题。

(1) 分层、分专业培训。

传统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首先建议在培训前期对辖区内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专业组织培训一方面培训者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的新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的分析、讨论。另一方面同专业教师在一起学习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 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享, 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另外, 所有教师的集中培训不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建议在培训中首先对各县区的代表进行培训, 然后由各县区对县区的学校的各科目的教学骨干进行培训, 再由骨干教师负责本学校本专业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样一来每次培训的人数下降, 更有利于受训者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整体提高。

(2) 带着问题培训。

在进行个人培训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 “带着问题学习、研修”。在培训前先让每位受训者研读新课标, 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研究, 找出新旧课表的异同点, 并根据理解在培训会议上进行发言, 对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2. 培训过程解决好“用”的问题。

新课标的实施要落实到每位教师的具体教学工作中, 因此如何“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是培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培训工作。

(1) 新课标针对知识技能都做了哪些调整。

教师通过新课程的培训, 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用课标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 教师如何使用课标、如何适应课标变化、抓住课标特点都是在培训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新旧课标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变化?课程标准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影响?如何适应课程标准的改变?都是我们在培训中需要解决的。在培训中通过受训者的积极发言、探讨, 从而加深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 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宗旨, 以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工作。

(2) 如何利用课标取舍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目标。

新旧课标在内容上、要求上都做了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怎么与我们的具体教学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方向?建议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受训者现场根据新课标进行教学设计, 然后进行集中展示, 大家对照新课标要求进行讨论分析, 找出新旧课标在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旧课标的变化、抓住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所有教师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中如何利用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我们在培训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集思广益, 根据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 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对一些自然学科,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充分体现自然学科的“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 实现分层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够而存在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基础教育、大众教育,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应该切实把握教学难度, 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启蒙性, 达到分层学习目标。

(5) 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增强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要通过各类考试来检验。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 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 使得对学生有一个更具体的、更准确的评价。通过培训解决教师的认识, 可以采取学校、家庭、教师、同学、小组互评也可以采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方式进行中和评价。

3. 做好培训后期的跟踪, 随时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培训者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 实时组织相应的研讨会, 多开展一些现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活动, 组织大家对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与困惑。

三、结语

新课程的培训最终要落实到受训者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切实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来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不是通过几天的培训就能使受训者熟练掌握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管是培训者还是受训者都要有长期学习与总结的意识, 培训者更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过程, 长期的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跟踪, 通过举行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等形式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从而帮助广大教师真正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并积极在教学中按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使得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用新理念落实《体育课程标准》 篇7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1.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 而不是用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 ,使学生必须 去服从、课 堂上可以多运用竞赛式、游戏式的方法提高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

2.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 断地肯定 学生的优 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让学生的点 滴进步成 为更大进 步的垫脚石,树立自信心。针对一小部分学困生 ,教师可适当降 低练习难 度 ,让这些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转换角色,变“主宰”为“主导”,引导学生手动参与

在教学实 践中 , 改变以往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 ,采用的是 :实践—思考—创 造—学习的教学模式。“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 展的领路人 ;而学生本 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有些新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体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听教师讲解示范,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1)在课前准备阶段。可在上一节课下课时告诉学生下节课内容,并让学生自制教具,让学生从课的准备中就发挥其自主作用。例如:在上纸棒操前,让学生课前利 用废旧挂 历或硬纸 片等制作纸 棒 ,有的学生积 极动脑筋 ,把纸棒做得结实轻巧,有的充分利用挂历纸原有的美丽图案让纸棒显得美观,有的自己给纸棒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在课的准备部分。让学生自己创编徒手操,这个环节可在全班同学中排一个带操顺序表,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中轮流带操, 让学生课前好好动脑、好好准备,启发他们可以利用以前所学徒手操进行加工改造,也可以模仿一些动作的动作等。

(3)在课的基本部分。一物多用 ,一种游戏多种做法,其本身蕴含着很多创造机会。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提供更多的 思考探索 时间 ,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例如纸棒,可以用纸棒学习纸棒 操 , 也可利用 纸棒作接 力游戏,还可以用纸棒作拼图、组字游戏,等等。只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主地设计游戏 ,开展游戏 ,学生就有 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一次次的成功可以激发他更强的创新动力。

三、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关怀每一个学生 ,使“好学生 ”“中等生”和 所谓的“差生”“后进生 ”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好的学习成绩 本身也是 相对的 , 对一个学 生来说,五分是成绩 好的标志 ,而对另一 个学生来说, 三分可能就是很大的成功,应当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存在的 只是单一、呆 板、一刀切 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 绩的优劣 ,还包括生 理特点、心 理特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是课改的精神体现。有些学生基础差,但上体育课非常 认真 ,积极练习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

四、 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评价

(1)进行全面评价 :改变以往教学中主要是体 育教师从 外部对学 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的形式,制定新的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评价学生。

(2)采用过程评价方式 :每学期期初对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进行测试,了解每个学生的起点,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期末再进行一次测试,看看通过学习到底有没有进步,进步多少。这种评价是建立 在原有基 础上让学 生有充分 的发展,得到新的提高。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师不给学生下任务,重在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给学生以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 深学生对 体育课程 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 力 , 增加学生 之间交往 的机会。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自比,督促学生自我 提高、自我 进步 ,让每个学生都 能看到自己 不断进步 ,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 但也有它的弊端 : 就是增加 了体育教 师平时的 工作量。

上一篇:智能巡检下一篇:工业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