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建设

2024-08-09

工业园区建设(共12篇)

工业园区建设 篇1

摘要:工业园区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有较大作用。丹阳市陵口镇工业园区 (创意新社区) 建设的“产城融合”+“社区建设”是较好借鉴国内外典型经验, 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发展、基础设施先行的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多元化的社区管理模式之路。

关键词:工业园区,社区,产城融合,社区建设

经济园区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群集大量企业, 以产业群集聚或产业链耦合为基础, 吸纳生产要素集中投入从而形成区内经济增长乘数效应的一类经济组织。工业园区是经济园区的一种。是政府合理布局工业的一种方式, 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集聚, 以发挥集聚效应。园区按产业集聚形成方式可分为政府组织型和自主组织型。一些经济开发区大都属于政府组织型的。这种类型的园区集中体现了强烈的政府意愿, 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管理, 在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一般具有较大的优势。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的一份最新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开发区3837家。其中国务院批准的232家, 省级批准的1019家。市、县、镇的就数不胜数了。尽管有相当多的园区是不符合国家要求的, 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工业园区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等方面的一种积极反馈, 或者说是对工业园区建设的一种期望。

当前, 陵口镇踏上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航船, 迈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后期”阶段, 发展方式必须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园区是陵口镇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必须把园区建设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较之下, 刚刚起步的陵口创意新社区, 其园区建设正处在萌芽并快速发展阶段。根据镇江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要求, 按照“一年成势、三年成型、五年成心”的建设序时, 陵口创意新社区将通过3年~5年时间, 力求打造一个“产业高端、科技领先、人才集聚、金融创新、产城融合”国内一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陵口创意新社区的“园区+社区”建设发展之路, 首要的必须明确以下路径。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发展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指挥棒”

一份好的规划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什么是好的规划?苏州工业园给出了明确答案:一张规划图管了近二十年没有改变。我们的园区发展, 也要从拥有高质量的规划入手, 具体来讲:一是科学定目标。首先要体现超前的胆识, 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 站在苏南甚至全国角度, 认真分析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态势和速度, 高标准、高规格设定发展方向和目标, 做到既有理性的适度超前但又不失压力和动力, 还要与城镇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二是执行讲规矩。要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建设和发展, 一张图纸管到底, 不允许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讲条件, 变相执行或者拒不执行, 更不允许擅自更改规划, 以确保项目建设、园区发展有序推进。三是修编重延续。好的规划应该注重延续性, 不能连年修编, 更不能边建边修编。当然, 对于因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 导致不便操作或难以执行的地方, 必须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 但调整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操作执行, 避免因规划问题导致经济波动、发展受阻或者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园区规划要体现大气魄。即:根据自身区位条件和外部发展机遇,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立足长远, 对园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充分发挥园区作为科技和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作用, 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合理用地和满足特殊项目用地需要的规划目标。

二、基础设施先行, 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助推器”

国际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两种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厂, 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扩展情况逐步解决交通、动力、供水等问题。另一种模式是从整个工业区发展全局出发, 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 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一个完整的基础设施, 为园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瞄准一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的陵口创意新社区, 理所当然采取了后一种, 并且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更要同步发展各种社会服务设施, 使陵口创意新社区成为一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综合体, 即“产城融合”。这就要求基础设施要坚持大手笔。没有完善的硬件环境, 园区招商、企业扩张就不可能得到大的飞跃。虽然我们做不到像苏州工业园那样每年投入几百亿资金, 建设世界一流的良好硬件平台, 但完全可以在现在基础上加力度, 把一年提升一个档次缩短为半年上一层台阶。硬件上去了, 我们的招商就更有底气, 园区就更具潜力。一是基础要先行。当前, 各地呈现竞相发展态势,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 以园区优势争取招商优势。企业考察项目首先看的就是园区硬件环境, 招商机遇可能稍纵即逝,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的园区建设慢不得、拖不得, 必须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注重建设质量, 只有赶在项目进来之前把“巢”筑好筑漂亮, 才能吸引更多的“金凤凰”, 才能引来更大的投资项目。二是设施全配套。在推进园区开发的过程中, 物流仓储、污水处理、商务金融、信息平台、员工住宿等配套设施要同步高标准跟进, 卫生保洁、治安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要及时予以全覆盖。特别应该注意, 在加强设施配套的同时, 必须严控企业随意修建临街商铺、职工住房等非生产性设施, 从事与企业生产无关的其他经营行为, 真正把园区打造成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经济活跃的集聚地。三是服务大提升。苏州工业园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集聚了人气、财气, 这是他们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近年来, 丹阳市花大力气整治经济发展环境,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服务无止境, 要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从政府层面着手, 在服务上做文章, 理顺体制、精简流程, 营造“亲商”环境, 让客商能够真正安心创业, 全心发展。

三、多元化的社区管理模式, 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永动机”

在探索“园区+社区”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我们应考虑采取多种方式, 不断进行创新。一是创新园区社区治理结构。按照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要求, 切实整合好参与社区建设的多元化主体, 积极探索政府推动力、资源运作力、社区自治力和群众参与力“四力合一”的运作模式和治理结构, 实现社区公共事务分类管理、参与协作。二是创新利益协调机制。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是社区管理利益协调机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但也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约束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可从效果上考虑, 如制定“四位一体”评价考核体系和操作规范, 量化和测评“四位一体”运作情况;另一方面可从模式上考虑, 找到一个相对紧密的载体或组织来承接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既是社区管理的难点, 也将是社区管理的出彩点。三是创新园区社区公共服务发展模式。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企业的市场服务和社区居民互助服务, 这三种服务互补的“共生服务”。我们可以试想将社区视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经济组织, 也就是“社区型企业”, 政府拥有公共服务设施的“产权”, “经营权”则委托给企业。在重视政府导向作用的同时, 通过市场化运作,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也就是说, 通过建立自治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委托规范的非营利性组织管理和运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既节省资源, 具备较高的管理效率, 又能赢得社会效益, 以这种思路去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四是创新园区内居民自治的形式。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居民自治的体制性障碍, 核心是如何真正实现议行分设。

如今的园区, 正逐步朝着产城融合为蓝本的方向发展, 以产带城, 以城促产, 从业人员和居民不断增加, 新的居住区悄然形成。如此, “园区+社区”管理模式———一个新课题应运而生。园区发展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关键是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 效仿新加坡在园区内设立类似市政理事会的法定机构, 承担各项物业管理任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建设 篇2

一是精心组织,加强园区建设的领导。专门成立了塔城市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市长亲自担任,成员从职能部门抽调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对正在实施的工业园区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地区政策规定,组织调研论证,提出初审意见报有关部门审批;统筹协调规范工业园区(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并根据不断发展的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向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同时明确了东西工业园区的管理职能,西工业园区的管理具体由塔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负责,东工业园区的管理暂由经贸委负责。

二是科学规划,提高园区建设科学性。为确保两个园区规划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自2005年以来市委政府领导专门召开多次会议,具体安排园区的规划建设问题。尤其是对东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已责成建设、土管、环保、水利等部门拿出规划的初设,现规划建设小组已完成了园区的测画和丈量。截止目前西工业园区已累计投入6553万元,完成了“六通一平”等基础设施,东工业园区已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完成了污水排放及通电等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强力招商,培植园区发展后劲。招商引资是加快工业园区的生命线,是园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园区关键在于招商引资。因此政府在财力有限,也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园区建设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政府少投一部分,引进企业多投一部分搞园区建设。在培植园区发展,抓好招商引资方面市委政府已明确要求各部门今后对所有引进的投资企业首先是引导企业收购盘活闲置资产,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其次对新上项目尽量往两个园区引入,真正使园区建设按照“以项目促园区,以园区促发展”的思路推进。目前西工业园区入驻的企业已有8家,东工业园区入驻的企业已有5家。

四是着力扶持,优化园区投资软环境。去年市委、政府在召开塔城市新型工业化会议上已明确规定凡进入我市工业园区的外来企业,均实行土地零地价出让。并要求建设、土地、招商、外经、工商、税务、环保、质量监督等部门全程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使工业园区成为区域内最具吸引力的工业发展基地。目前园区内的优惠政策尚未制定,所有入驻企业仍然是参照塔城市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以及自治区、地区制定的有关政策实施落实,计划是在园区建设趋于成熟后要专门制定扶持塔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兴隆县蓝旗营镇采取措施加快科技园区建设

一是深度规划,建设重点产业科技园区。该镇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规划建设佟家沟果品产业园区和香菇养殖园区,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1.5万亩优质板栗

1基地,投资4600万元建设占地180亩的京东板栗集散中心,投资12亿元建设兴隆冀东果品物流园,投资1200万元建设500亩食用菌生产加工小区。两个园区建成后,全镇板栗年交易量将达到5万吨,加工能力达到3.8万吨;年产香菇320万棒,产量达到300万公斤。

二是全力扶持,探索重点产业培育机制。为加快佟家沟产业园区建设,该镇注册成立了兴隆县佟家沟产业聚集区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投资、融资服务,为园区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开展全方位的招商引资,促成北京怀柔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天津新华投资有限公司、唐山板栗协会、遵化栗源公司有关项目落地投产。目前,全镇投向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达4000余万元。

三是打造品牌,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升级。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由生产大户牵头,广泛吸收农户参与,组建了板栗、食用菌、山楂等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1560户。先后完成了苇子峪板栗“JAS”质量认证、香菇绿色认证,注册了“蓝兴”、“峪兴”等农产品商标,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清镇市采取四项措施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清镇市根据省、贵阳市的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市”的主战略,采取四项措施,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争当省、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急先锋和排头兵。

一、合理规划布局,推进园区产业集聚

清镇市结合铝、煤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实际,对工业园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定位和布局规划。从站街—卫城—王庄—流长—犁倭—站街,总规划面积250平方公里。2020年前工业园区用地规模为38.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31.8平方公里(铝工业园区用地17平方公里,煤化工园区用地14.8平方公里)。铝、煤化工工业园区按照东区和西区进行规划布局,分四个功能组团。一是西区铝精深加工组团,主要发展“采矿业—矿产品加工—氧化铝—铝冶炼—铝型材加工—铝镁合金产品制造”等铝及铝加工主导产业,同时发展消化及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等循环产业,大力发展建材、耐火材料、磨料、石油压力支撑剂等辅助产业;二是西区煤精细化工组团,重点发展城市燃气、煤精细化工、甲醇、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三是东区铝煤化工配套产业组团,着力引进陶瓷产业、装备制造、轻型建材等产业,并重点打造成为东部地区产业承接区;四是东区高科技产业组团,重点发展医药食品、高新技术、轻型建材等产业。目前,清镇市铝煤化工工业园区已被列入全省6个省级工业园区之一。

二、创新融资模式,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采取BOT融资模式融资1.5亿元建设清镇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西区供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开工建设,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二是采取BT融资模式拟融资2.03亿元建设铝精深加工园区11号路,目前该工程正在开展招投标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国开行灾后重建资金200万元对中八工业园区道路进行修复改造,目前该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预计今年3月中旬动工建设,工期约2个月;四是积极协调和争取上级资金。积极协调省、市发改、工信等部门到我市工业园区考察、调研、座谈并意向将我市工业园区供电、道路、土地一级开发等5个项目共计投资16.16亿元列入2011年国开行、农发行贷款项目。

三、强化协调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建成、达产、见效

一是强化三个意识,严格执行五项制度。“三个意识”即“生命线意识、上帝意识、一把手意识”。“五项制度”即一站(网)办结制、终身服务制、限时办理制、投诉办复制、责任追究制;二是发挥好74个重点项目工作队的作用,县级领导率队深入项目建设点对服务项目“把脉问诊”,采取“一个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工作计划、一揽子抓到底”以及“主动加分、提醒扣分”等措施,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三是按照“一厂一册”的原则,分类指导,建立工业园区项目建设服务管理档案,实行工业园区项目动态管理。

四、解决突出问题,推进园区在建项目加速

通过建立项目问题调处机制,实行“领导领办、专人代办”,切实解决在建重点项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力推进在建项目加速。一是投资47亿元的省重点电源建设项目贵州华电清镇发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异地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建设2×600MW,目前已完成投资30亿元,预计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二是总投资44亿元的贵州广铝铝业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近20亿元,今年底前建成投产;三是总投资45亿元的中铝公司年产100万吨氧化铝、50万吨电解铝建设项目,正在进行的铝钒土矿山建设进展顺利;四是总投资16亿元的海螺盘江水泥有限公司年产400万吨水泥生产线,目前一期200万吨已建成投产,二期200万吨今年4月份启动建设;五是投资1.5亿元的贵州华能焦化制气公司五号焦炉建设项目已动工建设。此外,已引进园区的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化集团氯碱化工建设项目、投资5.5亿元的联合能源公司年产300万吨水煤浆清洁燃料生产线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中兴南友公司聚羧酸高效能混凝土外加剂项目工业项目、投资2800万元的贵州好元新材料公司新型墙体材料建设项目、投资3500万元的金阳公司年产20万立方粉煤灰加气切块项目等均将于近期陆续开工建设。

凫城乡四项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提高工业园区定位。编制出台了《凫城乡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依托自然资源丰富、距离枣庄老城区较近等优势,规划建设“一轴三园”,即以0九公路为轴,建成鲁南新型建材园、新加坡凫山建陶园、商贸园。同时,将园区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严格环保准入,注重引进适应本乡资源优势与环境承载力的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支持引进符合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产业升级与节能减排要求的项目。围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拉伸产业链条,积极寻求结合点和突破点,突出发展建材、机械、运输、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力能源等产业集群。明确要求新落户企业建筑容积不小于65%标准钢架结构厂房、投资强度不低于120万/亩,建设周期不得超过13个月。目前,园区内已签约项目35个,合同利用资金达7.02亿元。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先后投资400万元高标准完成半码公路升级改造,安装新型节能路灯70盏,建设灯塔一座,栽植绿化树木230余棵;狠抓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拆除交通道路沿线店外棚、棚外棚36处,清理建筑垃圾、粪堆300多方,柴草垛52堆;投资1650万元,规划建设“四纵三横”路网,在园区内已有道路的基础上,新建三条、拓宽两条工业道路,路面宽度均为 12米 ;投资400万元完成园区内水通、电通、宽带通、有线电视通、地面平整“四通一平”工程;并在全市千户社区之一——南山花苑,专门规划建设4栋落地项目员工居住楼。规划建设鲁南红叶谷、龙河湿地公园、青龙河湿地等景区,集中精力开发龙门观“农家乐”项目,发展“生态游”、“采摘游”,深入挖掘红山峪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游”。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探索项目培育机制。在遵循园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地方、部门、集体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上”的办法,加大园区建设与开发力度。乡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工业园区建设,其中200万元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余300万元作为园区建设储备资金。同时,积极抓好金融信贷,构筑银企合作平台,通过组织政银企座谈会,建立信贷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已协调帮助部分企业贷款800多万元。同时,依托葡诚水泥等品牌企业,提高服务配套项目与被服务配套项目之间的扶持力度,破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销售难题,以推升产业档次,推动企业转型。

四是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园区建设上,坚持“项目—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短、市场前景广的大项目。通过认真研究产业集群发展变化的趋势性问题,从优化办事环节、放宽准入条件、扶持企业创

牌等方面引导产业集群发挥地域竞争力中的源泉性作用,鼓励、支持核心企业加快改制上市步伐,向工业园区聚集。围绕葡诚(旋窑)水泥等品牌企业,鼓励众多民营企业加入产业配套链,形成石灰石开采、水泥加工、矿渣微分生产等建材产业集群;以机械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加快热处理、冲压、铸造、锻压等企业配套建设。目前,万达建材、一诺钢材等一批过5000万元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凫城。

毕节市多项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规划先行,助推园区科学发展。为使园区建设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在园区筹建阶段即聘请有关机构进行了充分论证,分别启动并完成了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和A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按照“一园三区”的模式,根据各自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二是夯实基础,构筑产业发展坚实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园区发展能力和招商引资吸引力,市级财政加大投入,全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总投资10亿元、13公里长、43米宽的碧海大道建设;启动8.6公里的园区主干路网建设项目;启动双河口水库扩建及两个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满足园区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实现园区用水零污染排放;启动安置房建设。

三是突出特色,着力引进优强企业。大力宣传园区比较优势,有的放矢,主动出击,扩宽招商渠道,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加快培育特色产业群。目前已引进入驻园区的雨润肉食品加工、汇源食品加工等产业链长、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为园区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强化服务,全力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为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完善了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为入园企业在工商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征地、项目报批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园区管委会对园区落地项目进行了责任分解,倒排工期,定人定责,跟踪服务,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实现“五个零”目标,即零距离、零上访、零投诉、零案件、零问责。

浅谈黑龙江省县域工业园区的建设 篇3

关键词:工业园区县域经济产业化

0 引言

县域工业园区是指县域政府依据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在县域适合经济发展区域,通过行政,市场多种手段,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区域。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域化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黑龙江省比较薄弱,很具有潜力的经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中工业占的比例小,大多数县工业不强,缺少骨干企业,成为制约黑龙江经济均衡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黑龙江省各个县中是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很少。从这些情况来看,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有关资料,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经济基础好,工业园区大的县城,地方财政增幅大。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可以是城市的产业群,也可以是工业园区。对于县域经济来讲,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应该加强黑龙江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来推动黑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

1 建设县域工业园区的意义

1.1 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按节约型社会要求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是必要的。旧的企业发展模式,企业建设选择地点随意性大,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基础设施建设重复,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现象。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以尽量少的物质消耗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建设工业园区,能够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集中规划。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内,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便于集中管理环境,加强环境治理。还可能对废气材料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1.2 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 城镇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各种经济资源向特定空间、特定区域聚集的过程。城镇的发展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建立工业园区可以增强资源流动、信息流动,不断吸引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吸引更多企业投资。逐步吸引分散的企业进去工业园区,使城镇建设和工业化建设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改善县域内厂居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将零乱分布的中小企业用优惠政策引导、土地置换等措施,梳理汇集到集中区。能够减少县内噪声、垃圾等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使县内规划更趋科学合理,提升县城城市品位,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对工业园区的水、电、路建设也促进城镇建设,符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策略,从而达到加快城镇化的目标。扶持中小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回报社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总量,使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城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为推动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1.3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县域工业化水平低,工业总量小,财政投入相对匮乏,民间积累少,生产要素投入不足,而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丰富。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形成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的问题。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使工业企业布局集中,基础设施便于集中配套。产业集群需要群内生产企业分工协作,县级工业园区可以提供生产、交易空间,这意味着进入园区的企业可以获得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资源,政策等,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减少消耗,提高竞争力,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环境治理成本,形成富有活力的产业带。

2 加强黑龙江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

2.1 优化工业园区的政策环境 各政府应该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园区吸引企业投资建厂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积极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为市场主题服务,取消不必要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增强政府工作的公平,公开性和透明度,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合理适度范围内为企业积极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提供金融、财政、法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加强权益保护,树立诚信政府,建设和谐工业园区,保证政策的实施和政策的连续性,树立良好政府形象,让企业放心投资,长期投资。同时监督企业信用机制,营造诚信氛围。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选择地理位置,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要发展经济建设又要保护耕地,尽量避免使用农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好配套的各项服务。基础设施是县域发展的根本,只有配套措施跟上,才会吸引更多企业投资,使更多企业到工业园中来。所以要加强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好水污染防治,解决好园区建设同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协调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量力而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开发。搞好协调,搞好服务,用宏观方法保证良性发展。

2.3 促进农业产业化 从整体上看,黑龙江县域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占的比例少,发展层次低。以农业资源为主的加工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强,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都有待于发展,需要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要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县域工业园区可以成为农业加工,深加工的载体。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发展民营经济,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农产品总量大,应该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园区的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但要扩大加工比重,还要提高加工深度,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并不断延长深加工的产业链。把同类产品的企业相对集中在园区,实现规模经营,树立特色品牌。

2.4 选好主导产业 黑龙江各县选择产业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依据本土资源优势、人才、技术、信息等,要有长远目标,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有特色、有创新对经济发展很重要。有特色就有潜力,就有竞争力。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产品进行开发,这样可以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避免结构趋同。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依托本地特色,选好主导产业,定好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有计划的长远发展,才有利于参加市场竞争,将特色优势转为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园区知名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形成集聚效应,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竞争力。根据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用全局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来规划工业园区的建设。重点考虑传统优势项目,因地制宜,合理产业布局规划,选择本地有优势产业。初级产品加工将本土资源利用高科技开发,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规划引导扶植重点产业。利用优势项目,引进先进人才,先进技术,对原有管理和技术进行提升,把产业链加长,把规模扩大,让传统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5 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建立工业园区,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招商引资政策,用原料优势吸引合作伙伴,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加入。科学规定产业发展方向,规范入园项目和企业的标准。在园区招商中要有目标,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确定招商引资重点,尽量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项目,注重长远发展,培育影响大,市场竞争强的骨干企业。对合适的项目可以适度在合理范围内给更优惠政策,根据投资额给相应的优惠。吸引投资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工业园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任晓红.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与政府角色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1).

[2]万文涛.工业园区发展应注重产业集群[J].当代经济.2005.(4).

[3]李婉平,罗显栋等.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分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4]刘云.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工业园区建设 篇4

一、达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达州工业园区建设始于“十一五”初期, 其中省级工业园区1个, 县级工业园区7个。规划用地面积130平方公里, 已开发3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约25平方公里, 工业园区从业人员2万多人, 入驻企业160多户, 完成总产值约150亿元, 完成工业增加值近50亿元, 实现利税近7亿元。通过建设和发展, 初步构建起了“1+7”工业园区发展格局。主要有: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普光经济开发区、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通川区工业集中区“两园合一”的工业园区、达县杨柳垭工业配套园区、大竹县工业园区、渠县工业园区、开江县普安工业园区。其中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是四川省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目前, 园区内已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公用工程项目20余个, 竣工12个, 完成投资20亿元, 入驻项目35个。如今, 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已逐渐成为本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主阵地。本市工业园区建设虽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工业园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驻、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影响和制约了园区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 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不够配套。本市除天然气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大竹工业园区发展较快外, 其余的县市工业园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一些工业园区建设进度缓慢, 入驻企业低于预期, 造成工业园区的产业辐射、聚集、带动功能不强。

第二, 一些工业园区定位不明确, 缺乏产业特色。达州市尽管不乏有一定特色的工业园区, 但大多数园区为综合型园区。许多工业园区在建设之初就没有十分明确的产业定位, 只要企业愿意进园, 大都来者不拒。或者是采用“一区多园”模式, 选取七八个主导产业, 认为可扩大招商引资的对象范围, 殊不知“特色”太多也就没有了特色。各工业园区在主导产业定位中都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定位, 低水平重复建设、争抢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园区甚至引进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 与园区主导产业和总体规划背道而弛, 这必将影响园区的专业化进程, 制约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第三, 经营模式单一, 规划尚待优化。本市工业园区的开发模式, 多数是以政府为主体, 也就是政府先拿钱向农民征地, 然后搞好“三通一平”, 再出让给企业。我市工业园区目前这种较为单一的开发模式, 难以吸引社会资金、降低开发成本。我市各类工业园区虽然做了一定规划, 但与国土和城市发展等规划衔接不紧密, 缺乏服务配套和环境保障的有机结合。同时, 没有综合考虑园区内的产业布局、功能分区, 企业简单扎堆, 为园区下一步发展潜伏着障碍。

第四, 管理机制不畅、资金投入不足。本市各园区均建立了园区管委会, 但其工作人员属各单位抽调, 临时性居多。如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仍然是园区建设指挥部架构, 导致园区运行不畅, 积极性和能动性难以充分发挥。由于市、县财力受限, 财政资金对园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仅有的资金只能用于园区主干道建设。加之园区融投资平台建设滞后, 尽管渠县、大竹、开江和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初步建立了融投资平台, 但其功效发挥不够, 导致园区发展融资渠道单一。

第五, 园内企业之间缺乏比较紧密的经济联系。达州市的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园区内企业之间生产协作和经济利益不密切的问题, 园区管理机构偶有的促进企业交流的行为也只是浮在表面, 无法促进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产生真正有效的交互作用。而企业间的产业联系和其他各种非正式交流正是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前提条件, 是促进园区加强根植和促进创新的核心因素。园区内各企业间经济联系的欠缺, 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成长, 这对本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极其不利。

二、加快达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的途径思考

第一, 园区规划要更加慎密、精细化。要树立全市园区发展“一盘棋”理念, 按照“一园一主业, 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和《达州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统一部署, 要进一步明确并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避免项目杂烩和产业趋同, 推进园区特色尽快形成。实现生产要素有序流动, 各工业园区在严格功能分区基础上, 着力推进工业园区高端对接、趋势对接和产业对接, 积极催生培育产业集群。园区建设与发展规划要与城市发展、环保、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 做到无缝对接。

第二,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高水平规划建设园区路网、管线、污水处理、供热供电供气设备、多层标准厂房以及生活配套等设施, 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共建共享。要加快信息、物流、担保、开发建设等公共平台建设。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整体性、协调性, 充分体现工业园区开放、创新和发展的特点。同时, 要加快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如, 仓储物流、信息平台、文化教育等方面, 以增强工业园区集聚功能。充实公共平台资本金, 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如建立完善园区开发公司对土地进行收储和经营, 建立融资担保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提供金融支持, 建设标准厂房租赁给微小企业投资者使用等。每年市、县从财政预算中硬拿出1000万元-3000万元作为园区发展资金,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制订园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最低标准和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税收标准。合理、集约、节约、高效开发利用园区土地,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使用效益。对土地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足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分类处置, 积极开展土地调剂、项目置换。凡与园区发展定位不一致的项目, 应归类到定位园区发展, 并实行产值、税收分享, 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四, 创新工业园区投融资体制。要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个以“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 社会参与”银、企、投、担多方合作的投融资机制和投融资体系。做好做大做强投资公司、国资公司及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组建投融资集团。进行多方筹资, 对于电力、通讯、给排水按互惠互利的原则, 协调相关部门建设;物流、公共交通可给予优惠政策由社会力量解决;一些基础设施可采取企业投资政府补助的办法解决;本市金融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的园区驻入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允许园区驻入的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支持园区驻入企业运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工具。及时满足入驻企业及建设项目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五,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 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 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目前本市的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园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能源的使用。在尽可能使用无污染能源的前提下, 通过建设相应的连接网络, 区分不同层次的电能、热能, 集中供热、电, 使能源共享。二是水的梯级使用。不同的生产目的需要不同质量的水如非离子化水可以用于生物制药, 二级水可用于工业生产清洗设备等, 最后污水经过过滤达标后仍可用于附近的农田灌溉。三是固体废物的处理。园区内的固体废物经专人收集在一起, 可以采取焚烧供热、垃圾资源化或无害垃圾填埋等方法进行处理。四是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对入园企业要加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的治理, 实现达标排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作和产业对接,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协同治理。

第六, 建立对工业园区建设的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对工业园区企业个数、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招商引资、就业人数、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主导产品产量等指标进行动态考评和分析研究, 分季度、半年、年度发布统计数据。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统计制度, 切实做好工业园区各项指标体系报表报送工作, 按时逐级报至市统计局汇总、发布。建立健全对工业园区建设的评价考核办法。根据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度、基础工作、产业发展等状况, 研究制定专门的评价考核办法, 对重点工业工业集中区进行综合评价, 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 对工作成效显著、产业快速健康成长的工业预区给予表彰和奖励, 并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重点倾斜。

第七, 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 优化园区服务。工业园区中介机构是一种介于园区管理委员会和企业之间具有服务功能的组织机构, 在市场运行中起着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介服务机构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量大、组织形式先进的特点。一般包括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人才交流市场和培训中心以及各类咨询、代理机构。能有效为企业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 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目前, 为本市工业园区及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几乎没有, 所以, 大力发展为本市工业园区及企业服务的商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及各类咨询、代理中介机构已成为最迫切的要求。

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5

一、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自2006年1月县工业园区批准设立以来,特别是2007年3月园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园区为载体带动全县工业投入大幅增长,多年来“工业强县”的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园区管委会等县乡有关部门克服困难,忘我工作,实现园区征地拆迁、场平基建、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同步快速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园区征地拆迁较为顺利。南宾工业园区1.89平方公里启动区征地基本结束,完成征地2080亩;签订房屋拆迁协议214户,占应拆房屋239户的 89.5%。拓展区中2平方公里的土地丈量、实物勘测等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启动区现已完成基建投资1.96亿元,竣工场平工程12个,园区内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等设施基本达到企业入驻需求;1.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科技孵化楼已面向社会招商;3.5万平方米安居工程已基本建成3万平方米。

三是入园企业渐成规模。现已累计入园企业35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8亿元,建成厂房11.7万平方米(其中南宾工业园区入园企业24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园区投产企业20家,解决就业1000余人。在建企业11家,主要包括电解锌、沃特矿业、火电、复合肥、氧化铁、中药饮片等项目。待建企业4家,其中升达地板即将开工建设。

四是“一区三园”协调推进。除南宾工业园外,西沱临港工业园、龙潭有色金属园均有较大项目落地,带动全县工业投入提速提档。

二、我县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尚未统一,配合不够默契

(二)建设资金断链,园区运行受阻

(三)土地指标紧张,项目推进困难

(四)区位劣势明显,引资到位较少

(五)体制机制不顺,办事效率不高

三、对发展我县工业园区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形成抢抓机遇大办园区的强大合力

纵观世界各国和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历史及区位的原因,我县传统农业至今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产业获得了几个全国第一,但并没有改变民贫县穷的面貌。同时,第三产业在我县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多年强力推进的特色旅游业仍然举步维艰。要想加快发展,唯一的出路还是工业。发展工业如果继续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量小质弱,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唯有发挥园区“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优势,才能走通走活“工业强县”之路。

在新一轮的产业大转移中,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内地梯度转移、主城“退二进三”企业向“两翼”转移;同时,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和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提出了许多含金量非常高的有利于区县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我县园区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企业梯度转移不可能持续多年,市委市政府的政策也不可能直接送上门,如果不主动承接相当数量且形成产业链的转移企业,不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级部门的支持,我们就会坐失良机,石柱的发展就会滞后。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要在全县上下强化“工业强县”意识,坚定“以园兴工”信念,以“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的创新精神,全力打造园区,为石柱工业经济的兴起打下坚实基础。建议在全县开展“工业强县”大讨论活动,统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为园区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真正形成“石柱的希望在工业,石柱的难点在工业,再难也要办工业”的共识。

(二)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

“思想大解放,园区大发展”,园区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想解放的程度,思想解放表现在敢不敢于突破陈规旧习,开拓创新。只有敢闯、敢干、敢试,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本本”,才能加快园区发展。常委会考察所到区县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要敢于让利企业。一些同志担心我县入园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是不是过多,4万元甚至1万元一亩的地价是不是太低,收取的税费是不是太少。殊不知区位条件比我们好的地方都有实行零地价和零收费的。璧山县与中国奥康集团联合打造西部鞋都,奥康集团用地2200多亩,位置紧靠璧山县城城南,完成“七通一平”后每亩土地出让金为3000元,而奥康年创税只有1000多万元,按当时璧山县城的商业用地拍卖价折算,用奥康的税收去偿还土地价款,需要300年的时间才能平衡。但在奥康集团的引领下,目前西部鞋城在全国已有较大影响,整个鞋业年创税7000多万元,100多家企业用工1万人以上,工人月均工资超过1800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奥康的成功,使市内外企业普遍看好璧山的投资环境。目前,长安、宗申、力帆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璧山或在璧加工重要零部件。同处渝西的荣昌则出台了入园企业不收取县级行政事业费的“零收费”制,吸引大批企业到荣投资,2007年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渝西地区排名第二。璧山、荣昌的快速发展除区位比我们好之外,敢于让利企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要敢于举债建设。我市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县大都靠举债建设,涪陵区欠债20多亿元,渝中区欠债30多亿元。市委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中,市政府在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等各种会议场合,都提出要帮助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融资建设工业园区,其实质也是帮助区县贷款。我们应敢于举债建设园区,从中长期贷款入手,力争多融贷资金,尽快用于园区“七通一平”建设。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果大规模举债,园区到底多少年能收回投资,实现平衡。经县园区管委会测算,启动区1.89平方公里完成“七通一平”共需资金35000万元,到2012年实现最大规模后每平方公里产出25亿元,按此计算的投资回报期限为13年。据了解,投资回报的平衡点在上海为10年左右,重庆则相对长一些,璧山、荣昌等基础较好的地方为12年左右。这样的投资平衡测算是指园区靠税收等直接收入与投入之间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常委会考察所到的区县都认为不能这样算,还必须算园区产生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南宾工业园区除了税收,它还能有效扩大县城规模;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有效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降低城镇失业率等,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三是要敢于储地用地。要承接大项目或产业集群项目,就必须加大园区土地征用和整治储备,完善好基础设施,筑巢引凤,使前来考察的企业愿意投资。璧山、荣昌等区县除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外,还解放思想敢于用地。荣昌县今年计划用地4000亩,上半年争取到位指标1000亩,实际征地拆迁8000亩。他们的体会是,只要做好了群众工作,安置好拆迁户,就可以早用地多用地。

四是要敢于创新机制。目前,阻碍区县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很多。要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不打破障碍、创新机制显然不行。在企业审批方面,荣昌实行了“授权”办理,在园区内设立了四个职能分局,一个办证服务大厅,每年各职能部门将一部分审批序号留给园区,由园区自行在服务大厅一次性办结,不用再跑到各局审批。只要企业基本要件齐全,他们可以一天内办结,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还不够快,在浙江昆山等沿海地区,只要企业达到“三符合”(符合产业结构、符合规划、符合环保要求),就可以先干再逐步完善手续。此外,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零费制”、土地指标先用后争取等等做法,都无不与他们灵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关。

(三)拓宽渠道,集中各种资金投入园区建设

除了县财政先期投入3000万元用于场平外,我县园区建设主要依靠融资,县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融资部分承担了相当的债务风险。如按目前的运行模式,要大力发展园区,就必须大幅度提高举债数额,所带来的风险较之渝西的区县会更高。因为我们的用地条件差(山地多、平坝少),征地拆迁加整治成本每亩需21万元左右,加上水电气讯等投资,每平方公里在3亿元以上。南宾工业园区8平方公里拓展区,须在短时期内融资20多亿元,这是我县财力所不能及的。即使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我县也不能提供相应的担保资产。因此,必须拓宽投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在拓宽投资渠道方面,一是可以借鉴璧山、荣昌、忠县的经验,责成县级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园区建设:水务部门运用城镇供水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园区解决供水问题,交通部门争取路网建设资金解决园区道路建设问题,市政部门争取市政设施建设资金解决园区内道路硬化油化问题等等。二是按县委〔2007〕34号文件规定,天然气、电力、通讯等公用事业部门,要从企业增量扩容的需要考虑,积极铺设园区管网,以减轻园区“七通一平”的建设资金压力,降低政府的负债风险。三是在拓展区内规划30%左右的综合用地,实行招标拍卖,“以商补工”收回资金缓解融资压力。在增强融资能力方面,关键是做大现有资产存量。建议在县城规划区内尽力多征多储国有土地资源,以储备的城镇国有土地进行融资,提高承接吸纳贷款的能力。

(四)转变观念,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满足园区建设需要

目前,我县无论是发展工业园区,还是城镇扩容,都需要大量土地指标。而国家的大政策是把好土地闸门,对基层用地设置了很高的门槛。沿海发达地区和我市较发达区县,在上世纪末就认识到土地对于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囤积了不少可供开发的土地。我县长期以来强调“管好土地”而忽视了“用好土地”,结果导致我县土地储备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市委三届三次会议明确提出帮助渝东北、渝东南的16个区县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同时近几年我县运用市上批准实施的土地整治工程,每年提供了几千亩的土地利用指标,从实现占补平衡角度讲,我县也应适当多享受一些土地指标。因此,采取多种形式,策划包装好项目,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是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国土部门的重要任务。建议我县每年为下一年储备可用土地指标2000亩以上,以保证园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五)创新机制,调整完善园区管委会职能职责和办事程序

一是适当调整园区管委会运作模式。对园区“企业运作、封闭运行、独立核算、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作出调整,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投入资金、多主体开展建设的需要。二是适当调整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能。建议对园区松绑减压,不再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征地拆迁主要交由园区所在乡镇和县国土部门负责,水电气讯等公益事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交相关部门负责。同时,强化园区审批服务职能,使之更好服务入园企业。三是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实行县级行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制度,上级部门收取部分由县财政上缴,中介收费采取中介单位由园区推荐,企业自主选择并承担费用,园区代办的方式进行。四是调整企业审批办证程序。可以借鉴荣昌的做法,实行授权委托、集中办证,由职能部门留出部分审批文号直接授权园区办理。或者借鉴忠县的做法实行限时办结,不能因为部门的原因贻误建设进度和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五是完善拆迁安置机制。可在城区较好位置统建居民小区,完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拆迁户的合法利益,在此前提下对个别阻碍建设的钉子户依法实行强拆。

(六)严格管理,维护园区良好建设秩序

一是拟定入园企业基本条件标准。入园企业必须数质并举,注重环保和社会效益。引进项目要结合本地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和重点,坚持“四不要”,即无税的不要,污染大的不要,实力弱的不要,劳动密集且附加值低的不要。二是加强园区土地管理。由政府出台《工业园区土地管理办法》,对不按协议投资投产的用地依法予以收回,禁止“跑马圈地”。三是建立完善入园企业退出机制。设立规范的退出标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四是加强园区审计监督。责成审计部门按期审计园区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任务以利考核。如国土部门应争取到位的用地指标,规划部门应完成的园区规划面积和项目,交通、水务、市政等部门投入园区的争资立项任务等等,都应在相关部门的年初目标任务中加以明确,年底严格考核兑现。

(七)加强领导,健全园区决策议事机制

工业园区建设 篇6

关键词:工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服务;发展

工业是涪陵区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引导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高能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工业涪陵”建设,涪陵工业以三大工业园区为平台,围绕“326”工业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加快向园区化、集群化转变,近年来,涪陵李渡、白涛、清溪三大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实现了涪陵工业由抓“点”到抓“面”的转变。各园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独具特色,有力地推动了涪陵工业的发展。

一、三大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涪陵区三大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及战略定位

涪陵坚持“大开放、大园区、大发展”思路,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逐步形成以了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型产业发展模式,把园区打造成为涪陵大开放核心平台。

1.涪陵工业园区A区(李渡工业园区),是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市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园区以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纺织服装、临港物流为主导产业,打造工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力争在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其中机械制造及新材料产业800亿元)、成为重庆市一流的特色工业园区。B区(龙桥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油化纤纺、装备制造等产业和临港经济。

2.白涛化工园区,重庆白涛化工园区是重庆市政府2006年12月批准成立的市级特色化工园区,由重庆市化医集团和涪陵区政府共同开发建设。园区启动区面积6平方公里,拓展区15平方公里,共21平方公里。园区依托建峰工业集团、天原化工公司、化医大塚公司、华峰工业园等基础,进一步深化链条和拓展外延,实施项目扩充产能、增加规模、壮大基地。 突出园区功能定位,集约发展现代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石化下游产品加工、氟化工、磷化工等六大化工产业及十三大产业链。 预计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3.清溪铜铝产业园区。清溪铜铝产业园区10平方公里,利用“濒临长江,水陆交通便捷,物流运输发达;毗邻周边地区氧化铝供应大基地,原料配置条件优越;已经拥有全市70%产能的电解铝和最大规模的阳极碳素生产企业,铝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汇集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的聚龙电力公司直供电不仅强劲支撑高载能工业发展需求,而且具备相对较低的电价优势”等条件,建成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铜铝产业园区。预计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二)涪陵区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按照《重庆市涪陵区“十二五”工业及能源发展规划》,涪陵把园区作为工业的战略平台和核心载体,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结,功能集成、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拓展, 取得巨大成就。

1.建设规模

目前,已完成了71平方公里的涪陵、白涛、清溪三大园区布局,成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开放平台,无论是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还是天然气、电力能源保障等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在重庆40个区县中首屈一指。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兴园之本,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招商,视野紧盯世界500强及产业发展新动态,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際、国内产业分工。近年来成功引进了东方希望集团蓬威石化投资25亿元建成年产90万吨PTA项目和投资40亿元技改扩能项目、江苏攀华集团投入40亿元建成150万吨系列薄板项目和投资60亿元正加紧建设年产250万吨车用薄板项目、浙江华峰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60万吨己二酸和聚酰胺项目,仅此三项投资额度大、产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到2015年,将至少聚集1 000亿元的产能,充分发挥龙头牵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作用。

2.成就

2011年三大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24.2亿元。已建成投产的入园工业企业达到76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户,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7.5%。重点企业支撑明显,33户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653.28亿元,增长48.8%,占全区规上产值的84.3%。蓬威石化PTA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2.96亿元,成为全区首个百亿元级工业企业。三大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81.7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1亿元。工业园区进一步成为推进涪陵建设“双百”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战场。

3.实施产业布局突出涪陵特色

涪陵工业逐步形成“园区+基地+集群”的“326”发展格局,涪陵工业园区(含李渡、龙桥工业园)、白涛化工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导产业渐成体系,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区总量比重达53.4%;清溪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园获批并启动建设;涪陵成为西部唯一的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龙桥和白涛热电联产等能源项目开工建设,船舶制造、能源保障两大基地已具雏形;基本形成医药食品、装备制造、材料、化工化纤、电子信息、能源等六大产业。

二、涪陵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实力不够强、结构不优,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奋斗目标存在差距,传统增长模式面临较大挑战,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目前,涪陵工业园区仍有不少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加工贸易为主。科技企业和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产品较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园区内目前新兴产业比例还不高,很多产品都属于初加工产品,深加工增值能力较低,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少。因此,加大高科技企业的引进,改变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涪陵工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产业链条短而散,集群度不高,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由于园区早期对入园企业把关不严,门槛较低造成先期入园的企业较为杂乱,几乎没有产业联动,产业集群流于形式,企业互不相关,产业链条短而散,集群度不高,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三)交通物流规划和建设滞后

在涪陵的三个工业园区中,交通本应是发展的优势,但是从调查情况看,交通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首先,高速公路通达里程有限,目前只有李渡园区(A区)能快速连接到渝涪高速公路,但高速公路运输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承担园区货物的流通。龙桥园区(B区)企业主要分布在茶涪二级路两侧,物资进出运输通道单一。目前,龙桥场镇路段和石塔光彩基地路段亟待改造以适应物流需要。其次,铁路运输线路单一,白涛、龙桥两园区有铁路货运站,但只能依赖渝怀铁路一条线路,运载能力十分有限。再次,水路运输受季节性限制,虽然三峡水库蓄水,大吨位的船舶能够直接抵达三个园区。但目前三峡水库蓄水只能是季节性的,每年的4月至10月是水库的枯水期,船舶受吃水深度和港口自身条件限制,很难达到预期运输能力。

(四)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国内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生存难以维系,扩展意愿不强,给招商引资带来了极大影响。同时按照各园区发展思路和要求要突出特色,努力形成产业、产品集群,比如白涛园区重点发展化工业、龙桥园区重点发展化纤纺织产业,造成招商引资产业单一,对项目要求较高。因此,虽然目前有项目正在洽谈,但离落地仍有一段距离。

(五)资源总体匮乏,环境约束趋紧,能源保障供给压力增大

一方面,天然气保障不力,园区发展受制约。 从几个园区的调查中发现,受供气大环境影响,目前园区天然气缺口较大,据园区负责人估算天然气缺口全年在10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供应不足导致企业停产待气,如龙桥园区涪陵化工公司“2020”项目建成数年至今仍未投产;白涛园区建峰“二化”工厂投资30亿元停产待气一年,去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今年因天然气供应不足白涛园区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天然气保障不力导致几个园区在招商引资中对用气量大的项目失去吸引力。另一方面,园区发展空间有限,拆迁安置难度愈加增大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土地是一个必要条件。目前可供土地资源有限,取得土地批文困难,一批项目开工在即,土地配置却一时难以到位。在李渡园区,为了及时获得建设土地,专门开展了一次“百日攻坚”活动,到目前仍然有住户没有达成拆迁安置协议。

(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不足

近两年来,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再加上上游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而产成品价格严重下滑,造成很多企业产品成本价格高,竞争力不强,导致园区一些企业亏损。2012年上半年,龙桥园区企业亏损面达70%以上,尤其是蓬威石化上半年累计亏损高达2.37亿元。白涛天元化工一季度亏损1800万。

(七)个别区级部门服务意识不强

据园区企业反映,个别区级部门仍存在办事拖沓、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不良现象,更有权力寻租、行业垄断的违纪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园区招商引资的良好形象,并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此外,同全市主导产业的结合性较差,承接主城区的辐射和拉动能力弱。这对于将涪陵打造成为“重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的建设目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促进涪陵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倾力对外招商引资

抓工业就是上项目,项目就是工业的源头河水,没有项目,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就会衰竭。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承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必须扩大对外开放,依托优势资源切实对外招商引资。只有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才能最终实现打造“工业涪陵”的目标。一是以企招商。依托区内现有重点企业利用产品优势,吸引生产其上下游产品的企业,向涪陵靠拢,在涪陵落地,实现零距离运输,从而处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二是以商招商。对已落户涪陵的项目,积极协调、解决建设及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投资者亲身感受涪陵亲商、安商、富商、尊商的良好创业氛围,形成以商招商的良好基础。激励已落户涪陵的投资者与国内外关联度强、优势互补的大企业、大集团强强联合,做长产业链,使之具有更大规模和更强实力。三是以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七大产业,抓好上下游产业链项目的引进,形成产业集群。四是以比较优势招商。依托涪陵地处西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地处一圈与两翼的重要节点的优势,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可靠的能源保障、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有品牌的投资者来涪置业。五是以核心技术招商。利用本地企业的核心技术或校地合作研究開发的核心技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参股发展。

(二)加强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有工业企业是涪陵发展的根基,也是工业发展依靠的重点。按淘汰一批、限制一批、整合一批、提高一批、发展一批的工作思路,推动现有企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逐步处长产业链条,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一是走联合之路,推进现有产业和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改变现有生产企业分散、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现状,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各支柱产业按照产业政策调整投资方向,靠新出强,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项目和产品,推动产品向系列化、规模化、精细化、现代化、高附加值发展。三是加强资源配置,加大政策导向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畅销产品倾斜,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五是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加速建立“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合发展。大力支持和推进各产业核心企业申报国家级和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技术开发能力,培育发展一批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三)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创造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

切实提高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策、程序和标准的透明度,减少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政策法规体系,从政策上加大扶持产业链条的延伸。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策划、包装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有序投入,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发挥行业总体效益。通过行政立法,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规范运行。通过制定和落实规划,引导市场促进消费,使企业能够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符合市场规范要求的产品。进一步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搞好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能源保障是涪陵工业发展的短腿,是涪陵工业发展的第一位,打造“工业涪陵”必须加强能源等生产要素配置。电力:加强现有电力供应保障和需要侧管理;积极寻找电源,加快电源点建设;已经打通与贵州电网通道,增加了从贵州等地购进的电力,电力供应更加有保障。天然气:争取重庆气矿增加供气量;加强与垫江浅层气矿、开县气矿等衔接,争取落实最大限度的供气支持。煤炭:参与周边煤炭开采,与周边产煤区形成利益共同体,特别要利用好疆煤入渝,确保火电厂、用煤企业的煤炭供给。运输:增加渝怀铁路货运量,推进渝怀铁路复线、涪利铁路、涪南铁路和渝湘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涪陵段建设,加快涪陵码头、港口建设步伐,提高水上运输、装卸、储存能力和通达速度,以及进出口货物通关速度,提高原材料的运进和产品运出能力。土地: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好招商引资平台,提高园区工业用地的融积率。

(五)建立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的氛围

一是落实财政导向投入。逐年增加新型工业化财政专项资金,以用于重大工业技术改造、创新研发、资源节约及清洁生产等重大项目的导向性投入及贴息。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鼓励创新基金,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设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争取各项政策资金支持。用好用活工业园区建设优惠政策,推动园区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向上积极争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信息产业化专项资金、科技投入专项资金等。四是积极争取在项目布局、标准上的支持。寻求国家部委对涪陵园区重大工业项目特别石油化纤纺、冷轧及薄板、铸锻件和煤化工等项目的布局、核准上大力支持,以解决园区产业空心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各种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业企业奖励实施办法、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重大项目建设奖励办法,完善对创建国家级品牌奖励办法等。

(六)大力招才引智,满足产业发展对智力的需求

一是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培育企业家队伍;加快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通过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努力,组建相应的行业人才信息库和专家库,为企业提供人才自荐、推荐、查询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推动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二是鼓励企业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实力,包括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研究开发人员、产品设计人员的创造力,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以满足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的需要。三是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和首席专家决策体系。通过政府与各高校签定的校地合作框架协议,精选和我区七大支柱产业相对接的资深专家,建立产业发展专家决策咨询系统和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我区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产学研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七)实施名牌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积极引导、鼓励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开展争创重庆名牌、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活动,提升产业综合实力,为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协助企业培育、创造名牌,不断优化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社会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对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市场名牌产品的企业继续给予奖励。加大整体宣傳力度,强化品牌形象,提高涪陵及涪陵工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八)高起点高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园林式园区

一是要高规格、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园区。涪陵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规划先行,可通过全世界招标的形式,聘请全球著名规划公司为涪陵量身打造园林式工业园区。二是要合理规划园区各大功能区,如生产厂区、生活服务区、科研开发区和商务商贸物流区等。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园区周边合理规划建设学校、医疗和娱乐场所等,以满足入园企业员工的需求。四是要高度重视园林式园区的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入园企业要努力提高厂房周围绿化面积,建设环境优美宜人的厂区。

参考文献

[1]涪陵区第四次党代会、第四届人代会调研工业经济工作情况材料[R].

[2]涪陵打造重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对策研究[R].

[3]重庆市涪陵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Z].

[4]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2011年度工作总结的报告[Z].

工业园区建设的分析模型初探 篇7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 世界经济的“光环”被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工业园区经济所取代, 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截至2007年底, 国家级工业园区以不足全国千分之五的建设用地, 创造了约占全国5.15%的GDP, 4.1%的税收, 15.2%的进出口总额, 吸收了23.2%的外商投资[1]。同时, 2007年国家级工业园区期末从业人员达到535万人, 同比增加了12.77%, 在就业带动、城市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 正是由于工业园区经济所表现出的强大竞争力和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各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工业园区项目, 进行盲目的重复建设。到2003年底, 我国开始叫停审批设立新的投资开发区, 其中原有各类开发区6 015个, 已撤销3763个[2]。

工业园区经济模式的成功与各地盲目重复建设工业园区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这要求各地政府和学者开始审视这一新型经济空间形式, 探悉并梳理解释工业园区发展的各种理论, 以对工业园区健康科学的发展做出指导。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就工业园区发展的几个主要理论展开探讨。随着国内区域经济理论的成熟, 学者逐渐将产业集群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新产业区理论等应用于工业园区的研究之中, 但目前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交易成本、技术创新、社会资本等理论视角, 本文对此做出了发展和补充。再此基础上, 本文从企业入驻工业园的视角出发, 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整合分析说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工业园建设的相对重要性, 并指出作为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园区应围绕集群效应这个核心因素展开建设, 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园区内交易成本的降低、园区内社会资本的价值、园区内技术创新体系的等因素。

2 工业园区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工业园区的概念比较宽泛, 而且在多年的研究中没有得到统一。美国教授卡斯特尔 (Castell) 和霍尔 (Hall) 认为工业园区具有三个根本特征:第一, 它是一个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事物, 是资本、科技及人才结合的场所;第二, 它集合了产业发展的各种所需的要素和特定内容, 是一种产业综合体;第三, 其区位上的集聚只是最后的表现, 在很多的情况下是而且只是促进的手段, 而并不是发展的目标。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认为, 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的面积;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行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和协议、控制适当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顾强、王缉慈, 2003) 。

而本文认为, 工业园区一般是指根据区域工业资源秉赋, 为促进区域 (国家) 经济发展,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 尤其是产业聚集发展的客观条件, 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 通过集中配置基础设施并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或引导工业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向该地域集聚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3 工业园区相关理论的综述与分析

3.1 产业集群理论

一般认为,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与古典区位理论是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石。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最先提出了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性。他在书中提出, 外部经济往往是由于“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区”, 即产业区 (industrial district) 而获得的 (马歇尔, 1962)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Webber, 1909) 在其著作《区位原论》中也对产业集聚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探讨。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 而对区位起作用的位置因素则包括集聚因素 (agglomerative factors) 和分散因素 (deglomerative factors)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和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都强调企业集聚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 虽然他们未曾明确地指出集聚对工业园区层面的影响, 但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工业园区内企业能够通过享受集聚的外部经济型, 从而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以获得相对于非集聚区基于成本的竞争优势。

在国内, 众多的学者也肯定了工业园区作为企业集聚载体的重要性和意义。蔡宁和杨闩柱 (2003) 认为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培育企业集群是今后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园区内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以及关联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来推动工业园区内创新。郑凌云 (2003) 则具体分析工业园区存在的两种可能的集聚效应:一是早期的集聚得益于资源禀赋的差别, 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形成集聚的动力来源;二是以人力资本、高科技为代表的智慧型资源逐渐成为引吸集聚的主要因素。杨颖 (2004) 分析提出, 工业园区应采用企业集群战略来发挥其技术和组织方面的优势, 从而构建地区环境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3.2 增长极理论

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帕鲁 (Peroux, 1955) , 他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地发生的, 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 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 将产生增长中心, 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根据增长极理论所制定政策的关键是在地区内建立推动性工业, 同时需要考虑这些工业与当地经济的拟合性。柯拉基奥 (Corgagio, 1974) 年提出, 一旦采取了增长极战略, 地区发展问题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推动性工业的地方化, 二是如何防止它变成飞地 (Gore, 1984) 。Boudevile (1966) 把增长极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 就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 即增长极的“极”, 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这样,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概念上产生集聚的城镇, 即增长中心。

而工业园区作为有明确地域的产业集聚区, 既是工业发展的直接载体, 又是城镇化进程的巨大推进器, 具备区域增长极的要素特征, 因此工业园区就是一种增长极。国内的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认为工业园区可以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张可云 (2001) 认为, 工业园区是直接根据代表中央、区域或地方当局的政府的指令而建立的, 它们被当作是地方的增长极, 能够从区外吸引资本并为当地企业营造有利的条件。董雪静、景俊海等 (2004) 指出高新区是新技术产业的综合载体,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和增长极;并以西安高新区为例, 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网络体系, 形成“增长极拉力网”, 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3.3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 (transaction cost) , 最先由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罗纳德·科斯 (R.H. Coase) 于1937年在其代表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 之后经过威廉姆逊 (Williamson O.1975, 1985) 、德姆塞茨 (Demsetz H.1980) 和张五常 (1987, 2000) 等经济学家的补充和扩展, 形成了系统的交易成本理论。按照科斯的观点, 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 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它方面的成本。通过引入交易成本概念, 科斯将企业的边界定在外部边际交易成本与内部边际管理成本相等的地方, 而企业的扩张与缩小则完全取决于交易成本的节约。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交易成本的产生是由于交易过程, 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资产的专用性。他用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来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制结构。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 工业园区是一种减少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工业园区内企业间共同的制度背景、清晰的产权界定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减少了交易环境和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 集群内“关系型协约”规制结构的存在, 提高了群内企业间的约束效率, 降低了与资产专用性相关联的机会主义行为风险, 从而增加了因交易活动持续、稳定而带来的长期动态收益。这一切, 都有助于基于集群效应的工业园区获得基于交易成本降低的竞争优势。

3.4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第一位对社会资本进行相对系统研究的是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r Bourdieu) , 他从1979年开始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分析与阐释。目前的研究对于社会资本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资源说”, 以皮埃尔·布迪厄 (P.Bourdieu) 为代表, 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二是“能力说”, 以亚历山大·波茨、罗纳德·伯特为代表, 认为社会资本是使其拥有者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三是“功能特征说”, 以詹姆斯·科尔曼 ( J.Coleman ) 、罗伯特·普特南 (R.Putnam) 为代表, 认为社会资本是信任、规范、网络等社会组织特征, 它们通过协调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 或实现某些既定目标。尽管不同的学者考察的视角不同, 表达方式有差异, 但都强调信任、网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密切关系, 都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网络结构或关系结构;都认同网络结构为行为主体获取信息与资源、提供便利。

工业园区正是这样一种关系网络综合体。工业园区内企业与相关支撑性机构, 在长期的、频繁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基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工业园区关系网络中, 信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园区内企业网络对于园区内企业、园区本身以及所在地区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第一, 基于信任的园区内网络, 可以节约信息、搜寻成本、节约成本和执行成本;第二, 园区内企业网络可以减少各种不确定性成本, 增强群内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 园区内企业网络可以创造各种基于资源与技术共享的合作氛围, 提高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 这一点对于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尤为重要。

3.5 技术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J.A.Schupeter) 在1912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 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 既包括技术创新, 也包括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是其创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描述的技术创新是指一个过程或系统工程, 既包括开发新产品, 也包括将这些开发成果转化为物质生活产力而在市场上得到实现的全过程。这种创新的概念能够较好地体现技术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技术和经济的结合。之后, 其他一些学者对技术创新概念作过种种解释与拓展。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的概念推广到管理领域, 提出了“社会创新”的概念, 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欧盟在198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中指出, “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 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王德禄, 2002) 。这种有关创新的社会学特性的观点, 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该理论对工业园区发展的意义在于, 倡导在工业园区内进行机制创新。刘厚俊、沈剑平、孙炤 (2003) 提出, 工业园区在建立创新机制的同时, 若包含了技术转让的相关机制, 倡导技术进步对产业改造和带动的作用, 则此间伴随着引导直接投资将为可能的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提供更充足的资源。工业园区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 这个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是各类型企业, 通过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政府研究部门之间的交互学习、协同创新, 来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 创新效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园区整体创新功能的增强。

4 基于企业入驻工业园角度的分析: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工业园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入驻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 本文试图从企业入驻工业园的决策的角度, 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分析说明集群效应对工业园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入园首先要从市场化的角度考虑, 企业迁移入园与否最终取决于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关系到企业入园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入园成本C, 这里所说的入园成本包括迁移过程中发生的撤、迁、建等费用, 资产损毁和新厂设备购置的费用, 生产停止的损失, 但不包括融资成本和原有利润的损失 (即机会成本) ; (2) 新厂的地价P, 有时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入驻, 降低地价等级; (3) 政府的优惠政策Z; (4) 企业入园的利润增值△R ; (5) 新企业经营年数N; (6) 盈亏平衡年数N′; (7) 新企业寿命年限N″; (8) 原土地收益P0; (9) 融资成本I, 融资成本是企业在入园投融资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如贷款利息等; (10) 新企业未入驻前工业园区的集群效应因子δ, 为若干个企业一起时收益和与他们分别发展时收益和的比值, δ>1则集群效应为正, δ≤1则集群效应为零或为负; (11) 政府或园区管委会服务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有效程度β (β≥1) , 即工业园区具有效应的管理体制、基础建设等特征时的收益和无这些特征时的收益的比值; (12) 园区所有企业在无集群效应下的利润RT (包括新进入的企业) ; (13) 企业入园前的收益R0; (14) 企业迁入工业园区的最终收益S。

因此, 企业入园所能获取的利润增值

undefined。 (1)

其中, undefined是新入园企业在总体企业中所占的份额。

整理 (1) 式得:△R=δ·R0·β-R0=R0 (δβ-1) (2)

从 (2) 可以看出来, 当δβ>1时, △R>0, 企业入园便是可行的。

对企业迁址的损益分析:

S=△R·N-C-P+Z+P0-I (3)

将 (2) 代入 (3) , 当S=0时, N′=C+P-Z-P0+I/R0·δ·β-R0 (4)

盈亏平衡点是由企业迁入园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收益和成本决定的。当N′

我们也可以从等优势线中看出δ和β的值对损益的影响。如图1, 通过对δβ=1这条等优势线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由于对进入工业园区企业的质量要求, 一般政府或园区管委会保证β≥1, 这样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δ>1, 属于区域A。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入驻对园区聚集效应的增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园区的聚集效应可以使得企业的利润得到极大的增长, 企业有很强的动机进入工业园区。二是δ≤1且δβ>1, 属于区域B。这时尽管企业不能从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中收益, 但还是会进入园区, 这可能是基于其它可以从中获益的角度考虑, 基于前面工业园区相关理论的研究, 这里的获益源可能来自园区内交易成本的降低、园区内社会资本的价值、园区内技术创新机制的收益等等。三是δ≤1且δβ≤1, 属于区域C。这种情况下, 园区本身的素质不高, 集聚效应为负, 企业不会选择进入工业园区。尽管企业在A和B情况下都会进入园区, 但显然A区域的面积要大于B区域, 即A情况下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的可能性更大, 这反映了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对企业是否入驻园区起到关键的作用, 同时园区内交易成本的降低、园区内社会资本的价值、园区内技术创新的体系都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产生吸引力。

在模型假设中, 我们假定由于对工业园区建设的质量要求和投资效益 (包括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等) , 一般政府或园区管委会保证β≥1。但从上图的企业入园等优势线可以看出, 若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投资效益即令β<1, 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的概率很小, 即E、F区域面积要大于D区域, 很显然这样的工业园区就成为一个失败的投资项目。这说明, 工业园区作为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 准确地评价政府投资行为以及改善政府投资行为, 对工业园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对工业园区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界定, 接着回顾了工业园区的相关文与理论, 并阐释了各个理论与工业园区建设的关系。集聚理论认为, 产业集聚具有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 使具有集聚特征的工业园区获得基于成本降低的静态竞争优势。交易成本理论认为, 工业园区内企业能减少不确定和与资产专用性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风险, 从而使工业园区获得基于交易成本降低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理论强调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及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协同创新, 提高工业园区的技术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 使工业园区获得基于技术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社会资本理论认为, 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能形成基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 园区网络既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又促进了创新, 使工业园区获得基于成本的静态竞争优势和基于技术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

工业园区建设 篇8

一、欠发达市县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推进措施不力

欠发达市县固然有交通区位和经济基础等劣势,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最大的差距在推进力度上, 在工作措施上, 在狠抓落实上。大家都认为“兴工强市 (县) ”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但停留在作报告、发文件、喊口号的阶段。造势氛围也是雷声大, 雨点小。重视工业园、参与工业园、支持工业园、服务工业园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在领导力量、管理体制上还很欠缺。工业园区“看起来人人都管, 但人人都不管”。这样使得有些部门违规得不到及时查处, 入园企业主的呼声得不到快速回应, 企业的利益得不到维护, 最后伤及发展, 损害发展。在具体措施和服务层面上, “你创业、我铺路;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的理念和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个别执法单位以依法行政, 按规收费为由, 为了部门利益, 无视党委、政府的优惠政策, 对工业园区发展只设路障, 不设路标。加之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较强, 引导群众、安置群众的措施不到位, 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的阻力较大, 阻碍了工业园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 规划布局不周

1. 园区规划方面。

工业园区过于分散, 没有握紧拳头, 突出重心, 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和整体效应。部分工业园区虽然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 但标准不高, 深度不够。有些园区连基本的路网整体布局、厂房布局、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等规划尚未编制, 更谈不上规划完善的物流、商贸、行政办公、生活居住等服务配套设施, 严重制约着园区的做强做大, 甚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2. 园区产业布局方面。

大多数园区是“大杂烩”的搞法, 入园企业不管白猫黑猫, 进来的就是好猫。有的园区既有食品加工业, 也有机械制造业;既有印刷包装, 也有医药化工, 甚至在食品加工企业附近就有污染较大的制造业,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产业没有办出特色, 没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没有支柱产业、拳头产品, 不同园区的企业用同样的材料生产同样的产品, 且产品都大同小异, 这样既难形成产业带, 又难形成产业特色, 甚至出现恶意竞争。

(三) 运行机制不顺

1. 工业园区运行机制不顺。

大部分市县没有形成一套助推工业园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园区的机构设置, 政府没有充分授权, 职能不全, 没有建立一个独立、高效、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管理体系, 没有建立绿色通道, 办事程序繁琐。相关手续的审批权、证书发放权被市、县有关部门牢牢控制, 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

2. 园区拆迁安置管理机制不顺。

一些工业园区对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就业、管理等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没有实行集中留地, 统一安置;没有因地制宜, 发展相关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更没有多途径安排农民就业, 这样为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留下了后患。

(四) 发展环境不优

1. 硬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在园区基础设施滞后, 远远跟不上园区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严重不足, 不少园区连最基本的“三通一平”都没搞好, 有的水不通, 有的电不通, 有的路不通, 有的地不平。就更谈不上“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了, 园区的排水、排污、污水处理、灯化、绿化等硬件设施很不完善, 功能单一, 没有物流、商贸场所、金融网点、工人住房等配套设施, 严重影响了项目入园和投产企业的正常运营。

2. 软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在政策不落实、服务不到位、环境不优化、融资困难大等。优惠政策上, 尽管各市县市制定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 但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服务上, 各种检查、收费政出多门, 干扰的多, 服务的少。周边环境上, 周边村民强揽工程, 强买强卖, 强装强卸, 漫天要价。融资上, 银行信贷权上收, 信贷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等原因, 造成贷款手续复杂, 融资成本高, 使许多中小企业“望贷却步”。加之, 信贷投向集中, 各家银行贷款偏好优势产业、大型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 对中小企业普遍“惜贷”, 导致中小企业大多难以获得银信部门的贷款。

二、加速欠发达市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

(一) 进一步统一思想, 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的领导

市县各级领导及各有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 把工业园区建设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对欠发达市县落后在工业, 落后在财源的现状, 面对国家紧缩“地根”、“银根”的实际, 积极进取, 迎难而上。牢固树立经济要发展, 出路在工业的理念,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上来, 突出工业在市县经济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做到工作重点向工业转移, 领导分工向工业倾斜, 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精干力量向园区汇聚。建立健全市县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领导体制、责任机制, 强化责任, 明确任务。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抓工业, 抓工业园区建设。成立常设机构的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要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定人员。工业园区管委会既对工业园区内的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建立联系重点园区和重点工业项目制度, 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 一抓到底的工作体制。

(二) 建立健全封闭式运行机制, 保障园区有序发展

党委、政府应赋予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使部分管理职能。按照“委托授权, 备案监督”的原则, 将有关职能部门对项目的审批管理权限集中到园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 对入园企业建立审批时一条龙服务, 建设时全方位服务, 投产后经常性服务的“三服务体系”, 对企业主“不讲不能办, 只讲怎么办”, 着力打造零障碍, 低成本, 高效率的运作机制。并建立“一站式”服务, 对投资者只要进入管委会一条大门, 只需在一个窗口面对一名工作人员, 就能办理完结全部手续, 真正形成入园企业“不与失地农民打交道, 不与有关职能部门打交道”的高效运行机制。

(三) 出台统一的配套的优惠政策, 增强园区招商吸引力

在把握总原则和大方向的基础上, 结合国家、省级有关文件, 用活用足有关政策, 制定统一的配套的促进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 打破常规, 采取灵活和变通的办法, 让外来投资商和外地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一是实行扎口收费。工业园区内行政事业性收费由管委会统一收取, 凡市县本级所有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 属国家和省级所有的, 由园区管委会代收, 并在规定的幅度内最低收取。二是财政支持及奖励。实施“保存量, 让增量”的财政支持政策。根据各市县自身实际, 在适当年限内, 园区地方财政收入全留, 用作园区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和拆迁安置管理。同时, 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工业园项目建设。园区管委会每年从园区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 作为园区发展基金, 列入财政预算。对于在世界和国内影响大的企业业投资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进行奖励。三是保障用地和用活土地政策。土地是园区生存发展的基础与核心, 如土地不能保障, 园区建设将受严重制约。目前, 欠发达市县工业园区因国家紧缩“地根”, 普遍存在土地储备严重不足。因而, 笔者认为:要将园区范围内的所有基本农田和山林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统一办妥有关预审手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解决好供地形式不一问题;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 研究出台灵活的土地让步价格政策, 采取先予后取, 放水养鱼的政策吸引投资者;工业园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除上交中央和省部分外, 由市县财政、国土部门按规定及时申报批回, 适当年限内全部返还给园区所在地政府, 由园区管委会按规定用途使用。四是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 吸引外来客商和企业主, 采用感情招商、上门招商、专题招商等多种方式, 引进好项目、大项目、附加值高的项目落户工业园区。

(四) 突出重点, 整合资源, 搞好工业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

1. 园区规划方面。

工业园区要按照“定位准确、布局合理、产业聚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 高标准、大手笔地做好规划。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及时编制和修编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并根据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编制和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业园区建设, 要立足本地区的自然、社会和区位特点, 突出重点, 整合资源, 集中财力物力, 集中招商项目, 握紧拳头办好“一园一区”, 实现产业集聚、产业融城。要加快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尤其是水不通、路不畅的园区, 要采取措施尽快补强。要大力推行工业地产商模式、“路+地+业”运作模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城市道路与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对纳入城市规划且靠近工业园区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要统筹考虑, 优先安排, 根据园区建设进度, 水、电、气、通讯、网络等设施应同时建设到位。

2. 产业布局方面。

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区位特点, 立足现有基础, 着眼长远发展, 搞好园区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立足一园一主导产业, 滚动发展。按照规划中园区的产业定位, 对引进或报批的项目, 在审批、核准、备案时, 本着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的原则, 促使其进入对应的园区发展。通过提高园区内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和配套能力, 加速园区内支柱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园区产业发展上, 要设置“绿色门槛”, 坚持项目建设“三同时”, 做到“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 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五) 加大服务力度, 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建设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升级 篇9

国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1984 年开始设立经济开发区作为促进区域快速发展的主要形式,其后相继设立了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由此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由民营和政府合办的产业园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吸取对方经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发展的平台,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智慧园区概念、发展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积极引导作用。

一、智慧园区的概念

“智慧园区”是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园区的建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智慧园区的发展有其历史过程,也有其发展方向,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对智慧园区的概念主要有以下观点。百度百科上对智慧园区的定义为:一般由政府规划建设,供水、供电、道路、仓储及其他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标准性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主要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等。张擎[1]、张凯书[2]都认为,智慧园区是借助新一代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及智慧响应的方式,改变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互方式,将园中分散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有效连接起来。吴君[3]则认为,智慧园区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应用多种技术,服务于多个对象的多维立体的复杂系统,强调“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整体布局模式。太极总经理洪劲飞对智慧园区的理解是以园区为平台,由政府或企业规划建设的,通过对园区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部感知和互通互联,提高园区的运行效率[4]。综上所述,智慧园区是以智慧城市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其核心也应该体现“智慧”,即智能化,主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合理配置园区内的资源,时刻感知园区动态,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建立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的智能化园区。

二、智慧园区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基础

(一)传统园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国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园区的建立是为了落实国家政府,增加政府业绩,没有将园区的建设落到实处,仅仅是照搬照抄国外园区建设的模式,没有体现中国特色[5]。

2.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园区整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整体的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园区内的网络设施存在多网并存,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园区的企业效率。虽然大多数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缺乏整体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共享机制,导致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资源利用困难[1]。

3.园区服务功能薄弱。传统园区强调简单的物业服务,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对企业、政府及入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且其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也单一落后。

(二)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

智慧园区建设更加强调“智慧”,是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全面实现网络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人性化、经营管理协同化和产业结构集约化。

1.智慧园区是以泛在网为支撑平台。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主,实行三网融合,通过信息管道网络、无限网络覆盖、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网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园区的智能化,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智慧化。这种网络设施一体化的建设,为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联合创造了便捷条件。

2.园区智慧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智慧园区通过建立完整统一的网络系统,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园区进行智能管理,实现园区内信息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提高信息交换、信息发布、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应用与服务等智能。园区智慧化建设将更有利于集中管理,避免重复设置,节约成本。

3.智慧园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慧化。智慧园区是一个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产业园区,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智慧园区的服务方式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及社会的需求,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而且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

三、智慧园区建设的意义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具体表现,对促进信息化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智慧园区统一、协调的建设将利于传统园区改造升级,转变传统园区管理和服务上的发展方式。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园区经济牵引智慧场所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内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园区作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区,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单兵作战”的发展方式。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6]。

第二,智慧园区的建设有助于智慧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城市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集、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作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模式的“智慧化”。

摘要: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积极建设智慧园区,对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有着积极作用。在明确智慧园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传统园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智慧园区的意义。

关键词:智慧园区,智慧城市,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2]张凯书,张怡,严杰.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3]吴君.关于智慧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34):141-142.

[4]洪劲飞.智慧园区建设解决方案——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2):30-31.

[5]温锋华,沈体雁.园区系统规划:转型时期的产业园区智慧发展之道[J].规划师,2011,(9):15-19.

对安宁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建设工业园区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 工业园区是聚集若干工业企业区域, 它是有开发面积较大, 拥有多个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 对入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 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对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等特征。工业园区的出现, 加快了地区工业化进程, 起到了工业发展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和民营经济孵化器的作用。

(一) 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不管是从国外的还是从国内看, 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并能有效推进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发展, 推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社会的转变, 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 由于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 有效地节约用地, 减少政府对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方便了企业运作, 降低了企业创业成本。有资料表明, 一个合理布局的工业园区一般可以节约城市用地10%~20%, 工业管网减少10%~20%, 交通运输线缩短20%~40%。

(二) 工业园区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 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 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 就没有高质量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 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不仅可以减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提高基础设施投入效益, 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 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 而且可以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 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齐全的优势, 以项目带开发, 以开发促发展, 进而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并最终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经济发展极。而且工业园区建设还可以将大量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 逐步减少农村人口,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 工业园区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工业发展同资源有限, 工业为人类带来文明与进步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之间矛盾, 实现工业园区化, 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水、电、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益, 集约利用各种资源, 特别是土地资源, 突破资源有限性的制约, 使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同时, 工业园区可以通过集中联片生产、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 促进园区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工业园区更适于目前提倡的循环经济做法。

二、安宁工业园区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经过建国以来四次大工业开发建设, 安宁发展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最大的冶金、磷盐化工产业基地, 安宁工业园区自2005年成立之初, 根据市域工业经济发展及国家战略重点项目进入等具体情况, 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不断完善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 2010年2月2日, 安宁工业园区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授牌。

(一) 安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2009年, 安宁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79亿元,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60.32亿元, 实现利税总额完成16.49亿元, 完成地方财政预算收入4.75亿元, 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2.92亿元, 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个。2005年以来, 编制《安宁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完成《现代新昆明西城区工业布局与发展研究》。2008年, 调整安宁工业园区管理机构, 完成《安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2008~2020) 》、明确园区发展定位, 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两年突破”工程、加快基础设施配套, 为安宁工业园区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08年以来, 完成收储土地9810.264亩, 超额完成两年突破工作目标任务, 先后设施了3条园区快速主干道建设, 总里程33公里, 工程投资13.3亿元, 草铺500KV变电站、权甫220KV变电站及麒麟110KV变电站扩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坚持“园中园”建设, 目前麒麟片区内两条道路相继开工建设, 草铺片区工业生产水厂完成前期工作, 完成园区污水集中治理项目规划布局, 正积极开展园区范围内给排水专项规划及园区电力专项规划等编制工作, 全面启动安宁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基地一期建设工程项目, 整体工作正全面推进。

(二) 安宁工业园区发展存在问题

当前, 安宁市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仍然不合理, 重化工业比重大, 二产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一、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局部地区产业布局还需进行调整。二是产品单一、产业链短, 企业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还靠生产量的扩张来实现, 三是大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够高, 生产竞争能力不强。四是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五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项目承载力、优化存量、优选项目、延伸产业链、增强主导产业关联度, 成为安宁市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强市战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动市域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唯一道路。

三、安宁工业园区建设的三点建议

安宁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坚定发展目标不动摇, 坚持提升改造与增量优化引进并举, 抓好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服务, 促进市域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优选项目、扩大产业增量, 通过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引进,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昆钢草铺项目等重大项目为重点, 积极推动企业科技进步,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 优化产业存量, 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物质消耗。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 积极引进拥有高新技术的战略投资者, 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朝着绿色工业、循环工业、节约型工业、多元工业迈进。

(一) 明确发展思路、努力开拓进取

紧紧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宏伟构想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要求, 确立构建现代化绿色工业强市的奋斗目标, 全力加强环境建设, 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完善发展环境, 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园区开发的方针, 按照省、昆明市全方位开发、加强招商引资、加强园区建设、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新理念, 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界线, 以节约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 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加快结构调整为动力,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 提升优化传统产业, 做大做强配套产业,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不断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力争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上有新突破,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完善组织机构, 开展理论研究, 寻找发展突破口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根据上级要求, 结合安宁实际, 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构, 为实现工作目标打好基础, 成立发展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 清洁生产等工作领导小组, 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初审、会审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限制政策, 停止引进、审批资源初加工型项目, 确保优质资源向优势加工企业集中, 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源高效利用。

(三) 优化产业布局, 延伸产业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规划先行, 进一步优化安宁工业布局, 随着石油炼化项目的推进和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2008年园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对园区总体规划在进行优化调整, 将安宁工业园区向草铺、青龙及禄脿三镇集中, 将草铺麒麟片区作为安宁工业园区起步区, 重点打造, 并完成了安宁工业园区麒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 安宁工业园区可建设用地约67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钢铁、石油炼化、机电设备制造、高浓度磷复肥、精细磷盐化工、新型建材、工业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 其中:麒麟起步片区定位为以轻型加工制造业伟支撑的环保型工业组团, 具体发展新型制造, 生物制药、电子电器设备制造, 服装加工业等;草铺镇中涵盖草铺钢铁加工制造组团、草铺磷盐化工制造组团、石化炼油组团、邵九石化中下游制造组团等四个组团, 重点培育钢铁、石油炼化、机械设备制造、磷化工及其延伸产业;禄脿镇中涵盖禄脿石化下游组团、禄脿轻型制造工业组团, 重点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及轻型机械制造业;青龙镇中涵盖青龙循环产业及钢铁加工制造组团, 重点规划发展循环产业及新型建材。

工业园区建设 篇11

【摘 要】大学生生活园区建设逐步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全新平台,生活园区文化建设作为生活园区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分析新形势下生活园区文化建设该如何突围,以进一步充分发挥园区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园区 文化建设 育人功能 问题 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生活园区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及行为表现之地、大学生素质及涵养的体现之地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大学生生活园区的内涵建设日益凸显,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建设。

一、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解读

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尤为重要,和谐、文明、进步的校园文化同学校的教学活动构成整体的教书育人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以及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等有着积极作用。和谐校园建设之根本就在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活园区的内涵建设的核心应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去解读。

(一)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含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辞海》解释为:“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其归纳为:以学生生活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学生群体为主体,以物质、意识、行为及制度等为内容,以生活园区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引导、凝聚、规范、熏陶等重要功能。

(二)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在宏观层面上可分为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微观层面来看,则应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文化呈现形态来看既包括显性文化也包括隐性文化。

1.环境文化

学生生活园区环境文化是文化的基础和物质载体,包含生活园区的基础设施、整体格局、卫生状况和周围环境等。环境文化是其他形态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的显性标志。大学生生活园区需要有宽敞整洁的公寓、经济适用的寝室、便捷的生活设施以及人性化的园区公共空间,如党团活动室、公共绿地等。

2.行为文化

学生生活园区行为文化是指园区大学生的生活、行为方式本身及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当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行为文化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在社区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上。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大学生生活园区内的所有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及调控这些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生活园区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条例、行为准则、评比制度、奖惩办法等。它存在显性的文化呈现方式,也包括隐性的文化呈现方式,同时以其强制和非强制的力量,约束着园区所有成员的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大学生生活园区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呈现形态存在,是价值观、道德、传统、人际关系、心理等多方面素质要求的总和。

大学生生活园区四个层次的园区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环境文化是园区文化的基石,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都建立在环境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制度文化是园区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行为文化是以环境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规范,所有成员在生活、学习和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存在;精神文化是园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反映了园区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是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的归宿和落脚点。

(三)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的功能

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子系统,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理智上受到启发,而且更容易从情感上引起共鸣,能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塑造人的品德。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园区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功能有:

1.引导功能,树立正确人的生观

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是综合性系统,它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与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良好园区文化的感染,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个人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处事原则。

2.凝聚功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大学生生活园区是一个大集体,也是一个小家,它是广大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知识学习和情感倾诉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对于生活园区有很强的归属感。同时,园区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园区文化影响着全体成员,有利于培养和发扬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3.规范功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包括制度文化,通过隐性和显性的呈现方式,以强制或非强制的力量,约束着园区所有成员的内在心理和行为表现,并作为行为判别的尺度和辨别模式,发挥着规范学生行为和检验学生行为的功能。

4.熏陶功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大學生生活园区文化是一种群体心理环境,通过这一特定环境的熏陶,所有园区成员将这种集体心理环境非强制地、非系统地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中,在经过同化的过程之后,逐渐形成个体的心理特征。同时,学生在生活园区里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最为轻松、自然,语言和行为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大部分学生能在园区寝室中进行适当地情绪宣泄,使其承受的压力、困惑、失衡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放松、解脱,甚至可以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过程实现自我的塑造。

二、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校园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和相互支持,更需要全体同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园区文化建设。然而在实际的园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从学校管理层面到园区内部关系以及园区文化与外部文化关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一)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是一项事关大学生和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生活园区文化建设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地精心组织。部分高校只是将大学生生活园区的管理和建设作为后勤和学工的工作,没有形成文化建设全校一盘棋的工作局面,故而造成了在指导思想、工作部署、经费投入等方面对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忽视。

2.硬件设施落后

硬件设施是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在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是否能提供便捷的生活设施、经济适用的寝室、宽敞明亮的生活空间等都饱受学生诟病。近年,关于寝室空调的问题受到学生和家长热议。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活园区硬件建设的速度远远不及扩招的速度,上述问题会日益凸显。不仅基本的硬件设施落后,生活园区文化设施以及便于开展文化活动的个性化公共空间也十分有限。

3.管理制度欠缺

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备的生活园区管理制度体系是生活园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最基本的保障。部分高校提出了生活园区建设的工作理念,但是管理制度依旧沿袭老制度,没能因时制宜地改进制度。由于管理制度的落后和欠缺,在学生生活园区管理中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偷盗、火灾等安全事件,学生基本安全都得不到充分保障,何谈文化建设?

(二)园区内部存在的矛盾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在生活园区文化建设中,学生和教师对文化功能的认识有偏差,教师更注重文化的育人功能,学生更注重文化对其需求的满足功能。这种认识上的冲突在园区活动中有鲜明写照,对于满足学生休闲、娱乐需求的文化活动,学生要求多、参与性强;对于部分学校组织的生活园区教育、管理、服务类活动,学生参与率低,效果不理想。

2.学生个体之间的冲突

学生个体之间因年级的高低不同、地域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文化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丰富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文化认同差异大,这些不同的个体生活在同一园区,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需求的同一性过程是一个磨合和冲突的过程。

(三)园区文化与外部文化的冲突

1.西方文化的渗透

伴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于无形之中渗透到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从日常衣食到音乐电影消费等无不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子。

2.市场经济腐朽文化的侵蚀

伴随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大学生生活区的环境变得更为开放和市场化,生活园区文化受到市场经济腐朽文化的侵蚀,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的身上有蔓延的趋势。

3.网络文化的挑战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获取越来越触手可及,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网络通过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将大学生“一网打尽”,不良网络文化趁機而入,腐蚀着大学生,混淆他们的辨别能力,消磨他们的信念意志。

三、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学生生活园区只有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充分发挥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教育功能、熏陶功能,让大学生在其中感悟文化精神、享用文化成果、沐浴文化传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乃至人格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完善平台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1.培育环境文化,构建提升人文素质的平台。环境文化建设不仅指物质环境基础建设,也包括心理环境建设、思想舆论环境建设。当前,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生活园区又是心理问题重点区域,将心理健康咨询师搬进生活园区,深入生活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将大大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通过广播、校园网和宣传栏等方式宣传时政,解读政策,做好“正能量”宣传,有助于大学生走在时代前沿并拥有正确的是非辨别力。

2.培育行为文化,构建完善人格品质的平台。大学生生活园区是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一是要加强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二是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引导园区内大学生积极交流、互相学习,帮助园区内大学生学会在交往中适应别人、适应环境,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

3.培育制度文化,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学生生活园区的制度体系是其文化建设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园区文化建设理念的具体贯彻与体现。一是转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管理学生”变成“教育、服务学生”。二是要更新管理办法,理顺管理体制,提高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作为园生活园区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园区管理和建设中。

4.培育精神文化,构建理论学习的平台。精神文化是生活园区文化的核心内容,培育精神文化,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远大的理想信念和爱国爱校精神。二是,要建设各类理论学习园地,把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引入园区,使大学生时时学理论,处处比素质,以理论学习提升精神文化。

(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是促进园区文化平稳、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园区文化和园区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人是第一要素。教师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园区文化氛围的形成,是提升园区文化建设效果的关键因素。

1.堅持对园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如管理方法、交流技巧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

2.在人员配备上,要注意合理性。园区管理人员既要有懂管理,有良好协调和组织能力的行政干部,又要有熟悉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学生政工干部。

3.要让园区管理教师真正起到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加强集体意识的培养,及时发现学生的悲观、消极情绪,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让学生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体

主体的自主、自觉是道德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大学生是生活园区的主人,如果他们只把自己当成园区文化建设的客体,就难免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园区文化建设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

1.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通过学生干部的“朋辈”优势引导和教育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丰富园区文化的内容、形式,使园区文化深入人心,形成品牌,并促使学生自觉维护园区文化品牌、自觉参与园区文化的建设,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园区内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让学生成为园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是园区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园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活力和激情也将有效地促进园区文化的建设。园区文化建设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种养成教育,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很多高校都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与校内的服务与管理机构,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事实证明,通过参与这些工作,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情商也得到提高。

因此,高校在建设园区文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引导每一个学生自觉参与园区文化建设,为园区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活力,营造一种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氛围。要做到娱乐与学习相结合,文化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兴趣爱好与提高素质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全新的园区文化影响下,学会做人、做事,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和谐发展、自我完善,保证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鸿飞,单忡飞,王利品.丰富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 构筑德育工作新平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06).

[2]陈祯如.高校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机制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02).

[3]刘向前.高校大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4]滕建勇.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融合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05).

[5]郭莹莹.新世纪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结构模式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6]颜廷芬.山东省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调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工业园区建设 篇12

一、PPP模式的基本概念及适用领域

PPP的英文全称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方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私营、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PPP模式适用于建设周期及收益时间较长的项目,近年来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以我国PPP模式的经典案例——国家“鸟巢”体育馆为例,它打破了以往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财政补贴亏损的旧体制,采用PPP模式进行项目法人招标,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中信集团联合体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前者代表政府出资58%,后者出资42%,特许经营期30年,30年后移交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园区类似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其中部分是政府出资或补贴,收益时间长,因此也适用PPP模式。

二、PPP模式的优点

采用PPP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

1、拓宽了融资渠道,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工业园区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通过PPP模式吸收社会资本,减轻了债务负担,也缓解了投资风险。

2、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积极地为手中资本寻找增值途径,然而风险和收益如影随形,而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基本都是大手笔,又有政府从中主导,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投资渠道。

3、私人资本在项目前期就参与到项目中来,也可能为政府提供先进的运作和管理经验,从而提供更优的方案。

三、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PPP模式虽然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尽管已经对PPP颁布了不少法规、政策,但这些法规、政策零散地见于各部委和地方规章,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甚至互相矛盾,仅依靠法律效力层次较低的通知、意见或规范性文件,无法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部委间多头管理造成立法难。如财政部是落实“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第一责任人,但根据历史沿革,发改委却是特许经营改革的第一责任人。

2、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周期长,参与各方关系错综复杂,风险贯穿项目全过程,投资者无疑承担着不少风险。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基本尚未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却出于招商引资、提升政绩的目的,地方政府往往给予过多承诺,如过高的投资回报率、收费标准和过长的特许经营期,甚至兜底市场风险;又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卸包袱,即将所有责任和风险完全推给市场化主体。如中国北方某城市水厂BOT项目,政府兜底全部的运营风险,遭受巨额亏损;安然公司投资的大博电厂,政府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最终导致了项目的失败。

3、收益分配机制不成熟。由于缺乏合理定价机制以及大多未在相关协议中对私人收益列明可调整的原则性条款,导致暴利或亏损。在PPP推行初期,私人资本获得暴利的例子很多,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PPP项目即为典型案例。资本的本质是逐利,虽然当前PPP模式深受推崇,但如果无法保证获得预期的稳定收益,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而收益率高的项目,除非资金严重短缺,否则地方政府未必愿意让社会资本介入。

4、传统的政府角色定位难与PPP兼容。多年来,政企合作,靠的是人际关系、领导关系,而不是靠市场、法制、契约。地方政府过于强势,与市场的界限不清,“有形之手”伸得过多、过长,合作意识、契约精神不足,导致纠纷屡屡出现。另外,财政年度预算使得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长期补贴难以保证;合同粗糙、政府换届更使得合同持续性无法保障,对拖延甚至不付款行为尚未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当现实发生变化,后续签订补充协议时,社会资本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5、PPP本身的缺点。采用PPP模式开发工业园区,牵扯的部门和主体多,运营机构复杂,每一个审批、谈判及测算过程繁琐,耗时长,直接影响决策效率,提高治理难度。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完成后,以出租或出售产生的现金流归还贷款的方式,银行认可度不高。一旦不被市场认可,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政府所承受的压力必将传导给社会资本投资者,由此产生纠纷。

6、其他方面仍显薄弱。首先,没有与开发相配套的公开透明的招标制度,私营、外资等社会资本难与国有资本开展公平争,而保证公平的关键是让每个主体都享有监督权,但在国有资本面前,在这点上社会资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同时,一旦补贴不到位或协议价格过低,极易使社会资本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导致偷工减料,影响质量,危及安全。若提高出资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符合条件的社会投资者又很少。

在人才方面,PPP模式需要懂融资、法律、技术、财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民营企业往往又比较欠缺。

四、建议

从我国现有情况来看,推进PPP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立法工作,使PPP模式有法可依。。PPP模式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除了最早、开展PPP项目最多的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南非、法国、西班牙等国家PPP项目逐年增加。从这些PPP运作比较成熟的国家来看,共性一就是有规范的法律或法规作依托,从项目设计到运行等各个环节都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所以,面对我国PPP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的局面,我们应抓紧迎头赶上,加强立法工作,使PPP模式有法可依。

2、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PPP项目能否成功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项目的风险分担是否合理。政府部门在设计风险分担结构时要考虑项目方案的吸引力,通常可根据各方获利多少的原则考虑相应的风险,使各方均能接受。

面对利益,难免有矛盾和分歧,政府和社会资本应本着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原则,合作之前积极接洽,在此基础上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为后续的矛盾和分歧打好“预防针”。

3、减少政府干预,设立PPP中心。要推进PPP模式,政府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减少干预,变“有形之手”为“无形之手”,增强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

从PPP模式运行较好国家的经验看,PPP中心在PPP模式推广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可以参照这些国家的经验,设立PPP中心,改变政府部门多头管理的局面,明确责权利,提高行政效率。

PPP项目时常经历多届政府,应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4、明确准入标准,形成有效监管。PPP项目应设立明确的准入标准,采用招标的方式,使国有企业和私营、外资等社会资本享有均等的机会,保证社会资本参与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政府监管必须确定承诺机制,保证企业资本的安全及企业运营的可持续性,保证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通常工业园区的回报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政府必须建立一个适合项目长期发展的程序,并有一个相应的监管规则,将利益相关方纳入监管过程。

5、制定有利的人才政策,多方吸引人才。人才需求可从两个渠道解决。一是吸引国外专业人才,可以通过高薪或其他渠道聘请专家,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二是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可以考虑在高校开立相关专业,壮大人才储备。

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包括落户、居住、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的有利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五、结论

PPP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存在不少缺点。PPP模式运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多钻研,多摸索,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实现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柳钦.PPP: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06)

[2]邱峰.PPP模式的发展、问题及其推广策略[J].吉林金融研究,2015(01)

[3]杨萍.P P P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前景[J].施工企业管理,2015(04)

[4]赵然.PPP模式下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应用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5(30)

[5]马海.基于PPP模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5(01)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遵循管理下一篇:法律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