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总结(共8篇)
榆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篇1
榆佳工业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科 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2011年以来,规划建设科在县委、县政府、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打基础、兴产业、求突破”的总体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推进榆佳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过科室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园区建设彰显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规划建设水平
规划工作对园区发展极其重要。今年以来,我们协调配合企业及规划、设计单位的各项工作,把好质量关,严把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规范企业建筑物的色调、高度和规格,使各项指标均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衔接信友、恒生、巨昌、佳鑫、兴压等企业与工业大道的连接,调整工业项目用地建筑退让红线。这些做法科学合理的提高了园区工业用地的利用率,据此我们对园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委托西安市政设计院对一期编制了道路、给排水专项规划;委托陕西中交路桥设计公司完了盐化八路的施工图设计并已通过评审;委托西安建大城市规划研究院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和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榆林大地测绘有限公司对园区三期进行了1:1000的地形图测绘,总面积12平方公里,现在已经完成;委托榆林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盐化二
路给排水管网设计,将于近日开工建设;垃圾、污水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已完成,正在编制环评报告书。
二、加大监管力度,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工程:根据园区一期最新调整道路规划,园区共十三条道路,其中盐化二路规划建筑红线100m,运煤专线规划建筑红线40m,盐化八路规划建筑红线45m,盐化五路规划建筑红线45m。这几条道路均为园区主干道,其他为次干道。目前盐化二路已建成投运,盐化一路10m路基已完成,盐化十一路路基已完成全长的一半。
电力工程:园区110kv变电站已进入调试阶段。
管网工程:盐化二路4.2公里的双侧排污排雨管网,其中平交路口已实施。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规划建设科工作的核心任务。今年以来,规划建设科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全体同志经常不分周末和节假日,都在施工现场监督,不放松每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对所有原料进场都严格把关,实地考察各种原本材料,并随时抽样送检。尤其对道路下面的隐蔽工程要求更加严格,在路基施工中,严格控制砂砾分层压实强度,进一步对料的规格加以监督;二灰砂砾层,二灰碎石层一天做三次试验(灰剂量、压实度),并随时抽样试验;对沥青进场进行随机抽样,并送至市质检
站检测沥青三大指标;对于油石比,碎石级配、路面平整度等,严格按照要求监督。对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多次组织监理、施工单位召开协调会议,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解决处理。
三、2012年工作计划、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加快各项基础设施项目进度。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并强化协调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园区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任务工作;组织实施园区给排水工程;协助搞好园区绿化工程。
2、完善各类规划设计:委托规划工业大道二期、三期的延伸线的设计;委托设计企业公馆;编制二期、三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委托盐化五路、十路的施工图设计。
随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园区的支撑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我坚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园区将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彰显出无限的发展前景。
榆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篇2
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我省启动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规划, 在大庆市规划的8个项目区基本都座落在已有的工业园区内。随着工业园区在地方经济中的龙头作用的日益凸显, 如何做好工业园区的污染减排工作, 如何在园区建设和管理上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如何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园区向最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方面的转变;如何用循环经济理念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 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等等, 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成功工业园区的显著标志
根据国家环保部发布的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国内外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不难看出,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组织, 营造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 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发展, 才能打造出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物质减量循环、污染控制有效、管理体系完善等功效于一体的工业企业集聚区域。一个成熟规范的工业园区具有以下显著标志。
2.1 工业园区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业集群企业, 并实现高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走的是集约发展的路子;以发展朝阳产业为主, 实施清洁生产, 突出绿色产业, 构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体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创造财富, 资金流动效益最大化, 人才各尽其能, 引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 确立的是市场主导发展、政府协调服务的体制框架。
2.2 工业园区具备的条件
发展规划与城市具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保总体规划等规划相一致, 在园区选址、功能定位和污染集中控制上都把环保要求落实到建设规划中;工业园区实行环境功能分区, 对严重污染环境又难以治理的项目实行禁入制度;依照现代化的水准, 高起点、高标准、分期分批建设好“八通一平”工程。一平为“土地平整”, 八通为“道路、雨水、污水、集中供水、天然气、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的基础设施”, 并同时配套建设环境基础设施, 实现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处理设施集中建设、统一管理。
2.3 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
环保机构由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或为当地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各园区依据工业园区的环境容量, 确定发展目标, 对环境敏感地区严格限制重污染工业园区的建设, 对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污染轻、符合产业导向的优先准入, 在园区开展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污染集中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 进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自觉执行“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 自觉接受环境管理与监督。
3 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工业园区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应起到积极健康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针对目前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就如何做好工业园区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是当地环境质量的责任主体, 在为人民谋福祉的前提下, 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当地区域经济优势, 以及城市化进程要求, 制定好工业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加强工业园区硬件建设的同时, 应加强工业园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把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以确保其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能规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3.2 制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为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 应制定工业园区环保管理办法或工业园区环保管理条例, 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
3.2.1 明确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要求, 对入园企业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进园企业在项目设计、施工、环保设施建设等阶段均处于环保部门的监控之中, 切实做好污染物的源头控制, 最大限度减轻污染。
3.2.2 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要求对入园企业和项目把关。
对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 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浪费资源, 对生态和环境有严重影响及科技含量低的项目要坚决控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发展模式。
3.2.3 工业园区的管理机构要引导企业开展环境绿色认证, 大力推广先进的污染生产工艺和污染物处理工艺。
对能源清洁化、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涉及长远发展的内容提出具体意见。
3.2.4 对入园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要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开发与保护、发展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加快工业园区内外环保设施的建设
为鼓励企业进园区发展, 我市在园区工业用地的出让金收取上都给予了倾斜, 园区开发资金并不十分充裕, 在完成了“一平八通”工程后, 园区开发所剩资金已不多。要求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重点工业园区的配套环保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参与, 或由企业投资, 或通过社会融资, 大力发展服务性的中介机构, 使治理设施的建设、营运、管理走向市场化, 使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4 完善环境管理机构
目前, 我市的市级工业园区是由县区政府实施规划与建设的, 县区的环保部门则负责环境监督管理。从实施效果来看, 由于受地方的方方面面掣肘, 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经常出现缺位、空位、不到位现象。建议在市级和市级以上工业园区成立由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专职环保机构, 通过职能的“三定”落实责权利, 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管理, 确保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偏离国家的有关要求, 实现工业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在今天的政治、经济形势下,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产品的制造和能源的利用都应该走环境友好型道路, 尽量以低消耗、高利用方式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 通过扎实有效的规划、规范和管理, 使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这也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园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经之路。
摘要:工业园区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业集群企业, 走的是集约发展的路子, 以发展朝阳产业、实施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等为主要特征。通过对成熟工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具备的条件、环境管理的分析, 提出了制定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加快园区内外环保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管理机构等方面的几点建议。
榆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 水稻; 产业提升; 园区建设
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物资,水稻生产是粮食生产的大头,常年水稻生产约占中国谷物种植面积30%,约占粮食总产的40%,在粮食生产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抓住水稻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就抓住了粮食生产主动权[1]。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 就浙江而言是典型的山区县之一, 境内山多地少, 耕地资源较为贫乏, 全县仅有耕地面积6 849 hm2 , 人均耕地仅0.055 hm2 , 明显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093 hm2的水平, 在20世纪的60-80年代,在低海拔地区曾有连作稻栽培,而至90年代起己渲变为纯单季稻地区,全县17万人口,常年种植单季稻4 000-4 666.7 hm2。加之地处山区, 缘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 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单位产量较之生产条件优异的先进发达地区明显偏低, 常年粮食生产不足以自给, 有赖于外地调入以补缺口。针对景宁县的粮食生产现实,为了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科学种田水平及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自给能力,自2012年以来,本项目组借力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经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有效实现水稻产业提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为了快速推进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步伐,将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并发挥长期效益,笔者试就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
作一表述,以期供以借鉴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
1 工作措施
1.1 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领导工作,项目开展讫始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县农业局以农作站、植保站、土肥站、产业科、农经科干骨力量组织建立了技术实施小组,项目实施所在乡镇、街道也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分别组织开展组织协调、资金落实、资金管理、计划方案拟订、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1.2 制定项目计划方案
为使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技术措施稳妥有序地落到实处,在继项目立项、建立组织后,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各项目建设区的现实情况,所需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因地制宜,量财而出的原则,组织相关专业技术骨干力量,在经实地调研,掌握基础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制定出工作措施、技术措施、工作方法、资金安排、管理使用、工作进展、目标预期、标示牌设置为内容较为详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方案,以保项目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
1.3 开展宣传培训
水稻产业提升,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前期投入,惠及长远利益的投资性项目,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部门支持和惠及主体积极参与。为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并达到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在项目建设实践中项目组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当地媒体、会议宣传发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宣传工作,有效提高了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参与主体对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认识,为项目的有效实施营造了社会氛围,奠定了群众基础。同时水稻产业提升,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于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开展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据统计自2012年开展项目建设以来累计授课培训56期、受训2 250余人次,开展送科下乡活动21次,召开现场会5次、与会320多人次,现场技术指导23次、接受指导130余人,印发技术资料6 000余份,提供专业技术信息21期,发送手机短信90余条。通过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有效提高项目实施主体的科学种植水平和技术到位率。
1.4 提供资金支持
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是基础保障,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通过积极争取,取得上级政府的鼎力支持,尽其所能自筹资金,4年来共计筹措项目资金673.9万元,其中:省以上补助资金6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6.0万元,生产主体自筹资金27.9万元。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1.5 规范项目管理
为了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县农业局项目管理办法》和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发出的浙农计发【2013】61号文件规定实施,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分工负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个乡镇、街道,每一个项目实施单位均有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项目资金实行专账核算,按照建设内容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县报账制,财政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灌沟渠、田间作业道路建设及“三新”技术推广,其他建设内容所需资金原则上应由实施主体即农户和村级集体经济补充。实施小组及农业部门积极做好技术措施的落实与应用工作。
1.6 建立技术探索研究示范基地
为了切合当地生产实际,充实完善水稻产业提升技术体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展进行技术探索研究工作,选择在原有生产条件尚可、易于改良,当地乡镇政府、农民积极性高,科技基础较好,乐于接受农业先进技术的澄照乡金丘村建立了16.3 hm2探索研究示范基地,在基地内,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2]、沃土工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3]、病虫害绿色防控[4]、合理灌溉、立体种养、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措施的落实和技术内容的探索应用取得明显的效果,形成一套较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实用可行的技术体系。为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幅射带动作用。
nlc202309030043
1.7 改良生产条件
由于地处山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传统自然耕作习惯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果生产条件不予改良,将严重制约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本项目组充分发挥政府项目资金的“拉引”作用,积极自筹资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自2012-2015年4年来共计建筑了拦水堰坝5座,新建灌溉渠道13 259.6 m,修复灌溉渠道5 625 m,新建U型槽水渠3 017 m,修建田间作业道路26 083.8 m,硬化机耕路990 m,埋设PE排水管1 374 m, 通过深耕加厚耕作层、添加客土、开设出排水沟、埋设PE排水管等措施改造低产15.2 hm2,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不利自然因素的制约,改善了生产条件,为水稻产业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8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水稻产业提升,无疑是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将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于生产实践,几年来,为了丰富水稻产业提升的技术内容,发挥先进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积极作用,项目组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和推广工作,4年来先后引进了中浙优8号、甬优15、双南帖红米等5个水稻品种在当地试种成功并推广种植,使得中浙优1号等在景宁县连续多年种植抗性退化的品种及时得以更换,发挥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的增产、增效、提质作用。扶持添置了弥雾机等新型高效植保器械25台,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防治质量,减少了农药量,减轻了农药残留污染。 实施“沃土工程”, 在园区内实行稻草还田, 除部分田块种植冬季作物外推广种植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 以增加有机肥投入, 培肥土壤基础肥力。 在园区内开展进行土样检测, 依据土样检测结果、基础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需肥规律,进行配方施肥,结合穗期病虫防治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等微肥、叶面肥,以供养分所需、平衡养分供应。建立排灌渠系,实行“三沟配套”,尽可能做到排灌分设, 对部分冷浸田实行垄畦栽培, 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及时搁田。 推广普及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引进推广抗性品种,增进自身免疫功能;播前晒种,种子消毒处理; 培育多蘖壮秧,带药下田;合理肥水管理,打捞浪头渣; 推行坎壁刀割除草[5]、田埂种植田埂豆[6]、芝麻等显花作物,为天敌提供更为适宜的栖养场所;在水稻插秧后1个月内原则上不用药防治水稻害虫,以增加天敌食源、加速繁殖,更好地发挥自然控害作用[7];扩大稻田养鸭生态种养面积,以其在稻田取食活动控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田畈内装置杀虫灯,以引诱灭杀稻田害虫;在稻田禁止使用禁限农药,推广使用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低毒有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并尽可能地实行混药兼治,交替轮换用药,以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增设病虫监测点,力争实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有效指导生产主体开展精准防治;创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自愿互利原则,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多种形式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以实现快速有效防病虫的目的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协调应用,不仅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为害,并有效减轻了因过多使用农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系列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为水稻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9 创建社会化服务组织
针对当地自农村承包生产经营以来, 农村呈现出分散、孤独生产经营状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普遍明显偏低,严重制约农村社会事业、产业提升与发展的现实;借鉴其他产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紧密把握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扶持组织创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到目前为在园区内组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18个,并配备一定的先进实用农耕、植保机具为农户提供代耕,病虫害防治,劳动力、农用器械调剂等社会化服务,提高了组织化程度,破解了季节性劳动力紧缺,农机具配备不足,科技素质偏低瓶颈制约,解决了单家独户生产经营难以把握、实现的现实难题,实现了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到位率。
2 工作成效
经过项目建设,使园区内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基本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树立了典范,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2.1 经济效益
4年来共建立了示范园区19个、累计实施面积846 hm2,据资料统计平均增产稻谷产量384.00 kg/hm2,增加产值1 152.00元/hm2,共增产稻谷324.864 t,增加产值97.46万元;园区内平均减少病虫害防治1.4次、减少化肥使用5.6 kg/hm2,节省成本投入717.90 元/hm2,平均节本增效1869.9元/hm2、共计节本增效158.19万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减轻了粮食生产归属于弱势产业的不良影响。
2.2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改良生产条件,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组织化、社会服务化水平,起到了积极有效的辐射作用,加快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提升步伐,对提高景宁县粮食自给能力,减少粮食缺口调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类心身健康水平,推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3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改良了生产条件,发挥了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了抗御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优化了农作措施,通过扩种绿肥、秸杆还田增加了有机肥投入,提高了土壤基础肥力,实行稻养鸭,保护利用天敌,优化了稻田生境,有效发挥自然控害作用,稳定了稻生境自我调节功能,减小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有效地推动了景宁县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迎合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发展要求。
3 存在不足
尽管本项目组在水稻产业提升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较为可喜的业绩,但分析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的现实,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1)是:就整体而言,因受地理位置,立地、交通条件,资金筹备,劳动力外出等因素影响,生产条件改良进展缓慢,有待加大投入,加快改进生产条件进程。(2)是:虽然在示范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辐射面欠广,推广应用步伐缓慢。(3)是:技术内容有待深化、组装配套,普及应用步伐仍需加快。(4)是:科技落户率偏低,科技培训、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5)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先进高效率机械装备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是: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偏低,有待创新思维进一步加快推进。(7)是:生态环保、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明晰。诸上的问题与不足,将不同程度影响着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水平,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nlc202309030043
4 今后工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遵循“因地制宜、切合实际、负重拼搏、稳妥推进” 的原则,立足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取得新的进展。(1)是:充分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以促使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的快速推进。(2)是:动员社会名人、企业、大学生回乡创业者投身农业产业发展,注入资金,助推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发展。(3)是:鼓励发动生产主体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自筹资金,投注于水稻产业提升这一长期性惠农事业。(4)是: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5)是:拓宽思维,深化探索研究,充实完善技术内容,持之以恒地做好科技培训、指导,信息化服务工作,全面有效地提高科技到位率[8]。(6)是:根据水稻品种抗性退化进程,及时引进推广抗性优良品种,以发挥良种在生产上的积极作用。(7)是:加强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有效提高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领域和水平[9]。(8)是:根据自愿互利原则,鼓励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以便生产经营管理,发挥规模效应。(9)是:探索建立生产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维护检修工作,以发挥其永久性利用功能。(10)是: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面上生产的推广应用步伐。真实有效地将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这一利国惠民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虞国平. 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J]. 新 西部(理论版),2009(11):31-33.
[2] 胡华伟,杜一新,何伟明. 对单季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集成的思考[J]. 中国稻米,2007(增):39-40.
[3] 郑世炎,杜一新,陈海丽,等. 对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 术的思考[J]. 农技服务,2012,29(2):258,260.
[4] 彭瑞庭,杜一新. 景宁县山区单季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及其推广应用[J]. 上海农业科技,2014(1)
[5] 杜一新,雷沈英,梁碧元. 稻田周边杂草的防除方法和 作物布局对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影响[J]. 中国植保导刊, 2004,24(3):27-28.
[6] 雷沈英,杜一新,刘少华. 田埂豆栽培技术[J]. 大豆科 技,2010(1):57-58.
[7] 陈关成,杜一新,李永青. 山区单季稻捕食性天敌发生 情况及保护利用技术措施初探[J]. 福建农业科技,2012 (增):49-52.
[8] 刘少华,杜一新,李永青. 农技培训是农技部门永恒的 主题[J]. 中国农业杂志(学术版),2012,5(1072-73.
[9] 闻 英.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探析[J]. 郑州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9-32.
榆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篇4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十二五”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饲料工业及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和保障饲料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对于质量效益型畜牧产业建设和“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做好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省畜牧兽医局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 决定成立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委员会, 具体负责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及论证工作。编制委员会主任由省畜牧兽医局洪英华副局长担任, 成员由省饲料工业办公室、省兽药饲料监察所、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饲料企业等单位人员组成, 办公室设在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办公室。办公室现已开展工作, 计划2011年2月份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榆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篇5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绿色发展
我国工业园区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但目前园区建设普遍存在污染企业相对集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控制污染不利,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环境承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创建生态型工业园区,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水平,实现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工业园区的定位
建设工业园区是把企业向更大规模、更高档次、更大科技含量推进,把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升级的载体,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园区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通过产业链关联共同使用公用基础设施、集中管理降低运输成本,发展循环经济,能获得比单个企业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生态工业园区是最具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国内外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科学规划和合理组织,营造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集聚效应和规模发展,才能打造出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物质减量循环、污染控制有效、管理体系完善等功效于一体的工业企业集聚区域。[1]因此,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河北省现有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工业园区建设始于“十二五”期间,“十三五”得到蓬勃发展,现已形成县县有园区的局面。多年来,工业园区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很多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来看:仅仅依靠末端治理,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的成本将非常高。梳理现有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现状及管理水平,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园区规划不科学,产业布局不合理
工业园区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提速密不可分的,各地为了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顺应上级工业企业进园入区的要求,发挥土地集约化效益,为建园区而建园区,不论是园区选址、产业定位还是园区布局,都带一定的盲目性。园区规划往往不是在充分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缺少科学性,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不能很好地衔接与协调。
2.2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环境问题突出
工业园区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配置,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然而,由于目前许多园区的规划得不到落实,集中供水、供气、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设施不完善,固体废物处置场、甚至给排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规划承诺的设施未能先建先行,先期入驻园区的企业不得已而自行建设临时设施,导致造成重复性投资,分散治污水平低、排放去向无出路等现象,还形成一个企业一座锅炉房、烟囱林立,一个企业一个污水处理站、排污水分散的局面,造成园区企业肆意排污难监管,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2.3 准入门槛低,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效益难发挥
由于园区企业大多是当地形成的众多特色企业的简单聚集,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规模效益难以发挥,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普遍。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有限,清洁生产水平不高,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水平低,单位产品排污量居高不下。
2.4 环保管理薄弱,环境保护与GDP追逐相矛盾
政府建设园区重点考虑如何招商引资,怎样实现GDP的增长,从而忽视了环保工作。有的園区虽然组建了安全环保部门。地方政府的GDP政绩驱动,使园区环境管理弱软无力。
3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统一监管的原则。[2]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推动工业聚焦区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以规划环评统领园区建设,与项目环评协调联动
园区的规划环评应遵循全程互动、一致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2015年实施的新《环保法》明确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多年的实践表明,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对园区建设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特别是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颁布实施,建立了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3]
新《环保法》提出:环境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4]规划环评基于区域发展与环保的综合要求,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明晰园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功能区、环境敏感区的生态位置关系,论证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的合理性、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规划布局合理性、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环境合理性等,并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科学有效的规划调整建议,提出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4]工业园区应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体现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捆绑机制,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可以避免工业园区盲目建设,或因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发新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nlc202309011806
3.2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准确定位
首先,工業园区的设立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红线的总体要求,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设立工业园区。如果工业园区选址涉及村庄的,应考虑村庄搬迁,或合理规划园区工业企业布局,通过功能分区、物理隔离等措施,实现生产区与生活区的相对独立,避免因园区开发而造成对村庄居民的污染影响,避免形成“城中园”或“园中村”。
第二,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产业布局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匹配,功能分区应与环境保护目标一致。如果上述关系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想进的项目进不来,进来的项目无处放,园区内部相互制约。比如某园区,本来产业定位是新能源产业的制造基地,但地方政府为了规划好获批,园区规划中只划定一类、二类工业用地,土地利用规划明显与产业定位不协调。如果该规划获批,则太阳能、风能产品、储能设备制造企业就都不能入驻,明显与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相违背。在规划环评过程中,通过与规划部门沟通,及时对规划用地类别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三类工业用地;并且对功能分区提出了优化建议,将污染较重的产业布局在远离生活区的位置,基本无污染的产业与生活区相邻。不仅使园区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也从源头避免了园区工业生产对周围环境形成污染。
3.3 基础设施先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是根本
环境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既是工业园区的必备条件,也是优势所在。园区可依照现化化的水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园区道路、供水、供热、天然气、雨水、污水、供电、通信等网络,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固体废物处置场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配置和废水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理处置和统一管理。园区环境基础设施要在企业入驻前先行建设,为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创造条件,但要根据园区的开发时序合理规划分期建设规模和建设时间,既要避免企业因无设施可依托形成的无序排污,也是避免园区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浪费。
3.4 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总量控制,实现源头控污
各工业园区应根据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目标,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对入区企业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总量控制,来倒逼产业“淘汰落后”、“上大压小” 、“上档升级”,从源头控制污染。
首先,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新环保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再者,就是产业选择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及传统产业相衔接,既不能“低小土”规划落后,也不能“高大上”脱离实际。对于地方特色产业,要用引导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淘汰落后”、“上档升级”。《新环保法》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要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应当由目前的目标总量逐步向环境容量总量过渡。在某地太阳能产业建设项目审批时,科学地运用了环境容量总量,为保护区域水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环保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预见,并用环境容量倒推的方法确定了合理的排放浓度,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了预见是科学有效的。
第四,以环境容量为先导,引导行业有序发展。有的行业过分集中又会受到环境容量的限制,因此要控制建设适度规模,不能盲目地发展。例如某防水卷材小区聚集了几十家企业,该类型企业排放的主要源为废气,主要污染物为有机废气和粉尘。该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应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要以环境容量定发展规模,二是要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工程措施腾出环境容量。
3.5 实施生态化改造,打造循环经济园区,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应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工业生态学将工业园区这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设想为自然生态系统,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地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系统。
国外的经验以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对于已经建设的工业园区,重点应该应用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使其形成互补的生态工业链,达到产业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化,以及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5]
4 结语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创新环境管理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科学制定规划、合理产业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和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由传统的末端治理向生产、流通、消费、贸易和投资等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从工业生产领域推动环境和经济不断融合,实现绿色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云慧.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园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112
[2]南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南昌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N]. 公告第3号,2008-8-13
[3]国家环境保护部. 关于学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N]. 环发[2009]96号,2009-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2014-4-24
[5]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助理巡视员. 工业园区必须加强环境保护[J]. 中国环境网,2007-2-12
榆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篇6
摘要:工业园区的科学发展需要近期及远期的综合规划,道路是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质量、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园区运转的顺畅与否。道路在提供基础的工业园区进出功能外,也形成了视觉廊道,道路景观的合理规划与设计有助于丰富人们对园区的感官认识,形成良好的视觉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园区的特色。本文分析了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现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原则,以期为优化道路景观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工业园区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依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通过行政手段划定区域,科学整合聚集的生产要素,优化布局,提高集约化程度,突出特色,形成适应市场竞争、有助于提升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协作区域。工业园区类型包括:经济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具体形式,截止2015年9月份,我国国家经济开发区达到219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43家,近些年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成为区域、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工业园区的综合规划设计中,道路是关键的基础设施,道路景观是丰富道路设计、提升园区形象,展现园区面貌的重要渠道,进一步优化设计道路景观,对工业园区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1.工业园区道路绿化现状
近年来,工业园区数量逐步增加,为有效摆脱传统工业园区污染重、环境差等问题,现代化的工业园区较之以往注重了生态方面的建设、维护,集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高新产业。园区在整体规划时,对园区道路景观设计规划方面却较为疏忽,部分园区重视工业用地的开发,忽视景观规划,绿化率较低,导致园区整体形象不佳,尤其是在交通复杂或者地域环境有限的情况下,道路的设计基本没有考虑景观绿化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影响道路景观设计的问题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道路景观问题分布表
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出现的概率
绿化带面积分布不合理,非机动车道占比较大0.42
植被、建筑风格不协调,美观较差0.24
植被种类单一,层次感差,容易产生视觉疲劳0.17
植被颜色搭配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变化0.11
道路拐角处景观设计不科学,影响行驶视觉0.06
在目前的道路景观问题中,绿化带设计不合理占比是最大的,集中表现为道路中间绿化带面积过小,人行道、机动车道占比较大,直接影响了园区道路景观的整体规划,建筑、道路面积过大,绿化率较低,影响了现代化生态园区的建设。
2.工业园区道路景观发展现状
道路景观最初于19世纪后半叶在一些发达国家第一次作为设计内容出现,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从道路布线到接到具体设施,并不是单纯的植被覆盖,刻意提高绿化率,景观绿化设计内容宽泛,涉及诸多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内容
景观要素规划要点
景观形象顺应建筑节点、视线轮廓线、道路景观氛围
交通组织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集散点、公交站点等合理分布
景观绿化绿化带、隔离带、广场、绿地、行道树整体协调
建筑体征充分考虑建筑高度、密度、体量,
环境设施广告标示、交通标示、休闲标识
灯光夜景路灯、建筑立面照明、广告灯、绿化照明等因素
道路景观绿化是工业园区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综合考量,不能割裂开来单独做绿化工作。工业园区道路情况复杂,可能高速路、行车道、轨道交通并存,因此在景观绿化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当地实情,根据实际产业的不同作出不同的要求[3]。
3.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在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今天,工业园區对景观绿化的重视程度已经到前所未有的层面,美国硅谷更是成为现代化高精尖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绿色、生态环境既是现代高、精行业对作业环境的高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对工作环境的要求。现代化的工业园区的景观绿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园区视觉的美观要求,更应当以功能性、生态性、文化性为原则,三位一体,达到科学化、现代化的智能工业园区[2]。
3.1、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工业园区的基础功能,道路景观的规划也应当以此为重要原则。道路绿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道路红线之内的范围,另一部分是红线之外的沿路绿化带,也称之为绿线宽度。《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的规定: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对绿化带的面积规划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设计,才有助于绿化植被效用的发挥。
在道路交叉口、转角处,绿化植被的位置不应当影响视距,弯道外侧的绿化植被应当沿边缘线整齐连续种植,预告道路线性的变化,诱导车辆行驶视线。对于新建的工业园区而言,道路景观绿化要充分考虑植被树木的生长。园区内通常要行驶大量货运车辆,要预留足够的宽度、高度,保证绿化数目的枝叶不会干扰车辆的正常行驶。规划、设计要有长远眼光,不经常移、挪绿化植被,保证园区道路功能的流畅运行。
3.2、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是物种之间的协调,是景观绿化的关键理念。道路绿化带是一种人为塑造的“绿廊”,很好的改变了道路、园区环境,可视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分割、屏障、连通功能的有效展现。绿化带的直观影响是阻挡阳光直晒、风沙吹袭,更深层次的作用是保护人、物运转、通行的安全、高效。在绿化植被的选用方面,应当以组团、条块为搭配,乔、灌、木、草有机结合,实现道路景观的复合式立体绿化,形成一定的层次感。具体绿化植被的选择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不同植被结合,突出季节的变化,适当增加四季常绿植被的选用,补足冬季色彩的单调。
3.3、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不同行业发展中高层次阶段的实力展现。景观绿化设计应当充分结合园区文化,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工业园区,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园区。在道路景观绿化中,要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绿化方式,形成更好的视觉色彩。同时,要增加人文关怀,如打造适当的绿地活动区域、便利的公共设施,考虑到人们正常的需求。
4.道路景观绿化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优化设计
苏州工业园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的突破,是我国科学生态发展园区的典型代表。苏州工业园区不仅在文化传承、现代工业、国际融合等方面走在时代前列,在道路景观绿化方面更是科学规划,综合提高,反映园区特征的四条道路绿化景观创意的设计概念:水乡园区、古韵园区、经济园区、快乐园区成为行业的典型[1]。
现代大道是苏州工业园区东西向的主干道,长约17km,道路总宽 120 米,双向六车道,四板五带式,中央分车带宽为 5.5m,景观绿化工程宽 59.2 米,西起东环路,东至沪宁高速收费站,总绿化面积约达到100 万平方米。中央分车带主要绿化植被:雪松、杜鹃、草花;风景林带:广玉兰、香樟、柳树,景观绿化以現代、简洁、快速为理念,配合广场、园路的搭配,打造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金鸡湖大道、星湖街、星港街等道路景观绿化皆体现了简洁、快速的设计理念。
工业园区景观绿化理念统一、简约,植被种类丰富并且植被的选用充分考虑的苏州的生态环境,有效进行人、车的分离,实现了道路功能性、生态性、文化性的结合,成为我国众多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
结语:
工业园区道路景观绿化是园区环境的直观反映,通过系统、整体的规划、设计,才能实现园区绿化的有机结合,部分服务于整体,使整个园区更具特色。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的我国先进园区建设表明,因地制宜,有效结合本土的资源和文化突破创新,改善以往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不足之处,创新理念,增添新的元素,从而让文化融入生活,营造现代化的自然、品味、格调协调统一的园区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梦萤.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创意设计初步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为例.苏州大学.2012
[2] 李毅.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探索[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5[06]
榆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篇7
一、达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达州工业园区建设始于“十一五”初期, 其中省级工业园区1个, 县级工业园区7个。规划用地面积130平方公里, 已开发3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约25平方公里, 工业园区从业人员2万多人, 入驻企业160多户, 完成总产值约150亿元, 完成工业增加值近50亿元, 实现利税近7亿元。通过建设和发展, 初步构建起了“1+7”工业园区发展格局。主要有: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普光经济开发区、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通川区工业集中区“两园合一”的工业园区、达县杨柳垭工业配套园区、大竹县工业园区、渠县工业园区、开江县普安工业园区。其中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是四川省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目前, 园区内已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公用工程项目20余个, 竣工12个, 完成投资20亿元, 入驻项目35个。如今, 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已逐渐成为本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主阵地。本市工业园区建设虽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工业园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驻、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影响和制约了园区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 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不够配套。本市除天然气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大竹工业园区发展较快外, 其余的县市工业园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一些工业园区建设进度缓慢, 入驻企业低于预期, 造成工业园区的产业辐射、聚集、带动功能不强。
第二, 一些工业园区定位不明确, 缺乏产业特色。达州市尽管不乏有一定特色的工业园区, 但大多数园区为综合型园区。许多工业园区在建设之初就没有十分明确的产业定位, 只要企业愿意进园, 大都来者不拒。或者是采用“一区多园”模式, 选取七八个主导产业, 认为可扩大招商引资的对象范围, 殊不知“特色”太多也就没有了特色。各工业园区在主导产业定位中都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定位, 低水平重复建设、争抢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园区甚至引进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 与园区主导产业和总体规划背道而弛, 这必将影响园区的专业化进程, 制约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第三, 经营模式单一, 规划尚待优化。本市工业园区的开发模式, 多数是以政府为主体, 也就是政府先拿钱向农民征地, 然后搞好“三通一平”, 再出让给企业。我市工业园区目前这种较为单一的开发模式, 难以吸引社会资金、降低开发成本。我市各类工业园区虽然做了一定规划, 但与国土和城市发展等规划衔接不紧密, 缺乏服务配套和环境保障的有机结合。同时, 没有综合考虑园区内的产业布局、功能分区, 企业简单扎堆, 为园区下一步发展潜伏着障碍。
第四, 管理机制不畅、资金投入不足。本市各园区均建立了园区管委会, 但其工作人员属各单位抽调, 临时性居多。如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仍然是园区建设指挥部架构, 导致园区运行不畅, 积极性和能动性难以充分发挥。由于市、县财力受限, 财政资金对园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仅有的资金只能用于园区主干道建设。加之园区融投资平台建设滞后, 尽管渠县、大竹、开江和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初步建立了融投资平台, 但其功效发挥不够, 导致园区发展融资渠道单一。
第五, 园内企业之间缺乏比较紧密的经济联系。达州市的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园区内企业之间生产协作和经济利益不密切的问题, 园区管理机构偶有的促进企业交流的行为也只是浮在表面, 无法促进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产生真正有效的交互作用。而企业间的产业联系和其他各种非正式交流正是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前提条件, 是促进园区加强根植和促进创新的核心因素。园区内各企业间经济联系的欠缺, 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成长, 这对本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极其不利。
二、加快达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的途径思考
第一, 园区规划要更加慎密、精细化。要树立全市园区发展“一盘棋”理念, 按照“一园一主业, 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和《达州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统一部署, 要进一步明确并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避免项目杂烩和产业趋同, 推进园区特色尽快形成。实现生产要素有序流动, 各工业园区在严格功能分区基础上, 着力推进工业园区高端对接、趋势对接和产业对接, 积极催生培育产业集群。园区建设与发展规划要与城市发展、环保、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 做到无缝对接。
第二,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高水平规划建设园区路网、管线、污水处理、供热供电供气设备、多层标准厂房以及生活配套等设施, 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共建共享。要加快信息、物流、担保、开发建设等公共平台建设。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整体性、协调性, 充分体现工业园区开放、创新和发展的特点。同时, 要加快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如, 仓储物流、信息平台、文化教育等方面, 以增强工业园区集聚功能。充实公共平台资本金, 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如建立完善园区开发公司对土地进行收储和经营, 建立融资担保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提供金融支持, 建设标准厂房租赁给微小企业投资者使用等。每年市、县从财政预算中硬拿出1000万元-3000万元作为园区发展资金,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制订园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最低标准和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税收标准。合理、集约、节约、高效开发利用园区土地,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使用效益。对土地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足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分类处置, 积极开展土地调剂、项目置换。凡与园区发展定位不一致的项目, 应归类到定位园区发展, 并实行产值、税收分享, 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四, 创新工业园区投融资体制。要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个以“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 社会参与”银、企、投、担多方合作的投融资机制和投融资体系。做好做大做强投资公司、国资公司及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组建投融资集团。进行多方筹资, 对于电力、通讯、给排水按互惠互利的原则, 协调相关部门建设;物流、公共交通可给予优惠政策由社会力量解决;一些基础设施可采取企业投资政府补助的办法解决;本市金融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的园区驻入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允许园区驻入的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支持园区驻入企业运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工具。及时满足入驻企业及建设项目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五,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 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 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目前本市的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园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能源的使用。在尽可能使用无污染能源的前提下, 通过建设相应的连接网络, 区分不同层次的电能、热能, 集中供热、电, 使能源共享。二是水的梯级使用。不同的生产目的需要不同质量的水如非离子化水可以用于生物制药, 二级水可用于工业生产清洗设备等, 最后污水经过过滤达标后仍可用于附近的农田灌溉。三是固体废物的处理。园区内的固体废物经专人收集在一起, 可以采取焚烧供热、垃圾资源化或无害垃圾填埋等方法进行处理。四是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对入园企业要加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的治理, 实现达标排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作和产业对接,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协同治理。
第六, 建立对工业园区建设的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对工业园区企业个数、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招商引资、就业人数、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主导产品产量等指标进行动态考评和分析研究, 分季度、半年、年度发布统计数据。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统计制度, 切实做好工业园区各项指标体系报表报送工作, 按时逐级报至市统计局汇总、发布。建立健全对工业园区建设的评价考核办法。根据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度、基础工作、产业发展等状况, 研究制定专门的评价考核办法, 对重点工业工业集中区进行综合评价, 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 对工作成效显著、产业快速健康成长的工业预区给予表彰和奖励, 并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重点倾斜。
第七, 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 优化园区服务。工业园区中介机构是一种介于园区管理委员会和企业之间具有服务功能的组织机构, 在市场运行中起着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介服务机构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量大、组织形式先进的特点。一般包括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人才交流市场和培训中心以及各类咨询、代理机构。能有效为企业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 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目前, 为本市工业园区及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几乎没有, 所以, 大力发展为本市工业园区及企业服务的商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及各类咨询、代理中介机构已成为最迫切的要求。
专业医药工业园区规划探析 篇8
由于具备相对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 专业型工业园区的规划与一般工业园区的规划有所区别。一是可以根据特定产业发展需求更准确的量化分析园区的发展规模和配套设施需求;二是特殊的产业类型对园区的选址和空间布局有特殊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大同医药工业园区规划的探索, 尝试阐述专业型工业园区的规划方法和理念。
1 医药园区规划经验借鉴
医药园区由于其特殊的产业要求, 在规划建设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通过对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医药园区的借鉴 (见表1) , 归纳出以下经验。一是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医药产业园区用地规模多在10 km2以上;二是大规模医药产业园多为综合性园区, 既进行医药生产也进行科技研发;三是园区内的功能区一般包括生产区、研发区、生活区和综合服务区;四是医药企业的环境要求通常较高, 适宜建设生态型园区。
2 大同医药园区规划介绍
2.1 大同医药园区总体特征判断
通过现状分析和经验借鉴, 对大同医药园区的特征总体归纳为三条。一是位于城市远郊的园区:医药工业园区位于大同市远郊, 需要通过御河东路的南延加强与城市的联系, 缩短园区与城市的时空距离, 同时园区自身也应配套一定量的生活服务设施;二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园区:园区选址位于桑干河、御河交汇处, 环境优越, 水土资源良好, 植被茂密, 具有建设生态型园区的基本条件;三是产业专业性强的园区:医药工业园区企业在配套设施、功能布局上有其独特要求, 在规划中应结合企业的需求, 予以充分考虑。
2.2 通过企业调研、问卷调查合理预测规模
由于园区产业导向明确, 特别是建设初期的入驻企业基本是由现经开区企业迁入, 企业占地规模、就业规模等情况相对明确, 规划项目组采取了企业调研、职工问卷调查两种方式预测园区发展规模和设施容量 (见图1) 。
首先, 利用“十一五”规划等地方政府对当地医药产业发展的研究, 预测近、中、远期大同医药产业发展规模。通过企业调研了解现状地均工业产出, 并结合国家地均工业产出相关要求 (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 确定各阶段逐渐递增的地均工业产出目标。以各阶段产业发展规模和地均产出为依据, 预测各阶段工业用地面积。结合案例园区经验, 考虑到道路、绿化、物流、研发、管理和其他配套用地, 确定工业用地占园区总用地的50%左右, 进而预测各阶段园区总占地面积 (见表2) 。
考虑到医药工业园区以生产为主, 生产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绝大部分, 因此仅计算生产就业人口。根据企业调研情况, 核算现状地均就业情况, 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趋势, 考虑地均就业密度逐步递减, 确定各阶段地均就业密度, 进而预测各阶段 (生产) 就业人口。
根据对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9家成品药企业职工的10%抽样问卷调查, 目前居住在开发区及周边的占到19%, 其中居住在工厂宿舍的占8%。搬迁至医药工业园区后希望居住在园区及周边的占30%, 其中希望居住在工厂宿舍的占15%。规划医药工业园区主要的配套居住安排在御东新区, 规划期内医药工业园区内部主要安排职工宿舍, 可预测各阶断园区宿舍人口容量 (如表3所示) 。
以用地规模和就业、居住人口为基础, 结合现状企业调研确定的单位产值基础设施需求, 规划能够较准确的预测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容量。
2.3 根据产业特征合理组织空间和产业布局
由于医药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量的就业人口需要在市区和园区之间通勤, 园区的行政管理等与市区联系紧密, 园区与市区的关系仍不能脱离, 因此要处理好与市区和对外通道的关系。规划公共管理、居住配套、研发孵化等设施尽量与市区保持较好的联系;物流、仓储、包装等职能尽量与对外交通通道保持较好的联系 (见图2) 。
从园区内部的功能组织来看, 规划管理服务等职能尽量位于展现新区形象的中心或门户地区, 研发、孵化、居住职能尽量位于上风向和环境较好的地区。原料药企业应位于下风向, 成品药企业的生产过程有采风要求, 应位于原料药企业的上风向 (见图2) 。
遵循上述空间组织原则, 结合园区范围区位和现状条件, 规划确定“一轴、两带、三区”的园区空间结构 (见图3) 。
服务功能轴:沿东西向中央大道两侧布局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 形成东西向服务功能轴, 全长5 km, 自西向东安排行政管理设施、文化设施、商贸服务设施和企业混合用地, 打造整个园区的核心功能区。
两条生态绿化带:规划形成两条南北向生态绿化带贯穿园区, 减少各功能片区相互干扰, 优化园区环境。西侧生态绿化带位于生活区与生产区之间, 规划建设带状公园, 为生活区居民提供服务。东侧生态绿化带在成品药生产区和原料药生产区之间, 以防护林为主。
三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安排非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商业服务、会议展览、科技研发、居住服务等职能。成品药生产区以成品药生产企业为主, 沿中央大道两侧安排混合用地, 作为企业办公、销售服务等用地。原料药生产和物流区位于园区东部, 且基本位于下风向, 规划安排原料药生产企业和集中物流区。园区东南角是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和最大风频率的侧风向, 大气影响小, 因此主要安排原料药生产企业。园区东北部紧靠同浑公路, 对外交通便利, 安排集中物流区。
2.4 路网结构与企业用地规模相契合
根据调研, 大同经济开发区9家成品药企业中, 占地8 hm2左右1家, 4 hm2左右2家, 2 hm2~4 hm22家, 2 hm2以下4家。在对各企业的调查中, 各企业希望在搬迁至医药工业园区后, 能够扩建规模。根据企业规划产量和就业人口, 建议企业初期面积不超过10 hm2, 建议占地5 hm2~8 hm24家, 占地2 hm2~3.5 hm24家, 占地8 hm2以上1家。
结合企业占地面积, 借鉴其他园区经验 (见表1) , 规划园区工业用地道路间距400 m左右。在道路间距400 m, 道路红线20 m的情况下, 1个街区划分为4块用地, 每块用地能够保证有两个临街面。则每块用地3.61 hm2 (54亩) , 两块7.22 hm2 (108亩) , 四块14.4 hm2 (216亩) , 能够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用地需求 (见图4) 。
因此, 规划道路网格局以方格网为主, 利于土地开发, 走向与御河东路南延段和同浑公路走向接近平行, 形成“五横六纵”的主干道布局、“六横九纵”的次干道布局, 主干道间距800 m~1 200 m, 次干道间距400 m。规划提出根据入园企业规模大小, 次干道可做适当调整, 但应保证主干道网络完整。
3 结语
专业园区相对明确的产业导向有利于规划的定量预测和判断, 通过企业调研和职工问卷调查, 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特定产业与用地规模、设施容量、布局方式等空间要素的关系, 减少了规划预测的不确定性。同时, 由于特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路径相对容易预测, 具有一定的经验和先例可循, 有利于规划的分阶段预测和引导。本文以大同医药园区规划为例, 介绍了以调查为基础的定量规模预测、符合产业特征的空间布局、契合企业规模的路网结构组织等内容, 尝试为医药园区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摘要:阐述了医药园区规划的一般经验, 以大同市医药工业园区规划为例, 探讨了专业型工业园区的规划方法与理念, 并对发展规模的定量计算方法和医药产业的空间组织及交通组织策略进行了分析, 以满足专业型工业园区的特殊需求。
【榆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X工业园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05-09
工业园区建设08-09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12-24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07-09
工业园区规划案例07-11
工业品牌建设08-27
工业园规划调研提纲05-16
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09-06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研究08-01
工业化建设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