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规划案例

2024-07-11

工业园区规划案例(通用8篇)

工业园区规划案例 篇1

辽宁铁岭工业园区规划案例

一、项目背景

辽宁铁岭工业园区是沈铁工业走廊的先导区,处在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内,与沈阳沈北新区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沈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地铁2号线纵贯园区,交通便捷。

产业规划 |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铁岭市地处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市之一,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南与沈阳、抚顺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邻。

该园区主要是依托了铁路的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新兴的煤电能源产业的优势,进行各个园区的分工与定位。懿路工业园定位为有色金属加工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腰堡工业园定位为机械制造业、凡河工业园定位为新型建材业、平顶工业园定位为冶金铸造业、横道静脉产业园定位为环保产业、镇西工业园定位为木制品加工业、阿吉工业园定位为锻造业。

二、项目意义

在新铁岭大铁岭建设的滚滚热潮中,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铁岭县工业园区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具备了承载国内外各类产业转移的能力,正在成为载体坚实、政策优惠、环境优美、服务优良、最宜创业的投资热土,成为了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园区的要素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承载力也更强。园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发展,引得各类企业纷纷“抢滩”入驻。2011年园区在建项目达到5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项目到位资金80亿元。

目前,该园区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金飞马制漆、永安铝镁合金、华夏重工、中利电缆二期、三和管桩、优力安制动器、博傲装备制造、海亮立体停车位等8个项目投资超5亿元,大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山东华夏、永安铝镁、博傲装备制造、优力安制动器、丹利消防器材、三和管桩二期、中利科技二期、路网科技等38个项目厂房、办公楼主体已完成,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建成。引进项目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新引进项目中,有色金属加工型项目13个、汽车零部件项目33个,主导产业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的90%,有力地促进了有色金属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同时,在扎实开展“三个一”服务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各项服务措施和方法,确保将各项服务落实到位。加强了“校企对接”工作,形成了畅通的校企互动渠道,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共为企业提供技术工人500余名;加强了“企企对接”,园区燃气、通讯、电视网络、公交等服务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企业投资、企业管理、企业受益;进一步筑牢了研发平台,与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提供研发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发改委、消防、建委、工商等相关部门行政收费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未来,该园区将更加重视符合产业定位项目的引进工作,并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真正为企业生产谋福利,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进而将铁岭打造成为一座新型的现代高科技城市。

产业规划 |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工业园区规划案例 篇2

关键词:分散,用地构成,城乡统筹

工业园区是一种人为规划的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规划的为了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目标的特殊的经济活动空间, 是区域开发政策的工具[1]。特殊的经济活动空间这一特性, 决定了不论集中或是分散布置的工业园区, 其经济、产业都具备着紧密的联系。

工业园区分散布置, 主要因为其工业发展现状的空间形态和可利用土地的地理分布。城市建设、规划先行, 通过对规划方法的研究和改善, 可从源头减少分散布局的工业园区对城市的影响。

1 分散布局的特点

红塔工业园区是一个典型的分散布局模式, 园区分散布置于玉溪市区周边, 呈“一园八片区”的结构。分散布局的工业园区本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先天不足, 并对邻近城市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1.1 距离和性质

以1小时出行圈的距离进行分类, 依据工业园区内各个工业片区与城市的距离, 可将其类型分为三类:城市内部型、城市边缘型、远离城市型。依据其距离类型和城市之间的生产、生活依赖关系, 可分为综合型和单一型。

1.2 功能单一

分散的各个工业片区很难吸引大量的常住人口, 更多的员工往返于主城和分散片区之间, 这也导致工业片区的功能主要以工业和办公为主, 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居住和商业片区。

1.3 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分散的各个工业片区占领了附近村庄的耕地、林地和水域, 但也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给农村富余的劳动力, 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1.4 对城市的影响

分散的工业园区为城市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上下班交通量增加。由于地形和交通的原因, 分散的各个工业片区不可避免的占据了城市的主导风向上风向, 或河流的上游, 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2 规划方法

分散的布局形成了更多单一性质的位于城市郊区的工业片区, 对城市和乡村均在交通、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但也为乡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带来了机遇。因此在其规划方法上, 应注重减少不良影响, 发挥机遇条件, 实现工业园区、城市、乡村共赢的局面。

红塔工业园区的八个片区距城市的距离、用地规模和现状工业的性质各不相同, 这也决定了其不同的规划特点。城市内部型包括红塔集团和高新片区, 均为综合型;城市边缘型包括北城、九龙、观音山、大营街、高仓和洛河片区, 均为单一型。

2.1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采用“完善综合, 分解单一”的方法, 减少单一功能的工业片区对城市造成的不良影响。

完善综合, 针对综合功能型工业片区, 完善其用地构成、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分解单一, 针对单一功能型工业片区, 采用分析、估算的方法, 估算就业人口, 制定合理的居住、商业用地比例, 增强该片区的吸引力, 增加常住人口, 降低和主城之间的联系。

2.2 用地构成

用地构成表明了功能定位的差别, 体现在综合型和单一型的差别。

综合型片区公共和商业设施用地比例较高, 达到14%以上, 而单一型片区均为8%以下;综合型片区工业用地比例较低, 为32%以下, 而单一型片区为44%至75%。

单一型片区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变大, 公共、商业和居住用地的比例均在变大。也有局部的单一片区, 因为用地面积太小, 其公共、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没有变大, 反而变小。

由此可见, 综合型的片区内部工业用地比例较低, 更多的用地提供给公共、商业、居住用地, 其不仅为该工业片区服务, 也为城市服务, 这种配比更能实现城市内部工业区的转型, 以及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

单一型片区内部布置居住用地, 约为5%至8%, 并配置3%以下的商业用地和5%左右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能够很好地“分解”园区单一的功能, 增强其综合性, 减弱与城区之间的联系, 并且不会造成非工业用地过多而浪费土地。

2.3 产业定位

对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或河流上游的片区进行梳理, 搬迁具有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的企业, 安排无污染的二类工业;依据用地和交通条件, 定位园区管理中心或仓储物流中心。按照片区现有产业的发展情况, 集中安排相近、类似产业用地, 形成小范围的聚集效应。

从多方面分析考虑的产业定位, 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 降低分散带来的交通压力, 并以局部的聚集效应形成各个片区的产业特色。

2.4 城乡统筹

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 实现工业园区、乡镇、城市三者在设施、信息、服务、资源和环境的共享, 以及城乡劳动力的科学转移, 并加强城乡产业的关联性, 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园区与城市统筹

园区整合城市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 结合园区发展必须的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设施网络, 并从教育、医疗、商务、餐饮、娱乐、体育等多个方面, 依托于城市及其周边的乡镇, 并促进其蓬勃发展, 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 既服务于城市和乡镇, 又服务于工业园区的城乡结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 园区与乡镇统筹

设施共享。在配置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同时, 充分考虑周边乡镇对于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卫等设施的需求, 扩大园区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 为园区及周边乡镇服务, 体现园区发展的带头作用, 为周边乡镇统筹发展建设良好基础, 也为城乡产业关联发展做好准备。

城镇化转移。工业园区可为周边乡镇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就业重点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实现乡镇的原地城镇化。

园区发展与城乡统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重点在园区建设之初, 就必须在整个区域范围内, 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保、用地规模、就业规模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工业园区、城市、乡镇的协调发展和布局, 统筹各类资源的空间分布,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以工业园区为动力的, 整个城市的统筹和协调发展。

3 结束语

分散布局的工业园区是面对现状用地条件和产业条件的必然选择, 他给城市和园区本身带来了诸多的先天不足, 但也创造了一些更好的发展条件, 怎样趋优避劣, 重点在于合适的规划方法。

采用合理的功能定位、用地构成、综合交通分配等方法, 可有效缓解由于分散布局而产生的功能单一、交通拥堵、生态影响等不良后果。合理而又相互关联的产业定位和城乡统筹, 能够有效发挥分散工业片区的局部聚集效应, 并带动周边乡镇的就地城镇化, 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 改善其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分散布局带来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工业4.0”精彩案例 篇3

作为工业4.0概念的提出者,德国也是第一个实践智能工厂的国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部城市安贝格的西门子工厂就是德国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合力研发全自动、基于互联网智能工厂的早期案例。占地10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员工仅有1000名,近干个制造单元仅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络,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力操作状态下进行挑选和组装。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安贝格工厂中,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约为15件,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达到100%。这样的智能工厂能够让产品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堪称智能工厂的典范。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数字化工厂概念:数字化工厂不是无人工厂,而是根据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投资成本的情况下,为人提供最佳支持。这一点在安贝格工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整個厂内甚至没有看到一台六轴机器人,但求所需,无求多余。目前安贝格工厂仍有1200多名员工,一条生产线仍然有6-8名操作工人,同时有30-40人的技术人员进行支撑,确保物料、设备、产品检验等工作。

持续改进的过程:安贝格工厂走到今天这样出色,是持续改进的结果,“质量第一”仍然是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历经25年,通过持续的改善,在员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能提高到原来的8倍,质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560百万出错率,下降到2014年的11.5百万出错率,质量水平达到了99.9989%。可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厂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产品、工艺进行持续的改进。

数字双胞胎概念:西门子认为安贝格工厂的成功是数字化的成功,将工艺的规划与工程化、生产系统的规划与工程化、仿真优化及验证全部实现数字化,并且能够达到实体与数字信息同步,达到设计、制造、调试信息一体化的联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变化,都能在整个环节上同步进行变更,强调的是集成的、统一的数据标准。

信息化系统与自动化装备的高度结合:安贝格工厂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率达到75%,但更为关键的是物流的自动化与信息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相匹配,真正达到了物流、信息流及仿真的完美统一。

模块化设计:缩短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周期,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目前安贝格工厂为全球6万多家客户提供产品,达到自接到订单,最短可达到一天之内为用户提供产品,生产组织形式真正高效、灵活。其中,模块化设计是其能够灵活组织生产的重要保证,模块化设计包含产品的设计,也包含了生产设备、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相对标准化的设计。

另外,安贝格工厂的生产现场布局也很有特点,在场内基本看不到地面排线等,据西门子的专家介绍,其排线系统与物流系统一样,都放在了一楼,地面上设了多个能源供应点,可以根据生产布局的需要随时灵活调整。

综上所述,数字化、模拟仿真、模块化及相对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基于自己产品的物料清单和工艺清单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与自动化的高度融合是德国实现“工业4.0”的重要因素。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持续的改进,并且不断地将BOM与BOP进行数字化后与自动化装备完美结合,才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的王道。

二、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

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2010年推出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该平台融合施耐德电气在电力、工业、建筑楼宇、数据中心和安防5个领域的独特技术和专业经验,为需要寻求多个业务领域提高能源效率的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EcoStruxure的承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首先,EcoStruxure是基于5个技术领域里有特定目的的应用的最全面组合,而这五个领域是解决能源方程所必需的。(1)电力:为设施、工厂提供完整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力分配。(2)数据中心:APC by Schneider Electric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备受赞誉的InfraStruxure架构,该架构采用了模块化的、可扩展的方法,不但可以优化关键电源和制冷服务,还可以改进重复建设导致的低效。(3)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关注灵活性、可扩展性、易使用性,面向最终用户及原始设备制造商需求提供自动化控制和管理控制平台。(4)建筑楼宇:管理解决方案关注降低安装和运营成本,并通过对温度、照明以及百叶窗等的实时控制来提高最终用户的舒适度。(5)安防:Pelco by SchneiderElectric提供的架构拥有行业领先的视频、门禁与安保技术,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计划外的停机而导致的成本和效率损失,并提供全面的风险分析。其次,EcoStruxure能够将以上五种技术整合在开放的、灵活的技术平台上,(该系统需要用到IP和网络服务),并能够连接特定应用,设置不同级别。

除了实现了对电力、工业、建筑楼宇、数据中心和安防5大领域的技术和专业经验的整合,EcoStruxure与其子系统更强调软件带来的灵活性。例如其为河北某钢铁集团执行的MES项目,施耐德电气为其10个厂区所有车间提供了统一的能源信息管理平台,可以采集80000个水、电、蒸汽数据,囊括1800个电表,100个MES用户。项目实施下来据估算该客户每吨钢的生产可节省100元的能源费用。同时,为客户提高了能源管理的可视化、可追溯及准确性。

此外,施耐德电气自2007年加入ODVA以来,工业以太网架构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一方面会继续保护已有的客户在ModbusTCP协议上的投资,同时延续和支持CIP技术的服务和协议,尤其是EthernetIP协议。以论坛上一个互操作的demo为例,可以看到施耐德电气的产品可以与其他品牌在整个系统中非常好地整合在一起。施耐德电气可以提供整个基于以太网架构的完整自动化方案,但是并不局限客户只可以采用施耐德电气的自动化产品,这样可以给用户更多的选择。

nlc202309081515

施耐德电气的发展方向是将以太网从信息和控制层面,向下延展到现场设备层面,比如和一些电气设备如变频器、马达保护单元、电能和其他能源介质的测量仪表和一些关键的资产和设备等。同时其核心控制器PAC系列也将实现从传统的封闭式背板总线技术向以开放以太网技术过渡,实现“一网到底”的梦想,向“以太网内置”跨越。

三、美国通用公司的“工业互联网”

由于制造业巨头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大大刺激了处于世界高端技术的领导地位的美国。所以,由通用公司倡导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在美国兴起。进而,AT&T、思科、通用电气、IBM和英特尔几家互联网巨头宣布成立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正式进入美国“工业4.0”时代。

美国通用公司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与德国的“工业4.0”类似,即將智能设备、人和数据连接起来,并以智能的方式利用这些交换的数据。在通用看来,打造一个工业互联网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智能机器,一是需要在机器上安装很多的传感器,传感器的功能是收集各种数据,能让企业了解和知道机器运行的状况。二是在收集到数据的基础上对机器进行控制,使机器的运行达到最优化。通用在这方面做了很大投资,安装大量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或让机器智能化。第二个要素就是对于所收集回来的数据保存与处理分析的能力。在通用所出产的大型燃气轮机上,安装在叶片上的一个传感器,一天所生成的数据就将达到500TB。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台燃气轮机有20个传感器,而这样的设备全球有12000台,其数据量会是怎样的规模?为打造存储和广义海量数据的能力,通用公司通过购买Pivotal公司10%股权的方式,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第三个要素则是数据人才方面,即培养大量的具有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具有很强的数学、统计、运营、研发实力的博士生,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2015年6月,通用电气向所有企业开放Predix操作系统,帮助各行业的企业创建和开发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在软件定义的时代下,Predix设备将可面向复杂的对象与庞大的数据,可确保传感器、监控、现场设备之间开放、安全地通信,并可实现基于云的管理与服务。Predix是一个软件平台,负责将各种工业资产设备和供应商相互连接并接入云端,并提供资产性能管理(APM)和运营优化服务。GE的APM系统每天共监控和分析来自1万亿设备资产上的1000万个传感器发回的5000万条数据,终极目标是帮助客户实现100%的无故障运行。

为了实现该理想,通用电气不断扩大其与英特尔和思科的合作关系,来不断加强机器、系统、工业网络设备之间的互联,不断实现不同设备制造商之间产品、设备的互通互联,使得更多设备通过Predix操作系统更容易地集成到他们现有的设施中去。思科和通用电气已经开发出一种Predix-ready思科工业路由器,外部经过强化处理,能够经受石油和燃气设施的恶劣环境考验。在网络连接性方面,GE还与软银、Verizon和沃达丰达成全球联盟,为工业互联网优化无线网络连接方案。GE还与AT&T合作通过AT&T的网络将火车、货轮和飞机引擎连入云端。

四、日本安川电机的工业机器人

日本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巨头主要有安川电机、不二越、发那科等,这几大公司堪称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基石,其中安川电机的工业机器人生产数量居世界第一,该公司的MOTOMAN工业机器人是日本首个全电动式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器制造等领域。安川的运动控制事业部通过丰富的Drive(驱动)、Motion(运动)、Controller(控制)产品组合,为从一般工业机械到高精度机床机械,提供高性能、高生产率的解决方案。其中,变频器占30%,伺服占70%。

安川电机成立于1915年,最初专业生产电动机。源于对电机产品的深入了解和“以独特的技术,为社会和公共事业做贡献”的理念,经过100多年的专注研究和发展,安川电机如今在多个领域都首屈一指。截至2011年,安川电机生产的变频器、交流伺服电机、机器人三项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均位于首位。

1977年安川电机运用独自的运动控制技术开发生产出了日本第一台全电气化的工业用机器人一莫托曼1号。此后,相继开发了焊接、装配、喷漆、搬运等各种各样的自动化作用机器人,并一直引领着全球产业用机器人市场。截至2014年,安川电机的工业机器人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30万台。不仅全球份额领先,在中国,安川电机同样以20%的高份额问鼎工业机器人领域名副其实的“状元”。

安川电机的足迹已遍布中国大地。作为第一个到中国设厂生产机器人的日本企业,安川电机甚至将首个海外机器人的生产基地设立在中国江苏省常州市。在上海,上海安川电动机器有限公司提供高品质的变频器和伺服电机,安川(中国)机器人有限公司则负责工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制造;在辽宁,安川电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并销售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在北京,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则负责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及服务……安川电机的各个事业,在中国的土壤上遍地开花。

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安川电机则无法保持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领导地位。安川电机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稳定提升,2011年为2005年的一倍左右;在机器人核心部件控制器方面,1979~2009年安川电机专利申请数量占比14%,仅次于发那科。作为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安川不断把用户需求融合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当中,公司秉承i3-Mechatronics,即Integrated(整合)、Intelligent(智能)、Innovated(创新)的企业理念,以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前沿运动控制技术活跃于全球工业领域的舞台,为超高速、超精密控制做出贡献。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篇4

为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准确把握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发展方向,进一步理清园区主导产业产品链和技术路线,为园区项目招商和项目准入审查提供指导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范围

新区区域和现代工业新城规划范围内的.重点工业园区。包括:铝硅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石化园区、经济开发区新区、视高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机械产业园区。

二、编制原则

按照《新区总体规划》、《现代工业新城总体规划》和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府发〔〕27号),突出“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以区县和园区为责任主体编制重点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三、编制任务

(一)新区区域。

1.视高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2.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3.成工业集中发展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二)现代工业新城。

1.经济开发区新区:生物医药产业。

2.化工产业园区:天然气化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

3.铝硅产业园区:光伏产业、有色金属产业。

4.成石化园区:油气化工产业。

5.机械产业园区:机械装备产业。

四、相关要求

(一)各产业园区管委会为规划编制的责任主体,成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经济开发区统一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东坡区政府负责机械产业园区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二)产业发展规划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各单位自行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三)20xx年9月30日前,各责任单位完成产业规划初稿编制,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统一组织评审。

(四)20xx年10月31日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专家对各重点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评审后报市政府审定。

五、经费保障

工业园区规划讲座综述 篇5

时间:2005.02.2

2地点:规划院评图室

主题:工业区详细规划

主讲:吴坚 总工程师(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

主持:周玉斌 副院长

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性强,具有高品质的综合设计能力,完成的著名项目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金山石化以及上海闵行开发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中的许多项目。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百强设计勘察单位之一,在上海市设计院综合实力评比中进入前五名之列。

总图设计

总图设计,属于传统的工程设计专业,起源于苏联时期的工程设计教育培训,全称为总图、运输和仓储设计专业。目前,国内主要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专业化的人才培养。

总图设计的第一步是立项前协助企业进行项目选址。选址是战略性决策,对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以美国通用落户中国为例,90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与美国通用签订合同时,曾就选址问题有很慎重的斟酌,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北京、长春、上海、广州、重庆等几个地区级城市进行区域选址,针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区位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认为上海在各方面都比较出色,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上海是全国著名的人才高地,对跨国公司、高素质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两大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沪形成积聚效应;紧接着的是上海地区的进一步详细选址,金桥和外高桥两大开发区竞争最为激烈,这两个开发区比较成熟,基础设施条件完备,产业服务政策以及税收政策比较有利,而外高桥保税区还有独天独厚的运输条件,对今后产品的出口贸易都很有帮助。经过一系列的项目比较,尤其是一些重要数据,包括我们对投资规模的一些计算,分别按照15w、30w、50w的生产工艺进行计算,对每年的企业运输量,水运、陆运量等完整的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经济效益值以及政治决策因素,最终将选址定于金桥开发区。由此可以看出,项目选址是项目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完成了选址程序以后,总图工作第二步即是总平面布置。布置是以总图、运输、仓储三方面为基本点对整个工业工厂企业的现状未来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其中决定总平面布置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工艺和生产纲领。首先要了解该企业产品自身的特点和生产工艺,是否要包括从原料生产到精艺加工的全套工艺,1还是只包含一个中间环节生产工艺,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其次就是产量,不同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总平面的布置、地块的大小以及配套设施布置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生产纲领和生产工艺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详细精确地进行总图设计。机电行业的每个项目都会有不同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生产纲领,项目经验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设计者要学会如何在制造业种类繁多的加工工艺中摸索并总结共性。以我们机电业的龙头制造业汽车制造为例,汽车制造有很多零部件以及配套产品的工艺,项目种类繁多,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纲领都是为整车厂服务的,但又不同于整车厂的加工工艺。比如整车制造最重要的是五大要素工艺——冲压、焊接、油漆、组装和发动机,如果对整个生产过程思路比较清晰,则对整车厂工业区的总平面设计布置就有了很明确的概念。由产品的生产工艺与纲领来确定厂区的总平面,是我们总图专业参与项目设计的第二步,也是比较复杂而关键的一步。厂区的规划有很多层面问题,所有问题都通过总图来解决也不是十分客观。

总图确定后,第三步就是将总图与其他多方面进行协调。其一,与建筑、给排水、暖通等公用专业的合作设计。这一工作要求设计人员在总图设计层面对这些公用专业有明确的概念与清晰的框架,总图设计需要整合所有的公用专业,因此除了要求总图专业设计人员自身在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必须对建筑结构、给排水、供电、暖通、锅炉等要有足够的了解,这有利于与公用专业的工程师有很好的沟通,加快整个项目的进程。其二,布置的时候要总体考虑几大生产要素、配套用房、公用服务设施与总图之间的协调。其三,要考虑整个厂区的运输、仓储与管线。所谓运输包括道路交通运输与生产管线运输。比如通用企业厂区,对空调系统设计要求很高,考虑到仪器、设备对灵敏度、精确度都有极高的标准,空调冷凝水管道最大的管径最大的达到2.2m,如此大的管径,其管线的布置走向就显得特别重要,处理得不当,对整个流水线都会有很大得影响。总图设计中,往往涉及到的管线种类有十几甚至数十种,对这些工业企业的生命线的设计处理也需要十分重视。

工业区开发与详细规划

工业园区是个很宏观的概念,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发建设各类工业园区。从最早的闵行开发区、漕河泾高新科技开发区、到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临港新城工业园区,纵观20多年的发展,上海的工业区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以上这些开发区都是以工业开发为主,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闵行开发区)创建于1983年,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西南部,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在此之前,国内没有类似的开发经验为借鉴,所以,当时机电院在进行该项目时,也是一边摸索一边进行的。1983年开发时成立中外合资的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闵联公司),采用企业化经营运作的方式,负责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在与政府共同开发过程中,我们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地块如何划分,规模容量怎么确定和控制,这个问题在如今看来是比较简单的,但由于在当时没有可以参照的行内规范,没有定性的标准。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又成为APEC国际

科技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984平方公里,综合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开发区前列。开发区位于上海市区的西南部,致力发展的高新技术有:微电子、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激光、生物工程、新材料及科技含量高的传统工业。该开发区的明确定位,使得我们在为其设计时概念比较清晰,可以有所参照。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区位条件非常好,西连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接外高桥保税区,南近张江高科技园区。以金桥路为界,金桥出口加工区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工业区,1998年4月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上海金桥现代科技园”。西部为生活区——金桥国际社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具备“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配套,其中包括“集中供热”和“卫星通讯”。同时区内的金融、贸易、商检、报关、仓储、运输、科研、咨询、零售、餐饮娱乐、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配套服务项目也已基本完善。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运作区域6.4平方公里。

随着政府开发定位的逐渐明朗,国内国外的经验不断积累,使得我们在操作工业区项目上也更得心应手,对设计流程以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开发操作也有了很好的拿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全国掀起了建设开发区、工业区的热潮,各级政府纷纷选择以这种形式来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甚至于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也投入其中,以下案例——京阪昆山工业园区就是其中之一。其开发业主是日本海归人士,定位十分明晰,针对日本经济滑坡不景气、中小型企业本土运营成本过高、经营惨淡的经济背景,并且目前中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低廉,中小型企业发展氛围良好,经济前景光明,因此在昆山建立4平方公里的以吸引日资中小型企业投资的专业化工业园区。通过良好的沟通,我们了解到类似于这样的中小型企业主要都是以包装、印刷、电子产品为主,人员配置精简,加工工艺并不完整,根据这些特点,这个园区采用的单位地块规模控制在2公顷左右,大型企业的地块则充分运用地块组合的灵活性。

以上是通过对上海开发区建设的简单了解,以及京阪开发区这个案例,探讨在工业区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些重点问题。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影响工业区规划的重要因素是国家政策,去年下半年,温家堡总理根据近年来各地为了招商引资将大量农业用地开发成为工业用地,但实际土地利用率低下的现象,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并在2005年初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因此,我认为,工业区规划首先宏观上要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园区产业发展定位中观上要符合地区产业经济导向;其次还要考虑整个地区的基础条件,交通(海陆空)、人力资源;再次,在满足了以上条件之后,还必须对政策与项目中所涉及的产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与定位,例如,仪征大众桑塔纳生产基地(5w/y)与奔驰MB100的生产基地(2w/y),我们在接触项目时,对甲方提出的生产纲领进行市场分析时发现,后者2w/y的生产纲领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并且偏差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市场分析结果也可以协助甲方完善并修订其建议书。这也同时要求我们对制造业的行业特殊性有足够的了解与积累,这样的经验使我们在操作一个项目时,对地块的规模、开发容量以及控制要素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以制造业的一些经验数据为例,1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大致需要120千瓦的用电量,这包括生产用电,照明用电还包括一部分通风、空调用电。根据上一层面控制性规划的控制指标,控制地块的大小以及公用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的容量,目前对土地的开发的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不仅有了上限控制,对其下限也有所要求,这主要是针对现今土地增值很快的市场趋势通过对下限的控制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一般来说,工业用地的开发容积率以0.6-0.7为好。

综上所述,工业区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对国家政策、市场定位的全面调查与分析、对工业行业长期的专业积累与业内经验等。

问题交流

问题一:对刚才提到的一些经验数据很感兴趣,比如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做到0.6-0.7比较好,但最新的国家文件规定容积率不低于0.8,按照这个要求,单层厂房的厂区规划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一些当地政府也反映,0.8的容积率标准在实际招商开发中也难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专家,您觉得在实际设计中,如何达到这个标准?

回答:在拥有完整加工工艺的加工型企业中,实际容积率都在0.6左右,很少有达到0.8。一方面很多加工设备难以在多层厂房中使用,另一方面,在上海的软土地地理条件下,如果要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它的屋面的楼层荷载只有300kg左右,依据这一数据,很多工业都不符合建造多层厂房的条件。但国家宏观的政策,面比较广,可能对标准厂房的厂区规划有所控制。因为标准厂房在各大工业区都普遍存在,但上海的各大工业区特点不一,比如闵行开发区,开发早,入驻企业类型繁多,而金桥开发区则大多是仓储类工业,以单层大型厂房为主,外高桥保税区的园区性质也难以建设标准厂房型的加工工业。另外,现代工业联合厂房成为一种趋势,即将完整的加工工艺安置在一个巨大空间内,节省企业内部操作交通,便于一体化操作。因此,我觉得国家建立0.8的容积率标准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具体控制参数。

问题二:设施容量的预测有无国家统一标准或国家规范?

回答:国家规范暂时没有,但国家机电工业部即原先的北京设计总部物流协会,90年代初有相关的业内规范标准,针对工厂运输、工厂总平面、工厂仓储的一些经验数据标准。这些经验数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亟待改进与修订。

问题三:地块划分问题,除了河流等地貌条件,有无划分原则,对不同性质的工业有没有特殊的要素?

回答:工业园区定性后,除了运用原有的地貌条件、基础条件,习惯用长宽比3:2来划分(黄金分割率)。因为实践证明,工业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最终要以满足生产要求为基本目标,由于生产设备主要以满足线状,长方形更适宜用作生产空间,更有利于生产工艺流水线的布局。

问题四:联合厂房目前的规模?

回答:以通用汽车厂为例,目前其发动机联合厂房规模最大,达到60000平方米。联合厂房有利于加快企业的生产节拍gph,目前,一般来说,每个联合厂房配有多个运输装卸泊位,对运输装卸要求很高,将生产线的的限制条件风险转嫁于零部件供应商。

问题五:请您谈谈标准厂房。

回答:标准厂房的规模也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以上海开发区的发展为例:

闵行:由于其开发早,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标准厂房的建设经验也是在不断摸索与积累中,园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标准厂房一般采用以9m为柱距,w=27/18m,54m

金桥:目前金桥规模最大的标准厂房有30000平方米,主要为运输仓储物流中心的概念服务。

漕河泾: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功能突出,其标准厂房更是不同于一般概念,更类似于办公建筑,大多是高层建筑。

以上介绍了各个开发区标准厂房的个性,他们之间也有共性。标准厂房都具有招商引资的用途,在园区内建设规模比较大,可以积聚开发区的人气。另外标准厂房的规模还与政府的开发成本相关。

问题六:工业区内部道路红线有什么特殊要求?通常如何设置?

回答:工业区内的道路等级可以相对城市道路等级有所降低,一般工业园区道路空旷,如果按照城市道路等级设置对土地资源有所浪费,次干道一般采用21m红线宽度。道路板块一般采用3.5m的标准模块,这样可以满足工矿企业大型运输车辆的行车要求。道路建设的开发成本一般为180元/m2,一般占总开发成本的20%。

问题七:请您谈谈工业区的仓储规划

回答:现在有个新兴行业——第三方物流,为企业提供仓储运输服务。企业开发商对成本的控制是十分谨慎的,提出了精艺生产,力求做到零仓储一物流。目前的惯用手法是在地块开发时需要对各行业进行整合,集中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

静脉产业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篇6

摘要:为应对资源和能源短缺的危机,借助两型社会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契机,同时搭上区域发展与城市建设加速的快车,发展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的大趋势,但静脉产业园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遇上经济上、技术上、机制上等方面的困境。以辽宁省的辽中县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为例,从辽中静脉产业园的基本建设条件及建设目标出发,分别从产业、空间、支撑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发展策略,破除静脉产业园建设存在的困境,来保障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运作的顺利进行,产生真正的园区效应。关键词:静脉产业

生态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

1静脉产业相关概念

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动力

2.1 两型社会建设、低碳城市策略实行的需求

据两型社会要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实现社会的产业环境化,以资源投入最小和新能源取代,而非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来提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实现社会的环境产业化,实现废弃物利用最大化和耗资污染最小化目标。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能将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再将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同时在这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这恰契合低碳城市建设中减少碳排放的策略和两型社会建设对资源环境的要求。

2.2 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对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后的需求

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将是空前的,迫切需要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依据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突破了原有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保证在既可以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3 区域振兴策略、城市建设扩展对静脉产业园的推进

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意见》,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支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沈阳近海经济区作为沈西工业走廊腾飞的龙头和沈阳全面振兴的引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向复合型功能区过渡,而相对于以往单纯的生产功能也提出了升级的要求,需要逐步引进高附加值的研发、物流、环保、创意产业等。

东北振兴政策和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发展都对以资源再生及再生资源加工为主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困境 3.1 经济上的困境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存在公共物品属性,属于城市环境经济,不具备消费竞争性,企业开发商的趋利性,会导致商业上的开发不足。若没有政府在适当的制度上加以控制和引导,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自动利用环境资源的纳什均衡,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低效率。同时正因为环境经济需要政府的进入,也导致了静脉产业区的外部经济存在,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循环企业的开工不足,产量下降的情况。3.2 技术上困境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需要科技投入,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能组织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而从我国的静脉产业来看,总体技术能力较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低,静脉产业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同时在循环回收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技术也还不强,成为静脉产业园在我国的瓶颈。3.3 机制上的缺陷

静脉产业作为将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需要大区域内“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但目前静脉产业没有主管单位,整个环保产业也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但环保产业协会缺乏行政上的监管权,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和管制,造成环保产业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整个循环过程较难形成。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造成静脉产业园困境的另一原因。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另一方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如有关部门指定产品准入、虚假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辽中县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案例 4.1辽中静脉产业园概况 4.1.1地理位置

辽中县静脉产业园区位于辽中县东31公里处,距离沈阳38公里,是沈西工业走廊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大道从用地范围内东西穿过,分别连接沈阳与辽中,是两地之间重要的交通走廊,西侧为杨黄公路穿过。4.1.2园区现状综合条件 4.1.2.1区位的优越性

园区位于铁西工业区与辽中近海经济区中间处,属于沈西工业走廊辽中段。位于东北亚及环渤海湾地区经济区、沈西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区,近邻沈阳老工业基地,区位优势显著。4.1.2.2交通的便利性

秦沈高速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和沈盘公路贯穿全境,全长46公里的沈西产业开发大道横贯东西,沈阳地铁西线直达经济区。此外,地铁一号线向西延伸,和沈西工业走廊新铁西区段相连,随着新三环线的建设,将直接拉近沈西工业走廊与桃仙国际机场的距离,提高交通效率。4.1.2.3资源的保障性

沈西工业走廊区域内,土地已基本完成征用、整理或已按规定控制,土地资源供给充裕,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浑河、蒲河两条河流穿越境内,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东北电网可提供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1.2.4环境的孤立性

园区处于铁西工业区与近海经济区东西辐射的中间位置,园区周边建设现状单一,基本以农田等自然资源为主,其他公共设施配套不健全,因此,园区必须依靠自身配套,服务于园区。

4.2辽中静脉产业园的发展定位

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题,重点发展以工业固体废旧产品拆解、加工的综合再利用,橡胶和塑料再生产品的再制造产业,和以化工资源再生为原料的新型化工产业,以及纸业再生的再制造产业,物流配套为主的物流产业及环保设备生产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将辽中静脉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为产业集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家级示范基地。4.3 辽中静脉产业园的发展策略 4.3.1 产业策略

依据静脉产业园区的发展优势,考虑到比较优势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区域分工和协作原则、生态化原则,选择以工业固体废旧产品拆解、加工、综合再利用,橡胶和塑料再生产品的制造,化工原料的再生以及再生纸业的生产,物流配套产业及环保设备生产为主的产业。

产业在整个静脉园区内形成整个的产业链的循环,推动产业之间资源的交互作用和能源循环间的相互作用,使产业链的顺利流畅运转。首先,各类废品通过城市收集运输到辽中的静脉产业园,通过分类经各园区各自的拆解和处理回收,得到各类的初级回收产品,初级产品可在通过深加工处理成产品,实现资源再生和将再生资源的再加工。

在整个静脉产业循环的过程中,特别在拆解、分解处理时会产出噪声、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因此,在整个循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这些污染物的处理,防止静脉产业运转过程的再污染。同时,可应用中水技术,对污染物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工业使用的要求,使之循环利用对减少水资源的浪费。4.3.2空间策略

依据现状用地情况,通过适当的用地整合,在强调可操作性强的基础上,遵循静脉产业循环的上下游接近,产业用料接近、废物处理接近及交通便利、绿化防护良好、对周边的污染影响少的原则,同时注重空间景观形象,规划一个突出环保特色的现代化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其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核、两轴、七组团”的规划结构。

一核:是指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位于开发大道与二十九街交叉口处,由主干道和产业区的其他部分相联系,将承担整个园区的商业、金融、教育、培训、行政管理等职能。

两轴:以开发大道为依托的发展主轴,即园区对外的形象展示轴;以二十九街为依托的发展次轴,即园区的产业发展轴。

七组团:根据产业性质的不同而分成的七个部分:用地西北部的再生纸业组团,位于用地的下风向,减少污染;化工原料再生组团,紧邻再生纸业组团南侧;工业固废处理组团,位于用地东北部;橡胶和塑料再生产业组团;可利用废物拆解加工组团,紧邻开发大道北侧;物流配套产业组团;环保设备产业组团。4.3.3支撑体系策略 4.3.3.1科技支撑体系

静脉产业的发展运行需要多学科集成、融合和交叉,科技进步对静脉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构建静脉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引导科技力量参与静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的再资源化技术,为静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4.3.3.2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立法先行,依法推动静脉产业的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应注意各法律之间相互的配套性和可行性;应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地方实际,尽快出台适用的地方性法规。4.3.3.3政策支撑

出台鼓励静脉产业发展的政策,尽快制定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静脉产业。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收费政策、征税政策、规模经济政策等,如在税收方面除给予静脉产业企业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外,还应由产生废弃物的企业给回收废弃企业一定的补偿,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基金制度。在金融政策方面,重点是投融资的政策。各级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设立银行专项信贷资金,对静脉产业企业改进工艺、降低能耗、消除污染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给予提供低息贷款和部分资金的扶持,为发展静脉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企业向前发展注入动力。

4.3.3.4市场条件支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对静脉产业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静脉产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在现阶段,静脉产业管理的重点是规范静脉产业市场。主要是通过制定静脉产业市场管理规章,建立静脉产业市场行为规范,确立静脉产业市场运作的基本准则,完善和强化静脉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使静脉产业市场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5 结语

谈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篇7

关键词: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思路

工业园区作为我市重要的招商引资平台,但在建设园区的同时暴露出环保问题,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生态工业园区已大势所趋,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如何合理开发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生态布局同产业格局相和谐,成为我们当今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出发点。本文就是在分析鹤岗工业园区景观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原理,提出适合鹤岗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可行性办法。

1 鹤岗工业园区

1.1 鹤岗工业园区现状

鹤岗市域内的产业结构组成相对简单,煤炭采掘业为鹤岗市地区的主导产业;非煤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工农区、南山区,非煤产业用地不集中,技术落后,总体来说产业结构相对简单。在大规模建设园区时,往往忽视了园区的景观建设。

1.2 鹤岗工业园区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1)景观过于孤立,缺乏联系。

在鹤岗市区内的工业园区,景观绿化大都是在我们所说的边角料的位置,各个景观之间没有联系,缺乏连贯性的景观让人感受不到园区的整体。

2)缺乏人性的景观设计。

在鹤岗的工业园区内经常采用铁栅栏与外界分割,这种生硬的隔离给人一种生人勿进的感觉,应该在工业区的规划中多加入人的考虑,创造宜人的工作环境。

3)忽视生态绿化,脱离自然。

更多的园区打着生态园区的口号却脱离了生态,不能抹杀本身的地形地貌,很多为了美观就将草地上挖出人工湖,这样非但没有增加园区的美观,反而影响了本身的生态系统,更加不利于地区景观的发展。

4)园区景观小品缺少新意。

很多园区内的小品都是大批量的生产,缺乏对鹤岗本身文化的考虑,一味的抄袭展现不出鹤岗的特色。

2 鹤岗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

我市为了解决工业园区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采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办法,对重点工业园区进行重新规划,创造宜人,宜业的工作环境。

2.1 景观生态规划含义

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且适于人类居住。

2.2 鹤岗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思想

规划的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人与自然空间环境、社会空间环境有机融合,适当保留基地内的林、田、湖等环境资源,建设美观、独特、实用的城市景观体系,突出基地内工业景观特色,将工业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延续鹤岗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彰显鹤岗市的景观风貌。

主要规划思想如下:

1)借山借水,融合自然。

合理利用园区内的地形地貌,充分挖掘山体景观的潜力,建设滨河绿道,园区的建设不能破坏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的共处状态。

2)人文历史同自然生态相结合。

以“中俄界江之都、龙江文明之源、生态人文鹤岗”为主题,建设出带有鹤岗自身特色的工业园区。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重点控制中心、次中心片区景观特色,自然景观廊道与现代科技景观廊道,同时做好各类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做到景观改造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2.3 鹤岗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结构

通过路网、河流划分的各功能用地之间的相对关系,景观生态规划将以“一心,两带,六大斑块”的规划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如图1所示。

一心指的是结合鹤立河中心绿地景观做的科研展示活动广场空间。

两带指结合大鹤立河建设的滨水绿地南北景观带和结合公服、科研的展示东西景观带。

六大斑块指的是由广场,四块高密度生产区,金融科研区组成的生态型景观。

2.4 鹤岗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思路

鹤岗工业园区综合了发电,钢铁,煤炭工业,这样解决了工业区分散的问题,将污染集中处理,以建设生态型煤炭精深加工园区作为首要目标。

规划时首次将景观生态规划加入到工业区的规划中,园区内有大鹤立河南北向穿过,大鹤立河西部地势偏高且不平整,大鹤立河东部地势平整,顺应自然地势的考虑,将公共设施用地、对地形要求较高的工业用地应相对集中布置在东部,一些用地规模较大的工业项目及相应的仓储项目布置在园区东部。

2.4.1 规划景观生态分区

1)自然特色风貌区。

以大鹤立河作为滨水景观区,结合公共绿地形成一个小的生态循环系统,使处于园区的人们找到归属感,利于激发工作激情,是工业园区内生态环境的基础,同时也为调节工业区的微气候起重要作用。

2)公共服务风貌区。

分两处集中布置,一处为园区公建中心,位于园区主入口处,主要规划为园区管理中心、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等;另一处为园区中部结合生态公园规划的科技研发中心。并通过绿地,滨水区和水体做了一处大型广场,通过空间轴线与节点控制等方法形成完整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景观风貌,为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3)工业特色风貌区。

按工业类型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综合配套,各类型工业之间不交叉干扰的情况下,遵循循环经济原则,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融合鹤岗特有的矿山文化,通过景观小品展现出鹤岗的特色风貌,注意控制工业区内临干道和临水体的厂房建筑形象,并适当通过厂区绿地形成区域内的交往空间。

2.4.2 设计景观廊道

1)自然景观廊道。沿着大鹤立河走向形成滨水的景观廊道,自然水域同公共绿地相结合,成为工业区的亮点所在,大鹤立河整体穿过园区,创造出宜人宜业的环境。在园区的外围也有具有防护作用的绿廊,使园区生态系统同城市生态系统相贯通。2)道路景观廊道。以主干道和两侧布置的50 m绿地为主,通过植物的搭配,吸收汽车的尾气,道路两旁现代风格的建筑,结合绿地系统,形成尺度合宜的城市空间,虽然是工业区,但给人亲切感与归属感。

2.4.3 布置景观节点

1)中心节点。园区中心配置一个广场,配有供给人们健身娱乐的设施,并且树立起展示我们鹤岗垦荒文化的垦荒牛雕塑,以展示高新工业和人文特色为主,形成具有人文特色的展示服务空间。2)门户节点。作为进出工业园区的重要节点,鹤岗以鹤闻名,抽象鹤的形象,提取元素以大尺度做成展示鹤岗园区的门户节点(见图2)。3)绿地节点。由公共绿地结合水体形成的两个绿地景观节点,在企业园区内也配有小型的景观绿化节点,与中心节点通过廊道形成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

鹤岗工业园区为日后鹤岗市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表率作用,也是首次将景观生态规划纳入到工业区规划当中,对鹤岗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通过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鹤岗工业园区环境得到了改善,园区内景观生态的规划不是在限制各个行业的发展,而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鹤岗工业园区正向综合化、规模大型化方向发展。

工业园区规划案例 篇8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资源节约

工业园区规划是一种经济活动,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要遵循其内在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规律,减少污染物的输出是通过园区经济系统循环流动实现的,能够使业园区内减少污染物的产出,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经济也随之稳步增长,实现了园区规划与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而在工业园区中,其规划要能够体现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园区内各项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并能够减少能源的排放是园区规划的目标。本文主要以吉林经济开发区为例,探讨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规划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工业园区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一、工业园区基本状况以及主导产业

(一)工业园基本概述

吉林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位于丘陵与松花江河谷流域的交界地带,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物产资源丰富,周边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生态资源。该地区经济开发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资源开发的加深,导致当地经济总量逐年降低,工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并且企业之前的联系不是非常强,整个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地区优势,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确定为化工实例雄厚的吉化集团,以及借助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产业,该地区是产量大省,玉米产量是非常丰富的,为此,玉米的深加工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通过结合上面的主导产业以及地区优势,将工业基础较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生物制品产业、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规划

可以将市场前景好、地区优势强、科技水平高、产业關联较强的产业之间构建出发展的链核,通过这种链核使企业间的技术、资本得以互补,并实现产业延伸,彼此相关,层次分明的运作发展。通过构建这种园区发展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合地区资源优势,形成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产业

鉴于该地区农产品储量丰富,进一步扩展食品产业的规模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对农产业进行深加工以后能够使粮油产业、水果蔬菜、肉类、发酵产业间形成一个系统的食品产业系列。在玉米深加工基础上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利用物理、化学等手段发展相关产业,比如,该地区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改变淀粉特性,发展出了聚乳酸-PLA新产品,是淀粉深加工的成果。

此外,可以增加特用玉米的开发,在园区内种植和培育能够使玉米营养含量更高,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改善人民的营养供给,提高畜牧业的发展,从循环经济角度来说,加大对这些特用玉米的培育和加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原料的消耗,提供了资源转换的效率。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并且依托于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汽车零部件已经由单个零部件转化为了系统性的采购。其产业系统的设计和采购全部都转移到供应商负责,并且能够使零部件生产的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程序得以简化。并且零部件供应商拥有非常强的实力,为车间生产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三)生物制品产业

吉林地区物产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此,可以在园区中加大生物制品的生产,毒株的生产种类非常多,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发功能更强、毒性更持久的细胞适应性毒株。因为MD、IBD等毒株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很少有疫苗能够抵抗该毒株的侵袭,为此,研发多种疫苗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一些新的病原体、抗原体的致病性非常强,这同时也是开发的基础和起始点。但企业也要对未来疫苗试剂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从而尽早的进行研究。

(四)园区关联产业设计和规划

开发区较为封闭,并且周围是面积较大的农田,为此,在园区内可以生产作物有机肥料,可以将其当成园区生产的原料,利用农业优势发展养殖场,可以为蒙牛、伊利等企业提供原料产品,促进园区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此外,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对食品生产有机废物进行深加工,发展无公害的生物菌项目。

在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规划基础上可以明确各个方面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借助化工配套设施,在园区周边远离农业生产的地方发展汽车化工产品,以中间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向四周汽车生产加工扩散,实现内外联合规划,建立起产业联合形式的网络,使整个园区朝横向和纵向闭合方向发展。

结语

本文以吉林工业园区为例对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和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体现了要想使工业园区的规划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开发当地的特色产业,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园区持续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严己,陈凌云.大区域视野下的镇级工业小区转型发展与规划思考——以上海浦东空港工业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z2):75-79.

[2]郭琪,陈阳,章晶等.转型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探索——以景德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29(5):23-28.

[3]张杰,王烨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瓶颈的制度解析——兼论苏锡常地区工业园区规划的制度创新[J].规划师,2011(9):9-14.

[4]史玉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型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以上海莘庄工业区西区为例[J].规划师,2012,28(z1):10-14.

上一篇:传统文化元素下一篇:标准个人简历表格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