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

2024-05-22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精选9篇)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 篇1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未来电力工业发展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沈石

日前,国家计委公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该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五”能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制定了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行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加快体制改革,重点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水电,优化火电结构,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本文试从我国未来能源的发展,和其他能源工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来分析,为什么我国电力工业制定这样的发展规划。

1、能源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决定电力体制改革只会加快。

我国能源工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是我国目前能源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煤炭工业已将九十四个原国有重点煤矿以及企事业单位全部下放地方政府管理。煤价基本放开,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全面进入了市场。国有重点煤矿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国有煤炭企业关闭破产工作也开始实施。石油天然气工业重组了石油、石化两大公司,实行勘探开发、加工利用、内外贸一体化,两大公司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进行分离,并成功地在海外上市。原油、成品油价格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行业市场化程度,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是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方向。作为能源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业,在我国其他能源工业体制改革,已经起步的情况下,为电力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十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必然加快电力体制创新步伐,而不会放慢。

2、能源工业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加强电网建设

随着我国能源供求总量矛盾的缓和,能源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成为制约能源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煤炭工业采掘能力很大,但洗选、型煤、配煤和水煤浆等发展缓慢。石油工业新增可采储量无法满足产量增长的需要,储采比下降。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较快,但下游市场开发缓慢,生产及输送管道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电力工业发电、输电和配电结构矛盾突出,高压输电网发展滞后于电源建设,导致网架结构弱、输电能力不足、运行可靠性低;城乡配电网建设滞后,制约了生产用电的合理增长,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火电无序发展,火电设备单机容量过小,造成能源效率低下。

能源工业发展到目前新的阶段,客观上要求电力工业加强电网的建设。该规划提出,“十五”期间,要在继续安排好农网城网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展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建设北、中、南三个输电通道,形成“西电东送”的基本格局;二是重点发展跨省、跨地区输电线路,积极推进区域电网互联和全国联网进程,初步完成不同来水特点流域电网之间、不同峰谷时段电网之间的联系,实现电量补偿调度,装机互为备用,提高供电质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三是加强区域内主干电网建设;四是同步建设电网二次系统。

3、能源结构矛盾和我国的资源秉性决定必须大力发展水电

我国由于长期能源紧张的历史状况,造成了能源工业发展“重能力增长,忽视质量结构优化”的倾向。能源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供应不足,成为目前我国能源工业的主要矛盾之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

199076.2%19.0%2.0%4.8%

200061.03%20.9%3.3%9.64%

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过高,特别是煤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的比例过大;石油受资源条件限制,近年来产量徘徊不前,国内供需缺口越来越大,1993年起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

口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过低;水电开发程度低,只有18.5%,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该规划提出,将在水能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根据西部大开发和电源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先安排调节性能好、水能指标优越的大中型水电站和流域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在电网供电能力不足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小型水电站;在水能资源缺乏、电网调峰困难的地区安排一些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

4、能源结构矛盾要求优化火电结构

我国是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燃煤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素质的提高,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为保持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火电结构调整必然会受到高度重视。按照规划,“十五”期间,在发电环节,水电、气电、核电和洁净煤发电等清洁电力在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31%,比“九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火电装机中,完成对超期服役,特别是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凝汽常规燃煤、燃油机组的关停工作,争取“十五”期间完成1420万千瓦的关停目标,使3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8%,提高到“十五”末的50%左右,使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从2000年的394克标准煤,减少到2005年的380克标准煤。同时,在城市推广“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和热电煤气三联供。在北京、上海和成都等有条件的城市开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试点,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

5、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发展核电和新能源

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

按照规划,“十五”期间,将在核电国产化的前提下,适度适时发展核电。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在资源条件好、具备并网条件的地区,发展大型并网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努力实现风电设备国产化并形成产业。为解决农村用电问题,“十五”期间将加快农村能源商品化进程,在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风柴蓄独立供电系统和生物质能转化、地热、小水电、薪炭林等。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 篇2

“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包括节能减排的规划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就是控制能源总量, 抑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第二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第三是积极推进改革, 实现和谐和可持续能源发展;第四是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保障能源供应。

第一,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这个最大有3个特点:总量大、份额大、而且在继续增长中。同时, 我们也是进口大国。第二个背景是, 金砖五国中,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也比其他4个国家, 主要是其他3个国家份额大很多。金砖国家中的印度、巴西都是快速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占到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9%点多, 在发展中大国里占的比例遥遥领先。这样, 在整个国际能源市场和整个国际能源发展中, 如果我们不控制能源需求总量, 就会带来更多的碰撞, 我们的“走出去”、保障资源供应, 等等, 都没办法实现。同时, 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不控制的话, 有可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总量超过100亿吨, 我们也就成了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所以,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变成了“十二五”期间能源发展的一个主线。

关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落实细化方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我们的研究, 实际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第一是要控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高耗能产业按照我们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035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 或者工业化率达到一定比率, 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发展的目标来讲, 高耗能产业还是要进一步增长, 而且总量要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但是, 今后要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 同时对它的总体规模进行控制。第二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主要是提高能源效率, 减低单位GDP的能耗。比如说工业部门、建筑、交通, 等等, 要降低单位能耗, 提高能源效率。第三要加强管理。要控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 加强对耗能产业的管理, 对用能单位的管理、对生活方式等的管理。现在, 控制能源总量有几种方案:一是按照“十一五”节能减排的办法, 把能源消费总量分配到各个省, 试行总量控制。但这有点难办, 同时也涉及到标准问题, 即按照气候标准、GDP标准、发展权等标准的确定问题。第二是基本依托市场机制, 采取宏观综合调控措施。比如用控制总能耗、控制高耗能工业等间接手段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当然最终的办法还没出来, 我们现在正在积极跟踪研究。我的看法是这几个方面都要结合起来。所以,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就带来了几个问题:第一就是我们要对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前景要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 如果不限制发展, 就会越来越被动;第二就是要抓紧真正地把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使节能减排真正取得实效, 而不是像“十一五”末采取短时间的拉闸限电。

第二,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实际上就是要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这也是从气候变化, 从我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态势来看的。国家能源局提出, 要控制煤炭的使用量、生产量。因为煤炭年产量已经33亿吨了, 再增长就可能达到将近40亿吨, 这就达到了全国环境容量的上限。要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 同时又要发展。根据各种预测, 在今后10-20年, 我国的能源消费还是要增长的。所以, 今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能源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什么地方, 一是要应对气候变化, 实现高碳能源尽可能的低碳化应用。但是这种低碳化应用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煤炭变成气或者油, 仍是要进行大量排放的, 这种转变是不容易的。二是要从现在开始, 使能源供应中间增量部分更多地依赖清洁能源, 特别是非化石能源。这要作为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从整个欧洲来讲, 欧洲现在每年新增的电力需求都是靠天然气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来满足的, 几乎已经不增加煤电了。大家最近也都看到, 像德国, 它把核电要逐步地关闭了, 就是要去核化。核电关闭了以后, 就需要可再生能源来承担。日本经过这次大地震以后, 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这也有难度, 不是短时间就能办到的, 但也反映出一种民意和动向。所以, 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使我们的增量更多地依靠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来满足, 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十一五”末, 国家领导对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都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指示, 同时, 十七大报告里也写明, 十八大肯定也要把这些内容进一步地提出来。

第三, “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进改革, 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现在中国能源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矛盾, 像煤电的矛盾、国有企业发展与民营企业发展之间政策上的矛盾、资源上的矛盾, 等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如果不推进改革, “十二五”的能源发展就不能够走出困境。所以“十二五”期间肯定要进一步推进改革。那么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加大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对垄断行业的改革现在已经提上日程, 中央文件也有所表述。但对垄断的改革, 社会上、产业界、包括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认识。我的看法是, 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在能减少垄断的领域减少垄断, 引入竞争;另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对应有的、必须要垄断的行业进行更加透明、更加科学的监管, 使它适应社会民主化的发展进程。比如说我们的石油公司, 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把石油、天然气引进到国内, 这保证了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 保证国家长期的能源供应, 就像内蒙古在国家能源发展中的作用一样, 带有战略性, 是有巨大贡献的。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天然气距离很远, 进来以后价格高, 面临着售价的问题。价格不提高, 进口公司就要亏损;价格提高以后, 老百姓就感觉承受不了。同时, 这也同目前国家发展民生是不和谐的。国有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 利用政策的背景, 把高价格强加给消费者, 消费者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现在的发展和消费背景。我们叫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这是民主发展的最新形式。要是不改革的话, 必然会发生碰撞。第二, 要改变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 逐步提高或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值。我们节能减排也罢, 发展低碳经济也罢, 最终都要通过市场手段, 通过价值的信号。如果产品的价格很低, 浪费就很严重。但是, 提价也面临民生的问题。所以“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价格, 当然也包括资源税费的改革, 等等, 这些就是为了体现和谐的发展。资源地, 如内蒙古, 就是给国家提供能源资源, 所以应该得到更多的税务分成、更多的利益。另外, 要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资源的生产地、资源富集地, 通过推进改革, 使产业有更多的发展后劲。比如, 山西的煤炭就是要改变“有水快流”变成“细水长流”。不要短时期间挖太多的煤, 可以少一点, 细水长流, 这样价格也能体现出来。

第四, 全面加强国内合作, 保障能源安全。现在我们的能源市场已经与世界的能源市场融为一体, 高楼价冲击着各个国家, 也冲击着我国。今年上半年, 各个国家进行密切的磋商, 这就说明能源合作非常广泛。所以, 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的能源合作要进一步地加强。尤其是在清洁能源领域、非化石能源领域、能源的技术发展领域, 这些方面国际合作加强的趋势非常强烈。一方面是我国的需求。现在很多国家都进入了中国, 比如欧盟、美国, 他们首先在清洁能源领域放宽接受和谈, 希望在这些方面加强合作。同时, 从我国来讲, 我们也要进一步“走出去”, 要改变、丰富和完善我们“走出去”的战略。要向非洲国家包括中欧的产油国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尤其是全面的能源方面的合作。

二、对内蒙古能源发展的建议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 篇3

关键词:三峡水电站;发电效益

2003年6月,三峡工程正式蓄水。从此,一个千万年流淌的河流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水利枢纽正渐渐把“高峡出平湖的”从蓝图变为现实。它具有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等多种功能;能有效地控制长江中下游宣泄的洪水,它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船闸和升船机,可以大大改善长江的航运能力,随着26台发电机组装投产,它还将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从电力效应看,三峡水电站规模巨大,装机总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位居世界第一,相当于建了10座大亚湾核电站,可“照亮”半个中国。加上地理位置适中,将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电效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巨大的发电效益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支持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的发展。三峡电站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起着承东启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加快“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中东部地区提供其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为中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平均年发电量相当于建设13座140万千瓦级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发电效益十分可观。一天发电量相当于湖北全省两天的用电量。兴建三峡工程对解决21世纪初期一段时间内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用电增长的需要,缓解这些地方电力不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对促进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有利于全国电力联网。三峡电站供电范围非常广泛。以直线距离1000公里为半径,全国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西藏、海南、台湾7省区外,其余地区的主要城市和工业基地都在这个范围内。三峡电站将华中、华东地区的火电站群和水电站群相结合,有力地解决了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迅速增长的供电需要,实现了水火电互补,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三峡水电站全部投入后,可以把华中、华东、西南电网联成跨区域的大型电力系统,可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仅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就可取得300万千瓦-400万千瓦的错峰效益,从而具备了北联华北、西北,南联华南,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组成全国联合电力系统的条件。供应充足的三峡水电让这些地区的百姓生产、生活更方便,拉闸限电时间大大缩短。以三峡为龙头的大规模开发西南水电将不仅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而且将会改变全国电力格局,成为我国未来电力的神经中枢,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能源平衡与优化配置。

第三,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三峡水电站若电价暂按0.18-0.21元(每千瓦时)计算,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81亿元-219亿元,除可偿还贷款本息外,还可以向国家缴纳大量所得税。随着三峡蓄水、通航和发电三大目标的实现,三峡工程进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到2009年全部建成时,其直接发电收益可达570亿元,将为三峡工程滚动开发长江水能富矿奠定雄厚的基础。

第四,具有显著的增值效应。按华中、华东地区1990年每千瓦时电创造工农业产值6元计算,三峡水电站每年可以国家增加工农业产值6218亿元提供电力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给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带动了库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开工10年使库区财政收入增加了1.83倍。通过合作、合资、兼并、技术改造等方式,合理开发库区资源,培育和发展了库区新的经济支柱。

第五,具有重大的环境效益。中国是水电资源丰富的国家,水电发展速度虽名列世界第一,但比重一直偏低。水电的重要优点是在生产电力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环境污染,而火电生产过程中由于燃煤往往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和废水、废渣,是产生酸雨、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水电是最洁净的能源,清洁、价廉、可再生,水既可以代煤,又可从代油,提高水电比重可减少煤油消耗,是对生态环境最大的改善和保护。

三峡工程就发电量而言,不仅相当于20世纪后十年年平均发电量的48%,而且相当于每年减少原煤消耗5000万吨,减少形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亿吨以上,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100万吨-200万吨,并减少大量的烟尘和废水、废渣。可见,三峡工程也是一项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工程。体现了我国对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向全世界所作的承诺。三峡工程既是中国巨大的财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全球的财富,因此中国三峡工程做出的重大贡献具有国际意义。

总之,三峡工程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电东送”和东西部地区经济互补,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改善区域的投资环境,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战略性的深远战略意义。可平衡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与严重的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是能使生产质量和经济发展与环境实现平衡的一项持久性工程。

参考文献:

1、吕斌.打造“三峡旅游经济圈”[J].中国国家地理,2003(6).

2、兰洋.世纪工程[J].党员特刊,2003(4).

3、朱清.浅谈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DB/OL].http://www.9fzx.com/displaynews.asp?id=106,2004-09-30.

从数字变化看学校发展 篇4

---------开封市东郊中学十年变化回眸

十年来,开封市东郊中学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累累硕果,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十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绿化达标单位、市级师资培训先进单位、市语言规范化学校、市级教育教研先进单位;十年来,东郊中学教育教学可圈可点处,比比皆是。

2001年,开封市东郊中学率先在市公立学校当中实行住校生管理制度。从此,教育教学规模和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7年4月,东郊中学学生中招“理化实验测试”优秀人数137人,全区名列第一。

2007~2009年,东郊中学中招“体育测试”连续三年,进入市区前三名。

2002年~2012年,东郊中学升入省示范性高中人数237人,升入市示范性高中500余人,国家级“宏志班”12人。

2006年,东郊中学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当年有200名困难学生,得到生活补助。2007年,东郊中学“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检”“省检”,全乡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9%,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

随着“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东郊中学校舍总面积已达到6618平方米,比十年前增加1030平方米,增长22.5%。新改建多媒体教室、体育运动场2800平方米。图书册数:22000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32.71万元。总固定资产达到212.4万元,是十年前的十倍还多。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东郊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蓬勃发展,现已有省、市级骨干教师10人,中学高级14人,中学一级22人,中学二级26人。本科学历达73﹪,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当前,乘着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强劲东风和汴东新区的发展,东郊中学正在精心构思学校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谋划加快学校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我们有理由坚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办学目标一定会很快实现。东郊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开封市东郊中学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篇5

——支行“我的工行我的梦”演讲发言稿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一名工行人,我的中国梦就是在为工行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的过程中展现自我价值。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梦想是航灯、是前进的动力,而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探索实现梦想的方法和增长实现梦想的本领。兵家打仗讲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商家闯市场同样需要洞悉国内外经济形势、外部营商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自身优劣势。从宏观层面上看,而今世界经济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全球金融形势有所好转,但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略显不足,出口额因主要贸易市场购买力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案频频而有所回落;内需提振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收入水平低、贫富差距大、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而效果不佳;投资依然大部分集中在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大、回报率低、期限长的项目之中,虽然今年中央旨在调整经济结构,有意控制GDP增长速度,而把稳增长、控通胀放在第一位,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达到预期目标,相信也是压力重重。从微观层面上看,制造业营商环境持续恶化、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转型升级压力重大,大量资金去实向虚,今年经理人采购指数为50.46,同期为51.23,增长速度在放缓。这说明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并不好,同时我们也得面对改革所带来的挑战。7月,国务院发布金融改革国十条暨《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九条,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这无疑将加大行业竞争。央行出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控制总量”的信贷新政、银监会八号文件控制理财比例、贷款利率解禁等金融新政,均在撼动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经营困境摆在这里,我行提出经营转型恰逢其时,那我们的转型突破口在哪里?我们怎么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怎么在改革浪潮中依然能够引领市场,不被淘汰?依我拙见,突破口就是以优质服务留住客户、以产品营销固化资金,实现银行与客户间的双赢。所以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切实转变本位观念,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规范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大堂管理、压降可分流率、提高自助机具使用率;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提高业务素养、压降业务办理差错率,使进出我行客户能够得到安全、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想方设法让客户认同我们的产品,认可我们的思想,让客户自愿放心地把资金交给我们去打理,做客户的财富管家,从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厌其烦地向客户宣导我们的价值理念、营销我们的各种产品,做好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等级客户的资金配置,最大化地将客户资金通过产品固化在我行。三是,要紧盯市场需求,创新银行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2013年6月17日,阿里巴巴在支付宝的基础上推出余额宝,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累计转入资金规模66.01亿元,余额宝只用了18天就将合作伙伴天弘基金的增利宝货币基金推上了中国用户数最大的货币基金宝座。这让银行业震惊、倍感危机与挑战的同时更要有所启发,凭借我行强大的后台研发团队、一线营销人员和广大客户群,是完全有能力制造下一个“余额宝奇迹”的。

从家乡变化看当代城乡发展 篇6

机电工程学院机电1009班王贤锋01210049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 ,进入了农业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农业和农村内部社会化分工力度加大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本文从家乡变化浅要的谈了当代城镇发展的状况及其中存在或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字: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和谐社会。

当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巩固,在中央与各地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城镇农村的发展已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当下我国城乡发展状况

近年来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已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都得到快速发展 ,提前两年实现了小康目标 ,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 ,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 ” 发展。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 ,解决“三农 ” 问题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 ,进入了农业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农业和农村内部社会化分工力度加大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二、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

大力抓城镇发展,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大力发展城镇,可有力地吸引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臵,是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城镇,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大力发展城镇,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稳妥地推进城镇建设进程,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 1

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特别的,随着我国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大力发展城镇更显得重要。除了必要的制度政策外,大力发展城镇是解决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农村城镇部分无业人员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家乡发展新气象

(1)我的家乡——灵乡镇的发展

发展日新月异的灵乡,在前进的道路上一日千里向前飞奔。

“十一五”期末,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118.6亿元,完成综合财政收入

2.2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2.9亿元,上交税收3.32亿实现招商引资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4元,实现了“三年翻一番、五年增两倍”的目标,综合竞争跻身全省乡镇“五强”。

灵成工业园

灵乡镇西南角,全省唯一由乡镇创建的省级工业园——灵成工业园静卧其中。

除了钢铁冶炼行业,目前灵成工业园还包括模具加工、轻工制造、医药化工、服装纺织、建材生产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6大行业,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群的聚集,园区基本形成六大经济板块。

灵成工业园已被纳入湖北省管工业园区行列,成为全省唯一设立在乡镇的工业园区,位列全省第73位,灵成工业园管委会也相应地被黄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为副县级管理机构。五年来灵成工业园共引进镇外资金28亿元,引进项目 27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项目 2个,亿元以上的项目 11个。目前工业园区内已经具有36家企业42个项目(包括规划区外但纳入管理的17家企业18个项目)。

2010年12月,总投资30亿元的武汉重冶特钢模具钢续建项目和投资8亿元的武钢轧辊项目在灵成工业园奠基开工,这是该镇大手笔培育钢铁冶炼、特钢模具、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特色产业的又一“惊人之举”。

全年园区产值超过40亿元,特钢、模具、装备制造业已占园区产值80%以上。2010年被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模具钢协会授予“湖北省模具产业园”的荣誉称号,园区综合实力已进入全省104家经济开发区“五十强”。而灵乡人将力争将园区打造成武汉城市圈乃至我省最大“特钢模具”制造基地。

农村建设的典范——灵乡坳头村

坳头村位于大冶市灵乡镇西北,是驰名荆楚的矿业大村、经济强村、文明新村。全村版图面积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6000亩,耕地面积514亩,辖11个村民小组,560户,总人口2320人。2009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5亿元,完成利税48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

七年前,由于铁矿资源枯竭,位于境内的铁矿被迫停产。“大河无水小河干”。村集体经济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随之而来的由于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大量排废,使该村境内山场植被遭受严重破坏。2003年3月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夜,坳头村“两委”一班人的“诸葛亮会”几乎开到天亮。会上提出了通过村集体参与、吸引个体业主投资、鼓励村民入股的“混合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和全面建设全省生态文明村的措施和目标。

曾经的坳头村主要以矿业资源发展经济,现在为了村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

经济转型,加强新农村建设,村企业的利润几乎全部投入到建设中,目前村子主要以开发生态旅游业、申权大型环保砖项目为主。

坳头村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按照“绿山、秀水、古朴、园林”的整体规划,着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对原破旧不堪的旧房进行彻底改造,实现退房还绿,建成生态优美、错落有致的文明新村。如今漫步村中,只见民居以现代别墅式建筑为主体,以村民小组(湾)为单位形成群落,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村内绿树成荫,有山有水,山体植被丰富、山中碧湖如镜。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人的历史传说更给这片热土增添几分人杰地灵。

村里通过矿冶景观建设和矿井探险体验产品设计,开发出满足游客求知和探秘体验的旅游产品,使游客能够获得丰富的矿冶知识和旅游互动体验。全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近年来村里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已获得了省级生态村,将申请国家级的生态村。

为了强化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通过村文明学校、青年之家、民兵之家、计生学校,采取集中培训、专题光碟、专题电影形式,丰富村民的市场经济知识,培育艰苦奋斗、崇尚科学、自强自立、不断进取的民风。其次开展主题创建活动,营造农村文明氛围。通过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妯娌等一系列文明主题创建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文明创建氛围。

再就是树立文明新风,提高文明素质。通过制订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文明村民标准等制度,规范村民的举止言行,使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几年来,该村先后有120户农户荣获“十星级五好文明家庭”,65名个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受到省、市各级表彰。

近年相继获得大冶市农村党组织“十面红旗”、黄石市“五好”村党组织、湖北省“五好”村党组织,黄石市公路建设模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党风廉政建设试点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环境优美村,湖北省卫生村、“三农”档案先进单位、文明村、生育文明村、廉政文化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巾帼示范村、旅游名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殊荣。

(2)金牛镇——第二家乡的发展

近几年来,金牛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干群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各项经济指标一年上一个台阶,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4.53亿元,企业总产值实现10.2亿元,财政收入526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080元,与1997年相比,分别增长94.2%、69.3%、71.6%和110.8%。

三大项目落户金牛镇

大冶市金牛镇入园的三个项目分别是武汉美联工业贸易产业园区、金牛城镇综合体、湖北铭浩年产1200万只肉鸽养殖基地3大项目。

武汉美联工业贸易产业园区,总投资15.35亿元,占地2000亩,分三期建设鄂王商业街和服装工业园、农业园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及居住生活配套区和公共设施配套区。整个项目预计3年建成,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税收过亿元,安排就业5000人以上,项目建成后等于再造一个新的金牛镇区。湖北光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金牛镇综合体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亿元,包括金牛文化广场、商贸城、影视文化城等10个子项目。预计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此项目将完全改变金牛镇的文化品位。湖北铭浩年产1200只肉鸽养殖基地项目,计划投资1.12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湖北省内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和畜牧养殖加工行业龙头企业,年产值可达2亿元左右,税收过千万。三个项目的进入对于金牛镇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生态金牛

金牛“五县通衢”,地处大金线、铁贺线的交汇处,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捷。金牛还是鄂王故里,文化底蕴丰厚,人脉资源丰富,经商老板遍布全国。我们以武汉“后花园”为目标,积极融入环大梁子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生态金牛”。

2011年,金牛镇被纳入湖北环大梁子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总投资3500万元的首个国家级村庄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即将在金牛镇展开。

(3)两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

目前,灵乡、金牛农村公路网已基本覆盖到了各个乡村区域,农村客运已基本贯通整个农村地区,连接了各村湾及镇区来往;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已相继健全,并在不断完善中;农村服务性设施如农村居委会、党员服务中心、农村合作疗室、农村群众活动中心、农村服务社(点)、农村活动锻炼场所也已健全......(4)两城镇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广泛开展了许多文明集市创建活动。以整治农村集市秩序为突破口,加强集市建设管理,规范集市秩序和经营秩序。

结合“创先争优”和“乡村文明欢乐行”活动,兴办文化大集、科普大集,在个体经营户中广泛开展了“诚信经营户”等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经营者诚信经营、重诺守信。加强对农村集市监管,保障农村集市消费安全,初步形成了设施健全、管理规范、环境整洁、交易有序的文明集市,有效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了夯基础、谋发展、除陋习、树新风、变面貌、促和谐的实际效果。

镇区、农村地区的许多群众在空闲时间还经常组织一起唱歌跳舞,各农村也经常组织群众主办一些文艺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也极大的推动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虽然全国各城镇正在快速发展中,但从家乡的发展中也暴露出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城镇建设规划不尽合理。没考虑长远发展,着眼于眼前利益,乱拆乱建,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限制了更好地发展。既有政府的责任,也有民众的的问题。(如政府允许私人老板投资,乱拆乱建,没有统筹规划;私人特别是农村的随意建房,阻碍发展;古镇古街被破坏)

(2)政府投入不力、不全面,导致很多建设也只是虚有其表。例如农村什么综合服务社,商贸服务点,只是一个形式,挂一个牌子而已,办公设施设备什么的也没有,没有给民众带来多少便利。

(3)没有利用好自身优势,自身资源,寻求更大发展。例如没有把本地特色产品打出去,让一些老品牌慢慢消亡;一些风景、文化没有很好的开发,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有丰富的矿藏,但是乱开乱发,没有找到一条依托丰富资源走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4)环境问题突出。城镇环境状况严峻,污染严重。在招商引资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影响,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关系,引进了一些污染环境,伤害人

体的项目等等。(如铝合金厂)

五、城镇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1)环境要好(投资环境、生活环境)

2)建设规划合理(镇、村)

3)资源充分利用、合理分配(矿藏、风景、文化等)

4)政策落实好(三农政策、保障政策、医疗政策等等)

5)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管理制度

6)廉政建设(提高政府部门执政效率)

结语:

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的科学发展城镇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任务和客观要求。

参考资料:1)灵乡论坛、金牛论坛相关资料。

2)《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3)《我国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路》。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 篇7

1 我国绿色电力营销存在的问题

1.1 绿色电力的价格较其他电力偏高

绿色电力的价格较煤电的价格偏高在政府方面的体现就是, 煤电属于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进行发电的一种供电方式, 煤电的增值税是以电力的出厂价减去煤炭的进购价格为标准进行征收的, 然而对于新兴的绿色电力来说, 政府对其收取17%的增值税, 对于两种不同的增值税征收方式, 相当于在无形之中拉开了绿色电力与传统电力之间的价格差距。外加我国目前的绿色电力发展尚不完善, 对于一些地区来说绿色电厂多呈现分散式、小规模的状态, 无论在生产、交易或者造价成本方面都很高。目前我国没千瓦时的绿色电力比传统的火电价格要高出很多, 价格上如此显著的差距成为了阻碍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的重要原因。

1.2 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不均匀

相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绿色电力的发展时间较短, 主要集中在近几年绿色电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关注与大量的资金投入, 使我国绿色电力的市场有了雏形, 随科技进步带来的一些新型能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绿色电力发展的障碍, 我国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 例如:风能、太阳能在西部地区较丰富, 较东部地区来讲更加具有可开发性, 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很大程度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外加交通的闭塞以及当地人民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较低支付水平也有一定限度, 所以导致了绿色电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3 绿色电力的营销制度尚未完善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重视, 我国政府也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辅助其发展。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政府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贴息政策、低息贷款政策等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在法律法规方面也还不健全, 一些配套辅助的制度并不完善, 总体来说, 我国绿色电力产业尚未形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面对这种情况, 我国的相应扶持政策、优惠方案尚不明确,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 这些均已成为阻碍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的因素。

2 如何促进绿色电力营销的发展

2.1 加大绿色电力营销力度, 扩大消费群体

就我国目前的绿色电力发展现状来看, 如何让人民接受绿色电力与传统电力之间的差价是一个难点。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从绿色电力的根本出发, 让消费者逐渐明白相对于环境来说绿色电力比传统电力更加有开发使用的价值, 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绿色电力较传统电力优势的宣传, 为消费者普及科学知识, 让他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绿色电力, 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在一些营销活动中要正确树立绿色电力的品牌形象, 使其更加具有市场价值。营销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消费者的具体需求, 所以对于绿色电力的营销来说自然也不例外, 营销者应该了解消费者的意见, 采取差异的营销策略引导消费者。

2.2 促进绿色电力的跨地区交易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 而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又不均匀, 针对风能、太阳能较富足的西部地区却因为受到经济和交通的影响, 使其无法更大程度的实现对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有效办法, 建立一个由中央监督的绿色交易系统, 统一登记数据库。对于已经进行绿色电力生产输送的生产商来说, 国家将会根据标准给其办法一个证书, 这个证书可以实现不同电力公司之间的交易。这种办法的实施既使绿色电力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又实现了绿色电力的跨区域交易, 从而促进了绿色电力市场的发展, 也有效的解决了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2.3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绿色电力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后台基础,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政府应该加大绿色电力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且要根据地区各异的情况进行一些辅助条例的修订与补充, 另外在电力价格方面, 面对绿色电力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情况, 政府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 以鼓励更多的消费者选择绿色电力。在宣传方面, 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定期对地区的人们进行绿色电力优点的普及, 让他们有所比较。总之, 借助政府的行政力度促进绿色电力的发展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结语

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提出,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绿色电力市场的起步较晚, 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此方面的大力支持, 绿色能源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面对绿色电力这种新型的电力资源, 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支持绿色电力的发展就是对环保理念的支持, 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措施。绿色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了能源界的一支新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市场上一定会占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徐英军, 孔晓霞.把握时代特点实现电力市场的八个转变[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1997 (01) .

[2]高南林.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营销策略[J].经济师, 2010.

电力新能源发展与和谐社会 篇8

摘要:本文主要从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障碍的角度探讨了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并就新能源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能源和谐社会电力太阳能风能

0引言

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能源产业想要走上正轨,初步达到盈利,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而新能源的发展也可以解决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环境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帮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与其配套的各项管理与技术内容不可或缺。

1我国的新能源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1面对当今国际社会严峻的能源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并将直接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舒印彪指出:“从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轮以发展新能源为主题的能源革命,是以电力为中心的,电网是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并认为,发展新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有机遇更有挑战,技术与经济问题并存。

1.2.1就风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需要依托更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因而由此带来了复杂的电网技术和经济问题。

1.2.2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系统调峰调频问题。目前,我国平均峰谷差约为30%,部分地区达40%,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而系统调峰主要依靠煤电。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将使得系统调峰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1.2.3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也亟待社会的支持。以天和家园太阳能试点工程为例,若要收回投资成本,则每千瓦时上网电价应高于3元,远远高于煤电的上网电价;如按现行居民用电价计算,收回投资成本需100年以上。

1.2.4虽然我国光伏产业产品组装能力跻身世界前三,但晶体硅提纯、铸锭切片、逆变控制等核心技术却被国外垄断。中国的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知识产权掌握度不高,实质上是受制于国外研发企业为其“代工”。

2新能源发展的技术与经济问题产生根源

虽然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形势总体上良好,但其事业起步晚、发展快,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与电网及其他电源的发展不够协调。

2.1我国新能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甚至开发过度。国务院2007年6月审议通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风电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而目前规划的风电装机容量却已达12000万千瓦,过于迅猛的势头不利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2.2行业标准不完善问题日渐凸显,并严重制约新能源发展。我国现行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为指导性要求,不作强制执行要求,且对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低电压穿越能力等标准不严明,不能满足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的要求。

2.3政府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或无力支持。例如,我国一些地区电网电源结构单一、调峰手段有限,要保证新能源电量全额收购,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既不经济,也不安全。此外,金融危机对以外向型为主的阳光能源影响很大,政府在此方面却没有予以大力扶持,光伏产业近几月出现开工不足。

2.4对新能源送出及辅助服务的激励政策、电价审批和项目管理、新能源电厂的新型管理机制等,均亟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能源为电网接纳的困难。

3社会各界支持将给新能源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国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及其实施细则都给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各界给予了新能源发展很大的帮助支持,2009年上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及相关补贴政策是政府开始关注该产业的积极信号: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和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则是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的两大推手。

国家电网公司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创造网络条件,保障风电接入。截至2009年6月底,公司经营区域内923万千瓦风电装机全部顺利接入电网:国家电网公司还做到了全额收购,按时付费。2007年,国家电网收购风电上网电量50亿千瓦时,2008年达到10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2009年上半年,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用电量的情况下,仍然收购新能源上网电量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

在国家政策激励下,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全国各地崛起,并于2006年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并建立了自有网站中华新能源网。

上海市计划2006年到2015年安装10万套太阳能屋顶发电系统,使其太阳能年发电能力达到3.3亿千瓦时。浙江省慈溪市农业科技园区太阳能道路照明系统也已建。昆明等市也已经加入“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2008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了风电发展与并网会议,对支持风电发展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积极主办“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高层论坛”,并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的千余人参与。

新能源发电的前景犹然光明,但是对于共建和谐社会,民众和相关企业的新能源意识、参与行动更加重要。2005年,上海市就推出了“绿色电力机制”,由个人和单位自愿认购绿色电能,定价比常规电价高0.53元/千瓦时。

4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助于共建和谐社会

大力发展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有助于共建和谐社会。

4.1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解决能源危机、缓解运输紧张局面。即使新能源短期内难以占据能源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却可以很大程度减轻用电压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电煤紧张的局面,不会出现为了抢运电煤中断其他货物的运输造成的运输紧张。

4.2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新能源的迅速崛起将使人们对化石能源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小煤窑的开采就会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会降低。火力发电对大气的污染也会减轻。

4.3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减低通货膨胀。新能源作为能源的重要提供者后,对传统能源如煤、石油的需求就会大幅降低,煤和石油的紧缺情况会得到改善;一旦煤的价格下降,电力的价格就会下降,工业产品价格就会下降,随之许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也可能下降。

4.4就目前来讲,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5结语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 篇9

摘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取代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区域或市(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科教兴市(县、区)”的核心问题。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以广州增城为例进行研究,并始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建设为中心,并从科技创新的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区域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1、前言

金融危机使全球各主要国家再次意识到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危机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了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激烈角逐。

美国为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智慧地球、干细胞等领域取得突破,要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德国批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对中国,以创新推动经济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总体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国际形势不稳定等诸多压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增城市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 3、1、1增城概况

增城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广州,但增城市的地理位置却比较特殊,他处于广州的东部,离广州市区较远,而且在他和广州接壤的西部是层层山脉,把他和广州在地理上几乎隔断。增城以前曾经属于过惠州,但他的东北部和惠州接壤处也是山峰迭起,他的东南部和东莞相连,但又被东江相隔。增城的地理条件是被群山和江河环抱,广州、惠州、东莞对增城的直接管辖都不通畅,所以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增加一城,增城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增城地理位置的尴尬,所以至今广州的很多政策文件上往往有(增城除外的)字样。作为这样一个比较特别、独立的地区,他的经济发展也比较特别和有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增城市的发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3、1、2地区经济发展

增城市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独立,但他的经济发展还是延续了中国式发展。增城的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塘镇,其它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研究增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从新塘镇为出发点。

增城的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这样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阶段。这个阶段增城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国营的工厂。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阶段。1979年一个香港人带了几十台纺织机器和技术来到了增城新塘镇,从此以后各个小牛仔服装加工厂在这里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新塘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到处是小牛仔服装厂林立,加工厂、贸易店、商业街和生活区混在在一起。如此多的工厂需要巨大数量的工人,于是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这个小镇从事服装加工贸易工作,混脏杂乱也成为当地的社会的特色。“三来一补”的产业运行模式成为当地工厂的主要生产方式。这个阶段的新塘牛仔产业从到有,再到鼎盛,整个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升。

第三阶段,首先当地还是以牛仔服装的生产加工贸易产业为主,同时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带动,将工业区和生活区分开设立协调发展。而且在郊区建立的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开始有规划地发展起来。在新建的经济开发区里,一部分是将以前存在于城区内部的规模较大的牛仔服装厂迁移出来;一部分是用来招商引资,吸引全国甚至是全球比较大的企业来这里投资建厂。

现阶段,:2008年1~8月份,增城完成生产总值308.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工业总产值739.56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5亿元,增长5.09%。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比增城从1999年的第5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九位,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十强,连续8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功能区统筹城镇和产业布局

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南到北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统筹城镇与产业布局。

南部区工业基础,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城市配套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是山区,生态环境,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区。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镇区的工业企业则逐步搬迁关停。

随着广州本田、广本研发中心、福耀玻璃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截至去年,增城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115家,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增城有27个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产,总投资53.6亿元。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增城旅游接待人数达842.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1.68%;旅游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146.64%。

伴随着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增城北部的小楼、正果、派潭三镇地方税收分别增长486%、87.02%和32.65%。

根据南、中、北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增城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策略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一是利用南部的“制造业产业圈”,借助新塘、石滩的地区发展优势,鼓励一些优质企业尤其是新引进的20家重点企业在其岗位中优先吸纳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人数达3万多人。

二是利用中部的“都市生活圈”,大力开辟服务业岗位,安置荔城、增江街境内2800多名大龄农村劳动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利用建立北部生态旅游圈的契机,大力促使正果、派潭、小楼等地1万多名劳动力实行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创建生态旅游村,着重打造农家乐,发挥能人创业的带头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8月20日,增城举办广州新穗东增城投资推介会,引进40个项目,揽资逾270亿元。

引进的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产业。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的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项目是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的大型高等级数据中心核心节点,计划打造成为国内和国际领先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广州达益高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是由广州博隆数据资源有限公司投资,从事数据安全、数据处理及存储服务、软件外包、IT服务外包、芯片设计、系统整合等研究开发。项目总投资7亿美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1亿美元。

在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服装稳定发展之后,增城提出要在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等先进制造业之后,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科教研发、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具有“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产业。为了给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3、2现存的经济发展模式特点

增城当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引进设备和技术,从事低端的生产环节;招商引资或合资让外地的优秀企业到本地来建厂生产加工产品。这种发展模式给当地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高。但同时这种发展也是急功近利的,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发展模式的科技指数含量很少,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匮乏,创新基础能力弱;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科技资源聚集能力不强;科技创新缺少有效的载体;科技发展环境、创新条件与先进发展区域相比有较大差距。

增城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含量

一、技术创新

二、知识创新

三、管理创新

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品牌在他们的当地已经没有生产加工等低端的商业基地了,他们只把最高科技的研发最精密最轻便的留在了自己的房子里,而把大量的繁重和污秽工作留给了中国等没有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承受。生产加工程序必不可少,在我们还没有发达到把生产加工程序分别别人做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从生产加工做起。并不是说生产加工程序不需要科技创新,许多优秀的品牌和地域通过在生产加工中科技创新是当地的社会优良的发展。

3、3优秀的地区发展事例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掀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的篇章。《批复》指出,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历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

中关村街景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2010年,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近1.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约占全国的40.4%,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2010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413家,比2009年增加160家。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264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关村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长期保持了低能耗运行,支撑了首都“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2011年1至6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7905亿元,同比增长19.3%。上市公司上半年在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2011年上半年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

人才资源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聚集中国近四成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承担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及近千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关村核心区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32所高等院校,206个国家及北京市科研院所。中关村拥有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孵化服务机构100多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20万平方米,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总孵化面积60多万平方米。为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财务代理、法律咨询、投融资、担保贷款、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等多方面服务。

中关村正在率先建设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实现人才优先发展。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6000余家,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多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11人,163名“海聚工程”人才,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成长出以联想的柳传志、百度的李彦宏、博奥生物的程京、中星微电子的邓中翰、科兴生物的尹卫东、碧水源的文剑平、神雾热能的吴道洪、创新工场的李开复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要求中关村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人才特区,并给予了13条创新人才政策支持,这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科技金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关村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重大研发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打造了国内最大、代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了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成立了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55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挂牌开放实验室83家。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实行“一企一策”支持方式,集成政策资源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和激励人才、上市和并购等,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瞪羚计划”,聚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优势领域,选择一批专业性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鼓励研发投入、信贷融资补贴、办公生产空间费用补贴、知识产权创制资助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中关村示范区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参与或主导参与创制的标准个数近2000个,其中国际标准8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798项;企业拥有授权专利超过3.5万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万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超过50项;承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达968个;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务。中关村承担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承担国家“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编辑本段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方向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本身也正在符号化。它再也不只是海龙、鼎好、科贸和太平洋,它再也不是只卖电脑配件和盗版光盘,它从高校与中科院的夹缝中挣脱,变成一个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散布在北京各处的创业园分别是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在中国总数多达4400万的企业名录中,中关村的2万家企业似乎不值一提。但2010年,这些企业的收入总和达到1.6万亿元,约为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之中。

到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形成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制药、新能源等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

“而中关村则是中国社会以创新为导向发展经济的物化表现,是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面旗帜。”

作为中国最早建设也是目前最成熟的高新技术园区之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好,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区,也是我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以管理创新推动空间资源整合4、结论与建议

增城市的地方区域发展必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与科技创新形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统筹协调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由此加强和完善省市、城乡和城市之间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就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点。

第二,快速城市化带动我国区域空间格局发展变化与城市群迅速发展,城市群(圈)将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极,并将成为推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空间形态。

第三,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各地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和壮大,并在沿海和城市群地区呈现出集群化格局,沿海高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已明显成型。

第四,产业升级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需要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来实施,因此必须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注重跨行政区合作机制的培育和建立。

第五,若干具有国家全局性、未来性等战略意义的区域迅速形成。一类是技术扩散能力(潜力)强的区域;二类是国家地缘政治安全的区域;三类是地区生态安全的区域。这三类战略性区域应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区域。

经济区科技创新如何开展?我们认为要遵循以下策略:

一是从成都经济区角度部署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完善区域创新系统; 二是持续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 三是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四是实施一批重大区域合作攻关项目——联合科技行动; 五是加强区域内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六是组建一批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 七是建设一批合作共享的基础设施平台; 八是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合作培养与交流。站在“战略性区域”发展高度,通过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赢得未来竞争的基础。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区域发展,培育战略性创新区域,“十二五”期间应有一些初步的考虑:

首先,要将发展战略性区域作为优化配置国家区域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促进相关科技规划、计划与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结合,逐步引导编制重点区域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或指导意见,试点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其次,近期在发展战略性创新区域上要有一些具体的举措,比如,应尽快选择一批对我国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区域予以重点支持;要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战略性区域发展间的关系,将战略性区域的考虑与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相配合;考虑到目前的国家高技术园区数量已达83家,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或基地建设,完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及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部省会商为手段增强科技资源的宏观布局能力、优化战略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

增城在当前还是主要以低端的生产加工经济生产产业的情况下,首先要在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这个迫在眉睫的,也是能给当地的社会环境向好的转变的最快最好方法,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上一篇:特种电工培训下一篇:注协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