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2024-09-21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精选8篇)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篇1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内容说明)

本报告是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组织编写、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年度报告,参加编写的单位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三峡集团、神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自2011年起,中国能源研究会将每年发布一份关于中国能源发展的年度分析报告,给全社会关心能源发展的人士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对能源发展重大问题提供权威专家的看法和意见,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能源发展状况和趋势。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着重回顾“十一五”能源发展情况,分析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并展望“十二五”能源发展趋势。报告内容包括:(1)分析“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的总量、结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预测“十二五”期间能源需求;(2)分析“十一五”期间能源投资情况、能源建设取得的进展、能源生产运输能力现状,展望“十二五”能源投资建设的重点、能源生产运输能力的基本格局;(3)分析“十一五”期间能源生产的总量、结构、地区分布,行业结构的变化,行业运行绩效,展望“十二五”期间能源行业结构的变迁并预测各种能源品种的产量;(4)分析“十一五”期间能源进出口总量、结构、地区分布,展望“十二五”期间能源贸易的趋势、各能源品种的贸易总量和对外依存度;(5)分析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价格体系的变化与现状,揭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价格体系的政策建议,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应该重点推进的能源改革。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篇2

煤炭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 除台湾省外, 我国垂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亿吨, 其中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 预测资源量45521.04亿吨。在探明保有资源量中, 生产、在建井占资源量1916.04亿吨, 尚未利用资源量8260.41亿吨。我国煤炭分布有几条明显的分界线。主要一条是昆仑-秦岭-大别山,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的我国北方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1842.82亿吨, 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08%。

石油资源。中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160亿吨。其中, 东部石油可采资源量为56亿吨, 西部石油可采资源量为75亿吨, 中部、南部、西藏、海域合为29亿吨。

总的来说中国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在华北、西北地区, 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 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 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 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 埋藏深, 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 远离负荷中心, 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 经济性较差, 缺乏竞争力。

2 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

虽然我们21世纪一直提倡新能源代替原有的化石能源,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在中国当下的能源结构中, 新能源依然微不足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在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构成中, 煤炭依然占了69%的比重,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共占了91%的比重;除水电所占比重达7.4%外, 风电、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所占份额不足2%。小马难以拉动大车。比重不足2%的新能源, 即便发展很快, 短时间内恐怕也难以负载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和中国的经济大车顺利前行。

中国低碳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萧评认为, 目前中国比较现代化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完整体系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20世纪90年代刚刚建成的, 设计寿命一般都在30年-50年, 整个体系的运转才刚刚成熟, 在短期内停掉它们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短时间内强行改变这种被锁定的能源结构, 可能会对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产生破坏性冲击, 控制不好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可以肯定地说, 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至少在未来30年内无法根本转型, 只能继续延续。新能源确实是好东西, 但在今天它们还没有能力挑大梁的时候, 我们就只能把新能源作为‘预备队’而不是‘主力军’。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提醒说, 虽然新能源前景广阔, 但现在只是刚刚见到一丝曙光。新能源是未来的希望, 但不是今天的支柱;我们需要几十年的努力, 才能把新能源产业真正打造出来。新能源固然并非画饼, 但这艘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的完工却非指日可待。时不待我, 缓不济急。

3 中国未来能源

天然气将作为中国未来的新能源, 有常规天然气和煤层气、甲烷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国土资源部下发《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办法》, 将煤层气列为国家一级管理的矿种;煤层气已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国务院发布加快煤层气利用意见, 对煤层气抽采利用实行税收优惠, 2020年前可减免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 项目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中国煤层气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已经在个别地区实现了商业化, 国家也出台了鼓励煤层气的利用, 不仅能提供更多油气能源, 还降低了矿井瓦斯灾害的发生。

中国油页岩资源丰富, 探明资源量315×108 t, 预测资源量4520×108 t, 其中所含页岩油资源量476×108 t, 排第4位, 主要集中在东部区、青藏区和中部区, 其中东部区页岩油资源量占全国的35%。目前, 页岩油探明储量20×108 t, 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广东省、辽宁省。

天然气水合物在中国南海海域资源潜力最大, 11个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分布区有效分布面积约为125833km2。南海的调查程度相对较高,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和一系列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标志, 初步圈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厚度。

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能源现状和能源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研究了我国能源利用状况, 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 明白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英明之处。我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能源结构,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为能源斗争, 能源危机时刻存在, 国际形势时好时坏。中国必须依靠本国自身的能源来支持经济建设, 适当进口国外能源, 找出一个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而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能源技术的转换都伴随着剧烈的阵痛。从木柴到煤炭, 从煤炭到石油, 都是如此。历史还告诉我们, 能源技术的改进和更替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需要持续数十年。因此, 替代能源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是技术开发和市场选择的过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解决好能源问题, 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简要的介绍了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此能源结构在21世纪初期不会发生太大改变。21世纪中期中国能源结构将如何变化, 就此提出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能源现状,能源结构,石油,煤炭

参考文献

[1]姚文涛, 徐浩, 葛琳.中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 2009.

[2]刘建中.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煤炭, 2010.

[3]周志强.中国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 2008.

[4]付融冰, 张慧明.中国能源的现状[J].能源环境保护, 2005.

[5]徐锭明.中国能源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篇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科学回答了如何化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世界性难题,是指导我国能源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推动能源革命,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方向和目标,按照科学合理的战略步骤和路径,逐步推进主体能源的更替,构建顺应世界大势、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能源体系。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发挥我国能源重大建设项目较多、科技创新实践机遇较多的优势,加快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集中攻关一批战略前沿技术,努力实现由能源科技创新追赶者向并跑和引领者的转变。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能源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巩固境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拓展煤炭、电力、能源加工转化等领域产能合作,带动核电、水电、清洁燃煤火电、风电、太阳能等装备和服务“走出去”。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要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必须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

一、深刻领会能源革命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这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国策,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即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科学回答了如何化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世界性难题,是指导我国能源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遵循。

推动能源革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结构以什么能源为主体,往往决定着其能源生产消费方式、能源利用效率乃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能源革命的本质是主体能源的更替或其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两次能源革命,相应催生和伴随着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等重大技术与产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新跨越、人类文明实现新飞跃。种种迹象表明,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起步期,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非常规油气等技术开始规模化应用,分布式能源、第四代核电等技术进入市场导入期,大容量储能、新能源材料、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可以预见,谁率先突破了这些重大技术,谁就占据了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制高点,就抓住了产业革命和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权。在前两次能源革命进程中,我国落在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后面。面对新一轮能源革命,我国必须奋力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赢得发展主动权。

推动能源革命是化解全球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根本途径。工业革命250多年来,占世界人口20%左右的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但其所消耗的能源约占同期全球消费总量的80%。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费,造成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地下水系破坏、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生态环境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面临严重危机。如果发展中国家也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化道路,至少还需要3个地球的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和环境空间,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加快推动能源革命,以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作为未来的主体能源,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能源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类永续发展。

推动能源革命是保障我国能源长远安全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是各国国家安全的优先领域,抓住了能源就抓住了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牛鼻子。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但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油气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3%和7.7%,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比发达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地缘政治变局影响我国能源安全。我们必须顺应世界能源发展大势,加快推动能源革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能源长远安全。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推动能源革命,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方向和目标,按照科学合理的战略步骤和路径,逐步推进主体能源的更替,构建顺应世界大势、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能源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能源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2015年,我国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世界的40%左右,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截至2015年底,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累计超过1.9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在运线路超过3300公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50万辆。

坚持绿色低碳的战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着力增加非化石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培育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长远目标是形成以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5%和10%左右,到2030年分别达到20%和15%左右。

稳步推进主体能源更替。目前,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4%。能源革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需要分三个阶段循序推进。第一阶段,煤炭消费步入峰值期,石油消费增速减缓,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成为能源供给增量的主体。第二阶段,石油消费步入峰值期,天然气消费持续增长,煤炭消费逐步下降;化石能源消费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给增量的主体。第三阶段,能源需求进入饱和期,天然气消费逐步达到峰值,煤炭消费继续下降,非化石能源稳步增长,逐步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

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推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交通,加快清洁能源示范省区、低碳城市、绿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全社会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化水平。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构建绿色智能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着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能源产业,提升能源生产、储运等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

全面提升创新开放水平。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发挥我国能源重大建设项目较多、科技创新实践机遇较多的优势,加快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集中攻关一批战略前沿技术,努力实现由能源科技创新追赶者向并跑和引领者的转变。推动能源体制创新,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健全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营造激励能源发展方式创新变革的体制环境。全方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开创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共享新格局,推动形成全球能源治理新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三、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稳步推进能源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当前,我国能源发展步入新阶段,消费增速趋缓,长期以保供为主的矛盾基本缓解,优化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培育发展新动能上升为主要矛盾。“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把能源革命的长期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狠抓落实。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战略规划引导作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完善发布“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的同时,出台2030年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明确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定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化解与防范产能过剩,三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停建、缓建、取消一批煤电项目,加快炼油能力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加快电力调峰、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系统,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着力提高能源清洁化水平,加快油品升级改造、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电网、油气管网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动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抓住当前能源供需缓和的有利时机,合理布局、开工建设一批建设周期长、对优化能源结构和拉动社会投资作用大的重大能源项目。适度加快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稳妥推进核电项目建设,保护好极为稀缺的核电厂址资源。稳步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推动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地热能、生物质能发展,加大页岩气、煤层气、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强绿色发展后劲。

着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加快能源科技创新,力争大规模储能、新一代核电、新能源材料、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率先取得突破,抢占能源转型变革先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入落实电力体制改革和配套政策,研究完善石油天然气改革方案,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强化监管三管齐下,不断优化能源发展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方式创新,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培育能源生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务实开展能源国际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能源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巩固境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拓展煤炭、电力、能源加工转化等领域产能合作,带动核电、水电、清洁燃煤火电、风电、太阳能等装备和服务“走出去”。继续推进跨境油气管道建设,加快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区域能源安全协同保障能力。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篇4

一、国际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与经验借鉴

(一)概述

分布式能源的概念起源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早在30年前就开始探讨如何解决电网安全、能源高效利用等问题。美国电力公司最早起用DG(Distributed Generation)的概念,主要指分散在用户端的小型发电设备,被视为一种保障电力安全的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欧洲国家引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分布式能源的概念做出了延伸,向DER(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转变,强调多能源互补的网络化资源利用系统。而在日本,更重视ES(Energy Storage)的概念,强调电热冷的蓄能技术,与分布式能源配套运行,自成体系成为一种经营模式。

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分布式能源发展迅猛,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统筹规划、技术支持以及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和并网标准,不断提高分布式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的比重,其中欧盟国家平均比重已达到10%左右、美国约为4.1%、日本约为13.4%。

(二)主要国家分布式能源发展分析

1、美国分布式能源发展分析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最早起源于美国,起初的目的是通过用户端的发电装置,保障电力安全,利用应急发电机并网供电,以保持电网安全的多元化。1978年美国开始提倡发展小型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999年,美国提出大力推广应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并计划到2020年达到50%以上的新建商业设施和大学设施采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同时15%的现有建筑改用冷热电三联供。目前美国已经有6000多座分布式能源站,仅大学校园就有200多个采用分布式能源站供能,大多数以天然气为燃料,其中30所冷热电厂装机容量超过10MW,生产的电力不仅满足学校使用,还将剩余电力送入电网。200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IEEE_P1547/D08“关于分布式电源与电力系统互联的标准草案”,并通过了有关的法令让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运行,并在2001年7月召开的第107届国会众议院会议上,提议给予热电联产系统优惠政策。根据EIA《美国2011能源展望》指出,2011到2035年,美国将在分布式能源和建筑节能方面新增110亿美元的投资,预计2010年~2020年间将增加9500万kW分布式能源发电项目,届时将分布式能源的比重提高到28%左右。

2、欧洲分布式能源发展分析

在欧盟,德国、荷兰等国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水平均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各国政府都在免税、补贴以及电力发展指南方面开展研究,纷纷出台刺激热电联产热负荷增长的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同时,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在电网系统和税率上支持分布式能源,尽可能为高效小型分布式机组并网提供方便,并批准了强制购买热电联供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政策。

欧盟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但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紧密结合,如德国、意大利对光伏装机进行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利用安装在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零排放。法国对热电联产投资给予15%的政策补贴。英国同样也通过能源效率最佳方案计划来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目前包括英国女王的白金汉宫和首相的唐宁街10号官邸都采用了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站。

3、日本分布式能源发展分析

在日本,分布式能源系统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由于缺乏能源资源,政府高度重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日本国内均在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发展较快。1986年日本通产省发布了《并网技术要求指导方针》,是分布式能源系统并网可以实现合法化,1995年日本更改了《电力法》,并进一步修改了《并网技术要求指导方针》,保障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多余能量可以送入电网,并要求供电公司对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电力保障,并规定了热电联产的上网电价高于火电上网电价。

4、丹麦分布式能源发展分析

丹麦是目前世界上分布式能源推广力度最大的国家,分布式能源在丹麦全国能源系统中的比重接近60%。由于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丹麦的废气排放量已经大大降低,近30年来,丹麦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但能源消耗只增长了7%,污染排放下降13%,创造了“减排和经济繁荣并不矛盾”的“丹麦模式”。

在推广分布式能源发展方面,丹麦政府主要依赖法律和政策手段,出台《供热法》和《电力供应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对分布式能源给予鼓励和支持,制定分布式能源建设的补偿和优惠贷款政策。如供热小区中,对热电工程给予信贷优惠;对天然气热电站,给予30%的无息贷款和较为优惠的电价补贴。

(三)国际分布式能源发展经验分析

从上世纪70年代分布式能源从美国发展起步开始,经过40多年的大力推广,从目前的发展效果来看,分布式能源在节能减排上切切实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各国在分布式能源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反映了分布式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大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全球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分布式能源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1、构建法律政策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总结各国发展经验,促进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首要问题是法律和法规,要从政策层面上明确鼓励、保护和支持措施,建立起确保分布式能源快速、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如丹麦出台《供热法》和《电力供应法》,对分布式能源明确提出了予以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日本通过发布《并网技术要求指导方针》和修改《电力法》,使分布式能源可以合法并网,确保拥有分布式能源装置的业主,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反卖给供电公司,并要求供电公司为分布式能源业主提供备用电力保障。在美国,2001年开始实施《关于分布式电源与电力系统互联的标准草案》,并通过了有关的法令让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运行和向电网售电,2005年美国颁布《能源法》,要求所有自治州的建筑物必须配备双向测量和能源管理系统,并出台各种税收和激励政策。

2、统筹能源长远规划、引领行业有序发展 构建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长期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建设典型示范项目,引领行业有序发展。美国能源部于2001年开始制定美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长远规划,计划到2015年,全国50%的新建商用、办公建筑采用燃气分布式能源,现有类似建筑的15%改用燃气分布式能源,到2020年建成世界上最洁净、最有效、最可靠的分布式电能生产和输送系统。日本能源贸易工业部2004年发布长期能源规划,强调分布式能源和微网系统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前将分布式能源的比重提高到20%。

3、完善价格补偿机制、解决余电并网难题

天然气气价和并网接入是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关键因素,国外发展经验显示,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气价、电价机制,允许分布式系统上网、并网,实现系统内能源的供需平衡,对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荷兰从1988年启动热电联产激励计划,通过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小型热电机组的发展,并出台《电力法》,强制规定供电部门接受分布式能源电力上网,并对售电征收最低税率,目前荷兰40%以上的电力来自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德国将分布式能源开发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工业、医院、住宅等在建筑设计中为能源设备预留空间,并考虑噪音等对天然气热电冷设备选址的影响,充分保障项目落地和获取许可审批。同时,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安装智能电表,引进双向计量方式,使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有效对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机构在纽卡斯尔建立能量中心(CNC),着力建设澳大利亚最先进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开发中心,包括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标准研究、技术展示、微型电网实验室、控制调度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等。日本在1995年更改了《电力法》,并进一步修改了《并网技术要求指导方针》,保障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多余能量可以送入电网,并要求供电公司对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电力保障,并规定了热电联产的上网电价高于火电上网电价。

4、突破核心技术研发、降低产业发展成本

在美国,由加州大学等机构牵头,针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开展深入研究,主要开发能够就地生产、规模小、模块化设计的先进发电、储能技术,包括微型燃气轮机、内燃机、燃料电池和先进能量储存技术,进行新材料、电力电子、复合系统以及通讯调度、控制系统等方面技术的研发,从电压的稳定性、负荷流、电能质量、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储能设备对电网的影响,研究确定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孤岛运行方案等。丹麦大力推进大型公司和研究机构合作,力求在需求回馈、消费方调控和能源储存等相关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经济增长和市场开发的双重效应。日本在重视分布式能源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展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等技术研发,广泛推行各种先进的分布式发电产品,如各种用于发电的燃料电池等。

二、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对分布式能源的认识

2000年,国家四部委在《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中正式提出:“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发展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联产,以提高热能综合利用效率”,并推出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展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应用。

2004年,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分布式能源系统有关问题的报告》中,对我国发展分布式能源做出指示:“分布式能源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相比,分布式能源接近负荷,不需要建设大电网进行远距离高压或超高压输电,可大大减少线损,节省输配电建设和投资费用;由于兼具发电、供热等多种能源服务功能,分布式能源可以有效地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更高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布式能源设备起停方便,负荷调节灵活,各系统相互独立,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此外,分布式能源多采取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为燃料。较之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更加环保。热电联产是目前典型的分布式能源利用方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利用”。

2011年,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1]2196号)中,给出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定义: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指利用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冷热电三联供等方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在70%以上,并在负荷中心就近实现能源供应的现代能源供应方式,是天然气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与传统集中式供能方式相比,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效高、清洁环保、安全性好、削峰填谷、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分布式能源的认识相对较晚,且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为主,而在欧美等国,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也是作为分布式能源一部分,如光伏发电技术、风能发电技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以及蓄能技术等。

(二)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

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近10年以来,国内分布式能源项目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由于起步较晚,总体上看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发展较快,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形式为主。

1、区域式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

2009年,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正式投产,成为国内首个区域式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开启了中国发展和利用分布式能源的时代。项目主要为广州大学城提供电能和热能,采用2×78MW燃气轮机其中热采取直供方式,但由于电网公司前期已建成岛内配电网,电网公司援引电力法限制分布式能源站直供电,只能通过电网向大学城供电。

2010年以来,在广州大学城项目的示范和引导下,全国各地又有十余个区域式分布式能源项目在前期论证和审批中,均是依托于当地工业园区或商贸物流区,利用天然气发电,同时利用烟气余热为区域内用户供冷或供热,如广西南宁华南城分布式能源站、江西华电九江分布式能源项目、上海莘庄工业园分布式能源项目等。

2、楼宇式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

楼宇式分布式能源主要针对单一的楼宇型用户,规模相对较小、系统比较简单,用户的负荷随季节和工作生活规律而变化,供能面积一般在几十万平米以内,包括办公楼、商场、酒店、医院、学校、居民楼等用户都可以建设。如上海浦东机场能源中心作为浦东机场最为关键供冷供热主站,采用一台4000 kW 的燃气轮机发电,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集成燃气轮机热电联产系统,于1999年底投入运行。在北京,2003年市燃气集团监控中心建成燃气内燃机三联产系统,采用1台480kW和1台725kW的燃气内燃机,为32 000m2大楼建筑提供电、热和空调需求,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利用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产的示范工程。2009年,杭州七堡天然气三联供项目投产,采用4台65kW燃气轮机,为杭州燃气公司9000m2办公楼提供冷热电负荷。

3、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发展现状

在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发展非常迅速,装机容量都已排在世界前列,但我国可再生资源具有能量密度底、分布不均衡以及远离消费中心的特点,目前主要还是采取集中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建设大规模发电站,配置远距离输送线路,这与分布式发电的概念还相距较远。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6000万k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3GW,但其中作为“金太阳”工程的实施成果,仅有110万k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是在用户侧建设利用。

(三)对我国发展分布式能源发展分析

1、为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积极政策,但在有关天然气价补贴、并网接入、投资补贴等方面优惠目前还主要停留在方向上,且分散在《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规的相关章节内,缺乏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技术标准和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细节。

2、各方面对分布式能源的宣传还不够,从政府到居民各层次对分布式能源的认识不足,多年来形成的“大的必然就是好的”电力发展理念一时难以转变。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是以分散在用户端的形式存在,是基于先进的节能工艺、控制技术、环保理念和人性化设计基础上的新技术,以传统的小机组或小火电的观点来看待分布式能源系统,都会大大阻碍分布式能源技术的推广。

3、由于发展起步较晚,而分布式能源技术涉及的专业面比较广,目前我国分布式能源相关的技术标准还是接近空白,甚至对分布式能源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技术标准体系和建设平台还有待完善。

4、目前,分布式能源并网接入在法律、政策、技术以及计量方面都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随着《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和《并网管理办法》的出台,相关问题会大大改善。此外,分布式能源站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对系统噪音、尾气以及热岛效应等排放的要求相对更加严格,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在技术优化、环保设计以及宣传普及上做更多工作。

三、华电集团发展分布式能源的现状和规划

(一)华电集团分布式能源项目开发进展

作为国内首个向分布式能源领域进军的发电企业,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早在2009年,就已经投资建成国内首个分布式能源项目—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经过多年的运行,凭借着高效、节能的优势,大学城能源站的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最大限度保证了大学城区域热、电用户需求,各项排放指标、氮氧化物、厂界平均电场强度、平均磁场强度等指标均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基本做到零排放,各项性能参数均达到或接近设计水平,成为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里程碑式起点,项目因此荣获“中国分布式能源十年标志性项目”。

截止目前,华电集团正在建设华电厦门集美分布式能源站等多个工程项目,并在郑州、上海、江西九江、北京丰台、广西南宁、天津北辰、河北迁安等地开展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前期工作,与多处地方政府签订了分布式能源项目开发协议。预计到2015年,华电集团的分布式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50万kW,到2020年装机规模将超过1000万kW。

产业化方面,2011年8月,由华电集团控股,在上海和GE公司合资成立了华电通用轻型燃机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航改型燃气轮机和开展部分部件生产的核心技术转移工作,为提高分布式能源系统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国内分布式能源行业领域,目前华电集团已经走在发展的前列,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未来随着国家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华电集团还将取得更大的辉煌。

(二)华电集团分布式能源技术研究进展

1、依托实际工程开展技术优化和应用 2009年,依托广州大学城项目,华电集团完成了《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攻关项目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余热锅炉低压蒸汽进入补汽式汽轮机的使用,在不增加燃料消耗的前提下可额外增加上网电量约为3250万千瓦时,每年将为业主增加约2500多万元的纯收入;余热锅炉尾部受热面的改进,每小时可以额外得到290t/h的生活热水,每年将为业主增加600万元左右的收入;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的使用,与电空调相比,每年可以节省30多万元的电费开支。全年综合效益增收3000多万元。

2、积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目前,华电集团在国内百kW和MW级地面燃气轮机总体性能设计,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回热器等关键部件的设计与研制,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与设计优化分析,以及典型工程示范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包括: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基础研究”,承担和参与“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立项支持的全部4个MW级分布式供能的示范工程研究课题,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单转子双轴1MW 级燃气轮机研制及其在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示范”、“1MW级微型燃气轮机及其供能系统研制”、“百千瓦级微型燃气轮机研制”等燃气轮机等关键设备研发工作,开展分布式联供示范系统的系统优化集成和示范系统研发工作。

3、构建国家级技术研发(实验)平台

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构建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满足能源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推动分布式能源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2011年,华电集团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同申请,承建“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实验)中心”。2011年6月,完成研发中心的申请工作,并已通过国家能源局对研发(实验)中心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的评审。2011年9月,国家能源局批复设立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国能科技【2011】328号国家能源局关于设立第三批国家能源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依托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共同建设。

目前,研发(实验)中心已经完成组织机构建设,下设了标准及规划、燃气动力技术、生物质能动力技术、太阳能风能技术、动力余热利用技术、蓄能及控制技术、电网接入技术、系统集成及设计、建筑节能及空调、测试技术等10个研究室,将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分布式能源系统测试、应用研究平台,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打造国内分布式能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开展工作。

(三)华电集团分布式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1、做好分布式能源开发战略布局

作为国内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先行者,华电集团陆续在全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天然气主干管网经过的中心城市布局,目前已在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和陕西等省市区的中心城市启动了一批分布式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其中江西九江城东港区、天津北辰、南宁华南城、河北迁安、西安火车北站、上海莘庄等六个分布式能源项目已经通过核准,其中九江城东港区和南宁华南城两个项目已经江西省发改委和广西发改委分别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列入国家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

此外,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华电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目前在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宁夏、青海等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前期工作。

2、重视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华电集团将勇担重任,努力建设好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研发(实验)中心,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分布式能源技术科研创新和交流合作平台,将加快现有科研力量整合和人才培养,引进和利用好高端技术人才,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提高科技研发能力,通过与GE、西门子等国际一流企业合作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确保华电集团的分布式能源开发稳步发展、创新发展。

3、合理制定分布式能源项目开发中长期规划

为了进一步规范华电集团分布式能源建设管理,保证投资科学合理和风险可控在控,华电集团将公司分布式能源开发事业进行了细分和规划,形成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华电集团分布式能源事业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

1)典型示范阶段

于近期启动一批分布式能源项目,选择在地域、用户、并网接入等方面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典型示范工程,用2~3年的时间,积累和完善典型示范工程在投资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经验,解决国内典型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完成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定。

2)推广应用阶段

总结典型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和技术成果,全面推广发展分布式能源,基本解决部分分布式能源系统核心装备的国产化,装机规模力争在2015年达到650万千瓦。

3)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

到2020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初步形成自主制造的产业。华电集团将继续秉持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国内同行一道携手并进,为繁荣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和保证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实现贡献力量。

四、对发展我国分布式能源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一)科学决策、完善法律法规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

目前,国内对分布式能源方面的了解,无论是公众用户还是决策者都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国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尽快确定和统一分布式能源的定义,普及分布式能源系统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利用、装机规模、分散接入、节能减排、科学环保等方面的优势,为分布式能源的大发展打好群众基础。

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新兴行业的发展需要法律来保驾护航,只有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落实相关政策,才能真正确保分布式能源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随着国内各方面对发展分布式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在目前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基础上,形成集中统一的、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在财税、金融等方面专门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在电价补贴、接入系统投资、节能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将促进产业发展、制定合理价格机制、解决发展瓶颈的利好政策落实到实处和细节。

3、改善分布式能源并网管理

分布式能源是分散在用户端的供能系统,和传统集中式发电形式相比,分布式能源具有分散接入、规模小、独立灵活、因地制宜、按需供应的特点,是对传统能源利用形式的一次彻底革命,同样也会触动各方利益,特别是并网接入问题。分布式能源要发展,必须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改善并网接入管理,进一步明确电网企业在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上的责任和义务,确立全额购电的基本原则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标竿电价,鼓励电网企业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为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商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快行业标准建设,通过科技创新促发展

1、构建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分布式能源技术标准 标准是对行业长期研发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归纳,是产品和技术合格的判定依据,同时也能作为宏观调控的技术手段。构建分布式能源行业的标准体系和编制技术标准,是保证分布式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所在。

2、重视基础技术创新,加快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国产化 分布式能源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刚起步,关键技术如燃气轮机技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核心技术、高效蓄能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发达国家,严重阻碍国内分布式能源产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各方技术力量,重点解决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效率,改进分布式能源项目设计技术,积累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管理经验,不仅关系到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者积极性以及增强分布式能源技术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同时为大规模的技术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科学合理制定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在我国,近年来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都经历过风暴式的增长过程,其结果除了带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产能过剩、开发过度无序、行业内恶性竞争等后果。因此,发展分布式能源,应该汲取国内其他相关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行业科技进步、标准体系完善程度、用户需求发展以及行业内实际生产投资能力,在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政府在制定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城市能源发展规划以及城市热电联产规划时,也应给予天然气冷热电联产能源系统以适当的发展空间,做好分布式能源规划工作。

在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将其纳入到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进行统一考虑,重点对城镇、边远地区分散式接入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进行规划,作为现有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有力补充。

五、对我国分布式能源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面向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实际需求与科技前沿,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十二五”期间,建议国家支持在标准规划、动力技术、余热利用以及蓄能技术等方向重点开展研究和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核心技术自主产业化,推动我国分布式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中小型燃气轮机、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以及蓄能等分布式能源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开发,掌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形成我国完整的分布式能源核心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构建分布式能源技术国家标准体系和系统集成、检测平台;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我国分布式能源技术的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我国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分布式能源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产业发展。

(二)重点方向和任务

1、政策与战略研究

研究分布式能源的国内外政策法规;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分布式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我国分布式能源的产业发展规划、立项管理、并网管理、运营模式、电价机制以及优惠政策等。

2、核心技术研发 1)动力技术研究

研究高速小型燃气轮机、高速透平膨胀制冷机和发电机的轴系运行特点;研究小型燃气轮机的制造工艺;研究基于高速气体轴承-柔性转子结构轴系与压气机、涡轮及发电机的一体化设计技术;以高速柔性轴系一体化、耦合调频技术、非线性振动测试分析和故障诊断技术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完成部件和子系统的结构集成研究等。

研究航改型燃气轮机的配套关键技术及装备工艺;研究航改型燃气轮机部分非核心部件的自主技术和国产化等。

研究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研究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研究化石燃料与中低温太阳热能品位互补技术等。

2)余热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动力余热驱动的功冷并供循环技术;研究正逆循环耦合的机理,寻求适应低品位动力排烟余热大温度区间梯级利用、功冷并供的新方法;研究变工况下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能量转换特性等。

3)蓄能技术研究

研究并揭示压缩空气蓄能、抽水蓄能、电容蓄电、化学蓄能等蓄能技术的特点;研究适合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蓄电技术;研发新型高效蓄热技术;研究主动蓄热型分布式能源系统特点等。

4)系统集成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基于设备性能优化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优化技术;研究基于多能源形式匹配和负荷分析的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分布式能源控制技术等。

5)微网技术研究

研究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功率匹配和平衡控制技术;研究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电能质量控制和系统保护技术;研究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在并网和孤立状态下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无缝切换技术;研究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分布式发电微网保护技术等。

3、成果转化与集成示范

加快分布式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改进关键设备的生产制造工艺,降低分布式能源项目开发成本,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在寒冷气候地区、冬冷夏热气候地区、湿热气候地区,分别选择典型用户,开展分布式供能系统方案设计和应用研究。

4、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国家级分布式能源公共数据库和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国家级的公共研发与试验测试平台,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和检测技术,建设分布式能源的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化基地,推动我国分布式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技术进步,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

1)建设公共数据库及信息服务平台

研究建立我国分布式能源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专利等各个方面的公关数据库,建设分布式能源公共信息服务中心,推动数据和信息等资源共享,为国家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建设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

研究建立国家级分布式能源标准化平台,构建和完善分布式能源标准体系,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分布式能源标准,研究和完善分布式能源设备及系统性能测试评价方法,统一规范认证模式,有效推进分布式能源系统检测、评估和认证工作。

3)建设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分布式能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联盟以及产业化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前沿科技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重视创新科技的工程应用和典型示范作用。

5、人才培养

依托分布式能源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分布式能源领域学科或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培育一批专业技术过硬、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进一步完善高级专家培养与选拔的制度体系,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提高风电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

鼓励分布式能源相关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企业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不同层次研发与工程技术人才;支持企业吸引和招聘海外科学家和工程师。制定和实施吸引分布式能源领域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的资助力度;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开招聘力度;健全留学人才为国服务的政策措施;实施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华工作。

6、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合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需要,针对分布式能源关键动力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向,和国外相关领域前沿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和合作,提升我国分布式能源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针对我国实际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特点和技术难点,支持国内科研院所,围绕分布式能源系统关键技术,深入和拓展与国外组织、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间的技术合作。

针对国内分布式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机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检测认证机构建设等方向,与国外发达国际展开合作与交流,借助欧美国家成功经验,提升我国分布式能源技术服务水平。

紧紧围绕国内需求、重点任务等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积极参与国际研究课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与制定;鼓励在华创建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国际或区域性科技组织;鼓励我国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在国际组织及国际研究计划中任职或承担重要研究工作,提高我国科研创新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三)保障措施

1、以企业为主体,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程示范一体化的合作机制,突破分布式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2、强化国家宏观协调管理能力,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合理规划科研力量和资源配置,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按进度落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目标。

3、加大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正确引导地方政府、行业内、企业等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前沿科技研发、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重点学科建设、科研条件和技术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的投入。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篇5

科技日报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将在3—5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中国的人均排放水平仍只有美国的1/

4、日本的1/2,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之一。

目前,煤电之争、太阳能、风能的发展都涉及到价格或补贴问题,一旦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将会促进能源特别是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国家能源委员会将牵头制定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将指导能源中长期开发建设,覆盖时间预计超过20年。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将重点调整能源结构多元发展,发展新能源、核能及生物质能源、水能、风能等。

“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不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2011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据2011年3月权威部门消息,备受关注的新能源规划将最终定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能源局、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多个部委参与了这一规划的起草,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目前该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上报国务院。

业内人士认为,预计新能源发展规划出台后,未来十年我国新能源投资将达5万亿元。这一规划重点支持的领域集中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智能电网等七大方面。在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等方面,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进行了部署。根据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据规划预计,新兴能源产业规划实施以后,到2020年将大大减缓对煤炭需求的过度依赖,能使当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约780万吨,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2亿吨。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可以预见,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中国农业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篇6

主要内容:

中国是二十一世纪发展最突出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经济持续增长,相应的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速度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中国的资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需求量巨大,供应不足,以及全国的环境不断恶化,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瓶颈问题十分突出。有人会说中国地广物博,资源绝对数量大,但是对于十三亿人口来说,人均占量却很少有少;类型复杂多样,平均耕地比重小;土地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全国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关键字 : 能源问题;新能源;发展。

正文 :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然而中国能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首先,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与能源供给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存在巨大能源需求,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中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的第1位,煤炭第3位,石油第12位,天然气第22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开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我国的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更为严重的是,将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解决大规模石油短缺问题将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三,能源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相对较低、能源消费的总体结构仍然处在相当不合理的状态。第四,农村及边远地区用能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多,居住面积广,收入水平低,还有很大部分的农村人口依靠柴草、秸秆做饭取暖,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较大的烟气和微颗粒污染低效率的利用还造成了毁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沙化面积逐年扩大等问题。第五,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问题。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承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

面临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三大挑战,有人会说这些资源缺乏及方法不得当,干脆去进口不就解决了?这

是个错误的观点,进口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中国虽然是个能源大国,只是没被合理开发而已,如果长期购入外国的能源,那么对中国的金钱消耗特别大。我国应该自主开发国内的能源,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经济稳定的发展。

在能源上:

一:要加强对煤的高效开发和清洁利用的研究。不少煤矿主为了暴利而去加

速开发、违规开发,而造成了煤矿资源的浪费和人力资源损失。

二:开展解决液体燃料短缺问题的研究。我觉得这一点住要集中在“黄金作

物”玉米身上!玉米成本低廉,却作用非凡!可作食物,可做药材,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提取“新能源”乙醇!

三:展开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究。现在社会上对回收还不是很重视,我是名

普通百姓,对于身边出现的回收资源项目还是觉得很少,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在管理上:

一:注重科学的融合,加强和整合现有的能源科技研究机构,建立具有强大

技术集成能力的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任务从事清洁能源技术和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并注重国家能源供应系统研究。

二:引优秀人才,组织团队进行大项目攻关,保持精干和高效的科研管理队

伍;推动与国家大型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建立联合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及大型公司的交流合作。

三:高校应突出高技术研究的特色,集中力量研究宏观思路,开展多学科交

叉,是高校的优势所在。

资源的不合理性和难再生性已出现在我们面前,难道我们现在要去吃后代的饭,用光后代的资源?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现象,我相信贯彻好可持续发展就在我们这一代!

参考资料:

《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篇7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能源类型的利用和开发的水平密切相关。能源既是“工业的粮食”甚或“现代工业的血液”, 但却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 远甚于其他产业。人类从19世纪开始工业化进程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能源构成的转型。图1给出了世界能源构成变化的历史轨迹。第一次大转型开始于19世纪, 由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应用所促成的由薪柴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向煤的转化。在图上, 曲线是从1850年, 再生能源占80%, 煤炭占20%, 油气为零的A点开始, 一直朝煤炭比率增加的右方延伸的。第二次是在20世纪初的20年间;从煤转向石油, 推动力是汽车和飞机的普遍使用。在图上可以看到曲线在1900和1920附近转折的B点;然后一直向上。到1990年至今的近20年间, 在油气占60%多、煤炭占约30%、非化石能源占10%的区域徘徊。而从现在开始, 人类间将开始第三次能源大转型, 即重点转向可再生能源, 并且化石能源内部结构重组。发展的大方向就是图上的两个直朝向右下方红色的箭头。2030年的目标是非化石能源占到40%、油气和煤炭各占30%左右;到2100年, 非化石能源趋近60%、油气和煤炭各占20%左右。这次大转转型的推动力主要是气候变化。自开始工业化一百多年来, 特别是自1990年开始的近20年来, 由于化石能源加速消耗、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 和各种灾害性气象增加的频度和速度都大大增加了。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两代人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加速了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升温人为的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 也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重构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格局是推动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基础。高强度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在大大增加人类财富、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 也严重损害了自然生态和环境, 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指出, 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可以证明的事实。从2000年到2030年, 根据一系列排放情景预测得出的结论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长25%~90%, 而每10年全球气温将增长0.2摄氏度。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促使人类社会加速由高碳能源向低碳和无碳能源转变的发展步伐。在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 发达国家非常明确地要求地球长远目标温升不超过2度,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450ppm, 这就意味着, 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对于当前排放水平减排50%。应对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而从发展造成的气候变暖来说, 实质上是能源选择问题。在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 世界各国纷纷把开发低碳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 开启了世界走向低碳能源的新时代。低碳能源是一种含碳分子量少或无碳分子结构的能源, 广义上是一种既节能又减排的能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低碳能源突出减少CO2对全球性的排放污染, 同时也兼顾对社会性污染排放的减少。它的基本特征是:可再生, 可持续应用;高效且环境适应性能好;尽可能实现大规模化产业应用。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低碳能源, 普遍意识到谁能抢先发展好低碳能源, 谁就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动权,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而人均能源资源短缺的国度, 高碳向低碳转型更为紧迫和意义重大。为此中国需要制定经济环境双赢的能源战略, 那就是低碳能源战略。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中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 与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息息相关。

二、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意义重大

能源低碳化是全球趋势, 也是中国目标。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 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成就举世瞩目。能源消费也随之增长, 能源行业的一系列改革, 使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高。本世纪以来, 能源供应紧跟需求拉动, 出现超高速增长, 中国会很快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如果中国能源消费保持前几年平均8.9%的增速, 则2020年中国能源消耗将达79亿吨标煤, 占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即使能持续实现每五年GDP单耗下降20%, 但继续保持9%的年经济增长, 2020年中国能耗也将占目前世界能耗的三成。显然,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将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 能源发展趋势必须进行重大调整。

目前, 中国高能耗产业已进入饱和期, 可以满足相当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求。现有产能可满足每年完成25亿~30亿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10万公里公路、7000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铁路、1500公里高速铁路和改建新建20个机场, 已经超出合理建设规模的需求。同时, 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等领域节能潜力明显, 三大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潜力大。高能耗产业不应也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如果中国在2020年单产能耗比2005年下降44%, 2030年单产能耗比2005年下降68%, 那时, 仍比日、欧的能耗强度高一倍, 而今后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将继续明显下降。中国能源需求不应长期持续保持高增长。发展低碳能源, 有利于严格控制中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 推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控制。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将在目前的基础上逐步下降, 并将在2030年前显著解决能源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将逐步降低, 首先在“十二五”期间使碳排放强度再降20%, 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将确保中国已做出的主动承诺 (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 的兑现, 并力争使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 (估计峰值约90亿吨/年) , 然后逐步下降, 在2050年显著回落到更低水平。这首先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会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得战略主动权。

发展低碳能源, 是中国缓解能源与资源供需矛盾、遏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富民强国,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尤其在当前国际经济尚未复苏的金融危机背景下, 发展低碳能源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开发太阳能、光能、风能、潮汐能、水能、沼气等低碳能源, 由此可形成许多新兴产业, 并可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从而扩大就业面, 提高就业率, 这对克服经济衰退,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三、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

今天, 中国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日益面临挑战, 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 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

(一) 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扩大,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要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各国都在做积极的努力。我们要跳出能源看能源, 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未来能源的发展要多元化, 发展大机组、大电网是需要的, 但小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也必不可少。所谓“分布式能源系统”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 简称DES) 是一种新型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它以清洁燃料作为能源 (包括可再生能源) , 以分布在用户端的发展热电冷联产为主, 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 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 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分布式能源技术是未来世界能源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它具有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降低中间输送环节损耗, 减少碳硫等废弃物的排放, 保障能源供应的可靠性等特点。分布式能源实际上是将一次能源发电以后余热来制热制冷, 可以实现对能源进行一个温度对口的梯级利用。基本上不存在中间的输送环节的损耗, 可以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在75%~90%之间, 而且避免了远距离的送电、送热带来的一种损失, 比普通的天然气发电能源利用效率还要高出20%左右。

发达国家早在30年前就开始涉足分布式能源领域, 现在已经普遍应用在工业与生活当中, 发达国家已可以将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90%以上。目前, 丹麦和荷兰是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广力度最大的两个国家, 因此也成为各国效仿的榜样。在环保方面, 与燃煤火电机组相比, 分布式能源供能方式的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几乎为零, 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以上, 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废水废渣等排放也大大减少。根据美国能源部2020纲领的描述, 在美国部分新建建筑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后, 全国二氧化碳可以减排19%。分布式能源在中国已经由理论探讨进入工程开发阶段。目前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有一批以油、气为燃料的分布式热电冷工程项目投入运行,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目前, 中国分布式能源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经济化的产业规模, 但市场潜力大, 发展非常快。从国家的支持力度上可以看出这一产业的前景。2010年4月, 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国家能源局关于对〈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指导意见〉征求意见函》, 明确提出:到2011年拟建设100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到2020年, 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 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 并拟建设10个具有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以热电冷联产为特色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DES) 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中国继续和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能源供应保障, 也是促进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均衡、快速、健康发展, 推动中国加速一次能源结构转型的动力。

(二) 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低碳的核心在建筑和交通领域。

1.低碳建筑。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 几乎占到了50%,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长期以来, 人们评判建筑只关注空间的大小、功能的布局、造型的美学效果, 以及内外装修材料的档次等外显因素, 而忽略室内空间的内涵品质, 如热环境、声环境和空气品质等, 这导致建筑后期使用、维护耗能很大。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效,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来说, 低碳建筑首先在它的建造过程中低碳的概念, 包括建筑材料的低碳, 包括施工的低碳;到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重低碳, 尽量的减少消耗能源的概念。目前中国的低碳建筑还处在起步阶段, 但是未来五年将是它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 低碳建筑将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被社会所关注、倡导、鼓励。从未来看, 低碳建筑的发展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新建建筑节能;二是现有建筑节能改造;三是北方地区城镇供热计量改革。发展低碳建筑需要树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理念。一是建筑材料低碳。低碳建筑首先应在建筑材料上实现突破, 包括屋顶技术、屋面技术、涂料技术等, 这种突破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 为此需要加大相关低碳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二是建筑施工低碳。据测算, 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 绿色施工方式每平方米能耗可以减少约20%, 水耗可以减少63%, 木模板消耗量减少87%, 产生的施工垃圾量减少91%。如果要在施工阶段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 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业化, 采取装配式施工, 推广全装修。三是建筑使用低碳, 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

2.低碳交通。交通运输,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机动车碳排放已占到全社会碳排放的相当比重。在当前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前提下, 低碳交通运输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 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 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低碳交通运输是达到交通领域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 在中国, 它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实现低碳交通运输的途径:一是, 力求“减碳”。交通运输工具必须依赖能耗, 除非使用洁净能源 (如太阳能等) , 否则交通运输难以实现无碳化, 只能是不断低碳化的发展过程。二是, 节能减排。高度重视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 “节能”和“减排”都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重要途径, 既要重视“节能”, 更要把“减排”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三是, 理念体系化。低碳交通运输是一个体系化的概念, 无论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运营、运输, 还是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维护, 乃至相关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 人们的出行方式或运输消费模式等, 都需要用“低碳化”的理念予以改造和优化。四是, 综合性减碳。一方面, 低碳化的手段是多样的, 既包含技术性减碳 (如节能环保技术应用) , 也包括结构性减碳 (如通过优化网络结构、运力结构等提高能效) , 还包括制度性减碳 (如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另一方面, 低碳化的途径是双向的, 既包括“供给”或“生产”方面的减碳 (如提供一个更低碳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 也包括“需求”或“消费”层面的减碳 (如引导公众理性选择出行方式, 鼓励乘用公交或骑自行车等) 。五是, 低碳系统化。完整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应包括三个基本的系统:节能减排基础支撑系统, 这是低碳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还需加大推进力度, 把传统工作系统化提升;清洁能源优化利用系统,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重要途径;公众出行社会引导系统, 要运用一切法律、经济、技术乃至公德力量, 正确引导公众的交通消费。

(三) 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 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而所谓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 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生物质能按生物质资源可分为如下6个类别:1.木材及林业废弃物 (如白杨、桉树等速生林种及其他林种、苜蓿、芦苇等草木类、木材废料、树皮、锯木等) 。2.农作物及其废弃物 (如可产生淀粉或糖类的玉米、薯类、甘蔗、甜菜等以及秸秆、谷壳等) 。3.水生藻类 (如马尾藻、海带等海藻和浮萍等淡水藻) 。4.油料植物 (如黄豆、向日葵和油菜等) 。5.城市及工业有机废弃物 (如城市垃圾、造纸工业的黑液、食品工业废弃物等) 。6.动物粪便。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说, 生物质能对全球碳贡献基本上为“零”, 生物质能利用对碳贡献来自于所有收集、运输和预处理过程中化石燃料利用造成的CO2排放, 生物质能总体利用过程中相对于化石燃料CO2的减排是显著的, 采用高效合理的利用方式 (如纤维素乙醇) , CO2减排率能够达到90%左右。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还能够减少SO2等污染物质排放。此外, 生物质能的利用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变化和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都有重要影响, 将对环境的改善做出巨大贡献。生物质能属于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 是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 是清洁的低碳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 生物质能源的可贮藏性及连续转化能源的特性, 决定了生物质能源将会成为非常有前景的替代能源。

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 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替代化石能源的主力军之一。根据生物学家估算, 地球陆地每年生产1000~1250亿吨生物质;海洋年生产500亿吨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 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 而现在全世界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1%, 因此, 生物质能将成为21世纪主要的低碳能源之一。据预计, 到2050年, 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能源委员会都将其列为可再生能源的首选。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 生物质能有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主要能源, 扩大其利用是减排CO2的最重要途径, 应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种植能源作物, 使生物质能源通过利用技术变成高品位的现代能源。

中国生物质能储量也很丰富, 单就农林废弃物、能源林业和其他能源作物的储量就相当于每年9亿吨标准煤。可替代石油的生物质原料, 如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油料、秸秆和各种植物纤维素原料的储量可相当于年产2.7亿吨石油。目前, 中国有机废弃物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 预计将来潜力可达7亿~10亿吨标准煤, 约为当时能耗的15%~20%。可见, 中国生物质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无论出于经济因素, 还是从能源安全、摆脱石油依赖、寻求石油替代品等角度来讲, 发展生物质能已经成为中国不可避免的选择, 生产和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源是一项长期能源战略。

当然, 在推动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化过程中要坚持“不与农争地, 不与民争粮”的原则, 分阶段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近期, 优先利用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 推进生物质燃气、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中期, 合理开发边际土地资源, 积极稳妥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 扩大生物质能资源基础;推进纤维素液体燃料产业发展, 显著增加生物质能在清洁能源和交通燃料供应中的比例;长期, 利用近海、沙漠等海陆资源, 开发藻类生物质资源, 提高生物质液体燃料的贡献度, 实现生物质能对化石燃料的规模化替代,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此同时, 我们应把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 形成以创新性生物经济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物质能产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整体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 最终达到有序开发生物质资源、增强经济发展能力、提高抵御化石能源供应风险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综合效果, 加速中国从生物质资源大国向生物质资源强国的转变。

(四) 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

1.核能。核能是指使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核反应或核跃迁时释放的能量。核能的利用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 但核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是由石油危机引发的传统能源危机之后。除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一国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外, 大力发展核能对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核能主要用于核能发电、核能海水淡化、核能产氢、核供热、舰船用动力源以及用于太空探索的反应堆等。核能在经济中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核能发电。核能发电日益成为低碳能源供应的支柱, 世界核电快速发展。2006年世界核电发电量约2.7万亿亿千瓦时, 预计2030年将上升到3.8万千瓦时。如果以核电代替煤电, 可减少18亿吨/年的碳排放量。

发展核电可改善中国的能源供应结构, 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也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 是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随着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产业规划的出台以及国家由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时期转而进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时期, 中国核电发展势头强劲, 发展力度和速度远远超出原先的预期。尽管如此, 到2011年1月, 全球在运行的核反应堆有441座, 而中国现运行核电装置只有13台, 装机容量约1082万千瓦, 只提供了全国电力中的2%——在所有拥有核电国家中这个比例是最低的。

日本2011年3月发生大地震和海啸, 导致该国的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事故。在此背景下, 核能发展的前景成为牵动全世界神经的重要问题。日本核危机唤起全球范围内对核安全的关注。德国和法国已经出现针对核能利用的抗议活动。德国已经关闭了其全部17座核电厂中的7个。这些核电厂的恢复运营的时间目前尚不确定。欧盟内部已经就对成员国内的核电厂进行压力测试达成了统一意见。 (法国目前80%的电力供应来自其运营的58座核电厂, 是全球第二大核能利用国) 。在中国, 2011年3月1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常务会议, 要求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 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立即停止建设。同时, 要求调整完善2007年10月出台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 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包括开展前期工作。中国在国际核工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位置使得这个决定更加具有国际意义, 并且多花些时间仔细检查本国的核能管道, 找出隐患, 这都是非常值得的。

是不是核能出问题了, 就放弃核能不用呢?似乎整个人类历史都在做危险的事。不管是使用火, 还是研究各种细菌, 或者核能。但似乎只要给出足够长的时间, 人类总会去掌握它。现在我们绝不会因为会发生火灾就认为不要用火了。也许有一天真如科幻小说所言, “核能”成为可以放入一颗7号电池的能量时, 那时的人们一定诧异于今天我们对核能的恐惧。核能是一把双刃剑。只要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它, 就必须去有效控制它, 才能降低风险。人类应吸取核灾教训, 用好核能双刃剑。期望这次日本福岛核事故能够成为核能科技发展的转折点, 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核电发展策略, 同时重新评估核电的安全性, 提升核电技术水平, 和平使用核能。

和平利用核能, 提高低碳能源比重, 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中国能源政策和战略上看, 核能是今后长期的发展重点。根据“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 中国计划新建40个机组, 每年新上马的机组多达8个。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5-2020) 》, 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 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 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规划》指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 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 对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实现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提升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中国政府肯定会根据日本发生核危机的具体情况和经验教训, 重新评估国家未来能源政策, 在核能发展方面会加强项目评估、论证和审批等程序, 加快制度化建设和立法进程, 强化对核能企业和项目运行的监管, 但笔者认为, 国家不会因此对能源政策的大方向进行根本性调整。也就是说, 今后中国仍然会将优先发展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点目标之一。铀资源不构成对中国核能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核电的安全性和洁净性可以保证, 积极试验和掌握三代 (核电) 技术, 将推动中国快堆技术加快发展。中国核能按照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部曲”的基本路线图, 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安全高效地发展核电, 是实现未来低碳能源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风能。风能是指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 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 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 即形成风。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 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在自然界中, 风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而储存巨大的能源。风能的利用主要是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以风能作动力, 就是利用风来直接带动各种机械装置, 如带动水泵提水等。风力发电, 就是把风的动能转变为机械能, 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通过风力的清洁和安全发电方式, 不消耗化石燃料以及用于冷却的珍贵淡水资源, 并且不排放温室气体或有害的空气污染物, 可以贡献清洁和安全的电力。随着国际上风电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快速发展, 风力发电已经成为目前技术最为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据估算, 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德意志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 全球风电发展正在进入一个迅速扩张的阶段, 风能产业将保持每年20%的增速, 到2015年时, 该行业总产值将增至目前水平的5倍。从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来看, 风能最具竞争力。从中期来看, 全球风能产业的前景相当乐观, 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鼓励政策, 将为该产业未来几年的迅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全球风能理事会 (GWEC) 和环境组织绿色和平 (Greenpeace) 2010年10月12日在北京公布了《全球风能展望2010》报告, 报告指出, 风能到2020年可满足全球12%的电力需求, 在2030年更可达至22%。风能能够在减少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 满足全球日渐增长的能源需求。风能, 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且运行成本低廉的新能源,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在中国由于快速的发展出现了非常多的污染, 作为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是需要有发展风能的。中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广, 甚至比水能还要丰富。据《中国风能资源评价报告》测算, 中国可开发的陆地风能资源大约为2.5亿千瓦, 可利用的海洋风能资源大约为7.5千瓦, 共计约10亿千瓦, 远远超过可利用水能资源的3.78亿千瓦。在中国, 全国约20%左右的国土面积具有比较丰富的风能资源,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其岛屿, 西北、华北和东北“三北”地区, 特别是新疆和内蒙古, 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在2009年, 中国在能源市场上稳固了其作为一个高增长市场的地位, 风能发电能力增加了一倍达到13.7 GW。相比2008年, 这一数目增长了113%, 使得全国的发电能力达到26GW, 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市场。根据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 中国的风电装机到2010年400万千瓦, 2015年1000万千瓦, 2020年2000万千瓦, 届时风电装机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至少需要兆瓦级风力发电机4000~20000台, 可见市场需求巨大。《全球风能展望2010》报告也称中国风能市场潜力巨大, 并预测, 中国国内的风电装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到现在的十倍。

3.太阳能。太阳能是人类拥有的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是未来最清洁、安全和可靠的能源。发达国家正在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革命主要内容长期规划。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能发电, 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加以利用, 由于通常是利用硅材料的光伏效应原理进行光电转换, 所以又称为太阳能光伏发电;二是太阳能热利用, 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加以利用, 再利用热能进行发电的称为太阳能热发电。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 大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 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 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 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国际上普遍认为, 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太阳能热发电、风力发电、海洋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许多可再生能源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当前, 光伏发电正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光伏发电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德国预测2017年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相交, 之后会比常规发电成本还低, 美国则预测2015年前后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相交。根据世界能源组织对未来光伏发电发展趋势的统计与预测, 2000年, 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万分之几;2010年, 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千分之几;到2020年, 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1%;到2030年, 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9%左右;到了2040年, 光伏发电大概会占总发电量的20%以上。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常规能源危机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光伏产业作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产业, 在全球范围风起云涌, 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阳光是光伏产业的依靠, 也预示着光伏产业的未来。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 理论储量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过去10年来, 中国在太阳能产业发展上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热水器生产和消费国。近几年来, 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 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由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 目前中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 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 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 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 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 成为中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步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提倡节能减排的背景下, 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光伏产业, 对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着重提出,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有序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在内的一批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明确提出, 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十二五”时期,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的趋势, 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利好消息。《“十二五”能源规划》提出, 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座新能源示范城市, 在大多数新能源示范城市里, 光伏发电都是一个重要的新能源利用方式。并进一步建设并网光伏发电站, 在中西部等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微电网示范区, 通过多种手段推动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应用。光伏产业的利润空间较大, 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未来10年, 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市场, 很可能是世界光伏产品最大的消费国。

参考文献

[1]华贲.中国低碳能源战略刍议[EB/OL].中国能源网http://www.china5e.com, 2009-9-18.

[2]杜祥琬, 周大地.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N].学习时报, 2011-5-3.

[3]杜祥琬.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战略思考[N].科学时报, 2010-11-22.

[4]曹小红.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对低碳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能源报, 2010-8-23.

[5]杨邦杰.生物质能发展方向—技术开发、产业化模式与政策[J].中国发展, 2010 (4) .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8

一、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路

新能源是未来世界的主体能源,一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当前世界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国正在积极开发水电、核电,鼓励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海洋能。据中国新能源网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2035~2040年,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

二、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

1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由2001年27.6%、2002年24.62%下降到2003年23.36%、2004年22.26%、2005年21.60%、2006年21.1%,天然气所占比例由2001年2.96%、2002年2.71%下降到2003年2.50%、2004年2.53%,继而上升至2005年2.8%和2006年3.0%,所占比例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一般水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竟达70%,远远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28%),而且,今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相对油气资源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且,相对工业国家我国过去对使用高污染的煤炭几乎没有环保的政策限制和外部成本合算。

2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行业的介定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氧气等。

(2)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政策及激励机制欠缺

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条件下,除了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规则下缺乏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励。目前,国家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②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发展缓慢。

③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除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较多依靠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3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展望

(1)水电

今后水电建设的重点是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和怒江等重点流域,同时,在水能资源丰富地区,结合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需要,加快开发小水电资源。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2亿千瓦,小水电5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200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

(2)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3)风电

①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三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3个100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建成1~2个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试点项目。

②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建成新疆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内蒙古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和吉林白城等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并建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

(4)太阳能

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扩大城市可荐生能源的利用量,并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必要的市场规模。为促进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技术的战略储备,建设若干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

(5)其它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热需要。在具有高温地热资源的地区发展地热发电,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技术。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浅层地热能进行建筑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供应。到201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建成潮汐电站10万千瓦。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上一篇:马云简历下一篇:高校青年